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19阅读
  • 17回复

成年人如何自学书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5-10
成年人如何自学书法
  
  对成年人来说,爱上书法的动机只有一个,就是觉得自己写的字不够漂亮,希望通过学习来写得好看一点。循着这一目的,就开始寻师访友及搜集与书法有关的资料。
  一个好的老师,除艺精业熟外,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襟。但在广大书法爱好者之中,能遇上好老师的并不多,进入学院接受高等书法教育的更少。况且,遇上好老师及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作为入门的途径,水平的提高,最终还需靠自学。
  自学书法,如不明理,等如走进迷宫之中,不知哪个方向通往出口。明理的开端在于如何理解自己所掌握的书法资料,择优录取。
  几乎所有的书法入门书籍都称临摹是书法入门的不二法。很明显,这是前人学书经历的总结,而这种观点带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它适合所有的学书者,是走向大成的根本。明白到这一点,就确立了自己入门的取向。
  临帖之前要选帖,在这方面,那些书法入门的书籍几乎无一例外主张“取法乎上”,即选取那些流传有绪并公认水平高超的法帖作为临习的范本。在这个骨节眼上,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从哪种字体入手为佳?绝大多数的入门书籍,都提出应从楷书入手,但亦有小部分人提出从大篆入手,还有的提倡从行书或草书或隶书入手,各有各的说法。
  我们知道,采取一定的诱导或强制手段来要求儿童打好楷书的基础,除考虑到实用外,主要是渴望他们养成对事物专注的习惯。但要成年人从楷书入手,他们会觉得特别别扭。孔子的“因材施教”与现代高级学院的研究生教育,都是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进行开展的,这跟成年人自学书法有相似的地方。成年人的思想不像儿童那样单纯,一旦“牛”起来,不是靠三言两语或几块波板糖就可以解决得了的;加上成年人的分析能力大都较儿童强,无论从何种字体入手,只要他们喜欢,慢慢就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来修正。再说,在私塾盛行的年代,成年才开始拿毛笔的例子大概不多吧。因此,成年人的“取法乎上”,应包括挑选公认最好的法帖和视乎自身个性特征这两个方面。
  选帖无形中就是读帖。在读帖或以后的阶段,自己有什么学书方面的感受,最好用文字记录下来。或许,这对初学书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样做有一好处,就是在学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能从这些文字中找到解决办法。任何人现时所做的任何判断,都跟其过去的生活经历有关,过去是因,现在是果,解决问题不找原因,终会敷衍了事。如以这种心态来学习书法或处世,碰到困难时,自己就变成一只无头苍蝇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事件了解就无法作出肯定的判断,优秀的理论著作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总结。如觉得用文字来描述自己学书的感受不是那么容易,可适当摘录他人的理论,并写出自己对这些理论的体会,这样,就能积累到一些有关书法方面的术语,受到这种熏陶的时间长了,就会不期然地运用这些术语来描述自己的学书感受。如自己选临《祭侄稿》,可将他人对其评语摘录一些夹在书中,以后在读临《祭侄稿》过程中,就能体会到他人为什么会作出这样那样的评价,甚至可分析出评语的水平如何。这为自己将来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书法入门著作介绍,临帖的方法分为对临、背临和意临三种,但在临帖过程中,三者的特色兼而有之,问题是自己侧重于那个方面。如对临的目的就是将自己变成一台复印机,而在对临过程中,目光要离开法帖来书写,这就有了背临的特征在内;人跟复印机有别,临帖者与法帖作者的又有所分别,这样,对临就有了意临的成份在内了。
  对临的过程是法帖上的图像通过眼睛进入大脑进行处理,再由大脑指挥手,将经过处理的图像用毛笔表达出来。临完之后,将临作与原帖对比,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的临作有不到位的地方,进而加以修正;日久,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看到法帖,大脑就会形成较清晰图像,并对如何用毛笔将其准确表达出来有较强的信心,做到心手双畅。
  将自己变成复印机这一过程中,修正自己的临作与原帖的差异最为费心。有些人往往在这一阶段把握不好而对书法兴趣大减或就此打住,不再认真临帖,甚至对其它法帖亦采取同样的态度。结果,学书时日愈久,线条愈僵化——不进则退。自己在学书过程中如遇上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不要埋怨临帖这种方法不对路,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多是自己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急于求成就是渴望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进步,而急于求成的心态是自己平日只看见他人的成功而忽略了其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所致。故碰上这种情况,要认真分析他人成功背后的遭遇来消除自己的毛病。由于急于求成,进而会导致自己在学习上犯了囫囵吞枣的错误,在临帖时忽略形似,讲求任笔成形、随意挥洒就是犯上这种错误的表现。我们知道,一幅作品吸引自己的是其形式,如果没有形式,一切免谈。对初学者或是有所成就的书家的眼中,法帖中的一点一划都是极具魅力的,如自己在技巧上达不到同样的水平,自己的创作又如何能散发出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将自己的临作与原帖一对照,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一点。
  此外,面对某一法帖太久会对这法帖产生厌倦。这个时候,换帖能使自己重拾对书法的新鲜感。
  背临虽是对临的发展,但它仍然跟对临一样,侧重于对技法的锤炼,意临则是偏向于创作了,它不再是对原帖的亦步亦趋,而是带有随心所欲的味道了。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最初以对临为主外,余下的则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将各种临帖方法交替进行。不过,在自己未能做到“临得似”之前,还是将精力放在对临上为宜。
