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6499阅读
  • 544回复

§美丽家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5楼 发表于: 2009-06-18


明朝曾铸造出世界最先进的大炮[转帖]


  一直以来有种说法:“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拿来造烟花。”事实上,中国在明末清初时期,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工匠卓越的创新精神结合在一起,曾经铸造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大炮。但是,这短暂的辉煌却在清朝中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明末中国人在无潜水装备情况下成功打捞西方沉船大炮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役中惨败于努尔哈赤。而此时精通西学的徐光启在朝中得到重用,他积极向西洋传教士学习关于火炮的知识。

  后金大军主要武力为骑兵与步兵,而此时明朝则拥有新武器——“红夷大炮”。其名称由来,缘自此炮为荷兰人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时被大量使用。

  红夷大炮的设计比明代原先使用的“大将军炮”先进许多。大将军炮的外形有如大铁管,炮身加上铁箍以防炸膛。而红夷大炮的前头管壁较薄,后方管壁较厚,可承受爆炸时的冲击力;炮旁则有两个“铳耳”,可用以调整炮身角度,并有准星和炮门,使射击更为精准。

  明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取得“宁远(今兴城)大捷”,红夷大炮功不可没。宁远城设有十一座红夷大炮。在这次战役中,明军击败努尔哈赤大军十一万人,并将努尔哈赤本人打伤,最后郁郁而终。

  中国红夷大炮哪里来?最早是打捞沉没于东南沿海欧洲商船上的大炮而来。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荷兰海船在广东曲江近海沉没,地方当局派人下海打捞。在那个没有潜水装备的时代,人们的打捞方式相当巧妙。他们先将一艘大船载满砂石,使吃水加深,再将大船航至沉船之上,潜水将铁链系在大炮的铳耳上,之后将砂石抛入海中,借船身的浮力将大炮与沉船分开,再以绞车绞起。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铳外,共捞得大铳三十六门。其中二十四门运送进京。第二年,又从另外两艘沉船上打捞出一批大炮。

  这些沉船“大铳”中,有一些出现在宁远的城墙上,将后金的八旗铁骑打得大败。

  明清工匠以铜铁铸成最好的大炮,比西方提前了200年

  先进的红夷大炮并不全是来自打捞,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南方已开始自造红夷火炮,虎门白沙巡检何儒就铸造了十四门,其中几门也被带去宁远。能如此迅速进行量产,与中国当时铸铁技术优秀有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一门“定辽大将军”大炮,是由吴三桂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捐资铸造,全长约380cm,内径为10cm,可能是中国大陆现存的红夷炮中最长的一门。

  在不断的仿造中,明代工匠改进了铸炮技术,使用铁芯铜体铸造法。它巧妙地利用铜之熔点(1083℃)远低于铁(1538℃)的物理性质,于铁胎冷却后再以泥型铸造法或失蜡法制模,并浇铸铜壁。与先前的铁炮或铜炮相比,此种新型火器不仅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而且比较耐用。

  北京八达岭中国长城博物馆藏有崇祯元年(1628年)所造的前装滑膛红夷型火炮一门,从炮口可见其管壁为铁芯铜体,有准星、照门和炮耳。

  皇太极自从在火炮上吃了大亏后,就开始募集汉人工匠,最后终于制造出超越明军水平的大炮。北京的首都博物馆现藏一门于崇德八年(1643年)铸造的“神威大将军”,重三千六百斤,内径达14cm,全长263cm。

  根据目前一般冶铸史的教科书介绍,美国军官托马斯·罗德曼(Thomas.J.Rodman)在南北战争时曾发明一种铸炮新法:采用中空的模型,并在其中导入冷却水,可使铁质炮管自内向外凝固,所铸之炮可以更大,耐用程度可达到先前的五倍至数十倍。铁芯铜体的铸法虽使用两种金属,但原理很接近罗德曼法的雏形,只不过明朝的“定辽大将军”比罗德曼早出现了两个多世纪!

  尽管明军对红夷火炮的仿制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操作方法却一直是当时许多明军炮手的弱点。

  16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家已经用数学知识发明许多简明实用的仪器工具,这与中国全凭经验发射火炮的传统方式,形成强烈对比。

  这些工具有增进瞄准技术的“炮规”,这是最早的计算尺,它能将火炮发射所需的复杂数学和物理知识,变成简单的标尺刻画,可对射击目标进行精确的距离测量和角度定位;此外,还有“铳尺”,可帮助炮手迅速计算出不同材质的炮弹和不同口径的炮身所应填装的火药量。

  耶稣会教士将这些先进技术输入中国,徐光启最先学习。而他的学生孙元化于崇祯三年(1630年)获授登莱巡抚。他起用王征、张焘等信教官员或将领,并装备大量的西洋火器,还聘请了以葡萄牙军官特谢拉·科雷亚为首的顾问团。铳规、铳尺和矩度仪的使用以及装弹填药技巧的掌握,都是当时孙军中相当重要的训练内容,这些也是一般明朝军队所最欠缺的。最终,孙元化的部队成为一支受西式训练、采用西方武器的中国军队。

  一只鸡改变了明朝命运

  这支本应该受到重视的精锐部队,竟然最后因为一只鸡的缘故集体兵变,直接导致了明清军事力量的对比。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兵进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孙元化急令部下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

  这支部队虽是奉命北上,沿途却得不到官府的给养。至吴桥时,风雪交加,百姓惧兵,纷纷闭门罢市。一士兵不耐饥寒,偷了当地望族王象春的一只鸡。对方要求孔有德将此士兵“穿箭游街”,引发军队不满,遂拥戴孔有德为主,发动吴桥兵变。

  次年,在耿仲明的协助下,孔有德率众占领了登州。特谢拉·科雷亚及其葡萄牙炮手除三人幸存外,全部战死。巡抚孙元化被叛军放还,但最终还是被朝廷斩首弃市。徐光启多年经营的事业就此毁于一旦,一年之后郁郁辞世。

  崇祯六年(1633年),孔、耿二人投降后金,向皇太极宣誓效忠,皇太极在沈阳亲自欢迎他们。孔有德的归顺,不仅令后金获得大量精良的西洋火器,而且得到全套铸弹制药的技术以及瞄准的知识与仪具。经搭配八旗步骑兵后,在当时即形成一支几乎无坚不摧的劲旅。

  清代火炮技术固步自封,逐渐衰落

  直到16世纪末,明末传入中国的火炮技术尚能与西方同步。但当清朝政权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稳定全国之后,因军事威胁的消失,官方对火炮的重视日减。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金国正上言愿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门,分送各营操练,结果皇帝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制新炮。雍正年间,清廷还将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尽行征送到北京。

  火器知识和技术的传承断裂,表现在许多方面。嘉庆四年(1799年),朝廷曾改造一百六十门明朝的“神枢炮”,并改名为“得胜炮”,经试放后发现其射程还不如旧炮。

  鸦片战争时,英军使用了一种名为“榴霰弹”(Shrapnel Shell)的球形空心爆炸弹,此弹之内填满小弹和火药,且由引信在炮弹落地前引爆火药,将内藏的小弹炸散开来,杀伤力十分大,而当时仍沿用实心圆弹的中国军队,对此“多骇为神奇,不知如何制造”。稍后,林则徐虽仿制榴霰弹成功,但却少有人知道,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铸成的“威远将军炮”上,即配置了概念相类的炮弹,可惜其连同所匹配的“威远将军炮”一直都被尘封于武库之中。

  到了道、咸之交,中国军队连明末的水准亦有所不逮,无怪在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挑战时,毫无招架之力!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6楼 发表于: 2009-06-18

他见证了黄继光牺牲与资料有误? [转帖]


