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9488阅读
  • 558回复

寻台山一中“六四秋初(4)”班老同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55楼 发表于: 2010-03-06
探望胡栋培老师
龙卷风:

 

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

 

李江帆

 

      

 

                           7.四舍故事

fficeffice" /> 

    台山一中四舍原是高中学生宿舍,我读初中时,被用作64秋初级男生宿舍。那时我家就在环城北路,离一中很近,本可在家住宿,可班主任对我说,你当班长住在学校可以更好地联系群众。于是,我就搬回四舍住,见证了我班发生在四舍的不少课堂以外的故事。 

 业余理发师:那时生活水平很低,班里大部分同学是贫下中农子弟,家里很穷。周末放假,水步、大江很多同学没钱坐车回乡,走路十多ffice:smarttags" />二十公里回家,干了一天农活后,再走路回学校。为了节省同学们的理发开支,我和生活委员商量,发动大家凑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相互义务理发。我和几个同学“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理发。不少同学都光顾过我的“免费理发服务”。我还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期间在学校传达室义务为会议代表理发、刮脸(记得那是我首次用剃刀给人刮脸)。

 

一天,我正在四舍门口为雷畅桓同学理发。住在四舍二楼的物理科胡栋培老师提着相机往外走,看到我们就说:“我的胶卷要到期了,还有几张没拍完,给你们拍张照片好吗?”对此“奢侈性消费”我们喜出望外。我在一中读书时唯一的一张“文物级”照片就这样诞生了。在旁边观看的是张达才和雷作良。我记得达才的理发技术很不错,我和他经常“互相服务”。

 

  李江帆在四舍为同学理发(左起:李江帆、雷畅桓、冯达才、雷作良,1964-1965)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3 2:44:44 编辑过]

 

                                               探望胡栋培老师

 

今年元旦师生聚会时我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陈悦棠">从陈悦棠ersonName>老师处获知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栋培">胡栋培ersonName>老师的电话和地址后,就一直想探望这位四十多年前为我拍摄了在一中读书时的唯一照片(业余理发师)的物理老师兼摄影师。农历大年廿九,我刚从广州回到台城不久,就请一位朋友开车送我专程去斗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山探望">山探望ersonName>老师。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ersonName>老师住在环北南路一栋矗立在野草丛生的空地上的住宅楼的5楼上。简朴的客厅墙上贴满了孙女的奖状,成了“奖状墙”。他对我的到访非常高兴。记得1973年我上大学前曾去教育局拜访过当时在招生办工作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他ersonName>,咨询过专业问题(我报物理系,但被选拔读政治系)。此后,一直没有联系。这次,已37年没见面的师生相会,共贺新春佳节,非常愉悦。不过,他已忘记了他在四舍为我们拍照的事,可我却一直记在心里。我打开手提电脑给他看那张《业余理发师》照片,并回忆当年他给我们上物理课的趣闻轶事,大家谈笑风生。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ersonName>老师从初一开始,一直任我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班物理">班物理ersonName>老师。64级在初一、初二学代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其中初一初二学力学和热学,初三学电学和光学)。因我级读到初二就停课搞文革,故初三课程(如几何、化学和电学、光学)基本没有学过。记不清是在1966年秋还是1967年春暂短的“复课闹革命”期间,我们64级升上“初三”,我领到新书,并在封面写上“初三(4)班”,我班课室也从北院搬到南院。但仅上了一两周课就停课,直到“毕业”。

 

当时贯彻毛主席“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负担,除了语文、数学、政治和外语每学期要考试外,其他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只听课,不考试,成绩报告单也没成绩。因为我对物理课有浓厚的兴趣,依然非常用功学习物理知识,我还依稀记得40多年前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胡ersonName>老师教学的不少趣事。如他在物理课外活动小组上教大家用游标卡尺,用铁枝和刀片自制天平,他开讲电学的有趣情景尤其深刻。

 

那次,我班去科学馆实验室上电学课,同学们看到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胡ersonName>老师正在讲台上摆弄磁盘录音机(当时是非常稀罕的珍贵仪器,同学们都没见过),就围上去问他是什么。但他不吭声,也不回答,只在按动电钮悄悄录音。上课后,他打开录音机,播放刚录下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使大家惊诧不已(兆勤、婉贞等同学如今也记得此事)。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到用录音机录音。

 

