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719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0楼 发表于: 2009-08-13

老宫女叙述她的往事[转帖]


    作者:金易,沈义羚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慈禧起居现在继续写荣宫女对我讲述的有关慈禧起居生活的情节。

  我是1941年夏初认识老宫女的,那时在她家里断断续续地听过她谈些宫中的琐事,但总是一知半解的。1942年夏我被发配到异国去了,直到太平洋战争的末期,因患肺病,才得放生回慈禧来,仅仅差两个月,万分侥幸,没有变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牺牲品。“一肢虽废一身全”,我念阿弥陀佛。

  我贫病交加,第一需要是活下去,于是老伴出去教书,家务没人管,因为旧关系,商请老宫女替我管管家,照顾照顾孩子,她慨然答应了。从此风风雨雨和我家共同渡过最艰苦的岁月,直到解放,我们也成了患难的朋友。现在在这里所叙述的事情,都是百无聊赖时,老宫女絮絮地对我所讲述的。她谈得比较详细,所以我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回忆起来也稍稍容易。那时社会上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只能静静地躺着,像钉在床上一样,听着老宫女断续地叙述她的往事。

  基于她的地位和她当时的年龄,她所接触的只是慈禧的生活细节,所以这一纲目给它起名叫“慈禧起居”。所记述的多是些庸俗琐事,为高人雅士所不屑一顾的东西,然而只要我的记叙不失其真,能反映出宫廷生活中的一个斑点来,我也就心安理得了。

  慈禧居住在储秀宫,是有她的用意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牢牢抓住自己的政治本钱。

  谁都知道,在没生同治帝以前,她不过是个嫔,地位不高。

  储秀宫外景咸丰帝又是个酒色之徒,施行的是“博爱主义”,她得幸了一段时间,咸丰帝对她的感情也就淡薄了。生了同治帝以后,她才上升为妃,以后因为儿子又升到贵妃。咸丰帝死在热河,同治帝继位,慈禧这才得到和东太后慈安同等的地位。辛酉政变以后,慈禧掌握了政权,尊为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不管上多少美妙的徽号,给自己加多少堂皇的名称,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那等于自己封自己,自己给自己脸上抹粉罢了,谁也都明白。她惟一货真价实的本钱,就是给咸丰帝生了个儿子,而这个儿子是在储秀宫后殿生的。那是她的通天金字招牌,是抓权的真正政治资本,所以她曾长期居住在储透宫,是有她的心计的。

  一来,表示对咸丰帝的眷恋,念念不忘先皇帝对自己的雨露之恩,以显示自身的美德;二来,对同治帝有养育劬劳之苦,以显示自己的仁慈。一手抓两个皇帝,对内可以折服六宫,对外可以号召臣下,这是多么冠冕堂皇而又合算的事,所以她乐于住在储秀宫。当然,晚年她住过乐寿堂。乐寿堂是乾隆当太上皇养老的地方,她处处自比乾隆,所以她晚年也在这里住一个短时期。

  老宫女是个善良的人,她决不说老太后半句的坏话。只要一提起老太后的生活起居来,这位老宫女就眉飞色舞,好像说到她的亲人一样,我真不知道慈禧为什么有那样大的魔力,在她死后几十年,还能让老宫女心悦诚服地歌颂。

  老宫女说:“逛故宫没有不逛西路的,逛西路没有不逛储秀宫的,因为那是老太后住过的地方。储秀宫庭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南边是体和殿,后边是储秀宫。简单的一句话:慈禧住在储秀宫,吃在体和殿。

  “先说储秀宫。储秀宫是五间的结构,分为三明两暗。三个明间是老太后燕居的地方。正中间的一间,设有正坐,是为了接受朝拜用的。除了节日稍坐一会儿以外,轻易不坐在这里。西一储秀宫内正间间跟卧室连接,等于是卧室的外间,经常放些卧室用的零碎物件,如油布、水壶之类。‘叫起’回来在这里换换衣服,然后由司衣的宫女折叠好送到西偏殿,临时收起来。东一间临南窗子有一铺条山的炕,这儿很豁亮,老太后经常坐在炕的东头,临窗的大玻璃,往外一看,全部的储秀宫一目了然。老太后做什么事都喜欢心明眼亮。喝茶、吸烟、用早点、谈话,接见皇帝和皇后、妃子等,大多在这儿。

  “三个明间以外,还有两个暗间。

  “最东头的一间,是东暗间,我们一般都这样叫,也叫静室。是老太后礼佛、想事儿的地方。这里最显眼的摆设是北面的架几上摆着一位白衣大士像。老太后遇到什么不顺心的大事,总是燃上几根藏香,眼皮垂下来,双手合十,静默一会儿。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白衣大士她居然能代替老太后独一无二的地位,面南而立,太后对她的尊敬就可想而知了。老太后住的整个寝宫里摆设只此一个佛像,老太后是非常迷信的,她信佛,她更相信我们满族的萨满教,她经常地说:‘圣天子百灵相助。’她心情烦躁时,也到这屋里来,手里拿着奏折,两眼一动也不动,在这里直直地默坐半天。

  “尽西头的一间,是她的卧室兼化妆室。靠北墙西头有一铺炕,比双人床大一些。炕上的被褥都是按季节按制度更换的,如冬天要铺三层垫子,夏天铺一层垫子。冬至挂灰鼠帐子,夏至挂纱帐子。临窗东南角有一架梳妆台,这是老太后最心爱的东西,她亲自研制的化妆品,都放在这里,她早、中、晚要在这里消磨两三个小时。老太后是个爱美的人,也教别人爱美。她常说:‘一个女人没心肠打扮自己,那还活什么劲儿呢?’西面架几的匣子里,盛着老太后心爱的首饰。这屋里跟其他的宫最大的区别,是在老太后睡觉的床头,靠着更衣间北面的扇,是一面透明的大玻璃,老太后睡觉是头朝西的,在炕上一歪身,把帐子一掀,就能洞察到外头的一切,这就是老太后精明的地方,不管任何一点小事,老太后也要心明眼亮。”

  老宫女对储秀宫的大致情形,就介绍了这些。但她说:“这不是真正的储秀宫,只能算是储秀宫的外壳儿,真正的储秀宫有储秀宫的味儿。”

  老宫女不紧不慢地说着,语气渐渐变成低沉了,她可能又沉陷在青年时代的梦幻里。我们谁也不发问,月亮照在玻璃窗子上,一片白色,不禁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时的气氛就大有这样的味道。

  老宫女缓缓地吁了一口气,接着说:“我前面说过,在储秀宫里,包括着体和殿,在各条案、茶几旁边或桌子底下,有几个空缸,那是老太后薰殿用的。老太后不喜好薰香这类的玩意儿就用南果子薰殿。乘老太后在体和殿吃午饭的间隙,先在储秀宫换果子。太监用食盒抬着,把旧果子倒出去换上新果子。换缸倒果子的技术非常熟练,片刻的工夫就换完了。体和殿是等太后午睡的时间来换果子的。所以太后的殿里永远是清香爽快的气味。如果在夏天,气味透过竹帘子,满廊子底下都是香味,深深地吸上一口,感到甜丝丝的特别舒服。如果是冬天,一掀堂帘子,暖气带着香气扑过来,浑身感到软酥酥的温馨。这就是储秀宫的味儿。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味儿,这就更难说了,多巧的嘴也不容易形容出这种气味来。不管是谁,只要一迈进储秀宫,下颏必须立刻变圆了。上至皇上、主子、小主,下至太监、宫女,不论是谁,拉着脸,皱着眉,进储秀宫是不行的;心里憋着个疙瘩,硬充笑脸,一种皮笑肉不笑的样子,那更不行。必须是心里美滋滋的,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嘴抿着,可又笑在脸上,喜气洋洋,行动脆快,又有分寸,有这种劲儿,才是储秀宫的味儿。老太监由宫门口进来,腰微微地躬着,面上透出和蔼的笑容,垂着手,不紧不慢地迈着步,鞋底擦在地上,但又不出声音。他低声向管事的禀告事情,那种恭敬、驯服、和蔼、斯文、礼貌等等,融和在一起的味儿,才是储秀宫的味儿。小姐妹们,个个都俊俏、伶俐,由骨子里头透着机灵,见面时完全用眼睛说话,做活手脚轻便,但一举一动都合分寸,不毛不躁,脸上总带着笑吟吟的,这才是储秀宫的味儿。

  “现在逛储秀宫的人,逛不到这些味儿了。”

  老宫女的话有点凄凉了。这是无可奈何的悲哀,流水落花春去也,她所想念的储秀宫的味儿,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了。但这种宫廷的情调,是应该让人们知道的。

  “我不讲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了”,她假作振奋起来,爽快地大声说着,“我还是接茬说体和殿吧”。

  她想了想继续说:“体和殿也是五间的结构,和储秀宫是门当户对。不过它中间一间是穿堂门,留作朝见的人和伺候的人往来出入的;东两间连在一起,有两个桌子摆在中间,这是老太后传膳的地方。如果遇到节日,穿堂门一间也摆桌子,叫供膳。供膳的气派可就大了,分天、地、人三才来供奉。天一桌,在尽东头的一间;地一桌,在穿堂门内;人一桌,就是老太后自己,在储秀宫内陈设东屋第二间。经常老太后吃饭是在东二间里。西两间中间有虚扇隔开,这是老太后饭前饭后休息、喝茶、吸烟的地方,冬天地当中摆一个大炭火盆,落地的铜丝罩子,防备炭爆火花崩出来烧了衣服。老太后有个习惯,吃饱了饭就不爱再闻到菜的油腻味,所以饭后经常在西二间来休息。尽西头一间,等于储备室,饭后小解等等都在这里。总之,老太后早点在储秀宫用,中午、晚上两正餐,多在体和殿。说俗一点,体和殿就等于老太后的外书房和餐厅。”

  老宫女像流水似地说了一大片话,其实,储秀宫和体和殿她闭着睛睛也比我睁着眼睛都清楚,几十年前的事了,我很钦佩她的记忆力。她说话既柔和又清脆,满嘴的京片子,一句一句地送到耳朵里,可见她是受过相当训练的了。如果闭起眼睛来,听她的谈话,也是一种享受。

  她对我家的生活比较熟悉了,相处的感情也有所增加,我对她也就常提些要求了。我说:“请您把老太后从早晨起来直到晚上睡下,一天的情况仔细地说一说,让我们听起来大致有个轮廓,好不好?”

  她垂下眼皮想一想说:“要想说清楚老太后早晨起来都干些什么,就必须由头一天的晚上说起。”她从来也不冒失地说话,未曾说话以前,一定要想一想再说,把事情想好了,理出层次来,才有条有理地、有轻重缓急地一句一句地说出来,语言洗练,非常干净。在她说话的过程中,我们一不打搅,二不发问,尽量让她的思路不乱。

  她继续着边想边说:“戌正(晚八点)的时候,西一长街打更的梆子声,储秀宫里就能听到了。这是个信号,没有差事的太监该出宫了。八点钟一过,宫门就要上锁,再要想出入就非常难了。因为钥匙上交到敬事房,请钥匙必须经过总管,还要写日记档,说明原因,写清请钥匙的人,内务府还要查档,这是宫廷的禁例,谁犯了也不行。所以八点以前值班的老太监就把该值夜的太监带到李莲英的住处,即皇极殿的西配房。经过李总管检查后,分配了任务,带班的领着进入储秀宫。谁迟到是立时打板子的,这一点非常严厉。这时候体和殿的穿堂门上锁了,南北不能通行。储秀宫进门的南门口留两个太监值班,体和殿北门一带由两个太监巡逻。储秀宫东西偏殿和太后正宫廊子底下,各一人巡逻。这是我知道的太监值夜情况。

  “以下说说我们值夜的情况。

  “我们宫女上夜,主要是在储秀宫内,储秀宫以外的事我们不管。

  “一到九点,我们值夜的人就要按时当差了。通常是五个人,包括带班的人在内,人数不太一定。有时姑姑带徒弟练习值夜,有时老太后御体欠安,全凭女带班的一句话,就可能多一两个人。

  “到九点,储秀宫正殿的门,就要掩上一扇,通常是掩东扇,因为用水、取东西走西扇门方便。储秀宫专用的水房和御用小膳房在西面。值夜的人有预备好的毡垫子,像单人睡的毡子一样大小,但很厚,可以半躺半坐地靠着。垫子平常在西偏殿墙角里放着,8点以前,小太监给搭过来准备好。值夜的人,夜里有一次点心,大半是喝粥吃杂样包子,从11点起轮流替换着吃。

  “值夜,我们叫‘上夜’,是给太后、皇上、后、妃等夜里当差的意思。储秀宫值夜人员是这样分配的:

  “一、门口两个人,这是老太后的两条看门的狗,夏天在竹帘子外头,冬天在棉帘子里头。只要寝宫的门一掩,不管职位多么高的太监,不经过老太后的许可,若擅自闯宫,非剐了不可。这也不是老太后立下的规矩,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家法,宫里的人全知道。

  “二、更衣室门口外头一个人,她负责寝宫里明三间的一切,主要还是仔细注意老太后卧室里的声音动静,给卧室里侍寝的当副手。

  “三、静室门口外一个人,她负责静室和南面一排窗子。

  “四、卧室里一个人,这是最重要的人物了。可以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人比‘侍寝’跟老太后更亲近的了,所以‘侍寝’最得宠,连军机处的头儿、太监的总管,也比不上‘侍寝’的份儿。她和老太后呆的时间最长,说的话最多,可以跟老太后从容不迫地谈家常,宫里头大大小小的人都得看她的脸色。‘侍寝’是我们宫女上夜的头儿。她不仅伺候老太后屋里的事,还要巡察外头。她必须又精明、又利索、又稳当、又仔细,她也最厉害,对我们这些宫女,说打就打,说罚就罚。不用说她吩咐的事你没办到,就连她一努嘴你没明白她的意思,愣了一会神儿,你等着吧,回到塌塌(下房)里头,不管你在干什么,劈头盖脑先抽你一顿簟把子,你还得笔管条直地等着挨抽。侍寝的也最辛苦,她没毡垫子,老太后屋里不许放,她只能靠着西墙,坐在地上,离老太后床二尺远近,面对着卧室门,用耳朵听着老太后睡觉安稳不?睡得香甜不?出气匀停不?夜里口燥不?起几次夜?喝几次水?翻几次身?夜里醒几次?咳嗽不?早晨几点醒?都要记在心里,保不定内务府的官儿们和太医院的院尹要问。这是有关他们按时贡献什么和每日保平安的帖子的重要依据,当然是让总管太监间接询问。

  “夜里能在储秀宫当差值上夜的侍女都是经过选而又选的。能迈进储秀宫门坎里的是上等,例如:早晨收拾屋子、擦砖地等等,毛手毛脚的人是进不了储秀宫门坎的;能够贴身给老太后敬烟、敬茶,侍候老太后吃点心,这是上上等;能够在上房值夜的,是经过考察,绝对可靠的,是特等;白天能够给老太后更衣,伺候老太后大小溲,晚上能给老太后洗洗脚,洗澡、擦身上,夜里能侍寝的,是特特等。能值夜的人都是老太后的亲信,全是特别宠爱的人。很明显,老太后的生活起居,全仗这几个人侍卫着,不经过仔细挑选行吗?

