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852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65楼 发表于: 2009-08-24


民国国父.国旗.国歌.国旗歌的由来[转帖]


一、国人尊称 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的缘由

  清末我国正饱受封建腐化、列强蹂躏之苦, 孙中山先生号召革命同 志,高举「民族、民权、民生」旗帜,经历十次之起义,终于推翻满清, 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民国成立,袁世凯称帝、军阀盛行, 孙中 山先生再度重整革命党,展开讨袁护法,维护民国命脉。讲述三民主义, 并以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为建国蓝本,不幸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与世 长辞。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锺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 额(阔丈馀,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 称「国父」,这是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当时台湾 同胞感念 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 中山先生 为「国民之父」。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国民Government表彰其「倡导国民革 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 ,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之伟大事迹,通令全国,尊称 孙中山先生为中 华民国国父。

  二、国旗的由来

  (一)陆皓东设计党旗献身革命

  陆皓东(一八六七-一八九五)与 中山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 )同为香山县翠亨村人,幼时一起在陆氏祖祠读书,是 中山先生少年时 期的玩伴。两人曾因毁损北极殿神像,遭受村民指摘,远走他乡避难。后来陆皓东在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转至芜湖电报局服务,至一八九○ 年始回到乡里,开始与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尢列、杨鹤龄、程奎光 及周昭岳等人往来,秘密集会讨论时局。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 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组成,第二年总部在香港中环士 丹顿街成立,开始发动袭取广州,作为革命基地之计划。他们对外以「干 亨行」为名号,同时以陆皓东所创制的「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最后 起义计划因□露而告失败,陆皓东等人殉难, 中山先生则被迫亡命海外 。

  「青天白日旗」先后在第一次广州起义、庚子惠州之义及尢列在南洋 创立中和堂时使用过,但此旗之正确图案未有统一规定,以致旗上所排列 的叉光多寡不一,缝制者无所依从,后来 中山先生将叉光解释为代表干 支之数,故叉光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自是旗上叉光之数始确定不 易。

  (二)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青天白日旗帜虽首度揭开革命行动序幕,然一九○六年冬,同盟会在 日本东京召开干部会议,编纂革命方略,当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形式时,意 见纷歧,竟有下列五种不同的主张:(一)用十八星旗,黄星代表十八省 ,示皆黄帝子孙,红底示铁血主义(孙武、焦达峰提议)。(一)用红、 黄、蓝、白、黑之五色旗,以顺中国历史上之习惯,且含五族共和之义( 宋教仁、陈其美主张)。

  (三)用井字旗,以象征社会主义(黄兴、廖仲恺主张)。

  (四)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之精神。

  (五) 中山先生所坚持的以青天白日二色旗,再加上红色底为青天 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以纪念陆皓东及兴中会诸烈士流血献 身之精神。虽然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未在会议中通过,但 中山先生所领 导的诸战役中如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钦州防城、广西镇南关、云南河 口、广州新军及黄花冈之役,皆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来号召。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诞生, 中山先生再度主张以「青天白日满地红」 旗为我国国旗,惟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定五色旗为国旗,并将青天白日满地 红旗定为海军军旗,十八星旗定为陆军军旗。中山先生坚认五色旗为国旗 之决议不妥,乃于是年元月十二日咨覆参议院,申明其反对之理由:

  「(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旗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 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

   (二)其用意为五大民旗,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 之类。

   (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

  从而力主应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

  「夫国旗之颁用,所重有三:一旗之历史,二旗之取义,三旗之美观 也。武汉之旗(用内外十八省之徽志),以之为全国之首义尚矣;苏浙之 旗(用五色之徽志),以之克复南京;而天日之旗,则为汉族共和党人用 之南方起义者十馀年。自乙未年陆皓东身殉此旗后,如黄冈、防城、镇南 关、河口,最近如民国纪元前二年广东新军之反正,倪映典等流血,前一 年广东城之起义,七十二人之流血,皆以此旗。南洋美洲各埠华侨同情于 共和者,亦已多年升用,外人总认为民国之旗。至于取义,则武汉多有极 正大之主张,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星 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着于赤帜,亦为三色, 其主张之理由尚多。」

  不久,袁世凯称帝窃国, 中山先生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展开讨 袁行动。在中华革命党的「革命方略」中,再度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为“中华民国”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军旗。但此旗始终没有机会飘扬在神州 上空,直到民国十年五月五日 中山先生以维护法统之决心,重返广州, 就职非常大总统,再度努力促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之国旗。可 是这面旗帜的命运却随陈炯明叛变而下旗,民国十二年陈炯明叛变败走,  中山先生自上海重返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凡 中山先生所到之处皆 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惟其他各地仍悬挂五色旗。

  (三)北伐成功,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旗飘全国

  民国十五年蒋中正继承 中山先生遗志,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至 民国十七年十二月,东北张学良通电易帜,归顺中央,北伐大业始告完成 。当时,除台湾尚在日本统治下,中国每一寸领土均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 红旗帜,而全国人民才普遍认识这面千辛万苦得来不易的国旗。

  自从陆皓东创制青天白日旗以后,旗帜上的规格,虽经 中山先生润 饰、修正,但仍不为多数人所了解。民国三十二年九月九日,先总统 蒋 公眼见国旗滥造,有失庄严神圣之义,在中国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的演 讲中,再次说明国旗之十二道光芒的排列,要如同时钟上所绘制十二小时 的位置一样均匀、对称。同时昭示大家要对党旗、国旗格外尊重,一切悬 挂方式或升降旗仪式,都要依照规定,确实作到。民国四十三年十月二十 三日,在修正公布的「“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中,对国徽、国旗之式样, 就其位置、尺寸、比例、使用及制作、管理等方面,更作了明确的规定。 民国六十七年五月,Government再度对国旗和 国父孙中山先生、先总统 蒋公 遗像的制作、悬挂等事项,进一步作了规定。 国民党独裁的本性在国旗中就有体现,因为这国旗的右上脚就是一面党旗,意义非常明显,即只有在国民党的管理下才可以有满地红的结果

  三、国歌的由来

  (一)歌词为 中山先生之训词

  “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是出自民国十三年六月十六日, 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 学典礼中,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北伐成功以后,戴传贤建议将此训词,采 为中国国民党之党歌歌词。其后经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开征求乐谱 ,最后以程懋筠所作的一首,拔得头筹,民国十八年一月十日中央常务委 员会决议:采程懋筠所谱者为党歌。因该歌词极富爱国思想,且曲调庄严 和平,雄壮有力,有激发民族意识之效能。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行政 院明令全国在国歌未制定前,一般集会场合,均唱这首党歌代替国歌。

  其后社会人士认为党歌是勉励党员之训词,只能代表党不能代表国, 且全体国民不全然为党员,实有制定国歌之必要。于是教育部行文通令全 国,征求国歌歌词,欲以当选的国歌颁行全国。经教育部多次的审查,均 未能作出最后决定。

  民国二十五年再组成「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专门负责主持国歌编 制研究事宜,并正式登报公开征求国歌歌词。经过「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 」研究结果:认为黄埔军校训词,充分表现革命建国精神,不但合乎中华 民族的历史文化,且代表“中华民国”立国精神。乃向中央建议,以 中山先 生对黄埔军校之训词,作为正式国歌。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三日,中央常务 委员会终于通过以党歌作为国歌。国歌征选案至此遂告确定,自此,党歌 正式变成国歌。此国歌在修辞上很不通顺,如三民主义吾党所宗,难到国民党就代表得了中国吗,莫非唱歌的必须是党员吗?