    一个偶然的消息,得知我们县有一个老人,他与黄继光是战友。听说在黄继光攻山的时候,他是预备队员。听到这个消息,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想去了解这个老人,因为当下有人质疑黄继光是否真正堵了机枪。在我们念书时,黄继光用胸膛堵机枪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感染了我们。我们也从没去想过这些问题。我在天涯就见过有人写了帖子,称黄继光堵机枪的可能性不大,好象是说机枪那样扫射,你一中弹就牺牲了,怎么可能去堵得了机枪?现在网络上很多喜欢颠覆一些事实的文章出现。我想,如果那老人真见证了黄继光牺牲,我希望能在他那还原一下当时的事实。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今天上午抽空去拜访了他。
  在路上时,我心里不断勾勒老人的长相。因为听说他立下过好几次战功,作战英勇。我想,老人的身体应该很魁梧,外在形象该是很硬朗。但是,当我见到老人的第一印象时,心里是有落差的,原来的英雄却是那样的平凡。他个头不高,身体有些瘦弱。十足的农村老人形象,与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也许是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洗礼,老人身上已找不出当年英雄气概的影子。
  村上的文书用摩托车将老人载了十余公里远的村口来接我,我告诉他们打算去老人家里登门拜访,老人很高兴,乐意带我去他家里。通过介绍,我知道了老人姓郑,名天贵,今年79岁。
  一路上,我和郑大爷边走边交流。老人的思维还很清晰,提到那场战争,他还能滔滔不绝的给我讲述。使我对他经历的那场战争有了初步了解。
  在一座小洋楼似的房屋前,摩托车停了下来,村上的文书说这就是老人的家了。下车后,我看了看四周的环境。这里地处前丘,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尽管我们这里今年遭受了大旱,但是,勤劳朴实的农民能与天斗,与地斗,辛勤的浇灌,庄稼地里仍是一片绿意怏然。这时,老人招呼我进屋坐。进到院内,只见堂屋内一副油画赫然印入眼帘。画上面是我们国家曾经和当下在位的领导人画像,看来,郑大爷对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很热爱的。
  我坐下后,郑大爷按照我的意思进另一间屋子取出他珍藏着的心爱宝贝。我接过来看,有勋功章、和平奖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他的退伍本。就是这几样看着不起眼的小物件,可他却是见证了郑大爷那段特殊时期的经历,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了崇敬之情。在我的引导下,郑大爷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刚解放后的第二年4月,郑大爷听从了父亲的安排,来到本县文宫区(现在为镇)区中队当民兵。那时的民兵国家管吃管住,没有津贴。第二年正月,就是51年刚开年,郑大爷到县人武部报名应征入伍,时年21岁。
  和大多数青少年一样,郑大爷当年也是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征尘,应征后没两天就出发了。他们第一站来到资中球溪镇,当天晚上,部队组织看电影,看的是《刘胡兰》。看完电影后,郑大爷心里十分感动,他说真的是看得热泪盈眶。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部队好好表现。回到宿舍,部队又组织新战士写《决心书》。郑大爷不识字,更没法写字,于是他找人带写了《决心书》。他接过别人为他写的《决心书》,当即伸出自己的左手,将中指放在嘴里,用力一咬,顿时鲜血流淌了出来,他将这带血的中指按在了《决心书》上。这件事被接兵连长知道了,受到了连长好评。
  郑大爷随着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他被分到了工兵连。到朝鲜后,他们根本没接受任何训练便投入到了战斗中。不过,郑大爷在当兵之前是已经摸了近一年枪的,有一定的作战素质。
  工兵,是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兵。工兵,算是最容易牺牲的兵。下军旗的人能知道工兵所担负的责任。郑大爷说,他们就是担负着架桥,架炮,埋雷,冲锋等任务。
  战场上的郑大爷表现得十分英勇,当兵第二年,52年4月,他因表现出色,光荣的加入了共产党员,郑大爷心里也十分激动。一天,团长叫住他说道:“小郑,你今晚能不能去捉两个活的回来。”团长姓“喜”(音,郑大爷不识字,不知道是哪个喜字。我们这里有把梅姓叫喜的。梅和霉谐音,觉得叫梅不好,多称姓梅的人为喜)。郑大爷心里明白,团长是在考验他,他当即向团长行了个军礼回答道:“是,没问题。”团长很高兴,随手递给他一只手枪。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和一个翻译悄悄的摸索到了离他们驻扎地几百米远的美军营房。来到美军营房不远处时,发现一个哨兵靠在一棵树那里打瞌睡。他一下扑了上去,抱住了哨兵,随即伸手抓住大兵的枪机用力一下给拨出扔了。并用自己的手枪顶住大兵,由翻译告诉他,你被俘虏了。他们押着大兵又在附近搜寻起来,结果又发现了一个打瞌睡的兵,郑大爷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将大兵制服。他们押着美军的两个大兵凯旋归队,自然受到了团长的好评,夸他是好样的。
  52年5月,郑大爷加入党员的第二月,黄继光被整编到了他们排(从资料上显示,黄继光是当了通讯员,但是,郑大爷却说黄继光分到了他们工兵连?难道是同了名的?但是他说是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用炸药包炸毁了碉堡,后面叙述)。郑大爷说,他与黄继光虽然在一个排(近40人),但是大家并不熟悉。因为他们平时都是三人一组外出搞工事活动。只有很少时参加排务会那些活动才会相聚在一起。
  在郑大爷的讲述中,他提到了令他最难忘的一次战斗。那是52年10月的一天。他和另外两个战友守一座山头,他们在山上坚守了一周。每天就是向山下发些冷枪,甩几个手雷什么的。在这一周里,他们水喝尽了,实在口渴,就挤牙膏来润嘴唇,或者捧雪来解渴。这天,他们身上只剩下了最后一发子弹,一颗手雷。他们想到,这下一定完蛋了。没有子弹发射,敌人会知道他们弹药耗尽了的。他们当时想到的是不做俘虏,要用最后枚手雷自杀。敌人在向他们靠近,怎么办?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身上的军用水壶取了下来,把身上的白衬衣脱了下来撕烂,撕成短的小条状,并塞进壶口里,装扮成一种手雷模样。郑大爷说是什么“摩托浮手雷”(音,我查了资料,没查到此种手雷),他们做的这个就象那手雷的模样,开花开肚的。等敌人快要爬得近时,他们就将这几颗假手雷向人群中扔去。敌人以为是真手雷,知道那手雷威力巨大,吓得一窝蜂似的往山下逃窜。这时,郑大爷赶紧扣响了信号枪,我埋伏在山这边的战友看到信号后,快速冲上山,向敌人攻去,将敌军击败。为此,郑大爷荣立了二等功。
  问到黄继光牺牲那次战斗。郑大爷说那是快要接近尾声的战斗。他说,那天,接到上级命令,叫他们打冲锋。要攻克一个山头(他不知道叫什么山头)。当天排里安排每个班出两名战士,三个班组成三个小组打冲锋。每个班的班长分别将他们带到一边,给他们下命令道,叫他们无论如何,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必须要将敌人的碉堡炸掉(他的班长山东人,姓使)。当时,功山冲锋划分的是黄继光所在的小组为一组,他是在第三组。他们每人背一只枪,带了几枚手榴弹,一个炸药包。黄继光他们小组到了第一道战壕,他在第三道战壕。第一道战壕离敌人的碉堡估计约20米远,他那道战壕估计离敌人碉堡100来米远。先是黄继光小组打冲锋去炸碉堡,如果黄继光那小组失败了就二组上,二组失败了就他们三组上。开始进攻时,黄继光跃出战壕,右手腕下夹着炸药包,炸药包的拉环就套在指头上的。只见他猫着腰,跑着S线向敌人的碉堡靠近。这时敌人碉堡里子弹纷飞,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终于冲到了敌人碉堡前。敌人碉堡枪口离地约2尺来高,黄继光从侧面举起了炸药包一下站到了碉堡正面,并将炸药包放在了身前,抱着炸药包向洞口扑去,很快炸药包就爆炸了。敌人的枪声也随之消失,我们这边山下准备的战士发起了冲锋号,郑大爷他们也跳出了战壕,向山顶冲去。
  通过和郑大爷交谈,感觉他说的黄继光的事实和我们从资料上掌握的事实有很大出处(资料: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敌一残存的火力点还在顽抗,部队前进依然困难。此时,黄继光身上已经7处负伤,手雷也已全部用光。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他忍住巨痛英勇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射孔,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全歼美7师5个连,夺回阵地。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中央授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到底是郑大爷搞错了?还是他胡乱编的?还是我们资料上都弄错了?郑大爷说,当时见证黄继光牺牲的一共只有5人,大家也不熟悉。战场上死人是非常正常的事,也没太当一回事。他说当时碉堡被炸,黄继光的尸体全没了。我再问他,那么书上说黄继光堵机枪是不是真的呢?他说这不可能的,因为机枪扫得那么厉害,人只能饶着跑,哪里可能用身体堵得着呢!
  我再介绍一下郑大爷的情况。村里的干部对郑大爷的评价比较好,人比较低调,不居功自高,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现在民政部门给郑大爷每月有250元的补助。郑大爷一家有四口人,分别是他,一个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孙女,他老伴已于两年前去世了。
  郑大爷当兵7年,在朝鲜5年,回国在上海搞建设当了两年兵后退伍。他在朝鲜战场上立了三次功,一个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二等功的勋章在搬家时被一个匠人偷偷拿走)。郑大爷说他在战场上真的很英勇,经常会在近距离和敌人拼刺刀肉搏。这时杀敌人一定得狠,你不杀死他,他就会杀死你。他说多的时候一天杀死过几十人。地上的血真的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脚踩在地上,犹如踏在血河里,能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在一次肉搏战下来,他有一条裤子全部沾满了鲜血。厚厚的一层,后来他把那条裤子收藏了,直到前年他老伴去世后,将那条血裤烧给了他老伴。他说村里人走夜路还向他借过那条裤子,说是能辟邪。
  黄继光曾经是我们几代人心中的英雄,那时他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记得有句顺口溜:四川有个黄继光,来到朝鲜战场上,他用胸口堵机枪。我们语文教材上也学习了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直到现在,他仍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为了战斗取得胜利,为了让更多战友不被牺牲,自己义无返顾的选择了牺牲,这样的崇高精神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我不在这里讨论这场战争的意义,也不是宣扬郑大爷在战场上有多么勇敢。毕竟杀敌人本来就得拼命,因为你不把他杀死,那就只有你死,拼命是人求生的本能反应。当然,战场上的郑大爷表现的确是勇敢的,那些勋功章就是最好的见证。我去拜访他,一是对他个人的崇敬,二是对英雄黄继光的事迹好奇。通过对郑大爷的拜访,也没能很好解开我心中的谜团,因为他的叙述和资料上的很多有出入。
  其实,细细想来,这谜解不解都一样。可以肯定的是黄继光英雄事迹是存在的,至于牺牲的方式就不重要了,他们为了这场战争,在异国他乡丢掉了自己22岁的年轻生命。他们的壮举、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也应该永远记住他们,为英雄的人们鞠躬。
  2009年6月6日
  
  后续:在我拜访郑大爷的时候,郑大爷谈到一件事。说就在前几天,一个小伙子开了一辆面包车到他家找他。小伙子自称是政府派来看望他们的。说郑大爷在朝鲜战场上杀敌勇敢,为国立功了,国家不忘记他们。他来给郑大爷检测身体,看健康情况如何。并拿出个仪器叫郑大爷站到上面去。经小伙子一阵检查,他告诉郑大爷,说郑大爷身体有病。他带有一个仪器,可以医治大爷的病。据大爷叙述来看,可能是一个按摩器。小伙子说,这个仪器原价格880元,因为郑大爷是功臣,只收他300元。但是郑大爷觉得不可靠,既然是政府慰问功臣,怎么还收他们老人的钱呢?又没有政府的人带队来,于是拒绝了购买。从郑大爷的叙述中来看,这小伙子的行为来看应该是骗子。这些骗子实在可恶,这些在战场上流血流汗的功臣,现在领着政府一点微薄的补贴,他们也忍心来骗取?!希望大家看得这个消息后,对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给予提醒一下,不要让我们的功臣被骗。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7楼 发表于: 2009-06-18

她被评央视最美女主播[转帖]

 


  胡蝶被评央视最美女主播
  流行的短发搭配不对称留海,有别于其他主播让人有距离感,央视主播胡蝶的风格,让不少网友认为外型亮眼又亲切,把国际新闻播得很有可看性,最近某网站票选,胡蝶更是打败上百位主持前辈,被封为央视最美主持人。
  今年26岁、身高167公分,胡蝶曾经是北京电视台的一线女主播,但前年她辞去工作投入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条不紊的稳健台风获得第一名,顺利进入央视,成为《今日亚洲》的节目主持人。
  粉丝网消息:网民近日发动网络票选最美央视女主播活动,评选结果认为《今日亚洲》主持人胡蝶外型亮眼,又有亲切感,堪称央视一姐。
      《中国时报》报道,胡蝶因此成为近日网民讨论最多的央视主播,她播报新闻的影片截图,更成为最热门的转寄分享邮件。
  一名北京网友表示,看了《今日亚洲》,真是耳目一新。以前的主持人老端著架子很有距离感,但是她却很亲近,把国际新闻报的很有可看性。
  曾经是北京卫视当家主播的胡蝶,于2007年获中央电视台第五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冠军时,还因资历太浅,引发菜鸟记者为何能得奖的争议。入主央视后最近开始接棒主持《今日亚洲》,她甜美外型让收视率上升不少。
  更有男网友在网络成立“迷蝶(迭)香”粉丝俱乐部,表达对她的支持。网友认为,胡蝶的窜起代表央视新一代主播,在央视既有制式风格要求下,逐渐想走出自己的路,国际新闻向来占去央视新闻很大比重,“多找些像胡蝶的美女主播来报新闻,央视还怕收视率下滑吗!”
  网友附胡蝶资料:
  除了《今日亚洲》还主持了《中国新闻》, 2005年任中央三套综艺节目《演艺竞技场》、《流金岁月》主持人, 2005年-2008年在北京卫视《晚间新闻报道》、《直播北京》任主播,另外,胡蝶还在北京卫视“奥运倒计时两周年”、“鸟巢钢结构卸载”、“绿色出行迎奥运,每月少开一天车”“奥运场馆:北京射击馆、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验收交付仪式”等多个大型直播报道中担任出镜记者。
  获得奖项:2007年12月获中央电视台第五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冠军。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6-18 10:10:26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8楼 发表于: 2009-06-19

北宋贪官蔡京的可悲下场:被活生生饿死[转帖]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载:

    “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

    这个蔡太师,就是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

    我们在《水浒传》、在《金瓶梅》、在《大宋宣和遗事》这三部古典白话小说里,都读到了他。一般来讲,历史人物都在史籍中存在着,而他却进入口述文学的话本范畴,被说话人予以演义,说明这个人物值得关注。

    这个曾经拥有天大的权力,曾经贪下天大的财产,曾经陪着那个混账帝王宋徽宗,将北宋王朝玩到亡国的,坏得不能再坏的败类,最后的下场,却是谁也无法想象得到,竟活活地被饿死了。这样的一个离奇情节,着实匪夷所思。与罗大经这则随笔所述及的,其侈糜豪富,其穷奢极欲,其享尽荣华富贵的一生,反差之强烈,对比之悬殊,令人咋舌。

    这真让人不得不信世间确有“因果报应”这一说了。

    如果厨娘所言为实,可想而知,太师府的厨房里,有缕葱丝者,那也必有剥蒜头者,择韭菜者,切生姜者的各色人等,是毫无疑问的了。连料理佐料这般粗活,都如此专业化分工,以此类推,红案白案,酒水小吃,锅碗瓢勺,油盐酱醋,更不知该有多少厨师、帮手、采买、杂工,在围着他的这张嘴转。即使当下一个五星级大饭店的餐饮部门,也未必细到连缕葱丝都专人负责。由此可见,这位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权奸,也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巨贪。在其当朝柄政,权倾天下,为非作恶,丧心病狂之际,那腐败堕落、淫奢糜烂的程度,到了何等地步。

