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672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25楼 发表于: 2009-08-11

朝鲜的不归路[转帖]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如果有一个无赖总是做违法的事情,暗杀、绑架、在客机上安炸药,并在自己的家里生产和储存武器,包括特别危险的大杀伤性武器,那么,这个无赖肯定会受到制裁,以保障和维护社会的安全。但是,国际社会虽然也是社会,相应的维安机制,却大不灵光。像朝鲜这样,将种种恐怖主义、背信弃义行为做尽了,屡屡突破国际社会的底线,即使对一直支撑其存在的朋友,也一点面子也不给,当众一次次打朋友的耳光。这是一个完全不接受劝告的国度,越劝,就越跳,在自暴自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国际社会,对它的办法,还真不太多。朝鲜的第二次核试验,从现在看来,是蓄谋已久的。此前种种,谈判也好,答应弃核也罢,无非是争取时间,核试验加上前一个远程导弹试射,以及核试验同时的多次短程导弹发射,传达的只是一个信息——我有核武器,而且有可能把它们发射出去。对于朝鲜这样一个根本不讲任何信誉的国家,行为完全无法预期的国家,这样的信息,对国际社会的确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有人说,朝鲜此举,是为了自身安全的考虑,作为国际社会的异类和孤儿,只有手里有了核弹,才会有安全感。也有人说,此举无非是多争得一点跟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在日后的谈判中,占据一个更加有利的地位。在我看来,两种说法都不切实际。首先,所谓安全问题,不过是朝鲜用于制造国内紧张空气的一种借口,属于它的一贯做法,只要朝鲜的体制不变,这种借外部威胁以强化国内的控制的做法,就会一直做下去。尽管朝鲜的百姓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但朝鲜的高层,却不会不了解。他们十分清楚,国际上没有国家对武力改变朝鲜的现状感兴趣。态度暧昧的中国自然不会,同样暧昧的韩国,由于不想一下子背负一个巨大的包袱,也没有兴趣。至于日本、俄国和美国,鉴于中国的态度,一样投鼠忌器,对于对自己好处不大的动武,缺乏动力。事实上,六方会谈的框架,甚至答应只要朝鲜弃核,就会集体保障朝鲜的安全,这一保障的潜台词就是,六方中的五方,不会改变朝鲜的现有体制。至于增加跟美国打交道砝码的说法,更是似是而非。朝鲜有了核弹而且暗示可能具有发射能力,把对韩国和日本的威胁,变得迫在眉睫,将事情做绝了,只能导致美国对朝鲜失去耐心,可以想象,饱受愚弄的美国和日本,甚至包括俄国,今后很难再接受朝鲜这种谈两天再往前走两步的无赖做法。而且,由于事实证明,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有限,而且出于各种原因,未必能通过断绝援助去施加压力,所以,国际社会在朝鲜问题上,对中国的期待,也不会再有多少了,朝鲜的砝码,又从何谈起?事实上,朝鲜的这种做法,最大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是出于对变化的畏惧。朝鲜在前社会主义国家中,是将极权状态走到极致的国度,居然几十年保持了类似于中国文革时期的紧张状况。高度的个人崇拜,高度的社会控制,高度的意识形态灌输,高度的军事化管制。这样的紧张状态,对于国家也好,社会也好,家庭也好,都是畸形的。尽管将之拉到这种轨道上的奇理斯玛的领袖人物,未必不知道这样难以持久,因为这样的结果是让老百姓无法正常过日子,但是,一旦进入这个轨道,想退出来,事实上很难,因为要冒领袖毁灭和体制崩解的危险。极权状态走到极致,若要改变,唯一的契机是领导人的改变,但是,朝鲜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儿子改弦更张老子路线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在朝鲜这种个人崇拜走到这般境地的国度,也很难。事实上,前些年朝鲜的金二世也表现出一些改变的苗头,搞过一点改革,也搞了南北两个特区,甚至表示过要学习中国的意愿。但是,在这两年,朝鲜已经大步后退了,连能给它带来大笔外汇的跟韩国和中国的贸易,都人为地加以限制。显然,金二世看到了改革对朝鲜体制带来的危险,一种可能导致金家王朝殒落的危险。在去年金二世重病痊愈之后,他对这种危险的忧虑,明显增高。一种极端体制营造的一种紧张状况,一旦有所松动,所造成的反弹,往往是非常巨大的。一旦老百姓开始追求正常地过日子,而不是为了追逐领袖而活,那么,紧张的弦就会松下来,形成一种对正常生活的强烈追求,在这些年细微的改革所造成的松动中,社会的反弹,已经出现,信息封锁出现松动,体制内出现玩忽懈怠,而逃北者逐年增加,像过去那种宁可饿死也不背叛的现象,已经风光不再。沿着这个趋势走下去,金氏王朝的精心建构的神话,总有一天会破灭。朝鲜是国际社会的孤儿,是活在另一个世界的封闭国度,但是,如果周围的国度都生活在跟它不一样的世界里,只要它冒出了想要改变,想要跟正常的世界接轨的意向,那么,它的封闭就难以保障了。一具死尸,保存在完全的封闭状态里,也许还能保持不腐,但一旦风吹进来一点点,事情就会起变化。

  为了保障金家王朝的维系,保障第三代平安接班,唯一的路,就是再度封闭,为了遏制前阶段造成的内部动摇,唯一的出路是强化跟外部世界的对抗,自己升高对抗的温度,国际社会担心什么,我就干什么,你可以说这是孤注一掷,但是对于金二世来说,这就是金家王朝的唯一机会,金氏之忧,不在美国,也不在韩国,而在萧墙之内。

  只是,玩火玩大了,就是不归路,走上了不归路,就回不了头了,只能越玩越大,下一步还能玩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肯定还会玩更大的。谁受的威胁最大?一个是中国,一个是韩国。事实上,金二世最恨的,不是美国,不是日本,当然更不是俄国,最恨的,一个是同胞的韩国,因为发达的韩国的存在,就是他持久的耻辱;另一个当然是中国,在他心里,无论中国给他多少援助,都是最大的叛徒,使他陷入困窘的叛徒。从技术上看,朝鲜那点导弹和核武器的射程与反拦截技术,也只能给它的两个邻居,制造麻烦——当然,也可能是部分的毁灭。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26楼 发表于: 2009-08-11

毛泽东选集在如今的朝鲜竟被列入禁书、违禁书籍之列[转贴]

  1946年2月,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宣布成立。同年7月,金日成被斯大林指认为朝鲜领导人。1948年9月 9日,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那时金日成的肖像同马、恩、列、斯并排悬挂。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为止,书店的书架上还摆着《马克思选集》、《恩格斯选集》及《资本论》、《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

    到了1967年后朝鲜当局称已建立了领袖的“主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从朝鲜消失了。书店里销售的有关思想观念的图书,只有《金日成语录》和《金日成著作选集》。在大学里一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讲座均被取消。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等都被变作了金日成语录,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注解都弄成“据伟大领袖金日成教导…”。

    1980年10月的第6次党代会上删掉了“朝鲜劳动党以在全社会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斗争为方针”的语句,转换成了“金日成主义”。在朝鲜《宪法》序言部分金日成三个字竟出现了17次之多,而马克思、列宁却一字不提。

    对此金正日强调主体思想是“不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框架内解释的独创的思想”。他说:“主体思想”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前提”的,二者“具有共同性”,但同时又克服了唯物辩证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主体哲学”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根本区别”的。“先前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把物质经济的因素看作革命斗争的根本条件”,主体思想“把社会主义提到了新的科学基础之上”,从此“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主体时代”。
  
    1976年10月,金正日在同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谈话中说,“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组成来看,金日成主义是不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框架内解释的独创的思想。”“金日成主义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区别的独创的革命思想。”

  1967年以后,朝鲜回收了所有马克思和列宁等有名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家们的著作,禁止普通百姓阅览。图书馆把这些书列在阅览书目中,但只有得到相关机关特许的人才能借阅。

    1970年后在朝鲜劳动党的所有会议上只悬挂金日成的肖像,马克思等均被打入冷宫。

  主体思想、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山不容二虎,就更不能容三虎了,朝鲜的公家只许朝鲜人民崇敬和爱戴金日成和金正日,不许朝鲜人民崇敬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所以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毛泽东选集》在朝鲜成了禁书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27楼 发表于: 2009-08-11

朝鲜金家王朝派女特工金贤姬炸毁韩国民航客机、实施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大揭密[转贴]
  
  前朝鲜美女间谍金贤姬蛰居韩国12年后,首度公开亮相

  金贤姬的假日本护照

当年韩国的《朝鲜日报》(“朝鲜”这个词并不专指红色国家北韩,也可以指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朝鲜王朝[就象中国的唐朝一样,“唐人街”中便用到了“唐”字],另外,20世纪80年代时韩国还在使用汉字)
  
  金贤姬被架下飞机(此照片应是金贤姬化装躲藏被抓后转运时的照片——转贴者推测)
  2002年9月17日,朝日首脑峰会在平壤举行,举世瞩目。令人吃惊的是,日本方面几乎没怎么施加压力,朝方就坦坦招认了隐匿近30年的绑架日人的事实。在朝方出示的被绑日人姓名和生死状况的清单上,赫然写有“田口八重子,1986年7月30日,死亡(31岁)”。后来,据朝鲜方面披露的补充材料和于9月28日进入朝鲜进行“实地调查”的日方“绑架事实调查团”在平壤现场听取的情况,田口在其夫原敕晃(亦为被绑日本人,与田口于1984年10月19日在朝鲜结婚)死亡21天后,突然死于一场“车祸”。

  根据原北朝鲜特工、大韩航空民用客机爆炸事件罪魁之一金贤姬的供词,她曾在平壤的“特殊机关”接受过一位朝鲜名叫“李恩惠”的日本女性的“日本人化”教育,而这个女人的日本名就叫“田口八重子”。

  KAL858航班神秘“失踪”

  汉城奥运会前夕的1987年11月29日,下午2点5分,从巴格达起飞、飞往汉城的大韩航空公司KAL858航班在缅甸附近的印度洋海域上空突然“失踪”。而就在2点1分,这架载有11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飞机,还向仰光航空管制中心发出过“时间和位置正常”的信息。仅仅4分钟后,就从雷达上消失了。   遭难的飞机是波音B707型喷气式客机,与1966年3月5日,在日本富士山上空、受高空强大乱气流影响而空中解体的英国海外航空公司(BOAC,现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为同一机型;而且,就在失事两个月以前,这架飞机在汉城金浦机场着陆时,因机轮未能及时弹出,机体触跑道,发生过严重损伤。所以,到底是空中解体,还是意外爆炸?韩国方面在搜寻飞机下落的同时,也曾试图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空难的原因。

  但是,有消息传来:自巴格达乘同一架飞机、中途在阿布扎比下机的一对东洋男女于空难发生80小时后的12月1日上午,在巴林接受了该国出入境管理局的调查。男子当场咬毒自杀身亡;试图以同样方式实施自杀的女子,被巴林警察当局制服并逮捕。至此,事态为之一变。

  据称,男子是“蜂谷真一,70岁”;女子是“蜂谷真由美,25岁”;二人为“父女关系”。据日本驻巴林使馆的外交人员验证,二人所持日本护照均系伪造。应韩国政府要求,巴林当局很快将该女子、男子的遗体和有关物证悉数引渡给韩国。12月15日,在韩国国家安全企画部(安企部)的严密警戒之下,“真由美”抵达汉城金浦机场,两臂分别被保安人员从两侧夹紧,嘴也被防止自杀用的胶带死死封住。在位于汉城郊外的“南山地下审讯室”,“真由美”被迫接受了由“安企部”实施的极其严酷的调查、审讯。

  据安企部透露,“真由美”起初曾一度拒绝进食与合作,后来开始用流利的中文和日语回答警方提问。她慌称自己是出生于黑龙江省的中国人,名叫百翠惠,从小身世坎坷,迫于生计,辗转从澳门偷渡到日本,后投奔日本老人“蜂谷真一”作“养女”云云……极尽表演之能事,话到伤心处,声泪俱下。但所有这些都没能骗过韩国警方的眼睛。安企部当局在正面揭穿其谎言的同时,软硬兼施,大搞攻心战术,使“真由美”的心理防线一点一点后退,直至崩溃。尤其是当她从电视里看到韩国平民的生活状况并不像“共和国”所宣传的那么“水深火热”和不堪,甚至与她作为“工作员”在西方发达国家所看到的不相上下的时候,她彻底动摇了。到达韩国的第8天,她突然热泪盈眶地一把抱住了韩国女警官,第一次用标准的平壤“国语”说:“嗯妮(朝语,大姐的意思),对不起,我撒谎了。”

  “真由美”供述爆破真相

  随著奥运会日程的迫近,韩国亟需就空难问题给国际社会一个说法,以维护自身形象。1988年1月15日,韩国安企部根据“真由美”的交代,公布了对KAL858航班爆炸事件的调查真相。调查结果直接由安企部公开,在韩国被看成是“异例”。上午10点,在当局发言结束后,“真由美”登场,与记者“见面”。短时间内轮番的审讯和巨大的心理冲突使这个神秘美貌的24岁的“北方女郎”看上去有些苍白。她声音不大,数次被台下揿动相机快门的声音淹没,给人的感觉有些飘忽。仅仅15分钟,她简单地回忆了爆破KAL858航班的过程之后,向遇难者家属低头谢罪。   据安企部透露,为了“制止”汉城奥运会的召开,按照“朝鲜人民伟大的指导者金正日同志”的“亲笔指示”,金贤姬与另一名叫作“金胜一”(即化装成日本人“蜂谷真一”、事发时自杀身亡的男性)的特工一起,在KAL858航班上的行李舱内安置了9小时后自动引爆的定时【爱春秋,爱中华】和液体【爱春秋,爱中华】之后,从阿布扎比下了飞机……对此,朝鲜方面立即做出反应,回击“南方”卑劣无耻的“诬蔑”和“栽赃”,甚至说(KAL858航班爆炸)是他们“自作自演”的苦肉计,目的是“破坏祖国的统一”。

  当时的朝鲜半岛,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初,“北方”的经济建设成就一直领先于南方。那以后,随著长年军人独裁统治的结束和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南方”的经济迅猛发展,被国际社会称为“汉江的奇迹”。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成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韩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而北朝鲜则陷入了经济萎顿、在国际上日益孤立的困境。在包括中、苏在内的大多数朝鲜昔日的“盟国”都表明了将派团参加汉城奥运会的情况下,发生了针对韩国民用航班的恐怖事件,不管朝鲜如何否认,其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美貌特工金贤姬何许人也