  (二)程懋筠为国歌谱曲

  民国十七年,为响应中国国民党征求党歌配曲活动,程懋筠以曲调优 异,在一百三十九件作品中,荣获第一,成为“中华民国”国歌的谱曲人。

  程懋筠(一九○○-一九五七),江西新建人,出身官宦世家,幼时 尤好音律,先后在江西省立高等师范学校、东京音乐学校(日本上野音乐 学院)等校深造,专攻小提琴,后来改修声乐与作曲。返国后,任教国立 中央大学、杭州社会大学等校,教授声乐与作曲。民国三十六年暑假来台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曾致聘书,嗣因返沪任教,大局逆转,未及再度来台 。最后因曾为国歌作曲,而遭中共'清算'牺牲'。

  四、国旗歌的作曲与作词

  国旗是用颜色来表示建国的历史与精神,国旗歌则是用声音来赞美国 旗,称颂国土。每当听到: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    光我民族,促进大同。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    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随之看到的是随风飘扬、冉冉上升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不禁让人对 国家生命和国民精神所寄托的这面国旗,产生无比的景仰。这首含义深长 ,有警惕与鼓励作用的歌词,是来自戴传贤先生之手笔;歌曲则为黄自先 生的创作。

  戴传贤(一八九一-一九四九)浙江吴兴县人,字季陶,笔名天仇; 留学日本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从事报社工作。先后创立民权报 、星期评论、中央通讯社等。或抨击袁世凯,或介绍世界局势。自民国元 年起追随 中山先生,不但记述其言论且与共进退,是中国国民党的理论 家。他热爱国家,关怀时局,故能将国旗的精神写成动人的文词。

  黄自,(一九○四-一九三八)江苏沙县人,自幼饱学诗书,尤爱音 乐。曾赴美学习西洋音乐的理论与作曲,但其作品却充满中国音乐风采。 其「天伦歌」、「踏雪寻梅」、「花非花」、「采莲谣」、「本事」等作 品,不但旋律婉美流畅,且富民族特性;抗战时所作的「旗正飘飘」,更 能激发国人敌忾同仇之心。

  惜三十四岁即与世长辞。

  五、国父纪念歌歌词              戴传贤词              黎锦晖曲

  一、我们国父,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 产生了民主中华,民国新成,国事如麻,国父详加计划,重新改革中华。

  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真理细追求,一世的辛劳,半生的奔走, 为国家牺牲奋斗,国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万世长流。

  三、民生凋蔽,国步艰难,祸患犹未已,莫散了团体,休灰了志气, 大家要互相勉励,国父遗言,不要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转自《中华龙坛》)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66楼 发表于: 2009-08-24


“取天下”和“守天下” [转帖]


  

  作者:周大江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取天下”和“守天下”不是一条“道”

  “取天下”之道,绝不可用于“守天下”。

  在“取天下”的过程中,君、臣之间,甚至是臣、臣之间,本质上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共同面临着来自组织外部的挑战,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但“守天下”则不同。外部的威胁基本解除,人的注意力便会本能地转为对内部资源的相互争夺。

  因此,在“取天下”和“守天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大背景之下,帝王作为组织的最高首脑,也会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

  这便是为什么本书要以文帝刘恒,而不是高祖刘邦作为200年西汉王朝的君王之“根”。实际上,刘氏皇统的后世子孙们在论及治国之道时,谈得最多的也是文帝,而不是高祖。

  但是,刘邦身上的许多禀性,仍然不应当被遗忘。他以一介草莽,提三尺之剑,兴兵以取天下,必然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其时群雄并起,在他之前的陈胜、吴广和项羽,虽然一度呈风卷残云之势,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众叛亲离的命运,只有刘邦才让那么多的乱世枭雄誓死追随。

  究其原因,大致与如下两方面密不可分:

  其一,与人分享胜利果实。

  刘邦深知自己本是一介草莽,大家跟着他打天下,必然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谁也没有把他刘邦当“神”来看,因此便不会有人以敬“神”之心来对他——每位追随者都不可能只顾奉献不取回报。

  刘邦一生做得最出色的,便是正视部下的利益诉求,并毫不吝啬地满足他们,使得许多当世枭雄都甘心为他拼死效命。

  从刘邦建国前后对功臣们的封赏便不难看出,这些追随者确实没有跟错对象。

  最后的结果是:每位追随者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刘邦。”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天下初定。刘邦在洛阳南宫与群臣设宴畅饮时,要求在座诸公回答一个问题:朕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高起和王陵对答道:陛下虽然对人傲慢无礼,但却从不亏待有功之臣。陛下派人去攻城略地时,每有所克,便会以胜利果实来奖赏他们。项羽则不同,他表面上仁慈而礼貌,但骨子里却妒贤嫉能。谁要是立了大功,他便要想方设法除掉人家;谁要是才能出众,他便会对人家疑神疑鬼,百般猜忌。每次打了大胜仗,他都把功劳都记在自己一个人头上,舍不得与功臣们分享。这便是他为什么会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道:“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从表面上看,刘邦的总结比起高、王二人来,似乎更加高屋建瓴,因此也常常被后世的读书人津津乐道。

  我们中国人都有眼高手低的浮躁病,对待知识或观点的态度,常常只青睐于“最优”或“最新”者,全然不顾这些东西的实用价值。这种毛病在今天便有一个经典的表现:做管理的人喜欢追捧最时尚的“理论思潮”,似乎只有最“新”的,才是最“好”的,全然不顾这些东西能否为自己的管理实践带来多少价值。

  正是在这种浮躁病的作用下,高、王二人的观点便被忽略了,甚至被一些自以为深刻的人讥笑为鼠目寸光之见。

  其实,他们与刘邦的观点之区别,仅在于角度的不同:他们讲的是“做人的德性”;而刘邦讲的是“用人的能力”。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更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可比性。况且,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做人的德性”其实要远比“用人的能力”要重要得多。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虽然一个个都是说得比唱得还要动听。

  其二,待人率真,让部下有安全感。

  部下们追随刘邦“取天下”时,每天都会面临来自敌人的死亡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邦是一位喜怒不形于色、让人琢磨不透的家伙,那么,部下们便会煎熬于组织内、外两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危机感中,自然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和他走下去(更多的论述,详见拙作《党史商鉴》第14章“领袖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刘邦身上那种“大智若愚”式的率真,刚好让前方拼命的将士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他们不用担心“琢磨不透主公的心思”而时常心怀忐忑。

  在这个前提之下,刘邦身上的许多 “流氓恶习”,看上去反而却更加可亲可爱,不矫情、不做作。那些被他肆意侮骂的人,也不会有“受伤”或“受辱”的感觉。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年底,刘邦灭项羽之后不久便即皇帝位,开始对功臣论功行封。

  刘邦认为萧何功勋最高,便率先封他为酇侯。

  其他的功臣都不服气,纷纷找刘邦评理道:我们这些人全都披坚执锐,在前方冲锋陷阵、出生**,多者身经百战,少者也历数十战。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攻城略地之功。而萧何却没有半点战功,只知道动动嘴皮子,摇摇笔杆子,为什么反而功居我等之上?

