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版
春意盎然
水墨江南
紫色梦幻
绿之印象
绿意盎然
蓝色天空
黑色旋风
沉痛送别台山同
凤凰花又开
台山培英新校区
热烈祝贺台山培
UID:931
鉴于村里有一些同学对姓氏源流,溯源念祖颇有兴趣,于是引用了陈日生等达人的著文,陆续传上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同学们喜欢。
从<台山姓氏源流>说到南雄珠玑巷 陈日生
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关于编印<台山姓氏源流)一书的设想提出来之后,大家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追本溯源、数典念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对繁荣侨乡文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会产生良好作用,成书之后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建议要多印一些。为此,我们召开了一次有十七人参加的研讨会,对如何编好该书,进行热烈的讨论,并达成共识。早在1984年,由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就指出:“家谱国家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等方面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1998年1月19日,(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向学术界提倡加强社会史的研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由人各自所属的家庭、团体、宗族、行业、阶层等大大小小的圈子所构成;研究社会史,就包括研究人口增长、迁徙和活动规律的人口史,以及家史、宗族史等史学分支;因此,大家认为,我们编印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研究台山:的历史提供资料,为遍布世界的台山籍华人、华侨寻根问祖提供线索,籍此加强家乡同他们的联系,鼓舞他们发扬传统为家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研讨会对(台山姓氏源流)一书的稿件提出三点要求:一、写出各个姓氏的来源、繁衍及迁徙情况;二、基本上反映出各个姓氏在台山居住分布及人臼之现状;三、前途谪姓氏(着重台山籍的)对祖国对家乡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代(含当代)知名人物。对于第三点要求,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历史悠久,人物众多,而自己占有资料有限,因此而造成的遗漏,特别是对一些当代人物,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就不容易摆平关系,会使人产生厚此薄彼的错觉,还是以不写为宜。最后,会议认为,允许保留个人意见,这一条写或不写、写多写少悉阱尊便。台山人究竟有多少姓氏呢?最近出版的<台山市志)说是150个,而根据1994年版的(台山市电话号簿)统计,则是180个。’要按上述三点要求写出这180(或150)个姓氏的文章,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不能一下完成。为此,我们决定先易后难—,第一册写出多少算多少,以后,步千步走下去,陆陆续续的出·,相信终须会有完成的时日。而今。第一册总算能同读者见面了,在此仅向各位撰稿人和为本书提供资料的群众以及支持本书出版的有关领导同志表示衷心感谢。本书收编了24篇文章,34个姓氏,其中包括马、邓;方、邝、叶、冯、关、阮、朱、刘、伍、何、陈、李、余、杨、赵、粱、曹、黄、梅、龚、雷、谭,共约14万宇。以上台山各姓谱牒记载,大多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且多与胡妃(或说苏妃)有关。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发现避胡妃之难与97户33姓的南迁,其实是发生于不同年代的两回事,其发生的时间,前后相差竞达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是前人在修谱时不加细察,而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了。让我们举铡先看看各谱的记录:曹氏谱载:先祖曹汝端于宋宁宗期间(1195-t224)因苏妃之乱,偕同罗贵等97户33姓,由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六村陈氏谱记载:先祖陈猷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因避胡妃之乱由南雄珠玑巷首迁新会石头后,再迁台山;·冲泮陈氏谱记载:陈谟在宋乾道九年(1173)生于南雄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柘壬寅年(1242),因胡妃之乱,由南雄迁来古冈州新会杜阮,后由杜阮迁德行里(即今台山冲泮)。