还有一次,他要我们穿球鞋来上课,他指导大家站在干燥的木凳上,用手触摸带电电线,他用测电笔测出我们身上带电。看到测电笔氖气管红光闪亮,而“高压加身”的我们却毫无不良感觉,这对于不掌握电学原理的人来说,无异于看一场惊险的“魔术表演”。(得益于胡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上山下乡当知青时,为抢修生产队电路,就不得不多次作这样的“魔术表演”。)

 

我谈到文革后期我没有高中读,在家自学,看到一本中学教科书《工农兵知识》谬误百出,忍不住写信去批评教材编写组的往事。

--------

1968年秋,由初一到高三的6届中学生一律毕业。我也依依不舍地离校了。实际上才读了两年初中的我渴求知识,希望升学。然而,家庭出身问题的阴影打碎了我被推荐上高中的读书梦。每天清晨,当我呆在家里听到从母校传来熟悉的广播体操乐曲,想到自己被置身其外,真有说不出的难受。

 

没机会上学就自己学。我从书店买来了新编中学教材。那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体系被打乱,统编为《工农兵知识》(后改为《工业知识》和《农业知识》),由各专区自行编写。我发现,佛山专区中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工农兵知识》(初中一年级用)存在明显纰漏:一例题忽略了镇流器的功耗,只按日光管的标称功率计算日光灯的耗电量;一练习题无知地以为25瓦扩声机只耗电25瓦(实际是扩音机输出到喇叭的功率25瓦,扩音机本身耗电要一百多瓦);教材还错误地把日光灯电容标出正负极,并武断地认为火线不经镇流器直接接到光管必烧坏光管。我就写信给佛山地区教材编写组指正。我很快收到教编组一封复信,热情洋溢地感谢我对教材所提的正确意见。后来,在台山一中上过我班生物课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蔡新韵">蔡新韵ersonName>老师告诉我,我给佛山专区教编组写信时她恰好被抽到教编组工作,听到同事称赞我,为有这样认真读书的学生感到自豪。

--------------------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我的回忆引起了胡老师的共鸣。他感慨地说,那时无视学科专业特长,胡乱安排教师讲课,他这个华南师院物理系毕业的物理老师被安排去教中文、外语,而非专业老师被安排去讲授甚至编写《工农兵知识》,以至闹出这样的笑话。ersonName>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ersonName>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胡ersonName>老师关切地询问我读大学以后的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并对胡老师当年在台山一中对我们的教育表示深深的谢意。胡老师告诉我,他后来从教育局调回老家,任斗山任远中学校长,一直到退休。儿子在医院工作,孙女和他一起住。我高兴地看到,已七十多岁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胡老师身体硬朗,思维敏捷。

 

在此,把我和胡老师的合照上传同学网,供同学们分享。衷心祝愿我们的胡老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虎年虎虎生威。

 

 

 

 

           胡栋培老师1960年代在台山一中四舍为李江帆拍的理发照片

          (在这清晰版照片中可发现李江帆右脚下有一个小木盒,是用来装理发工具的)

 

 

                   三十七年没见面的师生喜相逢                

 

 

 

 

                          师生回忆难忘的岁月

 

 

 

 

 

                            胡老师客厅的“奖状墙”

 

 

 

                 李江帆和胡老师在住宅外草地合影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7 2:09:06 编辑过]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56楼 发表于: 2010-03-06
想就设法抽空去,免得象我那样,梁国衡老师近在广州却没去探望过,在他离世后才后悔不已.毕业近半个世纪,老同学是该去探望恩师了.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57楼 发表于: 2010-03-09
与谭槐俊老师的合照

                        与谭槐俊老师的合照

 

龙卷风:

             

                         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之一)

                                      

                                          李江帆

 

fficeffice" />

                               

  

                            3.劳动练人

 

 在台山一中读初中时,体力劳动是比较多的,学生学业成绩表专设了“生产劳动”成绩。第一学期结束时,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与班干部开会评劳动成绩,我和华新、文嫦、子豪等同学帮老师抄写班评语。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贫农家庭出身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不仅语文功底相当好,而且爱劳动,农活干得很在行(我在和他一起参加班菜地劳动时就感觉到)。他把热爱劳动视作品行优秀的最重要表现,对劳动积极的同学很是赞许,评价很高,对劳动偷懒的同学很反感,评价很低。他专门主持班干部会议给全班同学评劳动成绩,至今我还记得他对几个劳动偷懒的同学的抨击。

 