  刘邦问他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猎狗吗?

  功臣们一头露水地回答:知道啊,怎么啦?

  刘邦说:在打猎的时候,去追杀猎物的是猎狗,而指明哪里有猎物,部署猎狗去追杀的却是猎人。你们只是在前方冲锋陷阵,因此只能算是“功狗”(有功之狗);而萧何的功劳在于发现猎物,并且部署猎狗去追杀,因此算得上是“功人”(有功之人)。而且,你们诸位都是只身一人来追随我,最多也就是父子兄弟三、两人一起来;而萧何却带着全部萧氏宗族数十人都来追随我。他的功劳不可忘!

  功臣尽皆哑口无言。

  刘邦年轻的时候,成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从来不帮家里人干活,为此也没有少挨其父的奚落责骂。

  刘邦共有兄弟4人,大哥、二哥分别叫做刘伯、刘仲。刘邦自己原来的名字也叫“刘季”。这3个名字在当时的意思,相当于今天的刘大、刘二和刘三。

  大哥刘伯早逝,大嫂守寡,带着儿子刘信艰难度日。

  刘邦喜欢结交江湖上的狐朋狗友,自己没什么钱,却爱在人前充老大,常常呼朋唤友去大嫂家蹭饭吃。

  某日,大嫂见他又带着一群人蹭饭来了,便用饭勺把锅刮得哗哗作响,假装家里已经没有饭了。客人们见状,只得悻悻而散。

  客人走后,刘邦进屋掀开锅盖一看,分明还有满满一锅粥。

  他从此便对大嫂心怀不满。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刘家的子弟或王或侯,均有所封,唯独把刘信晾在了一边。

  刘邦的父亲为自己的这个孙子鸣不平。

  刘邦却说:不是我忘了封他,是他老娘不厚道。

  但怨归怨,说归说。连老父亲都出面来说情了,情绪再大也得封人家,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

  想来想去,刘邦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竟然封刘信为“羹颉侯”。

  “羹颉侯”是一个比较搞笑的名号。所谓“羹”,便是指当年刘信之母假装已经用尽了的那锅粥。“颉”字在当时的发音与“嘎”字相同,是指当年刘信之母用勺刮锅的声音。用今天的语言,或许可以翻译成为“嘎嘎刮锅侯”。

  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十月,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楚王韩信4位大功臣来京师朝见天子。刘邦在未央宫前殿设宴款待他们,他的父亲也在座。

  席间,刘邦用玉卮酒杯给父亲敬酒,对他说:父亲大人当年常常说我是个二流子(时称“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老二有本事。今天请你老人家评一评,我的产业和老二相比,哪个更多?

  刘邦语毕,殿内群臣大笑不止,咸呼“万岁”。

  多么可爱的皇帝。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67楼 发表于: 2009-08-24


 罗瑞卿客死他乡的前前后后[转帖]


   
    邓小平再次提醒他说:“老罗,我已经打听到了,我们国内在这方面有专家,卢世璧就算一个,你现在抓紧时间到医院去做治疗吧!”

    罗瑞卿却说:“我已经想好了,我要出国去治腿。”

    1955年国庆节,罗瑞卿大将在天安门城楼上

    “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  1976年9月9日,一代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罗瑞卿不顾一切地赶回北京。

  9月18日,虽然没有任何人通知,罗瑞卿坚决要求去参加当天在天安门广场为毛泽东主席举行的追悼会。有关方面终于同意了。但只给罗瑞卿、谭政、陈再道3个人派一辆车。

  3个军委顾问,就这种待遇?!陈再道气愤地说:罗瑞卿一人就得一台车,他,轮椅,还有推轮椅的。我们三个人怎么去?

  谭政为难地说,要是没有车,我就不去了。罗瑞卿立即说,不去怎么行?没有车,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经过斗争,有关方面终于给他们增派了一辆车。

  那天,罗瑞卿和儿子罗宇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下车后,穿过中山公园,在公园门口碰见了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后来,王定国在文章中写到:罗瑞卿把轮椅停放在广场的西北角,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我看见他残着腿站在烈日暴晒的地方,便劝他找个荫凉处。罗瑞卿气愤地说:“连这里都不让我来啊!还能坐到哪里去?人家不要我参加追悼会,我对他们讲,你不派车,我自己去,爬也要爬到天安门去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我是斗争来的呀!”

  在向毛泽东遗体告别时,罗瑞卿坚持不让儿子搀扶他,用自己刚刚能站立的双腿走过毛主席遗体身边。久久端详着,泣不成声。

  “无论如何要把罗瑞卿的腿治好”

  从那时开始,邓小平就时刻留心当时国内外骨科领域的最新技术,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无论如何要把罗瑞卿的腿治好。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8月12日,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罗瑞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与家人在一起

  作为军委主席邓小平的助手,用罗瑞卿自己的话说,“我要把72岁当成27岁一样工作”。面对案头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他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常常是五六个小时不挪一个地方。然而,尚未恢复的身体是难以适应如此超负荷工作的。

  没过多久,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和帮助下,罗瑞卿便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病房。

  说起邓小平让罗瑞卿住医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叶剑英元帅的弟弟叶道英,在广州遇车祸后,是解放军总医院的骨科大夫救回了他的生命。当时,叶道英的伤势非常严重,医院派骨科专家到广州后进行了会诊。手术到底如何进行?大家意见还不一致。有的认为,用打钉子的办法进行固定;有的则认为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解放军总医院的骨科专家卢世璧反反复复地看X光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患者的病历。为了使诊断更加合理准确,还让骨科医生刘贵林拿着叶道英的X光片到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积水潭医院和协和医院找骨科专家会诊。卢世璧则与赵毅刚教授反复切磋,讨论手术方案。

  经过认真研究,考虑到叶道英身体较胖,用打钉子固定的方法对他效果不好,最后确定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由卢世璧亲自做。这是一例难度很大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做得很顺利。术后不久,叶道英就能下地活动了。

  叶道英于是成了国内骨科医疗水平的活“广告”。他几乎逢人便说总医院骨科大夫服务态度如何如何好,技术如何如何高超。

  叶道英的宣传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就这样,邓小平说服罗瑞卿很快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经过认真研究,考虑到叶道英身体较胖,用打钉子固定的方法对他效果不好,最后确定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由卢世璧亲自做。这是一例难度很大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做得很顺利。术后不久,叶道英就能下地活动了。  叶道英于是成了国内骨科医疗水平的活“广告”。他几乎逢人便说总医院骨科大夫服务态度如何如何好,技术如何如何高超。

  叶道英的宣传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就这样,邓小平说服罗瑞卿很快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除心脏方面的毛病外,罗瑞卿主要是腿伤。有时没走几步便疼得满头大汗。经余霞君、黄宛、卢世璧、王士雯等专家的会诊,大家一致认为,医治罗瑞卿残腿的最好办法是进行人工关节的置换。

  这需要的是时间,而身为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哪有这么多治病的时间呀。

  住院没几天,罗瑞卿便吵着要出院。

  医护人员有些着急地劝他说:“首长,您的身体状况还不好,按医院的要求仍需住院恢复,现在怎么能出院呢?”可罗瑞卿没能听进医护人员的劝告。这个时候,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手头的一大堆工作。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重病人。

