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是场人祸
记者1日凌晨从上海市政府核实,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最新消息>> 截至目前,踩踏事故已经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伤,伤亡者多数是学生。(新华网 2015-01-01)
在喜迎新年的欢乐时刻,36条生命的逝去,着实让人暗自神伤。虽然说,人死不能复生。但在我们冷静审视这场灾难时,却发现或许这一切本不应该发生。
“事故发生后,上海市连夜成立工作组。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长杨雄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马后炮”式的报道。有道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难道说,我们只有善后的“紧急预案”,就没有防止事故的“得力措施”?
上海政府网站的公告显示,今年上海外滩地区大规模新年倒计时活动已被取消。这说明,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这其中暗藏的危险。然而,活动的取消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这里依然灯光璀璨,人潮汹涌。尽管有警察担任警戒,但在跨年夜的欢庆过程中,不幸的踩踏事故还是发生了。
“当时很多人拥挤在外滩平台、上下的台阶以及下面的马路上。真的是人山人海。”据现场目击人称,“后来就听到有人喊,楼上撒钱了,人群就开始骚动起来了。”而所谓的“美金”,其实是某酒吧印的外观和美元纸币类似的代金券罢了。“当时先是那幢大楼底下的人开始骚动起来。晚上风大,楼上那人也撒了很多‘美金’,不少都随风飘到了观景平台这里,引起小孩和年轻人的捡拾,进而引发了混乱,导致了踩踏的发生。”
殷女士回忆说:“当时不知道谁喊了几声,然后在台阶上就有几个小年轻在那里起哄拥挤。本来台阶上就挤满了人,平台上的人想下来,下面马路上的人想上去,我们被挤在当中。很快就有女孩子摔倒、尖叫,然后人就这样一层层倒下去。”“人群一乱,我赶紧把前面的两个小孩给护住,等我想回头叫我儿子时,发现已经被挤下去了。”殷女士说,“等后来把他救出来时,他的棉衣翻过来套在头上,额头上都是乌青,脖子上有两条很深的勒痕。嘴巴和鼻子里都有血流出来,衣服上全是黑黑的脚印……”言罢,她泣不成声。
有人撒券、有人拥挤起哄,再加上警方处置不力,于是36条生命便在新年来临之际嘎然而止。那么,究竟谁为这场“人祸”负责?从某种意义上,公众聚集并不是造成伤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对公众聚集活动风险缺乏认识,现场缺乏控制,人群缺乏有效安全意识,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附:两张照片读懂上海踩踏事故真相
图片一: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于12月31日晚23:32发布微博播报外滩实时消息称:“外滩迎新场面壮观虽然人多,但秩序还算有序,希望在现场的童鞋们配合民警和武警蜀黍的指挥,平安跨新年外滩已近饱和,蜀黍建议择地前往跨年。”图为@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的现场图片。
图片二:每年有100万人倒纽约时报广场参加跨年倒计时活动。为防止踩踏,纽约警察有一套很严格的人群控制措施:把人群用围栏隔开。观众被引导进入一个个围栏里,而且人一旦进去,就只出不进了。
从上海和纽约两张庆典活动照片中能看出什么?
国际上对大型公众聚集活动近年来在风险控制方面有些特别的措施:
一是预测人数,当活动聚集的人群超过预测时必须采取限制措施。
二是分隔,把人群分成若干个区域,不能在一个区域,比如一个观景平台,要分为若干个区域,设置栅栏,由安全人员守卫。
三是大型活动的入场出场等人群流动,必须是单向分流,次第前进。如果从a区流向b区,首先是要动员b区的人员流出。最可怕的就是无序运动。
四是每个区域内必须有人负责引导,严格控制,相当于分成若干责任田。
五是凡事在易发生群众挤踏事件的高危地点,比如台阶、复杂地形、装有玻璃的建筑物等附近,都应当设立警示牌,必要时设专人值守。
这几个方面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酿成重大灾难。上海踩踏事故背后暴露出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系统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