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3112阅读
  • 208回复

微信时代 - 是一种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a2018

发帖
648
金钱
6101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165楼 发表于: 2015-08-29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28日开始访问中国,传达了奥巴马不出席北京阅兵的外交失礼!
【本帖选自微信】

[ 此帖被wa2018在2015-08-29 15:01重新编辑 ]
离线神州大地

发帖
747
金钱
9465
经验值
12
只看该作者 166楼 发表于: 2015-09-03

普京总统到达北京出席9.3阅兵,保標护送坐驾离开机场
本帖选自微信
离线神州大地

发帖
747
金钱
9465
经验值
12
只看该作者 167楼 发表于: 2015-09-03


本帖选自微信
离线红旗飘飘

发帖
629
金钱
6268
经验值
7
只看该作者 168楼 发表于: 2015-09-03



北京时间9月3日上午10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多维网将对阅兵的精彩内容进行实时直播:#战车准备入场:空降兵战车方队在做准备






外军方队、代表队准备集结

军乐团准备就绪

9月3日凌晨,受阅部队车辆经过北京国贸桥,驶向集结地点
#阅兵前的天安门广场:





本帖选自微信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169楼 发表于: 2015-09-03
 本帖选自微信

国足战中国香港受到高度重视 蔡振华将现场督战

2015-09-02 16:55:25


来源:新民晚报



国足备战香港 众将认真训练王大雷秀球技 [保存到相册]
  晚,中国男足将在2018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小组赛中,迎来第二个对手中国香港队,国足要想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晋级世预赛十二强,就必须在这场比赛中拿到三分,而且还要力争更多净胜球。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将到现场督战。
  为了备战本场比赛,国足已在深圳集结了一周时间,主帅佩兰对中国香港队也相当重视,基本对外界采取隔离态度。昨晚,国足的战术训练依然选择封闭,只开放了前15分钟热身时间留给媒体拍照,佩兰显然不想提前暴露自己的阵容和战术。  在这个小组中,卡塔尔自然是头号竞争对手,中国香港队的实力在不少人看来并没有多强,主场作战的中国队赢球不会太难。但佩兰坦言,他不会自信过头。“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比赛。”
  一些国内媒体认为,中国队能在主场至少赢对手3个球。中国香港队主教练金判坤也承认,整体实力中国队肯定强,不过要赢3个球可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会做很好的准备,我打算1个球也不输!”  值得一提的是,昨天中国香港足协在官网上公布了世预赛与国足比赛的奖金,若中国香港取胜国足,将奖励球队50万元港币;若打平国足,也会有30万元港币的奖励。
  记者 关尹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170楼 发表于: 2015-09-05

媒体称东风-21D花样繁多 令美特工失望
2015-09-04 00:11:30
伴随着庞大的二炮“东风”导弹方阵驶过天安门广场,整个阅兵进入高潮阶段。接受检阅的包括常规弹头的“东风-15B”、“东风-16”和“东风-21D”中近程弹道导弹、“长剑-10A”巡航导弹,核常兼备的“东风-26”远程弹道导弹以及携带核弹头的“东风-31”和“东风-5B”洲际导弹,共计七大导弹家族,为历年阅兵之最。
外界最想一睹真容的莫过于“东风-21D”弹道导弹。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数年之前就大肆炒作称,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反舰弹道导弹能携带穿甲弹头从大气层外垂直冲向美国航母的飞行甲板,现有技术根本无法拦截。“东风-21D”也因此成为外界眼中的“航母克星”,是解放军执行“区域拒止”战略的核心武器。然而弹道导弹攻击数千公里外的活动目标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难题,美国最为困惑的是中国到底是如何解决这些世界性难题的?他们希望能从实物照片来获得线索,但始终未能如愿。
9·3阅兵首度揭开了“东风-21D”的神秘面纱,不过美国情报人员可能要失望了。中国导弹技术专家杨承军告诉陆媒《环球时报》记者,经过多年研发,“东风-21”系列导弹衍生出多个型号,不同型号的性能差异很大:弹头有核有常、射程有远有近、精度有高有低、打击目标有静有动,但它们的外形和几何尺寸相同,仅靠图片很难识别。

阅兵式出现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据介绍,“东风-21D”通过对工艺和材料的改进,具有反应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寻跟目标准、打击精度高的特点,能对海上大中型移动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实现了解放军常规导弹打击能力新飞跃。
阅兵式上另一种备受西方关注的导弹是“东风-26”。英国简氏信息集团认为,它的射程约3,000-4,000公里,使解放军得以将美国在太平洋的关岛基地或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基地纳入攻击范围。报道猜测,它可能和早先服役的“东风-21D”一样,具备攻击海上目标的能力。在阅兵式上,中国官方证实了这种说法,宣称它“具备打击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事专家介绍说,五角大楼评估认为,“东风-21D”射程约1,500公里,为确保安全,美航母必须退出中国近海;相比之下,“东风-26”射程更远,所谓的“安全范围”将进一步后退。杨承军介绍说,“东风-26”采取了大量全新的信息、测量和制导技术,具备打击静止或移动等多种目标的能力。它既可以携带核弹头,也能搭载常规弹头,能实施机动无依托随机发射。
二炮导弹方阵的“压轴大戏”惯例是最新型洲际导弹,但这次出场的却是看似老态的“东风-5B”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据介绍,“东风-5”系列洲际导弹于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采用发射井固定发射的方式,属于第一代洲际导弹。而近年服役的“东风-31”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则采用公路机动方式,性能和生存力得到大幅提升。