刘氏谱载:卤胡妃之乱………乃随罗贵祖等97户于宋开禧元年(1205)三月十六日南迁………以上四谱载的时间都在开禧年间。而谢氏谱记载的却是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麦氏谱和汶村陈氏谱记载的则是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因避胡妃之祸而南迁。这样,胡妃之祸发生的时间就有三个:高宗绍兴元年(1131)、宁宗开禧元年(1205)和度宗咸淳八年(1272)。这使我产生疑问:胡妃之祸是否实有其事?它究竟发生在哪一年?97户33姓南迁,是否真的同它有关?,胡妃故事梗概;各谱的记载一样,只是细节略有不同,其主要人物的名字略有出入,有的把胡妃写成苏妃,把黄贮万写成张贮万,把罗贵祖写成罗贵或贵祖。且举谢氏谱为例:宋季间,有宫人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已。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上怒,命下冷宫。时季宋宫禁不严,妃乃潜逃,无人知觉(引者注:另有一说苏妃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自度不可复人,因扮作游妇,混杂京省,踪迹漂泊,所遇辄投。时有富民黄贮万,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人。贮万备船运粮上京,遂得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醐福。时有妇歌舞近前,似有献媚之态见女貌美;稍有意挑之,女即卞船与万言堤蝇不已,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后来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矣。上怒,敕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经年无迹,乃复上准歇,不行追究。不知贮万所遇女子,即苏妃也,已改姓,贮万已纳之为宠妇矣。一日其家人刘壮因隙出走,扬泄弊端,传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究因,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五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芟洗其地灭迹。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以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地方,择地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庶国泰民安等事。时贵祖(引者注:即珠玑巷贡生罗贵)有婿梁乔辉,现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徙。时始兴郡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为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恶势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即签名团词,赴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仍赴府告准案结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行。”那么,胡妃(或苏妃)之乱,是否真有其事,其发生的年代究竟如何?查《宋史·后妃列传》,从高宗到度宗130多年间,均无胡妃(或苏妃)其人,更无后妃逃出宫禁的记录。而据<宋史·贾似道列传》则载:“理宗崩,度宗又其所立……八年,明堂礼成,祀景灵宫,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父(宋季三朝政要卷四记作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荤还宫,帝曰平章云云。显祖绐曰,平章已允乘逍遥辇矣,,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始还。”这里的胡贵嫔,是否就是各谱中记载的胡贵妃?若据此,则贵妃出宫确有其事。胡贵嫔出家为尼之后,再从寺庙中逃出然后为黄贮万所得,这虽然是传说,也是极有可能的。我们再来看麦氏谱的记载,就更为明白了:“溯我族由南雄下之始,据旧谱云: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成,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日:平章己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似道始还。由是贵嫔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乞食,衣虽褴褛,而艳异常人。张怜其无依,遂挈归保昌牛田坊。……”这里的记载与朵史记载相符,由此可见,胡妃实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出宫,因避胡妃之祸丽南迁的事,应发生在度宗咸淳九年(1273)。这样,因此事而南迁的当另有其人,丽不是那97户33姓了。