  金贤姬,作为党的“工作员”的名字是“金玉花”、“金花玉”,1964年1月生于平壤,生就一副美人坯子。其父是朝鲜外交部官员,曾作为外交官携眷常驻古巴,妹妹贤玉和弟弟贤洙就出生在哈瓦那。金贤姬上小学时,就曾作为童星演过电影;中学时代,曾作为青少年代表向出席南北和谈的南方代表献过“金达莱”;曾就读于金日成综合大学(生物)和平壤外国语大学(日本语);1980年3月,被朝鲜劳动党“调查部”选中,远离家庭,在若干“特殊机构”里长年接受包括外国语能力在内的旨在培养一流“工作员”的各种训练,可以熟练使用日语和中文(包括广东话)。   在接到回国的密令火速赶回平壤之前,遵照“本部”的指示,她正为了争取澳门政府以中国大陆偷渡者为对象的“特赦”名额(目的是“合法”获取澳门公民的身份证)而第二次潜入中国广州,进行“澳门渗透工作”的准备。当时,她化名“吴英”,为了应对葡澳移民当局的盘查,事先编好了一个籍贯为黑龙江省“五常市”的中国女孩,在“文革”中父亲受迫害自杀,母亲被迫改嫁,幼小的“吴英”被寄养在邻家,从小饱受流离之苦的催人泪下、天衣无缝的故事。而在此之前,从1985年7月到1987年1月,她和另一名名叫“金淑姬”的工作员一起,持伪造的日本护照在广州和澳门进行过长达一年半的“语学实习”(目的是学习中文、粤语,为“渗透澳门”做准备)。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1987年10月末,正在广州的金贤姬接到“火速回国”的密令后,立即途经北京回平壤。在北京短暂逗留中,作为“党的女儿”、同时也是父母的“乖乖女”的金贤姬不忘给母亲买了样式新潮的毛背心和牛黄清心丸、鹿胎膏等中成药。但这些都成了徒劳。一回到平壤,金贤姬就接受了最高当局的“让大韩航空的飞机消失”的密令,参加了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工作组”,当然不可能自由行动。在后来发表的手记中,她对“行动”前未能与亲人告别,并把从北京买的礼物亲手送给妈妈而深感痛楚。

  从1981年7月初到1983年3月中旬,在一个称为“特阁3号招待所”的保密机关里,金贤姬度过了20个月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里,她与一个叫“李恩惠”的日本女性“同吃同住”、接受了彻底的日本人化教育。除了在1982年3月至4月间,因“入党”而有过几天短暂的公出外,20个月,“每天24小时都是与恩惠老师一起度过的”。在“开学”伊始,代表“上级”组织的“李指导员”对她和李恩惠的约法三章是:1.按照课程表严格实施教学;2.从即刻起,恩惠老师和玉花(金贤姬)全的会话只能用日语,严禁用朝语;3.玉花跟恩惠老师不仅要学习日语,还要学习日本人的举止、风习、化妆方法乃至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直至可达到乱真的程度。

  正是根据金贤姬提供的关于“李恩惠老师”的细节,日本方面判断出“李恩惠老师”的真实姓名与身份是被绑架的日本女性田口八重子。

  1983年3月中旬,玉花接到“李指导员”的“今天结束学习,马上转移到别的招待所,立即打点行李出发”的命令后,与李恩惠告别的情景令人感动:“她向我行礼道谢,把自己珍爱的金笔送给了我。我回赠她一块可兼用作包袱皮的围巾……告别的时候到了,恩惠老师站在招待所的门前,手里挥动著我给她的围巾,直到我乘坐的奔驰车从视线中消失。”

  后来又经过长期的准备,“伪装日本人工作”正式启动。1984年8月至10月,金贤姬与搭档金胜一以“日本人父女”的面目甚至进行了一场实地彩排。他们从平壤出发、经莫斯科、东柏林、布达佩斯等城市到了维也纳和巴黎,最后经北京回到平壤。在社会主义“同盟国家”,他们使用朝鲜外交部发行的公务护照;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第一次使用了伪造的、分别署名“蜂谷真由美”和“蜂谷真一”的“日本护照”。

  1987年11月12日,“蜂谷父女”在一纸致党中央、宣誓“为了粉碎国际反动势力策动两个朝鲜的阴谋,为了共和国的统一,我们将……”的《誓约书》上庄严地摁上手印之后,从平壤顺安机场出发了。他们途径莫斯科飞往东柏林,而后又辗转维也纳、罗马、布拉格等城市,从贝尔格莱德抵达巴格达,终于按既定计划从巴格达登上了作为此行目标的“大韩航空KAL858”航班。在登机20分钟之前的当地时间22点40分,“蜂谷真一”装作听收音机,将那台乍看跟日本造“Panasonic”半导体一模一样的定时【爱春秋,爱中华】取出来,从容地将定时器的指针拨到9个小时以后,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将“半导体”装回到塑料袋里。“真由美”在一旁看著他“操作收音机的手指的动作,有一种连呼吸都要停止了的紧迫感。”此时的金贤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她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9小时后,KAL858航班在印度洋上空爆炸,11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1990年3月27日,金贤姬被汉城地方法院判处死刑。后蒙卢泰愚总统“特赦”,于一年后被释放。后在安企部的保护下从事著述和讲演。其后来出版的题为《现在,作为女人》的手记,在韩日两国都成为畅销书,后又被拍成电影,据说仅版税一项就高达10亿韩元。1997年12月,与当时曾参与她的调查工作的原安企部官员秘密结婚,现在韩国过著“普通主妇”的生活。

  被绑日人“李恩惠”的原形

  1988年1月15日,在韩国安企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韩国警方透露:KAL858航班的元凶金贤姬“曾与一名日本女性同吃同住,接受过日本人化教育”,而“这位日本女性是被北朝鲜从日本海岸地区绑架来的。”继而,又根据金的供述进一步证实:对金实施了日本人化教育的女性在北朝鲜被称作“李恩惠”,有离婚史、两子,于1979年前后,被北朝鲜的“战斗船”从东京附近的海岸绑架,现被软禁于北朝鲜。   于是,“李恩惠事件”开始浮出水面,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警方立即展开了全面的调查,根据金贤姬描述的体貌特征而绘制的素描头像附在警视厅的传单上,一夜间贴满了列岛的大街小巷。很快,警方把目标锁定在一个叫“田口八重子”的女子身上:位于东京西池袋地区、一个店名为“好莱坞”的夜总会的女招待,昭和53年(1978年)留下两个孩子失踪,时年22岁。

  有迹象表明,这个因为感激金(日成)将军的“恩惠”而把名字改作“李恩惠”的日本女人至死都没有被彻底“洗脑”,也从未放弃回日本的梦想。据金贤姬回忆,李恩惠身上确实有一种资本主义国家沦落风尘的女性所特有的氛围。她声音沙哑,抽烟很凶(大约一天一包),除了北朝鲜产的“白马”、“光荣”等高级香烟外,还从平壤的外汇特供商店买“登喜路”来抽;喜欢喝洋酒,威士忌什么的,“喝酒时会流泪”,“脸上有一种哀愁”……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与朝鲜就人质问题展开了漫长的交涉。因为牵涉到朝鲜的“国家犯罪”的内幕,一触及到被绑人质、尤其是田口八重子问题,谈判就告破裂。在9月17日两国首脑峰会以前达10次之多的建交谈判中,至少有一次以上是因为“李恩惠事件”,谈判不欢而散、无果而终。

  日前在平壤召开的朝日首脑峰会上,绑架日人问题第一次有了巨大突破。朝鲜方面公布了日人被绑的时间和生存状况。但当日方要求朝方提供已被确认死亡的6名日本人的死因和遗体处理情况等详细资料时,遭到了朝方的拒绝。其中,尤其是田口八重子的死因和死亡时间是日本方面极为重视的。在朝方公开的材料上,“李恩惠”于1986年7月30日死于一场飞来“车祸”。但是,韩国和日本倾向于认为:“李恩惠”是被除掉的,且死亡时间并非如朝方所说,而应该是在1988年1月15日——即金贤姬供述发表、朝鲜恐怖恶行败露之后。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28楼 发表于: 2009-08-11

越战美军遗孤 游走在两个世界的弃儿 [转帖]


  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留下的美亚混血儿横跨两个世界,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谁。

“你为什么要养一个美国人?”

  1975年初,西贡陷落,谣传与美国有联系的南越人都会被杀掉。福特总统宣布撤退2000名孤儿计划,大部分是美亚混血儿。婴儿输送
行动的第一次飞行,坠毁在西贡城外水稻田里,144人丧生,大部分是孩子。“我记得那架坠毁的班机,”阮芳翠说,“当时我6岁,正在孤儿院的垃圾堆边玩耍。”阮芳翠还记得,收养她的越南父母为她发生了争吵,“你为什么要养一个美国人?”丈夫吼道。很快,她就被送给另外一个家庭。

  福特总统担心的屠杀从未发生过,但越南的确将许多孤儿关了起来,美亚混血儿被送到农村和劳改营。美亚混血儿的母亲们纷纷烧毁证明她们与美国人有关系的照片、信件和官方文件。美亚混血儿没有家庭,大多数住在街上。面对同胞的辱骂,他们只能低头走开。

曾一夜之间变成黄金儿

  198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美亚混血儿回国法案。新法案要求将美亚混血儿作为移民而非难民带到美国。由于能带家庭成员一起来美,他们刹那间从尘埃儿变成黄金儿。

  “太疯狂了”。如今生活在明尼苏达州的40岁汉子普里查德说,他是1991年越南美亚混血儿移民浪潮的一分子。“突然,越南每个人都爱我们,我们就像在云端行走一般。我们是他们的门票,人们给美亚混血儿许多钱,让他们称自己是母亲或祖父或兄弟。黑市上开始出现假结婚证和出生证。外交官员得到贿赂,为这些美亚混血儿的‘家人’修改档案,更换照片。”

回到美国生命依然沉重

  据统计,目前只有几百名美亚混血儿仍留在越南,其他大部分美亚混血儿定居美国。但仅有3%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好工作非常稀少,一些美亚混血儿很容易染上毒品,成为黑帮成员,以监狱为最终归宿。他们中多达半数的人不识字或半识字——无论是越南文还是英文,而且从未变成美国公民。

  主流的越裔美国人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的母亲是妓女。尽管有时确属实情,但大多数孩子是长期爱情关系(包括婚姻)的结晶。提到美亚混血儿,人们会骨碌着眼珠,引用越南一个古老的谚语:没有父亲的孩子就像没有屋顶的家。

(《羊城晚报》6.27 洪庆明编译)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29楼 发表于: 2009-08-11

清代官场图[转帖]


   对于候补官之多,时人讥为“过江名士多于鲫”、“官吏多如蚁”。江南又有口号云:“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

  清代实行捐官制度以后,大量谋官者拿钱买到了官,但所买的仅仅是一个职衔,并不是实缺。要想得到实缺,必须等有官位空出来才能递补。这种有官衔而无实缺,时时巴望着补缺的官,谓之候补官。

  候补官当时有“灾官”之称,意思是当这种官活受罪,如同受灾一样。这是因为候补官的数量相当多,递补一个实缺极为不易。而当了候补官,大小总是一个官,因而需要维持相应的体面排场,如雇用长随,酒食征逐,交际应酬,都是少不了的,这就需要花很多钱。而候补官由于没有实际差使,也就没有丝毫收入,所以往往弄得穷困不堪,甚至饥寒而死。

  《官场现形记》说:“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候补官员总有好几万人。”以江宁为例,宣统末年,江宁的各种候补官数目如下:道员三百余员,府、直隶州三百余员,州、县一千四百余员,佐贰杂职二千余员,共计四千余员。而江宁的官缺,合道、府、厅、州、县计之,才不满五十缺。二者比例为八十比一。又如光绪年间湖北知县汪曾唯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说到湖北省候补官日见增多的状况:“鄂省候补人员日见其多,道府六十余员,同(知)通(判)七十余员,州县二百六十余人,佐杂几及千人。茫茫宦海,正不知何日得登彼岸也。”

  由于僧多粥少,仕途拥挤,所以补缺的机会很少。或是等很多年才能补上,或是终身也补不上。曾经捐过户部郎中的大名士李慈铭,在北京保安寺街居住时写过一副对联,叹补缺之慢:“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员外,补阙一千年。”有人作《补缺》诗云:“部复朝来已到司,十年得缺岂嫌迟。”十年能补上缺就已经很知足了。某年元旦,开封府文武官员至抚署贺岁,巡抚以对联“开封府开印大吉,封印大吉”求对,一候补知县对曰:“候补县候缺无期,补缺无期。”据说有个捐佐贰杂职的候补官,十七年没补上缺,每日在街巷中散步自遣。一次在小巷中认识了一位寡妇,后来二人结为夫妻。这位候补官自嘲说:“我总算补上缺了。”意思是补了寡妇缺丈夫之缺。

  候补官长期补不到缺,便穷困不堪,乃至饥寒而死。清人欧阳昱曾说到他亲见亲闻的一些候补官贫困不堪的状况:许多候补州县,贫至饭食不给,饿死在旦夕,不得已借高利贷以救眼前,苟延性命,他日如何,在所不计。某候补知县到省二十年,未得差委,衣食俱乏,冻馁而死。死时身上仅穿破衣破裤,床上唯有一破席。又有一候补知县因饥寒难耐,吞烟自尽。候补佐杂官较之候补知县生活更苦。某候补巡检严冬只穿一件破夹袍,外加一件纱褂,两袖与前后身到处是破洞,内用黑纸粘住,头戴破凉帽,脚穿破单鞋,冻得浑身颤抖,两脚站不稳。他对人哭诉说:“一身饥寒已极,妻子又冻馁将死,无路可生,只有求死一法。”人至其家看时,见破屋中其妻与子女五六人卧在一床,俱穿破单衣,饿已两日,大者不能言,小者不能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到一位叫陈仲眉的候补知县,到省十多年,因久无差事,吃尽用光,穷得不得了,结果寻短见上吊死了。有一首竹枝词咏候补官初冬卖衣,企盼补缺云:“十月初冬天气寒,皮袭典尽客衣单。投供几载无消息,魂梦时惊到了班。”“投供”是补缺的手续之一,即到吏部报到,开明履历,呈送保结,证明一切无虚伪。诗里说,投供都几年了,也没等来补缺的消息,盼望补缺的心情使他们常常在睡梦中梦到补上了缺。

  候补官的心情都是非常苦闷和沮丧的。清末文人赵之谦捐了个江西知县,候补多年也没补上实缺,于是自题书斋名为“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其所刻丛书也以此斋名命名),以寄托自己的心情。“千七百二十九”指当时全国有一千七百二十九个州、县。其意是说这些官职只能“仰羡”而高不可攀,可见其心情是非常苦闷和沮丧的。有一首《羊城候补南词》,也反映出候补官的苦闷和沮丧,词中有云:“你因官热闹,俺为官烦恼。投闲置散无依靠,悔当初心太高……三顿怎能熬,七件开门少。盒剩新朝帽,箱留旧蟒袍。萧条,冷清清昏和晓。煎熬,眼巴巴暮又朝。……穷通算来难预料,只有天知道!安命无烦恼,安分休轻躁,几曾见候补官儿闲到老。”

  做官的谱儿

  清朝官吏有许多坏习气,其中之一就是摆官谱、讲官派。所谓官谱、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场、派头。民国时有位深知清代官吏此习的人评说道:“前清旧官僚习气最为可恨,当其未得志时,徒步而行,不以为苦;一登仕版,出入非肩舆不可,一若天生两足为无用者。不宁维是,一切起居动作,均须依赖他人,甚至吃饭穿衣亦须奴婢相助。官愈大,则此种习气愈甚。”实际上,清朝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表现还有很多,包括衣食住行、说话办事等各方面。官场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应当有官谱、官派,不然算什么官?所以,一旦为官,便要摆谱、讲派。即使条件不允许,也要想办法硬摆穷讲。下分六个方面来看清代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情况。

