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9484阅读
  • 558回复

寻台山一中“六四秋初(4)”班老同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40楼 发表于: 2010-02-23
 

[此帖子已被 511001 在 2010-2-23 12:07:27 编辑过]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41楼 发表于: 2010-02-23
老同学见面分外亲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42楼 发表于: 2010-02-23
虎年虎虎生威

 

      多谢老同学勉励和祝福,祝大家虎年虎虎生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23 19:36:20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43楼 发表于: 2010-02-23
咱都是一中校友

                                             咱都是一中校友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44楼 发表于: 2010-02-23
10.扶掖晚辈

卓炯研究员与我的第三产业研究(续)

 

 

10.扶掖晚辈fficeffice" />

 

卓老为什么能赢得年青人的敬仰呢?从198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年到1987年我和卓老近8年“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中,我感觉到这除了他有远见卓识的卓越学术贡献、不向任何政治压力屈服的骨气外,还是因为他在学术之交中处处都体现出对年青人的热诚关怀。这种关怀主要表现为8个字——帮助、信赖、鼓励、扶掖。

 

——帮助:他经常设身处地想到年青人的所处的困难,热心地利用自己的地位、力量和影响力尽力帮助有难处、甚至处于逆境中的年青人增强信心,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不像一些人那样,只要人家对他顶礼膜拜、阿谀奉承、拍马逢迎,不管他人疾苦、困难;待人接物态度冷漠,动不动就利用自己的地位、权势对年青人摆学术架子,耍官场威风。

 

——信赖:他对初出茅庐、学有所成的年青人的学术水平表示出充分的信赖,不像一些人那样恪守论资排辈的信条,对年轻人横挑鼻子竖挑眼。1983-84年间,卓老的《政治经济学新探》印出打印稿后,他托人送给我,郑重其事地而又非常诚恳地约我和几个年青人找时间讨论书稿。19871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在卓老逝世几个月后,我在卓老遗稿《〈资本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扩大商品经济》的编辑处理工作中,才非常感动地获悉,卓老生前曾特别指定书稿要征求我和我的几个同学的意见,表现了他对青年学者的充分的信任。

 

——鼓励:他对年青人的每一成长、进步, 都给予热情的鼓励。8年来,卓老在与我个人接触中,如在我向校外投“处女作”时,在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时,都给了我很多鼓励;此外,在公众场合,如在推荐我破格提升副教授时,在经济学会议上,在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系、经济所成立大会上,甚至在年轻人调进华南师大时,他都说过很多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我的话。令我感动的是,他说这些话完全是出于对年轻人的成长的由衷的喜悦和关心,毫无个人的动机。平心而论,我和卓老的关系很好,但这只是一种学术交往。我们的私交很少。我甚至记得我8年来唯一送过给卓老的私人礼品,就是1981年北上-访学前第一次去卓老家时在越秀北路商店买的一小串香蕉(我按当时习惯拿弹簧称复称,气得这个大概是国营小商店售货员哇哇叫,所以印象很深)。

 

——扶掖:他甘为人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尽量提携、扶掖晚辈尽快走上成才之路, 尽早挑上学术大梁;对晚辈“青出于蓝”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就, 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决不会像一些人那样由此产生莫明其妙的嫉妒和失落感。1986年夏,我任讲师三年后申报副教授,由卓老作学术鉴定。他在写于78日的评语中热诚地指出:

 

“作者自198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年到现在,发表论文5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多篇,特别是对于第三产业有独到的研究,1984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一文是他的一篇代表作,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长期以来,只强调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把服务消费品的劳动当作非生产劳动,当作非商品,甚至不承认第三产业的存在,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也持这种观点。作者在当时环境下,敢于坚持真理,从事第三产业的研究,这说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比较坚实的修养。

 

作者在论述服务消费品的价值实体时,特别引用马克思在考察‘劳动的剥削程度’时,分析资本家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时讲的,其‘决定性的意义’,是揭示价值(从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是劳动,而资本家及其一伙不从事劳动,却用各种借口瓜分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理论上确认价值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就排除了资本、土地的‘服务’也形成价值的种种谬论,为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唯一来源。……这就解决了两个大问题:第一,物化并非指物质产品;第二,剩余价值也是劳动,并非等于剥削。……”

 

  卓老最后在评语中对我进行了十分热情的勉励和充分的肯定,建议把我破格升为副教授。在上级领导和卓老等前辈的支持下,我于1986年晋升为经济学副教授。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24 2:07:53 编辑过]

离线liyu

发帖
1248
金钱
1770
经验值
567
只看该作者 245楼 发表于: 2010-02-24
多谢老同学春节宴请,祝江帆同学和太太在新年中健康平安,工作顺利!也祝511001及所有老师、同学新年好!平安顺利! 万事胜意!

[此帖子已被 liyu 在 2010-2-24 15:03:15 编辑过]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46楼 发表于: 2010-02-24
谢谢你,LIYU,也祝愿你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247楼 发表于: 2010-02-24

终于与久仰的78届才女-邻家小妹见面(李江帆的小妹),十分高兴.众校友亲切留影,谢老同学,收藏了.

