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143阅读
  • 55回复

2016年台山同学网“我最喜欢网文评奖”公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6-06-19
感恩同学网

一瓣玫瑰花落下的声音,把心绪惊醒,击皱一池水。
雾皑袅袅升腾,从每朵涟漪中细细吻过,宽广细腻。夜深无边。
落叶如雨,雨如落叶。
雨叶在电话中说,我要起飞啦,再见保重。
    仿佛电影对白。
    我与雨叶,从山边来,到天边去,追随万籁。
天空不徐不疾,环抱着海洋,我们徜徉其中。
    浪花轻轻拍打岸边,细沙吸着我们足印,从有形到无形。天鹅湖忧伤旋律,唤起美丽浅灰的裙裾。
太阳从海岸线升起,哗哗作响。浪花推着我们向前飘移,走进一片木麻黄。

初春。孩童们双双从我们裙边飞奔而过,追逐晨鸟彩雀,欢欣鼓舞,银铃声声。互赠花冠之美,脸容艳若春花,光洁无瑕。红樱桃颗颗粒粒,是彩绘,装饰想像翅膀,渐渐伸开涨满。前路灿灿,仙乐缥缥。
艳夏。日华灿灿,林木,女娲的秀发,千万道金针翠梭,漫满人间,彩鸟往还,神光渺渺,山花烂烂。擎天大树撑开亭盖,蝉声连天响,鸣翠唱锦。歌的天舞的海。
走过正午,日影西移,砍柴农妇,困顿于逍遥绿荫下,呼吸正恬。
   中秋,叶子金黄,草仍碧绿。茫茫原野,遍地牛羊,雄鹰嘹亮深厚的歌声,穿透高空,与远山牛羊相鸣,天空鸟远。
隆冬,初雪,严霜。寒风凌厉,万木萧条。偶有阳光,梅花三二粒。银装素裹里,白,也红。
从朝阳走到暮日,双脚给广袤深林绣出一道金铂。

    四季更迭。上空偶尔飘过风筝。
走到海河交汇处,踏进温热河堤,看到了大妹、二妹、三妹、四妹、小妹...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伍哥...
披一身彩霞,张开双手,向我们奔来,如风起时漫天飘摇的樱花。
又听到玫瑰圆舞曲,在落日唱响。
舞动阳光的彩翼,给天空燃放朵朵绚烂烟花。
如深海里渐渐上升的航标灯,招引着终极之美的航向。
感恩同学网这个平台,让我们从文字中相互认识,终生相爱。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6-06-19
少小离家老大回

2010年4月20日,王少英、王少芬姐妹俩怀着对故土的一片深情,回到祖籍地都斛镇南村寻根拜祖,实现了多年来回乡寻根的夙愿。
1944年,王少英出生于都斛镇南村。她1岁左右辗转广州、香港生活,后在美国定居,此后从未回过家乡。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亲想回家乡看看的心愿一直未能了却。其父亲王景猷临终时嘱托她们一定要回到家乡寻找自己的亲人。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多年过去了,时间可以冲淡背井离乡游子心头那股抹不掉挥不去的乡愁,可淡薄不了子孙后代寻根的渴望。事业有成、六十多岁的王氏姐妹如今已经退休,安享晚年,但父辈的嘱托却一直挂在心头。 
  由于少小离家,时间久远,王氏姐妹只知道自己的家乡在都斛南村,而具体的地址却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家乡是否还有亲戚,因此王氏姐妹虽然想回祖籍地探亲拜祖,实现先辈夙愿,却一直未能成行。
    
为了回乡寻根,她们每次去美国唐人街的餐馆吃饭,就向人了解是否知道都斛这个地方。但是两年多过去了,仍然没有结果。她们见到父亲留下的书报中有《都斛侨刊》,便写信将祖辈的情况寄给侨刊社,请求协助。都斛镇有关部门随即在南村进行查询。经过调查,有关部门找到了其祖居及亲戚、原南村村委会书记王兆亮,并将消息告知她们。
踏上家乡的土地,王氏姐妹受到了家乡亲人的欢迎。姐妹虽只会看简单的汉字,但受父母影响,都会讲一口标准的都斛话。当她们接过《王慎德堂家谱》,在翻阅家谱看到祖父和曾祖父的名讳时,王氏姐妹喜出望外,因为家谱就是每个人给后代留下的文字传承啊。

王家祖居是一间三层洋楼,是由其祖父王敏达背井离乡前往加拿大谋生,赚了钱回乡建成的,在乡间小有名气。王氏姐妹来到仍保存完好的祖居,开门进屋,只见里面宽敞明亮,卧室里还放着以前用过的床、梳妆台,以及祖父从外国带回来的“金山箱”。姐妹俩把从美国带回来的祖父母、父母的合照挂在祖居的中堂,然后按照传统的仪式拜祭祖先。参观了祖居,在亲人陪同下,她们又来到祖祠……姐妹俩对在南村寻到自己的“根”非常高兴,她们在祖屋拍了许多照片。说要将照片带回去,让远在美国的家人睹物思乡,加深对家乡的感情。临别时,表姐妹与乡亲一一合照,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景十分感人。

当天下午,因为听妈妈说过她是都斛白石乡人,姐妹俩又来到了白石村。可是两姐妹只知道母亲叫陈月婷,母亲的哥哥叫陈瑞棠,外婆叫陈锦杏,其他情况一概不知。当村民得知她们回乡寻根,纷纷冒着大雨找村中老人了解,结果不用很长时间,就找到了几个远房亲戚和她们母亲家保存得很好的两间祖屋。对在短短的时间里找到祖屋,姐妹俩觉得很意外,家乡人有这么深厚的感情,真是很难得!

回乡期间,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王氏姐妹还游览了桂林、西安、北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回去美国后,姐妹俩发来邮件说:家乡美丽的山水和建设的成就,消除了原来国外媒体负面宣传给我们带来了错误的看法,家乡人这么热情友善使我们留下了深刻现象。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在国外长大就不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其实他们是不对的!我们作为美国华人正在成长,在异国他乡出生都非常清楚我们是谁,即使我们讲不同的语言,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现在你们不是看到了很多年轻一代的回来中国找到自己的根吗?并表示以后还要带着自己的其他兄弟姐妹、孩子回来家乡探亲。

人,与生俱来,不可不知其祖,不可不知其名。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崇祖报德乃中华传统美德!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相信回乡寻根问祖的华侨会越来越多。

[ 此帖被台山同学网在2016-08-20 05:16重新编辑 ]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6-06-19
致儿子

     早上0时3分58秒,我刚上床,听到短信响。这是最好的短信。
  孩子,终于听到了你的心声!如此仁慈地,原谅了我从来未问过你:愿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
  我一直担心,我自私的一厢情愿,会给你带来终生的遗憾。无论在日后我多么小心去爱,去维护,仍然心虚。
  吾儿,至今,我仍然不敢相信,我做了母亲。
  在所有我承诺要面对的痛苦都没有来临之时,你来了!
  从此我不再孤独,有了自言自语的理由。
  你每时每刻在成长中,伴随着我喃喃细语的无尽忧虑、祝福和心爱。
  我把所有对你有用的书,放在伸手可及的任何地方。只要环境许可,我们就一起谈心,读书,说世间的一切好。
  为了你的到来,我不诅咒这个世界,是的,无论它有多少缺陷,都因你的来临而尽善。你是被派来修缮它的天使。
  我们一起谈论并祈许,要让此生完美。我想象你的性别,你的模样,你的天性。
  我希望你是一个漂亮女孩,做一生无忧的公主。又怕你将要为生育及月经而痛苦,因性别的软弱而放弃一切宏图伟愿。甘做一朵只会繁衍的花。
  我希望你是一个强壮的男孩。做祖国的未来,设计并亲笔描绘。过去的一切都在你身上,你要继往开来,传承,发扬光大。
  我闭着眼睛,假想你是有灵魂的,用我心灵之光,去一一安抚并温暖它,助它成长,我想信你会听从我的指令,尤如身体各器官听从于它一样,积极而有意识地选择我们的明天。
我时刻跟你诉说。
  来让我们选择吧,无论你是谁,要有母亲的心怀,有她那样会笑的眼睛与鼻子,有她那样使身体与语言从何时何地都优美成一件艺术品的天赋。
  当然,你要象妈妈一样,有那么宽的肩与胸,日后好承担风雨,呑吐风云。
  最好你也爱唱歌,爱阅读。
  最最重要的,你要爱这个世界,及世上所有物事,与它们共存并祝福。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尽力创造。不是排斥,咒骂,愤世,厌世。而是担当责任,致力于推走那块阻碍社会向前的大石。
  怀孕时我不能吃肉,闻着都想吐。我知道那是你的意愿,只吸收植物的营养。你看到了动物尸体里无尽的诅咒与痛苦,它们没有选择生,更不愿意选择那样残酷的死,来满足另一灵魂的成长。你看到了人类,他们吃尽天下动植物的尸体,来维持心房的继续跳跃。为调和这些怨魂在人体上的冲突排斥,心终日设法,疲惫不堪,举步为艰。面容尽是污秽的斑点。身体及行为发出难闻的畜牲味道。
  你本能地抗拒它们的怨魂来入侵你干净的肌体。你用原始的愿望,来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你爱植物的芬芳与清净,它们的生命是成熟后自动离世的,没有一点怨悔之情,充满了新生的憧憬与美满,他们只有清甜而滋润的汁液与纯洁的清香,无论在任何生命里,都没有污染,只有祝福及积极同生。它们没有一点油污及戾气。它就是我们祖先的故乡,我们从那里来,也将到那里去。在你未受尘世污染时,你向我表达了祖先的意愿。我十分欣喜地与你共同面对。我很瘦了,在你五个月时,我还不到45公斤。但我们的智力及心灵在那时候,飞速成长。你几乎听懂我所有的话。我心灵所有的喜怒哀乐,你都给我真实的反应。这样,我就时刻为你而开心,而动情,而去接近美丽与善良。它使我接近神喻,接近祝福。渐趋完美。
  怀孕时我一直坚持洗冷水澡,寒冬十二月,切骨的自来水淋在身上,冒热烟,你在子宫里热烈跳动。那是我所认为最有效果的智力开发操。你从那时起,就有把对饥寒当做生命起源的启蒙。你将比它人更能适应,更能感知,更气定神闲。
  那时我在偏辟的郊外上班,每天骑自行车,风雨不改,直到你出生。

