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收回的被侵占领土排行榜2 [转帖]
NO.3 祖国最大的宝岛--库页
库页岛是原中国最大的岛屿,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之东,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接壤。南北长达984公里,东西宽6-160公里,面积7.64万k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
库页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世界上最早知道库页岛的是中国人。而从中国金代开始,库页岛即归金管辖。以后相继归:元,明,后金,清管辖,就是到了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亦规定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沙俄利用中国清朝走向衰落。强迫中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后,又以调停中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为借口,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共100多万km2的领土割让与俄国!中国东北美丽的大片河山、中国最大的岛屿,从此落入北极熊之口!
岛上 的原住民是鲜卑族中的赫哲人,在岛上营渔猎生活。因为他们的生活很苦,在明朝时人们就叫他们为「苦夷」,把岛子叫做「苦夷岛」,后来才音变为「库页岛」。根据圣武记,还在一六一六年我国就曾派兵四百到岛上巡边,因无外力威胁而撤回。
库页岛地形以广阔的平原为主,有大片的森林,草原。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附近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贪婪的俄罗斯认为库页岛是他们插足太平洋的好基地,早就想欲于占领,他们自十八世纪初便偷偷派由士兵和囚犯组成的远征队袭击库页岛,首先侵略北部,***我们底赫哲同胞,修起营舍,开采煤矿,建立了侵占全岛的基础。到一七八九年,终于占领库岛全部,把岛上的赫哲同胞死的死,剩余的被逼回了大陆。俄寇们在母子泊地方修起政厅、教堂、监狱、学校。在俄寇侵入库岛南部同时,日本政府派松井干藩和新井隆助到岛上窥探,见俄寇南侵,便 提出分赃要求,主张日俄分而享之,两国动了可笑的交涉。到一八七五年:俄帝慷他人之慨,将千岛列岛给了日本,日本不再要求库页岛上的权利 。俄帝独吞起库页岛上丰富的煤藏和油矿。但是,到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终于取得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半部库页岛。而二次大战后,俄帝又夺了回去。帝国主义偷占我们的库页岛,并且夺来攘去,吸取资源,对我们真是再大不过的讽刺啊!
18世纪末﹐日本和俄国相继侵占库页岛。日据南部﹐称桦太岛。俄据北部﹐称萨哈林岛()﹔但岛上居民依旧向清朝地方政府交纳贡物。1855年 (咸丰五年)﹐俄日签订《下田条约》﹐规定两国在库页岛维持原状。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被沙俄割占。1875年(光绪元年)俄日签订《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俄国以所占千岛群岛中的十八个岛屿交换日占库页岛南部﹐全岛遂为俄独占。1905年日俄战争后﹐根据《朴茨茅斯和约》﹐南部(北纬50°以南)又归日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克里米亚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又归苏联。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虽然北方失地仍然在俄罗斯的手中,但是,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30年河东30年河西,只要我们有坚强的信念,库页岛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库页岛,俄罗斯称萨哈林岛(Сахалин)处于俄罗斯联邦萨哈林州,名称来自于满语,中文一般称为库页岛,而日文则称为桦太(からふと)。中国明朝时将此岛称作苦夷岛,后来才转音变为库页岛。在爱努语中,该岛被称为“kamuy kar put ya mosir”,该名称的含义为“神在河口创造的岛”,而日语“桦太”的名称则源自“kar put”的对应汉字,也就是“河口”的意思。
库页岛位于黑龙江(阿穆尔江)出海口的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相隔。
南北长948千米,东西宽6~160千米,面积7.64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两个台湾岛)。人口约66万。北部地势低平,沿岸多潟湖;中南部主要是山地,西有西萨哈林山脉,东为东萨哈林山脉,主峰洛帕京山海拔1609米,为全岛最高点。冬季气候寒冷,夏季凉爽多雾。年降水量平原地区500毫米,山地1200毫米。主要河流有特米河与波罗奈河。森林资源丰富;多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矿藏。
以史为鉴