  一般来讲,害虫的出现,不奇怪,封建社会是一人说了算的官僚政权,是毫无监督的专制统治,从来就是滋生贪官污吏的土壤,而大的害虫出现,还得要有一个纵容、支持、包庇,给他们撑开保护伞的最高统治者。没有皇帝撑腰,这些权奸,不可能一手遮天,嚣张一世的。因此,只要提起蔡京,就得涉及赵佶。而说到昏君宋徽宗,短不了要牵扯到奸臣蔡太师。他俩像一根线拴的两只蚱蜢,难拆难分,谁也离不了谁。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元更化”时,他力挺保守派司马光废免役法,获重用。绍圣初,又力挺变法派章变行免役法,继续获重用。首鼠两端,投机倒把,是个被人不齿的机会主义分子。徽宗即位,因其名声太臭,被劾削位,居杭州。

    适宦官童贯搜寻书画珍奇南下,蔡京变着法儿笼络这位内廷供奉,得以重新入相。从此,赵佶像吃了他的迷魂药一样,言出必从,计无不售。从此,无论蔡京如何打击异己,排斥忠良,窃弄权柄,恣为奸利,宋徽宗总是宠信有加,不以为疑。

    所以,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掀起,宋徽宗虽然迫于情势,不得不降黜一下,外放一下,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地官复原职。从他登基的崇宁元年(1102年),任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起,到靖康元年(1126年)罢其官爵止,二十多年里,赵佶四次罢免了他,又四次起用了他。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赵佶还倚重这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直到自己退位。

  任何一位领导人,轻信失察、用人不当的事,难免发生。看错了人,看走了眼,被假象蒙蔽,作错误决策,把处理品当优等货,把三类苗当好庄稼,把伪君子当正派人,把野心家当接班者,这都是可能的。但通常,可一可二不可三,宋徽宗甚至于四,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一个好皇帝,碰上一个不好的宰相,国家也许不会出问题;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一个好宰相,国家也许同样不会出问题;但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个不好的宰相,那这个国家就必出问题不可。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赵佶手里,也是亡在这个不好的宰相手里。

    北方的金兵,铺天盖地而来,赵佶逊位了,当太上皇,让他儿子赵桓,也就是钦宗登基接位。弹劾蔡京的奏章,如雪片飞来。其中以孙觌的上疏,最为深刻全面:“自古书传所记,巨奸老恶,未有如京之甚者。太上皇屡因人言,灼见奸欺,凡四罢免,而近小人,相为唇齿,惟恐失去凭依,故营护壅蔽,既去复用,京益蹇然。自谓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凶焰益张,复出为恶。倡导边隙,挑拨兵端,连起大狱,报及睚眦。怨气充塞,上干阴阳,水旱连年,赤地千里,盗贼遍野,白骨如山,人心携贰,天下解体,敌人乘虚鼓行,如入无人之境。”(据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这份参奏的对象,与其说是蔡京,毋宁说是赵佶。

  宋徽宗作为文人,诗词一流,绘画一流,连他的书法,所创造出来的“瘦金体”,也是一流。作为皇帝,却是末流,而且是末流中的末流。因为中国老百姓,不需要一个会画画、会写诗、会弹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个不给老百姓制造灾难的统治者。所以,民间文学对这位亡国之君,口碑从来不佳。

    《水浒传》第二回,有一段介绍,说赵佶“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见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那时,赵佶还在他的潜邸里做端王,再混账,再败家,再不成器,也只是牵涉到他个人而已。何况他是王子,一个有着太多条件,足可以优哉游哉的花花公子,他为什么不享受,不快活?再说,宫廷中最为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可能成为帝位候选人的成员,千万不能表现出来那种不安于位、跃跃欲试的情绪,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赵佶潜心于文学艺术领域,多方涉猎,兴趣广泛,探索追求,学有所成,是他聪明的抉择。因此,他写诗、作画、学道、性放纵,浪漫得过头,风流得过分,我们没有理由苛责他的荒唐。

    然而,赵佶十八岁那年,他的兄长哲宗驾崩,无子嗣。一顶御轿,将他抬进宫里,即帝位。这虽然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但是好还是坏,是走正路还是入邪道,是兢兢业业还是吊儿郎当,是正经八百还是荒淫无耻,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和大宋江山息息相关了。

  事实证明,他只能当端王,不能当皇帝。他一坐在金銮殿上,凡中国昏庸之君的所有毛病,他都具备,凡中国英明之主的应有优点,他全没有。而且,昏君中最没救、最完蛋、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弊端,就是远君子,近小人,宠奸邪,用坏人,他当上皇帝以后,整个开封城,成为贪官污吏比赛着谁比谁更无耻、更堕落的罪恶渊薮。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过三百多个皇帝,好的极少,坏的极多。然而,老百姓不怕皇帝他一个人混账,即使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顶多增加一百个讨不到老婆的光棍而已。即使酒池肉林,作长夜之欢娱,耽安宴乐,极铺张之能事,对偌大一个国家来说,是绝对可以承受得了的。但是,最害怕的,是这个皇帝重用一群虎狼来管理国家,鱼肉百姓,那就比天灾还要恐怖。因为天灾的周期短,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也就过去了,而人祸的周期,有时是一辈子,必须等到那个灾难制造者去见上帝时才告终止,这可就太痛苦了。

    这其中,最狼狈为奸的、最为虎作伥的、最推波助澜的、最兴风作浪的,就是徽宗一直倚为膀臂的股肱之臣蔡京。宋人著的《大宋宣和遗事》,虽为民间文本,但把北宋之亡的根本原因,说得一清二楚。

    “这位官家,才俊过人,口赓诗韵,目数群羊,善画墨君竹,能挥薛稷书,能三教之书,晓九流之法。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蜀王;论爱色贪杯,仿佛如金陵陈后主。遇花朝月夜,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盖宝诸宫,起寿山艮岳。异花奇兽,怪石珍禽,充满其间;画栋雕梁,高楼邃阁,不可胜计。”

  “役民夫千万汴梁直至苏杭,尾尾相含,人民劳苦,相枕而亡。加以岁岁灾蝗,年年饥馑,黄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树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飧者。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县;方腊一十三寇,放火杀人。天子全无忧问,与臣蔡京、童贯、杨戬、高俅、朱、王黼、梁师成、李彦等,取乐追欢,朝纲不理。”


    民间谚语说:“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透出老百姓看透世象的睿智,一下子就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最起码的真理,形象地烘托出来。孔夫子对于小人的许多经典见解,如《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小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等,直至今天,也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从古至今,以今及古,凡正派人,光明磊落,“君子不党”,公道率真,方正坦荡。而小人在一起,必然要拉帮结派,“群居不义”,寡廉鲜耻,无恶不作。必然要抱圈子,拜把子,拉关系,搞宗派。《水浒》开头,高俅为巴结权贵,表演球技,那“气一似鳔胶粘在身上”,在场人物一见倾心,马上引为知己。凡坏人得志之时,也必是好人遭殃之日。金圣叹批书至此,掷笔一叹:“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小人想不发达也不行了,林冲想不被充军发配沧州,也是不可能的了。

    世道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独木不成林,也许作不了大乱;两个小人,双木则成林,就有可能作奸犯科。而蔡京,加上童贯,加上高俅,再加上一群无耻宵小,“群小相聚”,那岂不天下大乱乎?

  宋徽宗作为文人,诗词一流,绘画一流,连他的书法,所创造出来的“瘦金体”,也是一流。作为皇帝,却是末流,而且是末流中的末流。因为中国老百姓,不需要一个会画画、会写诗、会弹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个不给老百姓制造灾难的统治者。所以,民间文学对这位亡国之君,口碑从来不佳。

    《水浒传》第二回,有一段介绍,说赵佶“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见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那时,赵佶还在他的潜邸里做端王,再混账,再败家,再不成器,也只是牵涉到他个人而已。何况他是王子,一个有着太多条件,足可以优哉游哉的花花公子,他为什么不享受,不快活?再说,宫廷中最为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可能成为帝位候选人的成员,千万不能表现出来那种不安于位、跃跃欲试的情绪,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赵佶潜心于文学艺术领域,多方涉猎,兴趣广泛,探索追求,学有所成,是他聪明的抉择。因此,他写诗、作画、学道、性放纵,浪漫得过头,风流得过分,我们没有理由苛责他的荒唐

  事实证明,他只能当端王,不能当皇帝。他一坐在金銮殿上,凡中国昏庸之君的所有毛病,他都具备,凡中国英明之主的应有优点,他全没有。而且,昏君中最没救、最完蛋、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弊端,就是远君子,近小人,宠奸邪,用坏人,他当上皇帝以后,整个开封城,成为贪官污吏比赛着谁比谁更无耻、更堕落的罪恶渊薮。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过三百多个皇帝,好的极少,坏的极多。然而,老百姓不怕皇帝他一个人混账,即使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顶多增加一百个讨不到老婆的光棍而已。即使酒池肉林,作长夜之欢娱,耽安宴乐,极铺张之能事,对偌大一个国家来说,是绝对可以承受得了的。但是,最害怕的,是这个皇帝重用一群虎狼来管理国家,鱼肉百姓,那就比天灾还要恐怖。因为天灾的周期短,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也就过去了,而人祸的周期,有时是一辈子,必须等到那个灾难制造者去见上帝时才告终止,这可就太痛苦了。

    这其中,最狼狈为奸的、最为虎作伥的、最推波助澜的、最兴风作浪的,就是徽宗一直倚为膀臂的股肱之臣蔡京。宋人著的《大宋宣和遗事》,虽为民间文本,但把北宋之亡的根本原因,说得一清二楚。

    “这位官家,才俊过人,口赓诗韵,目数群羊,善画墨君竹,能挥薛稷书,能三教之书,晓九流之法。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蜀王;论爱色贪杯,仿佛如金陵陈后主。遇花朝月夜,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盖宝诸宫,起寿山艮岳。异花奇兽,怪石珍禽,充满其间;画栋雕梁,高楼邃阁,不可胜计。”

  “役民夫千万汴梁直至苏杭,尾尾相含,人民劳苦,相枕而亡。加以岁岁灾蝗,年年饥馑,黄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树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飧者。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县;方腊一十三寇,放火杀人。天子全无忧问,与臣蔡京、童贯、杨戬、高俅、朱、王黼、梁师成、李彦等,取乐追欢,朝纲不理。”

    民间谚语说:“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透出老百姓看透世象的睿智,一下子就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最起码的真理,形象地烘托出来。孔夫子对于小人的许多经典见解,如《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小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等,直至今天,也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从古至今,以今及古,凡正派人,光明磊落,“君子不党”,公道率真,方正坦荡。而小人在一起,必然要拉帮结派,“群居不义”,寡廉鲜耻,无恶不作。必然要抱圈子,拜把子,拉关系,搞宗派。《水浒》开头,高俅为巴结权贵,表演球技,那“气一似鳔胶粘在身上”,在场人物一见倾心,马上引为知己。凡坏人得志之时,也必是好人遭殃之日。金圣叹批书至此,掷笔一叹:“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小人想不发达也不行了,林冲想不被充军发配沧州,也是不可能的了。

    世道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独木不成林,也许作不了大乱;两个小人,双木则成林,就有可能作奸犯科。而蔡京,加上童贯,加上高俅,再加上一群无耻宵小,“群小相聚”,那岂不天下大乱乎?