  12月9日,你父亲生日。我与小姑去买菜,准备为寿星做一顿好饭。我们骑自行车去市集。小姑说:你骑我的车吧,轻巧些。
  我们换了车,誰知车子太轻巧了,轻轻一蹬,向前飞驰,我笨重的身子没追上,连人带车跌到墙角,再弹到沟渠。
  那是我生命中感觉最强烈的痛楚。小姑害怕,要来拉我,我说别动,动不了。过了很久,我才回过气来。但就再也站立不了。
  摔后,你再没有动过,相连着血肉的你,是否无恙?那时我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我的母亲陪我去了医院,医生说没事。
  在床上躺了三天,忐忑。到了12日晚上10时多些,开始阵痛。我知道,那最终的盼望,已要来临,阵痛是它的战鼓。听着它临近的脚步,充满兴奋与不安。我让丈夫抱我到洗手间,十分彻底地从头到脚细细洗了遍。
  是的,孩儿,让我们用最干净的姿态,来迎接新生。
  这一晚,我没睡。痛、担心、兴奋。

 13日上午八时。家人用车子送我到医院。
  家属不可以进入待产室,我是自己走进去的,忘记了脚痛与腰痛。
  痛楚是必然的,整个候产室象屠宰场,狂呼惨叫。有些产妇把铁床的扶手也扭歪了。
  我知自己体弱,要留力来帮助你出世,阵痛来时,不做任何挣扎,一声不吭。生命不会让你痛死,一定给你喘息的机会,让未来重生。
  在候产床上,我把医院送来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来为我的孩儿加油。
  中午时分,我被推进产室。
  事情有些糟糕,我一出力,左脚就抽筋。医生说可以动手术把孩子取出。我说再试试吧。我想我行。
  一个孩子从母胎到人世的过程,是脑袋最早最有效的开发过程,不是我要求,是他在要求,按自己的意愿与努力,来创造及迎接自己的来世。我要帮助你这么做,生命的智慧,一定有能力来协调它至完满。

  到了下午二时多,医生说,不行了,心音不正常。另一个医生说,剪一刀吧。
  这样,我听到器皿清洗的声音,然后,在阴道与肛门之间,一下迅速而深厚的痛楚,体内涌出非常暖的液体,象一道喷泉。我看到一朵朵滴着血水的棉花源源地被放到垃圾筒。为了你的安全到来,我们没有用麻醉剂。我是如此安静地看着发生的一切。医生与护士都说,从未见过如此冷静对待创痛的人。是的,对于你的到来,其他一切,微不足道。我从未哼半句,怕你听了去。
  摒住气息,我用尽吃奶的功夫,发力,一直到你随鲜红色的液体从体内被拉出来,才换气。
  这时候你不会哭,一条紫葡萄样颜色的脐带,缠着你的颈脖,通身深红色的泡沫。医生把那酱紫色的带子松开,倒提着你,轻拍。
  哇的一声呼唤,惊天动地。
  
     吾儿,谢谢你的努力,谢谢你愿意来尘世,与我受同一样的苦。来完满我残缺虚弱的生命之途。
  我用生命中最美丽的青春,及今后一生的时间,来准备今天的盛宴。来吧,我将帮助你,做任何你将来想要做的事情。
  没有比爱你更重要的事情。对于它,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交换的。我用生命来爱你,所以,我们拥有了生命。
  妈妈的命,是你的。
  
     在你未有足够能力面对世俗时,我必须活着,来拉紧你还未蓄足力气的手,与你共同踏过你的童年、码头、车站。
  生命的作用,不过是用来完成繁衍,其意义,简单得不必思考。将来,你也与我一样,有自己生命的延续。
  我还要帮助你,因此,我一定要是健康、快乐的,未来一直在。
  谢谢可以做母亲的命。及可以爱!
  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喜怒哀乐,它激活了我!
  谢谢妈妈!
  谢谢孩儿!
  谢谢生了你!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6-06-20
台城新春习俗记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神州大地欢度春节各具特色,而台城人大抵是这样过春节的:

办年货与整理仪容  农历十二月中旬始,人们便围着“年”打转:主妇们采购年货;人人购置新装;人人腾出时间去整理头发,可谓“有钱冇钱,剪毛过年”……

冬至  冬至甫至,“年”的气氛便浓厚了起来。民间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冬至一过,阳气回升,当是吉日之始。在冬至里,家人团聚,围吃汤圆,寓意平安团圆。台城人也有在这一天里举行祭天祭祖的习俗。

打尘  过了冬至,就得安排“打尘”活动,家家户户大扫除,图个辞旧迎新的意头。又因“尘”与“陈”谐音,为避讳本家姓氏,台城陈姓人氏对这一习俗改称“打火头霉”。

小年夜供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俗称“小年夜”,要举行“供灶”仪式,传说小年夜里,家中的灶君老爷要返回天庭述职,报告民间景况。因此,灶头边要竖立摆放整棵的甘蔗,好让灶君借力节节高升的甘蔗快速升返天庭。除甘蔗外,人们还会用斋菜斋品进行供奉,其中必有通米饼,据说是为了用通米饼来粘住灶君牙齿,好让其述职时只述好话,而不讲人间的坏话。

年前逛花市 趁着春节前的空档,人们都会逛逛花市,采购些年桔、富贵竹、水仙、发财树等寓意富贵吉祥的植物,把对来年的祝福、期盼都形象化起来。这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形成的新年俗。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日,即是除夕、年卅晚。
除夕里的首要事项是贴“挥春”,家家户户在门口贴“福”字或春联,一派欢乐景象。
午餐吃罢汤圆后,就得备佳肴以祭祖先,一则缅怀祖先,不忘祖本;二则祈求祖先保佑阖家安康。
除夕里还得准备糕点“笮年”,必备的贺年糕点是 “煎堆”,煎堆系油炸糍类的统称,有“糍仔”、“鸡笼”、“煎饼”等品种。“糍仔”,状若圆球,比乒乓球稍大,用白糖花生粒或豆沙莲蓉作内馅,和面时掺入糖水,经油炸后外表呈棕红色,观之即觉香甜。“鸡笼”,状若半弦月,弧边一侧饰有扭纹,用肉末菜果粒虾米等作内馅,和面时拌进盐分,一经油炸,鸡笼外表即呈油白颜色,咸香可人。“煎饼”,饼状,煎炸而成,不设任何内馅,口味视和糯米粉时的配料而定,掺糖为甜,拌盐为咸,用料简单,却能食出无尽喜庆滋味。此外,人们还会用糯米粉捏做白胖的“出脐”;用发粉蒸炊出貌似花朵、寓意发财的“碗头仔发糍”;用粘米粉搓捏成各种牲畜形状的“牛栏圆”——品种繁多,一切糕点皆令人食指大动。
还要放两根甘蔗在家中“笮年”,以图年头甜到年尾。
除夕的重头戏是团年饭,人人都期待这一顿丰盛隆重的家宴,为的是能在新春气氛里、传统仪式中体会一家人团聚的浓浓亲情和天伦之乐。
团年饭后便是“守岁”。一家人围坐看电视节目、品茶点、拉家常……至午夜,新年钟声响起,家家开门迎新,户户大放鞭炮,声声辞旧岁。只因近年来禁放烟花炮竹,此情此景可待成追忆了。炮竹声过后,家中主事者便得在厅堂、灶堂、门口各处点置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与财神的到来。
最后便是电话拜年活动,家中各人熙攘一番才肯归寝入寐。

