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之一)
李江帆
ffice
ffice" />
1.一中人马
在台山,考入台山一中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我记得读小学时在母校台城镇一小(后为台山县实验小学)二楼中厅看过毕业班自编的一个相声《一中人马》,指的就是有希望考入一中的同学。
1964年我从台山县实验小学毕业时,我所在的六(4)班有3人考入台山一中:我、李婉梨和黄海云。
婉梨是在我3年级从台城镇二小转学到一小时起就一直同班的同学。我和她有一张很有趣的照片,1963年台城国庆大游行时,学校安排她在游行队伍前举“小民兵”旗,我则扮成民兵举着大刀跟在她后面,有人看了笑称,整个情景就像“监斩”。海云则是在六年级并班时从他班转来的,实际上只做了一年同班同学。她是班中队长,我是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委。
1963年“六一”儿童节前,台城镇一小有20多位同学被评为台城镇少先队积极分子,在台城人工湖留下珍贵的历史照片(见下)。其中,13人后成为“一中人马”:64届卢植生(大队长)、李江帆(大队委)、陈佩芙(大队委)、李妙瑜(中队委)、黄桂贞(中队委);63届李柔珍(大队委)、邝健伦(大队委)、邝沃民(中队委);65届黄曼仪(大队委)、叶少兰(中队委)、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伟 黄">黄ersonName>梦雨(大队委)、陈卫权(大队委)、邝锦添(大队委)等。从照片可看出,当时生活水平还很低,同学们都是“赤脚大仙”。

台城镇一小少先队积极分子合影 (1963.5.30 台城人工湖)
三排左起 卢植生 谭新玲 李柔珍 邝沃民 邝启成 邝健伦 黄耐芳
二排左起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陈济汉(ersonName>老师) 杨思恩 黄关爱 陈丽芳 李彩莉 ersonName w:st="on">李江帆ersonName> 陈佩芙 谭秀莲 黄曼仪 伍杏英
一排左起 邝希荣(老师) 叶少兰 *经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伟 黄">伟 黄ersonName>梦雨 李妙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瑜 黄">瑜 黄ersonName>桂贞 陈卫权 邝锦添 岑玉慈 岑植庭(老师)(黑体的后考入一中)
我曾就读的镇二小的同班同学陈小燕也考入一中。在小学一年级,我和她分别担任正副班长。1959年我们获学校积极分子奖励,班主任招静贤老师和当时还没到她肩高的我们合照过。那时我们真小啊!
我成为“一中人马”时才13岁,而我班有同学比我大几岁的。

李江帆小学毕业证书上的半身照
2.班长责任
被一中录取不久,班主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任谭槐俊">任谭槐俊ersonName>老师就来家访,我刚好不在。他告诉我母亲说我的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想物色我当班干部。他了解到我个子较高,很高兴。他认为高个子当班干部有威势。
入学后,我被分在64秋初(4)班。我班有59人,主要由水步、大江同学组成,台城同学不够十个。成为“一中人马”的小学同学没有一个与我同班。
升入初中使我感到就像进入一个知识大海洋,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在向“又红又专”进军的热潮中,我勤奋读书,全面发展,各科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初中两年,我年年被同学们选为三好学生,一直担任班长。
当时班干部组成为:初一时期(1964.9-1965.8),班长:李江帆,副班长:刘凤鸾;学习股:李瑞金、李活群;劳动股:雷畅桓、林添筹;生活股:ersonName w:st="on">雷兆勤ersonName>,甄惠慈;文体股:李优甜、刘永安。少先队:中队长:林添筹、ersonName w:st="on">李文嫦ersonName>;学习委员:李瑞金;劳动委员:伍岳维;旗手兼组织委员:李江帆;文体委员:李优甜。初二时期(1965.9-1966.6),班长:李江帆,副班长:李瑞金、雷畅桓;学习股:李华新、李活权;劳动股:ersonName w:st="on">雷兆勤ersonName>、刘凤鸾;生活股:甄惠慈;文体股:刘永安、李优甜。少先队中队长:林添筹、ersonName w:st="on">李文嫦ersonName>。
初中课代表则一直没有变动:语文:伍岳维,代数:李活权,政治:李江帆,生物:蔡爱心,地理:李琼优,图画:雷子豪,英语:ersonName w:st="on">雷兆勤ersonName>。当课代表的一般是该科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我当政治课代表,一是班长政治课理应学得好些,二是政治课是开卷考试的,我因语文基础好,议论文写得比较好,成绩也比较高。记得岳维曾专门探究过我的政治课议论文的写作经验。其实,我更喜欢的是语文、数学和物理。我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我与“政治”产生不解之缘的开始:1973年我被推荐到政治系读大学,1976年起任中师政治教师,1979年起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起任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师、政治经济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一二十年。