库页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金朝开始,库页岛即归中国管辖。以后相继归:元朝,明朝,后金,清朝,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亦规定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沙俄利用中国清朝走向衰落。强迫中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后,又以调停中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为借口,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共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割让与俄国。
俄罗斯自十八世纪初便偷偷派由士兵和囚犯组成的远征队袭击库页岛,首先侵略北部,屠杀中国赫哲族同胞,修起营舍,开采煤矿,建立了侵占全岛的基础。到一七八九年,终于占领库岛全部,岛上的赫哲同胞死的死,剩余的被逼回了大陆。俄在母子泊地方修起政厅、教堂、监狱、学校。在俄侵入库岛南部同时,日本政府派松井干藩和新井隆助到岛上窥探,见俄南侵,便提出分赃要求,主张日俄分而享之。1875年俄国和日本签定了《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俄国以千岛群岛中的18个岛屿同日本交换所占的库页岛南部地区,从此库页岛全部为沙俄所占。1905年沙俄在对日作战中失败,被迫把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北纬 50度以南)。1920年日本军队又趁苏联苏维埃政权立足未稳,出兵强占了库页岛的北半部。1925年,日本与苏联建交,又将北半部割回给苏联。1945 年9月,苏联军队出兵占领了整个库页岛。
冰河时期的库页岛与大陆相连。岛上原有三个民族的住民,分别是南部的爱努族、中部的赫哲族及北部的尼夫赫族。他们主要在岛上营渔猎生活。
先住民自治期
- 640年:「流鬼」(库页岛的爱努族)向唐朝入贡。
- 10世纪:库页岛在金朝的管辖之下。
千年变迁
元朝
- 1264年:蒙古帝国派3000兵大军攻占库页岛,当地住民「骨嵬」(爱努族)向元朝朝贡。
- 1284年:「骨嵬」反元。
- 1295年:日本的日持上人前往当地传教,建立日莲宗的据点。
- 1297年:以日本津轻地方为根据地的虾夷管领安东氏率领「骨嵬」向西伯利亚的黑龙江流域侵攻。
- 1308年:「骨嵬」向元伏降,并每年纳贡。
明朝
- 1368年:元朝灭亡,败走漠北,满洲方面进占库页岛,并与明朝军队交战。
- 1411年:明朝发动远征库页岛的计画。
- 1485年:本地爱努族首长向武田信广献铜雀台。
- 1593年:丰臣秀吉派松前庆广占领虾夷地全域,包括库页岛。
清朝
- 1616年:根据《圣武记》,此年后清曾派兵四百到岛上巡边,因无外力威胁而撤回。
- 17世纪中叶:沙俄派哥萨克兵在黑龙江流域烧讨,包括本岛。
- 1689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当中规定以外兴安岭以南为中国领土,现在中国方面的认知是将库页岛包括在内。
- 1635年:松前公广派村上扫部左卫门巡视本岛。
- 1644年:江户幕府的松前藩提出为全国国土绘制地图,是为《正保御国绘图》。本图首次把北海道及库页岛等原本由当地原住民居主的地方纳入成为日本的领土。
- 1679年:来自松前藩穴阵屋的久春古丹在本岛设立城镇大泊町。日本人开始在本岛开拓渔场。
- 1709年:清朝皇帝派遣三位耶稣会修士测量全国版图。
- 俄国由于清政府在岛上没有正式驻军,派远征队(由兵和囚犯组成)袭上库页岛北端,杀散了赫哲人,修起营舍并开采煤矿。
- 1789年:沙俄占领库岛南部,把赫哲人逼回大陆,并在母子泊地方修起政厅、教堂、监狱、学校等建筑。
- 1790年:松前藩派松井乾藩和新井隆助到岛上窥探,并在本岛南端的白主设置市集。另一方面,日本派人与俄国相讨瓜分本岛。
- 1799年:本岛南部与虾夷地成为了幕府的直辖地,从此本岛完全失去独立自主的地位。
沙俄管治期间
- 1875年5月7日:日本与沙俄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俄国把千岛列岛给了日本,要求日本不再宣示库页岛上的权利。日本宣布完全放弃本岛的领有权,全岛归由沙俄管治。
- 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军全面占领本岛。
南北分治时期
- 1905年9月5日:根据日俄战争後的《朴茨茅斯和约》,俄国需割让本岛北纬50度以南的领土与日本。日本在割让地设立桦太民政署。
- 1907年3月15日:桦太民政署升格成为桦太厅。
- 1908年3月31日:日本内务省发出告示,指示地名的日本语式汉字表记的转变。
- 1915年6月26日:日本发表《勅令第101号桦太ノ郡町村编制ニ関スル件》,在南桦太设立17郡4町58村。
- 1918年:日本趁俄国十月革命发生时,再次向西伯利亚出兵,并占领本岛北部,直到1925年方撤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42年11月1日:拓务省与其他省厅因为一元化计划而合并成为大东亚省。桦太厅改为隶属内务省之下。
- 1945年8月8日:苏联进攻本岛,并於8月28日全面控制本岛。
战后
- 1946年2月2日:苏联发表宣言,指他们领有本岛全岛及千岛群岛。
- 1951年9月8日:日本发表宣言,宣布全面放弃本岛的领有权。
NO.4 伤心藏南——麦克马洪线
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要以为这里属喜马拉雅山脉就尽是些冰雪满野的荒漠。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想不到吧?