  “当然,老太后是最圣明不过的人,对自己最亲信的贴身丫头是另眼看待的。不管在外面有多不顺心的事,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得到外面的人所得不到的慈爱。譬如,她对我讲;‘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么憨蠢,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等等,轻易不露出疾言厉色的面孔来。

  “当然值夜的规矩是不许犯的:

  “第一,绝对不许仰面朝天大八字式躺着,身体乏了,闭目养神可以,但不许出粗气。

  “第二,不许出恶味,不能在正偏殿解溲。

  “第三,太后坐的炕、椅子等决不许坐。

  “第四,门口值夜,永远保持两个人。

  “这都是历代相传,姑姑一代一代地教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处值夜的。

  “在储秀宫西偏殿和体和殿联接的廊子底下有日夜不断的铜茶炊,这是老太后的茶房和值夜班的太监、宫女休息吃点心的地方。铜茶炊旁有不灰木(白石灰和粉子做成)炉子,黑夜白天生着炭,我们的点心在宫门没上锁前,就预备在这里。这里有个非常好的老太监名叫张福,他的下处在体和殿南门偏东的两间小窄房子里,那是老太后十分宠爱的人,给老太后预备沏茶用的水,煎药,侍候老太后吃饭,李莲英办不到的事,他能办。他做事勤勤恳恳,又仔细,又耐心,是老太后的贴心太监,我们储秀宫全宫的太监、宫女都管他叫张大爷(伯伯)。他是经常值上夜的,是老太后时刻离不开的人。我们都喜欢到这儿来休息,在这个老头身边能得到些温暖。

  “这就是我们值夜的情况。应该说,主要值夜的还是我们宫女。”

  老宫女说话的语气非常严肃也非常得意,因为她既当过敬烟的侍女,也给太后值过夜,又当过太后的侍寝。庚子年(1900年)侍卫着太后又去了一趟西安,简直是太后手下惟一的功臣了。我怀疑那拉氏为什么狠心把她赐给一位普通老公呢?我多次问过她,她只是说:“我们当奴才的,还不是和老太后的一只猫、一只狗一样,想赏给谁就赏给谁。”话虽是这样说,大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但那拉氏虽然心狠手辣,可她以恩怨分明自居,也决不会糊涂如此地步,所以这里一定有隐情,我曾多次提起,老宫女始终不肯说,一提起这个就避而言他。

  我们是家庭谈话,是漫谈,有时候也就形成无边际的瞎扯。我跟她说:“照您这样的说法,老太后的护卫是那样谨严,宫廷里就不可能发生淫秽的事了?那么骚唐臭汉,历史上的传说也全是假的了?”

  她笑着说:“唐啦,汉啦的我不懂,那些乱事,宫里也不许说。不过我敢说,我在宫里头七八年,按照宫廷的制度说,根本不会有这种事儿。”

  我说:“外头传说小安子最得脸,太后梳头他在一旁看着,太后穿红牡丹花的湘绣旗袍,他给前后照镜子,这不成了杨贵妃和高力士了吗?咸丰死的时候,太后才28岁,小安子就更得宠了。那时同治帝还小,不明白事儿,等大一点懂事了,就下定狠心,非宰了小安子不可。结果在大婚前,借着小安子到江南去办龙袍,而太监又本不许出京城这个祖宗的制度,在济南府让山东巡抚丁葆桢给杀了。人们撕开他的裤子一看,却是个缺嘴的茶壶,原来他是个假老公(太监),所以慈禧特别喜欢他。您听说过这件事没有?”

  她笑了,从来也没有这样张嘴大笑过。她反过来问我:“您信吗?”

  我说:“民国以来的小说、小报都这样说,我不相信,想来还不至于荒唐到这种地步吧!可又一想,二十七八岁的寡妇,垂帘听政,大权在握,想干什么全行,谁敢说什么?红灯绿酒以后,我几个面首,聊慰深宫的寂寞,这种事不但中国古代有,就是西洋从古罗马时代就有记载,所以也不算稀奇。”

  她笑着说:“皇帝并不傻,给皇帝出谋划策的人更不傻。中国使用太监的年代,听人家说有几千年啦,哪能想不出治太监的绝招来。再说管太监的衙门都有权。清代的内务府就一年春秋两季检查太监,二次净身、三次净身的都有,通过贿赂漏检的,当官的要掉脑袋,谁敢担那个不是?太监的家都是穷到底,有钱的人谁也舍不得割去命根子,净身后托人靠脸巴结一份差事,净身不干净,谁敢给引进啊!没事拿脑袋耍着玩,在制度上,在情理上,都是没影的事。当初安排宫女们值夜,当然主要是为了侍卫后、妃,其次,也有限制年轻的后、妃的意思。”

  她的一片大道理,倒真把我说服了。细想想小安子的事,确是不合乎情理。想当初他净身投靠,经过几道关口的检查,可当他得势的时候,突然就长出个没嘴的茶壶来,这显然是好事者编造的。

  她对我诉苦,有时候絮絮叨叨地对我说:“民国以来,有好多的人问我,说李莲英值夜,听到老太后在屋里咳嗽,他怕惊动老太后,就跪着爬进了寝宫,给老太后倒碗水喝,使得老太后很感动。那么说老太后不就成了孤寡户了吗?没人答理没人瞧,夜里咳嗽,连碗水全喝不上,那还称什么皇家太后呢?这些胡诌乱的话,我真不知怎么说才好!

  “还有人问我,说慈禧太后爱听杨小楼的戏,主要是喜欢杨小楼的武功,让太监把他装进食盒里,抬到寝宫里头去。这更是没影的事。老太后、皇后好比两只凤凰,我们宫女好比一群麻雀,整天围着凤凰转,最少也有十几只麻雀在后边跟着。这是制度,是规矩,抬进一个大活人来,往哪里放啊!这都是哪儿的事!我还不知道对我们宫女会瞎编些什么呢!所以除去对诚心诚意想知道点宫廷故事的人说以外,我闭口不讲宫里的事。”

  有好些事情对她说来是很为难的。要想解释清楚宫廷里的真相,真是件不容易的事,社会上人们的误解也很多,所以她默默地不开口,冷冷地对待社会上的一切人们,生怕他们问些她不能回答的话。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1楼 发表于: 2009-08-13

 重读李鸿章之晚清“破屋”的“裱糊匠” [转帖]


从十九世纪末那场鲜为人知的万国运动会说起,民间传说,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世界性的运动盛会,与今天国人热热闹闹地举办奥运会不同,那时积弱的大清除了满腔热情之外,甚至连国家的标志都没有。当各国国旗依次升起,当中国代表团那面黄龙旗慢慢飘起来的时候,缺失的国歌和西方人的嘲笑声一起爆发在开幕式的会场上。就在这时候,一位老人的歌声在会场里响起。那是一首来自中国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声音既不清脆也不高亢,低沉甚至略显浑浊,孤独但是执着,在场的人纷纷听入了迷,沉寂片刻过后,便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个唱歌的老人就是李鸿章,就是那个在外国人眼里的“爱国者”,中国人眼中的“卖XX”,在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后半生里,洋人的影子几乎无孔不入地渗进了他的骨髓。

以“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展开

还是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西方巨大的军事威力便带给李鸿章无比的震撼,他清醒的认识到,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在于国家实力,正所谓“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

翁:因为李鸿章自己,他进入上海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他在他奏章和信函里说的,因为中国进入近代以后,海禁大开,过去的统一是从西北侵东南,现在是从东南侵西北啊,反侵略战争侵略来都是从东南过来的,海上来的强敌是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啊,所以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而且尤其东临日本那么小的国家后来居上,也是我们迫在眉睫的隐患,所以他很多的防御措施是防范日本的,这个日本这个不得了,狼子野心,他就知道,所以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来自海上的一个更高更优势的这种文明,一种强大文明,他有应对,他的认识和他的实践是吻合的,他在他那个时代他认识到这个时候他就这么做。

1864年,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的函中写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他不遗余力地开始了一场以军事自强为切入点的洋务运动。

翁:初衷他就是说我们国家积弱太久我要自强,那么自强首先是什么呢?自强首先是要练军,练军军队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制器,制器怎么来呢?我买武器太贵我自己造,造器的人从哪里来,要有人才,要培养技工,培养技工以后呢,造出来的机器使用也要培养,要培养军官,因此他最早创立三次留学生,幼童和海军,后来包括陆军人才都是他发起的.

以“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刚刚展开,便遭到清廷内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洋务巨擘”李鸿章此时只能独自探寻“求富”之路,解决资金、人才的匮乏。

翁:军事的建树要钱啊,中国无处不穷啊,令人气短,他要钱,要钱从哪来,只有从资源型开始,中国的资源就是矿,开矿,然后纺纱,办纱厂,轻工业嘛,他要与敌争利嘛,他要与这些列强竞争啊,所以他然后办航运,运输也来财,他要修铁路,等等这是从军用到了民用。

主持人: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个资本原始积累。

翁:从军用到民用的时候,他的两大标志性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矿物局,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而且是中国最早上市的股份制企业,我们今天讲了一大堆的股份,实际上这个里面,因为它用的是当时,应该说是当时在经营上最有头脑的这么一批人,唐廷枢,徐润,盛宣怀,朱其昂,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都是中国一等一的洋务人才,所以他们来办这些事,他们当时应该说已经有很高的智慧和应对能力。

李鸿章这支庞大的幕僚集团,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场亘古未有的改良运动,古老帝国逐渐呈现出了些许新气象。筹备新式海陆军、外派留学生以及机械制造、煤矿、铁路、电报、轮船、纺织以及新式学堂等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

“自强之梦”,随着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八的北洋水师建成,终于初露曙光,李鸿章理所当然地成为最直接的统帅,享有全权节制大权。

翁:他是一个领袖,然后他下面,他起家的基础,第一个军事支柱是淮军,第二个军事支柱就是北洋海军,就是他当了直隶总督以后他有这两支军队,那么他才能跟朝廷,才能跟老佛爷有一种讨价还价,他也不是讨价就是大家心照不宣,心照不宣,实际上他是有筹码,有谈判权,为什么他后来能够文华殿大学士,再赏穿方龙补服就是在立光绪的时候,当时文祥就是把,本来这个位子是给文祥的,恭亲王以后文祥是满族大臣最有眼光也是最有威信的一个,主动文祥让贤让给他,说让李鸿章当,因为那个时候李鸿章已经不能等闲视之了。

能者多劳。从兴办洋务开始,李鸿章似乎命中注定要与洋人打一辈子交道,“北洋大臣”不可避免地成为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弱势的中国如何生存?李鸿章只能随机应变,借力打力、曲逸周旋,在变局中求生存,为大清国换取喘息发展的时间。

翁:总理衙门成立以后,实际上就是清朝的外交部,但是总理衙门的大臣除了极个别以外,大多数都是满清权贵或者汉族的士大夫,传统士大夫,升任上来的,不懂外交,而且怕和洋人打交道,因为皇帝老佛爷本人就怕这些。一到春天海河开动了,公使纷纷要进京递交国书,谈判什么东西,李鸿章就作为北洋大臣,他就要挡在那个地方,就是能挡则挡,能推则推,能他处理就处理,就是全部交给他,你不是有本事嘛!所以这样的话就使得所有的外交的大事,三国的时候孙策交代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结果这个外事不决就变成了在晚清就问李鸿章,所以梁启超说外国人眼里只有李鸿章而没有清朝皇帝,就是这么造成的。

甲午战争让李鸿章命运由盛转衰

至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之时,李鸿章的仕途可谓如日中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水师总管,重兵在握并以北洋大臣的身份直接掌管大清国的外交事务,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在当时的汉族大臣中可谓绝无仅有,当李鸿章乘着“定远”“镇远”两艘东方第一巨舰驰骋海面,仰望着大清龙旗在高高的桅杆上迎风飘扬的时候,他意得志满,心中充满了快乐,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的人生高峰只是短暂的瞬间,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让他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体味,那份快乐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1892年,李鸿章70大寿,慈禧和光绪都差人送来了厚礼。然而就在这一年,15岁的儿子李经进和相儒以沫三十多年的夫人赵小莲相继辞世,一年中接连痛失两位亲人,人生的无常,让李鸿章感到了丝丝不祥的征兆。

翁:这里面葬的呢,是他和他的继室夫人,赵小莲,这个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赵小莲嫁给李鸿章之后呢,一直她有旺夫运,周氏夫人没有给他留下子嗣,只是两个女儿,但是呢,赵小莲进来以后,就给他生了儿子,本来他抱了一个嘛,李经方是抱来的,过继来的然后生了个儿子,就是李经述,结果她带来的陪房丫头莫氏又给他生了一个,李经迈,所以他这个人丁兴旺,而且赵小莲因为是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特别会调和这些官宦人家之间的关系,大户人家里面都拉关系嘛,她是个好的内当家,所以她去世以后,李鸿章就是四目茫然,觉得我们家就等于垮了半边天,他那个信写得很悲切,就是给他的子嗣辈写啊,你们的姑姑,你们的婶婶走了以后,我是什么什么的感觉。就是家里面塌了半边天,就是那种很悲凉的,结果他这个命运,也确实是由盛而衰了。

赵小莲是不是旺夫,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她死后仅仅两年,远东小国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并重创北洋水师,此后大清国的军队连连败退,京城很快告急。

翁: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在军事上练就了一支日本的舰队,我们练就了一支远东第一的北洋舰队,那么这两支舰队,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国民素质的象征,这场仗打下来当时不相上下,最后较量下来,中国败了,败得很惨,那么很多人追究责任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是洋务运动所造成的,实际上情况远远不止如此,

泱泱大清国败于蕞尔小国,击碎了国人的天国梦,也重创了李鸿章的强国之心。然而当初,他又何尝愿意轻易地去孤注一掷呢?
主持:其实李鸿章也就是早就认识到就是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可是呢,一旦这个战争要发生的时候,他又想尽一切办法想避免这一战,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翁:我认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的洋务运动远远,成效没有像外界宣扬的,包括他的北洋舰队,没有宣扬那么强那么大,他建立了这支海军以后,他一直是说我把这支海军养成“猛虎在山之势”就是用来吓唬人,主要是吓唬日本人。

主持:不是真正来打仗的。

翁:他就要保证我二十年的和平安定,他要加快国内建设,这是一个,他深知国力不足,第二个他深知仗打起来以后,中国的朝野上下因为体制的掣肘,他无法实施他自己的经营战略,他曾经给他的亲信幕僚周馥谈过,如果要打仗,中日宣战,首先迁都,老佛爷皇帝迁到西安,我到北京,我到北京然后让开一块,让开一块让他打到山海关,我们拖过冬天,他的补给就不行,然后我们再跟他谈判逼他撤兵,让他进退两难,这是刘铭传在台湾曾经用过的办法,拖在基隆嘛,但是他知道朝廷不可能,第三,他的年龄垂垂老亦,老人有种保全的心态,而且他当年像中法战争为什么能打赢,他们一批江淮健儿,宿将,刘铭传,刘秉璋都在,他现在这批将军都是纨绔子弟了,他也知道淮军、北洋海军已经很衰败了,这三方面的原因,他一定要维持,所谓后来讲的避战保船也好,委曲求全也好,他就是这样。

