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641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6-11


揭秘:1949林彪为何缺席开国大典[转帖]

    开国大典时,远在汉口的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年方42岁。

    这位破产工厂主的儿子,参加南昌起义时还是一名连长。然而,仅仅过了5年,他就坐上了红一军团军团长的位子,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红一军团是红军历史上的一支主力部队。

    年长林彪8岁的聂荣臻担任军团政治委员,直到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并取得平型关大捷后,他们两人才“各奔前程”。12年后,他们在平津战役中再度携手。

    有人说,林彪瘦小的躯体中蕴藏着过人的计谋,打仗有一套一套的点子。

    也有人说,林彪一旦进入临阵状态,就会将一切置之度外,对于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东西都漠然置之,兀坐着,或者如同梦游者一般来回踱步,脑海中只有战争、战争、战争……

  林彪打仗很独断,他经常直接指挥到师,特别是打运动战。重要战斗、重要方向,他有时还直接指挥到团。

    当年“东总”和四野的秘书、参谋人员都说,林彪的电报,一般都是按先师后纵队(军)再兵团的顺序发出去。署名“林罗刘”、“林罗刘谭”、“林罗赵”,经常是电报发走了,再送给“罗刘”等看。衡宝战役后期,林彪病了,倒在床上指挥,电报记录完了,秘书代“林罗赵”签上名便发走了。

    打下锦州时,有的师在哪儿,纵队不知道,林彪知道。有时兵团正在执行第一封电报指示,师里已经按照变更令的第二封电报行动了。

    几位在黑土地上当过师长、政治委员的老人说,部队行军到达指定地域,第一件事就是向林彪报告当时的敌情。三下江南时,林彪要求20分钟内就得将下面的敌情报告给他。十几个师,到地方不过个把小时,情况通报就下来了。这就逼着你往前跑,不打官僚主义仗。一仗下来,林彪6小时内要简报,24小时要详报,逼着你总结经验教训,把你搞得紧紧张张的,脑子里一点空儿也没有。

  林彪是个典型的什么事(除军事外)都不管不问的人。谁的军容风纪不整了,谁喝醉了,谁吵架了,他都好像没看见、没听见似的,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打胜仗。”

    四平保卫战期间,警卫员坐在炕上擦枪,不小心走火了,一梭子子弹穿过窗户射出去,在场人的脸都吓白了,可正在屋内踱步的林彪,只“嗯”了一声,便又继续踱步起来。

    在哈尔滨,一个警卫员大白天上街,枪叫人抢跑了,衣服扒得就剩一条裤头,窝窝囊囊哭着回来后,大家这个气呀就甭提了,只有林彪停止踱步,瞅瞅那个警卫员,又瞅瞅大家,那目光就像是不食人间香火似的,没有一点大惊小怪的意思。

    林彪是一个统兵打仗的“怪才”。

  国共大战一触即发,东北成为两军(也是两党)首要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中共资深革命家陈云、彭真、罗荣桓、黄克诚、萧劲光以及高岗等云集东北,山东八路军、淮北新四军纷纷赶赴东北。派谁去统领这支“兵强将广”的“东北民主联军”?毛泽东首先想到了林彪,并赋予他指挥东北党、政、军全权。从此,一幕幕战争活剧在白山黑水间上演。

    仅仅过了两年,东北战局就发生剧变。

    辽沈战役期间,林彪以牺牲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兵47万,52天解放东北全境。然后,指挥百万大军秘密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完成了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后,东北野战军易名为第四野战军,参加了入城式。在1949年2月12日北平各界庆祝解放的大会上,林彪的画像曾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由北平国立艺专教职员工作团连夜赶制的。

  在北平城内休整两个月后,林彪挥师南下,追歼白崇禧部队,解放华中地区。

  第四野战军组团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时,林彪正忙着实施衡(阳)宝(庆)战役,根本脱不开身。他对站在一边的参谋处长苏静说,叫罗政委带队去开会吧。

    当时,罗荣桓在天津养病。

    在十大元帅中,有两位戴眼镜的书生,一位是因眼睛负伤致残的刘伯承,另一位就是四野政委罗荣桓。

    罗荣桓自小酷爱学习,在湖南老家,至今还流传着他躺在树杈上看书,掉进池塘的故事。

    四野进入北平后,罗荣桓又忙着去天津视察。他忘了他只有一只肾,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后又确诊为肾癌。由于长期患病,手术后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终于有一天在与一位干部谈话时突然晕倒了。

  中共中央特派医学专家黄树则前往天津为他诊断治疗。由黄捎去的毛泽东的亲笔信上说:“……不宜南下,可回北京治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四野代表团共13人。10名正式代表中,罗荣桓和钟赤兵是病残人员,曾泽生和张轸是起义将领。其余几名军以上干部大多是副职。总的看来,四野战斗部队的主官一个也没有去北平出席会议。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还剩下约160万兵力,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虽然无法从战略上构成有效防御,但局部兵力相对集中,还有残喘之力。

    因此,对于四野来说,参加政协会议是次要的,主要是消灭白崇禧,解放大西南。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附录的战役要图上可以看出,横跨10月1日的战役有两个。一个是第三野战军一部与闽粤边部队共同发起的漳(州)厦(门)战役,另一个是第四野战军主力和第二野战军一部参加的衡宝战役。

    当朱德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时,第四野战军部队正炮声隆隆地向前推进。

    苏静返回汉口后,向林彪汇报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情况。

    “这回名字怎么排的?”屋里踱着步的林彪问苏静,其实他已从报纸上看到了会议公告。

    “大概是按得票多少排的吧”。苏静含糊地回答。

    全国政协会议,选出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在56位委员中,林彪排在第7位,前面6位分别是: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排在林彪后面的有彭德怀、刘伯承、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等。苏静也弄不清楚名字是如何排的,他猜也许是按得票多少吧。

 林彪再没有多问。

    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时,年仅49岁,位列第三名。在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小,被称为“少帅”。

    1971年9月13日,66岁的林彪乘坐三叉戟飞机叛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的荒漠上。

    中共中央将林彪开除出党,被定为反革命集团主犯。

    2001年,北京电视台拍《蒙古纪行》的电视片,曾专门到温都尔汗。他们的吉普车辛辛苦苦转了几十圈,就是找不到林彪摔机的地方。天快黑了,有两个骑摩托车的当地人路过,这才把他们带到坠机现场。30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人来此扫墓,本来不大的墓堆早被风雨荡平,大块的飞机残骸已经散失。唯一与别处不一样的就是地面上有很多白色碎片,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飞机大火烧后的结晶。

  黄克诚对林彪曾如此评价道:“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据我了解,毛泽东和朱总司令在根据地指挥中央红军作战时,他们手下有几个著名的战将,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黄公略……红四军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创建的,成立红一军团后,红四军就是林彪指挥,他是红四军军长……在这三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红四军。”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6-11

luo:辛苦西!继续听古、、、

                 

[此帖子已被 211k 在 2009-6-11 20:50:13 编辑过]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6-11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6-12

毛泽东成为千古伟人的机理初探[转帖]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历史突然改变了轨迹。“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以非凡的胆略与智慧,领导中华民族绝处重生,仅仅用了二十八年时间,就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国内外所有强大的敌人,一雪百年耻辱,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中国人民从列强的宰割与蹂躏中奋然站立起来以后,毛泽东在一穷二白, 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发下宏愿: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将毛泽东的伟大理想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然而在我们攀登顶峰的道路上,将会充满艰难与曲折。中国要想后来居上,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引领 21世纪世界新潮,不仅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一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军事家,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首先造就象毛泽东那样具有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雄才大略的第一流的领袖群体。毛泽东作为生长于中国大地的世界第一流的伟大领袖,为我们研究他的成长历程,探求造就伟大领袖和统帅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他13岁前学过四书五经, 朝夕诵记中潜移默化了他的心灵。“影响毛泽东性格,塑造毛泽东人生境界的,还有丰富的古典文学名著。象《精忠传》、《隋唐嘉话》、《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书中古侠们打富济贫的行为,梁山好汉们的造反精神,孙悟空的叛逆性格等” 。在13岁时由于认定继续背诵哪些陈腐无用的经书不合自己的心愿, 他便决定在家自学了。 这时的毛泽东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什么? 只是被强烈的求知欲驱动着学习他所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后来他读到一本郑观应写的讨论社会 政治问题的书《盛世危言》, 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震撼。他回忆说,“我读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个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盛世危言 》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 毛泽东17岁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反映出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位很有志气的青年。在东山学校,他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从这本书里,他认识了令他非常钦佩的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林肯等人物。他在东山的求学只有短短的半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新军。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弃武从学。但学什么呢?毛泽东回忆说,“我并没有判断学校优劣的特定标准,也不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他对学校的了解一是报纸广告,二是朋友介绍, “一个警政学校的广告引起我的注意,于是去报名投考。但在考试以前,我看到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的广告,它不收学费,供给膳食,还答应给些津贴。这是一则吸引人鼓舞人的广告。……我改变了投考警校的念头,决定去做一个肥皂制造家。……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成了学法律的学生,他劝我进他们的学校。我也读了这所法政学堂的娓娓动听的广告。……我写信给家里,重述了广告上所许诺的一切,要求给我寄学费来。……另一个朋友劝告我,说国家正处于经济战争中,当前需要的人材是能够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他的议论打动了我,我又花了一元钱向这个商业中学报名。我真的被录取了并在那里注了册。……有一天我读到了个广告,介绍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的优点。……我认为最好能在那里成为一个商业专家,就又付了一块钱报名。……我进了这个学校,但是只耽了一个月。我发现,这所新学校的麻烦之处,在于很多课程都用英语讲授。我和其他学生一样只懂得一点点英语。……我的下一个经历是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了一块钱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名列第一。……我不喜欢第一中学。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不如独自看书学习。”此后毛泽东住进湘乡会馆,每天到省立图书馆去读书,主要是世界地理和历史。后来实在没有钱了,才又留意广告,考进湖南师范学校,“我在师范学校当了五年学生,并且抵住了后来所有广告的引诱。最后,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 从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八年,这是毛泽东一生接受的最正规、最完整的教育。

    单从以上引述的有关毛泽东就学的的经历来看,可谓乏善可陈。读了六年私塾, 一无留洋背景, 二无名牌学历。17岁读高小, 后来是一联串的技校, 而且个个半途而废。25岁才师专毕业。 这样一份简历在一般人看来, 别说锦绣前程, 就是混碗饭吃, 也是实属不易。毛泽东的求学经历, 为何如此坎坷? 因为他内心深处孜孜以求的是超凡脱俗的“内圣外王”之道, 天下没有一所学校有能力传授! 而这一切只有靠他自己去独立探索。就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非凡的个性,和由此产生的超人的智慧。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领袖,关键的原因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出了伟大领袖的心理素质。一种高屋建瓴的领袖心态。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性格形成对其以后一生的成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与其当时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如果不是出生在湖南, 他的心理发育历程也许会大不相同, 中国的历史也可能随之而大不相同。湖南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在近代出了个曾国藩。正如唐浩明在《曾国藩》一书中描写的那样, 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 十几万湘勇带着从金陵劫掠的大批财富, 回到湖南 “起屋买田, 送子读书, 经商跑大码头, 出门会阔朋友, 开湖南一代新风, 遂使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 从此眼界大开, 风气大变, 人才辈出, 灿若群星, 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 最有影响的一个省份。” 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崇仰和学习曾国藩, 在湖南青年学子中蔚然成风。莫志斌,陈特水在《跟毛泽东学读书》中披露,青年毛泽东是极为推崇“圣贤”的。他“衡量圣贤的标准,显然是受了曾国藩家书的影响。”曾国藩为教育曾氏子孙,选择了“古今圣哲”周文王,孔孟, 司马迁, 诸葛亮等33位中国历史上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就完整地记录并深入研究了这33位曾国藩选出的“圣哲”,其中多位在毛泽东的早期著作中多次出现。毛泽东特别崇拜曾国藩从修身养性的“内圣”入手,中道致力于经帮治国,治军,“平天下”,从而引向“外王” 之道。在青年毛泽东眼里,曾国藩是位既懂“内圣”之道,又获“外王”之绩的“圣贤”人物。在曾国藩的影响之下,加上西学东进的时代感召,和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毛泽东逐渐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那就是师从古今中外的众多最伟大的人物,修炼“内圣外王”之道,兴邦治国平天下,改天换地救中国!

    伟大的志向造就了毛泽东非凡的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为了完成“天降大任”,毛泽东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吃大苦,耐大劳的品格。 他和友人一起徒步考察湖南,“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沿途乞讨,体察民情。为了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每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他常赤身露体,呼号狂奔着在峥嵘险峻的岳麓山上奋勇登攀。抒发着战天斗地的万丈豪情。寒冬腊月,冰水浇身。风急浪高,劈波斩浪。风吹浪打,闲庭信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青年时代的壮志豪情,在他令人回味无穷壮美诗篇《沁园春.长沙》中得以尽情的展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顶天立地的豪迈气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他胸怀远大抱负,有意识地自我训练的结果。

    在品格修养中, 毛泽东还非常看重成大事者忍辱负重, 愈挫愈奋, 百折不挠的意志磨练。正是这样的心理素质使他在日后极端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 在受到错误路线打击排挤的逆境中,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领导中国革命, 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正是这样的心理素质使他所造就的人民军队具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 它要压倒一切敌人, 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正是这种气概, 铸成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它让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们无不心惊胆寒。毛泽东曾反复研读司马迁在受腐刑之后写给朋友的《报任安书》, 并仔细地琢磨司马迁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毛泽东经常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来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挫折, 要不为逆境所折服, 要奋发有为。毛泽东日后考察干部, 也特别看中能否经得起挫折这一条。后来邓小平几落几起,终成大业。这与毛泽东除欣赏其才干外,也爱惜其能经得起挫折的品格很有关系。

    司马迁对毛泽东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司马迁注意读“无字之书”。他20岁以后,游历各地的名山大川,考察史迹,广收史料,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司马迁的“实学”精神令青年毛泽东深受感动,他表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在司马迁的“实学”精神影响下,毛泽东一生注重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927年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其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后来在延安又写了《实践论》。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其获得真知灼见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伟大的志向在造就其非凡品格的同时,也使他拥有了做为领袖所必备的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张昆弟1917年9月日记曾记述:“毛君云,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 638页。)胸怀大志的青年毛泽东喜欢“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毛泽东自述:“我渐渐聚集了一批学生在我的周围,这些核心成员后来组成一个团体,对中国的大事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一群态度严肃的人,无暇谈论琐事。……我和我的朋友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本质、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和宇宙。”这些人包括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萧三、陈昌、周世钊、罗学瓒、彭道良等中国革命运动的先驱。他们组成的团体就是著名的“新民学会”。 “《礼记》里的‘大学’篇中有‘道在新民’;《书经》里的‘汤诰’篇中,有‘人作新民’。我们取其‘新民’,意在除旧布新。新的人,新的势力,开一代新风!”不久以后,毛泽东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便高举着共产主义这面大旗,凝聚党心,军心,民心,让千百万仁人志士,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的伟大目标,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分身碎骨,心甘情愿!天安门上毛泽东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全球华人,无不动容!建国之初,毛泽东“超英赶美”一番宏愿,海外赤子,竞相归国。没有汽车洋房,没有金钱美女,只有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新中国建设蓝图!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蒸蒸日上,一日千里。今天让我们反思一下,如果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时,不用解放全人类的的伟大目标为感召,而是用为实现“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奋斗,谁会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头都没了,还想啥?毛泽东如果没有“超英赶美”的宏图大志,而是“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海外精英们还会有毅然回国的激情吗?毛泽东的伟大,在于其志向的伟大,感召力的伟大,凝聚力的伟大!

