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9460阅读
  • 558回复

寻台山一中“六四秋初(4)”班老同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zcai

发帖
19323
金钱
38132
经验值
367
只看该作者 405楼 发表于: 2011-01-14
龙卷风同学:“认真”二字是你的优点,也是你成功的其中一个因素,很值得佩服。你对那时的形势分析和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事件,是一种很科学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历史包袱,总结经验教训,得到进步。你因“黑话事件”而执意要寻找那份《羊城晚报》,最后如愿以偿,但你起码记得是66年7月左右,寻找范围相对小些。而我说的那张照片,最肯定的只是知道曾经登载在《南方日报》头版,其余的只能是“可能”二字作前题。比如,:“可能”是75年夏天,“可能”是学习理论的班,“可能”......。仅靠这些不肯定的线索去找,而且你的博士生们对我完全不认识,真像大海捞针,难啊!不应该为了我的这张对大众毫无价值的旧照片浪费博士生们的宝贵时间。谢谢您的好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离线szcai

发帖
19323
金钱
38132
经验值
367
只看该作者 406楼 发表于: 2011-01-14
您可曾记得?1965年前后,越战正酣,学校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举行过一次“援越抗战象征性长跑”的活动。要求同学们利用早上煅炼身体时间进行跑步,比一比哪个班级对援越抗战的贡献大。在学校内宿的同学受到条件限制,每天没法多跑。因为早上统一钟声起床,不可能有更多时间参加跑步,好成绩的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些外宿同学身上。根据路牌显示,从台山车站到一中附近,大约1500米,每天我们就在这段公路上来回跑。开始每天都是几千米的成绩,随着越战的深入,后来超过一万米的成绩。我也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人,有一次教育局派人来采访。在二楼学校接待室内,询问我对长跑意义的认识,长跑的成绩如何达到等问题。后来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豪言壮语,瘦小的身材不符合宣传强身的要求,又可能是因为就算你跑得再多,对消灭敌人也起不了作用,这次采访也就没有下文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407楼 发表于: 2011-04-18
近来“革命工作”繁忙,好久没上同学网了。最近得闲约了在“广佛都市圈”的一中同班老同学来广州聚会,留下了下面难得的同学合照。他们当中有两人是43年没见过面了。有谁认得他们姓甚名谁?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1-04-18 23:49重新编辑 ]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408楼 发表于: 2011-04-19
刚刮完龙卷风,这边厢果然现身了,老同学,只认得一个刘凤鸾.
离线lzq

发帖
71
金钱
50236
经验值
27
只看该作者 409楼 发表于: 2011-04-21
左起:李江帆 陈业湛  李琼优  陈玉玲  刘凤鸾
老同学还风采依旧啊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410楼 发表于: 2011-04-21
     LZQ同学果然厉害,认出了43年没见面的老同学李琼优和陈业湛(刘凤鸾、陈玉玲同学在2009年百年校庆回校参加庆典见过面了)。

     提起这两位同学芳名列入64秋初四同学榜,还有两段故事。
  
      先说陈业湛。他在1964年入学时,是住大江陈边圩明远路16号的(根据我1965年笔记本上的同学通信录)。因他是“墟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不一样,当年居住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祖屋,要据此查他现在哪里,可真不容易。2009年我班同学聚会前,我先联络了雷兆勤、李活权同学,后又联络上刘永安同学。永安在家乡经常走村过镇卖凉粉,是他自告奋勇,专门去陈边墟找到了业湛的旧屋,才问到业湛现在广州的电话。
  
    原来业湛因父亲退休他接班,到了广州自行车厂(现为摩托车厂)工作。他现任公司工程师,分管基建。2009年同学聚会,他因要出差没法回校,故和同学们一直没有见面。我和他虽然都在广州,但因为忙,也没有约到他见面。故这次见面算是43年一遇了。业湛果然是在大城市工作的人,特别醒目,他按我在短信里写明的线路图,在路上一个人也没有问,就径直来到聚会的餐厅。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1-04-22 00:25重新编辑 ]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411楼 发表于: 2011-04-21