这块面积巨大得相当于浙江省而又富饶的地域,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存在主权争议的地区。
在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有的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政府的代表、英国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员和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主要讨论中国和(英属)印度的边界问题。由于(袁世凯)北京政府忙于征讨南方的革命力量(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各方意见分歧,根本谈不成什么协议。其实,协议只不过是英国将攫取到手的权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何况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地方的野心根本就不受什么协议的束缚。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就是上图中青色的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上图红线,传统习惯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
正是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而英国人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一直没敢公开宣布这个“条约”,也没有在英国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
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在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将军队悉数撤回至实际控制线(青色线附近)后20公里,不啻于在事实上承认麦线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里,耕作建设,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万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无别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块土地,再收回,我看:难矣!一时的失策,竟做成了连麦克马洪也无法做到的事!
在当时的苏、中、美大三角大战略中,中印之矛盾是虽是次要矛盾,不值得与之扩大战端,但在当时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军威显赫,各族同仇(大量物资,如炮弹等是在牦牛也无法爬行的情况下,由我藏胞一发一发山那边背过来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当时印度东北一带风声鹤唳,已无可战之兵!是完全可以守住的。守住了,在谈判桌上就占主动:既有历史依据又有实力控制。而现在,既不战又不守,又不能把印度拉上谈判桌,这究竟算什么回事?!就算上了谈判桌,能希望印度会原原本本地把这块领土交还中国?代价是什么?有多大?
失策!徒唤奈何!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由此可见,麦克马洪线从来未经过双方实地勘测,也没有经过中国历届政府承认,是一条屁价值也没有的“屁线”,完全无法律意义和任何价值。
1949年后,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但是由于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美为重,因此新中国政府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国家,在领土问题上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
当时中共的政策是:内部打招呼不承认麦线,但这个态度不公开,尤其不对印度公开,也不向印度提出这一问题。
新成立的印度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比中国人表现的成熟和狡猾,他们充分利用了中国人对自己的依重,完成了当年英国人也未能实现的领土扩张。
英印统治期间,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1950年初,印度军队则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对于印度人所干的这一切,中国政府按照既定方针始终保持沉默。印度虽然感到心虚,但是也不挑明这一问题,在50年代初两国政府进行的历次交涉磋商中,印度也不提出这一巨大的领土问题,双方似乎有默契,好像麦克马洪线并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两国签署关于西藏问题的政府协议时也未谈及此问题。中国总理两次访印,印度总理一次访华,除了周恩来含含糊糊地提过一次两国的国界尚未划定以外,中国方面没有任何人对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过异议,抗议和交涉。这也构成国际交往史上一大奇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次对外界表明自己对麦克马洪线的态度,是在周恩来1956年访问缅甸时与缅总理吴巴瑞的会谈中。由于中缅之间也有部分边界线与麦线相关,周恩来因此系统地解释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一、要对中国人民解释清楚;二、要说服西藏达赖喇嘛等人接受“麦克马洪线”;三、国民党会骂我们卖国。周恩来说,你们需要时间,我们做这些工作也需要时间。我们为了求得一劳永逸地解决整个边界问题,委曲求全地提出了目前的方案,我们要尽力克服困难实现这一方案。至于解决整个问题的时间,我们可以继续等待。
印度和缅甸有很好的关系,因此尼赫鲁肯定会从缅人那里了解到中国对麦线的态度。再加上中国在与印度的交往中从来没有提出过对印军占领麦线的异议,因此尼赫鲁感觉到抓住了中国的把柄,在后来中国提出谈判东段麦线以南的领土问题时,他坚决地给予拒绝。他说(大意)“当你有机会提出异议和要求而未提出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要求”。周恩来对此辩解说(大意)“我们虽然没有提出口头和书面的异议,但是我们出版的地图始终把这一地区画在中国一侧”。
比较而言,尼赫鲁的说法更为符合外交惯例。一个政府可以通过公开声明,抗议,外交照会,会谈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地图只能是补充和非正式的方式,其作用和效力非常有限。当印军占领门隅-洛隅-下察隅近10年后,中国政府才正式提出了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这使中国在领土交涉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可以说中国是实实在在地吃了一个哑巴亏。
占了便宜的印度,野心得到鼓励,越发轻视中国,印度政府又继续对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城里的毛泽东感到被欺负的太狠,终于忍无可忍,打了一仗。在大军获胜的有利形势下,毛自我感觉已经充分教训了印度,因此又单方面把军队撤到麦线北面去了。这一撤意味着中国人将永远失去达旺,失去洛隅和下察隅的大片土地,意味着麦线从此将要发挥效力啦。
由此可见,50年代政治外交上的失策,60年代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印度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占领在某种程度得到强化。中国在两次重要关口出现错误,可以说已经没有机会再夺回失地,甚至再进行交涉的理由都不再充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