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6477阅读
  • 544回复

§美丽家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5楼 发表于: 2009-08-22

 

历数13位偷欢的美国总[转帖]

 

   


  华盛顿



  华盛顿:结婚前夜向朋友妻诉衷情

  如果美国总统爱偷腥非要找个怪罪理由的话,那么首先得怪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1789-1797,在任期,下同),因为正是带头制订美国各种法律标准的他,起了个“花心总统”的坏头。

  1759年,就在乔治-华盛顿与妻子玛莎-丹德里奇-库斯蒂斯结婚的前一晚,华盛顿还向自己最好朋友的妻子萨丽-菲尔法克斯诉说衷情,称其实他心中真正爱的人是她——无奈“恨不相逢未嫁时”。华盛顿与萨丽的感情发展史书记载甚少,但有足够证据显示,在华盛顿婚后,他还和一名叫做玛丽-吉本斯的女人发生过婚外情。

  杰斐逊:与黑人奴隶生有私生子

  美国第3任总统。和比尔-克林顿一样,美国第3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801-1809)的私情也是在总统任内时露出马脚的。杰斐逊在自己的妻子死后,曾与他的一位黑人奴隶萨丽-海明斯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下情。据报道,当这份私情开始时,海明斯才年仅14岁,这份感情一直维持了36年。当时有传言称,杰斐逊甚至还是海明斯几名孩子的生身父亲。

 

  


  克里夫兰在白宫内结婚



  杰克逊:与别人的妻子生活了两年

  美国第7任总统。甚至连一个作家也无法虚构出这样离奇的故事。当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1829-1837)和自己的爱人拉切尔-多尼尔森在1791年结婚的时候,他做梦也想到自己的婚姻竟然是“非法的”———拉切尔-多尼尔森在跟他结婚时,竟然还是个有夫之妇!安德鲁-杰克逊可说一直和“别人的妻子”生活在一起,直到两年之后,杰克逊才震惊地发现这个大错误。

  加菲尔德:背着妻子与18岁少女幽会

  美国第20任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1881)曾与《纽约时报》一名18岁的妙龄女记者路西娅-卡尔霍恩发生过婚外情,加菲尔德经常背着妻子与这名小情人幽会,当他的妻子路克里蒂娅抓住丈夫偷情的把柄后,立即向他摊牌:要么与情人一刀两断,要么与她离婚。当加菲尔德同意斩断情丝、与卡尔霍恩一刀两段后,路克里蒂娅才终于原谅了他。

  克里夫兰:将“爱的结晶”送进孤儿院

  美国第22任和第24任总统克里夫兰(1885-1889,1893-1897)是美国历届总统中唯一一名在白宫中恋爱和结婚的总统,当时他48岁,而他的未婚妻弗朗西斯才21岁,从而也使她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

  尽管克里夫兰与弗朗西斯的婚姻还算美满,然而在1884年他竞选美国总统期间,克里夫兰的一段陈年臭事却被反对派翻了出来,用作攻击他的严厉借口,据称在1870年左右,“钻石王老五”克里夫兰曾和一个叫做玛丽-海尔彭的寡妇有染,并且生下了一名私生子。可是不久后,玛丽就因为犯病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而他与玛丽“爱的结晶”——奥斯卡则被他送进了一家孤儿院。

 

  


  威尔逊

 

  威尔逊:背着两任妻子与情人偷情

  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913-1921)在历史上被人称为“秘闻总统”,因为他不仅娶了两任妻子,并且还背着两任妻子先后偷情!

  威尔逊的第一任妻子叫艾伦,然而,威尔逊有一次在百慕大度假时,认识了有夫之妇玛丽-赫伯特-佩克,双方发生了炽烈的婚外情,如漆似胶的两人在离开百慕大后仍然秘密来往;威尔逊当上美国总统后一年多,“第一夫人”艾伦就去世了;不过情妇玛丽-佩克却没有成为“第二夫人”,一个叫埃迪斯的女人取而代之,成了威尔逊的第二任妻子。

  埃迪斯得知威尔逊和玛丽-佩克的私情后,醋意大发,立即要求威尔逊同佩克断绝联系。在妻子的压力下,威尔逊不得不同他的“莱温斯基”说拜拜。

  哈丁:白宫办公室偷情第一人

  美国第29任总统沃伦-哈丁(1921-1923)竟与自己朋友詹姆斯的妻子卡丽-菲利浦保持了长达15年的婚外情。

  当哈丁竞选美国总统期间,他的这个小情人突然“反戈”,声称要将他们的丑事公布给新闻界。这下哈丁可慌了神,70年前的美国跟现在一样,总统候选人若闹绯闻,大选之战肯定没戏。为了堵住情人的嘴,哈丁不得不大出血,为情人买了一辆凯迪拉克豪华轿车,并送了相当于15000英镑的钱供她环游全球。

  成为美国总统后,哈丁又跟小他30岁的南-布里顿勾搭上了,这一对喜欢在白宫里面刺激地偷情。有一次,正当两人在椭圆形办公室中幽会时,第一夫人突然驾到,幸好一名白宫保镖反应特快,千方百计拦住了第一夫人,从而给了南-布里顿溜走的时机。布里顿后来给哈丁生了一名私生女,哈丁给了她们一大笔钱。

 

  


  罗斯福



  罗斯福:在情人的怀抱中死去

  美国第32任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尽管弗兰克林-罗斯福具有腿疾,但这似乎一点也不妨碍他在白宫中连找3个情人。

  据悉,罗斯福的第一个情人名叫露西-佩吉-米瑟,是他妻子埃莉诺的秘书。当这段私情曝光后,埃莉诺威胁要与丈夫离婚,罗斯福这才不得不结束同露西的关系。不过,罗斯福马上又与自己的私人秘书玛格丽特-莱汉德打得火热;而罗斯福的第三位情人竟然是一个叫做玛塔的挪威公主——当时玛塔公主因为躲避二战战火来到美国避难,住在了白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罗斯福很快就以其魅力和谈吐赢得了玛塔公主的芳心。

  艾森豪威尔:为了情人差点不想当兵

  美国第34任总统。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1953-1961)对自己的女司机凯-萨默斯比产生了感情,当时萨默斯比的未婚夫刚刚死去不久。然而,艾森豪威尔和萨默斯比的关系到底发展到哪一步,民间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版本是:艾森豪威尔非常喜欢萨默斯比,以致于甚至想从军队中退役,回家与糟糠之妻离婚,然后娶年轻美貌的萨默斯比为妻;而另一个版本是:两人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而已。

 

  


  肯尼迪

 

  肯尼迪:拥有的情人比白宫房间还多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1961-1963)被公认是美国历史上最花心的总统,据称这位风流总统拥有的情人数目比白宫中的房间还多。

  肯尼迪最著名的情人包括玛丽莲-梦露、安吉-迪金森和杰妮-曼斯菲尔德等。据称,肯尼迪有一次把与理查德-尼克松辩论的成功归功于他与脱衣舞女布蕾兹-斯塔尔的“赛前热身”——当斯塔尔的未婚夫在一个旅馆房间中举行派对时,肯尼迪正与斯塔尔躲在隔壁房间的一间储藏室里大肆风流呢。

  约翰逊:拥有的情人比肯尼迪还多

  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1963-1969)曾因为公开向参议员同事亮出他的“私处”而名声大臭,在被惊得目瞪口呆的同事们面前,约翰逊吹嘘他睡过的女人要比花心总统肯尼迪还多。

  其中一名叫做玛迪琳-布朗的女人就宣称,她儿子的父亲正是林登-约翰逊。此外,据传约翰逊还与一名叫做艾丽丝-格拉斯的女人保持了30年的性关系,直到1967年才结束。



  


  克林顿和莱温斯基

 

  尼克松:情人移居到他的家乡小镇

  有传言称,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1969-1974)曾与一名叫做玛丽安娜-柳的鸡尾酒女招待发生过私情,两人是在亚洲认识的,当时尼克松是美国副总统。1969年,玛丽安娜移居到了尼克松的家乡小城加利福尼亚的惠蒂尔,不过,她始终否认自己与尼克松有任何暧昧关系。

  克林顿:性丑闻曝光差点被弹劾

  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1993-2001)也许要数唯一一个在全美国人面前就自己的性丑闻事件道歉的美国总统了,他也可说是被他的“莱温斯基”害得最惨的一个美国总统。

  1998年,比尔-克林顿曾当众宣称,他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没有发生任何性关系”,但莱温斯基随后出示了一条沾有克林顿精液的蓝裙子。8个月后,克林顿不得不被迫承认错误:“我曾经与莱温斯基小姐发生过不正当性关系,我误导了人们,包括我的妻子。”

  1992年,美国新闻广播员珍妮花宣称,在克林顿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长和州长期间,她曾做过他12年的情人,当克林顿骗她上床时,他与希拉里刚新婚不久。(来源:搜狐读书)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2 17:17:00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6楼 发表于: 2009-08-23

 

毛泽东诚邀宋庆龄北上建新中国经过[分享]


 宋氏三姐妹 (来源:中国****新闻网)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即拟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此,中央作了大量周到、细致的工作。毛泽东、周恩来在通过函电等方式诚邀宋庆龄的同时,亦派邓颖超、廖梦醒赴沪向宋庆龄面陈中央的至诚邀请之意。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邓颖超、廖梦醒摸清情况,积极与宋庆龄进行沟通和交流,向其解释党的政策。宋庆龄经过认真考虑,适时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并于1949年9月在北平出席新政协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人们对宋庆龄应中共中央之邀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经过知之甚少。现已公布的1949年毛泽东、周恩来致宋庆龄的函电,及《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所收录的《关于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的电报和批语》使我们得以了解其基本过程。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在会上讲话。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来源:人民网)

  一、1949年初中共中央即拟邀请 宋庆龄经香港北上

  1948年,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日可待,中共中央准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筹建新政府。5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各民主党派团体和民主人士纷纷通电响应。随后,在中共地下党的精心组织下,这些民主人士开始分批北上进入解放区。

  中共中央拟邀请宋庆龄由沪北上共商建国大计。1949年1月19日,中央致电在香港的方方、潘汉年、刘晓:“兹发去毛周致宋电,望由梦醒译成英文并附信,派孙夫人最信任而又最可靠的人如金仲华送去,并当面致意。万一金不能去,可否调现在上海与孙夫人联络的人来港面商。”周恩来在审改电稿时加上:“总之,第一必须秘密而且不能冒失。第二必须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如有危险,宁可不动。”(转引自《宋庆龄在上海(之一)(1946—1949)》,《人民日报》1990年1月29日。)

  接到中央的这份电报后,方方、潘汉年、刘晓进行了认真研究。为顺利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决定派具有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华克之携带信件秘密去上海,准备先接宋庆龄到香港,然后再护送她与何香凝一起北上。据华克之回忆:“对于完成这一任务的细节与可能遇到的问题,潘汉年都予以设计,详细介绍,反复交待,要求保证宋庆龄的绝对安全。”华克之到达上海后,通过宋庆龄的秘书柳无垢转交了信件,“并取了宋庆龄复周恩来的英文手书回港复命”。



  



  1938年6月14日,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创办并领导的中国福利会在香港成立。 图为1948年,宋庆龄在检查中国福利基金会募集的医药器材。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毛泽东、周恩来在致宋庆龄的电报中说:“中国革命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经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梦醒与汉年、仲华切商,总期以安全为第一。谨电致意,伫盼回音。”(《宋庆龄书信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2月20日,宋庆龄复函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请接受我对你们极友善的来信之深厚的感谢。我非常抱歉,由于有炎症及血压高,正在诊治中,不克即时成行。”“但我的精神是永远随着你们的事业。我深信,在你们英勇、智慧的领导下,这一章历史——那是早已开始了,不幸于二十三年前被阻——将于最近将来光荣的完成。”(《宋庆龄书信选集》(下),第62页。)

  宋庆龄经慎重考虑决定留在上海,继续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开展工作,迎接解放。中共中央尊重她的意见。



 


  宋氏三姐妹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二、1949年6月中共中央派邓颖超、廖梦醒赴沪邀请宋庆龄北上

  上海解放后,宋庆龄北上的安全问题有了保障,此刻新政协筹备会议召开在即,不仅中共中央期待宋庆龄与会,而且各民主党派人士也纷纷出面邀请。

  例如:5月29日,李济深电邀宋庆龄出席新政协会议;6月2日,沈钧儒、章伯钧、黄炎培、张东荪、周新民等来电恳请宋庆龄与会。对此宋庆龄表示:“上海解放,全国解放可期,自当竭尽驽钝,为国效力。只以病躯急需疗养,暂缓北上,尚冀谅察。”(《宋庆龄书信选集》(下),第188页。)

  6月15日,历时5天的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筹建新政府的各项工作渐次展开。6月20日,李济深再次致电宋庆龄:“新政协正在积极筹备,近期可望召开,济深已提请先生为本届出席代表,咸表钦慰



  



  宋庆龄与孙中山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人殷殷期待宋庆龄能够参加新中国政府的筹建工作,为此在上海解放后他们准备派邓颖超赴沪面陈中共中央的至诚邀请之意。6月19日,毛泽东在致宋庆龄的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馆藏宋庆龄往来书信选集》,第203页。)

  6月21日,周恩来在写给宋庆龄的信中说:“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藉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宋庆龄与孙中山 (来源:新华网)



  这期间,周恩来还从时任中国民主同盟华东执行部主任的史良那里了解到,宋庆龄曾与她讨论过参加新政协会议的问题。当时宋庆龄告诉史良,香港方面曾送来毛泽东、周恩来给她的电报。史良力主宋庆龄出席新政协会议,即使因体力不支不能每天到会,也应当参加开幕式。宋庆龄“为之动容”,请史良从北平回上海后再商量决定。史良据此估计,“邓亲往劝驾必成”(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上述资料显示,中共中央领导人一直期待宋庆龄能够出席新政协会议,为了达到“必须孙夫人完全同意”而又“不能稍涉勉强”的目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宋庆龄的情况及其真实想法。“邓亲往劝驾必成”一句表明,周恩来很可能是借史良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机会,先就中央拟委托邓颖超去上海邀请宋庆龄与会一事征询她的意见,在有了一定把握之后,邓颖超和廖梦醒才携带毛泽东、周恩来6月19日和21日的亲笔信前往上海。



  


  宋庆龄 (来源:新华网)



  三、邓颖超、廖梦醒在上海期间的工作

  邓颖超、廖梦醒于6月25日抵达上海。她们初期的工作主要围绕了解宋庆龄的实际情况与想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而展开。

  (一)了解宋庆龄的情况

  邓颖超、廖梦醒到上海的当晚即拜会了宋庆龄。

  6月27日,邓颖超向毛泽东报告:“(一)有日抵沪,当晚孙夫人即约谈,其情绪很兴奋,盼孙一定来平。但因病体不克长途旅行,拟暂缓。据其病情,乘火车赴平确不无困难。今日廖梦醒又往晤孙,谈话间颇感盛情难却,表示考虑,或有可能。依其性格,尚须下功夫,看发展,容后再报。孙夫人希望能到苏联疗病,并在国外工作一时期。(二)如孙夫人坚持此次暂不来平,则在我返平前,是否将请其参加政协及政府事,征其同意。请电示。”(《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2页。)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这是孙中山先生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后与夫人宋庆龄合影。 (来源:新华社)



  事实上,早在一个月之前宋庆龄就病倒了。她曾在5月26日请王安娜帮助买药(参见《宋庆龄书信集》(续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5月27日写信给王安娜表示感谢(参见《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160页。。)这时的她还出现了皮肤过敏的症状(这是她家族中的一种免疫系统的遗传疾病),她于6月14日向王安娜诉苦说:“我虚弱的体质使我恢复得很慢。昨天我试着多工作了一会儿,就赶到头晕得厉害,差点儿晕倒。”“服用苯纳德雷,使我变得呆滞和反应迟钝。不过荨麻疹倒是慢慢地退下去了,不像上星期那样痛苦万分。我很想尽快治好,这样才好出去见朋友!”《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164页。由此可知,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宋庆龄一直在病中,她向邓、廖表示希望去苏联治病,也是想彻底摆脱疾病折磨的愿望使然。

  基于以上观察,邓颖超的结论是,促成宋庆龄北上“或有可能”,不过“依其性格,尚须下功夫,看发展”。(《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2页。)

  中共中央据此于7月1日致电中共上海市委和邓颖超:“现孙对邓、廖既未回绝,且病体难支又系实情,故邓应向其直说请其参加新政协,至参加政府事可候孙到平后再说,并说明邓赴沪即专为请孙北来。”(《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47页。)

  考虑到宋庆龄的身体状况,中共中央同时指示:“长途旅行,可嘱上海铁路管理局备头等卧车直开南京,然后再换卧车,由浦口直开北平,并附餐车,大约三天可达(淮河铁桥已直通)。孙希望到苏联养病,当于新政协后进行交涉,估计必能办到,病治好后,亦可至东欧新民主国家参观。”(《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47页。)邓颖超遂根据中央的指示向宋庆龄作了说明。(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1—52页。)



 


  宋庆龄 (来源:新华网)



  (二)向宋庆龄解释党的政策

  邓颖超和廖梦醒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针对上海解放之初入城部队因不熟悉情况,某些做法引起宋庆龄的误会而来。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当时引起宋庆龄误会的事情有二:

  其一,一支入城部队曾提出征用宋庆龄的住宅,这引起她的不满。

  上海解放后的一天,突然来了几个年轻的军人,说是来接管房子的。宋庆龄严肃地对他们说:“我是宋庆龄,请你们回去向你们的上级报告。”这件事可能引起了宋庆龄情感上的不快。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对此事十分重视。不仅相关人员受到了批评,而且陈毅、饶漱石、邓小平、吴克坚等在史良的陪同下很快拜访了宋庆龄并致歉。

  6月1日,华东局向中共中央报告:“孙夫人宋庆龄处,我们到后即决定首先拜访。因为她有点病,故迟了三天才见面。在此三天内,我们部队因找房子(因她现住宅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另拨的)曾进去麻烦了两次,引起她一些误会。昨日陈、饶、邓与吴克坚、史良同往拜访道歉,以检讨问题责任,我们已派卫兵在其住宅警卫。”当华东局领导从史良那里了解到宋庆龄经济困难后,“决定由潘汉年先送一百万人民票给她,以后当陆续供给
  其二,上海解放初期,因孙中山故居的一位老仆人被拘留而产生了误会。

  此事周恩来在7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中共上海市委并转邓颖超的电报中曾特别提到:“邓在沪时,应多往孙夫人处谈话,为之讲解各种情况和我党政策,并对我军解放上海后,由于不熟悉情况,致对孙寓所及孙中山故屋发生几次误会,予以解释和道歉。据史良说,孙中山故屋中一个老仆人曾被我拘留,如尚未释放,望市委速开释,并查明理由。如系错在我方,应正式向其认错道歉,并对该老仆人的损失予以赔偿。如系错在彼方,而错并不大,应亦予以释放,勿使孙夫人为此介怀。”(《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47—48页。)

  后经邓颖超了解:“孙中山故居仆人曾于当日被拘,旋即释放,所发生误会已向宋庆龄解释


  


  图为宋庆龄与委员们合影。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塞尔温·克拉克夫人、诺曼·弗朗斯。右一为廖承志,他是奉中共中央派遣,到香港组织八路军办事处,主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华社发



  这期间周恩来从史良那里得知,“孙曾托史告我们,宋子安为其幼弟,孙屡劝子安勿回国随蒋、宋、孔等做事,子安因此留美未归。现上海爱棠路一百九十号(190)为宋子安私产,已为人民政府接收,孙意对宋子安应与对蒋、宋(子文、子良、霭龄、美龄)、孔等加以区别,方使子安觉得听孙话果有出路”。为此中央致电上海市委:“请你们查明该号房产如属宋子安,可交与孙夫人代管,俟宋子安将来回国时再行解决
  上述资料表明,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对接管城市的工作极为慎重,他们一经发现其中的偏差或疏漏,便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显然这对消除宋庆龄的误会、加深她对中国****各项政策的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

  7月5日,邓颖超向中共中央报告工作进展。其要点是:“一、宋庆龄已于六月三十日同意赴北平,但只拟在北平住半月到一个月即返沪。二、宋庆龄行前准备工作及所带随员,正在与其具体商定。行期大约定在七月十日以后。三、宋庆龄在赴北平途中拟过济南时往国际和平医院参观,请通知该院作必要的准备。四、宋庆龄北上时所需专车及护送诸事,当与上海市委及铁路局商办。五、中央七月一日电所示各点已告宋庆龄
  由此观之,在邓颖超6月27日的电报发出之后,她和廖梦醒与宋庆龄的沟通工作并未停止。因此中央7月1日的指示到达前,宋庆龄已经于6月30日同意北上出席新政协会议了。对此,廖梦醒后来回忆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快要开会了。毛主席和恩来同志写了信请庆龄同志来京,并派邓大姐和我去接。到了上海,邓大姐叫我先去看她。”“庆龄同志说:‘北京是我的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我说:‘北京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邓大姐代表恩来同志,特来接你。’”“几次交谈之后,邓大姐把庆龄同志说服了。”(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