我虽然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好,但我不因此轻视劳动,逃避劳动,干苦活、累活不畏缩。这与我的家境和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我虽生在城市,但家境贫寒,从小就干各种家务,挑水(家里因经济紧张没装自来水),打柴(爬树手折或钩勾枯树枝当柴火,我还记得读小学时曾约一位富家子弟与我一起去台山一中打柴,以为他家也要上山打柴,好在他没讥笑我孤陋寡闻),钓青蛙(节省菜钱)。在我看来,干活勤快是理所当然的。我读小学时正逢“大跃进”全民炼钢铁时期,当时才7岁的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到一中校园捏煤球,到西郊矿石场碎铁矿石。1960年代“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办农业”,我们常去近郊农村参加农业劳动。我小学的获奖作文是以农业劳动为题材的。加上我一直任班干部,晓得干部在劳动中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劳动历来积极参加。

 

进入台山一中后,我积极参加防洪抢险、支农劳动、农忙假、寒暑假劳动。初一第一学期,我的劳动成绩评了85分,这可是全班劳动成绩的最高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对我的学期评语,除了肯定我“班长工作积极负责,敢于批评不良现象”外,有很大篇幅是表扬我“积极参加劳动”的。                                      

 

马克思说过,“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40多年以后,我回顾在成长过程上经历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不无惊奇地发现一个基本事实:虽然我在台山一中养成的踏踏实实劳动的习惯只属很朴实的“劳动人民”本色,可是,就是它多次在我人生道路出现机遇、面临转折的关键时刻拯救了我。

 

                                 4.我与谭老师

 

谭老师本来是要当我班三年班主任的,但才任了一个学期(初一上学期),因高二一个班在忆苦思甜时出事,班主任请了一个资本家来回忆,赞扬旧社会,班主任因此被撤职。学校急调谭老师去该班“救火”任班主任。

 

谭老师虽然只担任过我班班主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任和语文">任和语文ersonName>老师半年,可是我对他仍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初一第一学期结束时,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和班干部开会评劳动成绩,并没有和我们提到他不再当我班班主任的事。我大概是在寒假结束时才得知他不再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顿时感到像失去主心骨一样。

 

我还清晰地记得45年前,我进入台山一中写的第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当我踏进台山一中校门的时候”。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在作文讲评时风趣地抨击了一些同学“站稳立场车大炮”、“无病呻吟”的文风,这成为我引以为戒的警钟。他对有同学错用“藕断丝连”(父母“藕断丝连”地送孩子去台城读书)的评论,对“秉”(=用一只手握着禾苗)、“祭”(=右边的手拿着左边的肉块放在下面的台上)等字的拆解,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终生。我一直珍藏着初一时模仿语文课本上杨朔的《荔枝蜜》写的一篇得到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高度评价的作文《牛》。上大学特别是任大学教师以来,每当有同行对我的文字水平表示赞许时,我总是想起从小学到高中的语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文">文ersonName>老师,特别是诲人不倦教了我很多语文知识尤其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古文的谭">古文的谭ersonName>老师。 

 

我研究生毕业留在广州工作,后得知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的住址,每逢回台城过春节,就常去探望他,师生间多次促膝谈心,无所不谈。他讲文革时在越华中学任教的一些趣闻令我捧腹,发人深省。我知道他喜欢观赏古董,专门买了相关书籍送给他。他身体有病,医药报销有困难写信求助,我毫不犹疑解囊相助。

 

可是,我因常年在广州工作,在家乡台山逗留的时间很短。数次出国作学术访问,没回台山过春节。有一次我回台城过年,询问起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的情况,才知他已乘鹤西去。没有及时获悉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辞世信息,也没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能为谭">能为谭ersonName>老师送行,使我感到非常遗憾。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1 0:11:58 编辑过]

       去年撰文回忆一中初中往事时,记得我似乎有与谭槐俊老师的合照,可是一直找不到。最近查找旧相册,很高兴发现了我一直寻觅未见的两张旧照片。一张是我1996年春节回台山过年期间带着时年10岁的儿子到台师附近谭老师家中拜年时在客厅的合照。从照片可以看出,谭老师脸色苍白,面容消瘦,身体状况比以前他当我们班主任时要差多了(谭老师来来信谈到身体有病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同学们都诚心诚意祝愿他身体健康,并尽力帮助他,可惜的是,他还是过早辞别了我们。记得96年春节我回广州后,4月去美国哈佛大学作了半年高级访问学者才回国。不过我记不起谭老师是什么时候辞世的。

