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青少年难挡“回家”诱惑 不远千里来相会
2012年12月28日 11:05:17
来源: [url=">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末临近,思乡,回家,不再只是唱响于海外老华侨老华人之间的主旋律。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已经从祖父辈手中接过这一接力棒,担当起传承的重任。他们一波接一波地踏上祖辈们曾经生活的热土,体验中华文化的瑰丽多姿,追溯深植于海外游子心中的故土、家园情结。
不远千里来相会
在吉林,以“回家过年”为主题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冬令营12月25日晚在长春开营。冬令营吸引了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少年,一共有52名青年在此开启了他们的“回家过年”吉林文化体验之旅。
而在同一天,有来自亚洲、欧洲、南美、北美、澳洲等五大洲的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进广东清远的民俗村。他们在观赏岭南水乡风景的同时,还体验了祖辈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此之前,有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的近30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去往湖南赏析湖湘文化,研习书法、舞蹈、剪纸。另外,一批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约80名华裔青少年选择齐聚海口,参加冬令营。他们皆是华裔的后代,其中多数是第一次回到故乡海南。
“知道能来海南十分兴奋,因为有亲人在海南。我也很喜欢儒家文化,所以对此次的冬令营‘寻根之旅’充满了期待。”来自马来西亚的19岁小伙何瑞佑说到。
中华文化多姿彩
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多姿多彩的风景和极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深深吸引了海外的华裔青少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连忘返,并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亲身感受到寻根的意义所在。
在广东清远的民俗村,古色古香的驳岸小桥、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庄重威严的古祠堂……这一切对于来访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来说显得格外新鲜。而展示旧时居民生活百态与市井民风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活泼的铜像以及旧时的油灯、茶壶茶桶、竹制拉绳风车等古旧物件都成为营员们争相拍照留念的“道具”。
“我最感兴趣的是模拟祖辈们的生活场景的蜡像,像‘太公分猪肉’、‘上私塾’、‘过大年’等,看的时候我好像回到了祖辈生活的岁月。”来自马来西亚的王文静说,她已经将这些蜡像拍照,回去后拿给父辈看,“一定能唤起他们不少美好的回忆”。
在西安开营的武术冬令营也吸引了百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被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所打动。来自巴拿马的14岁营员郑星宇说,此前他对梦想已久的“中国武术”的理解仅停留于“功夫片”,有了此次专业武术教练的指导,回去后就能与身边的朋友分享经验与感悟。
此外,书法和剪纸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华裔少年。祖籍海南文昌的大马华裔青少年翁羽宁自称是“中国迷”,在参加于海南举办的冬令营时她还特地把自己的妹妹也带上。在她喜爱的剪纸课上,心灵手巧的她频传“喜讯”,不一会儿就剪出来一个“双喜”,而且造型精巧别致。经过了解,原来她是一位“行家”。
缘来还是一家人
长时间生活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成长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必然感受到文化的冲突以及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通过“回家”,他们正在渐渐走出这些困惑。
17岁华裔少年方天伟,他的祖父辈早年移民越南,最后辗转到美国,小小年纪的他因此拥有中国、美国等国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文化冲突,并在故土深刻地理解了祖父两辈的移民背景和文化的他,在刚刚出版的处女作《Fat
Boy,Little
Man》中对自己是谁、为何在这里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具有移民背景的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一些同学表示,此书开启了认识自己生活的新视角。
正如马来西亚沙捞月古田公会主席王春斗在福建古田举办的冬令营上所表示的,让青年一代回到祖籍地,亲身感受祖籍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对加强青少年的华人身份认同是很有意义的。作为龙的传人,不管走多远、多久,都要牢记自己的根在哪里,都要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其实,希望在一代又一代人“回家”、寻亲、寻根的努力中已经长大。或许正如参加海南冬令营的大马华裔青少年张运虹,在亲手种的树苗上许下的心愿:“希望小树快快长大,下次我再回家乡,一定过来看你!”(聂传清 张欣)
中国反导紧随美国
[ 此帖被蔡棟銘在2013-02-05 11: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