  出院没几天的罗瑞卿就拄着双拐,到天津附近的一个部队检查军事训练,到任丘油田参观,到北京郊区的通县察看人防工事;坐着轮骑下不了坑道,部队要组织人抬,罗瑞卿不让,硬是自己拄着手杖一瘸一瘸地走着下去,一直进到坑道深处。到连云港勘察,也是这样,就是到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也要拄着拐杖……腿残给罗瑞卿带来了极大不便,可他时刻幻想总有一天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

  下部队回来之后,罗瑞卿治好腿的决心更大了。他对解放军报社的同志说,我不相信这么发达的现代医学就治不好我的腿,有的骨科专家曾告诉我,只要做个人工关节的置换手术就行了,我担心的就是时间保证不了,另外国内在这方面的材料和技术还是刚刚起步不久。

  

  1978年8月1日,罗瑞卿与郝治平在海德堡骨科大学医院病房内合影。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合影  邓小平在罗瑞卿下部队回来之后,见他那痛苦的样子,再次提醒他说:“老罗,我已经打听到了,我们国内在这方面有专家,卢世璧就算一个,你现在抓紧时间到医院去做治疗吧!”

  “我已经想好了,我要出国去治腿。”

  可是,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

  那是在罗瑞卿上任军委秘书长之初,有的同志出于关心的好意,请来两位西德的骨科专家看过罗瑞卿的腿,这两位专家答应为罗瑞卿安装一条质量好的假腿,既轻又方便。罗瑞卿很感兴趣,向他们详细地问起了国外实施这种手术的情况。他们告诉罗瑞卿,西德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伤,积累了治疗残肢的经验,而且西德的手术条件也比中国强好多倍,如果经他们手术,装一个人造股骨头,罗瑞卿的左腿功能就会大大地改善。两位西德专家口若悬河的一番劝说,让遭残腿折磨的罗瑞卿又看到了希望之光。

  1978年的春天,罗瑞卿和妻子郝治平双双住进了医院。

  妻子在健康查体中偶然发现肺部有个阴影,而且越长越快。经过手术证实妻子患的是恶性肿瘤,罗瑞卿对此十分伤心。他对儿子、儿媳说:“我已经想好了,我要出国去治腿。今后,再也不要你们的妈妈照顾我。我要听小平同志的话,不管花多大力气,也要把腿治好。”

  
  当晚,卢世璧来到罗瑞卿的病房给他会诊。  罗瑞卿一双深沉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卢世璧,问道:“卢主任,你说我的腿到底如何才能治好,国内有没有这种技术?”

  卢世璧认真地回答道:“首长,你的病情我很了解,从目前来看,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人工股关节的置换。像你这个年龄,进行这种手术,难度有些大,国外也是如此。不过,我们有这方面的先例,虽然是少数,从效果来看,还是很好的。”

  罗瑞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时,对罗瑞卿出国治疗的问题,西德方面显得很友好主动,组织上也很重视。由出访西德的卫生部副部长钱信忠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驻西德大使张彤等有关同志帮助调查情况,搜集资料,还向中央写了专题报告。

  中国方面同时还寄去了罗瑞卿的病情资料和伤残部位的X光片,请西德大使馆的同志专门去西德方面交涉,西德方面答复说有99%的把握。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到西德去动手术,由医学专家余霞君陪同前往。

  罗瑞卿对郝治平说:“你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结局却这样令人无法接受  7月18日,飞机降落在西德的科隆机场。医生们搀着罗瑞卿走下了舷梯。

  就在临飞出国境前,罗瑞卿在乌鲁木齐给张爱萍打了个电话。他在电话里信心十足地向张爱萍说:“现在我还坐着轮椅,等到我回来就可以扔掉拐杖了。”他还对送他到西德的机组人员说,我们一言为定,你们送我出来,再来接我回去。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竟是这样令人不可接受!

  在西德的波恩,罗瑞卿以吴生杰的名字住进了海德堡大学骨科医院,经过医院内外科检查,决定于8月2日手术。

  8月1日,郝治平带了一束鲜花,和张彤大使一起到医院看望罗瑞卿。

  他们俩还在一起合了影。

  最后,罗瑞卿对郝治平说:“你别担心,早点回旅馆吧,明天我还要手术。”郝治平动身离去,罗瑞卿笑眯眯地向她摆摆手,说了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望着她出了门。

  郝治平放心地回到了旅馆。

  谁知,这竟是永诀。

  本来说好是8月2日上午7点罗瑞卿进手术室,可郝治平赶到医院时,罗瑞卿已经被提前送进去做术前准备了。郝治平只好度日如年地待在病房里等待。中午12时左右,传来消息说手术成功了。

  郝治平听后掩面哭了起来。她急着要去看罗瑞卿,被西德的医护人员挡住,说怕术后感染。

  傍晚,罗瑞卿从麻醉中醒来。他用英语对医生说:“晚上好,谢谢你。”医生替罗瑞卿把术后的左腿搬动了两下,说明天你就可以下床了。

  一直到晚上12点,罗瑞卿的情况仍然平稳,但医护人员还是未让郝治平等人去看他。在人们的劝说下,郝治平才不情愿地回到了旅馆。刚刚洗漱完毕,熄灯躺下,电话就刺耳地响了起来,紧接着就有人重重地敲门,郝治平本能地觉得大事不好。等她心惊肉跳地赶到医院时,罗瑞卿已离开了人世。

  同去的医生顿时手足无措。

 

  为了配合治疗,罗瑞卿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进行锻炼。左为卢世璧医生

  罗瑞卿是被心肌梗塞夺去生命的。此时,波恩的时间是8月3日凌晨2点40分。

  出国之前,解放军总医院为罗瑞卿组织了一次专家会诊,专门研究了罗瑞卿输血行不行的问题。大家还特别强调了术前必须认真检查罗瑞卿的心脏情况,认为如能不去西德就别去,还是在国内手术为好。

  事后,秘书们都后悔地说,真的不该去西德。金耀铭秘书举了个例子:

  在国内,我们先后动用40多个各科专家,在肖劲光大将突发心脏病时,进行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可在西德,罗瑞卿就没有如此的待遇。据心脏专家分析,心源性心脏病发作很快,但从发病到死亡中间有三两分钟的时间,如果及时抢救,采取口对口呼吸、心脏按压等办法,大约能复苏20%左右。

  也就是说,罗瑞卿起码有20%的希望。

  在西德那里,由于语言不通,有什么情况不能很快沟通,这就耽误了时间。虽然中国去的医生一直待在身边,可他们毕竟是势单力薄,许多事力不从心。

 
  8月10日,中央派专机接回了罗瑞卿的灵柩。

  邓小平和夫人卓琳见到罗瑞卿的秘书金耀铭,悲痛地连连说:“不幸啊,太不幸了!怎么会这样呢?”