  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推断她们这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礼节性的拜会之后,廖梦醒以其特殊的身份同宋庆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谈,邓颖超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宋庆龄最终被说服。



  


  宋庆龄与周恩来 (来源:人民网 )



  四、中共中央为迎接宋庆龄北上所作的准备

  中共中央获知宋庆龄同意出席新政协会议的消息以后,周恩来于7月7日对邓颖超7月5日的来电做出批示:1、请时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副秘书长的曾宪植负责解决宋庆龄在北平的住处问题。2、请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秘书室主任的叶子龙通知伍云甫(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处长),召集有关方面会商并办理宋庆龄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及参观济南国际和平医院等事宜。3、请叶子龙通知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副部长吕正操“注意”宋庆龄北上时需使用专车等问题。(参见至此,迎接宋庆龄北上的准备工作开始启动。

  此后,邓颖超与中共中央之间的电报主要围绕确定宋庆龄的行期、安排相应的接待工作等问题展开。

  (一)确定宋庆龄的行期

  宋庆龄同意北上以后,邓颖超等进一步与之商量启程的日期,她们最初预计大约7月10日以后可以动身。(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1—52页。)不过邓颖超很快又了解到一个新情况——新政协会议可能在8月中旬召开,而宋庆龄须在8月6日前返回上海为其姨妈祝寿。邓颖超考虑到当时从上海乘火车到北平需要3天时间,如果宋庆龄7月10日以后去北平,8月6日前赶回上海,然后再赴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那么她在路上就要用去12天左右,这对于宋庆龄来说实在过于劳累。于是她征求宋庆龄的意见,宋庆龄同意将行期推至8月6日以后。

  7月6日,邓颖超向中央报告了上述情况,她同时说明,如果中央同意这一意见,那么中国福利基金会执行总干事谭宁邦则需要先到北平代宋庆龄与有关方面商定业务范围
  邓颖超这封电报所反映的问题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周恩来再次向史良了解情况。7月9日,周恩来代中央起草了致华东局、上海市委并邓颖超的电文:“经与史良面商,他(原文如此——引者注)认为孙夫人参加新政协是可以做到的,而孙最怕热,如七月中旬北上正好避暑(北平甚凉爽),即使八月初南返,八月中仍可由史良陪伴其北来(史须回沪一行,新政协须八月半后方能开)。此种办法,颖超不妨与孙夫人明言,如孙同意最好。否则,即按午鱼电将行期推至八月六号以后。谭宁邦如欲先来,可同意,其行期可迟至七月二十前后。颖超在沪如能养病,可留候夫人同来


  


  1963年宋庆龄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新华社发



  
  同日,在上海的邓颖超因尚不知新政协会议的会期将推迟到9月份,所以函告宋庆龄这次会议可能推迟到8月20日以后举行,并与其商定北上的日期,宋庆龄回信表示“八月底她又有事,必须赶回上海”。邓颖超推测:“我观其意,是她不愿在北平多留。她曾说过,在北平容易引起她的悲痛,因为孙中山先生死于北平。”(《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3—54页。)邓颖超遂向中央汇报。

  接到邓颖超的电报后中央研判:“孙说八月底有事,恐系推辞。”因此周恩来于8月6日致电邓颖超:“请与史良(已去沪)分别推动,仍以能到期参加新政协会议为好,但可说明为减少疲劳,可不必天天到会。”考虑到宋庆龄的实际情况,中央认为:“新政协须九月上旬始能开会,孙夫人以迟至八月下旬或九月五日以前来平为好。”(《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0—51页。)

  根据中央这一指示精神和宋庆龄的实际情况,其北上日期最终确定为8月底。



  


  宋庆龄接见爱泼斯坦 (来源:光明日报)



  (二)安排相应的接待工作

  中共中央在北平迎接宋庆龄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接待中国福利基金会执行总干事谭宁邦

  由于行期推迟,宋庆龄首先派谭宁邦到北平与有关方面沟通,以尽早了解中央对其所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未来工作的构想。

  7月15日,周恩来请杨尚昆(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通知苏井观(时任中央军委后勤部总卫生部部长)、伍云甫、熊瑾玎(时任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副秘书长)做好接待谭宁邦的准备。(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49页。)

  从宋庆龄8月18日致王安娜的信中所提及的情况看,谭宁邦在北平期间虽然拜会了有关机构的负责人,但未能带回中央对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意见。(参见《宋庆龄书信选集》续编,第168页。)

  2、为宋庆龄寻找、布置合适住宅

  根据周恩来7月7日的指示,曾宪植等在北平为宋庆龄寻找住宅。他们最终选定位于方巾巷的一栋二层楼房,并着手布置。8月3日,周恩来告诉邓颖超:“房子已准备好,我方去看过,较重庆、上海我常去的两个地方都大,楼房,有上下两层,在北平为稀有者。一切内部陈设责成阿曾(即曾宪植——引者注)、罗叔章负责指导。最好上海能带一可靠厨子来。”(《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0页。)中央对宋庆龄到北平后工作与生活习惯方面的考虑之周到由此可见一斑。

  3、准备宋庆龄到北平时的欢迎仪式

  随着启程日期的临近,宋庆龄于8月3日致函在上海的邓颖超,就她到北平后的活动提出三点要求:“一、不要举行欢迎会。二、愿访问张治中个人,向留北平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致敬。三、事先不要通知任何人,也不要有人到车站迎接。”邓颖超遂电告周恩来,她的意见是:“第一、第二件事可以尊重她的意见,第三件事,她的一些知己朋友如你和何香凝等,肯定要到车站迎接。”(《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3—54页。)周恩来于8月6日致电邓颖超:“孙所提三事,照你来电办理,惟到车站接的人选望你来电告知,以便不太唐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0—51页。)

  (三)安排宋庆龄担负特定的社会工作

  如何发挥宋庆龄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是中共中央在这一时期所考虑的问题之一。从《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所收录的相关电文推断,其中一项就是请她出面推动中苏友好协会的成立。

 
  8月6日,周恩来请邓颖超转告宋庆龄:“请她于九月下旬在平参加中苏友好协会,届时将有苏联对外文协访华团代表参加。”(《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0页。)10月5日,宋庆龄和朱德、刘少奇等出席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担任执行主席;她在会上致开幕词,随后又当选为该会第一副会长。(参见《人民日报》1949年10月6日。)



    



  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提出:“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图为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宋庆龄从广东取道日本北上至天津时在轮船上。 (来源:新华网)

  (四)就宋庆龄出席新政协会议的身份问题征求其本人意见

  宋庆龄以何种身份出席新政协会议也是这一时期她与邓颖超及中共中央磋商的问题之一。对此,邓颖超在8月7日致周恩来并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报告了下述情况:

  宋庆龄对被选为新政协会议代表一事,最初有以下意见:一、仍以旁听者身份列席。二、对与张治中、邵力子等列名,没有什么意见。三、对担任妇联代表颇顾虑,如不会说话,不能反映团体意见,不能经常参加团体的工作等。经邓颖超多方解释说明,宋庆龄不再坚持己见,并说:“请你们替我考虑,你们觉得怎样好,就怎样办。”(《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54页。)

  
  这样,到8月13日为止,除宋庆龄担任新政协会议代表的身份问题尚未最后确定、其将如何参加新中国政府的工作需要与之面谈之外,中共中央迎接宋庆龄北上的工作准备就绪。

  五、宋庆龄抵达北平出席新政协会议

  8月26日,宋庆龄在邓颖超、廖梦醒、上海市军管会交际处处长管易文等人的陪同之下乘火车离开上海,8月28日抵达北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李济深等50余人前往车站迎接。

  此刻的宋庆龄心中感慨万千:“二十四年前,孙中山先生把他衷心的愿望遗下给我们。”“我们一定都记得,他曾怎样欢愉地迎接十月革命,热烈地主张和中国****合作。二十四年后的今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现在可以展望未来,从事建设与复兴的工作,建立一个人民文化与社会进步的新世界。”“辛亥革命所追求的目标,终于在今天实现了。这一次不会再倒退了,因为今天的革命领袖忠实于现实。今天的革命领袖执行革命任务,获得了中国人民的完全信任和合作。”(《人民日报》1949年9月7日。)

  对宋庆龄个人而言,此后她又将扮演许多新角色。例如,1949年9月2日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九次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敦请孙夫人宋庆龄先生为该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1949年9月3日);她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成员和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从这时起,宋庆龄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之中。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3 11:33:24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7楼 发表于: 2009-08-25

传国玉玺之谜:为何有五个形制版本传世[转帖]
 



 

  


  传国玺印文之一:毕景儒本

  


  传国玺印文之二:向巨源本



  《中外重大历史之谜图考(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徐作生著)记录作者亲自踏勘历史遗迹,考述历史谜案,解析史上历史悬案,如勾践范蠡被拘的牢狱在淹城,蜀身毒道勘察图录,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迷等。是一部专解中外历史重大悬案的专著。

  秦始皇宝玺成疑团

  据文献记载,从秦代开始,天子印独称玺,又独用玉,臣下不能用。一些专家指出,秦代皇帝印玺至今未见,不详其是否符合史载,但就目前所见到的秦官印,确实都自名印而不称玺。

  概而言之,玺是封建时代皇帝的宝印。在无数宝玺中,秦制“传国玺”被称为天下共传的“至宝”。几千年来有关它的种种传说无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在两千多年后的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锺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

  传说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栖落青石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他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

  四百年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余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纵横家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和氏璧终无下落。“盗窃犯”是谁?至今尚未“破案”。

  五十余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

  秦昭襄王获悉和氏璧在赵,假以十五城换璧。赵王无奈,遂派蔺相如怀璧使秦。蔺不辱使命,设计“完璧归赵”。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

  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宝贝。于是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作皇帝玺,并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传国玺,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成为千古疑团。

  刘邦率兵入咸阳,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称帝“服之,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莽命弟王舜进长乐宫索玺。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光武中兴,“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后归刘秀。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官井捞出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囊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外,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但不久阵亡岘山。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榇归里,“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广陵太守依袁术先例抢传国玺献曹操。三国鼎峙,玺属魏。三国归晋,玺传晋。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像是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就伴随着一场血腥的残杀。晋怀帝永嘉五年,“玺落前赵刘聪”之手。东晋咸和四年,石勒灭前赵,玺属后赵。冉闵杀后赵石鉴,夺得传国玺。公元三五二年,慕容俊克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其实当时传国玺已被濮阳太守戴施偷献于晋穆帝,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二十余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于五代时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传国玺印文之三:蔡平仲本

  宋元明清真假宝玺层出不穷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掘地修舍,获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员“考证”,奏称哲宗为“真秦制传国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翀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末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之计”,改“金”为“清”国号。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御玺三十九方,其中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被人称为传国玺。公元1746,乾隆皇帝从中钦定二十五方宝玺,将此方宝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是一块伪造的赝品。

  宝玺传说

  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11月,末帝李从珂见大兵压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和皇后携传国玺登上元武楼而死,从此玉玺下落不明。

  又过了大约二百年不到,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古都咸阳有一个叫段义的古董商,他在城内一家店铺里看到有枚古玺,烨烨有光彩,遂驻足杷玩。

  段义虽为商贾,却很有点学识,他见这枚玉玺的螭钮不同凡响,又见玺文如鸟兽虫篆,于是以重金购下。通过店铺老板,段义打听到,这枚玉玺的来历是这样的:河南乡(疑傍咸阳的渭水南岸,笔者考述)乡民刘银材要扩建房舍,他和家人在自己的宅基掘土时,无意中挖到了这枚玉玺,当时已近傍晚,玉玺出土时闪光透亮,人皆异之。段义虽然不识印上的文字,但他猜想这是一件至宝,于是连夜赶到京城,把它交给了礼部的大臣。

  第二年,也就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宋哲宗颁诏,命礼部御史台“以下参验”,对这枚玉玺进行鉴定。

  一直到了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经过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大学问家一年半时间仔细研究,考证总算有了结果,这13名官员的奏书是这样写的:

  “按咸阳县民段义所献的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有光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背(玺印上端)有五龙相盘的螭钮,钮间有小孔,用以穿丝绶。又得玉螭首一,白色膏,亦温润,其背亦螭钮五盘;钮间亦有贯组小孔,但无文字,与玉玺大小相同。”

  在奏书的结尾一段,蔡京等认为:

  “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玺之文曰‘皇帝寿昌’者,这是晋玺;曰‘受命于天’者,这是后魏的玺印;称作‘有德者昌’的,是唐玺;‘惟德允昌’者,石晋的玺。只有称‘既寿永昌’者,才是真正的秦玺。今得此宝玺于咸阳故宫一带,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文与李斯小篆的风格正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出鸟迹之法,它跟今所传古书,莫可比拟,非汉以后所作明矣。”

  “今陛下嗣守祖宗大宝,而神玺自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则天之所畀,乌可忽哉?汉晋以来,得宝鼎瑞物,犹改庙改元,况传国之器乎?其缘宝法物礼仪,乞下所属施行。”

  在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里,不仅对传国玺下了肯定的定义,断为真玺,而且还建议皇帝举行庆贺大典。

  哲宗皇帝接受了这些老学究的建议,并下诏礼部、太常寺“按故事详定以闻”。

  礼部官员奏道:“五月朔,故事当大朝会,宜就行受宝之礼。依上尊号宝册议,有司豫制缘宝法物,并宝进入。俟降出,权于宝堂安奉。”

  按照传统义规,受玺的前三日,差礼部官员奏告天地、宗庙和社稷。受玺的前一天,哲宗皇帝在内殿不上朝,整天必须吃斋,不得荤食。京城的街口墙上醒目地贴着“天授传国受命之宝”的文告。

  迎玺的这天终于到了,一大早,皇宫内的大庆殿装点得金碧辉煌,哲宗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的朝贺。段义身著皇帝亲赐的金织衣袍,手捧披着红绸的金匮,在蔡京等十三名文官的簇拥下,缓步走上殿去。哲宗接受传国玺时,深有感慨地说道:“这枚传国之宝历经劫难,今天终于回到大宋朝廷,这是一种好的兆头。朕御服其玺,世世传受!”

  笔者曾看到一个叫“柯林”的网民所发的帖子,他在一篇题为《沧桑世事》中写道,据年间,时任蓝田县县长、喜好玉石收藏的童冠文推考,传国玉玺可能被五代的冯道私藏。但是,该网民的帖子无任何出处。

  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唐末,冯道事幽州刘守光为参军。刘守光败后,冯道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掌书记。李存勖即位,以冯道为翰林学士。明宗时任相。冯道历五朝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尝谏诤。晚年自称长乐老。

  尽管“柯林”的说法没有来源,笔者亦姑妄存录,以供好事者一哂。

  后唐主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等在亡国之际,登玄武楼而亡之时,冯道正是当时的重臣。唐废帝李从珂时,冯道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李从珂在玄武楼而死,传国玉玺自此不知去向,莫非传国玉玺被冯道收藏?这时,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使他(即童冠文——笔者注)心头为之一震,传国玉玺会不会就在冯道的墓中?这样一想,他心头的疑云便一点一点地散开了,立时感到云开日出,豁然开朗起来,看来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就在冯道的墓中。

  原来冯道不仅是一个善于观望形势、舍弱趋强、无所建树的大官僚,而且还是一个私藏国宝、老谋深算的人。他把传国玉玺私藏起来而没有献出来,大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也许即使献出来他也不可能当更大的官了,他深知自己的官职已经够高了,纵使献宝邀功也是白搭,所以便藏了起来。而他死后,却让这稀世珍宝陪伴着他那丑恶的肉体,成为千百年来的一大迷踪。

 

    


  传国玺印文之四:蓝田县志本

  传国玺印文及螭纽版本



  查阅《蓝田县志》,其上记秦始皇传国玺之形制,有五个不同的版本。

  一为毕景儒本,印文曰“受命之天,皇帝寿昌”。字体与李斯鱼虫篆不类。毕本在印文旁有二行说明,其文引《辍耕录》云:“或谓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谓玺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盖秦别有‘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一玺,又非元成宗时所得。”

  二为向巨源本,印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图旁亦有注云:“石得于乾之永寿。高尺,径三寸二分,深八寸七分。容七升二合。无铭识。按此亦吕与叔先生所藏,故入志。”此一版本最为关注者。

  三为蔡平仲本,印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图旁无注文。此图与向巨源本接近,但印文篆体不如向本丰满、遒劲,笔划较简,似仿制向本所为。

  四为蓝田县志本,笔者翻阅清代旧志时,在方志的扉页上,竟然看到传国玺还有一个版本,故暂时名谓县志本,考其印文,发觉系仿制毕景儒本,现姑妄存之。

  五为螭纽本,除去上述的三幅图,县志中还有螭钮一个版本,考其图,与其说是五龙相交,毋宁说是两个阴阳相抱的太极图更为合适。图中有注云:“秦传国玺,以蓝田水苍玉为之,刻鱼、虫、鹤、蟮、蛟龙,皆水族物。大略取此义,以扶水德。秦得蓝田玉,制为玺,八面正方,螭纽。命李斯篆文,以鱼鸟刻之,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或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注文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说明史料源自《太平御览》引《玉玺谱》。

  秦始皇传国玺,其形制到底如何?查考资料,参照诸家之说,可得出如下的结论:

  玺的材料系用蓝田玉制成。其尺寸,依古制,玺方四寸,钮交五龙(即螭者)。印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5 11:57:53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8楼 发表于: 2009-08-26


 韩国明氏后裔到重庆认祖归宗[转帖]


  据了解,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导人之一。他于1357年率军入川占领重庆,并于1363年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政权。1366年,明玉珍死于重庆,史载“葬江水之北”。明玉珍死后,其10岁独子明升继位。后明太祖朱元璋进攻四川灭大夏国,降服明升,后以海舟将其远送高丽。从此,明氏后裔就远离中土,落户高丽,在朝鲜半岛繁衍生息。
  《明史》载:明玉珍后代于洪武五年正月,徙往高丽。据明氏家谱记载,明氏现在韩后裔近4万人,朝鲜近2万人,此外移居海外他国的还有一小部分。在韩国,明氏后裔成立了明氏宗亲会,明氏宗亲会还在当地修建望祭台,每年祭祖两次。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到清明节期间,都会有很多韩国人来重庆“睿陵”祭祖。据了解,明玉珍陵墓将进行修葺,并修建文化长廊。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6 11:34:23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29楼 发表于: 2009-08-26


发现莎翁唯一写真画像[转帖]

 


    专家认为,这幅短须美男肖像(局部)有九成把握是莎士比亚写真。

   本报记者王胡报道 莎翁学者3月9日在伦敦展示了一幅新近发现的莎士

  比亚油画肖像,并相信它完成于莎翁生前,或许是唯一一幅可信的莎翁“写真”画像。

  莎士比亚故居基金会的专家保罗·埃德蒙森(Paul Edmondson)说,此画像乃莎翁剧集“第一对开本”所印雕版作者像的蓝本。该版画原件现藏于华盛顿的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

  “我们认为,它画于1610年,有多种摹本均基于此像。因此我们的画像是莎翁那些伟大肖像的最早版本。”他说。

  现有的莎翁传世画像均作于他1616年去世之后,更显新发现的这幅“写真”殊为重要。

  较之以往的莎翁像,此画中的短须美男更为英俊,容光焕发。

  “我们有九成把握,确信这就是莎士比亚。”埃德蒙森说,“你永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对此,也总会有反对的意见。”

  他表示,学者们通过此像的多种摹本确定了画中人的身份。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此画作与一幅南安普顿伯爵肖像一同保存了数百年,而后者正是莎翁的主要资助人。

  该像一直为科贝家族所有,过去无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直到2006年,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在伦敦举办巡展,展出著名的版画莎翁像,家族中才有人悟得两像之间的关联。

  新发现的莎翁画像将于4月23日至9月6日在莎翁故居——埃汶河畔的斯特拉福公开展出。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6 16:24:06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0楼 发表于: 2009-08-29

蒋介石非一生最爱 宋美龄当年“被迫”嫁蒋[转帖]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照

 