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依例得早起,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之彩头!起床后,人人更换新装,全身焕然一新,处处彰显着“新”意!
大年初一的早、午餐是斋菜素食,以斋菜奉神灵,据称越早奉斋越早发财。食材有腐竹、粉丝、黄花菜、木耳、香菇、香芹、蒜、葱等物,取勤(芹)、聪(葱)等吉祥寓意。
之后是已婚和年长者给未婚者或小孩派发“利是(即红包)”。然后一家老小相约去逛街一圈,俗称“行大运”。
年初一还有“舞狮”习俗。舞狮队伍除在台城街道、广场表演外,还会逐家逐户去拜贺,主人家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狮子去摘取,名曰“采青”,籍此活动驱邪气、迎好运。
年初一禁忌亦多,只讲吉利话,图吉利;不能扫地,否则扫走财神;不打骂小孩;不拌嘴拌舌;吃饭时不慎弄跌碗筷,则需念叨“大吉大利”;不洗头,怕洗走好运气。总而言之,大年初一日事无大小均得上心在意。

大年初二拜年  年初二,吃过开年饭,开始访友拜年,平日里亲朋戚友难得聚首,春节假期里的一句问候,一声祝福,无不溢满情与谊。

大年初七“人日” 正月初七日是 “人日”,意即“人”的“生日”。道家有言,“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据此,正月初七日被称为“人日”。是日一早,抬头望天,据说以天气之阴晴可判断一年内是否人事兴衰。这一天人人需吃鸡庆祝自己的“生日”,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大年初八开门启市  正月初八,谐音“发”,企业商家多择此日开门启市,迎接滚滚客源和财源。

大年十三 吃通心粥  相传古时私塾正月中旬开学,古人认为是靠心来感知事物的,因此要在开学前让学童吃葱花粥,葱花空心谐音“通心”,心通了,人就变得聪明,学业自会长进。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台城人在这一天里不吃元宵,吃的是“油饭”——用糯米煮成饭,再掺以油炸的菜果粒、腊肉粒、虾米等佐料,近乎“八宝饭”。油饭吃起来香、粘、油而不腻,别有风味。正月十五一过,新年的气氛便逐渐淡去了。

、一年又一年, 新春习俗,肯定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变的是亲朋团聚时令人陶醉的那份浓厚亲情,以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或许,这一份亲情、这一份祝愿、这一份憧憬才是真正恒久不变的年味。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6-06-20
我心中的西岩路


        看了慈心的“由西严寺才立西严路名”的帖子,令我回想起50年前的西岩路。西岩路虽比不上西濠路、环城南路那样好,但也是旺中帶静的好居处。西岩路由三台路光声戏院处起,穿过光兴路、通济路直到东华路止。西岩路一边的楼铺背向革新路,另一边則背后有一个约有400米跑道的运場那样大的水塘。在我矇眬的記忆中,水塘边疏疏落落有几棵木瓜树花棯树,塘边有两条 小小的木船,塘水很深、飘浮着一种有着绿色心形叶子,叶茎是半葫芦状,而花是淡紫色和粉红色绣状的水浮莲。有很多楼铺脚离塘水只有尺远,只有我们住的楼铺 后靣塘边最宽并长着一棵树干如水桶般粗的老榕树。它懒懒地躺在塘边,但它的枝叶却有力地向水塘面伸出约5、6丈远。当陣陣凉风吹来时,绿绿的小树叶,大把大把的榕树须和那大片的水浮莲摇荡着,很是动人,特别是下着毛毛细雨的时候更加迷人。

       榕树下是我儿时的游乐場地,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捉迷藏、煮飯仔、过家家等游戏,顽皮时就双手揸住碗口粗的树枝来回摇晃,有时更不知天高地厚地坐在水边的榕树枝上恋水,直到大人们来责骂才怏怏不乐地各自回家。后来這个水塘随着社会的变迁,水塘变得越来越小。在我读高中时我眼中的美景己荡然无存!

       在东华路至通济路这段鋪头98%都是从事竹器手工业和售賣竹器的。我们楼下的鋪头叫“炎記”炎記伯是一个开朗又健談的 中年人,他的手艺在街中也算一流,所以生意不錯,他们一家都会做竹器。在热天时,这些竹器手艺人都在騎楼底下一边工作一边拉家常。妈妈帶我上街时总是一边走一边和人打招呼,感到全条街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我有时找不到玩伴就常坐在楼梯门口看他們织竹器,看他們的手在那些竹蔑中飞舞着,用不了多长时間就看到了一个个成形的箩箩筐筐,这是百看不厌的。读小学时有一个暑假,炎记伯问我和二楼的一个小女孩能否帮他加工一些竹枝,即将一尺多长的竹片削成比牙签粗一奌的竹枝。人工约为几分錢一斤,我们当然乐意做啦。初时一天只削得一两斤,后来就快許多一个暑假好象挣了6、7元,当我将钱给妈妈时,母亲看我得意的样子就开心地說:“真的会稳銀纸噜”俗語讲家中有百万,都不相似自己赚一文。我常常觉得能健健康康地自食其力过日子,即使清茶淡饭也是快乐幸福的。

      在通济路至三台路那段比我们住的那段清静奌,空气也清新奌。在以前二中男宿舍对面街有一档手推车的牛杂挡。車内有个水桶大的鍋,烧着飘香的肉湯,車子 枱上有砧板、刀、熟箩卜、生蒜卷和醬料,车子上倒掛着各种各样的牛杂。小时候哥哥常常带我去那里买小吃,哥哥爱吃肉,我则爱萝卜。外子說他读二中时也常帮 趁这档牛杂車仔,其中有个同学专爱买一鸭颈仍后点遍了那些红、黃、白、黑醬才吮着到通济河冲凉。现在我也常整萝白角吃,但总找不到昔日的味道。外子說别人 那鍋湯是日积 月累下来的精华,浸出来的萝卜才那么好吃。这奌我深信不疑。說到吃、我和哥哥都很颈吃,他常常带我去买零吃。記得在西岩路和東华路交界处有一档卖糯糍的, 那糍是一个加盐糯米飯团沾上面粉炸成的。现在我和哥哥还常想念它。另外在通济路和革新路交界处,晚上有牛杂粥 卖,粥里有黑色的牛肚牛百叶再在粥上加上葱花和葫菽粉。那味真令人垂涎欲滴。06年回台城我和外子小姑夫妇晚上到革新路和牛屎塘想寻旧梦,却盛兴而去,败 兴而回,革新路牛屎塘根本找不到吃的。只好到“旺角”飲茶。后来讲起这事,侄儿开車带我们到赤坎圩吃了黑色的牛百叶,才算解了馋。那次回去吃了很多东西, 但就只記得這黑色的牛百叶。

    在三台路和西岩路交界处就可以走到人工湖。夏天的傍晚我 总和几个小女孩结伴到人工湖边玩,待 到夜幕降临时又到旧时曾是文化宫后又改为招待所的小花园玩,因为那里有着大丛大丛的茉莉花,坐在石櫈上看够了茉莉花闻够了茉莉香才摘满一裤袋各自回家。我 们总爱将花放在床头,芬芳洁白的茉莉花伴我人梦乡。我的童年虽不象孙儿們那样有着满屋的玩具,但在大自然里也有无穷的乐趣。

     06年回到台城,也曾到西岩路转了一圈,楼街没什么变动,但旧了破了好象昏暗一些,抬头看看天空也好似蒙蒙的,旧地重游已找不到往日的气息!我不禁感慨起來,西岩路也和我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变老了变丑 了!我不覚想念起那素有小广州之称,又有奌乡村气息的小城鎮。也許人老了总觉得逝去的东西是最好的。 完


3条评分贡献值+5金钱+8
moon1 金钱 +3 - 2016-08-30
嫣然 贡献值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6-08-28
嫣然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6-08-28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6-06-20
浮石,一个连村名都有诗意的地方