  罗瑞卿的老秘书王仲方事后回忆说,邓小平还说当初不该批准罗瑞卿去西德治腿,他说我们国内有不少优秀的骨科专家,叶道英的腿被卢世璧治好就是证明。

  邓小平一生办事很果断,也很少后悔,但这次批准罗瑞卿去西德,他后悔了。

  这件事对余霞君、卢世璧等国内的医学专家们的刺激也很大。

  回国后,在一次讨论会上,专家们感触颇深地说:“不管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如何,人总是第一性的决定因素。只有全心全意,才能精益求精。毛主席讲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我们的座右铭。”

  有的专家们甚至后悔地说:当初没能亲手给罗瑞卿大将进行股关节置换手术,是毕生之最大不幸,愧对罗瑞卿大将,愧对祖国和人民。如果是在国内进行手术,罗瑞卿大将或许能站起来,还能继续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作贡献。(来源:党史文汇)

  【图集】罗瑞卿:72岁要当27岁来过

  1978年4月,罗瑞卿将军复出,任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将军复出后,曾对郝治平说:“光阴如箭,时不我待。从今后72岁要当27岁来过。”郝治平后来提到罗瑞卿时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耿直、拼命。人各有志,秉性难移。人家经过文化大革命接受教训,遇事,拐个弯,绕个圈,他不,反而更耿直、更拼命了。”

  
  罗瑞卿过年期间在工作

  罗瑞卿在军舰上。背后远景为澳门

   1978年7月15日,经中央批准,罗瑞卿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治疗腿疾,住入海德堡骨科大学医院。

   1976年12月,罗瑞卿与杨勇赴广州,在黄花岗烈士陵园合影。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68楼 发表于: 2009-08-24

革命烈士的“狱中诗”和“就义诗”辑录[转帖]

 

作者:王树人 时间:2007-2-24 23:27:49 来源:党史博览

★ 毛泽东曾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为了激励人们前仆后继,现把一些革命烈士的“狱中诗”和“就义诗”辑录如下:

★ 杨超(1904—1927),原籍河南新县,4岁时随父迁居江西德安县。1925年加入中国****。1926年任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共德安县委书记。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曾经辗转南昌、武昌、河南等地工作;同年10月,党任命他为特派员再回江西,不幸在九江被特务逮捕。1927年12月27日在南昌市德胜门外下沙窝英勇就义。他在就义时高声朗诵的“就义诗”是:“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 王幼安(1896—1928),湖北麻城人。1922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1925年冬任中共麻城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春任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同年12月5日,国民党十二军突袭黄安城,白色恐怖笼罩着黄麻地区。王幼安留在麻城坚持斗争,并巧妙地从驻宋埠的国民党军队中搞到一批枪支弹药。8日,王幼安将这些军火装进棺材,在运往麻城自卫军驻地的途中,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军拦截并逮捕入狱。他在狱中写的“就义诗”是:“马列思潮沁脑骸,军阀凶残攫我来。世界工农全秉政,甘心直上断头台。”1928年2月17日,王幼安在麻城宋埠干沙河南畔英勇就义。

★ 夏明翰(1900—1928),湖南衡阳人。1920年到长沙,从事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在湖南自修大学学习时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1924年起任共青团湖南区执委委员、中共长沙区执委书记、全国农协秘书长兼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平(江)浏(阳)特委书记等职。1928年到中共湖北省委工作,同年3月在汉口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杀害。临刑前写下的“就义诗”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罗亦农(1902—1928),湖南湘潭人。1921年加入中国****。1925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部长、江浙区委书记。曾参加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和长江局书记。是中共第五届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兼组织部部长。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英租界被逮捕,后被杀害。在狱中写下的一首诗是:“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

★ 欧阳伟(1908—1928),湖南省攸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曾任攸县工人纠察队队长、党务特派员。1928年9月29日被湘东保安司令罗定杀害。就义前,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就义诗”是:“抛头何可惜,五井有红叶。白雾朝阳扫,伫看梅城赤。”诗中的“梅城”即攸县古称。

★ 王孝锡(1903—1928),甘肃宁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1927年经刘伯坚、邓小平推荐,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兰州后,建立了中共兰州特别支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宁县开展斗争,成立了中共宁县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28年11月26日,被国民党陕、甘、青“剿匪”总司令部逮捕。11月30日,他高喊着“****万岁”、“共产主义精神不死”等口号,凛然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写下的“就义诗”是:“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

★ 朱也赤(1899—1928),广东茂名人。1925年加入中国****。1926年起先后任中共茂名县支部书记、县农民协会筹备处主任、国民党茂名县改组委员会主任等职。在国共合作期间,以中共、农民协会和国民党要人三重身份领导全县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任广东南路农民革命委员会主任和中共南路特委委员。1928年12月在西营被捕。他在狱中写下“就义诗”两首,其一:“为主义牺牲,为工农死节。不负天地生,无污父母血!”其二:“愁云惨雾罩南粤,志士成仁飞赤血。浩气长存宇宙间,耿耿丹心昭日月。”同年12月23日,在高州东门岭英勇就义。

★ 周文雍(1905—1928),广东开平人。1925年加入中国****。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队总指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广东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不久与陈铁军一起就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举行了悲壮感人的刑场婚礼。他写在监狱墙壁上的题为《绝笔诗》的诗是:“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 张锦辉(1915—1930),女,福建永定人。张鼎丞的堂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少年女英烈、永定地区著名的红色歌手。1930年,15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由于潜伏的反革命分子告密,不幸被白匪逮捕。1930年5月16日,在赴刑场的路上,她高唱了下面的三首诗,其一:“不怕死来不怕生,天大事情妹敢当;一心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其二:“打起红旗呼呼响,工农红军有力量;****万年走天下,反动派总是不久长。”其三:“穷苦工农并士兵,希望大家要齐心;打倒军阀国民党,何愁天下不太平。”

★ 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昌。1921年底加入中国****。1923年起任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及《中国青年》主编。1926年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中**团书记。1927年先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7月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是中共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1930年5月在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4月29日在南京狱中遭杀害。在狱中写的“狱中诗”是:“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 邓恩铭(1901—1931),又名恩明。水族。贵州荔波人。1920年后参与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济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参加筹建中共山东支部。1922年参加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淄博矿区领导工人运动。历任中共青岛直属支部书记、青岛市委书记、山东地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12月因叛徒告密在济南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惨遭杀害。就义前写下的“就义诗”是:“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 杨匏安(1896—1931),广东珠海人。1921年经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曾参加领导省港工人大罢工。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参加中央八七紧急会议后南返广州,协助广东党组织接应南昌起义南下部队。1929年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31年7月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8月在龙华英勇就义。在就义前夕写给狱中难友的“狱中诗”是:“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余生无足恋,大敌正当前。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成永别,相视莫潸然。”

★ 柳志杰(1902—1934),安徽潜山(今属岳西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1930年5月任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6月,独立二师攻打潜山县城后接任二团团长。后因潜山红军失利,潜入地下隐蔽。1933年5月后,到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的前敌总指挥部任秘书。9月底同盟军被强令解散后到南昌。1934年3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并被押往南京。1934年7月12日,英勇就义于雨花台。在狱中写的一首“狱中诗”是:“父兮空生我,母兮空鞠我。辜负罔极恩,此生一无所。愿将寸草心,化作光明火。长照可怜人,渡此汹涛舸。”

