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9480阅读
  • 558回复

寻台山一中“六四秋初(4)”班老同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25楼 发表于: 2010-02-04
卓炯研究员与我的第三产业研究

 

卓炯研究员与我的第三产业研究fficeffice" />

 

 

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李江帆ersonName>

 

【前言】在回忆我的第三产业研究时,我常想起我非常敬重的两位仙逝多年的老师。

 

一位是台山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系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标熊">黄标熊ersonName>教授(1927.8.31-1998.4.22)。他是台山县立中学(现台山一中)39级初中、42级高中校友,是我30年前的研究生《资本论》课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程">程ersonName>老师。我曾在他的指导下认真攻读了《资本论》近两年,奠定了第三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受益非浅。

 

另一位是湖南人,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卓炯研究员(1908.1.24--1987.6.24)。他是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先驱,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他是我就读研究生时期的兼职教授。他在第三产业概念横遭贬斥的时候,坚定地支持我的第三产业研究。

 

两位老师的道德文章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的第三产业研究的进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为了表达对两位老师的感激之情,也从另一个侧面对询问我的求学和研究情况的同学们作一个回应,现在去年在台山同学网上传了回忆我的老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师黄标熊">师黄标熊ersonName>教授”(见ShowPost.asp?PageIndex=11&ThreadID=22967)的基础上,现将“卓炯研究员与我的第三产业研究(原载《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作了一些修改并加插了图片,分若次上传到台山同学网。

 

文章应该上传到台山同学网哪个栏目?这一开始使我感到有些犯难。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标熊">黄标熊ersonName>教授当然是“台山同学”,但他就读的“台中39级”在台山同学网中没辟专栏,卓炯研究员不属“台山同学”,但两位教授均是“台山同学的老师”概念,因此,把此文章传到其台山学生所属的“台山一中老三届”专栏应该是顺理成章吧。

 

 

   目录 

  1.初次见面

  2.困惑与启迪

  3.处女作

  4.推荐投稿

  5.支持攻关

  6.敏锐眼光

  7.攻关时刻

  8.两槌定音

  9.青年导师

 10.扶掖晚辈

 11.最后照片

 12.深深怀念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9 22:36:07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26楼 发表于: 2010-02-05
1.初次见面

 

 

全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先驱、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卓炯(湖南慈利人,1908.1.24--1987.6.24)研究员已辞世20多年了。可是,每当我回想卓老生前对我的热诚关怀和扶掖,对我的第三产业研究的坚定支持,一幕幕消逝的往事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那样,历历在目地浮现在我的脑际。值2008年卓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以此文记下卓老对我的关怀之情,作为对他老人家的永久纪念。

 

       

 

         

1.初次见面     

fficeffice" />                                         

据手头资料,我第一次见到卓老应该是在ffice:smarttags" />1980311。那是我自华南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到广东省佛山地区师范学校任教三年后,重新考回母校攻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第二个学期。那时,已达72高龄的卓老同时被聘为华南师院和中山大学经济学研究生兼职教授。不过,还没轮到他来华南师院讲课。为着“先睹为快”,在黄标熊老师[1]给我们讲《资本论》原著课期间,华南师院796个研究生抽空一起到中大旁听了卓老讲的一次《资本论》“应用课”——“《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

 

作为一个刚刚走进经济学殿堂的新人,我在这次听课之前已不只一次怀着景仰的心情地听师长们谈及卓炯独树一帜的“商品万岁论”和“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论”,以及他在极“左”路线的高压、排斥和打击下毫不畏缩的种种传闻。卓炯的赫赫大名和他的道德文章,对我这个经济初学者来说真有如雷灌耳之感。

 

