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的地位
也谈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的地位
--------与蒋泥、孔庆东商榷
最近看见报道由蒋泥、孔庆东所写的《梦游九天———金庸的醉侠世界》。二作者对金庸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进行了全新的定位,认为“金庸是曹雪芹之后中国小说家第一人”。对这样匪夷所思的吹捧,蒋-孔二位还嫌不够,又拉出金圣叹来垫背,批评金圣叹说过“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是“主观判断”;谁料想紧接着他们二人自己又说“金庸最好的《鹿鼎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放在《三国》、《西游》、《金瓶梅》等并列,并认为“金庸小说唯一不能比的是《红楼梦》。”
仅这一条自相矛盾的评论,我认为蒋-孔二人的“大言”就万不足信。
《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都不是武侠小说,没有可比性。就像问馒头与西红柿哪一个好吃一样搞笑。(也可以说《三国演义》里有一点“武侠”片段)。
一,”武侠小说之源流。
所谓“武侠小说”,学界有人认为是源于墨家的兼爱、非攻和止戈思想;它的先祖则是司马迁《史记》中《刺客列传》里的荆轲、聂政,《游侠列传》里的朱家、郭解这样的人物。我认为这样的说法至少存在二个明显的谬误:1,与墨家思想挂钩有牵强附会之虞;2,《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在文学体裁上严格的说并非小说,而是标准的“传记”;如果说中国的“武侠小说”兴于唐代,受司马文公《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的影响倒是不错的。唐代的藩镇斗争激烈,老百姓水深火热,期盼太平之心理是武侠小说兴起繁荣的社会动因。就像现在的女人喜欢为悦己者容,于是乎服装、美容业泛滥一样。
唐代产生的武侠小说不少,以《红线传》《虬髯客传》为最。虽然二者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虬髯客传》认为“真命天子”是不可抗的正统观点;《红线传》中的红线是为了对薛嵩“感恩图报”才去取金盒,弭战祸;尽管这符合当时百姓厌恶军阀混战,祈求和平的愿望,但把一个“女侠”写成了军阀的工具无疑使作品的思想性大打折扣。但就小说的总体而言还是应当肯定的。
到了宋代的武侠类“话本”,当然首推《水浒传》。《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终梁山英雄被招安,也是那个时代正统思想之必然局限。“逼上梁山”这一个最言简意赅评价《水浒传》的评语就是一百单八将之所以啸聚山林,“行侠仗义”的社会原因。李逵、武松、鲁智深这三个人物的侠肝义胆写得最好。
打开《中国文学史》,也没有“武侠小说”一说,只有“传奇小说”一说。
任何时代的文学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甚至科学技术都有不可分割的的联系。完美从每一次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都能够找到这样的联系。
二,“金庸是曹雪芹之后中国小说家第一人”的观点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
如果真是这样,中国文学史将被颠覆。我们知道,“传奇小说”自唐而降就销声匿迹了。至明清以“四大名著”领军的中国小说时代蔚为壮观,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
仅就小说而言,我们不妨拿《水浒传》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做一个简单扼要的文学批评的比较:
1,语言艺术。大凡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衡量一部作品和作者水平高低最基本的标准。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虽然夸的是李白的诗,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语言锤炼而言是通用的。唐人贾岛对自己锤句练字的评价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推敲”这个词儿就是从他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锤句练字而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成就了王安石的《京口瓜州》诗流传千古。
贾岛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苦行诗人”,晚唐自成一派大家;这当然是指他的诗的内容而言。而他的锤句练字的功夫不也是很“苦”的吗。
《水浒传》中各人物的语言是万不可移植的;而金庸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就做不到这一点。语言功夫是文学作品最高最难的元素。“编故事”不是什么难事。
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只要读过《水浒传》和一二部金庸的武侠小说,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非常明确而肯定的结论:金庸武侠小说的语言与《水浒传》的语言不在一个档次;《水浒传》的个性化语言特色显然不是金庸武侠小说一般化的语言能够同日而语的。
2,思想性。思想性是小说的政治标准,这是古今中外统一的文学批评原则。金庸的作品属于“俗文学”范畴,无非是一些江湖义气与人际是非,我们很难从中悟出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内涵来。诚然,金庸武侠小说承载儒家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学界质疑《水浒传》是否是农民革命性质,但是,《水浒传》以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为背景,主体直奔封建社会的腐朽、贪婪、残害忠良、欺压百姓、剿灭农民革命的鲜明特征比起金庸武侠小说来还是要略胜一筹的。
3,人物形象的美学意义。人物形象之美学意义是小说之魂。就故事情节的扑朔迷离、跌宕变化而言,不可否认金庸小说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掩卷之余,还是《水浒传》中的人物更能够深刻的印在读者的心里,并唤起一种崇尚英雄的美的向往与认可。
《水浒传》中每一个人物的“绰号”都是最难能可贵的精辟的对人物的美学解读与评价。《水浒传》中至少有20--30个人物都写得如浮雕一样镌刻在读者的心中,难于忘怀。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类别,它的生命力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表现。金庸的“武侠小说热”经过20来年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水浒传》已经经过了750余年的考验,仍然会继续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夺人眼球,散发光芒。考验肯定的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任何武侠小说都不可能撼动的。
中外文学艺术史上常有这样的怪相:有的人名噪一时,尔后不久连同作品一起却悄悄离开人们的视线和记忆;有的人当时并不出名,身后却声蜚文坛,人与作品传之久远。就说《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吧,连一个秀才也屡试不第;一生只好蛰居于乡下,“羞”于见人,过着“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的日子。可是,他笔下那些“及其狐狸精怪”人见人爱 ,全世界有十多种译本。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独自隐居在北京西郊的农村,过着“举家食粥”的清苦日子,批阅十载,终于完成“遍于海内,家家传闻,处处争购”的《红楼梦》!有文学史家说蒲松龄与曹雪芹都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奇人。而在他们的身后,洋洋5000年,又有几人能够比他们更加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呢? 古今中外都有武侠小说,而武侠小说终究不可能成为文学之主流。这就注定武侠小说终究不能在文学殿堂的“神龛”上修得正果。
如果说金庸武侠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顶峰是可以的,正确的;但是,象蒋-孔二位这样说“金庸是曹雪芹之后中国小说家第一人”就难免是外行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