[此帖子已被 511001 在 2010-2-24 18:01:40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48楼 发表于: 2010-02-25
11. 最后照片

      卓炯研究员与我的第三产业研究(续)

11. 最后照片fficeffice" />

 

1987615日(星期一)上午,卓老应邀前来刚成立的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参加84级研究生陈圣河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会议在经济所一楼狭窄的会议室举行。担任答辩委员的还有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主席)、丁家树(导师)、齐咏冬老师和我。卓老是在前一周末参加了中山大学一整天的答辩会后来华南师范大学的。他的评语早在63日就写好了。丁老师事后回忆道,卓老来华南师范大学时已很疲倦了。他当时注意到了卓老在答辩会上一边听,一边打瞌睡,甚至发出了轻轻的呼噜声。他想,卓老真是太老了,三个小时的答辩会对他这位79岁的老人来说已是体力不支的重负,以后再也不敢请他老人家来参加答辩会了。谁知这不幸而言中。谁也没有想到,以后就是专请,卓老也不能来了:他老人家永远休息了……

 

在答辩会中休,陈圣河退场准备答辩提纲时,卓老与ersonName w:st="on">黄家驹ersonName>、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丁家树">丁家树ersonName>老师坐在会议室里聊天。答辩秘书许镇德抓起相机,把这一情景拍进了镜头。从这张生动而珍贵的照片上看,坐在椅上的卓老脸带笑容,谈笑风生,精神状态似乎还不错。但是,答辩会过后仅仅9天,他就匆匆地离开了人间,使我感到震惊和悲痛。我未证实卓老在这9天内是否拍过其他照片,因而不能断定这是不是他生前的最后照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他老人家生前在华南师大拍的最后照片。那时我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是我提议并布置了任务,答辩全过程均录音,答辩结束后,答辩研究生与全体答辩委员合照留影(以后这成了经济所的一个惯例)。当时录音是搞了。不记得什么原因,合照这事给错过了,而大家都没想起来。这样,我也就缺了一张与卓老的最后合照,多了一件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我从来没有和卓老合照)。

 

                                                   卓炯研究员的“最后照片”(1987.6.15,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

                                                   左起:丁家树老师、卓炯研究员、黄家驹老师(李江帆的硕士导师) 

 

答辩会结束后,卓老的助手杨永华特地请卓老到他安顿不久的家里吃午饭(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家驹">黄家驹ersonName>老师安排了校车将卓老送到中区5栋。当时学校的住宅条件还很差,老杨一家三口住的是一间又黑又闷的小房,12平方米,连厨房也没有,要在走廊做饭。尽管如此,据说卓老那天还是显得很高兴。他对老杨说,现在房子太小,等你以后搬了新房,我们再好好地做一顿饭,把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黄ersonName>老师、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丁">丁ersonName>老师他们也请来聚聚。谁知这一餐饭竟成了卓老在华南师大“最后的午餐”……

 

  我也没有料到,答辩会结束后,我和经济所师生们在小车旁与卓老的挥手道别(我记得因临时要车,车似乎来晚了一点,我们等了好一会儿),竟成了与我尊敬的师长的永别。我真后悔当时没有“不请自去”,闯到老杨家去与卓老共进“最后的午餐”:我那同样又黑又闷又小的宿舍就在杨永华的宿舍旁的中区4栋,不过十几步之遥。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2-25 12:40:30 编辑过]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49楼 发表于: 2010-02-25
      多谢老同学祝福,也祝liyu和全家以及所有台山同学和老师虎年幸福,生龙活虎!
离线liyu

发帖
1248
金钱
1770
经验值
567
只看该作者 250楼 发表于: 2010-02-25
谢谢511001!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万事如意!

离线liyu

发帖
1248
金钱
1770
经验值
567
只看该作者 251楼 发表于: 2010-02-25
谢谢!祝老同学龙卷凤合府,还有俩位妹妹以及所有台山同学和老师虎年幸福,生龙活虎!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52楼 发表于: 2010-03-02
12.深深怀念

卓炯研究员与我的第三产业研究(续完)

12.深深怀念fficeffice" />

 

据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曾牧野研究员回忆,卓老星期一在华南师大答辩回来后,去中山纪念堂参加了几天政协会议。他从开着冷气的会场出来,被骤冷骤热刺激患了感冒,星期六(ffice:smarttags" />62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就住进省人民医院东病区(高干病区)治疗。星期日(621)他感到不舒服。星期一(622)曾院长去探病,带去了卓老被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的喜讯。当时卓炯神志还很清醒。两天后的星期三(624)下午,曾院长主持孙孺研究员追悼会(孙孺研究员615日凌晨去世)。卓老因住院不能去参加追悼会,事先还委托儿子代他去。谁知追悼会刚结束,曾牧野副院长就接到卓炯病危的通知。他们马上开车赶到医院,卓老已去世了!这从天而降的噩耗使人们顿时惊呆了!一个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经济学家,就这么匆匆忙忙地走完了他那不平凡的七十九年路程。

