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078阅读
  • 173回复

FLASH欣赏:纪念老三届上山下乡4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USA168

发帖
2164
金钱
2432
经验值
1711
只看该作者 90楼 发表于: 2007-11-21

[此帖子已被 USA168 在 2008-3-26 8:21:52 编辑过]

离线USA168

发帖
2164
金钱
2432
经验值
1711
只看该作者 91楼 发表于: 2007-11-21
<div>下乡记[吴为尔]</div>
http://www.laosanjie.net   2007年10月29日 15:35   作者: 吴为尔   来源: 本站原创

<!--middle_ad_start--><!--middle_ad_end-->

    可能每个知青都清楚记得自己下乡的那段难忘的日子,同时记得那段发生的事情。我也不例外,因为那是人生经历的一次大转变,尽管当时还未真正成年,下乡即意味着走向社会,走向成熟。

    1968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听老师说,我们学校上山下乡的地方是榆树。班里的同学们热情很高,许多同学表示要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务农。拜贫下中农为师,干一辈子革命。我的思想斗争很激烈,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自从哄哄下乡,我就向同院的鲁哥打听了,他是65届初中毕业主动下乡的。还记得他下乡时是胸前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开完欢送大会,做着汽车很风光。这时他有下乡三年的实践了,我问:“鲁哥你说实话,下乡在农村这几年感觉真的怎样?”他情深意切地叮嘱我:“黄小啊,你千万不要下乡,农村可苦拉。”

    因此下乡运动刚开始时,我是暗暗下了决心,坚决不下乡。后来面对下乡的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眼看着同学纷纷报名组户奔向广阔天地,我还是犹豫不决。11月26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下乡有几点原因: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今天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胜利的一片大好形势下,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每一个青年应该走的与工农相结合接受再教育的唯一途径。2,我身体无病,家庭无可照顾。3,在家顽固下去条件不允许。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顽固下去是没出路的。不下乡的原因:对下乡有轻农的思想,生活怕苦怕累,觉得无前途。.......现在是考验每个青年的时候了。” 

    堡垒最容易在内部攻破,还是父母为形势所迫先动摇了。父亲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老队员,母亲也是最先进的工人阶级一员,几番动员就挺不住了。对我在家里就实行了压力,没办法我是含着眼泪被迫拿着户口报了名。那天是11月29日,也是日记为证:“这一天我也不知道怎么过的,迷迷糊糊,心里难受极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已经报名了,好像死了一样,太无法形容了。我今年已经十六周岁了,不是一个三岁小孩子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是不愿离开爸爸妈妈和温暖的家……真是心如刀搅。”当时的心情就是面临走向刑场。三年后,我大妹妹到了下乡时节,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无与伦比、难以想象的动员下乡的车轮大战(细情就不说了)。值得欣慰的是,我的父母终于历经艰难挺过来了,我的大妹也意志坚强挺过来了。为何全家同心协力抵制下乡,因为就在前段时间,妈妈做为南关区知青慰问团的成员,去榆树慰问刚好顺路看我时,不巧赶上我们集体户正忍饥挨饿断粮的凄惨的一幕,对她的教育感受,对她的打击太深刻了。说实话挺是挺过来了,但也是不死扒了一层皮啊。 

    因为下乡报名较晚,剩下的这些落后分子被动组户,很多人互相都不认识。我只认识和我同班的大成。六名男生和8名女生又组成了一个新家,将落户榆树县保寿公社红旗大队二对钓鱼泡村,并定于12月4日出发。出发的前一天,日记中也表现出了跃跃欲试急切的心情:“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春城的上空,一名即将踏上农村广阔天地的知识青年,激动的心啊,像大海的波涛翻腾不息。我想望着那新时代的农村,那壮丽的一望无际的土地。时光叹迟缓,我此待明天,心中无所盼,胸比长白山。一群群大燕,展翅在蓝天,咱知识青年,革命青春献。”
没想到出发的当天,一场重感冒突然袭来,卧病在床,难以成行,被迫掉队了。一周左右后病愈,12月13日,终于到了我下乡出发的日子。

