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9476阅读
  • 558回复

寻台山一中“六四秋初(4)”班老同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iyu

发帖
1248
金钱
1770
经验值
567
只看该作者 315楼 发表于: 2010-12-16
龙卷风同学你好.虽然近来我有些事务忙碌,较少上网.和跟帖.但有时间时也常看看我们老三届网页.谢谢你记得我这老同学.
liyu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316楼 发表于: 2010-12-17
引用第314楼szcai于2010-12-15 12:07发表的  :



  蔡学长:都中师生合照中,前右一、二是李抗伉俪(看照片可知,“产权”非常明晰),后左3是李光拱。
  你拍的东凡老乡照片有些很面熟,但记不起名字了。如是1969-1971年在都斛中学读过书的,也许认识。照片中哪位是你?穿蓝横条T恤者(出现次数最多者)?
  今年7月我和朋友也去过缅因州游览,要是早点看到你的莘村乡里开的餐馆照片就好了。我们也会去光顾。谢谢。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0-12-17 13:36重新编辑 ]
离线Laotao

发帖
45295
金钱
540850
经验值
13731
只看该作者 317楼 发表于: 2010-12-17
引用第316楼龙卷风于2010-12-17 13:30发表的  :
  蔡学长:都中师生合照中,前右一、二是李抗伉俪(看照片可知,“产权”非常明晰),后左3是李光拱。
  你拍的东凡老乡照片有些很面熟,但记不起名字了。如是1969-1971年在都斛中学读过书的,也许认识。照片中哪位是你?穿蓝横条T恤者(出现次数最多者)?
  今年7月我和朋友也去过缅因州游览,要是早点看到你的莘村乡里开的餐馆照片就好了。我们也会去光顾。谢谢。



        龙卷风:在此多事介绍一下,你估冇错,当然是最斯文干仔的蔡学长啦!
离线szcai

发帖
19323
金钱
38132
经验值
367
只看该作者 318楼 发表于: 2010-12-17
龙卷风:如果我给你在莘村时代前的照片,你会很容易认出我。后来体胖了,加上没有见面几十年,当然不容易认。你虽然比园美时代也胖了,但样子变化不大,加上在网上见多了,就觉得很面善。你班的同学都找到了吗?(你知道陈德林同学的最后消息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319楼 发表于: 2010-12-18

      蔡学长:好啊,非常愿意欣赏你在莘村时代的照片,相信如LAOTAO二哥所“揭发”的,一定是斯文+靓仔+苗条的“光辉形象”。

     我班同学还没有找齐。我班入学59人,去世4人,现55人,其中出境21,已有联系方式44人,  未有联络方式11人,其中海外7人,国内4人。等我发完今年在美会见、探访或电话联络过的同学的照片和帖子后,便会在此发帖再寻“台山一中64秋初4班”还没联络到的11位老同学。与去年不同的是,我现在掌握了几乎全班同学的入学照片,到时会发“图文并茂”的“寻人启事”的。我很希望能找齐所有同学,都知道其去向,以便完成我班的“先遣图”(这应是老三届都明白的名词)。请您和同学网网友多加帮忙。

   陈德林同学的消息听到一些,但语焉不详,且未加证实,唯恐以讹传讹,很盼望你能告知其最后消息。相信我班浏览此网站的同学都希望看到他的详细消息。先行谢过。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0-12-18 11:23重新编辑 ]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320楼 发表于: 2010-12-18
龙卷风同学,你班的先遣图出来后真希望也能帮我班做一个多好。期待......
离线szcai

发帖
19323
金钱
38132
经验值
367
只看该作者 321楼 发表于: 2010-12-18
龙卷风:现引用台山同学网《舞蹈之家》里四张在莘村演出时拍摄的照片,我觉得很有意思。下乡演出的台山市老干局艺术团里有你的女同学作精彩表演;莘村的舞台依然那样陈旧,但它接待过数不清的演出,其中有你的老同学李健才当年在这个舞台上演出革命粤剧《沙家浜》,扮演主角郭建光,并一举成名;我们也曾在这个舞台上歌颂《老三篇》获得一等奖;舞台前面的祠堂你应该有印象,祠堂对面的莘村市场当年是露天的,穗炜和秉润卖豆角的地方就在那里,以后适当时候请你带他们旧地重游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离线szcai

