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6437阅读
  • 1198回复

我是余小贞、越华63届毕业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60楼 发表于: 2011-01-04
养生 不必拘泥“朝五晚九”
                                                                                                                                                            
  晨型人———指坚持晚上早早睡觉,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的人,是一种为了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保留快乐,因而早起听音乐、看书、听广播的生活方式。据了解,“晨型人”的概念来自日本,以“你的未来,决战早晨!”为口号。

 “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是古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所谓‘晨型人’只是现代人将中国自古而来的养生之道赋予了一个新名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主任陈瑞芳教授指出,早睡早起这种养生方式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但对于20-30岁且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来说,并无必要刻意调整习惯,“强制作息”,“晨型”只是养生方式中的一种,并非缺此不可。只要生活规律、三餐定时、劳逸结合,也能做一个健康人。


  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养生


  据《黄帝内经》记载:“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万岁乃去”。陈瑞芳解析,这就是中医中“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会健康长寿。


  谈起现在流行“晨型人”的养生现状,陈瑞芳解析:“古人生活单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若用于现代都市的繁忙生活,这种‘朝五晚九’的作息方式就有些牵强了。”


  她认为养生因人而异,一种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她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养生。“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陈瑞芳表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阴阳是天地间的变化规律,若把一天分阴阳,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如果晚上阳气得不到休息,第二天哪里有精神?因此,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便是健康的生活习惯。


  提到饮食,陈瑞芳特别强调三餐须“定时”,且缺一不可。“古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简单来说,按时吃饭,吃饭要吃个八分饱,好吃的不能多吃。”


  在起居方面,她指出,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要有规律,每天的起居都要按规律来。”


  陈瑞芳强调,在网络上流传的“晨型人”早睡早起的养生方式应该是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的,但对于生理年龄尚处于20-30岁且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来说,并无必要刻意调整习惯,“强制作息”,“‘晨型’是中医自古已有的养生方式,需要提倡,但现代社会,晚上12点前入睡,早上8点前起床也可算作‘早睡早起’。”


  她特别提醒,中医养生保健学中有“以待日光”的说法,因此,日出阳气上升后老年人再外出活动,比日出前就出外晨练更好。尤其在寒冷的冬春,身体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过早外出活动,容易因寒气入侵而致病。“其实,只要生活规律、三餐定时、劳逸结合,不管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做一个健康人。”


  精神调养和运动养生不可少


  除了规律的生活外,陈瑞芳表示,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开朗的心境,也是养生之道。“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容易成为致病因素。”


  她建议人们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积极创建良好和睦幸福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要做到安然恬静、情绪稳定、胸怀开朗、心情舒畅而达到养精蓄锐。”


  最后,陈瑞芳表示,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运动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她提醒,对于形体的锻炼,要求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冬季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锻炼方式因人而异,选择个人所能承受的运动,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 此帖被恩明在2011-01-04 16:29重新编辑 ]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61楼 发表于: 2011-01-05
最嫩國足出戰亞洲杯令人三憂 鋒無力缺經驗難指望
            