    伟大的志向不仅造就了毛泽东非凡的品格,也造就了毛泽东超人的智慧。毛泽东安邦治国,改天换地的奋斗目标,注定了他只能师从天下最有智慧的那位老师---五千年的历史。1910年毛泽东在私塾里第一次读到了吴乘权等编修的《纲鉴易知录》。这是一部简明中国通史。私塾的学习为他的打下了古文的基础。后来他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里读到了《御批通鉴辑览》。这部书是由臣下将乾隆帝朱笔御批的《资治通鉴》的800条汇编而成。此书的卷首还有乾隆写的序言。学安邦治国何人最有资格当导师?当然是建功立业的帝王。这样的帝王总结出的历史经验,正是那时的毛泽东在冥冥之中苦苦寻找的指路明灯。就是为了读这本史书,他退学了。按照乾隆的指点,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了浩瀚的历史海洋。从此以后,毛泽东读史成瘾。史书成了他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资治通鉴》是他最为欣赏的著作之一。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百度百科)。毛泽东评价《资治通鉴》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非浅。”

    《二十四史》也是毛泽东最爱读的一部史书。该书是由清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局的结果,它以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中国几千年的沧桑历史。是中国唯一一部完整的、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官修史总集。全书共有三千二百多卷,八百多册,约有四千万字,可谓包罗万象。毛泽东并非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考证式地读史。而是带着问题读,根据需要读。目的是学习安邦治国平天下之道。

  当毛泽东将上下五千年的天下兴亡,人世沧桑,尽收眼底,烂熟于胸,融汇贯通之后,终于找到了上帝为历史当裁判,为帝王写评语的感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跃然纸上: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毛泽东将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经验教训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之后,他本人也就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达到了料事如神,用兵如神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通过正确的“修炼”确实达到了“神”一般的境界!

    这里我们并不想鼓吹神秘主义。而是要探索毛泽东成为千古伟人的机理,从而让毛泽东式的领袖人物能在中华大地上层出不穷!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历史是如何启发毛泽东的灵感的。

    毛泽东的许多政策和方略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比如《汉书》中《赵充国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时边塞有事,京师发兵,粮草运输极为不便,往往兴师动众至边疆,敌已遁逃。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督兵西陲,多次上书,提出“屯田戍边”, 寓兵于农的主张,而且身体躬行就地解决军粮, 这样可避免长途运输的困难, 节省国库开支, 以逸待劳, 长期戍边。 这个主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曹操和曾国藩也搞屯田,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为抗战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解放后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及黑龙江军垦农场等重大举措, 提供了历史借鉴。(将来有朝一日,中国大举开发非洲或月球什么的,这条仍然可以借鉴。此乃后话。)

    毛泽东善用兵, 其中很多也是从赵充国那里学来的。赵充国主张, “善战者致人,不致 于人” 。毛泽东将之表达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赵充国讲, “战无必胜,不苟接刃; 攻不必克,不苟劳众。” 毛泽东总结为“不打无把握之仗。” 赵充国提出“以逸待劳,取胜之道也。” 毛泽东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

    赵充国平定西羌少数民族暴乱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保护牧农草地的政策受到牧民的拥戴。这为毛泽东长征路过彝族地区的民族政策提供了示范。赵充国的“严惩首要,胁从不问,善待来使,保护牧民”的民族政策,最终使罕开族不战而降。而与其合谋的先零族的入侵,也因势单力孤而被击破。后来孔明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更是将对少数民族的攻心战术发挥到极致。这对毛泽东的民族政策和俘虏政策的制定有重大启示。

    范忠程在《博揽群书的毛泽东》中,记述毛泽东在《赵充国传》讲到兵法的地方逐一圈划。三个大圆圈的竟达19处之多。从圈点浓密,标记繁多,批语精当来看,毛泽东对赵充国印象极为深刻。

    毛泽东读《史记 . 高祖本记》与《史记 . 项羽本记》,对刘,项二人楚汉相争前后的历史作了认真的思考。毛泽东认为项羽的缺点在于优柔寡断,沽名钓誉,不善纳谏。肯定刘邦了解人民心理,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决策对头,用人得当。后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民主人士李鼎铭的“精兵简政”的建议时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只要你说的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后来又建立了人民政协制度,就是由刘邦这样的历史经验而来。

    在楚汉相争最关键之际,两军相持于荥阳。楚军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荥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不顾谋臣范增的反对,放弃了接近灭汉的胜利,“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而东为楚。” 和约签定后,项羽松懈,引兵东去,而刘邦得以喘息,最后打败了项羽。这段历史毛泽东自然是牢记于心,决不会重蹈项羽覆辙。1949年4月,在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之际,重演刘邦故伎,向共产党提出划江分治的主张。毛泽东不顾斯大林的压力,坚决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此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著名诗篇中,阐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经验:“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许多高超的智慧和谋略都是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上所举的仅仅是其中的几个例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泽东的智慧,本质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原因。

    中国的历史虽然为战争和谋略提供了大量借鉴,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战略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只有苏联一种模式。毛泽东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几乎从头摸索。而不是在大量历史经验的指引下,胸有成竹。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才华横溢,而经济建设中则屡屡失误的主要原因。这也正是这位伟人的历史局限之所在。

    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不仅面临着超级军事强国,也面临着它的超级经济和科技实力。小小寰球,两只猛虎,早晚会有一决高下的时候。中华民族要想后来居上,必须要技高一筹,未来的竞争既是实力的竞争,更是智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领袖之间的较量。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楚汉相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刘邦,项羽领导水平之高下。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弱者可能打败强者,关键在于统帅。

    “导师伟业垂千古,长征接力有来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未来中国的领袖们,应当学习毛泽东,研究毛泽东,超越毛泽东。批量造就新一代的毛泽东。 关键要抓住两个方面,首先是要有远大的抱负,中华民族决不会甘为人后。。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创造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号召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凝聚力。只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发奋图强,科学谋略,才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顶尖水平!要继承和发扬天不怕,地不怕,不信鬼,不信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的毛泽东精神。二是要大量研究谋略,不仅是中国的谋略,更要加强研究西方的谋略,特别是经济谋略。未来的主战场更有可能是在经济领域展开。什么是领袖,领袖就是谋万世者,领袖们的谋略从哪里来,毛泽东的伟大成就表明,其过人的智慧主要来自于对中华五千年谋略史的正确总结。靠的是对历史上的大量实例分析来积累经验。这和诸葛孔明初出茅庐便能够大展宏图是一个道理。中国未来的领袖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精通千百年以来的西方经济谋略史。最后创造出结合双方优势的中西合璧的新的谋略体系。从而占领未来竞争中的智慧制高点。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钱学深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6-12


    揭秘:红军在长征路上为何从来不中埋伏[转帖]

 
    提前培训掌握先进技术 破译敌电几达百分之百 老蒋至死不知泄密真相———

    长征期间曾任红三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说过:“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在万里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

    提前开始培训电讯人员

    掌握破敌密码独特方式

    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中,有一批侦察兵,抓舌头、化装探路立下了大功,不过这类侦察一般只具有战术价值,很难了解到敌军高层计划和整体部署。在长征途中不间断地侦破国民党的密码,才是红军侦察工作最出色之处。如今,尘封的档案已公之于世,那些隐蔽战线英雄的历史功绩也终于可以大白于天下。

    1976年深秋,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当时的中央调查部长罗青长谈起了情报工作说:“《长征组歌》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错,毛主席用兵确有过人之处,但他也是以情报做基础的。”“红军之所以敢于在云贵川湘几个老军阀的防区内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我们在龙云、王家烈、刘湘、何键的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并且破获了他们的密码。”

    长征期间,红军能在无线电侦察中取得杰出成就,归功于中共中央对电讯工作早有远见。1929年,周恩来便在上海秘密组建无线电人员培训班,并委托苏联帮助训练了一批电台工作人员。苏联的无线电侦破和保密技术,在世界上已处先进之列,中国共产党的无线电通讯工作从建立之初,便体现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本国人员艰苦奋斗相结合的精神。打入国民党高层和特务机关内的中共中央特科人员,也智取了敌核心部门的一些密码本,不仅以此译出许多重要情报,也掌握了其编码规律。

    进入上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在苏联和国内培训的电讯人员被分派到各支主力红军中,他们结合学到的技术和获取的敌情,又结合实践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破译敌人密电码的独特方式。

    破译成功率几达百分百红军多次避过口袋阵。

    红军从1931年的第二次反“围剿”开始,便开始截获破译国民党军的电码,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指挥反第二、第三次“围剿”时对敌情了如指掌。不过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国民党军各部大都在苏区周围相对固定的位置作战,主要靠有线电话指挥,红军便难以全部掌握敌军的指挥和部署情况。

    长征开始后,敌我双方的军队都在时时运动之中。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建立有线电话网,蒋介石对国民党军各军、各师下达命令主要通过无线电报发送。此刻,红军的电码破译活动达到了最高潮,敌军的电令大多数都能截获,破译成功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例如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台长宋侃夫,内部外号“本子”,意思是他拿到电台收到的国民党军电码,不用查对密码本,便能心中有数地把它的内容念出来,基本上不会有差错。

    在中央红军长征时,负责电讯侦察的军委二局提供的一个个准确情报,帮助中央摆脱了危险。如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军在湘西设下口袋阵,一渡赤水后川军以三十多个团在长河南岸准备拦截,过大渡河前敌军在大树堡一带布有重兵等情报,都使毛泽东等领导人下决心迅速改变前进方向。长征结束后,毛泽东高度评价和赞扬曾希圣和他领导的军委二局说,没有二局,红军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一、四方面军接力值班几乎截获敌军全部电报

    中央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后的半年间,大部队白天行军,电台人员只好收起机器跟随行动,路上无法进行工作。此时,红四方面军的电台还在川陕苏区的固定位置,于是在白天负责截收敌台信号,并将其破译出来。天黑后,一方面军的电台到达宿营地,四方面军的电台马上把截获内容发给一方面军。接着,一方面军的电台在夜间工作,截收国民党军夜间的电报通信。一、四方面军相隔数千里仍保持着接力式的相互配合,才确保了在长征中几乎不间断、无遗漏地截收敌军的全部电报。

    1935年秋天,红一方面军先期到达陕北,在电讯侦察方面同四方面军相互配合的关系又有所改变。后来红四方面军从四川西部长征北上,白天电台停机行军,又是一方面军的电台截收破译敌军电码,再通知四方面军的电台。

    当中央红军长征时,红六军团有一部电台,先后由一、四方面军的电台同其保持联络,也能分享到情报。在长江以北活动的红二十五军没有电台,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前,他们同中央联络要靠交通员,走一次需要几个月,沟通信息非常困难。毛泽东到达陕北后,见到由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合编的红十五军团首长徐海东,马上分配给他一部电台,这样各支主力红军都有了电台,都可以保障电讯联系并对敌实施侦察。

    在长征中进行无线电侦破的无名英雄,除了军委二局局长曾希圣,还有红一方面军的电台台长王铮,红四方面军的宋侃夫、王子纲等人。红四方面军密码破译专家蔡威在长征中带病工作,被担架抬出草地时病逝。总司令部的领导人非常伤感地说:“我们失去了一双宝贵的眼睛。”出于保密需要,直至上世纪80年代,蔡威的福建老家才公布了他的英雄事迹,并把埋在甘肃的遗骸运回家乡隆重安葬。

    国民党效率低下“玻璃杯赌宝”红军胜。

    在红军长征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内情大都能细致掌握,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行动却基本茫然不知。毛泽东称赞长征时担任军委二局局长的曾希圣说,曾希圣同志是搞“玻璃杯”的,我们和蒋介石打仗,好像玻璃杯里压宝,看得准、赢得了。

    在长征中,国民党军的密码红军能够侦破,红军的密码敌军却从来无法破译。当年红军电台有一条基本要求:“人在密码在,人亡密码亡”。遇到危急关头,首先砸电台毁电码。如中央苏区失陷时、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失败时,机要人员都会毁掉一切机密,直至牺牲也不泄露。国民党军队被红军成师、成旅地消灭时,却一再出现电台连同密码一同被俘获的现象,不少电讯人员受到教育后还参加了红军。

    在电讯保密问题上,充分体现出国民党当局的效率低下。1931年4月,中共中央负责保卫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叛变,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知道了自己的秘书钱壮飞是共产党,而且已破译了他身上的密电码。徐恩曾却害怕蒋介石追究他用人失察,多年间一直和同僚们串通一气,共同隐瞒密电码已被破译一事。蒋介石从在大陆失败一直至1975年病死,都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

    点评 无名英雄动人篇章

    国共两军交锋,既有公开战场上的拼杀,也有隐蔽战线的秘密较量。

    在长征期间,红军以无线电波进行对敌斗争,破译了国民党军的密码。国民党当局虽然拥有最先进的无线电器材,有着更多的电讯工作人员,却因昏庸、腐败和愚钝在电讯斗争中始终居于下风。

    红军长征中侦察工作的成就,显示了当年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隐蔽战线的斗士们写下了动人篇章。正是这些无名英雄们拼尽全力,舍生忘死,才使得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得到生动的体现,红军长征中“用兵真如神”的奇迹才能创造出来。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9-06-13

上甘岭:美国人至今想不通

 

   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一战为什么会失败。美国的军事研究者冥思苦想,甚至还通过电脑模拟得出结论,那就是他们不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

  50多年前的战火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她的军队。

  1952年下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恐吓,可当时的事实是:在9月和10 月里,联合国军连续攻下了北朝鲜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岭”和“伤心岭”——尽管联合国军损失了几千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圣山(美方将其叫做“三角形山”)。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预计以两百人为代价,在五天内达到目的。为此,他动用了美第七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二师、九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等部队共七万余人的庞大兵力。

  而我志愿军方面,因为在敌情判断上出现失误,我方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都承认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师,只有一万来人。毛泽东曾经说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圣山下,美军集中了六到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更不必说了,这场战役似乎根本没有打下去的必要。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战斗打响。

  范弗里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的后面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

  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钟6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两个小山包上。一天时间,美军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的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剩。

  即便是这样,直到四天以后的10月18日,我四十五师前沿部队才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我志愿军整整坚守了四天!

  10月19日晚,四十五师倾力发动了一次反击。597.9高地9号阵地上,美军在阵地顶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个地堡,我军攻击受阻。这个地堡后来再现在电影《上甘岭》里。

  19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闷声不响地拎了根爆破筒冲了上去,敌人炮兵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将他的左腿齐膝炸断……目击者几十年后回忆道:“那个地堡就在我们主坑道口上面,隔出四五十公尺吧。高地上火光熊熊,从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龙世昌是拖着残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从枪眼里杵进去。他刚要离开,爆破筒就被里面的人推出来,哧哧地冒烟。他捡起来又往里捅,捅进半截就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里压,压进去就炸了。他整个人被炸成碎片乱飞,我们什么也没找到。”

  在另一阵地上,135团六连仅存16个人。在对四个子母堡的爆破中,三个爆破组都没能接近地堡,在途中伤亡殆尽了。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的时候全身也已经多处负伤。他爬起来,用力支起上身,向战友们说了句什么,只有指导员冯玉庆醒悟了:“快,黄继光要堵枪眼。”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迹——血已经在爬行的路上流光了。

  20日凌晨,敌人再度反扑,上甘岭表面阵地再度失守。四十五师再无一个完整的建制连队,21个步兵连伤亡均逾半数以上。而美方军队也伤亡惨重,美国随军记者威尔逊曾报道:美方一个连长点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战斗进入了坑道战。10月30日,我方再度反攻,动用了133门重炮。美七师上尉尼基惊恐地告诉随军记者:“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每秒钟一发美军就受不了了,殊不知我们的战士在10月14日面对的是每秒钟六发的狂轰。5小时后,志愿军收复主峰。打退了敌人的数度反扑,11月2日拂晓,我志愿军收复了597.9号高地的全部表面阵地。

  当天,美国人坦率地向新闻界承认:“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但是,美国人至今也没有想明白,在这场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战役中,他们究竟是怎样输掉的?

