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874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0楼 发表于: 2009-08-31


《侍卫官日记》作者之谜[转帖]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我国出版了一本《侍卫官日记》。书分上下两集,共40余万字。它与唐人(严庆澍)的《金陵春梦》一样,为“内部发行”,作者署名宋乔。这本书以自称为蒋介石侍卫官的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以日记体形式写了抗战胜利前后陪都重庆至南京的国民党高层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的一连串故事。其中如蒋介石与陈小姐的偷情勾搭,引起第一夫人宋美龄的醋海风波,“太子”蒋经国返回南京上夫子庙鬼混,与美艳歌女小桃红搂抱调情,又与在夫子庙秦楼楚馆鬼混淫乐的军统特务头目发生冲突,大打出手,“太子”及手下侍卫官兄弟倚仗权势,大出风头等等,写得生动曲折,引人入胜。整部小说幽默泼辣,恣肆酣畅,嘻笑怒骂,信手拈来。其风格迥然不同于历史纪实小说《金陵春梦》,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社会影响虽还比不上《金陵春梦》,但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各阶层读者,虽名曰“内部发行”,实际上却流传甚广。
  至于作者宋乔,他究竟是何人?长时期里,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成了个谜。社会上较流行的说法是宋乔本乃蒋政权侍从室一侍卫官,有少校军衔,50年代中期因得罪了在台湾已渐次执掌国民党党政军部分实权的蒋经国,险遭杀害,后逃亡海外,出于报复而创作出以自身经历为依据的《侍卫官日记》。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近年来,海外和我国香港已披露:宋乔乃是作家周榆瑞的化名。那么,周榆瑞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如此神秘,如此长时间鲜为人知?

  他曾因同情中共事业而受到国民党当局排斥

  周榆瑞,字予邃,1917年生,福建闽侯人。幼时随父亲启蒙。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他博闻强记,通晓英语,也能说些日语。他是坚决主张抗日的。在北平时期接触过以民主、进步人士面目出现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友渔等,他倾向进步,同情中共的事业。为此,他曾被北平的中统特务排入黑名单。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期,他曾遭到驻北平的臭名昭著的宪兵三团的秘密拘押,关进关帝庙拘留所,受到刑讯逼供。危难之际,幸得赏识其才干的燕大美籍校长司徒雷登出面疏通才营救出来。北平的中共地下党员负责人之一黄敬(俞启威)注意到周的政治表现,曾指派崔月田、刘莉两位新闻界中共地下党员与他接触、交谈,有意发展他加入党组织,但被他婉拒。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周榆瑞历经艰险曲折,辗转来到重庆,他虽博学有才,却因在北平时期有过一段“左倾过激”经历而受到国民党文化新闻界的排斥。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负责人曾虚白在早年执教南京金陵大学时结识了周榆瑞的姑表兄蒋义芝,交情不错。他赏识周榆瑞的中英文水平,有意录取其为文员,但遭到张道藩与程天放两位上司的阻挠,指出周榆瑞“思想偏激,似不宜录用”。这样,周榆瑞失去了一次好机会,令他对国民党当局更不满。其后,他高不成,低难就,一度失业,寄居于抗战纪念堂附近中国电影制片厂一宿舍,托庇于在该厂担任上校衔科长的表兄。为谋生计,他协助翻译一些用以宣传中国抗战的新闻解说词,汉译英,再由国际宣传处转至驻重庆的美、英大使馆,发回国内。曾虚白同情周榆瑞的困难处境,付酬从高,且托电影厂厂长郑用之给予适当关照。周榆瑞也因此而积攒了一点钱。1939年夏,他在重庆与有“才女”之称的钟唯真小姐结婚。钟唯真大学毕业,有文才,善诗文,人品端庄贤淑,风雅脱俗。自此后,她与周榆瑞夫唱妇随,伉俪情深,相依相伴40年。
  周榆瑞对重庆国民党上层官场的腐败昏庸一向厌恶,曾化名发表过一些诗文,痛加批判。他向往欧美国家的自由民主思想,一度主动与有英国背景的《国际评论》半月刊的负责人郝侃罗坚白接触,多次一块吃西餐、喝咖啡,纵论抗战时局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战局。殊不知这种交往孕育着巨大的危险,因为蒋介石与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政府一向有很深的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香港又席卷东南亚,攻占马来亚、新加坡等英帝国殖民地,英国才被迫开放滇缅公路,与中国结盟,共抗强敌。戴笠的军统一直暗中监视重庆的英国外交官与亲英人士的活动。周榆瑞再一次上了黑名单。他得到表兄警告后,不免胆颤心惊,安分多了。
  寻思再三,周榆瑞索性去了昆明,入西南联大,任清华大学外语系助教,后升为讲师。在西南联大,周榆瑞有幸又见到朱自清、林宰平、闻一多等旧日师长。在这些师长中,周榆瑞平日最仰慕的是诗人闻一多教授,在生活上处处效仿闻一多:改穿中式长袍,手上不离英国产橡木烟斗,自谓“半中半洋,中西结合”。在待人接物方面,周榆瑞谦恭有礼,学了英国绅士的风度。他似乎成熟多了,变得胸有城府,勤于思考。1942年,经重庆英国大使馆推荐,周榆瑞去广西桂林英国新闻处任编辑主任,后改任新闻官。他凭借其特殊的地位为《大公报》等大报采写了不少生动的有分量的文章。他在文章中鼓吹坚持抗日,反对与****闹摩擦、对日寇妥协。他的文章引起了中共方面的注意。

  身为英国新闻官与美国情报局高级译员却成为八路军办事处座上常客

  周榆瑞调回重庆后,曾应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处长周怡之邀赴曾家岩(红岩)作客。在办事处,周榆瑞见到了中共负责人董必武和副处长钱之光等人。他发觉这些****干部待人亲切温和而真诚,生活朴素。他们谈得很投机,还一道共进午餐,无非是二素一荤和一大盆榨菜蛋汤,没有酒水佐餐助兴,茶叶也很一般,是低档炒青。这令周榆瑞很感动,他在分手时提出想要拜会久已仰慕的周恩来先生,周怡告诉他周先生回延安去办公务了,以后如果双方方便,一定作出安排。

  与周榆瑞打交道较多的是年青精干又潇洒才气逼人的周怡(他已在全国解放前夕辞世)。周怡文化高,气质俊朗、儒雅,由于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受到教诲与熏陶。周怡、钱之光等人待人接物都很亲切平和,礼仪周正。周榆瑞有意无意间向周怡透露了很多颇有价值的有关国民党上层的情报。他曾讲到,据说蒋介石已秘密批准由军统宣传处出面搞一个“中共非常委员会”,具体负责人是黄逸公上校,对外界说是军统调研员张国焘(中共大叛徒)提议搞的,意在利用张氏在****内残存的一点影响,实际上这是由已被捕叛变的中共南方局委员郭乾辉建议搞的。该会目的在于攻击诬蔑八路军新四军抗日不力,热衷于夺地盘,还对毛泽东等中共领袖进行攻击。名单上的所谓中央非常委员会委员27人都是编造的。此外,周榆瑞还弄来叶青(即任卓宣,中共大叛徒,著有《我为孙文学说而战》等多种著作)不久前在重庆浮屠关中央训练团作的反共报告“攻心战”的有关材料等。周怡对这些情报相当重视,他将有关情况向周恩来作了详细汇报,也引起了周恩来的重视。
  周恩来考虑再三后,决定接见周榆瑞。这回接见仍是在曾家岩的办事处进行的。周恩来平易近人,谈锋甚健,对周榆瑞的追求进步予以肯定,还称赞他写的采访文章好,文笔生动感人,远非《中央日报》、《扫荡报》等国民党报纸的记者所能相比。这令周榆瑞大为感动,同时也不免有些得意:原来这位杰出的****领袖人物居然在百忙中读过他写的许多小文章!周恩来详细询问了桂林、柳州、贵阳等地的情况,对陈纳德指挥的美国援华空军14航空队在广西抗击日本空军,并协助张发奎第四战区、余汉谋第七战区作战的情况问得很周详,还对美国空军的表现甚为赞赏。谈话在亲切的气氛中结束。周恩来与周榆瑞两次紧紧地握手,感谢他的来访,同时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道:“周先生,实不相瞒,我们这一两年来在重庆也曾听到一些有关你的负面反映,说你为英国军情五处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国共两党共同抗日作战的资料,不知你是不是无心之下被英国盟友利用了?”周榆瑞听了这些话,脸色顿变,连呼冤枉,辩解说:“周公,我虽为英国新闻处工作,但只是例行职责而已,我不可能背叛祖国为英国人效劳。对英国人,我保持着一定的戒心,批评过他们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认为英国情报人员潜往西康昌都和西藏地区煽动藏族同胞闹独立、抗交税赋,是破坏中英友好的行径。如实对你说吧,我倒是利用同英国方面的关系为贵党弄到一些可能很有价值的情报……我敢说,我是个民族至上主义者,是个爱国者!”周恩来含笑听完了他的表白,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周先生,请别介意,我正因把你当成我们的真诚朋友才坦诚相见。非常感谢你对我们的帮助,相信我们的友谊定能保持下去。”周榆瑞这才释然。
  1944年8月,周榆瑞受聘为美国战时情报局高级翻译员,待遇优厚。他时常与中美合作所副所长梅乐斯海军准将、情报局重庆分站站长霍利福德等美国情报官打交道。最威风的一次是美国战时情报局长杜诺万中将来华视察工作,周榆瑞担任其译员,见到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孔祥熙、白崇禧等要人,见了不少世面,阅历大增。以后,周榆瑞仍常前往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与周怡、钱之光乃至董必武、周恩来饮茶交谈,还常共进晚餐,谈笑风生。由于他的身份较特殊,军统、中统也都对他无可奈何,只是例行监视跟踪而已。戴笠曾向梅乐斯进言,说担心这个周榆瑞会向周恩来为首的****人泄露党国军政秘密情报。梅乐斯则付之一笑,认为这位军统局长太多虑,他倒是认为可以通过周榆瑞的活动间接了解中共方面的一些真实想法,增进了解,让反共成性的戴笠碰了一鼻子灰。
  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见到中南某省一张小报上刊登一文,将周怡与周榆瑞混为一人,称周榆瑞乃是英国军情五处高级特工,奉命打入重庆中共办事处,化名周怡,企图伺机加害周恩来云云,实与史实不符。

