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862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75楼 发表于: 2009-08-23

唐生明中将:世界上军衔最高的间谍 [转帖]


  
  唐生明将军是国民党中将,也可能是世界上军衔最高的间谍。他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就是他在抗战时期奉蒋介石之命到汪伪政权中充当卧底。他大智若愚,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策反了很多大汉奸,借日本人之手毒死了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情报。

 
  他在狼窝里进行的无硝烟的战斗比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的横刀立马、运筹帷幄的战斗更为艰巨,意义甚至更为重大。

   纵横捭阖的社交家

  唐生明将军,1906年生于湖南东安县,号季澧,乃唐生智将军四弟。1930年任第四集团军第八军副军长、代理军长。1931年任参议院中将参议。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谋。抗日战争初期,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司令、代理司令。1938年春调离长沙,与常德、桃源警备司令酆悌对调。

  他英俊潇洒,精明干练,善于交际,在民国时期的各种政治势力中都有朋友。他先后做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学生,与陈赓友情甚笃。他与毛泽东自1920年就开始保持友谊。当时他在湖南一师附小念书,毛任该校主事,两人同床而眠一年有余,毛泽东秋收起义时缺乏弹药,他率一个连从汉口坐火车到浏阳文家市,送给起义部队"汉阳造"步枪三百多枝、子弹近万发。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蒋介石是校长,对他颇为器重,蒋宋在上海结婚时,他曾送来丰厚贺礼。他与军统头子戴笠完全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他出手大方,担任常桃(常德和桃源)警备区司令的时候,曾经送给戴笠一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警卫连,戴笠一直想让他加入军统,助其一臂之力,他总是婉言谢绝。他与汪精卫很熟悉,他的大哥唐生智在汪精卫投敌之前,与汪一直是政治盟友,唐生明多次参加他俩策动的反蒋活动。

  

  戴笠甘当铺路石

  抗战初期,他先担任长沙警备代理司令,后于1938年初调任常桃警备司令兼湖南第二区保安司令。一干两年多,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时戴笠给他发来一份电报,说蒋介石要他去重庆,有重大任务。唐生明交接了手头的事务,便带着戴笠的情妇张素贞(唐生明夫人、电影明星徐来的秘书),赶赴桂林。蒋介石已经派了专机在机场等候。

  他刚到重庆,戴笠就驱车把他和张素贞接到曾家岩公馆。此次见面,戴笠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兴。唐生明追问他,“校长”有什么任务,戴笠故意兜圈子,海阔天空地神侃。唐生明知道戴笠信中一定有鬼,连番追问。戴笠仍然守口如瓶,只是问他想不想过得好一点?

  就这么扯了两个晚上,戴笠才说到正题。他用极其慎重地对唐生明说:“有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任务,校长同我讲过多次,觉得只有你能胜任。我们在南京和上海的组织大部分被敌人破坏了,校长认为那里比任何地方都重要,一定要有人去。但是合适的人不容易找,校长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你。这么伟大的领袖,日理万机,还想得到你,真不简单!”他一上来就给唐生明戴了一顶高帽子。

  唐生明正在思考该如何答话,戴笠就接着说了:“校长说你很能干。以前武汉讨伐广西的时候,你拉过来不少桂系部队,立了大功。后来你离开湖南去广西,校长不怪你,知道你是受了何键的压迫。校长很了解你,一直很重视你。校长知道你来了,本来是要立即召见你的,但为了让你有很好的思想准备,要我先把事情跟你讲清楚。校长考虑得真是周到啊!”

  唐生明表示事关重大,要考虑一下。戴笠一口答应。平时唐生明有什么事,拿不定主意,总是找唐生明商量。戴笠知道主战的唐生智绝对不会同意弟弟去当“汉奸”,就天天缠着唐生明谈。最后到了拍胸脯,用“良心”和交情作保证的份上,唐生明只得答应:“行!我去!但是有一个条件。我绝不加入军统,也不做你的手下。”戴笠喜出望外,完全接受这个条件。他说:“我们之间可以一直保持和过去一样的朋友关系。只要你肯去,我在上海和南京的两个区,你都可以指挥,但是不一定要你领导。我那边的人,你不必和他们往来,当然方便的时候,还请你照顾他们。我决不让他们找你的麻烦。”

  随后,他打了一个电话给蒋介石侍从室,要他们安排时间。不一会,侍从室的电话回了过来,蒋介石决定在第二天上午9点召见唐生明。此时已是唐生明到重庆的第四天下午,为了劝唐生明同意到汪伪卧底,戴笠花了接近5天时间。

    “亲密接触” 蒋介石

  第2天一早,戴笠就带着唐生明赶往上清寺蒋介石官邸。蒋介石让唐生明一个人进去,戴笠在侍从室等候。一见面,蒋介石开口就是三个字:“你很好!”顿时让唐生明受宠若惊。蒋介石又亲切地询问了唐生明这几天的情况,唐生明恭恭敬敬地一一作答。嘘寒问暖之后,蒋介石话锋一转:“我晓得你很能干,所以像让你去上海。这个任务关系重大,我想来想去,在我的学生当中,你最合适。我是你的校长,你是我的学生,你要听我的话,现在正是你为国家出力的时候。”

  唐生明见“校长”已经明确地交代了任务,而且还表扬了自己,知道此事已无法避免,便假意推脱了一下:“校长,您过奖了。我怕自己做得不好,请您三思。”蒋介石知道这是客套话,便说:“季澧,你放心,孟潇(唐生智别号)那边我会打电话给他说的。至于老伯母那边嘛,我和夫人可以送一张照片,让她放心的。”

  了不得了!校长称学生的字,实在太屈尊了,委员长还要亲自送照片,这时无上荣誉。唐生明不便推辞,也不敢推辞了。

  临走时,蒋介石说:“这样很好!以后需要钱用,直接跟戴笠说,就行了。缺什么东西,也跟他讲。那边你认识的人多,只管放手去做。一切责任归我负,你要相信我,校长不会害自己的学生。”

  和蒋介石见面的第三天,蒋介石又邀请唐生明和戴笠到官邸赴家宴,吃饭的只有蒋介石、宋美龄和他们两个。在晚宴中,蒋介石一再表示关怀,问了许多唐生明与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褚民谊等人的关系。他含蓄地说:“你过去可以跟他们讲清楚,只要他们做的事情对得起国家,将来都可以原谅的。”

  吃完饭,蒋介石当面送给唐生明一万元活动经费,当时值黄金二十两左右。上次允诺送给他母亲的照片也当面交给了他,背后蒋介石亲自写上了“唐老伯母惠存”下署“蒋中正、蒋宋美龄”和年月日等。

  临到走的时候,蒋介石又很关切地叮嘱唐生明:“此去无比小心,切不可大意,一定要与戴笠随时保持联系,让我可以知道你的情况,也可以随时传达指示。”唐生明点点头,说:“谢谢校长关心,学生谨记校长教诲。”

  唐生明告辞时,蒋介石拉着他的手说:“你走的时候不必来见我了,胜利了再见吧!”

  经过蒋介石的“召见”、“垂询”、“训示”、请吃饭、宋照片、发特别费等一系列的过程后,唐生明正式受命。

   正式受命上征途

  这时戴笠才正式向他传达了早已与蒋介石商量好了的“特殊任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点。

  第一,唐生明要运用关系,设法掩护在上海、南京活动的军统特务,尽量让军统组织不再遭受破坏,对于那些已经被捕的军统特务,要设法营救出来。

  第二,要在合适的时候,向大小汉奸传达蒋委员长的“宽大政策”。“领袖”是能够体谅他们的,有些投敌是迫不得已,有些是没能及时撤退出来,“领袖”还是很关心他们的。能争取的争取过来,对于那些死心塌地跟着日本人干的,要坚决清除。

  第三,要设法保全壮大国民党在江南一带活动的游击队“忠义救国军”,打击限制在这个地区活动的新四军,利用日伪的力量消灭新四军。这是“领袖”交待的最重要的任务。

  唐生明又在重庆停留了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戴笠详细介绍了南京上海军统组织的情况,分析了大汉奸之间的利害冲突,要唐生明在无形中加深这些矛盾,把一些大汉奸拉拢过来。他特别交待,一定要跟汪伪特工总部负责人李士群搞好关系,如果有可能把他拉过来,这样就能让76号为军统服务,把大后方和沦陷区的特务工作连成一片。

  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戴笠他们就开始筹划怎样让唐生明顺理成章地“叛逃”到沦陷区。唐生明风流倜傥的个性在这时帮了大忙,汪伪大汉奸十有八九知道他的公子哥作风。戴笠让他公开去,不必采取秘密潜伏的方式,这样也好对外制造舆论,避免日本人和汪伪怀疑,就说他嫌大后方的生活条件太差,跑到上海图个人享受。戴笠笑着对他说:“你的生活越腐化越好,你的腐化是校长特许的,是奉命腐化。你要让他们觉得你只知道玩,这样就行了。”

  经过几次讨论,戴笠决定先派他的情妇张素贞到上海去打头阵,放出“唐生明不满大后方艰苦生活要到上海住家”的空气,并让她去联络唐生明的朋友潘三省。潘三省是上海有名的白相人,在上海开了好几家赌场,与大汉奸时常往来,各方面都很吃得开。

  方针既定,戴笠便派张素贞提早半个月飞到香港,再转赴上海,等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再通知唐生明动身。在这段时间内,戴笠又与唐生明商量了到上海之后的联络问题。戴笠决定在上海拨一部电台给唐生明使用,叫唐生明定一个化名。作为戴笠的死党,唐生明开了戴笠一个玩笑,说就叫“余化龙”。戴笠当时正在追求新情妇余素恒,起了个化名叫“余龙”,意思是余家的乘龙快婿。戴笠觉得“余化龙”很好,对唐生明说:“你以后便是鱼化成龙!”这是一个好兆头,唐生明这个公子哥当真化身成龙,青史留名。

  不久,唐生明由重庆飞桂林。到桂林后,当天就回到了东安老家,把蒋介石送给他的钱留了一半给他母亲。老夫人很不愿意他去,把这笔钱看成了卖身钱,她对于蒋介石的照片毫不感兴趣。唐生明再三安慰,老夫人才答应他去。

  唐生明带着夫人孩子和保姆回到桂林,乘坐中央银行运钞票的道格拉斯飞机在夜间12点半从机场起飞,夜间3点左右到达香港,军统方面的几个负责人在香港机场迎接。唐生明驻进了唐生智在跑马地潜龙台一号的房子。军统方面先后送来了1万港币作为经费。在香港知道他真实情况的人比较少,他把自己的特殊使命告诉了杜月笙,杜月笙当即表示将尽力相助,还专门写信给他在上海的管家万墨林和王某,让他们多帮助唐生明。

  唐生明在香港停留了一个多月,张素贞才从上海来香港接他们。她已经打通了一切关系。潘三省也做好了准备。动身前,唐生明给戴笠发了一个电报。戴笠回电,叫他谨慎从事,祝他愉快地完成任务,将来愉快的见面。中秋节那天,他们一家人再张素贞陪同下,乘坐虎脱总统号邮船来开香港去上海。

    巧妙应对斗群丑

  唐生明到上海时,潘三省早已在码头等候,把他们接到了自己家中,他的公馆在开纳路上。当天,他就设宴为唐生明洗尘,宾客当中就有唐生明特别想认识的李士群。唐生明和李士群“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第二天,李士群为唐生明“接风”。宴会上推杯换盏之际,他大吹特吹自己搜捕国民党和****地下人员的手段,给唐生明施加心理压力,想让他说出真话。唐生明不动声色,表示对政治已经不感兴趣,只说自己到上海只是来住家的。

  李士群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当然知道唐生明的价值,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整天抽出时间陪唐生明吃喝玩乐。他想尽办法来套唐生明的话,还想把唐生明灌醉了套出真话。唐生明将计就计,假装醉酒,语无伦次,尽说假话,李士群奸计再次落空。

  李士群仍不放弃。不久,他趁和唐生明独处之机对唐生明说:“你的情况我都清楚了,不过希望你能和我成为好朋友,在工作上多帮助我。” 唐生明看出他在耍诈,他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故意装作听不懂,把话题引到别的方面去了。