        

      

      另一张是我班部分在台城工作的同学一年春节期间邀谭老师在园林酒店饮早茶后的合照。是用我的相机拍的,但照片冲洗出来后发现不清楚,就没有加印分发给大家。 

  

   照片中左起:李健材、伍岳维、余国成、谭老师、李江帆、林奕翰、林添筹、刘淑媛。拍照日期没有记录,应该是在90年代初(但记不清与上面的拜年合照孰先孰后)。林奕翰同学已经辞世。从照片中我辨认不出右三是谁,但我记得奕翰参加过台城同学饮茶(迄今为止仅此一次),估计应是他。后来打电话问过添筹,将合照事讲给他听,他说不记得有此合照(因我没加印分发大家),他没看到此照片,但他说如是台城同学饮茶,除了上述其他同学外,应该有奕翰。

   在一中读书期间,我虽然有不少谭老师的“墨宝”(如作文批改、评语等),但没有他的音像资料。因此,这两照片应该是我与谭老师的“唯二”合照。愿在天国的谭老师和奕翰同学安好。同学们永远怀念他们。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11 11:02:22 编辑过]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58楼 发表于: 2010-03-09
衷心的祝愿我们所有亲爱的老师们健康,快乐!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59楼 发表于: 2010-03-09

你手上的珍贵照片,资料真多,应该是你妈的功劳吧.

[此帖子已被 511001 在 2010-3-9 13:51:09 编辑过]

离线lzq4909
发帖
34
金钱
37
经验值
30
只看该作者 260楼 发表于: 2010-03-09

照片2中的右3是弈翰。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61楼 发表于: 2010-03-09
    多谢证实。奕翰是水步步渓东安村人,生前任建行办事处主任,住台城东郊路。我真希望我班所有同学,尤其是没能参加去年百年校庆的同学、海外的同学,都能有照片上传到此网页上,作为64秋初4班同学的交流和永久的纪念。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62楼 发表于: 2010-03-17
夜访德湛

                                                                  夜访德湛

     去年百年校庆前,我好不容易找到了毕业后一直没见过面的黄德湛同学的电话,约他回校参加校庆聚会。校庆那天,他和水步的同学一起回校参加了中午在碧桂园的全校聚餐,后有事回家了。下午3点多我从广州赶回参加年级聚会,没见到德湛。据说他临走时托一个同学,等我回时打电话通知他回来。不知这同学为什么把这事给忘了,也没跟我说。我知德湛是个养殖大户,说不定家里有急事要处理,也就没给他打电话。这样,全班和全级合照和晚上聚餐就缺了德湛。

 

fficeffice" /> 

德湛是水步灌田人,在一中读书时任组长,我保留着的班团章学习小组和毛著学习小组名单中也有他,可以看出他当年是个“活跃分子”。他曾参加了岳维和我发起的69年春节4班的“准毕业合照”(阴差阳错,我和岳维都错过了那次合照机会)。后来我下乡当知青时与他还有几次书信来往,交流同学交往中的教训。如今算起来已有42年没见面了。这次校庆没见到他,我很遗憾,很想找机会去会会他。

 

       

                  64秋初(4)班准毕业合照(1969年春节)

                         (后排右2是黄德湛)

 

 

农历大年廿九我回台城过年,与德湛约好去探望他。下午我去斗山探访胡老师后回到台城。傍晚时分,我接到德湛手机打来电话,告诉我车已到达门口,就下楼会他。但东张西望都见不到他的车。我看到一辆停在门口左边的车前站着一个中年男子,看样子与德湛相差甚远,但我无法判断,毕竟40多年没见面了。于是,我拿起手机打德湛手机“试探”那“疑似”男子。谁知他应声拿起手机接电话。不会吧?这就是德湛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手机里传来了德湛的声音,接着,德湛从右边走了过来,我才知道刚才差点“表错情”了。德湛由他女儿驾驶一辆小面包车,与夫人、外孙一起“全家出动”来台城接我。老同学相见,分外高兴。我看到,德湛还是老样子,虽然脸上的皱纹在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皮肤比初中时黑了很多,但基本轮廓还在,脸庞、面容特别那双眼睛没什么变化,即使他走在街上也应该很容易被我认出来。

 

 

                                 在水步灌田农家屋与德湛合照(2010.2.12)