杨承军解释说,在30多年的服役期内,“东风-5”洲际导弹一直在进行改进,其战斗部、制导系统和推进系统都得到根本性改进。传统液体燃料导弹发射前必须提前加注,需要花费数小时乃至十余小时;加注完成后若不立即发射,还得退出战备值班并将燃料清空,否则内部管路容易遭腐蚀。俄新网曾炫耀称,俄罗斯是唯一仍在研制全新液体燃料洲际导弹的国家,因为俄罗斯已掌握了加注燃料后像固体燃料导弹一样长达数年战备值班的技术。一名中国军事专家称,中国可能也已掌握了相关技术。
公路机动导弹尽管没有提前加注燃料的问题,但发射前还需进行寻找发射阵地、测量各项参数等准备工作。而对于发射井中的液体导弹而言,由于所有发射参数都已经预先设定,一旦没有了加注燃料的限制,反应速度反而比固体燃料导弹更快。此外“东风-5B”可携带多个分导式核弹头,可打击不同目标,威慑力比单弹头的“东风-31A”更强。因此参加阅兵的“东风-5B”反应快、威慑力强,“东风-31A”导弹的生存力高,两者可谓是相互补充。


(桑梓地 编辑)
(本文来自互联网)








离线蔡棟銘

发帖
1246
金钱
12446
经验值
35
只看该作者 171楼 发表于: 2015-09-08



离线蔡棟銘

发帖
1246
金钱
12446
经验值
35
只看该作者 172楼 发表于: 2015-09-08
出席阅兵仪式各国领导人


离线神州大地

发帖
747
金钱
9465
经验值
12
只看该作者 173楼 发表于: 2015-10-07





【本帖选自微信】        时事点评



太平洋温差骤变 中美角逐谁主沉浮?

宽广的太平洋,时下正在经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2015 年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温暖,比起前几年的纪录高出 2 度,气象学家还首次在太平洋海面上观察到3个暴风圈同时形成。
而位于太平洋这头与那头的中国和美国,时下也正体验着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温差。作为中美两国的领头人,习近平和奥巴马也试图以酝酿了7个月之久的国事访问为契机,找到最适宜的温度。支撑中国温度的,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命运共同体,也有愈发频密的经济合作,这样的温度是否适宜美国?而决定美国温度的,有基于己方价值观所理解的国际秩序,也有具体而微的分歧,这样的温度中国又该如何适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经济作为压舱石,中美之间的温差是否可调和、可承受?两个世界大国之间是否也能如同太平洋海水变得异常温暖?习近平此次访美,或可给世界一个答案,即便这样的答案并不百分百完美。
冰火两重天
从白宫北侧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到布莱尔国宾馆,这段路非常近,约莫只有100米。习近平和奥巴马身着深色西装、白色衬衫,没有打领带,边走边聊。这也是继2013年安纳伯格庄园会晤、2014年瀛台夜话之后,两人2015年再聚首上演的一段非正式交谈。
在为期四天的访问中,表面上看一切按部就班,实则不易察觉的迥异温差贯穿始终。而这样的温差,首先尤为突出地体现在中美首脑层面。对习近平而言,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未来至少五到十年的两国关系定调,才是此次访问的首要目的。

2015年习近平访美
所以,在西雅图晚宴现场演讲时,习近平便很诚恳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以生动阐释中国怎么发展、中美关系怎么发展以及世界怎么发展的“大道理”。套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总结,习近平此次访问是“增信释疑之旅”、“聚焦合作之旅”、“面向人民之旅”、“开创未来之旅”和“凝聚‘联合国家’力量之旅”。究其核心,推进“两新”是为关键——深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但对美方而言,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内涵中提及的“相互尊重”更是不明就里,故而选择聚焦于更为细碎且具体的问题,比如网络安全、人民币汇率、南海争端等等。
而这样的温差传导至智库、学者层面,尤甚一筹。以网络安全为例,美国从一开始就认定,这是一场中国政府与网络黑客联手对美国发动的一场战争。《华尔街日报》9月21日援引新美国基金会研究者辛格的话称,此次西雅图论坛从时机、地点、参会者以及内容等方面的选择来看,都是中国试图在网络安全议题上“争夺控球权”的表现,旨在展示与美国高科技企业的联盟,而且方式“大胆到近似傲慢的地步”。
比照于美智库的“阴谋论”,中国学者则要么着眼于更为宏观长远的议题,要么干脆锁定于美智库言论本身,找出其背后的漏洞和不足取信之处,以避免诸如此类放大了的负面言论,绑架了高阶政治,误导了普罗大众。

梳理一番不难发现,中美冰火两重天的温差,早在访问敲定之初就已形成。2015年2月,美国“意外”主动宣布习近平9月访美的消息。之所以“意外”,在于按照惯例此类消息鲜有提前这么早宣布。9月16日,白宫与中国外交部同一天公布习近平访美行程。不同的是,白宫声明事无巨细——“习近平主席的访问将为拓展中美在全球、地区以及双边共同利益议题上的合作带来机会,也使奥巴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能够就分歧领域建设性地交换意见。”而中国外交部只言“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 9月22日至25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放长线,为的是钓大鱼。如果美国从一开始就笃定钓不到大鱼,自然不愿出让当下紧握在手中的筹码。或者可以说,美方从一开始对于习近平访问的期望值,就无关乎宏观层面和长远规划,只是为了“能够就分歧领域建设性地交换意见”。所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的表态只称,“美中不可能在所有议题上达成一致,但可以缩小分歧”。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Susan Rice)访华期间,也同样(或许是刻意地)对“新型大国关系”只字不提。
而美方所谓的缩小分歧,更像是在挟分歧敲打中国。就在习近平抵达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前一周,奥巴马在与商界领袖讨论经济问题时,公开释放了制裁中国黑客的信号:“我们准备采取一些措施,向中国表明,这个问题不仅仅让我们感到略有不满,它如果得不到解决,美中关系就会遭到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副总统拜登(Joe Biden)和财长雅各布•卢(Jacob Lew)也选择将网络安全、全球贸易准则等分歧直接搬上台面,以形成助推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8月31日,美国务院发言人托纳才作出承诺,“虽然制裁也是美方的手段之一,但美方目前没有考虑朝那个方向走,没有打算就网络安全问题制裁中国。”为何仅隔了半月时间,美方态度便发生了急速转弯?更匪夷所思的是,美国商人被中国政府拘留、中国人权问题、美侦察机在黄海被中国战机拦截等“旧账”,借着习近平访美也一并被翻出热炒。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它的人才知道。同样地,温度是否舒服,也只有中美双方最清楚。只不过,中美一方作为新兴大国,一方作为守成大国,两国关系早已超越了双边范畴,各自追逐的温度也是牵一发动全身,环球同此凉热。
西风压倒东风
翻看中美自建交以来的历史档案,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关系是冷是热,决定权多数掌握在美方手中。而美国调节温度时的最大考量,便是该温度是否有利于美国自身的利益。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访华,此次破冰之旅实现了中美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被外界赋予“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标志性意义。但历史创举却难掩背后赤裸裸的现实算计。彼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与苏联的全球争霸也处于守势,所以与其说美国放弃遏制中国,毋宁说拉拢与苏联剑拔弩张的中国更符合其战略利益而已。