  宋徽宗做皇帝,在政治上一塌糊涂,在经济上一塌糊涂,在军事上,抵抗外侮上,尤其一塌糊涂,在私生活的荒淫无耻上,最为一塌糊涂。

    而所有这些一塌糊涂,无不与蔡京这个位列中枢的决策人物有关。这位混账帝王,对蔡京四起四落,信,疑,复信,复疑,到最后深信不疑,终于,金兵渡河,国破家亡,他和他的儿子,徽、钦二帝,成为俘虏,被押北上,关在黑龙江依兰,也就是那时的五国城,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北宋完了的同时,蔡京终于走到头了,老百姓等到了看他垮台失败的这一天。据《宋史》:“钦宗即位,徙(蔡京)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人民群众虽然没有看到他被明正典刑,深以为憾,但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以泄心头之恨,以报家国之仇,以吐多年之积怨,也以此杀一杀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威风,却是全国上下,异口同声的想法。

    既然不能动他一指头,既然不能打他一巴掌,大家忽然悟到,有一条收拾他的绝妙主意,却是人人可以不用费力,不需张罗即能做到的,那就是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不卖给蔡京一粒粮、一滴油、一根菜,更甭说,一块烙饼、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了。没有发通知,没有贴布告,更没有下命令,发文件,街乡市井,城镇村社,驿站旅店,庄户人家,所有的中国人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齐心,让他活生生地饿死。

  饥肠饿肚的蔡京,回想当年,那山珍海味,那珍肴奇馐,现在连一口家常便饭,也吃不着了。那时候,他爱吃一种腌制食品“黄雀酢”,堆满三大间厅堂,他转世投胎一千次,也吃不完,现在想闻闻那扑鼻香味,也不可能了。那时候,他想吃一个包子,得若干人为之忙前忙后,现在,即使那个缕葱丝的妇女碰上他,也绝不肯将缕下的废物——一堆烂葱皮,给这个两眼翻白的饿鬼。

    中国人对于贪官污吏的憎恨,是绝对一致的,再也没有比这种饿死蔡京的死法,更让人民大众开心的了。

    王明清《挥麈后录》:“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乃叹曰:‘京失人心,一至于此。’”《大宋宣和遗事》载:蔡京最后“至潭州,作词曰:‘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遂穷饿而死。”

    这就是饿死蔡京的故事。

    蔡京虽然饿死了,但不等于所有蔡京式的人物都饿死了,因此,这个陈旧的故事,或许能让有些人,读出一点震慑的新意来。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79楼 发表于: 2009-06-19

百年历史谜案: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之谜[转帖]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载湉在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他死后的第二天下午,掌握了他一生一世的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仪鸾殿去世。两位冤家似的人物死的事件竟然如此相近,是巧合,还是另有内幕?由于光绪帝生前曾遭到慈禧太后的囚禁和折磨。于是人们对于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议论纷纷,提出各种各样的说法。

光绪死因谜案

  据说慈禧太后临死前不久,神志仍然十分清醒。曾接受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建议,连发几道上谕。立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封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当天,慈禧太后便开始发病。 第二天,光绪皇帝便于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慈禧太后便又下谕:“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並兼承大行皇帝祧”,由于“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谕旨发出去不久慈禧太后便归天了。由于她和光绪皇帝的死期如此相近,光绪死前后慈禧又作了关于储君的安排。所以人们便开始怀疑光绪皇帝先于慈禧太后一天猝死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慈禧在临死之前,自知自己将要不行了,害怕光绪帝在她死会重掌朝政。于是,便令下诏安排好嗣君后,派人将光绪帝害死。在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以及徐珂编写的《清稗类钞》中就是持这种观点。光绪皇帝从小就在慈禧的淫威下长大。据《满清野史记载》:光绪虽然是九五之尊,但整天吃的也是一些“久熟干冷”的馔品,有些食物甚至都“半已腐臭。”有时候光绪皇帝想要御膳房换一些可口的饭菜,慈禧就“辄以俭德责之”。光绪长大之后,也没有什么自由,虽然名义上是个皇帝,但实际上朝政都把持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自己根本不能做主。甲午战争之后,光绪皇帝在亲信大臣的支持下具有了一定了实力,于是宫廷之中便出现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争。戊戌变法时期,两党之间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罢黜了支持光绪皇帝的官员。自己重新独揽起朝廷大权。此后,慈禧太后一度想废掉被囚的光绪皇帝,连继位的人选都选好了,只因为外国人不支持。慈禧太后怕引起外国干涉才将此事作罢。但对被囚禁的光绪皇帝她则是百般凌辱折磨,致使光绪的健康状况极度恶化。1908年,慈禧太后病倒,据说光绪皇帝听说了慈禧的病讯之后,还曾面露喜色。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慈禧的耳朵中,慈禧害怕自己一死,光绪就会掌权报复自己,于是便想办法害死了他。至于,慈禧到底是如何害死光绪的,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启功所说。说慈禧用下了毒的酸奶毒死了光绪。据启功先生说,他的曾祖当时为礼部尚书时。作为主管礼仪、祭祀之事的最高官员,在西太后临终前他要昼夜守候在她下榻的乐寿堂外。西太后得的是痢疾,所以从病危到弥留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启功先生的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他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回答说:“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的酸奶的意思。光绪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但送后不久,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就向太医院宣布光绪皇帝驾崩的讯息。随后,这边就传出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由此,后人推测,一定是慈禧太后命人在那碗“塌喇”里下了毒,毒死了光绪。此外据一位名叫屈桂庭的医生说,他过去曾亲自为光绪帝治过病。他说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最后一次进宫为光绪帝诊病时,发现光绪帝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痛。三天之后,光绪帝就去世了。这就更加证明了光绪有可能使被慈禧太后等人毒死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不是慈禧而是李莲英害死了光绪。据《清室外记》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详知,惟藏于李莲英辈之心中。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原因,则实毫无线索。但日处忧城之中帝,一旦再操大柄,自为李莲英辈之不利。可以断言,当日颐和园中之事,或为太后所不及知者。据当时目击者论之,此亦情势所可有。”也就是说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狗仗主势,经常中伤和作弄光绪帝。他们怕在西太后死后光绪再操权柄,会不利于他们,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西太后将死之前,先将光绪帝害死。这一说法同时为英国人普兰德所著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所写的《瀛台泣血记》等书所认同。德龄以亲生的经历认定光绪皇帝就是被李莲英害死的。她的书中写道:“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和自己算帐,不如让自己先下手的好。经过几度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近来奴婢听许多人说,万岁爷的身子很不好”……“奴婢愿意瞧瞧他看,或者可以使他的身体好起来。”……就在李莲英说过这一番话的第二天,光绪便好端端地也害起很厉害的病来。……只有光绪自己心里是明白的,他料定必是给李莲英在饮食里下了毒,存心要谋杀他。”

    此外在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说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皇帝。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重新掌权,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便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这种说法,在当时宫内太监中间流传很广,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就记载了这一说法:说“光绪皇帝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按照常例,皇帝的病,每天太医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还要给每位军机大臣一份。据内务府某大臣的一位后人告诉我光绪皇帝死前得的不过是一般的感冒,他看过那些药方,脉案极为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还看到他和好人一样站在屋里说话,所以当人们听到光绪病重的消息时都很惊异,。更奇怪的是,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由此可见,溥仪认为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帝。

  上面的这些说法,都认为光绪帝时被人害死的。因为这一疑案是发生在皇宫内廷,外边的人就更难以知晓真实的内幕,所以数十年来这一疑案始终悬而不决,众说纷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光绪皇帝的陵墓被军阀炸开,后来有人对光绪皇帝的遗体进行过研究,却并未发现中毒的成分。由此光绪皇帝的死因变的更加离奇。最近,有人根据宫廷档案的记载,对光绪皇帝的死因进行了研究。最后竟然惊奇的发现光绪皇帝其实是病死的。他和慈禧太后先后而死,并没有什么内幕消息,只不过是历史的巧合而已。

    学者们通过分析档案馆所藏的清宫脉案中光绪皇帝的病案,发现光绪皇帝自幼多病,且有长期遗精病史,身体素质甚差。光绪帝自己所写的“病原”中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其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腰腿肩背沉……此病亦有十二、三年矣”。光绪帝成年以后,依然是经常的生病,据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脉案”记载:“皇上脉息左寸关沉弦稍数,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面色青黄而滞,左鼻孔内肿痛渐消,干燥稍减,时或涕见黑丝。……进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体倦怠。……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时或艰啬不利等症。本由禀赋虚弱,心脾欠虚,肝阴不足,虚火上浮,炎及肺金,木燥风生而动胃火使然。”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御医曹元恒在《脉案》中写到: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看来光绪皇帝的病并非是一日所得,而是从小就留下了病根子,并逐渐的变得越来越严重。据曾经为光绪皇帝看过病的江苏名医杜钟骏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 由此可见,其实医生们早就料定光绪的病早已是不治之症。 并非是野史上所说的光绪帝平时没有得病的迹象,突然暴死。按照脉案的记载,光绪皇帝应该是久病而死。

    当然,脉案也并不是没有伪造的可能,不过相对于野史笔记来说,它的可信度应该是更高一些。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0楼 发表于: 2009-06-19

太监自述:我是这样侍候慈禧洗澡梳妆的[转帖]

    慈禧太后洗澡和梳妆

    慈禧太后向来爱打扮,尤其对洗澡特别讲究,夏天是每天洗一次,冬天则是2天到3天洗一次。慈禧每次洗澡的时间并不固定,但大都选在晚饭过后一个小时左右。

  每当慈禧太后要洗澡时,先由太监把澡盆、水、毛巾、香皂、香水等物品准备好,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口,再由宫女把这些东西送进寝宫。倒好水后,才请太后宽衣入浴。侍候太后洗澡的是四个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训练的宫女。

    洗澡的时候,由这四名宫女分别站在太后的四周,然后由其中一名领头的宫女拿起一沓毛巾(共有25条)放入水中,浸透以后,先捞出4条,双手拧干同时分给其他三人,当即一齐打开,平铺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给太后擦拭着胸背、两腋及双臂。如此擦洗六七次之后,再打上香皂,这种香皂是宫里自制的玫瑰皂。四名宫女必须一齐动手,把香皂涂在毛巾上面,帮太后擦身子(毛巾在一次擦完后随即扔掉)。然后,重新把一沓新毛巾浸泡在水里。毛巾浸透捞出后拧得不很干,用这种湿软的毛巾,轻轻替太后擦去身上的肥皂,必须一遍又一遍直到擦得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点肥皂沫为止。最后就是给太后涂香水,夏天多用耐冬花露水,秋冬则用玫瑰花露水,用量很大,用法也特别,使用时是将洁白的纯丝绵撕成约巴掌大的块,撒上香水,轻轻用绵片拍打身上,把香水拍均匀。擦完香水后,四名宫女再用干毛巾把太后上身的各个部位轻拂一遍,然后给太后穿上偏衫和睡衣。上身洗好了再洗下身。太后认为上身是天,下身是地,地永远不能盖过天,所以洗下身时要重新换一套用具,洗法和洗上身差不多。

    太后每洗一次澡要用去100条毛巾,因为毛巾从水里捞出来后,她就不允许再放回到水里,故用一次就要扔掉。以至她每洗完一次澡后,澡盆里的水都是干干净净的,看不见半点污垢。

    由于要上早朝,慈禧太后每天凌晨4时到5时就要起床,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泡手。这时,宫女用银盆盛满热水,先把毛巾用热水浸透,捞出后由宫女将太后的双手包起来,再将太后被包的双手放到热水里浸泡,水冷了时再换热的,大约要换两三盆水方可。接着是洗脸,或者说是热敷,用热毛巾长时间地在两颊和额头上热敷,据说这样可以把抬头纹熨开来,并能减少两颊的皱纹。此后她便坐到梳妆台前,由侍寝的宫女帮她在两鬓之间敷上点粉,在两颊抹胭脂,接着便传专人给太后梳头。

