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察:广州过后,香港亚运不亚运? 叶靖斯
BBC中文网记者
香港观察

香港运动员在广州亚运的奖牌收获丰富。
说到趁热打铁——广州亚运刚刚闭幕了两天,香港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就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讨论香港应否申办2023年亚运会。
刚从广州摘金回来的香港自行车老将黄金宝、女子壁球团体银牌得主赵咏贤、曾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切磋球技的年轻乒乓球员赵颂熙纷纷上阵,为申亚力陈其利。
港府一再延长的公众咨询期限也将在星期三(12月1日)届满。一次金牌进帐比预期为高的广州亚运,加上这群运动员的恳切请愿,能否为积弱的特区政府在议会内挽回劣势?
简单点说,从广州带回来的这40面奖牌,能否让香港700万市民真心支持港府去花上个几百亿来办亚运?
一致反对 一晃两个星期,从广州回到了香港,翻看本地媒体连日来对于申办亚运的报道和评论,确认了一件事情:从亲北京的民建联和工联会,到泛民主派各党,都是一面倒的反对申亚。
香港这次在广州亚运一举攻下8金、15银、17铜,是历来最好的成绩。不难想象,在港府官员的眼底里,这些运动员所说的一字一句,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黄金宝用“伤心”来形容政界对申办亚运的反对声音。
黄金宝在这次立法会会议上说,运动是一个很好的议题,应该正面地讨论,看到目前的局面,他感到很伤心。
不过民主党的张文光说,港府曾经说过,用300亿港元来建设体育场馆,但是如果不办亚运就不会保证这个数字。他质问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如果不办亚运,他能不能承诺300亿元的场馆还是会建起来。
香港体育界一致支持申办亚运会之余,浸会大学体育学系副教授雷雄德就说,如果不是透过主办大型运动比赛来向港府施压,这些体育设施可能再等许多年都无法建起来。
如此看来,申亚议题可以说是港府为自己制造的双刃剑。
目前香港经济还没有回到富裕的水平,办亚运的开支预算却超过400亿元,民众固然反对;如果不办亚运,场馆不知道何时兴建,变相减少了创造就业机会。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这都是对议员们的威胁,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妥协,支持申亚。
草率提案 草率的宏大建议固然会换来“面子工程”的指控,而这就是目前在香港所发生的事情。提升士气、增加民众自豪感的逻辑,在香港始终行不通。
广州当局公开的数字是,办亚运会的总投入是1226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场馆建设和赛事运行的投资是110亿元。香港特区政府此前提出的预算,则是446亿港元。
但在广州亚运将要召开之际,港府突然把用于翻新现有场馆的开支削减了85亿元。香港媒体对于当局此前的建议草率粗疏之批评不绝于耳。
如果我们再看一次广州亚运的规模,大家不难发觉,要考虑的事情还更多。

举办亚运会牵涉着许多比赛场馆以外的大型建设。(BBC中文网图片)
广州亚运主办42个大项比赛。虽然亚奥理事会已决定为亚运会“瘦身”,但是2014年仁川亚运会仍将有35个大项比赛进行。
广州亚运涉及广州市内53个竞赛场馆和13个训练场馆,还有佛山、东莞与汕尾三个协办城市。
香港山多平地少,目前港府明确建议用来兴建新体育场的地方也就只有启德老机场用地,其余五个可能选定建设或重建场馆的地区也没有大块的土地可以利用。
根据港府在2006年进行的启德规划检讨,新的启德运动场占地将是23.2公顷,但是广州光是一个奥体中心就已经占地100公顷。
港府这次的咨询文件提到将会兴建选手村(也就是广州所称的运动员村),但是似乎没有提到为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提供住宿,还有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这些配套建设的方案。
港府官员曾提到,如果为部分比赛建设新赛场不符合经济效益,将考虑交由深圳、广州或澳门等邻近城市来协办。但是,广州办亚运找协办城市还能指望广东省出面协调,香港要是真的走协办这条路,又能如何争取这些城市来帮忙?
自行车日老将黄金宝在立法会上说,如果不支持申亚是因为金钱的问题,可以用技术方法来解决,只是在港府能提出让议会和社会满意的技术方案之前,“阿宝”和一众香港运动员,恐怕还是只能继续伤心。
(201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