  就这样过了四五天,李士群仍然搞不清唐生明此行真实目的,汪精卫便亲自出马了。他让李士群转告唐生明,叫唐生明到南京去见他。唐生明装出很为难的样子,不愿意去,还故意摆明自己的态度,自己是来住家的,不想再介入政治,见汪精卫不大方便。李士群好说歹说,劝了两天,唐生明才答应去见见“老朋友”。

  9月底,李士群带着他老婆叶吉卿陪同唐生明和徐来去南京,住在李士群在南京的公馆里。李士群建议唐生明在见汪精卫之前,先见见周佛海。周佛海当时担任汪伪财政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是唐生明的湖南同乡,唐生明与他很熟。

  周佛海热烈欢迎唐生明来南京,立刻在公馆设宴,邀请了很多大汉奸前来作陪,都是汪精卫身边的一等红人,有陈公博、梅思平、叶蓬、罗君强、岑德广、丁默村等人和他们的老婆。这些人,唐生明过去大都认识,重见之后,与他们谈得很起劲。

  第二天,汪精卫下帖请唐生明夫妇吃饭。下午四点多,李士群就带他们去见汪精卫了,这样谈话的时间就可以多一点。汪精卫一见到唐生明,就兴奋地讲:“你来了,很好!希望你们这些黄埔的同学可以多来一点,将来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军队。”汪精卫也和蒋介石一样,端起了老师的架子——他曾做过黄埔军校党代表。他见李士群不了解唐生明和他的关系,就当着李士群的面,亲切回顾了他与唐生智、唐生明的亲密友谊。李士群见汪精卫一口一个“季澧”,一口一个“孟潇”,对唐生明愈发殷勤。

  叙完“亲密友谊”之后,汪精卫便开始向唐生明兜售他那套“反共建国”论调,他说:“一样是救国,个人的方法不同。沦陷区里也有很多的中国人,既然人家(指蒋介石)不要,我不能看着这些人民受苦。我们想方设法把他们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唐生明第一次听到这种汉奸论调,很不习惯,不好赞成,也不能反对,只好点点头。

  他看到唐生明没有产生共鸣,只是点头微笑,就把话题引到要唐生明担任伪职上面去了,提出要唐生明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唐生明坚持“住家”的想法。汪精卫便没有继续谈下去,叫他在上海好好休息,以后再作商议。他打电话给周佛海,叫周在上海为唐生明准备房子,还送给唐生明一辆新式轿车。

  晚上六点多,他的汉奸跟班们都来了,除了周佛海昨天请的那些人以外,还有褚民谊、陈春圃、林柏生和他们的老婆。汪精卫很高兴,多饮了几杯,带着几分笑意来到唐生明面前,说:“我得到消息,你和戴笠关系好得很,你是来杀我的吧?”

  唐生明一听这话,有些紧张,慌不择言:“杀鸡焉用牛刀!我是个不怕死的人,我把全家都带过来了,我怎么会做这种事。”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急得坐在他旁边的伪陆军部长叶蓬用力拉他的衣袖。叶蓬和他关系非同一般,叶蓬的老婆是唐生明母亲的干女儿。唐生明知道自己失言了,把汪精卫比作鸡,实在太瞧不起他了。

  在此紧要关头,唐生明的“新朋友”李士群站出来帮他打圆场。他说,唐生明的情况他已经了解清楚了,唐生明决不会是那种人,更不会干那种事。唐生明胆大心细,满口承认自己与戴笠的关系,但否认为他工作,他说:“向我这种人,什么都不想干,哪会去做什么特务。”汪精卫这才恢复正常,笑着说:“我们关系非同一般,我信得过你,你绝不会暗算我,是不是这样?”唐生明连忙说:“那还用说!”

  一场突起的风波,就这在笑声和干杯声中过去了。临走时,汪精卫紧紧握住唐生明的手,叫他以后常来和他谈谈,他随时欢迎。

  次日,汪精卫老婆陈璧君还不放心,又派人把唐生明夫妇接到家中,仔细盘问,想找出一些破绽。她问的问题都很结实,好在他们早有准备,答得滴水不漏。从此,他们觉得陈璧君不好对付,对她时刻保持着警惕,敬而远之。

   假戏真做博信任

  10月1日,汪伪统治区报纸在头版前条上发表了《唐生明将军来南京参加和平运动,即将被任命为军事委员要职》的新闻。全文如下:

  “中央社讯:国民政府改组还都以来,革命军人之谙识体治,深明大义者,纷纷来京报到,积极参加和平运动,有如风起云涌。顷悉唐生明将军也已来京。唐将军系唐生智胞弟,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中日战事发生后,任长沙警备司令,长沙大火之后调任常桃警备司令以起于今。因鉴于无底抗战之非计,乃毅然离去,不避艰难,问关来京。汪主席于赐见之余,至为欣慰,且深致嘉许,已决定提出中央政治会议,畀以军事委员会委员要席,俾得展其抱负云。”

  10月4日,伪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会议时,汪精卫以伪中政会主席身份,交议了大批新任命的人员名单,其中第十四项便是:“拟特任唐生明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案。”决议:“通过,送国民政府任命。”没过几天,任命就下来了。这表明艰难的审查阶段过去了,唐生明获得了汪伪大小汉奸的信任。

  为了让汪伪对唐生明真正放心,重庆政府来了一个假戏真做。借用唐生智名义,从10月10日起,在重庆《中央日报》等大报头版,连续10天用特大号字刊出“唐生智启事”。启事内容是:“四弟生明,平时生活行为常多失检,虽告诫谆谆,而听之藐藐。不意突然离湘,潜走南京,昨据敌人广播,已任伪组织军委会委员,殊深痛恨。除呈请政府免官严缉外,特此登报声明,从此脱离兄弟关系。此启。”国民党也明令发表对唐生明的“通缉令”,连续在重庆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声明和“通缉令”进一步清除了汪伪大小汉奸对他的怀疑。

  在这个时期,唐生明没有开展活动,整天与很多汪伪要人,以及他们的老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时间长了,大汉奸们对他的信任也与日俱增。汪精卫希望他到身边去帮忙;周佛海和李士群也看中唐生明与汪精卫的关系,也想让他过去帮助工作。这为他今后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含垢忍辱“走钢丝”

  但是汪伪仍然没有放弃对他的暗中监视。又过了一段时间,汪精卫见他没有什么可疑之处,就想把他拉下水,任命他为伪清乡委员会军务处处长,让他统领伪军消灭江南一带的新四军和忠义救国军。这样一来,他就得罪了国共双方,只能跟着汪一条道走到黑。唐生明向蒋介石密电,蒋指示,要保护忠义救国军,消灭新四军,这让唐生明左右为难。但已经是骑虎难下,只有兵行险着,他于1941年7月到苏州赴任。

  借帮汪整训伪军之机,他安排军统特务进入伪军里。遵照戴笠指示,把军统侦知的新四军及其游击队活动的情报转送日本人和李士群特工组织。每当伪军出动时,他便派人事先通知忠义救国军让其转移,但是日伪军每次都扑空,新四军也转移了,他大惑不解。

  因此,他受到了日伪方面的严厉训斥。不过他的“工作”是卖力的,整训伪军的成效也是明显的,日伪还是要继续利用他的。作为一个有民族心的将领,他是很苦闷的,因为与禽兽为伍,有时甚至在日本兵调戏中国妇女,他都得陪笑脸。他感到处境艰难,屡次请求蒋让他回去。蒋总是勉励他以国家为重,服从大局。他只有咬牙坚持,拼命与日伪周旋。

  虽然他一直小心应付,但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他几次差点暴露。

  1941年9月,汪精卫陪同日本驻南京派遣军总司令视察苏州实验区。他把几个月来受的日本人的闷气向汪发泄出来,想引汪把对日本人的不满说出来,了解汪日之间的矛盾。谁知,汪甘心为奴,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从此他在汪面前再也不提日本人。

  不久,军统上海区组织被李士群破获,区长陈恭澍被捕。李士群怀疑有一个建议军统不要暗杀个别日本军官以免殃及无辜的电报是唐生明发的。他连夜把唐生明夫妇叫到76号总部,找来陈恭澍与唐对质。好在陈没有承认与唐生明的关系。李便把唐夫妇押往南京。

  不久,日本人却把他从汪伪手中提走了。出乎意料,日本人对他十分热情。日本河边正三中将坦率地对他说:“因为找不出办法,才拉汪精卫出来。我们已经很久找不到能与蒋介石阁下直接联系的人了。希望你能充当我们与蒋介石阁下的桥梁,协助我们早日解决日支事变。”他还表示要全力支持唐的工作,还要唐把与重庆联系的电台保留下来,由日本方面负责保护。一切都由日本方面说了算,汪伪政府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唐生明立刻明白河边中将的用意,但没有放松警惕,仍然不承认与重庆政府和军统的关系,但表示自己在重庆方面有很多朋友,可以代为沟通。日本方面急于在政治和军事上与蒋妥协便将他放了,并派人保护他。

  在日本人的“协助”下,唐生明开始与重庆方面“联系”,蒋指示,对日本提出的问题先不作回答,要随时向重庆方面汇报,要保持这种关系,不能中断。事实上那一封电报的确是他发的,为配合他的工作,军统不再上海、南京等地暗杀日本人。日本方面也比较满意。每当日本人来探听“联络”消息时,他总是在推说重庆方面在研究。日本人也体谅蒋介石阁下的难处,也不怎么催唐生明。

   策反周佛海

  周佛海是汪伪的第三号人物,官职汪伪行政院副院长,兼任财政部长、税警总团总团长。唐生明到上海后,与周从甚密,发现周佛海时常很苦恼,因为他的母亲、继母、岳父、妹妹都在湖南老家,周想派人把他们接过来,又怕重庆方面有所行动。唐生明见此情况,便秘密发报给戴笠,建议拉周的最好办法就是从他的家人入手。戴笠随即派人在湘潭和沅陵等处找到周佛海的母亲和岳父,把他们软禁在贵州息烽。

  1941年夏,周佛海接到了湖南亲友来信,得知家人被捕,不知道关在什么地方,感到很难过。消息传出后,很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周佛海明知是戴笠干的,故意说:“我不相信这是重庆当局直接干的,一定是地方无知者所为,相信他们不久便可脱险。”这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他对重庆政府还抱有很大的希望。

  唐生明时常跑去安慰他,周佛海对他毫不隐瞒,说自己非常担心老母。周的老婆杨淑惠告诉他,周很孝顺他母亲,现在着急得很,可是没有办法,很苦闷。唐生明立即建议重庆方面趁热打铁,软硬兼施,逼周反正。戴笠心领神会,立即叫周的岳父出面写信,在信中转述他母亲的话,要做“忠臣”,不能给周家的祖先和子孙丢脸。1942年以后,戴笠便与周佛海称兄道弟地通起信来,唐生明时常根据周佛海的情况给戴笠一些建议。时机成熟之后,唐生明大胆地建议戴笠派人在周佛海身边工作,戴笠就派了军统特务彭寿充当信使。

  1944年冬天,周母在息烽患病,戴笠连忙派人送到贵阳中央医院去医治,医治无效。周母去世后,戴笠又为她当孝子,披麻戴孝,代替周守灵哭灵。戴笠把这些照片寄给了周,周十分感动,从此死心塌地地效忠重庆政府。

  唐生明拉拢的大小汉奸不止周佛海一人。他还拉拢了汪伪陆军部长、湖北省长叶蓬、汪伪海军部长、第一陆军总司令及苏浙皖虽经军总司令任道援等人,协助戴笠拉拢了汪伪二号人物陈公博。经其手“反正”的小汉奸更是不计其数。

   借刀杀人除巨奸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最忠实的走狗、杀人如麻的汉奸特务头子李士群,是日本人毒死的,却不知道真正的幕后推手是唐生明。

  其实一开始唐生明并不想除掉李士群,蒋介石和戴笠最初给他的指令是争取李士群。可是李士群顽冥不化,死心塌地地跟着日本人干。而且随着他在汪伪地位的上升,野心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毒辣。他和周佛海争权夺利,斗得不可开交,双方都有欲除之而后快的想法。他们闹意气,经常向。唐生明诉说对方的不是,唐生明两面敷衍,挑拨离间,加深他俩的矛盾。但是唐生明还是有分寸的,由于周佛海已经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他还是偏向周佛海。李士群和他的手下准备对付周佛海的时候,他会警告周佛海小心。周佛海这边的人准备对李士群下手的时候,他却不告诉李。