    那天早上,同班好友陈庆全来送我。唯一的行李是个简易大木箱,木箱长宽高约100×50×60公分,木箱刷了桔黄色油漆。是父亲单位支持知青下乡免费制作的,木箱里装满了四季衣服和日常用品。因为箱子较大较重,又是长途跋涉,我们就用绳子在箱上绑成十字花,又预备了一条扁担从绳子中间穿过,我俩抬起木箱,在寒冷的晨曦里踏上了漫漫征程。不仅没有红花,没有锣鼓,空旷的街道上偶尔一两个人影闪过。

    昏黄的路灯下,两个稚气未脱的青年在默默的踽踽独行,就像一对逃难的兄弟,仰望那阴冷若明若暗的天空,心里在问,偌大的城市为何就容不下我们这些大孩子了呢?

    我的面前放着一本陈旧黑色的日记本,封面上题“奖给五好干部”,下题“南关区工会轻工业工作委员会,1961,9”着、这个本子估计是父亲当年受的奖励。就在这个黑色的本中,记载我在火车上写下的当天的日记:“当我写这篇日记的时候,是在那奔驰的列车上。我的心情是何等的不静啊!毛主席说:‘一切可以到农村去的知识分子,都应该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毛泽东时代的知识青年,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烈火的百练,我们更加忠于热爱毛主席,我们应该脚踏实地走毛主席指出的革命道路。告别故乡,离开了可爱的春城,走向新的岗位,我一定要做一名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我俩抬着笨重的木箱,乘坐公交车,火车,长途汽车。一路上抬上抬下,好不辛苦,终于来到了保寿公社。下一步怎么继续前进?公社离钓鱼还有13华里的路程。经打听很赶巧,有一辆钓鱼泡村三队的马车,来公社办事。几十年后回忆这事还有点后怕,如果没碰上三队的马车怎么办?公社有旅店吗?不得而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

    做着三队的马车,乘着夜色,高高兴兴地终于抵达了我要生活六年的黑土地。第二天早晨,送走了同学好友陈庆全,就迎着东升的曙光,精神饱满地走向田野,沉浸在新鲜的劳动的热情之中去了。有日记为证:

1969年1月8日晴

我们生活得快乐,
我们生活得艰苦,
倾听那窗外拖拉机的奏乐,
凝望着那小鸟在蓝天飞翔。

晚霞映红了西天,
余辉把大地尽染,
围着一盏冒烟的马灯,
老贫农的家史扣人心弦。

手挥大镐起劲地干,
汗水滴滴湿衣衫,
磨一手老茧,滚一身泥巴,
接受再教育把红心练。

展望那一眼无边的沃土良田,
广阔的天地是这样的美丽壮观,
劳动的歌声是那样的悠扬婉转,
飞向那遥远的锦绣河山。

亲爱的战友们快马加鞭,
紧跟毛主席奋勇向前,
接过老一辈的革命重担,
敢叫日月换新天。

后记:前几天母亲住了六十年的老房子,要进行棚户区改造。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了我的几张老照片。其中两张是我下乡时照的,都是在临近的新立公社所摄,其中一张为1972年3月21日考学留念。如果不是见到照片,都没有记忆了。另外还有一张是我和好友陈庆全的合影,身着棉衣,戴着棉帽。两人胸前都佩戴着圆圆的毛主席纪念像章。时间不详,估计是文革时所照,这也是我中学时代唯一的一张同学合影。下乡时千里迢迢送我,可见同学间真挚的友谊深似大海,一晃将近四十年了,一直未能相见,真的很想念他。

                                   2007.10.17


离线USA168

发帖
2164
金钱
2432
经验值
1711
只看该作者 92楼 发表于: 2007-11-29
离线winter

发帖
616
金钱
623
经验值
611
只看该作者 93楼 发表于: 2007-11-30
USA168:你的这张照片很珍贵。这位被戴花的青春少女好像是糊涂的初中同学陈X玲。
离线USA168