  《侍卫官日记》出版后,离开香港,去了英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榆瑞即脱离美国战时情报局,谢绝美国有关方面的再三盛情赴美邀请,偕妻儿去了上海,在淮海中路霞飞坊三弄租房定居,打算定下心来翻译几本美英文化名著。
  这一时期,国民党接收大员到各地大搞“五子登科”,贪污腐败成风,引致民怨沸腾。而且,蒋介石处心积虑想发动反共的全面内战。周榆瑞对时局不满,在沪上与乔冠华、金仲华、徐铸成、宦乡等革命进步文化界人士时有接触,耳濡目染,颇受影响。其间,他旧日好友、国民党《中央日报》副总编李荆孙痛感手下人才匮乏,报纸办得没生气,再三邀请周榆瑞去南京共事,但被婉拒。
  1946年5月,周榆瑞担任上海《大公报》驻南京外交记者,来到南京借住于新街口青石街《中央日报》员工宿舍。他交际广,朋友多,为人又豪爽,弄到大量官场内幕秘闻资料和外交新闻。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他与驻南京的美国、英国大使馆和新闻处都保持良好的关系,讨了不少便宜,如能优先弄到外交新闻材料,令不少记者同行自叹不如。
  那一时期,内战已呈一触即发之势,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上将奉命来华调停国共两党分歧,外交谈判成为重要新闻焦点。周榆瑞曾随同记者团去淮阴采访过军事调停小组的国共双方代表及美国代表,他也曾去北平、宣化店等谈判调停地点进行采访。马歇尔为了完成调停任务,曾七次上避暑胜地庐山见蒋介石,磋商问题。周榆瑞不怕吃苦,也几次登上庐山进行采访。在庐山因得到国民党中宣部高官曾虚白、魏景蒙等人的关照,周榆瑞的采访很成功,还认识了几位侍卫官,遂触动了写一部以蒋介石身边的侍卫官的角度叙述国民党核心层生活内幕的小说的灵感。自此后,周榆瑞着重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准备。
  1949年,周榆瑞离开南京,赴香港,任职于香港《大公报》,工作有出色表现。当时《大公报》已被我国政府接管,投入资金进行了改版、扩版,成为在香港宣传社会主义祖国的重要阵地。周榆瑞在香港完成了《侍卫官日记》一书的初稿。
  他作为“红色报刊”的记者,却受到港英当局的较高礼遇。英国驻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几次召见他,邀他共饮咖啡共进西餐。还请他向北京中共高层传递一些不便于通过外交途径传递的重要信息,如港英当局拟如何处置国民党资委会储存在香港油麻地仓库的大量物资等。周榆瑞的真实面目曾引起香港不少人士的猜测。亲台湾的《星岛晚报》曾有文章影射周氏是英帝国的高级情报人员,月月领取不菲的英镑津贴。实际上,周榆瑞生活上保持低调,行事交际从不张扬。但他又曾几次出示他当年在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楼下与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周怡等****人合拍的照片,令人们大为吃惊,感到很难吃得准他究竟是何样人物,于是,他的身份便成了谜。
  1952年9月,周榆瑞被调回北京。初在外语学院执教,四年后,他担任中央文化部顾问兼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协助廖承志、方方等领导同志起草制定若干侨务文件,为切实保护海外侨胞利益做过不少实际工作。他的夫人仍在北京外语学院担任教授。夫妇俩翻译过七本美、英文学名著,如《大卫高柏菲尔》、《乔叟故事集》、《英国文学史》等。周榆瑞还应邀加入中国作协。1957年1月,周榆瑞夫妇获得去香港的签证,去了香港,周应《大公报》负责人费彝民之邀兼该报专栏记者。数月后,他出人意料地发表声明,宣布脱离《大公报》,并辞去在北京担任的一应职务,表示他崇信“自由民主”的神圣理念,反对党派斗争,立志做一个“精神上开放自由的作家”。他的“声明”惊动港、澳,他又成为新闻人物。月余后,周榆瑞的《侍卫官日记》在香港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人们争相购阅,七万册竟一销而空,很快又再版,可谓一炮走红,香港好几家报纸竞相连载。
  但这部好评如潮的小说却激怒了台湾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尤为愤慨。蒋经国对《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称:“这本书,很无聊庸俗,足见作者的人品很有问题,对我个人进行的人身攻击、污蔑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台湾宣布《侍卫官日记》为甲种禁书,严加查禁。代表台湾“中华民国”立场的右翼报纸《信报》对周榆瑞发出警告,称周是中共派驻香港的高级文化间谍,是个企图搞乱香港文化界的危险人物……这种说法令不明就里的港人将信将疑,社会上对周榆瑞的议论甚多,他有口难辩,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整日生活在惊恐之中。保密局大特务谷正文还说干就干,策划了1957年8月香港罗便臣道上的撞车事件。
  当日晚上,华灯璀璨,周榆瑞驾驶一辆用版税新买的英国产小汽车驶上罗便臣道,发现被身份不明的人驾车跟踪,很紧张。他故意放慢车速打算停到一电话间门口打电话向警署报警。这时,迎面又驶来一辆旧的小汽车撞向周的座车,撞击力使周榆瑞受了点轻伤。对方车上下来二男子,欲袭击他,将他的车窗砸破。他大声呼救,千钧一发之际幸有一警车赶到,才逃过此劫。不久,为人身安全计,周榆瑞夫妇一家迁居英国,定居伦敦,以著译为业,著有英文小说集《彷徨与抉择》、《龙与凤》、《陪都旧忆》等。他还常为香港几家报刊写稿。由于投稿出书关系,周榆瑞与主持《新闻天地》的卜少夫、主持《明报》的知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主办《亚洲文化评论》的陈孝威等人结为好友。得到港英当局作出的“绝对保证人身安全”的承诺后,他曾多次返回香港小住。
  我国于1960年出版了《侍卫官日记》,甚受欢迎,一版再版。但周榆瑞已不能再回祖国大陆。1965年他担任台湾《联合报》驻伦敦特派员。70年代中后期,周榆瑞又完成了封笔之作《红朝人物志》。这部书中尽管赞扬了周恩来、彭德怀、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但出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在中国大陆出版,台湾也拒绝出版。1980年3月26日周榆瑞在伦敦郁郁而终,埋骨异域,享年63岁。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1楼 发表于: 2009-08-31

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转帖]
 


  陈独秀5岁时过继给叔父陈衍庶,陈氏家庭因陈衍庶的经营而成为安庆的名门望族。陈独秀虽是陈家的唯一继承者,可是,他向来不问家事,视家产如敝履。1909年,陈衍庶因不识外文经济协约,中了英商圈套而败讼,不得不变卖财产,家业也因之衰落。如此大事,陈独秀虽通晓英文,却如无事人一般,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他在北平时,叔父开设的崇古斋古玩铺的掌柜,竭力想巴结他,多次恭请他赏个面子,到铺子去一趟,可他却淡然地说:“铺子不是我开的。”就是不肯去,决意不染指父辈留下的私产。
  陈独秀按照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方式,教育儿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把17岁的延年和13岁的乔年带到上海。兄弟俩寄宿在亚东图书馆,白天在外做工,饥了吃块大饼,渴了喝口自来水;晚上,在法语班补习法语,过着“冬仍衣袷,夏不张盖”的艰苦生活。既是姨妈又是继母的高君曼看到他们面容憔悴,整日劳累,常常喟然长叹,唏嘘流涕,每每想开口让他们回家食宿,可又恐陈独秀不允,只得找到陈独秀的老友潘赞化,求他代为说情。陈独秀听后,紧蹙双眉,生气地说:“妇人之仁,徒贼子弟,虽是善意,反生恶果。少年人生,叫他们自创前途可也!”
  1917年后,延年和乔年在上海读书,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给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来信,让从自己的稿费中,每月支付10元钱给延年和乔年,供他们读书和生活。每月,他们都要来书店取父亲给的钱,从不多支一文,来了还主动帮助书店干些杂活,诸如打包、送书、站柜台、开发票等。一次,乔年替工友打包,因使劲太大,竟把裤带崩断,他哈哈一笑,顺手从地上拾起麻绳,熟练地搓了几下,便往腰间一束。有人问他们,在学校吃些什么,乔年风趣地说:“啃上几块面包,如果塞住了,就浇上一点自来水,还不行的话,再加上一点盐。”
  两个孩子相差4岁,外貌性格迥异。延年个头不高,皮肤黧黑,性格沉郁;乔年身材瘦削修长,皮肤白皙,性格开朗、活泼。兄弟俩感情甚笃。1919年12月,他们同去法国勤工俭学,像大多数旅法的中国留学生那样,他们也曾倾向无政府主义。但是,当他们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很快就抛弃无政府主义,改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且毕生不改初衷。
  1922年6月,他们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中国少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不久,他们认识了阮爱国(即胡志明)。经阮爱国介绍,他们加入法国****,后又转为中国****党员。次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他们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一年后,他们相继回国。延年任中共广东区委组织部长,后又接任周恩来的区委书记职务。乔年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长,北方区委组织部长,直接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工作。延年和苏兆征、邓中夏等直接领导了省港大罢工。乔年和李大钊、赵世炎等共同领导和参加北京“三一八”示威游行。在中共五大上,兄弟俩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延年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党内同志都称他们为“陈氏俩英豪”。
  延年工作认真,生活俭朴,为保持和工人群众的联系,常把头发剃得光光的,穿着和工人一样的服装,吃睡都和工人在一起,外人很难辨认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留学生。他整日为革命奔波操劳,无暇顾及个人生活和私事。他的生活方式,被同志们概括为:不照相、不看戏、不沾烟酒、不下馆子、不讲穿着、不谈恋爱。同志们赞誉他是党在广东“开疆辟土的拖拉机”。旅居广州的外国革命家都愿和他交朋友,如胡志明便经常去广州区委找周恩来和他商谈越南革命大事。
  乔年在北方区委工作时,才23岁。他是北方区委中最年轻的领导者。他理论水平高,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党初建时缺少组织工作经验,他便摸索着设计许多表格,发到基层填写。他的方法受到中央表扬,所设计的表格被推广到全国。乔年在北京时,尽管过着清贫的生活,可是,他却从不跨进崇古斋的门槛,更没从铺中支过一文钱。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弥漫着血腥味。此时,陈延年正在上海,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6月,他在党的机关工作时被捕,当时,他穿着短裤,腰间系着草绳,敌人一直以为他是干粗活的工人,后经叛徒指认,才知他是大名鼎鼎的陈延年。敌人对他施尽酷刑,他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半点机密。7月4日,在上海龙华监狱被敌人杀害,他至死都骂不绝口。
  延年牺牲后,乔年又于年底到上海工作,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8年2月16日,他在成都路参加党的会议时,被敌人逮捕。监禁中,他被敌人折磨得血肉模糊,仍然谈吐诙谐、风趣幽默,经常给难友讲中外古今故事,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的罪行。6月6日,敌人在龙华监狱枫林桥旁,将陈乔年枪杀,临刑前,他嘱咐难友:“努力学习,坚强战斗!”并乐观地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吧!”
  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中共的重要领导者。在家中,延年、乔年成人后,陈独秀平等相待之,以“民主作风”见长,不以“父父子子”的纲常,压抑儿子的个性发展。在党内,他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人,以同志、朋友相待。延年、乔年给父亲写信时,也多以“独秀同志”相称。他们从不掩饰父亲的错误,在大的原则问题上,不徇一点私。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陈独秀接受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使250多名****员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校。陈延年对此极为不满,批评父亲是“书呆子”、“老糊涂”。他还和广东区委的同志说:“我和老头子虽是父子关系,但我是****员,我要坚决站在党的立场,反对向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八七会议”后,陈独秀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可是,他不甘寂寞,频频给中央写信,提出自己的政治意见和主张。党内推行“左倾”路线的人,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陈乔年同情父亲的处境,常抽空看望他,并劝他不要再给中央写信,因为,他的信已被中央一些人“当作笑话宣传”。陈乔年要父亲相信中央,相信党内大多数同志。陈独秀听从儿子的劝告,在一段时间里再没有给中央去信。


  延年牺牲时,陈独秀悲痛不已,整日不发一言,亲近的人都避而远之,唯恐在他的面前提及延年的名字。乔年于1926年和史静仪结婚,并生下一男孩,取名红五。乔年被捕后,史静仪多方奔波、营救,已无精力抚养幼儿,红五便夭折在襁褓中。不到一年的时间,陈独秀连失二子一孙,他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巨大悲痛。
  1932年10月,陈独秀又被国民党逮捕,囚禁于南京第一模范监狱。他在囹圄寂寥中,除勤奋读书、潜心著述外,更多的是思念两个儿子。“西安事变”发生后,他竟如稚童般地高兴,托人打酒买菜,对人说,我生平很少喝酒,今天我要痛饮一杯。他斟满一杯酒,高举齐眉,深情地说,大革命以来,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请受奠一杯,你们的深仇大恨有人给报了。说完便把酒奠酹于地。接着又斟了第二杯,颤抖着呜咽起来:延年、乔年,为父的给你们酹此一杯……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获释出狱,并随安徽难民流寓四川江津。国民党千方百计拉拢他,相继派了胡宗南、戴笠、丁默村、张国焘等去游说,均遭到拒绝。一天,蒋介石派朱家骅去游说,并答应供给10万元经费和5个国民参政会委员的名额,要他组织一个新党。他嗤之以鼻,对朱家骅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第二次合作,既然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明确表示,决不做蒋介石的反共枪手。
  日落黄昏,山间小道。寂寞苍凉的陈独秀独自漫步,往事不堪回首,儿子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延年、乔年自幼随叔祖父陈衍庶长大,成人后,虽然他们父子同在中**内,但是他奔走革命,南来北往,来去匆匆,难得长聚,全无世俗的天伦之乐。每每忆及,不免惆怅和凄苦。失子之痛,刻骨铭心。陈独秀晚年贫病交加,生活艰难,两个儿子“先我而去”的痛苦情结,时时折磨着他本已孤苦的心灵,使疾病缠身的他如雪上加霜,每况愈下。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病不治而逝世。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2楼 发表于: 2009-08-31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记[转帖]
 


