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卷风
: 梅釜是我小学一、二年级(台城镇二小)的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很特别,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这么说来他是丽芳的妹夫?这世界可真小!
我在一年级时与梅釜等同学和班主任招静贤老师的合照 ..
(2012-03-03 14:07) 
2012年7月17日,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招静贤老师在广州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魂归天国。7月22日正值农历大暑,我和招老师的家属和亲朋好友四五十人冒着酷暑,在广州银河园参加了招静贤告别仪式。告别厅里,在遗照两侧,两幅竖挂的大挽联写道:“一生善良 宽容 相夫教子,一世勤劳 俭朴 克己奉家”。.
然而,在我们这些招老师的学生看来,这一挽联只是对普通家庭妇女的写照(说不定是殡仪馆的“标准化挽联”),或许还要给这幅挽联补充“教书育人”的内容,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招老师平凡而又光彩照人的人生。 招静贤老师是番禺人,生于1927年5月11日,在台山长大并参加工作。50年代曾在台城镇二小任教师。后调回广州,先后任广州多间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直到退休。她一生任教师,桃李满天下,称誉她为“人民教育家”也不过分。 我就是五十四年前招老师教过的学生。1958年春我刚满7岁,进入台城镇二小一年(1)班读小学。恰好由语文老师招静贤任班主任,招老师就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位小学启蒙老师。. 我如今还珍藏着1958年和招老师合照的一张照片。.
台城镇二小 一(1)班积极分子代表合影(1958) 后排左起:陈小燕、招静贤老师、李江帆 前排左起:伍伦杰、陈小梅、伍丽桥、梅釜 照片应该是1958年底或1959年初拍的。那时,班主任招静贤老师与我班参加学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同学在会场(印象中是二小的膳堂)门口拍的合照。背景标语写着“积极分子代表热烈欢迎您”。从衣着看,应在秋冬时节,很可能是年终评选积极分子后拍的。招老师(中)亲切地搭着任班长的我(右)和任副班长的陈小燕同学(左)的肩膀合照。前排同学如今还依稀记得名字:左起:伍伦杰、陈小梅、伍丽桥、梅釜。我们胸前佩戴的是积极分子代表证(从伦杰的代表证撕口可以看出是纸制的),手上拿着的是会议奖品书签。可以看出,除了伦杰外,小燕和同学们都没穿鞋。至于我是否穿鞋,看不清楚。那时我脸胖乎乎的(我父亲在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前任小学校长,家境是不错的),比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的1963年国庆游行的“膝头大过脾”好多了。 招老师任我们的班主任只有两个学期,仍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在记忆忧新的有几件事: .
一是跟招老师学拼音。我是在1958年春季入小学读书的(此后学校改为秋季入学,故我在小学一年级读了三个学期)。1958年2月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上学期学的是类似方块字的注音,下学期才开始学用阿拉伯字母的汉语拼音。招老师是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她的汉语拼音据认为是全校老师中最好的。得益于她的教诲,我的汉语拼音基础比较扎实。即使后来学习与汉语拼音很容易混淆的英文字母,我也没有产生混淆。她教我们如何读出en和eng的区别,我牢记到如今。在我成为大学教师后,每当有人赞许作为地道广东人的我的普通话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小学一年级教我拼音的招老师。.
招老师育人有方,和同学们有很深的感情。我记得她带班干部在台城逛街,去光声戏院一楼游乐场,自掏腰包请大家在玻璃地图上玩模拟驾驶只有小指头大的小汽车(用玻璃底下的电磁铁吸引),让我们这些稚气未脱的小干部大开眼界。
.
二是排练文艺节目。记得同学们由招老师导演在一个旧舞台上排练“拔萝卜”。我被招老师安排扮演老公公,小燕扮演老太婆,还有同学扮演大萝卜、小姑娘和小动物。我脸上贴着胡子,弓着腰,唱着充满童趣的儿歌,步履蹒跚地上场:“拔萝卜,拔萝卜,嗨哟嗨哟拔不动,老太婆,快快来,快快来帮我拔萝卜……”这应该是我任主角演出的第一个节目。我现虽然记不得当年演出的具体细节,但我估计,同学们很可能是这样分工的:小个子梅釜扮演小狗,娇小的丽桥扮演小姑娘,高个子小梅扮演大萝卜,至于伦杰?想不起来了。由此看来,这些同学的确是班里的“积极分子”......那时学到的歌为数不多,很有印象的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另一首是“小燕子”,每当老师教唱这首歌唱到“小燕子,穿花衣”时,班里的调皮同学就起哄取笑小燕,甚至还把她恼哭了。
.