按照班干部分工,我负责班务、读报、墙报、组织纪律、治保、学毛著。两任班主任谭槐俊、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林海">林海ersonName>老师都很信任我,总是鼓励我大胆抓班的工作。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班主任布置我处理过班里不少大事。每个学期班座位表和分组一直放手交由我编。有重大政治任务,总是非常信任地交由我办。
那时“帝修反”包围中国,南有美军轰炸北越,西有印度侵犯边境,东有蒋介石反攻大陆,日本叫嚣反华,北有已分道扬镳的苏联,政治形势很严峻。学校经常召开各班班长会议,布置政治工作、治保工作。我与1、2、3班班长黄本城、陈浩球、江子康经常在班长会上碰面,彼此较熟悉。
学校常搞不向同学预告的防空演习,但每次都预先通知班长,听到警报时带领同学有条不紊地转移。1964年美军轰炸北部湾,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ersonName>老师吩咐我去中厅看看高中如何写抗议标语,回来拟定我班的标语。如今在笔记本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的记录。
有一个晚自修,我和其他3个班长被通知到北院走廊集中,被告知全年级搞时事测验,由各班长拿测验题回去抄在黑板上,并规定不管懂不懂,都要抄题。后来才知学校把“中国国民党”几个字拆散藏在测试题里,为的是核查大操场厕所里出现的反动标语笔迹。此案不久就告破,本级3班一同学先在塔山写了几条反动标语,后没见动静,又在学校写,被记两个大过。我的笔记本上还有1965年列席该班处理此事的班会记录。
3.劳动练人
在台山一中读初中时,体力劳动是比较多的,学生学业成绩表专设了“生产劳动”成绩。第一学期结束时,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老师与班干部开会评劳动成绩,我和华新、文嫦、子豪等同学帮老师抄写班评语。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贫农家庭出身的谭老师不仅语文功底相当好,而且爱劳动,农活干得很在行(我在和他一起参加班菜地劳动时就感觉到)。他把热爱劳动视作品行优秀的最重要表现,对劳动积极的同学很是赞许,评价很高,对劳动偷懒的同学很反感,评价很低。他专门主持班干部会议给全班同学评劳动成绩,至今我还记得他对几个劳动偷懒的同学的抨击。
我虽然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好,但我不因此轻视劳动,逃避劳动,干苦活、累活不畏缩。这与我的家境和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我虽生在城市,但家境贫寒,从小就干各种家务,挑水(家里因经济紧张没装自来水),打柴(爬树手折或钩勾枯树枝当柴火,我还记得读小学时曾约一位富家子弟与我一起去台山一中打柴,以为他家也要上山打柴,好在他没讥笑我孤陋寡闻),钓青蛙(节省菜钱)。在我看来,干活勤快是理所当然的。我读小学时正逢“大跃进”全民炼钢铁时期,当时才7岁的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到一中校园捏煤球,到西郊矿石场碎铁矿石。1960年代“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办农业”,我们常去近郊农村参加农业劳动。我小学的获奖作文是以农业劳动为题材的。加上我一直任班干部,晓得干部在劳动中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劳动历来积极参加。
进入台山一中后,我积极参加防洪抢险、支农劳动、农忙假、寒暑假劳动。初一第一学期,我的劳动成绩评了85分,这可是全班劳动成绩的最高分。谭老师对我的学期评语,除了肯定我“班长工作积极负责,敢于批评不良现象”外,有很大篇幅是表扬我“积极参加劳动”的。

李江帆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业成绩和班主任评语(谭槐俊老师评,李文嫦同学抄)
马克思说过,“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40多年以后,我回顾在成长过程上经历的几个重要关节点,不无惊奇地发现一个基本事实:虽然我在台山一中养成的踏踏实实劳动的习惯只属很朴实的“劳动人民”本色,可是,就是它多次在我人生道路出现机遇、面临转折的关键时刻拯救了我。
4.我与谭老师
谭老师本来是要当我班三年班主任的,但才任了一个学期(初一上学期),因高二一个班在忆苦思甜时出事,班主任请了一个资本家来回忆,赞扬旧社会,班主任因此被撤职。学校急调谭老师去该班“救火”任班主任。
谭老师虽然只担任过我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半年,可是我对他仍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初一第一学期结束时,谭老师和班干部开会评劳动成绩,并没有和我们提到他不再当我班班主任的事。我大概是在寒假结束时才得知他不再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顿时感到像失去主心骨一样。