  提起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剧情,精湛的演技至今还常常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令人回味不已。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见到了《红色娘子军》编导、原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著名作家丁玲的女儿蒋祖慧。她向笔者道出了《红色娘子军》诞生背后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那是1963年11月底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来到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前身)观看由蒋祖慧编导的《巴黎圣母院》。在幕间休息时,周恩来在剧团团长肖慎和蒋祖慧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休息室,同编导及演员们就芭蕾舞创作进行座谈。座谈中,周恩来称赞《巴黎圣母院》编得好,演得也好,并亲切地对蒋祖慧说:“你在戏里用了中国的翻筋斗,我看外国戏最好不要加中国筋斗……”总理对芭蕾舞艺术的独到见解使大家很是惊叹。看着周恩来那慈祥和蔼的面容,当时只有20岁的蒋祖慧大胆地问:“总理,我看外国真正好的舞剧也不多,排完了怎么办呢?”
  周恩来微笑着像是对蒋祖慧,又像是对着在场的所有人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剧目嘛!”过了一会,他又补充道:“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题材的舞剧。”
  “是呀,我们怎么没想到呢。”周恩来的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亮堂堂的。看完演出,周恩来在舞台上和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时又对大家强调说:“我已经对你们的编导说了,要创作革命题材的舞剧。”
  周恩来走后,团长肖慎和蒋祖慧等人围绕着芭蕾舞的创作问题又聊了很多。几天以后,他们将周恩来的意见向文化部部长林默涵作了汇报。林默涵非常重视。1964年初,他邀请中央歌剧舞剧院、北京舞蹈学校、中央音乐学院和舞蹈家协会的专家们在北京开了一个舞蹈创作会议。他在会上说:“中国传统京剧正在进行现代化改革,并取得很大的成绩。芭蕾舞怎么办?我们也要进行改革,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芭蕾舞的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子。总理要我们创作一些反映外国革命题材的作品,譬如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题材的。我的想法是我们不熟悉外国的生活,不如大胆一点,创作一个我们中国现代生活题材的剧目。我看《达吉和她的父亲》这个本子不错,故事很动人,少数民族舞蹈又丰富,服装也好看。大家看怎么样?”
  林默涵一席话立即把会场的气氛调起来了。
  “我看可以。”
  “《达吉和她的父亲》是不错,不过,相比之下,我觉得《红岩》似乎更合适一些。”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老李,你们几个怎么不说话啊?谈谈你们的想法嘛。”林默涵见实验芭蕾舞团编导李承祥沉默不语,便问道。
  李承祥见林默涵点到自己,便欠起身子说:“我和蒋祖慧几个编导想改编《红色娘子军》,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思。”
  “那好呀!大家看怎么样?”林默涵一脸的兴奋。
  “我看《红色娘子军》不错,一是题材表现的主要是女战士,很适合芭蕾舞的特点。二是黄准同志创作的影片主题歌也很动听,可以使用。三是娘子军的故事片很感人,家喻户晓,比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赵枫的一席话说得大家不住地点头。于是会议当即决定将电影《红色娘子军》搬上舞台。
  北京创作会议后,中央歌舞剧院专门组建了以李承祥、蒋祖慧和王锡贤为编导、马运洪为舞美设计和由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为音乐创作以及白淑湘、钟润良、王国华为主要演员的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班子。然而,要成功地将具有浓郁南国情调的《红》剧搬上舞台,对于这些大多在北方长大的人来说并非易事。为了进一步了解剧中的人物与背景,使自己融入剧情,《红》剧全体创作人员一起前往红色娘子军诞生地——海南岛体验生活。在椰林寨旁、五指山下、万泉河边、天涯海角,到处都留下了创作人员的探访足迹。特别是在椰林寨,她们亲眼目睹了南霸天关押穷人的人间地狱“水牢”,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妇女在旧社会的悲惨命运。她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海南挑水种地、干重体力活的是妇女,在部队行军时,扛机枪、背大锅的也是妇女。海南妇女不畏强暴、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她们,一个叛逆、强悍的中国妇女的形象——《红》剧主角吴琼花的形象逐渐地在大家的脑海中定型了。
  在经历了一个半月的生活体验后,剧组的同志聚集在海口开始了《红色娘子军》舞剧剧本的创作。经过几天的构思修改,大家一起完成了《红》剧剧本的创作,然后由李承祥与吴祖强将其带回北京向赵枫、林默涵汇报,而蒋祖慧和剧组演员们则来到连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部队生活。

  1964年4月,正值江南桃红柳绿的时节,《红》剧剧组一行告别了海南,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此次虽然在海南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然而,经历了南国蕉风椰雨的洗礼,大家的心已经深深地融入《红》剧剧情里。回到北京后,《红》剧创作班子和演员们很快进入了音乐、舞蹈的创作和排演。由于蒋祖慧和李承祥、王锡贤三个编导都属“留苏学派”,艺术风格相近,大家合作很顺利,《红》剧第一稿只花了两个月就搞出来了。在剧中,蒋祖慧主要承担《红》剧序幕及第一、二幕的编导任务。她编导的第一场戏是“琼花逃跑”。在这场戏的编导过程中,蒋祖慧根据《红》剧内容将芭蕾舞这个外来艺术形式加以大胆的改革,使其更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如南霸天的狗腿子老四追打琼花的一段双人舞,蒋祖慧没有照搬芭蕾舞中逐步展开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和双人舞语汇,而是吸收了京剧中一开始就把人物性格鲜明地显示给观众的表现手法,在双人舞的开头用了一个激烈的抄旋子的动作让老四上场,从而将恶霸爪牙的凶恶表现得淋漓尽致。与许多表现爱情的双人舞不同,这段舞蹈还借用了京剧中的不少动作,鲜明而强烈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敌对关系,很有民族特色。此外,《红》剧在音乐上还采用了海南民歌的一些曲调,极为优美。赵枫看了送审的片段后十分满意,并称剧中琼花“叛逆、强悍”的一面表现得很好,在塑造人物上有很大的创新,就按这个调子搞。

  在《红》剧整个编排过程中,林默涵自始至终都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对每段新作成的曲子、新排出的舞蹈都一一去听、去看,并就戏中的某些内容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原来剧中有一段戏表现的是琼花被南霸天及其爪牙打昏浇水后从昏死中渐渐醒来的情节,林默涵看了这段戏后对蒋祖慧说:“海南岛不是常下大雷雨吗?我看莫若用一场雷雨代替浇冷水来表现琼花醒来的情节,这样既能充分与剧情相连接,又能体现海南的气候特点。”蒋祖慧根据林默涵的建议进行了修改,效果果然不错。
  1964年7月底,《红》剧进行第一次钢琴联排时,林默涵、赵枫还特地请一些戏剧家、军队文艺家及部队首长前来观摩、指导。专家们在看了这出戏的上述几个片段后,一致称赞戏编得好、导得精彩、演得动人,同时也就戏中某些片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戏剧家吴雪认为序幕中“地牢”太写实了一些,显示不出芭蕾舞的特点。而部队同志则认为剧中娘子军练兵舞的舞蹈动作缺少军人气质,像“娘子”不像“军”,战斗场面看起来给人的感觉还比较弱等。对于专家们的意见,院团领导和创作组的同志非常重视。他们一方面研究修改方案,另一方面组织《红》剧全体演员130多人来到38军一人在一个班进行为期两周的军事生活。后来,《红》剧把军队的刺杀等素材成功地吸收到了娘子军的舞蹈动作中,对于增强全剧的气氛起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1964年9月27日,《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进行彩排,林默涵部长亲自坐镇,并请有关领导前来观看。第一场他请了廖承志、周扬,第二场请了江青,第三场请了周恩来。他们看了后都说演得不错。周恩来看完后还高兴地与编导演员一起合影留念,并说:“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啦!我原来想,芭蕾舞要马上表现中国的现代生活恐怕有困难,需要过渡一下,先演个外国革命题材的题目,没想到你们的演出这样成功。过两天,一位外国元首来访问,就由你们演出招待。”说完,他又招手请乐池里的乐队同志们上台,同指挥黎国荃等一一握手祝贺。周恩来还当场拍板,将《红》剧的首场演出放在人大小礼堂,这使全剧组受到很大的鼓舞。
  9月29日,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人大小礼堂正式演出了,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礼堂里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随后,《红》剧又南下广州、深圳等地进行演出,所到之处,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久,剧组又接到迅速返回北京的通知,原来是毛泽东要看这出戏,蒋祖慧和剧组的同志们听了这个消息十分激动。10月8日,毛泽东在观看了《红》剧后,高兴地对大家说:这出戏“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毛泽东的话给全剧组的同志们以极大的鼓舞。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但受到了国内观众的热爱,也得到了外国来宾的一致好评。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看了演出后,惊讶地说:“我们还没有你们这么大胆,搞出这么好的革命题材的舞剧呢!”阿尔巴尼亚文化部有关领导在看了《红》剧后,当即决定将《红》剧搬上他们的舞台,邀请中国方面派人前去指导。于是剧团领导便决定派蒋祖慧和另一个演员张策前去执行这一任务,并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红》剧所需的布料、衣服及道具。
  “阿尔巴尼亚与中国情况大不相同,能拿下这出戏吗?”蒋祖慧对能否完成此行任务心中还真没底。然而,当她一走进阿尔巴尼亚歌剧院的大门,看到阿国《红》剧演员大部分是留苏的,大剧院总导演还是自己留苏时的同学时,蒋祖慧的这种顾虑便消失了大半。起先蒋祖慧最为担心的是阿演员能否真正演好中国革命女战士,她还专门为此对她们讲解了红色娘子军连的历史,讲琼花的革命斗争史。然而,令她大感意外的是,阿演员对于中国的“娘子军”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对角色的把握也非常好。原来,在卫国战争中阿尔巴尼亚的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有人参加游击队,他们对《红》剧所表现的革命军队生活很熟悉,而且就在排练《红》剧时,演员们每月都有三天到部队轮流训练的义务,因而其军事素质都非常好。演琼花的女主角是阿尔巴尼亚人大代表,在6岁时被人从敌人的监狱中解救出来,与剧中的主人公有着相同的经历,对自己演的角色很有感情,演得也很到位。
  1966年5月,周恩来出访阿尔巴尼亚,随同周恩来往访的战友歌舞团向阿方献演了《长征组歌》,阿方向中国代表团献演的便是这出由蒋祖慧和张策为阿方编导的、由阿方演员演出的《红色娘子军》。想不到外国演员们将《红》剧演得这么好,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连连称奇。周恩来在看完后连连赞叹说:“演得真好,连长演得很像中国人。”
  《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的成功上演使蒋祖慧深受鼓舞。从阿尔巴尼亚回国后,正当蒋祖慧和同事们准备投入另一部舞剧的创作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江青为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窃为己有,以充当其篡党夺权的资本,把《红》剧主要编导李承祥、蒋祖慧、王锡贤打成反革命、特务、修正主义分子,并对人狠狠地说:“丁玲的女儿(蒋祖慧)很霸道,竟敢顶撞我!”对于主要演员白淑湘,江青也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成见,说是白淑湘见了她没笑脸,不尊重她。一些受“左倾”思想影响的人借此要批判白淑湘,白淑湘因此情绪非常低落。周恩来从林默涵那里得知此事后,非常关切地对林默涵说:“不能这样搞,要注意,(这样搞)会出事的……看得出她是向着党的。”尽管如此,“文革”中白淑湘还是被江青一伙打成了反革命分子。
  江青不但对《红》剧编导演员进行迫害,还组织人三番五次地修改《红》剧原有的音乐、舞蹈、服装、布景,加进了许多概念化的“高、大、全”的东西,使一些表现人物个性的优美音乐、舞蹈等遭到破坏。例如琼花诉苦一场,原来有一段充满觉悟的音乐和舞蹈,对主题的渲染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江青却认为这段音乐舞蹈太软、太抒情,有小资产阶级的情调而将其砍掉了,只用一段哑剧代替,大大减弱了它原有的感人程度,这使蒋祖慧和剧组的同志们痛心不已。
  尽管如此,倾注了蒋祖慧和战友们大量心血的《红》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编演技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并成为中国芭蕾舞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真可谓瑕不掩瑜。林默涵在评价《红》剧时说:“我认为,《红色娘子军》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内容好,塑造了像琼花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她的遭遇和命运,令人同情而难以忘却,而且因为它把芭蕾舞这种纯属外来的艺术形式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现实斗争生活,能够达到这样水乳相融的程度,这确实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尝试。”
  40年来,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像一面火红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文艺舞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止。1994年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荣获中国文联及舞协颁发的“20世纪经典”奖。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3楼 发表于: 2009-08-31

李大钊身边的一对红色恋人[转帖]

 

    “不为家愁为国仇”

  1927年4月28日下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血雨腥风的时刻。
  北平,京师第一监狱。高墙环绕,军警林立,黑云如帐,悲风呼啸。随着一串叮叮当当的铁镣曳地声,以李大钊为首的20名革命志士,大义凛然地登上了耸立在监狱内的绞刑架,他们以自己宝贵的生命,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在这一批殉难的烈士里,有一位来自四川省江津县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谭祖尧。
  1922年,刚满19岁的谭祖尧考上了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西画系,第一次离开巴山蜀水,来到了繁华的京都。当时,苦难的中国外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受军阀官僚地主豪绅压榨剥削,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谭祖尧到北平后,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并很快在斗争中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受到李大钊先生的器重。1923年,谭祖尧毅然加入了中国****,成为李大钊手下的一员干将。当时,李大钊先生既是中共北方局的负责人,又是国民党北方部的执行委员。谭祖尧则身兼两处秘书,直接在李大钊领导下工作。这时,陈独秀创办的以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主要撰稿人的《新青年》已经停刊,谭祖尧便创建了“新军社”,并创办了《新军杂志》,为团结北平的进步青年,宣传马列主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时人誉《新军杂志》为《新青年》之再现。
  年轻英俊,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并具有出色的组织与宣传能力的谭祖尧,逐渐成为进步青年中的著名领袖人物。一次,艺专中画系举办画展,谭祖尧与几位西画系的同学前去观看。蓦地,一幅笔法细腻的工笔画吸引住了他的目光,使他在画前驻足良久。那画左面一丛芭蕉,旁边一位妙龄女郎,亭亭玉立、若有所思地遥望天际,淡雅清新中似透出浓浓情意,右面则题有一首七绝:
  碧玉年华初上头,
  何妨顾影学风流。
  闲来却旁芭蕉立,
  绿透春衫未解愁。
  谭祖尧对这幅诗画颇为欣赏,而诗画的作者李婉玉更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原来,这李婉玉经常为《新军杂志》撰稿,谭祖尧知道她文章犀利,文风泼辣,却未料到她的诗画也如此出色。两人虽系同校学生,但一个在西画系,一个在中画系,一直无缘认识。
  谭祖尧观赏良久,对陪伴他的江津老乡、中画系同学朱近之感叹道:“真是诗画双绝,倘能画成扇面,倒是一件高雅之物。”他全然不知李婉玉此时正站在他身后,听见他这话,莞尔一笑,悄然离去。对这位出自艺专的风度翩翩大名鼎鼎的学生领袖,李婉玉早已仰慕在心,如今得着这么一个好机会能与之结识,她自然不会放过。
  佳人与才子的初次相识,颇有点浪漫的色彩。
  几天过后,这位胆识过人的姑娘居然只身来到西画系,主动拜会谭祖尧。
  这真让谭祖尧又惊又喜。出现在他眼前的李婉玉,布衣素衫,清丽脱俗,犹如一朵出水芙蓉,一株临风玉树。通过交谈,谭祖尧了解到李婉玉乃是一大家千金,其父在北洋政府海军部供职,她幼承庭训,有很深的文学修养。李婉玉拿出一把精美的杭州折扇递给谭祖尧,大方地说道:“谭先生,我曾多次听过你的演讲,对你是久仰在心。这是我特意为你画的,请你也在上面题一首诗吧。”
  这分明有一点“苏小妹三难新郎”的味道了。
  好在谭祖尧也是个才思敏捷之人,他将折扇展开一看,扇面上的诗画与画展上的条幅内容一般无二。他起身去桌上提起毛笔,在砚台上润润笔尖,略一思忖,便挥毫写到:
  休教年华付白头,
  横刀跃马逞风流。
  春衫绿透增惆怅,
  不为家愁为国仇。
  谭诗紧步李诗之韵,然情志意趣,则远非李诗所能比。
  “好一个‘不为家愁为国仇’!”李婉玉不禁失声赞道,“谭先生忧国忧民,志向高远,真是令我汗颜啦。”自此以后,谭祖尧与李婉玉往来就更为密切,在谭祖尧的帮助下,不久,李婉玉参加了共青团。在白色恐怖严重的日子里,她利用其家庭的有利条件做掩护,担任了中共北方区和国民党北方部的地下交通员,成为谭祖尧亲密的战友和恋人。