  到了1943年夏天,重庆方面就李士群不可救药,决定将其剪除。唐生明考虑了很久,建议除李可以又上中下三策。“下策”就是让军统动手,派特务暗杀李士群。但是李士群一向深居简出,保镖如林,这个方案难度很大,而且可能遭到汪伪特务机关报复。“中策”就是,利用汉奸之间的内讧来除掉他,这样可以避免汪伪特务的报复,而且可以挑起汉奸之间的仇杀。很多大汉奸早就看不惯李士群,挑动他们去对付李士群,很有把握。“上策”就是利用日寇与他的矛盾去杀他。这样后遗症最少,李士群的人不敢把日本人怎么样,也不会怀疑到重庆方面和已经“归顺”重庆的大汉奸头上。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杀鸡儆猴,让死心塌地跟着日本鬼子干的汉奸看到走狗的下场。以后再拉他们就方便了。

  周佛海也接到了戴笠的指令。周佛海也不简单,他与重庆方面取得联系之后,连他老婆都瞒着,到这个时候才和唐生明和盘托出,请求唐生明的帮助。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采用“上策”。他们决定利用上海日本宪兵队特高课长冈村中佐去干。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76楼 发表于: 2009-08-23

魏晋时代的神女下凡 [转帖]


 
  ■顾农

    神仙少女不愿意老是呆在天上过单调乏味的生活,带着她大笔的财富或神奇的技巧降临人间,主动下嫁给普通人,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多到不可胜数;曾经出过一阵风头的老牌仙女大抵被人们忘记了。这倒不是因为神老珠黄不值钱

  ,而是几乎所有的仙女下凡故事都难免大同小异,新秀总是会取代那些过了气的资深神女。到如今大约只有经过精美艺术包装的搬演七仙女与董永故事的黄梅戏《天仙配》仍然脍炙人口,其中那些精彩的唱段许多人都会哼那么几句。

  不过在当今这样一个怀旧成风的时代,也不妨把那些被忘却了的神坛前辈请出来活动一下。

  三国时代有一位当时名声很大而后来几乎被遗忘的神女成公(双姓)智琼,她得到天帝的同情,下嫁济北人弦超(字义起),其情形大概是——

  济北弦超,嘉平中夜梦神女从之,自称天上玉女,东郡人,姓成公,字智琼。早失母,天帝哀其孤苦,令得下嫁从夫。当其梦也,嘉喜非常,觉寤钦想,如此三夕四旦。显然来游,驾辎軿车,从八婢,服绫罗绮绣,状若飞仙。自言年十七,遂为夫妇。赠诗曰:“飘颻浮勃述,敖曹云石滋。神仙岂虚降,应运来相之。”(《艺文类聚》卷七十九引《搜神记》)

  嘉平是曹魏齐王芳在位时的年号(249~254),稍后文学家们就以这个天上玉女下嫁凡夫的美妙故事大写文章,著名作家张华(232~300)有《神女赋》,正文虽已不传,赋前的小序还可以看到,说是“世之言神仙者多矣,然未之或验。如弦氏之妇,则近信而有征者。甘露中,河济间往来京师者,颇说其事。闻之常以鬼魅之妖耳。及游东土,论者洋洋,异人同辞,犹以流俗小人好传浮伪之事,直谓讹谣,未遑考核。会见济北刘长史,其人明察清信之士也,亲见义起,受其所言,读其文章,见其衣服赠遗之物,自非义起凡下陋才所能构合也。又推问左右知识之者,云当神女之来,咸闻香薰之气、言语之声。此即非义起淫惑梦想明矣。又人见义起强甚,雨行大泽中而不沾濡,益怪之。鬼魅之近人也,无不羸病损瘦,今义起平安无恙,而与神人饮宴寝处,纵情兼欲,岂不异哉!”(《太平广记》卷六十一《成公智琼》文末)弦超确有其人,有人见过;神女成公智琼虽然肉眼凡夫没有亲睹的荣幸,而其衣服赠遗之物也还可以看得到,所以张华相信确有其事。

  弦超是济北人,西晋另一位文学家张敏(生卒年不详,约与张华同时而稍后)当过济北长史,他就近了解到更多更具体的情况,写过一篇《神女传》。《全晋文》据《北堂书钞》卷一二九所引收录该传,仅有三句:“弦义起感神女智琼,智琼后去,赐义起织成裙衫。”而《太平广记》卷六十一有《成公智琼》一则,未著撰人,据《晋代名臣文集》的记载,乃是张敏《神女传》比较完整的文本,这份传的全称是《神女成公智琼传》(详见洪迈《容斋五笔》卷四)。

  张敏还写过一篇《神女赋》(《艺文类聚》卷七十九),正文之前有一段小序,说“世之言神仙者多矣,然未之或验也。至如弦氏之妇,则近信而有证者。夫鬼魅之下人也,无不羸病损瘦,今义起平安无恙,而与神女饮宴寝处,纵情极意,岂不异哉!余览其歌诗,辞旨清伟,故为之作赋。”可知这里的神女仍指成公智琼。赋的前八句写智琼下嫁的由来;中段用弦超的视角来写,他对下凡的神女有所怀疑,经过智琼的解释才消除疑虑;后文说,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衣食无忧,快乐无边;但最后还是分手了。这一手法很有利于消除人们对这一故事真实性的怀疑——为什么谁也看不到成公智琼本人?——而细玩原文,这一文本大约并非原作之全,已经经过了节选。《艺文类聚》引用旧文往往有所删节而不作说明。

  神女成公智琼下嫁弦超的故事,后来形成了一种模式,出现了许多变奏;其中最靠近的一个也许是神女杜兰香的故事(《艺文类聚》卷七十九引《杜兰香别传》,又《搜神记》卷一),故事的基本格局大抵也是如此这般。

  古代的穷小子身份低下,生活困难,更讨不起老婆,现在天上既掉下一位绝无等级偏见的美女主动嫁给他,又掉下大批馅儿饼,食色性也,两个问题一下子全都解决了。这当然很容易成为古代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的白日梦,是不妨一做再做的。上古的巫山神女只去讨好国王,到中古,各路神女已经肯屈尊面向基层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进步的折光。

  诸如此类的故事一向兴旺发达,实在有它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必然性,所以虽然一再重复,并不讨厌,人们仍然喜闻乐见。这正如现在电视里大放什么皇帝或高官微服私访的故事,尽管戏说八道居多,收视率仍然很不低。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77楼 发表于: 2009-08-23

杀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 [转帖]


  以多杀功臣著名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在位)相比。真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杀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


  元朝末年,爆发了“红巾军”农民大起义。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地主放过牛,十七岁因贫苦无依出家当了和尚,以后成为一支红巾军的领袖,南征北讨,削平了群雄,推翻了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能从一个穷苦的牧童和小沙弥登上皇帝的宝座,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和他出生**、患难与共的许多开国功臣。不料,朱元璋即位后,为了防止他们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竟制造种种借口,向握有军政大权的元老重臣挥起了屠刀。


  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宿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十年中杀了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历史上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称为“胡蓝之狱”。有些开国功臣,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曾被朱元璋赞为“勋臣第一”的儿女亲家李善长(其子李祺被朱元璋招为驸马);也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或杀掉、或赐死。右丞相徐达,是跟从朱元璋起兵的同乡,几十年来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一直是明军的统帅,被公认为功臣之首。他对朱元璋忠顺恭谨,朱元璋多方侦伺也寻不出他的过失。然而阴狠的朱元璋,竟乘徐达身患背疽忌吃鹅肉的时候,赐他熟鹅,徐达流涕而食,不日即死。


  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只是韩信、彭越、英布等几个将领,而朱元璋通过“胡蓝之狱”,株连蔓引,几乎把开国功臣杀个净光,朱元璋丧心病狂地屠戮,搞得巨下人人自危,以至京官每日早晨上朝,不知是否能够活着回来,总要先和妻儿扶别,交待后事。性情仁弱的太子朱标,看到功臣们的悲惨下场。心中不忍,曾劝谏说:“陛下杀人太滥,恐伤和气。”次日,朱元璋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太子拿起来,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棘杖有刺扎手,我替你把刺除掉,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朱元璋形象地把功臣们比做棘杖上的刺,因而必欲除之,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家子孙永享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


  不可否认。明太祖朱元璋对推翻元朝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位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他的业绩是很大的。但是,为了保住朱姓的“家天下”,冤杀许多开国功臣,株连众多无辜之士,其卑劣狠毒之至的用心和手段,也留下了千古恶名!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78楼 发表于: 2009-08-23


荒唐年代的荒唐事:为表忠心 全村改姓毛 [转帖]


一九七九年冬,我被借调到山西太原市一研究所工作,并参与了该研究所的拨乱反正和冤案平反。其间为所里的一位干部档案混乱的问题,趁下乡检查「村村通电话」工程之便,同该所一位姓李的科技处长去这位干部老家吕梁山地区的一个公社走了一趟。那位干部姓耿,工作一贯积极,但长期争取入党而未获解决,後来又出现了新花样:档案材料中,家庭成员本应姓耿,中间姓毛,後来忽然又姓耿,其奥妙没人能解释。这次我们去他家乡「走了一趟」後,终於了解到文革期间在那里发生过的一起世所罕见的荒唐事。它起始於一九六九年中共闹「九大」那一年,前後历时七载。     中共闹「九大」那一年的十二月廿六日(毛的生日),该公社以召开学「毛着」积极份子代表大会的形式表示庆祝,会上各来自大队的积极份子纷纷上台代表本大队向毛泽东表「忠」。有的说:本大队将在一个月内人人背得出「老叁篇」;有的说:本大队半个月内家家门口竖起毛主席(泥)像,最後那位姓耿干部所在大队的积极份子代表、大队民兵连长跳上主席台,挥拳高叫:「忠不忠,看行动!俺全大队贫下中农叁天内全都改姓为毛」。此语一出,其他大队的代表统统败下阵来。    这个大队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靠近汾河湾,自然条件不算差,但却以穷闻名。「耿」是那里的大姓,但村民们的名字尽是「二拐」,「狗娃」,「山蛋儿」之类的,文革中头脑灵活一点的便把他们的名字改为最时髦的「卫东」、「卫彪」、「卫江(青)」、「东彪」之类的红色名字,但这只能算是零打碎敲,革命还不彻底。这次参加「学毛着积代会」的民兵连长在会上提出全大队改姓为毛,就是想解决这零打碎敲的局面。    他回到村里後,连夜发动大队党支部讨论成立「改姓毛」领导小组,规定贫下中农成份的一律改姓毛。这位民兵连长粗中也有细,考虑到改姓後由於同姓不结婚的村习,会给村本大队姓毛的男孩带来找对象的困难,还建议了一条优惠政策:「外来女孩凡愿嫁入本大队姓毛男孩的,可赐姓为江」,以示伟大领袖毛泽东与革命旗手江青「革命联姻」代代相传。此荒唐的建议居然在大队党支部获得通过,他们决定在大队贫下中农协会下面附设临时机构〖〖「改姓毛办公室」,挂出牌子,并委托那位民兵连长主持执行。    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一清早,用高音喇叭把前夜的决定通报全村,要求统一行动。村上顿时大哗:「是哪个不怕绝种的狗崽子想出这毒蛇主意来的,连他祖宗也不认了!索性把他家的祖坟掘掉算了。」於是民兵连长召集贫下中农代表开会打通思想,反覆说明「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的道理,经过一天的吵闹,全大队七个小队中有两个小队同意「改毛」,其中包括我研究所那个姓耿干部的家所在的小队。    再接下来由那位民兵连长亲自挨家挨户访问这两个小队的贫下中农,登记改姓毛的名册,如此连搞叁天才得完成。在这叁天中,这两个小队的贫下中农中,凡是从心底拥护的,都以将拥有世界上最高贵的「姓」为荣。而思想半通不通的便摔凳子、摔碗盏、打老婆。但叁天後,这两个小队贫下中农全姓毛了。於是挑了一个黄道吉日,将名册连同户口本敲锣打鼓的到公社派出所登记。公社派出所所长一听此荒唐事,大光其火:「你们疯了!姓氏一改,阶级敌人全不见了。」那民兵连长不服:「咱贫下中农都姓毛了,谁是阶级敌人还不一目了然,凡是不姓毛的,全是阶级敌人,今後公安无事可干,蹲大坑、喝二锅头就是了。」控辩双方论点都以阶级斗争为纲,争得难解难分,该村的「改毛」运动搁了浅。那年正是「九大」开过不久,又来了新一轮夺权高潮,那位反对「改毛」的公社派出所所长被夺了权,罪名之一居然是:「对贫下中农实行资产阶级专政,阻拦贫下中农改姓为毛。」「改毛」问题终获解决,两个小队的七十几户贫下中农,家家张灯结彩,跳忠字舞,闹了几天,而他们的名字:「毛一」、「毛二」、「毛叁」……,同家用电气产品一样,全数字化了。    「改毛」後真有说不完的倒楣事:外面汇钱来,因名字对不上,邮局不给领,急得团团转;去畜牧场买猪饲料,因饲养户名字同原先留底的不一致,不给货,使栏中的猪饿的哇哇叫;送去当兵的因户口本上姓名同档案中姓名不符,被怀疑企图潜入部队;连死了人火葬场也不敢收,因为病历卡上死者姓名同户口本上写的不一致,怕烧错了人负不起责任。当然还有间接倒楣的事,如本文开始时说的我研究所内那位姓耿干部档案中的父亲,弟妹的名字前後矛盾而影响入党等,不一而足,这些都得由那位被贬的公安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疏理,足足忙了好几年还难保证没遗漏的。   「改毛」几年後毛泽东去世逝,他姓江的未亡人在北京隆重追悼。吕梁地区这两个小队改姓毛的贫下中农们竟以「毛家人」自居,也有模有样的设灵祭奠,披了麻带孝,还带着拾荒嫁进来的赐姓为江的媳妇们,往北京给毛泽东的未亡人江青发慰问信。正当他们伸长脖子等待「亲家」回信来认亲时,那位姓江的未亡人成了头号的反革命分子,被抓起来了。村上立刻大乱,嫁进来後改姓江的媳妇们起哄:「还我原来的姓,要不老娘便离婚!」她们姓了毛的丈夫也终於醒过来纷纷要求改回原姓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79楼 发表于: 2009-08-23