http://news.sina.com   2011年01月04日 23:52   新民晚報
                              

  被外界冠以"史上最嫩的國足",其亞洲杯的命運令人擔憂
  它曾給人帶來怨恨與傷心,但當中國足球又一次出發,卻總會讓你牽腸掛肚。四年前,朱家軍折戟沉沙;四年後,高家軍卷土重來。還有兩天,2011亞洲杯就要如約到來,國足命運又會如何?
  面對如狼似虎的小組賽對手,面對缺少強力前鋒的窘境,分析中國隊的前景,更多的是擔憂。
  一憂對手
  卡塔爾、科威特、烏茲別克斯坦,這就是與中國隊同組的3個對手。聽到他們的名字,熟悉嗎?
  沒錯,他們都曾是中國足球的苦主。2008年世界杯預選賽,正是卡塔爾隊在天津客場淘汰了中國隊;2005年世界杯預選賽,中國隊對香港打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7比0,依然還是被科威特壓在身下無緣亞洲區十強賽;至於烏茲別克斯坦,慘痛的記憶還那樣清晰——2007年亞洲杯小組賽最後一戰,他們用一個3比0讓朱廣滬的球隊恥辱出局……所謂,冤家路窄,最適合拿來形容國足的處境。
  從最新的世界排名來看,科威特第105位、烏茲別克斯坦第106位、卡塔爾第113位,位居世界第87、亞洲第6的中國隊比他們都高。但對於一支非世界杯參賽球隊,世界排名到底是怎麼回事。
  亞洲杯的其他小組中,至少都有一支“菜鳥”隊,像B組的約旦、C組的印度、D組的阿聯酋。可A組4支球隊,實力非常平均,誰對誰都沒有絶對的勝算,場場都是硬仗。
  二憂火力
  有句話叫“打鐵還需自身硬”。可問題是,中國隊夠不夠“硬”?現實是,一支沒有王牌前鋒的球隊,讓人不敢有太多期望。
  國足亞洲杯的23人名單還未經正式公佈,就引起外界一片爭議——高洪波只召入郜林和楊旭兩名正宗的前鋒。而他們,在國家隊還不經常進球。
  不妨來看看數據。中甲金靴郜林今年在他的23場聯賽中共打入20球,場均進球達到0.87個。而到了國家隊,僅有5球入賬;楊旭在國家隊7次出場收穫3球,但這3個進球是在對越南、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時斬獲的,含金量不高。
  從2009年5月29日1比1戰平德國開始,到2010年12月22日1比0贏下馬其頓,高洪波上任以來,國足一共踢了30場國際A級比賽,進球總數為45粒,場均1.5球。考慮到最近一兩年,國足几乎沒有參加過一場真正意義的大賽,這樣的進球率無疑比較低。其中前鋒的進球,更是少之又少,連後衛得分都比前鋒多。
  想贏球,必須進球。火力不猛,國足難指望。
  三憂經驗
  目前的這支國足,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少帥加新兵。44歲的高洪波指揮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年輕球員,也難怪被外界稱為“史上最嫩國足”。
  在這支國足中,1985年以後出生的球員多達16人,後防線上還有張琳芃、李建濱兩名23歲以下的國奧適齡球員。更讓人驚訝的是,23人中僅僅只有周海濱、趙旭日和杜威3人有亞洲杯的參賽經歷——周海濱4場、杜威2場、趙旭日2場,全隊加起來,可憐的8場!這就是屬於高家軍的全部亞洲杯“歷史”。
  中國女排、中國女足曾經的輝煌,無不證明一個道理:一支能出成績的球隊,必定注重老、中、青的結合。像李瑋峰、邵佳一這樣的老將,全部被拒之門外,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支成熟的隊伍。
  在賽會制比賽中,豐富的經驗、沉着的心理可能比技術更重要。如此年輕的陣容,踢得順還好,一旦陷入僵局或者處於被動挨打,誰能挺身而出,又有誰能穩定軍心?
  年輕,意味着鋭氣,但也暗含隱憂。以這樣一支球隊,能夠小組出線,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就算一不小心晉級,八強戰要面臨日本或沙特,照樣沒活路。或許,正如高洪波所說,他們的未來不在卡塔爾,而是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
  特派記者關尹
  (本報多哈今日電)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62楼 发表于: 2011-01-06
]台山南区、北区新区如何建设?专家“把脉”控规





发布时间:                     2010年10月28日                         人气:                     1082 ℃   责任编辑:                     cntsgov
                  
[/td][/tr][tr][td]
[/td][td]
[/td][/tr][tr][td=2,1]