 

198775(星期日),在广州殡仪馆令人心碎的哀乐声中,我和卓老数百名生前好友、同事、学生排着长队默默地向卓老遗体告别。我怀着深深的悼念之情给卓老送了一个花圈。当时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是,我第一次感到安卧在玻璃棺鲜花丛中的卓老个子是那么的小(奇怪的是我平时没有此感觉)。然而,他的高风亮节又使他的形象在他的同行和学生——无论是赞成他还是反对他的观点的人——的心目中是那么高大。卓老数十年来坚持不懈地研究他所钟爱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提出了发人深醒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经济思想、“商品万岁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为基本经济规律等思想。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的理论的坚定性,不跟风走,不向任何政治压力屈服的气节。

 

此后不久,怀着对卓老的深厚感情,由杨永华执笔,梁桂全、郑炎潮、我和梁秩森同学合写了一篇题为“亮节高风,彪炳后人”的悼念文章,在《南方日报》1987年7月20日发表,寄托了我们对卓老的深深哀思(杨是卓老助手,梁、郑、梁、李是华南师大研究生同学,当时都在华南师大任教)。

 

        

                        悼念卓炯的文章《亮节高风 彪炳后人》南方日报1987.7.20

 

在纪念卓老的时候,我感到遗憾的是,他的书稿打印出后曾托梁桂全同学带给我,征求我的意见,而我没来得及与卓老谈。本来,我读后曾想过建议卓老推敲一下他使用的“简单商品生产”与“扩大商品生产”概念ostID=440162#_ftn1" name=_ftnref1>[1],因为在卓老看来,简单商品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商品生产,其剩余价值等于零或很小;扩大商品生产则是生产规模扩大的商品生产,有剩余价值。我则认为,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也有剩余价值(其份量不一定小),只是全被资本家用于自己的生活消费罢了。卓老还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初期以前都是属于简单商品生产,而资本主义商品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都是“扩大商品生产”。我则以为,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中,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都同时并存,并不构成古代与当代经济的分水岭,区别的只是其扩大再生产的增长速度之差。我觉得他把“简单再生产”与“简单商品生产”中“简单”一词的两个不同涵义给混淆了。事实上,前一“简单”指生产规模不变,是相对于“扩大再生产”而言的,可以包含剩余价值;后一“简单”,则指小商品生产,它不包含剩余价值,但也可以是扩大再生产,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而言的。考虑到这是涉及卓老的“扩大商品经济论”命名的重大问题,我不能只提问题,还必须想出很好的替换概念,才好向他提出,而我一时也想不出“高见”,加之在广东省青年社会工作者协会和广东经济学会举办的两次卓炯经济思想研讨会期间,我都因恰好参加学校考勤严格的“脱产”英语培训班(说是“脱产”,其实我的授课任务并没减),不能全过程参加,以后也没找到恰当机会与卓老面谈。卓老平时身体健康,我也压根没想到他会这么快告别人世。这就使我失去当面向他提出建议的机会,成为我永远的遗憾。

 

  不过,值得告慰卓老的是,他一直关心、支持着的第三产业研究终于结出硕果。经过从198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7月到19886月的“八年抗战”,在卓老逝世一年后,我终于完成了42万字的《第三产业经济学》。这一理论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较高评价,它也给予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实践和决策以良好的影响。我深深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多年培育、殷切期望、关怀和褒奖,也深深感谢卓老和省内外很多前辈、朋友多年来对我的支持、教诲和帮助。特写此文,以志纪念。

 

   

          广东经济学会主办“卓炯经济思想和市场经济理论研讨会”与会者合照(1994年夏,在卓炯家乡湖南慈利,后排右5为李江帆)

 

 

 

19946月初稿,原题为“热诚扶掖晚辈的青年导师——回忆卓炯老前辈对我的关怀”

19972稿,辑入ersonName w:st="on">李江帆ersonName>:《第三产业与服务消费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223稿,略有改动

200710274稿

200871小改

200911-2010年3 小改

 


ostID=440162#_ftnref1" name=_ftn1>[1]参见卓炯:《政治经济学新探》,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51-255; 《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ersonName w:st="on">0ersonName>年版,1-2页。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2 12:51:40 编辑过]

离线Laotao

发帖
45295
金钱
540850
经验值
13731
只看该作者 253楼 发表于: 2010-03-03


祝李江帆、邻家小妹、511001和老三屆同学们新春快乐、如意吉祥!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254楼 发表于: 2010-03-04
Laotao:


祝李江帆、邻家小妹、511001和老三屆同学们新春快乐、如意吉祥!

  请允许我代表“邻家小妹”(还有照片中的“邻家大妹”)和照片中的一中校友多谢Laocao二哥的新年祝福。祝laocao二哥、二嫂合府和海内外的台山同学们、老师们新年快乐,龙精虎猛!

[此帖子已被 龙卷风 在 2010-3-5 0:04:40 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