红色高棉版盖世太保康克由的忏悔 [转帖]


(南方周末)作者:于红英

红色高棉解体后,世人总能从其官员中找到可以宽恕的人;然而在S21,一个都没有

3月30日,在联合国和柬埔寨组建的红色高棉特别法庭上,被以反人类罪起诉的红色高棉政要之一、S21监狱负责人康克由再次受审。面对S21造成17000多人死亡的事实,他辩解说:“所有指示都来自红色高棉中央,我无从逃避,因为我的家人是他们的人质。”已皈依基督教的他,流泪乞求幸存者和受害者家属的宽恕。

相比 “S21是越南人开的展览会,自己还是在美国之音上听到它”(红色高棉领袖波尔布特的说法),康克由至少承认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按照他在法庭上的供述,无论是沦为盖世太保还是成为基督徒,都是他努力寻找的自我救赎。在这一过程中,他同样经历了痛苦的心路历程。

然而,在S21实施的冷静而又系统的大清洗面前,考虑到他身为S21总设计师时的勤奋和无情,康克由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除了他在被提升为S21指挥官之前曾要求调离这一证据外,事实证明,康克由是有计划地施行了这些“很坏”的罪恶。

“你到哪里搞到招供文?”

1942年11月,康克由出生在磅通一个贫困的柬埔寨华人家庭,他天资聪颖,从小就是学校里的优等生。由于成绩出色,1962年,在读了一半高中后,他获得金边有名的西索瓦高中的奖学金进入该校,主修数学,并在一次全国考试中获得第二名。

此时,他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野心的勤奋青年。用他母亲的话说,“这个孩子一天到晚把头埋在书堆里”。

1964年,他开始到金边大学附属的教育研究院学习,以获取教师资格,这里是反西哈努克激进思想的摇篮。1960年初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激进主义分子、后来成为红色高棉国防部长的宋先担任该研究院院长。康克由首次接触到了激进思想。

1966年8月,获得教师资格后,他到磅通一个小镇当了名数学教师。1967年加入柬共,并鼓动学生加入革命运动。随后,他的3个学生被警察逮捕,他逃进红色高棉的营地躲避,几个月后他还是被逮捕,在未经审判下被关押了两年。直到1970年郎诺政府上台大赦政治犯,康克由才得以出狱,并加入了红色高棉组织。

在红色高棉控制区内,他开始使用假名杜赫,并被委任为监狱司令官,也开始了建立监狱的试验。在3年时间里,杜赫就建立了两个监狱。此时监狱里关押的主要是越南战俘。1973年当越南军队撤出柬埔寨后,很多柬埔寨人被秘密逮捕并处死,这次行动的残酷无情,意味着S21 的工作模式已经日渐成型。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成功夺权后,杜赫一班人在金边着手把西哈努克时期有名的中学野芒果小丘改造成了一所监狱,杜赫担任副职。

按照杜赫在法庭上的自白,做这些事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所以在1975年5月,他请求调离到工业部门工作,但遭拒绝。随后他被任命为正职。

他说自己最难以忘怀的是1977年1月31日,当他接到顶头上司宋先的命令要去逮捕一些北部地区的政府官员时,他极力为他们澄清说:“大哥,他们看起来有些不太一样。”被宋厉声喝止并质问,“你到哪里搞到招供文?”

当那些在1968年和他一起坐牢的战友也被抓来处决时,他也质疑过“这些昔日为解放国家不惜付出生命的伙伴,怎么就成了党的叛徒”,但他很快意识到,如果犹豫怀疑下去,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将会不保。于是他开始奋力工作,以赢得上司的赏识求得自保。

事实上,杜赫担任指挥官后,他迅速整顿了金边的所有监狱,把野芒果小丘改造成专门清洗党内可疑“敌人”的监狱,在杜赫的指挥下,野芒果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安全部门,从1975年4月17日到1979年1月7日,先后有17000名犯人(其中包括他的两个连襟)被抓到这里,最后,只有7个掌握特殊技能比如画画、雕塑或者缝衣服的人幸存下来。

虽然杜赫本人从不亲手杀人,但他成功营造出一套酷刑文化,教导工作人员“实施酷刑和搞政治思想工作密不可分”,甚至还为此编制了一份干部手册。

他会在囚犯的招供文上做详细注解,“纠正批判囚犯供词错误”,同时“提出一些疑问”;建议继续施行酷刑挖掘“反革命****”;他会给一些重要人物的招供文做摘要,找出其间的内部联系。根据这些摘要,1978年他曾写出最详尽的备忘录《最后的计划》,还曾打算把所有的招供文编写成一本涉及美国、苏联等国联手破坏柬埔寨的密谋。

1979年1月7日越南军队攻入金边,他偕同家人逃到柬泰边境,在这里他因没及时销毁S21建立的大量档案文件而遭到贬黜。他重操旧业,当了一名数学教师。1995年,他的妻子在一次袭击中遇难,他开始参加附近的基督教祈祷会,1996年皈依了基督教。

1999年,一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他过去的身份,随后他被逮捕并关押在金边。2008年2月,作为司法程序的一部分,他被带回到S21,据说他“泪流满面”。

2月17日开庭之前,曾为他进行冼礼的牧师表示,康克由盼着审判来临,他希望坦白他所犯下的罪行。

S21 神秘的安全部门

红色高棉的领袖乔森潘曾表示,“S21 的悲剧是党中央面临着重重敌人所致”。实际上,S21是在浪漫主义的经济实践失败后,因为领袖和党中央心中极度恐惧才高效运作的。

1976年波尔布特提出一个“四年计划”,指示要在全国各地迅速实现粮食产量翻三番,以筹集足够的资金支持工业化。这一计划显然与实际严重脱节。但各地官员慑于党中央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监控力,纷纷谎报数据,于是仅有的粮食产量被中央抽走。

民间开始挨饿,结果1976年饿死了几千民众。这一消息传到了中央,波尔布特却判断说“党的肌体有细菌”,认为这是党内外的敌人搞破坏所致,必须尽快清除这些细菌。1976年底,由康克由任指挥官的S21开始运转起来。

保密是红色高棉进行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不但党外民众不知道这一机构,所有的红色高棉党内文件中都不曾出现它的名字。党内高层通常以关押过的有名的政治犯来指代,比如谁谁在的那个地方。监狱周遭更是任何人不得靠近。周围工厂里的人只知道这是个“只见人进、不见人出的地方”。

犯人进来以后会被拍照、写下自传、逼问口供。S21为所有犯人留下了最为详尽的档案资料。

S21的拷问逻辑,恰如拉封丹寓言中狼吃羊的理由。狼遇到一只羊,想吃掉它,因为根据狼的说法,这只羊一年前曾侮辱过它,当羊说自己一年前还未出生时,狼说那肯定是你哥哥,羊说自己没有哥哥,狼说那一定是你的亲戚:或牧羊人或一条狗。在这一逻辑指引下,所有罪犯在酷刑伺候后都会供出“自己与美国中情局或者苏联克格勃有共谋,或者是越南间谍”,有囚犯甚至发挥想象力,用100页篇幅详述“自己与中情局交往的种种细节”。而这些招供文又正是波尔布特们所需要的,以此证明自己实施恐怖统治的合法性。

执行这些残酷任务的S21工作人员,都是被杜赫卓有成效地洗过脑的。红色高棉另一领袖英萨利,曾将这段惨重历史归结为“我们没有慎重地选择公务员,结果导致失控了”。其实,除了少数人是老革命者,大部分人都是十几岁的来自底层的少年,或者是在囚犯家庭里挑选的可以“教化”的孩子。来S21前,他们接受的唯一训练。就是在一所技校上两周的政治课。

一名员工的工作笔记记下了这样一段话,1976年2月,杜赫在员工会议中教导他们:“你一定要摆脱打囚犯是残酷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仁慈就被错用了。为了国家、阶级和全世界,你一定要打他们。”要把囚犯当做“连垃圾都不如的”或者“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只有从他们身上逼取招供文,才能更好地保卫革命”。

发誓要消灭阶级的红色高棉,却在S21制造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最顶层的是杜赫,在S21的通讯录上,年仅30多岁的杜赫被尊称为祖父;中间是员工比如拷问员等;最底层是无辜的牺牲者。

即便是在最底层,也分为几等,党内高层的“囚犯”受到特别关照,可以享受单间,和员工吃一样的伙食,在拷问中受伤了伤口也能得到及时缝合,因为杜赫和“大哥们”需要他们提供思路更清晰的供词。对只是普通党员的囚犯,他们只能处于半饥饿状态,很多人未到刑场就已被折磨死了。他们还时常利用普通囚犯做一些古怪实验,比如把活人放血后放在水里看多久才能浮上来。

红色高棉解体后,世人总能从其官员中找到可以宽恕的人;然而在S21,一个都没有。

【南方周末】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0楼 发表于: 2009-08-23

让母亲让兄弟让儿子 让位三次的窝囊皇帝 [转帖]


唐睿宗李旦(公元662-716年),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即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四个儿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

后来他被封的亲王爵位还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睿宗一生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22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一让母亲——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睿宗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

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睿宗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祎之死后不再发言的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睿宗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睿宗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睿宗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二让皇兄——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 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昌宗、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睿宗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睿宗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儿子——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

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睿宗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综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1楼 发表于: 2009-08-23

尸体做灯油:他是史上最惨的皇帝 [转帖]


金兵直逼汴京(今开封市)时,北宋徽宗赵佶又气又急,身子一曰不如一曰,于是把皇位传给太子。继位的太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和宋徽宗一样,也是苟且偷安、不思自强之辈,结果断送了大宋江山,自己也做了俘虏。被俘的还有徽宗和他的哥哥、弟弟及他的32个儿子、22个女儿,除九子赵构在外勤王、幼女仅一岁外,都做了俘虏,连同宫廷后妃、宗室贵戚、大臣约3000人被金人掳到北方。

当时正是农历四月,北方还很寒冷,徽宗、钦宗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烧取暖。钦宗的朱皇后当时26岁,艳丽多姿,还经常受到金兵的调戏。

宋徽宗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了。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一曰徽宗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被钦宗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后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此时徽宗已病得很厉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钦宗发现时,尸体都僵硬了。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所以,不准钦宗跳入坑中。徽宗死时54岁。徽宗死后,钦宗继续遭受折磨,最后也惨死在北方。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2楼 发表于: 2009-08-23