发帖
2164
金钱
2432
经验值
1711
只看该作者 94楼 发表于: 2007-11-30

Winter: 你猜对了.fficeffice" />

离线憶當年
发帖
120
金钱
137
经验值
137
只看该作者 95楼 发表于: 2008-03-06

           致当年的[老三届] fficeffice" />

 

           

 

            汉可笑当年蠢,

            餐不饱闹风云。

            届学子无深造,

            逢乱世难习文。

            日夜夜念毛著,

            马加鞭表忠言。

            坛只唱样板曲,

            示汇报贯晨昏。

            知城镇少男女,

            受再教落农村。

            睡早起学愚公,

            年月月搞夺权。

            得邓公来改革,

            荫人民开富源。

            期稳定增国力,

            远大计尚人文。

            平崛起形象好,

            量恢弘人赞羡。

            意兴隆达九洲,

            旺重五伦。

            国声望海外响,

            子兵法军内传。

            明世纪中国立,

            强何须逞霸權 .                                                                                                                                                                                                                                                                                         

[此帖子已被 憶當年 在 2008-3-6 13:31:29 编辑过]

离线USA168

发帖
2164
金钱
2432
经验值
1711
只看该作者 96楼 发表于: 2008-03-08

人生的甜酸苦辣, 老三届最淸楚.

离线USA168

发帖
2164
金钱
2432
经验值
1711
只看该作者 97楼 发表于: 2008-03-26
 

  

[此帖子已被 USA168 在 2008-6-6 3:59:42 编辑过]

离线USA168

发帖
2164
金钱
2432
经验值
1711
只看该作者 98楼 发表于: 2008-06-06

  

[此帖子已被 USA168 在 2008-6-6 3:49:01 编辑过]

