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老歌令人留恋的原因不在于其歌词说什么(甚至与现在思潮对不对),而在于唱这些歌的情景,或者说它们被打下的时代烙印。读初中时,《我们年轻人》是热门歌曲之一,我记得音乐老师还指导我们高低音部联唱。歌词耳熟能详。不过这里歌词是从网络下载后修改的,网络歌词自作聪明把“革命”改成“改革”,一看就不对劲,此外,还有歌唱者的声音可以辨认,这首歌唱得最好的是http://116.28.66.253/30171837.mp3合唱)。至于网上的《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就比较差了,对歌词作了很多删改,听不到原汁原味了。
另一首歌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记得我班在科学馆前排练过此歌的舞蹈,我有份参加演出,由文娱委员李优甜任导演。现在看来,这首歌除了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日趋增长)一无所知,故强调到农村去有历史局限性外,提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整个基调是很积极的。我也很喜欢。
还有一首歌也是很难忘的。文-革-大-串-联时期,我第一次来到广州,被安排住在广州林校接待站,是睡在课室地下的草垫上的(有棉被但没被套),每天早上,广播喇叭总是播放《战士爱读老三篇》当作morning call。故一唱此歌就想起大串-连-时期。
现在卡拉OK可以找到前两首歌怀旧,但第三首就难找了,还没听过。有谁能找到上传供怀旧,真非常感谢。
附言:本帖发表后发现,“文-革-大-串-连-时期”被改为“*****时期”,简直是岂有此理!未始作俑者是何许人?如是有关主管部门,那太无理了。谁规定不许提“上-访”、“文-革”、“大-串-联”了?这些词在中央文件里甚至在中共党章里还有呢!如是台山同学网,那太愚蠢了,这使台山同学网大为丢分!据我估计,应是网管把这些词设置为禁止出现的词造成的。估计官方网站论坛如人民网等不至于有如此低的网管水平。在网络发达的信息社会想搞“焚书坑字”太愚蠢了。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09-12-19 23:35:5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