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不敬老
文/刘荒田
粗略地看,中西文化有一区别:在中国,「老」受尊敬,此所以奔60的男人被迫不及待的后辈呼为「X老」;在西方则没人愿被看老,叫老。并非指控洋鬼子不尊重老人家,而是说,在那个崇尚活力的社会,「老」是要努力隐藏起来的。女士的年龄,是和收入、财产一般的大忌讳。有一狡猾人士交代诀窍:要让一位半老的女士难堪,最毒辣的阴招就是在巴士上给她让座。
在国内,相对而言,「老」较为光荣,年龄在这裏,可以换算为现金,哪怕是可怜的一丁点儿,也就是说,可以「卖老」。在我回国后居住的城市裏,一个专卖水果汁的小店,就有这样的告示:优待60岁及以上的老人,果汁一律六折。比如,蔗汁每杯原价10元,你凭一张够老的面子,只要付6元。一位去年庆祝过60岁生日的女士看过告示,掏出6元,要买一杯蔗汁。售货员向她多要4元。「不是优待吗?」售货员说:「不错,可惜你没资格。」「我61了。」「哪有这麼老,开玩笑!」「就是嘛,你顶多50。」女士按了按染黑的头发,冒出来的怒气被爱美的天性击败了,喜滋滋地问:「真的?不骗我?那就年轻一回吧!」她拿著蔗汁出门时,脚步轻快多了。两个顽皮的店员看著她的背影哈哈大笑。
这可是妙不可言的双赢。女士以区区4块钱,把「年轻」买回来。店员以高帽,为老板多赚了4块钱。而且,赢得一位老顾客的欢心,增加回头率。 我也到了拥有喝六折果汁资格的年龄,如果说,三年前在美国三藩市的公共汽车上,一位放学的中学生给我让座,是头一次获得老的优待(当然,心裏并不好过,「老」被人看出而不必自家爆料,怎麼说也是不幸,因为那是货真价实的老)。那麼,去年在海南岛参加一个笔会,被不只一位青年才俊称为「刘老」,是老的再度认证。无可奈何花落去,我的老终於无可救药地确立了。可是,不甘心,我好几次想打断太有礼的后生,请他尊重我不愿老去的愿望,至少在口头上,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但是不好意思。最后,想通了,老迹既然昭彰到这田地,那就听其自然吧!
不过,我买果汁还是不愿省那4块钱。
【《星岛日报》副刊,201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