 

 

面包车在夜色中从台城开出,到水步后,再穿过泥泞乡道和茂密山林,到了灌田村外山野中一个鱼塘边。这就是德湛的养殖基地。他在这里承包了三十亩鱼塘。承包期二十年(已过了15年),原承包费用是交公粮。后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公粮也不用交了。德湛告诉我,这里鱼塘靠下雨集雨养鱼,没有活水,鱼长得慢,每亩田承包款如超过500元就无法维持。他在鱼塘边搭建了农家屋和猪舍,除了养鱼外,还养了一批母猪和三百多头猪。收入主要靠养猪。农活就靠他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和ersonName>夫人以及在家带小孩的小女儿打理。全家一年到头住在这里,干活,看鱼塘,极少回村里的屋里去住。

 

 

                              在黄德湛的农家屋留影(2010.2.12)

 

 

德湛有两个女儿,都已结婚。大女在外地打工,小女回娘家带小孩,帮干一些活,开车就是她负责的。那天气温骤降,冬装出门的我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了。特别是坐在四面透风简陋客厅中,感到凉飕飕的。不过,我与德湛一家聊天叙旧却使我感到同学的温情。谈话间,看到一只壮实的狗到鸡食盘觅食,我们多看了几眼。不料,狗竟然离开了。德湛女儿告诉我们,狗通人性,知道到鸡食盘觅食不对,它看到大家在注视它,以为是批评它,就灰溜溜地走开了。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与德湛和夫人、女儿和孙女合照(2010.2.12)

 

 

德湛回忆当年外出做生意受挫后回家承包鱼塘养鱼的往事。他说主要收入靠养猪,养鱼收入不多,其实只算“副业”——饲料养猪,猪粪养鱼(不用专门饲料);猪、鱼、菜、鸡“养人”;井水人用过后流入鱼塘与天水一起养鱼。我听后评论道,这可算得上“循环经济”了。

 

我大略估计,他家一年收入还相当可观,便“恭维”贫农家庭出身的德湛说,他如今可算“富农”了。不过,我接着“安慰”他,要这位“养殖大王”宽心:因为即使按土改标准,他没雇工没“剥削”,还不算“富农”,顶多算个“自耕农”,或上中农罢了(我不由得回想起那“以穷为荣”的荒唐年代,对那时的道德判断真感到困惑)。问题在于,他天天要喂猪养鱼,责任重大,不能能离家太久,不然就会把猪饿坏了。这就是他校庆中途回家的原因。看来,“养殖大王”还真不好当呢。即使收入不错,闲钱多多,但“闲暇”不多,也难以外出探亲访友住上一两天,更不要说外出旅游了。

 

在这个养殖基地,德湛上演的是“全能冠军”功夫,从农活到“工活”,盖屋、建猪栏、养猪、养鸡、兽医无所不晓,除了“司机”外,样样都是他一手一脚干的。他还领着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猪舍中嗷嗷待哺的乳猪。据他说,小猪的“生物钟”非常准,每个小时准时都从暖烘烘的暖箱中出来拥到母猪身上吃奶。因母猪奶头数量少于小猪数量,每次总有几头小猪抢不到奶头,只能等其他“兄弟”吃完后才吃,这样长成猪后体重就差百来斤。奇怪的是,每次都吃不到“头啖汤”的小猪,下次吃奶时也不会吸取教训,“抢步”提前跑出来“捷足先登”。为什么?德湛的回答很有意思:猪脑嘛。

 

                            出生一周的乳猪抢着吃奶

 

 

水步之行,与老同学相见共叙友情,还了解到家乡台山农业的不少真实情况,得益不少。对德湛的成功创业和勤劳致富,感慨良多。看来真是行行出状元。

 

在此将夜访德湛的照片上传,供同学们特别是4班海外同学共享。德湛养的农家鸡真是美味非常,回味无穷。咱们相约下次要到他的“农家乐”吃农家饭、农家猪和农家鱼哇。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17 16:45:52 编辑过]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63楼 发表于: 2010-03-17

珍贵而又好朴实,好真诚的同学情.