第三是印象最深的,参加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劳动。记得电影院旁的空地架起炼铁炉,我在那看过铁水出炉, 很壮观。学校还在操场上垒起煤烧铁矿石(烧后易砸碎)。全班同学去一中操场捏煤球,还多次到通济桥外的矿石场碎矿石,自带铁锤和铁皮小圆环(用来防止碎石乱飞)。排队回来时一个小个子同学不知怎么走失了(后来找回)。我自小读书比较听话,参加各项活动很积极。大概因此被评为学校“积极分子”。
.
我在三年级转学到镇一小后,与二小同学就没有什么联系了。印象中,在二小同班同学中,只有小燕和丽桥考入台山一中(64秋初1、2班),小燕的妹妹双燕考入台山二中,其他同学后来在哪读书,如今在何方,都不清楚。那时也没有留下同学名录,名单也记不全。真希望有机会与儿时同学相聚叙旧啊。
.
招老师只教了我班两个学期就调走了。我对此非常依依不舍,常常在睡梦中暗自流泪,醒来发现热泪盈眶。1966-67年文革串-连时我第一次来到广州,按招老师临别时抄给我的、被我背得滚瓜烂熟的“广州市解放南路陶街366号之二2楼”,找到了招老师。
.
以后我在广州读大学、在佛山工作时也常拜访她。不过,1980年代后她搬了家就联系不上了。我再次登门拜访时,发现住在房子里的是在陶街摆摊的外地人。他们说,原住户搬走了,不过有时还会回来。我就留下一张纸条,请住户转交。2000年底,我经多方寻找,终于重新与招老师取得联系。她说在报纸上看过我的有关报道,很想见见多年没见面的学生。
.
李江帆与招静贤老师(2000.12)
.
师生见面非常高兴。对比1958年与2000年我与招老师的两张合照可以看出,42年后,“不及肩高”已发生逆转:以前是稚气未脱的我不及年轻的招老师肩高,现在是年迈的招老师不及我肩高。这使我不禁感慨地想起一句话:教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我的成长,离不开包括招老师在内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的“照路”。在我成为大学老师之后,对昔日小学老师的教诲仍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
我一直惦记着招老师。2010年3月,当我再次打电话问候招老师时,才知她患病在海珠区新滘人民医院留医,已有好几年了。我虽然记下床位号打算去探望她,但因教学科研工作很忙,出差也很多,加上不久又遭遇沉重的家事压力,分身乏术,一直抽不出时间。后来,我在台山同学网发帖,祝愿祝病榻中的招老师早日康复。
.
2011年12月14日,我抽空专程开车去看招老师。七转八拐,终于找到了这家医院,但我进大门后发现车无法开到住院部,只好绕路退出去,终于在坐落在山坡上的医院病房中找到了招老师的病房。此时招老师已八十多岁高龄,我感觉到她健康状况大不如十年前。我关切地问她病情,但听她讲病情,我直到离开时也不得要领。看到她衰老憔悴,一丝不祥之感不禁掠过我心头。我征得招老师同意后,紧拉她的手,和她在病房中合照了几张相。这可能是招老师生前留下的最后的照片……
.
李江帆探望住院中的招老师(2011.11)
.
我希望通过这个帖子和台山同学网,把招静贤老师辞世的消息告知50多年前的老同学,包括招老师合照相上的陈小燕、伍丽桥(台山一中64秋初班,如今不知在哪)、梅釜(在美国)、伍伦杰、陈小梅(现不知在何方),以及招老师在台山和广州教过的学生。让大家一起祝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优秀人民教师招静贤老师安息。
招静贤老师遗照(1927.5.11-2012.7.17)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2-07-25 01:5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