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是由物質組成的嗎?
二十世紀初葉,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動搖了牛頓時代的絕對時空觀,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大大地深化了一步。儘管相對論的一些論點仍超越人們的常識,不易于理解,而到二十世紀中葉量子力學提出的論點不僅常人不著邊際,連愛因斯坦都難以接受。前面提到的Thomas Young 的雙狹縫實驗中,如果把光源减弱到一個光子一個光子地射出,雙狹縫後面的感光膠片仍得到干涉條紋。一個光子怎麽可以“同時”經過兩個狹縫呢?于是哥本哈根學派的物理學家波爾(Bohr)等的結論是,一切物體皆由能量波組成;只有在物體被觀察的那一瞬間才從能量波凝聚爲有本體的物質。
比如,我們看一個物體時,光波被所看之物表面的電場反彈到我們眼裏,在視網膜上凝聚成光子方産生視覺。又如,一個物體只有在被觸摸的那一瞬間才由波動凝聚成由原子組成的實體,從而産生觸覺。雖然這幷不意味著我們的感受是幻覺,因爲能量和物體都是真實的,且能互變(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E:運動物體具有的能量;M:物體質量;C:光速),但總覺得够玄的。
1927 年海森堡(Heisenbrg)發現“測不准定律”( Uncertainty Principle),表明微粒(如原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兼得,越準確地測出其位置,則越不準確地知道其速度,反之亦然。因此微粒的動態無法用方程式精確計算,只能用概率加以預測。這種看似“不科學”的量子力學使科學更加符合實際從而更加科學。隨著科學的發展,更多我們無法解釋的問題被發掘出來,更暴露了我們的無知。余國亮在《物理學家看聖經》中說:“神用測不准定理來提醒世人,人的智慧算不得什麽;他又選擇了非常小的普朗克常數,使人類的日常生活,不會因測不准定律而帶來麻煩。他的慈愛何等的大,他的智慧何等的深。”
物理學的發展告訴人們,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絕對零度(-273.15℃),也無法達到光速。根據相對論,一根以五分之四光速運動的米尺,其長度將减至原來的五分之三;如果以光速運動,則長度會縮爲零,所以無論如何推動,一個物體的運動不可能達到光速。同時,相對論告訴我們,物體的質量會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加。當物體的速度等于光速時,物體的質量會變爲無窮大,所以光速是一切運動物體無法企及的。只
有靜止質量爲零的光子,其運動速度才能達到光速。
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顯得很渺小、無知。地震、颱風、洪水我們尚難應付,何談“人定勝天”呢?有人說,只要有足够長的時間,科學有長足的進展,人們總有一天會認識宇宙的一切。但基督徒相信,“隱秘的事是屬于耶和華我們神的,唯有顯明的事是永遠屬于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二十九29)如果沒有神的啓示,我們是無力認識宇宙的。退一步說,即使有一天人們認識了宇宙的一切現象,又怎麽樣呢?是不是我
們就再也不需要神了呢?不是的。神不僅是宇宙的創造者,也是宇宙的維護者,“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一3)正象一切律法必須由權威制定,幷在權威的監督下才得以貫徹、執行一樣,神所創造的宇宙的一切規律也只有在神的護持之下才得以正常運作,否則,宇宙早就分崩離析了。人縱然可以認識宇宙,却絕無力維持宇宙。所以,無論科學如何發展,人類永遠需要神。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