所谓“罗贵等97户33姓集体南迁。”则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或更早些的高宗绍兴元年(1131)的事。它早于胡妃出宫67年乃至141年。据谢氏谱记录的97户33姓南迁“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和南雄知府钟文达批文及南雄府引文所记,是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十;而我市六村陈氏(提领月刊)所载则是开禧元年(1205)正月初五。同一件事,这两姓的记载相差竞达74年。为便于探讨,我们看看两谱所载的呈文及批文:谢氏谱呈文“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岁贡生罗贵,居民麦秀、李福荣,黄复愈等连名团为逃难俯乞文引早救生灵事。贵等历祖辟住珠玑村,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外无违法向恶背良,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旨颁行,凡民莫敢不遵,贵等因思近处无地堪迁,素闻南方烟瘴地面,田多山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开居民九十七人团情赴大人阶下,伏乞立案批给引文,经渡夹津岸陆,庶众生早得路迁移安生有址,沾恩上词。绍兴元年正月初十日团词人罗贵等。知府钟文达批准文查得贡生罗贵等九十七人,原系珠玑村属人也,词称迁移之故,行虑集兵之扰,非有禁过之例,准案引行,此照通行,方至止处,即传该掌官员,告下复引,毋违。吏房文吏黄英茂行本府文引岭南道南雄府为逃难给行早救生灵事。本年正月十三日据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贡生罗贵等连名呈称前事内开:为天灾人祸,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明旨颁行,筑土设寨,因思近处无地堪迁,远阐南方烟瘴地广人稀,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等情到府,据此案查民贡生罗贵等九十七名,非恶孳民氏。为此合就行给文引,批限起程,凡经关津岸陆,此照通行,毋得停留阻禁,方到此处,合应行赴该府州县立案定籍,缴报文引,以凭造册,转报施行。绍兴元年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口缴,吏房书吏黄英茂行。而六村陈氏谱记载的呈文是:具呈陈猷、罗贵祖等九十七户为逃难乞给文引救恤生灵事:历祖向居南雄珠玑巷,各分户籍,有丁应役,有田赋税,别无亏损,别无违法,向系循良,为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保四五犹虑难周。今奉旨将里作寨,覆限批引,不敢有违。思忖近处,无地堪迁,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欲投往安生。乞给文引,俾便迁行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上呈。经知县胡统化批准,又经府尹陈文达批道陈猷罗贵祖等九十七家,原系南雄珠玑里民,词称迁移之故,乃虑丁之忧,非干遗禁之例,准案给引。从以上两例可见,97户33姓集体大规模南迁,是发生于绍兴元年(1131)或开禧元年(1205)的事;而其南迁的原因主要是逃避兵燹,即引文中的“筑土设寨”或“将里作寨”。所谓将里作寨是将民居改作营房,朝廷要在这里驻军了,老百姓是奉旨南迁的。为此,我们可以断言:发生于70乃至100多年之后的胡妃之难,怎么可能成为此次南迁的原因呢!其实,珠玑巷人南迁,自北宋开宝元年(968)就开始了当时中原大地“五代十国”战乱频盈,北人大量南迁。珠玑巷在南雄城北11公里,北距江西省大余县城32公里,旁靠浈江,土地开阔肥沃,物产丰富,是北人人粤的必经之路,而南雄城当年很小,占地只在0.2平方公里左右,被称为斗城,不可能容纳蜂拥而来的人群,南迁者只好在离城不远的珠玑巷择地而栖,条件较好者成为永久居民,条件较差者则稍事歇息即继续南迁c后来人口增多,连部分在此世居者都加入了南迁行列,珠玑巷于是成为人群迁徙的中转站。如此迁来又迁去,进进出出经历了200多年c这样看,各姓族谱记载的南迁时间各不相同,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二百多年间,有资料可查的迁徙达130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人们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即靖康之耻(1127年)前后。金兀术掳走徽、钦二帝之后,又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率兵渡江南进。岳飞领军抗击,收复了健康(南京)之后,又于绍兴三年(1133年)领军镇压江西省的农民起义。谢氏谱记载的97户33姓的南迁,刚好发生在这两次战役之间的绍兴元年(1131),处在北人南迁的大高潮之中。当时南宋初建,朝廷忙于对付外敌与农民起义,大局未稳,即使发生了妃子外逃也是小事一件,哪顾得上化大力气去追查。而六村陈氏谱记载的是开禧元年1205),离此已78年,当时全国局势已相对稳定,南宋偏安一隅,呈现出繁华景象,人群大规模迁徙的事已不可能发生,相反,如果此时发生妃子外逃而引起追查则有很大的可能性,但史籍的记载恰恰不是这一年,.