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地名对联fficeffice" />
邝大任
台山是著名侨乡,靠近沿海,文化开发较早。相传很早以前,称为广东八大渔港之一的横山渔港﹐已經開發。渔产丰富,商贸发达,每天进出横山墟市的人川流不息,车载肩挑,大担小担,十分興盛。
有了钱,乡绅父老们提出為振兴教育,要开办一所学校。但如何聘请教师呢﹖经过父老乡绅一致商定後,决定用对对联的方法量才招聘。父老们结合横山墟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当地的景象,拟出了上联:[横山人种田大担小担] 。横山人不但捕鱼,也种田。在横山墟口有一个大田垌,对面就是大担村和小担村,横山人种田时又把渔副产品﹐那些过时的嗅鱼嗅虾,大担小担挑到田里做肥料。收获时也大担小担把農產品挑回來。所以,[横山人种田大担小担] 不光是包含著两个村名,而且也有情景的描写。
这个招聘一出,很多秀才望而却步,摇头而退。县城有位秀才,自认才学过人,赶往应聘。父老们出示上联。秀才左右端详,一时语塞,吟不出下联。
父老见状,婉言道:[先生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不如稍事休息,明日再对也不迟。]
秀才见父老们给台阶下,赶忙应道:[不用客气,也好,那就明天吧﹗]
父老们走了。秀才苦思半天无佳句。
入夜,秀才暗想:如果不趁黑夜无人之際逃走,待到天亮对不出对子﹐岂不是丢人现眼。於是秀才提起包袱,探头往门外望望,见四下无人,一溜烟往县城方向走了。
大約走了有两个多时辰,来到广海奇石村附近,见到奇石村有的男人一丝不挂,在半夜里扛著坭扳﹐趁海水退潮出海捉鱼。
[请问你们到哪里去捉鱼?] 秀才無意中搭訕著問。
[到上川下川对面海。] 對方回答著。
一语提醒了秀才,灵感突然来了。张秀才顾不得和他们聊了﹐ 说声:[好走﹗]急忙转身赶回横山墟去。
回到学校,天刚普亮。不一会﹐父老乡绅过来给老师请安,问:[先生一夜是否睡好?]
秀才装扮未睡醒的样子,沙哑著声音回道:[还好,一觉睡天光。]
父老拿出上联。秀才装做思索片刻后答道:[广海佬捉蟹上川下川。]
父老们一听,頓時肃然起敬。横山对广海,既是地名对地名,而且山对海,广对横,很工整。而捉蟹对种田,上川下川对大担小担﹐無論從词义、地名﹑動詞﹑名詞都對上了。
父老们都很清楚,撑坭板捉鱼是上下不穿衣服的,因为撑坭板就像滑浪风帆一般,在一块两头微翘起的长板中间按著扶手,人一脚跪倒在板上,一脚撑坭,在嫩滑的海坭上漂走。如果穿了衣裤就会兜著坭水,增加阻力,前进时很费力。不穿衣裤就像一条坭秋鱼,滑溜溜,很省力。这种上下不穿的人,在上下川两岛前捕捉鱼、虾、蟹;和挑著大担小担的人,在大小担两村前种田;这種情景是何等对称恰切啊!
再从平仄来看,[横山人种田大担小担] 是: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起仄收应是上联;而[广海佬捉蟹上川下川] 是: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是仄起平收﹐屬下聯。前头五个字[广海佬捉蟹] 对得工整。(鱼、虾属平声,所以秀才用[蟹] 字),至於[上下]對[大小] 全是仄聲﹐有不足之處﹐但古人也常有人用[東]對[南]﹐[春]對[秋]﹐[大]對[小]這些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的先例。如清朝乾隆帝考當時高中探花的劉鳳誥時的一副對聯﹐上聯是﹕東启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乾隆帝) ﹔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為探花郎(劉鳳誥) 。這副對聯中﹐以[春]對[東] ﹐[秋] 對[南] ﹐[星] 對[花] ﹐這些全部都是平聲對平聲。又如﹕[大丞相借花敬佛﹔小女子為國捐軀] 。也是以[大] 對[小] ﹐但只要不是在音節眼和句腳上﹐是可以接受的。又如石匠與篾匠的對聯﹐上聯﹕開大山﹐砌小石﹐修拱橋﹐鋪平路﹐通南通北(石匠) ﹔下聯﹕破長竹﹐劃短篾﹐挽圓圈﹐箍扁桶﹐裝東裝西(篾匠) 。這裡用[短] 對[小] 和[東]對[南] 也是仄聲對仄聲﹐平聲對平聲。再又如<巧聯趣對>中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從此前後不得兼顧﹔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自古忠孝難於兩全]。這裡的[上上下下] 對[父父子子] 也都是仄聲對仄聲。所以﹐作为地名对联﹐秀才用[上川下川] 對[大擔小擔]也不失为一副好联。
于是,秀才获得了聘请。
此文2007年6月7日發表於星島日報美國風情畫
[此帖子已被 憶當年 在 2008-3-19 0:36:1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