          再说李琼优。她是大江东头桐安人,2009年我班聚会时没找到她,后来听说她去了加拿大,于是在年级通讯录中是写着她“在加拿大”的。今年2月中旬,美国李文嫦同学给我来电,说,李琼优同学并不是在加拿大,而是在番禺。我知道马上打电话去,才知道当年她在台山务农,后来结婚嫁到番禺市桥小平村,一直到现在。我说还记得她的模样,记得她写“李”字的特点,还告诉她找到了她当年的学籍册。这次聚会,她和凤鸾等同学到来,我一眼就认出她了。大家一边叙旧,一边为这个“加拿大”老华侨“平反”,原来是“番禺”华侨呢。琼优现在村里(已经城市化的村庄)做文书工作,膝下儿孙满堂了。

      老同学见面自然有谈不完的话。特别是他们在我家看到我保留至今的中学笔记本上记着他们的成绩号、座位号、课外学习小组名单和家庭地址时,感到非常珍贵。毕竟是40多年前的文物啊!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412楼 发表于: 2011-04-22
      琼优还谈了一段趣闻。她的被“发现”,还与我班黄杰沛同学有关。杰沛在百年校庆同学聚会后没找到琼优心有不甘。后来,他专门开摩托车去到琼优娘家,找到她哥哥,自我介绍是她同学,问她现在哪里。谁知她哥哥“革命警惕性”很高,盘问了一番,还是不放心(他后来说是怕诈骗),没有告知她的手机号,只是告诉他她的固话号。杰沛打电与琼优通话确定“无诈”后,再把琼优电话告诉美国的小苏、文嫦同学,后来文嫦又告诉我,这才使“加拿大”华侨荣归故里了。

      看到同学的合照,想着来之不易的聚会,你不为我班同学之间的情谊感动吗?更难得的是40多年前的照片,大家还认得出吗?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1-04-22 00:08重新编辑 ]
离线szcai

发帖
19323
金钱
38132
经验值
367
只看该作者 413楼 发表于: 2011-04-24
       你们这几位同学在分别43年后能够有机会重逢、合影,的确是非常难得,非常有意义,值得庆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414楼 发表于: 2011-04-25
分别四十几年后,说实在话每找回一个同学都是很曲折很艰难的,但相会以后那种喜悦又是无以名状的.为你们老同学的相聚祝贺!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415楼 发表于: 2011-05-26
         寻老同学任务尚未成功,还请各位网友多多帮忙。

     下面上传李优甜同学的照片。她现在加拿大。这是她(二排居中)和先生一伟(二排右4)与他们教的粤剧班学生的一张“工作照”。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1-06-22 00:41重新编辑 ]
离线szcai

发帖
19323
金钱
38132
经验值
367
只看该作者 416楼 发表于: 2011-05-26
引用第415楼龙卷风于2011-05-26 10:24发表的  :
         寻老同学任务尚未成功,还请各位网友多多帮忙。
     下面上传李优甜同学的照片。她现在加拿大。这是她(二排居中)和先生一伟(二排左5)与他们教的粤剧班学生的一张“工作照”。

   [图片]


     愿您利用今年的暑假把寻找老同学的任务胜利完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417楼 发表于: 2011-06-21
                                   
      李优甜同学在一中读书时任我班文娱委员,下面一段回忆与她有关。

          怀旧老歌(之一)
  
   在台山一中读书时唱过很多老歌,至今仍令人留恋。其原因不在于其歌词(很多不合现思潮),而在于与这些歌相联系的情景及其时代烙印。

   读初中时,《我们年轻人》是热门歌曲之一。我记得音乐老师陈学宏指导我们高低音部联唱。歌词为: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哪里有困难,那里有我们,赤胆忠心为人民。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山高海深,高举革命的大旗,巨浪滚滚永不停,永不停。迎着红太阳,意志更坚定,勇敢迈步向前进。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要为真理而斗争。爱憎最分明,敢于担重任,奋发图强干革命。坚持社会主义,捍卫世界和平,高举革命的大旗,巨浪滚滚永不停,永不停。我们心连心,我们团结紧,胜利迈步向前进。我们心连心,我们团结紧,胜利迈步向前进。

   这是我读初中时很喜欢的一首歌。唱起它,就会想到我们的年轻时代。虽然歌词现在看起来有点“老土”,但我相信,这种理念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现在网络上能下载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和歌词)。不过,一首网络下载的歌词中的“革命”被改成“改革”,一听就不对劲:60年代的歌怎么可能有“改革”的说法?显然是自作聪明。此外,歌唱者的声音也可以辨认是否有“时代感”。这首歌唱得最好的是http://116.28.66.253/30171837.mp3合唱。至于网上的《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就比较差了,对歌词作了很多删改,听不到原汁原味了。