  这位专门给太后梳头的人,人们只知他姓刘,是个老太监,一直都是他伺候太后梳头,宫里的人都称他为“梳头刘”。后来梳头刘人老了,于是便由李莲英接替给太后梳头。

    不过,据清末太监信修明的回忆,慈禧太后40岁之后,头发就已脱落很多,仅存鬓边和后脑的短发,俨然一位秃老太太。修饰时全靠用技巧去遮掩,即头顶心用一束假青发,以红胶粘住,两边再贴上发片,大两板头,这是一种满式的宫妆。因为头上粘了假发,所以太后平时行动都小心翼翼,生怕假发会突然脱落下来。太后平时最忌讳掉头发,大有视头发如命的程度,所以李莲英每次给她梳头时,显得格外小心,生怕梳掉一根头发。万一真有头发掉了下来,也得悄悄把掉下来的头发用手拈住,迅速收起来,绝对不能让太后本人知道。梳完了头之后,太后重新开始描眉画鬓,敷粉擦红。她坐在镜子面前对着自己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反复照着,横挑鼻子竖挑眼,仔仔细细地挑毛病,直到完全满意为止。最后还要看看脚上穿的襪袜正不正,两只脚站平来左比右比,因为她的袜子是绫做的,中间有一条线,穿上后线缝要正对着鞋口才行。所有这一切,都要让她认为满意了,才可以由李莲英搀扶着走出寝宫,准备上早朝。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满手均留有约二寸长的指甲,每天晚上必须进行泡洗修剪。修剪之前要用圆圆的比茶盏大一点的玉碗盛上热水,挨次把指甲泡软,把弯指甲校正理直,对不端正的地方除了要用小锉锉平整,用小刷子把指甲里里外外刷一遍外,还要用翎子管吸上指甲油,对其均匀地涂抹,最后再给指甲戴上用黄绫子做的指甲套。对此,太后备有一个专门放置修指甲工具的盒子,而所有修指甲工具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太后对每次修指甲时剪下来的指甲,都很细心地保存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心情特别好的时候,会端出来打开欣赏,显得分外珍惜。可是好景不长,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出逃西安的前夕,将满手的指甲全部剪掉了。

 

离线211k

发帖
9391
金钱
9535
经验值
2720
只看该作者 381楼 发表于: 2009-06-19
父亲节快乐!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2楼 发表于: 2009-06-20

揭秘!这才是李连杰二次换国籍的真正原因 [转帖]

  一条看似震撼的消息从法新社传来,好莱坞中国功夫明星李连杰被证实已经加入新加坡籍,并在新加坡市区购买了价值一千四百万美元的房产。有记者试图联系新加坡移民局以确认此消息,移民局人员以遵守移民局的保密规定为由没有给答复。李连杰所在的“壹基金“在北京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拒绝对此作出回应。但是此事已传的沸沸扬扬,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应该是真的,因为李连杰早在几年前就传出了加入了美国国籍,当时也是一片哗然,这些年中国明星更换国籍的不在少数,张铁林、斯琴高娃等,都称得上是中国的大腕,要追求更换国籍的深层原因无非是各有考虑,跨国婚姻的、待遇的、想清净的,李连杰当时更换美国国籍有人分析说是谋求在好莱坞更好的发展,那几年之后再一次更换国籍又是为何呢?
  李连杰是继巩俐之后加入新加坡国籍的第二位中国明星,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能提供给李连杰很大的便利,新加坡法律规定:海外收入免税,资本收入免税,也就是说李连杰在好莱坞或中国赚的钱,完全免税。新加坡护照是世界上免签国家最多的护照,入籍后就可免签入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韩国、日本等180多个国家,完全通行世界。无需等签证之苦,这对于签约好莱坞的李连杰无异是极大的利诱。
  另外,新加坡全套的养老金、失业救济、免费诊疗体系非常齐全和优厚,不少层面都超过美国和加拿大,孩子在大学前的学习费用由国家负担,接受的是中英文双语教育。后代的教育无需担忧,而且还是一个养老的最佳国家。

  再有,新加坡76%的人口为华人,李连杰交流起来完全没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申请条件宽松,投资者可以常驻中国,多金的李连杰把自己变成投资者,自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她可以拿完新加破护照或到好莱坞继续发展,也可回到中国,拍摄电影,弄他的壹基金,继续其热爱的事业。
  即使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也会想着如何让自己过的更好,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现实,明星也是人,也要为自己为后代考虑,所以无需把李连杰二次更换国籍这件事看的太过惊讶,生活和事业对于这个年龄的李连杰来说同样重要,从他购置豪宅的举动来说应该也想以后把家留在这里,几年之后好好的享受下一家人普通的生活,这也是每一个为事业拼搏了很久的人都想去做的,只是李连杰是明星,他有这个能力做到了而已!

 李连杰档案: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生于北京,小学时进入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练习武术,连续五年获得全国武术全能冠军。
  1982年电影处女作《少林寺》轰动全球,并引发继李小龙之后第二次全球武术热潮,他本人也被世人瞩目成为国际巨星,从影20余年已拍摄20余部经典功夫作品。1999年至今被邀到好莱坞发展,成绩不俗。
  2004年12月26日在马尔代夫度假遇海啸地震,修行佛门的李连杰淡泊名利生死,大难之后感悟良多,以实际行动号召成立“壹基金”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李连杰的国籍一直是个焦点,有人说他早前已经加入了美国籍,也有人说他是中国国籍,持有美国绿卡。
 盘点其它改国籍的明星(部分)
  李连杰 新加坡
  陈凯歌 美国
  陈 红 美国
  刘亦菲 美国
  陈 冲 美国
  邬君梅 美国
  顾长卫 美国
  蒋雯丽 美国
  宁 静 美国
  王 姬 美国
  蒋大为 加拿大
  徐 帆 加拿大
  陈 明 加拿大
  张铁林 英国
  斯琴高娃 瑞士
  韦 唯 德国
  盘点加入新加坡国籍的中国文体明星
  李佳薇
  李佳薇6岁开始打乒乓球,右手横握球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1990年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1994年进入北京队,1996年远赴新加坡,并加入新加坡国籍,成为新加坡乒乓球队的主力至今。
  冯天薇
  原籍黑龙江的冯天薇在2002年就夺得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的女单冠军,同年入选国家青年队。但是由于在国家队一直未能取得好成绩,感觉出头无望的冯天薇2005年前往日本参加俱乐部联赛。随后她在友人的帮助下与新加坡乒总取得联系,最终前往新加坡发展。 2007年3月正式加入新加坡乒总。9月6日,冯天薇正式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并代表新加坡参加了北京奥运会。
  井浚泓
  10岁便开始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12岁开始参加比赛。1991年底,井浚泓只身从中国到新加坡,次年与新加坡前国手黎仕汉结婚,并在94年获得新加坡公民权,开始披上新加坡的战袍。42届世乒赛上曾一举击败头号种子邓亚萍,爆出了当时最大的冷门。
  施佳懿
  施佳懿少年时期在上海闸北区体校踢球,和国际队的王赟、詹克强是队友。他曾经去上海国际队试训,不过并没有被选中。随后,他远赴新加坡加盟了当地的幼狮俱乐部,并取得了新加坡国籍,并加入了新加坡国家队。
  王越古
  原籍中国辽宁,王越古在13岁时曾入选中国国家二队,与世界头号女将中国的张怡宁是同一时代的球员,两年后还进入中国国家一队。1997年,王越古连败前世界冠亚军王楠和李菊,获得中国全国乒协杯赛亚军。她之后由于右脚踝受伤,接受了手术,继而失去了国家队的位置。后于2007年年初入籍新加坡。
  孙蓓蓓
  孙蓓蓓去新加坡发展之前是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球员,2006年亚运会女团半决赛中,她发挥非常出色,为新加坡战胜上届冠军朝鲜队立下汗马功劳。2007年2月11日,印度公开赛女单头号种子孙蓓蓓在决赛中击败印度本土选手摘得桂冠。
  邱礼
  2008年5月14日对于新加坡国家足球队可说是三喜临门,除了当选年度最佳队伍(团体赛),教练阿夫拉莫维奇荣获最佳教练外,原籍中国的淡滨尼流浪队前锋邱礼成为了新加坡公民,可以在来临的2010年世界杯亚洲区第三圈外围赛中助雄狮一臂之力,为国家队增添了生力军。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3楼 发表于: 2009-06-20

战后日本对各国的赔款一览表[转帖]

印度尼西亚/8亿美元 /战争赔款
  菲律宾 /8亿美元
  缅甸 /2亿美元
  越南 /3900万美元
  老挝 /278万美元
  柬埔寨 /417万美元
  韩国 /3亿美元 /在法律上不具备资格国家通过“斗争”获得的赔款
  新加波2500万新加坡元
  马来西亚 /2500万马来西亚元
  泰国 /150亿日元
  瑞士 /11亿日元 /“中立国”得到的财产损失赔偿
  西班牙/20亿日元
  瑞典 /5亿日元
  丹麦 /7亿日元
  蒙古 /50亿日元 /无偿经济援助
  中国 /0日元
  
  历史上中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列表:
  
时间(年) 战争或事件 条约 赔款金额
1874 琉球事件 50万两白银
1895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军费2亿两、威海卫驻军军费150万两、赎辽费3000万两(这些赔款相当于当时日 本年收入的4.5倍)
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3150万两白银
  
  我不知道诸位看我列举的这些数字有什么感想。日本之所以现在能够成为经济强国到底依靠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当初坚持要战争赔款,日本的经济会倒退多少年?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岛国对我们国家如此的不屑一顾?为什么他们敢无耻的修改历史?否认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却不敢否认珍珠港事件?如果我们当初要了战争赔款,它还能够这样么?
  
  由此,我们再去看马立诚先生的“新思维”,当年中国非常慷慨的放弃战争赔偿要求,换来的倘是今天日本Government以ODA为武器的反要挟,可谓“拿自己的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那连道歉都不必拘泥于形式的话,明天又会看到什么呢?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4楼 发表于: 2009-06-20

 中国陆地951万平方公里,非960万平方公里[转帖]


    中国陆地951万平方公里,非960万平方公里

   最近一条新闻轰炸了各国媒体头条,就是印度向中国藏南地区增兵6万和在中印边境正式部署3个军及苏-30MKI战机群,称不会再现1962年败绩。胡锦涛称:妥善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也表态,争取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和平解决,武力不是唯一也不是更好的途径。然,印总理就中国藏南称:不惜一战绝不妥协。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国先后打过朝鲜战争、中苏、中越、中印自卫反击战,其中最没有悬念的就是中印反击战......了解这些不为人所知的历史,是为了更客观地看待当今现状。单就1962中印边界战争结局,笔者个人认为,中国是不败而败,印度是不胜而胜。原因很简单,藏南现如今依然在印度手里,若谈失败,印度仅在失去了所谓面子。而中国的失败,则是领土争端至今有始无终。

中印边界地区现状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

东段: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是西藏南部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全部被印度占领。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


印度版中印边界争议地区全图

中段,争议领土2000平方公里,也在西藏内,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

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国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 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我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比英阿争夺的马岛大10倍,比日俄争执的“北方四岛”大20倍,为我国总领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是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极大耻辱。

由于中国根本就没打算用军事手段收复,因此现在两国已不可能有武力冲突。除非印度再次发起挑衅,进一步武力扩张,继续侵占中国领土,才有战争爆发的可能。这与台湾完全不同,中国已多次表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统一台湾。现在唯一解决中印边界的方式,就是通过政治谈判和平划分边界。

目前边界谈判正在进行中,从两国谈判代表的近期发言,相关知深人士和专家的分析透漏,以及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印边界的划分结果已大体显示出来。如不发生意外,从现在算起,中印边界的彻底解决时间最多三年,即不会超过2010年,要是顺利的话,短时间内就会解决。其划分结果大致为:

双方以现在的各自实控线划界,全部争议的中国领土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印度获得74%,中国得26%。中国接受东段“麦克马洪线”,放弃该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主权,承认其为印度所有,印度不再向中国索取西段的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另外对“麦克马洪线”作出部分调整,但调整幅度很小,主要在达旺地区,不超过约2000平方公里,只有深圳市那大,仅占东段争议面积的2%。印度将东段该区归还给中国,同时从西段换得我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的部分领土,面积相当,很有可能只对达旺的部分地区作交换。从这点上看,我们没有收回被占领土,因为我们是用自己手上领土换回的本来就属于中国的领土,一进一出,全部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与我们在此之前与其他各国划分边界时不同,像缅甸、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尽管争议的面积也不小,自古以来就全属中国的,没有通过任何条约割让出去,旧中国历届政府都声称拥有主权,可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被他国非法占领,虽然最后我们大部分放弃了,但仍然向象征性的收回了一点。而中印之间的这个“麦克马洪线”,本来就是非法无效的,旧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那片自古以来就全属中国的领土,解放前还一直得到有效的管辖和控制,它是在解放后的一段长时间内丢掉的,其间我们曾一度出兵打败印度,但短暂收复后又拱手相让。我们现在要正式割让了,得到的一丁点领土还是别人给面子换回的,等于没有收回。从此,中国陆地的面积只有951万平方公里,而不是人人皆知的960万平方公里。