而是67年之后的度宗八年(1272)处在另一次大规模南迁的前夕。第二次,人们为了逃避元兵追杀的南迁,发生在南宋灭亡前后,史载宋恭帝(赵显)德枯二年,亦即端宗景炎一年(1276),元兵攻陷了南宋京都临安(杭州)。台山海宴沙栏通亨村人巫岫云就是在这一年弃官逃回家乡隐居的。发生在此前三年的逃胡妃之难,难道其中不夹杂着一点战争的因素吗?关于此次南迁南海鹤园陈氏谱载:“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岁(1273),怀王妃胡氏,逃于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溺水,至次年引文查访,民虑及难,各携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牌,顺水漂流,乃狂风大作,牌散溺死甚多。”这里没有提到97户33姓,可见是别一次南迁无疑。后人修谱时已是元朝,可能是出于对朝廷的避讳,或者是其他因素所致,大家竟把前后几十年甚至百多年发生的事扯在一起,把各姓各有原因的南迁,都结到了胡妃的账上,真是冤哉枉也。不过,莫论是集体南迁还是个别南迁,也莫论时间远近,来自南雄珠玑巷这一点却是共同的,毫无疑问的。据(南雄文史)载,先后从珠玑巷南迁的有六十六姓,包括: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谭、赵、伍、曹、区、李、梁、霍、吴、胡、冯、蔡、阮、郭、廖、黄、周、孔、黎、何、陆、高、关、朱、邝、凌、肖、司徒、屈、表、丁、庞、林、任、缪、又15、杜、甘、石、孙、严、鲍、雷、杨、简、唐、程、潘、叶、韩、魏、侯、姚等等。南迁后裔而今散居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乃至海外。大家都回到珠玑巷探寻本族迁出的源头,即使未能回去寻根,亦在心中对它作深深的怀念。为此,南雄成立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得到广泛的响应,这绝非偶然。人口的迁徙流动是永不停息的。中华民族是个勇于开拓的民族,不说别的,单说我们台山人吧,从珠玑巷(包括其他地方)南迁而来,把原来的烟瘴荒芜之地,建设成为今日繁荣兴旺的侨乡,不少人又从台山迁出,到全世界各地去谋生、繁衍,而今踪迹遍及83个国家和地区,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还有自身的优良品质,融入了当地的人群,为当地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便是这种开拓精神的有力证明。勇于开拓,四海为家。这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之一。黄氏族谱有—首认宗涛说得好: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我们的祖先从珠玑巷迁来,如今我们已把台山称作家乡了。有资料表明,新加坡国内人口,户,华裔占丁将近七成,其中台山人占的比例不小。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华裔是不是已把居住国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我不敢断定。但是各国华裔为了寻根,总会不远万里回到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仔细地看看自己生命的源头。正如我们已把台山称作家乡,却还要经常讲起珠玑巷一样。美国华盛顿州长骆家辉在去年回到台山水步镇寻根问祖,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而已。“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是人口流动的一种趋势,是历史向前延伸的必然。但人们也总在不断地询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明白了这—点,就会认同我们今天来编印这本<台山姓氏源流)(第一册),决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了。本文作者简介陈日生,1939年2月出生,斗山镇六村大湾村人。自小读书,1959年毕业于昆明农校文山分校,先后当过农业局干部、教师、农民、文化站干部、大队主管会计和市政协干部。喜爱文学,现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台山市文联副主席、台山丈学会副会长、市政协副科长。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爱的复苏》、诗集《大沙田放歌》、<望香港)、《金翅》(以上与人合作,笔名谭日超)和诗集《远航)。个人资料已收入《广东省作家传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二卷;.《诗歌辞典》、《中国诗家诗话辞典》。
[此帖子已被 old5 在 2007-8-20 21:39:30 编辑过]
UID:417
[此帖子已被 哇哈哈 在 2007-8-20 19:43:06 编辑过]
UID:4
好话题,台山历史出现在“畅所欲言”。慢慢阅读,慢慢欣赏,谢谢老伍哥。
哇哈哈:嫌长可以挑红色的字看(不过你不是说过很多人还是喜欢长吗?)。据我所知,“哇”姓是后来才随父辈迁入台山的,不过也可能是来自南雄珠玑巷。
谢谢你!远游客。慢慢我会上齐34个姓氏的族谱源流供网友选择浏览。
UID:2015