  宋美龄在美国卫斯理学院读书时,也算引人瞩目。满身散溢著名媛的高贵气质,追求她的异国学生很多,也有让她动心的。

  在美龄青春的岁月里,爱过并想嫁的男人并不是蒋介石。

  其中传的最盛的版本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刘纪文。刘纪文一表人才,谈吐风趣,是美龄哥哥哈佛大学的同学。相识后,两人一度商及订婚,但最终在现实面前刘纪文自动选择退出,理由是蒋介石出现,而刘的权势根本无法与蒋比,据说分手让宋美龄难过很多时日。

  另一个版本则是美龄从美国返沪,在船上邂逅一位荷兰建筑师Van Eiveigh。这个有据可考的是他写给好友米尔斯的信。信中几次提及,表达自己对他的感情,说见到他:“头都昏了。”这位荷兰建筑师船上一别对美龄也很好感,美龄给好友的信里说:家里人知道这件事简直气疯了,因为他是外国人而瞧不起他,好像他是个野蛮人。

  后来Van Eiveigh提出要来上海找宋美龄,也被宋的家人拒绝。美龄在写给米尔斯的信中再次提及这件事:“他们担心要是他来了,我就会嫁给他,他们可真说对了。我好想一头倒在你的沙发靠垫上哭。”

  这些传说过的,美龄想嫁的男人与蒋介石无关,那是纯的不掺一点杂质的情感。是有着青春女子激情与梦想的,与后来对蒋的感情有着质的区别。

  不过在遭到家人的反对后,宋美龄的这个愿望算是破灭了。爱情的打击,一度让宋美龄情绪恶劣,无以排遣,只能给米尔斯写信倾诉。加之回国后,生活上很不习惯,重读国文,忍受教书先生的唠叨,行动也受到限制。

 

  


  宋美龄与蒋介石。

 

  让宋美龄沮丧的还有,她不能象新派人物一样去做记者的工作,只能待在家里。对爱情的念想从憧憬变为失望。甚至说,“我要是结婚,绝对不会为了爱情结婚。”

  蒋介石遇到宋美龄时,还与前妻陈洁如感情尚好。但自见到美龄后,用陈洁如的话说,发现蒋心情明显愉悦。除了宋美龄的美貌,还有宋家的强势背景都有着让他巴不得想与孙中山搭上关系的念头。

  陈洁如虽14岁嫁给蒋介石,跟了他7年,但还是无法用他们之间微薄的情感来抗衡宋美龄的入侵。事实上,这时宋美龄的感情已不纯粹,有与大姐二姐攀比的念头,她也变得入世。可以说,宋蒋结合,政治联姻至少占了大半。

  蒋介石的前三任女人都是牺牲品,原配毛福梅给蒋生了蒋经国后即被冷落,后在战乱中炸死,结局凄惨。侧室姚氏就更是孤独终了。曾经被蒋介石爱过的女人陈洁如21岁就被迫离开,一生再未嫁人。

  而宋美龄和蒋介石,两个并没有多少爱情基础的人,因为政治联姻,婚后有过红灯,也以责任为重,相伴下来。蒋介石还是很爱宋美龄的,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他还为她弄来牛奶喝,就因为她喜欢。而她对他,又何尝不好。尊重他的意见,不参与政治。有一度减肥抽烟,因蒋不喜欢,她总是躲在书房里抽,后来还是戒了。这些微小又恩爱的细节,都是婚后慢慢培养出的感情。

  人生往往如此,最后陪在身边的,不一定是最爱的,但也许是最适合的。



  


  年轻时的宋美龄



  


  晚年的宋美龄。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9 17:00:23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1楼 发表于: 2009-08-31

命运多舛:林彪的漂亮儿媳张宁[转帖]
 


  张宁身高一米六八,长腿细腰,身材很匀称。椭圆脸略显消瘦,皮肤白净,高鼻梁,一双眼睛漂亮而有神。当时一位小伙子说:“在张宁身上透着极重的娇气,她给我的感觉就象是温室中一朵娇嫩的花。”林立果也觉察到了张宁的娇气,决定在鲜花丛中采摘这枝非常娇嫩的花朵。

  
  青年时期的张宁

  青年时期的张宁。她生于一个老红军家庭,七岁父丧,十岁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据说,赴印尼演出时曾引起印尼总统苏加诺公子一见钟情,向中国大使说亲不成,差点动武抢亲。1968年进入毛家湾林家大院。

  在叶群布置了为林立果“选美”的任务之后,毛家湾便不断收到各种女青年的照片。给林立果选对象的首要条件是相貌,俗话说,“好看不如爱看,”漂亮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介绍对象者认为是个美人,可叶群、林立果并不一定能够看得上。容貌过关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有心肌炎、肾炎等慢性疾病者一律要被淘汰。至于本人的职业和家庭出身是次要的,叶群甚至不愿找个门当户对的高级干部的女儿作儿媳。

  林家及亲朋好友在全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之后,经过广泛撒网,层层筛选,终于将目标定在了张宁身上。

  张宁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出身于革命军人家庭。她父亲张富华是江西兴国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新中国成立后,曾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病逝。母亲田明是山东人,16岁参加革命,后来转业在一所学校担任领导。张宁是由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介绍给胡敏的。

  歌舞团领导以执行“外调”任务为名,安排张宁到北京“出差”。在东交民巷的空军招待所里,邱会作的夫人胡敏、黄永胜的夫人项辉芳仔细观看了张宁的相貌和体形。这两位贵夫人都是毛家湾的常客,现在是帮叶群当家庭参谋的。接着“林办”的一些秘书和林立果也到招待所与张宁见了面。在前来的七八个男军人当中,林立果的举动引起了张宁的特别注意。他坐在张宁斜对面的一张沙发上,始终面无表情地暗暗注视着张宁。“林办”的秘书们多已成家立业,现在受叶群之命帮林立果当参谋审查对象,当然算不上什么为难之事,他们无拘无束地交换看法,并不时开个玩笑使房间里的气氛轻松随便一些。林立果平时少言寡语,现在又是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时刻,此时他的不动声色与“林办”秘书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服务员端上桔子时,林立果的吃法也与众不同。他把桔皮剥开,撕下一瓣放在嘴边,将桔汁轻轻吮吸后便将桔片扔掉。他的这种“高雅”吃法并不是故意做给张宁看的,这是他生活在特殊圈子里养成的习惯。他的这一习惯使张宁非常反感。

  第二天,林立果与林立衡来到张宁的住处。为了测试一下张宁的文才,林立衡问张宁是否熟悉中**史,并问她中国****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有哪些人出席了会议。

  张宁在香港出版的回忆录。1973年林彪死后张宁被集中审查,出来后万念俱灰,与邱会作的一个警卫员结婚,后来离婚,生有一子。1988年儿子被害,遂皈依佛门。1990年与林赛圃结婚,定居美国。

  张宁打10岁参军便一直从事舞蹈演员工作,她是靠形体来表现美的艺术的,文化程度充其量只有初中水平。对于林立衡提出的这个常识性问题,她想了好一会才红着脸回答:“党的‘一大’是在瓦窑堡召开的吧?”

  瓦窑堡会议是1935年12月25日在陕北召开的,它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此时距中共“一大”会议已有14年之久。

  林立衡、林立果二人不由得笑起来,林立衡和蔼地向张宁说:“你今后一定要多掌握些党的历史知识。”

  张宁却不以为然,她心中暗自思忖:“我是搞艺术的,让我多掌握些艺术史还差不多。”

  说是来京搞“外调”,但张宁住在招待所中却成天无所事事。她是个敏感的年轻人,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心中充满了猜疑。正如她事后所说的那样,她成一件待贡品。

  张宁身高一米六八,长腿细腰,身材很匀称。椭圆脸略显消瘦,皮肤白净,高鼻梁,一双眼睛漂亮而有神。当时一位与她聊过几次天的小伙子说:“简而言之,你很快就能发现,在张宁身上透着极重的娇气,她给我的感觉就象是温室中一朵娇嫩的花。”尽管林立果也觉察到了张宁的这种娇气,但他仍然决定在鲜花丛中采摘这枝非常娇嫩的花朵。

  张宁回到南京几个月之后,又被胡敏专程接到了北京。她这次住在总后勤部一号院邱会作的家里。由于张宁当时发烧,身体不舒服,第二天便被送进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三病室住院。位于内科二层的三病室主治消化系统疾病,由于张宁食欲不振和身材削瘦的原因,医生们认为张宁可能患有胃病。事实上,她的确患有慢性胃炎。住院期间,医院为张宁做了全面体检,除神经衰弱和轻度近视之外,张宁没有其它大的疾病。

  
  当胡敏看到张宁体检合格的诊断之后,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因为她这个媒人这次算作成了。

  张宁出院后仍被接到邱会作家里居住。张宁与邱会作夫妇无亲无故,成天住在邱会作家吃喝颇感拘谨

  一天,邱会作的警卫参谋江水向张宁透了点底,他告诉张宁:“这里前不久也住过另外两个姑娘,不过他们不像你,整天开心得很,吃得下睡得着。可惜好景不长,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回去了。”在张宁的追问下,江水更明确地说:“你要知道,‘老虎’会吃人的。我劝你还是要想办法离开这里。”

  张宁早就知道林立果的小名叫“老虎”,经江水这么一点拨,她现在更坚信,自己是被选来给林立果当老婆的。张宁的心情既悲观失望又矛盾重重。因为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小伙子,那是她们前线歌舞团的一名双簧管演奏员,名叫李寒林,与林立果同岁,只是家庭门第低微。张宁与李寒林两人之间的恋爱关系已是歌舞团里公开的秘密。张宁后来向不少人讲过,她已有了男朋友,不愿再和林立果谈恋爱,但听者也只能表示同情而已。别说得罪叶群、林立果,就是邱会作的老婆胡敏,又有几个人惹得起呢?

  为了断绝张宁与歌舞团那位演奏员的恋爱关系,团里受命安排李寒林转业地方工作。张宁马上看出了这次“组织决定”当中的奥秘。

  她找到团政委求情说:“政委,你是看着我从小长大的,你……难道就……一点也不同情我们吗?”她声音哽咽,痛苦与委屈的心情溢于言表之中。

  “张宁,你别这样嘛。假如领导上同意他留下来,你必须答应组织上的三条意见。”

  “你说吧,政委。”

  “第一,不准继续和他谈恋爱;第二,不许再和他有任何接触;第三,相互之间不许谈北京之行的内容。”团政委不待张宁答话,又接着说:“如果这三条你可以做到,上面的工作,由我去做。”

  “这是为什么呀?”

  张宁的丈夫时常到中国做生意,张宁也跟着到处走,2004年在辽宁本溪投资房地产生意时,遇本溪九顶贴铁刹山主持祝真玄大师,并拜祝道长为师,皈依道门。图为张宁与祝道长近影。

  “张宁,你已经长大了,你是烈士子女,从小在部队长大,党培养你那么多年,阶级立场要鲜明,这是政治问题,千万不要糊涂。有许多问题我也说不明白,但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了,在与他的关系上,你要认真考虑,我这个当政委的,呵,不,当叔叔的,只能对你讲到这一步了……”

  不久,张宁被调往北京。离开南京时,母亲到车站为张宁送行,她一再叮嘱女儿要听领导的话,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不要任性。她以为张宁真的是到中央军委去做机要工作。可只要细想一下,张宁虽然跳舞是尖子演员,但她文化程度并不高,选她去搞机要工作,岂不是用其所短吗?再说那时选调首长秘书、机要人员、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都不从高干子女中物色,张宁又为何例外呢?

  
  张宁进京后,胡敏亲自找她谈了改行的问题。

  在七机部东郊招待所的一间客房里,胡敏开门见山地说:“林副主席和叶主任对你很关心,专门研究了你的情况。叶主任说,中央首长的夫人大都是搞过医务工作的,鲁迅的夫人也是学医的,因此建议你改行学医。”其实当时中央领导人的夫人只有少数是搞过医务工作的,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林彪、康生等人的夫人都不曾当过医护人员。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是搞文学的,不是学医的。而邱会作的老婆胡敏本人的确是当过医生的。林家之所以安排张宁学医,主要是考虑她已经20岁,作为舞蹈演员,舞台生涯已不会太长,从长远计,不如趁年轻改行学医。

  张宁对胡敏的话没有提出反驳,她顺从了林家对其命运的安排:“胡主任(胡敏是邱会作办公室主任),我父亲临终时,就留下希望我学医的遗嘱,现在既然组织上这么考虑,那我就学医吧。”

  胡敏告诉张宁:“老虎对你很有感情,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姑娘,他都不中意,唯独迷上你了!”

  张宁忧心忡忡地回答:“可是我们之间的距离太大,没有一点感情基础呀!”

  胡敏以长辈的身份开导说:“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嘛!叶主任已为你选好了两处学习的地方,一是北京301医院,一是石家庄军医学校,去什么地方,由你自己决定。依我看,你就在301医院吧,人在北京,跑起来也方便些,也便于和老虎培养感情。”

  301医院隶属于总后勤部,石家庄军医学校则属于北京军区后勤部。对于林彪、叶群这样身份的人来说,只要讲一句话,把张宁安排在哪里学习都不成问题。但301医院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都比石家庄军医学校好得多。几天之后,张宁从七机部招待所搬到301医院护士学校楼。

  这是一幢白色凹字型的五层楼,东侧是教室、实验室,西侧是办公室和学员宿舍。“文革”前,301医院护士学校只培养护士。到了“文革”中期,医院遵照毛泽东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积极扶植“新生事物”,抽调师资力量开办了军医培训班。学员大多数是从本院有实践经验的护士中选拔的,准备经过二至三年的学习,将他们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新型医生。

 
  张宁(右)与林豆豆(中)、张清霖夫妇在一起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31 14:59:51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2楼 发表于: 2009-08-31

 

梅兰芳在海外[转帖]

 

 

梅兰芳(右一)在日本

  梅兰芳在海外的演出,既有商业元素,还有文化交流,甚至带有政治、外交意义。

  1930年,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当时美国盛
行歌剧、话剧、杂剧。和歌剧不讲话、话剧不演唱、杂剧没情节相比,中国京剧集合了说、唱、演等艺术手法,进入美国后引起巨大轰动。梅兰芳“男唱女角”的中国男旦写意艺术特色,广受美国观众好评。

  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原以为最多在纽约演3场,卖出一半票就不错。没想到,两个星期的票被一抢而光。美国总统胡佛给梅兰芳写信,祝贺他演出成功;卓别林从《城市之光》片场穿着戏服匆匆赶来,与自己的偶像见面。

  1935年,梅兰芳一行到了苏联。俄罗斯《真理报》等报纸不断刊登照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戏曲以及梅兰芳本人的情况。梅兰芳坚持民族立场的底线,坚决不参加伪满的庆典,去苏联的行程甚至拒绝途经伪满土地,因此舍近求远坐轮船走日本海岸。

  当年3月23日,梅兰芳的演出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音乐堂隆重举行。每场戏结束后,他们都要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数次谢幕才能下场。前来观看的人有斯大林、莫洛托夫、高尔基等。在苏期间,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爱森斯坦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大师都有过交流。

  梅兰芳曾经三次赴日正式演出,分别是在1919年、1924年和1956年。梅兰芳于1919年5月1日起在东京演出了《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节目,反响强烈。1956年,梅兰芳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率中国访日京剧团在日本掀起了又一次“梅浪潮”。日本国会议员在两国无邦交的情况下,破例在议会大厦宴请了代表团。

  (《国际先驱导报》12.11 房留祥文)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31 16:56:07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3楼 发表于: 2009-09-02

 

毛泽东:当年“打倒美帝”是放空炮[转贴]

 

  毛泽东从来没有对台湾问题表示过不耐烦,没有规定过任何期限,没有进行过任何威胁,或把它作为中美两国关系的试金石。“我们可以暂时不要他们,过一百年再说吧。”“这个(台湾)问题不是大问题。国际形势才是大问题。”“台湾事小,世界事大。”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学者和外交家,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充当过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两国最高级会谈的先行官。他与毛泽东有过多次热情的会见,进行过长时间的真诚而无拘束的谈话,毛泽东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高深莫测:不知道想传达什么

  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谋求访华,以实现中美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可是,1970年5月,美国政府悍然出兵入侵柬埔寨。中国政府对此迅速作出反应,5月20日,毛泽东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读过毛泽东的声明后,尼克松愁眉不展,满腹心事,以为刚见缝隙的中美关系的大门,又将重重封闭,自己为此所作的努力,将要付之流水。他心烦意乱,立即让基辛格研究毛泽东的声明,基辛格毕竟是国际问题专家,自有独到的理性思辩,他很快便送来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实质上,……那是一篇非常空洞的声明。……它没有提出什么威胁,没有承担什么义务,对你没有进行人身攻击,在有争议的双边问题上避免表态。从策略上看,毛的声明是要达到这么几个目的:

  ——利用你在柬埔寨的行动大肆宣传。

  ——以毛的个人威信加强中国人对西哈努克的支持。



  



  基辛格的分析可为一家之言,也有不无道理之处。然而,四个多月后,当毛泽东传递另一重要信息时,他却和尼克松一样,也是姑妄听之,如风过耳。 1971年10月1日,中国举行例行的国庆活动,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他的夫人,斯诺夫妇分别站在毛泽东身旁,共同观看广场上人潮涌动的游行队伍,新闻记者立即拍下了毛泽东和斯诺夫妇在一起的照片。《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这张照片。可是,如此重要的信息却被尼克松和基辛格忽略了。这一切使基辛格感到思维的愚钝,后来,他在回忆录里感叹道:

  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哪一个美国人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这位高深莫测的主席是想传达点什么。斯诺自己后来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

  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毛泽东或许知道西方人的粗心大意,12月18日,又将斯诺请到中南海,两人长谈5个小时,毛泽东让斯诺公开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欢迎尼克松上台 ”。欢迎尼克松来中国,“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至此,基辛格才体会到毛泽东为中美关系进展,可谓是煞费苦心,寓意深刻。于是,1971年7月9日,他以极为秘密的方式,悄然访华。这次,毛泽东没有接见他,周恩来等和他进行会谈,谈的很成功,双方约定同时发表公告,基本确立尼克松的访华日程。

  学者的隐居处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当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这是基辛格第一次与毛泽东会晤,那天11时27分,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周恩来等前来迎接,并把他们接至钓鱼台国宾馆。用过丰盛的午宴后,尼克松和基辛格又由周恩来陪同,乘坐红旗牌轿车,来到毛泽东的中南海书房。基辛格回忆说:



  



  轿车一直开到正门前的门廊下。走过过道,我们来到毛泽东的书房,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上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摆有一张简易的木床。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摆成半圆形的沙发,都有棕色的布套,犹如一个俭省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家具太贵,更换不起而着意加以保护一样。每两张沙发之间有一张铺着白布的V字形茶几,正好填补两张沙发扶手间的三角形空隙。毛泽东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茶杯的地方。沙发的后面有两盏落地灯,圆形的灯罩大得出奇。在毛泽东的座位的右前方是一个痰盂。来访者一进入房间,毛泽东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在我最后两次见他时,他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搀扶,但他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的。

  毛泽东站起身来,和尼克松、基辛格握手,表示热烈欢迎。他目光敏锐,面带嘲讽,毫无避忌地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毛泽东因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经常咳嗽、喘息。他和基辛格握手时,久久地注视着,还用下额点了点头说:“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基辛格高兴地说:“我很高兴见到主席。 ”毛泽东还调侃着说要和基辛格谈论哲学问题。基辛格似乎已经领略到毛泽东的风采,感觉到他和戴高乐一样,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典型个性的魅力型的领袖人物。

  



  当基辛格说到尼克松访华必然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时,毛泽东说:“正是如此。有些人反对你。我国国内也有反动集团,反对我们与你(指尼克松,作者注)接触。结果呢,他们跳上飞机逃往国外去了。”“放眼世界,美国的情报比较正确。其次是日本。苏联呢?他们最后总算跑去挖出尸体了(指林彪等人坠机案)。”毛泽东还告诉尼克松和基辛格,“咱们的共同朋友——蒋介石委员长不会赞成这个。”“其实,我们跟他的友谊比你们跟他的友谊历史还长。”在谈到中美最高级会谈时,毛泽东郑重地说:“我跟早几天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一次没有谈成,无非是我们的路子走错了。那我们第二次又谈成了,你怎么办啊?”