  意临中的“意”所指的就是自己对法帖中的形象所产生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受到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情绪所影响。阐述自己的理解能力及情绪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就如一个人在“犯傻”时不知道自己是在犯傻一样,有谁能说得清楚呢,故“意”具有模糊性。事实上,当我们在使用比喻时,已是一种模糊判断了,如将某人的笑容比作鲜花——鲜花与笑容为什么能拉上关系呢?两者之间,确是不容易理解;书法也不例外,如有人对某作品作出“古雅”的评价,但什么是“古雅”呢?这就要大费周章了,甚至不得不拉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作挡箭牌。然而,凡是可意会到的东西,都要通过语言才能反映到意识之中,问题是自己该采取哪些词汇将其恰当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看看自己的词汇积累情况及对象的理解能力了;而自己对对象的理解能力的判断,仍属于模糊判断。在此,我们可以明白到这样一个道理: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它,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中的“意”,亦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而各人或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亦有所不同了。通过对“意”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到:意临所指的就是在临帖时,以自己对法帖所产生的感受为主,形式上可灵活变通。而自己对法帖中的“意”的理解程度如何,则视乎自己过去读帖、临帖方面的功夫了。
  由于意临偏重于对法帖的主观感受,法帖的形象在临帖过程中被淡化,从而变得模糊,比对临有着更大的可塑性,故而显得比对临更为自由。这接近创作的边缘了。
  书法创作就是不再受法帖这单一的形式所束缚,而是通过书写汉字这一行为将自己面对万物时形成的“意”表达出来。在读帖或临帖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法帖中的“意”跟自己日常所见的事物或文艺作品所产生的“意”有共同的地方,如《张迁碑》给人以“雄强”之感,而某些山峰、人、文艺作品、建筑物,甚至是生活或电视中某些片段,同样会带给自己以“雄强”之感;这样,自己亦可以用非《张迁碑》的书法作品形式来表达出“雄强”之意了。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利用表情及肢体动作来增强自己演说的感染力,哑剧或有些舞蹈成了无声的语言,音乐则是以简单的音符来倾诉,而这些东西中,有部分确是能使自己的心灵为之震憾;书法作品中的线条是肢体语言的记录,能产生传情达意的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增强技法方面的锤炼外,还要对“形”与“意”的关系多加体会,才能令自己的书法作品对他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自学书法并不等于闭门造车,与同好探讨常常能给自己带来有益的启示。每个成年人心目中都铭刻着几句简短的格言,成功之士离不开这几句格言的鞭挞,并由此而引出了“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之说。通过交流,容易接触到一些自己平日意想不到的观点,如能利用这些观点来解决自己的困难,就是善学了。人是群居动物,个人的社会价值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才能体现出来。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比赛、展览出现了。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出现竞争。良性的竞争是个人进步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的体现。在书法上的良性竞争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来折服他人。
  现代进行书法交流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上网和与身边的书友小聚。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自己花上一辈子时间也看不完的书法资料,这可极大地扩宽自己的视野。网上有些言论不像书报上所刊登的那么文绉绉,从中可体会到不同层次的人对书法的态度,这有利于自己了解人生百态和有助于自己对书法作全景式思考。身边的书友在人数上自是无法跟网络相比,但自己对他们熟悉,了解也更为深刻;他们的学习方法、进展、水平及人品如何,都较为清楚,自己可以从中与他们作出比较,发掘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当然,网络是个大杂烩,身边的书友也非尽善尽美,其中有些信息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但只要抓住交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这一宗旨,自己就可以避免过多地将精力浪费在一些垃圾信息之上。
  书法是一门古老、吃力不讨好的手艺,跟其它技艺相比,所费时日虽多,效用却不甚明显,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要成为一名焊工或钳工或车工或其它机械方面的技师,只需花上一年半载时间,便可熟练操作,甚至终生受用;而学习书法,花上数载苦功,方可掌握其基本技法,要进一步提高,则要深刻认识自己的情感。情感是人类无法穷尽的深渊,世间的宗教、哲学、心理学、教育、巫术等等,都是围绕情感来做文章;一些艺术家在世时,其作品得不到世人的认可,艺术家本人及其作品饱受折磨,有些作品因此而过早消逝在人类历史长河之中,这是人类没有能力给艺术品的评价找到绝对的标准的结果。就今天来看,学书的人很多,但公认的大家绝少,如自己在学书过程中无法端正心态,很容易就纠缠于无穷无尽的欲望扩张之中,最终是名不成、利不就;如自己水平高,可遇不到知音或不为世人所赏识,亦是一种人生的困境。假若自己无论去到任何层次,都抱着最初的学书动机——将字写得好看一点,就可避免很多烦恼;亦是这样,才会不断发现自己写的字不够好看,才会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书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好老师。有了这个老师,就如搭上进入书法殿堂的直通车,以最简单方法找到所有人梦寐以求的——自由。
  2007年9月7日