北新区初步规划图

南区中心区的模型示意图

  为完善台山市区南区、北新区的规划,台山市城乡规划局对该市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称“控规”)进行调整,同时提出北新区控规的初步方案。为使控规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台山市城乡规划局召开了专家咨询会,邀请了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部长徐东辉、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胡华颖、江门市城乡规划局总工室主任曾宪谋以及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艾丽4人组成的专家组,经过现场勘察后,与台山市土地开发储备中心、台山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及台山市城乡规划局相关领导,对南区、北新区控规进行了讨论。
  究竟台山市区南区控规作了怎样的调整?北新区控规的初步方案又是怎样的?专家们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
  ■南区控规:
  加强核心圈层的带动作用
  台山市南区位于城区的南部,东至新台高速公路路边,南至台南大道,西至茶山路,北至台城河,总规划用地面积13平方公里。
  据台山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台山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的构思要求,台山市区主要发展方向是适度向东,积极向南。因此,编制台山市区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南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南区控规从2002年至2009年进行了3次修编,逐渐完善成熟。
  为配合南区新城建设,完善南区道路体系,市政部门已经开展陈宜禧路CD段的设计和招标等工作,另外,台山市委市政府计划建设南区8条道路:龙盛路、公园路、南安路、华侨路、台府路、台南大道、东安路、南盛路。
  规划在延续上版控规主要理念的同时,考虑新城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的可实施性,调整路网结构,增加商务办公、总部经济、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核心区公共服务集聚平台,加强核心圈层的带动作用。同时在核心圈层外围增加商住用地、产品研发及物流仓储用地,完善新城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强调对中央景观轴的保护和延续,对片区内绿化景观水系保护同时进行优化。
  ■北新区控规:
  城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北新区位于城区北部,以北外环路(规划)为界,朝阳路延伸至陈宜禧路以北,新宁大道以东,陈宜禧路以西,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
  为配合台山市委市政府开发北部新区的工作,科学、合理地引导台山市区北部的建设发展,该市编制了《台山市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中对北新区的范围和发展定位重新进行了定义。
  重新定位:
  打造成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
  原北区控规定位北区为城市次中心、城市其他辅助功能区,完善城市建设的配套,是以居住、商业、专业市场、物流为主的功能区。然而,沿海铁路重大的基础设施选址于北部工业园,使得北区的用地布局发生了变化,该市不得不重新审视,确定北新区的发展定位。
  北新区处在城区与北部产业园主要发展轴线上,是城区向北的主要拓展地区。北新区具备独特的自然环境、优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规划确定新区的定位为:城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未来城区生态宜居的城市副中心;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品质优良的和谐社会,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尺度宜人、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区。努力打造成现代化城市新区,综合性功能新区,生态型、示范性的城市居住区。
  规划构思:
  将“山”“水”“城”串联起来
  北新区的控规以“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把“山、水、城”等核心要素串联起来,形成“显山、露水、秀城”的规划理念。
  “显山”——控制观山景点与视线通廊,营造临山绿化景观界面,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轮廓。
  “露水”——“以河为脉、以河为界”形成城市景观格局,利用凤河水道经过的地段空间,重点控制沿河界面与环境,赋予河道不同的主题定位,营造河道区段景观风貌。
  “秀城”——以石花山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区内保持完整的山体绿地,打造一个以人为本、配套完善、尺度宜人、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区,形成一个生态型、示范性的城市居住区。
  专家观点
  进一步明确两区
  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咨询会上,有关专家对控规进行讨论,并提出了专业意见和建议。
  如何对南区控规进行修改?专家们认为,控规没有对南区总体功能定位与相关上层次规划进行充分解读,人口规模预测等问题没有明确提出来。各项市政工程设施应在更大范围内来全面考虑,并按相应配套标准进行配置。要明确南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另外,专家们认为,方案做得比较传统,建议在新区规划一种新的、可作为示范的高标准居住模式。应从整体上对各个开放空间定好位,为下一步开放空间的具体设计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南区与旧城区的交通衔接,把停车位配置要求纳入到地块规划条件。
  对于北新区控规的初步方案,专家认为,应以上层次规划为依据,明确规划区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人口容量等因素,以及市域交通的发展对规划区的影响。他们指出,北新区的定位描述还需要提炼。用地布局上、交通上应考虑铁路枢纽对该地区带来的影响。规划区内各类用地的规模应结合人口容量、服务半径等因素来确定,建议可参照江门等周边地区的相关规定。专家建议,打造片区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配套应集中布置,或与公共绿地相结合,尽量减少马路经济。
  专家还认为,规划方案中的高度控制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建议选择开放空间,景观节点来打造视觉通廊。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就台山市总规修编初定范围提出意见:总规范围的确定应重点考虑交通、城市结构等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结合行政管辖范围,规划控制范围来划定总规的范围。

[/td][/tr][/table]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63楼 发表于: 2011-01-07
圖文:周杰倫2010演唱會-張學友捧場
            
http://news.sina.com   2010年09月16日 23:52   北京新浪網
                                    

        張學友捧場
                  新浪娛樂訊 “周杰倫2010超時代演唱會”昨晚在紅館開鑼,演唱會的門票最高達880元,全場依然爆滿,可見JAY魅力沒法擋。Tungstar/文並圖
            
离线傲天

发帖
1491
金钱
52094
经验值
23
只看该作者 64楼 发表于: 2011-01-09
失眠可能和这些疾病有关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性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对失眠有忧虑或恐惧心理是形成本症的致病心理因素。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躯体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精神疾病等。本症是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的所谓原发性失眠症。其症状特点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早醒、多梦,醒后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或社会功能。
 通常失眠的发病时间为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月以上。为了区分失眠的不同时间阶段,将失眠分为入睡困难、睡态不稳、早醒三种形式。

  入睡困难表现为躺在床上后30分钟甚至1-2小时时还难以入睡,翻来覆去、急躁不安、心慌不适,等到入睡时,已是深夜了。睡态不稳表现为睡眠表浅,多梦易醒,醒后也能再入睡,但每晚要醒3-4次以上,睡眠效率低,为此每晚要少睡20%的时间,而正常人一般不超过5%。由于夜间多次惊醒,而影响睡眠的质量,故出现睡眠不足的症状。早醒表现为尚能慢慢入睡,但一觉醒来才睡2-3小时,以后则反复不能入睡,离清晨还有2小时或更早时就醒了,且不能再入睡或似睡非睡、反复做梦。由于夜半醒来,要等到天亮才能起来,如果此时家里人都还在酣睡,失眠者的心情会更加烦躁易怒。
 许多失眠情况都是由于身体的某些部位不适造成的,以下介绍几种:

  1.循环系统疾病,特别是心衰、心绞痛、高血压、动静脉炎等都可引起失眠。

  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塞)、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癫痫、偏头痛等。
 3.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4.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睡眠,常常是短而破碎,只有肾透析或肾移植才能有效解决。糖尿病、尿崩症、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也可以干扰睡眠。