冯氏冯蔼廷冯艺儒一、冯氏之起源及繁衍据<尚书)载:(冯氏)“系出姬姓,毕公高之后,食采邑冯城,因而命氏。”考冯氏之始源,姓出于姬,是周文王之后代。周文王是黄帝轩辕氏之后也。周文王姓姬名昌,建立周朝,开姓氏。文王之第十三子毕公高,奉命守冯城,司郡始平,因以冯为姓。冯城是北平龙城之旧地,即今河北省以北一带。自毕公高开创冯姓,以后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未能详细考查,但有些后代仍以毕为姓,如魏封有大夫名毕万,今香港有毕氏宗亲会等。由于世次渐远,子孙众多,人才辈出,未能详尽记载。但有众所周知的冯姓人物:晋时有冯妇者,善于搏虎;战国时,有<冯媛客孟君)的故事;汉有冯唐,语曰:“冯唐有济邦之才,一生未遇”之叹;东汉有冯异,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辅助光武帝建立东汉,被封为“大树将军”、“武津侯”。到南北朝,有冯跋在后燕做大官,适逢后燕内乱,后燕国卫慕容熙被养子高云杀死,自立为王,群臣不服,公推冯跋为主,建都昌黎(今属热河朝阳县一带),随即位,称天王。并发诏书:陈氏代姜,不改国号,今仍用国号为燕(历史上称北燕)。改元太平。时是南朝东安皇帝五年(公元402年),在位二十一年,跋公因病危,托位于弟冯宏,改元太兴,拒绝北魏招降,成为北方被五胡统治的唯一汉族政权(冯跋是辽西长乐县汉族人)。过了七年,北燕被北魏拓拔氏灭其国(立国共二十八年)。冯宏公奔高丽(今朝鲜)。侨居六年,宏公派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入粤,以番禺为家,时是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宋元帝封冯业为新会郡太守,怀化侯,享世袭。因此,广东冯姓是王裔,冯业是广东冯姓之始祖!(注:这里是南北朝时之宋)业公之孙冯融,袭罗州(即冈州)刺史,他能以礼仪威镇其俗,吸引文人相为诗歌;其子冯宝受陈朝封为高凉郡太守(阳春、电白一带)。后来宝公与电白越族冼氏女结婚,(冼原是洗,一字二音,后为避混肴,才改为冼)。冼氏夫人能胜任政事,又能善用武功,助宝公处理一切郡务。冯宝公与冼氏夫人坚持维护越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亲善,又以不摘地方割据为原则,并作为一条家训。冼氏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代。隋朝初立,政权未到岭南,各郡无主,公推冼氏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后人感其德,立庙祀之。官府拨尝产,四时祭祀。今高州、电白皆有冼夫人庙。陈朝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隋文帝追赠冯宝公为广东总管、谯国公,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置幕府发印章。到了隋末唐初,有冯盎者,出生于电白县,是冯宝之孙,隋朝拜他为高州刺史,后授金紫光禄大夫兼汉阳太守;他从隋炀帝伐辽东,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后,冯盎走回广东,执行原来职守。盎公生子三十人,皆为守牧之官。那时广州以南之州县,皆是冯姓人守管。当时有很多人劝盎公效赵佗称王。但他却说:我五代皆在广东,享受皇恩玉帛,遵循家训;不摘割据,惟我敢违?他还平定了割据粤北的高法澄等人,使整个广东平宁,人民安居乐业。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以粤地献唐,唐高祖封盎公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寻改越国公,赠左骁大将军、凉州都督。自此,宗枝繁盛,开大族。传至十五代有冯元者,字道宗,谥章靖,北宋祥符戊申年赐进仕,官居户部侍郎;赠尚书。因他忠孝节义,被选人广东乡贤。冯元公生子漓,漓公生二子,长大郎;次二郎。大郎生二子,长玄英,次玄雄,皆迁古冈州(新会)开族;二郎在鹤山开族,从此分房,另立族谱。十八世祖玄英是大郎公之长子,生四子:长畿,次黼,三宣,四乔。乔祖即宁邦公,明朝进仕。玄雄是大郎公之次子,生子槐,字树德,号台生。槐公生五子:长锦,次铨,三统,四奇,五翼。二十世祖铨,是槐公之次子,字南达,享世袭。生五子,长仲朔,次仲明,三仲瑜,……铨公定居新会古劳里。自冯盎公在广东开大族,高凉、新会两郡住着很多冯业后代的人。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发生了“南雄失妃”事件,南雄始兴县牛田坊的人纷纷南迁,他们知道古冈州滩涂千里,沃野无边,有利于开发,遂大批南雄人到来此地,与当地人共同开垦,发展生产,无分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不论冯姓人和其他姓人,大家安居乐业。所以今日五邑之人,大多数是从南雄迁来定居的。