离线lzq4909
发帖
34
金钱
37
经验值
30
只看该作者 264楼 发表于: 2010-03-17

多个版本《夜访德湛》

领略几次农家情趣

感悟几番同学真情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65楼 发表于: 2010-03-19
新发现的一中“史前时期”老照片

                                             新发现的一中“史前时期”老照片

 

        去年末今年初在撰写《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时提到:我在入台山一中之前在台城镇一小读书时有一张有趣照片,1963年台城国庆大游行时,学校安排李婉梨同学在游行队伍前举“小民兵”旗,我则扮成民兵举着大刀跟在她后面,有人看了笑称,整个情景就像“监斩”(见下文)。发帖时本想把那张照片上传,记得此照片是在一本旧相簿中,印象很深,但那相簿不知所踪,只好作罢。

-----------------------

龙卷风:

             

                         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之一)

                                      

                                          李江帆

 

fficeffice" />

 

                                  1.一中人马

 

 在台山,考入台山一中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我记得读小学时在母校台城镇一小(后为台山县实验小学)二楼中厅看过毕业班自编的一个相声《一中人马》,指的就是有希望考入一中的同学。

 

1964年我从台山县实验小学毕业时,我所在的六(4)班有3人考入台山一中:我、李婉梨和黄海云。

 

婉梨是在我3年级从台城镇二小转学到一小时起就一直同班的同学。我和她有一张很有趣的照片,1963年台城国庆大游行时,学校安排她在游行队伍前举“小民兵”旗,我则扮成民兵举着大刀跟在她后面,有人看了笑称,整个情景就像“监斩”。海云则是在六年级并班时从他班转来的,实际上只做了一年同班同学。她是班中队长,我是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委。

 

1963年“六一”儿童节前,台城镇一小有20多位同学被评为台城镇少先队积极分子,在台城人工湖留下珍贵的历史照片(见下)。其中,13人后成为“一中人马”:64届卢植生(大队长)、李江帆(大队委)、陈佩芙(大队委)、李妙瑜(中队委)、黄桂贞(中队委);63届李柔珍(大队委)、邝健伦(大队委)、邝沃民(中队委);65届黄曼仪(大队委)、叶少兰(中队委)、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伟 黄">黄ersonName>梦雨(大队委)、陈卫权(大队委)、邝锦添(大队委)等。从照片可看出,当时生活水平还很低,同学们都是“赤脚大仙”。

                台城镇一小少先队积极分子合影 (1963.5.30 台城人工湖)

    三排左起 卢植生 谭新玲 李柔珍 沃民 启成 健伦 黄耐芳

    二排左起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陈济汉(ersonName>老师) 杨思恩 黄关爱 陈丽芳 李彩莉 ersonName w:st="on">李江帆ersonName> 陈佩芙  谭秀莲  黄曼仪 伍杏英

    一排左起  邝希荣(老师) 叶少兰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伟 黄">伟 ersonName>梦雨 李妙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瑜 黄">瑜 ersonName>桂贞 陈卫权 锦添  岑玉  岑植庭(老师)(黑体的后考入一中)

 

我曾就读的镇二小的同班同学陈小燕也考入一中。在小学一年级,我和她分别担任正副班长。1959年我们获学校积极分子奖励,班主任招静贤老师和当时还没到她肩高的我们合照过。那时我们真小啊!

 

我成为“一中人马”时才13岁,而我班有同学比我大几岁的。

                                   

                          

                       李江帆小学毕业证书上的半身照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1 0:11:58 编辑过]

 

-----------------------------------------

  

  最近意外找到了这张游行照片,真有如获至宝之感(见下)。

 

 

  照片拍照时间在1963年国庆节,地点在台山人民广场。台城镇一小就在广场旁边,没有围墙,学校常把广场当作学校活动场所,游行队伍应从一小出发进入广场。队伍前面举旗的是李婉梨。她是我班年龄比我稍大的同学,个头高出大家一大截,很可能因此被老师安排在游行队伍前任旗手,她手擎红旗上的字应是“小民兵”。我当时任少先队大队委,被老师安排扮成小民兵“方队”的领队,手持大刀跟在旗手后面。

 

看了这张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老照片,很有感慨。

 