  “决不离开李先生”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正与张作霖的奉军展开中原大战,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大沽口炮台,炮击国民军,被守军击退。日本遂联合美、英、法、比等八国公使,向北洋军阀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撤除大沽口炮台防务。时称“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迫使中国政府开门揖盗的这一霸道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3月18日,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和民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抗议大会。谭祖尧是这次大会重要的具体组织者之一。李婉玉也自始至终地参加了这场斗争。会毕,数万群众拥往铁狮子胡同,向北洋政府请愿,要求段祺瑞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不准其干涉中国内政,并反对北洋政府勾结张作霖发动内战。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唆使鼓动下,北洋政府竟然下令卫队用大刀、刺刀向手无寸铁的群众砍杀。激愤的群众(主要是学生)在谭祖尧等人的率领下,宁死不退,向铁门冲去。卫队开枪了,当场遭射杀而死的爱国学生有47人,伤者无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时在北平读书的朱近之、吴平地、龚灿滨几位江津籍学生也都跟随谭祖尧参加了这场斗争。
  惨案发生后,段祺瑞在全国舆论的强烈谴责下被迫下野,张作霖则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入据北平。
  其时,广州国民革命军已挥师北伐,下长沙,克武汉,两湖直系军阀被驱逐,孙传芳的五省联军被击溃,大军即将挥戈北上。日本人和张作霖认为,活跃在北平的国共两党的组织,是他们的心腹之患,必须在大战爆发前坚决铲除之。于是古都北平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国共两党的组织连遭破坏,党员被捕被杀者众。生死关头,李大钊只得带领谭祖尧等三名得力助手,避进了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附属的中东铁路局驻北平办事处,通过李婉玉和外界保持联系,继续领导外面的同志与军阀势力进行斗争。


  当时,谭祖尧如果愿意的话,他有两次机会可以逃避这场斗争。第一次是3月底,在海军部工作的李婉玉的父亲,探听到张作霖即将对避入苏联大使馆附属办事处的革命者下毒手的消息时,火速让婉玉去东交民巷通知谭祖尧马上离开北平去广州,他已用电话通知广州方面的朋友为谭祖尧暂谋一事为安身之处。李婉玉也真的愿意他离开,并表示愿和他同赴广州。但谭祖尧却毫不犹豫地说:“干革命就不能怕死,我已打定主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决追随李先生不回头。只要李先生留在北平,我也决不离开。”
  第二次则是谭祖尧的江津老乡、中学同学、时在北大读书的龚灿滨从一位在《京报》任兼职记者的同学口中打听到张作霖要动手的消息后,深夜冒险跑到东交民巷通风报信。龚灿滨在使馆楼上见着了谭祖尧,告诉他情况已十分紧急,必须马上离开。谭祖尧带上龚灿滨,一同来到李大钊单独住的苏联驻军营房,让龚灿滨直接把情况告诉李大钊。李大钊听罢情况,问了一下消息来源,虽不太相信,但仍向龚灿滨表示了感谢。然后在室内来回踱步,沉思一阵后口气很肯定地说:“这地方是苏联大使馆,按照《辛丑条约》之规定,中国军警不得进入东交民巷外国使领馆区。我认为张作霖是故意放出风来,逼鸟出林,他好在外面下手。哼!进使领馆区抓人,他张作霖虽是东北的胡子出身,我看他也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接着,他又对谭祖尧说道,“我们一走,北平的党组织就会解体,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工作会停顿下来。所以嘛,北平我是无论如何不能离开的。”

  谁知道,4月6日的半夜时分,张作霖悍然派出一千多名军警,封锁了东交民巷使领馆区,在苏联大使馆苏军营房内强行捕去了李大钊,同时又在使馆楼上捕去了谭祖尧、路有于、范鸿吉三人。躲藏在四川会馆的北师大学生、江津人、****员吴平地也同时被捕。其余在各大专院校被捕的爱国师生有500多人。
  事后证明,各国公使团(苏联除外)为了消灭“异党”领袖,秘密与张作霖勾结,不惜暂时放弃一点特权,允许中国军警进入使领馆区抓人。
  在李大钊和谭祖尧等人被捕的同时,敌人还拥进李府,抓走了李婉玉和她曾为地下组织送过情报的妹妹李柔玉,并把她们姐妹俩和李大钊的家人关押在草街子胡同的监狱里。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事后回忆到:
  “下午约摸四五点钟,谭祖尧同志的未婚妻李婉玉也被抓进来了,还有她的妹妹李柔玉。婉玉告诉我,她的父亲是张作霖手下一名海军大官,很有势力,但是她没有跟着她父亲走,而是受谭祖尧的影响参加了革命。她和祖尧同志感情很好,当形势恶化时,她曾几次去东交民巷劝祖尧化装离开北京,可是祖尧说什么也不肯丢下我父亲离开。”李星华还回忆说,“我很佩服婉玉的勇敢,她在拘留室里常常和那些坏家伙作斗争,连那几个女禁子都有点害怕她呢。”

  烈女殉情而亡

  4月28日下午,李大钊、谭祖尧等20名志士殉难后,龚灿滨悲痛交加,立即找到在四川会馆中谋事的乡人吴清汉,由他出面向江津在京人士募款160大洋,购置两具棺木,两匹白绸,前往京师第一监狱领出谭祖尧和另一位同时殉难的江津籍烈士吴平地的遗体,雇车送往南郊陶然亭四川义地安葬。
  李婉玉在母亲的陪同下,也赶到义地为谭祖尧送葬。
  生前在江津县志办供职的龚灿滨老先生系笔者的忘年交,曾对笔者回忆道:“当薄薄的棺木揭开时,只见两位烈士的颈子上各有一圈乌痕,谭祖尧胸前还有碗口大一团血斑,可能是死前遭受毒打所致。李婉玉目睹爱人惨死,奋身扑向遗体,跪伏棺前抚尸痛哭,直至昏厥。我赶紧雇了一辆黄包车,让她母亲送她回家。”
  江津籍画家朱近之先生则在他为江津市委党史办提供的一份材料中写到:“我当时是和谭祖尧一起考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的,他是西画系,我是中画系。祖尧是我老乡,婉玉是我同学,我们三人的感情非比寻常。我和婉玉参加革命活动,主要是受谭祖尧的影响。祖尧自参加党的领导工作后,不仅要里里外外联系组织工作,而且每次斗争无不亲自参加,战斗在第一线。诸如‘首都革命’、‘五卅反帝斗争’、‘三一八惨案’……他都冲锋陷阵,非常勇敢,实为进步学生的楷模。在‘三一八惨案’中,他因救护李大钊先生而受伤,为此还被送进医院抢救。我回四川时,祖尧、婉玉和我相聚在北京前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话别。婉玉不仅诗书画皆佳,还擅弄琴。那天她抱琴而来,是准备送我登车后还要赶去城南参加一个琴会。我怕误了她的琴会,坚持要婉玉先离去,祖尧一人送我就行了。我抱琴和祖尧送她登车,待她坐定后,我就跟她说:‘婉玉,我将于巴山蜀水间,敬待你和祖尧相伴归来。’她开心地笑了,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
  谭祖尧牺牲不久,李婉玉因悲伤过度而神经失常。她拒绝医治服药,时常怒目圆睁高呼:“我必杀张作霖报此血海深仇!”她悄悄买来一把匕首藏在腰间,渴望杀死张作霖为祖尧和遇难的同志报仇。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她乘人不注意独自离家出走,来到坐落在西城的顺承王府(张作霖在北平的官邸)旁的一条小胡同口,彻夜未归。第二天天亮后,她已经被冻死在雪地里。装敛时,家人才发现她的腰间别着一把雪亮的匕首。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4楼 发表于: 2009-08-31


著名化学家方液仙被绑架案[转帖]
 


作者:蔡德金 编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宁波人方液仙(亦称方溢仙),是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大老板兼总经理,也是中国著名的化学家之一。方以经营三星蚊香、三星牙膏发了财,也因此招来了厄运,为76号的警卫大队长吴世宝所觊,吴就向李士群进言,描绘方液仙是如何如何的富有。李士群原本是个贪婪鬼,安能无动于衷?况且特务的这个武器,又捏在自己的手里,不派派用场,无异是一种浪费。不过不给方液仙戴上一顶帽子,一望而知是纯粹绑票,总觉得太不像样。于是,便说方液仙与重庆有关,叫吴世宝将方逮捕。吴世宝的这件绑票案,算是通了“天”了。

1940年初,方液仙正踱出新加坡路10号家门不远的地方,预伏在方家附近的那些特务喽啰便一拥而上,准备把方液仙架上预停在那里的汽车里。方知道遇上了绑票,因离开自己的家不远,便一面挣扎,一面高呼绑票。几个特务便拿枪顶住了方的身子,吓唬他不准喊叫。不料其中一支枪走了火,把方液仙打伤了,方受了伤,丧失了挣扎的能力,遂由几个特务,把他架进了汽车。因为方的挣扎,拖延了一些时间,同时又因枪走了火,且离方家太近,唯恐方家已得知消息,打电话报告捕房,四面兜截,所以不敢径驶76号,以免狭路相逢,碰个正着。于是急急地把汽车开到景云里22号,亦即76号警卫总队第二方液仙以经营三星蚊香、三星牙膏闻名上海。

行动大队的队本部,直到第二天晚上,才偷偷地把方液仙转到76号。

方液仙的个性是倔强的,吴世宝曾一再威胁方写信到家里去,说自己因与重庆有关,所以被捕,要家属赶快请人出来谈判,方都严辞拒绝。但方因受了枪伤,虽略有包扎,但流血很多,人已很难支持。吴世宝为了急于要制服方,也不管方液仙受得住否,还给方抽了一顿阔皮带,又灌了冷水,方虽几度晕过去,可是始终不肯写信。惟经此重创,已陷于人事不知了。李士群虽给方戴上了一顶与重庆有关的帽子,但连日本主子那里也没有透露过,毕竟是个私货,如果把方液仙放在76号的“看守所”里,万一泄露出去,总觉得不甚好听。于是,又叫吴世宝把方搬离了76号。隔了两三天,透出了消息:方液仙因重创致死。

方液仙失踪后不久,他的家属终于得到了线索,获悉方液仙是给76号绑去的。方家得到这个线索,还是来自吴世宝的老婆佘爱珍。因为佘有个姘夫叫李祖莱,是中国银行的职员,他在李士群与吴世宝的家里,是一个出入频繁的清客。佘与李,在暗中既有了这种肮脏的关系,便也无话不谈了。某天,佘在无意中,谈到了方液仙,谁知李与方家不仅是宁波同乡,而且还带有葭莩之亲。李很迅速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方家,方液仙的老婆,便托李祖莱向李士群说项。不幸这时方液仙已因重创死亡。明知钱是好的,可是已交不出活人来,只好来个不认账。李祖莱只能再去求告于佘爱珍,佘才告以底细。并经佘的拉牵,方由吴世宝告诉李祖莱,方的尸首现在某某殡仪馆,要方家自己去查领。吴世宝虽把这底细告诉了李祖莱,当然仍是没承认这是76号干的,而推说是派人多方面打听出来的。据说方家虽然领回的是一具尸首,也花了一二十万块钱哩。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5楼 发表于: 2009-08-31


 浅谈新中国军用粮票[转帖]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7-07-20 14:36:00
从二00七年一月一日起,国家对部队所需粮食的供给业务由过去凭军用粮票供给制改为计算机刷卡制,这标志着在部队实行了五十多年的军用粮票从此退出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粮食实行了严格的凭证、凭票定量供应。从一九五五年起先后发行了多套全国通用粮票,各省、市、自治区也发行了不同版面的地方粮票,从此,粮票做为一种特殊票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通使用。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对部队所需粮食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统一供给,先是部队后勤机关按规定向粮食部门编送用粮计划,凭“粮食支拨证”或“军用粮支拨证”领取粮食,后来一律凭军用粮票领粮或购粮。