甲午战争为何大败 日本皇后脂粉钱买军舰 慈禧军舰钱做寿

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近代以来大清王朝最有力的一次挣扎,在硝烟和海浪声中黯然落幕,巍巍大清朝第一次意识到,不知不觉中,这个从未被大清国正眼视之的小小岛国,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强大,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血腥的刺客。事实上,在大清朝开始羞羞答答,推行洋务运动的第8个年头之后,当清朝的士大夫们还在慷慨陈词地争论,西方的“奇技淫巧”会伤害民生,修建铁路会振动龙脉的时候,彼岸的日本国才刚刚开始变革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快速的脱胎换骨。甲午一役的较量远不止在战场之上,数万北洋战士用鲜血印证,大刀阔斧、彻底革新的日本赢了,而以小聪明揣测大智慧,以器用的输入来否定根本变革的大清国输了。

李家祠堂遗址的后院,至今仍生长着一株叶子翠绿,树干粗壮挺拔的古树,这是来自日本的珍稀树种,名叫“望春树”,多种在神社之中。翁飞告诉我们,此树是李鸿章70岁那年,夫人赵小莲去世后,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所赠。

主持:所以这个伊藤博文和李鸿章这两个人是很有意思,一个代表着中国当时候的洋务派的这样一个,是一个领袖性的人物了,一个等于是日本维新的,三杰之一,也是领袖人物了,这两个人同时当时在推动着两个国家的近代化的这么一个发轫,但是最后两个人在,多次也是在国际谈判的谈判桌上两个人交锋交手。

翁:而且从年龄、教养,双方的后面的后台老板,都可以做很有意义的一个对比。

主持:其实把他们一对比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落后了,日本崛起了。

翁:日本的皇后她能把脂粉钱省下来买军舰,中国的老佛爷挪用,把做军舰的钱拿去修颐和园,为她做寿,因为这个很鲜明,对吧?很鲜明,那么中国的年轻的皇帝也想励精图治,但是他受到很多牵扯,而且他本人对李鸿章就处在将信将疑之间,而日本的明治天皇是跟伊藤博文是君臣一心啊,上下一心,所以我想呢,通过这棵树,它见证了这一百多年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啊。

主持:对,而且那一段历史对于中国的命运来说极其关键。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不仅国力大大提升,整个国家也呈现出蓬勃的朝气,而此时的大清国,从朝廷到国民都显得暮气垂垂,李鸿章推行的自强求富之路,阻挠重重,官督商办的运作模式,弊端日现。

翁:庞大的官僚集团裙带成风,贪污成风,早期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都是江淮大员的子嗣在那里面,因为它不计成本嘛,弄得就是没有办法,只有靠政府的无限投入来维持,就是地方政府的投入。

主持人:所以一旦有利益联系,他就必然就贪腐成风。

翁:还有一个层面就是这些洋务干员本身,他也面目不清,比如徐润他自己就去在里面投机取巧,他动用公款自己炒房地产,比如盛宣怀
他的财富暴富啊,他的积累怎么来的?

民若不富,国必不强,洋务运动在民智未开的基础上推行,也是危机四伏。

翁: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时我们的两大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开平矿物局远在天津唐山,他是在上海上市的股份,当时一百两一股,你招到的多少股就可以变成股东,一年以后,一百两的股票变成两百两,由于这样的高额利润啊,因为当时煤矿就是乌金啊,这个群起而涌,上海的市民,中小市民纷纷去找个知府找个道台,就是北洋大臣签个东西,也没有什么法规,“啪”一贴我今天招商记录,招了几百家,四五百家的股份公司,大大小小,都以为这样就全民炒股啊,比现在还热烈,这个洋人,《纽约时报》的记者《泰晤士报》的记者到了上海都觉得,八十年代初期中华人一点没有战争的(感觉),1882年到1883年这种,确实人人谈股啊,都是眉飞色舞那种,钱庄最大的容量三五万,一个白条子就是多少多少两,徐润当时在主持招商局,他把招商局几股他是有功的,他招商局的股份成倍的翻,但是他觉得我是股东这个钱就在我手里,我拿了这个股他去买房地产等到别人来兑现的时候他没钱,就是空头嘛,立马倒闭,所以股市风潮整个上海元气大伤,整整十年以后,一场全民炒股热一场泡沫,泡沫经济,这是中国最早的泡沫经济,那么洋务运动建立在这样的一种民智,所谓民智未开,这种基础上,就这件事见到有利可图大家都来,完了。

败,非李鸿章一人之过。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李鸿章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放开眼光,开了个头,做了些事,结果失败了,可是,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群体之过呢?

翁:我认为洋务运动本身它背负的这个包袱就是我们一个庞大的体制的毛病,中国本身在洋务派起来的时候就面临了顽固派、清流派,还有朝中的权贵派等等,洋务本身又分成,自己什么五大个利益集团,互相之间,那么你本身就是一盘散沙,你这种一盘散沙的格局和这种政出多门的体制,决定了洋务运动他一开始,他就是各行其是的,那么如果说洋务运动的失败还不如说是淮系集团的,和日本一个国家的军力的失败,因为当时李鸿章根本调动不了淮系以外的任何的军力。

主持人:对,他不是一个大清国和大日本国在作战,而只是李鸿章自己的淮系。

翁:李鸿章自己说,“以北洋一人之力搏倭人倾国之师,自知不得。”然后我们的梁启超先生说,“合肥以一人战一国,虽败亦豪哉。”当时的人贴近他的人都能理解他那样,我想我们今天如果站在真正的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来看,如果从这样的全面去否定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这样的一个奠基的东西,它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完善的。

签订辱国条约 李鸿章成为替罪羊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清政府失去了和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很快清廷便提出了议和的倡议,并指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今天在当年的议和之地春帆楼,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仅李鸿章谈判时坐的椅子比日本人矮半截,日方还特别在座位的旁边安置了一只痰盂,似乎有意无意地提醒着人们,这位大清国全权大臣已值暮年,垂垂老矣。在谈判桌上,日方咄咄逼人,李鸿章据理力争,僵持不下之时,一桩突发事件改变了谈判的进程。在第三次谈判结束返回驿馆的途中,一名日本男子在人群中突然对李鸿章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当场血染官服,昏倒在地,当73岁高龄的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面对斑斑血迹的官服,只能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此后,他不顾枪伤,继续谈判,依旧寸步不让,寸土必争,死守清廷划定的最后底线,但是,最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却是中外关系史上最令人屈辱的卖国条约。

他是在马关遇刺,这里面子弹进去以后一直没有取出来,后来周游列国1896年到了德国照了X光,要取,然后已经进入骨头,天一下雨还疼,变天疼,然后这么大年龄取出来反而不好,就一直留下来了,因为当时民间的话就是说,挨了一子弹省了一万万,当时开价开出是三万万两,然后就谈到二万万两,那么民间讲是李鸿章遇刺因为以后日本降低条件,其实不是的,这套密电码早就被日本破译了,破译以后呢,日本知道你的底线就是两万万两,坚决不下来,但是他的上价是三万万两,当时老百姓来看就摸,就把这个地方都摸光掉了,现在又复制了,这照片已经被摸成这样子了。

一对“东方俾斯麦”的七次谈判

在马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这对同时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传奇人物,一生中第二次坐在了一起,第一次见面早在1885年两国签署《中日天津条约》之时,那时的伊藤博文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字辈,李鸿章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如今双方的地位和情况早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翁:我们现在知道的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谈判,一共是七次。那么在李鸿章遇刺以后的一次裁判,他说,你还记得我们十年以前的话吗?
主持人:在天津。

翁:伊藤博文说,我劝你,你们及早振作,全力改革,但是你们朝廷上下至今,除了李中堂大人以外,他说至今浑浑噩噩,所以有今天这个结果,伊藤博文说,你在**本凭你的经验和你的能力肯定比我干的好,我在你的地位不一定怎么样,但是我很想试试,然后李鸿章说我可以向我的太后和皇帝,请你任满以后到我们中国来,做客卿,做客卿做总理,没有想到,三年以后,不是李鸿章,而是维新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向光绪皇帝进言,中国改革要请两位外国的客卿来当总理,一东一西,西人就是李提摩太,日本就是伊藤博文,结果伊藤博文欣然应邀来到了中国,到了天津,到了北京,贤良寺见到李鸿章,李鸿章说你不知道中国的厉害,我劝你还是早点打道回府,他来的第三日,那么慈禧太后接到报告说,光绪要请伊藤博文来当总理大臣,勃然大怒,黄口小儿懂什么,她对伊藤博文搅了她的60大寿是恨之入骨,

主持:就是甲午海战战事

翁:伊藤博文知道连夜就走了。

马关的日子里,李鸿章经历了人生中最耻辱的时光,半个多月后当他带着赔偿、割地、枪伤以及耻辱离开马关的时候,他发誓有生之年决不会再踏上这块土地。

翁:这是终身之耻,后来李鸿章周游列国回来以后到长崎换船,日本方面,他毕竟是全权特使,出访欧美回来在日本换船,让他到长崎的中国的馆室里休息他无论如何不上日本的土地,就用跳板在船上进去,绝对不坐日本的船不上日本的土地,终身为奇耻大辱。

李鸿章:西方人眼中的爱国者

当面颊缠着厚厚绷带,枪伤未愈的李鸿章带着《马关条约》回到国内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一下子成了全国公敌,光绪帝怨恨不满,大臣说他丧权辱国,民间说他收受贿赂,更有人伺机而动欲杀掉他一雪国耻,从此“汉奸”“卖XX”的骂名常伴他的生前身后,老于世故的李鸿章悲哀地意识到,自己努力所做的一切,都被毫不留情地否定了。很快,光绪帝的圣旨适时下达,李鸿章奉旨赋闲在京,住进了京城的贤良寺,此后的日子里,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古寺见证了这位老人最后的人生岁月。

晚年的李鸿章自嘲自己是一个没落时代典型的“裱糊匠”,而清王朝则是一间“破屋”,自己作为一个“裱糊匠”只会“修葺”却不能改造。1896年,赋闲在京的李鸿章迎来了一次环游世界的机会,他前后出访俄,德,荷、比、法、英、美等多个欧美国家,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与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日本。

记者:实际上弱国根本是无外交的,那么当时候是整个大清国国力弱到了极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李鸿章被推到这样一个位置上头,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无奈

翁:非常无奈的处境,但是他又非常相信以夷制夷,借力打力这一套,因为在1876年的《烟台条约》,就是威托马英国一国要下旗撤使宣战的时候,其它各国来支援了李鸿章,所以他相信这一套,相信这一套以后呢,那么他觉得沉迷于其中觉得很好,但是在一个很强势的力量起来的时候他是抗不住的。甲午战争以后,他发现不行了,“以夷制夷”不行了,然后他“结强援”,一边倒的外交,一边倒的外交就是《中俄密约》,《中俄密约》的结果就是前门聚虎,后门进狼,是更贪婪的狼的陷井。

记者:更贪恋的狼的陷井里头了,所以他一辈子,他最后晚年也是为这个事情后悔不迭是吧?

翁:后悔不迭。

在西方人眼中,李鸿章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在尽最大的努力维持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庚子国变,当慈禧和光绪一行仓皇出逃后,李鸿章再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

翁:他忠于他所效忠的那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哪怕他十分腐朽,或者十分蛮捍,十分愚昧,他精忠报祖,而不是精忠报国,因为国和祖在他身上是统一的,从他在最后两广总督任上面临着三种选择,是北上代表朝廷去议和还是东南自保还是。

记者:广东独立?

嘉宾:参加两广独立参加共和,他自己做的选择是他一生最终的归宿就是整个清王朝保守的,最保守选择。

最终,李鸿章还是选择了北上,虽然汉奸的骂名依然背负在身,虽然知道这样做必会把自己钉在民族和国家的耻辱柱上,但是他无法躲避,也无意逃脱,此时此刻,李鸿章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影确乎显出了挺拔和坚毅。

主持人:所以他到了北京以后,等于最后和这个列强媾和签订这个条约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心情应该是非常地悲痛,悲愤的是吧。
翁:因为八国以后又加进了,八国联军又加进了3个小列强,一共11个国家要来利益均沾,要来签字,那么这个时候呢,他自己也总结,马关以来,父子二人到马关签约的时候,留下了千古骂名,而且如果说《马关条约》,甲午战败李鸿章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就是最高总指挥,他负有重要的责任,是可以说的,但是这次他认为他没有责任。

主持人:和他没有关系,完全是慈禧挑衅,每有一次挑衅,必多一次吃亏。

翁:事变之来尤为仓猝,他觉得他不应该承担这个骂名,所以在他的幕僚,也可能是于式枚的建议之下,他就是从来没有过的签押是,画了一个李鸿章三个字看上去就像一个严肃的肃,为什么呢?因为清廷给他的赐号是肃毅伯,他不愿意用自己李鸿章三个字承担这个骂名,所以写了一个像肃一样的,我用这个清廷给我的赐号,下面是国玺。

主持人:这边是11国的签字,所以他的心情非常无奈的表露。

翁:但是他也觉得我既然为国家去承担这个责任,我个人是你国家派我去的,你国家给我的荣誉的号我就用这个来签。

纽约时报:李鸿章死了 满清王朝时代结束了

《辛丑条约》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李鸿章的笔下签订了,为了这次谈判,李鸿章耗尽了最后的气力,他开始大口大口的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生命垂危之际,当初的军事同盟俄国公使还在其病榻前就东三省的权益问题向他施压。1901年11月7日,在京城的贤良寺,李鸿章带着无尽的悲怆和遗憾,走完了自己七十八岁的人生旅程。临终之前,问及家事,李鸿章无言,问及国事,则忽然睁开了双眼,欲语泪流。

主持人:那么糟糕的这种国运要有一个人来扛起来,不管是荣也好,还是悔也好,是誉也好,还是骂也好,反正有人要去扛。
翁:不管怎么样,我们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甚至于像梁启超说是最关键的人物,那么他的影响他的地位我们从这边也可以看出来,他死的当天,就是当时已经有电报了,我们当时的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纽约时报》,比我们国内的上海的《申报》还要早一天,他七号去世,当天纽约时报就在头版头条,李鸿章死了,它的内容是李鸿章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把李鸿章的生死,作为满清王朝末期,他的洋务新政的一个时代结束了,他面临着更加险恶的局势。

近现代的中国,自从受西方影响冲击以来,连续不断地打了好几个汹涌的漩涡。文明古国正是在这漩涡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当某个潮流在打漩涡的时候,声浪很震人,气势也很激昂,可多是在左旋右转,间或地在新路上也有所发展。其间,多少风流不是成了传统回忆的流芳,就是沦为西洋经验的重演,不一定是今日我们所希望的。李鸿章到底是推动了漩涡左旋还是右转,抑或是推动了中国向前发展,同样身处历史漩涡的我们所做出的评价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评价”。但只要在漩涡中大着胆子,冒着危险,渴慕地,爽直地去尽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也就是以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了。不管如何,李鸿章在追求人生个体的崇高理想与群体的永恒协调这一过程中,努力地践行了自己的使命。若更多的“个人”如此,若“人人”皆如此,中国就不会失去向前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中国的未来就会无限浩荡。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2楼 发表于: 2009-08-13