  虽然中美之间已经开始最高级会谈,可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对于中方的态度和立场,还是不甚了了,心中无底。然而,听罢毛泽东的一番谈话后,心中的疑虑随之消释,他们相信,尽管中美友好关系的进程是艰难曲折的,可是,前景却是可以开云见日的。基辛格把与毛泽东的会谈比喻为“瓦格纳歌剧的序曲”,他说:“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毛泽东的谈话有好几层意思,就像紫禁城内的庭院,一个比一个深地套着,除了比例略有变化以外没有什么区别,而他最后的那个意思只有在长时间思考以后才能从总体上把它抓住。”例如,在谈到中美20多年没有民间往来和贸易时,毛泽东说是由于“官僚主义”所致,他甚至坦率地承认:“后来我看到还是你们的做法对,我们就打乒乓球了。”基辛格认为,毛泽东“不仅是回顾历史和作出委婉的道歉,还意味着在首脑会谈中双方的贸易和交流问题将取得进展”。


  



  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时,看到到处是“打倒美帝国主义!”等标语口号,他对此很不愉快,曾经向中方有关部门表示过不满。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次,毛泽东竟然提起此事,并且笑着说:“我认为,一般地说来,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比如,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建立社会主义。”毛泽东还说:“你(指尼克松,作者注)可能就个人来说,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辛格,作者注)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基辛格认为,毛泽东说自己“放空炮”,实际上是在暗示,不要认真看待中国到处墙上写着的喊了几十年的口号,“中国领导人在和我们打交道时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他们实际上是同我们订了一个无形的互不侵犯条约,从而解除了一个方面的敌情。”

  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毛泽东和尼克松、基辛格在中南海书房首次见面,互致问候后,毛泽东便说:“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说是我们几个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问题。”尼克松在来中国之前,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得出这样结论: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有哲学头脑的人物,他们不是仅仅讲究实际的、注意日常问题的领导人”。所以,当合众国际社记者向他采访时,他便有意通过媒体表示出这样的意愿,期望“同****主席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的谈话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只集中讨论眼前的问题。”毛泽东是通过阅读每天一本的《参考资料》,才获悉这一信息的。毛泽东开玩笑说,哲学可是个难题,可能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当尼克松列举许多具体的国际现象时,毛泽东便客气而又坚定地说:“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谈哲学问题。”基辛格发现毛泽东确有哲人的睿智和机辩。他说:毛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假装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地引导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他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的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毛泽东省略的词句像墙上的人影,虽然是现实的反映,却没有现实的内容。他的话指点了一个方向,但却不规定前进的道路。



  


  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对话,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探询中美友好关系的合理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前景。尼克松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赞成我这次访问的,苏联不赞成;日本是怀疑的,它已经表示了这种怀疑;印度不赞成。所以,我们要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并决定我们的政策,看就全世界来说,我们应如何发展,而不是看眼前的问题。当然,朝鲜、越南、台湾这些问题也要讨论。”尼克松以哲学思维的逻辑性,把中美关系放在国际格局的战略位置来讨论,毛泽东对此极表赞成。

  尼克松:……究竟怎样好,是要日本处于中立和不能自卫的状态,还是在一个时期内让日本同美国具有某些关系,这都是属于哲学范围的问题。……总理指出,他感到美国在伸手,苏联在伸手,那么问题是,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危险,是来自美国的侵略,还是来自苏联的侵略?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

  毛泽东: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



  


  基辛格认为,毛泽东虽然没有公开承诺,但却有着明显的暗示,而正是这个暗示,“消除了美国两届政府的噩梦,害怕中国会武装干涉印度支那。”他说,对毛泽东这句话的前半段,“通过排除法,显然说明苏联是毛泽东在安全方面主要担心的对象。”基辛格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当尼克松提出中国的危险,是来自美国或者来自苏联时,毛泽东并没回答这个问题,而告以:“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如果按照基辛格的“排除法”,毛泽东是在暗示尼克松和基辛格,中美两国既然不会“互相打仗”,那么,在“中、美、苏三角关系”中,苏联便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威胁。

  基辛格之所以将毛泽东与尼克松的对话,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就是因为毛泽东不是从眼前利益来观察中美关系,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中美关系,寻找中美双方共同关心的切入点,以及中美友好关系的共同利益,毛泽东还在谈话中暗示出美国所关心的问题。基辛格说:

  尼克松雄辩地介绍了他从反共立场到今天来北京这一段漫长的路程,所根据的论点是,我们两国外交政策的利益是一致的,两国谁也不威胁对方。毛泽东趁这个机会对于美国的盟国作了一个重要保证:……他说,我们“也不威胁日本和南朝鲜”。在保证中国不会到国外进行军事干涉以及谈到日本和南朝鲜时,毛泽东是在告诉我们,北京不会对美国的主要利益提出挑战。

  压倒一切的魄力

  1975年10月21日傍晚,基辛格在邓小平等陪同下,再次受到毛泽东接见。此时,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极为衰弱,连站立说话都十分困难,他坦率地对基辛格说:“你知道我浑身都是病。我很快就会上天堂了。”看着这个病弱的老人,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基辛格仍然认为:“毛泽东的思想还是清晰而带嘲讽的。 ”他要求毛泽东接见他的夫人及其他随行者,立即得到应允。毛泽东和基辛格夫人握手后,要了一张便条,写下这样的话,说基辛格夫人的个头比基辛格还高。那种神态是那么的亲切和天真。送走基辛格夫人等人后,他们开始正式会谈,毛泽东谈话已十分困难,唐闻生和王海容认真、重复地听着,确认无误后,再用英文翻译出来,有时,毛泽东将他说的话写在纸上,再由她们翻译。毛泽东不时用力做着手势,以强调他谈话中的重点。

  中美两国关系的关键是台湾问题,在1972年起草《上海公报》时,双方就一直为此而纠缠不清,还是基辛格精明过人,提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句话被写入拟稿中的《上海公报》,障碍排除了,《上海公报》才得以发表。毛泽东坚持美国只有同台湾断绝所谓“外交关系”,中美才可能建立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在涉及中国主权的原则问题上,毛泽东寸步不让,毫不妥协。但是,从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扩张的大目标考虑,毛泽东在台湾问题上又表示出极大的耐心。他对基辛格说,世界上的事情不要看得那么死,那么着急干什么呢?台湾就是那么一个岛,一千几百万人,暂时没有台湾也可以。他所更关心的是何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至于中美建交的具体时间问题,毛泽东又说,由你们定,我们不催,你们如果需要就办,如果还不行就推迟下去。基辛格对此印象极深,他说:



  



  毛泽东从来没有对台湾问题表示过不耐烦,没有规定过任何期限,没有进行过任何威胁,或把它作为我们两国关系的试金石。“我们可以暂时不要他们,过一百年再说吧。”“为什么要这样匆匆忙忙呢?”“这个(台湾)问题不是大问题。国际形势才是大问题。”“台湾事小,世界事大。”这是毛泽东多次向我们说明的他关于台湾问题的意思。

  毛泽东饶有风趣地说,我们跟苏联建了交,但关系就不那么好,还不如跟你们的关系好些呢。毛泽东认为,这不是什么重要问题,整个国际问题是重要问题。基辛格理解毛泽东的意思,那就是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害的大前提下,中美两国为了共同对付苏联,中国宁可在台湾问题上耐心等待。毛泽东对基辛格说:“杜鲁门、约翰逊前不久都去世了,过去美国对中国、对越南的政策也已经埋葬起来了。那个时候,你们反对我们,我们也反对你们,所以彼此是对头。”“以前的对头,现在我们的关系是叫什么,Friendship(友谊)。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手握手)!”他还诙谐地说,“你的文件我们是不偷的,(不信)你故意放在那里试试看嘛”,“搞那些小动作没有用,有些大动作也没有用”。

  美国和西方的一些政要在对待苏联的问题上,有着根深蒂固的绥靖思想,总想同苏联妥协,把这股“祸水”引向中国。1972年5月,尼克松就是怀有这样的侥幸心理访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达成第一阶段战略武器协议,国际社会也为之蒙蔽,以为美苏真的会出现“缓和时期”。毛泽东在谈到尼克松的苏联之行,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情绪,他拍打着自己的两个肩膀比划着,嘲讽地说:“我们认为你们做的是从我们的肩膀跳到莫斯科去,这些肩膀现在一点用都没有了。”基辛格在和邓小平会谈时,也有着同样的意思,说什么我们都无所求于对方。毛泽东在会见时批驳道:你和邓副总理争执的时候,你说,我们都无所求于对方,“如果双方都无所求于对方,你到北京来干什么?如果双方都无所求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接待你和你们的总统。”

  “燕子低飞,山雨欲来风满楼。”毛泽东把基辛格比作风雨中飞行的燕子,说:“你不得不忙。当风雨来袭时,燕子就忙了。”“这个世界并不平静,而暴风雨——风和雨——来了。随着风雨的来临,燕子也开始忙碌了。”毛泽东肯定和赞扬基辛格为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他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 (指1971年7月的秘密访华,作者注)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基辛格深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所叹服,他说:“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毛泽东的确能让人体会到力量、权力和意志的共鸣。”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9-2 15:32:20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4楼 发表于: 2009-09-03

宋子文清廉奉公不曾贪污[转贴]

 

     来源: 新华网 

  宋子文日记:“外界于我之毁谤,毫不在乎;为国家民族之责任,淡然处之。”

  人物简介

  1894年12月4日,宋子文出生。

  宋子文(英文:Tse-ven Soong,简称T. V. Soong,1894年-1971年4月26日),原籍广东文昌(今海南文昌),生于上海,父亲宋嘉澍是美南监理会(今卫理公会)的牧师及富商,孙中山革命支持者。与大姐宋霭龄的丈夫孔祥熙,二姐宋庆龄的丈夫孙中山,妹妹宋美龄的丈夫蒋介石关系都很密切。

  

  早年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后到美国留学,1915年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曾于纽约花旗银行见习。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外长。宋子文长时期主理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财务,有人认为他是代表国民党贪污腐败的表征之一。宋子文自负傲慢,与孔祥熙相处不来,一般人都认为宋的财经观念优于孔,孔只是山西票号出身,对于现代财经没太大经纬,但孔的处世态度则较为圆滑,为蒋介石所喜。1944年孔祥熙取代宋子文成为中国银行董事长。1947年傅斯年在《世纪评论》发表了《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全国各地报纸纷纷转载。

  1949年中共建政后,宋子文经香港转到美国三籓市(旧金山)隐居。《亚洲华尔街日报》认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宋子文可能已是全球首富了,一九四三年时, 他的资产估计为七千万美元,曾投资美国通用汽车和杜邦公司。美国作家默尔·米勒采访杜鲁门总统时,杜鲁门气得大骂:“他们都是贼,个个都他妈的是贼(They're thieves, every damn one of them)……他们从我们给蒋送去的38亿美元中偷去7.5亿美元。他们偷了这笔钱,而且将这笔钱投资在巴西的圣保罗,以及就在这里,纽约的房地产。”当年驻美大使胡适给他的评价是“子文,你有不少长处,只没有耐心!”胡适的日记写道:“报纸登出宋子文代行政院长职务。如此自私自利的小人,任此大事,怎么得了!”。1971年4月24日于旧金山一个小型宴会上用餐时,因在食用鸡肉时因误吞鸡骨而被鲠死,终年77岁。

  宋子文生前与张学良是好友,西安事变时,宋子文出面调解有功。张学良晚年评价宋子文说:“宋子文那人的能力并不高,他管财政并不好……宋子文是洋派的,他在财政上并不成功。……他原来是一个汇丰银行的小职员,他并不知道中国财政是怎么回事……他这个用人法子完全是外国式的,并不是咱们中国的,他没人缘,孔(孔祥熙)有人缘。”

  根据宋子文去世后的遗产分割书,他名下的非固定资产为100万美元,不动产价值约400万美元。可想而知,指责宋子文贪污公帑成为巨富的说法更多是源于政治原因的诽谤。

  ---------------------------------------------------

  “宋子文档案”披大量史料 全无“贪污”证据 (来源:新华网)

  今天下午,离开故土60后重返上海的宋子文长女宋琼颐女士在复旦大学宣布,包括照片、电文、信函等一系列珍贵历史资料在内的“宋子文档案”解密,公之于众。这是长期封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四大家族”秘密档案首次向外界发布,地点放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参与了主要的文献编制工作。据悉,今天公布的“宋子文档案”包括三本著作:《宋子文及他的时代》《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宋子文与战时中国》,有中英文对照,向全球发行,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史料,涉及诸多历史秘闻,为解读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宋子文与蒋介石、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被称为民国“四大家族”。他们亡故后,家人将其档案捐赠给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中有个人的日记、电文、往来书信等等。以前,“四大家族”的后人即便同意开放部分资料,也只有少数的学者可在胡佛研究所内阅读和手工摘录,不能复印、拍摄、输入电脑。此次“宋子文档案”的公开,使得这批封存已久的“机密”走出“密室”。

  复旦大学历史系吴景平教授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复旦大学目前正与胡佛研究所联合进行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宋子文档案”面世只是“四大家族”民国“绝密档案”的首批研究成果。今后,在其后人的允许下,希望能够陆续发布其他民国重要人物的档案,其中包括《蒋介石日记》等。

  四次辞职,几乎都与财政有关

  此次公布的“宋子文档案”中,有27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早年宋氏一家在日本的全家福、孙中山委派宋子文担任财政部长的委任状等等,还有70多万字的电文内容。从这些史料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宋子文。

  整个国民党政府的财务系统是宋子文一手建立起来的,他还是中国中央银行的创办人。宋子文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观念开放,务实开明,而国民党内部很多官员对经济运作非常陌生,这种矛盾冲突因此时有发生,为此他也多次与蒋介石闹翻,而且是国民党高层中极少数敢在蒋面前拍桌子的人。1928年—1933年,宋子文曾经先后四次辞职,几乎都与财政有关。

  蒋介石同许多国民党高官热衷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宋对此并不赞同,这也许是他为什么在1933年选择离开政治舞台的原因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宋子文就主张和美国联络,引进欧美的力量。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宋子文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为中国带来很宝贵的国际援助,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再次辞职。

  没有发现宋子文“贪污”的证据

  在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撰写的《宋家王朝》一书中称,宋家王朝聚集了这个时代最大财富的一部分。《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宋子文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然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在宋子文所处的那个时代,不要说全球范围,即便在中国,宋子文也谈不上是最富有的人。

  根据现在发布的宋子文档案,再经有关方面核实,在1940年左右,宋子文的财产为200万美元,到1971年宋子文去世时,加上房产变卖等他的总资产达800万美元,扣除200多万美元税款后,宋子文遗留给夫人张乐怡的遗产为500多万美元。

  晚年的宋子文是个股民,他非常关注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会仔细抄下股票行情。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台湾地区的档案机构以及胡佛研究所的宋子文档案中,还没有发现大家所公认的足以证明宋子文“贪污”的证据。

  回应丘吉尔: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

  熟悉二战的人大多知道,有著名的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殊不知,1943年的5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还举行了一场重要会议———太平洋会议。出席方有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首脑人物。中方代表是时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的宋子文,英方代表是丘吉尔首相。

  太平洋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同盟国各成员国在对德、日法西斯交战中的战略使命。可是,会上却出现一个插曲———

  5月21日的会议上,丘吉尔突然对宋子文说:“听说中国正在向西藏大举增派部队,准备进攻西藏,那个国家现在很恐慌。”宋子文当即回应:“西藏可不是什么独立的国家,中国和英国间所签订的全部条约中,都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当天,宋子文即将此事电告重庆的蒋介石,第二天,蒋介石回电明确答复:丘吉尔的说法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必须坚决反对。

  当时电文内容如下:宋子文21日电:“丘相谓,近闻中国有集中队伍进攻西藏之说,致该独立国家大为恐慌,希望中国政府保证不致有不幸事件发生……文答并未有此项消息,且西藏并非所谓独立国家,中英间历次所订条约,皆承认西藏为中国主权所有。”

  蒋介石22日回电:“丘吉尔称西藏为独立国家,将我领土与主权,完全抹煞,侮辱实甚。西藏为中国领土,藏事为中国内政,今邱相如此出言,无异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对此不能视为普通常事,必坚决反对。”

  “宋子文档案”中提及“西藏问题”

  1943年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一年,英国作为中国的盟国,为何突然干涉中国的西藏问题呢?吴景平说,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英国提出的所谓“迈克马洪线”。当时,英国的殖民大国地位开始动摇,他们迫切要求加强对印度的控制,而中国在西藏与印度有很长的边界线,英国希望增加在西藏的影响力,保证殖民地的安全。但英国的这一做法,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

  吴景平还透露,“宋子文档案”中还有一个地方谈及了“西藏问题”: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占领后,中国抗战的运输大动脉出现了问题,中方曾向同盟国提出要求,修建一条由四川经西藏,再由西藏到印度的公路,重建“生命线”,然而,一些国家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没有采纳中方的建议,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方的抗战物资只能依赖“驼峰”空中运输。吴景平分析认为,认为,65年前这段尘封的历史再次证明,中国拥有西藏主权,不容质疑。

  《蒋介石日记》等有望陆续公布

  吴景平透露,“宋子文档案”只是“四大家族”秘密档案的第一集,复旦大学正在努力争取发布秘密档案的第二集、第三集……2005年,蒋家后人把蒋介石、蒋经国两人的日记等大批珍贵史料全数交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管整理。目前,复旦大学正在与有关人士接洽,希望能让蒋介石的日记早日全部公开,并首先在大陆出版。

  自2004年起,吴景平曾多次前往胡佛研究所,查阅了已获准开放的《蒋介石日记》,获得了许多以前从未公开的资料。如60多年前中英已涉及香港问题的谈判。1942年—1943年,中国与英美等国讨论废除旧的不平等条约,并且签订新的平等条约。在谈判过程中,英方提出,对海外殖民地的归还暂不作考虑。吴景平在蒋介石1942年12月30日的一篇日记里发现,蒋介石一方面对英国的态度感到“此可忍孰不可忍”,但又写道:“只要正约签订后,则九龙香港必为我军先行进占,造成事实,虽无文字之保留,亦何妨耶。”就是说,蒋介石曾经大胆设想,在盟军反攻时,中国及时派兵进入香港,接受日军投降,造成中国收复香港、香港回归的既成事实。

  “四大家族”档案解密有何意义?

  “四大家族”秘密档案解密,有何现实意义?吴景平认为,从史学的角度看,这些资料的公开,可以修正以往文献的错误,有助于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从而对历史人物作出更客观的评价。从另一方面看,这些资料记载了我们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问题,获取很多重要信息和经验教训。

  事实证明,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事件,与现在仍然产生着联系,发生着作用。比如说,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等,深入研究秘密档案,既是回顾历史,又将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吴景平说:“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四大家族’的秘密档案,不应仅仅属于胡佛研究所,也不仅仅属于他们的后人,而属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

  真实的宋子文:绝非亿万富翁,晚年股海沉浮

  南方周末记者 朱强 甄晓菲 发自上海

  “外界于我之毁谤,毫不在乎;为国家民族之责任,淡然处之。”——宋子文日记

  作为宋曹琍璇的大伯父,宋子文在近代史上一直备受争议,外界认为他在抗战及中国内战期间利用蒋宋家族的联姻关系弄权敛财,导致蒋介石和国民党在1949年失去大陆政权。在中国大陆,他是一个基本被否定的人物,“中国四大家族”的代表之一、官僚资本及国民党英美派的代表和“内战罪犯”。

  1985年,美国出版的《宋家王朝》一书,开篇就称:“宋家王朝聚集了这个时代最大财富的一部分,《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据说他是全球最富有的人’。” 该书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利用联邦调查局1950年代对宋氏家族财产调查的有关档案,指出宋子文在中国聚敛个人财产达数亿美元。美国国会也曾经为此召开过听证会,可最后不了了之。

  这一连串的负面影响令宋氏家族极为被动。宋子文档案2004年全部公开之后,史学界能否通过其中的一些原始文件和直接证据厘清历史****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对宋的功过是非评价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宋曹琍璇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对此用语甚多,而且强烈为宋子文鸣不平。

  她说,美国税务管理局拥有全美华人的存款资料,宋子文档案中有他自拟的财产清单和纽约财产法庭关于其个人遗产的分割执行书等文件,通过核查对比即可了解****。1951年,美国国务院要求宋子文、孔祥熙公开自己的财产,结果宋为五百多万美元,孔为八百多万美元,孔宋家族此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消息,但媒体极少报道。

  “做了这个工作之后,我对自己的家族很有信心,我们一直生活在被扭曲抹黑的状态之下,如果我们真的没有做那些事情,公开只有好处,因此我一直期盼着这些档案能够开放,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可以还给家族一个清白的证明。”宋曹琍璇表示,她本人及家族非常支持史学家去胡佛档案馆研究宋子文,“里面有详细的交待 ”,“这对我们家属来讲是很安慰的事”。

  胡佛研究院根据宋子文档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1940年代,宋作为蒋介石派驻美国华盛顿的外交使节,殚精竭虑地游说各方政界要人,后来利用娴熟的公关技巧进入白宫权力中心,获得罗斯福总统的信任,成功地为中国军事和财政争取到巨额援助,也使中美关系得到较大改善。

  当宋曹琍璇接触到这批档案时,一度被繁琐枯燥的公文折腾得失去耐心,后来她才慢慢明白了抗战的艰苦,“军费要支出多少,需要多少钱购买棉布做鞋子和军服,某省市需要多少拨款等等内容极多,当时国家怎么这么穷呢?”