朝鲜战争爆发,印度染指达旺

中印在历史上一直以来保持亲密友好的传统往来,过去两国并无领土分歧。双方的地图均依照传统习惯线标画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的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

事实上,英帝国主义后来在中印边境东段秘密炮制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在西段围绕所谓阿克赛钦问题提出的边界方案,是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和新疆的产物。

遗憾的是,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侵占我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国成立之初无暇顾及边界问题与朝鲜战争之机,派兵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并还侵占了“麦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侵占的了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

中国西藏叛乱,尼赫鲁对华摊牌

尽管如此,两国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友好。新中国成立后,印度即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当印度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时,曾积极主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也大力寻求解决朝鲜争端的途径。

20世纪50年代,两国官员更是频频互访。周恩来总理曾4访印度,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令人难忘的是尼赫鲁访华,毛泽东与尼赫鲁话别时意外地吟诵了屈原的二行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大地上到处响彻“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呼喊声。

1954年,尼赫鲁总理应邀访华,成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首脑。据历史记载,当年北京的机关学校全部放假,100万市民从机场到宾馆夹道欢迎尼赫鲁.盛况空前,令人汗颜。

同时,对中国文化深为向往的尼赫鲁奉行不结盟政策,拒绝参加各国际军事集团。1954年6月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尼赫鲁参与发起并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亚非会议。在尼赫鲁、铁托和纳赛尔的发起下,1961年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次举行。这些均为新中国突破西方的围追堵截,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西藏叛乱发生后不久,印度总理尼赫鲁于1959年3月22日居然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大片领土要求。他不但要求把东段9万多平方公里和中段2000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而且要求把西段一向在中国管辖下的3.3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印度!这无疑敲了中国一记闷棍!

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可谓贪心不足蛇吞象,令人不齿!

战争尚未爆发,尼赫鲁频繁挑衅

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尼赫鲁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不断制造流血事件。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与此同时,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台湾、中印边界冲突等问题上,指责中国采取了“冒险主义”政策,并要求中国对印度做出让步。赫鲁晓夫的此类言行引起毛泽东的极度反感,他谴责赫鲁晓夫是“右倾机会主义”,说苏联“有两大怕,一怕帝国主义,二怕中国”。于是中苏关系极度恶化,中印边界冲突加剧。

凭借苏联撑腰,尼赫鲁宣称灭藏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是他的名言,后来这句话鼓励无数政客与中国争锋,对巴铁打压。

从尼赫鲁时代印度开始的“反华”宣传使很多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是魔鬼,印度人到现在已经很难扭转这种观念。所以,极易被各个政党利用民众的复仇情绪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况且,印度人心里普遍生根的“大印度联邦”,本是英国殖民者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乃至东亚和印度洋沿岸拓展势力范围的战略构想,想不到尼赫鲁却对它格外欣赏。他早在1934年就在自传中雄心勃勃地写道:

“我个人对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
后来他又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作了修正:

“把他的“大印度联邦”定格在印度洋地区、东南亚和中亚西亚,而印度必将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还一厢情愿地设计出一个“理想边界”,即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作为印度的防务内线,把中国的西藏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将“麦克马洪线”作为印中理想的边界线。”

他认为,独立为新生的印度创造了大好时机,印度要建立以自身为盟主的“大印度联邦”,并以此为基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这就是尼赫鲁在印度独立民主运动中萌生的“关于印度的新概念”。 为此,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和“拿下整个西藏!”的命令。

中方意外停火,尼赫鲁不胜而胜 

1962年10月,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正当中国军队所向披靡时,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希望以此推进谈判,恢复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那场战争,根据印度国防部统计显示:

印度士兵死亡:1383名;失踪:1696名 ;被俘:3968名。失踪人数大于死亡人数,这的确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如果中国军队推迟宣布停火,如果印度士兵了解中国战俘政策,那么情况又会怎样呢?

在中国军队停火之后,至少有5000到7000名印度士兵,从原始森林中得以生还。

中国遣返了全部战俘,仅有26名印军士兵因重伤抢救无效死亡。中国方面全部附有详细的病历和抢救记录。

但印度政府却未能理解中国的善意。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政治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反而指使其军队重新占领被中国军队赶出去又后撤的全部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死前郁郁寡欢,尼赫鲁欲战中国

中印战争后,尼赫鲁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不结盟政策”,并迅速向美国靠拢。他与苏联签定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条约明确规定,双方“保证不向与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一方遭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

当时苏联方面扬言说,如印中发动战争,苏联将在军事、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并阻止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与此同时,尼赫鲁为了报边界战败的一箭之仇,积极全面的扩军备战,并专门组建了针对中国军队的“山地师”部队。

“中国威胁论”从此笼罩印度大地,中印关系进入了冷冻期。

不意,这些决战计划,只能写在他的日记上。1964年1月8日,在布巴内斯瓦尔召开的国大党年会上,坐在主席台上的尼赫鲁突然中风,左侧瘫痪。在他最后一次在中印边界慰问那里密集的士兵后,于1964年5月27日,心脏病发作而遗恨逝世。

是日,前半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这年不久,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黯然下台。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就此相继谢幕。/熊剑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5楼 发表于: 2009-06-20

毛泽东曾经差点被介绍到厦门大学做教员[转帖]

   从“毛泽东与厦门大学”说起

    去年我写过一篇论文《胡适与厦门大学》,后来我在厦大一次关于胡适的讲座上,也讲过这件事。我的一个学生事后对我说,老师这个说法太勉强。我感觉他说得有道理。不过我们见到一条史料,想要做成文章,总要把话说得远一些。胡适一生没有到过厦门大学,我做那篇文章,只是在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看到一条史料。胡颂平听台静农说过,抗战前,厦大委托他向胡适说,想让胡适来做厦大的校长,但胡适拒绝了。上海程巢父先生最早和我提到这条史料,我就用来写了一篇论文,主要是胡适与厦门大学的间接关系,比如他和鲁迅、萨本栋、林可胜的关系,等等,还有就是胡适的父亲是在厦门去世的。我这篇论文发表以后,厦大一位老师看到了,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他告诉我厦大一位老师曾和他说过,厦大当年也曾想请毛泽东来做教员。我顺便问一了一句:此说出自何处?他只说好像是梁启超说过的。


  我们做文史研究的人,听到有些史料,总不免想知道出处。如果是梁启超说过的,我想不难找到。当时我的书多在太原,也就没有去多想。春节后,我把在太原的一些书运到厦门,忽然想到这条史料,就去找了一下。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听那位老师说可能是梁启超说的,我当时就想,这条史料很可能出在丁文江、赵丰田编的《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这是所有喜欢文史的人必备的一本书。因为知道这条史料可能出现的年代和相关人物关系,我很快就找到了这条史料。


  1921年11月23日,舒新城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主要讲的是当时中国公学的事情。在信的最后,舒新城提道:“函询湖南自修大学,此事全由毛泽东一人主持,毛与独秀颇相得,且只在第一师范毕业,未必能来,即来亦无何种效用也。南开、清华望公努力进行,至于厦门大学缺教员,此时实无办法。”舒新城和毛泽东同岁,都曾是杨昌济的学生,早年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共事。


  由这条史料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当时已进入了中国主要知识分子的视野中。从舒新城的说法判断,他是有意介绍毛泽东到中国公学做事,但是因为“且只在第一师范毕业”,好像此事不好办。至于“厦门大学缺教员”一事,原来是厦门大学建校不久,厦大校长林文庆给梁启超写信,让他帮助物色教员。梁启超同月有一封给蒋方震、张东荪、舒新城的信中说:“林文庆新任厦门大学校长,旬日前有书至,托为物色国文、国史、地理教授三四人,吾已复书,谓若不以通闽语为条件,必能设法应命,但吾心目中现尚无一人,请公等即预备。”(第943页)舒新城提到毛泽东的那封信中,就是对梁启超让他为厦门大学物色教员一事的顺便回答。


  我想那位老师提到的毛泽东与厦门大学的关系,可能就是来自这条史料。事实是毛泽东和厦门大学没有关系。舒新城信中提到毛泽东,主要是指他和中国公学的关系。但厦大老师注意到这条史料,我以为还是非常重要。

  从蒋方震、舒新城、张东荪等人的往来书信中,可以注意到一个历史细节。此时张东荪已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梁漱溟的社会地位也很高,舒新城也进入了社会名流行列。当时蒋方震有一信给梁启超,专门提到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的评价是:“此亦迩来震古烁今之著作,渠结末之告白,大与吾辈自由讲座之宗旨相合,先生与最近日内,何妨与南开确定一办法,将先生之历史讲义亦归为讲座之一,而再约漱溟也担任一座,震与君劢、东荪每各担一座。”(第941页)


  到了上世纪40年代,张君劢、张东荪和梁漱溟都成为奔走于国共和谈间的重要人物。最后,张君劢出走香港,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留下来的张东荪不久因为一桩“间谍案”,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而梁漱溟则从延安时期的毛泽东的对谈者,最后成为少有的敢和毛泽东公开冲突的知识分子,慢慢边缘化了;舒新城1949年后则只能编编辞典。从梁启超、张君劢、蒋方震、张东荪、梁漱溟到舒新城,当时哪一个不是胸怀大志?哪一个不是想改变中国历史的知识分子?那些早年社会声望远在毛泽东之上的中国知识分子,谁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书信中偶然提及的一位“师范毕业生”,不但最终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6楼 发表于: 2009-06-20

蒋介石特赦冤家郭沫若[转帖]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时任广东大学(即今中山大学)文科学长的郭沫若由于出众的文采和声望,被蒋介石委以重任。但后来,郭沫若因一篇文章惹恼了蒋介石,不仅被开除国民党党籍,甚至还被通缉。这其中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1920年冬,郭沫若从日本留学回中国,一到上海就同青年志士、作家郁达夫、成仿吾在上海创办了创造社。其成员均是热血青年,写诗论文都充满青春活力,尤其是郭沫若的诗文如奔腾的长江、咆哮的黄河,激情澎湃,魅力四射。他的大名也随着他的诗文日渐深入人心。

  此时,刚从高等学府毕业的江浙才子陈布雷正怀着一腔救国豪情和壮志,应聘为上海的《天铎报》的主要撰稿人。他以政论文章见长,因锋芒初露,又被《申报》、《四明日报》聘为特约撰稿者。

  当时,陈布雷以“畏垒”为笔名担任《商报》主笔,发表了若干有远见卓识的社论和杂文,笔力锋利如箭,观点十分明确,提倡民主革命,反对封建统治,一时博得社会好评,产生极大反响。郭沫若不止一次地称赞他“如椽大笔,横扫千军,令人倾慕”。二人虽未谋面,但相互敬慕之情却非同一般。

  北伐战争开始后,郭沫若投笔从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副主任,与叶挺将军并肩作战,一武一文配合默契,一直打到南昌。陈布雷写了不少歌颂北伐的佳文,为之摇旗呐喊。两位才子遥相呼应,彼此敬慕。终于在1927年初春,陈布雷应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邀请,专程从上海赶到南昌,在北伐军总部见到了郭沫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举世皆惊的“四一二”政变。郭沫若敏锐地觉察出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以笔作刀枪,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郭沫若先后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等闻名的檄文。8月1日,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共。这使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即下令通缉郭沫若,并派军统特务对他暗中跟踪、追杀。

  此时已成为蒋介石幕僚的陈布雷,为郭沫若的人身安全捏了一把汗。为防不测,郭沫若经中**组织同意,暂时旅居日本。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全面抗日。陈布雷心想,中国已与日本成为敌国,郭沫若留在日本处境一定危险。过去的深情实在难忘,加上时任福建省政府委员的郁达夫多次找到他,要他给蒋介石做工作,陈布雷下定决心想办法说服蒋介石放过郭沫若。

  一天,陈布雷故意在蒋介石面前说,抗战在即,既需枪杆子也需笔杆子,将话题引到郭沫若头上。蒋介石板起面孔说:“郭沫若这个人,写我那么多文章,太刻毒了。”陈布雷为淡化往事,假装吃惊地说:“蒋先生,您的记性真好,都十年了,还记得那些小文章。”蒋马上说:“那不是小文章,而是在全国乃至在世界有影响的大文章啊!”