  一、官员出门时鸣锣开道、仪仗威武的排场,尤能体现官谱官派。《官场现形记》里的钱典史说到州县官要靠鸣锣开道显示官的身份:“我们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县的,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清制,各省文武官员自督抚到知县,外出时皆有仪仗,仪仗依官品分等级。督抚的仪仗是所谓“八座之仪”,即:以小红亭(头亭)为前导,次为红伞(避雨之用)、绿扇(障日之用)及鸣锣者四人,其后为肃静、回避木牌各二及官衔牌,再次为红黑帽皂役各四人,呼喝不绝,再后面是骑而导者一人(俗呼顶马)及提香炉者四人,然后是本官所乘绿围红障泥大轿,四人抬之,四人左右扶之(即八抬大轿),轿后为戈什哈(巡捕)二人和跟马二骑。《歧路灯》里写学台出行时其仪仗走过的情景:“只见刺绣绘画的各色旗帜,木雕铁打金装银饰的各样仪仗,回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一对又一对,过了半天。……金瓜开其先,尾枪拥其后,一柄题衔大乌扇,一张三檐大黄伞儿,罩着一顶八抬大轿,轿中坐了个弯背白髯、脸上挂着镜看书的一位理学名臣。”如果官员出行走水路,则必择高大楼船,舱门贴红纸字条,旗、牌、伞、扇插列舱面,也鸣锣开道,锣声一响,行舟让路,两岸肃然。出行鸣锣的次数,依官职而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让让开”、“军民人等齐闪开”(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节制武官的大官出行,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总督以上官员出行,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无之,则被认为不成体统。如郑板桥夜间出巡不鸣锣开道,不用“回避”、“肃静”牌子,只用一小吏打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为前导。时人对此都看不惯,他的朋友郑方坤说他“奇历落,于州县一席,实不相宜”。

  二、京官到衙署时,皂隶要在门口迎接侍候。如是堂官,则有四名皂隶在前面扬声喝导而进;如是司郎官,则有一名皂隶导引,只作遏声。清前因居士咏此官派云:“京官体统亦尊荣,舆从临衙皂隶迎。分引诸司惟有遏,堂官对导共扬声。”

  三、住宅要讲官派,表现之一是讲求宅第宏敞气派。如李慈铭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仍愿出高价租赁宏敞的大宅。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他租居位于北京保安寺街的故闽浙总督季文昌的旧邸,其邸有屋二十余楹,有轩有圃,花木葱郁,气派阔绰。当时他的年收入是一百二十三两银子,而房租就达四十八两。表现之二是在宅门上贴上可以显示官派官威的“封条”。北京宣南一带官宅多贴有标有官衔和禁人“喧哗”字样的“封条”,以壮观瞻,以示荣耀,以警行人。有两首竹枝词是咏封条上标有官衔的:“陆海官居各表之,衔条比户贴参差。长班领客无须问,但到门前便得知。”(《日下新讴》)注云:“京城内外有职者,于所居临街大门之上,各贴官衔封条。”“居官流寓仕京朝,门示头衔壁上标。待得春秋亲校士,红笺添并两封条。”(《燕京杂咏》)注云:“官宅禁示闲人。”红条书主考官姓名、职务,“贴大门以示荣”。又有两首竹枝词咏贴封条禁人喧哗。其一:“封条处处禁喧哗,小小门楼也宦家。为问何人曾入仕?舍亲始祖作官衙。”(《草珠一串》)其二:“每做京员势必添,两条四块甚威严。喧哗禁止偏难止,多半门前壮仰瞻。”(《增补都门杂咏》)关于禁喧哗的字样和所谓“两条四块”,《官场现形记》描写道:京官吴赞善家的“大门之外,一双裹脚条,四块包脚布,高高贴起,上面写着甚么‘詹事府示:不准喧哗,如违送究’等话头”。

  四、吃饭讲排场,讲派头。一些官员食必方丈,根本吃不了。待客时,客已停箸,菜肴却仍在上桌。知县大老爷吃饭的仪节是:一个神气活现的家丁快步跑到签押房门口,把门帘高高打起,大喊一声:“请大老爷吃饭啦!”喊完再撑着门帘恭敬地肃立在那里侍候。

  五、摆官谱、讲官派对于官瘾十足的人来说,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有的求官者官位还没到手,就摆起了官谱;有的官却在已经失掉官职后,仍在摆官谱。《官场现形记》里有个黄某,祖上办盐,“到他手里,官兴发作,一心一意的只想做官。没有事在家里,朝着几个家人还要‘来啊来’的闹官派”。某都统被革职回到家乡,但官习不改。每天起床后吸鼻烟时,便有仆人持官衔手本数十份,立在旁边,依次呼手本上的姓名:“某大人拜会——”,“某老爷禀见——”,然后躬身待命。都统吸完烟,便挥手令仆人出去。仆人走至中门,再大声呼曰:“道乏——”(拒见客人的客气话,意谓你辛苦了一趟)。如此程式,就像演戏一样。每日行之,都统便觉得心神舒泰,否则便寝食不安,如患心病一样。

  六、许多官僚自己摆谱还不够,家人婚丧做寿也要大讲排场。晚清上海知县叶廷眷上任三年,其母做寿的排场一年比一年大。以寿筵为例,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烧烤二席、鱼翅十三席、次等鱼翅十二席;十二年变为烧烤二席、燕菜二席、鱼翅十四席、次等鱼翅十席;十三年又变为烧烤三席、燕菜十席、鱼翅二十一席,另送同乡三十席(中等鱼翅五席、次等鱼翅十三席、海参十二席)。对本衙和外衙随官前来贺寿的差役仆人也请吃寿面、给赏钱,连县狱里的犯人也赏面赏肉。有一年请吃寿面的数目竟达二千零五十碗。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李 乔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0楼 发表于: 2009-08-11

一张接吻照引起的风波[转帖]


1979年5月,刚刚复刊不久的《大众电影》在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一张“王子”与“灰姑娘”相拥接吻的剧照,这张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照片,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年《大众电影》第8、9、10、11期,连续发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水晶鞋与玫瑰花》由英国导演勃里安·福尔布斯执导,1976年上映,用歌舞形式与真实场景相配合的艺术样式,讲述了“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 《大众电影》第5期介绍了这部“清新明快,别具一格”的影片,并附有彩色插页、彩色封底。封底正是王子与灰姑娘相拥接吻的彩色剧照。

“新疆奎屯农垦局一二九团政治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问英杰看见此剧照后,“非常愤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愤恨”之余,致信编辑部,质问“你们在干什么”,并要求编辑部将他的来信全文刊登,“让全国九亿人民鉴别一下”。 《大众电影》在第8期上刊登了他的来信,留下了那个转折时代的一份“精神标本”。

在给编辑部的信中,“问英杰”连连发问:

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你们显赫地刊登这幅影照,是什么动机?是在宣传什么呢?难道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任务,党的政治路线,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你们这样宣传吗?难道九亿人民大众在新长征途中需要你们给予这样的鼓舞吗?……难道他们是需要你们给予这样的精神刺激吗?……你们准备把我国的青少年们引向何方呢?你们还有点中国人的良心吗?还有点中华民族的气味吗?

在那个年代,“拥抱、亲吻,留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洋头,穿上什么这样那样的喇叭裤、连衣裙,跳什么‘磨肚皮’舞等等”并不只是风化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政治对身体、衣着、情感有着严密的监控和规戒。

《大众电影》第11期上介绍了全国读者来信的情况,自8月28日到9月15日,杂志社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来稿、电报共7122件。在已阅读的5213件中,不同意问英杰意见的有5101件,赞同的有112件。截至10月15日,读者来信多达一万一千二百余件,最多时编辑部一天收信700封。“赞同他的观点的还不到百分之三”,“绝大多数人的呼声,是要求本编辑部继续批判极左路线,扫荡封建余毒,做解放思想的促进派”。

问英杰的来信是一张“试纸”,检测出了人们对“极左”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感。看来,他请九亿人们鉴别的结果是事与愿违了。与问英杰大作同时配发的是一篇问答体文章。作者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接吻”问题,他说:

我们长期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加上还有些条条框框,思想容易僵化。如果思想解放一点,这个问题是容易想通的。不妨展望一下,到21世纪回头再来看现在这个封底问题,是否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去看五六十年前不许女人露胳膊露腿一样地可笑呢?(叶嘉:《一张封底剧照引起的对话》)

更有读者以“革命导师”为例来反对以往对爱情的禁忌,“毛主席的作品就有爱情词 《贺新郎》”,“马克思在写给燕妮的一封信中,向她表达自己的真挚的爱情,不也出现‘拥抱’、‘亲吻’的字眼? ”《上甘岭》里战士不也在唱“姑娘好像花一样”? 《列宁在十月》瓦西里不也是和妻子抱吻告别吗?

而从“接吻照”引出的另一个话题,是应当如何评价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艺形势。

刘梦溪看出了问英杰信中的所指:这哪里仅仅是对一幅封底剧照有什么意见,分明是对粉碎“四人帮”以来我国文艺战线总的形势甚至包括政治形势,所作的一种估计。 (刘梦溪:《要重视这股思潮》)

宝鸡市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道:就我们宝鸡市来讲,原有六个影剧院,在“四人帮”横行时,常常是门可罗雀,冷落萧条;粉碎“四人帮”后,文艺园地百花竞放,呈现出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景象。一个门可罗雀,一个门庭若市,这说明了什么? (克左:《门可罗雀与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 》)

《大众电影》第9期刊登了作家白桦与叶楠关于当前文艺形势的通信,白桦说:

我以为近两年多的文艺作品的主流很健康,很丰富多彩!开始在大胆探索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尝试着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题材的广阔和艺术风格的多样等等,都是空前未有的。消极的东西很少很少……

1979年6月6日,部分电影编剧、导演在京开了一个座谈会,座谈会上,针对写工农兵题材就是为工农兵服务,写现代题材就是为政治服务的“极左”思维,赵丹说,“究其根底,就是有一种‘理论’在那里作梗,而且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与会人员同意对建国三十年来文艺的经验与教训做一个总结。达成共识如下:正面的经验就是要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面的教训就是对文艺创作控制太死,调子太高,棍子太多。

两个月后,《大众电影》发表编辑部文章,文中称:三十年的电影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放则兴,收则衰。这也就是新中国电影三十年的基本经验。

“接吻照”引发的一系列论争,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艺形势的评估,对政治与文艺关系的调整等问题的解决都不无启发。在1979年10月30日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不要横加干涉”论。
(摘自7月9日《南方周末》作者陈占彪)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1楼 发表于: 2009-08-11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场著名战争[转帖]


1、阪泉之战,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从黄帝成为中原领袖。
2、涿鹿之战(约前4600年),炎黄部落击败蚩尤部落,使炎黄成为中华民族祖先。
3、鸣条之战(约前1766年),商汤讨伐夏桀,夏亡商立。

4、牧野之战(约前1027年),商亡周兴。
5、繻葛之战(前707年),郑庄公挑战,周室势衰。
6、长勺之战(前684年),春秋时期鲁国以弱胜强齐的战例。
7、晋灭虞、虢之战(前655年),假途伐虢、唇亡齿寒成为启示。
8、泓水之战(前638年),宋楚对阵,宋襄公迂腐式的仁义成为笑柄。
9、晋楚争霸,从城濮之战(前632年)经邲之战(前597年)到鄢陵之战(前575年),春秋经历了晋楚两强称霸的时期。
10、秦晋争霸,秦晋先后经历崤之战(前627年)和麻隧之战(前578年)等,秦国占不到便宜,转而向西发展。
11、吴楚战争。从鸡父之战(前519年)到柏举之战(前506年),在伍子胥、孙子的协助下,吴国击败强楚实现霸业。
12、吴越战争(前510—前475年),越王勾践臣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13、晋阳之战(前455年),奠定了韩、魏、赵三家分吴的局面。
14、魏齐战争,桂陵之战(前353年)齐国成功实施“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前342年)齐军采孙膑之计大败魏军。
15、济西之战(前284年)和即墨之战(前279年),乐毅统帅盟军几乎灭了齐国,田单取得即墨防守战的胜利才使齐国幸而复国。
16、长平之战(前260年),秦名将白起坑杀赵国大军,秦国从此独霸天下。
17、赵破匈奴(前244年),赵边将李牧以步兵大兵团全歼匈奴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
18、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前230年灭韩,前228年使用反间计诛杀李牧后灭赵,前225年水淹大梁灭魏,前224年大将王翦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从而统一中国。

19、巨鹿之战(前207年),项羽消灭秦朝主力军。

20、楚汉战争(前205—前203年),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占领关中,彭城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成皋会战汉胜楚败,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21、井陉之战(前204年),韩信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消灭赵国。

22、白登之围(前200年),刘邦在平城之战中大败于匈奴,自此采取“和亲”政策。

23、睢阳之战(前154年),周亚夫击败吴楚联军平定七国之乱的主要战斗。

24、反击匈奴(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取得河南、漠南之战胜利,霍去病凯旋河西之战,漠北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25、平定西羌(汉宣帝时期),赵充国创立屯田制,招抚与打出相结合的策略取得成功。

26、平定匈奴(前36年),陈汤西征,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

27、昆阳之战(前23年),城防战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

28、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末年),推翻了王莽政权后,刘秀兼并群雄实现东汉复兴。

29、黄巾起义(184年)。发生于东汉末年的我国一次重要农民起义。

30、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击败袁绍,中国北方走向统一。

31、赤壁之战(208年),确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32、夷陵之战(222年),孙吴以火攻大败蜀汉。

33、蜀汉南征(蜀汉初年),诸葛亮南征平叛,“七擒孟获”。

34、蜀汉北伐,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强魏展开多年攻防战争。

35、灭蜀之战(263年),邓艾奇袭成都亡蜀。

36、灭吴之战(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37、十六国混战,东晋亡国后,“五胡乱华”,北方人口锐减,南方得以开发。

38、东晋北伐,东晋将领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等先后数度,终未能定鼎中原。

39、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留下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典故。

40、北魏兴起,北魏通过战争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割时期。

41、灭陈之战(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42、大破突厥(581—607上),从突厥南侵到突厥臣服,隋朝取得了彻底胜利。

43、隋征高丽,大业七年隋炀帝开始东征高丽,屡战屡败。

44、隋末农民起义。

45、唐朝建立,李渊太原兴兵,攻取长安;李氏父子先后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割据势力,经典之战是洛阳虎牢之战。

46、唐平突厥(624),东突厥乘中原内乱之机入侵,唐朝反击维护了对西域的统治。

47、唐征高丽,645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未克;655年—668年,唐军联合新罗灭亡百济、高句丽国。

