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钓的是什么鱼?(图)
姜太公真实的姓名为吕尚,又名吕望(成名后的尊称),炎帝之后,商朝末期吕国人。吕尚出生在哪里有些争议,有说吕国本土(现今河南南阳),又说是河南汲县,也有说是东海之滨东吕乡(今山东莒县,日照一带)。不过,他最初生活在齐地(山东一带)应该没错,因为吕尚家境贫寒,被迫做了山东海滨人家的赘婿,也就是入赘女婿,现在也称作倒插门。一般都是家里条件实在太差的男青年,没办法才去女方家生活的。中国人很讲究传承和家族观念。因此,赘婿在古代非常没有地位,如果有官府派差劳役和上前线打仗,首当其冲就是这类人。可见,吕尚年轻时的处境非常艰难。身无长物,充作赘婿。但是,吕尚并不是一个甘心贫贱之人。据记载,吕尚非常好学,为了学习,他经常不务家业。因此屡屡受其妻马氏的责难。终于有一天,马氏大爆发,居然把吕尚赶出家门。至此,吕尚有了第一个称号——“齐人逐夫”
说到这里,有个发现,但凡白手起家做大事的人,都要四处漂泊,屡经磨难。吕尚被老婆赶,刘邦被嫂子赶,朱元璋被老和尚赶。看来离家出走也并非坏事啊。接着说吕尚。吕尚自从被赶出家门,四处漂泊。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好学的精神。吕尚是炎帝的后人,伯益(辅佐大禹治理国家的能臣)的后代,家学渊源。同时吕尚喜好兵法。
此时商纣当道,天下并不太平,帝辛(商纣)伐夷,经历了很多次战争,把商的地盘扩大到江淮以及山东,浙江沿海一带。吕尚正好在山东海滨隐居,估计也亲眼目睹了这些战事,这个对他兵法武略的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不少的素材。此时商朝并不太平,作为商朝国王的帝辛虽然天资很好,脑子聪明,体壮力大,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对外发动战争,追求战功。同时又喜欢追求享受,鲜衣怒马,美女娇娃,酒池肉林,多多益善。然后又宠幸佞臣,喜欢枕头风,亲小人,远贤臣,重刑罚,轻仁义。因此天下的百姓对他都很不满。
当然现在对帝辛的评价开始反正,认为他对华夏文化向东南转移(也就是伐东夷,兼并东夷部族土地人口),对国家民族是有贡献的。但是,帝辛的暴政确实有的,否则不会内外交困。内部有人反对他(微子,箕子,比干,商洛等),外部诸侯也对他不满。处于动乱之世,绝大数的人苟且偷生,但也有极少数有雄才大略,雄心壮志的人,不甘于现状,通过耳闻目睹,道听途说,丰富自己的学识,然后又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治世理念和兵法战略。吕尚就是这样的人。
吕尚虽然胸有大智慧,但实在生活能力很差。为了生存,他曾经开过饭店,给人帮佣,甚至操刀做了屠夫卖肉。但是开饭店因为宅心仁厚,总是少收钱,多给饭。卖肉呢,又不谙经营之道,肉臭了也卖不出去(吕尚大言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试问,谁还敢买他的肉?)。于是乎,吕尚有了第二个和第三个称号——“孟津饭头”“朝歌屠夫”。名称虽然不雅,但却很清楚的告诉世人——职业不分贵贱,英雄莫问出处。吕尚志向远大,但长期无人赏识,只能与市井之徒为伍,但是他谋国之志不失,经常口出大话。于是人人谓之狂夫,但他怡然自得其乐。长期底层生活的经历,坎坷的人生,窘迫的生活,并没有使他低头,反而养成了他博大的胸怀,健康的体魄和心态,因而得以长寿。同样他生意虽然做的不好,但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使他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的理念(三宝)。为他日后治理齐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曰:“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
那么在吕尚胸有成竹之后,他希望通过辅佐君王一展抱负。他最先还是来到商都朝歌,希望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天下的共主帝辛。但是他在朝歌逗留很久,对帝辛有了深刻的了解,认为帝辛无道,不能与之为伍(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时候,他打听到作为
西伯的姬昌是个贤君,另外有可能姬昌在朝歌的时候,已经和吕尚做过交流,所谓志同道合,英雄相惺惺。这时候发生了商纣囚禁姬昌的事件。于是吕尚用计救出了他(史记记载:“周西伯拘羡里,散宜生,闳天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
说到这里,吕尚和西伯昌的关系就清楚了,吕尚和西伯昌结识在朝歌,已经有过默契,西伯被拘后,使用吕尚的妙计而得以解脱,但这个时候西伯还在商纣及其同党的严密监视之下,为了掩人耳目,一方面,西伯返周,另一方面,吕尚出朝歌,周游各国,了解华夏各地的风土人情,或者说作为西伯昌的秘密代表,开始联络各诸侯(可能性最大!),为以后的反商纣打好基础。吕尚离开朝歌差不多77岁了,又经过数年的周游各国,年近八十。这样的岁数,放在现在也是路的走不动的白头老翁了。但对于吕尚来说,他的事业刚刚起步。吕尚的秘密使命完成后,很快来到西岐,
渭水之阳。干什么呢?钓鱼。为什么呢?因为时机未到,还需要韬光养晦。吕尚隐居渭水之阳,以渔夫的身份做遮掩,而西伯昌以打猎的名义经常过来会面,商谈要事,纵论天下。经过段时间,时机成熟,西伯昌借卜卦为名,去渭水接回吕尚。(史记曰:“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鹭,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出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载与俱归,立为师。)
至此,姜太公钓鱼,钓的什么鱼,水落石出了。姜太公钓鱼,钓的不是鱼,是一部传奇。姜太公钓鱼在后世经过不断的渲染,已经接近神话(不奇怪,姜子牙本来就是神仙)。自从吕尚垂钓磻溪,有说姜太公钓鱼用直钩的,又有说姜太公钓上一条大鲤鱼,腹中藏有兵书的,等等。而后世之人相关的文学描述更令吕尚这段职业经历流芳百世。其实对吕尚而言,只是从屠夫变成渔夫而已。他白天钓鱼,晚上论天下。唐人权德舆有诗说的好“吕叟年八十,磻然持钓钩,意在静天下,岂唯食营丘。”他还是和平常一样,泰然对待他的职业,正如他第四个称号——渭水渔叟,姜太公钓鱼,不为鱼,为的是天下苍生。西伯昌的一段话说出了他得遇吕尚的感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尝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给了吕尚第五个称号“太公望”。
西伯与太公望的相见是一段佳话,理念相合但两个地位悬殊的人,后半生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文王武王依靠太公望的学识和韬略,建立了八百年的周朝,而姜太公通过周朝这一广阔的舞台,把自己的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留下了一个个传奇故事。而姜太公这种身份卑微,但志向远大,生活穷困,但好学上进,身处逆境,但却泰然处之,抓住机会,一展抱负的人格魅力,确实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