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682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0楼 发表于: 2009-08-29

邓颖超致宋美龄一封密信的始末[转帖]


  1938年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宋美龄(中排左四)任理事长,李德全(中排左五)任副理事长,后排右一为邓颖超。

  本文系邓颖超致宋美龄的信,表面看似私人信件,实则为关系海峡两岸的官方信函。鉴于此信的重要性,写信人语气诚恳,将真情付诸笔端,措辞严谨,用词字斟句酌,可谓字字珠玑,于平白朴实之中见刚柔相济,于心平气和之中透露出忧国忧民之意识。

  其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让人垂泪。

  信件内容布局属中式思维,采取了迂回的说理法。写信人没有开门见山直陈意旨,而是先回顾数十载的友谊,转而关心对方的近期身心健康。接着借对方姐姐所言称赞对方的爱国热情。最后才触及问题实质,殷切希望对方能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做出贡献。这种迂回法使对方有一个心理转变的过程,由历史而转至现实,逐渐打动对方,使之最终付诸实践。

  信件对对方的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

  蒋夫人美龄先生大鉴:

    庐山初识,忽忽五十年矣。山城之聚,金陵之晤,犹历历如昨。别后音问阔绝四十余年,诚属憾事。幸友谊犹存,两心相通。每遇客从远方来,道及夫人起居,更引起怀旧之情。近闻夫人康健如常,颇感欣慰。

  令姊孙夫人生前,极为思念夫人。每每言及夫人爱国情切,必将致力于中国之统一。孙夫人手足情深,亟盼生前能与夫人一晤;曾亲笔致□□□,然未能如愿,终成遗憾。

    尝读夫人之《我将再起》,思感殊多。回首当年,国难方殷,夫人致力全民抗战,促成国内团结,争取国际援助,弘扬抗日民气,救助难童伤兵,厥功至伟。今夫人年事虽高,犹时时关心国家之强盛,民族之再起,于海峡两岸关系之缓和,亦多所推动。

    夫人谋国之忠,诚如令姊孙夫人所言,我极为钦佩!

    环顾当个今世界,风云迭起,台湾前途令人不安。今经国不幸逝世,情势更趋复杂。此间诸友及我甚为关切,亟盼夫人与当政诸公,力维安定祥和局势,并早定大计,推动国家早日统一。

  我方以为,只要国共两党为国家民族计,推诚相见,以平等之态度共商国是,则一切都好商量,所虑之问题均不难解决。

    我亦年逾八十。今虽卸却政务繁荷,然念念不可置之者,唯国家统一一端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与夫人救国之途虽殊,爱国之心则同。深愿与夫人共谋我国家民族之统一,俾我中华腾飞于世界。

  我与夫人交往,数十载矣。历时弥久,相知愈深。直率陈言,尚祈谅察。海天遥隔,诸希珍重。临颖神驰,期待回音。

    即颂

                                      大安

                                      邓颖超

                                   一九八八年五月

  以下为英文原稿:

  Two score and ten years have elapsed since our acquaintance at Mt.Lushan, Our gathering in Chongqing the mountain city and our meeting in Nanjing are still fresh in my mind as if they took place only yesterday. It is a deep regret that we had lost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for forty odd years.

  Yet it is a great comfort to us that we still retain friendship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Every time a friend comes from afar and mentions your daily life, I cannot help recalling the past. It is a great comfort to me when I hear that you are in good health.

  Your honourable sister Mrs.Sun missed you very much during her lifetime. She often talked of your ardent patriotism and utter devotion to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Mrs.Sun always kept a sisterly affection for you and had a strong wish to have a meeting with you, for which she wrote you a letter. Yet she failed to fulfill her wish, which is a regret. I have the honor to read your book I Shall Rise Again ,which provoked abundant reflection in me.

  Looking back in the past, I remember that national calamities plagued China at that time. You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by devoting yourself to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unity of all forces in China, by working hard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and the moral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and by helping to rescue the refugee children and wounded soldiers.

  Despite the fact that you are getting on in years, you still have our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rosperousness in mind, which helps to ea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Your utter devotion to our country is just as what your honorable sister Madam Song had described, which really and truly deserves my admiration.

  The present world situation being so turbulent, the future of Taiwan has become a worrying matter. Now that Jingguo has passed away, which has made the situation all the more complicated. Your friends here and I are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it. We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and all of the Taiwan government officials would do your utmost to maintain peace and harmony in the island and make your decisions as early as possible to strive for an early reun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our view, it is mot difficult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we are concerned about for we can settle everything through discussion as long as Kuoming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the national interest above all and have consultation with each other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sincerity.

  I am also over eighty years old and have been relieved of my office, but I am just unable to put off my mind the reunification of our nation, which justifies the famous line from Cao Cao:” A noble-hearted man retains his high aspiration even in his old age.”

  Our ways to save the nation are different ,but our patriotic feelings are the same, I wish that we could join our efforts for the reunification of our nation so as to turn China into a strong nation in the world.

  We have had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for several decades. The passage of time has deepened our mutual understanding. Please do forgive me for my straightforwardness. We reside poles apart, and I sincerely wish you to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I will always be thinking of you 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早在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以私人身份就两岸关系致信于蒋经国,希望国共两党同捐前嫌,共创祖国统一大业。两岸结束敌视态度,尽早恢复“三通”。全文如下: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但是,《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后,蒋经国出于其政治身分并未亲笔回复,而由其“继母”宋美龄发表《致廖承志公开信》,特附录于后。

  宋美龄氏“公开信”中对大陆多有蔑称或不实之词,本博客作了删节。

  承志世侄:

  七月廿四日致经国函,已在报章阅及。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余阅及世侄电函,本可一笑置之。但念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属稚年,此中真情肯綮,殊多隔阂。余与令尊仲恺先生及令堂廖夫人,曩昔在广州大元帅府,得曾相识,嗣后,我总理在平病况阽危,甫值悍匪孙美瑶在临城绑劫蓝钢车案后,津浦铁路中断,大沽口并已封港,乃只得与大姊孔夫人绕道买棹先至青岛,由胶济路北上转平,时逢祁寒,车厢既无暖气,又无膳食饮料,车上水喉均已冰冻,车到北平前门车站,周身既抖且僵。离沪时即知途程艰难,甚至何时或可否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均难逆料,而所以赶往者,乃与总理之感情,期能有所相助之处,更予二家姐孙夫人精神上之奥援,于此时期中,在铁狮子胡同,与令堂朝夕相接,其足令余钦佩者,乃令堂对总理之三民主义,救国宏图,娓娓道来,令余惊讶不已。盖我国民党党人,固知推翻满清,改革腐陈,大不乏人,但一位从未浸受西方教育之中国女子而能了解西方传来之民主意识,在五十余年前实所罕见。余认其为一位真正不可多得之三民主义信徒也。

  令尊仲恺先生乃我黄埔军校之党代表,夫黄埔乃我总理因宅心仁恕,但经多次浇漓经验,痛感投机分子之不可恃,决心手创此一培养革命精锐武力之军校,并将此尚待萌芽之革命军人魂,交付二人,即是将校长之职,委予先总统,以灌输革命思想,予党代表委诸令尊,其遴选之审慎,自不待言。

  观诸黄埔以后成效,如首先敉平陈炯明骁将林虎、洪兆麟后,得统一广东。接着以北伐进度之神速,令国民革命军军誉鹊起,威震全国,犹忆在北伐军总司令出发前夕,余与孙夫人,大兄子文先生等参加黄埔阅兵典礼,先总统向学生训话时,再次称廖党代表对本党之勋猷(此时廖先生已不幸遭凶物故,世侄虽未及冠,已能体会失怙之痛矣。)再次言及仲恺先生对黄埔之贡献时,先总统热泪盈眶,其真挚恸心,形于词色,闻之者莫不动容,谅今时尚存之当时黄埔学生,必尚能追忆及之。余认为仲恺先生始终是总理之忠实信徒,真如世侄所言,为人应“忠孝两全”,倘谓仲恺先生乃乔装为三民主义及总理之信徒,而实际上乃为潜伏国民党内者,则岂非有亏忠贞?若仲恺先生矢心忠贞,则岂非世侄有亏孝道耶?若忠孝皆肭(注“肭”为不任事与不足之意),则廖氏父子二代对历史岂非茫然自失,将如何作交代耶?

  此意尚望三思。

    以下删节。。。。。。    

    顺祝安谧

  民国71年8月17日

  宋美龄  

  

  晚年宋美龄

  

  晚年邓颖超

  在邓颖超80岁大寿的时候,宋美龄特送了一份厚礼。因为邓颖超是属兔的,送的是一只做工精美的水晶兔。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1楼 发表于: 2009-08-29

联合国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转帖]
 


      联合国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
      (联合国大会1974年12月14日通过)