    浮石,十坊(村)相连成一体,是台山的名村。
    
    说她是名村,有三点:其一是成立中国第一支农民排球队(1919年),其二是村人赵灼出版中国第一本英文语法书(1926年),其三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浮石飘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走近浮石,首先是被她优美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涌动的稻浪,静淌的溪流,繁枝茂密的古榕,高耸挺拔的红棉;远处修竹摇曳,近处野花盎然,无不一步一画,景随步转。
    
    浮石的前门,是一座由海内外乡亲捐建的中式牌坊,红柱绿瓦,描凤雕龙,加上两旁威武的石狮子,彰显“台山第一村”的气势。顺着取名为“宗远路”的花荫大道,就会走进里面蜿蜒迂回的古老村落。
    
    而她在西面还有一个门——浮石西门,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古旧门楼,斑驳的墙体,在高大的凤凰树的衬托下不失特有的韵味。令人奇怪的是,“浮石西门”的字样是按照古代从右到左的书写顺序,而门楼另一面的“遐光晚望”四字,则是按现代的从左到右的写法。或许,这里面还隐藏有着一段故事。
    
    深入村巷内,更为她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所迷。村中保留有古老的祠堂,典型的岭南传统建筑风格,仔细观察还可以见到精致的木雕和砖雕。民国时期的青砖洋楼,飘拱而出的阳台下,“青天白日”的图案依旧清晰,保留着年代的记录。
    
    在兰溪边,走过清代的石板小桥,迎面是一个精致的小亭,门联“园小俨然庾子赋,觞流恰似右军亭”。亭内有墨客留下《浮石小兰亭序》,介绍她的典故。亭子的穹顶,宛如展翅的蝴蝶,内绘一朵海棠花。周边溪流脉脉,花木葳蕤,清风过处暗香浮动,果真有右军(王羲之)兰亭的神韵,庾信《小园赋》的意境。
    
    与小兰亭隔溪相望的,是北帝庙。每年的三月三“北帝诞”,闻名海内外的浮石飘色巡游,就是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游历十坊,吸引成千上百人,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名片。

    目光穿行在巷道中,思绪与她的神韵在交流。说她文化底蕴深厚,信手拈来一户门前的石刻“靠井就地利,近墟得人和”,刻画得入木三分;说她乡情浓郁,村头巷尾见到张贴的大红榜,上面列着某某捐款建乡的数目;说她文明和谐,大处有镇政府“保护古村”的漂亮铭牌,小处是路边简易的垃圾收集箱,还有树下屋前正聚精会神看着报刊听着粤曲的公公婆婆的身影。

    这条宋朝赵氏后裔的皇族村,虽经历年的战乱和风雨洗礼,依然可以在井边、在踏步而过的石板桥,甚至在某个屋檐墙角,寻找出她的根。也就是她这条深深扎进乡土的根,养育着2万人的十坊人家,维系着故乡与海外赤子的情感,为她劳作,为她牵挂,为她骄傲。
    
     转身回望,仔细看牌坊“浮石”的两字,书法家在“石”字的一横下添了一点。有意?还是无意?待人考究吧。但“点石成金”的成语一下子灵光在我的脑海里。

     浮石,一个连村名都有诗意的地方,我会永远记得你,你可否记得这个匆匆的过客呢?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6-06-20
过新年


    又过年了!
  
   临近岁晚,洛杉矶中国城顿时热闹起来,百老汇大道上人声鼎沸,人头涌涌,商家门前,摆满了应节的商品,人们大篮小篮地购入年货。在中国城外围的华人社区,著名的山谷大道上,早早就塞起车来。几家大型华人超市,宽大的停车场一位难求。超市内外,大红灯笼高高挂,贺年的商品摆满了货架,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此情此景,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好年景!
  
    大年初一,第一个上门拜年的是住在隔壁的白人邻居。以前,这对退休多年的钢琴教师对中国新年知之甚少。自从我们搬来以后,每逢春节,吃过我们亲手做的台山贺年糕点“糍仔鸡笼”,看到我们贴在玄关上的福字和迎春对联,以及挂在门前寓意吉祥的桔子和大蒜,从此对中国春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元旦刚过,就迫不及待的问我中国春节是那一天?今年是什么生肖年?
  
    无独有偶,大年初一第一个电话拜年的也是一位美国朋友。他是一位具有巴西血统的拉丁汉子,自从跟着我去了几次中国公干,便喜欢上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近两年,每到大年初一,他都会在电话里用生硬的普通话向我拜年,一句“恭喜发财”道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喜爱。
  
    每当看到身边的美国人对中国春节那种喜爱和热衷,我不由得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往事。
  
    1995年,我刚从广州移民来美,第一次在美国过春节。那时正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大年初一照常上班。回到公司, 本来想和身边的同事聊聊有关中国春节的趣闻轶事,谁料那些以操西班牙语为主的西裔人士,不要说春节,就连中国这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也毫无认识。在他们的认知里,中国就是Chinese Restaurant (中国餐馆),中国人就是 Cantonese(广东人)。
  
     当天下班回家, 一路冷清, 美国人根本不知道在大洋彼岸, 中国人民正在张灯结彩, 锣鼓喧天地欢度着这个地球上最多人庆祝的节日。面对这种令人无奈的情景,对于我这个新移民来说,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二十年过去了, 弹指一挥间。今日的中国, 早已今非昔比。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蒸蒸日上,早已跃升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随着这种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社会的一动一静,中华文化的一点一滴,都引起了美国人的兴趣。许许多多美国人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重新认识中国。
    
     就拿隔壁的那对白人邻居来说, 近几年每年都去中国大陆旅游一次。 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广州、香港, 全都走透透, 几乎成了中国通, 比我这个纯正的中国人去的地方还要多。他们每次从中国大陆回来,总是给我们捎点小礼物,对中国的大江南北,青山绿水,繁华都市赞不绝口。最近一次在他们自家后院举办的一场音乐Party上, 老人家竟然专门为我们全家弹奏了一曲钢琴独奏曲<<茉莉花>>,借以表达他们热爱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那位拉丁汉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两三年前,他就请了一位汉语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和他的两个小孩一起学习中文。如今,每逢见面,他总是喜欢用普通话说上几句。看着他说中文时那种喜形于色的表情,作为地道的中国人,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二十年前, 每当春节来临, 所有美国人的活动场所, 包括购物中心, 商场、超市、食肆等,完全没有庆祝中国新年的任何活动, 唯一例外的是, 每年的大年初一, 历届美国总统都会发表春节文告, 祝贺全球华人欢度新春佳节。 二十年后的今天, 同样是这些场所, 春节还未到, 就已经开始布置庆贺中国新年的系列活动了。纽约时代广场的贺新春广告,赌城拉斯维加斯手拿红包的财神爷, 洛杉矶西野购物中心活龙活现的的生肖道具,极尽欢乐气氛。华人社区,更是节目繁多。游园会,逛花市,舞狮子,华人电视春晚,接踵而至,眼花缭乱,浓浓的春节味使人们犹如置身在中国。
    
     历史从来都是向前迈进的。想想看,二十年前,许多美国人还不知道中国在哪里,更不知道春节是什么节日,如今却隆重庆祝中国春节,争相为自己对中华文化略知一二而引以为荣。变化如此之大,作为一个海外华人,在这个普天同乐的节日里,有什么理由不为祖国的成就而倍感自豪?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6-06-20
走在故乡的路上

    自从三姐在1959年出嫁后,在香港的母亲就不回乡过春节了.因为在菲律宾谋生的父亲改了在春节时回香港渡假.那时都是我和哥哥陪祖母在农村的老家过春节.祖母总是在我们回家前就做好了过节的糕点.我们一进门就吃到可口的糕点.我们那条村除了除夕吃团年饭外,在年初一还要煮一桌菜拜祖先,并要蒸年糕,台山的年糕叫发高,其意思是发财旺相,这发高是过年必备的糕点.那时我和祖母睡在大门口的房间,哥哥睡在小门口的房间,煮饭烧菜都在小门口的厨房,哥哥是个孝顺的孩子,他总是很早就起床帮祖母烧菜和蒸发高,我小时贪睡,总在听到祖母大声地品评发高时才起床,祖母蒸发高的技术不好,总是时好时坏,她看到没有裂缝的叫银碗,有裂缝的叫微笑,裂缝大大的叫龙嘴.我和哥哥在旁边暗暗好笑,其实我们最爱吃银碗,但在年初一我们都不敢乱说话,那时父母虽不在身边,但有祖母相伴也令我们感到温暖.那年代华侨都怕儿女在香港这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学坏,多数让儿女在祖国读书.我们村有很多象我们一样的孩子在台城读书.那时哥哥在台山一中读高中我在台城镇一小读小学.