 
分享到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5-10

参观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有感

 
  2007年12月18日,我偕同书友前往广州参观了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大型书法展览的作品多挂在室内,因灯光与自然光的差异,往往看了几幅作品后,就觉得眼前的景物有点模糊。这次展览的作品上千件,虽称是全看过了,但实际上只对其中数件作品及整体上略有印象,余下的则不知从何谈起。即使这样,如要对其中一件作品进行讨论,还得借助作品集或相片来引发记忆中自己面对作品时的第一印象,才称得上忠实原作。
  此次展览,尺幅大、字形大的作品居多。从平日的书写惯来看,就可以体会到创作此类作品的难度,如从艺术角度出发,拿此类作品参赛,实是有点扬短避长。但展览的评选工作因时间关系,评委在初评时多凭自己对作品整体所产生的直观感来衡量作品是否能进入复评,在这种情况下,尺幅小的作品就容易吃亏。试想一下,自己在展馆内较认真看了其中数件作品的一部分,视力方面已产生障碍,数十名评委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将所有来稿细读一番呢?所以,用尺幅大、字形大的作品参赛,才是真正的扬长避短。
  要写好大字,除功夫外,书写者的胸襟也是个中关键。大行不顾细谨,如习惯在一点一划上计较的人,在进行小字创作时,还略有可观,但在书写大字时,就会觉得不是味道,勉强为之,最终会觉得不堪入目。功力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勤能补拙来解决;胸襟是人格方面问题,因素极为复杂,即使知道原因,有些地方凭人为的努力也无法改变,就如有些抑郁症患者最终以自杀来逃避精神上的冲击那样。
  过去一些书法方面的专业报刊常有人撰文称大型书法展览中的作品千人一面。通过参观这次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展览,心中算是有了答案。我相信,当今的书法资料累积与信息的发展,就确定了现代的大型书法展览中的作品风格要比过去任何时代同一时期的丰富。而对个人而言,参观此类展览,无论是千人一面还是风格纷呈,只要其中一件或数件作品对自己的心灵造成震撼就已足够;况且,大多数作品的上端离地面有三至四米,没有梯子帮助,有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将场中的展品一一细看。
  众所周知,论述一个时代或一个人的书法风格要比评价一幅作品容易得多;故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人们都喜欢谈论整体,解读一幅作品的文章就较为罕见。这次国展的获奖入选论文中就见不到此类题材的作品。
  我一向讨厌那些引入生僻的哲学概念的书法论文,此类文章看似高深或融通中西,实是作者消化不良的体现。最简单的是:自己凭什么来衡量一幅作品的水平高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无法避免与结字、章法、笔法这些书法基础理论上做文章。但具体到作品本身时,又凭什么认为这一点就不好,这一横就好呢?实际上,要认真回答以上提问,跟论证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那样艰难。如果对作品的分析无法具体到一点一划,又如何衡量一幅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呢?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如果理论离开了对书法作品的具体分析和自身的实践而谈论书法,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
  2007年12月19日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5-10