48、唐新战争(670—676),唐朝和新罗争夺对百济、高句丽故地统治权的战争,最终结局以大同江为界。

49、吐蕃崛起(七世纪),松赞干布开始,先后灭亡党项、吐谷浑(663年)等部,统一了青藏高原,使西北诸小国臣服。

50、怛罗斯之战(751年),唐朝高仙芝率军向西扩张,与大食之战失利,改变了中亚历史进程。

51、征讨南诏,750年—754唐朝征讨南诏惨败。

52、安史之乱(755—763年),先后经过洛阳之战、常山之战、长安沦陷、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唐朝才最终平定叛乱。

53、唐吐战争,吐蕃进攻龟兹、疏勒、于阗等地,受到高仙芝等遏制;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南扩展,侵吞了唐朝大片土地。

54、夜袭蔡州(817年),李愬雪夜袭蔡州,暂时结束了大唐藩镇割据局面。

55、王仙芝、黄巢起义(874—884),黄巢大规模的运动战,虽取得攻占长安的胜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动摇了大唐政权。

56、契丹崛起,907年契丹国建立,先后征服渤海国,迫使后晋割让燕云十八州等,称霸北方。

57、北宋统一(963—979),北宋963年一箭双雕灭亡武平、南平;乾德三年攻灭后蜀;970年进军岭南占领南汉;974年东灭南唐;979年围攻太原消灭北汉。

58、宋辽战争(北宋),宋辽多年对峙。979年宋军在白马岭大败辽军,又惨败于高梁河之战;986年宋军北伐再挫;1004年辽军南征,发生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

59、灭辽建金(1114—1125年)辽国藩属女真人开始反辽后多次打败辽国,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25年辽帝被俘灭亡。

60、金灭北宋(1125年—1127年),宣和七年金军南下,军民保卫东京逼退侵略军;靖康元年金军连续攻陷太原、汴梁,二年掳徽、钦二帝北上,史称“靖康之难”。

61、金宋战争(南宋)。南宋建立后,金宋之间多次发生激烈战争。1128年老将宗泽组织东京保卫战大获全胜;1129年金兀术南下一路破关攻城,逼得赵构拚命逃窜,回师途中在黄天荡之战中差点被韩世忠消灭;金军战略转移川陕,富平之战大败宋军,却于和尚原之战中受挫于吴玠、吴璘兄弟;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1140年,宋军在中原先后取得顺昌之战、郾城之战、颍昌之战的重大胜利;柘皋之战南宋先胜后败,双方签订“绍兴和议”形成分治。1161年金又入侵,宋朝取得唐岛大海战和采石之战的胜利,但在1163年北伐时于符离之战中溃败。

62、灭金之战(1234年),蒙古宋朝联军亡金。

63、蒙古西征(13世纪上半期),蒙古帝国先后三次西征,灭亡了西夏、西辽,征服中亚,西讨东欧,建立起由钦罕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64、亡宋战争(1235—1279年),宋元战争起始于1235年,直至宋室在海南崖山最后败亡,期间有名的战斗有四川钓鱼城之战、襄樊保卫战和伯颜取临安之战。

65、红巾军起义(1351),元末一次重要农民起义战争。

66、鄱阳湖水战(1363年),元末两股重要军事力量的决战,朱元璋由此统一江南。

67、北伐亡元(1367—1390年),元至正27年,徐达和常遇春率师北伐元军连战连捷,次年逼迫元顺帝北逃,元亡明兴。洪武二十年蓝玉北伐又严重打击了元军。

68、靖难之役(1399—1403年),朱棣以“清君侧”之名篡位。

69、明成祖远征漠北(1409—1424),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70、“土木堡之变”和明京师保卫战 (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刺部,50万大军溃败,皇帝被俘。于谦率军民抵抗瓦刺入侵京城取得胜利。

71、抗倭战争(嘉靖年间),倭寇祸害东南沿海,在戚继光等领导下取得胜利。

72、壬辰战争(1592—1598),日本侵略朝鲜,明军驰援朝鲜卫国战争。

73、萨尔浒之战(1619年),努尔哈赤经此战占据关外,奠定了明亡清兴的基础。

74、明末农民起义(1627—1658),最有影响的是李自成和张献忠部。

75、清军入关(1644—1661年),1644年清军入关征战大江南北,尽管遭遇抵抗,最终统一了中国。

76、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77、平定三藩,康熙年间清王朝平定南方吴耿尚三股地方势力。

78、统一台湾(1683年),叛将施琅收复台湾,清朝从而一统江山。

79、雅克萨之战(1683年),清政府遏制了沙俄的侵略,并收复了黑龙江流域的大片失地。

80、平定准噶尔(1687—1755年),经历康熙和乾隆朝两次平叛,打击了沙皇,维护了西北边陲的稳定。

8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清廷闭关锁国多年,致使人数不多但装备先进的英国海军战无不克,迫使清朝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82、太平军起义(1851—1864年),“长毛造反”致使清朝拖入了长年战争,国势更衰,生灵涂炭,客观上是对近代中国最深重的一次打击。

8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84、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国既有马尾海战的失利,也取得镇南关大捷,但不败而败,仍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85、收复新疆(1875—1877),左宗棠成功维护了西域的领土完整。

86、甲午战争(1894—1895),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中国援朝失利于平壤,使日本占领朝鲜全境;黄海海战让北洋海军重创,威海卫失陷又使其覆灭;辽东半岛之战更是丧权辱国,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87、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半殖民地国家。

88、沙俄入侵,沙俄共侵占中国160万平方公里土地。

89、日俄战争(1905年),战争发生于第三国的中国真是天下奇谈。

90、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终于推翻了数千年封建统治政权。

91、军阀混战,20世纪20年代,直、皖、奉各系军阀间多次发生战争。

92、北伐战争(1926—1927),国民党军北伐成功,统一中华民国。

93、国共第一次内战(1927—1937),国共从合作走向分裂乃至军事对抗,共产党军队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发生了“万里长征”。

94、抗日战争(1931—1937—1945),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最大一次战争。

95、国共第二次内战(1946—1949),经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96、抗美援朝(1950—1953年)。

97、援越抗法(1950—1954年)。

98、中印自卫反击战(1962年)。

99、抗美援越(1965—1975年)。

100、中越自卫反击战(1979—1984年)。

注:本文参考了张秀平、毛元佑、黄朴民主编的《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本文列举的100场战争实际远超过该书,比如金宋之战该书列了七场,而本人则统称为“金宋战争”,还增加了黄天荡之战、富平之战、柘皋之战、符离之战;另外我也增加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如阪泉之战、崤之战、白登之围、东晋北伐和多次农民起义战争。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2楼 发表于: 2009-08-11


开明的西班牙右翼独裁者佛朗哥[转帖]  


一个统治者如果做不到像华盛顿那样,至少做到像佛朗哥那样,同样也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也。

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去世。
佛朗哥,统治西班牙36年的独裁者
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终身摄政王、法西斯军人独裁者佛朗哥在马德里病故。

佛朗哥生于1892年12月4日。1907年入步兵学院学习,3年后毕业。毕业后一直在军队中服务。1935年升为陆军总参谋长。1936年7月,发动反对人民阵线政府的武装叛乱。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于1939年3月,推翻共和政府。佛朗哥自任国家元首,只允许法西斯长枪党一党合法存在,实行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派遣“蓝色师团”配合德国进攻苏联。1947年,宣布西班牙为君主国,佛朗哥为终身摄政王,掌全权。1975年11月,佛朗哥死后,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孙胡安-卡洛斯一世继承王位。

20世紀最成功國家的百年探索之路

如果评选20世纪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的话,我会选择西班牙,因为它是这个世纪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两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的国家之一,而且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以正面形象溶入国际社会主流都做得非常成功。1900年,西班牙是欧洲一个被人遗忘的黑暗角落,是“20世纪的迟到者”,而到了 2000年,西班牙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已经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群体中有分量的一员。

有一位诗人写道:“西班牙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他们既能把像火一样的情感隐藏在心中,也能让这些情感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在整个19世纪,西班牙先后爆发了4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使自己走上强国的道路。当20世纪揭开了序幕之时,西班牙刚刚经历了一场奇耻大辱。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被美国重创,失去了最后一批殖民地——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等,300年前曾经是海上霸主的最后的遮羞布也被揭开了。20世纪前30年,这个黑暗的角落仍然在死气沉沉地继续着旧世纪的一切,波旁王朝的阿方索十三世统治着这个国家,他企图让比利牛斯山脉把外界的新鲜事物挡住,继续着波旁家族的古老故事和天主教铁板一块的局面。直到1929年,那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大潮将整个欧洲搅成了一个沸腾的锅,经济基础的崩溃使得政治上层建筑也发生了裂变,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纳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等,在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继续着日复一日的表演作秀和斗争。

在这个沸腾的锅中,即使是最黑暗的角落也不能幸免。1931年,面对遍布全国的反君主制反独裁运动,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被迫恢复宪法,举行议会选举,各派反君主制的政党结成联盟,在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阿方索十三世被迫流亡国外,这是西班牙王室历史上的第三次出逃,也是最狼狈的一次。但是,赶走了一个传统的国家政治权威,留下的权力真空的争夺引爆了西班牙各派势力混战,以社会党、共产党等组成的“人民阵线”为代表的左翼联盟和以佛朗哥将军的长枪党为代表的右翼联盟,很快就势同水火,经过几年激烈的议会拉距战之后,终于不可挽回地走向内战。这场历时3年(1936—1939年)的内战,以血腥、残忍而著称,还吸引了各派国际势力的参与,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的一次大练兵。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德、意法西斯支持佛朗哥,英、法则采取“不干涉政策 ”。经过三年内战,右翼势力终于将“人民阵线”屠杀在血泊之中,开始了漫长的佛朗哥独裁时期(1939—1975年)。佛朗哥成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总司令,他的长枪党成为全国唯一合法政党,西班牙成为既德、意之后欧洲的又一个法西斯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全面爆发,但佛朗哥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中立。对于佛朗哥为何不加入到他的法西斯朋友一方参加世界大战,仍然是研究西班牙历史的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法西斯集团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在全世界人民的围攻之下精尽而亡,这一点,十分明智的佛朗哥应该能够看得出来。另外,佛朗哥对“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的理论不感兴趣,这也许也是他没有和希特勒站在一起的原因之一(按照当时欧洲种族主义者的观点,西班牙人是欧美白人中最“低劣”的,佛朗哥绝不会为种族主义者鼓劲)。

如果说,20世纪的前半段对于西班牙人来说是一端血腥的回忆的话,那么后半段则是国家一步步地走出困境,走向繁荣和文明的光明岁月。二战过后,佛朗哥政权一度成为可怜的国际弃儿,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和西班牙建立外交关系(葡萄牙和梵蒂冈)。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佛朗哥政权成功地攀上了老大——美国,佛朗哥强烈的反苏反共思想被美国看中,逐渐帮助西班牙摆脱了外交孤立的困境(但西班牙仍然被欧洲主流视为异类)。从60年代初开始,西班牙实行对外开放,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了经济起飞,开始大踏步追赶欧洲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西班牙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已经形成,他们既有渴望民主化的热情,又有保持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强烈愿望。国内国外环境的变化,使西班牙民主化的事业水到渠成。

1975年,佛朗哥去世,他生前指定的继承人——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孙子胡安·卡洛斯被宣布为西班牙国王,这是西班牙王室的第三次复辟。卡洛斯曾在国外流亡多年,也曾在国内接受了作为一个未来君主的教育。身为国王的他,却是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他即位之后第二年,就任用苏萨雷斯为首相,开始民主化改革,首先实现了言论、出版自由,开放党禁,(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共产党也取得了合法的地位)。1977年举行了40年来首次议会大选,1978年颁布了新宪法。在20世纪世界各国的民主化变革中,西班牙是最顺利、最和平的一个,除了两次未遂政变被国王卡洛斯兵不刃血地平定之外,整个进程就如天鹅绒一般的柔顺。

与此同时,西班牙的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大步追赶“欧洲的中心地区”。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约,1986年又加入欧盟(当时名为欧共体),这意味着西班牙已经被接纳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员。西班牙终于卷入到世界的现代化大潮之中,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992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一个脱胎换骨的西班牙,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在这个国家的百年巨变中,一个人物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他就是佛朗哥。正是他,用铁腕手段统治了这个国家近40年;正是他在二战中明智的中立,使西班牙逃过了一场浩劫和宰割;正是他利用冷战的国际环境实现了经济的起飞;也正是他,选择了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继承人,使西班牙的民主化事业在他死后水到渠成。佛朗哥对民主化的态度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作为一个在军营中拼搏长大的铁腕人物,他早已习惯于军令如山的高效率作风,对于民主的略显散漫的作风十分反感,因此他在世时一直抗拒着民主。但作为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他也意识到了民主化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也是西班牙以正面形象溶入国际社会的前提。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必定会推行民主化的继承人,将民主化的事业留给后人去做。我认为,一个统治者如果做不到像华盛顿那样,至少做到像佛朗哥那样,同样也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也。

巴斯克、加泰罗尼亚民族分裂运动一直是西班牙500年来的心腹之患。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这个运动曾随着欧洲民族主义思潮而汹涌异常。但在20世纪中,西班牙赢了,并不表现在完成彻底地铲除了民族分裂分子,而在于赢得了民心,使民族分裂运动从一个在当地有着广泛民意基础的运动,变成了一个只为若干极端分子所热衷的冒险活动。70年代末民主化之后,巴斯克、加泰罗尼亚等地建立了民族自治区,分裂分子完全失去了民意基础,只能以时不时制造一些恐怖袭击来显示他们的存在。相比较一些东欧国家因为民主化而导致国家分裂,西班牙则在民主化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同途殊归,其中的差别耐人寻味。

2000年,西班牙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跻身于世界前20名,在欧盟这个典型的“富国俱乐部”中,也排得上中等水平。西班牙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回首这个国家的百年之路,在一个独裁政权的领导下实现了经济起飞,又在一个君主的领导下实现了民主化,这种现代化的道路,看起来很奇特,实际上,奇特的只是外表,就本质而言,它走的是人类现代化的典型模式。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3楼 发表于: 2009-08-11

张大千三跪红颜知己 谢世后旷世绝恋方曝光[转帖]


   张大千与李秋君在1927年作《松下高士图》

  大画家张大千一生一妻三妾,红颜知己无数,从20岁出名一直到辞别人世,张大千的桃色绯闻比他的画卷还丰富。由此,他也获得了“数画人才华风流古有唐寅,今有大千”的雅号。可是,直到2004年3月,随着张大千的一幅被行家估价逾千万元人民币的巨幅山水画《苍莽幽翠图》的浮世,一枚大千先生从未外露的《秋迟》印章神秘现出,风流才子那场惊世骇俗的柏拉图式恋情也被最终解密……

  一跪“佳人”只为惺惺知己情

  张大千20岁时,因青梅竹马的未婚妻过世,他到宁波天童寺出家,三个月后还俗到了上海。张大千拼搏于上海画界时,仿石涛的画到了连行家都无法鉴别真伪的程度。

  那时,宁波富商李茂昌也是被他“骗”过的富贾之一。当李茂昌把花了50块大洋买回的“真迹”给心爱的女儿李秋君看时,她笑着说:“画是假的,但作画之人天分极高,将来成就之大,将是划时代的。”