  蒋反问:“近十年郭在日本干些什么 ”陈回答:“据我所知,他在日本仍不忘为中华民族争光,致力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甲骨文,在国际上影响很大。”蒋说:“他是研究乌龟和骨头 ”陈点点头说:“听说他想回国参加抗日,所以请示您,是不是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蒋介石打断他的话,沉思好一会才说:“可他把我骂苦了。”

  陈见蒋有些缓和,便进一步说:“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您是一国之君,他是小小臣民,计较他没意思,何况他是个人才,人才难得呀!”

  蒋说:“如果你是我,我想也不会放过的。”陈鼓起胆子说:“我看这件事毕竟是历史,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各为其主。现在你把他搜罗起来,一可为国出力,二可说明领袖的英明大度,用人唯才。”

  蒋脸上颜色有些改变:“依你之见,我要忘掉旧账 ”

  陈假意讨好说:“其实您早就宽容他了,要不然在日本您照样可以把他缉拿归案啊!”

  蒋为难地说:“那我的通缉令怎么办 ”

  陈进一步说:“郭是日本通,我们抗战借重他是上策,而且日本人正派人监视他,他的处境很危险。”

  蒋介石脸上呈现出笑容:“那我写一张手令,撤销通缉令。”

  陈布雷心中一喜,暗定主意,对蒋说:“蒋先生海量,捐弃前嫌,器重人才,为海内外所敬仰,但这个撤销令不能马上公布,否则反而会给他带来危险。您将手令交给我,让我去办。”于是蒋介石将撤除通缉郭沫若的手令交给了陈布雷。

  当夜,陈布雷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郁达夫和中共高层李克农。郁达夫兴奋至极,当即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今晨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请速归。我已奔走见效,喜不自胜,多亏畏垒。当今强邻压迫不已,国命危在旦夕,大团结以御海外……”

  郭沫若接信后,即与南京驻日本大使馆联系,于7月25日化妆乘“日本皇后”号头等舱回到上海。9月19日,蒋介石由陈布雷陪同召见郭沫若。 1938年4月,郭沫若在周恩来的敦促和建议下,担任了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主管抗日宣传工作。因国共联合抗日,陈布雷与他联系和接触时间较多。

  蒋介石赦免了郭沫若,原以为郭会记住他的恩情,为他个人服务。可是郭沫若却态度鲜明,私下对陈布雷说:“我的笔是人民大众的,不是他私人的,为他老蒋拿笔杆子,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啊!”陈布雷虽未表态,但内心还是赞同郭沫若的人格和骨气。

  摘编自天津《书报文摘》

  揭秘传说中的上海“周公馆”

  上海“周公馆”是1946年设立的中共代表团驻上海办事处旧址。现址为上海思南路73号。这是一座具有法国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它仍保持半个多世纪前的风貌,用竹篱笆当院墙。红漆大门上写有“周公馆”和“周恩来将军寓所”字样。

  1946年,中共代表团租下了这幢房屋,原意是作为中共办事处。但国民党当局不同意。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决定:“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因此而得名。

  周公馆设立后,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李维汉、陆定一、乔冠华等中共代表团成员先后来沪开展工作,一方面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向社会阐述中共和平民主的各项主张,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另一方面拜会郭沫若、张澜、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向他们介绍国共谈判情况,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

  1946至1947年间,那里实际成了中共驻上海代表处。周恩来在那里举行过多次重要的记者会,会见过许多著名爱国人士。

  1947年2月,国民党政府彻底关闭和谈大门,派警察包围了周公馆。3月5日,办事处人员在董必武的率领下安全返回延安。上海周公馆的物业委托民盟代管,不久被国民党查封。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7楼 发表于: 2009-06-21

欧洲人看中餐[转帖]

   当最早迎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餐馆在英国出现的时候,也为英国人提供了一种异国风味的美食体验,但是随着炒杂碎餐馆和提供价格便宜且适合西方人口味的中餐外卖店数量的猛增,很多原先的美味佳肴也随之不见了。也正是在这些提供廉价中餐的地方,少数顾客的粗鲁行为以及多数顾客对中餐乃至中国文化(至少是部分中国文化方面)的无知和冷漠态度,都显示出了他们的殖民主义立场。然而,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与中餐各菜系的独特性,使中餐并未像印度饮食那样被殖民化。中餐烹饪法的精湛技艺、特色蔬菜和调料的使用,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理念,都使得中餐的地位始终高于印度。

  中餐长期以来所保持的相对独立性,可能是西方人对其一直持有怀疑态度,甚至有时是敌对态度的原因。依据过去几年的事实,对中国饮食带有敌意的负面评论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对中国人把某些动物当成食物或药物表示反感,将西方人视作宠物的动物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当作食物的做法激怒了一些西方人。

  到广州旅行过的人常常看到人们将蛇、珍稀鸟类、小狗和其他动物当作食物出售,他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强烈谴责。从互联网上常常可以看到在广州和西安的一些集市摊位上,那些待宰杀的猫和狗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近来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支持这种谴责。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现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工人在通过手术抽取黑熊的胆汁,用于配制治疗发烧和胃疼的药物。2001年7月《纽约时报》报道了江苏沛县有个养狗专业户一年养了l0万只狗,当这些狗养到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被宰食。由于专门饲养供人食用的狗大部分是圣伯纳德狗(一种瑞士救护犬),所以瑞士SOS救护犬国际组织向瑞士政府递交了一封由11000人集体签名的请愿书,请求瑞士政府干预并阻止中国人把“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当作食物。

  像其他异域风味的餐馆一样,在中国餐馆里常常会看到恶意辱骂和种族歧视的现象。1988年在伦敦西区的钻石中餐馆,当服务员让五位白人顾客买单时(其中包括一名英国外交部的雇员),他们却殴打了这位店员,餐馆的其他工作人员赶紧过来帮忙,继而引发了群殴。当警察赶到后,他们把白人顾客送往医院就医,却把餐馆的四名店员押到了警察局进行审讯,这些店员后来均被判入狱两年,罪名是在公共场合制造事端罪。全英国的华人团体为这四名店员遭到的不公对待展开了一场抗议运动。传单上写着, “唐人街的店员是时候站出来保护自己不受种族主义伤害了”。但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2000年4月在英国格洛斯特的印度餐馆和中餐馆里经常发生的冲突还是给了警察足够的理由来采取行动,在一次名为“餐巾行动”的计划中,便衣警察在周五、周六晚上分散到这些中餐馆去就餐蹲点。“尽管这次行动的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只有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了警告——但伦敦的都市警察在2001年4月又采取了一次同样的行动。华人餐馆告诉警察,这些年龄在35~45岁的顾客们在用餐过程中对饭菜均表示满意,但当他们酒足饭饱之后,就开始抱怨餐馆的服务和饭菜的质量,从而拒绝付账。每当出现这种情况,餐馆的老板们通常会报警,尽管各种种族歧视的言论随处可闻,但老板们还是禁止自己的店员对这些侮辱性的言辞作出任何不理智的回应”。

  另一种负面反应是人们担心吃中餐会影响身体健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反对使用味精来增加菜肴的鲜味。埃米莉·哈恩在196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有自尊的中国厨师是不会使用哪怕一丁点儿味精的,那样做不仅会让人认为你承认自己烹饪水平不高,而且味精也会掩盖菜肴味道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影响味觉的敏感度。” 然而很多专门为西方读者编写菜谱的作者,例如克雷格·克莱本和肯尼思·洛,他们都在自己的菜谱里建议可适量使用味精。而通过大量添加味精来弥补调料短缺的中国餐馆仍然受到了普遍的批评,因为大量食用味精可能导致暂时性局部出汗或肢体麻木。另一种担忧也在2001年6月英国食品标准检验局的检测中得到证实,在他们检验的100种酱油样品中,发现其中有22种含有潜在的高致癌化学物质。这些取样酱油都是从泰国和中国进口的,它们在英国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很小。英国食品标准检验局以相当谨慎的态度宣称,尚无足够的理由拒绝中国食品,因而建议人们不必抵制之。

  对中餐馆更为严厉的批评就是卫生条件差,而且所提供的食物不堪食用,同样的批评也指向了印度餐馆。据称这些餐馆将宠物做成食物,甚至连家猫也成了盘中餐。当然绝大部分指控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只不过是针对少数异族的种族歧视态度在作祟。偶尔也会有一些证据被提出来指证这样的指控,但这些很可能是中餐馆的其他竞争对手所为。毫无疑问,卫生条件差的情况是存在的。2000年9月,苏格兰突然发现了37例沙门氏菌肠炎病例,事后人们指控这类病例多与中餐馆有关。2001年4月,在最严重的口蹄疫袭击英伦三岛不久,到处都流传着华人因生意需要从亚洲走私进口肉类食品的传言,大众表示华人应该对此次疫情承担责任,因为这些餐馆的残羹剩饭都卖给了养猪场喂猪。据此,在疫区和伦敦的中餐馆都反映,他们的生意减少了40%。作为伦敦华人社区的领导人兼国家公民权利监督委员会成员的杰贝兹·拉姆(Jabez Lam)严厉谴责了这种毫无确实根据的传言,并称这会引发因仇恨而犯罪的潜在危险。4月8日,大约500名游行示威者从伦敦唐人街中心的爵禄街出发,游行至农业、粮食及渔业总部,他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公平对待华人。所有中餐馆都以关门停业两小时来表达他们因此次危机所受指责的愤怒之情。

    具有老北京特色的拉洋片表演

  第三种负面反应是指称华人餐馆与犯罪团伙有牵连。在过去的各个不同时期,一直盛传“三合会”在华人社区颇有势力。2000年6月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多佛尔港的58名非法中国移民因窒息而死在炎热的货柜内,这一惨痛事件使上述观点再次被提出。这些非法移民是从中国的南部出发,花费了高昂的代价,整个行程由“蛇头”安排。报道称这类事件与“三合会”犯罪团伙、中餐馆的运营以及组织卖淫等有一定关联。他们认为非法中国移民当中有很多人是为了还债才不得已在中餐馆打工,或到娱乐场所卖淫。一年后,报纸报道了曼彻斯特杜伊斯顿王楚餐馆的老板及其妻子和两岁大的儿子被烧死在家中一案。警察宣称他们死前曾被刺伤,这很可能是一起与“三合会”有关的谋杀案。

  另一方面,中餐予人的好印象得益于西方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他们对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在《文辉王子之中国饮食疗法》一书中,就对此做了权威解释。该书从开篇就解释了饮食是传统中医八种疗法中的第三种。西方人对作为另外两种疗法的针灸疗法和中草药疗法有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饮食配合,这两种疗法都不会有满意的效果。该书作者旨在把东方的饮食理念引入现代美味营养的美国菜之中去,而且不需要过分依赖或迷信奇异的东方原料。虽然东方人生活艺术的主旨趋于自然、返璞归真及随遇而安(作者并未把这些特点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相联系),但是建议美国人把中国菜、日本菜或韩国菜作为主食也是不妥的,不过可以把中国饮食疗法的理念融入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去。该书其后对饮食疗法的三个层面——锻炼、预防和治疗一一做了描述。治疗层面包括病人病情的诊断,为保持身体平衡状态或消除不平衡和综合症状所做的饮食搭配设计。举个例子,如果病人的症状为体重增加、肌肉松弛,并伴有腹泻,其诊断结果为体内虚寒,那么针对此症状的饮食疗法就是要多吃一些具有阳性特点的热性食物,食谱中要加一些能达到这种效果的食物,例如葱爆胡萝卜和红萝卜。据说这样的菜肴既可以算是美国菜,也可以算是中国菜,不管是芜菁甘蓝还是小萝卜都对脾虚有疗效。