重读李鸿章之千古功罪非议在 李鸿章的愤懑与无奈[转帖]


重读李鸿章之千古功罪非议在 李鸿章的愤懑与无奈

1895年的三月十四日,李鸿章等人迎着萧萧春雨,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一路上,李鸿章愁怨满腹,快到马关的时候,他吟诗一首:“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知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

李鸿章还算是有点先见之明,马关果然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伤心的地方。在马关谈判的日子里,年事已高的李鸿章不但被伊藤博文百般羞辱和嘲弄,在谈判途中还曾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刺袭,脸上挨了一枪不说,差点就命丧东瀛。即使后来侥幸保全性命回来,李鸿章心里也很清楚,这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旦签订,自己必然要背上千古之骂名,正如他自己所说,“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

甲午一事结束后,李鸿章便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了个人政治生涯的最低潮中。在搬到了贤良寺暂住的日子里,李鸿章说过这么几句话,抒发了他心中的愤懑:“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酝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历史巨片《台湾1895》全景再现了晚清光绪年间的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反割台斗争等几个重大事件,而其中又以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最为令人痛心。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在甲午战败后5年的深重灾难都是来于这场战争的失败。

战争失败的原因,已经有无数人说过这种各样的观点,而其中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不公正甚至是无聊可笑的,莫过于把责任推到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身上。指责一个替罪羊总是容易而且能够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但对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笔者倒是觉得李鸿章上面说的这句话颇值得玩味:“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酝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也许大多数国人不知道的是,在十九世界的70年代到90年代,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同光中兴”时期,亦即为洋务运动的三十年,大清王朝从上到下,大多数人在这段时间都是感觉很良好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引进了西方的一些新东西如现代热兵器、轮船、电报等等,当时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也比较良好,但在各国进取心如此之强的十九世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清王朝看起来很是一个繁荣的盛世,但它缺的却是一个考验。

目前国内的主流舆论,都认为甲午战争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大考验,战争的失败也就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引发了对国家体制的思考并激发了在最快的时间内让国家强大起来的迫切愿望,随后的戊戌变法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不过,笔者倒认为,体制并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工业化进程没有完成之前谈论体制的变化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但不会给国家命运带来转机,反而会败坏先进体制的名声。要知道,没有坚实经济基础的理想主义只能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由此,笔者认为,过分拔高戊戌变法而刻意贬低洋务运动其实是一种历史的本末倒置,而作为洋务运动总设计师的李鸿章受到各种非议是不公正的。

就当时的权力结构而言,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他虽然是当时朝廷的第一重臣,却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首脑(比如俾斯麦宰相或者伊藤博文总理之类),这决定了他在洋务运动中无法放开手脚,因为各种反对力量如清流派及保守派,他们的力量同样强大。而当时的清廷本身就是一个各种权力纠葛的复合体,作为权力中枢掌控者的慈禧太后,她的经历和学识决定了她无进取之心的同时,却是极其擅长玩弄权力平衡的高手,这或许是李鸿章的时代悲剧所在。(在专制社会不变的情况下,缺乏进取心的君主显然是晚清最后几十年的软肋所在,这或许解释了日本能够更新而清朝深陷泥潭的原因所在)。

与大多数同僚相比,李鸿章的洋务观念和意识虽然已属超前,但从本质上来说,他还是一位传统型的官僚。在清廷当时的权力运作机制下,李鸿章既要发展洋务,又要明哲保身,他必须学会在各种力量间保持平衡,而不可能毫无顾忌的以洋为本。就这点而言,李鸿章相似于曾国藩而非袁世凯,袁世凯他没有传统的包袱,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在清末的新政中才搞得有声有色。

李鸿章搞北洋海军一败涂地,而他的接班人袁世凯却搞新式陆军一举成功,但这不能说袁世凯比李鸿章厉害,只能说他运气不太好,此乃
是历史的悲剧和时代的残酷性所在。晚清的军队建设一直是极为敏感的问题,在剿灭了太平军和捻军后,由于担心清廷的猜忌,曾国藩刻意肢解湘军,而李鸿章的淮军虽得以保留,但他何尝不是深得座师的其中三味。正因为如此,那些由湘淮旧军改编的防军和练军,他们在甲午战争中干不过日本的近代陆军这是一件难以接受但却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能算是地方保安部队而不是专业的国防军。


导致北洋舰队外强中干与防军练军软弱无能的重要原因是,清廷在战略上就没有把他们当成国防军来看待,而更自私一点的原因在于满清贵族对汉人官僚掌握军队后的恐惧。换句话说,清廷并不希望这些军队过于强大,因为这会威胁到满人的统治,而这也是李鸿章屡次请求拨款购买新式军械和添购军舰而被驳回的主要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局者(即慈禧太后及满人亲贵集团)的战略无知及其私心所导致。在十九世纪军备竞赛如此紧张、几乎是豺狼当道的时期,仅仅局限于看家护院的和平主义必然遭到惨痛的失败。历史的讽刺是,在义和团之乱和八国联军的双重打击下,编练行军成为之后清廷的共识,因为不编练行军,不要说八国联军,连义和团这样的民众骚乱都无法解决 ---但编练行军却也为清廷掘下坟墓。看来,慈禧太后很“英明”,她很好的把握了这个平衡和尺度。

由此看来,北洋舰队在建军后不再购买新舰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从规划上来说,清廷并没有指望北洋舰队去出海作战,这个舰队的主要功能是看家护院,任务和那些防军练军类似。这种战略性的失误,这个责任显然不能归到李鸿章的头上。正因为如此,李鸿章在请求了几次偃旗息鼓,毕竟,在和平时期过分讲求武备,恐有逆鳞之危。

就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而言,其实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个过程。事实上,晚清的近代化有三个波浪,第一波是李鸿章等人主导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第二波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第三波是袁世凯等人推行的清末新政。其中,康梁等人的变法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不显著,目前主流舆论过分的拔高百日维新而贬低洋务运动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观。

对洋务运动过多的指责其实有误导中国近代化之嫌。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核心推动力不在于体制革新,因为体制革新必须先有革新的基础而不是在沙滩上造空中楼阁。纵观世界近代化的过程,其本质是工业化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各种现代制度才能立得稳、站得牢。在工业化基础打好之前的体制革新,都属于一种超前的盲动,如维新变法、如辛亥革命,其失败是理所当然的。笔者之所以认为李鸿章搞洋务运动、袁世凯搞新政比康有为等人搞变法、革命党人闹革命更有意义,因为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对于中国这个传统国家的转型而言,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过程,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不能说它不对,但明显属于超前的病急乱投医。就大方向而言,李鸿章是完全对路的,其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过分贬低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反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偏离重点,误入歧途。

李鸿章的失败,不在于洋务运动的方向,而在于洋务运动的速度,特别是在日本这个参照国的对比下,这种罪恶被无限放大,这是一种历史认识的悲剧。李鸿章何尝不知道问题所在,但他的痛苦就在于知道问题所在但又无力更改,历史的定数如此,李鸿章即使挺身而出也未必就能扭转乾坤。所幸的是,李鸿章能够持续的主导并推进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当时的时代而言,李鸿章已经是难能可贵,后人又何必过于苛责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3楼 发表于: 2009-08-13

张宗昌之女回忆父亲:狗肉将军绰号不对 [转帖]


   林语堂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狗肉将军回忆记》,该文收在1940年出版的《爱情与讽刺》一书中。林语堂在文中说父亲还有一个绰号叫“狗肉将军”,这是不对的,因为父亲从来不吃狗肉,他嫌狗肉腥。

    山东军阀张宗昌

  张宗昌(1881~1932年),字效坤,山东掖县人。1925年至1928年5月任山东军务督办。1932年从日本返回山东,后被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派人在济南车站刺死。

  本文系张宗昌四女张春绥(张端)2000年口述。

  一、父亲的绰号和民谣

  “张宗昌,吊而郎当,破鞋破袜子破军装。”

  “洋肉馆,女招待,吃一毛,给一块。”

  “张长腿,有三多,兵多钱多姨太太多。”

  这些都是山东的民谣。

  林语堂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狗肉将军回忆记》,该文收在1940年出版的《爱情与讽刺》一书中。林语堂在文中说父亲还有一个绰号叫“狗肉将军”,这是不对的,因为父亲从来不吃狗肉,他嫌狗肉腥。

  二、父亲的文化水平

  风传有一本书,叫《张宗昌诗集》,其实这是子虚乌有的事。

  父亲确实作过诗,如祝寿诗,还作过悼词、挽联等,但是所有这一切均出自他的部属秀才刘怀周之手。

  父亲只上过三年学,就因家贫辍学。在海参崴时期,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且当过翻译。平时不爱学习,而喜欢舞枪骑马,文件都是由别人读给他听的。他曾经说:“他娘的,这笔比枪还重。”一次,哥哥宁乐正在读诗,父亲却不准看,还说:“看这破玩意有什么用?”

  后来父亲意识到了自己文化水平低的缺点,他说:“我这辈子在读书上亏欠了。”因此,他对自己的子女学习要求严格起来。张家后代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与父亲后来的重视文化不无关系。

  三、父亲的性格

  父亲的性格十分的直率、爽快,为人处事快人快语。别人说话慢或吞吞吐吐时,他就会发急。有时候人们开玩笑讽刺他,他当时反应不过来,也跟着哈哈大笑,事后方才知道。这种性格特征导致父亲容易轻信别人,后来他在济南火车站遇刺身亡,除了别人的暗算、捣鬼等因素之外,他本人做事的轻率也是重要原因。

  父亲的第二个性格特征就是重义轻利。“君子取于义,小人取于利”,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所倡导的义利观。当然,这并不是说父亲在生活中十分清廉,事实上他依靠其军事势力积聚了大量的钱财,用钱上毫不吝啬,极其大度。

  四、父亲的爱好、习惯

  父亲生活中很喜欢养狗,他在闲暇无事或练习打枪骑马时,一般多带着狗去。

  父亲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他衣着不讲究,平时衣冠不整,只有到参加大场面时方才军戎整齐。平时胡子不修,只有到照相时才理发。吃饭也不挑食,以致于厨师都说督办的伙食好侍候,与姨太太形成强烈的反差。

  父亲对自己的衣食不注意,但他却很讲究卫生,爱清洁。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生活的时候,他的十二姨太有一次在地上吐黄痰,恰被他发现,父亲就批评她道:“脏不脏?要注意卫生。”他还常常巡视各姨太太的住处,以致于别人一发现他来了,就通风报信,大家都忙着整理卫生。

  父亲也抽大烟,但他的烟瘾与其姨太太相比要小得多。在日本别府时,他几乎一点都不抽。

  很多书上说,父亲平时有一句口头禅:“他妈拉个巴子”,这是不对的,其实,父亲的口头禅是“他娘的”。

  五、造福乡里

  山东掖县就是今天的莱州市,在乡的辖下,有一个村庄叫祝家村。祝家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庄,但在近代中国那里却出了一位名人——张宗昌。

  父亲在家乡祝家村铺了一条石条路,今部分尚存。村东有一眼八角井,是父亲立碑题字重修的,碑的中央大书“古有泉”三字,碑的旁边题有小字:“日威上将军、山东督办兼直隶军政全权张宗昌提倡全村人民重修。”现在保存基本完好。

  父亲对村里的乡亲十分照顾,他曾出资帮助同村的祝祥鑑与儿子张济乐一起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祝祥鑑生于1910年或1911年,后安家于青岛市,他对父亲在日本的情况比较了解。祝祥鑑在日本学的是步兵科,张济乐学的是炮兵科。

  父亲对烟潍公路(烟台到潍县)的修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祝家村民祝光清的爷爷在父亲的手下做金库主任,于此可见父亲对家乡人的提携。

  父亲的大部分家产如大庙及其他房产等,后来被他的小妾变卖。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村里发动贫下中农去分父亲剩下的土地、房产,由于祝家村里绝大多数人家曾沾过老张家的光,故不忍心做出此举动,所以政府部门以刘开珍为首,又发动了其他18个村的贫下中农来分割了张家的房产和家私,张家的住宅留给了祝家村,后改建为祝家村联中。张家原来的房产在祝家村西,占地约20多亩,有三合土围墙,后被充公了。现在尚存有一座完整的督军府门楼和5间南厢房、3间西厢房,其他楼房均已拆掉,但房基与培基还存两米多高。残缺的三合土围墙部分还在。

  许多年后,村里的干部王玉珂,说他代表祝家村的村民欢迎张宗昌的后代回家乡看一看,以便回忆回忆往事,祭祀祖坟,人身安全、吃住等保证没问题,不要有后顾之忧。他还情义浓浓地对人说:“我真想念这些人(指张宗昌的后人),只是身体不好不能去他们那里玩,希望他们有机会到家里玩玩。

  六、林白水事件

  潘复是父亲的亲信,父亲对他十分的信任,潘也很善于拍父亲的马屁。林白水是一位进步记者,为人很是正义,他对潘复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于是著文讽刺潘复,称之为“张宗昌的肾囊”,对之嘻笑怒骂。这大大地激怒了潘复,潘乃派人抓林,要对其下毒于。

  林白水作为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记者,他的被捕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为此专门找到父亲求情,父亲也答应,认为因区区小事杀人不妥,应放人。不想此事为潘复得知,他为达到杀林以泄私愤的目的,在父亲的放人命令下达之前即将林杀害。

  事后,父亲对潘复的行为大为不满,他骂道:“你小子心胸狭窄,被人说两句就杀人,你小子比周瑜的气量还小。”

  七、胡信之事件

  胡信之乃一进步记者,他确为父亲所杀。胡有一女儿,万分痛恨父亲的行径,立志为其父胡信之报仇。父亲被刺后,她大造舆论,据说骂张之文不下百篇。胡女的所作所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客观后果却是父亲后来名声不好的原因之一。

  至于邵飘萍事件,此事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二人下令,故非父亲所杀。

  八、土匪问题

  溥仪在战犯营中写了《我的前半生》,为表示他是真心改造的,就说父亲曾出身土匪。此后,许多人都说父亲是土匪,即由此而来。

  九、入殓

  父亲1932年被刺后,尚有一丝气息。参谋长金寿良抚着父亲的躯体痛哭,一边哭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叫随从打电话给济南医院,要求开救护车抬担架到医院抢救。到了医院后,医生为父亲取出子弹,裹上了纱布,仅留出面部,照片于次日登在报纸上。

  噩耗传到家后,家里一片哭声。父亲的大太太袁氏等人匆匆由北京赶到济南,家里人订了楠木棺材一副,价值十分昂贵,并在北京漆了头道漆。到济南后,大家将父亲的遗体入殓,但未钉棺盖,棺盖是到北京后,全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后才钉上的。