  听了女儿的话,李茂昌果真开始在上海画界寻找起这位高人来,可是万般苦寻之下,他见到的却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小伙子。听罢对方的叙述,张大千哈哈大笑,为了感谢李茂昌两年来苦苦寻觅自己的苦心,他坚持一定要把大洋退还给对方。李茂昌大洋没有收,倒是交到了一个心胸坦荡的小兄弟。

  

  《苍莽幽翠图》局部

  李茂昌几次邀请张大千到宁波自己的府上小住,实际上是有意让他跟女儿相识。李茂昌的女儿李秋君毕业于上海务本女中,从小精通琴棋书画,姿容雅丽,性格温婉,是远近闻名的才女。一日,张大千应李茂昌之约到宁波来散心。他在客厅等主人时,被一巨幅《荷花图》所吸引,一枝残荷,一根秃茎,一汪淤泥,飘逸脱俗,张大千长出了一口气。

  张大千叹道:“画界果真是天外有天啊。看此画,技法气势是一男子,但字体瑰丽,意境脱俗又有女风,实在让我弄不明白。”

  李茂昌笑道:“看来兄弟你是十分青睐此画了,可想见见画主?”张大千赶紧说道:“我是想拜师还来不及呢,只是不知道这位鸥湘堂主是否还在世上。”李茂昌笑着告诉他,画主不但在世,而且晚上就能见到。

  张大千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一天。直到晚宴开始时,客厅的门被“砰”地一声撞开,只见夕阳的余晖中站着一位清丽绝伦的年轻女子。这女子看来是跑来的,她的发髻松散,还未来得及整理,脸上带着奔跑后的红晕。李茂昌指着还没有喘过气来的女儿笑道:“秋儿,这就是你一直崇拜无比的张大千。”说完,他向张大千笑道:“大千弟,见过你的师傅吧……”

  几秒钟过后,张大千终于反应了过来,推开了椅子,几步跑到了李秋君的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口中果真喊着:“晚辈蜀人张爰见过师傅。”

  一段旷世奇恋就此拉开了序幕……

  
  李秋君 木落秋远图

  二跪知己恨不相逢未娶时

  那次见面后,在李茂昌的“撮合”下,张大千干脆在李秋君所居后楼的“鸥湘堂”里设了自己的画室,两个人除了分室而眠之外,几乎形影不离。

  那时,张大千正值青春年少,风流倜傥,男欢女爱的事情做过不少,这些连李茂昌都心知肚明。可唯独对这位三妹,大千却从来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实,相处这半年来,张大千无时无刻不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相见恨晚?”原来,张大千在自己的表妹去世后,心灰意冷之际就在家乡由母亲做主娶了亲,第二年又纳了妾。而这位李家三小姐,又如何能够屈尊为自己的妾?

  张大千本性洒脱,不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但他却背着三妹,偷偷地刻下了“秋迟”一方印。

  在相逢张大千之后,李秋君也陷入了无尽的苦恼之中:是打破常规,让自己这个富家大小姐屈尊嫁给一个穷书生做妾?还是永不逾男女界线,一生保持兄妹知己的关系?一次,李秋君见张大千在给四川的妻妾写家书,试探性地对张大千说,如果他能再收一个大小姐为妾,该是福分无边了。哪知张大千在听罢李秋君的话后,愣怔了几秒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竟一声未吭。

  第二天,张大千来到了自己的画室,他第一次紧闭了画室,不让任何人进来。直到傍晚,张大千才打开了画室的门。等李秋君端茶进来时,张大千还是早上的姿势:原来,他就这样在画室中静坐了一天。还没等李秋君说话,张大千竟“扑通”一声给她跪下,把李秋君吓得倒退了半步。张大千说道:“三妹,我虽然年少轻狂,但是我深深地知道,我这一生将为画而活,为画而死。抛开男女情事不谈,我一生最近的红颜知己,除你之外再无一人。但是,我若纳你为妾,将使一代才女受辱,而我也必遭天谴……”

  
  张大千幽居园林

  三跪故土尘蜡苔痕梦里情

  从此,李秋君把一生挚爱深深地埋在了心里,在张大千面前没有再提过谈婚论嫁之事,而是以妹妹自居。

  上世纪30年代初,李秋君跟随张大千来到了上海,在国立美术学校任教。李秋君一如既往地照顾张大千的起居,甚至亲手缝制张大千的衣服。张大千云游四方时,干脆由李秋君代选门徒,徒弟们也敬李秋君为“师娘”,李秋君也并不拒绝,就这样,李秋君终身未嫁。

  怕三妹寂寞,抗战前夕,张大千把自己的亲生骨肉心瑞、心沛过继给了三妹做养女,李秋君把她们视如亲生骨肉,尽心疼爱教育。

  在李秋君的鼓励下,张大千决定远赴敦煌写生,这次敦煌之行对张大千的一生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虽然敦煌苦旅使张大千蒙受了“古文化破坏者”的不白之冤,但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连徐悲鸿也感叹“五百年来一大千”,毕加索在看了张大千晚年的作品时曾发出“真正的艺术在东方”的感叹。

  不管张大千在哪里,他从未中断过与李秋君的联系:在黄山,在四川,还是在遥远的敦煌,每到一处,他一定把艺术感受写成文字,传送给远方的三妹,与她共同探讨艺术上的话题。他们将这种通信习惯持续了近40年,直到张大千于1949年去了东南亚,彼此失去了联系为止。

  
  老年张大千

  1939年,虽然国内战局颇紧,但是张大千还是惦记着远在上海的三妹,偕新婚四夫人雯波一起从成都坐飞机到上海为李秋君庆贺50岁大寿。当时,张大千已经患上了糖尿病,所以每吃一道菜,都要由李秋君先品尝。临行前,李秋君拉住雯波夫人的手,把自己亲自为张大千书写的菜谱交给她,对她说:“好妹妹,你能够每天在他的身边照顾他,有多好,我就是不能够啊!他是国宝,一切要以他的身体为上!”

  抗战期间,在沦陷区上海的李秋君同何香凝女士一起组织了灾童救护所,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孤儿。而张大千则万分惦念远在沦陷区的三妹,多次劝她赶快到自己的身边,怕“战乱纷纷,骨肉分离”。但是,李秋君无法离开上海,一是惦记在念书的两个养女,二是不愿给张大千的生活增加负担。1945年8月,远在成都的张大千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后,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挥笔画下了一幅歌颂祖国山河美好的巨幅山水画《苍莽幽翠图》,并且盖上了“秋迟”之印。他盖上此印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他深知此画将是他一生之杰作;二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让远在上海的李秋君看到,遥寄思念之意,以此纪念他们一生的情意。随后,他将此画交给了好友谢稚柳,希望谢稚柳把这幅作品拿到上海展览时,李秋君能看到略寄相思。遗憾的是,谢稚柳还未来得及将这幅画展示给李秋君,《苍莽幽翠图》1952年就被没收,直到1984年才归还给谢稚柳先生,这时,张大千早已远在海外,李秋君终其一生,也未能见到这幅画。

  
  李秋君 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图 四屏

  1949年,张大千从东南亚到南美旅居,他思念一生的挚爱,每到一个国家,就要收集一点那里的泥土,然后装在信封里,写上“三妹亲展”。到张大千去世时,他已经有了十几个从来没有被打开的信封。后来,通过在香港的李秋君的弟弟转来的他给李秋君的信中这样写道:“三妹,听说你最近缠绵病榻,我心如刀割。人生最大憾事为生不能同衾,而死不能同穴。你我虽合写了墓志铭,但究竟死后能否同穴,实在令我心忧。蜀山秦树一生曾蒙无数红颜厚爱,然与三妹相比,六宫粉黛无不黯然失色。八哥今日犹记初逢时你一副可爱娇憨模样,铭心刻骨,似在昨日……恨海峡相隔,正是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尘蜡苔痕梦里情啊。”

  1971年,李秋君去世时,张大千正在香港举办画展。当听到最爱的人先去的消息时,张大千面朝李秋君居住的方向,长跪不起。几日几夜不能进食。从那以后,他一下子就苍老了许多,身边弟子常听他说的一句话是:“三妹一个人啊……”

  8年后,张大千谢世。2004年3月,他专为李秋君作的《苍莽幽翠图》终于由好友谢稚柳的后人奉出拍卖。这幅张大千的一生力作浮出后,“秋迟”的来历才得以最终解密,从而曝光了这段旷世绝恋。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4楼 发表于: 2009-08-11

叶挺先向毛泽东提出党籍问题[转帖]

    8、叶挺同周恩来谈话后,向陈诚提出愿意出面组建新四军/蒋介石恼火叶挺当军长不来拜谒自己,却去了延安/ 叶挺先向毛泽东提出党籍问题/ 毛泽东说叶挺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个总司令

  1936年5月,潘汉年从苏联兜了一个圈子回国途经香港。中共中央交给他一项任务是到澳门看望叶挺,把根据形势变化和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调整了革命方针策略,正在着手促成国共再度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等新情况,跟叶挺通气,争取他的支持参与。党终于又主动与叶挺联系了,这使他很兴奋。

  翌年初春,叶挺举家迁往上海。7月初,周恩来应国民党之邀赴庐山谈判,他偕博古、林伯渠到达上海的当夜即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周恩来等在上海逗留的一周中,向上海的地下党负责人讲解新时局下的统一战线方针和工作方略;秘密会见高层民主人士;安排情报工作,日程很紧,但还是经潘汉年安排和叶挺见了一面。

  有著述说,周恩来和叶挺在此次会面时,谈到了中共在江南数省坚持游击战的部队改编的问题,并希望叶挺能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叶挺就是在同周恩来进行了这次谈话后,主动向陈诚提出愿意出面组军,改编中共在江南的游击部队,甚至提出新军番号为“新四军”,请陈诚带话给蒋介石。

  据我们所知,周恩来等上庐山谈判的中心议题,就是红军的改编问题。虽然在庐山要谈的主要是陕北红军改编问题,但思维缜密的谈判高手周恩来,或许早把在江南数省坚持游击战的红军的改编及如何与国民党就此周旋诸问题,纳入了他的考虑范畴。

  蒋介石在对中共领导的江南数省游击部队改编后,由谁出任统帅一事一直颇费心思。他心中的理想人物是陈诚或张发奎,可他们两个都各有所虑,软中带硬地表示拒绝。蒋介石左右权衡,感到与其把改编后新四军的指挥权交还给共产党,不如采纳陈诚的建议,让既与国民党有着较深渊源,又被共产党冷落了数载的叶挺去当这个军长。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枪杆子”掌握在谁的手里是看得非常重的,在自己武装改编后的指挥权问题上坚持不向国民党政府让步。当蒋介石在中共领导的江南游击部队改编谈判尚未议定,即发布由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后,毛泽东随即电令经改编组成新四军的,只能占江南游击部队的五分之三。并强调:江南游击部队,“均须中共中央派人亲去传达改编指示,然后集中。”

  1937年10月,国共关于改编组成新四军的协议达成,共同认可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此时,蒋介石以为:我父亲在接受新四军军长任命后,会先去拜见他这个委员长,因为父亲当军长的任命是他先发布,近10年来共产党对父亲也不怎么好,所以父亲应该对他表示忠心和感谢。谁知道我父亲却在接受任命后,先于副军长项英而到了延安。蒋介石对此异常不满,大发脾气,认为他上当了。” 叶正明说。

  由于在有些文章和书籍中,在写到叶挺到延安与毛泽东见面交谈到叶挺的党籍问题时,多数描述为是毛泽东首先提出要恢复叶挺的党籍。此处仅举一例:“谈起党的问题,毛泽东征求叶挺意见:‘你愿不愿意恢复党籍?’叶挺说:‘从心里讲,我离党十年,为离群孤雁,思想极度苦闷,思念党,做梦都想投入党的怀抱,但此时这种身份,我认为暂不宜恢复党籍。我作为无党派人士,可自由地与国民党官员交往,调解国共两党矛盾,代表新四军向老蒋要枪要军费。’他的这番表态,得到毛泽东的夸奖:‘说得好,考虑周全,完全同意。’”

  但叶正明对我们说此说不确,在恩施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他问过父亲,到延安时谈过党籍问题吗?叶挺对他说谈到过,但所说与当今有些文章和书上写的正相反,不是毛泽东向叶挺提出党籍问题,而是叶挺先向毛泽东提出来的。

  叶正明说:“父亲到延安后和毛主席谈了整整一夜,父亲说:我已经当了军长,党籍的问题能不能恢复。当时我父亲想法是即便不能公开地恢复党籍,哪怕秘密地恢复也行。可是毛主席说:你不当共产党比当共产党起的作用更大。当了共产党你就不能当新四军的军长了,许多话和要求也不好说了,因为国民党不会让共产党员当新四军的军长,也不会采纳共产党的建议和要求。但毛主席也向父亲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即并不是你叶挺不能当共产党员,而是你不当共产党员对开展工作更有利。父亲听从了毛主席的这种安排。”

  毛泽东与叶挺的谈话,还说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第一个总司令的问题,毛泽东说叶挺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个总司令。其实不论此话是不是毛泽东说的,事实确实如此。以中国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一支部队,就是有“铁军”美誉的北伐军第四军第12师第34团,亦称“叶挺独立团”,以叶挺的名字命名。在号称“向国民党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中,叶挺又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1927 年12月的“广州起义”中,叶挺又被推选为“工农红军”总司令。而在此前的1927年9月,“秋收起义”虽打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但只有第一军第一师的建制,没有设置总司令。

  以往“十年消沉”说的一个论据,也出自叶挺的此次延安之行,即叶挺到延安后,在中共中央组织的欢迎会上,讲话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趴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这说明叶挺自己承认“脱党”和“消沉”。

  但是叶正明认为,他父亲的那番话,既不是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会议的郑重说法,也不是组织的正式结论,而是他在受欢迎的场合上的一种自谦的形象表示,并不能以此认定他父亲自己承认长时间“脱党”和“消沉”。 作者:王凡 东平 出版社:中 共 党 史出版社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5楼 发表于: 2009-08-11

朱元璋远征沙漠[转帖]

  朱元璋这次拟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计划,他手下的名将们全部参与了这次行动计划。他召集了十五万大军,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

  其中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进攻和林,并沿途宣传要把王保保和北元皇帝赶出老家,然而这只是一个诡计,他的真实目的是引诱元军出战,在野战中歼灭敌人;这个计划可以说明两点,一、当时明军的实力已经相当厉害,可以与元军在野外决战,二、朱元璋的军事思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这是十分难得的。

  此外,李文忠为右路,出居庸关经应昌靠近和林,在徐达军队与元军决战时出其不意发动攻击,一举切断元军后路。并与徐达合击元军。

  冯胜为西路,出击甘肃,他没有固定的战略目的,只是起疑兵作用。可以说这一路基本是去观光顺便抢战利品的。

  朱元璋的这一战略部署,主攻,辅攻,佯攻皆有,分路出击,待时机一到,便可以三路合击。堪称一个完美的军事计划。

  但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战场上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没有人能够完全把握,即使朱元璋和徐达这样的杰出军事家也不能。

  出征的时刻到了,在三位将领中,冯胜的情绪是最低落的,因为他自认军事能力并不差,却只承担了配角,而徐达和李文忠颇为趾高其昂,作为战争的主角,此战一定要荡平北元!