        1959年祖国开始经济困难了,但我们没有感受过刘荒田先生笔下的饥饿,因为华侨除了有汇票购物外,还有优待证,当时农村是非常困难的,哥哥每个周未都带着米,猪肉,咸鱼----等等食品回去给祖母,但在1961年哥哥去香港后这个工作就由我这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做.那时回乡要到台城东边的单车站搭车回去,当时单车多载货很少载人,有时从早上等到中午才搭到车回家. 一般我星期六回去,陪祖母过一夜,星期日吃过早饭才回台城,祖母很欢喜我帮她梳头,有次梳头时她对我说,知道这样子,当年嫁个卖菜佬还好一点,祖父是在广州高第街娶祖母回来做四姨太的,父亲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祖母从来也没讲过娘家的事,也许来到这个穷山村就没回过娘家.小时不知祖母话里的苦楚,长大后每想到祖母的话就凄然泪下,令人感到多么凄凉和寂寞.每次回台城我都先帮祖母梳梳头才出门.祖母带着我走过塘头潭村,走过坂潭矿场,再爬上一个叫平顶山的小山岗,才让我自己走,在路上目不识丁的祖母总是叫我要好好读书,说一字值千金,祖母又叫我回到台城要听外婆和大姨的话 .我走过了三角塘来到了松树林边,回头看看,慈祥的祖母还孤独地站在那里看着我,她总是等到看不到我时才回家.

  经过松树林的路有150米左右长才到四九旧圩,那松林路两旁的松树又高又大,大风吹来一阵阵呼啸的松涛声听得令人心慌慌,常常那路只有我一个人独行,小时大人都爱讲麻风病人的故事来吓小孩子,想着越想越怕,由慢行变快行再变小跑等看到四九旧圩才定下心.虽说害怕,但看到松树下那又红又大的冇牙婆[一种野生的草莓]还是抵抗不了诱惑摘十个八个吃.这些'冇牙婆'比士多啤梨还好吃.

  走过四九旧圩来到四九新圩的单车站等车,那又是一件苦事,有时等得不耐烦我就搭11号车,自己行.如果我刚上路看到有载客的单车我会给多点车费请单车工人载我回台城,否则我会幔慢走过田坑村,香头坟村来到合水桥边.在盛夏的时候,我会走到诃边用清凉的河水洗诜脸,洗洗脚,然后斜坐在河边的草地上休息一会才再赶路.每次看到那清清的河水湍急地流向远方,看到蓝天白云下飞翔的小鸟,我就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哥哥和弟弟,我就感到自己似丢队的小鸟,觉得无限的悲伤和孤独.小时我多么希望自己能象别的小女孩一样可以依偎在母亲的身旁.但这样简单的愿望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 我多么希望那哗啦啦的河水能带我到达遥远的亲人的身边!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6-06-20
黄昏里,母亲的一头银发

      年迈的母亲自病愈后,虽然可以下床行走,但那一摇一晃的步履,却时刻在牵动着我的视线,触动心底里埋藏得很深很深难以言状的感受。
  
     平日,她的头发长了,她会去那个美发中心的门店理发。那里是学徒学手艺的地方,是免费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都喜欢来这里理发聊聊天。现在,她没能力出门了,只好在家里叫我帮她理理头发。
  
     母亲的头发虽然有两个多月没有剪,但还是长而不蓬乱。她十分爱美,即使卧病在床,也经常用手梳理着头发,尽量把自己装扮得精神些,不让儿女为她太多的担心。
    
     轻轻抖开围布套在母亲的脖子上,很久没有这样近距离抚弄母亲的头发了。记得小时候,我伏在她的背上,鼻子脸颊贴着那丝绸般的发丝里,小手摸着母亲的大耳垂,很快就安然入睡。我还记得,当母亲的第一根白发在阳光下闪出银光时,我竟兴奋得像发现新奇的宝贝。当告知母亲时,她说了一句我当时还不明白的话:“人生易老天难老。”
  
      我母亲生长在书香门第,我外公是清朝的秀才,受朝廷册封有几亩地。他娶了三个老婆,我外婆是排行第二。外公在我母亲读初中时就离世了,由于受到排挤,我母亲与外婆被迫离开了老屋,在外头艰难度日。日本鬼子打过来时,她们跑到了老远的山区去给一户殷实人家当婢女。为了糊口,我外婆跟人家学会了易术,背着我母亲偷偷给人家占卜问卦,继续供我母亲读书。
  
      解放后,由于我母亲读过师范,她被吸收入教师队伍中去,光荣地参加“社教”。但是,由于外婆当过神婆的关系,她的政治前途注定不会是金光大道。母亲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女子,她没有好高骛远的心,只是默默教好自己的书,安份地守着与我父亲组成的小家,准备和和睦睦过平淡的一生。可是命运总是捉弄弱者,不久,“文革”到了,父亲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被下放农村改造。那时候,我的两个姐姐年纪还小,我尚在襁褓,家里还有上了岁数的奶奶和外婆,一家7口全靠母亲那可怜的40多块钱过日子,沉重的家庭之舟全靠母亲一人来掌舵,飘摇在人生的风雨中……

        家庭的艰辛使我们从小就懂得勤俭持家的道理。放学回来后,趁外婆在煮饭的时段,背起小竹箩到后山拾树叶枯枝回来作柴,有时树叶多了拾起来心红了竟忘了回家的时间,回到巷口,总有外婆那焦急的目光在守望。家里的阳台,除了母亲喜欢的茉莉、菊花、海棠外,还有外婆种的韭菜、葱、蒜。那时我最渴望的就是秋天过后,白菊将谢,马上跑去告诉外婆,外婆就会叫我把幽香的白菊花摘下,然后到市场买一点猪肝回来与菊花一起做汤,说是清肝明目,每次都舀两碗给母亲留下。在那年头,能吃上这点香甜的肉汤,真是幸福。幼小的我,总天真的想菊花每天都开多好啊!

        还记得橘黄的灯下,幼小的我头枕着母亲的腿而睡,她一面在灯下批改作业,一面手拿葵扇给我扇凉。而此时此刻同样橘黄的灯下,母亲端坐我的跟前,我手里拿着剪刀在帮她理发。岁月,洗走了母亲那一头青色,留给她的,灰白的一片,再难找到一根青丝。就像生活,把她色彩斑斓的青春磨掉,留下的只是灰白色的记忆。

        我笨拙地东一撮西一撮的在她头上理着,因为是第一次,仅凭自己在理发店里师傅替我理发的体验来操作,就这样弄了半个小时,效果也出来了。自己端详了好一会,怎么看都像剪了个男人的发样。拿过镜子给母亲看,她拨弄了几下头发,对着镜子微笑的点了点头:“好,不错。”

       其实,我知道,母亲高兴的不是我的手艺,而是我的心意。因为我看到她的眼角里有晶莹的泪光。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6-06-20
火光桥头

我的泪点不该那么低!
一张旧照片,竟让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张摄于七十多年前的旧照片,那时,我还远远没出生。照片拍摄的地点,也远离我的家乡数千里之外。拍摄者,还是一位外国人。这么说来,这照片实在与我毫不相干。
这照片,是我的一位外号“文物挖掘机”的朋友的收藏,这几天她请我抽空帮忙整理有关历史资料,于是包括这照片在内的一组历史文献才放在了我的案头。
资料显示,照片由一位美国派遣的战地记者拍摄。与很多实拍抗日战争现场实景的照片一样,漫天硝烟,满目疮痍,都是哀鸿遍野,令人惨不忍睹的景象。此类照片平日看得多了,就不免有点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了。
我拿起这照片时,也是这个感觉。摄影者的取景构图不甚特别,放眼看去,就一个中景的画面,以一座普通的小木桥置于中心作为主体。引我注目的是桥头的左侧与岸边,火光熊熊,浓烟弥漫。显而易见,这又是一张侵华日军轰炸中国城市的罪恶证据无疑!
翻过照片背面,一行已经褪色的打字机英文字迹映入眼帘:“‘Go Back!’ Cried the Chinese Soldier to his Wife……”
不太难读懂的英文,译成中文的意思大概是,“ ‘回去!’,中国战士对他的妻子哭叫……”我没有继续读下去,文字中提到了中国战士和他的妻子。我刚才看照片时,并没有注意到画面上有人,于是赶紧把照片再翻过来。
透过那稀疏的小桥栏杆,果然看到了并不十分起眼的两个人的剪影。