  父亲的遗体上纱布并未取下。装殓的衣服是大将军制服,足蹬马靴。棺底撒有沉香锯末,铺着上好的丝绵,再上为紫色缎褥、缎枕、缎被。父亲一手握玉器,一手握空枪一支。

  十、殡葬

  负责父亲后事的是北京有名的永盛杠房。当时动用了48人抬棺,棺材前有中式鼓乐队、西乐队、和尚队、喇嘛队,纸人、纸马、纸房、纸汽车、纸家具等一应俱全,棺后是孝子,姨太太们都坐在汽车上。

  送葬的队伍所经过的街头,有很多祭棚。棚下设了桌子,桌子上有香、茶水等物品,一共有几十个祭棚。

  墓地设在香山,我家在那里购置了坟地。坟茔四周种有松柏,还建有石牌坊。另建房屋三间,雇一对夫妇看坟。他们是当地人,家居农村。

  到坟上祭奠的是八姨太和十姨太等人,其他人因不在北京,故极少前往。

  十一、姨太太合居

  父亲被刺之后,东跨院里的姨太太被赶到西跨院,大家一起居住。吃的是馒头、白菜、豆腐等。平时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姨太太们为了改善生活,就买了一些小吃,有纸盒罐头、肉松、鸭肝、鸡胗、花生肉酱等。

  十二、祖父张锡福

  祖父张锡福自幼家贫,只有薄田二亩,破草房两间。他当过雇农、短工,农闲时做吹鼓手。就这样还时常挨饿,全家人只能靠要饭度日为生。

  有很多人说张锡福叫张万福或张文福,这是不对的。

  十三、祖母侯氏

  父亲之母叫侯栓妮,她的娘家在路旺乡肖韩村。侯氏年少时家贫,雇农出身。

  父亲9岁那年冬天的一日,侯栓妮在风雪交加中讨饭时,昏倒在浞里村边,人事不醒。恰在此时,有一贾姓男子路过,将其救起。此时,张家的人均已经外出讨饭,自身难保,而这个贾姓男子又是一个光棍汉,于是,为报救命之恩,侯栓妮就嫁给了这位贾姓男子。

  侯氏没有出家为尼姑之事,她也未杀祖父的小妾。侯氏骂人的口头禅是“娘了个×”“驴鸡子进的”,但不打人。

  侯氏的个头大,脚也很大,大约有40码。侯氏从北京回到山东后,没有回祝家村,而是回她的娘家路旺乡肖韩村,死在肖韩村,葬于祝家村北。

  十四、父亲的继父

  父亲的继父姓贾,他曾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里将祖母侯栓妮救活,因此成为父亲的继父。父亲后来对他的继父非常好,有如亲生一般,究其原因,这与贾姓男子有救母之恩,父亲的至孝和他贞洁观念淡化,性格外向等有关。父亲曾说过:“没有贾父就没有我娘。”父亲后来接贾、侯二人到身边,善待有如亲生,为其继父养老送终。

  十五、父亲的继母

  父亲的继母人很老实,循规蹈矩,本分实在,她过着与平常人一样的生活。

  父亲的继母后住在张宗光家,未住铁狮子胡同。

  父亲的亲生母亲侯栓妮对这位情敌很不友善,有时候还骂她,这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足为奇。不过,有些书上说侯栓妮将父亲的继母杀了,这是不实之词。

  继母对张家的孩子很好,父亲被刺身亡后,继母泪流满面,不久就死了。

  十六、父亲的过继弟弟侯定柱

  侯定柱又名侯鸿柱(或称洪柱),绰号“小穷种”,路旺乡肖韩村人。

  张家只有父亲一个男孩,祖母忧虑家中男孩稀少。故而将娘家侄子侯定柱过继到张家,成为父亲的弟弟。

  1931年,在北京铁狮子胡同时,侯定柱随祖母来到张家,时年15岁。大约是在1933年左右,祖母从山东迎来新媳妇高氏,与侯定柱完婚。

  高氏个头很高,比侯定柱高半头,小脚。

  侯定柱个不高,大眼睛,是个色鬼。他不读书,常常欺负丫头,抱着就亲,张家的人大多很讨厌他,父亲也不喜欢他。

  侯定柱夫妻二人天天夜里让十姨太带他们偷偷去看京戏,祖母是不知道的。

  大约是在1934年,侯定柱随祖母回到山东家乡肖韩村(祖母的娘家)。他40多岁就死了,没有后代,家产因抽大烟等让他挥霍净尽,将父亲、外祖母家的家产变卖一空,绰号“小穷种”可能与此有关。

  十七、父亲的姐姐张宗光

  张宗光,很多人将其误写为张大蝉,这是错误的。之所以会有此错,可能是人们将书上写的大婶误写为大蝉而流传下来的。

  张宗光嫁刘万通,刘为山东掖县人,生有二女,后过继二子,均吸毒。她抚养张昭乐。张宗光长女生有四个孩子,次女也生了几个孩子,均有出息。祖母十分喜欢张宗光。

  十八、父亲的子女数

  父亲一共有5个儿子,7个女儿。其中属于亲生的有4个儿子,4个女儿。4个儿子是长子济乐、次子宁乐、三子盛乐、四子昭乐,4个女儿是长女春娇、次女春兰、三女春亭、四女春缓。父亲重女轻男,他最喜欢的女儿是春亭,对儿子反而与众不同。

  2000年,张宗昌四女张春缓(张端)与作者苏全有在昆明合影

  列在父亲的名下、但并非他所亲生的有三女一男。男孩是东乐,上海姨太所生;女儿一是春梅,为袁书娥与贾瘸子所生;二是春霄,为十七姨太所生;三是春和,是上海姨太所生。

  摘自:《武汉文史资料》 作者:张端(口述) 苏全有(整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4楼 发表于: 2009-08-13

左宗棠收复新疆内幕:慈禧是真正决策者 [转帖]


在清朝边疆危机中,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最大的一个亮点,为中国保住了一百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称之为晚清对外战争唯一胜仗。但究竟是谁将收复新疆的重托放在了左宗棠肩上?是慈禧太后,是一直被后人认为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做出了收复新疆的真正决策,让左宗棠临危不乱、心无旁骛地展现他的作战韬略。

  下文为凤凰网综合SMG艺术人文频道《世说新语》栏目《揭秘慈禧真相》系列讲座内容,著名清史专家沈渭滨教授给你揭秘历史的诸多真相。

左宗棠收复新疆内幕,慈禧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在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前后,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边疆危机。清王朝就像一间破屋子一样四处漏风。到底先堵哪个漏洞,这个问题考验着慈禧的政治智慧。面对大臣们先“海防”还是先“塞防”的争论,慈禧如何权衡利害做出决策?面对外国势力的渗透,慈禧是强硬抵制还是妥协投降?

  在外国侵略者觊觎中国边疆的情况下,清政府碰到了许多问题,在这些边疆危机中,慈禧对于国内的版图是不同意被列强侵占的。

  同治四年的时候,中亚的浩罕国将领阿古柏趁新疆发生反清起义的时候率兵侵占了新疆,而英俄两国都想通过阿古柏政权把新疆从中国割裂出去。而清政府不仅面临着新疆危机,东南沿海有海防薄弱,所以必须在“海防”和“塞防”中做出抉择。

  这时的清政府早已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有限的国力使得清王朝只能集中力量堵住一个漏洞。但是,无论是东南沿海还是西南边陲,都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门户。在这僵持不下之时,慈禧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一场所谓“塞防”和“海防”之争,当时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应该选海防。而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进军平定陕甘回民起义,对新疆的地方了解很多,他认为新疆自古以来物产富饶,在战略上也非常重要,应该趁英国、俄国还没有完全介入的时候,及时地收复新疆。

 两个被慈禧认为朝廷重臣的大臣所上的奏折完全不同,慈禧看到这两份不同意见的奏折以后进行了严格的平衡分析。左宗棠长期在西北用兵,他对于西北的形势了解非常多,所以慈禧感觉到左宗棠的意见是有道理的。

  在“塞防”和“海防”的这场大论战中,先堵哪个漏洞,考验着慈禧的政治智慧。那么慈禧为什么如此坚决的要收复新疆呢?仅仅是因为她信任左宗棠吗?

  为什么她先要收复新疆呢,我们讲得彻底一点,新疆是大清版图中间的很大一部分,失去这样大的领土,慈禧要受到千古骂名的。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她命令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把收复新疆的大权完全交给了左宗棠。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之下,朝廷给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饷是比较充分的。

  左宗棠并非仕途出身,多年征战的他是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赫赫战功,才被慈禧所一步步提拔,并逐渐信任的。那么在这场他一生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战役中,左宗棠能否完成朝廷的重托?临危不乱的他展现出了怎样的作战韬略?

  光绪二年二月,左宗棠按照方针,将战略目标定在攻克北疆的乌鲁木齐。他任命自己部下大将刘锦棠作为主力,并且给他订了一个指导思想——“师克在和”,同时他又给他订了一个战略方针,叫“取其要害”。

  1876年8月18日,刘锦棠以及其他的部将一举收复了乌鲁木齐,后来打到十一月,天山北路全部收复了,左宗棠就乘胜追击,1877年分兵三路齐头并进。1878年的1月2日,除了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之外,新疆全部被收复了。

  正是因为一百多年前,左宗棠成功地收复了新疆,所以在现在的中华大地上,我们仍然可以为有着美丽而又富饶的新疆而骄傲。然而就在后世高度评价左宗棠的历史功绩的时候,沈渭滨教授却把关注点投向了收复新疆的决策者——慈禧。

左宗棠出兵新疆,一共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达到了目的,这也是左宗棠到现在仍然享有崇高威望的原因。那我要问,决定收复新疆,并且在财政、用人、建省等方面做决策的慈禧,她的举措不也应该也要予以肯定的吗?

  时论说到边疆危机,往往指责慈禧对外妥协。这一说法不合事实,请看:

  日本侵略琉球,转而侵略台湾,慈禧对琉球确实没有足够保护,但对本国台湾却指示刘铭传坚决抵抗,终使日本不能得逞;

  法国侵略越南进而窥视云南,慈禧暗助黑旗军抗法,宣布对法战争。最后,承认法国保护越南却不肯割地赔款,《中法条约》是历次条约中对中国损害最轻的条约;

  英俄企图通过阿古柏军的入侵而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慈禧坚决反对,命左宗棠平定新疆,保住了清皇朝版图中最大一块领土。为收复伊犁,慈禧指令崇厚赴饿谈判,订约后又不满崇厚失地太多,改派曾纪泽使俄,终于从虎口中夺回大部分领土。

  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她一开始就倾向主战,骨子里却主张列强调停,本意是无法战胜日本而希望依靠“以夷制夷”取得体面和平。只是打不过日本而不得不求和,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事实俱在,能说她在边疆危机中一味妥协卖国吗?哪一个统治者甘心把国家领土白白送人?慈禧之所以不惜动武,根本上是为了保住领土,不愿在自己手中割去土地。历史对慈禧的指责,丛集在权欲、专制、暴戾、卖国、腐败等方面,这些大多是缺乏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从而构成了对慈禧的妖魔化。

  这些指责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在戊戌维新失败到辛亥前后,解放后更甚。造成妖魔化的原因,一是康梁出于保光绪的需要,而攻其一点;二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出于反清需要,而大造反满舆论;三是解放后在阶级斗争影响下,出于对地主阶级头子的批判,需要一棍子打死。

  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一个问题人物,应该要采取实事求是、知人论世的态度,千万不要简单化、片面化。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5楼 发表于: 2009-08-13

耿飚之女:我只求做一个“小灯泡” [转帖]


 耿莹是老一辈革命家耿飚的长女,既是画家、又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目前,她带领着新的团队,朝着抢救、保护、继承和弘扬千年华夏文化遗产的新领域迈进。

父亲差点把她丢在战壕里

  耿莹说:“我不满一岁就跟着南征北战的爸爸,童年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多次差点
丧命。虽然从小吃尽苦头,但也得到了锻炼,自幼养成坚强而又能忍耐的性格。”

  父亲的马兜子便是耿莹儿时的摇篮。“每打完一仗,父亲的习惯动作就是摸摸马兜,知道我安然,便继续前行。有一次打仗,警卫员把我放在战壕里,忘了带走。”跑出两里地后,耿飚发现女儿不在,但默不作声。“在父亲看来,战士比女儿更宝贵,他不能因为女儿而牺牲一名战士”,如果不是马夫坚持回去救耿莹,她也许就夭折了。

  到了甘肃庆阳,耿飚就将女儿送到老乡家代养。每次看望女儿时,总会见到老乡的女儿赵兰香,一来二去,两人就恋爱、结婚了。因此,耿莹笑称自己是父母的牵线人。

  至于生母和父亲的姻缘,耿莹不得而知。她只听说自己刚出生3天,便被生母送了人,等父亲找到她时,她被藏在麦垛子里,满身天花。“长大后,爸爸常庆幸女儿露出来的地方没留印儿,不用担心嫁不了人。”

  上世纪60年代初,中专毕业的耿莹被分到北京地质队,爬了10年山,找了10年矿。“文革”后,她被调进北京制药厂当工人。37块钱一个月的工资,耿莹拿了整整17年。由于经济困难,耿莹的大女儿一直由耿飚夫妇帮助抚养。

  从小就骨气硬的耿莹从不肯求助父亲。“我一生最失败的就是婚姻。丈夫提出离婚时,小女儿才9岁。别人以为是我看不上农民出身的丈夫了,其实不是。我们是地质学校的同学,他不了解为什么沾不到我家庭的半点儿光,还要处处受限制。”此后,耿莹再未结婚。

  当年,耿莹听说厂里要成立肿瘤研究所。“我特别想去,但厂长和书记不认识我,怎么调去?”耿莹开始策划:“那时候厂里有篮球队,领导经常去看比赛。谁也不知道我是1958年国家培养的5000名运动员之一。篮球、短跑是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中长跑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下了早班,耿莹就赖在篮球场等待“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个漂亮的三步跑,领导愣住了,问我是谁,愿不愿意到篮球队。我满口犹豫,还欲擒故纵地提出‘除非当队长’。”就这样,耿莹当上了篮球队长,还如愿进了厂办所。

  搞地质的如何做医生?在耿莹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这一点她很像父亲,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晚上回家哄孩子睡了,就啃书本,做试验。”耿莹最终成为一名专业的医学研究人员。

王叔晖的关门弟子

  1979年,耿莹又一次走进了学堂,此后,她又有了大学研究生的学历。

  “当时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全中国最有威望的老艺术家都在那儿。”从小喜欢画画的耿莹毛遂自荐,提出给这些“国宝”当保健医生。“平时上班,其他保健医生早晚把完脉就走了,我不是这样。我到每位老画家的合同医院,抄下他们的病历,然后分别为他们建立了个人医疗档案卡,以便做好他们的保健工作。老画家为了表示感谢,会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我,我一律不要,只要当他们的学生,他们都欣然同意。”

  在耿莹的学艺道路上,得到了很多老一辈艺术家无私的传授与指导。一次,见到山水画大师亚明先生,他开玩笑说,“丫头,你要学画就把《八十七神仙卷》画10遍。对临,默临,最后背临。”3年后,耿莹拿出画了3年的《八十七神仙卷》,亚明一下子就愣住了,“丫头,你行!”