  冯胜,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沮丧,因为在战争中,主角和配角是经常调换的。

  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三路大军从不同的路线向着北元出击,等待他们的将是不同的命运。

  蓝玉

  在出征之前,朱元璋让主将们自己挑选先锋,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徐达选择了一名资历尚浅的将领,由于此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是他的老搭档,所以很多人猜测,徐达这次是走了后门,故意让此人立功,以告慰常遇春不能出征之遗憾。由于此次出征北元兵势威武, 很多人都认为是必胜之战,大家都想抢着立功,对徐达任用私人很不满意。

  他们未免太小看徐达了,他是真正的明朝第一名将,用兵如神,为人公正,他之所以挑选这个人出征,只是因为此人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就是蓝玉

  郁闷的冯胜也挑选了他的先锋,傅友德,这是一个真正的传奇人物,他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由于表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其名声远远不如郭兴等人。冯胜挑选他为先锋似乎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这两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这次并不成功的出征,这只能用无心插柳来形容了。

  洪武五年(1372)二月二十九日,徐达大军进入山西境内,蓝玉率领骑兵为先锋,先出雁门关,他的运气不错,在野马川(今蒙古克鲁伦河)碰到了王保保的骑兵,蓝玉奋勇当先,一举击败王保保。这是王保保的第一次退却。

  三月二十日,蓝玉连夜追击,在土剌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再次攻击王保保,王保保战败,向北逃去,这是王保保的第二次退却。

  徐达和蓝玉都很兴奋,在他们看来,击败王保保只在明日!

  而此时的王保保却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报仇雪恨的机会。早在一个月前,他得到了明军出征的消息后,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军队实力后,他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如徐达,军队战斗力也不如明军骑兵,不能与明军正面作战,如战必败,要想击败明军,只能用伏击。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与元将贺宗哲商定,在岭北(今内蒙古北部)设下了圈套。所以他在战役开始之初,不断出兵与明军接触,故意战败,应该说蓝玉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将领,他并没有孤军深入,而是等待徐达大军的到来。此时的徐达却也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上当了。

  五月六日,王保保突然出现在岭北,徐达立刻带领军队追击,当他进入岭北山区后,贺宗哲突然出现,偷袭明军,由于没有提防,明军大败,死伤万余人,此时王保保和贺宗哲合军一处,准备一举歼灭徐达的大军。

  可是徐达毕竟是徐达,他在四年级学到的科目挽救了他,在极为不利的境况下,他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理智和镇定稳住了局势,将军队安全撤出,并修建了堡垒,挡住了王保保的数十次进攻。蓝玉在作战中十分英勇,多次掩护军队撤退,表现了他名将的素质。

  王保保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只能望天兴叹,此生胜不过徐达矣!

  同人不同命

  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

  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比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 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击,以图一举歼灭元军。

  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

  似乎上当了

  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刺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记了数日,十分疲劳, 而元军利用小股兵力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

  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

  李文忠确实厉害,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居然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但明军死伤也不少。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

  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赶尽杀绝,元将蛮子哈刺章自知惹了大麻烦,招惹了这个煞星,他已经命令军队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还躲不起吗?

  没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点面子也不给,一路追过来,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罢休。俗话说狗急还跳墙,何况是人!元军随即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并不笨,看见元军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营垒,据险自守与元军对抗,元军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追了他们几百里地的家伙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这个人太可怕,他们畏惧明军设有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此僵持下来。不久之后,李文中发现粮食不够了,便如同游行一般,大摇大摆的把部队撤走,元军看他如此嚣张,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追击,李文忠就此班师而还。

  徐达和李文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打击元军的目的,但至多只能算是个平手,并不能算胜仗。

  而事先最不为人看好的西路军,却创造了奇迹,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正是傅友德。

  西路军前进的方向是兰州,到达兰州以后,冯胜作出了一个决定,分兵

  由于此次他的任务只是疑兵,没有什么作战任务,五万人在自己手下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让他们去干点事。但冯胜毕竟是一流的军事将领,深知大漠之中,分散兵力是大忌,所以他只给了傅友德五千人而已。更出奇的是,他也没有交给傅友德明确的战略任务,这也不能怪冯胜,因为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战略任务。

  在我看来,冯胜似乎是看着手下的五万人无事可干,让他们出去逛逛的。

  五千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这些兵到了傅友德的手中,就逛出名堂了。

  神奇的傅友德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不前,在判断当前局势后,他亲自率五千骑兵攻打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刺罕。一胜。

  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二胜。

  此时的冯胜终于看清了傅友德的实力,他放心大胆的将主力交给了傅友德,对于傅友德来说,这无异于是如虎添翼。他亲自带兵再次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朝平章管著,并杀死元军五百余人,三胜。

  此时甘肃的元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从各处听说有个叫傅友德的疯子看到元军就打,而且战无不胜,非常害怕。唯有求天保佑,这个疯子不要来找自己的麻烦。

  然而傅友德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根本停不下来,六月三日,他继续进攻,这次倒霉的是元将上都驴,他不巧遇到了傅友德,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投降。四胜。

  六月十一日,傅友德大军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伯颜帖木儿听到傅友德前来,连抵抗的勇气也没有了,当即开城投降。五胜。

  傅友德大军继续前进,在别笃山口遇到了元岐王朵儿只班带领的元军主力,傅友德二话不说,碰到就打,击溃元军数万人,抓获文武官员二十余人。元岐王朵儿孤身一人逃走。六胜。

  之后,他又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七胜。

  一直打到十月份,由于缴获的战利品实在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军队行进速度,而元军已经被打怕了,见到西路军就逃,也无仗可打了,二十四日,明军班师回朝。

  从五月到十月的这五个月里,元军痛苦不堪,傅友德带领数万大军从甘肃打到蒙古,所向披靡,来回折腾元军,元军又怕又恨,打又打不赢,躲也躲不了,整日在恐惧中生活。

  傅友德以几万军队在北元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纵横南北,竟无人可挡!实在令后人叹服,他七战七胜的不朽传奇也就此记入史册。

  十一月,中路军徐达、右路军李文忠由于战况不利,也先后班师。在这次北伐中,朱元璋并没有达到他肃清北元的目的,而北元也认识到了明的强大,双方就此进入僵持状态,明朝的第一代名将们也结束了他们的传奇,即将面对未来的命运。

  这一僵局在十余年后才被打破,打破它的人正是在这次北伐中成长起来的蓝玉。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6楼 发表于: 2009-08-11

当相声失去讽刺 笑声窒息 [转帖]


   当相声不再讽刺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讽刺相声。幽默的精髓在讽刺,一个丢掉了讽刺的相声,也就丢掉了幽默。丢掉讽刺的相声,正如今天所谓的主流相声所呈现的,变成了丝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贫嘴、滑稽、插科打诨,不伦不类的歌功颂德,相声本来可以成为中国最幽默的脱口秀形式,而今天,却越来越丧失掉听众。

  正如有论者所说,相声的领域曾经可以是如此的自由和宽泛。观众可以长期观看到这类相声。关键就在于,早期的相声,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都能够用丰富和真实的手法来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演员可以随意自由的探寻中国人民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中国文化的光辉和黑暗的一面,表演日常生活中令人厌烦的荒谬,无论是官场上的还是市井中的,给观众带来欢乐。总之,相声曾经能够讽刺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黑暗的一面。但上世纪中叶的某个节点上,情况发生了变化 。

  讽刺,是如何从相声中缴械的?
  
白发苍苍的马志明揉着文革中受伤的腰,冷然数落着已逝的父亲马三立:"我们家在过去是纯粹的苦大仇深.新社会彻底的翻身户.得,挺好的成分都让老头说一《买猴》糟践了.依我看,他定右派不冤.谁让你生活在社会主义美好环境里,拿着人民的工资,你不去歌颂,你去讽刺?”
  “你能说清幽默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忙着戴上助听器的老漫画家方成,拔高了嗓门学着——1979年的一天,老朋友侯宝林来到他的家中,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大半辈子都活在相声舞台的相声大师,难道不懂幽默?

  “他懂。他抖的是真包袱啊。可他在理论上讲不了。他着急,他发现一些相声演员不懂得幽默。”

  方成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在画漫画,他也是顿时语塞。打那起,他下定决心非把“幽默”掰扯清楚,这一研究就是30年。

  “幽默里有一种叫讽刺。凡是讽刺都是幽默,是用幽默的方式骂人。”

  “现在的相声有讽刺,但是不多。为什么?就拿我们漫画似的,漫画主要是搞时事评论,别的国家能用漫画点评总统,咱们行吗?所以漫画都去开玩笑了。有人还专门把幽默当成了滑稽的东西。”

  老人说话时,宛若现代的相声近在咫尺。然后他想到了一人,“那人叫何迟,他以前写过一出相声,名叫《统一病》 。”

  两段相声 不一样的命运

  “何迟倒霉就倒霉在这出段子上了。”提起何迟,天津老一辈相声艺人都如此说。

  1956年,眼见中央提倡文艺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欢迎党外人士给党内提意见,形势红火。

  思想活跃的天津曲艺作家何迟,与著名相声艺人马三立联手,创作出了相声《买猴》与《开会迷》。他们对各行各业工作岗位上的“马大哈”以及存在的官僚形式主义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嘲弄。

  尽管《买猴》一度引来争议,仍然大获成功。

  “毛主席来天津视察工作,还握着我家老爷子的手说,买猴子、买猴子。”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忆起当初。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四方鞭响之际,何迟又乘胜追击,头脑冷静地针砭时弊,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

  “《统一病》就是讽刺那会,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老相声艺人田立禾说。

  “我是自投罗网,自己出卖了自己。”在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何迟,后来躺在床上对人苦笑。

  当初完稿后,他将其连同一封请审信一并呈上中宣部,以期组织上对他的作品提出宝贵意见。

  据说中宣部一位管文艺的领导看后,当即在扉页上大笔一挥:此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为何如此仇视……这是对我们社会主义改造和城市工作的严重诽谤。

  随即,何迟被打成十恶不赦的右派分子。

  天津曲艺学校的楼后,简陋的宿舍里,田立禾说话俏皮,“何迟不像我们这些人。我们的脑子就是文件。”

  他眯起的眼睛里清晰浮现,1958年8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各地相声演员纷纷上山、下乡、下厂,编演了一批以歌颂为主的相声,备在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上演出。

  也是那次汇演,让歌颂与相声的讽刺、娱乐功能形成三足鼎立。

  汇演地点设在了中南海怀仁堂。来自东北的相声演员李锦田,艺名小立本,他和捧哏杨海荃在中场说起了相声《社会主义好》。

  “顾名思义,就是这也好那也好,产量上翻几番。他基本使的是贯口(整体背诵),很见功力,火得不行。

  “周总理就坐在第七排中间,等他说完后,亲自上后台接见。小立本个儿很矮,不是孩子看似孩子,可能总理还抱过他。这往后他平步青云,还当上了政协委员。”

  那晚的压轴戏本是马三立与赵佩茹的合说相声,“那段子算是泄了气。马老以后也是一泻千里,这就是命运。”田立禾摇晃着花白脑袋。

  1958年年底,因与何迟的合作,马三立受到牵连打成右派,十年文革更是举家下放农村。

  现如今马志明白发苍苍,他一边揉捏着在文革中受伤的腰,一边冷然地数落着已逝的父亲:

  “我们家在过去是纯粹的苦大仇深,新社会彻底的翻身户。得,挺好的成分都让老头说一《买猴》糟践了。依我看,他定右派不冤。谁让你生活在社会主义美好环境里,拿着人民的工资,你不去歌颂,你去讽刺?”

  相声改进小组

  “我恰恰认为从1956年到1966年是相声最好的10年。”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在电话中的口吻笃定。

  他尤为指出,解放初期,相声艺人们自觉组织了相声改进小组,自律地净化了相声舞台。

  关于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相声演员于世德在《我这半辈子》中有过交待:

  刚解放时,演唱“拆唱八角鼓”的顾荣甫等人,有一次去白纸坊印刷厂礼堂演出。他原本使用相声“垫话”,《反正 话》垫场。殊料想,老段子中的“楚霸王、王八杵、孙猴子、猴孙子”,不但没有逗起工人群众的欢声笑语,反将他们轰下台 去。

  紧接着,戏曲讲习班的主持人又在会上发话,文艺界哪个部门都好办,京剧、评剧不都有了新节目吗?唯独相声,那里边除了低级、庸俗、伦理哏,就是讽刺挖苦劳动人民。它的前途哇……唉!

  相声艺人自小生活在社会底层。生存环境练就了他们在圈内世故练达,在台上通晓把点开活。但出了圈外,他们的内心很谦卑,特别是面对官员的时候。

  领导干部的这一声“唉”,真格震到了艺人们的灵魂深处。

  闻知老舍从美国回来,侯宝林等人火速赶往北京饭店,恳请这位文学家醍醐灌顶,指明相声的前途,保住大伙的饭碗 。

  老舍对艺人刘智德说:“你说好几十年的相声,怎么会带头胡思乱想起来了?我就不信,相声一点前途没有。我同意 宝林他们几位的意见,大家抱成团儿——改嘛。”

  于是在老舍、吴晓玲、吕叔湘等人的帮助下,由北京曲艺公会出面,孙玉奎、常宝霆、侯宝林等11名相声演员,于1950年1月19日在前门箭楼正式宣布相声改进小组成立。

  “通过在相声改进小组数月的学习,相声艺人们普遍认识到侮辱穷人和轻视劳动人民是最大的错误,今后应将讽刺对象转向帝、封、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侯宝林被选为这个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他凭借深厚的功底与精湛的技艺,改良了大量的传统段子,摒弃了其中的“脏乱荦”,一举巩固了他在相声界的地位。

  不要给主席讲大道理

  “曲艺和戏剧在当初都作过净化。去掉那些很庸俗低级恐怖的东西当然很有必要。但毕竟不是每件作品都如此。我们那时强调无产阶级思想内容,这样就会在净化的同时,容易把艺术中最富有生机的,最鲜嫩的,最有锋芒的部分掐掉。”这是戏剧研究者章诒和的分析。

  她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戏剧与曲艺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即生于民间,死于庙廊。

  1952年相声改进小组解散了。侯宝林、刘宝瑞经王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早期的筹办人之一)的推荐,先后进入了该说唱团,一并成为团里的台柱子。至于别的相声艺人也分别编入其他艺术团体。

  艺人们满怀兴奋。他们不再是天桥卖艺的撂地艺人、搭棚茶馆里一说相声的,而是吃起皇粮,积极响应一切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的国家演员了。

  “侯先生不仅说传统段子,他也深入基层说过很多新相声。”

  原说唱团团长王力叶回想起1959年,他带团远赴东海前线慰问演出,侯宝林郭启儒就合说过他即时创作的相声《 美蒋劳军记》。

  “那时政治上将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敌我矛盾,我们是狠狠地批。至于人民内部矛盾,那就是委婉善意地指出与帮助了。”

  王力叶温和地说,等到了反右的时候,人们自然明白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末了,他索性连人民内部矛盾都回避不说了。

  “一篇好的相声就是一篇好的讽刺文学……欣赏讽刺文学是我们民主主义的一种表现。”

