(2)梅雨庄大哥的父亲--梅文像先生
端芬中学创办之经过及其与华侨之关系
发表日期:2008年9月3日
端芬中学,黉宇巍峨,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为我公社之最高学府,亦为台山最早由华侨集资兴建的乡村中学。
端中自创办至今,垂五十年,其前身校名,迭经三易:一九O九年(清宣统元年),时值废科举,兴学堂,族人为适应潮流,始创小学,初名“蒙养学堂”。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改名“培根学堂”,历十六载,至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因当时仅办高小班,故又改名“端芬高等小学校”。
学校地址,设在端芬山下原梅族始祖大宗祠及其右侧之芳祖祠,冰月祖祠与子冈祖祠。虽属因陋就简,但校址适中,环境幽静,背山面水,夏凉冬温,莘莘学子,藏修游息于斯,颇得其所。历年长校者,先后有梅一鹤、梅端章、梅衍均、梅清池、梅建行诸公,掌教者,亦多硕学之士,办学认真,训诲有方,因而校风整肃,校誉远扬。四乡学子,争相来游,人数日增,惟是学子卒业后,升读初中,不得不远游台城,每感不便,族中有识之士,以百年树人,发展本族教育,实为当务之急,乃公同倡议,增设初中班级,复经族中耆老商议决定,遂于一九三二年将“端芬高等小学校”改为“端芬中学”,附设高小五六年级班额,仍用旧校址,此即台山首创之乡村中学。当时因校舍不敷,乃于大宗祠前池塘边上盖搭茅棚,暂充课室,又于大宗祠首院四周围墙上架设葵棚,权作礼堂,以供师生开会及演剧之用。
翌年,鉴于班级增加,学生日多,非筹建新校舍不可,乃权宜变卖梅族祖尝地产,挪款规划新建,并择定新址(即现校址)兴土,因新址在端芬山之东属朗田区,地势低洼,乃先雇用大批运土工人,从那担山至校址,架设小铁轨,配置大量装卸泥斗,用人力推运山泥,填升地基,其工程之巨,耗金费时之多,可想而知,然后建成两座课室大楼,并开辟大操场,将初中两班及附小六年级两班,先行迁至新校舍上课,而师生宿舍则仍设在大宗祠,每日师生早出晚回,正常教学,不怕风雨,不惮路遥,其坚苦之精神,亦可想见。
其后,主持族务人士,以校舍未臻完备而慊然于心,乃再向海外侨胞呼吁,发出募捐书。蒙海外侨胞一本初衷,关怀桑梓,热心教育,鼎力支持,不两年而巨款募集,遂于一九三六年继续规划第二期扩建工程,并由美国芝加哥梅氏总公所派遣梅宗尧翁带款回乡,及时监督施工,如期增建课室大楼一座,宿舍两座,办公大楼一座(即红楼),纪念亭(即命夔亭)一座,厕所一间,并增置图书仪器。校址周围,环植竹木。这所建筑物小而精,且颇具规模的中学,使各界人士及海外侨胞,均感称意,揆厥建校方案,原拟继续进行第三期工程,再建大礼堂一座,外患方殷,烽火日迫,国人正奋起抗战,而海外侨胞亦以民族存亡为重,以救亡图存为己任,转移注意力干支援抗战,随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水路梗塞,侨汇断绝,影响所及,遂致建校理想计划,未克实现。言念及此,能不慨然!
迨至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四海腾欢。端芬侨胞回念家国,复乐善倾诚,逐年捐输端中经费,睥不断扩充教学设备。查当日侨胞有端中建校基金之额捐,有端中修葺经费之额捐,还有端芬统一补助教育经费之额捐(由端芬教育委员会管理),凡此种种,足见端中为侨胞之汗血凝聚而成,饮水思源,岂敢忘德!今后如何发展端中,如何办好端中,使其明日胜今日,则仍有赖于海内外人士之共同关怀、指导和支持,区区此心,有厚望焉。
注:此文作者为已故前端芬中学副校长梅文象 发表在《汝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