  为了争取美援,宋子文1941年建立了中国国防供应公司,“这个公司职员大部分都是美国人(罗斯福总统的叔叔Frederic Delano受宋之邀,成为公司主席),美国人不是傻瓜,上亿美元的借款给了你,就要监督你是否用在抗战打仗上,如果宋先生真的贪污,这个公司就不可能用那么多美国人。”

  蒋介石英文不好,但拥有所有外交事务的决策权。因此,宋子文作为当年“ 世界上惟一一个长驻他国的外交部长”,在抗战时与蒋的来往公文电报极为频繁,有时每天多达数十封,其重要决定也都取决于蒋。“我嫁到宋家之后,褒贬都听过。看完宋先生的档案以后,我感到非常骄傲,因为宋家替国家做了非常多有利的事,那些谈论国家大事的公文电报就是一个证明。”

  目前胡佛研究院已把这些电报译成英文,对西方了解战时的中国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当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950 年,宋子文辞去(台湾)中国银行董事长职务,宋曹琍璇在其档案中发现了如下记录,“外界于我之毁谤,毫不在乎;为国家民族之责任,淡然处之”,这令她非常感动:“从前人家怎样讲他,我完全没有能力分辨,但是现在看了他完整的档案,我认为他是一个有国家使命感的人,不但忠于国家,对自己的要求也很干净。他没有不能交代的事情。”

  过去是负面人物,近年渐有客观的评价

  南方周末:宋子文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海内外史学界对他有何基本评价?近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景平:宋子文过去是一个基本被否定的人物:“四大家族”的代表之一,“内战罪犯”,国民党的亲英美派等。近年渐渐有了客观的评价。“治史如断狱”,我认为对宋子文的历史功过不应简单化处理,应当在根据基本历史事实、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判。比如,宋子文是国民党内部的务实开明派,比较西化,对建立近代中国较完整意义上的财政金融制度,对遏止日本对华侵略、寻求国际援助、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民党执政台湾时期,宋子文作为党内代表人物,官方禁止对其公开批评;民进党上台后,对国民党政权的评价则出现另一种倾向,不顾史实,只从意识形态出发,一概否定,比如说你是外来政权、贪污腐败等等。目前的台湾,对民国史及其代表人物,缺乏进行客观研究的环境,而且已经很难获得官方资助。

  “宋子文绝不是什么亿万富翁”

  南方周末:《宋家王朝》披露,宋子文的资产多达数亿美元,他的档案中对此有没有记录或特别说明?

  吴景平:宋子文档案对此有非常清楚的统计与记载。宋用钢笔亲笔书写了他自己名下的资产是多少,包括哪一项债券值多少钱等等;他的妻子张乐怡则分开记录。我印象中,他去世时档案中的记载其总资产为七八百万美元,包括房产,绝不是什么亿万富翁。

  宋子文档案显示,他对自己持有的有价证券的市价波动情况非常敏感,经常记录涨跌的具体数字,这些对财产细微变化的关注,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巨富。另外,他在任驻美代表、外交部长期间,公务费实际上很有限,比如他在美国成立的国防供应公司要租房,雇佣不少外国员工,政府提供的经费远远不够日常开支。怎么办?档案显示,宋要求中国银行在他的个人账户内拨出这笔款,以维持国防供应公司的运作。另外,他的档案中保留着一封财政部给宋的公函,说你现在的级别是外交部长(1941年末宋任外交部长),给你的工资及驻外津贴都要补差,数额是多少多少。宋回信说,据他了解,这种补差是不符合规定的,特让下属予以退还并请查收。这些档案资料不仅来自宋本人,还有交办人的记录,比如他的秘书。

  总之,宋的档案相对保存得比较完整,与诸多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的文件都有原件或复件保留,价值比较高。

  南方周末:对宋子文恶评最多的就是包括他在内的四大家族贪污腐败,间接导致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彻底失败。

  吴景平:国民党在大陆垮台的原因很复杂,腐败只是其中之一,根本原因还是体制方面的。孔祥熙的档案尚未公开,暂且不说。宋在抗战时期并不主持财政,他在1933年辞去中央银行总裁和财政部长职务,这两个职位至1944年年底一直是孔祥熙担任的。孔把财权紧紧抓在手中,后来连蒋介石都对此不满。蒋的日记记载,孔连政府到底有多少外汇储备都不告诉他,导致蒋对美国依赖度的政策上发生误判,蒋在日记中说,如果早点知道实情,就不会过分依赖美国。

  孔祥熙连国库的家底都不告诉蒋,更不要说宋了。抗战时期,宋、孔其实是非常对立的。孔是行政院副院长、央行总裁,凡达成的美国对华借款和财政援助都是他在把持。据宋子文档案中记载,宋对孔的作风深表不满,包括他在美国促成一项借款协议,孔立即回复说,接下来你不要管了,这是我财政部的事。1942年,中美达成5亿美元借款的协议签订后没几天,孔祥熙就宣布要动用2亿美元,用于发行美金债券。美国方面大吃一惊,质问中方动用这么大一笔借款,怎么事前不打招呼,就向媒体宣布了。宋也很生气,致函蒋介石说以后争取美援的事情我不管了。这件事说明,宋如果要在抗战时期用不正当手段侵吞贪污美国对华借款和援助,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富强也是宋子文的抱负

  日期:[ 2008年5月25日 ] 版名:[ 阅读周刊 访谈 ] 稿源:[南方都市报]

  

  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 《宋子文与他的时代》,吴景平、郭岱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88.00元。《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1940-1943)》,吴景平、郭岱君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55.00元。《宋子文与战时中国(1937-1945)》,吴景平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35.00元。

  

  1944年12月18日,宋子文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此前两周,他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照片上的小字为“通往胜利的路在峭壁之上”。

  年近花甲的吴景平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内最权威的宋子文研究专家。2005年以来,吴景平数次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阅读抄录收藏在该院的宋子文档案。同时他与宋子文长女冯宋琼颐建立联系,促成了冯宋琼颐在阔别中国大陆60年后的首次回归。以宋子文为研究对象的首批三部著作也于近日面世,全部使用胡佛研究院所藏宋子文档案以及宋氏家族提供的图片资料,吴景平是最主要的编者。

  胡佛研究所最重要的收藏

  南方都市报:胡佛研究所将蒋介石日记和宋子文档案看作他们最重要的收藏资料,它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

  吴景平:胡佛研究所也有一些其他民国人物的档案,如张公权即张嘉璈档案,他担任过中国银行总经理,后来担任过铁道部长、交通部长。但是,他的历史地位、经历远不如宋子文那样显赫和重要。以往我们说起民国历史,总会提到蒋宋孔陈,他们是最高层次的。宋子文的个人档案都在胡佛研究所。孔祥熙的档案两年前刚刚进了胡佛研究所,到目前还没有开放,对它的整理也是最近刚到尾声。从我们对孔祥熙档案目录的初步了解,可以判断主要是一些公务方面的文件,涉及到以往完全不知道的领域的,不是太多。宋子文的档案就不同了,因为记载了他生平涉及到的很多重要问题的有关经历。比如保留了他和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等几位盟国最高领导人之间非常机密的会谈记录、往来函电,这些又是以往公布的档案中所没有的记载,与以往的档案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

  南方都市报:你是研究宋子文的专家,在你的角度,或者说在史学界的角度,胡佛这批档案带来了什么新的发现?

  吴景平:可以说有相当多的发现。以往我们对宋子文的认识恐怕还处于一个宏观的层面,虽然可以把他跟蒋介石和孔祥熙区别开来,但是要把宋子文和他自己区别开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具体事务上、跟不同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丰富性,不看宋子文档案是不可能了解的。因为宋子文档案保留了宋子文和数以百计的中外要人之间的往来资料,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包括美国的很多政界高层、企业界、媒体和其他领域的重要社会人士,还有一些成为他私人朋友的。而且它涉及到的时间非常长,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初他去世,记载了跨越四十年左右的交往。另外宋子文档案还大量保留了他公务活动方面的档案,他曾经做过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董事长、蒋介石的私人代表、外交部长、行政院长,最后是广东省政府主席,都是比较具有延续性和特殊、重要的角色。档案记录了他在这些职位上所处理过的公务中的特定事务,以及他对这部分事务的见解和看法。这使得我们对相关时间段的历史,特别是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以及中国跟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或者有了深化,扩展了领域,或者填补过去认识的空白,纠正一些不确切的地方。

  南方都市报:胡佛这批档案的公布是否改变了史学界对宋子文一直以来的研究结论?

  吴景平:从这些史料的公布到学者有充分的时间来使用、研究它,形成学者们新的看法或者修正原先的看法,这都需要时间。另外,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出版的三本书涉及到的只是宋子文档案中的一小部分,整个宋子文档案约有十余万份文件。根据非常小的部分内容,可以反映出某个特定时段或者特定问题,可以从宋子文和蒋介石的电报中看出,可以对以往的认识进行修正。但是从更宽泛的领域来看,它只能解决一些初步的问题。所以我们确定了一个“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文献研究系列”,打算较全面地发掘使用整个胡佛研究所所藏的档案。当然我们要有更开阔的视野,要用更多海外的档案文献。通过国际交流、国际合作的途径,来拓展和深化我们对近代中国的研究。

  宋子文的财产只有百万美元

  南方都市报:在这批胡佛资料的基础上,你能概括一下宋子文在这一阶段的贡献吗?

  吴景平:抗战爆发以后,寻求外援、开展外交这个日益重要的问题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时候,宋子文走到了第一线。特别对美外交成为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当时的其他国家都先后陷入了战争状态,自顾不暇,无法为中国提供更多援助的时候,美国毕竟远离战火、远离战场。但是要获得美国的援助并不容易,这需要美国能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识到中国抗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抗战的具体需要。


   这需要做大量的外交工作,首先要获得美国总统的支持,然后是与各主要的职能部门进行具体的协商沟通,从国务院、财政部到军方、生产兵工物资的厂商、运输部门、银行部门等等,从达成援助的协议,到最后把这些货品安全地运回中国,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关于这些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今天不看这些历史资料的话,是完全不能想象的。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当时做这些工作确实是中国抗战的特殊需要。

  应当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像宋子文、顾维钧这些外交家,他们所做的具体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现在海峡两岸的关系、国共的关系的历史尘埃已经落定,大家可以正确的心态向前看,创建双方更好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客观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历史,看待历史中涉及到国共关系中重要的人物与事件,这就是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因为今后的发展都是以往的延续,我们的自信心、科学公平的态度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上体现出来。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过去,我们的后人也不能这样来对待我们。

  南方都市报: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解放前“四大家族”是中国最显赫、最富有的家族,他们占有大量的财产,甚至使整个中国陷入极端的贫弱。但这本书里公布的情况似乎不是这样:宋子文逝世后他与太太名下的财产,各自只有一百多万美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出入?

  吴景平: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为什么失败呢?国民党统治的最后几年,整个社会的危机全面爆发,政治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府的信誉完全扫地。人们对国民党的统治再也无法忍受了,这个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我们仅仅说这是由于几个人的贪腐而造成的,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更不要说要求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事实作出基本的评价了。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对失败者作一个客观的了解呢?更何况如果从一个更长远的时段来看,这毕竟是中国人之间的内战。任何人都好,即使是国民党,只要曾经为国家、人民做过有益的工作,我们都要承认。反过来,即使是反面人物,我们也不能任意给这些人摸黑,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当时的国民党统治下的一般民众对豪门的腐败、特权是非常不满、深恶痛绝的,这也是当时社会信心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具体到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我们要点明他们每一家或者每一个人究竟做了什么,怎样做的,为什么能做到这种地步?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我们都应该实事求是。我们今天来看这方面问题最初的文本,要注意它有没有说明是什么时候开始贪腐的?以什么手段?留下的原始记载是什么?不能只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说他贪腐就行了。在整体的判断上,国民党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对统治的失败承担责任,应该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危机承担历史的责任。我觉得这是完全正确的。关于对国民党统治的体制性、阶级属性的基本判断,我没有提出新的观点。但问题是,我们如果要评价个人的历史功过,就必须把他放在一个大的历史时代环境下,包括个人意志无法抗拒的部分。

  另外我认为评价历史个人的功过,实际上也在检验我们这一代人在面对复杂历史问题时,是否依然沿用一些简单的做法。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们这些高层的经历也是挺坎坷的。宋子文就是几上几下,和蒋介石之间的恩恩怨怨,怨的部分更多,分歧、争执比较大,这恐怕是我们以往所不了解的。我们以前往往把他们视为一个整体,捆绑在一起,没有任何差别,都是一般黑,但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为什么1949年以后宋子文对国民党政权不抱任何希望了呢?原因就在于这个政权运作到后期,它和人民的关系、它与社会进步的潮流已经完全脱节了,它内部的矛盾已经发展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地步,无法再通过内部的调适来化解矛盾了。我认为不管宋子文和蒋介石的关系好坏与否,他在当时的表现怎样,我们都要客观对待。对这些问题我们越是采取这样的态度,我们就越能更好更客观地来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他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

  南方都市报:正如你所说,宋子文是“两朝国舅”,但却最终与蒋介石闹翻。宋与蒋的根本矛盾在哪里?

  吴景平:蒋介石与宋子文的矛盾,同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矛盾,属于不同性质。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矛盾是敌我矛盾,汪精卫最后走向了中国、中华民族的对立面,走到了日本侵略者那边。而蒋介石和宋子文在这点上始终是一致的,对外敌入侵的态度非常清楚。所以虽然在战前宋子文对蒋的意见非常大,1933年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所有职务,但是等到抗战爆发以后,国难当头,获取外援面临的困难越来越严重,他就感觉到自己应该站出来了。他与美国各方都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他认为应当把这些资源都贡献给国家民族和政府,这是他肯站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到了后期,他看到国民党的统治迅速走向没落,他也感觉到了危机意识。

  蒋与宋的矛盾,最根本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应当说宋子文更加了解近代民主的观念和理念,更了解国家、社会、公众各方面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更代表近代化的趋势。但是,其实他在当时那种环境中也没有其他的选择。由于宋子文与蒋介石基本理念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使得他们产生了分歧。对于宋子文,让他做无法做下去的事情,他就一定不会做的。要抛弃原则来一味迎合蒋介石,宋子文最终是不会愿意的。

  南方都市报:你说过,宋子文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失败,他的悲剧在于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这么说?

  吴景平:宋子文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去了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又在花旗银行实习过,回国以后也在孙中山手下工作过。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有一个很好的专业训练背景。姐姐是宋庆龄,姐夫孙中山是他走上政治道路的最初引路人。他也亲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其间和毛泽东、周恩来及其他中共高层人士都是有接触的。他们都参加过国民党“二大”,还跟宋庆龄、毛泽东等人开会讨论过一些重大的问题。

  在经历后来的社会变迁、政治动乱、国共纷争之后,宋子文的政治选择没有像宋庆龄那样坚定,出污泥而不染。但宋子文确实也是希望用自己在经济方面的专长,使得中国富强起来,让中国的问题得到解决,这可以说是他实现抱负的寄托。虽然他逐渐认识了国民党政权的问题,几次提出辞职,但是除此之外,对他而言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不能苛求他完全站在工农大众这一边,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宋子文提出过很多关于实现中国的经济现代化、金融的现代化的想法,包括具体措施和基本制度,他都有考虑,包括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当中国在国际上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国共两党还不能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识的时候,很多人就是悲剧人物。对于国共关系的历史问题,当代人、后人应当而且完全可能高瞻远瞩,从整个中华民族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来化解这些问题,其中能不能正确对待历史就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南方都市报:在研究宋子文的时候,你感到压力大吗?

  吴景平:我认为对待历史要实事求是,这也是中国****早就明确的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使我有了学术研究的信心,只要我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从历史研究、做学问的基本准则出发就行。我没有任何预设,比如必须把宋子文拔高或者贬低到某个地步,没有这样的预设。我有一分史料、一分依据,就说一分话,这使得我足以在任何场合有自信心。我不会为了拔高历史人物而违背一些基本的业已清楚的史实,所以我认为研究宋子文不存在压力的问题。

  但是有难度,我认为难度很大。比如对“四大家族”的贪腐问题,你要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包括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国民党高层,对以往被通常已经有定论的这些人物,要作出一些新的评价,或者要有新的史料、依据来检验它,难度都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今天仅仅按照某份报纸的观点来提出判断是不行的,报纸各种各样,而对同一件事情,大家也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史料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这要完整地掌握大陆、台湾、海外的史料之后,才能作出判断。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认为已经看过了有关宋子文的全部档案文献。因为其他地方还有关于他的文献,大陆、台湾方面都还有。

  现在我们逐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主要功过,与以往相比,我们有信心做得更科学、客观一些,但这是一个过程,而且不是靠我个人可以解决的。这不只是某个人的事情,我认为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者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研究宋子文档案、研究宋子文,它更大的意义、价值在于说明在国家、民族经历的苦难的、曲折的、不平凡的岁月中,有太多重大的问题需要梳理和总结。涉及到要对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同样应当非常慎重,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

宋子文

宋子文

 1945年,宋子文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言。

宋子文的夫人张乐怡和宋子文照片

  

 1950年代初,宋子文夫妇与女儿、大女婿合照。前排左起:小女儿瑞颐、大女婿冯彦达、大女儿琼颐、二女儿曼颐

发表于 2008-12-5 08:31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9-3 15:02:12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5楼 发表于: 2009-09-03

2角硬币价值3000元[转贴]


  10月25日下午,在福州工作的廖先生想到家里有一大堆硬币,放着很麻烦,便把硬币拿去购物。在收银台,超市收银员拒收其中一枚2角硬币。“收银员说这枚硬币面值2角,没见过,不收。”廖先生说。

  “我忘记是什么时

  候拿到这枚硬币的。”

  记者在廖先生家看到了这枚2角硬币。硬币色泽为金黄色,直径约20毫米,正面显示稻穗齿轮图案,背面国徽下有横排“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硬币边缘呈锯齿状,发行年份为1980年。让人惊奇的是,这枚2角硬币中“贰角”两个字的写法和现今还有些不同。

  经过查找相关资料,廖先生的这枚硬币属于我国发行的唯一一种两角面值的硬币。1980年4月至198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的硬辅币,一套四枚,面值分别为1元、5角、2角、1角。1980年版的贰角硬币“贰”字的两横是放在“弋”的上面,但中国人民银行至今没有宣布为错版。旧式“贰”的写法有八种,这种写法也是其中的一种。该硬币发行数量较少,2001年7月1日已停止流通。进入收藏市场的这种硬币具有一定收藏 价值,目前的市场价格在3000元左右。 江南时报》11.2 陈坚文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9-3 16:12:01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6楼 发表于: 2009-09-05


各地土特产一览表[转帖]

 

1、北京市
  北京鸭梨、京白梨、白鸡、烧鸭、油鸡、果脯、北京蜂王精、北京秋梨膏、茯苓夹饼、北京酥糖、六必居酱菜、北京织毯、北京雕漆、景泰蓝、北京玉器、内画壶、北京葡萄酒、北京白凤龙、安宫牛黄丸、虎骨酒、京绣、桃补花、涮羊肉、北京酸菜、大磨盘柿、密云金丝小枣、少峰山玫瑰花、门头沟大核桃。

2、上海市
  南汇水蜜桃、三林糖酱瓜、佘山兰笋、松江回鳃鲈、枫泾西蹄、城隍庙五香豆、崇明金瓜、南桥乳腐、高桥松饼、嘉定大白蒜、嘉定竹刻、崇明水仙花、硕绣、兰印花布、张江腰菱、南翔小笼馒头、鼎日有福建肉松、新长发糖炒栗子、稻香村鸭肫肝,浦东三黄鸡。

3、天津市
  天津小枣、天津木雕、天津风筝、天津对虾、天津地毯、天津红果、天津泥人张彩塑、天津板栗、天津砖刻、天津核桃、天津鸭梨、天津剪纸、天津漆器、牙雕和玉雕、耳朵眼炸糕、红小豆、沙窝萝卜、杨柳青年画、“狗不理”包子、茶汤、桂发祥麻花、桂顺斋糕点、银鱼、盘山柿子、紫蟹、锅巴菜、葡萄啤酒、王朝牌半干葡萄酒、长城牌玫瑰肠、迎宾牌火腿肠。