发帖
19323
金钱
38132
经验值
367
只看该作者 322楼 发表于: 2010-12-18
关于陈德林同学的事:德林同学在一小时是我同年级的同学,考上一中后在我们初一(4)班,第二年才到你们班。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回城后在二轻服装厂工作。后来移民美国,居住纽约,最后得病,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因为我的一位亲戚当护理,每天上门负责护理他,所以情况属实)唉!我们只能永远怀念陈德林同学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323楼 发表于: 2010-12-18
我也记得这位同学,跑步很快,真可惜!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324楼 发表于: 2010-12-18
引用第320楼511001于2010-12-18 12:14发表的  :
龙卷风同学,你班的先遣图出来后真希望也能帮我班做一个多好。期待......

      哎呀呀,老同学弄错了吧?你问问“小炉匠”搞搞清楚吧,“先遣图”只有联络地址,是没有照片的。你班的“先遣图”不是早就有了吗?而我班同学的现在地址还没有全部弄清,还有11位“失踪人员”。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325楼 发表于: 2010-12-19
引用第322楼szcai于2010-12-18 13:13发表的  :
关于陈德林同学的事:德林同学在一小时是我同年级的同学,考上一中后在我们初一(4)班,第二年才到你们班。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回城后在二轻服装厂工作。后来移民美国,居住纽约,最后得病,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因为我的一位亲戚当护理,每天上门负责护理他,所以情况属实)唉!我们只能永远怀念陈德林同学了。


                                                追忆陈德林同学与60年代的“阶级路线”
    感谢蔡学长提供德林同学的最后消息。此前,尽管我早就听说德林在美国过世了,但因没得到权威消息,我还是不愿意相信,也不敢乱加推测。不幸的是,噩耗还是被证实了。

     陈德林同学是我班同学,还曾经是同桌同学。

    德林生于1949年6月,祖籍三合玉怀乡沙坪村,1963年在学籍册上的登记住址:台城通济东路28号二楼,1964年在我班时的住址:仓盈路27号。1963年他在台城镇一小毕业后,考入台山一中63秋初4班。后因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留级到我班。为了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我在编全班座位表时,特地把他编为我的同桌,以便经常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为了保护视力,每学期都要调整全班同学的座位,班主任总是交给我来编排座位,从不过问和干预)。记得编位时遇到一个小难题:德林个子较高,理应编在后排座位,但他眼睛近视,只能坐在前面才看得清黑板的板书,故我把他编在第二行的最边位上,好让他既看得清黑板,又不会挡住后面同学的视线。

      德林非常喜欢体育运动,能写一手有点像印刷体的漂亮字体。在我印象中,他性格温顺,不喜欢说话,平时待人和气,与同学们关系也不错。不过,他有很大烟瘾,经常偷偷抽烟,虽然这在现在看来根本不是什么事,但在当时是违反校规的行为。由于要找避开大家视线的抽烟场所,他显得有些“神出鬼没”。后来德林也因没钱买烟导致犯错而吃了苦头,这在我班是众所周知的事。我记得谭老师(他自己烟瘾很大,但他很不能容忍学生违反校规吸烟)主持班委会上专门谈过他抽烟一事,还指定一位班干部了解他在哪里抽烟(后来发现是在大操场厕所内)。文革初期此事被曝光,德林大为震怒,几乎要打那位班干部。 