现在,站在讲坛上的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慈祥长者。他讲的是《资本论》第二卷。他讲课的方式是:先简单介绍《资本论》原理,再重点阐发《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我至今仍保留着的课堂笔记本上第一次记下了卓老解放思想、即使在今天仍发聋震聩的新鲜见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非基本原理。我认为劳动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同样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等于剥削,但现在的剩余价值不等于剥削。……在社会主义价值不增值同样没有经济效果。……在社会主义仍然有剩余价值,不过是消灭了对抗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由于把商品和早期资本主义结合起来,认为商品是坏的。其实商品是客观存在的,没有道德观念。我认为到共产主义也有商品、货币。主要是因为那时商品多,靠直接分配不能满足人的复杂需要,也不能适应商品不断变化的情况(所以需要借助货币)。”他从容不逼的讲课,使清新、活跃的气氛顿时充满了整个课堂。

 

  以后,卓老到华南师院讲“《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课,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直接聆听他的教诲了。不过,当时我除了听课外,与卓老并没有更多的接触,也没交谈过。但是,卓老仍给了我很大教益。

 

    因为,我因家庭背景多年来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使我深深地知道,他思想解放,执着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勇敢突破传统的不合时宜的理论,敢于把学术界一向公认是资本主义范畴的剩余价值、资本等应用到社会主义,是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会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特别是他坚持真理,“不唯书,不唯上”的铮铮傲骨,对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以后大胆突破传统成说,开拓第三产业经济学树立了精神榜样。

 

   现在回想起1980年代初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我体会到的最大收获是,沐浴了思想解放的春风,破除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和半僵化态度,逐步懂得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本身并发展它的重要性。正是在我攻读研究生《资本论》课程期间,我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很大启发,开始酝酿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唯物质产品论”发起全面冲击……

 


 [1]黄标熊教授(广东台山人,1927.8.31-1998.4.22是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时任我们研究生《资本论》课程老师。他学识渊博,思想解放,对我研究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影响很大。他教我们研究生《资本论》课程一年半,在《资本论》考试时曾出过一道题——“试校《资本论》第三卷的计算笔误”。这后来成了我的一篇论文的题目。我时常怀念黄标熊老师对我的教诲。参见李江帆:回忆我的老师黄标熊教授——追忆黄老师与我的学术交往及对我的教诲,载《接轨腾飞的求索——黄标熊论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9 22:40:48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27楼 发表于: 2010-02-07
2.困惑与启迪

 

2.困惑与启迪fficeffice" />

 

在就读研究生前的1977年,我起草过一篇批判文章,驳斥“四人帮”动辄指责知识分子“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而“吃农民的饭,穿工人的衣”。我仅凭直觉就知道此论点荒唐。道理很简单也很“朴素”:我自幼生长在教师家庭;下乡插队五年,做过“耕读班”教师;考大学,被选拔进师范学院;大学毕业,执教于师范学校;考研究生,读的依然是师范大学;毕业留校,当的是“教师的教师”。孩提时代的耳濡目染,半辈子“师门”的身体力行,使我对教师的职业特点有着特别真切的了解。但是我又确实感到难以运用中国大学教科书里阐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来驳倒此论点。因为,按照政治经济学关于只有工农业才创造产品和价值的成说,也确实只能推导出教师、知识分子以至所有“非物质生产劳动者”都是靠“物质生产部门”施舍或馈赠的产品养活的。文章虽然写成了,但它给我留下的是深深的困惑:教师到底有没有向社会提供产品?如果有,该称为什么?

 

  考取研究生后,在黄标熊老师和卓老等《资本论》任课导师不拘泥于《资本论》成说,解放思想学风的影响下,我认真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从马克思提出但未予阐述的“在服务形式上存在的消费品”一语,和运输业的再生产公式G─W…P─G',以及西方经济学对goods(货物)与services(服务)的并列分析中,得到很大启发:教师获得工农生产的“饭”和“衣”,是以向对方提供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服务消费品”为代价的。教师的“不做工”、“不种田”,与工人农民不教书一样,是社会分工,各司其职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理由要加以非议。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9 0:52:31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28楼 发表于: 2010-02-08
3.处女作

3.处女作fficeffice" />

 