民间书法


  为现代书坛所公认的古代书家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书法外的文学艺术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亦是因此,他们被后来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吹捧,作品被“圣化”,结果令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觉得高不可攀。或许,会有人口头上否认这一点,但在评价作品时都会无意中拉他们的作品出来当准绳。事实上,一个人如接触书法,少不免会去模仿他们的笔迹,读他们的小传,体会他们的人格,更有甚者愿意成为他们的走狗。这种魔法般的魅力,没有学书者能够抗拒。但在他们的作品背后,仍然有股不可忽略的庞大队伍——“民间书法”。
  “民间书法”一般是指那些名字没有流传下来的人的书法作品。这些无名氏的学养如何,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仍然是一个谜,或许会有肤浅到将囚犯与学养拉上关系的人,但恐怕是极个别的例子吧。
  古代的教育情况如何,虽然可以通过查资料来略知一二,但自己无法回到古代体验生活,只凭借流传下来的文本来谈论它,终沦为纸上谈兵。因此,我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说法感到怀疑,更对那些将这几句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的人感到无奈,其中的“韵”、“法”、“意”所指的是什么呢?
  虽然我无法体会到古代的教育情况,但可以从流传下来的课本中分析一下“民间书法”的作者的书法功底与学养。自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就一直统领着中国的古代(当然,你也可以说董仲舒以前的教育也是古代教育来作出反对,我绝不会跟你争辩)教育,即使到了近现代,虽有人打着马列主义、唯物主义的旗号,但这不过是旧酒换新瓶,骨子里,仍然是运用儒家那一套来辨别是非。而在活版印刷术未发明之前,学生的课本难道全靠印刷或经生来抄写吗?身为学生的,也会参与一份吧。如果我们没有忘记社会风气与榜样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民间书法”的作者们,无论功底与学养应该不赖。
  当然,“民间书法”的涵义自是不会单指古代无名氏的作品,在另一种情场合,也用来指那些在近现代没有什么名气的书家或书法爱好者的作品,甚至也用来指过去或现在大街、饭店张贴的用毛笔来书写的广告或文革时的大字报。名气会因时而易,如齐白石未成名前,就属民间艺术家,其书法作品就是“民间书法”,出名后,“民间”的帽子就不见了;由此类推,当“民间书法”中的作品被现代传媒广为报道后,就不再是“民间书法”了。
  尽管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已成为必然,但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出于偶然。如果书法史上的大家被判为“民间书法”,无名氏的作品被推为经典(在这种情况下,无名氏就不再是无名氏了),到今天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说不定,你会在一些书法报刊上看到这样的评论,“此作品有上海华东路‘200709150369’(街头手写广告的编号)的韵味”或“这作品有唐代6898795号账薄的风格”等等。
  有些事件虽永远不会发生,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所看到的,永远是冰山的一角。
  2007年9月13日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5-10
从美女现象中看选帖与读帖
  
  今天在QQ群讨论关于选帖与读帖的问题,一书友称讨论书法不如讨论美女,于是我就将美女扯进选帖与读帖中去,现略作整理如下:
  
  东施效颦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女是人所公认的,是具有共识的
  而从美女现象中不难发现
  共识的力量非常强大
  不是个人所能克服,或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克服
  试问有哪个男人不在乎对方的外貌呢
  这就是选帖的要领
  要选自认和公认最美的
  而从中亦不难发现,自认与公认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相互间不一定充满矛盾
  如果公认最美的与自认最美的产生冲突,自然要以自认最美的为上,毕竟,学书是个人的事
  帖选好后,就要读
  在看美女时,第一印象往往很重要
  读帖亦然
  虽然有些帖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才能体会到个中意趣
  可世事往往就是这样
  花很大的功夫体会到的东西,跟第一印象吻合
  这其实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就如禅宗的见山是山公案一样,到最后仍然是见山是山
  而最难过的一关是见山不是山
  许多人就在这儿栽了跟斗
  从而觉得别人所总结出来的观点很简单
  但要他们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就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而当一个人懂得这点来读帖就有另一番境界了
  相信大多数书法爱好者都清楚
  流传下来最著名的行书、草书法帖,都是作者的即兴之作
  这就是说,能从帖中读到即兴的妙处
  才能真正理解即兴的意味,将即兴为己所用
  即兴不是名家所独有,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
  只是自己不像名家那样,擅于利用即兴的机会
  要知道,机会如天命,错过了往往要费很大的功夫都无法获取,甚至会造成终生遗憾
  古云:四十不仕,不应再仕。这不就是称错过机会所产生的遗憾吗
  师傅只能带你入门,修行在于个人
  书法中的师傅有很多的,如老师、碑帖、前人累积的理论等
  即兴是一种生命现象,要说明这种生命现象,不得不要靠现代心理学
  能够说出人人心里要说但说不出的话
  对不少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如过去的相爱的男女一样,尽管爱对方爱得要死,但一句“我爱你”往往溜到嘴边又吞进肚子里去
  在契多夫的短篇小说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只是对现代的青年男女来说,已对个中的意义感到陌生了
  只能说出一些人人都可以随意说出的东西
  却难以说出一些人人想说又说不出的东西了
  要深入理解即兴的意义,要靠自己去体会
  其过程先要肯定即兴是真实的
  如梦境对许多人来说是虚幻的
  你有能力肯定梦的真实性吗
  有能力肯定,即肯定内心的真实,就能实话实说。要不然,就变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这怎能算是真诚呢。
  2008。9。27
  注:此文被《书法》(2009年第四期)杂志摘载。