  究竟是谁的胜利

  上甘岭战败之后,美军再没有向我方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

  随手抓把土,就能数出32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381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人数有多种说法,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我们的坦克没有参战的记录;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我们的飞机;我们的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

  我们没有足够的大炮,甚至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唯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黄继光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这个东西我们造不出来,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钱去进口。美国人可以动用B-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手里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从不和自己的祖国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零下28摄氏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时刻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上甘岭,不仅是一两个伟人的胜利,也不仅是几十个将军的胜利。当一个辉煌了两千年的民族蒙受屈辱后重新找回自信的时候,这种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美国人之所以不明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电脑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模拟不出一个民族重新觉醒时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9-06-13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唯一受到蒋介石现金奖励的战例[转帖]


    1937年10月19日凌晨1点,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一举击毁击伤侵华日军停在山西省代县阳明堡简易机场内的24架作战飞机,成为八路军抗战初期三个“首战告捷”(另两个是一一五师平型关大捷、一二○师雁门关切断日军交通运输线)的著名战例。在八路军的这三个胜仗中,唯一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现金奖励的是阳明堡战斗。

    八路军“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的传奇式故事,在八年抗战中几乎家喻户晓。时至今日,凡是涉猎过抗日战争史的读者,没有人不知道阳明堡“烧毁敌机”的英雄事迹。但是阳明堡战斗曾经获得过蒋介石两万元大洋的奖励,而且八路军总部还为这笔奖金的分配问题,专门发文向上呈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对下向八路军三个师的指战员进行了通报的事实,则鲜为人知。现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阳明堡战斗的战场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沿平汉、津浦、平绥三条铁路线向山东、河北、晋绥方向进攻。平绥线上的敌军,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天镇、阳高防线,于9月13日占领大同,遂沿同蒲铁路南下,向雁门关、茹越口进攻。与此同时,宣化、新保安、怀来之敌南侵,占领阳原、蔚县、广灵,企图攻占平型关、茹越口要隘,与沿同蒲路南进之敌一起突破国民党军内长城防线,向山西腹地进犯。

   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以北关沟伏击歼敌千余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国民党军七个军的防守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9月27日、28日,茹越口、下社村内长城防线被突破。10月初,国民党军退守忻口东西一线阵地,同时在八路军建议下,蒋介石派卫立煌率第十四集团军由石家庄驰援忻口,拉开了忻口会战的序幕。阳明堡战斗就是在忻口会战中,使敌空中力量遭受致命打击的一个奇特战斗。

   忻口是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忻口会战,中国集中了31个师、13个旅,28万多兵力,由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任前敌总指挥。成立了中央兵团、右翼兵团、左翼兵团、预备部队等四个集团军。右翼兵团由八路军和配属的第七十三师、一○一师、新编第二师组成,朱德任总指挥。

   按照忻口会战的战役分工,八路军的主要任务是“截断敌人后方交通,打击来援之敌”。据此,八路军总部从10月上旬开始,连续发出十几封电报,指挥所属部队积极配合正面守军作战。比如,命一一五师在灵丘、平型关、大营镇相机侧击敌人,迟滞敌向忻口逼近;命三五八旅、李井泉支队,尾随由宁武南进之敌,减缓日军对忻口的压力;命一二○师在岱岳“完全切断大同与雁门关之交通,阻塞援兵”;命一一五师派部队向浑源出击,破坏敌后方部署;命特务团和陈长捷所部,在五台之上下金山村预设战场,防敌由东冶迂回忻口侧后;命王震率七一七团在忻口西北袭击敌之暴露侧翼;命三四四旅“相机袭占团城口、大营镇,主要任务袭击汽车,破坏道路”;命三五八旅在雁门关隘口袭击敌交通运输线,等等。其中,战果最为辉煌的是夜袭阳明堡飞机场。

 阳明堡战斗的部署和实施

   七六九团作为一二九师的先遣部队,由刘伯承率领渡过黄河,10月9日从侯马乘火车北上,辗转到达五台县东冶镇以北地区待命。此时,忻口会战已经激烈地展开。朱德、彭德怀运筹帷幄,决定将尚未接触日军的七六九团,投入到忻口以北的崞县、阳明堡之间截击敌军。

   10月15日,朱德、彭德怀致电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向他通报了八路军作战意图:“一二九师一个团,在阳明堡、崞县之间截击,望贵部照令各师应抽出出击之一团,协助我出击之部队一致动作。”其任务是向“汽车路之线游击,并破坏道路,袭击敌之小部队及交通兵,相机破坏其飞机场,应袭其降落之飞机而焚毁之”。指出这“是本军决战的胜负关键,务望晓谕所部自动的努力去争取这一伟大胜利”。

  16日22点,朱德、彭德怀向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下达了作战命令:

    一、忻口北面之敌,昨今两日向忻口及其东西阵地猛攻,均未得逞,伤亡甚大。我贺师张旅(一二○师三五八旅)主力及陈旅(一二○师三五九旅)一个团,今晚向平地泉、原平之线袭扰。

    二、七六九团应于明拂晓前出发,进至原平东北之适当地点,分多数支队向原平及其以北地区积极袭扰,以威胁敌之后路,打击敌之来往部队与车辆。主力集结于滹沱河东岸相机使用,并注意与左翼友军联络。

    17日凌晨,七六九团由五台县郭家寨出发,当日陈锡联率部进至滹沱河东南岸苏龙口一带,发现敌机不断由代县阳明堡机场起落。经侦察获悉,阳明堡机场有敌机24架,驻有警卫部队和空地勤人员200余人。陈锡联决心夜袭机场,部署第三营担任袭击任务,第一营阻击崞县日军,第二营为团预备队。

    18日晚,各部进入预定阵地。第三营营长赵崇德决定除留下警戒和预备队外,以第十和第十一两个步兵连组成突击队。19日凌晨,三营突击队从东西两侧秘密进入机场,看见飞机三列,每列八架,当接近飞机约30米时被敌哨兵发觉,遂立即用手榴弹发起攻击,敌机顿时爆炸起火。敌警卫部队疯狂反扑,双方展开肉搏。经一个多小时激战,毙伤敌百余人,毁伤敌机20余架,敌增援的装甲汽车赶到,七六九团始撤出战斗。战斗中,七六九团伤亡30余人,其中阵亡营长、指导员各1人,排长2人。此战有力地打击了敌空中力量,削弱了忻口战场上敌之立体火力,受到卫立煌的高度赞誉,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奖励大洋两万元,以示表彰。

    阳明堡战斗奖金的分配办法

   阳明堡战斗结束后,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于10月19日上午9点,向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报告了战斗经过和经验。报告中除了陈述战绩外,还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军装备缺乏刺刀和大刀,近战只能靠手榴弹和拳脚,影响成果;二是因敌援兵赶到,我军牺牲者的遗体没有抢运回来。

    总部将战斗捷报予以公布后,在全国引起仅次于平型关大捷的强烈反响,上海、延安、太原等地的群众团体纷纷募集款项慰劳前方将士。为此,八路军总部由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署名,于1937年11月2日发出《袭击阳明堡所得奖金分配》的电报,指出:

    我军参加抗战以来,由于全军指战员之英勇取得的大小胜利,在支持华北战局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南京军事委员会对我军袭击阳明堡机场奖励两万元,陕北、太原、上海群众团体亦募集2.75万元。

 决定:上项奖金分配办法如下:

  1.全军指战员各发奖慰金1元;

  2.参加阳明堡战斗指战员各发2元;

  3.袭击阳明堡受伤干部发养伤金10元,受伤战士发养伤金6元。

  各部即按此规定照发,并借此鼓励战士更加提高我军作战勇气。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9-06-14

史上代价最惨烈的著名“婚外恋” [转帖]

    曝光率最高的婚外恋:成龙和吴绮莉

    按照成龙大哥的江湖地位和身份,吴绮莉怀上了小龙女就该彻底从众人的视线中消失才对,然后每月领着成龙大哥的“薪俸”过富足隐居的生活,可同样出身娱乐圈的吴绮莉不甘心如此憋气,硬是把“龙女事件”搞成了举世瞩目的新闻大事件,那段时间,所有媒体记者的镜头都对准了小龙女的大鼻子,成龙大哥那位绝代“娇”妻,只剩下黯然神伤的地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最各得其所的婚外恋:查尔斯和卡米拉、戴安娜和众情人

    虽然时至今日依然有人说查尔斯王子眼神儿不好,放着绝代美人戴安娜不爱,偏偏去爱一个有老有丑的已婚大婶卡米拉!但事实上,戴安娜是个纯粹的花瓶,上学时每门功课都要靠补考才能过关,她每天关注的就是如何能让自己更美貌,面对这样一个美丽而肤浅的太太,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公自然觉得乏味,所以,算起来查尔斯是个有内涵的男人,否则,不会都如此美丽的女人皮相无动于衷。所以,查尔斯搭上了卡米拉,戴安娜的情人也一个接一个的换,这两口子,婚外的感情真是各有各的精彩。只不过:如果当初戴安娜没有跟王子离婚,那她应该不会如此快的香消玉殒……

    最惨烈的婚外恋:海伦和帕里斯

    特洛伊战争是西方最传奇的战争故事之一,一个特洛伊木马,让现代的人依然惊奇不已。不过,特洛伊的战争起源于一场婚外恋,帕里斯爱上了有夫之妇海伦,勾引着人家的老婆私奔,于是才引发了这场倾城之战,算起来,帕里斯这个男人,实在愚蠢得很,为了女人,亡了国家。特洛伊战争后,帕里斯被希腊神射手菲罗克忒斯用毒箭杀死,而那个搞婚外恋的海伦被带回了斯巴达,郁郁而终,用中国老一辈人的说法:这个女人,真是扫把星!

    最得善果的婚外恋:琼瑶和平鑫涛

    无怪乎琼瑶的小说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苦大仇深,因为生活中她的爱情也坎坷不平,1963年,已婚的琼瑶认识了已婚的平鑫涛,俩人有了感情,一年后,琼瑶离婚,当起了平鑫涛的二奶,从那以后,琼瑶的小说中多有宣扬“第三者”光辉形象的章节,十多年后,这俩人终于修成了正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琼瑶的小说才终于彻底认可“一夫一妻”的爱情!不过,琼瑶那种“一夫多妻”的爱情观还是毒害了读者若干年!

    最昂贵的婚外恋:默多克与邓文迪

    1999年,68岁的传媒大鳄默多克与小自己38岁的华裔秘书结婚,而17天之前,默多克刚刚用17亿美金的代价与第二任前妻安娜离婚!无怪乎,女人都想嫁大款,就算婚姻不幸福还可以离婚,而且,离一次婚,够她潇洒几辈子的!幸好默多克不是经常离婚,否则,他一定不是传媒大鳄默多克了。这一次,就算婚姻不幸福,默大叔也忍忍吧,不然真成了穷鬼了!

    最家喻户晓的婚外恋:潘金莲和西门庆

    虽然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一场婚外恋却是中国人心目中婚外恋的最高段数:

一个女人为了偷情,杀了自己的老公,随后又被老公的弟弟报仇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的这场婚外恋,

    除了搭上了几条人命,更断送了武松的仕途前程,不杀淫妇,武松难上梁山!不过,现如今,婚外恋已经很普遍了,却很少有人会把搞婚外恋的男人女人成为西门庆和潘金莲了,时代进步了,似乎“西门庆和潘金莲”也变得不那么可恨了!

    最传奇的婚外恋:武则天和唐高宗

    武则天先是给唐太宗当小老婆,在这段过程中,又跟太宗的儿子高宗搞上了手,不知是武则天命好,还是唐高宗痴情,反正来来回回若干年,唐高宗硬是没忘了多年前的老情人,于是武则天最终以高宗“小妈”的前科当上了高宗的皇后,后来又成了中国唯一的女皇,这个算是婚外恋中最传奇的案例了!

    只不过,李唐王室的正宗嫡派子孙比较倒霉,不是被杀就是被贬,连武则天的亲生儿子都不能幸免,原因无他,谁让他们姓李不姓武哪!

    最倒霉的婚外恋:步非烟和赵象

    唐朝那个才女步非烟美丽得很,也倒霉得很,由父母作主,嫁给了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后,婚姻很不幸福,于是爱上了隔壁的书生赵象,一来二去,俩人好上了。当然纸里包不住火,这事儿终究还是被老公发现了,出了这事儿以后,赵象一言不发,躲在家里不肯承担责任,步非烟一介女流,认下了所有的过错,结果,被武公业活活打死!搞婚外恋的女人一定要以她为戒,赵象这种只想风流不想担责的男人,还是少碰为妙,不然,你没准儿也会跟步非烟一样倒霉!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9-06-14

为什么40万人都挖不动武则天墓? [转帖]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这事得从乾陵的修建说起。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当时朝野闻名的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二人分别遍游九州,回来后交旨都说选在了好畤县(今乾县)的梁山上。武则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说他在这里订下一枚铁钉。刨开土,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铜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奇。于是,武则天便把陵址选在了梁山,即现在的乾陵。单从风水来说,乾陵就超过了唐朝所有帝陵。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9-06-14

武则天和他的三千男人们[转帖]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她开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人时代。她手执大权,统领万民,但一旦摘下帝王的桂冠,她也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女人,有着一个正常女人的需要,甚至远远超出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能承受的需要。武则天拥有不少男宠,下到和尚、上至士大夫,似乎她对于男宠的选择并没有特定的身份要求,只要能博得她的欢心,能够让她尝试到做女人的极致快乐,就已经足矣。在这么多的男宠里面,可称得上是其中佼佼者的,就是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这几位了。而武则天与这几位男宠的关系也颇有几段渊源,如同任何一位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样,武则天这位女皇也大设男妃侍宠。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进宫一年多之后,终于被召入掖庭宫,受唐太宗初次宠幸,被太宗赐名叫武媚。这时的武媚娘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开,渴望皇帝的宠爱,可在太宗身边十多年,她仅是个“才人”,与一个侍女的作用差不多。太宗是个盖世英才,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贤德、顺、体谅、娇柔,而武则天的美貌与才干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赏识。武则天作为太宗的才人,在宫中度过了整整12个年头,她从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渐走上了成熟。不过这一时期,她并没有能得到太宗的宠遇。武则天既没有为太宗生养子嗣,自己也没有得到升迁。

   这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生了病,李治做太子,常常来宫内奉侍病榻上的父皇太宗,有机会见到了比他年长4岁的武则天。有一次,李治进宫侍奉汤药,恰好武媚娘侍侧,李治见她长得美丽动人,不禁心神动荡,两人目光交错时,武媚面含羞色转过脸。李治苦于没有机会与她说句话。一天周围无人,媚娘奉金盆水跪进,李治手伸进水盆里,把水洒在武媚衣服上,且挑逗说:“乍忆翠山梦里魂,阳台路隔岂无闻。”媚娘随即宛尔一笑道:“未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李治大悦,遂携她的手,交欢于宫内小轩僻处,极尽缠绵。事后,武媚一边用手摩挲衣服,一边哭泣说:“妾虽微贱,久侍至尊,欲全陛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异日居九五,不知置妾身何地耶?”李治解下所佩九龙羊脂玉钩给她,曰:“即不讳,当册汝为后。”从此之后二人便不由自主地私下往来。这样,武则天做为皇帝的贴身使女,偷偷的同这对父子一明一暗交往起来。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李治对她也是一直未能忘怀,然而新君即位之始,他并没有多少机会去见她。永徽元年(650),在太宗周年忌日时,李治以行香祈福为名去了感业寺,在那里见到了已经落发近一年的武则天。武则天乍见高宗,不由得泪如雨下,一年中尼庵的清苦寂寞实在难以忍受,她向高宗皇帝诉说心中的思念,高宗李治也同样感慨万分。但是,身为帝王的李治还没有合适的理由把武则天接出寺外,只得仍旧让她在感业寺中暂住。

   高宗与武则天暗中通情的事,早就传到了宫中。中宫王皇后没有向皇帝撒泼使野,而是怂恿高宗把武则天纳入宫中。原来,此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而闹得不可开交,她为了讨好高宗,不惜借召武则天入宫之举来博取高宗欢心。王皇后的建议自然深合高宗本意,武则天不久即被征召入宫,由感业寺尼成了正二品的昭仪。武则天重回宫中后,极力讨好王皇后,对皇后是卑躬屈顺,恭恭敬敬。为此,王皇后也时常在高宗面前夸奖她。这样一来,高宗越发觉得武则天的可爱。高宗在武则天这里得到了无比的欢愉,而且他发现与武则天之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渐渐地,随着宫闱斗争的扩大,武则天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昭仪,她的目的是要入主中宫,取代王皇后。