据此新认识,在曾和杰[1]、黄标熊老师的指点下,我在经济学说史课程学习过程中,于ffice:smarttags" />1980627写成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学习札记”一文,作为课程论文。这可以说是我从事第三产业研究的“处女作”。该文共1.7万字,分4部分:1.从经济学说史上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谈起;2.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是直接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生产劳动者,不是“一不会做工,二不会种田”的寄生虫;3.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是创造精神财富的非生产劳动者,他们以自己的非生产劳动换取物质生活资料,不是靠物质生产部门的布施过活;4.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非生产劳动者日趋增多,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不是社会腐朽、寄生性的表现,服务性行业日益发展,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现在看来,该文并未跨出关键的一步——突破旧的价值观,且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但它系统概括了马克思关于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的特点、产品、生产产品的劳动及其作用的阐述,提出了一些在当时看来较新的观点。曾和杰老师批改论文后给予好评。后来,该文在19813月向湘潭大学学报投稿未予采用。我决定把它拆开再投稿。其中的第四部分在1981324修改成《非生产劳动者日趋增多是社会寄生性的表现吗?》在学校的一个内刊刊登了。

 

  19815月是我形成新的价值观的转折点。当时报刊首次大张旗鼓地宣传第三产业概念,《经济研究》也破天荒地发表了何小锋等两篇与传统经济学针锋相对的、很有创见地提出服务价值的论文。这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给了正在向传统理论冲击的我以很大鼓舞。

 

   我再次深入研读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国外关于服务的一些著作,重新检讨了一年前写的“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学习札记”一文,并认真推敲了其中的一些不彻底的、自相矛盾的论点。我发现,我既然承认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创造精神财富和服务消费品,就得顺理成章地承认:若这些产品用于交换,就成为商品,具有价值;这些劳动者因此也创造价值,并非是非生产劳动者。长期的冥思苦想使我豁然开朗,思想上的一个飞跃形成了。

 

    我认识到,传统政治经济学将产品局限于物品的范围,否认“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生产产品,是上述“养活论”得以流行的一个理论渊源。要正确认识教师、知识分子以至“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第三产业的社会地位,关键问题是必须突破传统产品观,把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也纳入产品范围;应合乎逻辑地从服务产品论升华到服务价值论。于是,我以1980年论文为基础,于198154写成了《略论服务消费品》,大胆地提出了关于服务消费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它必然随社会的发展日趋增长等一系列新观点。

 

        

             李江帆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第三产业的论文——谈谈”服务消费品“(《广州日报》1981.6.6)

 



ostID=431345#_ftnref1" name=_ftn1>[1]曾和杰老师是我们研究生的经济学说史教师。我入学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试论重农学派关于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萌芽及其现实意义》就是在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9 1:06:45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29楼 发表于: 2010-02-09
4.推荐投稿

                                                     

fficeffice" />

4. 推荐投稿

 

稿子写成后,华南师范学院学报马上就采用了。接着,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萧灼基先生主编的《经济学文摘》试刊也以显著地位加以摘录ostID=431512#_ftn1" name=_ftnref1>[1],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约在67月,我想起我一年前研究生产劳动的处女作投稿遭“枪毙”后,其第四部分——《非生产劳动者日趋增多是社会寄生性的表现吗》仅在校内的内部刊物上刊登过。而我至此尚未在校外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我不甘心自己的论文就此“给老鼠的牙齿批判”,就准备向《学术研究》投稿。

 

当时国内的学术杂志很少,加上我研究刚入门,深感写一篇文章很不容易,作为研究生在学术杂志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更不容易,很需要前辈推荐。我在请求过有关编委帮助但无下文后想起了卓老。于是,我把该文作了修改后改题为《略谈物质生产劳动者日趋减少问题》,连已发表的《略论服务消费品》和一封短函,一同寄给卓老,请他给予指正,并希望他能把前一论文推荐给《学术研究》。这是我与卓老的第一次通信。由于上课期间我没有与卓老交谈过,我当时还不能确定他是否认识我,更不知道他这么忙会不会顾及这些小事。

 

  然而,卓老很快就给我回了一封信,给予热情鼓励。他写道:

 

“江帆同学:

 

  你的写作(指《略谈服务消费品》和《略谈物质生产劳动者日趋减少问题》——李注)我都看过了。关于服务消费品的问题,还未引起大家注意,你能在这方面下功夫,是具有敏锐的眼光,很好。

 

  你的《略谈物质生产劳动者日趋减少问题》也写得很好。

 

  你在《略谈服务消费品》一文中,已经使用了非物质生产劳动领域的概念,因此我主张你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改为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较好。简单说明改变的理由就行了。因为把一些服务性的劳动说成是非生产劳动,产生了不少副作用。改好后再寄给我转学术研究。

 

  敬礼

                              卓炯 1981.7.22.” 

 

卓老的支持使我得到很大鼓舞。我按他的意见对稿子作了修改(此后我不再称服务劳动为非生产劳动),题目改为《略谈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日趋增多问题》,再交卓老。卓老于729日在稿上批示:“宣德同志ostID=431512#_ftn2" name=_ftnref2>[2]:这篇文章很有新意,请考虑予以发表。”824日卓老函告我稿子已转《学术研究》。1123日《学术研究》高伟梧先生来函告诉我,稿子可以发表,并约我到编辑部商谈修改问题。卓老122日也来函说:“得悉你调查归来,甚慰。…你的那篇文章,据《学术研究》的编辑称,他们准备安排刊登。”

 

  就这样,在卓老的关怀下,该文在《学术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了。不久,它被辑入了《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这是我入学以来发表的第7篇文章,但它是我在校外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它的发表对我来说有特殊意义,因为它不仅刊载了我开始第三产业研究的处女作的一部分,而且记录了卓老对初出茅庐的我——一个普通研究生的关怀和扶掖,有特殊的纪念价值。文章的发表使卓老的关切之情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二十多年来虽然岁月消逝,但每当我填写历年科研成果目录时,睹物思人,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卓老。



ostID=431512#_ftnref1" name=_ftn1>[1] ffice:smarttags" />19811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15我去北大第一次拜访萧灼基先生时,他对我说了一番鼓舞人心的话。他说, 我早知道你的名字了。你的文章《略论服务消费品》被我们摘入了《经济学文摘》试刊。我看了今年全国发表的7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多篇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文章,还没有一篇是从你的文章的角度写的。你研究这个题目很有意义,十年八年都有搞头。希望你要把它写成一本书。我国这个问题的书还没有。在理论上不要怕,不要怕毕不了业。要有理论的坚定性。科学理论在短期内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在头七八年也没人理睬。1991年我的《第三产业经济学》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后,我将该书赠送给萧灼基先生,并在扉页题字诚挚地感谢他十年前对我的鼓励。

 

ostID=431512#_ftnref2" name=_ftn2>[2]指当时《学术研究》经济组的负责人欧宣德先生。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9 22:45:03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30楼 发表于: 2010-02-10
5. 支持攻关

5. 支持攻关fficeffice" />

 

卓老认为我研究服务消费品“具有敏锐的眼光”,增强了我研究服务消费品的信心,也鼓励了我踏上研究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征途。1981年夏,在导师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老师的提议下,我决定以在《华南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略谈服务消费品》为基础,以“论服务消费品”为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94日,我写出毕业论文研究大纲“论服务消费品”,拟以《资本论》的研究主线和始点为蓝本,系统探讨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生产与再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六方面问题,全面丰富、补充《资本论》体系。这一研究大纲实际上成了我七年后完成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专著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我钻研服务消费品直至后来开拓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时,我当然清楚地知道我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第三产业持否定、批判态度,认为它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198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概念在中国传媒上“亮相”才几个月,在下半年就因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以“渗透着资产阶级本质”的罪名被上边有关权威部门打入冷宫。而我恰好在这时顶“风”而上,开始第三产业研究,其政治压力、学术压力以及“学位压力”(申请硕士学位)之大可想而知。我还记得1981年北上-访学时东北一著名经济学家就劝过我要回避科、教、文、卫的生产性这一学术风险大的问题,但我没有听。在我撰写硕士论文和即将答辩期间,中央权威经济学报刊连篇累牍刊载批评服务是生产劳动的论文,形成了非常严峻的政治气氛,使我的硕士论文答辩几乎处于被动局面。我当时多么迫切地期望杂志上有那怕一篇论文露露脸支持第三产业理论也好,这就可冲淡一下答辩会的政治气氛,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只是学术之争……