  大 会   
  以下列事实作为基础,即联合国的基本宗旨在于维持国际和平与
安全,并采取有效的集体措施以防止并消除对于和平的威胁,和制止
侵略或其他破坏和平的行为,
  忆及按照联合国宪章第39条的规定,安全理事会应断定任何威
胁和平、破坏和平或侵略行为是否存在,且应作出建议,或按照第41
条和第42条的规定,决定采取何种措施去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
全,       
  并忆及按照宪章的规定,有义务以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国际争
端,以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与正义,   
  注意到本定义绝不得解释为对于宪章中有关联合国各机构职权
的规定的范围有任何的影响,
  并考虑到:因为侵略是非法使用武力的最严重和最危险的形式,
在一切类型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存在的情况下,充满着可能发生世界冲
突及其一切惨烈后果的威胁,所以,在现阶段应该订立侵略定义,
  重申各国有义务有不使用武力剥夺他国人民的自决、自由和独立
权利,或破坏其领土完整, 
  并重申一国的领土,不应成为别国违反宪章实行——即使是暂时
的——军事占领或以其他武力措施侵犯的对象,亦不应成为别国以这
些措施或这些措施的威胁而加以夺取的对象,        
  并重申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和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
言的各项规定,         
  深信侵略定义的订立应可对潜在的侵略者发生威慑作用,简化对
侵略行为的断定及其制止措施的执行,并便利对受害者权利及合法利
益的保护和对他们加以援助,
  相信侵略行为是否已发生的问题,虽然必须按照每一个别案件的
全部情况来考虑,但是制订若干基本原则,作为为这种断定的指导,仍
然是可取的,
  通过下列《侵略定义》,
        第1条
  侵略是指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
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
式使用武力。
  解释性说明:本《定义》中“国家”一词:
  (a)其使用不影响承认问题或一个国家是否为联合国会员国的问
题;      
  (b)适当时包括“国家集团”的概念在内。
        第2条
  一个国家违反宪章的规定而首先使用武力,就构成侵略行为的显
见证据,但安全理事会得按照宪章的规定下论断:根据其他有关情况,
包括有关行为或其后果不甚严重的事实在内,没有理由可以确定已经
发生了侵略行为。       
        第3条
  在遵守并按照第2条规定的情况下,任何下列行为,不论是否经
过宣战,都构成侵略行为: 
  (a)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侵入或攻击另一国家的领土;或因此种
侵入或攻击而造成的任何军事占领,不论时间如何短暂;或使用武力
吞并另一国家的领土或其一部分;
  (b)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轰炸另一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对另
一国家的领土使用任何武器;
  (c)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封锁另一国家的港口或海岸;
  (d)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攻击另一国家的陆、海、空军或商船和
民航机;    
  (e)一个国家违反其与另一国家订立的协定所规定的条件使用其
根据协定在接受国领土内驻扎的武装部队,或在协定终止后,延长该
项武装部队在该国领土内的驻扎期间;   
  (f)一个国家以其领土供另一国家使用让该国用来对第三国进行
侵略行为。  
  (g)一个国家或其名义派遣武装小队、武装团体非正规军或雇用
兵,对另一国家进行武力行为,其严重性相当于上述所列各项行为;或
该国实际卷入了这些行为。 
        第4条      
  以上列举的行为并非详尽无遗;安全理事会得断定某些其他行为
亦构成宪章规定下的侵略行为。        
        第5条      
  1.不得以任何性质的理由,不论是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或其
他性质理由,为侵略行为作辩护。      
  2.侵略战争是破坏国际和平的罪行。侵略行为引起国际责任。
  3.因侵略行为而取得的任何领土或特殊利益,均不得亦不应承认
为合法。    
        第6条      
  本《定义》绝不得解释为扩大或缩小宪章的范围,包括宪章中有
关使用武力为合法的各种情况的规定在内。
        第7条      
  本定义,特别是第3条,绝不妨碍关于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
系和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里所述被强力剥夺了渊源于宪章的自决、
自由和独立权利的人民,特别是在殖民和种族主义政权或其他形态的
外国统治下的人民取得这些权利,亦不得妨碍这些人民按照宪章的各
项原则和上述《宣言》的规定,为此目的而进行斗争并寻求和接受支
援的权利。  
        第8条
  上述各项规定的解释和适用是彼此相关的,每项规定应与其他规
定连在一起加以解释。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2楼 发表于: 2009-08-29


 “红颜祸水”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转帖]
 

  一位绝色美女使三个国家兵祸相接,其中两个国家分崩离析。尽管有人称她为“祸水”,后世却始终把她当作主宰桃花的神仙祭拜。这个女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

  祸起萧墙皆为妫

  息夫人原名陈妫,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女儿。息夫人目如秋水,面若桃花;丽如芙蓉,雅若蕙兰。她和姐姐都是当时妇孺皆知的大美人。

  姐姐嫁给蔡侯做妻,妫嫁给息侯为妇。一年,息夫人从息国回陈国省亲,途经蔡国,进城探望姐姐。蔡侯是一好色之徒,听说息夫人有绝世之貌,早就对她垂涎三尺。获此机会,自然不肯放过。蔡侯对夫人说:“我小姨子来了,哪能不见呢?”夫人同意了蔡侯的要求。

  蔡侯迫不及待地邀请息夫人至宫中,命人设宴款待。他亲自作陪,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息夫人果然名不虚传。她举世无双之色,曼妙窈窕之姿让蔡侯如痴如醉。蔡侯起初还能保持主人的礼仪,几杯酒下肚,便飘飘然起来,逐渐露出戏谑的态度,言谈举止变得轻浮起来,竟然拉住息夫人的柔荑不放。息夫人不待盛筵结束,便匆匆离去。

  息侯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顿时火冒三丈。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决心找机会报这个辱妻之仇。可是息国力量薄弱,根本不是蔡国的对手。息侯整日冥思苦想,自以为想到了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

  息侯派遣使者向楚国进贡,并趁机向楚文王献计:“蔡国自恃和齐国友好而不向楚国进贡。如果楚国兴兵攻打息国,息侯求救于蔡国,蔡侯必念在与息侯是连襟的关系而慨然出兵相助。到时息国与楚国合兵攻打蔡国,必然可以生擒蔡侯。如果俘虏了蔡侯,不怕蔡国不向楚国进贡。”

  楚文王大喜,择吉日兴兵直奔息国而来。息侯假装惊慌失措地向蔡国求救,蔡侯果然亲自率领大军来救。蔡军安营未定,楚兵与息兵便像潮水般涌来,蔡侯在黑夜中仓皇突围而出,奔至息城,怎料妹夫息侯却紧闭城门。蔡侯走投无路,最后被楚军俘虏。息侯犒劳了楚军,亲自送楚文王出境。至此,蔡侯才知中了息侯借刀杀人之计,心中恼恨不已。

  风吹雨打桃花落

  楚文王回国后,打算把蔡侯给烹了,以祭祀太庙。大臣鬻拳劝说道:“假若杀了蔡侯,诸侯都恐惧,必然联合抵抗,不如把他放回去吧。”经鬻拳再三苦谏,楚文王答应放了蔡侯。

  蔡侯回国前,楚文王在迎辉堂大排筵席,为他饯行。席中有个弹筝的女子,仪容秀丽。

  

  楚王指着女子对蔡侯说:“这个女子色艺俱佳,就让她代我向你敬一杯酒吧。”看蔡侯一饮而尽,楚文王笑问:“你一生见过这等绝色美人吗?”

  一想起息侯导楚败蔡之仇,蔡侯就咬牙切齿,恨不得将息侯碎尸万段。听完楚文王的问话,蔡侯说:“天下女色,没有人比得上息夫人,那才是天仙啊!”楚文王问:“她到底有多美呢?”

  蔡侯说:“息夫人的美,天下无双。目如秋水,脸似桃花;荷粉露垂,杏花含烟;长短适中,举动生态;国色天香,无与伦比。”蔡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息夫人的容貌着实夸耀了一番。

  楚文王听得如痴如醉。

  蔡侯一见楚文王动了心,知道自己报复息侯的计划就要实现了,更加起劲地煽风点火:“以大王之威,就是周天子也要让您三分,何况屋檐下的一个妇人?”听说息夫人拥有绝世之貌,楚文王便借巡视各方的名义来到了息国。已臣服于楚国的息侯自然是设宴款待,尽力奉承。席间息侯执杯上前,请楚文王畅饮。楚文王接杯在手,心里却想着如何才能见上息夫人一面,便微笑着说:“上次寡人兴兵攻蔡,全是为了雪你夫人受辱之耻。今天寡人来到贵地,你夫人也该敬我一杯酒呀!”

  息侯明知此举并不得体,但惧怕楚国的雄威,不敢违抗。无奈只好请出夫人。一会儿,楚文王就听到环佩叮当,只见一个天姿国色的小妇人迈着莲花小步,分花扶柳而来,其姿色果然天上稀有,人间罕见。

  文王一下子看呆了,就连息夫人施礼也忘记还了。

  息夫人手拿玉杯,满斟后给文王敬酒。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海棠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楚文王心旌摇曳,想趁接杯之机,摸一摸美人的柔荑。哪知息夫人言谈举止,十分得体,楚文王刚要伸手来接,息夫人早把酒杯转递给侍女,由侍女奉上。敬完酒后,她只是盈盈一拜,袅袅婷婷地转身而去,把楚文王惊羡得呆若木鸡。楚文王回到下榻的地方,神情恍惚,魂不守舍,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一夜之间相思得人比黄花瘦。

  第二天,楚文王以设酒答谢为名请息侯赴宴,在酒至半酣之际将息侯绑了,自己亲自带领士兵来到息宫抢夺息夫人。

  息夫人闻变大惊,长叹一声:“引狼入室,自取其辱!”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息夫人仓皇奔入后苑准备投井自杀,却被楚文王手下大将斗丹抢前一步,拦住了去路。斗丹劝她:“夫人不想保全息侯的性命了吗?”此话一出,息夫人踉踉跄跄后退了几步,泪流满面,一动不动地瘫坐在地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抉择,为保住丈夫的性命,息夫人决定忍辱偷生。

  费尽心机的楚文王得到了魂牵梦萦的息夫人,自然是满心欢喜,楚文王为了取悦息夫人,当着众将领的面许诺不杀息侯,并在军营立妫氏为夫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三年的时光过去了。息夫人在楚宫中备受宠爱,并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取名熊艰,次子取名熊恽(也就是后来的楚成王)。可息夫人在楚宫三年,从不主动与楚文王说话。

  楚文王非常不解,奇怪地问道:“你在楚宫已有三年了,还为我生下了两个儿子,为何对我难开一言?”

  息夫人泪流满面地答道:“我本是一个刚烈女子,却侍候了两位夫君。即使不死,又有何面目同别人讲话?这一切的痛苦都是蔡侯给我带来的!我恨自己无能,不能报仇雪恨!”

  由于触到了内心深处的痛,桃花夫人泣不成声。楚文王听了息夫人哀婉欲绝的话语,看着她悲戚的样子,不免顿生怜香惜玉之情。为了博得她的欢心,便说:“夫人不必担心,寡人一定为你报仇!”