  5.过敏性疾病,也常常干扰睡眠,如皮肤瘙痒、鼻阻塞、使睡眠无法进行。

  6.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病、肠炎、痢疾等造成腹痛、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明显干扰睡眠。
 7.骨骼、肌肉、关节的炎症和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也不同程度地引起睡眠障碍。在这些疾病中,失眠多表现为伴发症状,疾病治好了,失眠一般也能康复。

  失眠患者常常最离不开的是安眠药,但是常用安眠药不仅会引起抗药性,而且容易造成肝损伤。科学家们发现,食物与睡眠有一定的关系。美国的一位医学博士认为,若在睡前稍吃一点催眠食物,更容易入睡。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65楼 发表于: 2011-01-09

中国为盖茨精心准备了几份大礼:美国回中国 (1)敬2011-01-08 10:15:56 来源: CHN强国论坛 强国论坛 文字大小:  

    1月9日-12日,美国防长盖茨访华,重启中美军事交流。我们注意到,为了迎接盖茨的来访,中国政府为他精心准备了几份大礼:



按照以往的惯例,外交部会提前一周,也就是在本月12日前后才正式确认胡总访美的行程安排。如何给这次似乎有点举世瞩目的胡奥会定调,引发了众多的猜测。即使是中美双方这两个当事人,在12日之前其实也不能完全定下会谈的基调是合作还是对峙,因为1月12日前中美的博弈正在激烈地进行当中:
1. 1月4日-7日,中美期望就朝鲜半岛问题达成共识。目前看美韩的漫天要价有点过高,不仅要求朝鲜停止核活动并让IAEA核查人员重返朝鲜,而且还要求朝鲜对天安舰和延坪岛事件有所交代。我认为有关核查问题的要求朝鲜是可以接受的,但要金正日给南棒道歉,那是绝不可能。

韩国到这个时候还梗着个歪脖不肯对话,无非是想向中国要点糖果吃,希望在做出了一系列“上杆子抽疯”的行为后,中国仍能跟它分享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蛋糕。但估计中国为棒子准备的是爆头“毛栗子”,我想没有人怀疑中国在半岛局势缓和之后会对韩国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不管韩国怎么耍棒子脾气,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的阶段性共识已经随着博思沃斯的亚洲之行正式达成:美国暂时放弃武力攻击朝鲜的冒险企图,承认对话谈判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唯一出路。至于何时谈,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谈,对中美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六方会谈是控制危机的手段,而非解决问题的平台,中美都没兴趣彻底解决朝鲜半岛问题。
至于韩国、日本这两个跳梁丑类,蹦得再高,签上一百份军事协议,中国也不会感冒(连军队指挥权和战争权都没有的两个殖民地政府,搞什么军事同盟?这是全球笑柄,丢我们亚洲人的脸面)。

2. 1月9日-12日,美国防长盖茨访华,重启中美军事交流。我们注意到,为了迎接盖茨的来访,中国政府为他精心准备了几份大礼:
陆基反航母弹道导弹成军:航空母舰做为美国人用来给韩日盟友、台独和南沙诸国壮胆打气的核心装备,在最近几个月可谓风头出尽。中国的航母杀手却要给美国的航母画一画红线,不管这杀手冷还是不太冷,亮剑的精神不能丢。

黑丝带如梦似真:和航母一样,都是属于挑战旧有的、由美国军事霸权制定的秩序和规则的战略武器。所以这两样装备,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在研发制造,中国官方却始终不公开认领,因为中国一方面现在还不想也还不能就挑战美国建立的全球秩序,另一方面也不想排除在核心利益受到美国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具备一定的反制能力

责任编辑:五星之魂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66楼 发表于: 2011-01-09
2011-01-08 10:15:56 来源: CHN强国论坛 强国论坛 文字大小:  
  • 1月9日-12日,美国防长盖茨访华,重启中美军事交流。我们注意到,为了迎接盖茨的来访,中国政府为他精心准备了几份大礼:

/*强国网内容页300*250,创建于2010-10-23*/ var cpro_id = 'u251304';-

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中国高调宣布掌握了这一核能领域的关键技术,从民用的角度上将,中国的核能将能实现封闭循环利用,核电站建设规模和速度理论上将不受铀矿资源的制约。那么从军用的角度来说呢?首先核弹制造同样不再受原材料的制约;其次是核弹产量不再半透明,西方将无法从原材料开采量来判断中国的核武库的增量。盖茨也是有备而来,先是三艘航母齐聚亚太,后是放风要向台湾交付进攻型导弹,气焰很嚣张。相对于中国的一系列“一切尽在不言中”,中美在展示军事实力的方式上充分体现了中美的文化差异。但盖茨既然造访中国,也需要习惯中国的文化,那就是要相互“给面子”。 CHN强友之家 home.chnqiang.com
我觉得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明争暗斗将建立某种秩序:中国要求美国尊重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利益,包括稳定半岛局势,按住日本用钓鱼岛问题进一步挑衅中国的企图并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事实中立;而作为交换,中国会尊重美国继续盘剥韩日盟友的权力,让美国仍能在表面保持在亚太的老大地位,这将包括中国调低黑丝带、航母等战略力量进展的宣示调门,给美国这个现任霸主留点脸面。 CHN强网社区 bbs.chnqiang.com 3. 1月4日-12日,李克强副总理访问西班牙、英国、德国。此次副总理访欧赶在了胡奥会之前,自然不单单是扮演拯救欧元的英雄角色,一方面需要解除欧洲对于中美首脑会谈是否会牺牲欧洲利益的疑虑;另一方面需要协调欧洲的立场,减轻美国在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平衡等方面对中国的压力。至于中国要求欧洲放宽高技术出口和中国对欧洲投资的限制等问题,我认为在目前欧洲公债危机的情况下是应有之意,欧洲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而一旦欧洲放开这些限制,美国如果不做出同样的让步,谁吃亏谁占便宜显而易见。围绕中美首脑会议展开的一系列博弈还不仅如此。6日,前原诚司赶赴美国,想在中美亚太势力范围划分方案中钉钉子;10日,法国总统萨科奇也将访问美国,其结果是在19日前中欧、中美、欧美三方分别进行了战略利益的表达和沟通,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15日,伊朗是否能成功举办一次“核设施公开日”活动,美国是否在最后关头获邀参加,都将成为中美在伊核问题上博弈的晴雨表;还有9日苏丹南部的全民公决,本来已经看似缓和的局面因为美国煽惑石油利益分配不公而又有趋向紧张的迹象,中国公司在苏丹石油利益分配问题上的角色成为焦点。至于其他热点问题的台前幕后交易,不一而足。 CHN强国网 军事战略站 www.chnqiang.com

一场首脑会议将牵动全球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大国的魅力。权力之惑,引天下英雄竞折腰。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67楼 发表于: 2011-01-13
希拉里访问也门在机舱门口摔跤(组图)

http://news.sina.com   2011年01月12日 07:19   北京新浪网


希拉里在机舱门口脚下一滑,摔了一跤,助手见状赶紧搀扶


希拉里抵达阿曼
  中新网1月12日电 据英国媒体12日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近日到访也门,本来是一次秘密行程,却因为她在登上飞机舱门口时摔了一跤而曝光。
  报道称,希拉里在也门登机时,在机舱门口脚下一滑,跪倒在地。站在舱内的助手赶忙伸手搀扶,使得这位平素“端庄高雅”的国务卿避免了更多尴尬。
  希拉里没有受伤。但她摔倒的场面已经被镜头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稍早时,希拉里在也门首都萨那,与也门总统萨利赫就反恐等事宜举行了三小时的会谈。
  希拉里是20年来首次到访也门的美国国务卿。
  报道称,事实上,这不是希拉里首次在公共场合摔倒,去年6月,希拉里在前往白宫途中不慎摔倒,导致右肘部骨裂,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去年1月,在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会面时,踏上阶梯的希拉里被绊了一下,高跟鞋脱落,萨科齐赶紧扶住落难的希拉里,等着希拉里后退一步再把鞋套上。随后,两人站在阶梯上大笑。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68楼 发表于: 2011-01-14
专访美国前副国务卿 谈胡锦涛访美
                    
                                                                                                                                                                                                                                                                                                                                                                                                                                                                                                                                                                                                                                                                                                                                                                                                                                                                                                                                                                                                                                                                                                                                                                                                                                                                                                                                                                                                                                                                                                                                                                                                                                                                                                                                                                                                                                                                                                                                                                                                                                                                                                                                                                                                                                                                                                                                                                                                                                                                                                                                                                                                                    记者: 张蓉湘、徐重伟                                        |            华盛顿                                                                                                                                                                                                                                                                                                                                                                                                                                                                                                                                                                                                                                                                                                                                                                                                                                                                                                                                     2011年 1月 13日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徐重伟                    
                                                    美国之音记者专访前美国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
                            
                                                                                                                                                                                                                                                                                                                                                                                                                                                                                                                                                                                                                                                                                                                                                                                                                                                                                                                                                                                                                                                                                                                                                                                                                                                                                                                                                                                                                                                                                                                                                                                                                                                                                                                                                                                                                                                                                                                                                                                                                                                                                                                                                                                                                                                                                                                                                                                                                                                                                                                                                                                                                                                                                                            分享
                                                                                                                                                                                                                                                                                                                                                                                                                                                                                                                                                                                                                                                                                                                                                                                                                                                                                                                                                                                                                                                                                                                                                                                                                                                                                                                                                                                                                                                                                                                                                                                                                                                                                                                                                                                                                                                                                                                                                                                                                                                                                                                                                                                                                                                                                                                                                                                                                                                                                                                                                                                                                                                                        相关文章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下周将抵达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之音13号就此专访前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L. Armitage)。

阿米蒂奇在前美国总统小布什政府担任副国务卿,能说流利的越南语,曾经荣获国防部杰出服务奖、总统公民奖、国务院杰出荣誉奖,以及国防部公共服务突出贡献奖。卸下公职之后,阿米蒂奇目前担任自己创设的政治咨询公司总裁。

*中国是否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记者: 过去几年来美国的政策是跟中国交往,并且鼓励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您认为这个策略成功吗?