从一九五七年到二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印制了九个年版的军用粮票,分“军用粮定额支票”、“军用价购粮票”、“军用供给粮票”和“军用粮票”四个种类,共168枚。军用粮定额支票、军用供给粮票和军用粮票是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享受供给制的武警等兵种的部队官兵印发的购粮票证,是一种有价证券,全国统一结算,使用手续严密。价购粮票是对部队在编干部、职工和折款供给的士兵印制的购粮凭证。

一九五七年我国发行了首套军用粮票,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军用定额支票”,全套16枚,票面分面粉、大米、粗粮、马料四种,每种面额为5000斤、1000斤、100斤、50斤四种。在票面设计上借鉴了人民币的设计思路,票面庄重,美观大方,雕刻制版,带有编号,在票证收藏界堪称珍品。

一九五八年版军用粮票是我国第二套军用粮票,与一九五七年版基本相同,名称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军用定额支票”,分面粉、大米、粗粮、马料四种票面,每种面额为5000斤、1000斤、100斤、50斤四种,全套16枚,带有编号。在票面设计上,该票在一九五七年版的基础上,将中心图案做了缩小处理,原图案中的品名和大写面额分别移至左右两侧,图案中心位置增加了小写面额数字。

一九六0年,针对部队在编职工和折款供给人员的供粮问题,粮食部增发了军用供给粮票,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军用价购粮票”,全套8枚,面额为1000斤、500斤、100斤、30斤、5斤、1斤、3两、2两。票面图案相同,只是颜色不同,票幅随面额划、依次递减,不带编号。这是我国第三套军用粮票,也是第一套军用价购粮票。

一九六四年发行了第四套军用粮票,其名称与一九五八年版票相同,全套8枚,分面粉、大米、粗粮、马料四种票面,面额各为两种,面粉、大米、马料面额各为‘100斤、50斤,粗粮为1000斤、100斤,图案与一九五八年票相同。该票与1957、1958年军用粮票一直使用到1967年,被新版军用粮票代替。

一九六七年发行的第五套军用粮票与前几套相比变化很大,同时发行供给粮票和价购粮票,名称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军用价购粮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供给粮票”,全套20枚,其中供给粮票16枚,分面粉、大米、粗粮、马料四种票面,面额各为。1000市斤、500市斤、100市斤、50市斤;4枚价购粮票面额也分别为1000市斤、500市斤、100市斤、50市斤。图案为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图,设计精致,美观大方,背面除使用说明外,还加印了毛主席语录,带有“文革”色彩。

一九七0年粮食部撤消,其职能划到商业部。一九七一年商业部发行了我国第六套军用粮票,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军用供给粮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军用价购粮票”,全套20枚,面额与一九六七年版相同,票面设计也基本相同,采用了一九六七年版图案,只是票面颜色作了调整,取消了背面的毛主席语录。该版价购粮票没有流通使用,供给粮票的实用票也很少见。

国家粮食部恢复后,于一九八一年发行了第七套军用粮票,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军用供给粮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价购粮票”,全套16枚,其票面设计和面额与一九六七年版基本相同,只是票面花纹有细微不同,并取消了马料票。该票与一九六七年版票混用,一直到一九九七年被新版军用粮票代替。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全社会的粮食供给也逐渐放开,由严格的计划供应逐步变为市场供应,粮票也随之逐步退出流通。国家对部队的粮食供给也做了调整,取消了价购粮及粗粮的供应,其它仍按计划凭票凭证供应。一九九七年,国内贸易部发行了我国第八套军用粮票,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军用粮票”,全套八枚,分面粉、大米两种票面,面额各为四种,即:500千克、250千克、50千克、25千克。在票面设计上,大米票主图为天安门,票面为综色,面粉票主图为长城,票面为蓝色,均由财政部监制,背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印章。带五角星水印和莹光防伪标记。该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假票,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停止使用。

二000年,国家粮食局印制发行了新款军用粮票,票名为“国家粮食局军用粮票”,全套56枚,分A、B、C、D、E、F、G七种版别,每种版别8枚,分大米、面粉两种票面,每种票面面额各分为500千克、250千克、50千克、25千克四种。由财政部监制,背面印有国家粮食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章,背面下方用莹光印有“军用粮票”字样,在紫光灯下清晰可见。整套票均带编号,有不同的水印防伪标记,其票面图案充分展示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A版为军用舰艇图案,水印为梅花图案;B版为军用飞机图案,水印为方孔钱图案;C版为坦克和装甲车图案,水印图案大米票为齿轮,面粉票为小梅花;D版为导弹装备图案,水印为焰花开放图案;E版为火炮武器图案,水印图案为齿轮;F版大米票分别印有4处不同的革命圣地图案f小麦粉票分别印有4个不同的纪念碑图案,水印均为梅花图案;G版大米票分别为航军兵、空降兵、特种兵和战地救护图案,小麦粉票分别为海军、防化兵、装甲兵、通讯兵图案,水印均为梅花图案。该套军用粮票有以下特点:一是枚数多,全套56枚,是我国军用粮票枚数最多的一套;二是技术含量高,不仅有莹光防伪标记,而且每种版别、每种票面均有不同的水印;三是版别多,虽然是一套票,但分为七个版别;四是流通使用周期短,每个版别只使用一年,从二000年到二00六年,七年中每年使用一种版别的粮票,年初开始使用,年底即行作废;五是在使用过程中,实用票全部加盖由国家粮食局统一设计的使用印记,然后逐级上缴到国家粮食局统一结算并保管,每种票只使用一次,无重复使用现象,故该套军用粮票除样票外,实用票很难收集齐全;六是该套军用粮票不仅是新中国军用粮票的关门票,而且也是我国粮票发行史上的最后一套票,具有较高的收藏、鉴赏和史料价值。

如今,军用粮票与其它粮票一样,完成了它的历史使用,彻底退出了流通领域,进人了收藏领域。而军用粮票以其精美的设计、庄重大方的票幅和其独有的特点,得到了票证收藏界朋友的青睐,成为票证家族中的娇娇者。人们在收藏、鉴赏这一枚枚军用粮票的同时,可以领略到五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勾忆起“短缺经济”时期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不便,珍惜和收藏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激励我们勿忘昨天,珍惜今天,开创更好的明天。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6楼 发表于: 2009-08-31


寻呼机:曾经流行数字恋爱[转帖]
 


作者:李桂杰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寻呼机已经从生活中消失了。
“我想现在正流行数字恋爱/忙碌生活仍要对彼此表白/想你爱你是那么简简单单/拿起电话心意传我这儿来/3155530都是我想你/520是我爱你/000是要kissing/7788250都是在骂你/570是我气你”——这是1998年的一首流行歌曲,名字叫做《数字恋爱》。歌曲中这些数字代码都与呼机有关。


呼机,也叫“BP机”或者“BB机”,“有事您CALL我”,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流行语。

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便捷的寻呼机曾经是身份的象征,然而随着手机在生活中的普及,2007年3月2日,信息产业部公示称,中国联通申请停止北京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3月22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发出公告,除上海市外,无线寻呼网络在北京、天津、河北等30余个省市区将全部关闭。从那一刻起,曾拥有世界上最大寻呼网络和用户群体的联通,彻底退出了寻呼的历史舞台。“先生您好,您呼的是……”曾经回荡在城市上空那些寻呼小姐甜美的声音已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是传呼机年代非常著名的一句广告语。由于首次实现即时通信理念,在历史上短暂占据通信业鲜亮主角位置的寻呼仍“精神不死”。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哥大”昂贵得让普通老百姓无法接受的年代里,从十几岁的中学生到做生意的老板,从热恋中的情侣到忙于工作的公司职员,几乎每人一“呼”。

在电影《甜蜜蜜》中,刚到香港不久的黎明发现张曼玉有一部BP机,黎明一脸羡慕地惊呼:“哇,BP机啊,你有BP机!你真行!”这是当时的时代缩影。和最早买自行车一样,最初使用寻呼机也是一种奢侈消费,一部摩托罗拉数字型BP机售价在2000元上下。而早期“大哥大”使用的还是模拟信号,高额话费双向收取,没有来电显示,不少用户兼配一部寻呼机。

当时,很多商人就是依靠寻呼机踏上通讯领域并挖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一家大型通讯卖场的老板刘先生谈起寻呼机的时候依然一脸陶醉,1993年的时候,他从日本回国。此时,“有事儿呼我”吸引了他的注意,手持BP机排队打公用电话是当时的街头一景。

老刘当年正是看中了这个商机,靠着借来的5000元专营寻呼机。“最开始,一台最高级的汉显寻呼机可以卖到七八千元,还因为货俏,欲买还得交预订款。不过很快,中文机就降到了八九百元,但其利润仍可达数百元,一台几百元的数字机,利润也在100元以上。”

在1993年8月,原邮电部出台国发第55号文件,社会经营单位获准进入电信业务市场。此后,社会办寻呼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仅北京一地平均每周就有2家寻呼台开业。那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富,上寻呼。”寻呼台的收入主要是服务费和“卖机子”。在90年代中后期,10万用户中等规模的寻呼台,每月实际服务费收入可超过300万元,除去成本,净赚100多万元。“卖机子”每月可售上千台,也有数十万元的利润。

上寻呼台和卖呼机让很多人尝到了甜头,事实上,很多在今天鼎鼎大名的通讯卖场巨头的发家史都跟寻呼机有关。

如果追溯历史,国内第一家无线寻呼台创立于1984年的上海。1985年11月1日,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属下的北京无线通信局经营的“126”正式开通。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让更多人认识了无线寻呼。当时,组委会的不少工作人员是“126”的“大客户”,126台为他们提供了“专项服务”。这之后,BP机时来运转,变得炙手可热。北京复兴门长途电话局南门东侧的一间小平房——“126”营业厅前,经常出现排队交费的长龙。

寻呼业向社会放开之后,到了1998年、1999年,寻呼机品牌多,选择多,价格也便宜了,三四百元就能买一部数字寻呼机。由数字寻呼机引发的数字代码流行语,有不少在当下流行的手机短信和网络上,还在继续使用。

1999年,中小型寻呼台开始萎缩,新的无线联络工具——手机抢走了寻呼台的业务。大批客户流失后,这些寻呼台陆续被联通收购。只有使用股票机的客户,成了寻呼机的最后一批固定用户。事实上,寻呼业在2000年以后急转直下,市场日益萎缩。此时,联通掀起了收购狂潮,一年内就有大大小小100多家寻呼台或被收购或退出了通信市场。

2003年,联通寻呼总用户为856.3万户,连续几年的净亏损均在每年1亿元人民币以上,寻呼业务已成为中国联通的一大拖累。到2005年2月份,联通全国198/199寻呼网用户仅剩2.8万,当年联通就申请上报了全面退出寻呼业的申请。

寻呼机虽然成了收藏品,但对于在商贸公司工作的职员刘胜先来说,传呼机却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能磨灭的记忆。他正是通过4年的“数字恋爱”,把女友“呼”成了老婆。

那是1997年到2000年的事情了。刘胜先回忆说,1997年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和很多同学一样,花1000多元买了一部寻呼机别在腰上。其实,寻呼机对于当时的他来说,用处并不大,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当手表。

刘胜先是在南方上的大学,女友在天津。两个人没有那么多钱打长途电话,只能用寻呼机来传递爱情。

他女朋友最开始用的是数字机,于是刘胜先就想着法子编爱情数字发给她。什么“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2597758”(爱我就亲亲我吧),好多好多。很多女友回过来的传呼往往都是一个“47”(死去!),“每次接到这两个数字我都开心地笑上半天!哈哈!”

