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过来看 刘荒田 有位青年女囚,因贩毒被判死刑。她吃最后一顿饭时,沒有胃口,管理员劝她吃平日最
喜欢的冰淇淋,她不肯,理由是“吃了会长胖” 。她没有信仰,不可能为了轮回或者升天而
保持苗条。这无非是一种惯性思维,改不了以健在者的逻辑思考问题。
由此,我记起前几年在美国暢销的纪实书,书名是《十一堂星期二的课》 ,作者是某大
报的体育版记者,他大学毕业20年后,因当年的恩师患了不治之症,他每星期二飞到这位著
名教授的家,过一夜,直到他辞世,这本书就是教授的言行记录。其中有一个读之深受震撼
的观点:站在生死交接处看待人生。在这方面,英语世界也有一著名语录:像“度过最后一
天”那样生活。深一层,这一说法缺乏操作性。预先知道生命只剩下24小时,如同上文的女
死囚那般,这最后太短暂,心态难以调整过来,身临其境者恐怕充滿极度的恐惧,连后事也
未必有交代的心情,更谈不上潇洒、自在。
不过,由“死”的角度审视生命,确能提升人生智慧。不必是已知死期的人,即使健康
地活着,死亡仍属未知的普通人,若脱出“活人”的惯性思路,也一定有新的体悟。且超前
地站在鬼门关前,回顾生命,进而作出取舍,你一定会明白以下的事,何其无聊,何其愚蠢:
和邻居因篱笆下的一堆狗屎反目,和好友因一埸麻将绝交;在同乡会的名人录上,为了自家
名字被置于某位资格与贡献远远不及自已的“元老”后面而愤愤;为了买笫十栋房屋,一连
三年加班,沒休息过一天,导致胃出血入院;为了在某社团竞选主席落败,对助选不尽力的
搭档耿耿于怀;女儿嫁给自巳不喜欢的异族男子,就此断绝往来。
从“将死”那面倒过来看,价值的轻重,生命的主次便十分显豁。一般而言,功利的地
位降低,形而下的事物被淡化,和爱,和奉献,和永恒、灵魂、快乐有关的事,反倒突出了。
[ 此帖被锡沛在2011-08-24 22:4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