★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曾任西北军旅长、师长。1929年起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十军军长、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0年所部被蒋介石调驻河南,因反对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蒋介石强令出国,1932年回国。1933年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出师抗日。1934年1月去上海,并加入中国****。同年11月9日在天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刺伤被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下面这首“就义诗”,是他用一根小树枝写在刑场的土地上,并让其姐夫记下来的。诗曰:“恨不抗**,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刘伯坚(1895—1935),四川平昌人。1920年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6年回国后,到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联军任政治部副部长。1930年秋自苏联回国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工农红军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丰遭国民党军队包围,于突围时负伤被俘。21日在大庾(今大余)英勇就义。3月11日由大庾县狱中戴脚镣经大街移囚绥署候审室后,他写的一首题为《戴镣行》的诗是:“戴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戴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戴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22年加入中国****。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于8月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等人的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中央苏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兼中央办事处教育部长。是中共第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镇遭国民党军队包围被俘,因叛徒出卖,暴露身份,6月1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临刑前书写的绝笔诗是:“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 吕大千(1909—1937),黑龙江宾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宾县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宾县中学支部书记等职。1937年5月因组织遭破坏,被捕入狱。同年7月被日寇杀害于哈尔滨圈河。他在狱中写的《狱中遗诗》是:“时代转红轮,朝阳日日新;今年春草除,犹有来年春。”

★ 杨道生(1911—1942),江苏淮安人。1938年加入中国****,从事党的文化出版事业,曾担任成都战时出版社社长。1941年2月13日被捕,1942年6月3日在成都东门外沙河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诗是:“中原大地起腾蛟,三字沉冤恨未消。我自举杯仰天笑,宁甘斧钺不降曹。”

★ 王之燕(1915—1942),又名南飞,河北束鹿人。1935年在北平民国大学读书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938年参加新四军,在教导队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后方留守处任俱乐部主任。1939年秋,调任第二支队第三团书记官,并加入中国****。在皖南事变中被俘,敌人误以为他是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委员黄火星,而将他囚于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并戴上两副脚镣。为七峰岩监狱秘密党支部成员之一。1941年6月,特务弄清其不是黄火星,转押至周田监狱。1942年6月19日,在赤石大屠杀时英勇就义。刑前口诵“就义诗”一首:“浩气永长存,丹心昭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 陈法轼(1917—1942),贵州贵阳人。1938年底加入中国****。曾积极参加贵州邮电职工运动,与混入工会的特务分子进行坚决斗争。1941年11月被捕。1942年6月20日在贵阳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在狱中写的“狱中诗”是:“磊落生平事,临刑无点愁。壮怀犹未折,热血拼将流。慷慨为新鬼,从容作死囚。多情惟此月,再照雄心酬。”

★ 吕惠生(1903—1945),安徽无为人。1942年加入中国****。曾任江苏仪征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安徽无为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皖中行政公署主任。1945年9月随新四军七师北上,途中遭蒋军袭击被捕。同年11月在江宁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在狱中写的“就义诗”为:“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欣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 罗世文(1904—1946),四川威远人。1925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中共川西特委书记,并领导《新华日报》成都推销组的工作。1940年在成都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1946年8月18日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被害。临难前朗诵于白公馆的一首诗是:“故国山河壮,群情尽望春;‘英雄’夸统一,后笑是何人?”

★ 宋文桐(1913—1947),山东省文登县人。1945年8月,奉命随胶东部队从山东到东北,接管了庄河县。1945年11月,被中共庄河县委任命为庄河县西片工作队队长兼桂云花区指导员(区委书记),后不幸被捕。1947年1月14日被押到刑场时,面对前来送行的群众,他高声吟诵的“就义诗”是:“尽头腊月二十三,文桐革命未干完。唯有牺牲称壮士,红旗永飘步云山。”

★ 余文涵(1917—1949),四川长宁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1942年曾任中共达县县委书记,1949年担任中共川南六县(江安、长宁、南溪、庆符、珙县、兴文)边区县委书记。1949年5月被当地敌特逮捕。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在狱中写的一首题为《铁窗明月有感》的诗是:“铁窗明月恨悠悠,无限苍生无限仇。个人生死何足论,岂能遗恨在千秋!”

★ 许晓轩(1916—1949),江苏无锡人。1938年加入中国****。曾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担任过《青年生活》主编、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等职。1940年被捕,被囚在重庆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47年底与李子伯等曾筹划集体越狱,后李子伯等被移走,乃作如下一诗赠别,诗曰:“相逢狱里倍相亲,共话雄图叹未成。临别无言唯翘首,联军已薄沈阳城。”

★ 何敬平(1918—1949),四川巴县人。初中毕业后,曾在重庆电力公司工作,不久加入中国****。1948年4月被捕,囚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下面这首题为《把牢底坐穿》的诗,是他于1949年1月在狱中所作,诗曰:“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69楼 发表于: 2009-08-24

 中将周希汉:一辈子战事没留一块伤疤 [转帖]


    (1)

  周希汉打了一辈子仗,堪称我军的杰出战将,他戎马生涯有三个最突出的特点。

  
  一是身上没有一块伤疤。

  二是他的好朋友不多,但与陈赓、陈康、李成芳、许世友等人是“铁杆”。许世友打仗很“牛气”,但对周希汉始终十分尊重。

  三就是他的聪明和清高。

  因为聪明、智慧,周希汉清高,恃才傲人,有人说是“骄傲”。他的老上级杜义德在评价他时说:“许多具有聪明才智非同凡响的同志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骄傲、清高的弱点,希汉同志也未能例外。特别是仗越打越好,功劳越来越大,他的弱点也时有表现。”

  他说的这个弱点,就是“骄傲”。

  对于周希汉,一直有个“骄傲”的说法。

  一次,陈赓旅长敲着他的脑袋说:

  “你这颗脑子就是比一般人聪明,要是不骄傲,打几仗下来,你就可以做旅长了,我给你当参谋长!”

  “老领导,”周希汉笑着说,“我哪能让你做我的参谋长呀?所以,我这缺点也改不了啊!”

 

  (2)

  在许多人眼中,周希汉有着骄傲、清高的缺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去打胜仗。

  1945年10月,周希汉中央党校毕业后,被任命为4纵10旅长。就在返回太岳的路上,他与部队一会合,立即参加同蒲战役,前去攻占赵城。

  10旅前身就是386旅,周希汉离开部队一年多,按惯例,应先了解一下部队的情况,再逐步进入工作,但同蒲战役的战斗形势却不允许他这么做了。在向赵城急进的途中,周希汉听了政委刘忠、副旅长楚大明的情况介绍,然后,不顾10多天的旅途劳累,边行军边阅读上级有关这次战役的指示和旅制订的行动方案,可看着看着,他就有了一个感觉:这个方案订得稳当周全,面面俱到,但没能反映出党中央对此次战役要求的精神,即尽快斩断同蒲,阻敌北上目的的战斗要求不能充分实现。事关大局。他毅然撇开可能招致的“骄傲”、“冒尖”等闲言碎语,要对方案进行修改了。

  他找到刘政委和楚副旅长,说:“就攻占赵城这个具体任务而言,这个方案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是可行的。但党中央发起同蒲战役的目的,是为了阻止胡宗南部继续北调,保障刘、邓主力顺利实施邯郸战役,这是关系中央战略布局的大事。这个我们必须考虑。如果我们的行动被敌先行发觉,胡宗南部利用同蒲路北上,两天就可到达临汾;阎军从太原乘火车南下,半日也可到达。如果这样,整个战役能否进行,就成问题了。”

