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八十年代的《书法》曾介绍过倪为公,还记得文章标题——一代书隐倪为公。想不到,当我再记起他的名字时,他已去世了。当时我对他的书法印象一般般,这除了自身阅历浅外,还有印刷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线条偏瘦的草书。
当今书坛,尤其是中青年一辈,多以模仿为能事,个性强烈的翻来翻去也就那么几个。因此,我的目光转向关注那些民国时期出生的书家。这类人,多在儿时受到过严格的书写训练,同时,他们所处的氛围正是中西文化交会相对剧烈的年代,而当时所引进的西方文化,其桥梁多为当时的大学者。虽然文化所涉及的范畴极广,至今仍未有统一的答案,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观念问题。我无法想象当时较为纯粹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冲突是什么样子,但从其中成就了那么多大学者就可体会到其中的灿烂。文化素质高的人特别敏感,在东西文化冲突中,内心矛盾也特别剧烈,内心也特别丰富。或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那个年代对书法不再像科举时代那么热衷,但有机会上学的学童仍在写字方面打下坚实的童子功。童子功深厚,加上时代氛围影响,故民国书家对今人而言,几乎是清一色的学者型书家。
或许,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这类书家中有些在技法上存在某些不足,但整体上仍不失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