 

后来到了1983(此时我还是个助教),我的硕士论文的主要部分将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也因服务消费品的新观点而差点“卡壳”。一位副主编不同意我文中关于“服务消费品是教育、医疗、文化艺术、娱乐、旅游、交通、通讯及个人生活服务等部门的劳动者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的定义中提到“教育”,说是对教育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有激烈争论,必须删去这两个字。我听到后觉得不合适。发表文章文责自负,不代表主编的观点,更不需跟“风”走。难道主编的责任是要把作者的论点“改编”得跟他的一样吗?更何况,教育是我研究服务消费品的“导火线”和理论分析的模特儿, 也是其新意所在。删掉它,岂不是釜底抽薪吗?于是,我对责任编辑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瞿孟飞">瞿孟飞ersonName>先生ostID=432218#_ftn1" name=_ftnref1>[1]说,教育服务是个原则问题,如果贵刊非删不可,我宁可不在这里发,尽管贵刊的档次高,名气大,很多人都唯恐攀不上。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瞿">瞿ersonName>先生对我坚持自己学术观点,不卑恭屈膝、让步求全的坚定态度很是赞赏。他建议我在论文中加一段马克思论教育是提供服务消费品的服务部门的综述(后来此文出现一段注释体例不一的“语录”就是源于此),试图帮我以此说服他的上级。谁知这位上司还是固执己见。最后,他们采取“陪绑”方式将此句中“医疗、文化艺术、娱乐、旅游、交通、通讯及个人生活服务等部门”与“教育”一起删掉,而没有单独删掉“教育”二字和文中关于教育服务的内容,算是既执行了副主编的指示,又照顾了我的意见。

 

  1984年后,第三产业虽然因中央主要领导的支持而被列入国家统计局和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正册”,但否定第三产业的产品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经济学术界仍一直占主流地位。北京一著名经济学教授来华南师院讲学时就关切地教诲我:不宜以有争论的“第三产业”为题搞研究。北京一位当时对服务经济很有研究的学者,知道我打算写《第三产业经济学》时,也耽心地劝我不要以第三产业为新经济学命名。面对一片反对声,我发现自己简直是在与一个传统的旧经济学体系作战。



ostID=432218#_ftnref1" name=_ftn1>[1]我很怀念瞿孟飞先生。他是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5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多岁时与戴圆晨等先生一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聘为研究人员,安排到《中国社会科学》任编辑的。1983年我的硕士论文投稿到处碰壁(其中也包括被《经济研究》、《未定稿》等退稿)。后来我向被誉为“中国皇家学会”最高学术刊物的《中国社会科学》投一篇读者来函“试校《资本论》第三卷的计算笔误”得到迅速回应鼓起的勇气,才将硕士论文第一章试投该刊物的。是瞿先生审稿时发现并充分肯定了我的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才使它得以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发表的。他还把该文推荐给《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了。可惜的是,瞿先生的运气远不及戴先生。他因超过6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岁无法在北京入户,这又使他连副研究员职称也无法在北京评,最后不得不极不情愿地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返贵州。1995年底,我在全国生产力研究会年会上非常难过地听到他早已在贵州辞世的消息。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10 16:00:19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31楼 发表于: 2010-02-11
6. 敏锐眼光

 

6. 敏锐眼光fficeffice" />

 