 神探狄仁杰或是羌人后裔?墓志泄露家族秘密 [转帖]


大周名相狄仁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于荷兰作家高罗佩《狄仁杰断案传奇》一书的影响,狄仁杰在全世界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太原狄村是狄仁杰的故里,虽历代史志多有记载,但现存除传说是狄仁杰母亲手植唐槐一株外,别无它物。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狄仁杰的事迹不少,但有关狄仁杰家世的记载仅寥寥数笔,语焉不详。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人,似乎简略得有点过分。

2000年7月初,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某砖厂生产时挖毁一座古墓,出土地点距狄村仅3公里,且墓主为狄姓。粗读墓志知墓主为狄湛,但叙述先世从曾祖而下至其父,都未书名讳,而且由经历和职官看上去都是羌人,与印象中的名门望族太原狄氏难以吻合。进而检索史籍,发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其人:“后秦乐平侯伯支裔孙恭,居太原。生湛,东魏帐内正都督,临邑子。孙孝绪。”对照志文:“(东魏)武定六年,除侍官正都督,八年,除征西将军,临邑子。”契合无疑。因此确认墓主狄湛即是狄孝绪祖父、狄仁杰的高祖(四世祖)。

在狄仁杰故里附近发现其祖先墓志,自然是一件幸事。不但为狄仁杰故里增添了确凿的新内容,还可以补正史籍关于狄仁杰家世极其简略的记载,更可以解决一些与此相关的重要问题。
·狄仁杰祖先是羌人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狄仁杰传》都说狄仁杰为太原人。狄氏渊源,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辨证》和《通志·氏族略》的说法,狄氏出自姬姓,周成王母弟孝伯封于(一说周文王封少子)狄城,因以为氏。见于史籍者,有鲁国大夫狄□弥,有古贤人狄仪,有孔子弟子卫国人狄黑,汉时有博士狄山。狄山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谏阻出兵征伐,触怒汉武帝。谪遣其守塞上要险之处,到任月余,为匈奴所杀。而其后历东汉、三国和两晋,史书不见汉族狄姓之人。这期间的大段空白,可能不仅仅是未出现狄姓之名人,或许意味着中原狄姓的消亡。直到十六国时期,才出现被《宰相世系表》尊为狄仁杰远祖的狄伯支,即《元和姓纂》所谓“狄山子孙,代居天水。”狄山与之前的狄姓无疑应当是汉族,但此狄已非彼狄矣。

狄伯支从一开始,就是以羌人的面貌出现的。初见于《晋书·姚苌载记》,是说他与西州羌氐豪族共推姚苌为盟主,进而称制行事,建立后秦。说狄伯支是羌族人,史籍虽无明文,但有不少佐证:其一,《魏书》所见之狄姓几乎全为羌人。如《太宗记》云:“常泰五年(420年)……杏城羌酋狄温子率三千余家内附。”《世祖记》和《陆俟传》记“平凉休屠金崖,羌将狄子玉等叛。”等等。其二,狄湛的曾祖任领东羌校尉一职。在魏晋南北时期,该官职例由羌族豪强担任。魏晋以来,边境失控,此类官职渐转由各部落酋长豪强任之,即所谓“以夷制夷”之意。

据《晋书》、《魏书》和《北史》等有关传记,诸如羌酋姚苌、梁弥机,胡酋沮渠氏,氐酋苻氏、吕氏、杨氏,鲜卑秃发氏,高丽朱氏,皆被授予此类官职与所在州郡长官相搭配,且世代相袭。在北魏实行“宗主都护制”时期更是如此,汉人担任此类官职已属罕见。
·汉化之后改为狄姓
《元和姓纂》和《宰相世系表》将代居天水的狄姓与狄山相联系已是穿凿附会之说,《狄湛墓志》则更无忌惮,说“其先汉丞相狄方进之后”。案诸史籍,并无狄方进其人。读岑仲勉《沈涛书〈元和姓纂〉后校记》,才明白其实是指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中国古代在某些情况下“狄”和“翟”通用,如罗泌《路史·国名记》即如此认为。但在汉朝此二字并不相通,所以汉代文献中既有狄山又有翟方进。《墓志》作者显然企图攀附一个比狄山更为显赫的祖先,因而借古字通假之例,曲改翟方进为狄方进。魏晋以降,主流社会尊崇门第阀阅,高门望族竞相标榜矜夸,藐视普通士族,流俗成风,影响深远。一般士人都因出身寒微而自惭形秽,何况是有所谓夷狄血统者,自然更是讳莫如深。**以后在墓表行状中攀附名门显宦,则更是司空见惯,不择手段。这个例证还表明,即使是相对可靠的历代姓氏书,也难免受此影响,须仔细加以辨证。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早在商代就出现于历史记载。他们很早就开始了同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历史上诸多周边民族部落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他们使用的汉姓,往往取其名称的第一个字,史多例证。更有相当一批后来完全汉化,使后人莫辨其源,狄姓即是一例。
·墓志里的狄姓秘密

狄仁杰的高祖狄湛,字安宗。依《墓志》“春秋六十有口”的记载推算,约当生于公元500年左右。为人“轻文好武”,18岁时“释褐”入仕,经历了北魏末的社会大动荡。永熙三年(534年)东、西魏分裂时,随宇文泰西走咸阳。数年后“拥骑归朝”。颇受高欢重用,官至侍官正都督、平西将军、临邑子。入北齐后,历授原仇领民副都督、白马领民都督、泾州刺史、车骑将军等职。河清三年(564年)终于晋阳。

狄湛其父,名恭,居太原。《墓志》未书名。云其曾官“大将军府行参军,秦州府主薄”。北魏末年,尔朱荣为天柱大将军,设府于太原而号令天下。狄恭应当是此期间在职。尔朱荣败亡后,部属大部分归于高欢,分置于青州和晋阳。到东、西魏分裂时,推算狄恭年龄至少是已近花甲,留在晋阳的可能极大,而狄湛则被裹胁西去。这可能也是狄湛后来“拥骑归朝”的重要原因。
《墓志》云,狄湛祖父与曾祖都曾为北魏“略阳公”,而未书其名。《魏书·吕罗汉传》: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仇池氐、羌叛逆遂甚,所在烽起,道路断绝。……略阳公伏阿奴为都将,与罗汉赴讨,所在破之。”《北史》亦同。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位略阳公伏阿奴应当就是狄氏祖先。其一,如按每代人20年粗略推算,则其祖父当生于460年,曾祖当生于440年前后。《墓志》所云狄氏两代略阳公,肯定有一个生活在发生上述历史事件的年代。而此期间(孝文帝时)不可能同时存在狄姓和伏姓两个略阳公,非此即彼。其二,狄氏远祖狄伯支,见于不同史籍时,有多种说法:狄伯文(《元和姓纂》)、狄伯又(《古今姓氏书辨证》)、狄伯友等,明显是由于形近而传抄讹误。这位伏阿奴之“伏”与狄字也很相近,因而《魏书》流传过程中,手民误植的可能性极大。若以上推论不谬,则这个“伏阿奴”即应该是狄湛的祖父或曾祖父狄阿奴。目前无证据断定究竟是谁,但以年代推测狄阿奴是其曾祖的可能性更大些。
·是五胡十六国的东羌豪族

依据现有资料,我们似可把狄姓渊源大致理清:天水狄氏确切无疑是羌人或者说汉化过程中的羌人;其先世与汉博士狄山无关;他们极有可能是在后秦狄伯支时定居长安,故尔《墓志》云墓主为“冯翊郡高陆县人也”。到狄恭时定居太原并生狄湛。到狄孝绪及狄仁杰时,自然就是太原人了。

五胡十六国以来,狄氏家族一直是东羌豪族。据《墓志》,历代先人所任地方官职(包括遥领),都在甘肃天水一带(秦、泾二州),最低官职也是秦州府主薄,军职则有镇西将军。狄湛本人在东魏北齐所任官职都与此类似,说明其出身背景始终都在起作用,负有替朝廷绥抚本族民众的使命。入北齐后担任的“原仇领民副都督,白马领民都督”,都是明证。甚至到了唐朝初期任命狄仁杰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旧唐书·狄仁杰传》),也不能排除利用其家族历史背景的可能性。

狄氏家族由羌族部落豪强,发展到以大唐名相狄仁杰为代表的名门望族,是民族大融合的例证。在封建社会里出身夷狄显然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史籍在涉及狄仁杰家世时隐晦其词,语焉不详,可能反映的是狄氏家族对这件事的态度。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3楼 发表于: 2009-08-23

恃宠而骄:古代皇帝们的三大非常奶妈 [转帖]


历史上,皇帝接触的第一女性大概就是奶妈,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奶妈大都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特殊感情。

古人说,皇帝长于奶妈之手,由于奶妈在皇帝幼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位后的皇帝对奶妈的礼遇也是很隆重和丰厚的。明熹宗朱由校登极半个月以后,便封奶妈客氏为奉圣夫人,其子被任命为锦衣千户,这其实是有例可循的。

东汉时期,安帝封奶妈王圣为“野王君”,顺帝封奶妈宋氏为“山阳君”,灵帝封奶妈赵娆为“平氏君”;北魏时期太武帝生母早死,尊奶妈窦氏为“保太后”,继之文成帝也尊奶妈常氏为“保太后”,次年又尊为“皇太后”;唐中宗封奶妈干氏为“平恩郡夫人”,封奶妈高氏为“ 国夫人”;唐朝时期,睿宗封其子唐玄宗的奶妈蒋氏为“吴国夫人”,封莫氏为“燕国夫人”;元朝时期,世祖封皇子燕王的奶妈赵氏为“豳国夫人”,封奶妈的丈夫巩性禄为“性育公”;文宗封奶妈的丈夫为“营都王”;成宗封奶妈的丈夫为“寿国公”;仁宗封奶妈的丈夫杨性荣为“云国公”;元英宗封奶妈忽秃台为“定襄郡夫人”,封她的丈夫阿来为“定襄郡王”;明朝时期,成祖封奶妈冯氏为“保重贤顺夫人”;仁宗封奶妈为“诩圣恭惠夫人”;宣宗封奶妈李氏为“奉尚夫人”。从这些奶妈被册封的封号上不难看出,古代皇帝奶妈的尊贵无比的显赫地位。

说起来,这些皇帝的奶妈尊贵无比,地位显赫,但在历朝历代皇帝奶妈的阵容中还不算最为出色出彩的。下面就说说历史上最为出色出彩的三大非常奶妈。

一、恃宠而骄的奶妈

皇帝与奶妈之间的感情联系是难以割断的,奶妈的影响力在这种乳子顾念恩情的气氛中发展,成为攀龙附凤者的重要渠道。皇帝奶妈恃宠而骄,为所欲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做出非法越轨之事,历代也不乏其例。

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刘彻的奶妈,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经常蛊惑汉武帝,深得刘彻的欢心,封其为大“大乳母”,隔三差五地赐帛奉食,甚至奶妈偶然与皇帝聊天说:“某地有好田地。”皇帝立马说:“乳母想要吗?”看看,皇帝都这模样了,公卿大臣们更是“皆敬重乳母。”

这本来应该是一件表率天下,以德治人的好事。可是,偏偏这位奶妈的子孙奴仆不争气,到处趾高气扬,鱼肉乡里,“横暴于长安中”,光天化日之下,夺人车马,抢人衣服,弄得百姓畏之如虎,百官视之如鼠。但是邪不压正,终于有一天,“下官”们忍无可忍,找了个借口,上书奏请汉武帝将奶妈一家迁徙到边疆。这位奶妈一听,大为不悦,欲直奔皇帝之处,向礼乐太监郭舍人求救。郭舍人就让她去找东方朔。这位奶妈平时也知道东方朔智谋过人,便立即前来求救于东方朔。

东方朔深知这位奶妈和汉武帝的关系,就告诉她说:“当皇帝宣你去,下令法办时,你不要说话,只要在临走时再三回头看看皇帝就好,这样子或许能救你。”奶妈照着东方朔的话去做,站在武帝身边的东方朔开口了:“你还看什么?现在皇帝还要吃你的奶吗?”汉武帝听后,想起昔日奶妈哺乳自己的恩情,便下令赦免了她和家人所有之罪。