再后来他俩都换成汉字机了,每天都有一条情意绵绵的信息互发到对方的寻呼机上。就这样,大学四年他俩的感情交往非常顺利。毕业不久就结婚了。

“前几天,我爱人把大学时期用的寻呼机拿出来,安上了一节7号电池。开机后发现里面还留有一条我发给她的信息:‘等着我,马上就可以见面了。很想你。爱你的×××。’”

而在寻呼台那头聆听并传达这些爱情语言或者家长里短的就是寻呼台的寻呼小姐们,他们在幕后通过电波感受这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

刘大姐曾是中铁寻呼光信台的总领班。从1993年建台开始,刘大姐就担任光信台的总领班一职,一干就是14年。到2007年3月,她终于坚持站完最后一班岗,光荣退休了。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寻呼员是个热门行业,工作环境好,待遇也高。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五笔字型和打字速度是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口齿清楚,声音条件好的人比较有优势。尽管刘大姐刚工作的时候已经过了四十,但是甜美的声音让人觉得电话那头的她还是个小姑娘。

“干我们这一行声音特别重要。”刘大姐说。寻呼员和话务员一样是声音行业,电话那头的人看不到正在为他服务的寻呼员的脸,所以如何把这声“您好”控制得热情、亲切、得体是每个寻呼员都要学习和反复练习的。

谈起工作的成就感,刘大姐回忆到,那时每天的寻呼高峰是在早上9点前和下午5点后,“需要我们寻呼叫早的用户很多。”刘大姐笑称他们是用户最忠实的闹钟。“下午5、6点钟,我们又成了用户的信使,晚饭吃什么,家里缺什么,下班在哪儿等……大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尤其是大年三十的夜里,虽然寻呼员要坚守岗位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当新年钟声响起时,50000条知心暖肺的祝愿经我们的手指一一传递出去,那种满足呀,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被人需要、被社会认可的感觉。”

这种被人需要的、被社会认可的感觉持续了5年之久。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04年,寻呼机用户的数量逐年递减,由原来最红火时的十几万用户跌至几千用户,天壤之别的差距让刘大姐这样的寻呼人不得不面对并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回首自己的工作经历,“通信”二字一直陪伴刘大姐左右,但是今日的“通信”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刘大姐有些黯然:“老话儿讲,人年轻的时候学会一门手艺,这辈子都不会饿肚子。但是这话绝对不适合通信行业,从我20世纪70年代做话务员第一次摸摇把电话起,到今天的寻呼机、手机、互联网、IP电话,仅仅三十几年时间,通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一个永远能带给我惊讶,让我一生都在不断学习的行业!”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7楼 发表于: 2009-08-31

郑和智剿特大海盗集团[转帖]

 

 中国海军于2008年12月26日开赴索马里打击海盗的消息,引起了国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国人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古代航海史上的意义,却不大知道郑和舰队当年曾剿灭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维护了东南亚海域的安全。

近三万人出征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明朝皇帝朱棣不满

明朝初期相对保守的对外政策,想宣扬国威,展示实力,所以他决定组织一支阵容强大的海上舰队“下西洋”。

  明成祖对郑和的忠心和才干非常信任,所以派他带队执行这项规模庞大、行程艰巨的任务。

  1405年7月11日,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诏书,组织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率领208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率领官兵27800人,从南京龙江港起航,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湾编队集结,驶向福建长乐的太平港驻泊,以等候东北季风。冬天,东北季风来临,郑和船队便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正式扬帆远航。经过南中国海西部沿海海域,首先到达越南的占城(今归仁),然后到达印度尼西亚的达爪哇(今爪哇岛)、马来西亚的满剌加(今马六甲)、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旧港(今巨港)、阿鲁、苏门答剌、南巫里。再从南巫里出发,横越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绕过印度半岛,先后到达印度的小葛兰(今奎隆)、柯枝(今科钦)、古里(今卡利卡特,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

史上悬赏最高的通缉犯

  郑和巨型“宝船”至少有40多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和武器装备。像这样大规模的船队,如此精良的装备配置,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头一次,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前所未有。

  船队的军事装备如此精良,事出有因。当时东南亚地区的海盗盛行,他们横行不法,劫掠民间财物。

  绰号“海盗王”的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明洪武年间,全家逃到南洋入海为盗,从此盘踞马六甲十几年,成为史上最大的海盗集团头子,其成员最多时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范围包括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南海、印度洋等地,总计有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遭其掠夺,明朝有50多座沿海城镇被其攻陷过,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为此,明太祖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要陈祖义的首级。永乐年间,赏金更是高达750万两。

  要知道,当时明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才1100万两,所以陈祖义成了有史以来悬赏金额最高的通缉犯。

  “海盗王”陈祖义后来跑到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一带)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国王死后,他干脆自立为王,成了渤林邦国的国王。他也到明朝永乐皇帝那里进贡,可很多贡品并不是在本国港口准备好的,而是空船出发,一路抢,抢到什么送什么。回国的时候,他也不落空,又是一路抢回去。最让永乐皇帝受不了的是,他不但抢西洋诸小国的船,连明朝的使船也抢。而且,实行的是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郑和舰队杀海盗5000余人

  1407年,第一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在回航时抵达当地。陈祖义认定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有宝物”在船上,于是派人向郑和表示他想投诚。其实陈祖义是想诈降,然后一举抢夺郑和的船队。虽说陈祖义的人数和船只数量都不及郑和,但他鼓动部下说:“明朝的船队虽众,但操船者初涉远洋,大多为河塘之师;明朝的船虽大,但行动迟缓,且不熟地形;明朝的水师虽强,但多年未战,骄兵,且以马步兵为主。”更重要的是,陈祖义根本瞧不起郑和:太监算什么东西呀,而且这个太监还是靠陆战出名的……

  陈祖义没有料到,郑和对陈祖义早有提防。因为郑和船队经过占城以后,一路上听到的都是对陈祖义的投诉。更幸运的是,陈祖义的阴谋被旧港一个叫施进卿的中国人知道了,他把消息告诉了郑和。郑和命令船队准备应战。

  陈祖义率众海盗来袭时,郑和早有准备,用火攻烧毁海盗船,杀海盗5000余人。此后郑和的海军又设法将陈祖义等三人生擒,囚于船中回京。皇帝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郑和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海盗匪患,维护了海上交通安全,为沿海人民带来福祉,受到各国称赞。

郑和的“治盗”经验:慎武

  郑和打海盗重在“治盗”,具体操作是:积极用兵但谨慎动武。

  郑和在平定陈祖义部的海盗时,采取关注民生、维护治安的做法,使海盗失去滋生的环境,而且郑和船队的活动还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郑和谨慎用兵还反映在对待斯里兰卡国王的问题上。那一次,斯里兰卡国王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眼红起了邪念。他把郑和请到宫中设宴招待,一面强行向郑和索取金币,一面又发兵抢夺郑和的船队。郑和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他了解到宫城中的士兵都被派去打船队了,城中兵力反而空虚,于是火速调来2000多名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宫城,反而活捉了这个贪心的国王,并把他和他的妻子、主要头目带回北京,后来皇帝宽大地把他们放回本国,该国从此不敢再对明朝有任何不敬。

 

(《扬子晚报》2008.12.24 喻啸东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8楼 发表于: 2009-08-31

“空中警察”擒获考研枪手[转帖]
 


  2008年9月,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法院开庭审理“119考研作弊案”,李进及女“枪手”当庭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为留住女友,考研竟成华山路

  李进,1985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市区,父母都是下岗职工。2003年9月,李进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州大学经济学院,为帮父母分忧,李进利用课余时间
做家教,开网店,跑推销,一不小心竟成了个小富翁。

  2006年10月,李进认识了所在学院大二女生管晓美,两人开始恋爱。管晓美低李进一届,小他一岁,家住扬州市区,父母开有一家环保器材销售公司,家境较为富裕。

  2007年1月初,管晓美告诉李进,父母已经给她安排好两条出路:要么去考研究生,要么去英国留学。李进知道,管晓美的成绩一般,考研胜算的概率几乎为零。如果她遵从父母之命去英国留学的话,天高皇帝远,遇到有钱又有闲的老外一通狂追,岂不是凶多吉少?

  李进要管晓美告诉父母:海归派现在不吃香了,有的留学归来,只能应聘当门卫。她向父母转述了李进的话,称自己既不想考研,又不愿去国外留学,只想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公司任个职。她的父亲说:“让你去英国留学,不仅是为了镀金,更重要的是等你在那里站稳后,我和你妈关掉公司,一起移民过去……”

  李进知道“阻拦”管晓美去英国的唯一举措就是考研了。为了让管晓美通过考研这一关,李进买来相关复习资料及模拟试题,并尽可能减少约会次数。在男友的鼓励和支持下,管晓美加入到考研冲刺复习大军之列……

  很快到了2007年7月初,李进大学毕业后,应聘进了扬州某中德合资电器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工作。李进为了向女友证明自己,如鱼得水般施展起来,凭着几个重要的营销策划及不菲的销售业绩,深得公司老总欣赏。两个月后,他被任命为销售部副经理,每月有两三万元的净收入。

  就在这时,管晓美突然向李进提出,自己不打算考研了,因为根本考不上!只有女友考研成功,方能保住这份美好的爱情。为此,李进忧心忡忡。

为脱贫,网上有人愿意做枪手

  李进想到在网上雇替身帮管晓美考试。为躲过网络警察的眼睛,李进不在家里及公司上网,以防止IP地址将自己“出卖”了。没几天,一个自称是“广州大学教师季月”的网友申请加入李进的QQ,她简要介绍了自己愿做高价“枪手”的初衷。

  季月1985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市衡南县三塘镇,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且常年体弱多病。她还有一个弟弟,整个家庭倚仗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200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7年,应聘进了广州金桥干部管理学院当教师。

  季月告诉李进:“我想通过代你女友考研挣一些钱,帮家里还清所欠的债务。”

  毕竟只是网友,照片和个人信息也有可能都是假的。为防止上当受骗,李进和季月约定了见面时间和地点。

  随后,李进将自己在网上找了个女“枪手”的事情向管晓美和盘托出。她吃惊地问:“这样做能行吗?会不会惹出什么麻烦?”他再三开导她:“只要做得巧妙,肯定不会有问题!”

摄像头没信号了

  2007年国庆长假开始了。李进租了一辆车,带着管晓美来到上海,目的是与季月面谈替考事宜,顺便“目测”一下她是否长得像管晓美。

  10月3日上午,李进和管晓美与前来上海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季月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宾馆里见了面。

  在李进看来,季月与管晓美就像一对亲姐妹,外人真的不容易分清。他在心里暗自得意:“这真是天助我也!”管晓美对季月同样感到很满意。

  从上海回到扬州后,李进要管晓美报考扬州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报名后没几天,李进上网询问季月的备考情况,没想到,她竟然抛出一个天大的难题:“我的英语是六级,过线不成问题,但政治、数学和西方经济学就不能保证100%过关了,你看怎么办?”

  很快,一个“在季月身上安装无线电作弊设备,自己在幕后找人弄答案再传递给季月”的点子跃出脑际。李进同季月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确定代考费为:英语为1.8万元不变,其余三门科目每门1500元。

  2007年11月初,李进独自来到杭州,在电子信息一条街上,花了3600元购得状若纽扣的微型摄像头、微型耳麦、对讲机、无线信号发射器、接收器、音视频线等设备。店老板帮李进作了现场调试,确认信号无线发射的传输距离达到500至1000米。

  紧接着,李进通过朋友程晓东(杭州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老板,原杭州某大学物理教师)找到其朋友、大学教师柳季花(西方经济学教师)。又通过柳季花找到另两名大学教师章波(政治教师)、屠建航(高等数学教师),与“枪手”季月共同组成“考研智囊团”。几位老师都认为这件事不仅是成人之美,而且新鲜有趣,根本没有想到其后果。

  经商定,程晓东等4人负责政治、数学和西方经济学三门科目考题的解答。每人的酬金是1500元,去扬州的吃住行费用由李进承担。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定于1月19日至20日进行。管晓美的考场设在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

  此前两天,李进和管晓美去扬州市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租用一辆本田雅阁和一辆长安福特蒙迪欧,作为代步工具。两人反复察看了考场及周围的居民小区,并商量了相关作弊细节。

  1月18日上午8时许,李进驾驶长安福特蒙迪欧,去100公里开外的南京禄口机场将从广州飞过来的季月接至扬州,安排她住进了莫泰168酒店。

  当天中午,程晓东与柳季花、章波、屠建航从杭州乘客车抵达扬州,也被李进安排住进了莫泰168酒店。

  次日7时许,李进和管晓美分别开车来到酒店。随后兵分两路:李进带着季月来到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门前,在车上让她将微型摄像头及无线信号发射器藏进衣袋里,微型耳机塞入耳朵里,将管晓美的考试证和身份证交给她,目送她走进了考场,然后将车子停在距考场大约400米的砚池小区北侧;管晓美则驾驶本田雅阁,带着章波在考场附近转来转去,待李进收到试题后,立即上他的车子逐一解答。

  上午8时30分,考试正式开始。季月拿到政治试卷后,按李进的要求打开微型摄像头,对考题进行摄像。大约3分钟后,李进通过对讲机告诉她:“试题看不清楚,你可能把摄像头放歪了,请重新操作一次。”

  季月如法炮制,大约5分钟后,摄像头就没有信号了。她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望着试卷发呆了一会儿,然后忐忑不安地答起了题……

  原来,李进待开考后,在车上打开手提电脑及对讲机、无线信号接收器、音视频线,开始接收季月从考场里发出的信号。这时,在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考点监测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空中警察”捕捉到这一可疑的电子信号,随即将他控制。

“我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根据李进的供述,警察迅速将管晓美、章波、程晓东、柳季花和屠建航抓获。对于“枪手”兼“内鬼”季月,警方为不干扰其他考生考试,等首场考试结束后将其抓获。

  1月19日下午,李进、季月因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扬州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刑事拘留。管晓美因是在校大学生,尚未毕业,且在这起团伙作弊行为中不起主要作用,交给扬州大学经济学院处理。

  对于章波、程晓东、柳季花和屠建航,警方认为他们尚未开始解题,并未构成犯罪事实,批评教育后,让其返回杭州。

  7月30日,李进、季月非法获取国家秘密一案移交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9月16日,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在庭审现场,李进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他还强调,自己是为了留住爱情才出此下策的。

  可是,令李进痛心疾首的一幕出现了!已被扬州大学经济学院开除学籍的管晓美作为证人出场,矢口否认自己参加全程策划,将全部罪责都推给李进,并表示要同他断绝恋爱关系。

  9月23日,法院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一审判决李进有期徒刑8个月,缓期一年执行;判处季月有期徒刑6个月,缓期一年执行。