  “楚人重然诺”,楚文王果真派兵打败了蔡国,并下令将蔡侯终生囚禁于楚国。九年后蔡侯客死楚国。

  息侯被捉后成了楚国都城的守门小吏。虽然息夫人在楚王宫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她“身在楚营心在息”,心里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丈夫。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但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与夫君重聚。

  秋风送爽,桂子飘香。楚文王兴高采烈地出城打猎,预计两三天后才能回宫。息夫人趁此机会,悄悄地跑到城门私会自己的丈夫。两人见面,恍如隔世。看着满脸沧桑,衣衫破旧的丈夫,息夫人泣不成声,紧紧抱着丈夫说:“妾在楚宫,忍辱偷生,当初就是为了保全君侯性命,后来则是为了想见君侯一面。”

  此时的息侯已是肝肠寸断。他悲伤地说道:“苍天见怜我们能有重聚之日。我甘心担任守城小吏,还不是等待和你重逢的机会吗?”

  息夫人认为与其痛苦地偷生苟活,不如悲壮地一了百了。她秋水般的双眸深情地看着息侯说:“如今妾愿已了,还不再苟活于世,我们来世再续前缘吧。”说罢,奋力朝城墙撞去。息侯阻拦不及,眼看自己的妻子香消玉殒,悲痛不已。为报答息夫人的深情,也撞死在城下。楚文王打猎回来,听说后黯然神伤。有感于二人的真情,以诸侯之礼将息侯与息夫人合葬在汉阳城外的桃花山上。

  后人在他们溅血之处遍植桃花,并建桃花洞和桃花夫人庙纪念他们。楚人便以息夫人为桃花夫人,立祠以祀,后来又拜她为主宰桃花的女神。后世的文人墨客、才子雅士写了大量的诗词来纪念这位女子。其中著名的诗篇要数王维的《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一位美丽柔弱的女子,致使三国兵祸相接,于是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将息夫人说成红颜祸水。然而,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她哪里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3楼 发表于: 2009-08-29

 怀念没有“小蜜蜂”的岁月——有感于话剧舞台微型麦克风泛滥[转帖]

 

 如今的演员演戏,胸口大多会别一微型麦克风。在演员那里,这款麦克风有一昵称——“小蜜蜂”,演员视其为贴身伴侣,一旦登台,便须臾不可离。
  几天前,记者在杭州观看张艾嘉主演的话剧时惊觉:这“小蜜蜂”可真恼人!记者坐在剧场正中间,演员一开口,声音由“小蜜蜂”骤然放大,经过剧场四壁反射,几个声音在耳
畔轮番“打架”,让人不堪其扰。

  于是,不由怀念起焦晃、娄际成、张名煜等话剧艺术家不戴“小蜜蜂”演话剧的日子。焦晃曾经说,话剧演员的基本功就是看发声吐字,人在台上无论低语还是大笑,要让剧场最上一层、最后一排和第一排观众一样听得清。看老一辈艺术家们演戏,表演分毫毕现,台词字字送听,即使闭眼听戏,也如沐春风。

  话剧,是视与听并重的艺术。观众走进剧场,可近距离看演员表演,也能真切地听演员说台词,感受话剧的视听魅力。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演员们戴上了“小蜜蜂”,开口说台词,自然省力多了。丹田气、共鸣腔、喷口音,4年台词课练就的声音基本功,统统都还给戏剧学院的老师。只是,这经过音响处理的声音,没有了轻重缓急,没有了层次分明,话剧原本最迷人的台词艺术,难免只剩下了隔靴搔痒的别扭。

  演员,这个现代称谓,老艺人们大多是不用的,他们常常自谦自己是“吃开口饭的”。只是,他们困惑:有了“小蜜蜂”,现今的演员都不需费力“开口”了,那还吃哪门子的“开口饭”?

(《文汇报》1.7 张裕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4楼 发表于: 2009-08-29

“小二黑”现实结局是悲剧[转帖]
 


  在小说《小二黑结婚》里,进步青年小二黑、小芹与落后父母二诸葛、三仙姑在婚嫁问题上发生矛盾,最后在边区政府做主下,两个落后人物最终醒悟,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2006年3月,作家赵树理百年诞辰之际,《大众收藏报》举办收藏品拍卖。在征集的拍品中,发现了一张山西省左权县政府刑庭,于民国32年(1943年)6月
5日签发的刑事判决书。经鉴定,这张泛黄的纸片,竟是著名作家赵树理创作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原型岳冬至的真实案例判决书。

玉茭地里的恋情

  1943年4月20日,晋冀鲁豫边区晋东南的辽县横岭上村民革室里,5名年轻的村干部在开会。

  从当夜会议议程中可看出:25岁的村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石羊锁,在布置了反扫荡工作,安排了春耕事宜之后,话锋一转,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不调戏妇女”一项,委婉地对在场的民兵队长岳冬至提出了批评,督促这个20岁的小伙子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少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村里人都知道,他指的是岳与村妇女主任智英贤之间不寻常的恋爱关系。

  “人长得好,长脸,身高不赖,眼睛不小,大粗辫子一直垂到腰”,65年后,对于故事女主角智英贤的美貌,79岁的村民康双全记得很清楚。更加让村里的老人们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新思想,“活泼开放,胆子大”。

  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青春妙龄的岳冬至和智英贤,在十二三岁时就被父母订了亲。岳冬至的未婚妻是他爹给订的一个童养媳,智英贤则被以200块大洋许给了老家河北武安县一个四五十岁的富商。

  说不清什么时候,这对各有“家室”的年轻人开始恋爱了。女方父亲智老成对岳开始有些骂骂咧咧,女方的两个哥哥智恩元和智魁元也颇多牢骚。但智家父兄的不满没能阻止这段恋情越出轨道,有人已经在村子的玉茭地里发现两人在“那个啥”了。

扑朔迷离的案情

  在这个会议之后,岳冬至一夜未归。次日清晨,他的三哥起早喂牛,发现弟弟双膝跪地,脖子上吊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牛棚门的顶上。而牛棚的门不到一人高,根本不可能吊死人。

  辽县公安局尸检发现,尸体的“嘴唇微开,牙关紧咬,颈部索沟无充血现象”——这显然不是自缢该有的迹象;而脊背、屁股和两腰肾囊上的黑青伤痕,则让自杀的说法更加站不住脚。

  作为最后见过死者的人,当晚参会的其余4名村干部,被带到了当时县政府所在地黄漳村的公安局看守所。之后又随着县政府的转移,被关押在邻近的武乡县一处煤窑的竖井中。

  村里的文化人曹旺生从2003年开始,曾遍访村里的老人和案件当事人,写下了数千言的调查文字。据老人们讲述,4名村干部被认为是嫌疑人,还有一个背景,其中的3位未婚村干部与智英贤有着微妙的情感关系:无论年纪还是相貌都与岳冬至相仿的村青年部长史虎山,和岳冬至一起追求智英贤,举棋不定的智英贤则同时与两位年轻人交往。而同样未婚的村长石献瑛和王天保,也对智英贤有好感。

  史虎山,这个在老人们眼里“说话和气、处事稳重、不计较”的人,虽然与智英贤的关系仅仅是发乎情止乎礼,但作为死者的情敌,他自然而然成为嫌疑最大的人。

  这宗命案的判决书称:“史虎山踢死岳冬至,因其尚未成年,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剥夺公权五年。王天保殴伤岳冬至身体,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剥夺公权一年六个月。石献瑛、石羊锁滥用职权,命令史虎山、王天保殴打岳冬至,各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剥夺公权一年。岳冬至死后所用棺材一百六十元、葬埋时食用小米六十三斤、炒面四十五斤由史虎山、王天保、石献瑛、石羊锁共同负担。”

  作家一丁编写的《太行根据地文化》中,记载了一段关于赵树理和《小二黑结婚》的故事,与判决书上的情节大致相似——

  “1943年春天,赵树理在山西省左权县进行调研……案情****大白,一直参与调查的赵树理却感慨良多。赵树理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情杀,而是反映了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于是他以这件案子为基础,把悲剧改为大团圆式的喜剧。”

  然而,村里对命案的凶手却另有说法。2005年9月,石羊锁向曹旺生回忆道:在竖井里的几个月,对于4名村干部来说,可谓煎熬。他们从竖井里出来时,头发长得像个道士一样,浑身虱子,由于井下潮湿,几个人身上都生满了疥疮。

  如果没人出来认罪,大家恐怕很难脱身。经过一番思量,4名村干部在井下议定,让嫌疑最大的史虎山虚报年龄,以17岁的年龄顶罪——这样起码不至被枪毙,而作为对史虎山义气的回报,其余3人承诺将承担起他养家的重担。

  村民们认为史虎山无辜的证据,来源于案发当事人多年后的讲述。石献瑛曾对曹旺生透露,案发当晚,史虎山其实一直呆在家里。而石起元也曾问过父亲石羊锁关于该夜散会后岳冬至的去向,得到的答案是,岳又跑到智英贤家去了。于是,怀疑的矛头便指向了智英贤的两个哥哥,他们推测,岳应该是在从智家回自己家的路上被智家兄弟无意间打死了。被村里人认为是疑凶的智家兄弟中的智魁元,差一点受到公安人员和赵树理的调查,但他当年参加中央军走了,差不多3年后才回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被改变的命运

  几位案件当事人在此后的人生中都背着沉重的包袱:疾病缠身的史虎山在出狱当年就去世了。智英贤在案发当年就被父兄送回了河北武安老家,但此事在老家传开后,她没能嫁给与其订婚的富商,而是远嫁并终老于黑龙江。智的母亲,因为羞愤难当及思念女儿,在一棵核桃树上上吊死了。而与岳冬至订亲的那位童养媳,则在岳死后嫁到了上百里地外的旗枝村。终生惊恐的石羊锁,每每提及此事都浑身发抖,噤若寒蝉。曹旺生曾多次向他询问当时的一些细节,都遭拒绝,最后还是在其去世的15天前才终于将往事和盘托出。

(《扬子晚报》2008.12.27 张鹭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5楼 发表于: 2009-08-29