破冰之后,经过7年漫长等待,中美终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而促成这一历史性事件的,便是卡特和邓小平。根据彼时担任中文翻译的施燕华回忆,卡特之所以选择1978年作为建交的机会窗口,在于这是阻力最小的时间段。一方面,国会大选后休会,反对派力量相对薄弱,很难立即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另一方面,1980年恰逢总统选举年,如果重大的外交行动势必会成为总统竞选的一个争议话题。
当然须得承认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助推器。刚刚从十年“文革”的百废待兴中走出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陈腐理念积重难返,中国亟需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发展经济的一大前提,便是对外开放。邓小平于1979年春节的旋风九日访美,所言所行无不是在反复阐述一个观点:中国的改革是开放条件下的改革,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
但即便这样的各取所需,仍让美方感觉到了些许不舒服。所以,正式建交后仅4个月,美国国会便单方面违反联合公报精神,强行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不由分说给中美关系设置了又一个障碍。这样的调节温度之举,显然并未顾及到中国的感受。
进入八十年代,延续至九十年代初,中美有蜜月,也有低潮。但不管是“低开高走”的里根,还是“六四”事件后带头制裁中国的老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其态度几何取决于如何才对现实政治最好。所以,为赢得选票,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可以公开表示与台湾互设“官方联络处”,恢复“官方关系”;老布什可以公然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虽然连老布什自己都承认“那是竞选语言,那不是事实,中方不必担心”,但面对如此大温差,中国何以释怀?
弱国无外交,谁让调节温度的主动权掌握在美国手中。所幸,老布什之后克林顿(Bill Clinton)执政的八年时间里,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数次大起大伏,比如1993年美国指责中国向伊朗运送化学武器的“银河号”事件、1994年双方围绕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挂钩的问题激烈争吵、1995年李登辉访美触动的神经、1999年震惊世界的“炸馆事件”,但总体而言双方关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1997年10月江泽民访美和1998年6月克林顿回访,双方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经贸合作由此驶入快车道。这样的温度,于中美双方都是适宜的。
小布什(George Walker Bush)上台后,不少人仍沉浸在对两国恒温的幻想里,但“战略竞争者”的定位惊醒梦中人。再加上随后发生的“撞机事件”,更是将两国本就脆弱不堪的关系一夜之间拖回到“解放前”。随着“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不得不调整全球战略,遂将两国关系变更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后期更是引入“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待到奥巴马(Barack Obama)上台后,一再声称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0年4月中美元首伦敦会晤时,奥巴马进一步确认21世纪的中美关系是“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9·11”的倒逼,中美很难如此快速地实现关系的平常化。


针对美国对于两国温度的随意调控,中国海军少将杨毅在接受多维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毫不避讳参半其中的现实考量。“在冷战时期,中美建交的推动力量,以及两国维持双方关系稳定的因素,是基于面对当时苏联这一共同的威胁。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中国对美国的战略价值随之直线降低。但是对中国而言,由于改革开放需要维护外部良好环境,所以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美关系。”
十八大后,习近平作为建国后出生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上台,寻求中美平等化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速。再加上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蓄的底气,中国第五代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势与自信,让美国意识到再也不能无视中国这一新兴大国的存在,而且再也无法“看心情”来随意调节两国温度。2013年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两人同坐在一把加利福尼亚州红杉木椅上。中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陈明明将其解析为“中美两国可以坐在一起合作”,而这样的合作以及合坐背后,便是中美关系从平常化向平等化的艰难迈步。
北京的三张王牌
世界在大变,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虽然中美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化,但至少中国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主动权。换言之,中美之间的温度,是恒温、高温、低温,已全然不由美国单方面说了算。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愿挑战美霸权并甘做老二的中国,何以越来越掌握主动权?
首先,是由格局决定的。美国作为守成大国,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两方搞对抗,美国势必要付出比中国更为惨痛、沉重的代价。何况如若中美真的撕破脸,不光欧盟和俄罗斯会狠狠蚕食美国的战略利益,甚至包括其盟友也会临时组建“嗜血队”,从中尽可能多地攫取利益。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外交室主任袁征在接受多维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周边国家,包括美国的小伙伴们不会追随老大哥遏制中国。菲律宾可能会,但总统更迭后也存有变数。越南一直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也不会跟随美国。这一点,美国心里很清楚。何况中国一直遵守国际规则,如果将中美关系搞僵了,美国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大。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根本不希望如此多的不确定存在。”
其次,是中国的捆绑“招数”。通俗地讲,中美在经济上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比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有人发明了“中美国”的新词来表述两国之间愈发紧密的利益关系。有鉴于此,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也好制裁也罢,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最终都可能需要己方分担由此产生的后果。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Susan Rice)在回应一些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对中国的批评时就直言,“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取消行程或拒绝与中国接触来惩罚中国,我们只会惩罚到我们自己。”
作为巩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压舱石,中美经济纽带已然愈发紧密。习近平启程访美前一天,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便在西雅图当地英文媒体《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上撰文,将中美在地方合作、经贸合作以及人文交流层面的“捆绑”关系道尽。与此同时,中美双方也已经透露出了推进双边投资谈判的信号,呼吁尽快达成“有意义且高标准的”双边投资协议(BIT),成为两国共同的期待。如若落定,无疑会将中美两国捆绑得越来越紧。