       回忆德林同学,不能不提到当年贯彻的“阶级路线”。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1962年)以来,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政治气氛逐趋紧张,升学已很讲究家庭成分,填学籍表必填家庭成分。我班大部分同学来自水步、大江农村,小部分来自台城、公益。同学们的家庭成分是:贫农34人,占63.0%;下中农1人,占1.9%;中农4人,占7.4%;工人4人,占7.4%;手工业1人,占1.9%;小贩2人,占3.7%;侨工5人,占9.3%,自由职业(教工)3人,占5.6%。按文革时的“红五类”概念(工人、贫农、下中农、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我班72%同学算“红五类”。严格地说,“黑五类”特别是地主富农出身的一个也没有(这可能与当年的招生政策有关)。

         德林是我班为数不多的工人家庭出身的同学。他父亲在台城第三缝纫社当工人(裁缝?),母亲在台山造纸厂当工人。因此,他算得上是“红五类”中“革命性”优于贫下中农的、响当当的工人阶级出身。这使他在“唯成分”的血统论甚嚣尘上的文革初期,顺理成章地被同学们选为班文革核心小组负责人之一(参见《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中的“黑话事件”)。在台城同学中,丽华也是工人家庭出身(她父亲是殡葬工)。她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队员,体育水平非常了得,但文化课学得有差距,后来在座位调整时也被我编为我的同桌。她个子高,也有点近视,也与德林一样被编在第二排边上的座位。

     我父母世居台城,台城没搞土改,也没划家庭成分,故我家户口册上是没写家庭成分的,报考初中填写什么成分,没有现成东西可抄,填写什么要凭自己的理解。我父母是教师,按当时惯例家庭成分应填“教工”。但1964年我的学籍表里家庭成分栏居然填了“工人”。我依稀记得原因是:考初中时听说没有“教工”、“侨工”等家庭成分,而“工人”是当时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大家以工为荣。我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属“教育工会”(记得父亲曾给我看过他的台山教育工会会员证),既然是工会的,自然也算“工人”(没想到这一思路与80年代的邓小平不谋而合,见后)。不过,我学籍册上的家庭成分不知被谁用红笔改为“自职”(自由职业),估计是校方根据“政审”材料改动的。

     3班业鸿是我的好朋友,他父亲是台山人民医院大名鼎鼎的名医李伟民医生。今年我发现业鸿在1964年学籍表上填写的家庭成分也是“工人”(也被用红笔改为“自职”),就把复印件发给他,狠狠地“嘲笑”他和我一样“冒充”工人阶级出身。他记不得此事了,不过有学籍表为证,不容他“抵赖”。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有“医工”的说法的。大家追忆往事,对历史趣闻一笑了之。

    回想起来,当时的“价值观”现在看来真是不可思议,与现在追求发财致富真是有天壤之别:大家都“以贫为荣”,唯恐家长有钱,唯恐家里不穷(最好穷得“叮当响”);大家都“以工为荣”,不是傍大款,而是千方百计“傍工人”。说起来,邓小平在80年代也有类似逻辑,他为了说明知识分子重要,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其实,他是按“三段论”的逻辑进行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具有最重要地位的阶级;小前提: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结论:知识分子也具有最重要地位。实际上,这也是沿袭了文革前的旧思路。为什么非得从只有工人阶级最重要的大前提出发不可呢?难道知识分子不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就不重要了吗?

      不过,在我考入一中的1964年,“唯成分论”尚未像文革时期那样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阶级路线”还比较全面。彭真关于“既讲成分,又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的指示,为“出身不好”的同学指出了光明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们所受的政治压力。我班选班干部,真的是贯彻“重在表现”政策,有不少并非出身“红五类”的同学也一直担任班组干部,除了我(教工)以外,还有李优甜(侨工)、李华新(教工)、伍岳维(中农)、李健材(自职)。不过到了文革时,这一切全都被冲垮了。

     我在《台山一中初中往事追忆》中有两段回忆与德林有关,也与当时的“阶级路线”相关。

  *******************
        值班守夜:在台山一中读书时,每逢重大节日和敏感日子(如五一节、国庆节、国民党双十节),为了防止阶级敌人破坏,学校都在重要地点如传达室、饭堂、宿舍、科学馆、游泳池、卫生室等处设暗哨通宵放哨。我作为班长,又分管治保,每次四舍值班都是我安排的。保卫处要求,岗哨要设在关键点的阴暗处,可观察来人,而不易被来人发现。四舍一般设三个暗岗:大门口、北侧通菜地路口、南侧纪念碑附近。两人一班,每班2小时。白天值班比较轻松,晚上值班比较辛苦,而凌晨1-3点值班最辛苦。