  “你的意思呢?”楚副旅长问。

  “我们据此应在隐蔽、迅速上做文章。”周希汉说,“一、取消在此休息的计划,部队明日(28日)凌晨出发,在居民起床前,越过人烟较稠密地段进入霍山;二、利用霍山山高、沟深、林密、人稀的天然隐蔽条件,加大行速,争取黄昏前到达山口的水头村一带隐蔽待发;三、他带3个团长及有关人员乘马先行,迎接先遣侦察人员的报告,到现场给各团区分任务;四、充分发挥洪赵游击大队人地皆熟的条件,乘黄昏绕开村庄,分别将各分队直接带到敌外围据点之前,出敌不意,突然发起猛攻。争取29日午前肃清城外之敌,占领城关,转入登城准备。”

  结果,按照周希汉的方案,28日夜,10旅各部突然进攻,29日晨就结束了外围战斗。随后,攻城战斗一打响,东、南、北三路一举突破敌城垣防御,5个小时即歼灭城内之敌,西逃的300多人亦被设伏的20团部队全部俘获。这一仗毙敌200余人,敌督导司令张荣凡以下1700多人被俘获。

  10旅在同蒲线上第一次攻城战就打得如此干净利落,上下一片欢腾。战后,周希汉向陈赓司令员汇报时说:“这次改方案,开始还挺担心的呢!”

  “担心什么?怕读了一年书,打仗疏远了?”

  “这倒不是,怕闲言碎语,怕说我‘骄傲’呢!”

  陈赓笑着说:“你有骄傲的个性,但是没被骄傲绊倒,这个本事高。”

  (3)

  因为恃才傲物和骄傲,周希汉还耽误过自己的“提升”。

  淮海战役后,周希汉直接从旅长被提升为10军军长。晋升前,二野政委邓小平特地找他谈了一次话。邓小平说:

  “周希汉,这10年来,我们在你的使用上是有意压了压的。你早就可以当军长,晓不晓得为什么现在才提你?”

  周希汉自知之明地回答说:“是不是领导上认为我骄傲?”

  “对。就是为了这个。我们就是要杀杀你的傲气。骄傲有时候是一个优秀指挥员的最危险的敌人。”邓小平说。

  谁知周希汉听了后,嘿嘿一笑,说:“老首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这个弱点自己也知道,就是很难改。”

  邓小平正色道:“改得掉也得改,改不掉也得改。你如今是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了。为了革命的事业你必须给我改掉。”

  (4)

  据说,周希汉至死都没改掉那个骄傲和清高的“毛病”。

  在晚年,他不写回忆录,也极少为别人的文章“审稿”,任各个《军史》、《战史》、《建设史》之类的送审稿、征求意见稿堆积案头,他也难得去碰一碰。

  一次,秘书动员他写回忆录,他说:

  “我们不要学林彪。林彪当权的时候好像全中国都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今天我们说我们二野功劳大,明天别个说别个的部队功劳大,有什么意思?现在让我们写回忆录,是好事,写多了、写滥了,甚至借着写回忆录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就不是好事了。你没看见,就那么一仗,司令写文章说是司令打的,政委写文章说是政委打的,副司令说是副司令打的,一仗变成了三仗,让后人笑话我们呐!活着的人只顾说自己的功劳大、说自己英雄。这种战史、军史、回忆录有什么用?历史不是写出来的。”

  “正因为如此,您才有责任把真实的历史写出来留给后人。”秘书说。

  这时,周希汉的骄傲和清高来了:“哪个讲我不写了?我现在不写。市场上卖东西的都说自己的是真货,你信哪个的?怕你哪个的都不信。我周希汉就是不凑这个热闹!”

  “可是,万一将来……”

  他听明白了,但没介意,淡淡一笑:“来不及写,就算了呦!还是那句话,历史不是写出来的。我周希汉是个什么人物,不用我自己说。”

  说罢,他呷了一口茶,然后将茶杯盖上。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0楼 发表于: 2009-08-24


李立三与冼星海的患难之交 [转帖]

 

  1954年,李立三和李莎

    在《我的中国缘分》一书中,李莎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她与李立三浪漫的跨国爱情故事,同时也为我们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细节,从一个侧面回忆了中苏重大历史事件,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卫国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后来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平反昭雪,中苏关系的变化等,提供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1945年春,战争即将结束时,我们家里又增加了一个新住户。那天立三下班回家对我说:“有一个中国同志刚从哈萨克斯坦来莫斯科,没有地方住,我想把他请到家里来,你看行吗?”

  我毫不犹豫地答应说:“行,行!他什么时候来?”“马上会来的。”

  不一会儿,客人果然来了。他是个中等个儿、身材瘦削、五官端正的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待人和蔼。他的手指与众不同,纤细而修长,引起我的注意。我想,会不会是搞音乐的?一问,果然没错。

  我说:“我一看您的双手,马上就猜出来了。很抱歉,还不知道您的名字。”

  “我叫冼星海。”

  冼星海,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巨人,他的名字现在家喻户晓,但当时还鲜为人知,我就更不了解。向立三细问才知道,冼星海曾在巴黎学习西洋乐,回国后努力把西方音乐原理和中国民族旋律相结合,写出了震撼世界的《黄河大合唱》等许多优秀作品。他是一个满怀爱国主义激情的热血青年,很早就参加了革命,1938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到了延安,继续从事音乐创作。1939年苏联导演卡尔门来华拍摄有关抗日战争的大型纪录片,冼星海接受了为该片配乐的任务,随同卡尔门前往苏联。他长期患有肺病(这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常见病),延安缺医少药,党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希望他在苏联能治好病。不料,冼星海在苏联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坎坷。他顺利完成为抗战影片创作音乐的任务后,便迫不及待地动身返回延安。但此时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回国路线受阻,冼星海被迫滞留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又和苏方接待单位失去了联系。他人生地不熟,在苏联没有合法身份,领不到粮票,又身无分文,只能在旧货市场卖掉一些自带的衣物维持生计,处境非常窘迫。战争接近尾声时,他才经过一番周折来到莫斯科。这里他没有一个熟人,俄语也讲不大清楚,只听说莫斯科有个外文出版社,那里能找到中国同志。

  冼星海一下火车,便直奔出版社中文部,碰到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立三。他们两人原来素不相识,但立三了解到冼星海的处境后,当场答应帮忙,让他到家来住下。我听到冼星海的坎坷故事,也十分同情。冼星海离开延安时指定到共产国际机关接洽,但此时共产国际早已解散,不复存在,他该找谁呀?立三给他出了个主意,只有找红十字会,重新办手续。但我知道,这是需要时间的。不怕客人住的时间长,只怕住得不方便。我们家连一张多余的床都没有。

  立三说:“没有关系,让客人睡我们的床吧,咱们俩将就一点儿,睡木板地也行。”

  我们在地上铺开一个薄薄的褥子,就这样睡了一两个月。

  冼星海是很谦逊、懂礼的人,谈吐文雅。他不懂俄语,但会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英语也很不错,我和他用法语交谈。他最喜欢和一岁多的小英娜玩耍,经常逗她笑,要不就在屋里玩捉迷藏。看得出来,他是很爱孩子的,每当他把小英娜抱在怀里,脸上就会流露出善良、温柔的微笑,平时的愁容也变得开朗起来。多年的苦难、无情的病魔无形中给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他时常拿出一把带在身边的小提琴,站在窗边演奏以排遣内心的郁闷,拉的都是一些我不熟悉的东方乐曲,大概是他自己创作或即兴发挥的吧。悠扬的旋律沁人心脾,充满着忧愁和痛苦,也饱含着深切的爱,表达了一位流亡异乡的赤子对祖国深沉的眷恋之情。