“故宫里的星巴克”事件[转帖]


    芮成钢,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持人,青年学者。他是采访外国政治和商业领袖最多的中国记者。2005年即被评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20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精英”,是最受全球媒体关注的中国意见先锋和经济评论人之一。芮成钢10年的记者生涯,从比尔·盖

  茨到克林顿,从布莱尔到陆克文,数百名国际政要,《财富》500强全球CEO,和中外顶尖专家学者,一直出现在他的话筒前,激荡思考。

  2007年,中国十大文化现象中的第一个就是星巴克与故宫的话题,为此,一些地方电台还为了让人们表达意见而开通了短信渠道,前后三天,共收到将近十万条短信。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这个主题在全球的媒体覆盖已经超越了宝洁公司在全球投放的OLAY玉兰油的市场宣传,而宝洁一个季度为其主打产品玉兰油投放的广告费用高达1亿美元。故宫与星巴克这个事件的话题是由我的一篇博文引发的。而让我吃惊的是,事后有人指责我,说我一定是与星巴克密谋了一次,为他们的名声进行了一次炒作。多么肤浅的阴谋论呀。

  请星巴克从故宫搬出去

  听说星巴克还没从故宫里搬出去。

  
  故宫很大,走累了确实需要喝点儿吃点儿。故宫本来小卖部的饮料食品未必就比星巴克好,而且服务肯定不如星巴克。但这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并不会在中外游客感受故宫的宏伟,徜徉中国历史的时候,构成什么特别强烈的滑稽、可笑的感受。而星巴克,虽然东西不坏,甚至还为赚中国人的钱做了些本土化改造,但终究是美国并不高级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开在故宫附近或许可以,但开在故宫里面,成为世界对于中国紫禁城记忆感受的一部分,实在太不合适。这不是全球化,而是侵蚀中国文化。

  据说在长城脚下也有星巴克。只要不是在长城上,倒也罢了。但隐约记得上海新天地边上著名的中共一大会址的隔壁好像也变成星巴克了,这又算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正如一位朋友开玩笑说的,皇城老妈是否也可以把分店开进白宫,狗不理包子难道也可以上国会山吗?更恰当的类比是把中国的连锁茶馆开进法国的卢浮宫。如果你跟一个法国朋友说这个,他可能会说你太有幽默感了。

  随便用英语Google一下“紫禁城里的星巴克”(Starbucks in the Forbidden City),竟然有289000多个条目,照片也是一大堆。读读这些文章,发现这简直成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又一个滑稽的猎奇,也有大量的西方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觉得这种做法太恶心,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当西方人都对故宫里的星巴克表示愤慨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该发出声音了。

  在耶鲁CEO峰会上邂逅星巴克的新任CEO兼总裁吉姆·当诺(Jim Donald)时,我半开玩笑地利用在会上发言的机会,劝他把星巴克在中国故宫里的店撤掉。当时我的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

  鉴于中国人并没有喝咖啡的嗜好和传统,星巴克能让中国成为它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是可喜可贺的商业成功。但是有一件事做的严重欠妥,中国的紫禁城里竟然也有一个星巴克的店,我和我无数的中外朋友们都认为它和中国故宫的氛围极不协调,有碍观瞻。我不知道星巴克是否有在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白金汉宫等世界文化瑰宝和奇迹里开分店的宏伟计划,但请先从中国的故宫里撤出来。

  当用英文表达这段话的时候,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色彩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由于星巴克在美国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不同,现场一片大笑,让吉姆多少有些下不来台。但大多数在场的美国CEO都同意我的观点。休息的时候,吉姆告诉我,他是新任的总裁,他本人也并不欣赏把星巴克开在紫禁城里的做法。他要回去和同事们商量商量,特别是和星巴克在中国的本地合作伙伴们说说这个事。说实话,我对吉姆本人的印象不错,大家聊得很好,我也相信他的诚意。如果这是星巴克中国合作伙伴的主意,那就真得做做这些中国人的思想工作了。

  从耶鲁回来都快四个月了,发现星巴克还在故宫里,印象中原本竖在外面的绿色帽子摘掉了。不知道这个也许并不存在的变化发生的早晚,也不知道背后是否也有我一点儿微薄的贡献,但看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问题还不止是星巴克,故宫里每一个景点的英语介绍牌上都赫然写着:“Made possible by American Express”,直译过来就是:是因为美国运通公司,本牌子才可能竖在这里。

  如果是因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实在太少,以至于要向美国公司出卖软广告的话,那么我们就拜托联想、海尔们替我们把美国公司给换了吧,实在不行,我们这些不愿意看到这样画面的人也许应该捐钱给故宫了。

  在我周围的朋友中,外国人对星巴克开在故宫的反感并不亚于中国人,有时甚至还更强烈,因为他们更懂得星巴克在美国和西方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就更觉得它给故宫乃至中国带来的形象上的损害。记得有一次和耶鲁毕业的好莱坞影星爱德华·诺顿的父亲,一位在中国云南工作过的了不起的环保专家,一起吃午饭时,聊起了这件事。我故意用他儿子当年演的一部电影里的台词“obscene”来形容故宫里的星巴克。他连声叫好,还问是从哪儿学来的词,说实在太贴切了。“obscene”在这里最好的翻译大概就是“有碍观瞻”了吧,也许更为甚之。在电影里被用来形容人类战争的残酷场面。

  其实我对星巴克并没有什么反感,对中国人喝咖啡的现象除了健康之外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觉得星巴克在中国的价格不应该和美国一样贵,而是应该至少像巨无霸那样,根据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做一些调整。作为一个财经节目主播,我尊重而且佩服星巴克在中国的商业成功,也诚心诚意地追问了星巴克总裁他们成功的经验。吉姆亲口告诉我,其实,即使是在美国,星巴克的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为人们在最应该的地点提供了一个以前没有的休息聚会的场所,与咖啡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在中国的成功,我以为这也是最大的因素。这些敏锐的商业判断,还有那些匪夷所思的营销技巧,我们要好好学习研究。相信有一天,也会有聪明的中国商人用最合适的方式把中国的饮料打入西方主流社会的。有一天,外国人也不会再问为什么西方的低档快餐必胜客到了中国就成了要排队的高级餐厅了呢?

  也许你觉得故宫里有没有星巴克并不那么重要。但依在下的愚见,正是这许许多多可说可不说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在不知不觉地编织着世界和中国相互的误读。

  这篇文字写到一半的时候,我给星巴克CEO吉姆本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看看他有什么新说法。如果不回信,我会坚持写下去的。

  祝愿星巴克在中国继续成功,但请务必早日从故宫里撤出去。

  当全球的媒体将关注点集中到故宫里的星巴克时,作为个体的我也同样被排山倒海的浪潮淹没,被扭曲,被误解。

  我被误解为一个民族主义者,被误解为一个不懂全球化的人。我是中国人,我如同使用母语一样使用英语,我知道自己的观点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故宫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物,星巴克是美国通俗文化的一种象征物,两者都有其应该有的价值,当然也有属于各自的表达自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美国通俗文化还没有接近,也没有融合的时候,摆放在一起就是一种冲突,就是一种不和谐。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值得骄傲的标志以及象征,越是民族认同的,往往也就越是世界关注的,也是世界其他文化互相差异的地方,也是属于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类是以各自的民族差异与多元性共存的。

  如今,故宫里已经没有了星巴克,没有了不和谐的冲突,也迎来了更多的来自西方世界的游客。故宫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这个事件之后,发生了另外一个应该来说在全球都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主播要播出一段自己引发的新闻事件。有关星巴克的博文一经发出后,就成为了全球热点,也成为了CCTV9当天财经节目不得不报的新闻,当晚我作为播音员播报了与自己有关的星巴克的新闻事件。

  一篇不到2000字的博文,竟然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这应该是信息时代的特点。信息时代需要有足够的智慧以及勇气,主动放弃过去特别擅长的手段,主动寻找新时代需要的全新的工具。

  造就你今天成功的所有的手段都属于过去了,并应该停留在过去的那个时间点上了。未来的成功需要你找到适应今天信息时代的新的手段。

  因特网时代,如果有学者和专家能够解决信息扁平化的管理与运用,那么一定是可以获得人类经济学最高成就奖的。

  (本文摘自《30而励——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芮成钢著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6楼 发表于: 2009-08-29

无法忘记的眼神[转帖]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第一次见这位老人,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了郑光奇,他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前一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一点动静也没有。

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 “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落座后,郑光奇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

郑光奇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 ”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摘自1月31日《新民晚报》作者韦延才)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7楼 发表于: 2009-08-29

  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建幕后 首接万言书替人洗沉冤[转帖]

 

最高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后直接复查的第一起冤案,是郭子光被错定为反革命获刑案。 1957年暑假,读高二的郭子光回到老家山东广饶县孙郭乡北郭西村,根据学校布置,利用暑假期间配合当地搞宣传工作。

郭子光看到了当时《人民日报》上有篇文章,关于反对干部特殊化,便抄在小黑板上,一村干部看到后便说:“这是写的咱……他在骂咱。”村干部没有公开说什么,过几天粉笔字被大雨淋了,郭子光也没有把这当回事。

暑假期间,郭子光给村里的农民进修班上代数课。突然几名村干部破门而入,指着郭子光说,他是右派。次日晚上,北郭西村召开全村大会,郭子光的父母被押到主席台前低头听候“宣判”,他们一家就成了“右派集团”。

1964年11月,郭子光最终被以“反革命罪”判处15年,1968年8月,又被加刑4年。

1969年,郭子光开始申诉,他记下自己被判刑的详细过程,每年3至5本,每本两万字。申诉每次都被驳回:“罪大恶极,铁证如山,驳回申诉”。每驳回一次,他都要接受“不认罪”、“反改造”的指控和批斗。

“我想给检察院写申诉,但检察院在‘文革’期间已经不存在了。”郭子光说,最后一线希望也没有了。实际上,1966年“文革”爆发后,全国掀起了“砸烂公检法”的浪潮,政法系统遭到破坏,其中受损最严重的是检察院。 1968年,毛泽东同意撤销最高检的决定,公安部、最高法只留下少数人维持工作。