是冯业始祖浮海人粤,传至二十世冯铨公止,历时828年,那时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有冯铨之长子,名志仁,号仲朔,官居岭南太守兼工部尚书,驻守古冈州(今新会),当元兵南下时,他坚定不移地维护宋室。及至“崖门失玺”宋亡,志仁公不甘降元,乃携眷迁乌洞,(今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现在的广海镇临田管理区双门村),广海始有冯姓,志仁公是广海冯姓之始祖。二、台山冯氏来源及迁徙情况台山冯氏由冯业人粤起,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住在古冈州的冯姓人已是很多。在明朝孝宗帝弘治十二年(1499年),古冈州先后划分为四个县,即新会、新宁(1914年改为台山)、恩平、开平。这四个县因地缘关系,惯称为四邑。而在四邑定居的冯姓也分布各处:如业祖之十九世孙宁邦公的三个儿子,长帅卫居新会中浦乡;次帅靖居开平那竹;三帅杰居沙涌,后迁居犀岗沙富。自宋亡后,志仁公(生二子:伯英,伯盛皆在新会去世)带着四个孙:叔元、叔亨、叔利、叔祯,南迁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历元明两个朝代,已是四百余年,在此期间,子孙繁衍,人数有四百多丁。至清朝康熙二年(1660年),清廷下令迁移矬洞一都,经过三年才批准回乡。在迁移逃走时,有数百人逃难,到了回来时只有十八条网巾,即只有—卜八个成年人回来。在迁移时,有叔祯祖一房,在阳江三汊定居,至今日其后代分布在三汊、闸坡等地。康熙十八年(1680年),冯怀远将军有庶子五人在顺德九眼桥定居,后来分布在龙江、大良等地,他的三世孙道璋迁入广海城冯屋巷居住(冯屋巷是清廷给冯怀远将军的封地)。新宁县建立之前,已有冯姓人在今日之北陡镇的大步头、那琴五堡、寨门等地定居,这里的人数较多。还有那扶、小江等地也住有冯姓人,他们是由恩平迁入来定居。明末,中浦房帅卫公之孙八将祖由新会迁来端芬,建立大岭村定居。后有帅卫公之五世孙兆敬迁入端芬大田尾居住。康熙二年迁移前,有帅靖公之孙授恩祖及儿子维风由那竹迁来广海石栏居住。维风生三子:运璋、运举、运宏,迁移时,他们迁往台城避难。迁移后,维风公之孙,启升、启龄、启发、启伦、桢进等人又从台城迁回石栏村、双龙村居住。只有启日在台城西街故居不迁。乾隆年问,石栏村有三房迁出:桢行祖、桢裕祖迁往广海镇临田村龙美里居住。桢恩祖迁往广海镇水垅村居住。犀江房分迁:帅杰祖之八世孙观成公之后代:宗慕、永原、思猷等,在迁移后,由那竹迁来广海镇临田北头居住,还有思能祖迁来广海镇大;洋村西头居住。另外,沙栏镇那开村,海宴镇永宁村的冯姓,不知何时迁入。广海城建立之后,新会、开平先后有冯姓十多户迁入定居,其中有洪译由新会迁入桔子巷居住。今据《浮石志》载:浮石二坊和七坊,共有十五户冯姓,共六十七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台山剿匪时,因匪患,中兴堡(今日之广海镇大洋、临田两个管理区)有三十多户冯姓人,赴南洋谋生,今日在那里,已经繁衍开族。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南雄失妃”迁移,由牛田坊九。十七户、三十四姓(其中冯姓有八人)联名呈请官府批准迁行,以后陆续南迁,迁入台山的人很多,但冯姓之人不知定居何处c冯姓人在台山之分布,有一个特点,由端芬以南至北陡、那扶都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广海是冯姓居住的中心点c清朝乾隆年间,御赐状元冯成秀往海宴修筑大成围,路过广海时,他指示冯姓在广海城建大宗祠——冯元翁祖祠,作为台山冯姓的聚集之家,定每年正月初八日祭祖,全县冯姓派代表到来领胙肉。后来组织了广东省冯姓自治联合会台山分会,会址也设在冯元翁祖祠内,并又以冯姓各房派款开办一所学校,名为培元小学校,为补充公立小学之不足,该学校也以祖祠为校舍,作为培养冯姓人才之所,另又在台城昌隆街,建有“武津书室”,为方便冯姓子弟读书和赴考之需要(当时的冯姓学子,每逢到“学宫”考试,是食宿于“武津书室”)。冯姓人居住分散,人数有多少,未能统计,实为憾事。本文作者简介冯璃廷,男,1921年出生于广海镇大洋村一个四代教师的家庭。其祖父以古语“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作为家训;又以“春树山房”之名为藏书之处,因几代藏书,各类书和卷帙艮多,为其后来写作及编书提供很好的条件。作者从事教学工作40年,1982年退休。退休后从事编著著作,计有<教学心得)、<蔼廷丈存)、<蔼廷诗联集)、(简明帖式)等书。一九九O年以后,撰写(台山掌故纪略)、(台山平匪录),在海内外乡亲的支持下出版了,供不应求。今又著有《陈祝三匪帮覆灭记》一书,将于近期出版。此外,还有文章在加拿大和新加坡发表。一切著作,以史实为本旨,至于荒诞无稽之谈则不写。冯艺儒,男,广海镇大洋村人,生于1954年。高中毕业后,干过农村宣传文化工作三年。后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业余时间酷爱文学创作,喜赋诗联。近年拜台山市离休干部、美国华侨自由作者陈中美先生为师,继续研究文学。从1992年开始,向报刊投稿。已在江门市、台山市的报刊、侨刊、文艺杂志发表作品,达10万字。1994年获台山文化局春节征联大赛,二等奖;1995年获台山文化局春节征联大赛三等奖;1996年,获“黄浩川文艺基金”三等奖。
UID:395
UID:35
萝卜:台山当时还隶属新会(古冈州),我们的祖先还是同一父母官行署的。
