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坎華僑之金錢,貧苦工人之血汗也,當其質田宅,備資斧,離父母兄弟妻子,遠適異國,即席外洋,自食其力,有十數年或數十年者,然後積此蠅頭微利,非若素封之家,倉廩實,府庫充,有余資以供其豪舉也,然壹動以教育儲才,經濟富國之說,則仗義輸金,聞風響應,和群力以赴其所欲達之目的,其愛鄉土愛國家之觀念,何其深且摯哉。”這是趙宗壇《旅坎拿大臺僑捐建台中學校碑記》中的一段話,真實再現了華僑捐資辦學的愛國情懷。
台山縣建縣至今已壹百余年,據史料記載,除了台山第一中學外,百年間台山華僑一直心系桑梓,捐資興教,顯現出華僑強烈的愛國愛鄉的精神和美德,同時激勵當時的台山年輕人開拓發展,學有所成並發展家鄉。據統計,從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前這壹時期,台山華僑和港澳同胞捐資辦學主要有兩種形式,壹是家族集體募捐,將以前的私塾或祠堂改為學校,或是獨自捐款將講學祠堂轉辦為新式學校。這壹時期,台山華僑和港澳同胞共捐資為台山興辦了82所小學,9所中學,成就了台山教育事業發展的壹個高潮。
下面讓我們走進四九鎮玄潭村委會,認識一下已經有90多年歷史的玄潭學校
玄潭學校(博育學校)
玄潭學校,位於台山市四九鎮玄潭村委會。1923年由當地僑胞伍樸動 伍乾幟等捐資興建,建築面積400平方米。
新主人特意從外購置的整套可推移的"木趟櫳"門
主樓旁邊的副樓是後建的,“玄潭小學新樓”幾個大字蒼勁有力。
有時候華僑對教育事業的捐贈以教室為單位,哪怕是壹張桌子壹把椅子甚至壹把三角尺,他們遠赴重洋謀生,修鐵路、挖金礦,從事的都是體力活,同時他們最先接觸到西方的文化和先進的工業,深知如果要想改變命運,必須接受教育。所以一分一毫都代表了他們對家鄉學子的深深眷念。
校舍壹共有四棟,前面兩棟,中間左側壹棟,後面靠竹林壹棟保存得还算完好,屋顶上的瓦片还比较完整,左侧那栋现在改建成臨時饭堂。
從樓頂的三個歐式穹頂涼亭可以看出主人對歐式建築風格情有獨鐘,還跟中式做了壹個過渡,中西合璧。中間據說以前還有壹個吊鐘,後來因戰亂和時代更叠已無法尋覓了。
頂層左右各有壹個歐洲地中海建筑式樣的涼亭,中間這個是鐘樓。
雖然現在外墻作了修葺,但是看得出來,墻面的雕塑是十分的講究的。遗憾的是部分也已經剝落無法恢復原狀了。
現在玄潭學校還在修葺之中,非常期待完全修葺完成後會給我們呈現出壹個什麼樣的樣子,之後的時間再去探訪。
學校現在用途:據了解,現在的玄潭學校被一位建築愛好者租下來了,打算改造成私人辦公、招待客人、朋友的場所,很欣慰有這樣的有識之士,這樣使得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橋校得以延續它的生命。除了粉飾外墻,還將原來蓋住了青磚的石灰磨掉,四周的窗護重新按上昆甸木窗框,最大限度地恢復它的原貌。除了外墙立面变成黄色外,内部格局也作了间隔,但是楼梯没有改建,保持原状。
類似玄潭學校的僑捐學校,散布在台山各個村落,每個自然村基本上都存在村塾、祠塾(族學)、家塾、義塾(義學),崇文之風由此可見一斑,因為它是一段歷史,是華僑海外奮鬥的血淚史和關懷家鄉子弟、一心為教育發展奉獻力量的有力佐證。
如果你身邊剛好也有類似的有特色的僑捐學校,歡迎後台回復提供線索,或者拿起你手中的攝影器材,把它記錄下來。
[ 此帖被yellowish在2017-03-18 14:0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