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流行书风,离不开统治者、权贵们的推波助澜,在某种意义上,民众及下层官吏中,在书法审美上绝大多数人都摇摆不定,不得不以统治者及权贵们所推崇的目标为楷模。
而在今天,无论代表官方的中国书协或民间团体,他们打的都是信息广告战,通过宣传对书法爱好者进行干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支持者。
故现代绝大多数书法批评一类的文章,基本上以争夺市场为目的,极少触及艺术本身的。当然,非艺术家谈艺术,无论言辞如何华丽,终属门外汉的论调。
尽管人生活在当下,但当下的判断却离不开旧日的记忆。今日有此感触,乃是偶然记起一位书家李志敏所致。
李志敏(1925—1994),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早年就学于武昌艺专。195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为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著名书法理论家、中国书协理事、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协副主席。精研文史,擅长真草隶和艺术理论,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
我不知别人眼中的李志敏的名气比起现时活跃在信息中的中青年书家如何,就我个人而言,他几乎被遗忘了,他赶不上信息更发达的今天,因而在今天败给了活跃在信息战中的中青年书家。
孔子称“温故而知新”,这话并不因时间流逝而失去生命,反而有愈久愈芳冽之感。当你走进现代书法圈子中,不用刻意去了解,那些活跃在信息圈中的中青年书家的名字会自然而然跳进你的脑袋中,他们只是“新”而非“故”,要想知他们为什么能“新”,只能从“故”中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