1975年宪法又作出了由公安机关行使检察权的规定,实质是取消了实际的检察活动,只剩下一个名义,以便在形式上履行一些批捕、起诉的法律手续。监狱里的郭子光并不清楚如此规定,他仍在申诉。

1977年10月,中共中央下达了修改宪法意见的通知,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提出了重设检察院的建议,理由是“文革”期间法治被破坏、公民权利被践踏、人民的生命安全毫无保证。此外,还有解放军8大军区、35个中央直属机关、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都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1978年3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了重新设立检察院的决议。3月5日,77岁的黄火青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随着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恢复,全国各省地县级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等专门检察院也相继恢复重建。

就在这期间,狱中服刑的郭子光,从《山西日报》上看到检察院恢复重设的消息。

“我觉得平反可能有希望了。”郭子光说,当时他没法直接给最高检写信申诉,而是将早已写好的近万字的申诉书,交给一名即将出狱的狱友,让狱友转交给他的妹妹。妹妹郭百聪连夜坐火车赶到北京,将材料交到了最高检的信访厅。

1979年,最高检会同内蒙古检察院和山西检察院复查了郭子光的案件,并为郭子光平反。同年,郭子光被安置在包头机械局职工大学工作。

恢复检察系统后,郭子光是第一个被平反的,但因此获得平反的远不止他一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1984年,全国共平反冤假错案402000多件,一部分是检察院直接平反纠正的,大部分是检察机关协同有关部门纠正的。

“文革”期间,很多人与郭子光一样,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不过,他们中很多人是被关进各地举办的“学习班”。但由于“左”倾思想影响,这种群众自我教育的场所,经常出现刑讯逼供等现象。

“文革”之后,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沿袭“学习班”的做法,对一些所谓有问题的人,采取变相的逮捕关押、刑讯逼供、限制人身自由等。

这里面,辽宁本溪彩屯煤矿的“法制学习班”是个典型。在1978年收押的231人中,绝大多数人是凭某个单位、某个领导人的一个电话或口头通知就被收押了,除依法处理的31人外,其余的200人,有的仅有一般违法行为,有的是无辜者,关押时间长的在半年、一年以上,短的也不少于10天、半月。所有人进去时先搜身、财物统一保管、不准带钱粮、不准外出买东西,不准回家,同家属见面要经过批准,工作人员在旁监视,劳动时有人监管,不准随便走动,如有违反便有体罚,体罚手段有10多种。

根据各地的反映,最高检调查研究后,认为“学习班”实为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违法乱纪行为,根据刑诉法,查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案件,属于检察机关的侦查管辖范围。

1979年初,最高检党组就这一问题向时任中央纪委书记陈云写了专题报告,建议“学习班”一律撤销,严禁再办。专题报告引起了陈云等人重视,他们指示最高检以本单位的名义下达所属系统参照执行。

最高检原研究室主任赵汝琨说,检察院历史上有两次重大审判,一是审判二战战犯,二是审判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当时有人问是不是因为要审判两案,才恢复检察院的,这是个误解。 ”赵汝琨说,恢复检察院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便于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恢复检察院解决了“文革”期间法治被破坏的局面。 (摘自1月12日《新京报》 作者 钱昊平朱大伟)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8楼 发表于: 2009-08-29

 以军伤亡少的秘密:遥控武器[转帖]
 


为期三周的攻击加沙行动中,以军仅仅损失十多名士兵,这不仅归功于以军装甲兵和步兵的良好训练,另一不为人知的“功臣”是远在海上和以色列境内的远程遥控系统的操纵人员。

美国《防务新闻》1月19日的报道说,在开战的第一天,以色列就动用了边境上的自动化狙击系统打死3名接近以方边境的哈马斯武装成员。该系统由沿边境设置的一系列无人碉堡构成,碉堡顶部带有机枪塔,这些碉堡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获取目标信息。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称,“这是首次在实战中使用这种无人系统”。这些系统通常由年轻的以色列女兵负责操作。

而这只是以色列国防军 “等离子”数字军队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研制的大部分装备都是在加沙作战中首次亮相。负责该计划研制的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表示,“包括多个预备役部队在内的几乎所有作战部队都被接入该系统,精确到连排级。我们第一次真实地看到了远程控制系统在提高形势预警和指挥控制力方面的巨大价值。 ”

报道说,以军这些遥控武器的操纵人员在以色列境内或者海上,远离战场从而避免了伤亡。其中拉斐尔公司制造的 “萨姆森遥控武器站”表现出“强大的杀伤力”。以色列海军从海上利用这类舰载遥控武器站以及其他一些尚未公开的遥控作战系统对岸上目标发动打击,不但强化了海上封锁,并为在加沙北部作战的伞兵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当地电视台播发的以军作战录像还表明,以军利用类似的系统还首次发射海军型“长钉”反坦克导弹。(摘自1月23日《环球时报》作者司古)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69楼 发表于: 2009-08-29

中国的牛文化[转帖]

 

  牛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中国人素来具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

  中国牛的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天庭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
百姓的社稷神。

  中国式斗牛是由流传数千年的牛图腾崇拜文化衍生出的民俗祭祀活动,起源于蜀民为颂扬李冰的伟大功绩而广为传颂的“李冰斗牛”故事。

  相传秦昭王派遣李冰做蜀地的地方官。成都两江(即内江、外江)的水神每年要向百姓索取两名貌美少女为妻,否则便爆发洪水冲毁农田屋舍。每到祭神之日,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李冰让自己的女儿扮作江神的新娘,亲自到江神祠送嫁,并与江神对饮。酒过三巡,李冰厉声斥责江神的害民之举。

  忽然间,他和江神都消失不见了。过了很久,人们发现有两头壮硕的公牛在江边斗成一团。又过了许久,李冰汗流浃背地回来了,他对属下官员们说:“我变作公牛与江神角斗,已经筋疲力尽。一会我们再斗,你们出手帮我制服江神。”他手下的主簿趁李冰与江神再度酣战之机,拔剑刺杀了江神变化成的公牛,江神就这样一命呜呼。从此,蜀地再无水患。

  自此以后,中国很多地方产生了民俗斗牛活动,以纪念对地方治理有功劳的爱民之官。

(《中国文物报》1.9 沈光旦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70楼 发表于: 2009-08-29

国民党金圆券行世始末[转帖]


  1948年,国民党政权因东北战场的失败,国统区通货膨胀加剧,局势动荡不安。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金圆券便如一根救命稻草,随着设计者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而浮出了水面。

  策划于密室

  王云五是我国出版、学术界名流,188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一农家,幼时只读过五年书,靠自学成才。他早年当过教师。胡适、杨杏佛、朱经农皆是其学生,胡适终生对其执弟子礼。1912年王云五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以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职。1921年经胡适推荐入商务印书馆,历任要职直至总经理。1938年,王云五以社会贤达、文化界代表步入政坛,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参政员、经济动员策进会滇黔区主任、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等职。1948年5月,被任命为财政部长。
  王云五上任伊始,确有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治国平天下”、稳定时局的美好愿望,对于关系到国民党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他十分慎重。在查询、研究了大量资料后,便埋头苦干,秘密草拟了一份《改革币制平抑物价平衡国内及国际收支的联合方案》,这就是金圆券构思的雏形。7月初,王云五将方案提交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审阅。翁院长十分谨慎,特约王云五去见蒋介石。王当面向蒋逐条申明理由,请蒋定夺。蒋介石认为,“法币日跌,钞票发行日增,致钞票来不及供应,势非发行一种新币以代之不可”,遂对王的方案表示原则上赞同。为稳妥起见,蒋当即指令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及三名金融专家协助翁、王详加研讨,并拟定相关办法,然后实施。同时特嘱:“币制改革,牵涉经济利益,举措步骤,要严加保密。”
  于是,王、翁、俞及三名专家在7月间,不避酷热,逐条研讨,本着除弊兴利的原则,拟定出具体办法。7月29日,行政院长翁文灏邀请外交部长王世杰及研讨人员,同上莫干山请示蒋介石,整个改革方案始成定局。
  币制改革的筹划阶段极其秘密,参加研讨的人员总共只有八人。各种文件从起草到誉抄都由王云五一手料理,就连财政部政务次长徐伯园,也是翁院长召他商谈时才见到王云五手抄的《金圆券改革方案》。尽管王云五防范如此严密,但消息仍被财政部主任秘书徐百齐透露给同事陶启明,陶妻朱国兰连夜赴上海抛售股票。其子女亦频繁和上海朋友电话联系,幸被检查人员侦知,遂将其扣押。

  九十天寿命

  8月18日下午,国民党为币制改革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破例请王云五列席,就币制改革方案作出说明。8月19日,行政院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行币制改革,金圆券正式面世。
  当时的币制改革,具体实施了四种办法:即金圆券发行办法;处理金银及外币国有办法;人民存放国外资产登记管理办法;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冻结物价办法。
  对于上述四项改革规定,亦有经济专家看出它的问题。如蒋介石所信任的著名银行家张公权,曾在蒋找他征询时指出:“物价管制与金圆券限额乃币制改革成败的两大关键,恐不出三四个月,金圆券发行即将冲破20亿。人民对法币已用惯,若对新币不信任,势必弃新币而藏货品。若如此,则物价实难控制,后果将十分可虞!”
  然而,蒋介石为了挽救其失败的命运,不惜铤而走险,最终将其付诸实施了。
  《紧急处分令》公布后,王云五指派大员分赴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及华西严加督导。在限期兑换的压力下,国统区各界人民只好将金条、银锭、银元、外币和法币向中央银行各分支机构兑换成金圆券纸币。至9月底,全国收兑金银外币共合美元1.6亿元。9月30日行政院会议决定:“黄金美钞兑换金圆券限期延长一个月,银元兑换延长两个月。”
  1948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联合年会轮到中国担任主席,王云五以财政部长身份于9月20日赴美。临行前,他提请翁文灏务必认真注意改革计划每一步骤的落实。结果,10月9日王云五返抵上海时发现,短短20天里,金圆券所暴露的危机已非人力所能挽救了。
  由于加强了经济管制,硬性规定物价统一限定在8月20日的水准上,加之督导大员的严厉监督,商界只能屈从政令,不敢涨价。但民众不信任金圆券,市场很快出现抢购风潮:先抢洋货杂品,次及米面食品,最后只要手上有金圆券,便无货不抢,社会秩序大乱。王云五拟就挽救方案,翁文灏不敢颂布实行,局势愈发不可收拾,金圆券迅速贬值,对美元的汇价由原法定4比1跌至20比1。10月,黑市兴起,明市萧条,店铺无货关门,国统区人心浮动,怨声载道,金圆券完全失去信用。11月1日,行政院公布《改善经济管制补充办法》,放弃限价政策。物价立马暴涨,抢购风潮席卷国统区大中小城市。商店十店九空,百姓财物两无,手中只捏一把无用的金圆券,已到了天怒人怨、民不聊生的地步。11月中旬,南京城内发生抢米风潮,当局只好实行戒严,武力弹压。至此,国民党的币制改革已彻底失败!

