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台山名詩人---------陈中美先生
陈中美原名陈庭钜,1924年8月1日出生于台山三合大泽村,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因此人称“三叔”。对于自己的生平,他在《台山小文人传》中有自述:“为人颇奇特:青年好读古人诗,能吟旧体诗;出身工商业者之家,却爱劳动,爱农村,有隐士风;经过抗日战争之后,爱国爱人民心热,乃剧变成志士,寻求革命之道,就学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
到香港新闻学院读了6个月。在那里,他认识了台山游击队的领导干部。在该干部的启发下,陈老回台山后就加入当时的台山游击队里。解放战争时期,台山各地的革命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小受到古代“忠臣义士”影响的陈中美坚决表示“纵然书生也心雄;不甘神州沦敌手,终当投笔起从戎”。
为了党的革命工作,陈老在母亲下葬后5天就离开妻子去参加滨海游击队。为了进一步发展游击队,他和家人断绝了关系,“逼”得他父亲登报声明和他分家,而妻子则卖掉金首饰给他买手枪。
在两个月内,他就把大泽村建成为老区联安与附城基地岭背之间的新据点,接着,24岁的他便创造了“参队3个月就入党”的奇迹。更惊险的是,他在白略村学校深夜起来发现敌情,在敌军将要冲进来的危急关头,开枪击敌为武工组长及全体组员“杀”一条出路。
两年抱病完成32万字《台山县志》
解放战争结束了,陈老的英雄故事也告一段落。解放后,陈老开始“弃武从文”,转向文字工作。1953年,他在《台山报》任副刊编辑。上世纪60年代,陈老兼任《台山县志》主笔,抱病在短短两年内完成32万字的《台山县志》,为台山立了一大功。“文革”后,他继续走遍台山各地采访台山革命史料,写出了《台山革命史稿》与《林基路烈士传》。
1980年,为了给3个儿女踢开一条生计之路,已经56岁的陈中美在美国的兄弟的帮助下,携妻子移民到美国加州。在美国,他先后在农场里做过两个月的农民、在餐馆里做了半年的洗碗工、在饼厂里做了一年的制饼工,而妻子则在制衣厂里打工。
“夫上夜班妻日班,大床辛苦少空闲,事事负起还乡梦。”大部分来美国打拼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而对于步入中老年的陈老来说,“美国梦”充满了艰辛和思乡之苦。一年多后,夫妻俩才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把儿女们接到了美国。
后来,擅长写作的陈老在旧金山《时代报》任编辑,并改名陈中美,意思是前半生在中国奋斗,后半生在美国奋进。他忘不了故乡,把自己著作中的台山故事、台山人物等都发表于自己所编的副刊,成了在海外用文字宣传台山最多的一个人。他热爱家乡,58岁时,他把四年多来所编的《时代报》副刊作品全部带回故乡展出,取名为“一千张爱国爱乡证”。
“诗歌发烧友”10年完成“石窟诗林”
在美国华文文坛里,多数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陈中美“玩”诗歌到了最“发烧”的程度。用陈老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我并不是老来无聊才开始写诗歌的,早在七八岁时,我就对诗歌情有独钟。”
在美国退休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1993年,他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诗人一起,回到台山广海一个叫“石窟口”的地方,找到一个石林,请工人在2平方公里范围的石壁上刻上166篇文学作品,其中有88名诗人的作品,32名书画家的作品,作者包括台山及广东各地的,诗人们把这个独特的“石林”命名为“石窟诗林”。
在采访中,我发现陈老并不是一个富有的华侨,相反,他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贫侨。为了“石窟诗林”,他每年都要回国一两次。“石窟诗林”费时10年,耗资2.5万美元,其中陈老资助了1万美元。
在台城,他盖了一间别墅,并命名为“明彩园玉衡楼”。每次回乡时,他都乐此不疲地邀开“明彩园咏诗会”,召集台山的诗人来到家中开诗歌朗诵大会,并把他们的诗篇收集出版,至今已出版了11集。他还把这咏诗会从台山扩展到美国旧金山,在家里也邀集老乡来咏诗,并收入诗刊,实现了台山诗歌海内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