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追根溯源、寻找第一个在美国好莱坞打出名堂、为中国争光的中国人的话,那就非黄柳霜莫属。
黄柳霜,英文名na may wong,小名阿媚,1907年1月3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机,
祖籍广东台山附城北坑永安村。黄柳霜的爷爷早年在席卷五邑侨乡的“出国淘金”大潮中,为摆脱贫穷,解决温饱,作为赊单华工来到美国淘金,黄柳霜的的父亲黄良稔长大后亦跟随本村族人远渡重洋到美国去谋生,后在美国娶妻成家。
黄柳霜在好莱坞弗里豪小学念书时,因为长得聪慧可爱,清秀可人,被电影公司的导演看中,上过电影镜头,这对她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新鲜的好奇,从此她爱上了电影事业。初初踏入美国电影圈,她边干边学,从最底层从最小最不起眼的配角做起,譬如在一些侦探警匪电影中扮演闲角,1919年,年仅12岁的黄柳霜参加拍摄《红灯照》一片,首次亮相银幕,开始了她闯荡好莱坞片场的传奇人生路。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柳霜正式进入好莱坞电影制片公司,演技日趋娴熟,由闲角到配角再到女主角,名声越来越大,她在二十年代的电影作品主要有《羞耻》(1921年)、《海上灾祸》(1922年)、《雷鸣的黎明》(1923年)等。尤其是1924年,在名演员范朋克主演的神话影片《巴格达窃贼》(此片又译《月宫宝盒》)中扮演蒙古女奴而一举成名,好莱坞的许多著名导演开始认识到这名华裔少女身上蕴藏的表演天才和艺术价值 。
黄柳霜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可以用法语和德语与人交谈。她不仅拍电影,还演舞台剧,足迹遍及欧洲的许多大城市,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在英国的伦敦时,她与英国著名的影剧两栖男演员罗兰士奥立华同台演出舞台剧《白粉圈》,轰动了整个伦敦和欧洲艺坛。黄柳霜用她的深厚艺术实力开拓出她的广阔艺术天地。在整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都是黄柳霜在影坛的黄金时期。
种族歧视的替罪羊
20岁不到,黄柳霜已参加了十几部好莱坞影片的拍摄。但是,有如当时的华人永远无法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一样,大红大紫的黄柳霜从来没有出演女主角的机会。黄柳霜的从影生涯,不幸正值美国社会种族偏见最强烈的时代。在好莱坞片中都把华人描写为强盗毒贩、杀人放火、野蛮无理、狡猾残暴等形象。影片中的华裔女性不是妓女就是女奴。黄柳霜作为好莱坞第一个华人女明星,如果坚持要在好莱坞占一席之地,就只能屈从于按西方人的观念塑造出的中国娃娃概念:艳丽暴露,软弱及充满屈辱感。这样的既定角色非但阻碍了她在演技上的进展,更给她带来来自华人社会的众多谴责和负面评价,令她成为美国国会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的替罪羊。
种种遭遇令黄柳霜深感挫折。1928年她毅然离开了好莱坞到欧洲发展。在德国拍的影片《歌》,令她的知名度又大大提升。1929年她主演了《唐人街繁华梦》,是她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旅欧3年后,她又重回美国,回到好莱坞。同年,她参加百老汇舞台剧《OntheSpot(闪光)》的演出。演出的成功说明她同样具备舞台剧的表演才能。《纽约时报》称她为“不可思议的纯情玉女”。在欧洲获得的盛名,令她得以与日裔男演员共同担当《龙的女儿》的主演。但中国的同胞仍不理解她。
她的从影生涯受到极大打击,使她在据赛珍珠的《大地》改编的电影《大地》中的落选。盛名之下的黄柳霜仍夹在美国强硬的种族歧视和华人高亢的民族主义夹缝之间。在中国电影艺术界还曾经产生过一场对黄柳霜的电影艺术评价是“爱国”还是“丢脸”的争论。面对祖国同胞的指责和误解,黄柳霜内心的不安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1927年,著名民营出版家、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总经理伍联德先生就针对国内报刊对黄柳霜的无理指责进行反击,发表自己亲见亲闻的真实感受,向国内同胞介绍一个真实的电影表演艺术家黄柳霜。他在写给《银星》杂志社主编卢梦殊先生的一封信中,就曾专门谈过对黄柳霜的中肯评介:“她(黄柳霜)虽然是美洲土生女,但她却不失一点东方女子的礼貌;所以她与我谈话,象乡下人一样,没有一点我们上海女明星的轻浮气,当我没有见她之前,也以为她是一个放荡西洋化的女子,见了她却是完全与我以前的想象不同。”
黄柳霜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她对中国很有感情。她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讲流利的台山话,幼年时努力学习过中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柳霜曾先后两次回到中国访问。她回到上海,组织了一个话剧团,在上海、北京、天津、汉口、哈尔滨等地演出,人们争相捧场、万人空巷,黄柳霜声名大噪。抗战前,黄柳霜第一次回到了故里,住了一个星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
后来,黄柳霜在美国知道祖国发生了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她心悬祖国,感到抗战“就和发生在我自己的家里的一件事情一样。”她在好莱坞电影公司召开的庆功宴会上,在慈善机构举行的群众集会上屡次发表演说,声讨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呼吁美国人民关心中国当今的危急局势,积极支持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正义的抗日战争,并将自己在中国选购的昂贵的服装和珠宝首饰一起进行公开拍卖。她的美国同事们理解她的爱国心愿,纷纷以高出市价数倍认购。后来,这笔凝聚着黄柳霜爱国情意的拍卖款,在1939年寄回了中国,用以支持故国的抗日战争。无数华侨和影迷纷纷写信给她,称赞她是“爱国女儿”。
[attachment=422907]
1942年,黄柳霜拍摄了《轰炸缅甸》和《重庆来的夫人》之后,即自银幕引退,开始田园隐居生活。但到1960年,她应邀复出,参加拍摄由英、法、意等三个国家联合拍摄的彩色70毫米影片《冰国英雄传》与环球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琼楼春梦》,在片子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也成为她电影生涯中的绝笔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黄柳霜在美国加州风光旖旄的圣尼卡市买了一座公寓,靠收取租金来维持生活。她终生未婚,一直和以洗衣为业的父母和弟弟住在一起。1961年2月3日,黄柳霜因心脏病暴发,不幸去世,终年54岁。当时,黄柳霜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琼楼春梦》正在美国公演。人们闻之,无不悲伤痛哭。
黄柳霜以安娜黄的名字为美国及国际电影艺术界所熟知和怀念。正如美国华人学者黄文湘所评述的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把拍电影当作正业的人是少之又少,多数只是把它当做副业。当时,华人中和电影公司订立长期拍片合约的很少,曾经长期当职业演员的华裔女性,只有黄柳霜一人。”可见,黄柳霜获得“第一个立足好莱坞的中国女明星”这样的名誉,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是她的爱国情怀、电影艺术成就至今仍然为祖国人民所缅怀、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
[ 此帖被燕福不浅在2011-01-26 11: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