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1阅读
  • 3回复

砚边絮语——行草书的意义与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2-05
任何观点发展为条条框框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却极大地阻碍了发展。如秦朝李斯的小篆,严谨一类的唐楷,它们已经接近现代的印刷体了。
就书法而言,行草最能发挥人的天性,故行草才是其它书体的基础。虽然每种字体的需要严谨训练才能书写熟练,但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它们,行草才是最好的借鉴。今天我们已见不到西周金文的草写法,但自春秋以来,除了官方的正书外,皆有其行草作品流传下来。如汉代,既留下不少刻在石上的正书风格的文字,也有不少夹杂行草书的汉简出土。我无法相信,当时长于书写严谨汉碑正书字体的人不擅于书写夹杂行草的汉简体。
从正书入门是认字实用的需要,但就书写审美而言,正书向行草学习才是正确的方向,行草向正书学习则违背人的性情。
从大量出土的汉简草书中可看出,汉代草书的普及率很高,当时的知识分子阅读这种草书并不困难。而根据各种刻本的二王尺牍中也可以体会到,晋代的草书普及率亦非常高,估计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必修课之一。这种情况自唐以后便少了,行书尺牍多了起来,草书开始由实用的饭碗开始偏向装饰的花瓶。到了近现,规矩越多,草书成了纯粹的装饰品。
故史上草书的繁荣期,应是由汉至初唐,初唐以后,虽偶有出众者,但最终是昙花一现,远不及过去草书人才侪侪的汉唐气象。
因时间久远,史料匮乏,汉至初唐时期的草书大家,我们所知也为数不多,说不定,现今出土的一些草书汉简是由当时公推的书圣所书呢!
注:行草书人们习惯归于草书。
1条评分金钱+3
斜阳外 金钱 +3 优秀文章,支持! 2016-02-06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2-05
苏轼在书论中谈到张旭的草书时说:“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苏东坡这种说法估计是针对当时的一些论调,是特定场景中的东西,在另一场景中恐怕不适用。无论习唐楷还是草书,也是从一点一画开始,若说一个人初涉草书连草法未明便能龙飞凤舞,纯属扯淡。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2-05
            祝猴年快樂!萬事勝意!
离线斜阳外

发帖
21662
金钱
160863
经验值
638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2-06
优秀文章,支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