我还清晰地记得45年前,我进入台山一中写的第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当我踏进台山一中校门的时候”。谭老师在作文讲评时风趣地抨击了一些同学“站稳立场车大炮”、“无病呻吟”的文风,这成为我引以为戒的警钟。他对有同学错用“藕断丝连”(父母“藕断丝连”地送孩子去台城读书)的评论,对“秉”(=用一只手握着禾苗)、“祭”(=右边的手拿着左边的肉块放在下面的台上)等字的拆解,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终生。我一直珍藏着初一时模仿语文课本上杨朔的《荔枝蜜》写的一篇得到谭老师高度评价的作文《牛》。上大学特别是任大学教师以来,每当有同行对我的文字水平表示赞许时,我总是想起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老师,特别是诲人不倦教了我很多语文知识尤其是古文的谭老师。
我研究生毕业留在广州工作,后得知谭老师的住址,每逢回台城过春节,就常去探望他,师生间多次促膝谈心,无所不谈。他讲文革时在越华中学任教的一些趣闻令我捧腹,发人深省。我知道他喜欢观赏古董,专门买了相关书籍送给他。他身体有病,医药报销有困难写信求助,我毫不犹疑解囊相助。
可是,我因常年在广州工作,在家乡台山逗留的时间很短。数次出国作学术访问,没回台山过春节。有一次我回台城过年,询问起谭老师的情况,才知他已乘鹤西去。没有及时获悉谭老师辞世信息,也没能为谭老师送行,使我感到非常遗憾。
5.我与林老师
我班在初一下学期由林海老师接任班主任。他从越华中学调来一中上任时正值春天,开学前,他召开班干部会,发动大家割野草作本班菜地基肥。不久,全校去13公里远的红岭挖竹坑,自带干粮,步行往返。我本想借单车去,但那时单车是贵重财产,很少人家有,借单车比登天还难,我借不到只好走路去。我母亲买了面粉请在餐厅工作的学生家长加工为烤馒头给我带去,这算是很高级的食物了。
兆勤是当时班里唯一有单车的同学,他负责当运输队长,用单车把食品和农具运送到工地。红岭劳动结束后全班走路回台城时天色已黑,路上见到坟地“鬼火”飘忽。林老师虽有单车,但弃车不用,和同学们行军,指挥大家一路唱歌,斗志昂扬,驱散了疲劳。
初一、初二时班里大部分同学还属“少年”。班里没建团支部,只设少先队中队(不过不强调佩戴红领巾),林添筹、李文嫦一直任中队长。从笔记看出,我初一曾兼任中队委,到初二不兼了。我入学时还不到14岁,未到入团年龄。后来我和几位同学被批准参加团章学习小组。这应该是作为入团对象培养的。团章学习小组中畅桓等年长于我的同学,成了第一批团员。到1966年我满15岁,过了人生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差不多成为“青年”时,文革爆发,团委瘫痪,在台山一中就没有机会入团了。我后来是在下乡当知青时读高中期间,在经历三次曲折后于1970年底才在都斛中学入团的。
我班成立团章学习小组、毛著学习小组,应是林老师当班主任时候的事情。成员主要是班干部和比较积极的组长。团章学习小组成员有:李江帆、李活权、林添筹、雷畅桓、黄德湛、刘凤鸾、甄惠慈、李文嫦、李瑞金。毛著学习小组成员有:李江帆、李瑞金、刘凤鸾、雷畅桓、李健材、李文嫦、林添筹、李活权、黄德湛、伍岳维、甄惠慈。我记得,林老师主持会议学团章和毛著时常下“龙舟雨”。而“龙舟雨”+林老师+我们在场的事件,只应发生在1965年夏天,因为:1964年夏我们还没进入台山一中;1966年夏,林老师已去搞四清不在学校。故由林老师主持开会且遇“龙舟水”只有唯一的可能,就是1965年。
当班长和班主任接触比较多,使我和班主任有超越于一般同学的更深师生感情。林老师担任了我班一年班主任后,在1966年4月离开我班去高鹤搞四清。我对他非常依依不舍。在他出发前一天晚上,住在四舍的我到他房间(就在四舍进门左边第一个房)去看他,谈了很久。他说了很多勉励的话,并交代了班里不少工作。临别时,他把几个干电池留给了我(他知道我喜欢玩电器)。
我至今珍藏着的笔记本记着林老师1965年3月18日的临别赠言:“干部要以身作则。时时多想班集体的事情,少想自己的事。必须把守住生活这一关!一个集体纪律一松,样样就会松。我希望经常听到大家进步的喜信。”过了多少年后我发现,林老师的临别赠言,一直对我的为人处事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我人生道路的进步与此密切相关。

林海老师1966.3.18临别赠言
两个多月后,文革爆发,一批同学写大字报“揭开林海的画皮”。在我看来,所揭“问题”基本属于学生对“严师"的管理有意见的问题,如大抓班纪律,提倡班集体革命化、战斗化等,但被无限上线上纲加以批判了。有同学甚至揭发:林海有“特务”嫌疑,论据是他把一个单车倒后镜(我听他说过是很便宜的处理品)挂在房间书桌前面的墙上,为的是从事特务活动时随时窥测背后情况。现在看来,这真算得上“小儿之见”。对此,我自然属“保皇派”。我认为,林老师一身正气,对同学要求严格,恨铁不成钢,这没什么错,严师出高徒嘛。但我的消极对抗,加上所谓“家庭出身”问题,使我很快就“靠边站”了。
后来,在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工作队撤走后,我才发现,班文革核心小组对我的文革表现评价极差,在鉴定中把我写得一无是处,其中关于“消极对待文化大革命,运动当中对同学泼冷水,阻止同学写大字报,对自己的缺点百般辩护,坚持错误”的评语,甚至可以断送我的前途。好在这些鉴定被认为是工作组整同学的“黑材料”而宣布作废,在1966年8月全部退回本人自行销毁,没放到档案里去(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文革中台山一中档案馆被砸,在学学生学籍资料丢失了)。(未完,待续)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1-1 0:11:58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