最后,便是中国外交重心的改变。长期以来,美国都是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习近平上台后,已经悄然将美国从重心位置排除。2013年10月,习近平首次主持周边外交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一带一路”便是这一理念的承载。同年11月初,杨洁篪发表题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外交》的演讲,更是挑明“我们始终把周边作为外交优先方向”。此外,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也先后两次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在了首位,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则被放在了最后去表述。
美国不会意识不到中国这样的重心转移。因为作为度量两国温度的“晴雨表”,领导人外访的足迹远比红头文件更直观有效。铺开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外交地图,外访可谓遍布周边国家,兼顾拉美、非洲,但唯独将美国放在了执政满一千天之后。而中国愈发积极主动调节温差的举措,已经让美国坐立不安。“美国国内对华政策正面临着一场非常激烈的辩论。美国开始反问自己,接触加防范的对华政策是否还灵,需不需要改?”海军少将杨毅在回答多维新闻记者提问时如是评论。
美国怕什么?
2012年11月29日,在德国汉堡举办的中欧汉堡峰会上,西方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中国老朋友基辛格和施密特联袂登场,语惊四座:中国不会背弃自己的和平发展传统,西方也不必为中国崛起而产生恐惧甚至对抗的思维;如果有一天中国真的在新的国际体系中占据了更多主动地位,而西方则走向了衰落,对于西方人而言,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指责中国的崛起,而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使得自己走向衰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基辛格的循循善诱,很快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因为不论中国将温度调至何档位,都很难让美国感到舒服。对美方而言,中国越来越掌握主动权的事实,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看到便会心有戚戚然,又谈何舒坦?所以在对于修昔底德陷阱的忌惮中,美国从竞选团队到智库,都形成了一股敲打中国的风气。中美关系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之论,随即水涨船高,并形成压倒性态势。
“美军重兵移师亚太中美必有一战”、“中美南海必有一战”……这样的噪声并非全然无中生有。自白宫提前将习近平访美摆在桌面至今,中美之间来回过招从未停歇。美国拉拢亚洲盟国如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频繁军演,以应对中国军力的提升;中国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建军节前夕在南海水域进行多次军事演习。5月20日,美军一架P-8A反潜侦察机抵近中方南沙有关岛礁海域进行侦察活动,更是一度将南海战火升级到最高点。
美国究竟在怕什么?美国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日前在《世界邮报》网站撰文,总结了自己的从政经验。“在我近年来与习近平的几次会晤中,他一直像之前的邓小平一样强调政治领导人需要彼此尊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合作。虽然我们在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天壤之别,有一点显而易见,两国可能都有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把自己国内的问题归咎于另一个国家,并试图夸大一直存在的固有分歧。”
不管是在南海耀武,还是夸大网络安全、人权问题方面的分歧,美国现阶段并不想与中国爆发冲突或全面对抗。传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表示,“我不认为中美之间有严重的问题,两国都不希望有战争。”对美国而言,“应当逐渐习惯于中国正在崛起成为超级大国。” 而在包括傅高义、基辛格在内的中国问题专家看来,当下美国除了与中国合作已别无选择。


当然,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自然不愿意被中国绑架。所以即便从战略层面考虑作出让步和妥协,也可能并非真的心悦诚服。而实质性的妥协,每一步都会非常艰难,否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改革不会一拖再拖,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也不会如此费周折。而中国的精明之处在于,在美国不愿意妥协的地方,没有霸王硬上钩,也没有抱残守缺,而是另起炉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以我为主的最好例子,也是让美国最难以释怀的存在。
所以,虽然太平洋足够大,足以容纳得下中美两国,但两国的战略互信仍不容乐观,竞争乃至斗争仍将长期存在。美国不相信中国甘当老二、韬光养晦,中国也不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不刻意针对中国。至于两国摆脱不了的“争”与“斗”,只要竞争的占比压倒斗争,便是正常的、可控的。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剖析,中美分歧从根子上看,其实就是谁说了算,谁来制定规则的分歧。中国将强未强,美国似衰未衰,两国的博弈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博弈,意味着要有合作,也要有竞争,既要有适当让步,也要有所作为,是对相互力量对比差的再次校准。
道不同何以为谋
如果相互力量最终未能校准,是否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温差全然不可调和?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站在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的高度,任何温差都变得可调和、可承受。对中国而言,考虑的是如何承担大国责任、完善国际秩序,以及如何防止外部破坏内部秩序与发展;而美国最担心的,却是中方会否最终取代美国主导国际秩序,从而全然没有心思客观权衡当下的国际秩序是否真的需要作出调整。
2014年,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这就是我的底线:美国必须永远(处于)领导(地位),美国打算成为未来100年的世界领袖。”对于奥巴马的“领导”论,中国外交部的回应表明中国并无意争取世界老大,而在于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看来当世界老大的感觉不错。我不知道在国际关系中有没有能够预测未来的章鱼保罗……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做过世界老大,并且不止100年……今天我们在不断告诫自己,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不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和平发展,长治久安。”
中国着眼于世界大同,美国则反复掂量霸权地位,双方可谓是道不同很难相为谋。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是不为也?还是不能也?就目前来看,中国既不为,也不能。之所以不为,一方面源于强国争霸本身与中国一贯的合作共赢相悖;另一方面,中国也是现有国际秩序的获益者,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要继续从中得益。不为胜于有为,何必多此一举?
为了夯实己方立场,从习近平到李克强,再到外长王毅、副总理汪洋,已经先后在不同场合向世界喊话。经多维新闻记者梳理,习近平至少迄今为止至少三次对外宣誓中国不挑战国际秩序,分别是在北京“9·3”大阅兵、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以及出访前对《华尔街日报》书面专访的回应。传递的核心无外乎两点:一是承认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二是承诺中国无意进行挑战。