一是感慨当年生活水平真低。照片上同学们正读小学五年级,标准年龄为12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一个个瘦骨嶙峋,营养不良,超大的膝盖皮包骨,全是“赤脚大仙”,反映了当年生活水平的低下。那时台城人家里和学校都没有早餐概念,一日只吃两餐饭。上午上课到11点肚子就饿得咕咕响。记得大概在4年级,有一次我饥饿过度致头晕眼黑,口吐白沫(台山称之为“发饭奶”),被发现后送到老师饭堂吃了一碗粥才缓解过来,印象很深。我以前在一个帖子上说过,我们这一代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这与我们在少年时代就经历过很多困难艰苦,从小就得到磨练密切相关。相比之下,90年代以来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简直是翻天覆地。如今很多小孩都不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了。现在的电影演员,即使是扮演爬雪山过草地本该饿得面黄肌瘦的“红军”战士的,一个个也是肥头大耳的,要找个瘦瘦的还真是“稀缺动物”。记得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演饰十年内战时期缺吃少穿(连盐都吃不上)的少年儿童潘冬子的小演员,是一副胖乎乎、营养过剩的样子,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二是感慨当年战备气氛真浓。1962年老蒋叫嚣反攻大陆,大陆战备气氛很浓。记得学校窗口玻璃全粘上防空袭的十字纸条,小学生常搞“战备训练”,我们常躺在广场地上,手举红缨枪对空练习瞄准“射击”敌机(第一次知道瞄准要有提前量)。故国庆游行以小民兵为主题是不奇怪的。后来我们进入台山一中读初中,小民兵活动还很多。记得林海老师任教时还写过作文《活跃在纱帽山下的小民兵》。

 

三是感慨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小同学稚气十足,如今正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大都逼近退休年龄,不由得你不服老。照片中扛红缨枪的同学应是同级的,但大都不记得是谁了,只认得前左4是朱劲波同学,他考入台山一中(64秋初1班),后来成了我最要好的好朋友之一,现在美国三藩市。婉梨考入台山一中(64秋初2班),后在侨中当老师,听说后来去了美国。照片中还有不少后来成为台山的64秋初同学。欢迎老三届老同学“指认”。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21 12:00:27 编辑过]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66楼 发表于: 2010-03-20
哈哈,笑S我了,你的宝物真多,我们那时不仅是赤脚大仙,还瘦骨鳞鳞呢.没一个够营养的.
离线Laotao

发帖
45295
金钱
540850
经验值
13731
只看该作者 267楼 发表于: 2010-03-20
511001:
哈哈,笑S我了,你的宝物真多,我们那时不仅是赤脚大仙,还瘦骨鳞鳞呢.没一个够营养的.

拿着大刀好威风,不过膝头大过脾。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68楼 发表于: 2010-03-21
Laotao:
511001:
哈哈,笑S我了,你的宝物真多,我们那时不仅是赤脚大仙,还瘦骨鳞鳞呢.没一个够营养的.


拿着大刀好威风,不过膝头大过脾。

    台山话“膝头大过脾”真传神。不过这是时代的烙印,那年代的人是难以逃脱的。LAOCAO二哥比我等辈年长,在三年困难时期应进入青年行列,但想来也未必会肥头大耳。在发此帖时,我还得感谢一小老师给我们留下了这张真实记录当年状况的珍贵老照片。我猜想他(她)应该是想记录游行队伍小民兵“英姿飒爽”的威风,但说实在的,47年后我从这张老照片中读出的信息不是“威风”,而是感慨——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孩子们一个个瘦骨嶙峋,这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水平低。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状况到改革开放以后得到逆转。最近发现的一张推荐上大学时(1973年)的体检表显示,我当时体重只有102斤,这意味着下乡5年,从17岁长到23岁,一斤体重也没有增过!我清楚地记得,是在1979年备考研究生时体重才开始增加的。山水轮流转。过去“又黑又瘦”是贫困的特征,现在倒成了富裕的标志:富裕的人们有钱减肥,常旅游而又黑又瘦,又白又胖的反成了“穷人”。

   又:我仔细辨认此照片,发现小民兵游行队伍右起第6人(在穿长裤的女同学左边一个扛着红缨枪面对镜头的男生)很像朱民英同学,他在镇一小和我不同班,当时住在环城南路,考入一中和我同班。我在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中几次提到他。听过他后来去了美国,但去年校庆同学聚会我花了很多功夫都没有找到他的联络方式。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21 9:06:12 编辑过]

离线木子哥

发帖
1976
金钱
55167
经验值
1191
只看该作者 269楼 发表于: 2010-03-2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膝头大过脾”只是其中一招,经过贫困,方知爱惜,经过饥饿,方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夜访德湛同学令我感触,同学之谊不必重复,德湛同学一家是支撑农业大国的千万农户之一,勤肯忠厚,尽职本份。墙上的幼儿认字图尤令人动容,愿小朋友明天会更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