  最后的挣扎

  面对崩溃局面,行政院曾于11月1日颁布了《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和《修正人民所存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其要点如下:每一元金圆券法定含金量由原来的0.22217公分(克)改为0.04434公分(克);取消原定发行总额20亿元限量;纯金一两由原合金圆券200元改为合1000元,银一两由原合金圆券3元改为合15元,一美元由原合金圆券4元改为合20元;准许人民私有及买卖金银、外币;由政府铸造金圆,交中央银行发行。人民以金圆券存入银行期满一年除付息外,可兑取金圆(金圆未铸成前按比率兑取黄金或银币);撤消原定金圆券不准购买外汇之规定。
  自两个修正办法公布后,所有国人在外国资产的登记、加强经济管制冻结物价规定及整理财政计划,全部作废。11月20日,王云五和翁文灏引咎辞职,由徐可堪出任财政部长,孙科出任行政院长,金圆券改革方案彻底被推翻。

  11月22日,中央银行开始办理金圆券存兑,各存兑处拥挤不堪,秩序混乱。当局遂下令限制:每人只能三个月存兑一次,每次不得超过黄金一两、银元24元,并须办理申请手续。限制的结果是存兑及申请人数再次激增。如上海的中央、中国、交通银行门前,每日凌晨至深夜,人群如蚁拥蜂攒,以至发生挤死人的惨剧。当局被迫下令暂停存兑,又公布了新的存兑办法。11月底,金圆券已跌至160元折合1美元,90元折合1个银元,7000余元折合1两黄金。
  1949年1月16日,国民党政府又公布自17日起,废止金银存兑办法,发行黄金短期公债(定额200万两),本息均以黄金付给,两年还清,以金圆券缴购。至此,金圆券存兑办法也完全失败。1月19日,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辞职。
  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金圆券已如废纸一张。国统区纷纷使用各省银行券或用实物交易,国民党军队发饷则直接使用黄金或外币。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后,市面通用港币,初时,金圆券1元合港币7角5分,后来跌至180元合1港元,最后又发行银圆券,金圆券5亿元折合银圆券1元。可怜,金圆券当初的印制费用早超过了所折兑的价值!当时,立法院还有人提议,向孔、宋两家举借10亿美元,以渡难关,成为一时笑谈。
  纵观金圆券行世始末,王云五从美好愿望出发,却以惨遭失败而告终,不但加速了蒋家王朝的失败,也把百姓拖入了贫困苦难的深渊。对此,当时老百姓的体验是最真实不过的了:“金圆券、银圆券,把百姓的金银全刮完。国民党变成刮民党,滚他妈的蛋!”
  回顾这段历史,实在是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71楼 发表于: 2009-08-29

“厚黑将军”张宗昌[转帖]


  上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春雷乍响的大动荡大变革中,当时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将一群原本是社会底层的流氓闲汉搅进了历史舞台。张宗昌其人正是战乱时期军阀的典型。他瞎字不识,却有一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好手段,没有政治信仰,没有“有所不为”的道德底线,有奶就是娘,却又给人豪爽耿直的印象,善于笼络交纳八方逢源,又能翻脸无情刀下见菜。这类人,太平盛世显不出大的能耐,一旦风云际会,蛇蝎跳,乌鸦叫,往往颇能折腾一阵子。
  张宗昌和同时代的许多军阀一样,出身寒微,干过各种卑微委琐的行当,15岁前和王二小同一职业,是个放牛娃,因丢了牛被地主鞭打,带着20个鸡蛋从山东莱洲老家闯关东。他高大英武,相貌堂堂,外表很神气,而且精通武艺,能双手发枪百不失一。多年行走江湖跌爬滚打出一套逢人说话见碟下菜的伶俐功夫,历练出蜜里调油的嘴、万水千山的腿,和任何阶层的人都能够迅速攀上关系,拉扯成朋友。用现代标准衡量,高情商者比高智商者更容易成功,因后者是用自己脑瓜办事,而前者则善于借别人的脑瓜替自己办事。
  张宗昌自1925年任山东军务督办,祸鲁三年,劣迹斑斑,口碑极差。除苛政猛于虎,赋税重如山外,最大的恶政是滥发军用票——自己印制出硬纸片儿,盖上章子就顶光洋流通,不接受者立马下狱。这一招无异明火执仗,直接使鲁省成千上万的商户家破人亡。当时山东有句话:“也有葱,也有蒜,锅里炒的是张督办;也有盐,也有姜,锅里煮的是张宗昌。”足见鲁民恨之欲其死。老报人陶菊隐概括:“张宗昌一生行事,就是‘混蛋’两个字。”
  张是私塾两年的“学历”,基本上等同于文盲。当督军后附庸风雅,请了个前清翰林教自己作诗,居然刊发出《效坤诗抄》贻笑后世。流传的有《俺也做首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拼死拼活兮当皇上。”而最得意的作品,则是“咏史题材”《笑刘邦》:“听说项羽力拔山,吓的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其粗鄙可知。大约他的文化程度,还读不通李宗吾的厚黑学,但观其发迹之路,多与脸厚心黑之道暗合。
  初,辛亥革命后国民革命“行情”日好,张投机进去,在陈其美提携下得到团长职务,由地方流氓转型为职业军人。随后袁世凯窃国,锣鼓震天满是副要成事的样子,他反噬恩主,卑鄙地刺杀了陈其美,委身北洋军阀集团,遂在冯国璋身侧取得高位。这是心黑。
  冯国璋笼络他,把玩腻的丫头赐他为如夫人,他沾沾自喜逢人吹嘘,深以能和总统大人“资源共享”为荣。后来也学会了这惠而不费的一手,打了胜仗论功行赏,曾四次把末位淘汰的“下岗”姨太赏给了下级军官。这是脸厚。
  张的把兄弟、直隶督办李景林被冯玉祥打垮,地盘军队全拌了黄花菜,哭着投靠把弟,希望张能帮自己重振旗鼓。张也流下眼泪,义气冲天:“老哥不要难过,但凡有兄弟我一口饭吃,决不会容老哥哥你饿着!”但结果是,他的直鲁联军借机打下了北京城,老哥哥却依然“饿着”,旧厅堂已经成了信誓旦旦老把弟的新宅院。这是心黑而又脸厚。
  张宗昌为利益所驱,无所不为。在山东督办任期,接受日本商会150万款额,遂派军警残酷镇压工人为谋求待遇而发动的罢工怒潮。割下罢工领袖、北大毕业的新闻记者胡信之和中共青岛特委书记李慰农等人的头颅,一长串挂在电线杆子上“听电话”。骂声哗然。于是召集新闻记者训话,赤裸裸不加掩饰:“骂我,砍脑袋!夸我,奖媳妇!”在主席台上把自己的一个“女朋友”,像奖状似的“颁发”给平素勇于吹嘘他的一个小报记者。这是脸厚而兼心黑。
  张还擅长些特别的手腕。最有效的是金钱效应,他逢迎上司很少送礼,总是赤裸裸的现金开道。在曹锟手下当旅长,因打仗一败涂地被曹锟开刀,下令就地正法,吓得惊恐逃窜。后来曹锟过寿,他以获罪之身,献上八尊半尺高的纯金佛像,居然升任师长。这表明了张孤注一掷的赌徒性格和破釜沉舟的可怕决心,因为曹一旦翻脸不认账,不但经济上血本无归,还大有被捉回正法的可能。而张金钱开道的另一特点,即使当时对人并无所求,也可以大把地抛撒金钱,这些预置的闲笔使他常常收到意外回报。比如说,在张作霖帐下时意图染指中原,攻打到徐州,徐州守军,力量很强的陈调元师不鸣一枪,礼让出境,原因是10年前张曾替陈解囊买下名妓花四宝当小妾。再一个例子,他曾送给生活困难的刘志武五万银洋,后来在上海内外交困时,刘突然现身,替他引见上海滩最具势力的大亨水果月笙和麻皮金荣,站稳了脚跟。
  张宗昌凶横刚硬的性格里兼备机灵圆滑,可喝蜜可吞剑,必要时还能包羞忍辱。他在张作霖帐下不检点,野心勃勃发展势力。素有嫌隙的郭松龄奉张委派视察巡阅,大挑其刺。他憋了一肚子懑气,对参谋长骂郭是个“**”,不意恰巧郭闯进门,对这个“定位”很愤慨,质问:“你在骂谁?”他反应敏捷:“**是咱的口头语,不是骂人。”郭愤然说:“我操你亲妈,这也是我的口头语!”张宗昌呲牙咧嘴,暴怒如狂,拔出枪就要火拼,却突然间急转弯,嬉皮笑脸:“郭二大爷,你要干我亲妈?好啊,你是我亲爹好不好?亲爹哎,消消气吧!”事后对郭敬酒送钱,一如既往。私下却对参谋长说:“我叫他亲爹,他就是我爹啦?连干爹也不是!他不就是想找茬撤换我吗?好汉不吃眼前亏,咱老子偏不上他的当!有机会弄死这小子!”
  张宗昌缺德好色,他玩的女人,以数量而论,没有一个营,至少有一个连。以人种而论,有黄种女人,白种女人,甚至黑色人种,丝毫不搞种族歧视。以国籍而论,中国女人,日本女人,白俄女人包括美国女人一应俱全。害得正牌夫人想过夫妻生活想出奇招,派幼子到督办府大嚷:“爹你今晚就回家过夜吧,俺娘都脱衣服等你啦。”而他虽滥情,伺候女人独擅一功,被刺杀后两个夫人甘愿殉情。真不知这俩女人图的是啥。

