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330阅读
  • 213回复

論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75楼 发表于: 2013-05-22
待续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76楼 发表于: 2013-05-23
回 四叔 的帖子
四叔:
谢谢仁兄!



    环腰鸡逐哑公一个月.
1条评分金钱+5
四叔 金钱 +5 吴主.挽优黄帝内经未出 2013-05-23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77楼 发表于: 2013-05-23
    续《论语》“雍也第六” 译解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评析】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待续】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78楼 发表于: 2013-05-23
吴主.挽优黄帝内经未出
1条评分金钱+5
仁兄 金钱 +5 系靠要抢迷鲁非大佬返亦知则。 2013-05-23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79楼 发表于: 2013-05-23
回 四叔 的帖子
四叔:
吴主.挽优黄帝内经未出



    系靠要抢迷鲁非大佬返亦知则。
1条评分金钱+5
四叔 金钱 +5 骏马大哥正在和河先生刀紧颈.呵..... 2013-05-24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80楼 发表于: 2013-05-23
    续《论语》“雍也第六” 译解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81楼 发表于: 2013-05-23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1)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82楼 发表于: 2013-05-23
    【原文】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待续】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83楼 发表于: 2013-05-23
    续《论语》“雍也第六” 译解
    【原文】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84楼 发表于: 2013-05-23
    【原文】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雍也第六” 完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85楼 发表于: 2013-05-23
    《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解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原文】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待续】
离线bobo2011

发帖
33842
金钱
5440
经验值
10725
只看该作者 86楼 发表于: 2013-05-23
        弘扬中华文化,支持!谢谢四叔和仁兄上传!
[ 此帖被bobo2011在2013-05-23 17:19重新编辑 ]
2条评分金钱+10经验值+3
GUANYU 经验值 +3 谢谢bobo姐! 2013-05-24
GUANYU 金钱 +10 谢谢bobo姐! 2013-05-24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87楼 发表于: 2013-05-24
骏马大哥正在和河先生刀紧颈.呵.....
1条评分金钱+5
仁兄 金钱 +5 鲁兄昨天在这里等了许久。 2013-05-24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88楼 发表于: 2013-05-24
子路第十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衞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 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衞之政,兄弟也。」
子謂衞公子荊:「善居屋。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適衞,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旣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旣富矣,又何加焉?」曰:「敎之。」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丗而後仁。」
子曰:「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 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 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逺者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敎民七年,亦可以卽戎矣。」
子曰:「以不敎民戰,是謂棄之。」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89楼 发表于: 2013-05-24
憲問第十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荅。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丗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子言衞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微生畒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賢者辟丗,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擊磬於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旣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緫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