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607阅读
  • 1回复

禅宗的顿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5-10

禅宗的顿悟

 

  禅宗在唐代六祖慧能手中得到中兴,他主张“顿悟成佛”,即刹那间的觉悟便可成佛。这样,不用天天诵念“阿弥陀佛”,刹那间就可以跟如来佛祖平起平坐,真是简单便宜,起货快捷。但如果成仙成佛真的这么简单便宜,岂不是人人都是佛,这样,庙宇中树立起来的佛像早就应该拆掉,搬下来让小孩子当凳坐。可事实却非如此,佛像至今照样天天吃着人间善男信女的供奉,有些庙宇还跟法律拉上关系,门口挂着“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呢?究竟“顿悟”是怎么一回事呢?
  慧能提出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跟孟子提出的“人皆可为尧禹”是一致的,两人都将“佛”与“尧禹”看作是生命最高境界的一种象征。但一个人如果不明白文字只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的描述方式,他就无法体会到言外之意,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佛”与“尧禹”就变成了三个毫无意义的文字。说实在,文字确是一种蛊惑人心的东西。每个文字、词组都有一种明确的意义,正如我们看到“太阳”一词,立即就想到挂在天上那件圆圆的发着光的东西。而我们中国人常用的汉字有三、四千个,再加上这些单个的汉字所组成的词,其数量也就要用天文数字来计算。如每个汉字、词组都变成框框,人生活在无数框框中,恐怕也不好受。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呢?不就是那些由文字所布下的框框对人形成的束缚所产生的不满吗?但世上如果没有文字,全是靠口头上的承诺来办事,一旦某些人发觉自己对别人的承诺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所致,事后坚决否认,没有真凭实据,又能拿他怎样呢?故而慧能主张“不立文字”,并不是将文字完丢掉,而是要看个人采取怎样的心态来看待文字。
  解决了文字问题,再来看“顿悟”就方便得多。禅宗流传下来有许多小故事,有些人将这些小故事称作是禅宗的公案,这跟“佛”与“尧禹”的关系一样,无需考究和讨论其利弊。下面我们来看看禅宗的一个小故事:
  一次,有僧问赵州:“听说您曾亲见过南泉和尚(赵州禅师的老师),是吗?”
  “镇州产的大萝卜。”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老僧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庭前柏树子。”
  以上的小故事,赵州与僧之间的对话问非所答,答的是疯子,问的也是疯子。但这个小故事为什么会得以流传下来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意义,毕竟,疯子的话也必定有所依据,要不然,疯子又怎能成为疯子呢?
  开始时,僧对赵州来了个招呼式的问题,但赵州却抛出个“青州的大萝卜”来。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你问朋友:“近来好吗?”而朋友回答说:“老奶奶花生。”这时,恐怕你会伸手摸摸朋友的额头,看看他是不是发高烧烧坏了脑袋。假若你的朋友经常采取这种表达方式来跟他人交往,别人大概会将他当做是北极星来的客人看待。当然,僧与赵州的第一个问答也可以理解成是赵州的耳朵有点撞聋,误以为僧太过肚饿,向自己讨东西吃,而自己昨天得了个“青州的大萝卜”,就老老实实回答僧的提问。可僧跟着提的两个问题,赵州也是问非所答。如赵州果真是位聋子,一位僧人跟聋子的对话竟然变成禅宗公案而流传下来,禅宗可算是荒谬得很。或许,赵州的撞聋还未发展到完全听不见的地步,但心不在焉,“镇州的大萝卜”也就顺口说了出来。尽管这样回答会令到孔子口吐鲜血,但当一个人心不在焉的时候,出现这种口误不足为奇。不过,我们可以对此进行自圆其说。原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有灵魂,如撇去形相,“镇州的大萝卜”跟“南泉和尚”同样有灵魂,两者之间就没有什么分别,这跟“佛”与“尧禹”的关系是同样道理。当然,我们不是在文字上玩弄技巧,而是要从问答中感受“悟”的意义,打破由文字所造成的框框。再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碰到熟悉的人时,也常常打个招呼说出“吃过饭没有”或“早上好”一类的问候语。由于习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跟他打招呼呢?如偶然触动心灵,对自己提出这样问题,就是破常规,就是打破框框,就是“顿悟”。明白到这个问题的意义后,也就是“开悟”,即“原来如此”。据《六祖坛经》记载,卧轮禅师作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听到后,批评这一偈并没有说明人心的妙用,依此而行,只能给人增加束缚,并作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所以,真正的“顿悟”就是从某件平常小事中体会到“原来如此”,并触类旁通,任心逍遥。这样,一切变成“原来如此”,内心就一片通明,眼前的一切就充满生机,心灵与外物接触就会产生难以言说的愉悦感,“南泉和尚”既可以为“镇州的大萝卜”,也可以为“小贩的烩番薯”了。
  体会到“顿悟”的意义,“佛”跟“镇州的大萝卜”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成佛”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要分辨“真佛”与“假佛”,还需一双如来法眼。民国时期有个叫杨度的人,自称“我即是佛,佛即是我”,虽然禅宗中有“人人皆可成佛”的说法,但杨度有没有成佛呢?无从得知。至于自己有没有成佛,则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达到真正的“顿悟”。
  二○○四年八月十七日

分享到
离线打油郎

发帖
271
金钱
1078
经验值
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2-15
好帖 值得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