  1957年反右扩大化时,热爱相声的老舍发自肺腑地呼吁。相伴而生的是,歌颂型相声的代表人物马季、常宝华等人的崛起胜出。

  其中要说马季,他师承侯宝林等名家专长,又能将所学融入创新中去。文革前,他歌颂全国劳模张富贵的相声《画像 》,倍受主席的激赏。

  在早年的《说革命的相声》一文中,马季总结心得——

  我虽然也反对相声应以讽刺为主这种看法,但当接触到《画相》题材时,对自己可以坚持走歌颂道路产生了怀疑。我曾想用讽刺的方法来表现一个劳动模范,想来想去没法下笔。思想上认为应当歌颂,但又怕不被专家、内行承认。于是我学习 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指出,“对人民群众,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 们当然应该赞扬。”这才使我思想明确了,同时增加了我的信心,写出了歌颂性的相声《画相》。

  “那个时候还是有讽刺的。但那种讽刺比较皮毛。一旦涉及到政治、涉及到科级以上的干部,就很少讽刺了。像咱们 看那相声,不都是‘科长怎么样’?再有的就是我们自嘲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了。”沉吟片刻,马季的同门,老相声演员郝爱民开口言道。

  60年代,郝爱民曾和马季跟随着四位师傅,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同入中南海表演相声。

  “如今为主席说过相声的人就剩我一人了。”这使他感慨万千——

  1960年开始,我们每周三晚上都到中南海紫光阁为国家领导人说相声。后来又增加了每周六在春藕斋演出。

  演出之前,主席先坐在里间休息抽烟。这时候,主席的保卫人员李树槐就拉着我们进舞池。我还有点害怕,那个场合里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咱们不能光想着跳来跳去,还得在脑中集中思想过词,准备好待会的节目。

  主席从不抽完一支烟。等秘书发现他抽到半支时,那就是一个信号了,意味节目要上场了。我们赶紧去小间换好长衫 ,一排站好。那会,每个演员有个法定时间,每段相声再长不得超过3分钟。

  10点到10点半左右,主席进来了,所有的人热烈鼓掌。再过一会儿,周总理朱老总他们纷纷撤离,让主席一人放松尽兴。主席坐在专座上,先看京剧后听相声。

  他听新相声,更爱听传统相声,特别是侯先生的《关公战秦琼》。侯先生为主席一共说了100多段相声,多数都是传统段子。

  我和马季表演的是相声小段,主要像《拔牙》、《装小嘴儿》、《难形容》、《猜字儿》一类的。主席都挺爱听,他 听后一笑,其他人才敢跟着笑。

  表演之前,他的秘书就交待过我们,就是要让主席笑。让他笑了,休息好了就行了。不要给他讲那些所谓歌颂的,他可不是要来听你讲大道理。

  你是革命的一杆枪

  “1959年不是刘少奇上台,调整八字方针么,整个意识形态宽松了一些,传统相声有了一段恢复。”田立禾拉扯起调门。

  那一年,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柳荫在会上多次发言,要将传统相声全部挖掘出来,哪怕是歌颂西太后的。要下决心挖,如果再不挖,二三十年后就很危险了。

  田立禾提到那个时候,有于宝林的《铡美案》、魏文亮的爱情系列相声。

  他甚至记起,60年代初的一天,师傅张寿臣唤他到家中,“立禾,来,你快准备一段。”

  “张先生不知打哪儿得来的消息,当时天津市委里有几位大人物在休养,想开洋荦,点名要听传统荦段子《直脖》。 所以他忙找来我,他以为徒弟又能够露脸了。”

  田立禾把手放在嘴边,扮起了传声筒。

  “哼哼。那段时间相当短。打1964年国家执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就是‘四清’以后,传统段子一段没留下。 ”

  傍晚,天津赤峰道上,大金台相声茶馆里,众友相声团团长尹笑声掸着烟蒂说着话。

  那会不论是和平区曲艺团,还是南开区曲艺团,全都成立了相声研究组。

  “相声是一段段地天天研究。监听组就设在舞台后,等演员一下场就告诉他,这段子先不说了,要回头研究研究。或者直接告诉他,别说了,这段废了。这都是团里自己砍啊。最后是相互掐。你掐我的段子,我掐你的段子,掐到大伙没有一个段子可说,全崴泥了(坏事)。”

  尹笑声重重地将烟头掐灭在了桌上。

  1965年,人们至少还能听到马季的相声。等到了1966年,马季也被打倒了,随后下放嫩江。侯宝林成了3名三高分子。最惨的要数单口大王刘宝瑞,活活斗死在了北京房山农场的田间地头。

  他们的老团长蔡兴林喟叹,相声再也听不到了。相声演员们都不搞业务了,前3年斗来斗去,后来全上干校劳动去了 。

  歌颂型相声的另一代表人物夏雨田在生前曾对文革忿忿不平:

  说“大鼓”是劝善的,“渔鼓”是讨饭的,“小曲”是才子佳人,“快板”是叫街的。“双簧”是半人半鬼,“相声 ’是专耍贫嘴……统统枪毙,全部砍掉。据统计,全国有260多种曲艺形式,几乎都被收缴了,仅剩下一样——“对口词” 。

  此刻,他的一个好友正在模仿对口词。文革中,它几为相声的某种延续。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比如要用‘枪’来强调毛泽东思想,枪杆子里出政权。就这样——

  “枪,无产阶级根本的需要;

  “枪,穷人翻身的需要……”他扮演起红卫兵,斗志昂扬。2009年07月23日 南方人物周刊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7楼 发表于: 2009-08-11


“海棠”变“雄鸡”:近代中国边界的变迁[转帖]


前清地图

18世纪中期中国疆域的最终确立

(一)中国有继承相延2000年的历史疆域

边界是近代国家概念,是指相关国家通过签立条约、各方会勘确定的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历史疆域是古代国家概念,是指近代前历史上不同时期王朝国家自认的管控范围。

中国的历史疆域形成于先秦早期国家出现之际,其概念可以从历史演进和逆向推理两个方面来考量。从历史演进讲,中国历史疆域是指历代封建王朝所能管控的范围,同时也包括历史上中国处于割据时期(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等时期)各割据政权管控范围之和,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是由历代封建王朝所代表的历史上中国的变化而定。从逆向推理讲,是指中国历史疆域确立之后,在统一国度内的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生息繁衍的区域范围之和,即由中华各民族历史上溯推论而定。历史演进说能更多地展示中国历史疆域发展变化的过程,逆向推理论则往往用于印证边疆地区的历史归属。

至18世纪中期,历史演进中的中国历史疆域最终确立之际,同时也是逆向推理所依据的中国历史疆域确定之时,即国家处于大一统之中,中华各民族活动在国家统一治理的疆域之内,由此又为今天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疆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奠定、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至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形成期始于早期国家夏朝,统治者所能管控的范围以黄河下游为主,此后逐渐拓展扩大,整个先秦时期都可以视为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期。《诗·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是中国历史疆域形成时的写照。奠定期始于秦统一中国而止于西汉后期。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归附于汉朝,中国南北(包括西域)统一,至此,中国历史疆域基本奠定。此后中国历史疆域进入发展期,直到18世纪中期,除元朝统一西藏外,历代王朝的中国历史疆域是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依国势的消长和内部政治局势的变化而有伸缩。

自秦汉统一中国以来至18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已延续了20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疆域范围及治理方式,都随着国势的消长不断变化。总的来讲,中国内部统一、国势强盛时(如汉、唐、元、清),疆域的范围就大一些,治理的力度也强一些;反之,则疆域有收缩,治理也相对松弛。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中国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周边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政治力量。这种周边政治格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俄国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之前。此前虽然公元751年唐败于西来的大食,但这对当时的西部疆域并未构成威胁。所以,自秦汉至清初,中国历史疆域的伸缩变化一直是由历史上中国内部的因素主导的。

对此,可以有一个对比:赫梯王国是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在小亚细亚中部(今属土耳其)的一个古国,赫梯王国遗留下来的楔形文字文书中有1000多份是在不同时期与周边签订的各种类型的条约,其疆域范围基本上是通过条约确立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国家疆域发展的特点。

(二)沙皇俄国向东方的扩张

1581年,沙俄殖民军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17世纪初,沙俄在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中,与中国西北边疆的厄鲁特蒙古人发生了接触。此后,双方的关系不断发展。这种关系是多方面的,在政治上,侵略与反侵略、殖民与反殖民、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同相对正常的政治交往并存;在经济上,掠夺与反掠夺同相对正常的经济交流并存。双方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额尔齐斯河流域。

与此同时,沙俄沿西伯利亚又迅速地向东方实行殖民扩张,至17世纪30年代,其势力抵达亚洲的东端。在短短50年的时间里,沙皇俄国在亚洲殖民扩张的领土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8楼 发表于: 2009-08-11


中国历代少妇趣谈[转帖]


   1、最贤惠少妇

  把三皇五帝的娥皇女英称为最贤惠的少妇其实不为过的。娥皇女英是舜帝姚重华的妻妾,尧的女儿。二女侍一夫留下了千古美名,《三国演义》都曾提到。

  为什么舜帝能享受这朵姐妹花呢?

  那是因为,当时还在氏族社会时期。当时有一种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种选择权,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决定是否要将妻子家中无夫或待嫁的姐妹们,也一起娶回去。

  这种制度,在周朝时正式成为一种贵族特有的礼制,写入礼法中,被称为“媵制”。《礼仪婚礼》中明确地写着:“嫁女必以侄娣从,谓之媵”。充当“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亲姐妹或堂表姐妹们。“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于丈夫的正式妻子,从属于正妻。

  后人据此推测,尧帝嫁女时,就使用了这种媵制。一般认为,正式出嫁的应该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则是姐姐的媵。

  妻也好,媵也罢,总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个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华。

  舜帝姚重华,应该是爱上了这对姐妹的,因为与伊部族的联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这种情形下,采用了“不告而娶”的办法,这应该是他爱恋的一种表达方式。

  当联姻的好日子来到的时候,舜带着人马和礼物,在妫水边迎娶了这一对姐妹花。

  这里可见这对姐妹花应该是很漂亮美丽迷人的,舜帝娶了姐姐不够,妹妹都要揽入怀抱,所以娥皇女英在美少妇史占据第一位置应该没有反对意见吧。毕竟这对少妇出名得早哇。

  (如果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一起到咱家来……)

  话多饶舌。

  舜的部落是黄帝第九世后裔,当时他和尧帝伊放勋的势力范围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内。

  传说中,舜帝“目重瞳子(每个眼眶里都有两个黑眼珠),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是个壮硕墩实、长得有些奇异的黑汉子。虽然外表算不上英俊,但是身体倍棒,会种庄稼会捕鱼打猎,还会制作陶器,更有高雅的业余爱好,会弹琴(想来劳作之余,丈夫弹琴,妻子歌舞,感情与日俱增)。在那个物质条件简陋的时代,舜算得上是超级的好男人了,更何况他还是部族将来的首领。所以三人婚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然而舜私娶伊氏姐妹的事情,到了老父瞽叟那里却过不了关。传说瞽叟联合后妻之子姚象,决心铲除这个迕逆的长子。——关键原因可能是因为与儿媳的部落有仇,而且长子一家勤劳致富,牛羊成群、粮食陶器数不胜数,老儿早已眼热,姚象更是对两位身份不凡的漂亮嫂嫂垂涎欲滴。

  于是瞽叟和姚象对姚重华屡屡加害,却又屡屡被他逃脱。据说在这场兄弟阋墙父子离心的事件中,舜得到了娥皇女英的多次帮助。可见夫妻间已同心协力、共同进退了。

  太史公司马迁在《五帝本记》里说道:当年尧帝听说了舜的声名,于是嫁女与他,并且考察了若干年,觉得舜确实堪当重任,便把自己的王位也授予了这位乘龙快婿,是为“禅让”。这千古德政让太史公十分感慨,很是发了一通议论,感叹古时的世界大同是多么美好。

  实情是什么呢?

  《竹书纪年》却讲述了另一番景象。

  尧帝伊放勋最宠爱的是一位名叫女黄的妻子,她为伊放勋生下了儿子丹朱。由于尧的偏爱,丹朱在十个儿子中地位最高,成为尧内定的继承人。

  当尧自觉年老力衰的时候,他果然将皇位传给了丹朱。

  然而庶出的兄弟姐妹们从小就看着各自的母亲受到父亲的冷落,心中忿忿不平。更何况丹朱一向恃宠,不把手足之情看在眼里,禀性凶顽。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让丹朱做这个皇帝。

  于是一场政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姚重华夫妻三人和伊氏庶子九人取得了胜利,将尧和丹朱都囚禁起来——尧应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当初他就是用同样的方法从大哥挚手里夺得了首领位置。

  接下来,九个小舅子和姚重华之间,又为谁最后继位展开了殊死搏斗。

  三年后,姚重华最后胜出。在这整个过程中,娥皇女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的一边。(真是女生外向啊!)

  姚重华成为“舜帝”。

  但是更多的人都愿意把尧夺兄位、舜夺丈人位的事情说成是“禅让”制。

  所以在广大民众眼里,尧帝与舜帝都是中国上古史中,具有美德与智慧的统治者,被后世的人们视为典范。

  托了父亲与丈夫的名声,娥皇女英也成为中国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假如《竹书纪年》说的才是事实真相的话,这个表率就很成问题了:卫道士们岂不是明着教女人不用履行为人女儿的职责,只要对老公好就够了?

  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几十年后,娥皇女英跟随着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

  (又一个“禅让制”的传说,说是舜传位于禹,然后避位南巡。其实《竹书纪年》所纪,却是禹帝姒文命造反,夺了皇位,还把舜帝姚重华夫妻流放了。——这个应该比“禅让”更靠得住:舜杀了禹的父亲,怎么会把禹选为继承人?应该是禹为报杀父之仇,与舜的部落来了一场战斗,最后报仇且夺权喽。)

  三年后,舜死于苍梧,归葬湖南九嶷山。

  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对奔流的湘江,痛哭失声。

  流水远逝,正象她们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复生。芦蒿无边,江雾苍茫,临风凭吊,更添哀伤。

  无力北返、伤痛难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了。

  同情这对姐妹的人们,从此将她们视作专司蜡月的花神水仙。还说,她们的眼泪滴在湘江边的竹子上,泪痕不褪,点点成斑。

  传说天帝因为姐妹的痴情而怜悯他们,依生前身份的不同,舜帝被封为湘水之神,号曰“湘君”,娥皇女英则为湘水女神,号曰“湘夫人”。湘江边沾着这对姐妹思夫泪痕的斑竹,因此被称为“湘妃竹”。

  一千多年后,屈原作《九歌·湘夫人》《九歌·湘君》,做为祭祀湘夫人湘君时的乐辞。

  除了这篇诗歌,她们在历史上,还在《列女传》,母仪篇占据了首要位置,

  这里说的母仪,大概是母仪天下。

  《列女传》颂到:元始二妃,帝尧之女,嫔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终能劳苦,瞽叟和宁,卒享福祜。[NextPage]


  2、最慈爱的少妇

  最慈爱的少妇应数孟母,孟母三迁的典故至今仍让世人称道。

  孟轲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幼年丧父,仉氏守节,家庭贫困,但为了让孟子能有一个良好学习环境,曾迁居三次,培养孟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促成孟子在日后能够成为一代宗师。

  孟轲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才定居下来了。\"孟母三迁\"一直成为教育界的成功典范,当然,孟母也成了房地产营销的代言人,常有自恃靠近名校的楼盘借用孟母来说事。其后,孟母用剪断织布的老办法来\"断机教子\",又劝阻了孟轲休妻,把儿子驯得服服帖帖,终成大器。

  见当年孟子还小,5到7岁左右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当然孟母应该很年轻漂亮,符合美少妇的称谓。孟母这个小少妇带着小孟子辗转三迁,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且一生中对孟子淳淳教导,可谓浑身都是母性。

  《列女传》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NextPage]


  3、最有才气的少妇

  接下来这个少妇大有来头,芳名班昭,字惠班,一名姬,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家学渊源,高才博学,能文能赋。

  班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作者,可是未完而卒,代为整理的就是他的妹妹班昭。她的代表作还有《女诫》。嘿嘿。

  每一个热爱潮流的女人都无法忍受落伍的羞耻。尤其像班昭这样聪明绝顶的女人。

  那时,还是公元一世纪,两晋那种嗑药的风俗还没流行起来(主要是五石散还未发明出来);那种蓬头散发的街头嬉皮,也是两百年之后的名士作派,没女人什么事;而像赵飞燕的皱皱的留仙裙,倒是很波西米亚,但满大街的女人都穿了几十年了;而她,好歹也是上流社会的女人,还嫁过人了,总不能还玩朋克或者Hip-hop吧?