离线千堆雪

发帖
469
金钱
879
经验值
568
只看该作者 99楼 发表于: 2008-06-07
离线USA168

发帖
2164
金钱
2432
经验值
1711
只看该作者 100楼 发表于: 2008-06-08

  高考----老三届人的梦 (转帖)
                                          李成祖
    恢复高考三十年了,一年一度的考试,已趋于稳定;作为常在高三毕业班任教且又是老三届人的我,目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通过高考公平竞争,顺利地考上大学;然而,对这些公平、稳定、有效的一套高考制度,对我们老三届人来说,真是感慨良多,因为,高考已成为大部分老三届人大半生的梦。
    “老三届”一词,已成为词典上的新名词,也是那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由这一名词必然与高考作联系,但是高考又成为他们几十年的梦,成了大部分老三届人的终身遗憾。为什么?他们在五十年代末读完小学毕业,从六十年代起,又遇上经济困难时代,吃糠咽菜,受尽饥饿地苦读到一九六六年七月完成了中学六年的读书生活,经过小学中学十二年的寒窗苦读,都希望能在一九六六年七月参加高考搏上大学,希望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时候在我家乡的三十八万人口的山区县中,只有三个高中毕业班,县一中两班九十人,二中一班四十六人,这个班中,女同学四个人哩!可见能读到高中毕业,在全县众多的小学生到初中生队伍中,最后只剩下这一百多人到高中毕业,可谓之精英了。对于山区的农村,高考的成功尤如中举登科之喜。为了追求这个梦,我所在的学校在当年四月就考了毕业试,照了毕业相,花了五角钱报名费,用了一元钱体检,后报好了各类志愿就认真复习备考了,每人都是那么勤奋与自觉学习。当我们准备在当年七月初赴县城考场的时候,全国批判“三家村”邓拓的呼声四起,接着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便造成了全国秩序大乱;经过十二年苦读的学子到了所谓希望的七月,见到不是严肃的考场,而是无了无止的大字报、大批斗、停课闹革命。当时听说陶铸同志抓宣传并管教育,又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高考推迟半年,给了一个小的希望,可是还不到半年,抓宣传教育的陶铸同志也被打倒了,“打倒刘、邓、陶!”的狂热呼叫使全国天下大乱。我们这批六六、六七、六八年三届高中毕业生就诞生了历史上的“老三届”。经历短期的红卫兵大串连后便各自离校了,高考的希望破灭了。以后多年,我们每天都在问自己,难道辛苦读了十二年书,高考的梦就这样破灭吗?然而现实的是,全国大小城市、城镇出现“文攻武卫”形式的武斗、揪斗,目无法纪的打、砸、抢,冲击军营使天下大乱。但宣传机器还大呼“形势大好,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呢!
    到了七十年代初,又开始大学招生了,似乎给读高中的学生予以希望,但是,这种招生不用考试,只重政治因素,采用推荐选拔。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老三届毕业生是作为旧教育体制中“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黑苗子”看待的,需要继续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此时的青年若能在人民公社辖下的生产大队当上一小小的大队农村干部,如民兵营长,妇女主任之类职务才有机会选拔上大(不多计较什么层次毕业),因为这些人属于出身好,所谓政治可靠,忠于革命路线的人。因此,大部分老三届人也只好望而却步,真的能选拔上也是凤毛麟角,大学对老三届人来说只能是夜间的梦。因为他们为之奋斗十二年读书生活而追求的梦早在六十年代末破灭了。我十分清楚地记得,家乡生产大队的老支书,这位纯朴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止一次地在群众中说:“若用笔考试招生,小李这批人一定能考上啦!”可见,对这种不尊重知识的现象,连农民都看不惯。可是,“四人帮”一伙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给后来的青少年造成了“读书无用论”的恶劣影响,累及了整整一代人。
打倒了四人帮“后,到了1977年秋,政治气候逐渐变得光明起来,社会上不断有消息流传要恢复高考制度。终于我在 1 977年10月22日在报纸上看到了人民日报社论《广开才路,快出人才》,这篇重要的社论有一个括弧使我为之振奋,就是(要注意招收66、67、68届的高中毕业生),当时老三届的同学们是多么高兴啊!大家奔走相告,不几天,大家不知从何得到的消息,又立即很快地确定,这个括弧是邓小平副总理加进的啊!也没有人再作什么考究,总之认为是邓小平副总理的指示,是邓副总理救了我们。社论虽然定好了方向,但事实上执行起来还有一大距离,在当时极左的反动思潮还占上风,两个凡事占主导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老三届的同学被基层里的极左领导以出身不好,多生一个孩子等为由剥夺高考的报名权,我亦历其险阻。在我家长生产大队以回乡代职支书姓洪的干部,就要剥夺我的报名权;好在,所在生产大队的老支书、老大队长、老治保主任等在大队党支部内的一班乡亲干部,趁他外出开会之际,老支书立即召开党支部委员会议研究一致通过并加盖公章,写好评语速把报名表呈招生办,生产大队党支委、老治保主任罗叔叔在支委会上深情地说:我这么大年纪,一个字都不识,现全大队只有小李才能考上,我就是背也要把他背到考场去,看谁敢阻。到今天,事隔二十六年了,回想起来,我十分感激识大体而纯朴的父老乡亲,他们无私的爱才真情,也是中国农民的可贵性格;现我虽远离家乡工作,但愿家乡的父老乡亲一天天好起来。fficeffice" />

