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示这辑灵湖新寺的照片之前,先借我挚友梅如柏先生(著名诗人)的一篇<访灵湖古寺>向大家文字介绍一下关于灵湖的古与今: 访灵湖古寺 灵湖古寺位于广海城东朝阳门外一公里多的象山上,是台山境内最古老的寺院。
据《新宁县志》和《广海史话》记载:灵湖寺的前身叫永庵,永庵所在的象山周边有一横亘两公里的沙岗,围成水塘,时称圣塘。有文人墨客根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名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取义,将圣塘改称灵湖,这成为后来灵湖寺冠名的依据。不过,这是宋、元朝的事了。据说,明朝时,灵湖已干涸而成为荒滩,后农民将荒滩开辟成为良田,再也不见有湖了。
永庵,建于宋朝乾到初年(1165年),改建于宋朝嘉定初年(1207年),改建后改称为“灵湖寺”。由永庵的主持人永公之徒弟彭应玑(广海奇石村人)为第一任主持,它比肇庆鼎湖山的庆云寺(建于1633年),还早件三百年,所以台山人有“先有灵湖,后有“鼎湖”之说。后来到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地方上的善长人翁捐资吧灵湖寺重修和扩建,定名为“灵湖古寺”。
抗日战争时期,古寺被歹徒破坏,佛像的金箔野被歹徒偷窃,寺内一片零落。
上世纪五十年代,神像更被砸烂打碎,寺院成为空室。但由于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方上将灵湖古寺改建为人工疗养院。后来疗养院迁走,古寺又成为空屋,且已破坏不堪,任由鼠雀盘踞。
传说灵湖寺前身原有菩提树一株,郁郁葱葱。古寺的第一进供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神像。第二进是大雄宝殿,供奉着三尊盘坐大佛。名曰“三宝佛”,蔚为大观。
灵湖寺的正门石匾上,刻着凸面“灵湖古寺”四个大楷书大字,正门的石刻楹联着:“灵异访前朝,说彼岸见渡江芦苇;湖山留圣迹,问几人悟无树菩提。”说来令人庆幸,随着年代久远几经变迁,灵湖古寺早就荒芜,内进的匾联已不知何时剥落消失,唯独寺正门的石匾柱联却依然完好无损,成为跨越一百二十多年的珍贵古文物。所以有乡民说,此乃灵气所致。
灵湖古寺先后住过应玑白眉、尚寿、善安、宝善,苏和等和尚,荒废前的最后一位和尚是继慈法师。现在广海上了年纪的老人提起继慈法师仍津津乐道。继慈原籍番禺,俗称陈,十八岁在广州海幢寺落发为僧,两年后到鼎湖庆云寺受戒。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他受庆云寺长老派遣来到灵湖古寺管理寺务,因“法旨不能违”,他在灵湖古寺孤寂地度过了大半生。他不化缘,平时靠养鸡种菜和行医济世自给。他曾在禅房中写下二联,一联曰:“淡饭食餐,阳寿享完空手去;破衣穿件,转回原是赤身来。”另一联曰:“请君莫嫌茶味淡,僧家不必世情浓。”也许,这二联就是继慈法师的生活写照吧。他年过花甲,当地政府将他安置在就近的校杯石村落户,成为“五保户”,直到了1969年85年才乘鹤西归……
2006年,灵湖寺进行了局部修建,修建后的灵湖古寺已初具规模。首进天王殿内,居中供奉着一座4吨重,2.13米高的白玉石释迦牟尼佛像,左旁是白玉石的阿难佛,右旁是白玉石的迦叶佛,殿内香火缭绕,一片肃穆。
2007年春,笔者曾与文友拜访了灵湖古寺。我们虔诚奉香拜佛并捐过香油资后,释仁声法师接待了我们。57岁的仁声法师长得慈眉善目,体壮略胖且尾尾健谈。他来灵湖古寺前曾是广州三圣公寺的法师。那天我们未能见到寺院的主持方丈,他正巧外出未归。据仁声法师介绍:灵湖古寺现任主持释仁伟方丈很年轻,年仅31岁,毕业于厦门佛学院,毕业后曾在北京八达处灵光寺任法师8年,他14岁就皈依佛门,是一位有资质的年轻禅师。
仁声法师介绍,灵湖古寺于2006年9月开始修建,耗资(连佛像)30万元。这笔资金是广州、佛山、中山、江门、广海等地的社会热心人士和佛教育弟子捐赠的。仁声法师还说:“大雄宝殿目前还未有条件修建,期待以后能实现这一愿望。”
有道是十年世事几更新,如今,由于得到中国佛教协会的重视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更得到广海镇区边村伍氏后人、华美(台山)五金有限公司董事长、知名实业家及慈善家伍坚石先生的慷慨资助,在灵湖古寺旁建成了一座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又庄重典雅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建筑面积为816平方米,工程造价238万元,由伍坚石先生捐资兴建。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面竣工,装健修工程也基本完成,相信近期就能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届时,灵湖古寺将以崭新的雄姿展现在香客及游人面前。
2011年2月稿
作者简介:梅如柏,广东台山广海镇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国际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广东岭南诗社社员;台山市诗词学会.台山市文化评论家协会会员;<广海文艺>常务总编:诗词作品常在海内外各类书报刊发表. 新建的大雄宝殿,雄伟 壮严 肃目
[ 此帖被james007在2011-03-04 14: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