  迈克尔·贝特曼在英国的《星期日独立报》(Indaependent On Sunday)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人们对饮食疗法普遍反应的文章,文中他对尼娜·西蒙斯(Nina Simonds)1999年在美国出版的《一匙姜》一书的畅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该书的成功要归结于人们对于可以治疗诸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和溃疡等疾病的功能性食品十分感兴趣。按照西蒙斯在书中的说法,中医治疗这些疾病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中国人通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全面平衡和协调身体的健康饮食方法。但是在西方,当人们最终认识到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时,仅仅将目光盯在健康的罪魁——高脂肪食物上,认为水果和蔬菜是健康食物。迈克尔·贝特曼描述了他曾经去过的一家新加坡皇家药膳饭店。这个饭店就相当于一个中药陈列厅,厅里有一个咨询台和一面嵌有100个抽屉的墙壁,抽屉里面装着各种有益于健康的中药材。菜单上宣称从癌症到尿床,人世间的大多数疾病都可以治愈。虽然迈克尔·贝特曼对这种宣称以及尼娜·西蒙斯书中非常肯定的断言均表示怀疑,但是他对这家饭店的一道名为“鸳鸯对虾”的菜肴印象颇深,如果再往菜里加适量山楂,据说还有促进消化、溶解胆固醇和降血压的功效。他引用了尼娜·西蒙斯通过注重食物的阴阳特性来保持膳食完美平衡的窍门。生姜属阳性,它可以将其能量注入性状温和的阴性食物中去。食用生姜还能通过使人体发汗来治疗伤风和流感,防止晕动症,清除血液中的毒素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8楼 发表于: 2009-06-21

闲话明朝的皇帝与大臣[转帖]


    也许是因为朱元彰的基因遗传,如果把前朝前代的那些变态皇帝剔除在外,仅与历史上的“正常人皇帝”相比,明朝出现了一个堪称历朝历代故事最多、传奇最多、个性化最强的“皇帝群”,他们性格上或刚烈或温仁,或儒雅或暴虐,或刚愎或偏才,总之这是一个充满人性的皇帝世界,基本上每个角色现在回看都栩栩如生、可歌可泣可思可叹。一般而言,皇帝只接触到诸臣工以及后宫佳丽、奴仆之辈,而臣工是皇权帝命的主要执行者,“明代皇帝”这一人群的文化个性大致可以从其与臣子即官僚集团的交往中笼统知一大概。

    与前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宋朝相比,明代皇帝与官僚阶层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面目,从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小富即安的局面一转而为纵横江河诸习、笼罩神州万里的大朝廷局面,在皇帝不再象南宋那样总是脱不了某种田舍翁的小家子气,在官僚则也不再象南宋那样“总把杭州作汴州”地沉醉于靡靡之乐舞中不可自拔。宋初以文立国秉持文人当政,但到南宋则流于老庄与啬夫之间,既善逃避又常贪鄙,既习于柔弱又失之讷愚,以至到最后民间血脉代替帝王与官僚成为抗元的唯一主力。与宋相比,总体上明代的皇帝和官僚在立身、言行、治平等方面都显得更加雍容大气、更加不疾不徐、更加沉静自信,他们似乎可称作“更正宗”的皇帝和大臣一族。

    明帝王与臣子的关系颇具特色。历史上不乏帝王与官僚阶层的博弈乃至斗争,但纵观有明一代这几乎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泰半主题,给后人留下皇帝拿官僚集团没办法、官僚集团也拿皇帝没办法的印象。说起皇帝对官僚集团的控制之力,则可以后期崇祯在执政困境中狂杀大臣为例证,大臣动辄得咎,而一得咎则非死即伤,或剐或斩,惨烈无比。

    如果说“伴君如伴虎”可拿明朝作为一个案例集中区域,那“伴臣如伴狼”同样是明朝的一大特色。说起官僚集团干预皇权之力,则可以万历一朝立储一事为例证,或大或小的官员直接而彻底地干预皇帝立太子这一在其他朝代具有“核心皇权”性质的领域,我们很难想象在宋朝或清朝出现这样大规模的官员公开讨论皇帝立储问题的情况。总之,明朝在帝王与臣僚的关系史上独树一帜,官员骂皇帝的规模前所未有,皇帝杀重臣的事更保持住了历史记录。

    文人即官僚,官僚即文人,“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儒家文化左右下的封建统治历史的一大特色。在宋朝有不杀言官的祖训,两宋皇帝尊重大臣的独特方式是少动干戈、罕见杀虐,至多眼不见心不烦,贬谪他乡了事。当然这也纵容了宋朝高级官僚的不法行为。须知在宋朝对高级官僚在事实上实行的“废除死刑”制度的背景下,既然没有必定的杀头风险,更谈不上出剥皮楦草的惨事和丑事,则窝案、串案、机群犯案自然层出不穷。

    很明显明代对大臣处理起来最不客气。明代从来不对臣子作“免杀承诺”,从朱元彰到崇祯一头一尾两个皇帝都是杀大臣杀出瘾的代表人物,在杀头之外,甚至还创造性地用“打屁股”来惩罚大臣,而且只要大臣惹皇帝不高兴了可以说打就打毫不需要说明理由。但这并不能由此必然得出明代皇帝变得太不尊重大臣的结论,最终结论复杂难明,但总体看明代还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宋朝尊重文人官僚集团的传统,在很多情况下皇帝更为慷慨地赋予大臣权力。

    明代的内阁从仁宗开始就获得了一种新的参政认可,他们可以通过某种制度化的形式对皇帝的决定进行反驳乃至拒绝执行,在仁宗、宣宗以后这一惯例逐步成形,并且几乎成为贯串明朝大半历史的一个传统。在以前朝代的历史中,确实有过大臣对皇帝的决定以讨价还价的形式进行反驳的记录,但大多凭大臣的威望、人格、意志而行,最终结果各异,从来不能象明代这样就此建立起一种几乎是制度性的惯例。当然真正执行起来也有例外,一种情况是遇上了特别强势的皇帝,比如嘉靖、崇祯这样的好杀品种,另一种情况是遇上了特别强势的太监,比如王振、刘谨、魏忠贤这样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皇帝对这一惯例给自己带来的限制还是忍受和克制的。

    由此而起,在大臣这一层,明代的政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对这一系列针对皇权的惯例体系的保护逐步成为明代官僚集团具有一致性的目标,他们将这一惯例上升为某种道义形式,以前赴后继的默契方式共同对付皇帝的威胁,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似乎具有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其次官僚群体的参与意识与文人身份极好地融化为一体,政治斗争往往以舆论战的方式展开,内阁高级官僚直接间接地分别影响控制不同的大小官员,以他们为棋子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且他们在辩论中同时附带着过种可能出现的与辩论主题完全不相干的攻击活动,附带着辨别敌我的组织甄别活动,值得钦佩的是他们在数百年前竟然就达到了鲁迅先生“以笔为戈矛、投枪”的斗争境界;最后就是在权力分享领域反复延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律,在王振、严嵩、张居正、刘谨、魏忠贤等强人时代之间总是以一个群龙无首的分散过度期作为衔接,其中各色官员人等的博弈活动就象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一样复杂无序。

    与宋、清两朝不同的是,明代的内阁有着鲜明的议政色彩和准制度性的权力分享保障,在事实上明朝很多时期内的国家大事是由皇帝、太监和内阁的“三权分立”所决定的,其中内阁切实地体现出鼎立之一足的特征,对皇帝、太监(往往代行批示细节的皇权)也起到了一定的钳制和对抗效应。明代内阁与清代内阁里的“奴才”阁臣具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只有绝对服从和执行君命的份,而前者可以名正言顺地抗君命而不遵。所以夸张点讲,明代尤其是明中前期,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堪称最有可能孕育出民主议会制度的时期,虽然这种可能性在延续千余年的儒家文化思想面前是如此之小,但是毕竟这一具有极薄弱的“小议会”功能的组织形式不仅具备了某种责权利结构,而且在明朝的国家政事活动中多次发生过与其相近时期类似西方议会与君主之间的那些冲突。

    比如一个最典型的领域就是财政经济方面,和西方历史所表现的相类似,明朝的皇帝在用钱、征税方面经常受到内阁的制约,两者之间也不断发生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对立。但是相对同时期的西欧英、法诸国的发展历程,出现于明朝上层统治结构中的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形态的可能性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胎死腹中。如果探究其中缘故,应该和西方历史上的议会构成与明朝内阁构成的巨大差异有关。一边是由封建领主、宗教人物、皇族、国外利益代表等构成的具有多样化、实体化和政治经济实力的诸多方面人士,一边是寥寥数人、权由君授、随时可贬可杀的文弱书生,其与皇帝对抗的资本、力度实在太不可比,这也是根本无从奢论明代内阁转向议会形态的主要原因吧。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389楼 发表于: 2009-06-21


 请毛泽东签字[转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奉行“一边倒”的方针,很快就和苏联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并互派了大使。王稼祥等到苏联后,新中国驻苏使馆就有人兼管起在苏留学生的事务,他就是20年代曾经在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过的曾涌泉,时任使馆的政治参赞,后来当了外交部的副部长。

  从此以后,逢年过节,留学生们就不再到柳克斯旅馆聚会了,而是参加大使馆举办的活动。有关国内事物的通报、学习,也都由大使馆组织了。后来又成立了留学生学生会、党支部等正式组织,一切都纳入轨道了,留学生组织团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刘允斌、陈祖涛他们遂宣告组织团解散。

  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到苏联访问。一则是参加斯大林的70寿辰庆祝活动;一则是就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再就是商谈和签署两国间的有关协定和条约。

  在一系列商谈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议定和签署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重大项目。跟随周恩来一起到苏联,负责机械项目方面谈判的是沈宏。为了更好的沟通,沈宏就到留苏的中国大学生中找翻译,他一下就找到了陈祖涛。

  陈祖涛回忆说:“我的俄语还行,可我的中文并不怎么样。但我毕竟是学机械的,专业还是比较熟悉,涉及到术语和专用名词,比一般的翻译可能要强一些。就这样,我参加了当时的有关机械的主要项目的谈判。”

  谈判的项目很多,比如东北的第一重型机械厂、沈阳的机床厂、洛阳的拖拉机厂、哈尔滨的一些厂子建设的谈判,他都跟沈宏参加了。但给陈祖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汽车制造厂建设这一项目。他后来对汽车感兴趣,毕业实习又去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又到高尔基汽车制造厂,就是因为参加了这方面的谈判。参与这方面的谈判,对陈祖涛的影响大到决定了他的一生。

  到了1950年2月,中苏友好条约签定了,其他谈判也都顺利展开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就准备启程回国了。一天,陈祖涛他们突然接到通知,说毛泽东要在中国驻苏大使馆召见中国的留学生。

  陈祖涛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们在预定的时间到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不一会儿,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来到留学生中间。毛泽东讲了话,主要是要大家好好学习,将来回国为中国建设服务等等,讲的并不长。这是陈祖涛第一次在近距离亲耳聆听毛泽东讲话。

  毛泽东等讲完了话,陈祖涛就看见###他们那批“四八二一”的学生,一下子把毛泽东围了起来,每个人都端着自己的笔记本,请毛泽东给他们题字。陈祖涛觉得挺新鲜,过去还真不知道请领袖签字这么回事。

  他也感到这事挺有意义,就也掏出笔记本凑热闹,加入题字的行列。当他挤到毛泽东身边,递过笔记本时,毛泽东问了一句:“你是学什么的?”陈祖涛说:“我是学机械的。”毛泽东遂在他的笔记本上题道:“机械学很好,学好了有用。毛泽东”

  陈祖涛端着笔记本看了半天,心里很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见许多留学生还围在毛泽东身边,就又凑到毛泽东跟前让他再给自己题一个。这次毛泽东什么话也没说,挥笔写下:“前途光明,同志们奋斗。毛泽东”两个题字,都是用钢笔写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