在这样的困境中,是卓老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第三产业研究的深远意义,坚定地支持我攻克第三产业经济理论难关。因为他自己也经历过在逆境中因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而备受打击的日子。他在6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年代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正确观点,一直受到批判、打击。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证明了他的高瞻远瞩,使他载誉于决策层和学术界后,他在给青年学者韩志国的复函中谦虚地说了一句至今仍耐人寻味的话:“我的研究终于跟上了党的步伐。”ostID=432548#_ftn1" name=_ftnref1>[1]他度过的艰难岁月使他深知对于处于困境中的我来说,理解、支持和帮助比什么都重要。

 

1981年下半年,北京学术界已掀起批评第三产业的浪潮,而我却为撰写第三产业方面的硕士论文,从9171117和梁秩森同学ostID=432548#_ftn2" name=_ftnref2>[2]赴北京、长春、天津、重庆、武汉、上海、厦门等地访问专家、学者,收集论文资料。卓老在829-91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去大连开会之前,来函约我到他家去,为我北上-访学写了数封介绍信,介绍我去拜访他的老朋友——北京大学厉以宁、萧灼基,吉林大学关梦觉,东北师大赵洪,复旦大学洪远朋,上海社联蒋炜,厦门大学张来仪等学者。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广东。两个月的访学使我大开眼界ostID=432548#_ftn3" name=_ftnref3>[3]。不少专家学者不赞成第三产业概念,有的甚至提出激烈的抨击。但是,他们使我有机会在吸取正面意见的同时,广泛了解、留意、考虑反面和侧面的意见和批评,对我形成硕士论文以至《第三产业经济学》的新论点的启发甚大。后来,在我推敲每一个新论点时,我都仿佛听见耳边响起不同意见,因而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恰当的、充分说理的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在驳论中深入阐述第三产业经济学的新观点。这不能不归功于1981年的访学。

 

198111月我北上-访学回来后,中国学术界和舆论界在当时中央权威部门的指示下,已形成对第三产业概念众口一词的批判态度。加之我们已在访学中获悉华南师范学院未被批准为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最新消息,这意味着我们要到校外去申请学位。而校外相当多专家学者所持的是与我截然相反的观点。这给我造成很大压力。要不要改题?

 

在此形势下,我的导师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老师旗帜鲜明地支持我继续搞第三产业研究。他推心置腹地对我表示了充分的信任:“你不要改题。我认为你的学习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很强。只要你相信你的论点站得住脚,你就搞下去。即使你到外校申请学位因学术观点不同而通不过,我们照样承认你已达到硕士水平。”至今,我仍然很感激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老师在当时的逆境中那么坚定地支持我,不然我就很有可能不搞第三产业研究,也就没有今天的成果了。

 

  我再征求卓老的意见,也得到他的坚定支持。他在19811213日和我的一次关于毕业论文的长谈中指出:“我不但同意第三产业,我还同意钱学森的第四产业。凡是马克思承认创造价值,有创造使用价值(或效用)的,就是生产劳动,就是产业。……资产阶级(经济学)把交通划入第三产业,比马克思的还科学。马克思(把交通划入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有漏洞,与他原讲的物化劳动有矛盾。……马克思讲的生产劳动有两种,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讲第三产业必须承认第一、第二产业是基础。反过来,没有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也不能实现和消费。上层建筑不能看作服务行业。属于经济基础的、消费环节的才是第三产业。”这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如果说,以前我知道的有关卓老的理论坚定性的只是种种传闻的话,那么,这一次我就真的有幸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卓老不畏权势、不跟“风”的硬骨头精神了。不管别人说什么,我继续走自己的路!我下了决心把第三产业研究进行下去。

 


ostID=432548#_ftnref1" name=_ftn1>[1] 2001325在深圳麒麟山庄的一次会议上,韩志国对我回忆了此事,并写下了证言。

ostID=432548#_ftnref2" name=_ftn2>[2] 梁秩森同学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84月在香港逝世,谨表示深深哀悼。