   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她利用王皇后按礼制规定探视新生婴儿之机,亲手闷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嫁祸王皇后。对此飞来横祸,王皇后纵是浑身是嘴,也无法说清了。不久,武则天又诬告王皇后与她的母亲行厌胜之术,诅咒自己,更让高宗大为恼火,联系到小女儿的死,他废掉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

   武则天的同胞姐姐武姐自进宫陪伴皇后,渐渐和皇上有了感情,两人在宫中幽会被武则天察觉,高宗便溜到城里去私下偷情。不久武姐有孕,武则天便差人将她用绳子勒死。武姐之女贺兰氏,心中明白是武则天害死她母亲,表面上装作恭维顺从。她在甘露殿和皇上调情时,被武则天撞见。武则天用毒酒将这女孩毒死。高宗受到一连串打击,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准备下诏废去皇后,被武则天发觉,将立诏的上仪处死,并要皇上称她为“天后”,两人统称双圣,共坐朝堂。此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公元683年,高宗病逝。之后即位的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都被武则天废黜。

   落难时期有知己

   太宗时期,武则天并不得宠,深宫生活的寂寞,使武则天慢慢品味到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来说,倒成了一种受用不尽的财富。当她还未来得及为自己前途作打算的时候,便同其他未生养子女的宫人们一起被剃度落发,进了感业寺,开始了一种新的更加寂苦的生活。

   削发后的武则天忍受着寺内各种清规戒律的制约,但是,她坚信这样的日子不会很长,她把感业寺当成了蜇伏之地。白马寺和感业寺只有一墙之隔,而且两寺同饮一井水,有一天,武媚娘和冯小宝在井台相遇,武媚娘打不动水,正在为难。这时,身材高大,健壮有力的冯小宝也来井台挑水,帮助武媚娘打好了水,还给挑着送到了尼姑庵的大门口,然后再自己去挑水,于是二人就认识了。

   和尚和尼姑都是戒吃荤腥的,冯小宝半路出家当然戒不掉。有一天,冯小宝又来井台挑水,有一只山鸡口渴,落在井沿儿找水喝,冯小宝看见了,悄手蹑脚靠上去,一担打死了。好肥的一只山鸡,冯小宝决定把山鸡吃掉。他的水也不挑了,捡来一堆柴火,到前边树林子里,笼火烤鸡去了。

   偏巧这一天,武媚娘也来井沿儿挑水。井台上只见冯小宝的水桶不见人,武媚娘四处看了半天,附近也没有冯小宝的踪影。这时,顺风刮过来一股烤肉的香味儿。武媚娘自从离开后宫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肉。这肉味儿好香啊!是从哪里飘过来的呢?不远处的小树林,不是还在冒着一缕清烟吗?一定是在那里。这样想着,就身不由己的朝小树林走去。

   武媚娘看清了,正是冯小宝在火上烤肉,不知烤的是什么肉,反正是香味儿直往鼻孔里钻,过了一会儿,肉烤熟了,冯小宝从火上取下烤得焦黄的鸡肉,扯下一条大腿儿咬了一口。

   “什么肉,香吗?”武媚娘忍不住地问。冯小宝忽然听见有人说话,当时吓了一跳,回过头一看,见是武媚娘,就不好意思地笑了,说:“鸡,野鸡。落在井台上喝水,抡起担,只一下,哈哈哈……”说着,撕下另一个鸡大腿,递给武媚娘,说:“你敢不敢吃?香极啦!”武媚娘接过来,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从那以后,冯小宝三天两头不是弄一只鸡,就是弄个狗大腿儿,偷偷送给武媚娘。武媚娘抢着去井沿挑水,也就是去和冯小宝相会。

   高宗在世时一直体弱多病,武则天难以尽兴床笫之欢,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便在后宫广纳面首。她所纳的第一个男宠就是冯小宝,武则天任命他为侍从,和冯小宝夜夜同枕共眠,沉溺在云雨之欢中。为了让冯小宝出入宫禁方便,又因他不是士族出身,就赐给他姓薛,改名叫薛怀义。又让他与太平公主的丈夫驸马薛绍联宗,让薛绍称他为叔父,这就大大抬高了薛怀义的地位。

   薛怀义不仅是武则天的男宠,同时也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可以说是武则天与太平公主母女两人共享的男妾。薛怀义曾主持重修洛阳白马寺,先后晋封为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右卫大将军、鄂国公等。他颐指气使,骄横傲慢之极,富贵而骄,并且在外面包养了很多情妇,还生育了十几个子女。武则天有其他内宠,薛怀义深为妒恨,更加为非做歹,恣意放火烧毁以五百万巨资建起的宏伟的明堂。薛怀义越来越傲慢任性,武则天也对他逐渐厌恶,就秘密挑选健壮有力的宫女一百余人,暗中戒备。命建昌王武攸宁率勇士埋伏瑶光殿,就在殿前树下,制服了冯小宝,乱棍打死。把尸体送到白马寺,烧成灰烬,和在泥里建造佛塔。  

   宠爱二张兄弟

   有一天,薛怀义在朝堂之上与丞相苏良嗣相遇,苏良嗣看不惯他的嚣张气焰,命令左右随侍的人结结实实地打了他几个耳光。薛怀义捧着红肿的脸向武则天哭诉,不料得到的答复是:“这老儿,朕也怕他,你以后走路尽量避开他。”

    由于薛怀义的身份是和尚,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劝告她说:“为什么不选择姿禀秾粹的人,用来帮助游赏圣情,揭除烦虑,何必去宠幸那些市井无赖之徒,为千秋万世所讥笑呢?”武则天颇为感慨地答道:“你讲的确实很正确,早几天宰相打薛怀义的嘴巴,就正好是欺侮他是市井小人啊!假如是公卿子弟通晓文墨的,南衙又岂敢随便侮辱他!”于是太平公主就趁机把自己的姘夫,太宗时凤阁侍郎张九成的儿子张宗昌兄弟推荐给武则天,先是介绍张宗昌兄弟年近弱冠,玉貌雪肤,眉目如画,身体是通体雪艳,毫无暇底,瘦不露骨,丰不垂腴。接着悄悄地描述床第之间的旖旎风光,使人神飞魄荡,魄荡神飞。武则天色霁心喜,即说即做,把张易之和张宗昌兄弟一齐纳为男宠。铺象牙床,饰七宝帐,饮鸳鸯盏,食陆海味,武则天以为这回是公卿之子,大臣们讲空话的可能会没有了,从此张氏兄弟轮番侍寝,也无避忌。

   招纳男宠使武则天遇到了忠心耿耿的大臣的阻挠。狄仁杰原来就逼着武则天撤除了秽乱深宫的“控鹤监”,他上书说,二张在陛下左右,实在有累皇上的盛名,皇上志在千秋,留此污点,殊为可惜。武则天自知理亏,只好转弯抹角地加以解释,称赞狄仁杰是忠正老臣,所以把国家的重任委托给他。但皇帝的私事大臣不宜过问。还诡辩成嬖幸二张是为了修养身体,过去躬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衰耗已竭,因而病魔时缠身,虽然经常服食参茸之类的补剂,但效果不大。现在只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才能阴阳合而血气充足。

   张易之和张昌宗属世家子弟,宰相之后。二人同入宫中侍奉,先被任为中郎将和少卿,后屡屡加。因为武则天年事已高,政事就很多由张易之兄弟来处理,二人权倾朝中,连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争着为二人执鞭牵马。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分别掌管控鹤监和秘书监,都受武则天的宠信,二人比赛似的显示豪奢和残暴。张易之制作一个大铁蒸笼,笼内燃着炭火,火旁边放一个铜盆,盆里盛着五味汁。鹅鸭放进铁笼中,受到烘烤,必然焦渴,就饮那汤汁,而汤汁也已被烤热。这样,鹅鸭内外受热,不一会就毛落肉熟而死。张昌宗则是建造一间小房子,密不透风,中间燃上炭火,火旁放置五味,把一头毛驴拴在房中,像张易之烤鹅鸭似的直到把驴肉烤熟,供他食用。

   在内宫里,武则天则肆意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共享床第之欢。武则天有一个心腹丫头叫上官婉儿,她生的妖冶艳丽,秀美轻盈,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尤其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床榻间交欢时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儿正值情窦初开,免不得被引动,加上张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

   作为一个女皇,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畜养男宠应该说主要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二张入侍后,武则天已年满七十三岁,就算生活优裕,养生得法,服用chun药,也难使一个老妪返老还童。她这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女人为帝绝无仅有。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专制时代,想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树大招风”,面临孤军作战的艰难。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为地、主动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尊严。她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样的权利,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利益。因此,在“性”的问题上,她也要效法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为了“性欲”,她想拥有几个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来忧愁的年轻异性,在贵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武则天究竟养了多少男宠呢?史书记载她“面首三千”,这个到底是真是假,其实也不重要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9-06-14

亡国之痛:惨遭宋朝皇帝凌辱的两位美女战俘[转帖]

    和所有帝王一样,功成名就的赵匡胤也贪恋酒色,尤其他那位心胸狭窄、霸气十足的亲弟弟——赵光 义,在对待被征服者方面、在处理漂亮女俘问题上,表现得极为下流无耻。赵氏昆仲分别霸占了两位著名的知识女性,两位女子,都是高级战俘,都是有夫之妇。一 位,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另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周薇,也就是“小周后”。两名绝色美人、稀世才女,就毁在赵匡胤和赵光义贪婪的 手上。

    先说花蕊夫人。有记载的花蕊夫人,至少四位。孟昶的宠妃名气最大,她原姓徐,也有说姓费的,蜀地青城人。可惜,红 颜薄命,沦为风月场中的歌伎,孟昶四处选秀的时候,把她弄进了皇城。孟昶绝对是花花公子,《新五代史·后蜀世家》里说他:“好打球走马,又为方士房中术, 多采良家子以充后宫。”恰巧,新进宫的徐小姐,也非常会玩。她的姿色和才艺令孟昶流口水,同时,还挖空心思找乐儿。比如,种牡丹、红栀子花儿,吃“月一 盘”之类的新鲜薯片、制作“绯羊首”,建造水上的楠木、珊瑚宫殿避暑……有愿辄遂,当然快活。公元965年,赵匡胤六万大兵一到,他们就傻了眼。乖乖地踏 上了进京受降的漫漫征程。

    成王败寇,礼遇再周到也是“阶下囚”。尽管赵宋封孟昶做了秦国公、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其实,宋 朝皇帝非常鄙视蜀地国君。孟昶太奢靡了,一只夜壶就用七宝镶嵌,不知吃饭喝水的器具该做成什么样子。虽说高官得做,孟昶没得意一个星期,就稀里糊涂地死 了。《宋史·列传》说:“昶,数日卒。年四十七。太祖废朝五日,素服发哀。”

    这边尸骨未寒,那边就开始拉扯死者的老婆了。赵匡胤召见他垂涎已久的花蕊夫人,为了装正经,还当众斥责这位女俘虏,秽乱宫廷,迷惑君主。花蕊夫人见过大世面,文采有棒,随口做了一首《述亡国诗》。这两行句子,早就进了中国文学史,而且很有地位。

    诗曰:“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不卑不亢,有理有节——老爷们儿当家,凭什么把倒霉的过错记在俺小女子身上。我就是陪伴君王,照顾饮食起居的。寻开心可以,花银子可以,就是管不了朝堂上的军国大事。

    赵匡胤是明白人,自然欣赏眼前这位绝色佳人,于是,顺理成章地收她做了自家小老婆。《宋史》绝不可能记载这些寒碜事儿,《辞海》则明确地解释道:“昶,降 宋后,(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宫,为太祖所宠。”宠,自然不是简单的欣赏与倾慕;意思很明白:将人妻女,据为己有。

    国土、 臣民、财富,包括花蕊夫人这样的绝色女子,都是征服者的战利品。你再有才、再心高,又有什么办法呢?国家没了,一切等于零,男人都“爹死娘嫁人”了,何况 是无依无靠的女人,她们只能变成案上鱼肉,任人宰割。似乎“为太祖所宠”,已属非常幸运了——皇帝起码没有践踏战俘的人格,反倒因花蕊夫人出色的胆气和才 气,博得了更多的赏识。至于说,靠上新男人、新政权,花蕊夫人幸福与否?只有她自己知道。比较起来,活活儿戴上“绿帽子”的李煜,远不及过早咽气的孟昶。 长期在老公眼皮底下、被赵光义强奸的“小周后”,更不如新恩满身的花蕊夫人。据传,花蕊夫人想替夫报仇,害死赵匡胤,苦无实据,只能姑枉一听。 下面,再讲被赵光义霸占、惨遭凌辱的一代“美女兼才女”——小周后。

    李煜和小周后是一对天生的浪漫派。本来,李煜有一位 结发妻子,可惜,年纪轻轻,死了。他第一个老婆叫周蔷,小名娥皇,史称“大周后”;第二个老婆叫周薇,小名女英,史称“小周后”。两位角色女子恰恰是亲姐 妹。大周后还卧病在床,李煜就开始惦记自己漂亮的小姨子。陆游在《南唐书·昭惠传》里记载:重病的大周后见妹妹出现在皇宫里,非常诧异。为什么妹妹来探 亲,自己不知道呢?她故意试探道:“你什么时候来的?”年仅15岁的小妹妹随口答道:“来的很多天了。”一句话,漏了!此前,已经盛传皇帝和周薇私通。李 煜还写了一首著名的《菩萨蛮》,刻画小姨子如何“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如何“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这首黄色小调很快传到坊间,成为当时人人传 唱的流行歌曲。

    大周后立刻猜到了八九分,她悲愤而绝望地扭过脸去,至死没再看皇帝一眼。对于李煜来说,死老婆称得上雪中送炭的大好事。他假惺惺地办丧事、写祭文、立石碑……出完殡,便迫不及待地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968年,即大周后病逝三年之后,李煜欢天喜地地娶了如花似玉的小姨子。那年,小周后刚刚18岁。

    等待这个小女孩的是一段短暂的荣华富贵。帝王之家有的是金银珠宝,经得起后宫“可劲儿造”。小周后不但可以和皇帝写诗作词、唱歌饮宴, 还抱着极大的“洁癖”到处熏香,她发明的“鹅梨蒸沉香”是颠鸾倒凤的必备品,起码有情调,刺激性欲,取名“帐中香”。小周后酷爱绿色,无论梳妆打扮,还是 行动起居,都“绿”成了“化不开”。夜夜笙歌,简直美到了九霄云外。可惜,好景不长,赵匡胤的军队开到了。开宝七年,也就是974年,金陵城破,南唐政权 彻底完蛋了。

    976年,元宵节刚过,李煜便含着悲凉的泪水,率领臣子、眷属,跪在了汴梁明德楼外。赵匡胤没要他的命,封了个“违命侯”的虚职,养起来,了事。小周后也得了个称号“郑国夫人”。孔子说:“郑声淫”,想必郑国夫人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

    阶下囚,做不了发烧友了,只能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如果这样稀里糊涂地混一辈子,也算善终,但是,灾难说话就来。原因之一:李煜乱发感慨,天天泡在精 美的诗词里,抒发亡国之痛。之二,小周后长得太迷人,以致倾人国、倾人城。尤其叫新政权的头头儿看在了眼里,大祸不远了。

    976年深冬,赵匡胤在“烛光斧声”中蹊跷地死去,暴病而亡还是蓄意谋杀,至今是个谜。皇帝换人,无关亡国奴痛痒,偏偏新登龙廷的赵光义是个粗暴专横的超级色狼。他早就对小周后流淌口水了。

    即便泡妞,也不像哥哥赵匡胤那么有风度,赵光义自视“胳膊粗”——老子想谁就是谁。反抗?霸王硬上弓。看来,小周后并不驯服,宋家皇帝则毫不犹豫地使用了“铁腕”。灾难起于978年元宵节,止于当年乞巧节。长达半年之久,孤苦伶仃的小周后被赵光义连续强奸。

    这段屈辱的故事,的确惨不忍闻。喜气洋洋的元宵节,把小周后强行滞留在皇宫里。夜不归宿,显然,不合成例。李煜可怜巴巴地张望,心急如焚地探听消息。他根 本就不敢进宫找人,黑暗的阴云笼罩在头上,他越来越感到不祥。十五天之后,一乘轿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抬回来。女人看也不看紧随身后,问长问短的丈夫,一 头扎在床上,痛哭、大骂……

    李煜何等聪慧,他呆呵呵地站在床前,羞愧、悲愤、恼怒……可是,一个亡国之君,又能怎么样?即便绿帽子醒目地戴在头上,也得屈辱地接受。三千里地山河都丢了,枕边的女人又算什么?李煜活着就为受罪来的!