   另一首我很喜欢的歌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歌词是: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啊祖国,养育了我们的祖国,要用我们的双手把你建设得更富强。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记得我班在科学馆前排练过此歌的舞蹈,我有份参加演出,由班文娱委员李优甜任导演。现在看来,这首歌除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长)一无所知,故强调“到农村去”有历史局限性外,提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基调是很积极的。一听到它,就想起我上山下乡的难忘岁月。

   还有一首歌叫《战士爱读老三篇》也是很难忘的。一听到它就想起文革大串联时期第一次来到广州的情景。

   1966年11月,我去广州串联。因家境清贫,母亲只给了我四元钱,外婆偷偷塞给我五元钱。我要徒步串联但没有鞋(从小学到初中我基本是没有鞋穿的),母亲向任体育老师的同事借了用汽车轮胎割成的“海陆空鞋”给我穿。因轮胎脱色,穿得脚面带黑痕。我是和3班伟生、一班超凡等在四舍过夜,天还没亮就起程,天刚蒙蒙亮已走到公益。过渡后在水口一小饭店吃饭。为了省钱,我只花4分钱买了两碗白饭捞(免费)酱油吃,伙计看了直瞪眼,不过也没说什么。当晚在沙坪中学过夜。次日走到九江过渡,在渡船上免费坐上一部开往广州的客车(那时有政策革命师生可免费坐车串连,但在公路上拦车车不停,唯有在过渡时上车,这时客车非停不可)。

    到广州后在盘福路小学“革命师生接待站”报到。其他同学投亲靠友离开了,剩下第一次到广州的我,人生地不熟,只好听任接待站安排。我和一班学生被带上一辆卡车,直往郊区开去。过了很久才到了位于龙洞的广州林校。我被安排住在一个空课室中,地下铺上稻草垫作床,领来没有被套的棉被盖着睡觉。每天清晨,学校有线广播的首播曲是《战士爱读老三篇》。我总是被它叫醒的,于是它了我的morning call。

   住在该接待站住宿和吃三餐都免费。但去校外就没有免费饭吃了。我早餐吃三大汤碗白粥,撑得饱饱的,乘公交车先去沙河,再换乘11路车到文德路。这时,台山一中胸章或学生证就成了免费坐车的凭证。中午去中山医学院看大字报。印象很深的是,我正在抄一篇讲毛主席一家六口人为革命牺牲的大字报,突然有几个大学生过来给我们派送同样内容的油印传单,使我喜出望外。串连期间,我为省钱都不吃午饭,晚上回广州林校再吃晚饭。这样,硬是从饭钱抠出钱来,买了我第一个三极管3AG11(2.65元),安装了来复式单管机。

   现在卡拉OK可以找到这三首歌怀旧。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1-06-22 00:47重新编辑 ]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418楼 发表于: 2011-06-21
                                                 怀旧老歌(之二)

     还有些与我们的中学历史相连的文革老歌(不一定是“革命”的)记忆犹新。有三首歌印象也非常深刻:

   (1)文革初期盛行反动血统论时期“主义兵”唱的《老子英雄儿好汉》,歌词照录如下(杀气腾腾地):“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要是革命你就站过来!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喊口号)要是不革命,就罢他娘的官!就滚他妈的蛋!”

   (2)被打入“牛栏”的“牛鬼蛇神”被迫唱的《牛鬼蛇神歌》,歌词(哭丧地):“我是牛鬼蛇神,一贯来反党反人民。坏话我说尽,坏事我做绝。从今天起,我要低头认罪...厄...重新做啊人那...啊啊啊”

    (3)《红卫兵战歌》,歌词:“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歌词记不清了,旋律还记得)

   《老子英雄儿好汉》观点荒唐(其实很容易证伪,很多革命老前辈的“老子”并非“英雄”),歌词不雅,难登大雅之堂;牛鬼蛇神歌污辱人 格,受到广泛非议,后来都难以载入文革战歌“正史”。《红卫兵战歌》是进入文革“正史”的主题歌,客观地说,旋律还是很慷慨激昂的,甚至可以作为判断同龄人的“试金石”。如果有人说没听过或没唱过这首歌,那他肯定不是那个时代的中学生。回忆60年代在台山一中四年生涯,如果回避这些歌,就无法完整真实地重现这段史实。