  班昭望着东观藏书阁的窗外,有点犯愁。明天穿什么进宫呢?

  班昭身世显赫,祖父是广平太守班稚,老爹是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彪,大哥班固编写《汉书》,二哥是投笔从戎的定远侯班超,品味皆不俗。而她自己,花了好多年,孤苦伶仃里泡在史料里,好不容易熬成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凭着遗产、嫁妆、版税,还有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拨款,班昭总算过得很体面。不过,她还有一个隐痛。

  东汉流行早结婚。迟嫁虽然有诸般好处,但最可怕的是可能永远也结不了婚,像孟光那样28岁还没嫁的要不是遇到了齐眉举案的梁鸿,简直都活不下去了。班昭倒是没落伍,14岁就嫁给了师兄曹寿。可惜曹寿早死,她年纪轻轻就守寡。这就出现一个麻烦:穿得摩登,又怕人家说自己春心荡漾;穿着古板,又怕街坊笑话。结果,二十来岁的班昭去宫廷给皇后和嫔妃讲课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天穿着蕾丝吊带抹胸,一天穿着维多利亚高领硬颈长袍,一天又穿着古希腊的皱褶纱裙,在保守和前卫之间摇摆不定。把那些还沉迷在雅皮、只知画八字眉的嫔妃们唬得一楞一楞的,开始都模仿这位小寡妇的打扮了。接下来,整条街上行走的女人,都穿着班昭昨天穿过的衣服;咸阳城门口,有个告示牌:今日,上衣如何如何,下裳如何如何。每日刷新。班昭又泯然众矣。郁闷,巨郁闷。

  终于有一天,班昭豁然开朗:要想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就要玩颠覆,不能不痛不痒。前代的飞燕姐妹提出了\"一杯水主义\",还爱玩多P、换妻、les,风靡全国,一度是\"东方流行教主\";她就反其道而为,发明了一系列性冷淡的服饰,行走时纤尘不动,行动处波纹不兴。配合这次时装发布会,她写了一本理论指导的书,叫做《女诫》,与服装捆绑销售。这样一来,凡是要买她的系列服饰的女人,或是想把这套衣服送给女朋友的男人,都得背诵出《女诫》的内容。凡是背不出\"三从四德\",背不出\"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背不出\"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背不出\"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等等的,就不得购买。因为每款都是限量版,所以,一时之间,《女诫》的盗版非常猖獗,女人们惟恐背不出来下次已绝版了。

  班昭躲在帷幕后偷偷地笑。每套衣服上都有一个\"贞\"字LOGO,她们总是装作不在意地把这个LOGO露出来,意味着穿衣的女人已经熟知《女诫》了。就像今天每个女人都有一颗LV的心一样,那时的咸阳,以及全国各地,每个女人都有一颗\"女诫\"的心。班昭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迅速取代了飞燕姐妹时尚先锋的地位。不久,班昭被汉和帝称为\"曹大家\",大概和称杨绛为\"杨先生\"、宋美龄为\"宋先生\"等同。

  没想到单身也可以这么有成就,班昭被自己感动了。她71岁的时候去世,\"女诫系列\"换了一个首席设计师,结果衣服卖得很差,被后来宽袍大袖的波普风格取代了。但书就一直流传下来了,以至于后世只知其书,不知其衣。此后一系列的《女史箴》、《女则》、《女孝经》、《女论语》、《内训》、《闺范》、《女学》等跟风之作,都再也达不到《女诫》这样的销售奇迹了。

  班昭自己有所寄托,清心寡欲,没问题;可是,却把后面两千年的女人都搞得像进修道院一样的凛冽和严肃。她也一脸无辜:要怪,就怪后人好了,我不过卖衫而已。禁欲?不关我事啊;S/M?不关我事啊。

  上面的笔调调侃而且BT其实事实是这样: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大概),在十余年前有一桩公案,都乡侯刘畅回京奔丧,这刘畅生的是风流倜傥,被守寡的窦太后青眼看中,这窦太后年不过三十,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一番暗通款曲倒也罢了,偏偏这刘畅野心不小,要借着这太后俯首帖耳的机会把持朝政。这一来可激怒了太后的哥哥窦宪,窦大将军怎能见大权旁落,竟派刺客将刘畅刺死。窦太后痛失情郎,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幸得窦宪托辞讨伐匈奴赎罪,才没酿成宫廷政变。这番风波却触动了班昭,班昭在宫中是嫔妃教师的地位,班昭便想借机讽劝一下太后,于是班昭便苦熬数夜,写出七篇《女诫》,这女诫讲的是“夫为天”,讲的是“夫有再娶之义,女无二适之文”,讲的是“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天下谁人最恨这些规矩,正是窦太后也!窦太后见嫔妃学习这些东西,自然恨得心痒,却也找不到半分借口,要窦太后‘耳无淫声,目不斜视’真可谓天方夜谭。班昭此举是为了约束后宫Y乱,对民间了无干涉,不想这班昭心神纷乱之下,竟把《女诫》之一“妇行篇”传给棣儿,要她“贞静清闲,择辞而言,身不垢辱,专心纺织。”不想被马融见了,马融暗暗称奇,这棣儿本不喜诗书,酷爱刀枪,如今却静坐默诵《女诫》,当真是天下奇闻也。马融便借寻书机会,将这七篇《女诫》抄录下来,遍传天下。你想马融本是离经叛道之人,如何由得自己放荡,却认真约束起天下女子来?委实的令人啼笑皆非。秦汉民风开旷粗野,男女老幼皆着无裆袴,风流野合本是家常便饭,用些礼义来约束颇有好处,只可惜班史女却背了千年骂名,当真可叹。

  4、最苗条的少妇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道我要说谁了吧。还不知道?!再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就是最苗条的少妇,李清照。怎么样如雷灌耳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对于这样一个可人的少妇,任何赞美的言语都是多余的,且看: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9楼 发表于: 2009-08-11

毛泽东比较赏识哪类知识分子 [转帖]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大多想以仕途为依归,但有的是天生的文人秀才,即使遇到、甚至拥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空间,也终无建树;有的满腹经纶,甚至初露政治才干,但却没有机会或身不由己,终以文人学者名世;有的因主客观条件具备,得以风云际会,遂成为政治集团中的重要智士或颇有建树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命运如此同途殊归,抛却客观因素不论,其主观上大体缘自政治器识上的差异。所谓政治器识,应该包括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判断时事的深刻洞见,处理人际关系的练达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动能力,等等。

  毛泽东比较赏识哪类知识分子?

  关于文人秀才搞政治的毛病,毛泽东曾有两次鲜明的论说。1959年6月,他同吴冷西谈及《人民日报》工作时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报,还是书生办报。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1975年又同身边工作人员讲: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因为秀才有两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文人相轻嘛。两次所谈,直指一些知识分子所缺少的政治器识。

  掌握了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和才华;拥有智慧和才华,也不等于就具备了政治识见和谋断能力。从知识分子到政治家的转变,需要机缘,更需要主观的努力和实践的砺练。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须有某种自觉,培养出必备的政治器识。宋代有个叫刘挚的学者,曾官至尚书右仆射,算得上朝廷的重臣,他经常告诫晚辈,“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意思是知识分子应该把器度与见识放在第一位,一旦被称作文人,就没有什么值得显扬于世的了。他是把文人秀才和从政之士分得很清楚的。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从《宋史》里读到刘挚这番话,感慨万千,在一封拒绝为他人去世的母亲写传记的信中说:“仆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

  毛泽东比较赏识的知识分子,是他1945年4月24日在七大上谈到的这类人:“能说明中国的革命运动,说明这个运动的各个方面,说明它的内部联系,包括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整个革命工作的各个侧面及其内部联系,并总结经验,把它提高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说明革命各个方面的内部联系并提升为理论,不是普通知识分子所能为,非有政治器识不可。也就是说,知识分子从政,纵使以理论见长,也需要着眼于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懂得社会实际的情形,具有社会实践的经验,才能创造出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对此,毛泽东1958年6月说的一句话切中肯綮:“单从学院中过来的哲学家大都不行,必须务点实。马克思因为是搞革命的,才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大政治家,毛泽东早年既研读和崇尚过宋明理学和心学,也研读和崇尚过明清实行之学。像颜习斋提倡的“要在行字着力”,以及“试观天下秀才晓事否?读书人便多愚,多读更愚”之论,毛泽东是知晓的。他在《实践论》中多次提及“知行”问题,强调既要知,也要行。

  顾炎武是毛泽东颇为推崇的一个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中,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毛泽东颇为推崇的一个。顾炎武虽不以政治才干名世,但其器识却远非一般文人秀才可比。他有政治抱负,也有比较充分的政治素养和对时事的深刻洞见,只是缺少机缘时会而已。这不仅因为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后世学子所敬慕,更在于其讲求经世要务、民生利病的治学之道,在于他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明亡后又参加抗清斗争的政治实践,在于他后半生遍历华北各地,结交豪杰义士,观察山川形势,了解民生疾苦的“尚行”作风。其心血之作《日知录》,以“明道”“救世”为宗旨,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入,绝非书生的空泛之论。毛泽东1913年底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便把顾炎武的学生潘耒为《日知录》所写序言中有关顾的政治行宜和讲求实学的内容,抄录在自己的《讲堂录》里,奉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在1917年4月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还把顾炎武标举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可师”的“文而兼武”之人,向往之意见诸笔端。毛泽东如此推崇顾炎武,可视为他后来作为理论和实践大家的思想品格的一条伏线,也是他后来主张知识分子必须融入实践才能有所作为的一个端倪。

  历史上知识分子从政,免不了通过疏策书谏等方式发表政见。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他们在这方面的见树。对切中时弊又能给人启发者,推崇有加,并常常根据现实的需要作些发挥。比如,读战国时宋玉借与楚襄王对话写成的《风赋》,毛泽东认为赋中描述了贵族之风和贫民之风的区别,“有阶级斗争意义”,还说对政治形势也要在宋玉说的“风起于青苹之末”时看出动向。

  读李斯献给秦王嬴政的《谏逐客书》,毛泽东认为“有很大的说服力”。读西汉时贾谊向汉文帝进的《治安策》,认为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读枚乘借吴客与楚太子的对话写成的《七发》,他认为对现实政治有“颇多的批判色彩”,“是给吴国贵族们看的”。

  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的体会是受到错误处理,可以锻炼意志。读东汉末年李固致黄琼书,他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读西晋江统为杜绝“四夷乱华”向晋惠帝建议把少数民族从关陇一带迁走的《徙戎论》,他批注说“迁亦乱,不迁亦乱,封建时代非乱不可”。读唐代李百药写给唐太宗的《封建论》,他总结出“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读马周贞观十一年给唐太宗言得失的上疏,他认为是“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读朱敬则就“览秦、汉之得失”、“窒罗织之源,扫朋党之迹”等问题给武则天的上疏,他批注说“朱敬则政治家、历史家”。读姚崇奏对唐玄宗的十条建议,他认为“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读姚崇劝谏皇帝节制佛事、削减僧尼的奏对文字,他赞其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读柳宗元的《封建论》,则赋诗说“百代都行秦政法”,“莫从子厚返文王”。读刘蕡在唐文宗策试贤良时关于铲除专权宦官的对策,也赋诗称道“中唐俊伟有刘蕡”,“万马齐喑叫一声”。

   古代知识分子的器识政见,毛泽东觉得有现实意义

  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器识政见,毛泽东觉得有现实意义的,还常作古为今用的发挥。仅以读《明史》而论,朱升本为教书先生,在朱元璋“召问时务”时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毛泽东对此颇为欣赏,说朱升“很有见识”,并在1972年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现实策略。明朝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几年后便疏于朝政,御史杨爵沉痛谏奏,期望嘉靖“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思今日守成之不易,览臣所奏,赐之施行”,毛泽东读后批道:“靡不有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意思是万事万物无不都有一个开始,但是很少能有善始善终的。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曾引用这两句话来提醒中央委员们要注意保持晚节。读海瑞给嘉靖皇帝的著名上疏,毛泽东认为“海瑞是明朝的左派,代表市民阶级和经营商业的大官僚”,并称赞海瑞批评皇帝的勇气“比包文正高明”,由此在公开场合提倡人们学习海瑞。

  相反,对那些空泛之文,毛泽东则很不以为然。读马周给唐太宗言得失的上疏时,他想到宋代一些人的书策,批注说“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这个看法不是随便提出的。毛泽东读宋代一些散文大家的史论和政论文章,评价普遍不高。即使像欧阳修这样在政治上颇有作为的散文家,毛泽东读其《朋党论》的批注是“似是而非”。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中提出历史上的一些失败现象,原因在于“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毛泽东颇不以为然,批注说“看什么新进”,况且老成之人开始的时候“皆新进也”。读曾巩的《唐论》,毛泽东批注:“此文什么也没有说。”读苏洵的《谏论》,他认为是“空话连篇”,“皆书人欺人之谈”。读苏洵的《六国论》,对文中提出六国如果联合起来“并力向西”,就不会为秦国所灭的议论,毛泽东批注“此论未必然”,因为“凡势强力敌之联军,罕有成功者”。

  毛泽东爱读古代知识分子的史论、政论文章,自然与他想从中体会和疏理出一些为政治国的历史经验以及带规律性的东西有关。而他的评点及其包含的所褒所贬、所扬所抑,也明显反映出他对我们的知识分子在从政言政时所寄予的期望和要求。宋代一些知识分子虽然也搞些政治,有的还担任了很高的官职,但毛泽东明显不喜欢他们抽象说教、言不及义的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和政治器识之间,毕竟隔着一道不浅的沟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