沿着这一主轴和脉络,李克强在达沃斯举行的第45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直言,“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和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必须维护,不能打破。否则,繁荣和发展就无从谈起。”王毅在外交部举办的第14届“蓝厅论坛”上表示,“我们没有理由去挑战在战胜法西斯基础上建立的国际秩序,也没有动机去推翻自己全面参与的国际体系。”汪洋在第2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JCCT)附议,“美国已经主导了体系和规则,中国愿意加入这个体系,也尊重这个规则,希望发挥建设性作用”。
而之所以不能,在于中国的军事、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从GDP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未来10年内差不多能超过美国。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IMF、世界银行都已认定,中国已经超越美国。但从军事实力、金融实力上看,中国距美国的差距还相当远。尤其是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出现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后发工业化国家都不可回避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和“繁荣的危险期”。所以当下的首要任务,不是舍本逐末与美国一争高下,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稳定内部秩序,以促成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可即便如此,美国仍然不放心。究其根本,源于两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同导致的对于国际秩序和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差异。在美国看来,中国主推的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披了马甲”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挑战。一旦中国挑战成功,则附着在国际秩序之上的现实利益必将随之东流。所以为了避免多米诺骨牌被推到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尽其所能输出价值观,对中国打响的意识形态保卫战频频色变。而中国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则不同,不仅天然地具有包容性,而且可能从始至终不需要领导者,中国充其量只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可以说,基于不同的价值观,美国从命运共同体中看到的,是中国的挑战而非包容;而中国所顺应并意欲完善的国际秩序,也与美国希冀的秩序不全然吻合。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中国一方面需要理解美国面对世界温度骤变后的不适应,允许不同理念、不同主义的争辩,这本身也是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何况美国理念也曾做过较大贡献。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鉴,中国也要意识到今天世界的不少战乱与贫困,不少也是源于美国,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能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验着命运共同体的诚意,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走向。
如何最大限度降低中美温差?习近平已经给出了现实路径——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习近平此言着实不虚,毕竟中美之间的温差,已经不单单中美两国需要适应,全世界都需要适应。而要接受得心悦诚服,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是第一步。


(泉野 撰写)




离线神州大地

发帖
747
金钱
9465
经验值
12
只看该作者 174楼 发表于: 2015-10-08
【本帖选自微信】        时事点评


屠呦呦逆袭诺奖谁该脸红?
一个中国很多人可能并不熟知的名字——屠呦呦,在国庆长假第五日刷爆了各路网络。北京时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迄今为止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人。紧随该消息而来的,有溢美之词,因为这不仅是中药现代化的胜利,而且也是中国不断强大自信的表征;也有批评之语,因为就是这样一位诺奖获得者却多次落选院士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旋即遭遇民意滑铁卢。就舆情论,后者的声浪,显然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面对公众质疑,人民网结合正反事例,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因为在现有畸形的体制下,能者下、庸者上近乎常态。还记得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吗?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还记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吗?他们并非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但他们无缘院士荣誉,每个人身上标签的共性 ,诸如“不善交际”、“比较直率”、“讲真话”,不失为绝妙的讽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样来自最高党报的“锐评”,则站在了另一个高度来看这场争论。“有人为屠呦呦抱不平,这位诺奖得主居然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但这很可能只是个例——第二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可能不会三无,但也很难说一定就是院士。我们没有必要因此给一个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也并不合适通过这样一个标签来透视整个学术界。”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引爆中国舆论

不得不说,“三无”科学家逆袭获奖,偶然中有着必然。偶然在于,屠呦呦恰好“三无”,而且还曾在4年前斩获拉斯克奖,故而舆论可毫无违和感地借此支点对院士制度大加挞伐;必然在于,呦呦鹿鸣必有回响,“屠呦呦们”默默耕耘在科研前线,他们的背后是整个团队和无数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何况这一发现拯救的是人类宝贵的生命。如果你是扫地神僧般的功力,你还会在乎自己是否有东邪西毒中神通的名号吗?侠客岛也有话说。毕竟,和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比起来,无论是荣誉还是奖金,相形之下都可以被忽略不计。
即便如此,更为直接有力的批驳,还是第一时间在主流舆论场和学界响起。《北京青年报》社论将“有关系无能力风光无限,有能力无关系备受挤压”的潜规则挑明。因为唯有这样的潜规则不再,中国才能产生越来越多的“屠呦呦”,也才能避免更多的“屠呦呦”被环境磨平棱角,在随波逐流中泯然众人。《成都日报》则选择借他人之口来发己方观点,因为这是反思中国学术体制的绝佳样本,是“低智”社会的一抹曙光,更是管窥中国社会心态的契机。《中国青年报》则别出心裁,事无巨细挖掘出了屠呦呦这匹千里马背后的伯乐——饶毅。早在2011年8月22日,饶毅便在其博客首先刊登对屠呦呦和张亭栋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成就,其后他与合作者在《中国科学》发表文章,叙述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称之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在屠呦呦在科学界没啥名气的时候,饶毅能够对其“力荐”,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赞他“独具慧眼”的原因。

《南方都市报》同日社论则将着力点倾斜于被屠呦呦激活的中医药是非争议。“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来看,她的成功应归于现代医学,而非中医药,但这一成果将惠及中医药却确定无疑。”清华大学教授鲁白在批评院士制度的同时,也试图理清屠呦呦获奖与传统医学的关系。在其看来,屠得诺奖,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中医、中药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可。诺贝尔奖是奖励屠呦呦从中药里分离出青蒿素,而这个青蒿素又对医学这么重要。今天当有记者问到这是不是第一次给中药发诺贝尔奖时,委员会明确地否认了。中医中药必须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屠呦呦把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给分离和鉴定出来,把它变成一个纯的化学药物,是中药现代化的一条路径,但这不是唯一的路。
媒体从业者纪许光如若听闻此言,想必又会火冒三丈。因为自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传来,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调查记者就按捺不住怒火,将那些反中医者一棍子打死。“屠呦呦从中药中提取青蒿素,表明中国传统中医学具有科学性。这狠狠地抽了反中医者几个耳光!国内一帮汉奸精心设局反中医,它们的目的是摧毁中国传统价值观。”不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中医、西医的争论或也该扬汤止沸了。“我们今天谈论屠呦呦,不是为了争论谁的贡献更大,中药是否还有科学意义,中国人是不是配诺奖,而是感怀屠呦呦这一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我们的事业,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正如屠呦呦所言,“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此言,不失为对那些借由旁门左道跻身院士之列者的有力提醒。