    宋朝人王銍在《默记》中说:“(小周后)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同时代,假托无名氏画了一幅《熙陵 幸小周后》,熙陵,即指赵光义,他死后埋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明朝人沈德符绘声绘色地描述那幅画:“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女抱 持之。周后有蹙额不胜之态……”

    做了亡国奴,男人都无可奈何,女人又能怎样?只能逆来顺受。想必,皇帝强奸妇女,不可能找画家当场“写生”,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与文字,都是想象出来的东西。但是,小周后被摧残虐待,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年七月初七,李煜42岁生日,无限凄婉。当晚,皇帝赐酒,其中搀入“牵机药”,李煜喝下之后,四肢痛苦地抽搐、颤抖,最吓人时,头和脚抵在了一起……他 流着眼泪,死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可怜,一代词人,就这样离开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空余小周后了。没有确切记载,她和赵光义究竟后文如何,只知道,李煜遇害那一年,周薇也步其后尘,香销玉陨了。享年28岁。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9-06-15

刘志丹之死真相:意外战死还是政治谋杀?[转帖]

    刘志丹同志是战死的还是死于政治谋杀?本文探讨了这一敏感话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日,本人有幸到延安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听了专家学者的介绍,并参观了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深深感到刘志丹是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不愧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毛泽东题词)。但是,在志丹县,我也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说法:刘志丹不是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是挨了黑枪,被自己人打死的。上网一查,果然不是空穴来风,有一篇王若望的文章,写到了刘志丹之死,一口咬定刘志丹“死于政治谋杀”。文章没有任何史实依据,全是信口雌黄,无稽之谈,给刘志丹烈士泼污水,给中国共产党抹黑。

  一个有责任感的党史工作者不能坐视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不能听任这种恶意的攻击。事实胜于雄辩,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一

  1934至1935年,是陕北苏区大发展时期。1935年2月,在刘志丹、谢子长领导下,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实现了两个苏区(陕甘边与陕北)党组织和两支红军(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的统一领导。谢子长负伤去世后,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保安、靖边、安定6座县城。长期被分割的两个苏区连成一片,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90万,建立了20多个县的苏维埃政权,红军主力扩大到5000人,游击队发展到4000人,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创造了条件。

  正当西北红军和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陕北苏区发生了错误的肃反。其时,刘志丹正在前方指挥作战,推行王明路线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却在后方先夺权,后抓人,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和陕甘苏区县以上的干部,无一幸免。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许多同志含冤死去。“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苏区群众的极大疑虑。地主富农乘机挑拨煽动,地方反动势力蠢蠢欲动,以致一些地区出现了投敌“反水”的严重情况。整个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都陷入极端严重的危机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了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泽东听到陕甘边区干部与群众反映肃反的严重情况,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毛泽东说:我们刚刚到陕北,仅了解到一些情况,但我看到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很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陕北红军的战斗力很强,苏维埃政权能巩固地坚持下来,我相信创造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请大家放心,中央会处理好这个问题的。接着,派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代表中央去瓦窑堡接管了保卫局,先将事态控制下来,避免进一步恶化;随后,指定组成在博古指导下的“党务委员会”负责审查陕北的肃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党务委员会”拿出了处理意见,毛泽东、党中央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并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疯狂病”,应立即释放,恢复工作。

  刘志丹出狱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亲切地接见了他,询问他的健康情况。毛泽东说:你受委屈了,但对一个革命者来说,坐牢也是一种考验,又是一种休息。毛泽东接着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白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的。这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嘛!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刘志丹听了,欣喜万分,立即代表全体获释干部感谢党中央的英明处理,激动地说:“中央来了,今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刘志丹等出狱的消息传出以后,广大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老刘得救了!”“陕北得救了!”中央红军的同志说:“要是叫‘左’倾机会主义把这块根据地也搞掉了,中央连歇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不久,刘志丹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军长。

  正是由于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到达陕北,并采取果断的措施纠正了错误的肃反,才挽救了陕北根据地,挽救了刘志丹。

  王若望说,刘志丹是“死于政治谋杀”,如果真是那样,毛泽东为何还要下令“刀下留人”呢?为什么还要从错误的肃反中解救刘志丹呢?

  二

  1936年2月上旬,为适应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遣军东征,派主力红军一军团和十五军团,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红二十八军在刘志丹、宋任穷指挥下,到达神府县境内,准备东渡黄河,沿途受到根据地群众的热烈欢迎。3月底,红二十八军胜利渡过黄河,一路旗开得胜,连战连捷。当部队进至山西临县白文镇时,接中央军委急电:“为了配合红军紧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前方与陕北的联系,保证红军背靠老苏区,着令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可相机攻占中阳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刘志丹立即率部队出发,接连打败小股之敌,4月13日到达三交镇附近。

 三交镇是坐落在山西中阳县西部靠黄河的一个渡口,南北两面环山,两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镇内有重兵把守,沿河有坚固的工事。刘志丹对同志们说:“越往南走,离中央总部
越近,一定要打好这一仗,打通山西前线和陕甘宁苏区的联系。”

  4月14日拂晓,围攻三交镇的战斗打响了。红军指挥部设在南山顶上的党家山,距一团阵地不远。一团很快从东南面攻上山,进展顺利,接连拿下敌人的许多碉堡。南山守敌见势不妙,全部撤到北山固守,刘志丹便命令一团向北山攻击,与二团夹击北山之敌。时至中午,攻击不大顺利。这时才发现,原来的情报不准确,以为敌人只有一个营,实际上是一个团部、两个营,还加上个炮兵连。刘志丹和宋任穷商量,让宋留在军指挥部掌握全面情况,他亲自到一团阵地去看看。宋让负责保卫工作的特派员裴周玉和参谋等随刘志丹一起去。就在一团的阵地上,刘志丹英勇牺牲。

  裴周玉亲眼目睹了刘志丹牺牲的情况,他在回忆录中写到:

  山包上只剩下刘军长、警卫员和我3个人。当时,虽然已经是4月了,可是正碰上寒流的袭击,天气显得特别寒冷。刘志丹迎风站在高处,观察和谛听着周围的一切动静。他嫌棉帽的耳扇碍事,把帽带也绑起来,不一会就把脸冻得紫一块红一块的,他也毫不理会,只是停一会从衣袋里掏出那一块旧怀表来看看。他站在那里,眼下就是我们所要攻取的城镇,面前就是我们所要消灭的敌人,看着他气宇轩昂的表情,真像恨不得一口要把敌人吞下去似的。然而,我们这时既没有炮,也没有炸药,全要依靠着红军战士的英勇,依靠着红军指挥员的智慧,来歼灭敌人,取得胜利。

  就在刘志丹指挥着红军战士对敌人重新发起攻击的时候,又是那挺敌人的机枪,突然射来一阵罪恶的子弹,夺去了我们亲爱的军长的生命。

  当时我曾几次拉过刘志丹的衣服,让他 姿势低一点,防止危险。谁知就在我最后一次拉他时,见他两只手往胸前一抱,踉跄着要跌倒下去,我不禁惊叫了一声,上前忙把他抱住,同时急喊警卫员说:“快去叫医生。”

  子弹是从刘志丹左胸部穿过去的,很可能是伤着了心脏,伤口处流血很少,他的面色迅速地变得蜡黄。当我抱着他下到山包后边时,他已昏迷过去,呼吸极度微弱。

  停了一下,他神志有些清醒了,他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还想为党为人民作更多事情的精神,似乎一下子全都迸发出来,用劲挣扎着。低声告诉我:“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

  接着只看见他嘴唇蠕动,却再也听不见声音了。当医生来到时,刘志丹已完全停止了呼吸。

  另一个目睹刘志丹牺牲的人,就是警卫员谢文祥。谢在回忆录中写到:

  夺取三交镇的战斗在激烈地进行,我军英勇作战,

  歼灭外围之敌,但由于地形对我不利,敌人火力过猛,红一团损失较大,三交镇没有攻下来。志丹非常着急,准备调红二团团长于占彪率领部队发起猛攻。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到了一团二连的前沿阵地上。这个阵地是个小山头,离寨子里的敌人不到300米,敌军居高临下,凭借坚固工事架有机枪,匪军还不停的摇旗呐喊。我二连指战员经过半天多的激战,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前沿阵地上只有不到一个班的战士在坚守。“老刘,我们离敌人太近、地势太低、目标太大,无法隐蔽,赶快转移吧!”我和那个班的战士多次异口同声地发出请求。志丹沉着坚定地说:“观察地形和敌情要紧,快向敌人射击,摸清敌人的火力!”我最后又请示时,志丹命令我接过战士的长枪,快向敌人瞄准射击!我打倒了3个敌人。正在这个时候,敌人突然用多挺机枪向我们猛烈扫射。我赶忙把志丹往下拉,由于他两手正在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没来得及爬下去,不幸左胸中弹,伤了心脏,当即昏迷过去。我把他赶快背到隐蔽的地方。他刚清醒过来后,仍以顽强的毅力,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不要管我……赶快请宋政委来指挥部队……消灭敌人……”

  军政委宋任穷赶来了,他记述了后面的情况:

  裴周玉等几位同志将刘志丹抬到军指挥部所在的阵地上,我跪下身来摸他的心脏和脉搏,察看伤口,这时志丹因大动脉出血已昏迷不能说话,不多时即溘然长逝,年仅33岁。裴周玉向我讲述了志丹中弹的经过。我们非常悲痛,肃立在亲密战友的遗体旁,脱下军帽致哀。我对在场的同志们说,刘军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更多地消灭敌人,为刘军长报仇。我们把志丹的遗体抬上担架,把军大衣轻轻盖在他身上,一步一步地送下山坡。我把志丹牺牲的消息立即电告中央。我们赶紧筹划船只,制作了一具棺材装殓志丹的遗体,在场的数十人扶棺流泪,与志丹诀别。然后,派人护送志丹的棺榇渡过黄河,运往党中央所在地瓦窑堡。

  以上史料,都能证实刘志丹是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而不是像王若望所说的“死于政治谋杀”。

  为了说明问题,恕我引用敌方的资料。史泽波时任国民党晋绥军第二○六旅第二营营长,曾与红军在三交镇作战。他在自述中写到:

  (1936年3、4月间,)我旅移驻临县。这时,陕北红军刘志丹率部渡过黄河,穿越临县、离石县南行。我独立旅即派两个团尾随其后,准备吃掉这股红军。途中,旅长方克猷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如何采取行动,我发言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应是堵其去路,截其来源。”于是方克猷决定抽出部分兵力赶到黄河岸边的三交设防,其余主力继续追击红军。当时我在第二营担任前卫,行至离石县吉家中垣以东,突然发现前面山坡上红军在开会,我即报告团长章拯宇。章用望远镜观察后便命令炮兵轰击,一发炮弹击中会场。红军急忙反击,双方展开激战。在这次战斗中,红军遭到严重损失,其领导人刘志丹也在此战中牺牲。

  由于时隔久远,史泽波的回忆在细节上难免有些出入,但也能证实刘志丹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

  当刘志丹牺牲的噩耗转来后,陕北高原顿时为之震动。4月24日,根据地首府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刘志丹,广大群众和红军指战员莫不为失去这位像自己亲人一样的红军领导人而无比悲痛。“沙场喋血报党国,留得万民哭志丹”,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情。

  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党中央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将保安县改名志丹县。1941年开始兴建陵园。1942年,刘志丹牺牲6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1943年,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志丹县为刘志丹举行隆重的公葬,毛泽东等党政领导人均为志丹陵题词。

  王若望极力标榜自己是“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探明其真相。”然而,他忘了一个起码的原则:历史是不能编造的,谎言并不难被戳穿。王若望对当时的历史太隔膜了,一编起故事来,难免牛头不对马嘴。他写到:“是什么人打黑枪把刘将军打死?由于实现这一阴谋的是党内特务头子康生部署的,所以凶手肯定得到保护并且还有奖赏,永远不会破案。”他肯定这起“政治谋杀”是康生部署的,但是,康生是于1937年11月底才与王明等从苏联飞抵延安。而在 1936年4月,刘志丹壮烈牺牲时,他还在遥远的莫斯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政治谋杀”这样的事情是无法进行遥控的。

  王若望是在肆意篡改、歪曲历史,因此漏洞百出,读者不难作出判断。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9-06-15

 张国焘到香港以后的生活 预言邓小平终将复出[转帖]


  1968年10月21日,几名美国官员走进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访一位“重要人物”,以获得主人对大陆时局的高见,供美国政府参考。这位身居陋巷的主人,正是流落香港的中共前领导人张国焘。此次访谈的资料一直被美国政府作为机密文件收藏,直到1992年才公布其相关信息。近日,笔者辗转从外国公开渠道获得其详细内容,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张国焘当时就预言邓小平终将复出……

  “张国焘”这个名字,有人可能很熟悉,有人可能很陌生。他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昔日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最高领导人,也是中共历史上最有名的叛徒之一。他既有过投身革命的英雄人生,也有过为人不齿的叛徒生涯,更有着令人唏嘘的凄凉晚景。

  那么,张国焘为什么跑到香港?又为什么跟美国方面发生了关系?他在这次采访中又说了些什么?一切都要从1938年张国焘背叛中共说起……

  1.背叛中共后不得志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中共建党初期的高级领导人,一直到长征之前,张国焘的革命生涯可谓可圈可点。但是,1935年红军两大主力会师之后,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野心膨胀,妄图以军力胁迫党中央,以获得党政大权。并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力主南下,事实上走向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此后,他一意孤行,南下受阻,被迫北上与中央会合。从1937年开始,中共中央开始对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展开大批判,一向心高气傲的张国焘何曾有过这番遭遇,心里拒不承认错误的他决意叛党。

  1938年4月,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逃往重庆,投入蒋介石的怀抱。在国民党,张国焘先后委身于军统、设计委员会等处,官场的倾轧令他郁郁不得志。全国解放前夕,张国焘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在台湾,他的处境更加恶劣,不仅没人重视他,就连自己看好的住宅也被强占,在这种情况下,心灰意冷的张国焘在1949年冬携妻子杨子烈和三个儿子离开台北,到了香港。
 
2.美国人找上门来

  在香港,张国焘一度与人合伙,办起了一个名叫《中国之声》的杂志,张担任杂志社社长,杂志自称“既反共,又反蒋”。但不久张国焘就与合伙人产生矛盾,张被合伙人轰走。离开杂志社之后,张国焘又去炒黄金,想大捞一笔,结果又蚀了本。“屋漏偏逢连阴雨”,妻子杨子烈又在买菜时摔倒在地,摔坏了臀盆骨,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张国焘愁苦难堪。这个时候的张国焘困顿之极,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就在张国焘艰难度日之时,美国的一些机构对他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看来,张国焘虽然已经离开政治中心,但他曾长期担任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他的一些见解和回忆或许对研究中国有着极大的价值。

  在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员找到张国焘,表示希望张国焘为该中心撰写回忆录,作为报酬,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在当时,每月2000港元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对张国焘来说更是雪中送炭。时年64岁的张国焘满口应承,开始写回忆录。1966年,香港《明报月刊》购买了其回忆录的中文版权,这便是后来出版的《我的回忆》一书。

  美国政府的相关机构也看中了张国焘,在他们看来,张国焘不仅对中共早期的历史十分了解,而且与红色中国的现任领导人有着长期的交往,对他们的籍贯、性格、爱好、交往和中共的政策运作十分熟悉,因此张提供的信息,对美国了解当时中国大陆的政局有重要价值。于是,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也找上他,让他对红色中国的时局发表一些看法。
 
3.称“文革”难以为继

  张国焘虽远离政治,但仍然密切关注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更何况这种关注还可以带来报酬。