4、重庆市
  九园包子、三江牌合川桃片、山城夜食、山城牌金钩豆瓣、天府可乐、木洞桔饼、双鸭牌永川松花皮蛋、永川牌豆豉、东原铁锅、白市驿板鸭、吴抄手、玫瑰牌油酥米花糖、荣昌折扇、荣昌夏布、荣昌陶器、柑桔橙柚、重庆火锅、重庆曲酒、涂山香肚、茶花牌玻璃器皿、峨眉牌重庆沱茶、菊花牌冰糖麻饼、静观牌麸醋、蝶花牌怪味胡豆。

5、辽宁省
  辽宁苹果、辽西秋白梨、榛子、山楂、辽阳香水梨、北镇鸭梨、大连黄桃、孤山香梅、香蕉李、软枣、狲猴桃、板栗、对虾、海参、海带、文蛤、鲍鱼、扇贝、贻贝、大连湾魁蚶、香螺、梭子蟹、紫海胆、蛤蜊岛沙岘、裙带菜、大骨鸡、昌图豁鹅、水貂、紫貂、柞蚕、柞蚕丝绸、关外米仁、酸枣仁、什锦小菜、塔城精制陈醋、烟草、天女木兰、丹东杜鹃、五味子、人参、鹿茸、细辛、抚顺琥珀工艺品、抚顺煤精雕刻、岫岩玉、沈阳羽毛画、锦州玛瑙雕刻、大连贝雕画、辽砚、绢花。

6、吉林省
  人参、园参、人参烟、人参再造丸、党参、五味子、贝母、细辛、木通、天麻、黄芪、龙胆、草苁蓉、甘草、刺五加、桔梗、山葡萄、通化葡萄酒、长白山葡萄酒、越桔、越桔酒、苹果梨、猕猴桃、猴头、黑木耳、梅花鹿茸、熊胆、李连贵熏肉大饼、鼎丰真糕点、朝鲜族冷面、吉林白肉血肠、清蒸松花江白鱼。

7、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地毯、驼毛、山羊皮、灰鼠皮、猞猁皮、鹿茸、王府肉苁蓉、党参、枸杞、黄芪、黑木耳、发菜、鹿胎、麝香、熊胆、水獭、旱獭皮、驼形蒙古组合刀、蒙古族银器。

8、山西省
  晋祠大米、沁州黄米、大同黄花、平顺花椒、山西潞麻、垣曲猴头、稷山枣、临漪石榴、汾阳核桃、清徐核桃、山楂、山西党参、黄芪、上党连翘、平陆百合、汾酒、竹叶青酒、玉屏酒、昌蒲酒、蔺泉香酒、桑落酒、太谷饼、闻喜煮饼、平遥牛肉、临漪酱玉瓜、侯马蝴蝶杯、大同皮毛、大同地毯、大同铜器、云冈绢人、平遥推光漆器、大同沙棘。

9、甘肃省
  发菜、薇菜、蕨菜、康县木耳、兰州百合、黄花菜、甘谷辣椒、兰州香桃、临泽红枣、河西沙枣、沙棘、陇南猕猴桃、陇南甜柿、天水花牛苹果、冬果梨、软儿梨、兰州白兰瓜、苦水玫瑰、紫花苜蓿、芨芨草、黄芪、岷县当归、沙漠肉苁蓉、锁阳、甘草、祖师麻、滩羊和滩二毛裘皮、陇南春和金徽大曲、张掖南酒、冰州曲酒、红川特曲、临夏黄酒、酒泉夜光杯、天水雕漆、兰州刻葫芦、洮砚、兰州水烟。

10、青海省
  雪莲花、青贝母、秦艽、西宁大黄、冬虫夏草、柴达木枸杞、西宁地毯、鹿茸、蕨麻、青海菜花蜜、青海白磨菇、昆仑彩石。

11、广西壮族自治区
  罗汉果、沙田柚、荔枝、香蕉、柑橙、金橘、木菠萝、菠萝、桂圆、芒果、山楂、山葡萄、恭城目柿、黄皮菜、灌阳红枣、扁桃、猕猴桃、白果、八角茴油、香菇、甜菜、甘蔗、白糖、玉林优质谷、薏米、东南墨米、环江香粳、靖西香糯、木薯、桂林花桥牌辣椒、桂林三花酒、广西动物药酒、蛤蚧、灵香草、金银花、桂皮、灵芝菌、安息香、田七、茯苓、漓江鱼、府州桂花鱼、桂林烧乳猪、桂林刺绣、壮锦、毛难族花竹帽、钦州昵尖陶器、桂林美术陶、桂林山水国画、桂林羽绒及其制品、漓江鹅镟石雕与石画、环江凉席。

12、广东省
  凤凰菜、五指山菜、九峰白毛菜、英德红茶、荔枝、槟榔、黄登菠萝、杨桃、菠萝蜜、荔枝蜜、香蕉、椰子、龙眼、木瓜、话梅、潮州柑、何首乌、广彩、广绣、广雕、枫溪陶瓷、麦秆贴画、潮州抽纱、金漆木雕、潮绣、端砚、织金彩瓷、石弯美术陶瓷、椰雕、香包、新会葵扇、广式点心、广式腊味、清平鸡、东江盐焗鸡、三黄胡须鸡、太爷鸡、潮汕膏蟹、沙井鲜蚝、万宁燕窝、海龟、长春酒、透明马蹄糕、沣塘马蹄粉、纯正莲蓉月饼、吴州海蜇皮、东莞腊肠、沙河粉、拉肠粉、及第粥、春饼、盲公饼、油头烙饼。

13、福建省
  枇杷、龙眼、荔枝、菠萝蜜、坪山柚、文旦柚、橄榄、天宝香蕉、凤梨、柑橘、海田鸡、金定鸡、扇贝、鲍鱼、东山龙虾、津浦对虾、紫菜、武夷岩茶、铁观音、福州茉莉花茶、古田瓶栽银耳、香菇、凤尾菇、福建蜜饯、馆溪蜜柚、漳州芦柑、闽笋、石狮甜棵、安海捆蹄、蚝煎、清泉茶饼、七星鱼丸、佛跳墙、龙眼木雕、惠安石雕、德化瓷器、改良竹编、香珠香袋、马蔺草编、平潭贝雕、寿山石雕、角梳、纸伞、福州软木画、福州脱胎漆器、八宝印泥、漳州木偶头、漳州棉花画、漳绒、厦门珠绣、漳州贝雕。

14、浙江省
  西湖龙井花茶、金奖惠明茶、平水珠茶、江山绿牡丹茶、天月清顶茶、华顶云雾茶、硕清紫笋茶、浙江络麻、杭菊、浙贝、白术、白芍、元胡、玄参、麦冬、镇海金橘、温州瓯柑、奉化水蜜桃、萧山杨梅、超山梅子、塘栖枇杷、义乌南枣、昌化山核桃、长兴白菜、金华佛手、湖州雪藕、龙泉香菇、天目笋干、绍兴霉干菜、绍兴香糕、西湖藕粉、宁波汤团、绍兴腐乳、嘉兴五芳斋粽子、绍兴麻鸭、叫花童鸡、糟鸡、金华火腿、平湖糟蛋、西湖醋鱼、龙井虾仁、西湖莼菜、茴香豆、茶油青鱼干、柯桥豆腐干、龙山黄泥螺、西店牡蛎、绍兴黄酒、严东关五加皮酒、浙江丝绸、宁波绣衣、瓯绣、萧山花边、双林绫绢、杭州绢锦、瓯塑、西湖手杖、变色釉瓷、仿南宋官窑瓷、龙泉青瓷、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泥金彩漆、西湖绸伞、湖州羽毛扇、杭州五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杭州竹篮、西湖天竺筷、善琏湖笔、宁波草席、宁波嵌镶、浙江竹编、金丝草帽、富阳土纸、龙泉宝剑。

15、江苏省
  南京:雨花石、南京云锦、南京板鸭、南京桂花鸭、南京彩灯、香肚、南京剪纸。
  苏州:六神丸、太湖莼菜、银鱼、丝绸、红木雕刻、宋锦、苏灯、苏扇、苏绣、苏州湖笔、卤汁豆腐干、茉莉花茶、浒关草席、桃花坞木刻年画、琢玉、碧螺春茶叶、稻香村茶食、阳澄湖大闸蟹、蜜栈。
  扬州:扬州玉雕、扬州刺绣、扬州绒花、扬州剪纸、扬州菜肴、扬州酱菜、扬州漆器、长毛绒玩具。
  镇江:工艺彩灯、丹阳面塑、丹阳封缸酒、水晶肴蹄、东乡羊肉、扬州柳器、刀鱼、纯正香麻油、金山翠芽茶叶、香醋、酱菜、鲥鱼。
  常熟:山前豆腐干、水蜜桃、叫化鸡、花边、宝岩杨梅、金扑蟹、桂花酒、鸭血糯、绿毛龟、盘香饼、虞山绿茶、虞山松树。
  徐州:山楂糕、小孩酥糖、丰县红富士苹果、羊方藏鱼、沛县冬桃、鼋汁狗肉、捆香蹄、徐州玉雕、窑湾绿豆烧、银杏、青方腐乳、原甜油。
  淮安:大头茶、文档蟹黄汤包、茶馓、淮城蒲菜。其他:云雾茶、雨花茶、宜兴毛笋、如皋白园萝卜、香芋、薄荷脑、泰兴白果、宜兴板栗、高邮双黄蛋、太湖大曲、太仓肉松、太仓糟油、藕粉圆子、阜宁大糕、伍佑糖麻花、无锡肉骨头、靖江肉脯、如皋火腿、黄桥烧饼、伍佑醉螺、白蒲茶干、宜兴紫砂陶器、惠山泥人、贝雕画、常州梳篦、南通蓝印花布、太湖石。

16、江西省
  景德镇:瓷器、瓷板画、山珍食货、乐平狗肉、竹编工艺瓷、桂花鲜姜酱菜、浮红茶叶、趸糖。
  南昌:三杯鸡、李渡高粱酒、茉莉南昌银毫、南昌玉雕、烫金旅游香扇、瓷板彩画像、珠格枇杷、绢扇、藜毫腊肉、雪枣坯。
  其他:南丰蜜橘、上饶早梨、猕猴桃、云雾毛尖茶、婺源绿茶、万年项米、信丰红瓜子、鄱阳湖银鱼、龙兴铺灯芯糕、兴国牛皮糖薯干、安福火腿、南安板鸭、九江桂花茶饼、上饶大曲酒、四特酒、麻姑酒、李渡毛笔、修水精砚、玉山罗纹砚、婺源墨、江西土纸、尖峰水竹凉席、万载夏布、万载花炮、宜春脱胎漆器。

17、山东省
  曲阜:孔府家酒、尼山砚、圣府蜡烛、圣府糕点、圣府名酒、大果旦杏、纪庄大青梨、扶兴和毛笔、姚村凉席、楷雕、碑帖。
  济南:玉记扒鸡、羽毛画、芦笋、油旋、明月香稻、面塑、鲁绣、“福”字牌阿胶。
  其他: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苹明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大泽山葡萄、泰安板栗、曹州牡丹、平阳玫瑰花、莱州月季、淄博美术陶瓷、博山内画瓶、潍县杨家埠木板年画、青岛贝雕、山东抽纱刺绣品、烟台草制工艺品、青岛啤酒、味美思、金煲白兰地、烟台红葡萄酒、至宝三鞭酒、青岛白葡萄酒、海参、鲍鱼、德州扒鸡、高密蜜枣。

18、安徽省
  歙县:歙砚、徽墨。寿县:八公山豆腐、郝圩酥梨、香草、银鱼、大救驾(糕点)。
  毫州:万寿绸、古井贡酒、白芍、阿胶养血膏、毫菊、剪纸。
  其他:苏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砀山酥梨、黄水猕猴桃、来安花红、黟县香榧、黄山石耳、大别山木耳、巢湖银鱼、杏花村酒、口子酒、符离集烧鸡、顾桥陈醋、元为熏鸡、蚌埠玉雕、徽州砖雕、芜湖铁画、阜阳剪纸、青阳折扇、龙舒贡席、芜湖剪刀、池州白麻纸、怀远石榴、宣州板栗、天柱剑毫、九华山黄石溪毛峰、桐城小兰花茶、萧县葡萄、三潭枇杷。

19、河北省
  承德:山楂、水晶饼、丝糕、吉祥菜、沙棘、坎上酸膜、核桃、黄花菜、猕猴桃、棒子。
  其他:赵州雪花梨、兴隆红果、沧州金丝小枣、宣化葡萄、京东板栗、涉县核桃、口蘑、祁州药材、沙北血杞、邯郸丛台大曲、长城干白葡萄酒、白洋淀松花蛋、回民扒鸡、沧州冬菜、河北对虾、唐山陶瓷、定瓷、永佳木雕、曲阳石雕、易水砚、秦皇岛贝雕画、山海关人造琥珀、涿县金丝挂毯、武强年画、白洋淀苇编织品、饶阻鞭炮、保定“三五菜刀”。

20、河南省
  洛阳:杜康酒、洛阳牡丹、洛阳宫灯、洛阳唐三彩。
  开封:大京枣、马豫兴桶子鸡、长春轩五香兔肉、兰考葡萄、百子寿桃、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汴绸、花生糕、宫瓷仿制品、套四宝。
  安阳:天花粉、双头黄酒、内黄大枣、安阳“三熏”、安阳玉雕、安阳狗皮膏药、道口烧鸡、道口锡器、彰德陈醋、糖油板栗。
  商丘:永城枣干、水城辣椒、民权白葡萄酒、张弓酒、南瓜豆沙糕、景家麻花。其他:许昌烧烟、信阳毛尖、孟津梨、灵宝苹果、贵妃杏、广武石榴、鹿邑草帽、南阳烙花、盘砚、钧瓷、汝阳刘毛笔、水晶石、汴绣、沙南芝麻与小磨麻油、四大杯药、职胶、金银花、黄河鲤鱼。

21、湖北省
  武汉:武昌鱼,精武鸭脖子
  江陵:九黄饼、千张肉、无铅松花蛋、五香豆豉、仿古漆器、金漆盆盘、荆段、荆州雪茄、酥黄蕉、散烩八宝饭。
  襄樊:天麻、大头菜、半夏、板鸭、金黄蜜枣、根雕家具、隆中茶、蜈蚣。
  洪湖的莲子,莲藕
  其他:薏仁米、莲子、黄石、九资何茯苓、湖北贝母、苎麻、黄麻、仙人掌茶、宜红茶、玉露茶、青砖茶、黑木耳、银耳、香菌、孝感麻糖、沙湖盐蛋、白六边酒、桂花糕、荆州酸甜独蒜蒜、柑橘、核桃。

22、湖南省
  长沙:羽绒制品、济阳烟花鞭炮、捞刀河刀剪、菊花石雕、铜官陶器、湘粉、湘绣。
  其他:湘莲、君山茶、古丈毛尖、商桥银峰和湘波绿、偈滩茶、黄花菜、薏米、玉兰片、油茶、苎麻、白蜡、金橘、安江香柚、中华猕猴桃、白芷、永州薄荷、白术、玄参、湘黄鸡、淑浦鹅、龟蛇酒、松花皮蛋、湖南米粉、益阳水竹凉席、祁阳草席、一土家锦、醴陵釉下彩瓷器、洞口墨晶石雕、济阳菊花石雕。

23、云南省
  昆明:云南白、云南山茶花、云南围棋子、牙雕制品、民族服装服饰、过桥米线、羽毛画、杨林肥酒、玫瑰卤酒、卷烟、烧风度、烧火腿、烧豆腐、斑铜制品、蜡染制品。
  大理:大理草帽、大理雪梨、大理石工艺品、扎染布、白族服饰、苍山杜鹃花。
  丽江:云木香、天麻酒、竹荪、窨酒。
  其他:象牙芒果、无眼菠萝、宝珠梨、梅子、八角、猴头攻、蜂蜜、黑木耳、松茸、鸡赍、三七、虫草、砂仁、云归、宣威火腿、玫瑰大头菜、傣族烧鱼、香芋草烤鸡、滇八件点心、创川木雕、锡制工艺品、腾冲玉器、版纳地毯、纳西披星戴月衣、傣族竹编、傣族筒帕。

24、贵州省
  遵义:化风丹、杜仲、茅台酒、苗锦、尚稽豆腐皮、桃花、海龙米、通草堆画、鸭溪窖酒、董酒、棕竹牛角手杖、丝绸、刺绣、遵义烤烟、遵义吴茱萸、遵义油百姓朴、黄花菜、遵义毛峰。
  镇远:青溪大曲、侗绣围腰、镇远接桃、镇远羊场茶、镇远道菜。
  其他:羊艾毛峰、都匀毛尖、湄江茶、香菇、黑木耳、银耳、黑糯米、香米、薏仁米、天麻、麝香、茯苓、党参、三穗鸭、赏农金黄鸡、习水大曲酒、平坝窖酒、独山腌酸菜、都匀太师饼、蜡染、大方漆器、玉屏箫笛、荔波凉席、织金砚台、牙舟陶器、三穗斗笠。

25、四川省
  成都:文君酒、五胖鸭、元宝鸡、四川泡菜、全兴大曲酒、卤漆制品、瓷胎竹编、蜀笺蜀绣、蜀锦、糖油果子。
  阆中:松花皮蛋、保宁蜡。
  宜宾:宜宾面塑、宜宾五粮液。
  自贡:开花白糕、天车牌香辣酱、扎染、太湖井晒醋、自贡红橘、自贡毛牛肉、自贡方便食品调料、荣县嫦酒、剪纸、龚扇、燕窝丝。
  其他:四川甘橘、合川大红袍、泸州桂圆、阿坝苹果、潼南黄桃、金川雪梨、佘江荔枝、巴山核桃、麝香、白芍、杜仲、虫草、天麻、白芷、大黄、川楝、川木香、川贝母、玉京、附子、泽泻、川芎、朱砂莲、红花、川明参、黄龙香米、泸州曲酒、郎酒、剑南春曲酒、巴山大曲、红橘酒、四川榨菜、板鸭、麻辣牛肉、豆腐乳、保字醋、四川粉丝、天府花生、叙府陈年糟蛋、叙府小磨麻油、剑门火腿、广汉缠丝兔、染山竹帘、安岳竹席、竹藤器、南充竹帘画、宋笔、会理绿陶、广元百花石刻。

26、陕西
  西安:扎染、西安木偶、西安刺绣、西安剪纸、仿秦俑、仿唐三彩、戏人泥哨、拓片、临潼石榴、黄桂稠酒、彩画泥偶、蓝田玉石、樊记腊汁肉、壁画摩木。
  延安:红枣、杏仁、延安剪纸、苹果、核桃。
  韩城:红把苕帚、韩城花椒、韩城南糖。
  其他:天麻、杜仲麝香、牛手参、厚朴、牛黄、沙苑子、银耳、华县大接杏、秦冠苹果、火晶柿子、洋县香米、洋县黑米、、韩州锅盔、牛肉干、潼关酱笋、太白酒、秦州大曲酒、榆林柳编、张良庙拐杖、岚振藤编。

27、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八宝盖碗茶,素鸡(外地叫豆腐卷),黄河大鲤鱼,丁香肘子、甘草、发菜、枸杞、贺兰石、香酥鸡、滩羊裘皮。
  其他:沙棘、“大青”葡萄、宁夏山杏、西瓜、蚕豆、马莲、枸杞袋泡茶、肖桐峡柳编、贺兰石砚、固原鸡。

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无花果、巴旦杏、石榴、甜瓜、喀什工艺品、葡萄及葡萄干。
  其他:哈密瓜、香梨、野苹果、雪莲、红花、新疆贝母、西马茸、肉苁蓉、甘草、和田玉、紫貂皮、啤酒花,英吉沙。

29、西藏自治区
  拉萨:木碗、冬虫夏草、西藏地毯、灵芝、围裙、青稞酒、金耳、雪莲花、藏红花、藏腰刀、藏羚羊角、麝香。
  日喀则:仁布玉器、江孜地毯、腰刀。其他:藏香、旱獭皮、人参果、胡黄连、藏被、藏靴、藏装、氆氇、拉萨狮子狗。

30、黑龙江省
  榛蘑、蕨菜、松茸、猴头蘑、元蘑、椴树蜜、黑木耳、猕猴桃、橡子、榛子、松子、白瓜子、紫梅酒、香梅酒、山葡萄酒、鹿茸、鹿肾、熊胆、人参、西洋参、紫貂皮、水貂皮、水獭皮、猞猁皮、貉子皮、香鼠皮、灰鼠皮、麝鼠皮、奶粉、奶酪、方火腿、风干香肠。