     1966年文革初期,因形势紧张,经常通宵值班。6月20日,由时任班长的我安排本班男生宿舍通宵轮流值班。我把自己排在凌晨1-3点值夜班。白天,我到宿舍检查值班情况,发现个别值班同学在宿舍用酒精炉煮东西吃,我马上制止了这种存在安全隐患的做法。

    晚上,我去四舍西边通菜地路口查哨,一转墙角,猛然碰上值完班往回走的陈德林同学。他有些近视,加上过度紧张,没看清是我,以为是歹徒来了,大叫一声一棍打来,打中我的肩膀,好在伤势不重,我也不在意。

    没料到,仅仅过了10天,随着“左”的路线膨胀,我因“家庭出身”和不同意同学们对班主任上纲上线的批判而被排斥,被认为政治不可靠,被剥夺了值班站岗的权利。

     还有一个记忆也与德林相关。
******************
      1966年6月文革爆发不久,我这个班长“靠边站”,班委会全面瘫痪。同学们发现,受班主任和学校重用的班长,竟然是“摘帽右派”儿子,一个“黑七类”子女(我父亲1958年被错划右派,1960年“摘帽”,1979年被认定错划予以改正,后加入中共,退休后任台城退休干部党支部副书记)。我年年被全班同学高票选为三好学生的事实这时也无济于事了。加之我当“班长工作积极负责,敢于批评不良现象”(班主任评语),敢于管组织纪律,工作方法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难免得罪了一些同学。这都使我在文革之初成为“应矢之的”。我很快被排斥在四舍值班守夜同学名单之外。

     我甚至发现,在我夜晚口渴起床从四舍走去膳堂喝开水时,也有同学一路偷偷跟踪我。想起四舍值班守夜原是由我安排的,而我自己连值班的资格现也被剥夺了,这一反差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使我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觉得非常难受。

     那时,很多政治待遇都被剥夺了。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个晚自修,“红五类”(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子女去参加全校会议听传达,我和朱民英因属“黑七类”(地、富、反、坏、右、资本家、走资派。朱民英母亲任小学校长成了“走资派”)子女,没资格参加会议,两人在空荡荡的北院无所事事。没有担任班干部的他似乎若无其事,作为“靠边站”班长的我却百感交集。

     文革初期,同学中掀起改名潮——名字有“封资修”色彩的同学纷纷“破四旧”,把名字改为“革命”名字。当时盛行“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基本如此)”的反动血统论,“红五类”子女可改名(到学校总务处抽出胸章中的纸卡改名就行,学校没办正式更名手续,更不要说公安局了)。但规定“黑七类”子女不得改名,为的是“防范”他们改名换姓后干坏事。

     那时,我因父亲是“摘帽右派”被视为“黑七类”子女,不能改名,也不能领取当时还非常稀罕的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本。一天,我在南院(高中部)看到一张抄写周总理讲话的大字报。他明确指出:右派分子摘了帽就属人民内部矛盾。我如获珍宝,马上去找班文革核心小组一负责人转达周总理讲话精神,说我不属“黑七类”子女,要求发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本。他大概也知道了,就在北院中厅给我补发了。我马上奔去总务处改名——这毕竟是一种权利啊。

      36年后,在2002年10月,我首次到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在礼品店看到的毛主席像章就是文革初期我领到的那种款式,如获珍宝,马上“请”了10枚。我把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胸前,感慨万千地想:我曾经连这样的权利都没有啊。