(泉野 撰写)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175楼 发表于: 2015-10-11
【本帖选自微信】  


“三无”屠呦呦:我申请过好几次院士
2015-10-10 21:26:25
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这一荣誉不仅让众多中国人倍感自豪,同时也引发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屠呦呦的“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更是吸引了不少西方媒体的注意。屠呦呦告诉媒体,她申请过好几次中科院院士,但情况很复杂。
近日,《纽约时报》在屠呦呦北京的家中对她进行了采访。果不其然,记者的提问中照例充满了对“文革”和屠呦呦“三无”身份的关切。当记者提及“荣誉不应归于个人”时,屠呦呦很淡然。她说,这个荣誉属于我和我的团队,也属于整个国家;我不在乎那么多。

屠呦呦捧回大陆首个医学诺贝尔奖

至于最终是否会去领奖,屠呦呦说,自己腰不是很好,并不保证会去领奖。
当被问及对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否失望,屠呦呦称,“我申请了好几次,因为人们告诉我,我应该去申请。我确实得到了一些对这个发现的奖励。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的单位得了奖。作为小组长,我代表小组领了奖。卫生部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另据报道,10月8日,中国科协举行“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屠呦呦在座谈会中讲述了自己经历的青蒿素发现和研究的历程,并透露了最大的一个心愿,希望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屠呦呦说,中国要深化体制改革,正好诺贝尔奖来了,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零的突破,很多年轻同志怎么发挥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实力,形成新的激励机制,是她的心愿。
(宋如鑫 编辑)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176楼 发表于: 2015-10-12
【本帖选自微信】  



屠呦呦获诺奖后谁丑态毕露?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获奖。中国人原创成果首次获诺奖迎来一声叫好之声,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科技方面的诸多反思,无疑这都是在传递正能量。如果因此能够促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克服浮躁心态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于国于民于科研人员都是一件大好事。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少量杂音,一些人的丑陋心态暴露无遗。有人统计过,从发布屠呦呦获诺奖消息之后的短短几小时之内,就有数篇讨论屠呦呦的文章新鲜出炉或是被重新搬出来。其中不少是找屠呦呦毛病的,是对屠呦呦获诺奖表示不认同的。

    一些人认为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人格缺陷”。比如,“屠对发现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屠有其科学局限性有其人格缺陷,对此也应直言不讳。”这是一些读书人的丑陋心理和奇怪思维的体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科学这个迷宫里,何人的研究没有学科局限性?在这个心思各异的人类中,何人不存在人格缺陷?诺奖奖的是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方面的贡献,而不是奖的她人格方面的完美无缺,更不是奖的她在青蒿素研究开发方面穷尽了真理。一些文化人为何不与诺奖在一个频道对话,不是直接谈论诺奖本身,而是顾左右而言其他?这不是认知能力问题,而是丑陋的心态在做怪。这些人在说屠呦呦存在人格缺陷,实际上证明了自己的人性缺陷。

    有的人对屠呦呦在青蒿素所做的工作避而不谈,而是大谈特谈她的“行为不当”。这完全是嫉妒心理做怪。这些人,要么说屠呦呦自我介绍言过其实,要么说屠呦呦无论在北京或各地同行中特别是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中声誉不高,要么说屠呦呦与协作组内其他同事之间不是师生、指导或从属关系,而是互相比较独立和平等的协作关系。这都是哪里也不挨哪里,与屠呦呦获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充分暴露出自己的丑陋,嫉妒心太强,红眼病又犯了。

    有人拿集体攻关来否定屠呦呦,认为一项集体攻关成果,全部算到屠呦呦头上不妥。这除了属于个人一孔之见之外,还有将自己观点强加于诺奖评委的偏执。有的为此大翻历史旧账,说是屠呦呦的贡献似乎(用词多么尖刻,诺奖都肯定了屠呦呦的贡献)提出了乙醚提取方案并在当年的保密会议中作了介绍,但这是建立在被调出同事提出的乙醇提取方案基础上的,而且屠呦呦对分离活性单体及结构测定也可能确实没有实质贡献(用词如此模糊,纯属猜测)。个别人认为屠呦呦对发现青蒿素还是有原创性重大贡献的,但是从独立分离到活性单体及测定结构的同事功劳也不在其下。在当时组织大协作的历史背景下,协作组起到任何个人都起不到的作用。实际上,诺奖评委把诺获给了屠呦呦,并没有否认这是集体攻关的结果,也没有否定其他人员在这方面研究之中所做的贡献。用他人作出了贡献来非议屠呦呦,如果不是认识能力出了问题,就是心理出了问题。再说,诺奖有自己一套程序与思维,即使个别人的观点再正确,也不能强加于诺奖评委,也不能要求诺奖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授奖,更不能搞凡是符合我意愿的奖励就认同、凡是不符合我意愿的奖励就贬低那一套,更何况诺奖也根本不理睬这些人的个人观点,这是自讨没趣。

    有人一方面表示支持青蒿素的发现应该归于屠呦呦(谁也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实际上没有你的支持诺奖还是授予了屠呦呦),一方面又对屠呦呦进行人身攻击,说是屠呦呦这个人真的非常不得人心,她性格太差,做的很多事情也非常霸道无理,活该受到这么多的质疑和反对,她之所以没有被评为院士很大程度上就是性格所累。而对屠呦呦进行人身攻击的依据只是出于毫无事实依据的猜测,比如屠呦呦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等问题。谁都知道,这些对于屠呦呦进行攻击的原始出处在那里,这充分暴露出一些文化人灵魂深处的丑陋。