31、香港、澳门
  香港:来自亚洲各地的古玩及艺术品、摄影器材、地毯及挂毯(来自内地、印度、中东及其他产地)、陶器及瓷器、电脑、免税化妆品及香水、电子器材、家具、毛皮、象牙制品、玉器、珠宝首饰、皮革制品、眼镜框及镜片、订制衣服、手表、西洋餐具、玻璃餐具。
  澳门:珠宝金饰、古董文玩、工艺品、首饰和海味药材是受游客欢迎的物品。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7楼 发表于: 2009-09-06

蒋中正冥寿121岁(日记及组图)


  2008-10-31 14:18:49 来源: 网易历史 

  

  

  叶永烈:在美国看蒋介石日记



  (说明:我在2007年夏、冬两度赴美国,多次前往斯坦福大学查阅蒋介石日记。)

  大约出于对台湾政局不稳定的忧虑,蒋家后人把弥足珍贵的蒋介石和蒋经国日记原件,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图书馆。得知在那里可以查阅“两蒋”日记,来美讲学的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一难得的机会。

  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旧金山南湾的硅谷。那里是美国高科技的中心,IT业的“首都”。在过了一座大桥之后,轿车离开880高速公路向左转,笔直行驶了大约十分钟,便见到米黄色的石砌大门,门后是大片翠绿的草地,那便是斯坦福大学。

  我曾经多次来过这所被称为“西部哈佛”的斯坦福大学。当年,加州第一任的州长斯坦福先生的独子因伤寒而夭折,他决心捐出所有家产办一所大学,以造福加州的孩子。于是,这所创建于1891年的大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如今,斯坦福大学那米黄色的石砌大楼,由一大排拱形门组成的长廊,古色古香,依旧保持当年的原貌。美国诸多名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其中包括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赫伯特·胡佛,这里的图书馆便以胡佛的名字命名。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寻找胡佛图书馆很容易,因为高达285米的胡佛图书馆主楼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然而,我来到胡佛图书馆之后,却被告知,“两蒋”日记收藏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档案馆里。

  虽说胡佛研究所的档案馆就在图书馆附近,找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这个档案馆在地下,问了好几个过路人,才终于找到地下室的入口。沿着长长的斜坡走下去,尽头有一扇门,打开门之后,是一条与斜坡垂直的地下长廊。在幽暗的灯光下走过长廊,豁然开朗,里面是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档案阅览室。不过,在进入阅览室之前,要凭身份证件办理阅览证。得知我要查看两蒋日记,管理员告知一系列注意事项:不得携照相机、扫描仪、便携式复印机入阅览室,因为两蒋日记只准手抄,不得拷贝。手机不能带进去,因为许多手机有拍照功能。另外,就连手提包、笔记本也不许带进去。我只得把手提包连同手机、照相机寄存在入口处的铁柜里。

  进入阅览室,档案管理员一听说要查看两蒋日记,马上递给我一份查阅须知,严格规定不得复制,并要我签字保证。接着,她给我一份关于蒋介石日记的说明书,强调两蒋日记受美国著作权保护,而著作权属蒋氏家属所有,任何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出版。

  



  蒋氏父子都有记日记的习惯。1975年,蒋介石去世之后把日记交给了儿子蒋经国,1988年蒋经国病逝前,把蒋介石日记连同自己的日记交给了笫三个儿子蒋孝勇。1996年,蒋孝勇去世,两蒋日记由蒋孝勇的妻子蒋方智怡保存。2004年冬,蒋方智怡决定把两蒋日记暂存胡佛研究所五十年,而在这五十年间蒋家可以随时撤回两蒋日记。两蒋日记总共约五十册。其中,蒋介石日记可供查阅的是1917年至1945年底。从1946年至1975年的蒋介石日记,尚待胡佛研究所研究人员阅定之后逐步开放。蒋经国日记从1937年至1979年,尚未开放。

  我填写了蒋介石日记借阅单。档案管理员给我的是复印件,每月一叠,装在一个文件夹内,一次只能借一个月。管理员还给我一大叠印有胡佛研究所字样的空白纸,供我抄录之用。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我开始查看蒋介石日记,他的日记是用毛笔端端正正写在专门的日记本上,不论他在戎马军营,还是在视察各地,都一天不漏写下日记,就连当天的气温、气候,都一丝不苟记下。他的日记,除了记录每天的行踪、公务、会客之外,也写下自己的思想,各种见解。在他1927年的日记中,差不多在每天的日记末尾,都要把自己的24字座右铭抄录一遍:“立志养气,求贤任能,沉机观变,谨言慎行,惩忿窒欲,务实求真。”

  最使我感兴趣的是,按照当时日记的格式,除了每天写日记之外,还要写“本周反省录”和“本月反省录”,蒋介石都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反省感受,有的“本月反省录”甚至有二十条之多。另外,还有“下周预定表”和“本月大事预定表”,蒋介石也都一一写上。

  我发现,在蒋介石日记中,往往还粘贴着剪报。比如,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粘贴了中央社关于原子弹知识以及发展历史的文章剪报。在日本投降之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关于战后美国外交十二要点的谈话,蒋介石也剪存贴入日记本。

  我注意到,蒋介石日记中有少许地方被用黑笔涂抹。由于所看的是复印件,也就看不出这些涂抹是否原件如此?据我细细观察,涂抹处往往涉及政治敏感问题,估计是胡佛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审阅时涂抹在复印件上,然后再复印,供公开查阅。

  用笔抄录,毕竟太慢了,何况回去之后还要录入手提电脑。第二次去那里的时候,我带去了手提电脑,这样可以直接录入,提高工作效率。没想到,管理员不许我带手提电脑进档案阅览室,原因是担心有的手提电脑带有微型扫描仪。无奈,只得坐在那里和妻一起用笔逐字逐句抄录。

  蒋介石日记是蒋介石亲笔写下的,尽管所体现的是蒋介石的观点,但毕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文献。正因为这样,蒋介石日记可供公开借阅的消息传出,引来各方历史学家的关注。抄录者来自天南地北,络绎不绝。中午时分,抄录者们汇聚到阅览室外的休息室,一边吃着带来的干粮(这里附近没有餐馆),一边聊天,这里成了最好的交流场所。我在那里结识了来自南京的历史学教授,也结识了来自台湾的历史学家。台湾的黄教授告诉我,他在做“评价蒋介石”的课题,而蒋介石日记是重要的文献,所以连续多日在此抄录。最下功夫的是台湾的卢先生,他原本是国民党高官,如今退休,也在研究蒋介石,已经来此工工整整抄录了半年多。

  我由于曾经写了五十万字的纪实文学《毛泽东与蒋介石》,所以着重从国共关系的角度研读蒋介石日记。我查阅了1927年“4·12”政变前后以及红军长征期间的蒋介石日记,特别是细细查阅了1945年8月至10月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如何在日记中记述他与毛泽东的见面、会谈,他对毛泽东的印象。我还把在北京协和医院查到蒋介石病历,跟蒋介石日记相对照,证实在红军长征前夕,蒋介石以为胜利在望,确实曾经住进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身体。我将会把这些最新的收获补入《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新版本之中。

  我期待能够读到1949年之后的蒋介石日记以及正在整理的蒋经国日记。我一次次去美国,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泡”在胡佛研究所的档案馆里。

  


  

  留學日本時的蔣中正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黃埔軍校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9-6 10:11:30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8楼 发表于: 2009-09-07

 

蒋介石为何葬在慈湖[转帖]

 

   2008-10-27 09:53:11 来源: 华商网(陕西西安) 网友评论 48 条 点击查看  蒋介石在台湾逝世之后,灵柩移厝距离台北市60公里处的大溪镇福安里村“慈湖”。这是为何呢?


  

  1949年,蒋介石拜别祖坟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在台湾恢复“中华民国总统”的职务。


  1949年12月31日,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最后一天。在台湾中部秀丽的日月潭畔,葱茏的树木中,掩映着一幢古色古香的楼宇,因在青山之下、碧水之旁,所以名叫涵碧楼。此刻,刚从大陆败逃来台的蒋介石与儿子蒋经国正在登楼眺望。苍茫的暮色中,日月潭波澜不惊,如镜的水面倒映着似血的残阳,周围青山环绕,树影重叠,颜色如黛,幽深莫测。面对这如画的景色,蒋介石半晌提不起兴致。他默然无语,怅然若失,望着谜一样的潭水出神。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此时的蒋介石无意于山水之间,而是在思考到台湾后,怎样收拾残局,怎样应付即将来临的严峻形势,采取怎样的对策。

  台湾孤岛目前的形势,蒋介石是十分清楚的。他败退台岛后,曾希望美国能伸出手来,给予援助,但现在这种希望已经破灭。中共军队将随时进攻台湾,而他手中所能掌握的军队已是七零八落的散兵游勇,怎能抵御中共大军的进攻呢?台湾岛内,经济秩序已被搞乱,生产失调,商品奇缺,物价高涨,通货膨胀,几百万人口的生计面临危机,如不尽快改善,将重蹈大陆时代之覆辙。他必须采取强硬措施,才能维持这最后一块领地。这天,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呆到很晚才回,蒋介石心中已经有了一套统治台湾的计划。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他在台湾恢复“中华民国总统”的职务。他自1949年2月辞去总统职务后,仅是国民党总裁,到台湾后,李宗仁远在美国,他成为台湾事实上的独裁者。但以“总裁”名义发号施令,毕竟是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自行宣布恢复“总统”职务,当然得加上所谓“顺应群情”之类的话。这不过是他经常玩弄的政治把戏而已。

  蒋介石复职后的迫切任务,便是安定内部,为此,必须进行新的人事安排。在新的人事安排中,蒋介石确立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确保蒋经国的地位稳固、顺利迁升。依照这一原则,蒋介石任命陈诚担任行政院长,吴国桢为台湾省主席。三军高级领导人也同时易人,任命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周至柔为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桂永清为海军总司令。

  一切任命完毕后,蒋介石给蒋经国留下的位置是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一职,这一官衔虽然不高,但他交给儿子的权力却超越三军统帅,即负责“监督筹划情报业务,对大陆游击活动的派遣和指挥”。蒋介石觉得这还不够,便又在“总统府”里设了一个“机要室资料组”,也让蒋经国负责,“举凡一切党政特务机构,统归其管辖、指挥”。这样一来,逃到台湾的一大批国民党元老如何应钦、阎锡山、陈果夫、陈立夫、顾祝同、白崇禧等纷纷遭到贬逐,台湾又成了蒋家的天下。

  新的人事安排大体就绪后,蒋介石就腾出手来,整顿社会秩序。为了防止共产党的渗透,他提出“保密防谍”的口号。在此口号下,出动大批警察、宪兵、特务、军队,开始了大逮捕、大屠杀。只要行动可疑,经人检举,一概列入危险分子,格杀勿论。位于台北市郊植物园附近的马场町,取代了过去南京市郊雨花台的地位,大批的危险分子在这里遭杀害,屠杀“革命者”的枪声,不断从这里传出。台北市青岛东路的军人监狱和台东绿岛监狱,成为最大的两个集中营,有“通匪嫌疑”者,一律送往这两个监狱。整个台湾岛上,一片腥风血雨。在经济方面,蒋介石为了海岛上不再发生中共在大陆掀起的土地革命,开始实行“三七五减租”的“土地改革”。本来,在大革命年代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促使和希望国民党政府实施孙中山的“二五减租”政策,但都遭到蒋介石的坚决拒绝,如今亡命台湾,为了这最后一块生存栖息之地,蒋介石忍痛实行了。


  


  撤退台湾前蒋介石前去拜别祖坟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这等于割断了台湾的手足。解放军的下一步,必将是渡海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方针。还在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的时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中就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海南、舟山等岛屿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积极做好各种准备,以利在适当的时机进攻台湾。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又一次陷入混乱。

  5月16日,蒋介石为了给部下鼓气,发表了一篇题为《军人魂》的演讲,这篇演讲重弹“革命军人”“不成功便成仁”的老调,声言台湾一旦陷落,他决定以身“殉国”,表面上慷慨激昂、气壮如牛,实质上色厉内荏、胆小如鼠,让人一听就觉得可笑。

  在蒋介石的带动下,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了宣誓仪式,“宣誓效死,确保台湾”。于是,各级党部也纷纷效尤,进行“宣誓”,发誓“以死保卫台湾”。5月27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社论说:“台湾是进入战时了!”指出“我们国家实在已到空前未有的危险时期,每个处在这个孤岛上的人也没有什么可以撤退和逃避的地方”,因此,要求“人人生产,戒除浪费,个个动员,参加战斗”,“保卫大台湾”。

  为了“保卫大台湾”,蒋介石下令,沿海加建碉堡防御工事,组织防空演习,组织训练民众。他还指使蒋经国效法日本法西斯的“神风队”故伎,组织“反共敢死队”,整个台湾岛上,闹得沸沸扬扬,鸡犬不宁。然而,危殆中的台湾,却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之外,降临了转机。

  1950年6月25日,蒋介石正吃早饭,蒋经国十分欣喜地进来向他报告,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一听,高兴得眼泪直流,这场战争,确实给蒋介石带来了福音。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保护它在亚洲的利益,建立整个东南亚防御体系,便重新把蒋介石拣回来,将台湾纳入其战略防御体系。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扩大朝鲜战争,同时派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武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蒋介石重新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成为朝鲜战争的受益者。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基于形势的变化,放弃了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蒋介石避免了灭顶之灾,在惶惶不可终日中度过了危机。

  蒋介石在台湾站稳脚跟后,一心要把权力传给儿子蒋经国,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愿望愈是迫切。还在1950年时,蒋介石就宣布改组国民党方案,决定成立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由16名委员组成,40岁的蒋经国跻身其中,为众所瞩目。



  

  蒋氏父子


  但蒋介石知道,蒋经国年纪轻,阅历尚浅,需要在中央决策部门磨炼一段时期,因此,一些重要的部门,仍让一些有能力、可信赖的老一辈人物帮助治理,等告一段落,再让经国取代不迟。他想在这件事上做得冠冕堂皇。但是,对一些不服蒋经国,与蒋经国有隙的人物,蒋介石则坚决除掉。1952年,蒋经国与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发生矛盾。因蒋经国操纵特务,常常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任意捕人,甚至连县、市议员也随意捕拿,吴国桢身为省主席不得不出面干预,造成对立情绪。另外,吴国桢对于蒋经国的特务经费开支,往往不客气地予以拒绝,这样,矛盾越闹越深。蒋介石知道后,“爱子之心,胜于爱民”,在蒋、吴冲突中,态度十分鲜明,坚决站在儿子一边。他甚至派人将吴国桢小汽车的轮子拧松,蓄意谋杀吴。吴国桢一怒而远走美国,在美国写出《上总统书》,公开点出蒋氏父子的名字进行批评。结果,蒋介石为太子除掉了一个劲敌。

  不久,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因反对蒋经国在部队设立政工制度,孙蒋矛盾激化。在冲突中,蒋介石再次偏袒儿子,于1954年6月,先撤掉孙立人陆军总司令之职,再借其部下“兵谏”之事,提出“孙立人兵变案”,将孙立人软禁,这样,为蒋经国扫除了又一个强硬的政敌,为蒋经国的顺利升迁扫清了道路。蒋经国的势力一天天膨胀,逐渐控制了岛上各个部门的实际权力。但蒋介石并不急于马上委以重任。行政院长和副总统仍然是陈诚,给外人造成陈诚是蒋介石的接班人的误会。实际上,蒋介石内心自有考虑,他知道陈诚对他是忠心的,不会轻易有非份之想,另外,陈诚的身体不好,肯定只能扮演过场人物的角色,蒋介石看重的,就是陈诚这一身病,他的生命不会有很长时间,因此不会成为蒋经国的障碍。表面上,陈诚是台湾岛上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实际上,“上焉者,处处要请示蒋先生,下焉者,要向经国低头”。

  陈诚也颇“识时务”,他多次向蒋坚辞“行政院长”之职,但蒋介石认为经国当“行政院长”的时机没有成熟,总是以“国难未纾,仔肩益重”为由,不让陈诚辞职。到了1963年,陈诚又一次辞“行政院长”职,而且态度十分坚决,蒋介石考虑良久,才予批准。但蒋仍然认为经国上台的时机不成熟,因此推出财政部长严家淦,让他出任“行政院长”。

  蒋介石选择严家淦,是因为严为人谦和,没有野心,到时,陈诚身体不好,可以“一死让贤”,而严家淦则能“自觉让贤”,这是蒋介石为儿子选的一个新的陪衬人物。

  在蒋介石的悉心栽培下,蒋经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只等老蒋一死,权力交替便是瓜熟蒂落的事了,对此,蒋介石已十分放心,但经国掌权后,能否稳固呢?这又是他所放心不下的。1968年4月15日,是蒋经国59岁的生日,蒋介石先一天从日月潭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来,信中云:“近日在潭上研究陆象山(九渊)与朱晦庵(熹)二先生学术同异之点,尤其对其‘无极而太极’之说不同之意见……”蒋介石在信中还讲了他研究程朱与陆王两派哲学的体会和发现,最后,蒋介石教导儿子说:他一生最重视王阳明的学说,认为只要掌握这种学说,“此心存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自不致有今日人类之悲运,而大陆同胞,更无此空前浩劫之遭遇矣,吾人自当以补先哲之缺憾,则几矣,特此以为尔寿也。父示。”



  

  晚年蒋介石


  蒋介石写此信的目的,就是希望儿子继承他的哲学思想,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使蒋家王朝永远保持下去。“可怜天下父母心”,蒋介石真可谓用心良苦也。

  蒋介石在一心栽培儿子经国的同时,为了巩固国民党残余政权的统治,搞所谓的“反攻复国”,在台湾发展经济方面也下了些功夫。从1953年开始,连续实行了为期四年的“四年经济建设计划”。1960年1月,又指示陈诚制定了《加速经济发展十九点计划》、《1961年至1964年的第三期四年计划及长期经济建设纲领》等。在经营台岛的建设计划中,搞了一些令人瞩目的重要工程,如石门水库、台中港、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南北高速公路、高雄大钢厂等。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蒋介石指示修改有关经济法令和规章制度,调整赋税、鼓励投资、开拓岛外市场、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等,这些都为台湾经济的起飞起到了一定作用。台湾是个海岛,也是一个多灾的地区,对于岛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蒋介石都十分关注,并亲自主持一些重大的救灾工作。1959年8月,台湾中南部发生了六十多年来未有的大水灾,受灾面积达12万多亩,灾民达30多万人。3月31日,蒋介石以总统名义,颁布《紧急处分令》,提出抢救灾害,加速重建步伐的一系列措施。如规定,从9月1日起,各项税课分别附征水灾复兴建设捐,这些收入均由行政院统筹调拨,要求各地支援受灾地区灾民,同时下令动用大批军队深入灾区,抢修和重建各种工程450项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灾民和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使台湾政权度过了因受灾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危机。蒋介石统治的台湾,处于暂时的稳定之中,蒋介石的脸上也露出了少有的微笑,这是自1950年以来他少有的舒心的时刻,他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历史前进到70年代,台湾上空又开始聚集起重重乌云。刚刚舒口气的蒋介石又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1970年10月,加拿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断交;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导致了后来中美建交;1972年9月25日至29日,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接着,在数月之中,20多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与台湾绝交。蒋介石的驻外使馆纷纷关闭,使馆官员一个个灰溜溜的,纷纷下旗返台,一派凄凄惨惨戚戚的景象。一个个打击接踵而至,一个个坏消息联袂而来,蒋介石比当年丢失大陆还要伤心。他困窘、惶惑、气愤、伤感,各种情感杂处胸中。他吃不安、寝不宁,不由惊呼:“这世道变了!”