[3] 19821125给同学梁秩森的毕业赠言谈到这次访学:“赠梁秩森:万里长征路迢迢,寝地卧竹习为常;*一朝喜报壮志酬,敢笑三峡美景常。

   *指在硕士论文外出采访期间,与梁某睡火车椅底、四川竹床”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11 17:31:51 编辑过]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32楼 发表于: 2010-02-11
老同学,祝愿你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事业更上一层楼.为祖国,为广大的老百姓多作功贡献.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33楼 发表于: 2010-02-12
多谢老同学祝愿。祝大家新春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胜意。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34楼 发表于: 2010-02-12
7. 攻关时刻

7. 攻关时刻fficeffice" />

 

1981年底至1982年春,在导师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老师的支持和吴朝震、黄标熊老师的指点下,我深入钻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4647卷,广泛阅读中外有关文献资料,做了2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张约26万字的卡片,写了6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此后,1981518624,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鼓作气写成了8万多字的硕士论文《论服务消费品》初稿。文章包括三章1)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2)服务消费品的价值,(3)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规模与发展趋势。初稿获黄家驹老师的很高评价。

 

629,我在论文草稿扉页上写上:“卓老:恳请指正,意见请就写于稿子上。谢谢!”然后送给卓老征求意见。卓老约我76到他家去面谈论文。他高兴地对我说:“文章写得很好。立足点是很好的。逻辑性很强,材料很丰富。…将来想办法让人民出版社给你出版。”他还在论文扉页上作了如下批示:

 

  “反对服务消费品创造价值的人有一个理由,即在统计学上难予处理。这一点似应加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似乎是独立统计的,我们在理论上是如何解决的。

 

  服务消费品与物品生产之间的交换关系,是否可以客运为例,作为一种追加价值来理解,请考虑。有些服务消费品(指客运服务—李注)的剩余劳动只能表现为剩余价值(货币)不能表现为剩余产品,这为剩余价值的存在找到了客观根据。很好。

 

  根据新的情况提出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很有创见。

 

  服务消费品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反作用,要作专节论述。

 

  以上意见,只供参考。

 

             卓炯 1982.7.6.

 

卓老的批文现已成为我珍藏起来的宝贵的历史文物了。他提及的“为剩余价值的存在找到了客观根据”,其背景是:他认为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货币表现,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社会主义社会既有剩余劳动,就一定会有剩余价值。而当时学术界反对或故意回避此问题,不提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改用社会主义剩余产品价值概念。卓炯从我引证和阐发的马克思关于客运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论点中想到,既然客运服务的剩余劳动只能表现为货币形态的剩余价值,不能表现为(实物形态的)剩余产品,这就说明,有时有剩余劳动,不一定有(实物形态的)剩余产品,所以也没有“剩余产品价值”。这时如用剩余产品价值概念来表示剩余劳动就明显不通,非得用剩余价值概念不可。这等于从马克思那里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存在找到了理论依据。

 

据卓老的意见,711日我在论文第3章加写了“服务消费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一节,此后按周治平、黄标熊、吴朝震等老师的意见,重点修改了第2章中关于服务价值的质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等问题。至723日,第二稿完成。

 

  第三稿的修改是在72481日进行的,主要是按照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老师的意见,通过去广州市饮食服务业和旅业调查,以实际数据充实、证实第2章服务消费品的价值量的理论分析。至此我的八万字的硕士论文定稿了。因时间和篇幅所限,它虽然没有完成原来六个部分的计划,只探讨了前三部分,但它已奠定了我后来建立的第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非实物产品理论,成为《第三产业经济学》第451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章的雏形。

 

 

 

 

 

            卓炯对李江帆硕士论文《论服务消费品》的批语(1982.7.6)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12 23:25:24 编辑过]

离线lzq4909
发帖
34
金钱
37
经验值
30
只看该作者 235楼 发表于: 2010-02-13
新春佳节, 祝各学友虎年大吉大利,大显身手,虎气冲天!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36楼 发表于: 2010-02-15
8.两槌定音

8.两槌定音fficeffice" />

 