  李进痛哭流涕地对主审法官说:“我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唉,过于急功近利的爱情,注定没有好下场!”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检察风云》2008年第22期 赵志诚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19楼 发表于: 2009-08-31

刺汪不成,大力士毙命[转帖]
 


黄逸光,广东人。一说系印尼华侨。力大逾牛,据说曾打死过老虎。平时从事童子军活动,抗战前曾组织过徒步旅行团,黄自任团长,到南京时曾去见过汪精卫。时汪正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因而与黄在那时的行政院门前拍过一张照片。

1941年9月,黄又到南京,并去请见汪精卫。汪没有见他,黄便将在抗战前与汪在行政院门前拍的那张照片递了进去,以便引起汪的回忆。汪果然叫人通知他,留下地址,定期约见。黄除将照片留下外,并将住在中山东路中央饭店的房间号码,也抄了下来,交给汪的副官,等待约见。

汪精卫还没有约定见黄的日期,却收到了76号的密电,说是军统已派了两个特务到南京来见汪,准备在接见时,将汪行刺,并说内中有一个人曾做过徒步旅行团团长,要汪注意。汪精卫看了电报,虽没有两个人来要见他,可确有徒步旅行团团长其人,除电告李士群外,遂着林柏生约特工总部南京区长马啸天来,告以经过。马当即着侦行科长姜志豪派人调查。这个房间里除黄逸光外,同住的还有一个傣族人叫黄征夫。于是由两个南京区特务,化装成中央饭店的茶房,趁黄逸光、黄征夫出去吃饭的时候,入室检查,在橱里的衣服袋内,发现四寸手枪一支。去的人未动袋内的枪,仍化装为茶房暗中监视他们的行动。马啸天将经过情况电告李士群,李又转电汪精卫请示,汪复电逮捕。

马啸天曾知黄逸光打死过老虎,其力大可知,为了防止意外,除派了曾在上海大世界以武术卖过艺的大力士王霖外,又派了六个侦行员,随同侦行科长姜志豪一起前去。当时黄逸光果然凭着自己有些臂力,想起来反抗,他虽然打死过老虎,可是蛮力还不如王霖,给王霖制住了。黄征夫生得矮小,身体灵活,一见这些人进来,便知不妙,一个箭步想窜到衣橱前去,拿橱里那支手枪,可是已给冲进来的侦行员把橱门挡住了,终于双双就捕,被解到颐和路2l号南京区。又在黄逸光的身上,搜出了一包毒药。

经审讯后得知,两个人虽同属军统,而到南京来的任务却是不同的。黄逸光来的目的,是专为谋刺汪精卫,他想凭着过去曾见过汪精卫,且与汪是广东老乡,以这些关系去求见,汪必然会接见,在接见时他便下手。他觉得带了枪去反而会坏事,准备在下手时就凭自己这双手的臂力,把汪掐死;万一自己脱身不了,就把随身带的毒药吞服自杀。至于黄征夫是军统的专员,一向在南京、上海、苏州一带布置工作,专事搜集军事情报。他与黄逸光,并不同谋,只是住在一起而已。

马啸天将经过详告李士群,李又转报了汪精卫,汪批复“概予枪决”。林之江与万里浪,以黄征夫在京沪一带可以交出许多军统线索,联名向李讨保,李又经汪照准。于是,黄逸光于同年10月被南京区用政治警察署名义,枪杀于雨花台。黄征夫则在南京区看守所关押一个多月后由李士群任他为清乡委员会上校专员,派在苏州江苏实验区工作。后来郑大章在苏州成立了“剿共总指挥部”,因黄征夫是黄埔四期出身,遂任为该部参谋长。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20楼 发表于: 2009-08-31


两个家族的恩怨[转帖]

  第一节 两个家族的恩怨

  世 仇

  两个家族的恩怨

  叶赫纳拉氏因诞育了皇太极,成为清朝最为尊贵的开国皇后。但是不知何时,
谣言渐起,传说清朝祖制,宫中后妃不选叶赫。还附会说当年慈禧进宫的时候没有
被选为皇后,只是选为地位很低的嫔,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果真如此,那将是怎样
的一种世仇呀?这两个家族真有这样深的冤仇吗?

  在东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女真也在其中。到明朝时,女
真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分。

  明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在绥芬河流域设置建州卫,后来又任命努尔哈赤
的先祖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两卫辗转迁徙,都迁到了以今新宾老城为
中心的地方,后又分出了建州右卫,这样就形成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叶赫,是海西四部之一,与其它几部一起生活在今辽宁开原以北至松花江大曲
折处。叶赫先世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后来灭掉扈伦纳拉部,改姓纳拉氏。纳
拉是太阳的意思。明朝,叶赫的两个后裔清佳努和扬吉努为首领,他们依险筑城,
称雄于海西女真。

  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叶赫与建州在语言、服饰等方面基本相同。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攻下了叶赫城,叶赫首领金台石被捉。
据说,金台石临死时大喊:我生前不能存叶赫,死后有知,一定不使叶赫绝种,即
使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雪恨!也许以这个传说为蓝本,传出了清廷宫中后妃不
选叶赫的祖制。

  两部成仇

  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右卫的王杲和儿子阿台反叛明朝,明辽东总兵李成
梁围剿古勒寨,把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父子给误杀了。努尔哈赤异
常愤怒。虽然明朝给了他30匹马,30道敕书,并让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都指挥使
一职。但是,这些终难平复他心中的怒火,努尔哈赤用他祖父留下的十三副兵甲,
拉起了一支队伍,在赫图阿拉起兵。


  一天,努尔哈赤经过叶赫寨,叶赫的首领扬吉努提出,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
他,努尔哈赤答应了。不久,扬吉努兄弟因触犯明朝,被朝廷设计诱杀。他们的儿
子布斋和纳林布禄分别继为贝勒。万历十六年(1588),扬吉努的儿子纳林布禄实
践其父生前许下的婚约,把14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为妻。扬吉努的小女儿就是叶
赫纳拉氏,名孟古姐姐。据说,孟古姐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庄敬聪惠,词气婉
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言,耳无妄听,口无妄言,
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侍奉努尔哈赤。这可能有溢美之辞,但是至少说明孟古姐姐确
实端庄、贤惠,要不然她也不可能得到努尔哈赤那样多的宠爱。她生下了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后被追谥为孝慈高皇后。
  


    第二节 叶赫的优势受到了威胁

  叶赫与建州联姻时,尽管可能有些私心,但至少表明那个时候两个部落、两个
家族的关系还是融洽的。

  努尔哈赤起兵以后,一路胜利进军,势力逐渐壮大。叶赫感到自己的优势受到
了威胁。再者,明代与女真的贸易往来频繁,以开原为贸易基地,女真各部的马匹、
貂皮、参、松、榛、蘑菇等重要物产,关内各省的手工业产品都在这里交易,沿途
的乌拉、辉发等部就可以凭借地理优势从中取利。尤其是叶赫、哈达两部,叶赫市
在镇北关,称北关,哈达市在开原的广顺关,称为南关,一北一南,稳享开原贸易
之利。努尔哈赤起兵以后,掐断开原与北方各部的通道,这给南北两关的经济都造
成了严重影响,两地萧条了下去。

  但是此时在叶赫首领看来,努尔哈赤还羽翼未丰,势力不够强大,扼制其势头
还是可以做到的。于是派了两个使者去跟努尔哈赤说,你的地多,我的地少,你把
额尔敏、扎库木两个地方任选一处分给我们吧。一路凯歌高唱的努尔哈赤哪里受得
了这样的待遇,火冒三丈,下令驱逐了两个使者。

  叶赫觉得凭借自己一部的力量太单薄,不能压服努尔哈赤,于是联合哈达和辉
发,共同遣使去向努尔哈赤施加压力。尽管叶赫是努尔哈赤妻子的娘家,但是努尔
哈赤丝毫没有屈从,不屑地说,我的父祖被明朝杀了,他们不但将我父祖的遗体还
给我,还给我敕书、马匹,又授予我左卫都督,不久又授予我龙虎将军,每年给我
金币。你们的父亲也被明朝杀了,可是你们收了他的遗骸吗?努尔哈赤说得慷慨激
昂,并将这个意思写成书信,派人去当着纳林布禄兄弟的面宣读。这下,叶赫知道
劝说是根本没有用的。

  于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派兵袭击建州的村寨。但努尔哈赤没有退
缩,他率军进攻了哈达部的富尔佳齐寨,并且大获全胜。同年九月,叶赫又纠结了
哈达、乌拉、辉发、朱舍里、纳殷、科尔沁、锡伯、封尔察,一共九部,兵力多达
三万,兵分三路,向建州的古勒寨挺进。行军到达古勒山,努尔哈赤用计诱敌,击
败了叶赫九部联军,大获全胜。叶赫首领之一的布斋被杀。纳林布禄见其兄被杀,
吓得跌下马来,被手下救了回去。有人说,后来纳林布禄向努尔哈赤要布斋的尸体,
努尔哈赤仇恨已极,亲自将布斋的尸体割下一半,给了纳林布禄。纳林布禄受了这
等侮辱,日夜啼哭,不久就抑郁而死了。从此,叶赫与建州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经过这次战争,努尔哈赤杀敌4000人,缴获战马3000匹,铠甲1000副,增强了
自己的实力。叶赫部的布斋和纳林布禄死后,布斋的儿子布扬古、纳林布禄的弟弟
金台石继为贝勒。
  

      第三节 叶赫的仇恨又增加了一层

  万历二十五年(1597),布扬古表示愿意将他的妹妹嫁给努尔哈赤为妻,金台
石也表示愿意将女儿嫁给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为妻。叶赫想通过再次结为姻亲,改
善与建州的关系。但是,仇恨实在太深了,以至于连表面上的妥协都很难做到。金
台石回想起两个哥哥的惨死,就没有办法打开心中的结,最后将许给代善的女儿嫁
给了蒙古喀尔喀部贝勒介寨,违背了盟约。

  万历三十一年(1603)九月,因心爱的妻子孟古姐姐,也就是皇太极的母亲病
危,想见自己的母亲,努尔哈赤特遣使到叶赫迎接岳母。金台石不允许,只派了孟
古姐姐乳母的丈夫南太前往探视。努尔哈赤非常气愤,斥责叶赫:无故抢掠属于我
的布察寨,又率九姓之国,合兵进攻我。兵败之后你们自认伏输,杀牛马祭天地,
欲结为婚姻。但是却背弃盟约,将许给我国的女儿嫁给了蒙古。现在我的大妃生了
病,想和自己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你们竟然不许!连这么一点点关系也要断绝吗?
并宣布从此我们两国又是仇国了,他将向叶赫兴师问罪,抢夺城池。孟古姐姐不久
去世,努尔哈赤极度悲伤,三年之后才下葬,葬于尼雅山岗。建州与叶赫的仇恨又
增加了一层。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孟古姐姐去世后的第二年,努尔哈赤出兵攻打叶赫,
拿下了两个城池、七个村寨,俘获了2000多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正月,努尔
哈赤消灭了乌拉,乌拉贝勒布占泰逃往叶赫。努尔哈赤多次索取,叶赫置之不理。
九月,努尔哈赤率军四万进攻叶赫,攻下了大小城池、村寨19处,全胜而归。

  叶赫美女

  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叶赫贝勒布扬古的妹妹,曾经许嫁给努尔哈赤,
后来又反悔,待嫁闺中18年,最终嫁给了蒙古,引起了努尔哈赤极大愤慨。这就是
有名的“叶赫老女事件”。遍查相关文献,都未查到“叶赫老女”的名字,幸好电
视剧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东哥,这里为叙述方便,也姑且称她为东哥吧。
“叶赫老女”东哥,是布斋的女儿、布扬古的妹妹,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传
说貌美且贤,在女真各部远近闻名。不知道是因为她生得美貌,还是因为生不逢时,
总之以她的名义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不管怎样,围绕着她,战争在接二连三地爆
发,一个个英雄为她裹尸战场,她似乎可以和那希腊特洛伊战场上的海伦相媲美。

  在这里,这个貌美的女子和这段凄美的历史是不能不提及的。

  万历十九年(1591),哈达贝勒歹商爱慕东哥的美貌,最先向叶赫求婚,正在
寻隙与哈达仇杀的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让歹商亲自迎娶。歹商不知是计,在迎
娶的途中被叶赫伏兵所杀。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21楼 发表于: 2009-08-31

周恩来与南岳僧道[转帖]
 