    我原估计这些歌在现网络音乐库或KTV光盘中都绝迹了,恐怕也从很多人记忆里消失了。不料,后来一查网络才发现我估计错了。网络上有大量文章谈到这三首歌,其中,《红卫兵战歌》有视频版,配上的是文革时期的“原装”录像(破四旧、批斗刘少奇等),出处:http://www.56.com/n_v198_/c48_/21_/8_/mzd001mzd_/zhajm_126051420637hd_/236513_/0_/49018395.swf  《牛鬼蛇神歌》有音频版,不过与当年在台山一中流行的版本完全不同。《老子英雄儿好汉》歌没查到下载处,有人问及,估计也有下载点。

    看了网上几首文革老歌,忍不住弹一弹歌曲所配视频。

    歌曲所配视频较好的是《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红卫兵战歌》,它们以历史音像记录为视频画面,真实地重现了当年情景。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是拍摄于1964年的《军垦战歌》中的插曲,兵团战士唱着《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满怀热望,满怀理想,昂首阔步”奔赴新疆建设兵团。虽然其歌词现已不时兴,但它唤起了我们这些当过知青的同龄人的难忘回忆,使我回想起我们的年青时代,这就够了。实话说,我们在台山一中读书所熟悉的歌,除了革命歌曲以外,难道还会有“靡靡之音”吗?那时年青一代满怀热望,满怀理想,为建设伟大祖国奋发图强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熟悉的旋律唤起了我的回忆,令我激动不已。我想起在台山一中读书的幸福时光,想起林老师在班会上的谆谆教导,想起文革爆发前两个月李择槐校长和伍亨书记在全校“三好学生”颁奖大会上的殷切期望,想起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想起了有幸上大学以后的成长之路......在《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录像中,看到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年轻人一张张充满青春活力(甚至稚气未脱)、无忧无虑的脸庞,我不禁想道,这不就是我和我的同学们的缩影吗?如今这些同龄人应到了退休年龄了,他们在哪里呢?

    《红卫兵战歌》记录了文革期间发传单、撤“全聚德”招牌、批刘少奇、江青讲话等老三届耳熟能详、百感交杂的历史片断,其录像如今已成“绝品”,在公开发行的音像制品中已很难寻觅。其后的《下定决心》语录歌和《拿起笔作刀枪》 视频应是当年红卫兵宣传队街头演出的录像,尽管其“文革动作”如今看来有些可笑,尤其是身穿绿军装的少女们手持语录本,高喊“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的不雅口号,令人感到滑稽可笑和可悲,然而,它们都是当年历史的真实记录。

    其他歌曲所配大多是文不对题甚至是粗制滥造的视频,令希望通过老歌追忆往事的老三届同学们不无失望。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视频中出现的戴着红卫兵袖章和口罩的年轻人行军录像,并不是上山下乡知青的视频。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中学毕业生的身份已不是叱咤风云的“红卫兵”,而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据戴口罩情景可以估计,行军大概发生在1967年初脑炎流行时期。画面中的联合收割机不是1960年代应有的“农村”情景。另一版本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以1968年欢送知青上山下乡的录像为背景,在市面销售光盘有,但可惜在网上搜索不到。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声音优美抒情,但所配的视频文不对题,出现游客漂流画面,风景虽然秀丽,但没有“点题”,其氛围与歌词中反复唱到的“屹立在山岭”的青松毫不相干,很不协调。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歌曲气势磅礴,但女歌手穿着敞胸露肩的西式红裙,使人感到她不是在唱60年代的革命歌曲,而是在演唱意大利美声歌曲。

   《战士爱读老三篇》是没有画面的琵琶演奏。此外,网上还有《战士爱读老三篇》的另一个视频版本更为离谱,几个披头散发的女生重复跳着类似原始人动作的、极其单调的舞蹈为背景视频,与“战士”和“老三篇”等要素毫无关系。

     视频与歌词文不对题的问题在卡拉OK光盘中也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年轻一代音乐人历史知识贫乏所致,他们不熟悉音乐的时代背景,无法配上合适的视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与其无所用心和水平低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使音像制品的出版人不敢直接采用(这叫剽窃)“原汁原味”的音像制品,但自己又懒得为歌曲配视频,便随便拍一些风景录像来滥竽充数。这就造成了卡拉OK老歌的普遍文不对题。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419楼 发表于: 2011-06-23
老同学,潜水好久了,又出国讲学了?大家还等这你领我们高唱红歌,老歌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