我很快地在 1977  12 月初考完高考,据当时的报载,这年高考全国考生共 570 多万,是积聚了十二年( 1966 —— 1977 )的学生人数的一部分,当年全国招生二十万多一点。至于广东省考生达 91 万人(连考中专的)招生一万五千人,那时都这样说,广东省 60 个考生录取一人,竞争是何等之激烈。后来,我还是被录到师范院校数学系,年龄刚好三十岁了。我到了大学报到后第三个晚上,学院开一个迎接新同学的文娱晚会,其中一个节目由中文系新生演出,虽然音乐、演技准备不很充分,但演到这批三十多岁的老三届新生举着用纸皮放大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在舞台上定型时,台上台下的老三届新生个个激动得泪水涟涟,一个共同的感觉是,这张录取通知书来之不易啊!足足经历了十二年,使人生到达知天命的年龄才走到这一步。然而,虽进入大学,但不竟到了已立之年,大多数都有了家室,大家都告别了嗷嗷待哺的幼小儿女,告别了又喜又悲的妻子,告别了老父亲、老母亲,在三十多岁又开始求学圆梦,这种心理与刚好 20 岁进大学的心理确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们原原本本是一家人的顶梁之柱,赴大学后,一切只得放下给家人,为了度过这三到四年的大学学习,他们中的配偶再三历尽生活的艰辛,开始艰难地支撑着一家老少生活的重担子。真是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您的一半
老三届虽参加了 77 年、 78 年两届高考,但是大部分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还没有参加高考,这个还未圆,到了八十年代初,这一批老三届人又把希望倾注在自已的下一代。偶尔聚会谈及,一些老三届人为自已的子女上了大学使他们感到莫大的慰藉,似乎几十年的追求梦才成为现实。
老三届这一现象到今天已成为历史,我希望不要再现。希望年轻一代的中学生珍惜机遇,努力学习,为祖国母亲贡献自已的聪明才智,造福社会,使社会进程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广东省肇庆鼎湖中学李成祖)   
离线liyu

发帖
1248
金钱
1770
经验值
567
只看该作者 101楼 发表于: 2008-07-30

回城以后,我直想把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记载下来,也想过写一篇短小说形式的文学纪实.但一眨间巳三十二年了,在人生这几十年中,上有老,下有幼,而且我这个人一旦投入工作、学习,就会全心全意,不会投机取巧.文笔又越来越生疏.所以一直没有动笔的念头.这段往事就这样像大多数知青一样,深深尘封在心底里,到渐渐淡忘!fficeffice" />

   毕竟这是发生在自己人生的黄金时代的事,虽然不刻意挖掘,要把它从记忆中抹去,又谈何容易?所以我也爱看关于知青题材的电视剧或采访纪实,在报上见到也爱看一看.但现在的心态巳是看别人的故事了.这是我在农村生活中平常的一天.

                                         

 

 

 

                回忆知青生活中一天

   回顾我在那2000多个插队务农的日子里,平淡无奇的一天.它虽然没有Conch描述中,海岛知青生活中的艰险,和惊心动魄的,对生命威胁那么可怕.而且我也抛开“知青运动影响一代人的命运这样沉重的话题.只是想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知青生活绝不只是煮饭、洗衣、干农活这么筒单.当你的理想破灭,当你回城的目标茫茫无期,当你的灿烂的青春年华,日复一日地葬送在日晒雨淋、腰酸骨痛、肩头红肿、昼夜辛劳的生存状况中.就足与折磨和考验着我们这些刚刚跨出校门,从城市长大的十七、八岁的知青们的心理应对了.

    这一天烈日当空,火一样烘烤着大地.像每个台风来临前夕一样,静静的没有一丝风吹过.在收割稻谷的大田忙碌了一天的我,顾不得腿上被蚂蟥叮过的血迹,也顾不上浑身的汗臭和湿脏.忙着在灶台上用稻草煮晚饭.中午在稻田里巳吃过饭,是生产队派人煮好了送到田里来的,每个农忙时节都是这样,目的是节约时间抢收,但这天的工分值巳花在饭票里啦!

     我晚饭的菜是一盘炒芋头,几个蒜子用油炸一炸加豉油.基本上是生产队发给的农产品,也是要扣工分的.在水稻田里劳动了一天,又饿又渴,刚刚狼吞虎咽地把饭菜倒进肚子里,村里哨子声响起了.队长大声呼叫着:每人五担稻谷任务,开工啦!于是我和几个知青赶忙与社员一起,拿起禾促(一支俩头尖的担干)向刚收割好的田里跑去.