********
      这里提到的“班文革核心小组一负责人”就是德林。他因家庭出身好,在文革初期就被选为我班文革核心组负责人之一。当时他给我发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的情景我印象非常深,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尽管他是核心组的负责人,但他待我还是很平和的态度,并没有给我留下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印象。我记得他叫我在北院中厅等他,他不知去附近一个什么储藏室,很快就拿了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枚毛主席像章给我,也没说什么话。可惜学籍登记表上他的照片不知何故缺失了。

     迄今为止,我获悉我班林奕翰、余丽华、许荣羡同学去世了。不过详情并不清楚。在此上传他们的照片(德林照片缺)以作永远的纪念。
      林奕翰  1949年6月生,水步步渓东安村人,生前任建行台城办事处主任
                            

     余丽华 1948年5月生,住台城南门69号,曾是台山一中排球队主力。我也与她是同桌同学。
                            

     许荣羡 1950年8月生,水步步溪脑村人,曾任台城二轻制衣厂工人
                             
  

     愿德林、奕翰、丽华、荣羡同学和我们所有逝去的老同学在天国安好。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0-12-29 23:10重新编辑 ]
离线szcai

发帖
19323
金钱
38132
经验值
367
只看该作者 326楼 发表于: 2010-12-19
        在此,对曾经就读过一中64秋4班和63秋4班的早逝的同学表示深切的哀悼!不论这些同学当时和我们相处如何,毕竟是同窗数年,共同度过那段难忘的校园生活,值得怀念!德林同学小时候住在台城通济东路,与我是街坊,朋友及同学,他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去世,令人感到十分可惜!
       另外,我觉得你们班在编写同学录的做法比我们班更务实和更有人情味。我们班编写的没有已去世的同学名单,而你们班的照写上,并注明情况,完整地再现入学时的真实性。在这方面应该向你们学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327楼 发表于: 2010-12-19
    谢谢蔡学长表扬。我班同学录资料的完整,得益于几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我笔记本上的成绩号码、座位表、班组干部名单、课外活动小组名单,还有1965年暑期我抄录的同学住址,得益于林海老师“逢会必记”的教导,当然也得益于我良好的收藏习惯。这为整理同学通讯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例如,从座位表上,你可以看到德林在初一时确实与我同位,他是58号,我是10号,在前排左边第二行。如没有这些资料,再好的记性也记不住40多年前的细节。

  另外,也很感谢母校台山一中对我们64届同学学籍登记表的珍藏。不知何故,我班有的同学的学籍册没有复制下来,如刘秉润、朱民英,也许当时漏拍了。还有些照片是缺失的。

      更为重要的是,我对台山一中的初中时代和初中同学,怀有深刻的母校情结和同学情谊(尽管台山一中高中在1968年拒绝了我的求学,不过这是当年形势所致,也不是母校能决定的),使我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把我们班不完整的“先遣图”更新,除了缅怀逝去的同学外,健在的同学可以凭此保持联络,互致问候。正如你所说的,不管同学们当时如何相处,毕竟我们在台山一中共同度过了我们非常难忘的黄金时代,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忆甚至“找到”已经逝去的非常值得怀念的青春年华。
  
    
    台山一中64秋初4班成绩号码和座位表

       台山一中64秋初4班班干部课代表和课外活动小组名单
[ 此帖被龙卷风在2010-12-19 13:02重新编辑 ]
离线511001

发帖
2729
金钱
3317
经验值
819
只看该作者 328楼 发表于: 2010-12-19
哈哈,你的宝藏真多,好珍贵,江帆,办个文物展览馆吧,我们去你那参观好了。怀念过去,对不幸故去的同学致以深切沉痛的哀悼。更望大家珍重!
离线龙卷风

发帖
308
金钱
346
经验值
189
只看该作者 329楼 发表于: 2010-12-19
引用第328楼511001于2010-12-19 12:52发表的  :
哈哈,你的宝藏真多,好珍贵,江帆,办个文物展览馆吧,我们去你那参观好了。怀念过去,对不幸故去的同学致以深切沉痛的哀悼。更望大家珍重!

        好啊,请你出任财务总监专门管理展览馆收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