记者的镜头,估计距离他们有数十步之遥,这距离实在不可能让观者看清楚他们的脸部表情,只能依稀分辨,那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的轮廓。
中国战士的哭叫声,这在画面上虽然没有显著的表现,但我相信不是战地记者瞎编的,毕竟相距才几十步。作为战地记者,他十分的机敏,具备善于观察,忠实记录见闻的专业素质,他一定亲眼目睹了他们生离死别的时刻,亲耳听到了他们撕心裂肺的号啕!
这张照片定格在1937年11月的上海!正是持续三个月的淞沪战役最后阶段。
我的心神逆向时空疾驰,瞬间就穿越到了刚刚遭受炮击的苏州河边。大白天的大上海,暗无天日,激烈的炮火轰击声不绝于耳。我看到了,浑身尘土的美国战地记者,手捧照相机,正向着枪声激烈的方向,沿着河堤猫腰前行。那边正在激战,流弹时常划过耳边。彼时他肯定没想到,一位七十多年后和平时代的同行,悄然而至。
抬眼望前面刚刚遭到炮击的小桥彼岸,呛人的硝烟滚滚升腾,大火在岸边的草丛中跳跃,噼啪有声;桥下流水汨汨,水火虽然相克,却只能徒劳地流淌,浇不灭倒影中的火光。
“咚咚咚”,一阵密集脚步声,战鼓般擂响了小木桥。循声看去,从浓烟中闯出来的一位中国战士,正急匆匆从桥上跑过。隐隐然的,还有一阵女人的呜咽声,尾随在他身后。顷刻,战士已经跑到了桥的另一端,他听到呜咽声,收住脚步,回头看到正紧追不舍的妻子,已冲到了桥的中央。 战士急了。“别过来,快回去,打完仗我就马上回来!一定回来!”战士信誓旦旦。
战士的保证,并没能打动妻子,那是信口开河。丈夫此行不是去旅行,而是去打仗,去打一场抱必死决心的仗。
看到妻子没有半点停下来往回走的意思,依然倔强地一步步向自己走来,战士纵是铁石心肠,也禁不住英雄气短了。“古来征战几人回。”此一去,还真能回来见到她吗?想到这里战士哭了,哭得惊天动地,哭得摄影师的心也在颤抖。
他是一名临危受命的战士,岂能这般儿女情长。万般无奈,他只有狠着心肠,对着爱妻发出歇斯底里的号嚎。“回去!”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战士的泪,那岂止是伤心二字所能诠释!
身为战士的丈夫,正面临人生最大的考验。他家在上海,也许就是史载中的当地保安团或税警部队的一员。参与此役的部队,大多从各地抽调过来,家在上海的不多。他的装束看上去也不像正规军,身上一袭棉袍,想必是为妻的爱夫心切,一定要他穿上御寒。时值入冬季节,外面寒风刺骨。部队正在浴血死战,肯定也顾不上发放寒衣。
步履蹒跚的妻子,看上去是有孕在身了。他们也许是新婚不久,要在和平年代的话,他们是多么幸福的小俩口。可而今,战士却来不及等到看他的孩子出生就要出征了。日本侵略者已经打到家门口,是男儿,都要挺身而出吧。他,就只能为了保卫国家义无反顾,无情地抛妻弃子了!
太无情了!连妻儿都可以不顾而去!
“回去!”就凭战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这一声,我又怎能责怪战士无情?
国将破,家将不存。成千上万的中国战士,已经在这场大战中捐躯!他们夫妻岂不知道那场恶仗,战士的生命随时都会消逝。此刻上战场,与送死何异?但是,身为中国战士,国难当头,他只有视死如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生死早置于度外了。中国男人,义字向来比情字更重。艰苦的八年抗战,有多少这样义无反顾的男子汉,英勇就义?他们这样的舍生取义,造就了多少的孤儿寡妇和无依的老人?
“咔嚓”一声,战地记者按下了快门,眼前的情景被凝结,血色的火光桥头,悠然化成了一张由清晰到模糊的黑白照片。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1937年12月11日,这张照片,呈现在地球另一边的国度。一个英文版的报纸版面上,这个震撼的场景,洗练的文句,让世人为之动容。深受感染的战地记者虽然只留下寥寥数语,笔下流露的是真切的同情与由衷的钦佩。
不过在中国,这段历史的真相,很快被遗忘了。半世纪以来铺天盖地的不公正评价,把多少功罪颠倒了?!
回到今天,我心不由耿耿。三个月的苦战,廿余万将士的伤亡数字,骇人听闻,战士是否能够侥幸生还?
我不期然发挥了近年风行的抗战神剧情节联想:战士身经百战,杀敌无数,屡建奇功,轻而易举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最后凯旋回家,与爱妻和已经八岁的儿子大团圆!
然而谁都知道这个联想,何止太天真,何止太奢侈,何止太荒谬,甚至可以说是对战士极大的污辱。
中国军队武器近乎原始的落后,将士只能以血肉之躯,来抵挡日本人的现代化精锐武器!付出的代价有多沉重难以想像。战士当时纵能幸免于难,接下来八年抗战的无数战阵,加上四年自相残杀的内战,还有之后的镇反、文革之类的劫数,幸存的机会已经太微小了。
战士桥头与妻一别,也许已成永诀,并像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战士一样,倒在了日军的炮火中,早被世人遗忘,他唯一比其他人幸运的是,得以一无名战士的感人剪影,活在外国战地记者永恒的镜头中。
一段优美的旋律随着这个镜头的再现,在我的脑海悠然飘出。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小时候唱过的这首《在太行山上》,优美的旋律,曾经让少年时代的我,感到无比的抒情,无比的浪漫。大作曲家冼星海,把残酷的战争渲染得那么浪漫。我想怀疑,作品是不是忽略了国人的悲痛?
直面历史之痛,文字或歌曲的表现力是太有限了,那么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无法表达这对年轻夫妻离别时的心有多痛!我无法在那残酷的夫妻分别场景中,发掘出丝毫的浪漫气息,那完全是惨不忍睹的人间剧痛。
这张照片在美国发表时,上海沦陷已经逾月,南京告急,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日本人扬言三个月灭掉中国,这三个月却耗在上海这场恶战中。中国战士们用血肉之躯,让侵略者损失了7万兵力,自己的损失是近于3倍的20万!
尽管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上海还是陷落了。日军挥师直扑南京,形势不容乐观。照片12月11日在国外登报之时,南京的保卫战都已经到了尾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就发生在翌日!
形势太险峻,以致战地记者也对中国的前景充满了悲观。他在图片文字说明中说,日本人的铁蹄已经踏遍了整个中国,他以为中国就快要亡国了。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战士,整整8年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在太行山上》优美的旋律,曾唤起无数中国人前赴后继。我明白了,冼星海为歌词谱上的浪漫抒情,就是不要给中国人灌输绝望,而是让中国人看到胜利的希望!
“母亲叫儿打东洋。”这一句歌词曾在我的家族中上演过,我的父亲,是1938年被祖母送去当兵抗日的。当年,父亲是祖母唯一留在身边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有时我会想,怎么会有这么硬心肠的母亲,舍得把儿子送上战场?但在那时候,中国就有无数这样义字当头的母亲,包括我的祖母!
“妻子送郎上战场,”照片上这对没有留下名字的夫妻,演绎了歌词的下一句。他们也许没有我父亲那么幸运,能熬得过抗战、文革而得高寿。像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无名战士一样,战士既没有留下名字,他们的奉献,还无端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诅咒和诋毁。我就为他们不值!

煌煌青史册页,本是明摆着的,可是总有人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居然为了一己的目的,明目张胆地抹杀,丧心病狂地篡改。这些人渣,包括中国人渣和日本人渣,捏造出一部部扭曲的历史教科书,不知把多少正直的后人给骗了。
看看这张照片吧,一位美国战地记者,他只是局外人,但他却秉持着他的正直与良知,在战火中冒着生命的危险,用他的镜头,用他的笔,忠实地告诉世人,那一刻中国发生了什么。
迷惘的中国同胞们,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虽然与我们非亲非故,却愿意为我们付出一切,我们永远要纪念他们!
狂妄的安倍之流,那些挑起战争的甲级战犯,除了遗害人间,还为你们做过什么好事,就那么值得你们去怀念吗?