  耿莹当时特别喜欢王叔晖的工笔人物画。王老创作的《西厢记》大本连环画,耿莹不知临了多少遍。7个月过去,耿莹拜见王叔晖,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王老的入室弟子和关门弟子。

  耿莹的作品,屡次被选送到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和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不少作品还被国外多家美术馆、艺术馆及政要收藏。

在美国艰苦奋斗

  耿莹选择去美国打拼时,已年近50。来到美国的第二年,她就拥有了6亩土地和54棵果树。耿莹是从摆小摊起家的。“我当时踉随走秀公司,摆摊卖淡水珍珠。自己设计,做项链耳环。雇不起工人,我就自己卖,手舞足蹈地比划;人家看好了,我就赶快包好。”

  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耿莹没有朋友,没人交流。“有时候做着做着,我就到山上,大哭大喊。谁知道你是耿家大小姐,哭喊完了,又去摆摊——人家能挣钱过日子,我为什么不能?”

  熟悉美国后,耿莹又开始“设计人生”。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问中国时,时任我国国防部长的耿飚曾将耿莹的一幅画送给布朗。于是,耿莹写信给布朗,并夹着她和父亲的合影以及那幅画的照片。“想不到两周后,布朗秘书打来了电话。”就这样,耿莹以中国画家的名义,走进了布朗的俱乐部。“那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场所,我给很多石油大亨、军火商、社会名流画画。”

  在美国,耿莹常想起往事:“小时候喜欢看《复活》、《红与黑》之类的世界名著,父亲不高兴,让我收起来,把《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塞给我。他说:‘你是中国人,你必须先了解中国的东西,然后再去接触外国的,才有鉴别和比较。”就这样,耿莹带着孩子们又回到了故土。“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好,国门大开。但同时,外国文化也包围了我们的孩子。孩子开始染头发,学嬉皮士,参加偶像秀……美国的一些庸俗文化,我们接受了;而我们的万里长城,现在只剩下2500公里;龙门石窟上的雕刻工艺,也已经失传了。”

  经过4年的筹备,耿莹的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终于获得批准。“很多人问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要折腾?我认为,既然命运安排我生在中国,生在耿家,那我就要对得起我的父亲。父辈靠双腿走出来的江山,我们必须保护。我只求做一个闪亮的‘小灯泡’。当孩子们有一天发现自己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时,我希望他们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能跟着‘小灯泡’找到回家的路。”

(《扬子晚报》6.15 魏玉传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6楼 发表于: 2009-08-13

李小林撰文回忆父亲李先念[转帖]
 

  在爸爸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格外怀念他。

  爸爸走了17年了,可我感觉他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他的办公室如旧。他的卧室如旧。他的音容笑貌如旧。他的爱如旧。

  爸爸是个有大爱的人。

  作为亲人,我当然更能感受到他的爱。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在他的深切关爱中成长起来的。他对我们寄托了无限希望。他给外孙女取名为“依”,当是贤惠之意;他给孙子取名为“威”,为勇猛之意;他给外孙取名为“智”,则是睿智聪慧之意。而“威”字,还是爸爸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过的化名。他的生命在后一代身上得到了延续。

  爱之愈甚,教之愈严。我们几个孩子今天能小有所成,全是爸爸言传身教的结果。爸爸生活极为简朴。走进他的卧室,空空如也。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放在床头那台收音机。他走了之后,打扫房间的清洁人员竟不相信这是国家主席的卧室。爸爸当了几十年副总理,长期分管财政、外贸方面的工作,可是他绝不允许我们任何一个孩子染指这方面的事务。改革开放之后,他有一次在饭桌上对我们严厉地说:“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因此,孩子中没有一个人从事商业活动。

  在爸爸弥留之际,一天早晨,他对我说:“昨天夜里,我梦见妈妈了。”听了这话,我眼睛模糊了。爸爸一生坚强,视死如归,却在最后的时光里流露出了最真切的柔情。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前,奶奶来看他,偷偷朝他的口袋里塞了两块银元。爸爸是事后才发现这两块银元的。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可母亲的形象肯定陪伴了他一生。

 爸爸爱亲人,但他更爱人民。国风先生在给爸爸写的歌词中有这么一句:“为什么他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他心系着人民的安危。”确是爸爸一生写照。1961年,全国大灾。爸爸从河南省调研回京后,激愤地向毛主席上书。毛主席见了爸爸,说:“李先念,你是杞国人。”又问:“你知道这意思吗?”爸爸说:“知道。开封西边有个杞县。”毛主席说:“看来你读了不少书。”爸爸沉着脸说:“太原只够三天粮食了。”毛主席问:“送救济粮了吗?”爸爸说:“送了,可运粮车到阳泉又掉头开往济南了,因为济南只剩一天的粮了。”毛主席沉默良久。后来,毛主席听取了爸爸的意见,全国的浮夸风有所收敛。

  爸爸深爱着他的战友。那也是他的人民。西路军失败后,沙窝分兵,他后来屡次对我们说:“从山上朝下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红军的尸体。”他不能读西路军的书籍,不能看关于西路军的影视作品,甚至不能听西路军的故事。爸爸嘱咐一定要把他的骨灰的一部分撒在祁连山。他和他的战友们永远长眠在一起了。

  爸爸对党和党的事业爱得最深沉。他当之无愧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在革命最低潮的1927年参加革命的。从此,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无论经历怎样的风浪,他都丝毫没有动摇过对党的信念。西路军失败后,他率领700多残余的火种经过星星峡来到了新疆迪化,组织派人询问他们:“是愿意去苏联还是去延安?”苏联那时是天堂的代称。很多人选择了去苏联,可爸爸毅然决定回延安。回到延安后,由于受到了张国焘分裂路线的牵连,爸爸被连降六级,从军政委降到营长。即使在这种艰辛时刻,爸爸对党还是忠诚无比,勇敢地接受残酷的现实。毛主席后来知道了这件事,说:“这样对待李先念是不公正的。”让刘少奇找爸爸谈话,派他回鄂豫皖苏区给高敬亭当参谋长。爸爸回到大别山,一片新天地又开创出来。
 “文化大革命”末期,毛主席病危,“四人帮”肆虐。爸爸也基本靠边站了。周总理逝世后,全国一片昏暗,很多人看不到前途。但爸爸不仅是清醒的,而且是坚定的。清醒不难,坚定不易。那些日子,我和哥哥姐姐常常违背禁令,偷偷到天安门广场察看民情。爸爸不仅不责怪我们,还向我们询问情况。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决心对“四人帮”采取行动,第一个就找爸爸商量。30多年来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华国锋不找别人,独独找爸爸第一个商量此事?必是他深知爸爸对党有大爱,对国家有大爱。只有这种人才可以托付大事。华国锋问爸爸:“对那几个人,你看怎么办?”爸爸说:“你的看法呢?”华国锋说:“我现在想问你的看法。”爸爸试探了一句:“开会吧?”华国锋说:“不能开会,要抓人!”爸爸说:“你说到我心里去了!”华国锋让爸爸去找叶剑英元帅商议具体行动方案。叶帅当时也靠边站了,负责军队全面工作的是爸爸的老部下陈锡联。叶帅对陈锡联不了解,在陈锡联的名字后面写了一个问号,爸爸遂写了四个字:“绝对可靠。”“四人帮”被粉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邓小平复出,改革的列车隆隆向前,天地为之一变。

  今天,可以告慰爸爸的是,您的大爱,正代代相传,开花结果,您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一刻都没有忘记;您生于斯、长于斯的伟大祖国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变得更为昌盛、和谐、富强。

  爸爸爱我们,爱人民,爱党,爱国家。我爱爸爸。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7楼 发表于: 2009-08-13

12年前引发洛杉矶暴动——“我应该对骚乱负责” [转帖]


从外表上看,他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黑人,走路有点一瘸一拐的,那是去年因车祸而留下的后遗症。但就是这么一个头戴棒球帽、身穿T恤衫、说话轻声细语的人,12年前却是引发洛杉矶种族大骚乱的主角——1992年洛杉矶大骚乱共造成50多人死亡、2000多人重伤、1万多人被捕、上千家店铺被烧毁,财产损失达到
10亿美元。


他就是罗德尼·金。这个老是与警察和监狱打交道的黑人如今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最近一次刑满获释之后,美国《纽约时报》对他进行了专访,当年引起骚乱的主角首次与人谈起那次骚乱,以及骚乱对他本人的影响。9月18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几天前,金应《纽约时报》记者的邀请前往洛杉矶日落大道上的一家意大利餐馆。到达餐馆时,路过的警探认出了金,他走上前来与金握手,并对金说:“别再惹麻烦了,伙计。”路边的一位父亲也看到了金,并指着他对自己的小儿子说着什么。看来,对于美国人来说,金还算是个人物,他的遭遇已烙进了美国人的良心中去。

1991年,罗德尼·金因超速驾驶而被追上来的数名白人警察残酷殴打,这一幕恰好被录了下来,并在美国各大电视台上播放。次年,法院对白人警察无罪的判决在黑人中引起轩然大波,黑人兄弟们遏制不住心头的怒火与警方发生了激烈冲突,从而引发了洛杉矶大骚乱。12年过去了,当年的当事人金终于可以坐下来与人畅开胸怀地聊聊噩梦般的往事。

今天的金温文尔雅,单从性情上看,他与当年那个迷茫、暴躁、老是惹是非的毛头小伙子判若两人。

“我,罗德尼·金应该对1992年的大骚乱负责,我是导致无辜者死亡的导火索,是造成洛杉矶骚乱升级的催化剂。”———这是金在12年后的感悟。听了这番话,即使是愤世嫉俗的热血青年也会产生恻隐之心。不过,金不想接受这种同情。

金说:“如果我是因为引发了大骚乱而被人记住,我宁愿大家不要记得我。我想让人记得我的另一面,记得我是参与平息那场波涛的一分子。这是一种自我解脱,而我当时确实也在为恢复和平而努力,我做了我该做的那部分,我想让大家记得这些。”

1992年的骚乱结束后,金获得了380万美元的政府赔偿,不过,这笔钱有很多被用来支付律师费,余下的钱东贴西赔,金自己并没有得到多少。一开始,金还住进了洛杉矶郊外的一栋大宅子里,但很快他就只住得起小房子了,而且那已是当年的共同基金所剩下的不多的财富了。

物质上再度贫乏,但金愿意面对现实。他说,历史无法重演,人不能老是享受过去,别人对你的怜悯就像╳,一旦沾上了,享受了其带来的好处,要想戒除还真的不容易。

目前,金住在洛杉矶以东80公里的里阿尔多,那是一个偏僻荒凉的郊区。他的家是一栋简单的平房,门帘上长满了棕色的菌苔。

现在,金为自己当年的遭遇谱写了一首说唱风格的歌曲,歌名就叫做《打趴下》。在经纪人古兹曼的帮助下,这首歌已经被推荐给了潜在的投资者。另外,金还写了一本讲述其人生经历的书。金说,他必须挣钱,“毕竟,在美国没钱就会过猪狗不如的生活。”

金已经39岁了,到目前为止,他一直对警方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他曾11次被捕,罪名各种各样,有婚内虐待、超速驾驶、服用毒品等等。还有人抱怨说,金曾在禁止停车的地方为了停车而赤身裸体地乱跑,这也使得金遭到警察的拘捕。

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即将来临之际,两位总统候选人和众多新闻媒体都在争论越战问题、讨论伊拉克战争的价值等等。而金则表示,美国真正需要关心和加以解决的问题还是在国内。

金说:“在这个国家里,穷人远远多过富人,我们应该讨论的是穷人的困难。试想一下,如果穷人收入增加了,建立了更多的学校,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我可不想把我们的钱整亿整亿地用来杀人,这些钱本可以做更多好事,造福我们的下一代。”

而在谈到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人时,金拉下自己的帽子遮住了眼睛,他说:“那是野蛮行为,残酷。那不是我们所支持的行为,我不敢相信那一切。我经历过那种事情,我也知道,经过我们的斗争,情况已有所好转。但他们(美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残酷的环境。”

金说,虽然监狱里的犯人都犯有罪行,但一个好人与一个坏蛋的区别有时候仅仅在于运气和时机的不同。金表示,作为曾经犯过错的人,他不要别人给予同情,他需要的是理解,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误入歧途。 作者:□国仁

新闻背景 1992年洛杉矶骚乱

1991年3月3日,洛杉矶的4名白人警察以驾车超速为由对黑人青年罗德尼·金进行残酷殴打。而这一场面恰好被一位旁观者拍了下来,两天后,录像带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播放。

但1992年4月29日,这4名白人警察却被无罪释放。由此在洛杉矶引发大规模骚乱,至5月1日骚乱才被平息。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8楼 发表于: 2009-08-13


男士内裤:从遮羞布到性感符号[转帖]


    遍寻男装的历史,恐怕再也难找到像如今的内裤般,能将其使用性和符号性决然分开的例子了。

  遍寻男装的历史,恐怕再也难找到像如今的内裤般,能将其使用性和符号性决然分开的例子了。

  一方面,对现代人而言,内裤几乎全无实用意义,指望这小小的一片布来保暖和抵御伤害,似乎有点不自量力

。用它来遮掩重要部位,避免走光?大多数时间里,内裤都居于外裤之下,实在是多此一举。但另一方面,不论是

历史上的大人物,还是现代生活中的城市男女,有太多人把内裤和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了。

  曾经的防护罩

  在历史上,男士内裤曾经是“绝对”的实用品。如今,我们能看到最早的男士内裤实物,据现代检测已经有

5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奥兹冰人”。1991年,冰人被发现时,已被阿尔卑斯山上的冰雪制成

木乃伊,他身上穿着由羊皮、鹿皮、树皮及草制成的三层服装,在宽大的斗篷下面,便是由皮革制成的缠腰带——

也就是现代男士内裤的远古雏形。

  奥兹冰人倒毙的时候,身旁放置着一把铜制的斧头,一支长弓和一个装有14只箭的箭袋,这说明他的身份很可

能是一位战士。由此我们是否能就此推论,早期人类历史中,男性内裤是作为防护性服装存在呢?

  这个推论并非一厢情愿的臆断,人类学家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支持。在探访新几内亚西部高地的土著居民时,

他们发现那里的成年男性除了内裤以外什么都不穿。而当地男性居民的内裤是由坚硬的葫芦掏空制成的,能让他们

的重要部位避免狩猎时候的伤害。

    在古罗马,衬裤或内裤在军中迅速流行,并且随着大军传到罗马各地。

  在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记录中,我们也能找到不少论据。古希腊人的着装是宽松的披挂式,内衣极为罕见。

更为人熟知的是他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中的参赛人员都是不着寸缕。不过,像摔跤这样的格斗类竞赛中,腰布

(很像现在的内裤,不过采用了围裹的穿着方式)依然是很多运动员的防护手段。

  古罗马的情况则更为清晰。罗马因袭了希腊的服饰传统,在这个征战四方的国家内,是否穿内裤一度被当作区

别蛮族和罗马人的手段。不过,这些“元老院”里保守的思想,在前线战士身上并没有获得过多尊重。古罗马依靠

武力将文明传播到所谓“蛮族”地区的同时,蛮族的文化也侵袭着征服者的传统。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罗马士兵们

惊奇地发现蛮族分叉式的长裤,无论在保暖效果还是方便性,都超过自己的服装。类似今天衬裤或内裤的玩意在军

中迅速流行起来,并且随着大军的迁徙来到罗马各地,并最终被人们广泛接受。

  仔细地回溯历史,我们发现古代男士内裤多是作为一种防护服穿在战士身上,这是不是如今总是将内裤和男性

力量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基因呢?

