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4653阅读
  • 117回复

难忘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60楼 发表于: 2009-03-31

   卜算子.咏梅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61楼 发表于: 2009-04-01

   七绝 . 为女民兵题照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62楼 发表于: 2009-04-01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1968-2008>

       中国老三届

   20 共和国的脊梁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63楼 发表于: 2009-04-01

  知青年代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64楼 发表于: 2009-04-02

上山下乡运动 (资料搜集)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开始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 8 月30 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欢送会上把“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授予这批青年。中共政府鼓励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锻炼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为典型模范在青年人中大为宣传。
  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
  在当时,有一部分青年是“满怀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所谓“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政府强制离家、迁往农村的。与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较,知青们普遍感觉在农村生活很艰苦,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当然无法继续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文化生活也几乎没有,他们和当地农民的关系也远非融洽。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份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份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 “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乡运动”前期,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大批“知青”到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生产建设兵团”虽有“屯垦”的功能,但却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1968年底,中苏关系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区不少军工企业纷纷西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从1969年初到1970年,原有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扩大建制,同时新成立了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共10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江西、广西的3个农垦师,加上50年代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共有12个“生产建设兵团”及3个农垦师。
  回城
  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到7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的抗争,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回城,其中以西双版纳的抗争最为出名。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有人因为害怕不被政府允许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同居并有了孩子也不登记结婚。
  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
  上千万的知青回城后,并未出现某些官员担心的城市因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引发混乱。相反,由于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反而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都更加“和谐”。邓小平政府在八十年代初骤然强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共对知青返城的一种反应。
  影响
  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很多人认为,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和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一批年轻人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不少知青对当年的下乡表达遗憾,但也有知青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华抱有怀旧情绪,甚至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
  有一些知青认为在农村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了解了生活,为今后成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失去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机,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很多知青都把当年下乡的地方当做第二故乡,对当地的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返城后仍时常惦念乃至回去探望。但也有一些知青诅咒、报怨、痛恨那段经历,返城后再也不愿回到农村。
  总之,这场运动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运动目的
  一种解释是: 中共把“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作口号,很明显是把无业城镇劳动力到农村安家落户视为解决失业的办法。失业在中共的意识形态中,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没有失业问题。可当时的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农业在大跃进和文革后完全停滞,粮食总产量逐渐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城市人口的需要,政府无法给城市青年人在安排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工作。中共中央对场运动的解释是: 为了防止“修正主义”和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见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失当。
  评价
  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他们通常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华抱有怀旧情绪,甚至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为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7-4 10:54:18 编辑过]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65楼 发表于: 2009-04-02
好欢迎luo的到来,并提供了史实资料。谢谢!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66楼 发表于: 2009-04-02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

  知识青年是为国家作出了牺牲的一代人。40年前,青春焕发的我们成为了全国1600多万知青中的一员,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本该是留在城市的宠儿,但是我们却把青春和知识散播在广阔的农村。十年动乱无情击碎了我们的理想,生活的坎坷增添了我们心灵的沧桑。知青的经历,让我们饱经风霜。

  知识青年是经受磨炼的一代人。我们在农村的岁月是艰苦的,但这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艰苦,我们懂得在苦中作乐。艰苦的条件令我们的意志更坚定,艰辛的劳动让我们的体魄更强壮,乐观的精神让我们的朝气不会磨灭。有了上山下乡的洗礼,后来的挫折又算得上什么?我们都能毅然跨过。知青的经历,让我们终身受用。

  知识青年是值得怀念的一代人。`若非一番寒砌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上山下乡,是我们不寻常的经历,是生活赐予我们的一份厚礼,从自己成为知青的那一天起,也就接受了一份卸不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注定要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如今,知青们虽然前程各异,但是不少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主力。知青的经历,让我们无怨无悔。

  40年过去了,世事如棋几番新,但是`知青′这个烙在我们身上的特殊印记从未曾改变过,虽然我们当中有的巳经退休,大多数人都做了爷爷奶奶,但岁月无法侵蚀我们的心,我们的名字仍然叫做`知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是永远年青的一代人。知青经历,让我们历久常新。

                                  转帖   

   

[此帖子已被 211k 在 2009-4-2 22:14:25 编辑过]

离线都市骑士

发帖
9946
金钱
12602
经验值
5259
只看该作者 67楼 发表于: 2009-04-03

 南京,我的故乡 
又名《南京知青之歌》
词曲:任毅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
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
南京古城,我的家乡。
啊,彩虹般的大桥,
直上云霄,横断了长江,
雄伟的钟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
一去不复返。啊,
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
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
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
我的命运。啊,
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
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nbsp;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68楼 发表于: 2009-04-03
欣赏柳公子的知青之歌,谢了!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69楼 发表于: 2009-04-04

 

[此帖子已被 211k 在 2009-4-4 13:34:53 编辑过]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70楼 发表于: 2009-04-04

  知青之歌大联唱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71楼 发表于: 2009-04-07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1968-2008>

  电视剧  我们的知青年代 1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72楼 发表于: 2009-04-07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1968-2008>

   电视剧  我们的知青年代 2

  

[此帖子已被 211k 在 2009-4-8 14:50:41 编辑过]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73楼 发表于: 2009-04-08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1968-2008>

   电视剧  我们的知青年代 3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74楼 发表于: 2009-04-10

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1968-2008>

   电视剧  我们的知青年代 4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