  张全盛时收编白俄军队,有俄国顾问室和日本顾问室为他服务,互相争宠。日本顾问谷仓更是哭闹着要认张做干爹,最后因小不了张几岁的原因改认张母为干妈,由干儿子升级为干兄弟,并得到中国名字“张宗援”。看来阿谀献媚的无耻之风世界通行,绝非特产于我中华上国。这在列强横行的旧中国,也算是一道别致景观。
  张宗昌恶则恶矣,坏则坏矣,也能找到点不恶不坏的事。当年被江西督军陈光远缴械,害得曹锟要拿他正法,孰料电光火石已然尘劫,张坐拥大军横行直鲁,而陈竟吃瘪在张的地盘当寓公。部下建议报仇雪耻,张突然度量大起来:“冤冤相报何时了?他当寓公已算混的不得意了,算啦,放过他吧。”张宗昌吹鼓手出身的老爹看上邻居的宅基地,认为风水发达,无奈邻居死活不卖。“大帅”亲自出马愿意用现洋铺满院落交换也被拒绝。马屁精献策让地方政府整他个家破人亡,张虽气恨却并没有作孽,悻悻然给老爹另购置一块地皮了事。张宗昌做到直鲁联军总司令时,掌30万大军,衣锦还乡看望老父,专门到小时候因“丢牛事件”鞭打他死去活来的地主家探访,赔偿了20多年前丢失的那头牛钱。
  1932年,失势下台的张宗昌意图东山再起,返回山东频繁活动。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假意周旋,阴使郑继成刺杀之。传奇人物张宗昌,横死火车站,死后不特未得到同情,反而招致骂声鼎沸,连尸首都找不到人愿意抬。这是因为生前坏事做绝的缘故。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72楼 发表于: 2009-08-29

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的真实关系[转帖]

 

  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纪昀)是这些年来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的“欢喜冤家”,或是乾隆、刘墉、和珅一组,或是乾隆、纪晓岚、和珅一组。历史上,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刘墉与乾隆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还有“和珅使坏,刘墉参万岁”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编入了传统相声《官场斗》。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连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当然,这些事没有什么根据,也不可能发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望。那么,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

  上文已经说过,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

  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自然让乾隆皇帝觉得很舒服,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也升迁很快。

  刘墉入朝为官后,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据说,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嘉庆时发生过一件“争大宝”之事。据当时一位参加过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给其国君的报告说,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玺,刘墉于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如果此记载属实,则证明刘墉在大事上依旧保持着“劲直”之风,并非一味模棱。同时也隐约看出,做了很长时间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与新君嘉庆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些。

  刘墉与和珅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但通过前文的分析已经可以知道,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处理,颇得时人的称赞。由此也可见,刘墉并未因公务而泄私愤,而是充分体现了一位群臣领袖应有的风范。

  刘墉和纪昀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yuè)也题此砚说:

  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1803),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纪昀也记载到: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但刘墉又说,“专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东西,怎么会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昀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

  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之前,还给纪昀送过砚,纪昀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

  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余沐 摘编自《正说清朝十二臣》)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73楼 发表于: 2009-08-29

周恩来与蒋介石在黄埔军校为何分道扬镳[转帖]
 


黄埔军校内部派别斗争是因为政治立场和革命态度的差

异和对立造成的,军校内部无论是"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

文主义学会","血花剧社"同"白花剧社"团体之间的矛盾,

还是蒋介石、何应钦、戴季陶同周恩来、廖仲恺、邓演达等

个人之间的矛盾,事实上都是围绕主义、"信仰"等问题展开

的。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被任命为校长。廖

仲恺任党代表,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后来因戴与蒋政见不

合,另谋高就去了,由邵元冲取而代之,邵也感到蒋不易相

处,拂袖而去。政治部主任之职,急需有人填补。

为了办好黄埔军校,孙中山希望****派遣得力的军事

人才到军校工作。周恩来就是顺应这种需要而来创黄埔军校

的。

1923年,在中共旅欧支部工作的****人周恩来奉中共

中央命令参加了国民党旅欧支部工作。周恩来精明能干,人

缘甚好,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不错。在廖仲恺的特别赏识和积

极推荐下, 1924年7月下旬周恩来从法国启程回国。9月初

,周恩来到达广州,10月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员长。他回广州

不久(l924年11月),就被邀请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任职后,恪尽职责,与廖仲恺立场和态度始终保

持一致,积极支持军校的政治工作。譬如在商团事件中,由

于廖仲恺主张快刀斩乱麻,平定商团,因而受右派包围,被

迫辞去广东省长职,周恩来发表文章大力支持廖仲恺。商团

事件后,周又以伍豪笔名发表文章,称孙中山"重廖远胡,

胡更不快意。"廖仲恺对周恩来也很器重,称他是****内

不可多得的人才。当然在周刚到黄埔军校后,与蒋介石在很

多事情上也是心有默契,容易达成共识。

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两次东征、平定杨刘叛乱和廖仲

恺被刺等事件上,周恩来和蒋介石的观点比较一致,彼此进

行了较好的合作。广州商团事件时,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

和长洲要塞司令,当广州商团偷运枪械进入广州时,孙中山

命令蒋介石派军舰将运载枪械的船只押回黄埔,停泊于校门

外。

当时黄埔军校枪械奇缺,学生有要求动用扣留商团枪械

的呼声。1924年8月19日,蒋介石对全校训话:"如果党里说

这个军械我们可以取用,我们就取用。如果党里说我们保管

,我们就要保管,要完全做一个革命的模范给人家看,这是

我对于扣械案的主张。"在处理事变过程中,孙中山曾一度

打算妥协,将所扣枪械大部还给商团,但蒋周都不赞成妥协

的策略。在蒋介石负责保管商因枪械期间,奉孙中山命令将

部分枪支分发给支持革命政府的部队,但蒋介石拒绝把枪支

发给同情商团的滇军将领范石生。蒋对军校学员的演说中,

反映出商团问题背后有英国人撑腰,说明我们今日的革命目

标,就是要先打倒帝国主义的道理。在事变期间,孙中山反

复与蒋讨论处理办法。

周恩来对商团事件的态度十分明朗和坚定。10月10日,

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在广州举行纪念双十节"集会,周恩来在

会上发表声讨商团的演讲,大会决定将双十节取名警告节。

会后,各界群众游行,遭商团袭击,当场死20余人。接着中

共广东区委发表宣言,强烈要求严惩商团,力劝孙中山与商

团决一死战。事态恶化后,孙中山在****人的一再催促下

,终于决心剿灭商团,蒋介石率黄埔学生参加了战斗,革命

军在工农群众积极帮助下,迅速击溃商团军,取得了重大胜

利,广东局势转危为安。所以说,在平定商团事件过程中,

周恩来和蒋介石都担当了重要角色。

在对待依附于孙中山旗帜下的杨希闵、刘震寰叛乱问题

上,蒋介石与周恩来也是比较一致的。滇桂军由于1923年帮

助孙中山打下广州,乘机扩充实力、霸占财源、争夺地盘,

根本不把蒋介石放在眼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

,广东革命政府群龙无首,杨希闵、刘震寰要推挂名的副帅

唐继尧继任大元帅。但在梅县东征前线的蒋介石坚决反对,

他发表谈话,指出杨希闵已通敌。****人一直主张消灭杨

、刘军阀部队,1925年6月,滇、桂军勾结北洋军阀形迹暴

露,举行叛乱,革命政府下令讨伐。蒋介石、周恩来率东征

军回师广州,成为平定叛乱的主力,他们都在平叛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刘、杨叛乱平定,蒋介石继杨希闵任广州卫戍司

令,黄埔军成为仅次于许崇智粤军的广东境内实力最雄厚的

部队。

从1925年6月中旬起。广东革命政府决定以强硬手段实

行财政统一,蒋介石派黄埔军进入广州城,准备对付粤军中

的不良部队,此举得到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及****

人的大力支持。廖仲恺被刺杀时,蒋介石以广州卫戍司令身

份在广州实行戒严。周恩来、陈赓等****人连续几夜率黄

埔学生军搜捕廖案疑犯以及广东不良军阀林树巍等。国民党

中央和国民政府推举汪精卫、蒋介石和许崇智组成特别委员

会,负责处理廖案,周恩来则担任廖案检察委员会委员。廖

案的发生涉及与胡汉民、许崇智有关的人员,胡、许离开广

州出走,蒋介石掌握了军事领导权。

在两次东征中,周恩来与蒋介石也是合作的。1925 年10

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由蒋介石任总指

挥,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当东征军攻打惠州城时,由于

敌人凭借惠州天险死守,几天连攻不下。此时,周恩来和蒋

介石亲临炮兵阵地上指挥作战,何应钦在惠州城门外督战。

最后城墙被火炮打开了一丈多长之缺口,黄埔军即开始爬城

,在爬城战斗中。****员刘尧震等英勇牺牲,敌军终于战

败,惠州天险被攻破。接着东征军继续前进,当军队进至紫

金时,东征军指挥部被敌军包围。****员陈赓奋不顾身,

把蒋介石从危险中抢救出来。
第二次东征途中,蒋介石很重视周恩来的政治工作。于

12月上旬,致信周恩来,责成整顿各部党务,蒋介石在信中

说,"恩来吾兄鉴:本军各团党部。实在是有名无实。"蒋介

石要求"在此作战期间,赶紧先把第一师各团党部整顿起来"