汉武帝乃一代雄主,向来处理朝政都是大刀阔斧,心狠手辣,就是对太子、孙子、女儿,皇后也不手软,但是,他对奶妈却不忍法办,足见其奶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而汉武帝的这种过分善待奶妈的举动,让大汉后世的皇帝奶妈更加有恃无恐,随意而为,有的甚至干扰朝政,祸乱百姓。汉安帝时,其奶妈王圣母女和宦官江京、李闰等勾结在一起,诽谤太后,打击太后的家族,煽动内外,任性而为,曾逼得宰相杨震服毒自杀,最后把太子也废了。东汉灵帝的奶妈赵娆也恃宠而骄,她跟宦官曾节、王甫有仇,便设法陷害曾、王而将之下狱,其嚣张跋扈的程度可见一斑。

二、祸乱朝政的奶妈

明朝末年,熹宗生母已经去世,受托抚育的李选侍移宫,正需要有个乳母在乾清宫照料起居,封以尊号,酬谢她“奉圣”之劳,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客氏“自居于皇上八母之一”。光宗皇后郭氏、熹宗生母王才人,还有思宗生母刘淑女,以后也都封为太后,此三者是熹宗的已去世的“三母”;在世的有西李、东李,还有个赵选侍,也是“三母”;此外更有个“旧贵人”,当然也算“一母”,加起来共是“七母”,凑上乳母客氏,共是“八母”。

按明代宫中惯例,宫内、女婢、乳母等应该住在西二所,但客氏却被破例允许住在咸安宫,每天早晨都到乾清宫照顾皇帝起居饮食,还以她的名义进“家膳”,叫做“老太家膳”。原来,熹宗对宫中御膳房的蒸龙烹凤瞧不上眼,独独喜欢客氏做的饭菜,尤其喜欢客氏把炙蛤、燕菜、鲨翅等十几种海鲜放在一起烩煮。《天启宫词》专门有诗赋一首曰:“大官炰脍惜芳牙,玉食须供自外家。乞得余泔争问讯,珠盘擎著漫矜夸。”

客氏随伺在熹宗身旁,赏花观月,其乐融融。有诗纪曰:“回龙别观百花匀,锦瓣黄须上辰。不是天香并倾国,如何亦得倚阑频。”客氏过生日时,明熹宗则一定前来。“初度才知保妪尊,争遗彩履贴金鸳。琼枝到处霞生脸,御手亲传不谢恩。”熹宗对她赏赉甚厚,一次就赐给她“人参一袋,约重二三十斤”。客氏夏日怕热,在咸安宫造起大凉棚,熹宗赐冰不断。“风阁松棚结绮层,外家各别有炎蒸。妾心自识凉如水,敢乞天厨一赐冰。”天启元年夏,熹宗“特旨”允许客氏可随时出宫回私邸。

此时的她尽享荣华富贵,应有尽有,为所欲为。客氏在宫中,每日皆浓妆艳抹,来往乘小轿,仿佛嫔妃一般。每次出宫回宅,随行护卫达数百人,宫中内侍要跪叩迎送。出宫后,换乘八抬大轿,街上还要戒严禁行。回宫时,更俨然诰命夫人,前有八名太监,掌了大红纱灯引导,远远望去,和御驾一样。仪仗之后,便是明晃晃地一列排的荷兰晶灯。当时荷兰已与明朝结交,献晶灯百盏。熹宗专门赐予客氏二十盏,备夜来进出宫闱之需。把那条铺着黄缎的御道,照耀得如同白昼。最后便是灯晶彩羽,流苏玉坠的一辆高毂绣帘的凤辇,辇上端坐着客氏。真是仪从煊赫,仆侍如云了!

那些朝中的大小臣工、王公臣卿,大半是客氏的党羽。他们每天入朝,在朝房里望见远远的灯光灿烂,如皓月流星,就知道奉圣夫人客氏来了,于是大家在御道上等候。距离客氏的车辆,约有十来步远近,众人早已齐齐地跪列下来。有叫太夫人的,有称圣母娘娘的,有唤圣太太的,有三呼千岁夫人的,又有叫姐姐圣夫人的,也有叫干娘的,还有唤义母的。口里这样呼着,身体都和狗般俯伏着,比迎接圣驾还要齐整。熹宗上了宝座,御案旁设着一个凤座,就是奉圣夫人客氏坐的。熹宗帝退朝,客氏也随着銮辇回宫。

明熹宗帝宠信客氏,宫中大小事务,一古脑儿由客氏掌管。她回到家中,勒令家奴称她为“九千岁老太太”,每日三次向她请安问好,口称“老太太千岁、千岁、千千岁!”“八母”死的在世的都不及此一母,真是亘古未有之奇事。

三、独霸龙床的奶妈

常言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奶妈不仅能当上贵妃,而且独霸龙床,宠冠后宫,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宠冠后宫的奶妈名叫万贞儿。

万贞儿四岁这年,由于家境贫困,她也被送去参加了宫女之选。从此踏进了深幽的紫禁城。由于她聪明伶俐,惹人喜欢,又善于察言观色,被分配到了宣宗的孙皇后的宫里听差。不久,万贞儿就得到了孙皇后的喜爱。在她七岁这年,明宣宗驾崩,孙皇后成为皇太后,万贞儿也就成了皇太后最喜爱的小宫女。她紧跟在孙太后的身边,既学了书画文墨,又极深地接触到了宫闱内外种种争斗的内情,更对主人尊崇的太后地位艳慕不已。也许就从那时起,她心里就暗暗下定了出人头地的主意。

英宗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大明王朝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英宗皇帝被瓦剌军给扣为人质,明朝廷在一番纷扰之后,决定另立英宗之弟为新帝,立英宗仅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孙太后决定从自己贴身的宫女中选一个老练可靠的去照顾朱见深。最后她选中了万贞儿。二十一岁的万贞儿就这样由太后的贴身宫女变成了皇太子的贴身宫女。她比这个小男孩大整整十九岁,和他的母亲年龄差不多大。

万贞儿对朱见深的保护和照顾,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的,做为一个情窦初开却无法拥有正常婚姻的少女,她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照看的孩子身上

  朱见深在渐渐长大,第一次和万贞儿发生了性关系,这使他久久难以忘怀。万贞儿这时已经三十出头了,不过她毕竟身在宫廷,保养得宜,比起天真稚气的小宫娥来说,还多了一些成熟的风韵,而她也非常明白,只有朱见深才能改变她的人生。于是,这个惯例在朱见深这里打了个转:他日久生情的对象不是小姑娘,而是一手将他养大、对他了如指掌、是他从小的依靠的万贞儿。他甚至打心里希望能够让万贞儿做自己的妻子。

然而除了朱见深的偏爱之外,万贞儿本人实在不具备做未来皇后的资格。她的年纪足以做太子的母亲,而且相貌平平、身材宽阔、性格泼辣,非但没有什么淑女气质,反倒是胆大声洪,喜欢出头露面,很象一个管家婆,对朱见深的所有事情都要管。

天顺八年正月十七,明英宗朱祁镇逝于乾清宫。十六岁的朱见深成为大明皇帝。天顺八年七月二十一,紫禁城举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礼,十六岁的吴氏戴上了凤冠,成为宪宗的第一任皇后。但是,仅做了一个多月皇后的吴氏,就中了万贞儿的陷阱而被废掉,退居西宫。而其父英宗所中意的王氏于天顺八年十月十二日被册立为宪宗的第二任皇后。

一年后,三十七岁的万贞儿终于如愿以偿,为十八岁的宪宗生下了儿子。这个孩子是皇长子,在皇后没有嫡子的情形下,他就是未来的大明皇帝。宪宗兴奋不已,立即派使者遍祀国内诸名山大川,为皇子祈福。随即又为万贞儿上尊号。

就这样,万贞儿成了“皇贵妃”。万贞儿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目的。然而,万贞儿得意得太早了。尽管官员们四处祈福,老天仍然没有站在她这一边。皇长子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就夭折了。万贞儿这时年将四十,生育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对生儿子已经近乎疯狂的万贵妃,一面动用旁门左道告祈,一面到处搜集淫药春方以图捆住宪宗。然而,万贞儿却一直没有怀上过身孕。不再有生育可能的万贵妃越来越变态、越来越恶毒,她自己不能生育,也不愿让别的女人生育。

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库,对谈吐闲雅的纪女一见动情。这样一次极偶然的机会,就使纪女怀上了身孕。大概是因为内库众宫女都是纪女的下属,她被皇帝召幸有孕的事情被隐瞒了下来,直到孕中期以后肚腹已经涨大得无法遮掩,才被万贵妃的耳目侦知。

万贞儿对于纪女史在自己眼皮底下竟能把孕怀到如此明显的地步,气得大喊大叫,立马就命宫婢拿烈性堕胎药去给纪氏吃,并下令将纪氏立即移居安乐堂。

安乐堂是收容老病宫女的地方,就在这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纪氏于成化六年,即公元公元1470年的七月生下了一个瘦弱的男婴。但宫人唯恐万贵妃加害,便一直瞒住万贵妃。后来,这个男婴终于艰难地长大了。由于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存在,直到五六岁时,宪宗才知道这个男婴是自己的儿子,变为他取名叫朱祐樘,并册封纪氏为妃。不想后来一年的六月,好端端的纪妃竟暴病而亡。是被毒死的,还是被勒死的,谁也不敢过问,但谁都心中有数。宪宗也不追究,只是下令予以厚葬,并谥纪妃为“恭恪庄禧淑妃”。

万贞儿费尽心机地把持后宫,不免肝火攻心,不久便得了肝病于成化二十三年春死去。万贵妃一死,宪宗好似失了主心骨,凄然说道:“贵妃一去,朕亦不久于人世了!”他主持贵妃的葬礼一如皇后之例,并辍朝七日。这年八月,郁郁寡欢的宪宗果然也得了重病,追随万贵妃而去。

万贞儿以一个卑微的宫女,半老徐娘之身,竟一举夺宠,独霸龙床达二十多年。个中原由,不言自明。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4楼 发表于: 2009-08-23

李鸿章祖上本姓许后改姓李 修报恩祠藏身肥东 [转帖]


近日,肥东县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于该县众兴乡漕坊村发现一雕梁画栋、规模宏大的七开间古祠堂。让文物管理人员吃惊的是,名为“报恩祠”的七开间古祠堂不仅是目前合肥祠堂中规格最高的,而且该祠堂居然是祖上原本姓许的李鸿章几兄弟,为了报答许家的“恩情”而修建的。

古祠堂雕刻精美绝伦

12月1日,当记者随同当地文物管理人员来到现场时,还没走近,远远就被这栋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吸引。走进细瞧,精美的木雕、考究的彩绘一一映入眼帘。这是狮子倒挂,这是富贵牡丹,这是二十四孝图。虽然对文物懂的并不多,但因为长时间在这个老屋子里琢磨,58岁的许俊福说起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头头是道。

“我是在这里长大的,那时候这里是学校,我天天在这里上学,当时这些东西可好看了,不光色彩鲜艳,而且很多构件都还非常完整,不过有些东西在‘除四旧’的时候给破坏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许俊福一脸的惋惜。当天记者在现场也发现,位于祠堂横梁上原本记录祠堂修建日期和修建人姓名的文字都被涂上了黑墨水,不过仔细辨认,仍能看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少荃(李鸿章的号)等字样。

李鸿章为“报恩”修建古祠堂

“该祠堂和李鸿章有什么关系?”见记者疑问,58岁的许俊福又说开了。“这是李鸿章兄弟几个修建的。”他告诉记者,自己小的时候,该祠堂前还有块大石碑,碑文不光写着“报恩祠”几个大字,而且在祠堂的横梁上还题写着修建人的姓名。许俊福90岁高龄的老父亲许品高也告诉记者:“李鸿章祖上原本姓许,后来过继给了李家,所以改姓李。这些许氏祖谱上都有记载,李鸿章是李家的第七代传人,因此,清代还有‘许李一家’的说法。”

许品高老人告诉记者,根据自己祖上的说法,清代晚期,官至大学士的李鸿章为了报答许家的恩情特地回老家修建了这座“报恩祠”,后来也一直被他们作为“许氏宗祠”。

许老说,自己小时候还听曾为许氏族长的父亲说过,他亲眼见过李鸿章回来祭祖的情景。“当时的李鸿章年纪约四十多,穿着朝廷的官服很是帅气。”而且当时“报恩祠”的寝堂正中还高挂着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曾国藩等人御赐、题写的匾额。正中是“庆祝永昌”,两边分别是“木本水源”、“升平人瑞”等。