    真是让人汗颜,屠呦呦获奖本来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的切身利益,再说白一点,即使屠呦呦没有获奖,这项大奖也不会给其他人,何致于出来泼脏水呢。屠呦呦一个人获奖,却引起一些人丑陋大爆发,诺奖评委得知之后一定会频频摇头表示不理解——中国的文化人怎么是这个样子?不得不承认,读书人中存在一种劣根性——文人相轻,而不是文人相重、相依,团结协作真正研究一些科学问题。一些人读了十几年的书,搞了几十年的技术工作,做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心思和精力却放在这些歪的方面,又怎么可能取得原创性成果和成为真正的科研人员。这又反衬出屠呦呦确实难能可贵,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着自己的学问。中国有那么多的科研人员,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每年设立的科研项目更是海量和验收、鉴定的科研成果无数,为何难出原创性成果,从屠呦呦获奖遭受的非议就知一二。一些人的精力都花在科研之外的你争我斗之上,你还能指望他出成果吗?


TOP




离线ginsun

发帖
1858
金钱
13193
经验值
15
只看该作者 177楼 发表于: 2015-10-14
【本帖选自微信】  
全球经济重心将倒退到2008年前

虽然今年全球经济没有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全球经济重心面临倒退,笔者预测将倒退到2008年前,依据如下。

1、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兴市场资金净流出是9000多亿美元,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年全球新兴市场资金净流出是4000多亿美元。

2、今年新兴市场境外资本流入将降至5480亿美元,只有去年的一半,甚至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水平。

3、彭博新闻社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经济今年预计增长4%,将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慢增速。今年全球经济增速IMF预测从3.3%下降到2.8%,但是,现实可能更悲观。笔者预测,明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到2%左右。

4、今年第三季度,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公司新兴市场指数的股票估值降至预期收益的10.7倍,低于10年来的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的股票低28%。

5、欧元在全球外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触及13年来新低,从今年第一季度的20.7%下降到20.5%,2009年是峰值28%,虽然今年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下降不大,但是却是跌到2008年前了。笔者预计,欧元兑美元也将跌到1-0.9附近。

6、巴西雷亚尔货币不仅跌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低,而且创下历史新低。问题是,明年将进一步下跌30%左右。整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多数贬值20%左右。

7、中国外汇储备从3.8万亿美元下降到目前的3.55万亿美元,笔者预测明年将下降到3万亿美元左右,这种大幅下降将是2008年以来所没有出现过的。

8、2008年金融危机,石油也仅仅是回到40多美元,但是,明年石油会跌到20多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石油出口国货币大幅贬值导致石油成本大幅下降的结果,因为这些石油出口国支付工资的货币是本国币种而非美元,所以,石油回到20多美元这些石油出口国依然有盈利,能够支付国内工资。这也就是说,将来石油跌到20多美元有可能是一个中期的事情了。9、一旦石油中期在20多美元运行,那么新能源面临遭殃,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站、页岩油均面临四脚朝天。而挂钩石油价格的天然气面临机会,即廉价又没有污染。核电成本更加便宜。

10、2016年由于人民币币值最多贬到6.8-7一带,将来由于人民币并非是本国使用货币,而是上升到全球使用货币,变成人民币不易贬值,容易成为全球各国央行的外储货币币种,如此,就会让人民币坚挺,那么,中国出口的产品有可能将面临比发展中国家一下子贵很多。靠人民币贬到6.8-7也无济于事了。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面临进一步下降到5%-6%的区间。

11、今年全球30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流出将是5400亿美元,而流入将是5480亿美元,有可能出现27年来首次出现资本净流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虽然今年没有2008年金融危机这种轰动全球的事情,但是水面下的暗流已经大幅涌动,很多方面已经显示出回到2008年前。尤其是石油价格明年将因出油国货币贬值30%与腰斩,那么全球经济正式倒退到2008年前就得到确认。当下,作为全球经济领先预测者,尤其是7年全球欧美元趋势预测领先者,以上11点依据只能让笔者得出全球经济重心将倒退到2008年前的预测。

作者简介:吴东华,知名经济学家,创新专家,服装战略专家,预测欧美元趋势7年领先全球,经济整合专家,印度经济专家,外贸专家,世界经济专家,前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经济研究员、前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提出解购论淘汰并购论,提出综合创新超越技术创新,抛出第四驾马车拉住中国经济下行,指导过美国大使馆、伦敦ARM、法国ENSAAMA、巴黎O.G.F.D.I、德国《明镜》等国内外数十家机构。企业被他用系列创新改造后,净利或超增2-8倍,钢企净利或超增4-20倍。P2P、银行、购物中心、产业区等企业平台,国内没有专家能救净利润增速,吴东华通过系列创新改造每家平台40家客户企业,每家企业平台每年分成客户企业超增利润4成,或是数亿元至数十亿元。详见吴东华网易官博。


TOP





离线蔡棟銘

发帖
1246
金钱
12446
经验值
35
只看该作者 178楼 发表于: 2015-10-18

美国人为什么而战?

美国并不酷爱战争,但美国需要战争。过去20年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连打过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因为这四场战争,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谁会把它们与一张轻飘飘的绿纸联系在一起?