  1968年10月21日,三名美方人员(这三人包括两名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官员和一名美国专家,为首的是负责中国大陆事务的领事馆官员米西兰尼奥斯)对其进行专访,在这次访问中,张国焘大谈他对“文革”走向的判断。

  在张国焘看来,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绝不仅仅是(如外界所推测的)出于政治权力的考虑,他认为毛泽东此举还有着哲学上的思考。早在“五四”时期,张国焘便和毛泽东相识,在中共一大上,两人又一同与会。此后,两人都曾担任苏区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在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四川小金县)会师后,张国焘又曾与毛泽东发生政治斗争。毛、张两人既曾是同志,又曾是对手,张对毛自然有自己的认识。

  在分析毛泽东的特点时,张国焘认为毛有着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他认为作为一个农民社会主义者,毛泽东有一种对“平等”的渴望,一旦他发现自己建立的政权没有提供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趋势(也就是所谓的“变修”)时,毛便想采取措施来达到目的。这是“文革”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张国焘也认为,在“文革”发动以来的两年中,毛还常受到一些情绪的影响,从而采取一些危险的戏剧性的行动。

  对于那些“文革”中迅速上升的人物,特别是那些获得一些权力的“革命小将”和造反派,张国焘认为这些人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那些年轻的“革命继承人”不能胜任工作反而成为负担。在那些激进的现任领导人衰落后,中国将回归平静,“文革”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必然难以为继,将由此进入实干家治国的时期。

  4.大胆预测邓小平复出

    至于毛泽东选定的继承人林彪,张国焘认为他是一个很难让人喜欢,也很难共事的人。林彪被选为接班人,主要原因是毛泽东认为作为一个多年的下属,林对毛有着长期的忠诚。但林彪显然缺乏毛泽东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张国焘推测,林彪会优先考虑军事方面的利益。

  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政局将如何发展?面对美国人关心的问题,张国焘大胆地给出了预测。由于接班人林彪缺乏毛泽东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所以在林彪执政之后,他将不得不更加借重周恩来,二者将会很好地合作,因为林需要周的支持和治国的专家知识。在张国焘眼中,周恩来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在周的率领下,一些“实干家”将出现并推动国家前进。

  此外,张国焘更是大胆预测,那些昔日围绕在毛泽东身边的激进派,比如毛的妻子江青和陈伯达、康生等,都将很快地失去其位置和政治影响。在张国焘的眼里,康生是一个平庸之人,对政策或者经济都一无所知。至于当时已被打倒的一些人,比如刘少奇、邓小平等等,将会复出,因为治理国家需要他们的经验和组织能力。
 
5.减轻美国对华敌意

  美国政府极为关心“文革”时期中国大陆的外交走向,张国焘认为对所谓“红色中国扩张的企图”无需多虑。“文革”以来,毛泽东的外交策略一直在持续进行,比如当苏联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中国就严厉谴责,但其目的是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名声大坏,不具有太强的进攻性。

  张国焘认为:“在眼下的中国,国内的因素要大于国外的因素,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无暇过多考虑国际关系,现在外交事务并非重点,就连中苏矛盾和越南问题都被放在一边。”同时,张国焘又认为:“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往来时,毛泽东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比如,现在毛泽东之所以很关注西德(联邦德国),就在于它既反对苏联同时又有着中国需要的资源,它向中国提供了急需的货物。与西德一样,日本、英国、法国都将与中国保持友好的贸易关系,在此,中国根本不会考虑政治的气候。”

  张国焘的上述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某些方面,张国焘的这些分析显然加深了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在具体的政策上,比如张国焘对中国外交的判断,无疑有助于减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敌意。至于其他方面,笔者就不敢轻下断语了。

6.在加拿大医院被冻死

  1967年,“文革”波及香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叛徒,张国焘觉得,如果还呆在香港将难逃厄运。惊恐之余,张国焘夫妇决定出国避难。1968年底,就在接受美国人采访后不久,张国焘抵达了其人生的最后一站——加拿大。

  刚开始,张国焘夫妇住进了加拿大免费的养老院。在那里,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虽不能过上多好的日子,但也足够维持这对老夫妻的生活。1976年,79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从此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由此转进多伦多郊区的老人病院。该医院的环境很差,不仅医生和护士很少,狭窄逼仄的病房也让张国焘气短。更令张国焘难以忍受的是,每到冬天,多伦多的夜晚寒风刺骨,缺乏足够供暖的医院分外寒冷,张国焘挺着中风的身躯在寒夜中瑟瑟发抖,只能靠自己带来的几块毛毯御寒。

  1980年1月,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登载了国民党原武汉警察局局长蔡孟坚的回忆文章。蔡孟坚是张国焘的同乡,张国焘死后,杨子烈与他通了电话,讲了丈夫死前的情况:“(1979年)12月初,当地大雪不止,(那晚)他转身时毯子掉在床下,自己无法拾起,想叫人也无人来助,暖气关闭,只有咬紧牙关受冻。12月3日5时起,他忽然大吐大呕两小时,就此昏迷,不省人事。待护士欲叫医生诊断,竟已气绝。”

  张国焘的一生就此走向完结。而在三年前他曾预测难以为继的“文化大革命”,也已告终。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9-06-15

被错杀的新四军高级将领---高敬亭[转帖]

    高敬亭,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出生于新县新集镇董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丧母。因家庭贫困,只读过六年私塾就辍学在家帮父亲种田。

  在大革命时期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共产党员方进贤、梅光荣等人以走亲访友为名在鄂豫边区开展革命活动。高敬亭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随之开始了革命活动。

  1927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高敬亭参加了工农革命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重新组建红28军,并任政治委员,他以超人的胆略,领导和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奇迹般地战胜了百倍于己的强敌,在多次反围剿中,他无比忠贞地扞卫了大别山的革命红旗

  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自成立之日起,尽管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也曾遭到过损失和伤亡,但在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始终保持一千多人的主力部队,英勇地打击了敌人,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一面坚持战斗的旗帜。1937年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38年3月8日,高敬亭奉中共中央命令,率军抗日。7月在高敬亭的指挥下,先后在皖中连续取得了13次战斗胜利。

  在高敬亭率四支队与日军浴血奋战之时,由于受错误路线影响,将他秘密逮捕,并押在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储家围子。6月24日上午8时,将高敬亭枪杀在青龙场。时年,高敬亭年仅32岁。高敬亭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主要领导人,也是一位党内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曾误杀过不少自己的同志,而他最终又被自己的同志误杀。直到1975 年毛泽东亲自批示为他平反,对他的争议才有所平息。

  高敬亭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率领2000名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3年里,战败了率领10多万军队“剿共”的国民党3任总指挥。特别是最后一任总指挥卫立煌,除率领10多万正规部队外,又武装30多个县保安团,修筑8万多座碉堡和40多条封锁线,对红军实行所谓“驻剿”、“围剿”、“追剿”,也无济于事。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刚发表战报称“高敬亭被击毙”,第二天其部属国民党一○二师就遭到高敬亭部重创,气得他悬赏十万大洋要买高敬亭的人头。

  高敬亭不仅在红军时期战功卓著,在抗战时期也名震大江南北。在他辞世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其领导的四支队抗日战绩位于新四军4个支队之首。也就在这个时期,他走向生命的尽头——他被定上“消极抗日”等诸多“罪名”,被蒋介石假共产党人之手,牺牲在革命阵营里……

  高敬亭,原名高志原,1907年8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董店乡(今属河南新县辖区)一个贫农家庭。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光山县委书记,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委,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红二十八军政委,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他在大别山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屡立战功。特别是在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主力先后离开大别山苏区后,面对 10多万敌人的疯狂“围剿”,他临危受命,将苏区零星的游击武装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坚持保卫大别山苏区的武装斗争,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不断给国民党军以重创,直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时期,他依然以游击战术,不断重创日军。

  1937年12月25日,高敬亭和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参加新四军编制会议,周恩来指着高敬亭和林维先,向中共长江局书记王明介绍说:“这两位就是闻名于大别山的游击专家高敬亭和林维先同志。”

  1934年11月16日,大别山最后一支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留下省委常委、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重新组建大别山红军,开展保卫苏区的斗争。当时,在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有10万多人,曾亲自兼任大别山“剿共”总司令的蒋介石命令安徽省省长刘镇华任“剿共”总指挥,限一月之内完全肃清大别山尚存的红军。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高敬亭临危受命,迅速将活动于皖西和鄂东的部分红军游击武装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自任政委(未设军长),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八十二师下辖3个营和1个特务营。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委方永乐,手枪团团长余雄。全军1100余人。红二十八军成立之后,接连在霍邱、潜山等地打了几个大胜仗,歼灭了安徽保安第三团2个营和敌十一路军九十六旅二一三团1个营。2月9日,又打掉了潜山衙前镇区公所,生俘敌区保安队 80余人。此时,蒋介石限刘镇华“一月之内完全剿清大别山小股游击红军”,已经过了期限,刘镇华正在为难,又接蒋介石要他在4月底前“剿清红军”的急电。

  刘镇华接电后,立即召集各军长开会,将大别山苏区划为4个“驻剿区”,在指定区域内“清剿”,另外还设立追剿部队,不分剿区,跟踪“追剿”。

  高敬亭探知敌人新的“清剿”部署后,立即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他说:“敌人虽多于我们几十倍,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地域不熟,调度慢,各部行动也不可能一致,特别是十一路军和二十五路军及东北军为了保存各自的实力,互相矛盾重重;我们红军虽然人少,是劣势,但我们地情熟悉,调动灵活,有人民群众和地方党组织支持,能够及时得到敌人的情报,有大别山良好的根据地掩护,便于游击,完全可以坚持下来,消灭敌人,发展自己。因此,我们是不可战胜的。”会议决定: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分散游击为主,时聚时散,分散敌人,调动敌人,疲劳敌人,拖垮敌人,相机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

  1935年2月15日,敌二十五路军司令梁冠英得悉红二十八军在太湖凉亭坳一带活动,立即调动9个团兵力,四面围来。中共潜山县委很快将这个情报报告了红二十八军。高敬亭决定利用敌人“围剿”心切,狠狠地调动、疲劳一下敌人,相机歼敌。他亲率二四四团一营、二营和手枪团,穿过敌人围堵空隙,向鄂东游击。24日,敌九十四、九十五两个旅和六十四师一九一旅向鄂东跟踪而来,高敬亭率部拖了敌人4天后,于28日行至长岭关。他看到两面山林遮天蔽日,中间一条伸向木子店的大道,感到这里正是埋伏歼敌的好地方,便一边将主力隐蔽在两面树林里,准备伏击,一边命手枪团一分队继续引诱敌人。果不出所料,被拖得疲惫不堪的敌一九一旅2个团立即追踪而来。我一分队且战且退,下午3时,敌人进入伏击圈,高敬亭一声令下:“打!”各种火力一齐向敌人射击。敌人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由于山沟道路狭窄,敌人人多,互相拥挤,自相践踏,重火力又施展不开;红军勇猛射杀,敌人不知红军虚实,慌忙后退。特务营按事先部署又从背后杀来,打得敌人四处乱窜,激战近半个小时,2个团的敌人被歼近半。高敬亭担心后续敌人增援,立即率领部队向西转移到立煌(今金寨县境)抱儿山。此役缴获机枪 6挺,步枪200多支,子弹万余发。

  3月3日,高敬亭率领的手枪团两个分队与方永乐率领的二四四团在金家寨汇合。这时,敌一九四旅六二二团跟踪追来。3月7日,高敬亭率部在吴家店樟树坪设伏,将其全歼。

  刘镇华得知一九一旅战败和六二二团被歼的消息,气急败坏,他认为红军之所以难以歼灭,主要是各“驻剿区”画地为牢所致,他命令各“驻剿区”各组织2至 3个团的“追剿”部队,不分地区界限,跟踪“追剿”红军,务必在4月底前“剿清”红军。为了给各“驻剿区”做出样子,他将其看家精锐部队独立第五旅组成 “追剿队”。3月10日,独五旅旅长郑廷珍侦悉高敬亭率手枪团在双河一带活动时,便倾巢出动。高敬亭得悉后,率领手枪团钻进深山老林和独五旅转圈子,一连转了5天。敌独五旅一直没和红军手枪团接上火,加之他们重武器多,山路又不熟,士兵们被拖得十分疲劳。3月18日,手枪团在鸡冠山设伏,将郑廷珍所率六一三团和特务团,歼灭大半,郑廷珍率残部逃回双河。

  郑廷珍为报鸡冠山之仇,3月24日又率部向活动在英(山)霍(山)边区的高敬亭部追来。高敬亭率部上大山,带着敌人兜大圈子,前后半个月,郑廷珍率领的独五旅2000多人,被拖得人困马乏。4月9日,高敬亭率部在英霍交界的送子关桃花山设伏,命特务营长林维先率领一连引诱敌人。郑廷珍果然上当,立即派六一二团配一个炮兵连追击而来。林维先且战且退,退至桃花山花心处,登上花心制高点,以火力引诱敌人。敌六一二团以其炮兵连火力开路,向花心攻来。高敬亭命在高处隐蔽的二四四团、手枪团和特务营,冲杀下来。敌人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便死伤一大片,林维先率领的一分队也从花心小山上俯冲下来,敌人被包围在一个大田畈里,激战近半个小时,敌六一二团和炮兵连除少数逃遁外,全部被歼,团长张永和被击毙。战后,高敬亭率部向西疾行。郑廷珍忙又率残部跟踪不放,在麻城西南棺材沟,又被消灭一个团,其六一五团团长被击毙,郑廷珍负伤,落荒而逃。刘镇华一气之下,取消了独五旅的番号,从此不可一世的独五旅在大别山销声匿迹了。

  二

  刘镇华虽然费尽心机,对红军围追堵截,却屡遭失败,到5月中旬,其10多万军队不但没“剿灭”红军,还被红军消灭了不少。蒋介石一气之下,免去了他的总指挥之职,由二十五路军司令梁冠英取而代之,限其年底前完全“剿清”红军。

  梁冠英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召集各部队师团以上领导人开会,重新划定“清剿区”。并严令在哪个“清剿区”发现红军流窜,就拿哪个“清剿区”负责人是问。会后,他到各“清剿区”边界巡视,又在各“清剿区”之间建立联防队,负责各防区之间的联络,以为这样,红军便无处游击了。但无论敌人如何变换花样,红军有人民群众的支援,游击战总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3个多月来,部队由初建时1100多人,发展到1800多人,武器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每个连队都建立了机枪班,弹药也较充足。更可喜的是,部队积累了很多游击战的经验,高敬亭将这些经验总结为:在策略上,坚持“三打三不打”原则,即敌情明、地形好、缴获大则打;敌情不明、地形不好、缴获不大则不打;无大伤亡则打,伤亡大则不打。对待各路强弱敌人的作战原则是:拖垮二十五路军,相机打击十一路军和东北军,坚决打击地方保安团;在战术上执行“拖垮敌人,疲劳敌人,扰乱敌人,打击敌人”的“十六字诀”;利用敌人互不相识,保存各自实力的矛盾,化装成敌人,歼灭敌人;在通讯联络方面,充分发挥地方党组织作用,派红军骨干到区、乡、村,组织区、乡、村便衣队,白天为民,劳动生产,晚上为军,宣传红军政策,侦察敌情,镇压地方反动分子,团结一切可以争取的革命同情者,特别是争取国民党基层政权的小头头,建立两面政权,为红军服务。高敬亭总结的这些经验,都是从实战出发的成功经验,易于掌握和运用,对坚持大别山苏区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高敬亭这位农民出身的游击专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5月30日,高敬亭率领手枪团在霍山西界岭活动时,接到由中共鄂东道委书记陈守信送来东北军一一○师参谋长李有光(其家属王芹3月18日携女儿由西安来大别山时,经固始被土匪劫持,是红军手枪团将其解救并安全送到一一○师,从此李有光和红军建立了秘密联系)的关于梁冠英接任“剿共”总指挥后新的“围剿”部署的情报,决定利用缴获的敌人军装,进行化装,歼灭敌人。7月12日,高敬亭率化装成敌人的手枪团由皖西向桐城、潜山游击,刚到潜山袁家河,敌九十六旅旅长王修身率3个团就跟踪追来。高敬亭立即率手枪团向桐城方向回返,行到朱屋庙时,被敌三十二师联防队两个哨兵发现,哨兵喝问:“哪一部分的?!”事态紧急,如与敌开火,势必引来周围敌人围堵。高敬亭便命手枪团一面抢占有利地势,以防万一,一面命手枪团一分队队长詹化雨与哨兵接洽,伺机歼灭敌人。佩戴敌少校军衔的詹化雨一个箭步来到敌哨兵面前,劈脸两个耳光,拍着胸前符号骂道:“妈的,老子是二十五路追剿队的!”这时,佩戴敌上校军衔的手枪团团长余雄也来到敌哨兵面前,喝问敌哨兵是哪一部分的。当得知敌人是十一路军三十二师一个营的联防队时,余雄便命令一个哨兵带路到队部找队长说话,同时命詹化雨通知高敬亭率手枪团跟进。到敌队部,敌联防队长听说是二十五路军“追剿队”的,便礼貌接待,因当时二十五路军势力较强,其司令梁冠英又是总指挥,所以其他部队对这个军的人都恭而敬之。余雄命联防队长集合联防队训话,联防队长俯首听命。联防队刚集合完毕,手枪团300多支长短枪一齐对准他们。高敬亭大声喝到: “我们是红军,你们谁动一下,就叫你们全部完蛋!”就这样,一个营的联防队乖乖地当了俘虏。当晚,部队顺利地绕过敌人封锁线,到达中共皖西工委所在地店前河。