阿米蒂奇:有好有坏。举个例子,中国越来越意识到有必要了解气候变化的问题,也许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我认为中国在环境问题上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在另一方面,在一些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上,例如太空、网络、航海自由等方面就不是那么的乐观了。所以我认为这方面的成绩不尽人意。

*担忧朝鲜问题*

记者: 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例如朝鲜发展核武、以及全球经济不平衡,美中似乎采取极端、并且越来越不同的方法,您担忧吗?

阿米蒂奇:我认为中国在北韩问题上能够和愿意做的是有限的。虽然中国很不喜欢北韩拥有核武器这个事实,但是如果发生区域不稳定,或者韩国与美国军队出现在中国边境会更让他们头痛,所以这就限制了中国能采取的行动。我有点担心,虽然不至于到格外感到不安,但是这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事情。


*奥胡峰会如何取得实质成功*

记者:您曾经亲身经历美中官方的高层接触。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例如元首峰会,如何取得成功,而非只具有象征意义?

阿米蒂奇:要是美、中双方能在这次的访问中签署一些对世界经济或是区域安全有益的重大协议,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国事访问。和大多数的美国人一样,我希望胡锦涛的访问获得成功,但是我觉得我们出了个错误。据我了解,我们在得到实质性结果之前,就答应了我们的中国朋友提出的所有外交礼节要求,比如国宴、礼乐队,与美国总统的私人会晤及晚宴等......我30年外交经验告诉我,如果先答应了所有的外交礼节要求,那么就不会触及到实质问题。我觉得这次访问中外交礼节会很重,而实质内容也许有点不够。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美国已经失去对中国的谈判筹码?

阿米蒂奇:可以这样说,正是这样。如果中国希望胡锦涛来,而且在他任内的最后一年表现出胜利者的姿态,那么我们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就我们希望得到的实质结果达成一些协议。

记者:这次奥胡峰会在双边以及多边国际问题上--包括朝鲜问题、人民币汇率,以及美国对台军售--能取得什么样的进展?那些预期是合理的?

阿米蒂奇:这是三个问题。在北韩问题上,我认为美中会同意那里的局势令人担忧,我们双方都要设法解决。从更广泛的方面来说,美国会设法明确表达,美国不希望围堵中国,而是期望双方交流,包括与中国的民众交流、学生交流,双方有来有往。美国人到中国去,中国学生到美国来等等,以显示美国并非在围堵中国。至于美国对台军售,我自己的看法是美国最终会卖给台湾更多武器,至少是可以改良F16战斗机群的设备。我认为美国方面不会在胡锦涛访问期间让他和中国难堪,这不是迫在眉睫的。我只希望中国方面采取同样的做法。他们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问中国期间宣布试飞新的战斗机。

*不惊讶中国发展高科技军力*

记者:中国最近试飞隐形战斗机,您觉得惊讶吗?

阿米蒂奇:不会。我的看法是,中国是一个有着200多年不幸经历的国家,现在中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很多成就,他们对此非常自傲,也希望全世界都能接受这点。我认为其他国家和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一点,但是他们了解,也欣赏中国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包括在科技领域,也当然包括军事科技方面。我想中国希望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愿意一直依赖外国的军事科技,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我一点不觉得惊讶。

记者:谢谢。

                                                                
[ 此帖被恩明在2011-01-14 17:08重新编辑 ]
离线潭江之恋

发帖
1316
金钱
24520
经验值
88
只看该作者 69楼 发表于: 2011-01-15
57楼新闻的大结局 ( 尾声 )
温家宝致电人民日报 勿处理温家室事件

http://news.sina.com   2011年01月13日 23:02   中国日报
  (香港十三日电)香港传媒界高层访京团11日到人民日报社参访时了解到,因温家宝对其名字被印错一事表示了宽容,相关责任人均未被处理。
  《人民日报》去年12月30日因将总理温家宝的名字印错,有媒体报导,负责该版面的值班主任、印刷厂副厂长、排版、设计等十余人被处理。香港传媒界高层访京团11日到人民日报社参访。在被问及此事时,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听后嗬嗬一笑,指出这是误传,没有这样的事。
  据张研农介绍,温家宝总理在从外地考察回到北京后,亲自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社,表示自己刚刚知道这件事,总理说,「宝」和「室」两个字非常相近,用五笔字体输入法打字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千万不要因为这件事处理任何人,吸取教训就行了。
  温总理的电话在人民日报社传达之后,报社上上下下所有员工都被总理对新闻工作者的关爱和宽容所感动。工作出错的那几位员工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认真吸取教训,把工作做好,一定不辜负总理的爱护与期望。
  2010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因篇幅所限,稿件后半部分转接到第四版。但第四版在刊登时,误将标题《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温家宝的名字印成「温家室」。与此同时,网上盛传该报「值班主任,正厅级降职,印刷厂副厂长、排版、设计等17人均被处理。」