   太阳巳经落山,稻田田埂上摆满了白天收割好,且挷成一把把的稻穗.人们怀着收成的喜悦,也为了完成任务,拼命地扎好一担就跑.而不到+八岁的我,长得矮小又瘦,望着那些每把50多斤的稻把,不知如何下手.因为在途中是不准休息的,若放下来,稻谷就会落到地下造成损失.我无法担起每担有100斤的稻穗.只好像将军检阅士兵那样检阅一遍,向摆着小把些的田埂跑去.站在陷到大腿的泥田里,先將后一把举到背上,再扎另一把.用劲地把腿从泥里拔出来,跨上田埂.一担又一担担回去禾场.一担、俩担、四担,到最后一担时,天色巳经暗下来了.这时候我巳筋疲力尽,担着那一担稻穗,怎么也跨不上田埂了.怎么办呢?四周望去,田里巳不见一个人,远处村里传来阵阵狗吠声,田里那些青蛙们巳开始了大合唱,吸血蚂蟥在腿上爬着,吸吮着美食大攴(我的鲜血).一阵恐惧感向我袭来.我试图拔腿往田埂跨上去,但太累了怎么也跨不上.肩上沉重的稻担越发重了.这时我真是进退俩难.怎么办呢?

(后续)

[此帖子已被 liyu 在 2008-7-31 13:54:08 编辑过]

离线liyu

发帖
1248
金钱
1770
经验值
567
只看该作者 102楼 发表于: 2008-07-31

   这时候,我才感到多么孤独无助,我不敢奢望平日要好的伙伴前来拉我一把.人们实在太累了,谁也不会想到遗漏在大田里的我.沉重的稻担,使我的腿越陷越深.这时,我用尽平生之力,狠狠地把右脚从过膝的泥泞中拔出来,跪到滿是草梗和泥粒的田埂上,左脚也随之跪上去.双手扶住担子,慢慢地,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沿着滿是泥泞的、在夜色中模糊不清的田埂小道,跌跌踵踵地往回走.我扒到床上放声大哭, 疲惫、委屈、空虚、徬惶以及对前途的无望,一齐涌上心头,随着泪水流淌…….fficeffice" />

   刚刚进入梦乡,一阵熟悉的、尖历的哨子声又响了起来.,生产队里瓦窑厂值班的社员在大声呼唤,收瓦筒啦!这巳是零时1点多钟了.黑夜中传开渐沥的雨声和风声.社员们纷纷从家里涌向晒场,忙着用竹箩把晒场上的瓦坯小心地搬回仓库.我也朦朦胧胧地挤进了收瓦坯的人群中.

   我插队的村头建了个小小的瓦窑,是生产队的一项副业.平时有几个坯工在做瓦坯.在晒场上晒和风干了,再叠到瓦窑去烘烧.遇到天气变化必须搬回仓库.若被雨水淋了就成一堆废泥.所以半夜收瓦坯就成了常事.

   完成了工作往家(知青宿舍)走,脱去满是汗水和雨水的湿漉漉外衣,躺到床上的我睡意全无.拖着疲倦的身躯,麻木了的神经,眼瞪瞪地等待着明天的到来…….

 

 

[此帖子已被 liyu 在 2008-8-2 13:49:35 编辑过]

离线俏之连

发帖
13163
金钱
17436
经验值
9422
只看该作者 103楼 发表于: 2008-07-31
    我去联安的时间很短所以印象中没有那么可怕,你们老三届的同龄人就经历过艰苦岁月,有深刻的回忆随时可以写自传。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请你们大胆发表文章吧!
离线西子

发帖
21345
金钱
34460
经验值
11137
只看该作者 104楼 发表于: 2008-07-31

liyu姐:写得太好了!形象地写出当年的知青生活,看了感同身受.经历过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请继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