   深夜啼哭是何人

  1939年早春时节,尽管大半个中国遭到日寇的野蛮蹂躏,但五岳独秀的南岳,依然春色无限,风光如画。
  这天,周恩来与叶剑英同警卫邱南章等风尘仆仆地来到南岳。周恩来是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和国际问题讲师的身份来的,他要给在南岳国共两党举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作报告。当晚,他们下榻在南岳半山腰的磨镜台宾馆。就在这天深夜,周恩来正聚精会神地撰写讲义,突然窗外传来一阵女人的啼哭声,时断时续,幽怨、凄厉、令人心颤。周恩来搁下笔,站起身来打开窗户,啼哭之声更加清晰可闻。听嗓音,还是个年青的女子。他忙叫醒警卫员,打开门,两人一同向外走去。
  明月皎皎,青山隐隐,巍巍南岳笼罩着神秘的气氛。他们循声来到一株高大的松树下,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伏在松树上哀哀哭泣,在她的身旁几米远的石板上,盘腿坐着一个小和尚,低首合掌,喃喃轻语。
  “姑娘,深更半夜,为何在这里痛哭?”周恩来关心地问道。小和尚闻声,立即站起来,抬眼打量一下目光炯炯、精神矍铄、气度不凡的周恩来,稽首反问道:“阿弥陀佛,敢问先生是……”
  “我叫周恩来,住在这里的宾馆,小师父宝刹何处?这位姑娘是谁?为何这么伤心?”
  小和尚见周恩来言词恳切,态度和善,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
  原来他是南岳上封寺的执事僧,法名慧能。小时候他因三天两头闹病,母亲怕他养不大,便把他抱到附近一座古庵里许下愿,替他舍了身。后来家里人口多了,又很穷,10岁那年他便被送到上封寺,当了名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的小行童。这姑娘是他的妹妹,叫云芳,昨天翻山越岭,步行了几十里,特地从家里赶来南岳告诉他一个噩耗:父亲同十来个乡邻到广东乐昌挑盐脚,途中碰上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12个挑夫活埋了11个,仅有一人因拉肚子蹲茅坑侥幸逃生。云芳寻到寺里来,是要哥哥离开佛门,投身抗日,为父亲报仇雪恨。慧能一听,悲愤交加,恨不得立即下山,手执佛刀奔赴战场,痛杀鬼子。可跟住持僧巨赞法师一说,巨赞法师坚决不允慧能犯戒杀生。云芳无奈,想起父亲惨死,哥哥出家空门,自己是个女儿身,大仇难报,伤心痛哭,要投江自尽。慧能深知妹妹的烈性,生怕她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因此连夜跟着追下山来。
  周恩来听了,安慰说:“云芳姑娘,你这个志气很好嘛!但不要太伤心了。如今抗日是中国人的大计,抗日高于一切,一切为了抗日嘛。你不是才17岁吗,千万不要轻生,断送了自己的青春,今后的道路还长着呢!救国的责任,兴国的责任都落在你们青年人的肩上!”
  云芳听了止住哭,抬头仰望着这位慈祥可亲、平易近人、句句说得在理的陌生人。
  周恩来又说:“姑娘,你放心好了,过两天我抽空去上封寺拜会巨赞大师,把你们的事说说。我相信他会与众僧一道,组织起来,救国救难,上马杀贼的。”
  “真的?”云芳一阵惊喜。
  周恩来微笑着,很有把握地点了点头。
  云芳“扑通”一声跪下,说:“小女子感谢先生的大恩大德!”
  “快起来,我们不兴磕头作揖的。”周恩来伸手把云芳拉了起来。
  月影西斜,周恩来吩咐慧能把云芳带到尼姑庵里安顿好后,才与警卫邱南章回到宾馆。

  去请教周先生

  第二天,周恩来正在讲课,国民党中央通讯社驻南岳办事处主任颜友民来了。这颜友民与周恩来是老朋友了。头年的秋天,周恩来首次来南岳参加国共两党举行的抗战军事会议,颜友民是新闻采访人员。两人一接触,在抗日的一些观点上比较接近,谈得甚是投机。颜友民很钦佩周恩来的远见卓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天下午,他同周恩来边走边谈,不觉来到水帘洞边的投龙潭。
  “南岳真美!祖国的山河真美呵!”周恩来情不自禁地赞道。
  “是呀!周先生,到下面去看看,这投龙潭很有趣呢!”颜友民拉着周恩来的手往下走,边走边说:“这个投龙潭,原叫湃水坑,传说唐代天宝年间,醉生梦死的李隆基,派钦差大臣千里迢迢赶来南岳祭祀,投下金龙玉简,祈求长生不老……”
  周恩来听了,不觉哈哈大笑:“历代的皇帝都幻想长生不老,永远统治人民,但适得其反,他们都是短命的。”颜友民把周恩来带到一块高平如台的大石上,指着上面“醉眼观瀑”四个大字说:“周先生,这字的功力遒劲如虬,见字度人,一看到它,我的脑海里立刻出现一个烂醉的狂人,躺在这石头上观看水帘洞的瀑布,但不知这个自题‘次青仿陶’的狂人究竟是谁?我考证了好久,也考证不出来。你看,那边石头上还刻有‘冲退醉石’的题解,我也请教了不少人,谁都说不准。”
  周恩来边听边看,最后笑笑说:“颜先生,‘次青’就是李元度的别名嘛。我们在水帘洞石壁磴上看到‘夏雪晴雷’四个字,也是他题的。你看过他的《水帘洞新建雪浪亭记》吧?他在那文章中自称是仿效陶渊明,当‘冲退居士’。这冲退居士就是成都人章察,他不愿做官,整天酗酒,高傲疏狂,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去。宋神宗还算开明,没有砍他的脑袋,还赐了个‘冲退居士’、‘冲退醉石’的雅号呢。”颜友民一听,连连顿首,对周恩来的博学多才叹服不已,两人便一见如故了。
  周恩来讲完课下来,颜友民一见到他就说:“周先生,我等你好久了。上封寺的住持巨赞和福严寺华严研究社讲师演文、暮笳他们,为了抗日的问题,要向你请教哩!”

  原来,当时江西南昌失守,日寇已向长沙逼近,局势更加危急。南岳寺观里的和尚道士虽然出了家,但并未出国,他们也静坐不住了。以巨赞、演文、暮笳等法师为首,组织了一个救亡团体“南岳佛教救国协会”,决心为抗日尽一份力量。但是他们的意见很不一致,演文主张成立一支僧兵,奔赴抗日战场上直接同鬼子拚杀,而巨赞不同意,认为杀生是犯了佛门戒律,彼此争执不下,便去找颜友民,颜也信奉佛教,是个俗家弟子,又喜欢诗词,常与巨赞作诗唱和,交往颇深。但这时听了巨赞和演文的各自所述,也拿不定主意了,便提议说:“****里的周恩来先生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讲课,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我们去请教他,好不好?”就这样,颜友民便找到游击干部训练所来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22楼 发表于: 2009-08-31

中国留学生盗书案[转帖]
 

  20世纪初,在法国发生了一件涉及两个中国留学生的案件。然而该案发生后,当时海内外舆论不仅不谴责这两个留学生,反而为他们的行为击节赞叹,即使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得知消息后也为之自豪不已。这个案件就是1906年在法国海军学校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中国留学生盗书案”。
  窃书案的主角为石瑛,字蘅青,湖北阳新人,24岁时中清光绪癸卯科举人。按清制,中举之人,可向朝廷求官,也可出洋留学。当时同榜的许多举人都去了京城以求仕进,但石瑛却立志救国,而选择了留学欧洲。赴欧之初,石瑛认为铁路是当时中国所急需的,因而选择了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学院学习铁路专业。但在1905年与孙中山会谈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中国所急需的不是铁路,而是可以改造中国的武力,因而1905年石瑛转而去了法国,入法国海军学校学习海船制造及兵舰造船业。
  但石瑛一入校就发现,在这里他很难掌握海军的精髓,因为校方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对中国留学生只教星学、驾驶学、造船学及机器物理学等,而对于较重要的潜艇炮学与水雷却加以封锁,不肯教给中国留学生。在石瑛看来,如果学不到这两门学科,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海军专家,那么中国海军就不会实现真正的自立,因而他既气愤又焦虑,终日盘算着如何把这两门学科的书籍弄到手。就在这种焦躁不安中,时间转眼到了1906年正月。再有几个月他们就要毕业了,而一旦离开海校,他就再也没机会搞到这方面的书籍了。情急之下,石瑛决心伺机窃书。因为此事甚为重大,他恐一人完成不了,就去探询另一个留学生向国华的态度。他先把法国人对中国学生的不公正待遇进行了一番抨击,并对炮学与水雷对中国海军的重要性进行了细致分析,直说得向国华频频点头。石瑛心里有了底,便说:“进了虎穴却不考虑趁机得到虎子,将来回国,到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机会呢?我想咱们最好趁一个节假日校内无人时,偷偷地把书窃出去,找一个抄书的把每本书抄一份,这样纵有不测,不过是一两个人获罪,而对于国家来说贡献却是极大。”向国华表示赞同,并建议说:“你的想法很正确,但用人抄书速度太慢,并且那些书中有许多插图,更非徒手所能临摹得了,最好办法莫如利用摄影技术,把书照原样影印下来,这样差不多就能避免出现所谓的‘鲁鱼亥豕’的弊病了。”
  与向国华商量好后,石瑛便开始积极地寻找窃书的机会。几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法国海校例有放春假的习惯,假期往往有十余天,本年放假的日期则定在3月18日。起初学校规定在法国外省住的学生在下午两点离校,在海校附近城市住的学生下午5点离校,但后来却临时改为所有学生均可在下午2点离校。石瑛得知后,故意假装不知道离校时间有变更,偷偷地回到了空荡的学习室。进去一看向国华居然坐在里面,不由大喜说:“我们还影印书不影印了?”向国华听了便胡乱点了一下头,他其实早把窃书的事给忘了个一干二净。他之所以也在学习室呆着,是因为得知离校时间变动的消息晚,而错过了回城的小火轮,此时正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发呆。海校设在停泊于海湾的轮船上面,需乘小火轮方能上岸,而渡船一般只在下午2点和5点方各有一班。石瑛和向国华说过话后,转身走了,向国华见了也没多问。后来快到5点时,两人去宿舍各自拿了手提麻袋,一起乘船回附近的城中住所。然而向国华回到宿舍打开自己袋子一看,不由大吃一惊:他的袋子里不知什么时候竟多了几本海校禁书。原来石瑛和他说过话后,便乘校内空旷无人的机会,潜入密室,取出了潜艇蓝图及兵器制造书籍数卷,也不和向国华说,便分藏于他和向国华的袋子里,带出了学校。
  从内心而言,向国华并不想这样做。但既然事已至此,况又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冒险,向国华也不好再推辞,便决定听从石瑛的建议,去比利时进行拍摄。到那里后先购一照相机拍照,可惜相机镜头太差,照的效果总是不好,又由于所窃的五六卷书每卷都不下几百页,任务繁重,而假期有限,两人担心自己照时间上来不及,就由石瑛在布鲁塞尔近郊找一照相师进行拍摄。为了避免照相师携书报警,两人便早上携书而往,晚上携书而归,全天陪同照相师在一起拍照。但饶是如此,照相师仍把两个中国人奇怪的举动报告了当局。因而在拍摄书籍的十余日里,他们曾见先后有两个不明身份的人到照相馆里游荡,但未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不过两人从照相师那诡异的举动中,也看出此人非善类。想不回去吧,又担心另两个在海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受到海校恐吓,并且滞留比利时不归,法方也会向使馆纠缠要人。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由一人携书赶在假期结束之前冒险回去,伺机将书放回原处,一个人持所摄制胶片留比利时观望。一旦有变,中国所损失的不过就一个人,并且由于没带胶片,既使被法方追究,也可多方辩解。当时原本是由石瑛将书带回法国,但由于石瑛临时有要事,需在比利时多呆几天,就由向国华携书返法。结果向国华刚在法国境内下车,就被早已盯上他的两个法国警察给逮捕了。被捕之后,向国华本不想承认偷拍书籍之事,不想法方却从他的皮袋中搜出了他们付给比利时照相师报酬后,照相师所给他们的收据;本不想供出石瑛地址,不想他随身所带的石瑛在比利时的地址也给法方搜了出来,可谓功败垂成。所幸石瑛侥幸逃脱,而所拍摄胶片则全被没收。针对这个案子,法方打算以间谍罪对向国华、石瑛提起诉讼。
  石瑛脱逃后,为营救向国华,昼夜奔走于新闻界、外交界及华侨界,同时又让在法中国留学生向清驻法的公馆力陈要害,敦请清政府出面交涉。消息随之传播开来,一时间,“中国留学生盗书案”,轰动了法比两国的舆论界,人们对两人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称“清皇朝统治的中国,居然有如此热血青年”。又纷纷据实指出,石、向所窃之书,并非国家秘密文件,因而群起谴责法国当局,要求释放向国华。负责海校工作的法国海军官员也为向、石二人求情,说他两人这次盗书“实为求学,非同奸细”。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拿出大笔钱财通过外交途径与法方交涉。这一切,使得法国当局逐渐认识到,两名中国留学生的举动实为自发的爱国热情使然,并非是清朝或日本、德国等法国敌国的间谍。且“盗书案”的发生,实在是海校歧视、排斥的结果。因而几个月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法方释放了向国华,以驱逐石瑛、向国华出境了事。
  两人被驱逐后,石瑛赴英继续求学,后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向国华辗转往返于德奥英等国,曾任工程师、教授等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国。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23楼 发表于: 2009-08-31

这就是换回钱学森的四位美军飞行员[转帖]


当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国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1955年7月25日,我外交部成立了一个中美会谈指导小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8月1日,中美会谈由领事级升格为大使级。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10多次,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24楼 发表于: 2009-08-31

这就是换回钱学森的四位美军飞行员[转帖]

钱学森


当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国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1955年7月25日,我外交部成立了一个中美会谈指导小组,由周恩来直接领导。8月1日,中美会谈由领事级升格为大使级。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10多次,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31 14:19:20 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