  面对这多事之秋,蒋介石束手无策,毫无办法,为了稳定人心,他只是阿Q似地发表一纸文告,硬着头皮说:“古人常言,天下之事,在乎人为……只要大家能够庄敬自强,处变不惊,慎谋能断,坚持国家及国民独立不挠之精神,那就没有经不起的考验。”空洞的说教,毫无内容的陈词,除了让人感到蒋介石内心的恐惧与空虚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好在,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的失败,还不足以致命,只要没有内溃,仍可在这孤岛上苟延残喘。这时,政权方面,蒋介石年事已高,经国势力已大,现在交接,已是顺利成章。

  蒋经国此时已任行政院副院长,院长严家淦有职无权,但毕竟要像神像供着,有时也不宜喧宾夺主。如长此下去,老蒋一旦过世,麻烦就大了。蒋介石考虑到这些,就想乘自己在世时,让儿子名正言顺地当上行政院长,为将来接替总统职位打下基础。

  严家淦也十分知趣,自觉让贤。1972年5月,第五届“国大”召开,蒋介石当选为“总统”。严家淦即递上辞职书,蒋介石当即批准,并给立法院送去一个咨文说:“行政院长严家淦恳请辞职,已勉循所请,予以照准,兹拟以蒋经国继任行政院长。”

  老蒋之心,立法院早已洞悉。六天之后,立法院以381票的最高票,将蒋经国顺利地推上了行政院长的宝座,蒋介石忧虑的心才有了一丝宁静。然而,蒋介石对台岛的未来并不乐观,想到将来总有一天要置于共产党的管辖之下,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处于极度苦闷之中。国际关系上所出现的一系列风云变幻,确实如当头一棒,一下子击倒了这个86岁的老人,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一天不如一天。

  还在1972年3月,蒋介石就做了前列腺手术,并由此转为慢性前列腺炎。蒋经国就任行政院长的第二个月,即1972年7月,蒋介石先患感冒,而后引起肺炎,于是进入荣民总医院,在这里住了一年零四个月之久,从此,蒋介石的健康便一蹶不振。

  1973年元旦,病中的蒋介石照例发表致同胞文告。10月10日,双十节,他又照例发表“国庆”文告。在这些文告中,仍然表示其反共的态度决不改变,仍然是那些早已听厌的高调:“纵使我们的权利蒙上一层悲痛的面纱,我们的气氛暂时受到安抚逆流的毒化,我们决不会气馁,我们不会迷失方向与道路。”蒋介石发表这些文告的目的,除了表示他反共的决心外,主要为了向外界表示,他没有病,他还是台湾的统治者。

  蒋介石住院期间,对外高度保密。他本应辞职,以副总统代理其职,但他一直没有这样做,为的是让蒋经国接班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1973年7月,他第四个孙子蒋孝勇结婚时,他还与他们合照,让报纸公开刊载,以向公众证明他的健康状况和并没有暗中引退。


  



  奉化

  

  慈湖



  1974年夏天,蒋介石的病情一度好转,他每天可以在花园散步,并与家人讨论政治及国际形势,似乎十分轻松与愉快。但到年底,台湾发生流行性感冒,蒋介石偶感风寒,再度患感冒而转为肺炎,这次病得十分厉害,身体虚弱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由于蒋介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而长期服用抗生素,所以此次肺炎很难治愈。

  1975年1月9日,蒋介石在睡眠中发生心肌缺氧症,虽经抢救转危为安,但由于肺炎未愈,不时发烧。3月29日,蒋介石病情转危,他高烧不退,已不能起床,他自知年事已高,多病并发,不可能治愈了。于是,他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秦孝仪拿来笔和纸。

  他口授遗嘱,让秦孝仪记录,后由宋美龄、严家淦、蒋经国、倪文亚、田锦、杨亮功、朱俊贤等签字。遗嘱如下:

  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从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光复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

  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勿忽。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蒋中正

  蒋介石口授完遗嘱,喘了一会气,又说:“我死后,将灵柩暂厝慈湖,那儿风景好,很像我们奉化老家。”说到这里,蒋介石闭上眼睛,再也不说话了。大家知道,此时此刻,蒋介石是在强烈地思念自己的家乡——奉化溪口,那古木参天,危崖耸立的武岭,那流水旋洄、游鱼可数的剡溪,如一幅幅立体画面,在蒋介石眼前出现,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慈湖




  4月5日下午,蒋介石病情恶化,他腹部感觉不适,泌尿系统失灵,医疗小组认为心脏功能不佳,可能腹内积尿,便给蒋服用少量利尿剂,不久便排出500cc。下午4时,小睡片刻。晚8时1刻,蒋介石病情进一步恶化,脉搏突然转慢,医生当即施行心脏按摩术和人工呼吸,并注射药物急救,约一二分钟后,心脏呼吸恢复正常,但四五分钟后,心脏又停止跳动,便再施行上述方法,然而效果已不佳。此时,呼吸不能恢复,血压也不能测出,只能使用电击,促使心跳。

  这天夜晚,台北上空,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如此恶劣的天气,更增加人们的焦虑。草山别墅中的蒋介石在狂风暴雨声中已是人命危浅,奄奄待毙。延至晚11时50分,蒋介石瞳孔已放大,医生仍在抢救,注射心脏刺激剂,将电极直接刺入心肌,但已毫无作用了。蒋介石在宋美龄与蒋经国的哭泣声中溘然长逝,终年89岁。



  


  蒋介石逝世



  蒋介石死后两小时,台湾政府新闻局发布死亡公报,明令从4月6日起历时1月为“国丧”期。

  4月9日,蒋介石遗体停在国父纪念馆,供民众瞻仰遗容。数日内,约有250万人进行了瞻吊。

  16日8时5分,进行追悼和安厝仪式,蒋介石遗体身着长袍马褂,上面覆盖着青天白日旗。随其遗体入殓者,有蒋介石所得三枚最高勋章:采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国光勋章,还有他经常阅读的四本书:《三民主义》、《唐诗三百首》、《圣经》、《荒漠甘泉》。仪式后,依照蒋生前的嘱咐,其灵柩移厝距离台北市60公里处的大溪镇福安里村“慈湖”。

  正如蒋介石所说,慈湖山明水秀,与他老家奉化的溪口实有相似之处。但这里毕竟不是溪口,蒋介石一生喜爱他的家乡,他前后三次下野,都跑到家乡躲起来,在山环水抱的故里盘算东山再起。蒋介石在败逃台湾时,与蒋经国一起曾登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半晌无语,心中充满了无限留恋。而现在,他死在台湾,柩浮厝,可谓死而有憾。但中共多次声言,实现祖国统一后,蒋介石先生的棺柩可移葬大陆,安葬在他的故乡或紫金山亦可。

  待海峡两岸共庆统一的时候,蒋介石一定会长眠在他所希望的故土。

  文章摘自《民国政要的最后岁月》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 作者:范小方 李永铭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9-7 14:24:21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539楼 发表于: 2009-09-07

 

  毛泽东选接班人 跳过刘邓和林彪王洪文选华国锋[转帖]


  2008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湘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迫于国内国际的压力,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图为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时在延安机场向欢送的军民挥帽告别。





  



  毛泽东、刘少奇等出席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4年)

  遵义会议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长达41年。在此期间,为了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苦心孤诣,反复思考,多次选择接班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沉重的教训。毛泽东选择接班人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留下了诸多发人深省、引人反思的经验与教训。

    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建国初期选择了刘少奇

  在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曾经频繁地更换中央主要负责人。这与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尚未成熟有直接的关系。一直到了遵义会议后,经过10多年的反复考验和锻炼,中国共产党才终于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革命也由此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

  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以后,最早选择了政治上高度成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修养的刘少奇作为接班人。

  刘少奇早年投身中国革命,曾在苏联学习革命理论。回国后,刘少奇长期从事工人运动,是中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经受了遵义会议、长征、白区工作会议、瓦窑堡会议、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开辟华北和华中抗日战争局面等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

  1942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以彻底肃清中国共产党内历次“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特别是肃清“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为此,毛泽东调具有深厚理论修养、正在华中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华中军事分会书记的刘少奇返回延安。在刘少奇返回延安的路上,毛泽东多次给沿途党政军负责人发电报,严令务必确保刘少奇一行的安全,表示了对刘少奇安危的极大关注。

  刘少奇抵达延安后,毛泽东立即提议由刘少奇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六大至中共八大以前的中共中央书记处相当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表示了对刘少奇的高度信任和极大期望。从这时起,刘少奇已经成为毛泽东主持中央党政军工作的重要助手。

  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概括和论述,为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实际上已经居于仅次于毛泽东的中共中央第二号人物的地位,成为毛泽东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袖以后选择的第一个接班人。

  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少奇在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重庆谈判结束后毛泽东返回延安休假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多次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理主席。以后,每当毛泽东休假、离京或出国访问,一直由刘少奇代理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在中共八大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接替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些,都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刘少奇作为毛泽东接班人的中共中央第二号人物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末,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为挽救“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困难局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力挽狂澜,采取非常措施,迅速解决当时面临的严峻问题,充分显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克服困难、掌握全局的大智大勇。



  


  1960年,邓小平与毛主席在一起。 中新社资料图




    新中国建国初期同时选择了邓小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兼西南军区政治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财经委员会主席,主持西南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的邓小平被毛泽东调到中央工作,赋予重任。根据毛泽东的推荐,邓小平很快担任了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等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毛泽东选择的又一个接班人。

  邓小平早年曾在欧洲勤工俭学,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曾经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委员兼第八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言,邓小平具有早年在法国和苏联奠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起草文件、工作报告、讲话稿等,都是自己动手,一气呵成,且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深得毛泽东的好评。邓小平起草的给中央的报告,曾多次被毛泽东视为有创见而批转给各中央局、各解放区参照执行。就经邦治国而言,从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邓小平先后主持过太行分局、北方局、晋冀鲁豫中央局、中原局、华东局和西南局的工作,长期担任一个大战略区的主要负责人,独当一面,积累了丰富的多方面的领导工作经验。就带兵打仗而言,邓小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统兵一方,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从1938年开始,相继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和一个大野战军的政治委员,领导过华北抗日战争,与刘伯承一起指挥过上党战役、平汉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重要的战役战斗。



  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1951年在同一位民主人士的谈话中作了高度评价:“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除此之外,邓小平雷厉风行、办事果断、知难而进、勇挑重担、善于开创新局面的作风,也给毛泽东留有深刻的印象。就年龄而言,1956年邓小平才52岁,在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是比较年轻的一位。

  因此,在中共八大前夕,毛泽东开始考虑把邓小平作为又一个接班人来培养。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特别就邓小平的情况向中央委员们作了介绍:“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邓小平插话说:我还是比较安于担任秘书长这个职务)。他愿意当中国的秘书长,不愿意当外国的总书记。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国的秘书长,中国的秘书长就相当于外国的总书记。他说不顺,我可以宣传宣传,大家如果都赞成,就顺了。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吗?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顺不顺要看大家的舆论如何,我观察是比较顺的……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在中共高级干部中,能够获得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的,确实为数不多。

  由于毛泽东的鼎力推荐,在中共八大上邓小平顺利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实际上确立了其作为毛泽东又一个接班人的地位。中共八大以后,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国务院的工作;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参与中共最高领导核心对党和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同时,邓小平还分管中共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在中共八大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毛泽东对自己选择的刘少奇和邓小平这两位接班人是满意的,多次作出高度评价。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委托刘少奇和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第一线的工作。

  中共八大以后,毛泽东继续在国内外一些重大场合宣传刘少奇和邓小平,多次明确地透露出自己把刘少奇和邓小平作为接班人看待的信息,力图使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刘少奇和邓小平。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在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谈到他准备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务时,赫鲁晓夫问道:有人接替吗?毛泽东回答说:有。我们党里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第一个是刘少奇。这个人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到你们这里学习,1921年转入共产党,无论能力、经验,还是声望,都完全具备条件了。他的长处是原则性很强,弱点是灵活性不够。第二个是邓小平。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



  在1959年举行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关于工作方法的讲话中,讲到权力要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书记处时,诙谐而富有深意地说:“我这个人的名字叫毛泽东,我挂正帅,就是大元帅;邓小平为副总司令,副元帅。我们两个人,一正一副。”他还对邓小平说:“你是总书记嘛!邓小平,你挂帅了,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你敢不敢呀?你是书记处的总书记,你也是常委的总书记,你也是政治局的总书记,你也是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的工作分为第一线和第二线。毛泽东退居第二线,刘少奇、邓小平作为毛泽东的两位接班人,主持中共中央第一线的工作。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处理;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对繁重的党、政、军日常工作进行决策和处理。在刘少奇、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第一线工作的前期,毛泽东总的来说是满意的。但是,随着刘少奇、邓小平为了恢复在“大跃进”中伤了元气的国民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陆续出台和实施(这些措施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完全必要的),随着刘少奇、邓小平在实际工作中对“大跃进”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左”倾错误的纠正,随着刘少奇、邓小平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深入,刘少奇、邓小平与退居第二线的毛泽东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歧。这样,就使林彪、江青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十年内乱”,把刘少奇打成“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迫害致死;把邓小平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流放江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毛主席和林彪在天安门城楼上。



  “十年内乱”初期选择了林彪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林彪的地位开始急剧上升。他先是靠毛泽东的信任和栽培,以中共中央副主席(1958年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增选)、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身份,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后又利用“十年内乱”,篡党夺权,被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确立为新的接班人。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正是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渡难关的时候。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却别有用心地大肆鼓吹“个人崇拜”,宣扬“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抢占“高举”、“紧跟”的制高点,开始了名曰树别人、实际上树自己的现代造神运动。1959年9月,林彪刚刚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便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了他“创造”的所谓学习“捷径”和“窍门”。他说:“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学呢?我向同志们提议,主要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在1960年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提出学习毛泽东著作用不着系统地学,主要是背若干警句,“我们不要背那么多,背上那么几十句,就差不多了”。本来,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号召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并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不断推向前进。而林彪宣扬的那一套“走捷径”、“找窍门”、“背警句”的做法,完全不顾革命导师论述问题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提倡照抄照搬,割裂、曲解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但是,由于林彪打着“高举”、“紧跟”的旗帜,因而即便是对林彪的做法持不同意见的领导同志,也不便明确地提出反对的意见。“九一三”事件后,据中共中央组织的“林彪反党集团专案组”从北京毛家湾林彪家中查获的大量材料中发现,林彪、叶群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笔记、卡片和藏书中写下了许多真实反映林彪大搞个人崇拜动机的笔记。例如:“要把大拥、大顺作为总诀,要仿恩(格斯)之于马(克思),斯(大林)之于列(宁),蒋(介石)之于孙(中山),跟着转,乃大窍门所在。要亦步亦趋,得一人而得天下。”“三不”、“三要”原则:“(1)不干扰人之决心(免己负责);(2)不批评(免争领导之嫌);(3)不报坏消息(去影射之嫌)。”“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出主意,勿倒行逆施。”“三不主义: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谁不说假话,谁就得垮台。”“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才不可露尽,气不可使尽。”从林彪这些反映内心真实动机的言论可以看出,林彪根本不是在倡导“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分明是在精心揣摩“现代登龙术”。



  “十年内乱”开始后,林彪与江青合谋,打倒了刘少奇、邓小平,整死了彭德怀、贺龙,整残了罗瑞卿,把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打成“二月逆流的黑干将”,纠集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组成了一个以林彪为头子,以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为目的的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时而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煽动“天下大乱”,鼓吹“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时而又与江青反革命集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上演了一幕幕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斗的丑剧。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原则、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遭到践踏,党内政治生活和民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林彪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唯一的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中共九大上,林彪当选为唯一的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其接班人地位被写入党章。中共九大以后,林彪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直到密谋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乘飞机外逃,摔死在异国。



  


  

  “十年内乱”中期选择了王洪文



  “九一三”事件使毛泽东受到极大的精神打击,大病了一场,从此身体日渐衰弱,进入了暮年。但是,愈是年老体弱,毛泽东选择接班人的心情愈益迫切。在1973年的中共十大上,他又选择了38岁的王洪文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王洪文出身农民,当过兵,务过工,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怀着个人野心扯旗造反而“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上海市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主要负责人。以后,又由于紧跟张春桥、姚文元发动所谓的“上海一月风暴”,搞乱上海而闻名全国。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之初,本来对青年学生寄予希望,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原来认为“天真烂漫的红卫兵小将”一个个成了不听招呼、专打“派仗”的“混世魔王”,于是又寄希望于工人造反派。这样,从上海国营第十七棉纺织工厂出来的所谓“产业工人的代表”王洪文便“脱颖而出”,受到了毛泽东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培养和锻炼,王洪文由上海国营第十七棉纺织工厂保卫科干事,“上海市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主要负责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警备区政治委员,逐渐被提拔到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高位。

  王洪文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以后,毛泽东曾经对他寄予厚望。从1973年9月12日到1974年5月29日,毛泽东先后16次让王洪文陪同会见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便在各种场合树立他的形象,提高他的知名度,增加他的政治活动经验。对于毛泽东的这种做法,一名英国记者作了如下评述:“38岁的上海造反领袖王洪文,已明白无疑地成为毛的继承人。毛在中共十大之后每一次会见外国首脑,坐在他两侧的总是周和王。周已75岁,是毛的同辈战友。因此,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表明,王是他的接班人。未来的中国,是王洪文的中国。毛显然已经吸取林彪事件的教训,不再把接班人的姓名写入中**章。但是,毛仍明确地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因为毛毕竟已是八十老翁,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毛在生前指定接班人,为的是在他突然亡故时,可以使人口众多、派系纷争激烈的中国有一个众所公认的领袖,避免中国的内战和混乱。”王洪文——这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发迹、在中共十大上腾飞的“政治明星”的崛起,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评论。

  然而,王洪文擅长的是“冲冲杀杀”那一套“造反派”的看家本领,靠“造反”夺权、登上领导岗位后,平日里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文件,经常和一班狐朋狗党为伍,过着吆五喝六、呼朋唤友、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逍遥自在日子。初到北京时,他还能规规矩矩几天,登上高位以后,哪里过得惯整天开会、谈话、批阅文件、一熬熬上一个通宵这种苦日子,天长日久,便耐不住寂寞,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平日里,王洪文喜欢吸高级香烟,喝高级名酒,穿高档衣服,坐舒适的豪华轿车,喜欢开着摩托车沿中南海兜风,晚上坐着吉普车到飞机场的草丛中去打兔子,喜欢拿着高级钓鱼竿在“钓鱼台”钓鱼,喜欢打扑克一打就打上半个通宵,整个一副旧上海滩十里洋场“阔少”的模样,就是不喜欢开会,不喜欢听汇报,不喜欢批阅文件,自称一读马列著作和书报就“头痛”。

  更为严重的是,在政治上,王洪文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结成了“四人帮”。毛泽东多次当面批评他们,不要搞“四人帮”,不要搞“上海帮”,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毛泽东还当面告诫王洪文,“你不要搞‘四人帮’,搞宗派是要摔跤的。摔了跤,能爬起来就好”,并举了党史上搞宗派都没有好下场的例子。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王洪文阳奉阴违,执迷不悟,继续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勾结在一起,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中共十大以后,王洪文曾经几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但每次时间不长就被更换下来。实践证明,他根本不具备作为一个中共中央副主席应当具备的治国安邦的基本素质,没有能力担当如此大任。别看在上海滩“冲冲杀杀”可以“一呼百应”,但在北京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一个泱泱大国负责人的位置上,便不是那么简单的了。1976年10月,“四人帮”被党和人民彻底粉碎,王洪文终于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图为2005年1月28日,华国锋在其住所谈笑风生。



  



  华国锋、叶剑英与胡耀邦在北京出席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80)




    最终选择了华国锋

  1976年初,经过反复思考,毛泽东决定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力逐步交给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使华国锋成为他最终选定的接班人。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毛泽东提议由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此,华国锋代替1975年复出的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国务院领导工作。1976年4月30日晚上,毛泽东由华国锋等陪同,在中南海自己那放满了中国历代线装书籍的书房里,亲切会见了新西兰总理马尔登。会见以后,送走了客人,华国锋抓紧时间,简明扼要地向毛泽东汇报了近段时间中央的主要工作和全国的形势,最后说:全国总的形势很好,也有几个省的形势不太好……这时,毛泽东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没有工作人员的搀扶,甚至不能自己站起来。为了表示对华国锋的信任和支持,毛泽东拿起放在沙发旁小茶几上的铅笔,十分费力地用劲在白纸上写下了:“慢慢来,不要招(着)急;照过去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在华国锋看来,毛泽东写给自己的这三句话,尤其是最后一句“你办事,我放心”,是将来毛泽东百年以后,自己正式成为毛泽东接班人的最有力最重要的依据。



  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这标志着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将华国锋确定为最后选定的接班人。毛泽东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华国锋正式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

  毛泽东认为,华国锋具有在县委、地委、省委主持领导工作的丰富经验,经受了“文化大革命”的考验,到中央工作后在党政军领导工作中又积累了新的经验,各方面都能够接受。因此,毛泽东最后毅然选择了华国锋。华国锋接班后,立即与叶剑英等一起,依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力量,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毅然决然的结束了“十年内乱”,为党和人民立了大功。但是,华国锋缺乏彻底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远见,也缺乏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革故鼎新、改革开放的大智大勇。因此,华国锋成为结束“十年内乱”与实现当代中国历史性伟大转折之间的“一个过渡人物”。(薛庆超)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9-7 15:18:34 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