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江帆与许婉贞同学合影。在台城工作的婉贞对组织这次同学聚会非常热心,她成为我班寻找同学地址的信息中心。她为方便联络,专门申请了电子邮箱,找到了多位出国多年的同学的联络方式,还提供了一张清晰版“准毕业合照”(版权所有,不得翻印,付费除外)。江帆同学经常和她通电话,很多同学信息是从她那里得知的。如今婉贞还习惯称李江帆为“老班长”。李江帆笑言:这使他想起电影中背着大锅爬雪山过草地的炊事班“老班长”。
难能可贵的是,婉贞不仅珍藏着当年的学生证(见下),还保持着初中时代的"童真"和助人为乐的热情。


雷兆勤与李江帆合影。江帆在开始筹备同学聚会时,手上没有几个同学电话号码。他得知兆勤在新大江小学任校长,打电话去没人接,再打去大江教育办,无巧不成书,接电话的就是正在值班的兆勤。他提供了几个同学电话、初中同学地址原始件、1968年的“准毕业合照”,以及初中“文物”扫描件。兆勤告诉江帆:这些年他虽然没有与他取得联系,但一直关注报上老同学学术活动的报道,留下了江帆不少剪报。这次同学聚会,兆勤出了大力,他积极赞助同学聚会,还义务承担年级校庆活动DVD“总编辑”工作,负责冲印本班同学照片,表现出对同学们的一片热忱。
下图是兆勤初中时代的借书证。从旧照片可以看出,少年兆勤风度翩翩,而“资深”兆勤仍“英雄不减当年勇”。


李江帆与刘凤鸾合照。他们曾作为初中一年级的正副班长共过事。凤鸾毕业后到佛山任小学教师。李江帆70年代在佛山地区师范学校执教3年,近年担任佛山市政府顾问,曾多次到佛山讲学、咨询,由于信息不通,一直不知凤鸾就在佛山。直到2009年9月筹备同学聚会才发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好在现提倡“广佛同城化”,他们可望变成同城“街坊”了。

“李双双”合影。李健材同学是本班著名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威震珠三角的原台山粤剧团“台柱”,现台山侨联主席。他主动为同学聚会服务,请来专业摄影师拍照,还主动赞助本班同学聚会。李江帆记得,初二时自己写过援越抗美“三句半”,并似乎以此为剧本与健材等同学在年级文艺晚会上演出过。可惜,没有“轰动”效应,也没有剧照为证。李江帆声称,如有人发现有此剧照,一定重金求购。

林添筹同学是当年的班劳动委员,现台山市法院党委副书记。李江帆还记得,在由李文嫦同学抄写的初中第一学期的班主任鉴定中,他是与添筹在一起被谭槐俊老师“捆绑表扬”的(有“文物”为证)。当年一中四舍后面的菜地上,留下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本次聚会,添筹任本班联络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还积极赞助同学聚会。

新城市妹合照:大江人蔡绮莲同学是新“江门妹”,水步人刘凤鸾同学是新“佛山妹”。可惜现提倡的是“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同城化而不是佛江同城化。其实,在1980年代,佛山、江门,“珠中江”同属佛山地区,本是“同根生”,早就“同市化”了。

新旧“台城妹”合照。罗敏玲同学在一中读书时住在台城桔园路(想必当年桔子满枝头),后回归祖籍南海,算是旧“台城妹”(但她似乎不怎么会讲台山话了);刘淑媛同学是水步人,后在台城任幼儿园园长,变成了新“台城妹”(想必讲台城话十分了得,不然幼儿园小朋友怎么听水步话呀)。新旧“台城妹”在一起叙旧,别有一番情趣。

新“佛山妹”刘凤鸾、罗敏玲合影ffice
ffice" />
(设计对白)
罗敏玲:我系南海人,唔系“佛山妹”。
刘凤鸾:南海是佛山市一个区,你地归我地佛山市管辖,怎解唔系佛山妹?
罗敏玲:古时佛山只是我地南海县一个镇而已!
刘凤鸾:你知唔知吗?佛山呢个“镇”在古时好势飞利,系“中国四大名镇”,与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齐名呢!
罗敏玲:……

两个新“佛山妹”刘凤鸾、陈玉玲合影。原籍台山附城的陈玉玲同学曾是母校排球队名将,为“排球之乡”英名传播立下赫赫战功,后到海南打球,退役后进入佛山工人阶级行列,与刘凤鸾一起成了新“佛山妹”。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1-29 12:14:31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