合肥地区规格最高的古祠堂

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及解放初期的破坏,但面对雕刻精美、开间达到七间的古祠堂,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彭余江还是赞不绝口。“如此高规格的祠堂真是少见!合肥地区七开间的古祠堂应该就此一座!”彭所长说,清代对于修建祠堂规格有严格规定,一般都是三开间或五开间,总督和尚书才有资格修建七开间,九开间的只有封了王的才可以修建。清代,安徽官至大学士的似乎只有李鸿章和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这样看来,合肥地区有资格修建七开间古祠堂的只有李鸿章,而且直到目前,合肥其他地方还没听说发现七开间古祠堂。

另外,彭所长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面对该古祠堂也是赞不绝口。目前,该古祠堂正在申报该县“文保单位”,一旦申报成功,他们将继续对其申报“省保”。

宗谱记载李鸿章先祖被过继

李鸿章先祖真是许家过继的?为了给许家人的说法找到史料依据,记者昨天特地赶到合肥淮河路上的李鸿章故居,对收藏于此处的“李氏宗谱”进行了查阅。这本民国十四年编撰的“李氏宗谱”卷六中,对于其祖先李慎所过继一事给予了记录。“慎所系同县许光照公次子过继。”另外,在另一本李氏支谱——合肥李文安(李鸿章父亲)支谱简史上,对于这段历史给予了更加详细的说明。即:李鸿章的八世祖许光照,字银溪,又字迎溪,与同庄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心庄无子,请求收养迎溪次子稹所为嗣,迎溪慨然允诺,稹所遂改袭李姓。

李鸿章的七世祖许稹所过继给李家后,因避清帝世宗(雍正,名胤祯)遂改名李慎所。他侍奉李心庄夫妇至孝,生有四子。以后,李氏家族人丁兴旺,支派增多,成为肥东世家巨族。因而,李门祖规:李许二姓不通婚,而与族外之许姓则不禁。这也是“李许本一家,百世不通婚”的说法的由来。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5楼 发表于: 2009-08-23

 

  香港籍服刑人员的狱中生活[转帖]

 

 在英国长大的香港籍服刑人员谢进发因仿冒商标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不平常的监狱生活。
  我进监狱第一天,对周围的环境都看不顺眼。我见到其他服刑人员打电话,我问:“为什么他能打,我不能打?是不是对香港籍服刑人员管得特别严?”管教说:
“服刑人员与外界通电话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不因为你是香港籍,就可以限制你的权利或者打破规定。”我故意为难地说:“我现在就想打。”“如果有急事可以特殊办理,但你不属于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按规定办。”管教仍用平和的态度对待我。

  一天过去了,我情绪极为不满,嘴里不停地嚷嚷,还随手乱甩东西。然而管教仍主动给我讲解服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天,管教说:“你与家属通电话的手续已经办妥了。”我接过单子,觉得自己的行为过分了。

  医院体检时,发现我的眼疾越来越严重,医生说如不抓紧治疗会引起失明。一个星期后,三名警官把我带出监狱,来到上海一家大医院。当时我听医生对管教说:“你们也太认真了,一个服刑人员还要托关系找主任医生。”

  监狱内有个服刑人员翻译室,我对管教说:“让我去试一试。”管教就到翻译室,把一些翻译任务接过来,对我说:“你眼睛不好,注意劳逸结合。”后来管教对我说:“利用你的英语特长,带动周围的服刑人员学英语吧!”

  管教对服刑人员说:“你们要在监狱里度过这漫长的日子,就应该学一点东西。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方便,在监狱里学一门英语。如果每天背诵一个单词,一年就能掌握365个词:一星期学一句会话,一年就会说五十多句对话。

  通过几年的英语学习,英语角中有几个原本连26个字母也认不全的服刑人员居然掌握了3000多个单词。有的还壮着胆子参加了上海市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科考试,居然也拿到了单科结业证书,受到了狱方的表扬和减刑的奖励。有服刑人员风趣地说:官司吃了几年,还误以为我们到国外留学进修了呢!

  (《民主与法制》2009年第7期 石志坚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6楼 发表于: 2009-08-23

明朝第一号公案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生死之谜[转帖]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当上皇帝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将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藩。燕王朱棣、晋王朱?、宁王朱权等率兵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周王朱、齐王朱榑等驻于内地各省,监督地方官吏。朱元璋规定,如遇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他的本意是企图用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殊不知事与愿违。

皇位理应由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继承,朱标作为长子,早就被立为太子。可惜他英年早逝,死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把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长孙朱允炆即位。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此时已是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了,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却缺少祖父与叔父们雄才大略的草莽习气。他在位仅仅四年,就被叔父——燕王朱棣赶下台,祸根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种下的。

朱元璋给儿子们封王建藩,并授予他们“清君侧”特权的做法,同样出身卑微的刘邦也采用过。刘邦建立汉朝后,立即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刘家天下的屏障。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诸侯王野心勃勃,与中央分庭抗礼。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削藩”主张,引来了藩王的反叛——吴楚七国之乱,他们的借口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建文帝即位后,那些分封于边疆及内地的藩王们,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个个拥兵自重。建文帝时时感受到有着皇叔身份的藩王们的威胁,不得不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商量削夺藩王的权力。藩王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率先发难,其借口就是援引“祖训”:如遇奸臣擅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以“清君侧”。于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他的封地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借口是“清君侧”,其实是以声讨齐泰、黄子澄为名,矛头直指建文帝。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当时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焚死,一说逃亡,究竟如何,众说纷纭,这就是建文帝生死之谜的由来。

燕王朱棣为了夺取帝位,必须宣称建文帝已经死亡,否则他就不可能称帝。他在装模作样地多次拒绝大臣们的“劝进”之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这样的做法未免有篡位的嫌疑,要摆脱嫌疑,首先必须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因此他既不给建文帝应有的谥号,也不承认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不是继承建文帝的帝位,而是直接继承太祖高皇帝的帝位。就这样,他成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第二年(1403年)改元为永乐元年。

明成祖朱棣为了粉饰夺取帝位的合法性,指使臣下掩盖历史****,销毁建文时期的政府档案,禁止关于这一事件的一切记叙。光有掩盖还不够,必须篡改历史。于是,这场政变被描绘成这样:建文四年六月,“靖难”的军队打到南京金川门,“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史家的春秋笔法已经显露无遗,对朱允炆既不称惠帝,也不称建文帝,而径直改称“建文君”,以表示他并不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无脸见人,才畏罪自杀。燕王朱棣则显得高风亮节,捐弃前嫌,立即派遣太监前往救援,无奈来不及,太监把“建文君”的尸体从火中找出,报告燕王,燕王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帮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这分明是史官的粉饰之言。假如建文帝不“自焚”,也必死无疑。事实上朱棣上台后,对建文帝的亲信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大屠杀,被人称为“瓜蔓抄”。其残酷的程度可与乃父朱元璋惩处胡惟庸、蓝玉党案相媲美。

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的《有学集》中有一篇《建文年谱序》,这样写道:他在史局(国史馆)工作三十余年,博览群书,唯独对于“建文逊国”(官方对于朱棣夺取帝位的一种标准宣传口径)一事,搞不清楚,而伤心落泪。原因有三:一是《实录》无征,二是传闻异辞,三是伪史杂出。因此他称赞赵士喆所编《建文年谱》,荟萃诸家记录,再现****,感人至深,“读未终卷,泪流臆而涕渍纸”。可见从明初到明末,始终有人在探求建文帝的生死之谜。

就连明成祖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而死。《明史·胡传》记载,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以寻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为名,暗中侦查建文帝的踪迹。胡在外十四年之久,回朝后,把打听到的民间隐秘与传闻,向皇帝报告,终于使他的怀疑冰释。《明史·胡传》如此写道:“先,(胡)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太监)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你看,朱棣如果相信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呢?明清史专家孟森在《建文逊国事考》中说:如果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大索至二十余年之久?”

即使明成祖朱棣的子孙后代也认为建文帝的下落是个谜。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一例。他即位伊始,曾下诏为被杀的建文朝大臣建祠庙祭祀,并颁布《苗裔恤录》,对他们的后裔给予抚恤。看来他对被明成祖赶下台的建文帝颇有一点追怀敬仰之情。万历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们谈起建文帝的事,提出了一个思虑已久的问题:听说建文帝逃亡,不知真伪如何?再次提出了明朝的第一号无头公案。内阁首辅张居正如实回答:我朝的国史没有记载这件事,听前朝故老相传,说靖难之师进入南京城,建文帝化装逃亡。到了正统年间,有一个老和尚在云南驿站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御史召见此人询问,老僧坐地不跪,说:我想叶落归根。查验后才知道是建文帝。张居正的这一说法,记载在《明神宗实录》,与祝允明《野记》所说大体相同,可见在明中晚期,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已经不再忌讳,事实的****逐渐明朗。


看来,明人野史关于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记载,并非向壁虚构。不妨将其始末简单勾勒如下。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长吁短叹,想自杀以谢国人。翰林院编修程济说,不如出走流亡。少监王钺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个宝匣,并且交代说,如有大难,可以打开。众人一起赶到奉先殿左侧,打开这个红色宝匣,但见里面有度牒三张,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第一张“应文”度牒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程济立即为皇上剃去头发,换上袈裟、僧帽、僧鞋。吴王教授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帝流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说,臣名贤,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度改装随从。当时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随从流亡。建文帝说,这么多人一起行动,势必引起怀疑,决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少顷,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赶来。一行二十二人开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后互相以师弟称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礼。兵部侍郎廖平建议,随从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选没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五人足够,其余遥为应援。当场决定杨应能、叶希贤称为比丘,程济称为道人,这三人左右不离建文帝;其余六人往来道路,运送衣食。第一站来到吴江县的史彬家中。八月十六日,建文帝与两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余人等星散。十月,来到襄阳的廖平家。获悉跟踪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议后便决定前往云南。

明成祖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前往西南地区,打着探寻道教宗师张三丰(即张邋遢)的幌子,其实是为了侦查建文帝的下落。消息传来,建文帝决定遁迹深山。

永乐八年三月,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义,至云南秘密探访建文帝的踪迹。某一天,严震偶然在云南道中遇到建文帝,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问他: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严震回答:皇上请便,臣自有办法。夜间,严震自缢于驿站。建文帝见踪迹暴露,再次躲进白龙山。

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惫,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出山觅食、求医,狼狈到了极点。这时史彬等三人赶来,境况顿时改善。几天后,三人离别,抱头痛哭一场。建文帝交代,今后不必再来,一则道路艰险,二则关津盘查严密。

永乐十年三四月间,一直随从建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赐名“应慧”。永乐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发作,程济进城觅药,才得痊愈。这使建文帝感到危机时时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经过,由程济笔录,写成《从亡传》,建文帝亲笔写了序言,命程济藏于山岩中。此后几年,建文帝奔走于云南、贵州、四川之间。永乐十八年十月,在程济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流露了他此时此地思念故国的复杂心情。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东行。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史彬关切地问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说:近来强饭,精爽倍常。于是同史彬下江南,回到吴江史彬家中。这时史彬的从叔祖史弘从嘉兴赶来,在客堂见到老和尚,问史彬:大师从何而来?史彬不答。史弘把史彬拉出,说:此建文皇帝也。史彬矢口否认,史弘说我曾在东宫见到过,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只得如实相告。史弘顿首后,哭泣着询问近况。建文帝说:赖各位从亡者给我衣食,得以周旋于险阻之间。二十年来,战战兢兢,今日想来,可以终老了吧!随后在史弘的陪同下,游览天台山,到宁波渡莲花洋。

匆匆间,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后英宗即位。皇帝已经更换了好几个。政治环境的变换,是他再现真身的时候了。正统五年(1430年),正在广西的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决意东行。