[此帖子已被 破烂的砂锅 在 2009-5-10 16:03:02 编辑过]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5-10
李小龙名言与书法
  
  
  近日看了几集《李小龙传奇》,对李小龙产生了一丝兴趣,就上网查阅了一下,并将网上所给出的李小龙名言摘录了下来,发上QQ群的聊天窗口。一些群友对李小龙也有所兴趣,于就我就将其名言与学习书法联系起来,胡扯了一通。
  
  7、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修炼书法不是为了获奖,我们应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6、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这是对虚心的解释
  
  5、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什么才是自我呢?
  
  3、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2、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恨二王无臣法
  
  1、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
  因为知道自己无知,才不断汲取
  法从无法中来
  由法归于无法,即归真或返朴归真
  假如你仍执于某一法,便不是真真
  
  11、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这是由于我们做事不能当机立断,一旦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便会畏缩。但如果能够对某件事作明确的判断时,不论有无价值,我们都不会畏缩。
  这是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的障碍
  那是因为我们欠缺理解
  书法修炼应以理解为贵
  理解才能达成共识
  才能消化
  才能为己所用
  
  13、让你的思维如水一般没有束缚,招式变幻的伟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启迪。
  如果你的思维象鱼在水中游泳一般
  而你的手也像鱼得水一般
  你笔下的线条不也如此吗
  放纵一点,就会获得多一点
  放纵是一种变革,变革意味着与周围的人的观念产生冲突
  你愿意听别人的,还是愿意观看思维的鱼在水中畅泳呢
  
  14、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够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可以存在于任何空间,没有什么能够超越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无孔不入
  这是渗透
  对碑帖的渗透亦然
  你在临兰亭时,能否变成王羲之呢
  在临祭侄稿时,能否感受到颜真卿忧国忧民与失去亲侄之痛呢
  专注点画,流于形式
  形式作为渗透的门径
  但执于形式,你就无门可入了
  我们之所以讲求修养的重要
  其实就是“他心通”
  就是对人心的理解
  人心的理解,确是一门非科学参数可以定夺的学问
  它来自于领悟
  来自于对霎那间触动的明晰理解
  这种理解就如一颗小砂糖进入水中那样
  一下子水与糖就不分彼此了
  