    由于当时华南师院还没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因此我的论文答辩得“两槌”定音,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毕业论文答辩,解决研究生毕业问题,于198292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日在华南师院政治系会议室举行。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华杰">李华杰ersonName>老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卓炯、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黄标熊、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丁家树">丁家树ersonName>老师任答辩委员。卓老参加答辩会时只在我谈到服务价格时插了几句话,没有专门发问(这是他参加答辩的一贯风格)。大概他认为他的观点已在其书面评语表中写得很清楚了,意见也早在审阅初稿时提了,也就无需多言了。

 

    他的评语是这样写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劳动的比重显著减少,服务性劳动比重不断增加。物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形成一种新的辩证关系。作者能根据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加以发挥,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并且提供科学的数据,结论是相当可靠的。论文不但有科学的基础,而且有马列主义方法论的修养。缺点似乎对当前的一些不同论点还缺乏针对性的讨论ostID=434034#_ftn1" name=_ftnref1>[1]。”答辩委员们充分肯定了我撰写毕业论文所做的扎实研究工作及论文的重要意义和创见,一致通过毕业论文并评为优秀,一致通过参加硕士论文答辩。

 

  第二次答辩是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解决授予硕士学位问题,于19821122日在申请学位学校暨南大学举行。由暨南大学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继文">陈继文ersonName>老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李华杰、何永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孙耀东">和孙耀东ersonName>老师任答辩委员。卓老没有再参加。答辩委员们也充分肯定了我的硕士论文的重要意义、创见性和科学性,一致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后来,我的硕士论文的主要部分以《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为题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中文和英文版上问世。其他部分也“化整为零”,拆为13篇论文,相继于1980年代初发表于中央和省市报刊上。由此,我算得上迈入第三产业经济学这一新学科的大门了。



ostID=434034#_ftnref1" name=_ftn1>[1]后来我在《第三产业经济学》中用了12.7%的篇幅,5.4万字对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作了系统商榷和驳论, 回应了卓老的意见。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15 18:14:12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37楼 发表于: 2010-02-20
9.青年导师

9.青年导师fficeffice" />

 

卓老不仅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做出了具有惊人胆识的、高瞻远瞩的突出贡献,而且以满腔的热诚扶掖晚辈,对青年们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赢得青年们的衷心爱戴,成为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敬仰的青年导师。

 

在中共中央作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1984年秋成立的广东青年社会工作者协会经济部于1984117日开会,决定在1985年为纪念卓老77岁生日(124)召开卓炯经济思想研讨会。内容包括三方面:1.整理卓炯论著及学术界评论卓炯经济观点的文章目录。2.介绍卓炯生平。3.讨论1)卓炯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2)商品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商品理论研究现状,广东如何进一步研究;(3)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卓炯的方法论。除发表一会议纪要外,还准备出一论文专辑(后来没出成)。我们决定邀请卓老参加会议。大家知道,青年们与卓老一起认真研讨卓炯经济思想,是对已过古稀之年的卓炯老前辈对青年的关怀的最好回报。此外,还该送点纪念品给卓老。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以广东青年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名义,赠送给卓老一个“青年导师”条幅,体现全省青年的共同心声。会议筹备期间,我和华南师大几个年轻教师,专门到华南师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青年教师、书法家张桂光家里,请他写下了这个条幅,作为赠送给卓老的珍贵礼品。

 

  会议于3月下旬在广州燕塘大厦开了3,开得很成功。除了青年们,不少老经济学家也来了。我因为正在学校参加省高教厅主办的由两个美国教师任教的英语师资班的学习,课程安排很紧,“老外”任教很不好请假,想方设法只在32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星期三)抽得半天时间。只好赴会半天,骑自行车去燕塘大厦看望了青年导师卓炯。就在这次会议上,我遇到广东人民出版社袁耀文先生,他当面正式约我以近年研究成果为内容写一本第三产业的书,结果一拍即合。这就有了三年后《第三产业经济学》的诞生。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38楼 发表于: 2010-02-23
我相信,你今天的成就也有她的一份功劳,祝贺你们!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39楼 发表于: 2010-02-23
成了名仍不忘当年的老同学---年初三宴请的旧同学茶聚留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