[ 此帖被台山同学网在2016-08-20 05:16重新编辑 ]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6-06-20
情牵台西路

我是从台西路开始认识台城的。在我混沌初开的幼年,记得第一次随父亲进城,所逛的第一条街便是台西路,上学后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也是站在台西路的骑楼下,聆听班主任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革命斗争年代革命烈士生前在此张贴传单标语,并与敌特巧妙周旋的斗争故事。自此对台西路第一印象的新鲜、庄严及崇敬便镶嵌于心,以至后来在台城初、高中的读书生涯中,每天晚饭后也都少不了到台西路去蹓跶一趟。

我记得,那时的台西路显得很静,有过的繁华也只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晚上的灯光也是幽幽的。岁月的风尘在这古旧的建筑上留下的印记,颇有些沧桑的感觉。那青石板的路面早已被磨损得凹凸不平;每根楼柱子外面悬挂着粗糙的陶制排水管,上面渗出的污水把把墙体染得污迹斑斑,并因此衍生出厚厚的苔藓;更有生命力极强的草、木本类植物,稀稀拉拉的寄生在高高的房檐下迎风摇曳。看得出,不同年代的那些蹙脚的修缮反倒留下了面目全非的感觉。倒是街的两端分别有天桥商店及北京饭店(原称“台山酒家”,今为“黄金购物城”),多少能带来些许喧闹与繁华。因此在我后来戎马祖国北疆的岁月中,曾先后有过几位战友到台山公干,我便都荐举他们下塌于台西路的北京饭店。

弹指间,天地同新。侨乡科学发展观的春风荡漾,使曾经对台城的古典建筑是拆是留的争论嘎然而止,代之而来的是谱写着古为今用的新篇章,昔日的台西路---台城街道的杰出代表,就象一张旧照片被翻了过去,新呈现在面前的台西路犹如色彩斑斓的“画廊”:清一色的大理石代替了那些五花八门的碎砖残石,街中央与商铺之间那传统的阶梯状被彻底“革命”修成了“一抹平”,人们信步于此更显得舒心坦然;重塑的骑楼立柱与檐下的墙面浑然一体,经能工巧匠精心勾画,不仅色彩协调,线条流畅,更显出巧夺天工的艺术造诣。而最能吸引行人目光的,是楼眉、墙柱上那些玲珑浮凸的雕塑,既独领风骚又相映成趣。悬挂于楼面外侧的两排红灯笼,更是设计师的神来之笔,其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入夜,红灯笼散射出柔柔的光,与闪烁的霓虹灯相辉映,整条街流金溢彩,更显得美仑美奂。

   我常夹杂在恬静的人流中徜徉,总是用心体味眼前这条伴我长大走向成熟的台西路那脱胎换骨、改地换天的变迁,感叹感喟中有种醉的感觉。富于戏剧性的是,前面提到的当年几位外地战友,相隔30年后竟又相继重来台山,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竟都还记得台西路及当年的北京饭店,于是我也都无一例外地带他们去台西路”寻梦”,结果,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抱怨我去错了地方,自然,他们也都没有找到北京饭店…….

其实,我是难为友人了。即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在熙攘的台西路人群中抬头望去,抚今追昔中亦大有恍然如梦之感,从心底里感悟到城市的建设者们是如何挥舞生花之妙笔,浓墨重彩地涂抹出如此绚丽多姿的街景文化,使典型的侨乡建筑文化的精华浓缩在遐尔闻名的台西路,使之成为台山市政建设的一朵奇葩,其功德是多么的伟大,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台城这座素有“小广州”美誉的城市的温馨与妩媚。
1条评分金钱+5
方园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6-09-11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16-06-20
一封没有邮票的信

某天,我正在挤公共汽车,下着大雨。心下较些子打电话来,说女儿离家出走了,我马上拨通他女儿电话,她在电话那头不停地哭,我在不停地说,回家后,便写了此文:
孩子,夜这么深了,我还在期待你脚佩的声响。
天空荡漾微香。我的影子长了又短,短了又长。
鸟也不唱了,她们细而圆的眼睛,疲倦地合上。
处沉浮着月牙儿的水塘,弥漫粉红色雾蔼。溪水潺潺穿过浓密的灌木,那一团团淡蓝色花球下面,飞溅着奶白色的浪花,如少女裙裾的蕾丝花边,隐隐约约。
说不清是月的原因,还是花的原因,夜色斑斓,馥郁芬芳。
我为你串一条茉莉花做的项链,轻哼着我常唱给你听的歌。
红色的叶和白色的花,她们都静下来,醉眠在无波的水乡。
感觉幸福是做你母亲,可等你回来,跟我道晚安。这么好!
即使是女人,我也是一无所长的女人,弱势,与世无争。
可当我是母亲的时候,感觉强大,象漂亮又巴扎的母鸡。
看着你粉粉色的小手那么准确地找到我的心脏,并从中拥抱那熟悉而安全的律动,你便安眠。我在你的梦乡,细细地呼唤音乐之神,为你唱尽世上最优美的歌。我说所有动人故事,使你心灵,长安久居于天堂。在你成长之路,我不停息地耕荒,种植所有甜蜜。只为让你不再懊悔来这个世界一趟。
那怕在最荒凉的沙漠,当我把老而残的翅膀伸展开来,它就是你的家。风霜雨雪打在老翅上,就象珍珠一般向外滚滚滑落,带走一两片羽毛,美如天堂浮雕。

只要母亲在,你就没有饥寒、忧虑。这使我自豪――纵使更残一些,更老一些――纵使我常累倒在工作的案台。
当我为你而守候、吃苦、忧愁的时候,我沧桑的面容,总是浮现无可名状的美感,因为温柔,因为慈善,因为全无私心。
我为你编秀丽的辫发,缠绕芬芳的丁香。使你步履流芳,行为优美。我为你破了的衣服绣上花蕾,干净清新。使你即使在最贫穷的时候,也能有尊严地挺直腰杆。当你战胜虚荣,以勤俭朴素为美,淡泊地看待名利的时候,你最强大,比任何同龄的孩子更懂得美的意义。你有理由为心灵的纯洁美好而骄傲。

外面的环境很吵杂,家庭气氛一直安详。我们举案齐眉,用很细的声音说话和微笑,温柔地拥抱,诗意地朗读童话,动情地唱我们喜爱的歌。只要在我们的天地,我们就能习惯地放轻脚步,把温存拳拳奉上。

现实生活不尽人意,我们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设计和建筑理想中的小屋。但爱给我们安慰、力量和想象的激情,使我们目光明亮,通阅恒河之星。爱养育了我们的情操,面对世人,我们举止高尚,行为亲善,面容菩萨般圣洁柔媚,悦目赏心。
我们的相处是忘我的,没有坏情绪。既不觉得付出,也不想占有,它全然无私,享受它所做的一切,并使它成为生活里愉悦的美好过程。就象一株树一丛花那样,给人绿荫、果实、平静地散发芬芳。
将来,你的孩子们也会长成这样的一棵树、一丛花,回奉三春辉。
向你坦白我的宝贝,当你夜深不归时,我心被不安所困扰。
瞧,孩子,没有你对我的爱,我变得多么虚弱!我渴盼你对我打开心窗,倾吐心事,让我悉知你的心理诉求,共同去拥抱失落与痛苦。
孩子,别再孤单,我在!

我没有别的本领教给你,我不懂得更多,但我知道,其他任何别的知识,都不能象爱那样,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安全与幸福。
只要你学会了爱,就能象我一样,即使是潺弱,即使是与世无争,也能过上富足而安定的生活。心灵从不受伤。
孩子,爱不是高深的学问,它最简单,没有一点风险。只要你循美德之路前行,以恻隐之心看待物事,无私地与人相处,就能逐渐养成善良宽厚的习惯。
这样的一颗心,因无所畏惧而自由宽阔,充满激情与创造力,干净博爱。这种爱帮助你与人们建立高尚无私的关系。而美好的关系,消除心灵的紧张恐惧,带来生活环境的真正平安和谐。
不必担心你外表不够漂亮,爱是人类最好的美容师,凡真爱所带来的表情、语气、动作、行为,无不渡上天堂的光辉。
因为爱,你此生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行的路,都将是一个个最动人、温柔、充满魅力与愉悦的故事。你将有能力为世界而负起完全的责任,是我们最美好新颖的明天。

孩子,放心地前行吧,怀纯洁善良爱心。你智慧之美,将随我祝福而不断增长。
属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夜晚,我始终在这里,守候你归家的脚步,为你串每一串鲜花项链。编织你终生的清香。
你不回来也好,那是已找到比我心灵更好的归宿。
感谢你许我从无数的错误与遗憾中,学习成为母亲。
在白天,阳光灿烂的时候,不会看到月亮,但这并不等同它没有受到太阳无时不刻的照耀,这就是成为母亲的真正意义。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16-06-20
小山村的三八节

     从来没有想到过,三八妇女节是这么过的!
      