  我这是即兴发挥而已
  就如进行书法创作那样
  音乐也有即兴演奏的作品
  你能拥有那么敏锐的触觉
  捕捉到自己的即兴吗
  我们平日也需要这个的
  不一定是针对书法而言
  如你看来某些东西很美,你深深迷于其中
  然后获得一个明晰的答案
  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书法,你说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当你对某法帖在观感上有明晰的理解
  在学习时是不是如鱼得水呢
  这就是修养对学习书法的意义所在
  也就是学问对书法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学习书法要加强学问方面的提高呢
  这恐怕在书中不容易见到吧
  相信你们已有一个明晰的答案了
  最好有个好的老师在身边指导
  一遇到疑问时,要用笔记录下来
  不断想办法去找答案
  找不到的时候,可以找个人互相讨论
  从中就能领悟些什么
  于是,你就获得了真正的知识
  就智慧而言,一个哲学教授不一定比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妇高明
  否定自己认为最好的,就能获得更好的
  自认最好的,就是有我执
  认清自认最好的来自哪儿
  自认最好的来自你的生活积习
  那是你过去的生活习惯所致
  只要你找出这一点
  你就明白自己该如何做
  你的生活经历只有你才知道
  你有没有尝试过那样做呢
  要是没有,你就去做
  做过之后,才能明白
  如你未做过就不曾掌握过真正的知识
  即使你读过很多书
  甚至出版过许多自己的著作
  2008年10月25日
  附:李小龙名言
  1、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
  2、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3、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4、总是有人跑来问我:“李振藩——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我说:“噢,如果我告诉你我很厉害,也许你会说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并不厉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谎。”
  5、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6、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7、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8、一个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确地去“指导”自己向正确的道路迈进。所以,人应该不断地维持自己的尊严,尊严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促进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这样,我们每天要重复估计自己的潜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
  9、有时,尊严是不容易得到的,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抛弃一切尊严;或为了虚名,尊严也不顾了。总括地说,世人一般所热心的是沽名钓誉。
  10、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另一种人则太不知足,贪得无厌,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贪婪的人无法掩盖他自己丑恶的面目,他的身体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戏剧化的人生里,结果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渊。
  11、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这是由于我们做事不能当机立断,一旦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便会畏缩。但如果能够对某件事作明确的判断时,不论有无价值,我们都不会畏缩。
  12、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只要多作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同时你会懂得和洽地与人相处。
  13、让你的思维如水一般没有束缚,招式变幻的伟大可以在水中得到启迪。
  14、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够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可以存在于任何空间,没有什么能够超越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5-11
以楼主的书法论境界,相信书法水平相当。不知能否上传几祯让网友欣赏?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5-11
离线一塌糊涂
发帖
28
金钱
29
经验值
2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5-11

欢迎砂锅兄在此开坛设摊

让同学网的学友观摩欣赏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5-12

为让台山同学网网友观摩、欣赏,特选载数幅砂锅的书法。请破烂的砂锅别介意我这样做。

 

恕我大胆,这两幅,特别是第一幅有点工笔字的味道。书法达到如此境界,这是台山人的骄傲。

 

 

[此帖子已被 远游客 在 2009-5-12 9:14:26 编辑过]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5-12

我以行草入楷,网友多喜欢我的行书。只是能同时写出几种风格不同的楷书的人不多,所以,也有不少网友喜欢我的楷书。

当然,被人骂的例子也不少见。只是我的回骂水平较高。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5-13

对上面的两幅书法细看了多次,再次冒昧说点我的看法,也就是请教吧,请砂锅网友不要介意。从字的形态来看,有象工笔字,但是写法已经是魏法,运笔有不少侧锋。横画下笔斩钉截铁,短横少作收笔,而以短横挑代之。也许这就是以行草入楷吧。篇章飘逸流畅。顺便问一下,墨汁好象不是太浓,加上纸的底色的配合,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不知是否象在“墨趣”里所说的,轻胶的墨汁(淡一点的墨汁)便于行草书的创作?请赐教。

[此帖子已被 远游客 在 2009-5-14 0:23:16 编辑过]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5-14

纸是朋友送的,因为不渗墨,故墨色淡。

离线中秋团圆
发帖
6
金钱
6
经验值
6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5-14

非常乐见围村又多一位书法爱好者,台山人的骄傲。远游客提的问题我也有同感,我是喜欢老火汤多点。fficeffice" />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5-14

远游客所指的工笔字大概是指“瘦金体”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楷书的认识多来自印刷中楷体或颜柳欧赵或一些较著名的魏碑,而无论任何一家或一碑的作品,都有其特色,水平难分高下。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以上的作品多是拓本,难以表达出用笔细腻的地方。

至于中秋团圆所指的老火汤,大概是那种鼓努为之的作品。既然如此,我不跟你多讨论了。

离线远游客

发帖
8233
金钱
17117
经验值
53667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5-14
艺术上很难有高低之分(可能有人对此不认同),但是把不同的形式、体裁作比较,其结果往往和个人的爱好有关。中国书法在历史上每朝每代都在变化,而闪亮的书家多是和前朝有变化的字体。我们小时给介绍的几个楷书的范本、欧体、颜体、柳体大概是被认为它们的规范性。看了破烂的砂锅的作品,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创造性,把不同的技法熔入一种字体里,而且能在作品中保持这样的形态,这大概是所谓的自成一家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