  7月底,红二十八军在店前河整训,交流各自的游击作战经验,一致认为化装战术是打破敌人划区“围剿”、联防堵截的有效方法;特务营营长林维先又介绍了他去平汉铁路沿线,到敌人后方打敌人地方武装的经验,认为敌人后方防御松懈,到敌人后方游击,既可得到武器弹药的补充,又可调动敌人出山回援,减轻根据地的压力,一举两得。

  1935年秋至1936年初的3个多月里,红二十八军以营为单位,一会儿山里,一会儿山外,时而红军,时而“白军”,3次往返平汉路,打到了武汉边缘的蕲春、黄梅、广济、黄陂和豫南的潢川、信阳,迫使武汉行营主任何成俊连连向蒋介石告急:大别山总指挥梁冠英“围剿“不力,纵匪出山,危及武汉、开封。

  1936年2月12日,高敬亭率手枪团化装成敌二十五路军追剿队去浠水活动,在新洲受到了敌区保安队的热情接待。敌保安队长凌宗常向高敬亭透露敌十一路军有个长官当天由武汉行营押送给养回大别山,中午要在这里吃午饭,他正在布置。高敬亭听罢,立即说有紧要任务,率领手枪团向武汉方向运动,行约10多里,果然有3个骑马的国民党军官和10多名背枪的士兵押着30多副挑子向这边走来。佩戴国民党军中校军衔的詹化雨率一分队抢先来到敌人面前威严地说:“我们是二十五路军追剿队的,奉命在这里检查来往行人,你们把证件拿出来!”

  其中一个骑马的敌军官大声怒吼道:“我是十一路军秘书长,你敢检查我?!”

  詹化雨说:“你就是蒋介石也不行,我们梁总指挥命令我们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放一个,你们怕是给红军送给养的吧!”

  敌秘书长破口大骂,挥起马鞭就朝詹化雨打来,詹化雨一闪身,掏手枪骂道:“妈的,你八成是红军的秘书长!”命令战士们:“下了他们的枪!”一分队100多名战士一拥而上,将3个骑马的拉下马来,缴了他们的手枪,后面跟着的10多个敌兵也跟着被缴了械。

  敌秘书长还不服气地大骂着。这时,高敬亭走上前去,喝道:“老子是红军,你再骂,老子就敲掉你!”敌人这下全傻了眼。

  高敬亭教育释放了敌士兵和两个副官后,将装满银元和将校服装的30多副担子,仍由挑夫挑着,昼伏夜行,于2月底返回大别山。敌秘书长中途逃跑被击毙。

  敌十一路军给养被红军截获,使敌武汉行营主任何成俊大为恼火,又向蒋介石告了梁冠英一状,说梁冠英在大别山围而不剿,使得红军到处流窜。蒋介石鉴于他限期年底“剿清”大别山红军的命令又成泡影,一气之下,又下令撤了梁冠英总指挥之职,令其爱将卫立煌重返大别山就任总指挥。

  三

  卫立煌,安徽合肥人,早在1932年的第四次“围剿”时,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并兼任中路军司令,卫立煌是第六纵队司令兼14军军长,在“围剿”大别山红军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而蒋介石在金家寨建县,以卫立煌之名,命名为“立煌县”,这实在是蒋介石对卫立煌的最高奖赏。卫立煌这次再任大别山 “剿共”总指挥,深感蒋介石对他的“厚爱”,国民党《中央日报》1936年3月3日报道卫立煌在上海就职时演讲云:“立煌奉蒋委员长之命,督率所部清剿鄂豫皖三省边区少数**,安定地方,此乃本人天职……。本人奉命清剿鄂豫皖三省边区**,回忆前后共有三次,第一次驱徐向前、邝继勋两大股(指红四方面军,作者注);第二次正欲追剿根株徐海东部(指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作者注),因江西剿匪事紧,奉命前往,致未成功。此次又奉命担任清剿任务,已为第三次。三省边区残匪,为数无多,现决定分四个绥靖区,于最短时间内彻底肃清……”

  卫立煌离开上海到达金家寨后,部署“围剿”,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不外乎还是围、追、堵、截。他划的4个防区也和原来刘镇华、梁冠英的“驻剿区”相似。所不同之处,在于他搞“剿抚兼施”、“军政并进”和“碉堡政策”,扩建地方保安团。特别是“军政并进”和“碉堡政策”的手段是很毒辣的。“军政并进”,就是建立健全地方区、乡、保、甲制度,扶持地方武装,逼迫群众订立“五家连环保”条约,一家“通共”,五家俱杀。碉堡设置犹为苛刻,其命令规定:“凡重要村镇、山岭、隘口,交通要道,筑能容营、连碉堡,其余次要地点,则筑排碉。至于一地带内,碉堡数量与密度,能以互相通视火力为要。”据国民党安徽省政府 1936年5月12日碉堡统计表所列数字,仅皖西地区即新建碉堡24700余座,整个鄂豫皖苏区,碉堡密如蛛网,很多碉堡为了能“通视火力”,相距仅半里之遥。

  此外,各县、区、乡、保还规定了训练壮丁数目,作为区、乡、保的武装组织,以实现“军政并进”的目标。

  然而,等待卫立煌的还是失败。

  高敬亭根据李有光提供的情报,于4月5日在太湖凉亭坳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根据前一段经验,会议作出了3条决定:深入敌后游击;缩小目标,全军以营或连为单位活动;加强地方便衣队建设,有计划地在各地区原有便衣队的基础上,补充部分骨干,建成一乡一支便衣队,对付敌人地方乡、保武装,为红军提供情报,安置伤病员,筹集给养。会议还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政策做了修改。对待根据地内国民党地方政权和民团,实行“攻心为上,攻击为下”的政策。加强与地方开明人士的联络,建立两面政权。改变过去“对地方民团坚决地打”为“三不打”,即:地方民团不先开枪打红军,红军不打;地方民团愿意和红军联络,红军不打;在红军没有走之前,地方民团不去向国军报告的,红军不打;对地方开明人士的生命财产给予保护,即使是一些思想反动的地方政治人物,只要不与红军为敌,不残害红军家属,红军也不打不杀;对向红军提供钱粮帮助的,或给红军掩护伤病员的,红军给予保护,并为其保密。这些政策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党基层政权及乡绅与红军的矛盾,方便了红军游击。

  由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红军信息灵通,在广大农村活动自如,而卫立煌的“军政兼施”却难以实施。1937年4月3日,高敬亭率领手枪团特务营在麻城大畈活动,被驻麻城福田河的敌三十三师发觉,敌师长冯兴贤率3个团三路合围。福田河区公所开明区长李明学立即将敌情报告了高敬亭。高敬亭率部连夜向王通山转移,敌人紧追不舍,被便衣队安放在王通山下的“神仙炮”炸得七零八落,一九七团团长也被炸死。可敌人却谎报军情,说他们打了大胜仗。

  国民党中央巡视专员袁德情向蒋介石报告说:“**在黄安、麻城一带死伤、被俘无数,特务团团长林维先被击毙,尸体解往黄安示众,所缴枪支已汇报军委会。”可笑的是,早在1936年6月13日,敌一○二师在姚家山战斗详报上已有“在姚家山歼红军200余,匪首林维先被击毙”,这次已是林维先第二次 “死”了。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事隔不到10天,敌一○三师1个营向活动在黄冈白羊山的林维先部追来,林维先率部向西急行30里,在一个小山村隐蔽休息。敌人未寻到林维先,便在白羊山住下来糟蹋老百姓。开明绅士王贵先将此情况报告了林维先。林维先当晚率部返回白羊山,全歼敌一个营!

  卫立煌得知林维先并未被“击毙”,反而在白羊山歼其一个营,实感羞愧,便以十万银元悬赏各部捉拿高敬亭和林维先。1937年6月1日《中央日报》一则消息云:“京讯:皖鄂豫边区剿匪总指挥卫立煌,对边区残匪,原则剿抚兼施,冀其就范,惟匪首高敬亭、林维先迄今无悔悟表示,卫为防滋蔓,贻害地方起见,已饬各部严厉围剿,如能将该匪生擒或击毙,或歼击其主力者,给予破格嘉奖,以资激励……”

  卫立煌看到《申报》的一则报道:“查高敬亭股匪,全部精锐不过千余人,在边区各县时聚时散……国军追剿向前,匪突然在后,大军进剿,则彼云无匪,大军过去,匪众皆是……”卫立煌便把罪过归于国民党地方政府。他认为红军之所以能四处游击,与国民党地方政府避而不战或与敌为友有关。特别是白羊山之战的失败,他认为是国民党地方官员在红军走后才向国军报告的,以致于国军扑空;国军住下又被袭击,也是地方官员向共产党报的信。7月8日,卫立煌与其参谋长郭寄峤亲率其警卫团到白羊山调查,并对白羊山联保主任张一函严厉审训。

  卫立煌觉得在白羊山审训,不能杀一儆百,便把张一函带到黄安县城,召集边区各县、区长、联保主任参加听审。张一函原来仅是一私塾先生,从没见过这么大官,这么大阵势,当卫立煌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如何向**报信时,张吓得张口结舌,语无伦次,只一个劲地承认他“有罪”。

  参谋长郭寄峤以为他真的是共产党,把盒子枪往桌子上一掼:“你是什么罪?何时加入共产党?不如实招来,我立刻枪毙了你!”

  张一函被郭寄峤这么一声喝问,要他招认是共产党,又听说要枪毙他,神智居然清醒起来,说:“我今天死也要死个明白,你说我是共产党,有什么证据?我也不是表白我的功劳,国军不管哪次经过我们白羊山,我们都杀猪宰羊招待,索要担架、民夫,从没打顿,只要有红军活动的消息,我都立刻报告。就说这次红军过白羊山吧,我当时就向县里报告,你们追来时已是第二天下午,红军跑了,我有什么办法呢?红军夜里返回白羊山,你们那么多部队都不知道一点消息,我怎么知道呢?你们这次损失,恕我直言:贵军到白羊山,没找到红军打仗,便一窝蜂地抓鸡捉鸭,搞女人,红军夜袭时,一点戒备也没有,有些弟兄还在女人床上。据说红军不过百人,而国军多红军几倍,结果却兵败如山倒……”

  “住嘴!”郭寄峤哪能容他再讲下去,恼羞成怒,说:“我说你不是共产分子,就是通共!你现在还在替共产党说话,诽谤国军!”便命两个警卫:“把他拉出去枪毙!”

  张一函对郭寄峤说:“你杀自家人很有本事,你和红军打仗要有这样凶就好了,真是‘煮豆燃豆萁’,亲者痛仇者快!”

  张一函被处决,吓得那些县长、区长、联保主任们面如土色,个个都担心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卫立煌感到处决张一函达到了杀一儆百的目的,便假惺惺地说:“各位同仁,今天郭参谋长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们多数都是对党国忠心耿耿的,但也保不住有少数像张一函这样的共产党奸细。大家想想,国军10万多人,四处围剿,红军却能到处如入无人之地打我们的游击,如果不是有像张一函这样坐探,红军能生存吗?今天请大家来,无非要大家同心同德,完成蒋委员长交给我们剿清大别山残匪的任务,维护地方治安,保卫民众生存。希望诸位今后要务必小心,一发现红军,立即报告,如发现在哪个地方有红军不及时报告者,定然严惩不贷。”卫立煌正在滔滔不绝地训话,有一位参谋递来一份电报给郭寄峤,郭看后,大为震惊,立即呈卫立煌。卫立煌看后,草草结束训话,率领随从离开会场——原来是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来电,要卫立煌去庐山参加高级军事会议。

  七七事变,震惊全国,也引起全世界关注。可是,多年和中央失去联系的红二十八军,却一点消息也不知道。7月13日,高敬亭与皖鄂特委书记何耀榜在岳西南田村开会时,看到了姜树堂从西安办事处带来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文件和一些报纸,这才知道抗战爆发,时局发生了大转变。

  姜树堂家住西安,原是国民党十一路军中的一个排长。1936年秋,在一次战斗中被红二十八军围困,率全排投诚,此后在红军中任排长,后因身体不好,经批准回家休养。西安事变后,他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真正代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他便到中共中央驻西安办事处报告了大别山红二十八军的情况,办事处负责人叶剑英等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将上述文件交给他送往红二十八军。

  高敬亭根据中央文件内容和中央呼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精神,向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停战谈判倡议。经过艰苦的谈判,7月27日,双方达成协议。至此,坚持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的大别山红军在高敬亭的领导下,完成了伟大使命,写下了光辉一页。

  四

  在与国民党谈判结束后,整训部队,做抗战准备。1938年1月,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下辖七、八、九3个团,全支队3100人。

  3月8日,高敬亭在黄安七里坪召开四支队东进抗日誓师大会,率部东进皖中、皖东。5月12日,首战蒋家河口,歼灭日军一个小队,军心、民心大振。蒋介石给新四军发来了通电嘉奖。接着,四支队转战皖中、皖东和江苏的江浦等20余县,到次年4月的一年多时间里,与敌作战120余次,歼灭日军1700余人,伤日军400多人,俘日军9人,歼伪、顽军和地方反动武装3700多人,炸毁日军汽车156辆、汽艇两艘,打开了庐江、无为县城,赶走了驻舒城的日军。其作战次数、歼敌人数,在当时新四军4个支队中是最多的。到1939年5月,四支队已发展到近万人,是初建时的3倍,成为新四军中发展较快的一支劲旅。

  高敬亭功昭大别山,征战皖中、皖东,功勋卓著。虽不能说高敬亭是常胜将军,但他领导的部队,确是胜利之师。高敬亭在对敌斗争中是胜利者,但在革命内部斗争中,却被革命的子弹所误伤。高敬亭在任红二十八军政委时,由于受“肃反”扩大化的影响,错杀过自己的战友,但那是在失去党中央领导,在敌军围困万千重,一时难辨真伪的情况下发生的,当然,后来对高敬亭的批判斗争,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条款,如拥兵自重、独立王国、山大王主义、违抗中央指示、不服从军部指挥、消极抗战、破坏统一战线等等。最后批判他是“反革命”、“反党”、“反中央”,完全超出了原则界线。

  上述加在高敬亭头上的罪过,多是在高敬亭领导四支队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的事。可前面所列的高敬亭率领四支队东进抗日所取得的战绩,列新四军各支队之首,这本身就证明他是忠于党的,更是积极抗战的,是执行中央命令的,而不是反革命、反党、反中央。