  男性的隐秘勋章

  仔细地回溯历史,我们发现古代男士内裤多是作为一种防护服穿在战士身上,这是不是如今总是将内裤和男性

力量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基因呢?

  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最有名的是亨利八世。亨利八世(1509-1547)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

王,亨利七世的次子。这是英国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实施的宗教改革让英国和罗马教廷决裂,他在英国成立圣

公会,不承认罗马教廷,确立国王对教会的绝对统治,从而导致英国形成完全的民族国家。

    除了宗教改革,亨利八世更为人熟知的是他性好女色,其发动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第二次婚

姻合法化。亨利八世一生钟爱后宫生活,前后结婚六次,动不动就将失宠的妻子以通奸、叛国的罪名杀死。

  虽然身为他的王后必须时刻警惕,但亨利八世自己倒是过得逍遥自在。他热爱科学和艺术,他的宫廷吸引了当

时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家和学者,并为自己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肖像。在著名画家荷尔拜因为亨利八世绘制的全身像中

,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隆起的裆部。

  不错,这位亨利八世正是在内裤中加入衬垫的爱好者。彼时欧洲的男性通常只穿一条裤子,内外不分,流行的

款式很像现在的Legging(紧身裤)。只是它分为两个部分,内部是及膝的宽松内裤,而外部是紧身长筒袜套。

  虽然当时男裤已经有了门襟处的饰袋设计,不少人将其当作放零钱和杂物的便利口袋,但是亨利八世通过身为

国王的权威,让自己成为男装潮流的领军人物:将内裤的裆部故意垫厚,使得自己的下体看上去伟岸非常。联想这

位国王的政绩和情史,如此夸张地展现自己的雄风,似乎也是情理之中。但也有历史学家不愿往亨利八世脸上贴金

,他们推断内裤中放了浸有药水的布带,以缓解梅毒带给国王的痛苦……

  无论人们怎样评论这套奇特的装束,有一点都必须承认。在超人扶危济困的年月里,这条飞翔的红色内裤已经

成为了他的名片,标志着超人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从遮羞布到性感符号

  在亨利八世时代风光了一阵后,男士内裤又开始归于沉寂,走回了单纯遮挡的老路。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模

样,却并没有让男士服装产生太多变化,指望现代男士内裤出现,已经是20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1935年,芝加哥,Jockey公司发布世界上第一条Y字形三角内裤。如今我们熟悉的内裤样式,长短大小,从此

终于基本固定了下来,“内裤”一词也正式收入词典,成为男装的一个单独分类。

  说来好笑,一开始谁也没有把这种布料精简的裹身之物当回事。一些人讽刺它是“寡妇设计师”因为想男人而

弄出来的花痴作品,纽约的百货公司甚至在一次暴风雪后将展示这种内裤的橱窗全部撤下,替换为长至脚踝的约翰

衬裤(因19世纪拳击手约翰·苏利瓦酷爱穿这种紧身衬裤打比赛而得名)。

  百货公司的经理认为自己的处理十分妥当,天气已经寒冷起来,还有什么人会花钱买那巴掌大的几块布?可就

在他们沾沾自喜地布置橱窗的当口,商场里的Jockey内裤已经卖完了600包。3个月里,三角内裤再售出3万条,

Jockey公司不得不租用飞机往美国各地送货。

  体验过Jockey内裤的男人,终于养成了消费这种新型内裤的习惯。虽然内裤贴身而舒适,它却不是什么能摆上

桌面讨论的物件,还没有摆脱遮羞布的尴尬地位。不过,它并没有等待太久,仰赖一位英雄人物的登场,内裤终于

从遮羞布变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符号。

  30年代的美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前有几乎摧毁了“柯立芝繁荣”全部成果的经济危机,后有越来越成为

世界安全隐患的法西斯主义崛起,期间还穿插着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令”带来的副产品——黑帮势力猖獗

。正当美国的大都市居民被高犯罪率折磨得人心惶惶时,一位保护神从天而将。他有着坚不可摧的躯体,令人叹服

的力量,敏捷的身手和无与伦比的责任感,不错,这就是如今已经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超人。

  自从1938年6月在《动作连环漫画》杂志上正式登场以来,这个由作家杰里·西格尔和连环漫画家乔·舒斯特

创造的超级英雄,化身成为正义的代言人,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美国的伦理精神。

  如同签署“禁酒令”的人没有想到它会催化黑社会势力的崛起,超人的设计者也没想到他们居然能在和漫画不

相干的风尚领域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超人的出现,直接将一种“隐秘时装”直接放到了大众的眼前。想想除了力

大无穷、高速飞行、刀枪不入外,超人还有什么特征?蓝色的紧身衣、红斗篷……对!还有一条穿在外面的内裤。

    超人形象的内裤外穿促进了内裤的变革。

    瑞典的体操运动员。

  自从超人诞生之日开始,关于他这套奇怪装束的询问,就不绝于耳。为什么一个“高大全”样式的英雄人物,

要把内裤穿在外面?解释当然也是各种各样。漫画里,超人自己的解释是为了让衣服区别于各种军服,所以他(另

一说是他的养母)选择了这种装束来标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

  有人认为杰里·西格尔和乔·舒斯特的“超人漫画”总是找不到买家,于是就力图将自己的创作改造得更醒目

。西格尔建议在超人胸前三角形标记中放一个字母“S”,而舒斯特为超人的背上设计了一件潇洒的披风。不过,

这些都比不了在纯蓝色的人体正中加上一道宽大的红色,来得引人瞩目……

  无论人们怎样评论这套奇特的装束,有一点都必须承认。在超人扶危济困的年月里,这条飞翔的红色内裤已经

成为了他的名片,标志着超人不同寻常的另一面。既然超级英雄可以以之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普通人心中又何尝

不会思忖一二?它将男人从重重社会规训的束缚中松绑,替他们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解放。

  此后,相比几千年里的默默无闻,男士内裤地位的提升只能用“一日千里”来形容。款式越来越新颖,使用的

材料越来越多样化。而像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这样,代表着反抗刻板教条,蔑视沉闷生活的明星,在电影

里经常以内衣内裤示人。流行乐团“沙滩男孩”凭借着身穿短裤,扛着冲浪板的专辑封面,开启了自“淘金热”后

最大规模移居加利福尼亚的潮流。

  到了80年代,英国名模尼克·卡门(NickKamen)在李维斯501牛仔裤的著名广告中,穿着白色纯棉拳击内裤(

一种平角内裤)坐在洗衣机前。结果这则广告不但让牛仔裤热卖,也带动了白色纯棉拳击内裤的风行。而且,大部

分的客户都是女性,她们购买内裤,是为了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时装设计师卡文·克莱恩将自己的名字印上了内裤,从此CalvinKleinUnderwear成为世界上首个设计师内衣品

牌。经常裸露在外的腰边商标,性感逼人的户外广告,都是他为内裤——这一新型服装样式的发展制定的标杆。

  仅仅将这些事件当作是大众媒体对“性话题”的猎奇,恐怕不尽然。虽然作为贴身衣物,男士内裤与性有着天

然联系,但怎么解释它在战后突然繁荣起来呢?

  理查德·科利尔的研究似乎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以往的服装起着使男性去性化的作用。并不是说男性时

装超越了与性的联系,而是男性为了抹去身上作为个体的性特征而着装。

  随着反战示威游行、嬉皮士潮流、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对麦卡锡主义的批判等反权威思潮的逐次开展,越来

越多的男性(尤其是青年)开始对社会赋予他们的身份角色产生怀疑。对他们而言,世界不应该被僵死的齿轮固定

住,而应该是一个由渴望、梦想和“利比多”编织出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尽情挥洒个体的光芒是唯一必须的事情

  武断地将这种情怀等同于享乐主义的偏见,让人很容易无视它的正面价值:无论将遮羞布变为性感符号看起来

多么粗鄙,它都代表着一种对男性权力和性别角色的反思。

  内裤,从保护罩到装饰物,从无法得见天日的布条到可以彰显个性的旗帜,这一嬗变难道不正说明男性在靠时

装给女性划地为牢的同时,也把自我绑架到了一个漠视人性的高度?

  作者:国家历史特约 刘昕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29楼 发表于: 2009-08-13

一代影人冯喆的最后悲情[转帖]


  提起由冯喆主演的一系列经典影片,影迷们总能如数家珍、脱口而出:《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金沙江畔

》中的指导员,《羊城暗哨》中的公安侦察员,《铁道游击队》中的政委李正,《沙漠追匪记》中的骑兵班长,《

桃花扇》中的一代名士侯公子……银幕上的冯喆,形象英武洒脱,气质儒雅隽永,表演准确独特。

  拍戏染病,痛失脾胰

  冯喆本名冯贻喆,1920年生在天津,原籍广东南海。冯喆似乎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成年以后出落得皮肤白皙

、身材高挑、剑眉皓目、相貌英俊,兼有标准美男之阳刚与俊逸。

  1941年5月,冯喆前往美国圣约翰大学机械专业就读。因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没读完大学一年级,便向学

校提出辍学。1944年3月,冯喆由著名演员韩非引荐步入演艺生涯。

  冯喆相继在《日出》、《风雪夜归人》、《棠棣之花》等剧目出任角色,还在《大明英烈传》、《富贵浮云》

、《结婚进行曲》、《甜姐儿》等40余部轰动一时的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凭借其英武俊雅的外表形象和从容潇洒

的精湛演技,冯喆成为“同茂剧团”的台柱之一。在此期间,他加入了渴慕已久的中共地下党。

  1954年,故事片《淮上人家》开拍,冯喆扮演男主角高黑子。在一场戏的拍摄中,为剧情的需要,冯喆毫不迟

疑地只身跳入淮河边的一处水塘,却不幸感染上了血吸虫病。由于发现较晚,当3个月后转回上海瑞金医院救治时

,不得不摘除了脾脏和胰腺。这对年仅34岁的冯喆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后果。

  婚姻不幸,事业支撑

  1949年5月7日,29岁的冯喆和同事张光茹结为伉俪。张光茹在认识冯喆之前曾遭遇过情感创伤,不幸的经历使

她再不敢轻信任何人,尤其像冯喆这样相貌英俊的男人。新婚不久,冯喆和张光茹的感情即出现了破裂。

  因为工作,两人常常天各一方,过往的不幸遭遇使生性好强的张光茹对感情极度敏感,凭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

蜚语、盲目的主观臆断,她把冯喆想象成一个追蜂惹蝶的浪荡子。张光茹表现出的极端苛刻、不宽容,一步步把婚

姻引入了危机之中。

  1952年,冯喆将前往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临走前,他向妻子提出要个孩子,遭到了张光茹的一口回绝。1953

年4月,冯喆从朝鲜前线回上海,再次提出孩子问题,张光茹答应了丈夫的要求。但怀孕后不久,由于怀疑丈夫不

忠,出于一种情感报复心理,竟突然恢复了闲置多年不练的川剧舞台功夫,张光茹每天跑步踢腿,又翻单杠又翻筋

斗,终于造成流产。

  第二年,张光茹再次流产。由于她的输卵管堵塞已造成严重水肿,医生建议她切除输卵管。手术后,再也不能

生育的现实,不仅严重影响到张光茹的身心,也使她和冯喆的关系跌入了冰点。

  所幸,冯喆还有自己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这或多或少地排遣了他内心的苦闷。1957年八九月间,冯喆主演反

谍故事片《羊城暗哨》,在全国上映后好评如潮;1958年11月,在全国“反右”和“大跃进”运动中,冯喆一连主

演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之《旧恨新仇》和艺术性纪录片《重要的一课》、《英雄赶派克》、《热浪奔腾》、《

铁窗烈火》等影片。

   银幕绝唱,最后悲歌

  1963年,上海天马电影厂筹拍摄长征题材影片《金沙江畔》,摄制组在川西南进行紧张的实地拍摄。担任主演

的北影厂赵联因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被迫退出。导演搬来“救兵”,冯喆扮演指导员金明。金明的形象,是冯喆继

电影《胜利重逢》、《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沙漠追匪记》,《英雄的阵地》后,第六次扮演军人角色

,加上他在《羊城暗哨》中扮演的公安侦察员一角,堪称完整地塑造了我军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红军、八路军、解

放军、志愿军、公安侦察员等一系列军人和准军人形象。

  影片拍摄刚一封镜,冯喆又匆忙赶往西安,继续投入西影厂的《桃花扇》,担纲主角侯朝宗。冯喆的表演感人

至深、精妙绝伦。

  《桃花扇》还没有在全国公开放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引爆了。等待冯喆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

他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峨影厂造反派和革命群众的围

攻批斗。来势凶猛的打击,令冯喆猝不及防。1967年底冯喆被造反派以“保护”之名关在一个道具间里,失去了自

由。无休无止的凌辱和殴打,冯喆有些承受不住了,绝境之中,他更渴望张光茹能够来到身边,给他以亲人的慰藉

。但其时,张光茹也开始受到冲击,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舞台上的毒草传播人”,她也被强行送进

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深陷没完没了的批斗、游街和挨打……

  1969年初夏,峨影厂“革委会”开始对“重点管制对象”的历史问题和现行表现进行综合认定,令人倍感恐怖

的“大逼供”全线铺开,“重点管制对象”们被一个个单独带走,重新审问,令其交代过去的历史问题。

  6月2日一大早,天空很阴沉,突然,院里的高音喇叭传出刺耳的叫嚣:“冯喆,你在哪里?赶快回来!如不回

来,后果自负……”高音喇叭反复广播了十几遍,但四周一片沉寂……

  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在大草坪,口气生硬地宣布:“冯喆在堆煤的破屋子里上吊自杀了。他自

绝于党和人民,死有余辜。”

  事后,张光茹在日记中写道:“可怜一代风流儿死了,竟用毛毯裹着遗体,火化的时候,连我们母女俩(张光

茹后抱养其弟张文彬之女为嗣)都不准见他最后一面,还扬言要毁掉他骨灰。我想方设法,乔装改扮,晚间悄悄赶

到火葬场,幸亏遇到一位好心的工人(冯喆的影迷),偷偷将冯喆的骨灰拿给了我。”

  对于冯喆的死因,多年来一直存在诸多疑点。然而,究竟是他杀,还是被折磨致死,至今没有确切的结论。“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7月13日,峨影厂召开追悼大会,为冯喆公开平反。

   (《档案春秋》2009年第6期海巴子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30楼 发表于: 2009-08-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转帖]


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

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

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

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

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

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

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

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

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

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

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

政权倒台.