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经常诗性大发而赋诗,最著名的一首就是: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人们常说,诗言志。从这些诗中,不难体味到一位流亡皇帝的心灵呼声。巧得很,同寓所的一名和尚,窃得建文帝的诗稿,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里,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建文皇帝!岑瑛大为惊骇,马上报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与建文帝一并逮捕,飞章报告朝廷。当朝皇帝下诏:押解回北京。皇帝命御史在宫廷中审讯,那和尚称:年九十余,且死,想葬于祖父陵墓旁。御史说:建文君生于洪武十年,现在是正统五年,当六十四岁,何得九十岁?后来查实得知,这和尚名叫杨应祥,钧州白沙里人。报告皇帝后,和尚被判处死刑,下锦衣卫监狱关押。建文帝此时把实情告诉了御史,御史秘密上报皇帝,皇帝派曾经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探望虚实。建文帝见到吴亮,脱口而出:你难道不是吴亮?吴亮说:不是。建文帝纠正道: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鹅,一片肉掉到地上,你手里拿着壶,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还说不是你!吴亮伏地大哭。他知道建文帝左脚趾有黑子,查看后果然,想不到几十年后能够见面,痛哭流涕,不能仰视。于是,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宫中西内养老,宫中人都叫他“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西山,不封不树。因为很难给他一个名分,所以成为一座无名墓。

以上是野史根据传闻描绘的一段失落的史事,建文帝生死之谜,在几十年以后,终于有了一个****大白的结果。

由于建文时期的档案史料已被销毁,《明成祖实录》又充满谎言,已经难以核实其正确性究竟有多少。因此清代学者颇多怀疑,例如万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议》中就说:“明代野史之失实,无有如建文逊国一事。”乾隆时正式出版的《明史》,卷四惠帝纪,在写了建文帝焚死之后,又加上“由地道出亡”一段文章,依然是一团迷雾。因此现在要确切考证建文帝的下落,犹如雾里探花,那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此帖子已被 luo 在 2009-8-23 19:16:11 编辑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7楼 发表于: 2009-08-23

清朝皇帝的龙袍值多少钱 [转帖]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最为繁缛的一个朝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皇帝的服饰,其严密性和复杂度让人吃惊。“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则,皇袍的颜色、款式以及其上细微的纹样,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我们现在在影视剧中常见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属于常服或便服。而常提的“龙袍”,则属于皇帝吉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

一件朝袍耗资十几万 皇帝只穿一次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朝袍须要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的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的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及杭州织造处织造的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一件就需耗时两年。

另据史料记载,织造一件鹅黄缎细绣五彩云水全洋金龙袍,需用绣匠608工,绣洋金工285工,画匠26工,每件工料银合计为392两2钱1分9厘。折合现在的价钱,要十几万元。

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候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这些十几万元的衣服,也因此如我们现今一些人昂贵的晚礼服一样,一生可能只穿一次,可谓天天上演“皇帝的新衣”。

龙袍装饰图案红蝠 意为“洪福”

皇帝的龙袍上的图案,龙是主角,但除了龙,还有各色各样的配角,比如在龙袍的龙纹之间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龙袍上每个图案其实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譬如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从而得以成为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

再比如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上绣有九条金龙,就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下摆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这寓意着九五至尊。

穿错衣招致“杀身之祸”

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清实录》记载:“丙午,上御依清旷勾到,秋审官犯、服制及云南、贵州情实罪犯。停决官犯斩犯六人、绞犯四人、服制斩犯四十二人、云南绞犯七人、贵州斩犯一人,绞犯八人……”因服制被斩首的犯人,在当时的死刑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此可见,清朝对“服制斩犯”的严厉和残酷。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清朝服制的最终典章制度正式确定下来,极为严格。其实早在崇德时期清皇室就已定下“上下冠服诸制”和不得“变本忘先”的训诫。

到乾隆时,进一步提出“祖宗成宪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在保持满族服饰特点的同时,还吸收了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对服饰制度作了一些补充,并形成清朝服制的最终典章制度。

清顺治九年(1652)四月上谕:“凡违禁衣服,如:三爪、五爪满水缎圆补子,黄色、秋香色、黑狐皮,俱不许存留在家。馀越品衣服,如御赐许穿用,若非御赐,听其变卖不许穿用……”康熙九年(1670)议政王等议定服制:“民公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禁止穿五爪、三爪蟒缎满翠缎圆补服,黑狐皮、黄色、秋香色衣……”总之,人们不小心触犯到这些服饰制度就有可能是掉脑袋的大事,直到清朝晚期,对服制的管束才日渐宽松。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8楼 发表于: 2009-08-23

从照片猎取情报[转帖]


    日本是怎样弄到中国大庆油田的情报的呢?在六十年代,日本一直关心中国有没有大油田。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登载了《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文章,肯定了中国有大油田,日本人把这一信息储存到计算机里去。但大庆在哪里呢?
  1966年7月的《中国画报》刊登了王铁人的照片,日本人从王铁人头戴的皮帽子及周围景象推断,大庆地处零下30℃以下的东北地区,大致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他们又利用来到中国的机会,测量了运送原油火车上灰土的厚度,大体证实了这个油田和北京之间的距离。1966年10月的《人民中国》杂志第76页有介绍王铁人的文章,文章提到了马家窑这个地方,并还提到钻机是人推、肩扛弄到现场的。日本人据此推断油田离车站不远,并进一步断定就在安达车站附近。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地图清楚之至,从地图上他们找到了马家窑是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大庆油田的地址确定了,并依据马家窑推测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大庆油田。进而,日本人又从一篇报道王铁人1959年国庆节在天安门观礼的消息中分析出,1959年9月王铁人还在玉门,以后便消失了,这表明大庆油田的开发时间自1959年9月起。

  1966年7月,日本人又对《中国画报》上刊登的一张炼油厂照片进行了研究,那张照片上既没有人也没有尺寸,但有一个扶手栏杆。依照常规,扶手栏杆高一米左右,按比例,日本人推断了炼油塔的外径,并换算出内径为5米,判定日炼油能力为900千升,加上残留油,再把原油大体上30%的出油率计算进去,判定原油加工能力为每天3000千升,一年以330天计,每口井年产原油为100万千升,大庆有800多口井,那么年产约为360万吨。这样,日本人开始注意和中国进行出卖炼油设备的谈判。商业情报就这样通过照片而为日本所得。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989楼 发表于: 2009-08-23

奇怪的交易[转帖]


  

  伦敦的夜晚总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这天夜里,两个中年绅士刚从豪华饭店里一番花天酒地后出来,突然看见马路边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那流浪汉挣扎着向这两个体面的绅士爬去,声音微弱地乞求道:“救救我……我是饿的……”
  这两个中年绅士一听,乐了,其中一个叫斯蒂芬的对胖绅士笑笑,附在胖绅士耳边神秘地说:“嘿,伙计,我有个挺妙的主意。你看,我有的是钱,平时什么都早就玩腻了,不如这次我们拿人来当玩物!”
  的确,斯蒂芬有着过亿的资产,他挥霍成性,爱玩,而且什么都敢玩。没等胖绅士发表意见,斯蒂芬就迫不及待地把地上这个饿昏的流浪汉带上了马车,来到一家小旅店。
  流浪汉在小旅馆吃饱喝足后,便开始向斯蒂芬讲述他的悲惨经历:流浪汉叫大卫,是个孤儿,他流落到伦敦,找不到工作,一直没钱吃饭,终于饿得昏倒在地,幸亏好心的斯蒂芬救了他。然而大卫还不知道,斯蒂芬的救助,其实是他琢磨出来的戏弄大卫的一场恶作剧,现在,斯蒂芬正为自己有这样的奇思妙想而暗暗得意呢!
  斯蒂芬拍拍大卫的肩,说:“我们做个交易怎么样?从明天开始,我每个月给你十英镑,而你只要每天呆在房子里,准时在晚上五点到十二点间,在同一扇窗户边放上一盏点燃的灯,而且要蒙上绿色的灯罩……”
  大卫听得瞪大了眼,惊讶地看着斯蒂芬,斯蒂芬喝了口酒,接着说道:“就是说,你每天晚上必须在指定的这七个小时里,点着灯呆在房子里,不许和任何人交谈,怎么样?”
  大卫激动地点着头说:“我愿意,我愿意,你如果不是开玩笑的话,我连自己的名字都愿意忘掉。不过,请你告诉我,我如此惬意的生活会延续很久吗?”斯蒂芬耸耸肩:“这不好说,也许一年,也许一辈子。”大卫高兴地叫道:“但愿真能是一辈子!不过,我想冒昧问一句,你要这种绿色的灯有什么用?”
  “这是秘密!” 斯蒂芬答道,“绝对的秘密。”大卫点点头,说:“好的,只要你寄钱来就行了,我会按你说的做,你可以随时来检查!”就这样,一项奇怪的交易谈成了,流浪汉和百万富翁分了手,彼此都心满意足,斯蒂芬乘着马车离去了。
  大卫看着载着斯蒂芬的马车远去,嘴里咕哝着:“真见鬼!看来不是这个人发了疯,就是我交了超级的好运!如此慷慨的赐予,只为我一天点掉半升灯油!”
  第二天晚上,大卫果然在房间的窗口边,亮起一盏柔和的绿灯。那晚,斯蒂芬得意地叫来胖绅士,对他说:“亲爱的伙计,你若闲极无聊,就到这儿来开开心。看看这窗户后面的大傻瓜,一个廉价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来的、可以长期使用的傻瓜……我想,他呆在这屋里什么也不能做,一定会无聊得变成酒鬼,再不就是会发疯……可他为了我每月给他的十英镑,他还是必须得等着,他就是这号角色!”
  胖绅士摇摇头对斯蒂芬说:“这种把戏会有什么乐子?”斯蒂芬得意地说:“玩具……用活人制成的玩具,一道最美的佳肴!” 斯蒂芬说罢哈哈大笑,挽着胖绅士扬长而去。
  这可怜的大卫从此就呆在这房子里,按月领取十英镑,准时点亮一盏绿色的灯,除此之外,似乎什么都不能做。
  时间一晃就是八年。一天夜里,一个浑身脏兮兮的老人被送到了穷人医院,他是在黑黢黢的贫民窟里,走楼梯时不小心把腿摔断了。这个痛苦异常的老人情况看来很糟糕,因为骨头复杂的折口把血管都弄断了。
  医生为老人做完手术后,把羸弱的老人送回病床,老人很快就昏睡过去。当老人醒来后,他发现面前坐着的还是那位为他做手术的医生。
  医生见老人醒来,说:“想不到又和你见面了!你还认识我吗,斯蒂芬先生?我是大卫,就是受你之托每天在点燃的绿灯旁当班的那位。”
  斯蒂芬打量半晌后,咕哝道:“简直活见鬼!这是怎么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卫说道:“是的,请你告诉我,你的变化怎么这么大?”斯蒂芬痛苦地说:“我彻底破产了……我沦为乞丐已经三年了,可你呢?你是怎么回事?”
  “我点了几年的灯,”大卫微笑道,“刚开始我出于无聊,发现房子里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便翻来看,后来有一次,我翻到一本破旧的解剖学,那一整夜,我读了这本书,如醉如痴,天一亮就去图书馆打听当个大夫都要研究什么学问,得到的却是充满讥讽的回答:‘你得研究数学、生物学、药理学、拉丁文等等。’不过,我没理睬别人的讥讽……”
  大卫顿了顿,接着说道:“有天晚上我回到家,突然看见窗外有两个身影,他们在往我窗户这边那盏绿色的灯看。我听到其中一个轻蔑地说:‘大卫— 一个地道的傻瓜!他还期盼着别人许诺的奇迹出现……不过我现在觉得这是个荒唐的游戏,根本不值得破费。’ 那个人说这话时,没有发现我就在窗户跟前,而那个人,就是你。”
  斯蒂芬尴尬地问道:“那后来呢?”大卫笑了笑说:“我用你之前给我寄来的钱买了很多书,为的是不顾一切地学习,学习。当时,我听到你羞辱我的话,本想出来揍你一顿,不过,正是由于你恶作剧的慷慨,**成了一位有教养的人……”斯蒂芬羞愧地低下了头。大卫看了看眼前这个可怜的老人,说:“后来有一位大学生和我同住一个套间,他很同情我,帮助我,一年多后,我考取了医学院。如你眼前所见,我已经成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大卫说完,沉默了。
  斯蒂芬被大卫的经历震惊了,他说:“其实我早就不去你的窗前观望了,请你原谅我以前对你的伤害。”大卫拍了拍老人的肩膀,掏出怀表,说:“十点钟,你该就寝了,也许过三个星期你就可以出院。到时候给我打个电话,我会在我们的诊所给你安排一份工作:登记病人的姓名。你下次再走黑黢黢的楼梯,请点上……哦,虽然没有钱点灯,但哪怕是点上一支蜡烛也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