伍氏伍阳一、伍氏起源及其远祖台山伍氏远祖,据岭南伍氏谱籍记载,追溯远古有谓,神农之子曰雍侯,封河陇之地,第八世孙曰雍克,始都安定,至唐虞时雍绍迁椒地(属浙江徐州,春秋为吴楚之郊,战国属楚,汉曰武陵之地)曰椒侯,历夏商周,及周平王东迁,诸侯背叛,芊楚强大,并椒,椒侯为庶人,而氏曰椒,椒望日安定,此安定望之由始,望之后人即椒参,及至椒参之子椒举,仕於楚,封以伍地,故又以伍为姓,易椒为伍,此伍姓之所由始也。举之孙曰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之太傅,奢之子长曰尚为棠邑大夫,次日员号子胥为申邑大夫。伍奢遭谗被诬与太子建谋反,平王并诱杀其二子。伍尚就缚,与父俱死,而伍员有智勇,亡奔吴国,平王赤伍奢之族。伍员在吴初为行人,生子曰度日辛曰封,即伍庆伍广伍封。子胥员公之三子伍封,生於吴,寄托於齐国鲍氏之家,改为王孙封,子胥后为吴相国,为欲助太子建复国,以继父佐太子建之志,曾率吴兵入楚,是时楚平王已殁,只诛谗臣费无忌,无功而退。史记称伍员鞭尸,世上相传,然宋顾炎武与明吴伟业均曾著文,列举公羊、谷梁、左传诸传均无此载,力辟鞭尸之说,伍员扶正复国乃忠孝双全,大智大勇大义之行。伍度避祸与叔通公,弟辛公隐武陵,子孙因此世代家武陵,自兹以后,或仕或隐,代不乏人,自度、辛、封三公之后,其间脱漏三十代失传。直至五代之时,南唐吏部尚书伍乔字国栋,子胥公之后,其先世不可考,迨至南朝有公讳安贫,嗜学博古,梁王屡徵不就,世居武陵,乔公为其子,亦嗜学,苦节自励,登南朝进土第一,乔公自武陵徙豫章(今江西南昌),生二子,长讳萝授,次梦授,梦授生子曰太节讳操,唐太宗封为经略使,托病而隐。操生子曰任,唐高宗时官至福州长史,由宁化徙汴梁,汴梁之有伍姓自任公始,任公生二子,曰宪、曰晕。宪公唐进士,官至吏部给事兼侍郎,生子曰徽;翠公唐进士,官至河南归州学正,入籍杞县,又自开封迁汴梁关王巷安居。生二子,曰埔、曰瓒。瓒公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进士,官至楚长史。生二子,曰简、曰荚。简公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进士,官至夹山县令。生二子、曰I佩、曰器。器公无子。佩公唐昭宗乾宁三年丙寅进土,官至校尉书郎,生子曰钦,钦生六子,曰仕、曰商、曰旅、曰氓、曰工、曰贾(柱国房谱载歆公生五子:仕、商、旅、氓、贾)。旅公出继叔祖器公。伍氏远祖以周朝椒参为太始祖一世,椒举后称伍举为二世,伍襄三世,伍奢四世,伍员五世,伍度六世。所以南唐乔公为参公三十六世孙,以后传下历代相承,至宋徽宗时钦公为四十四世,钦公六子,仕商旅氓工贾为四十五世。四十四世祖钦公字世美号复来,佩公之子也,生於宋昭宗天复元年’,辛酉登贞宗进士,授太常少卿,升工部侍郎。公生平不苟言笑,莅政清谨,关节不通,虽亲知故旧,亦以公法自持,不肯少贬狗人,加太子少师,卒于官。四十五世祖仕公,钦公长子也,登宋徽宗大观三年己丑进士,官授左拾遗,谪任福建兴化府判,人籍蒲田县,生二子,长曰胜,次日腾,四十五世祖商公,钦公次子也,宋由上舍恩授国子监学录。生一子,曰阿义,世居河南汴梁关王巷。四十五世祖旅公,钦公三子也,登宋进土,官至给事,越世补立叔祖器公,世居河南汴梁关王巷,生九子,八子失传,惟九独存,曰正号佳山。四十六世祖佳山公,登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甲戌进士,授翰林典章,始自汴梁徙岭南之凌江,即南雄珠玑巷,历再世,又迁之新会文章里,即斗洞大巷,为大巷之始迁祖。佳山公祠正门额扁曰“翰苑流芳”,故又称始祖翰苑公,其子孙称翰苑房,钦公三子旅公之子正公之后人也。四十五世祖氓公字毓圣,钦公之四子也。居汴梁,登宋徽宗宣和五年进土,选殿前校尉,勅上柱国,后扈跸郊祭,因进阴阳巡祥得失忤旨,谪岭南十三将,镇守南恩州,卒於官,年五十有六岁。时二子尚幼,妣麦氏诰封一品夫人偕二子扶棺葬公于阳江县象山,后携二子朝佐、朝凯四十六世祖,择居于文章里,斗洞绿围村,为绿围房始迁祖。因麦氏太婆插柳围村,柳绿垂荫,故曰绿围村,其子孙亦称柱国房。固佳山公与朝佐、朝凯公,同是参公四十六世孙,而上柱国氓公与翰苑佳山公为叔侄之分,氓公为叔,佳公为侄也。自末以来,伍氏世居台山即旧文章里之宗族,只有钦公三子旅公,与四子氓公,两大房之后裔子孙,并且各朝各代,均有从文章里迁出外地蕃衍者。二、台山伍氏宗支世系与分布;台山伍氏宗族,皆由古新会文章里,即斗洞大巷开枝散布,或远迁邻县地,亦属柱因房、翰苑房两房子孙之向外发展又开新族者也,谱谍有载曰柱国房子孙散居南山、幕村、麦园、伦滘、广州、横江、阳春、阳江、那马等处。翰苑房子孙分居大巷、山前、良含、马岗、上坪、官窦、沙头冲、那扶、高要、新兴上关村、香山大榄等地。两房世系有字派可考。柱国房字派:自氓公后十四世“启”字起,即“启元应瑞重,道德允维荣,文学于时尚,世思绍圣明”二十字派。翰苑房字派:自旅公后十三世“绍”字起,即“绍宜伟茂奕,运会际昌明,鸿勋耀列祖,嘉猷献大廷。”二十字派。虽然字派数相等,但辈分有异,因绿围房立字派在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考氓公生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则可知由氓出生起,至明万历时,相距将五百年,与历十四世亦复相近,而翰苑房立字派在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比柱国房迟三十七年,柱国房传代比翰苑房恰快两世,故绍宇派与元字派年代相当,而世代则为旅公十三世孙,与氓公十五世孙同时矣,旅与氓为兄弟,而绍与元则为叔公与侄孙矣。若倒计回连同参公世数,即参公至旅、氓为四十五世,加旅起十三世,即旅后十二世,加氓起十四世即氓后十三世,则参公至绍字为五十七世孙,参公至元字为五十九世孙。两房子孙,绿围房已蕃衍自氓公起至三十、三十一世,思宇、绍字,翰苑房亦已传接自旅公起至二十八、二十九世,嘉字、猷字,虱斯衍庆,瓜瓞绵长。世代纷繁,难以缕述,伍氏另有字派二十字待接用,即“光宗开令嗣,衍绪普慈仁,保大勤承业,端和永协伦。”台山伍族两房,原聚居于斗洞(今大江镇渡头一带)。经明清两代,渐次迁移,分布於大江、四九、冲蒌、端芬、三合、斗山、汶村,那扶、深井、海宴、广海、都斛,上川等十六个镇乡桐·,人口约六万多人,约占全台山人口百分之六。