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

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

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

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

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

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31楼 发表于: 2009-08-13

隆裕皇后:毒死光绪帝的真正元凶?! [转帖]

隆裕皇后:毒死光绪帝的真正元凶(2009-07-04 19:22:31)

文/思文

 2008年十项重大科学发现之一,是通过检测光绪留下的头发和衣服,确定光绪是砒霜中毒急性发作而死。一时之

间关于究竟是谁毒杀光绪的猜测众说纷纭。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慈禧、李莲英、袁世凯。纪连海在央视的节目中多次主张这个说法,认为三人其中必有一

人。

  在帮助先生整理史料的过程中也了解了一些,出于好奇心里,我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本人有几点看法,认为

此说不确。

  凡破案都有一个规律,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就看案件的最大的受益者是谁,也就是最大的嫌疑人。从古至今

概莫能外。

  我们先看看当时光绪皇帝的处境和他身边最贴近的人。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太后软禁在瀛台。

  慈禧太后:她与光绪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关系紧张。二人几乎同时死亡,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

有其他缘由呢?慈禧当时74岁,老态龙钟,已染重病,她虽然野心勃勃,但已知天命,光绪重新执政与否她已经顾

不了那么多了,还是顾命要紧,以后的事爱咋地就咋地,跟她老人家没有关系喽,她可能没有精力再去祸害别人,

先将她排除在外。

  袁世凯:说袁世凯毒杀光绪,电视节目中包括纪连海就认为“聊为一笑”。在戊戌变法时,袁世凯确实辜负了

光绪的信任,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甚至在后来谭嗣同等人被捕后还将谭嗣同等人要劫持慈禧的预谋告诉了荣禄

。他可能担心光绪帝执政不会轻饶了他,而要加害于光绪帝,是有可能的。可是他要做这件事很难,也就是说在当

时的朝廷中或者后宫里,他不可能冒险找杀手来杀光绪。

  李莲英:他是慈禧身边的人,对慈禧惟命是从。平日里慈禧指使他,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可是他内心里还是

非常同情光绪的,在“西狩”路上,他曾经将自己的被褥献给光绪,光绪对他的印象也挺好,甚至说没有他自己将

会更加受苦。有人说他深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往日的罪孽而谋害光绪是没有道理的,不过有人猜测

是慈禧的旨意,他不敢不干。也许有这种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实际上,我们忽略了最有机会也最恨光绪的人隆裕皇后,杀害光绪的最大嫌疑人应该是隆裕太后,光绪帝的皇

后,合法的妻子。

  她应该是最有理由也最有机会杀害光绪帝的。为什么呢??????

  第一,隆裕对和光绪帝这桩婚姻极其不满,光绪伤害她很深。

  光绪帝生父醇亲王,是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的胞弟,他的母亲则是慈禧的胞妹。因此,隆裕7岁开始就在又

是姑、又是姨的慈禧身边长大,后来被强指给光绪为后。在指婚的现场,光绪就不想将定亲的信物给她,是在慈溪

的威逼下,她才拿到信物的。

  光绪当然不喜欢这个比自己大的老婆, 光绪帝除了大婚之夜在皇后宫中住了一晚之外,也再没有亲近过皇后

。据说,光绪当夜大哭,哭到隆裕要把他搂在怀里哄,但是,光绪说出了只能将隆裕当姐姐对待的话来。

  对于隆裕的娘家,也被光绪给伤害了。当时,有一婚俗,就是在大婚第四天,皇帝要宴请皇后娘家的筵宴礼,

光绪借口劳累过度,取消了把婚宴,还把筵宴礼分赐给在京王公大臣。作为女人一生中最风光的事情,就让光绪给

砸了。如此,隆裕皇后能不记恨自己光绪吗?

  第二、有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

  光绪最爱的是珍妃,只有和珍妃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说有笑,而一见到隆裕他就板起面孔,而且根本不到皇后

的宫中去。一次隆裕请安之后,光绪命她退下,但是她装做没听见,盛气凌人的看着珍妃等人,光绪盛怒之下,竟

将隆裕的一枚价值连城的发簪(乾隆时的遗物)掷得粉碎。隆裕为此向慈禧告状,慈禧命令隆裕和光绪分居,从此

,两人的更加互相衔恨。

   第三、光绪帝宠爱珍妃,隆裕妒忌生恨。

  1894年10月,珍妃被慈禧降为贵人,并且遭到“褫衣廷杖”的当众羞辱,最主要的原因是隆裕向慈禧密报珍妃

对她“大不敬”,因为按照宫中家法,对皇后不敬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宫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宫女一般是不

许打脸的”,而这一次,慈禧却让隆裕打了珍妃的嘴巴,这是慈禧太后允许的,“那也是给珍主子最大的羞辱,连

下等奴才都不如”。

  第四、由于婚姻不幸,又受慈溪感染,隆裕心狠手辣

  隆裕在宫里是最不得人心的,脾气很坏,也是得不到皇上的宠爱,身边没有一个贴心的人,底下人都怕她乱发

脾气。她经常找碴打骂宫女,就是对小动物也缺少慈爱之心,她养的猫没有超过半个月的,就会被她打走或者踩伤

踩死。在宫中养猫是宫女们重要的消遣事,她却不怕犯众怒而干此残忍的事情。可见心肠歹毒。

  第五、她撞上了一个时机。

  慈禧病重之后,宫中大事小情由她主持,而且她居然打理的井井有条。

  为慈禧画像的英国人加尔女士在自己的作品《慈禧写照记》中的描述说:

  “皇后(隆裕)身长不及五尺,举步轻盈,极类慈禧太后。手足纤丽,称其体格,面部不甚宽广,鼻隆起,目

部极似汉人。与帝及后迥别,颌长而不垂,口微大而言极寡,神情颇佳。有和善可亲之貌,而威仪又复尊严无伦。

其才能如何,虽不可知,然当太后退休(指患病后)之际,宫中诸事;皆由后勾当之,其举措井井,殊不亚于乃姑

也。”

  正是由于她掌握了大权,她要效法慈禧,她才对光绪动了杀机。因为假如光绪不死,在慈溪过世后出来执掌朝

政,可能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废掉皇后,祭奠珍妃,加封封号。这是任何人都能料得到的。

  那时,隆裕将在冷宫里过的十分凄惨。何况她的人缘本来就不好,落井下石者不会少了,想到这些,隆裕当然

不寒而栗。所以,她决然要铤而走险,毒死光绪来维持自己的权威。

  光绪被软禁之后,只有她陪在身边,御医给皇帝看病用药都的经过皇后过目,虽然光绪体弱多病,但当时光绪

皇帝的身体还可以,照常每天给慈禧请安,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可是,突然之间就宾天了。有人说是吃了慈禧赐

给的酸奶,也有人说就是药中有毒。但无论哪样,隆裕都脱不开嫌疑,因为当时慈禧的话也是由她来传的。光绪死

于她的手里,在几个嫌疑人里,无疑她是最大的。

  事后证明,隆裕因为慈禧和光绪都死了,自己晋升为皇太后,就抛弃了原先简朴的作风,开始模仿慈禧的气派

和排场,于“国服”期间,就在宫中大兴土木,建造水晶宫以自娱。该处中有水殿,殿上窗户都嵌以玻璃,四周浚

池,引玉泉山水环绕,富丽奢华,耗费巨资,甚至动用了度支部的款项。隆裕的其他奢侈行为也是很多的,一次修

理宫中佛殿,就花了二百余万,服阕换轿时,制轿费达七十余万,可见隆裕多么奢侈了。

     事实证明光绪和慈禧死后隆裕是受益最多的人,而且她还效法慈禧对光绪的做法对待溥仪。据溥仪在《

我的前半生》里回忆,隆裕和几位太妃只是每天照例赐给小皇帝一些吃食,并听太监们汇报皇上“进得香”之类,

从没有真正关心过他的胃口。一次溥仪吃栗子撑着了,太后竞让他吃了一个多月的糊米粥,溥仪每天嚷饿,也没有

人管。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其身份可谓尊贵,然而,却是个不合格的妻子,更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因此

,从各方面的情形看,隆裕都逃脱不了毒杀光绪的嫌疑。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32楼 发表于: 2009-08-13

俄國革命[转帖]


在1984-1917年間,沙皇尼古拉二世 (Czar Nicholas II) 統治俄羅斯,他是一個獨裁者。他可以說是一個昏君。

所以俄羅斯人組成革命黨派來推翻沙皇王朝(Czardom)。其中一個就是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這個黨派的領袖

是列寧(Lenin) (Vladimir Illyich Lenin)。這個黨是支持馬克斯的共產主義。

1905年革命

在1904年,俄日戰爭 (Russo-Japanese War) 爆發,一年後,日本戰勝。之後俄羅斯人在1915年的1月遊行抗議到

沙皇的冬宮。要求改革。但沙皇的士兵向群眾放火,並且把他們殺死。這件事件發生在星期日,所以叫血腥星期日

(Bloody Sunday),這就是1905年革命的導火線。

血腥星期日引起了1905年革命,在10月。沙皇承諾成立議會和給百姓自由。這才贏得俄羅斯人的支持。

1905年過後,沙皇仍擁有大部份的權力,所以反政府活動在俄羅斯興起。為了停止這些活動,沙皇在第一次世界大

戰中加入盟軍,一起對抗德國,但俄羅斯卻戰敗。其後另外一個革命在1917年的2月開始。俄羅斯人在二月革命

(February Revolution) 成功地推翻了沙皇王朝。

沙皇王朝倒台後,便成立了臨時政府。俄羅斯又再次與德國開戰,但又一次被擊敗。俄羅斯人開始支持列寧。在

1917年十月,列寧發起十月革命 (October Revolution),他推翻了臨時政府。俄羅斯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的共產國

家,由布爾什維克黨執政 (在1918年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改名為共產黨)。

在列寧統治下的俄羅斯:在1918年3月,列寧與德國議和,並且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制定了新的共產制度:
他禁止其他人成立其他黨派和擁有私有產業。
他控制了全國的貿易、工業和農業。
所有農民要把他們大部份的農作物交給政府。

可是有些俄國人不喜歡這些政策,因而他們支持白俄 (主要都是高上層人士) ,而赤俄 (主要都是共產主義者和低

下層人士) 與白俄對抗。俄國內戰在1918年爆發。

英國、法國和日本也支持白俄,因為他們不希望共產主義傳到他們的國家。內戰結束,白俄戰敗,因為他們沒有作

戰經驗,而且西方國家只是給他們很少的援助。赤俄統一了俄國,在1921年,他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國家,

名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在俄語中蘇維埃就是會議之意) (U.S.S.R stands for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在內戰中,不少農田和工廠被破壞。為了挽救經濟,他在1921年推行了新經濟政策 (NEP)。他准許農民自行售賣他

們的農作物,又容立私有產業。這才使國內經濟有回點起色。

史太林 (Stalin) (1927-53) 統治下的蘇聯-自1924年,列寧死去。在1927年史太林在權力鬥爭 (power

struggle) 打敗了托洛斯基 (Leon Trotsky),他用獨裁的管理方法來統治蘇聯直止到他死唯止 (1953)。

在1928年他除消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他實施了一連串的「五年政策」來把工業化蘇聯,他強迫農民建立集體農莊

。在大清黨 (Great Purges) (1932-39) 中,他把所有反對他的俄國人殺死、囚禁或流放他們。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33楼 发表于: 2009-08-13

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開始[转帖]


希特拉不知道政策帶來的影響。在1939年,俄羅斯與德國簽署了納粹蘇維埃條約 (Nazi-Soviet Pact),他們同意

合伙入侵波蘭,並將其土地瓜分。在1939年9月1日,他率領大軍入侵波蘭,兩日後(9月3日),英國和法國正式向德

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開始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434楼 发表于: 2009-08-13

国外公务用车都很“小气” [转帖]


近日,宝马奔驰入选公务车采购名单事件引发争议无数。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随即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汽车

采购有关问题的说明》,指出今年各级党政机关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在近三年平均数基础上降低15%。有关

部门已经相应下调了公务用车配置的排气量和价格标准,同时规定除黄标车外,其他公务用车一般不予更新。
与中国公务用车采购范围之广相比,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外,就会发现,各国公务用车都在“胳膊肘朝里拐”。

印度总统座驾相当于夏利

刚从马来西亚旅游回来的珍妮告诉记者,马来西亚为保护自主品牌,连总理都“委屈”坐国产车。

马来西亚总理乘坐的“英雄牌”国产车档次仅仅相当于丰田的花冠系列。

在印度,虽然本国汽车业发展一般,但是政府有关公务用车规定中特别强调,印度政府各级官员,包括总统和总理

,都必须使用国产汽车。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总统的“座驾”也不过是“大使”牌国产车,档次相当于中国的夏

利车。同样,韩国公务用车也是清一色的国产品牌,其中现代车居于首位。

即使在“宝马”的家乡——德国,虽然政府没有明确要求把“国产车”作为公务用车的选购类型,但国内明文规定

,不准购买欧盟以外生产的车辆。

国外街头少见公务车

在德国,联邦政府只为联邦级的领导人和各部部长、国务秘书配备公务用专车。司局长级的官员只保证公务用车,

不配备专车。国防部和各州主管部门的公车中还有相当数量是租赁的,连接待来访外国元首用的车有时也是临时从

汽车公司租赁的。

同为汽车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日本,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大型上市企业,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更“小气”。政府各部

门内部严格限制公车数量。有一部分是总务省自己购买的车辆,另一部分是连人带车从出租汽车公司包租而来。例

如总务省2000多名工作人员,拥有52辆公务车,其中24辆是领导专车,另外28辆是公用车。政府机构也不开班车接

送工作人员上下班,鼓励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

日俄汽车自主品牌很争气

日本将政府用车的范围划定在国内车企,天皇、首相和大臣的“座驾”都是丰田、日产提供的不予出售的“总统”

车。曾经在日本丰田公司工作的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种习惯营造了国内车企相互竞争政府用车的意识。

在2005年6月的一次日产股东大会上,有股东曾向管理层提问:皇家、政府机关及警察巡逻车为什么全都是丰田车

?原来日产与丰田在竞争政府公务车投标时,经常会发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的“价格倾销”。贾新光表示,虽

然这种竞争会造成一些负面成本,但日本公务车市场根本没给外国车企留有任何机会。

同样,俄罗斯官员若乘坐进口轿车出行也会被认为“有损国体”。通过竞标,俄利哈乔夫汽车厂获得为普京设计汽

车的殊荣,在2003年,利哈乔夫汽车厂精心设计了一套出行用的三款车型:正式会晤用车、公务出行用车及检阅部

队用车。

公务车采购当抛弃思维惯性

中国每年公务车采购之所以吃定洋品牌,首要因素是因为中低档次的国产品牌不能满足安全性等质量需求,其次中

国官员很看重品牌。

“政府部门如能抛弃国外高端车的思维惯性,想方设法使国内车企造成相互竞争的局面,不仅能让国外品牌无法占

领主流,还能从相互竞争中提升民族品牌的质量。”新华社资深记者、汽车专家李安定强调。 (摘自6月22日《国

际先驱导报》作者宋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