    为美元而战,这就是美式战争的全部秘密。

    从1971年8月15日到今天,整整40年,美国在全世界推广了一场堪称“完美风暴”的运动——全球化,在纸币美元基础上建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帝国。这一帝国的触须伸向地球各个角落,在每个地方都机械般上演同一个来复式动作: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

    为了使这种绿纸换财富的游戏,看上去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经济自由化浪潮的结果,而不是少数美国人精心构织的深刻影响20世纪后半叶人类发展进程的金融大战略的产物,这些美国人从未在他们公开的国家战略中谈论过这个话题。据说,上一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职当天,就曾告诫他的同僚:在这里(美联储)你们可以谈论一切,就是不许谈论美元。这是禁忌,美国人对这一关乎美国国家生存的话题讳莫如深。

    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必须先了解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所以,要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最好不要听美国人说什么。美国人会告诉你许许多多它的国家战略构想,而所有这些战略构想的背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霸权地位。那么,美国人极力要维护它的霸权又是为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为了延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生存方式。因此,了解美国国家战略的最好办法,不是听美国人自己说什么,而是要了解美国的生存方式。

    美国人在过去40年里,找到了一种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国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从全球向美国转移财富。美国人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生产其他的产品,只生产一样东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过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这个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国人可以用生产美元来过好日子,就此意义上说,美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懂得,为什么在过去的40年里,美国把它所谓的垃圾产业、夕阳产业纷纷转移到其他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包括中国,而让它70%的就业人口从事金融和金融服务业。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完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向金融业大国的转型,它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你的战略一定是围绕你的生存方式展开。按西方的说法,中国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厂。要做世界加工厂你就需要获得资源,获得能源,然后生产出产品。你的国家战略也要围绕这一切展开。而美国人不是这样,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生存,美国在过去40年里逐渐完善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我们不妨把它叫做金融殖民体系。

    美国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国家战略和战略金融体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让我们先回头翻翻世界近现代史,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帝国崛起,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完全新型的帝国。人类自有帝国历史以来,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国积累财富、消耗财富的过程。这种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占领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资源,奴役别国的人民。这就是经典的殖民帝国模式。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美国意识到,必须避免重蹈古典帝国模式的覆辙。因为一次大战德国向老牌殖民帝国挑战,想要获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结果失败了。20多年后德国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国发起挑战,又再度失败了。美国毫无疑问记取了这个历史教训: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要从老牌殖民帝国那里虎口夺食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战争,而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最后徒使他人得利。美国就是两次大战最大的获利者。在这样一种历史的判断下,美国人希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这种帝国一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帝国,而又能尽享帝国之利。于是,如何巧妙地设计并建立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帝国,就成了美国一代代政治家、战略家们的重大历史课题。

    逐渐“完美”的金融殖民帝国的蓝图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突破美国宪法限制,连续干过四届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应该说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他的重要之处在于他的影响超出了20世纪,甚至到21世纪美国和世界也还生活在他的影响中。比如说联合国,再比如说关贸总协定(即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就是在他的主导下创立的。

    更重要的还有“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盟国的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和少量经济学家云集在一起,经过几番激烈争吵,讨价还价,商量出了一个世界货币体系,这个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的实质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全世界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美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每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那个时候的美国可以说是志得意满,因为这个时候的美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世界上80%的黄金都捏在美国人手里,与此同时,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军事机器。

    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人一举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这个地位一直延续到1971年8月15日,在此之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稳定的、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国家,自然,美元信誉也是最好的。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美国人的好日子也有到头的那天。在朝鲜战场上铩羽而归的美国人,并没有接受那场战争的教训。

    1959年,美国人又远涉重洋,卷入了越南战争。在越南打了将近17年的仗,到1975年结束仓皇撤离西贡时,美国人一共被击落上万架飞机,丢掉了49000名官兵的生命,最后却一无所获!这场战争打掉美国8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3万亿美元。相应的,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渐减少,到1971年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已经是捉襟见肘,钱不够花了。而那时的美国人却不能像今天应对金融危机这样,实行“适度货币宽松政策”,打开印钞机狂印美元。因为,有“布雷顿森林体系”横在那里,让美国人不能随心所欲,没有足够多的黄金你就不能印足够多的美元!因为你对全世界有承诺,你是全世界的基准货币,你必须保持美元的稳定。这使美国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战争还在继续进行,黄金储备日渐减少,多印美元没有可能,美国人思来想去,没别的办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这一失信之举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黄金的羁绊,随意加印美元了。过去每印35美元都要准备一盎司黄金,现在起码从理论上说,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美国人并非傻瓜,还不至于傻到以为光印钞票就能解决问题。美国人当然懂得,超量印钞就是自掘坟墓。当你自己把自己的钱贬得一文不值时,你的这个国家就跟着完蛋。于是美国政府就出钱让人去做一个研究报告,看看美元跟黄金脱钩后,究竟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对世界经济又会有什么影响?半年后,研究报告《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出炉。研究者的名字叫迈克尔·赫德森,这是一位有良知的年轻经济学家,他在报告中提醒美国政府,美元跟黄金脱钩,在短时间内对美国有好处,因为美国可以在全世界还没回过神来时多印钞票,用没有黄金背书的纸币去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长期看,这对美国和全世界都决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对美国,无疑是饮鸩止渴。美国政府拿到这个报告后,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俨然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他们根本不理会迈克尔·赫德森的警告,对迈氏的报告反其意而用之。在这些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看来,既然这么干短期对美国有好处,干吗不把它变成一个长期的好处,让美国人永久享用呢?当然,这首先需要与黄金脱钩后完全变成一张绿纸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这就意味着美元必须保持它的霸权地位。怎样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呢?美国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另一根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这两根支柱,就能确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为硬通货在全世界畅通无阻。美国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随心所欲地玩纸币转移实物财富的魔术。

    但美国人也担心,仅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别人不买你的账怎么办?那么,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最好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挂钩,才能确保美元的地位稳如磐石。机会很快就来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一开始,埃及人和叙利亚人两线出击,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但不久后战况逆转,以色列反占上风。

    一场旗开得胜的战争最终以被迫停战告终,这让阿拉伯世界非常郁闷。坐拥石油的阿拉伯人决定,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从其他地方去获得。于是,欧佩克——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用石油做武器,抬高油价打击西方。这个办法果然比战争来得更有效,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

    这时,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西蒙秘密地飞到了沙特,去见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欧佩克秘书长,告诉他:你们想把油价打多高我们不管,但是要想不让美国人与你们为敌,你们必须接受一个条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与整个世界一样,对美国人这一招棋的深远机心并不了然,于是就一口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从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钩。

1条评分金钱+3
恩明 金钱 +3 优秀文章,支持! 2015-10-19
离线恩明

发帖
1570
金钱
12273
经验值
14
只看该作者 179楼 发表于: 2015-10-19
优秀文章,支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