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开喧闹的城市,游走于乡间,走进古村落。这是一个为各种视线所忽略的角落,它们隐身于现代生活的巨大光芒之下,绝大多数处于废弃状态。有如抽茧剥丝,随着对古村落了解的逐步加深,一页页逝去的生活画面被重组,一个个曾经的日子鲜活起来,我们找到了同“过去”对话的场所,为那里确凿存在过的文明而赞叹。
这也是即将消失的人类文化遗存。fficeffice" />
我们对人居环境的追求极致———小桥流水、田园诗意,都是东方式的人居理想,说实话,这些理想直接反映在这些古村落上,它们的意境比现在房地产做的广告要优美得多。
乡下(包括珠江三角洲)有孩子长大成家后分房而居的传统,每一房的住房面积仅够孩子住到成年。分家出去的孩子,在父母的房屋后面建自己的住房,也从家里分到一份地。建得多了,村庄变得像一把梳子。这种村庄形制出现在清代,主要还是因为风俗习惯。孩子大了要另外立房,就在前辈的房屋后面续建新房,逐渐排成一长列。“三间两廊一天井”的房屋结构是农村的传统,
都斛龙江村,寂寞而宁静,人去屋空,岁月留痕。从一间民居的侧门进入,室内光线昏暗,这是布满灰尘的厨房。门后墙壁的神龛,周边镶着一圈美丽的木刻花雕,虽然被烟火和岁月熏得发黑,却遮掩不住工艺的精致和造型的生动。
墙上每块砖极薄,又极光滑平直,砖缝细如麻线。灰浆也很讲究,石灰的比例大,沙的比例小,还要加入糯米浆或是糖浆,以增加黏度。这是已经失传的技术,直令我们叹为观止。
包括烧砖、烧瓦、砌墙工艺,以及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壁画等都在那时达到顶峰
砖雕木雕这些传统工艺活,没有比较深的传统文化修养,是不可能登堂入室的
古村落的隐忧———座座古院内皆是草长尘厚,墙颓瓦落,般般景象甚为萧索。许多数古村早已人去屋空,连梁上燕窝也空了!
尘封于古村落中的美丽和生动,令我们时时感觉是在梦境之中。要想寻梦并不困难,乡间古民居是有灵性的,只要到这些地方走一走,就能够听见过往的喧闹。曾经的人们在精致与朴拙中生活,他们达到过的高度和无可奈何的衰落,都令人既神往而又感伤。
古建筑内,时光被浓缩成一道道痕迹,触手可摸。逝去的一切,犹如链条般环环相接。这是后人同祖宗对话的场所,一旦失去,就再也不可复活。
一座座古建筑就像一棵棵历史之树,建筑内的历史留痕,犹如古树年轮。我们找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层,
我们看到,这里的古老建筑基本处于废弃状态,但还保持了当年的格局。
正所谓“知道的是个宝,不知的是根草”
时光被浓缩成一道道痕迹,触手可摸。逝去的一切,犹如链条般环环相衔接。这是后人同祖宗对话的场所,一旦失去,就再也不可复活。真担心村民在维修祠堂和古村镇时,不懂得修旧如旧的法则,一旦把瓷片一贴,面目焕然一新,文物价值就没了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场面。每当族人炫耀他们为保护祠堂而付出的努力时,往往举例如拆下旧窗雕装上了全新的,在旧青砖墙上贴上了新瓷片,把青石板撬起铺上了瓷地砖,瓦也换了,石狮子也换了……
村中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农民.
[此帖子已被 林月 在 2008-9-23 21:42:18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