     我们被邀请参与一个小山村的庆祝活动,目的地是台山水步蚬坑村。
      
     小村隐于山岗密林后,不大,才22户人家,但名气大,被誉为“菜干村”。每年的9月中旬开始,村子里菜香缭绕,和着田里的稻花,熏醉了周边的群山。

     初春的牛毛细雨,润绿了田畴,也为远山披上白色的云雾。对于车里这班摄友们来说,是会勾引起他们的欲望的。可惜出发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份,加上天气不好,没有带上装备,只有对天长叹,唯有靠手机来弥补一下。

     车沿着窄窄的水泥路转入村子里,下车就见到禾堂上搭着帐篷,而前面的炉灶正火旺着,一位阿叔级人物正在起劲地炒菜。

     炉上两个锅相当大,直径估算有一米。一个用来炒菜,一个已煮好了饭,真真正正的大锅饭。秋冬时节,就是这些锅,热气腾腾的煮白菜,然后再把熟菜捞起,自然晾晒,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步菜干。

     这里靠近长坑水库,山清水秀无污染,土壤含砂质多,生长的白菜菜身干硬、结实、嫩脆,还带有甜味,制成的菜干是靓汤的上好材料。

     开餐了,村里的乡亲热情的招呼着我们。主菜是香气扑鼻的狗肉。虽然我也是爱狗之人,但宜食则食,不会去装什么君子,就像我也爱鸡鸭鹅一样。

     汤水当然是一碗地道的菜干汤,温情脉脉沁人心脾。然后,酒加狗肉,则是豪气万丈气吞河山。初春的寒气,被逼出村子,落在远处的田野上。

     酒酣耳熟后,村长给了我们一个惊奇。只见村里的少壮鱼贯而出,扛来几十箱的烟花。于是在飘着细雨的春夜里,绚丽着喜悦,绚丽着骄傲,绚丽着幸福。

     从村长的口中得知,蚬坑村通过加工菜干,已走上致富路,去年单纯菜干的收入有40多万元。今年这个庆“三八”活动,全村每户捐助100元,筹得2000多元,大伙便热闹一番。

     如春雷般炸响过后,望着缓缓隐去的烟花,身旁的老婆婆喃喃而语:真系好高兴。大家旺旺,今年又赚多点啦。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16-06-20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半世间
——感慨于与阔别47年的小学老师重逢之际


       本月19日上午,我终于见到了盼望已久的从美国归来的小学时代的谭翠花老师,这是我小学毕业后的分别,在横跨了近半个世纪后的首次重逢。47年的分别,47年的牵念,在重逢的一刹那,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异乎寻常的欣喜心情,我只感觉到我的心在突突的狂跳。

       能不激动吗?站在面前的谭老师,是我小学时代最有才华最令我崇敬的老师。我崇拜她,敬仰她,不仅仅是她科班出身而显示出严谨的治学能力而令人惊羡,我更看重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所折射出那种对学生体贴入微的高尚情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是对谭老师才学品格的最好诠释。是的,她挥洒自如在三尺讲台,是台下无数渴求的眼神给了她足够的自信;她常年奔波于乡村的泥泞小道,家家的门口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身入更有“心入”,一下子就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及家长心的距离,因此她更能深切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情况的细微末节,她至今仍叫得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甚至连学生是哪个村的,门口朝哪开,家长是谁,兄弟姐妹有几个,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她都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由你不叹服。这就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以致我平素听到学生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最喜欢听谭翠花老师讲课;家长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谭老师是个好人。

      谭老师任教于我乡下的这所小学(彭沙坑小学),座落在离公路不远的山丘上,但在当时仍属偏僻荒凉之地。居住在城里的她,每周都得风里雨里的骑行半小时的车来校上课,在这间没有电灯,没有电话,也没有自来水,条件十分简陋的乡村学校,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以她的思想和智慧之火,点燃了无数农家子弟的希望之光,在这僻静的山村里度过了她人生最灿烂的年华。六十年代,自己从一个懵懂少年,得益于老师的谆谆教导,使自己从无知变有志,从陌生到相识相知,我尤为印像深刻的是,1965年夏,当我以优异成绩考上全日制重点中学——台山二中时,谭老师向我投来的赞许目光及殷殷希望中透出的关心与慈爱,溢于言表,其时情景至今仍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岁月悠悠,点点滴滴依然清晰,与恩师的谈笑风生中,恍如隔世的往事又恍如昨天。望着47年前的谭老师,透过岁月悄悄改变着我仍熟悉的老师的容颜,年愈古希的老师一如以往那样青春和阳光,脸上可掬的亲切笑容荡漾着她那特有的亲和力,使得学生们油然觉得今天的谭老师还是昨天的谭老师。在此,我衷心祝愿谭老师永远这样年轻;愿我们源远流长的师生情谊长留心间。

发帖
1052
金钱
4587
经验值
2049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16-06-20
爸爸为我梳辫子

    岭南暑热,蝉噪灏明,夜炎难寐。盼得夜雨送清凉,赏一地红翠。看落英纷纷,拾岁月遗珠,百滋百味上心头。

    夏至,一头烦恼丝拂脸,懊热难耐,直奔理发店,理发师剪刀铿锵作响,青丝应声纷纷落地。《孝经》,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今为求清凉利落,不曾顾及“孝之始”,低头看一地头发,只愿短了头发不短见识,更愿一切烦恼也随青丝飘落。想是这么想,关于头发、辫子,和辫子缠绕的情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如星伴月。又想起当年爸爸为我梳辫子,数十年过去,爸爸驾鹤西去也已第九个年头,当年他牵拉我头发的感觉,从头顶,入心底,缅怀至今。

    当年黄毛丫头,如今华发已参差,匆匆数十载,叹韶华易逝,岁月长河里点滴往事,在心底烙下深深印记……

    记得小时候,妈妈下乡、保姆回家,忙碌的爸爸带着我,他一双修长灵动的手,书写、侍弄阳台绿化、烹饪都驾轻就熟,可是为女儿梳辫子,真难为他了,我坐在他膝盖上,梳子笨拙的倒腾,我的头发不听话,他是拢住了左边,右边头发倾泻,抓住了头顶的,溜走了鬓边的发,笨拙地弄半天,黄毛丫头的头发在他手里,东拉西扯、扯疼头皮,我痛得哇哇直叫,爸爸更是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梳成,两根羊角辫却是 “前移”到耳根,爸爸还把我拨转身正对着他,一副得意样说:“很棒!”回到幼儿园被小朋友好一阵取笑,我恼恨得满眼委屈泪水,一把扯散了辫子,幼儿园黄老师轻柔熟练地给我编好了美丽的羊角辫,笑脸复又回……好多年,还记得,成年后偶尔拿来取笑爸爸,爸爸说:“我堂堂男子汉为女儿梳辫子,办公室里女同事听了不知多感动,直说铁汉柔情真难得!”那时提起,父女俩总是乐不可支。爸爸偶一为之的梳辫子,让我铭记,还真后悔那恼恨一扯,早知道,保留那双羊角辫。

    九年前,痛失父亲,思及那次梳辫子,牵扯了心底的痛,牵动了悠长思念。那是爸爸唯一一次为我梳辫子,我想问女性朋友们,谁曾享受过爸爸为你梳辫子?一定珍而重之,牢牢记住。数十年前,我这前移到耳根的羊角辫,缠绕了多少如山父爱,谁能说得清?亲朋同事皆知我亲性刚直,为我梳辫子,却鲜为人知。铁汉柔情,弥足珍贵。

    想我辈女性,也许都曾梳过辫子,辫子附带的丝带、小手绢,好比花间彩蝶、镜湖浮萍、柳岸一曲悠扬竹笛。数不尽的风情,说不够的美丽!梳过长长短短各式辫子,爸爸为我梳的,是最令我耿耿于心的一次!虽然,当时觉得其丑无比,数十年后回想,越想越美丽,这美丽,超越观感,只能用心灵、真挚的思念回味,血泪相和的疼痛难耐,蜕化了前所未有的美丽,为人子女的你,能否体会?

    九年来的父亲节,都是疼痛不已,记得爸爸刚走一个月后的父亲节,比我更早失去爸爸的汪丽给我发信息:“父亲节……”泪奔!我回“再也不提……”她说:“打电话跟爸爸说……”她用特有的方式,排解分散我的疼痛,我知道,她当年的痛,并不比我轻。

    岁月流淌不复回,生命总有终结时,我无能挽留,也难以确定,下一辈子能否再做爸爸的女儿……幸得,如山父爱藏心底、爱的记忆可永存。真希望,能向天堂打电话,告诉爸爸:“那年,你梳的辫子最美丽!真希望时光倒流,那双辫子永不扯散,留存一生。珍藏辫子编织、缠绕着的父爱,毕生铭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