人口集中,在一万以上的有大江、四九、冲蒌三个镇,其中大江镇聚居于沙冲、大巷、五星、山前、梅边、联和、洲江、来安等八个乡,以及石桥乡的斗山村,人口约一万五千四百多人,四九镇聚居在下坪、上坪、松头、锦朗等四个乡,以及高岭、塘虾、营村、玄坛、五四、车朗、大塘等乡的部分村庄,人口约一万二千三百多人,冲蒌镇聚居在官窦、朝阳、竹洛、新围、西海、八家等乡,以及稔坪、福安、伞朗的部分村庄,人口约一万多人,海宴中镇聚居在联和、和北两个乡(即新寨、那马、沙湾)以及石美乡白石村、鼠山乡大芰荷村、鹅场地村,丹堂乡草尾朗村等村庄,人口约五千多人。端芬镇分布于西泽乡,美湾乡、七联乡、那潮乡、那仁乡、塘底乡等乡村,人口五千三百人斗山镇聚居于福场乡,以及西栅乡、安南乡、六福乡的部分村庄,人口约二千八百多人。海宴西镇分布于茭勒的茭一、西联、冲口等乡,以及上头乡东兴里,人口有一千多人。那扶镇公布于那中、蓝田、那北、以及横墩等乡村,人口约一千四百多人。深井镇主要聚居于小江的新围村与永安村,人口约二千人c三合镇主要聚居于联安的三冈乡,以及双迳的部分村庄,人口约一千多人。附城镇主要聚居于大亨乡的安步,人口约二千人。此外,台城上坑村,上川镇的桔子湾,以及散居于都斛、广海、北徒等镇的伍族宗亲,还有人口共约三千多人。三、伍氏名人略述伍氏之始祖椒参,亦称伍参,在楚文公十二年伐郑之役中,晋国倾全国之兵救郑,朝臣主张退让议和的多,当时身为楚国大夫的伍参却力排众议而主战,认为晋国劳师远征,且将帅专横,晋兵未必肯为用命,应与晋军决战,必胜无疑。楚王采纳其议,出兵与晋军作殊死战,果获大胜,晋军大败於邹地,自此伍参名满天下,在楚国位高权重,一门显贵,其子伍举、其孙伍奢,都世袭为楚大夫。伍氏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人物,据《辞海》所载,有伍奢,伍子胥、伍廷芳、伍遵契、伍连德、伍先华等。伍奢、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平王时任太师,辅太子建。少师费无极馋太子建于平王,伍奢因直言被杀。伍子胥,名员,楚国大夫,因父伍奢被杀而逃亡于吴国,因助吴王伐楚有功,封于申,又称中胥。后因直言被吴王夫差赐剑命他自杀。伍廷芳为近代外交官,参加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曾任广东省长。伍遵契是明清之际的伊斯兰教学者,有译作《归真要道)流传至今。伍连德是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的创始人,著作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等。伍先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战斗中为打开部队前进通道,抱起炸药包冲进坑道,炸死敌人40多名。他本人亦英勇牺牲,被迫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爆破英雄”称号,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台山伍氏在历代县志有记载的名人有伍隆起、伍骥、伍省轩、伍千恺、伍兆鳖、伍世标、伍绳武、伍炳伦、伍云灿、伍家苑、伍道沛,伍允瑞,伍质文、伍廷珍、伍真光、伍腾津等人,其中伍隆起为宋末义士,大江斗洞人,宋祥兴元年(1278)元兵南侵,宋帝逃到崖山,伍隆起率乡民勤王,倾家纤难,被子下谢文子暗杀。其墓在台城东南七公里之黄牛拉车山上,人称香头坟,是台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名人大辞典》载伍氏名人35人,其中台山伍氏六人,包括上面提到的伍连德,还有担任台湾“立法院”教育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程序委员会召集委员的伍根华、担任联台国技术协助局第一副局长及公共行政处处长的伍启元、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的伍智梅、担任过第—·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被袁世凯逮捕杀害的伍汉持,和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航空处及空军司令部工程师,后任北京航空学院气动力教研室教授的伍荣林等。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和《台山文史》中记载的台山伍氏,有曾任三藩市领事馆副领事的伍盘照(四九)、企业家伍时畅(大江)、伍求登(大江)、伍舜德(四九)、新西兰医协会执事伍德明(上泽)等等。本文作者简介伍阳,名万洵字汉勋号瘦凤,生于1922年8月,大江浔阳里人。1934年负箧羊城,先后就读于广雅中学,九龙广州大学、香港达德学校。1948年参加滨海总队游击队,l949年任台山二区人民政府秘书,后调入台城镇人民政府工作,1953年转任教师,先后在台山师范、居正中学、台山卫生学校、海宴中学、台城中学任教,1981年9月退休。曾任《胥山月刊》责任副总编辑七年。自幼喜爱诗词格律,先后加入广州岭南诗社、江门五邑中华诗词学会、台山宁城诗社、友声诗词研究会,著有《瘦凤诗钞》一卷。有作品收入《岭南诗风》、《五邑诗卷》《台山百年诗选》和《台山诗词》。编者注:宋朝并无昭宗皇帝及天复年号,此处仅供参孜。
引用:原文由 old5 发表于 2007-8-21 12:19:19 :萝卜:台山当时还隶属新会(古冈州),我们的祖先还是同一父母官行署的。老五大哥:难怪有“五邑一家亲”之说,这样萝卜就不算“外乡人”喽?
老五大哥:难怪有“五邑一家亲”之说,这样萝卜就不算“外乡人”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