  无须讳言,高敬亭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远离党中央,缺乏组织监督,独揽一方党政军大权,养成了一些独断专行、一言堂的家长作风,这对其当时和后来正确处理上级和同事之间关系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肃反”扩大化问题上,他错杀了一些同志,积怨很多。他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作战和他领导的四支队东进抗日不断取得的胜利,也使他产生了居功心理。他创建的以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巢县为中心,背靠大别山的皖中抗日根据地,不愿让给国民党,是他“拒不执行新四军军部命令”延宕进军皖中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最终被处决的主要原因。高敬亭1939年6月4日在肥东青龙厂被捕,24日被枪决。高敬亭这位共产党的优秀儿子,国民党花10万银元买他的人头没买到,却被自己人的子弹夺去了年仅32岁的生命。

  毛泽东对高敬亭的问题是很关心的,1953年视察安庆时,他曾对安庆市委书记傅大章说:“高敬亭不应该杀,是戴季英搞宗派捣的鬼(作者注:戴季英,高敬亭老乡,时任四支队政治部主任,红军时期,就和高敬亭有矛盾。解放后任开封市委书记,因触犯刑法被关押20余年)。”197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高敬亭女儿高凤英要求为其父亲平反的报告上批示,请汪东兴查办,并向他报告结果。12月14日,又在汪东兴的查办报告上批示:“请军委讨论一次,我意此案处理不当,其责任怀疑主要在项英。”1977年4月2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通知为高敬亭平反昭雪。民政部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

  高敬亭 (1901-1939),原名高志员,河南省新县城郊董店人。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红二十八军创始人之一。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当选为光山县弦东区第一乡苏维埃武装委员,不久,任乡苏维埃主席。同年秋,弦东区苏维埃成立,高敬亭调任区苏维埃武装委员。 1930年底,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粮食委员、特区主席。1931年5月,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省委组织部长,同时兼任光山县委书记。1931年7 月,当选为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光山县委书记。先后创建光山独立团,光山赤卫师和光山游击师。1932年秋,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高敬亭奉命调往赤城,任豫东南道委书记。为了统一领导留在鄂豫皖地区的武装力量,坚持根据地斗争,同年11月,省委在黄安檀树岗重建红二十五军,高敬亭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参加领导了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4月,红八十二师在皖西重建,高敬亭任师长。同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高敬亭兼任皖西北道委书记,率部分红军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1月,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金家大屋主持召开了干部会议,第三次重建红二十八军,任军政治委员。同时,发展地方武装,成立了四路游击师,进一步加强了便衣队建设。他领导红二十八军和苏区人民在鄂豫皖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成为根据地人民心目中的一面坚持战斗的红旗。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敬亭坚决响应党中央合作抗日号召,亲自出面与国民党鄂豫皖地方当局进行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支队司员,率部开赴抗日前线。他领导四支队在巢县、相城地区打击日本侵略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为而后我军开辟华东抗日战场,打下了基础。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杀于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1975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重审高案,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他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09-06-16

珍宝岛事件迷雾:林彪与苏联高层共谋?[转贴]


  关于中苏珍宝岛冲突的真相,至今仍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2007年,俄罗斯《金号角》电子报文章断言,流血冲突可能是中国军界精英(具体来说就是林彪)与苏联政界上层共同策划的阴谋。

  在珍宝岛被我边防战士击毁的苏军坦克

  2008年10月14日,位于中俄边界的半个黑瞎子岛回归中国,勾起了人们对40年前“珍宝岛事件”的回忆和兴趣。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国和苏联的边防军人在珍宝岛(俄语中称为达曼斯基岛)发生了流血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流血事件引起全世界关注。

  40年前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其根源是什么?至今为止,所有相关的历史记忆、当事人的陈述、研究者的分析——也包括局外人的冷眼观察,都未能让我们清晰地拼凑出一幅完整、真实的历史图景。难道说,某些真相永远只能尘封吗?

  珍宝岛:冲突记事

  珍宝岛是中国黑龙江省与苏联远东地区“界河”乌苏里江上的一个小岛,长1500米到1800米,宽600米到700米;乌苏里江退潮时,该岛整个变成一个半岛,明显属于中国。按照国际法以及中俄之间签署的条约,国界应以河流主航道划分,但是,沙俄利用清帝国的衰弱,占据了乌苏里江的大部分;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50年代末,两国、两党出现分歧和矛盾,领土问题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大因素。

  对于珍宝岛事件的原委,中苏双方曾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对方;自然就形成迥然不同的版本。我国多数相关论著都将珍宝岛冲突定性为:中国军民抵抗侵略、正义的自卫反击战;反过来,苏方则认为是中国边防军人对苏方边防军主动发起进攻。尽管与我国方面的立场和论述迥异,但参考苏方和第三方的说法,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也会相映成趣。

  按照苏方说法,3月2日事件是中方蓄谋发起的主动袭击,使苏军造成伤亡。3月1日深夜到2日凌晨,大约300名中国军人登上珍宝岛,在岛的西岸的灌木丛中潜伏下来,伺机发起袭击。他们都穿着白色大衣,与周围的雪融为一体,大衣下藏着武器;身上没带任何证件,苏军观察哨并未发现。

  早上10点40分左右,苏军边防部队接到报告说,从中国军队的工事中有30人向珍宝岛方向移动。苏军军官H.斯特列尔尼科夫立即集合部队,乘坐装甲车(有边防部队的摄影师并带着摄像机、相机),到11点10分左右,向中方“挑衅者”抗议,要求他们离开苏联领土。一名中国人大声喊了句什么,随后就响起了手枪枪声。第一队人闪开后,第二队人用冲锋枪对斯特列尔尼科夫猝然发起扫射,斯特列尔尼科夫等人当场被打死。中国人抢走摄像机,但是没发现照相机。

  这时,岛上猫耳洞里的中国伏兵也开火了,造成多人伤亡,剩下的人退到结冰的湖上,成为活靶子,多数被打死,只有根纳迪·谢列波夫奇迹般生还(后来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这时,驻扎在珍宝岛北边十七八公里处的B.布贝宁上尉带了20人乘装甲车赶来增援。布贝宁在战斗中也受伤了,但他摧毁了中国军队的一个指挥所,中国人被迫撤退;但布贝宁的战车也被击毁了。

  3月7日,苏联塔斯社和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称,3月2日冲突中,苏方阵亡31人,14人负伤。此外,还有一名士兵阿库罗夫被中国军队俘虏,后来交还给苏方,但此人因伤重很快死去(关于阿库罗夫为何被捕,有两种说法:有说中国军队误以为他是军官;还有人认为,他被当成中国士兵)。中方伤亡大约在100人到150人之间。

  3月2日事件之后,中苏双方都在边境加强了力量。在离珍宝岛几公里处,苏军增派一个摩步师;中方也增派一个团,约5000人。

  3月14日大约下午3点时,苏军边防部队接到命令:从珍宝岛撤防(但是,至今俄罗斯学者认为,该命令极为蹊跷、诡异:命令的逻辑不明,是什么人下命令也不清楚);苏军撤走后,中国军人立即以10到15人为一组登上该岛;苏军予以回击,中国军人撤到岸边。

  3月14日晚8点,苏军边防军又接到命令:占据该岛。到0点之后,苏军指挥官杨申率60名边防军人乘4辆装甲车登上该岛。

  3月15日早上9点左右,中方安置了高音喇叭,要苏军离开中国领土、“放弃修正主义”,等等;苏军也安放了高音喇叭,称:“趁现在还不晚,好好想想吧,你们面前是将中国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的那些人的儿女。”随后,陷入寂静。10点,中国炮兵开始轰炸小岛;同时,中国军队开始冲锋,战斗进行得很残酷。到12点时,苏军一辆装甲车被击毁,20分钟后,又一辆被击毁;有四五百名中国士兵试图攻击苏军后部。

  中、苏军队激战时,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出国了,勃列日涅夫在前往匈牙利的火车上,当地时间是凌晨,勃列日涅夫还在睡觉。中午12点,才得以向勃列日涅夫汇报、联络;勃列日涅夫考虑近一小时后,要苏军动用一切手段,将“侵略者”赶出去。苏军动用了炮兵、摩步师,下午5点,苏军炮兵对中方阵地实施打击,中国军队开始撤退。此后,中国军队几次反击都被击退。

  珍宝岛冲突其实是一场准战争,双方都动用了正规军,尤其是苏方甚至动用了火力强大的“冰雹”式火箭装置。在3月15日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大约800人,而苏军士兵伤亡60人(有数字说,中方损失在1500人到3000人之间)。苏方称,是中国人发起了进攻,被苏军守军击退。

  3月3日,中国和苏联都对对方发出抗议照会;同一天,1万多中国民众在北京的苏联使馆附近示威;3月7日,10万苏联民众游行示威,并袭击了莫斯科的中国驻苏使馆,砸碎玻璃,投掷墨水瓶。

  作为第三方的观察和分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3月2日的枪战可能是双方巡逻队的偶然相遇而爆发的枪战,苏方坚持是中国设下埋伏,“以掩盖他们(苏军)失败的事实”;同时,“苏联人滔滔不绝地描述细节和义愤填膺的程度”使人生疑,因而,这多半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

  对于3月15日的冲突,中方指出,3月15日凌晨,苏军大批坦克攻击了中方的巡逻部队;按照剑桥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看法,这也像是苏军设伏诱使中国军队来进攻。

  冲突原因的探索

  关于珍宝岛冲突,应该首先明确当时中苏关系的大背景。1957年苏共20大之后,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已经显露;60年代初,中苏矛盾加深且日益表面化,苏联催逼债务、撤走援华专家,使中国陷入困难;到1964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双方都召回大使。

  边境地区成为双方宣泄不满的平台。1960年代里,中国政府指责苏联侵入中国领土等行径,而苏方也指责中国挑起冲突。从1967年到1969年间,中苏之间的边境冲突不断,常常出现对骂、肉搏等滑稽情形。俄罗斯资料说,这种肉搏常常以苏方占上风而告终,为此,中方甚至特意从少林寺请一些武林高手参与。

  在整个1960、1970年代里,中苏论战和相互指责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惯常。双方都在边界囤积重兵;两国学者配合形势,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长期论辩。许多年之后,

  邓小平曾说过:中、苏两国都说了许多空话;俄罗斯论者(如曾担任宣传部长的谢皮罗夫)也强调了苏联领导人(如赫鲁晓夫)在中苏关系恶化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1969年是中国“文革”的第四年,中国国内经济崩溃,文化、科技衰退,迫使中国政府急于转移视线,将一切问题归咎于苏联侵略者;而苏联领导人似乎也有类似需求,因而中苏冲突对双方都有好处:毛泽东想让中国人相信:国家处于被包围的状态,必须“勒紧腰带”;而苏联政府则想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政策的“侵略性”。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解释是:可能是中国军队指挥官试图向上级表明其重要性;中国政府对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感到震惊,希望警告一下苏联;当时中国高层的权力斗争,外国的军事威胁可使林彪地位稳固和上升;等等。

  关于中苏珍宝岛冲突的真相,至今仍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2007年,俄罗斯《金号角》电子报文章断言,流血冲突可能是中国军界精英(具体来说就是林彪)与苏联政界上层共同策划的阴谋。该文提出几个疑点:3月14日,苏联边防军接到奇怪的命令,要求撤防,是为什么?第二天早晨中国军队发起冲锋,苏军边防军要求炮兵增援,但是炮兵按兵不动;坦克本应在3月13日就抵达,但直到血战正酣时才赶到,这又是为什么?此外,1971年9月13日林彪出逃,其目的地是苏联;而苏联认为林彪是中苏冲突的罪人,为什么他还要逃到苏联呢?该文说,林彪曾为苏方提供大量情报,并与苏方一起“订购”了珍宝岛战争;林彪借战争来提高其在国内的政治地位(“九大”之后,林彪果然成为接班人,并写进宪法);而苏联则希望扶植林彪,假他之手推翻毛泽东。但是,这些只是一种影影绰绰的假说、猜想,体现的是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并无多少切实可靠的档案资料依据。

  俄学者认为,虽然说就地理位置来看,珍宝岛明显属于中方,对于苏联也毫无军事和经济价值,但是,严重对抗的中苏双方谁都不能示弱,否则就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认为苏联只是让自己士兵白白流血送命的观点并无道理。

  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边境冲突并未结束;在1969年8月,在新疆裕民县巴而鲁克山西部的铁列克提地区,中苏之间爆发了类似的严重流血冲突。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苏联借制造冲突来压中国妥协,回到谈判桌前。

  1969年9月11日,苏联政府总理柯西金从越南河内参加胡志明葬礼后,在北京机场与周恩来总理举行政府间谈判,之后,事态逐渐好转,流血冲突才算告终。中苏双方商定,保持边界的现状。有俄罗斯论者认为,此后,珍宝岛已经在事实上属于中国了。

  1991年5月19日,中苏签署协议,边界按照乌苏里江主航道划分,珍宝岛划归中国。1997年中俄东段边界划界完成之后,珍宝岛就从法律上完全归属中国。

  冲突的影响及其后遗症

  中苏两国因关系恶化和军事对抗而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代价。面对压力,中国国内一度提出了“备战”口号,消耗了大量资源;而对于苏联来说,同样付出巨大代价。当然,迄今为止,尚无关于对抗年代里中苏在经济、社会领域付出代价的权威数据和研究成果。

  中苏对抗迫使中国的外交路线急剧转变。中国彻底放弃了意识形态划线,转而寻求新的战略盟友,与美国修好(其时,美国在越南深陷泥潭,开始收缩;与中国改善关系,可以帮助美国从越南体面地撤出,结束噩梦),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1975年越南建国后,在维持与苏联的紧密关系的同时,开始将之前帮助其反抗美国侵略的盟友中国视为威胁,悄悄地泛起反华喧嚣;并且自愿充当苏联的地缘政治工具,对周边国家表现出侵略性,与中国关系恶化。

  苏联在蒙古、中亚、远东、东南亚方向对中国全面实施战略和军事压力,这种态势持续了将近20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末期才结束(中国强烈要求苏联消除影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从蒙古撤军;从阿富汗撤军;令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如此长时间的对抗也使其国力受到很大牵制。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对中国西部边陲造成地缘政治压力;但是,阿富汗也使苏联遭遇了类似美军在越南的命运,或许就是压垮苏联这匹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俄罗斯有学者认为,中、美合作曾经为“解体”苏联做出贡献。

  珍宝岛事件及其历史记忆,对于中苏两国的影响不可低估。对于苏联国民来说,潜在的“中国威胁”似乎是一场噩梦。1973年9月5日,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发表《致苏联领导人的信》,影响非常广泛。索尔仁尼琴认为,在10年到30年内,苏联面临的主要危险是与中国的战争,战争将使苏联失去6000万人口,而且都是最优秀的人口:在这场战争之后,俄罗斯民族将不复存在。导致战争的原因,就是十多亿人口的中国对未开发的西伯利亚的巨大压力和意识形态压力;但双方为了意识形态的纯洁性,为了争执是“列宁著作533页写的是真理、还是中国方面断言的335页写的才是真理”这样的问题爆发战争,显然是不值得的。

  1991年至今,一些俄语国家中对于中国的消极态度和观念,仍体现了中苏对抗时期的遗留作风,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某些反华消极言论,仍用“中国威胁”来吓唬俄罗斯政府和国民;反过来,苏联对中国咄咄逼人的高压态势,也曾在中国人的心底留下阴影。

  许多当事人的回忆也很难还原历史真实,因为他们的职务、地位等原因,不足以让他们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政治考量仍然存在,且许多细节涉及国家秘密。一些人言之凿凿的,其实只是部分真相——而部分真相,多半也就是假象(甚至可能是谎言);一些人为的神话、臆想大行其道。

  需要提及的是:珍宝岛事件的苏方亲历者维塔利-布贝宁因立下战功,逐步被提拔为将军;在勃列日涅夫的过问下,他还负责组建苏联特种部队“A小组”(即“阿尔法”小组的前身)。他曾在2004年出版了回忆录《血染达曼斯基之雪》。作者在为苏联一番辩护之后,也在书中写下了惶惑:“能在谈判桌前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打一仗呢?”

  现在,中俄边界问题已全面解决,而那些牺牲的生命和流血也并非无谓,我们要予以珍视;尽管说,他们都置身过程之中,是大历史中身不由己的客体。我们必须让历史鲜活起来,获得真知,积累智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