[ 此帖被潭江之恋在2011-01-15 09:10重新编辑 ]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70楼 发表于: 2011-01-16

刘国梁生日宴晒双胞胎女儿[组图]
2011年01月12日 09:11:58 来源:网易体育【字号 】【留言】【打印】【关闭】










前天是中国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刘国梁的35岁生日,因为是在“直通鹿特丹”选拔赛的第二天,这场庆生宴轻松欢快,刘国梁抱着自己的两位千金“赢赢、一一”晒幸福
[ 此帖被ginsun在2011-01-16 16:11重新编辑 ]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71楼 发表于: 2011-01-16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72楼 发表于: 2011-01-17


    胡总书记温总理年轻时照片与珍贵合影刷新          

    标签:[ 原创 2011-01-14 11:00:34] 作者:故事家
        选择字体  宋体  楷体_GB2312  黑体  幼圆  仿宋_GB2312  隶书   选择颜色背景  黑色  深灰黑         浅灰黑         墨绿         深绿         深蓝         亮蓝         蓝色         红色         粉色         黄色         浅灰         浅蓝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94974075092796


  
非常罕见的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年轻时候的合影,意气风发吧。两个人发型几十年一如既往,只是现在都多架了付眼镜的。两个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都在甘肃工作,胡在建委,温在地质局。多年的革命友谊。
胡总书记年轻时的照片







温总理年轻时的照片




他们为了人民而操劳,已不再年轻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地点。两位领导人的握手让我感动!!


发帖
914
金钱
20629
经验值
60
只看该作者 73楼 发表于: 2011-01-18
王菲陈奕迅合体唱响《将爱》

http://news.sina.com   2011年01月11日 04:45   侨报




  王菲搭档陈奕迅合唱情歌 没错!10日,李亚鹏、徐静蕾主演的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简称《将爱》)在北京正式发布主题歌《因为爱情》及其MV。
  未现身的王菲则成为全场焦点人物。据悉,她全力支持老公李亚鹏投资的电影,游说陈奕迅合唱主题曲,尽全力帮老公造势,而此前一直蒙在鼓里的李亚鹏几度激动落泪。
  二神合体 首次合唱“神曲2”
  成都《华西都市报》报道,王菲和陈奕迅虽然同为知名经纪人陈家瑛的麾下猛将,两人师姐弟多年却一直无缘正式合作。王菲被粉丝称为“女神”,陈奕迅的微博ID则是“吹神”,“二神合体”奉献的这首《因为爱情》也因此步了《忐忑》的后尘,获得了“神曲2”的美名。
  对于跟王菲首次合作,陈奕迅称自己“单看MV就已经很感动了,而且能跟王菲合作,这实在是太给力了,其他你懂的。”
  老婆助阵 李亚鹏却“毫不知情”
  作为王菲身边最亲密的人,李亚鹏却在现场表示是第一次知道王菲与陈奕迅的合作,“导演早先跟我打招呼说想请王菲唱歌,我说‘OK,你去跟她谈吧’,后来的进展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我们在家都是不谈工作的。”
  对于王菲在《因为爱情》里的表现,李亚鹏不愿多说,只表示,“我也是第一次听,我觉得很好听很好听。”然而在观看主题歌MV的过程中,李亚鹏几度落泪。
  环球或出价千万诱王菲出碟
  王菲继2010年复出舞台巡唱后,踏入2011年又与陈奕迅合唱新歌,加上年前她还给周润发电影《孔子》唱主题曲,唱片公司对全面复出的王菲虎视眈眈。
  据悉,曾与王菲合作无间的环球正在与王菲商谈新歌的发行权,有业内人表示,以王菲的亚洲天后级身价,签约以每首歌计算,叫价高达100万元(人民币,下同),若以一只碟十首歌计算,则达千万天价。此事还关系到张亚东于2009年为王菲推出的歌曲《我爱你》,在大陆手机铃声下载榜就有几百万人次纪录,足显王菲天后地位。
  环球唱片高级副总裁黄剑涛10日承认:“当然有兴趣,王菲啊!但现在不可以太急,首先要与陈奕迅完成续约的工作。”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74楼 发表于: 2011-01-19
不同国家学生犯错的不同处罚方式