。周恩来接信后的第二天,就在第一师各团党部开展整顿工

作。

以上说明,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人

与蒋介石是能够合作并肩奋战的。

在黄埔军校时期,周恩来与蒋介石虽然在革命的重大问

题上进行过紧密的合作,但也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在黄埔

军校内部,****人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大大超过了蒋介

石的亲信们组织的孙文主义学会。由黄埔学生军扩建而成的

第一军中,三个师的党代表,****占了两个。九个团的党

代表,****占了七个。在连、排、班以及士兵中,有了共

产党的组织。第一军及其他各军成立了政治部。

  ****和工农革命力量的壮大引起蒋介石的畏惧和疾恨

,他与周恩来的矛盾和斗争因此而加剧起来。周恩来曾说:

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虽然他在政治斗争中有其动摇性,

对工人、农民和我党的力量有所畏惧。但他晚年的政治生活

是光荣的。而蒋介石在革命力量的发展面前更加动摇了,企

图加以限制。"

  蒋介石对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发展****员的活动加以提

防和限制,黄埔军校内的学生队队长都是他的亲信。有一次

周恩来派了几个左派的人当队长,蒋介石就大为不满,撤销

任命。他用人的方法是制造矛盾,俾其互相牵制。例如,第

一师师长是何应钦,蒋介石就同意由周恩来担任党代表。第

二师师长王懋功因接近汪精卫而成为当时的左派,周恩来推

荐鲁易为党代表,蒋就不干。第三师师长谭曙卿是右派,蒋

就用鲁易为党代表。

  1925 年11月第二次东征途中,蒋介石召集了连以上的

军政人员联席会。会上蒋介石公开表示,他的黄埔军校不可

分裂,要求周恩来把所有黄埔军校以及在军队中的****员

的名字都告诉他,所有加入****的国民党员的名字也都告

诉他。周恩来以此事关系两党,需请示中共中央为由,予以

拒绝。后来蒋同周恩来个别谈话中进一步提出,为了保证黄

埔军校的统一,****员或者**党,或者退出黄埔军

校与国民党,周恩来因为是蒋之下属,也只得服从。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前夕,周恩来从汕头回到广州,

同陈延年、鲍罗廷商讨对策,计划给蒋介石以回击,把共产

党员完全从蒋介石部队撤走,另组国共合作的军队。周恩来

带这个意见回到汕头,准备接到中共中央回电后立即向蒋介

石正式提出。当时周恩来还兼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驻

汕头。同时,周恩来担任党代表的第一师也驻扎在潮汕一带

,可惜当时周恩来的意见未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采纳。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他造谣说

中山舰要炮轰黄埔军校,****员要赶走蒋介石。他逮捕了

李之龙,下令黄埔戒严,监视各师党代表,包围苏联领事馆

,监视苏联顾问。解除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的武装。中山舰

事件引起****和国民党左派的不满,甚至当时各军军长,

如谭延阁、程潜、李济深都对蒋介石不满,朱培德、李福林

有些动摇,各军都想同蒋介石干一下。但苏联顾问团被蒋包

围,中共中央远在上海,无法及时了解事件的****和做出正

确的判断。

  刚从东江回到广州的周恩来,在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

赶到广东造币厂当面质问蒋介石,严词斥责他破坏国共合作

,无理扣押****人,给蒋介石以当面羞辱。

  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和已经暴露了身份的****员退

出国民党和第一军的有250多人,其中有很多是被蒋介石赏

识和器重的学生****员。因为****员的大量退出,第一

军的元气大伤,战斗力一落千丈。为此,蒋介石后来还顿生

悔意。

  黄埔军校的经历,对于周恩来、蒋介石都是重要的一段

人生经历。以后,随着蒋介石反共越来越坚决,蒋周二人便

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74楼 发表于: 2009-08-29

沈从文晋升教授风波[转帖]

 

  沈从文到西南联大任教,是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大一国文》主编杨振声的举荐,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新文学的影响,当然,也有友情的因素。在此之前,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沈从文到青岛大学任教,当时校长是杨振声。之前,沈从文有过做大学教师的经验和经历。
  1939年6月6日,杨振声和朱自清
参加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师节聚餐会和游艺会,杨向朱提议聘请沈从文到联大师范学院教书,朱自清感觉“甚困难”。6月12日晨,朱自清拜访罗常培,商量聘请沈从文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一事,结果甚满意。

  1939年6月27日,联大常委会第111次会议,有一项内容是决定聘沈从文为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编制在师范学院的国文系。

  沈从文进入联大,不如那些留学海外、拿了硕士或博士文凭的“海龟”那样顺利。杨振声之子杨起在《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杨振声先生在昆明》一文中谈到,沈从文入西南联大任教有较大阻力,当时的校委会和中文系似乎并不认可这位作家来当教授。“但是现在回眸看,确实是一步好棋。杨先生为中文系学生物色了一位好的指导习作的老师,使学生们很是受益。”西南联大名流荟萃,开设的都是学术性的课,新文学的影响力还达不到大学课堂。

  《杨振声编年事辑初稿》一书中,记录了一个小故事,可以看到当时沈从文进联大执教阻力多么明显:一年暑假,在联大就读的杨振声的儿子杨起到昆明东南部的阳宗海游泳,休息时,在汤池边上的一个茶馆喝茶,桌上的查良铮(即诗人穆旦)说:“沈从文这样的人到联大来教书,就是杨振声这样没有眼光的人引荐的。”历史已经证明,杨振声的引荐慧眼识珠,而沈从文执教联大也是称职的。但在当时,查良铮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查良铮,18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23岁的查良铮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西南联大时期,查良铮用“穆旦”作为笔名,写诗,和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交游。“沈从文这样的人到联大来教书……”写新诗的穆旦,看不起写小说的沈从文,有点让人意外。

  1943年7月,沈从文晋升为教授,校常务会议决定“改聘沈从文先生为本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月薪三百六十元”。这个薪水看似不错,但据余斌在《西南联大·昆明记忆》记载,晚沈从文两个月晋升的法商学院教授周覃祓因为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士,虽比沈从文小8岁,1942年才担任讲师的,月薪是430元。

  据1945年4月份西南联大的薪水表记录,沈从文当月薪金是440元,扣除所得税11.5元,印花税2元,实领426.5元。沈从文所领薪金为教授一档的最低起薪。

  以新文学为业的沈从文,尽管小说名满天下,在西南联大并不为人重视,有人写小说影射他;甚至有人瞧不起他,并公开宣布。

  写小说影射沈从文的是钱锺书。美国学者金介甫为写《沈从文传》采访过钱锺书,钱说,沈从文这个人有些自卑感。钱锺书的中篇小说《猫》影射文化艺术圈的好多名流,小说中的作家曹世昌,据说原型就是沈从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其作品给读者野蛮的印象;他现在名满天下,总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还觉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自己”。《猫》写于1945年的上海,钱锺书早已离开联大,《猫》被看作《围城》的雏形。钱锺书1938年10月下旬到昆明,执教联大外文系,1939年暑假离开昆明,一去不复返。钱锺书在昆明期间,沈从文也在昆明。1939年3月30日下午,吴宓“同岱(梁宗岱)、济(林同济)至青云街169号宅,访沈从文,适邀友茶叙,客有萧乾、冯至、钱锺书、顾宪良、傅雷等。众肆谈至7点始散。”

  在梁实秋的印象中:“从文虽然笔下洋洋洒洒,却不健谈,见人总是低着头羞羞答答的,说话也是细声细气,关于他‘出身行伍’的事他从不多谈。”钱锺书在昆明这段时间和沈从文有交往,估计茶叙中,沈从文也不高谈阔论,只是听朋友聊天,尽管他是茶叙的主人。钱锺书是何等的目光,他觉察到沈从文内心的自卑。

  公开瞧不起沈从文的是刘文典,据说在讨论沈从文晋升教授职称的会议上,他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还有一种版本,“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刘文典一向狂狷、自负,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意外。当时联大的一些教授以古籍、考据和国学为学术生命,对新文学和作家,并不接受。当然,刘文典不仅看不起沈从文,也瞧不起巴金,瞧不起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

  刘文典最瞧不起沈从文的证据,当属跑警报时的一段掌故。有一次跑警报,沈从文碰巧从刘文典身边擦肩而过。刘面露不悦之色,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吗跑啊?”另一种版本中,刘文典对擦肩而过的沈从文面露愠色,对同行的学生说:“我刘某人是替庄子跑警报,他替谁跑?”

  笔者曾在《万象》看到一个沈从文跑警报的掌故。有一次,沈从文和联大的学生一起,躲在郊外的壕沟里。有一位联大的老教授,新文化运动期间反对白话文,瞧不起白话写作,固执地用古文,一直坚持不读任何新文学作品,当然有几分迂腐。这位老教授恰好和沈从文在一起,聊天时,问起沈从文姓名和职业,沈腼腆地告诉对方自己是小说家,写白话小说。老先生一听,连说久仰、久仰,并说读过沈的小说。这虚假的客套话,旁边的学生听了,掩口胡卢而笑。

  事实上,联大的教授待沈从文不错,不少教授和他成为朋友。比如,与刘文典关系不错的吴宓没有这么偏激,从金介甫的《沈从文传》和《吴宓日记》中,可以得知,吴宓和沈从文在昆明结下友情,两人颇谈得来。

  当沈从文晋职时,这个闻名遐迩的小说家被许多人贬为学术上的无名之徒,吴宓却挺身而出,为他辩护:“以不懂西方语言之沈氏,其白话文竟能具西方情调,实属难能。”别忘了吴宓在白话文兴起的运动中,是竭力反对者,为此,他和梅光迪组织《学衡》,与《新青年》抗衡。吴宓能为以白话文写小说的沈从文说这么一番话,真是难得。

  (本文摘自《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刘宜庆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