学生犯错,作为学校与教师必然是要批评或处罚的,但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即使是学生犯错与以权为本的社会的处罚方式也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英美国家的学生如果被发现考试作弊,每一种类型的考试作弊,都事先有规定的处理程序,一旦怀疑某个学生考试作弊,只要按照程序办就可以了。尽管走程序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不会引起纷争。这样的程序就包括给予学生说明与辩解的机会,而认为学生作弊,作监考教师必须保留好证据。不过,无论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处罚,都是以教育学生为目的,有的记这次考试为零分,有的是记这门课为零分,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罚。但是,即使按照程序走,也是完全处于隐秘状态,不会公然宣布。在事实面前,学生也会立即承认错误。而学校的处理方法,也只是按照程序秘密进行,处理结果,也不会公布,只会纪录在案。即使纪录在案,除了在当事人与程序处理者之外,学校的其他老师与学生不会知道这个事情。他们对学生的处罚一般都是偷偷摸摸进行,学生受到了惩罚,常常是神不知鬼不觉,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学生受到处罚,自己心里难受,但是,仍然有改正的机会,犯错的学生不会因此被同学与老师歧视或者区别对待。而“学校的态度是,做了一次错事,承担了后果,学生还是学生。”(吴绢著,《当学生作弊的时候》,《校长》杂志,2010年第8第9期合刊,第126页),如果是屡教不改的那类呢?那学校就可以考虑不要这个学生。但是,不要这个学生的办法也是多种的,有的是停学处分,停学还不等于是开除,停学时间有长有短,视犯错情节与性质严重程度而定。而开除就是永久性的冻结在学校的学业成绩,永远再没有机会回到学校了。即使这样,他也不会被学校当众宣布,也是静悄悄进行的。这就是人性化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对处理犯错学生时的方法与方式。

相反,在以权为本位的社会里,学校里对犯错的学生的处理方式与方法却是截然不同的。

有号称中国当代孔子的所谓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处罚学生时,想尽一切办法当众羞辱学生,其方法有把检讨书改成说明书,把难听的“检讨书”改成了“说明书”后,效果据说就大不相同了,有学生总结说:“检讨书越写越恨老师,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感觉就这么一点不一样。”一个只想让学生恨自己的教学方法,其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就是要让你“谦虚”一些,要阉割自己作为人的生命的精神与灵魂,使自己恨自己。最好就是让学生打着自己的嘴巴,大声喊着“我卑鄙,我下流,我无耻”,这样官爷们听来就开心了。

除此之外,就是罚学生做好事。做好事成为处罚学生的手段。至于哪里来的那么多所谓的“好事”,这其实也是一个难题的。因为,说不定“好事”就成为“好事”,也就是多管闲事,把事情做到侵犯别人的隐秘领域里去了。还有罚学生当众唱歌、跳舞、跑步五千米……真是层出不穷,处罚一个比一个重,直到把学生治服为止。也有一些富有个性的学生不肯轻易就范怎样办?办法有的是。因为,“万一有的学生嫌这种纠正办法太轻,而故意迟到,再犯错误的话,那时再采取别的措施也不迟。”并且将这些所谓犯错的学生记录到所谓的班级日记本中,实际上就是记录到公共的黑帐上去。而且记录上了,还要你自己保留这个记录本,直到你找到下一个替死鬼为止,然后才能够将这个记录本传递给下一个人。因此,告密成为一种动力,保护自己免受处罚的动力,为了找到这样的违规者,学生学会了诱力深入,佯装不认真检查了,然后回头搞突然袭击,抓个正着。这其实就是鼓励学生互相告密,在把孩子教坏。表面上看有时看似也会很有效果,因为大家互相盯着,谁也不敢动弹,事实上,孩子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污染。为了自保,为了求得奖赏,或者为了完成一项被赋予了神圣色彩的所谓集体任务或者集体荣誉,却在遭受着毒害与污染。这些孩子被这样羞辱之处,既不懂尊重他人,也不懂得尊重自己。而真正获得利益的是站在幕后的那个教父式的教育管理者。他获得教育改革家的头衔的同时,名权利三收,可是学生却在手里遭受着人格的侮辱。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金生鈜先生在曾经撰写的文章《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中说:“一个把羞辱当常规的社会,它的不正派不是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完全靠高压统治维持的。它总是建立在一种转化为日常生活方式的具有相当再生能力的专制文化之上。这种文化特别容易接受不把人当人的现实,特别能够产生新形式羞辱。一个社会要转变为正派社会,第一步便是大家都要充分重视羞辱对人的残害。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阻止羞辱,不让羞辱推陈出新。”(金生鈜著,《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发表于《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3期,第1-7页)不幸的是,在中国,让羞辱推陈出新的人,却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那是因为,一种权力的淫威,常常要树立他自己的典型,让这些典型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因此,他们动用了社会几乎一切的公共资源,齐心协力地打造这么一个典型形象,其实后面是权、名、利的三结合,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充满奴性的国民。在一个动辄把人抓了上街游行的社会,动辄杀头示众的社会,其实就是没有人性的社会。在这里权力的淫威无处不在,那么,在学校里用同样的办法羞辱学生,摧残学生的个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幸运的是,被这种以教育之名羞辱与摧残的那一代人,现在在日益开放的互联网时代,逐渐觉醒了,他们虽然还没有直接站出来控诉这种恶行,却也没有热泪盈眶地感动于当年的这种所谓的教育。不过,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明白这只是一种人性的摧残术与规训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