  冼星海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申请终于取得苏方的支持和关照,在“留克斯”招待所分配到一间房子。可惜,这一切为时已晚。冼星海搬出我们家不久,便大病发作,被送进医院。医生们作出可怕的诊断:他已患上白血病。我和立三闻讯后,赶快去莫斯科郊外一个高级疗养院探望。疗养院是花园式的楼房,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冼星海住的是单人病房,舒适、整洁。我们分手不到一个月,他的身体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瘦了许多,形同槁木,颧骨凸出,但精神状态反而变得平静、乐观了。医生没有告诉他患的是不治之症,他一点也不觉得压抑,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说:“现在的医疗条件这么优越,我的病是肯定能治好的。”

  我和立三只能强忍悲痛,婉转地鼓励他、安慰他。虽然医生竭尽一切努力,但冼星海的病情已近晚期,急剧恶化,终于在1945年9月被病魔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临终,他躺在病榻上还在憧憬着未来,对前来看望的中国同志们说:“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在祖国首都建立音乐学院,培养高级音乐人才。我想象中,音乐学院将是一座宽敞、漂亮的大楼,大理石的阶梯,墙上有明亮的大镜子,像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殿堂。”

  9月中旬,阴雨绵绵,我和立三及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一起去郊外疗养院为冼星海出殡。我们冒雨站在院内,注视着放在担架上的遗体。担架上面简单地盖着一条棉毯,两条细瘦的光腿露在外面。我心里为之一震,焦虑地想:“外面那么冷,怎么没有把毯子给他盖好呢?”

  但旋即又有一个想法刺痛了我的心:“天啊,他已经离去了,浑身冰凉地躺在那里,怎么会怕冷呢!”

  我仿佛感到死神吹着寒气,从我的身边擦肩而过,勾起我心中的恐惧和悲哀。

  冼星海遗体的火化仪式是在莫斯科的顿河修道院举行的。顿河修道院是16世纪末俄罗斯人打退了鞑靼人的又一次侵扰之后建立起来的,既是修道院,又是一座小城堡,成为了莫斯科外围防御工事中的一环。随着城市发展又变成了市区中的重要墓地,十月革命后就地建起了第一座火葬场,在市民中推广火葬。

  出席告别仪式的人并不很多,有苏联作曲家协会及其他一些官方代表,还有一些冼星海的生前好友。苏联著名作曲家穆拉德里(《莫斯科——北京》等歌曲的作者)代表苏联作曲家协会致词,他高度赞扬了冼星海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成就。告别完毕,小乐队奏起古典哀乐,在小提琴揪心的哀乐声中,平台上井口自动打开,灵柩缓缓下降,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中,留在心中的是无尽的、深切的哀思……

  冼星海从国内带来的一些手稿以及他在苏联期间继续创作留下的音乐遗产,全部留在了苏联,由一个后期伴随着他的犹太女人占有。这个人假借冼星海的名义为自己谋利,悄悄地拍卖他那宝贵的音乐手稿,供人抄袭剽窃。据说,苏联有不少作曲家,包括大名鼎鼎的穆拉德里在内,都不同程度地从冼星海的音乐遗产中得到了一些借鉴或启发。

  冼星海的骨灰盒一直安放在莫斯科,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经中方反复交涉,苏方才同意移交给中方,由冼星海的遗孀专程赴苏带回国内。冼星海终于回到他生前日夜眷念的祖国。

  现在,每当我去北京音乐厅时,抬头看到的便是冼星海的巨幅画像。冼星海微笑着,他那若有所思的深邃的目光迎接着我,也迎接着许许多多前来欣赏交响乐的中国新一代音乐爱好者。若星海有知,他生前的夙愿变为现实,他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本文摘自《我的中国缘分——李立三夫人李莎回忆录》,李莎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1楼 发表于: 2009-08-24


毒日——历史文献揭开抗战期间日特机关在华贩卖鸦片秘密[转帖]


  

  作者:萨苏 分类:历史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日前,英文版《日本时代周刊》以头条报道的方式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了一份在日本发现的重要历史文献——“里见甫文件”(《宏济善堂纪要》)。这份作成于上个世纪40年代,并被标注“秘”的文件,无可置疑地揭露了日本特务机关在侵华战争期间怎样在华经营鸦片贸易,并将其收益用于军费和伪政权开支的情况。

  实际上,对于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贩卖鸦片毒品的史实,曾经受到很多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曹大臣博士甚至曾经专门研究过上面文件中日方的重要贩毒机关——华中宏济善堂。但是,由于宏济善堂的负责人,日本大特务,“里见机关”负责人里见甫在日本战败前提前解散了这一组织,并精心销毁了有关证据文献。因此,对于它在中国从事鸦片贩卖的细节和具体业务数据,此前一直是一个谜。

  《宏济善堂纪要》的发现,有力地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这份21页的文件原存于东京国会图书馆,夹杂在日本某前财政大臣捐赠的图书中,此人曾是里见甫的一个密友。它清晰地记载了宏济善堂经营鸦片贸易的范围、来源、收益和操作方法。从这部文献中可以看到,日本在华贩卖鸦片的收益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仅仅1941年,它就向沦陷区的中国人卖出了222吨鸦片,获利3亿元。而当时南京汪精卫傀儡政权一年的预算,也不过这个数字。日本利用鸦片贸易从中国进行的掠夺和造成的危害可见一斑。

  这份文件的作者,正是前面提到的里见甫,日本在华进行鸦片贸易的实际负责人。日本作家西木正明曾经写作《鸦片王里见甫》一书讲授他的生平。

  里见甫,福冈人,1931年成为关东军参谋部第四课(对满政策课)的高级特务,借伪满“满洲国通讯社”首任主编的伪装身份,从事情报收集、宣传瓦解等任务。抗战爆发后,为了满足日本军方对军费的巨额要求,里见甫与大特务甘柏正彦、影佐贞昭合谋,在上海设立里见机关,控制华中宏济善堂,专门从事罪恶的鸦片贸易。战后,与岸信介、儿玉誉士夫等同被作为A级战犯起诉。但由于美国的政策重点从反法西斯向反共转移,里见在最后的审判中被释放,从此在东京世田谷的豪宅中过起隐居生活。1965年里见甫因医疗事故死去,年69岁。《宏济善堂纪要》从行文来看,这是里见甫就鸦片贸易的业务状况,向日本政府处理中国事务的机关兴亚院(总裁由日本首相兼任)进行汇报的报告。东京都大学教授千叶核对当时兴亚院负责人的变迁,发现这份报告的对象正是兴亚院总务长官兼政务部长及川源七中将,这也与该文件附件中的记载内容相符。

  这份报告的具体内容,揭开了日本特务机关在华贩卖鸦片的多个难解之谜。

  首先,它揭示了宏济善堂是在怎样背景下成立的,收益用于何处。里见甫在文中这样写道:“在日本战时体制的控管下从事鸦片贸易。”其收益则一部分用于填补日本陆军的军费缺口,如情报工作所需,一部分用于扶植伪政府,接受过宏济善堂资金的伪政府包括汪精卫伪政权、伪满政府和德王伪蒙政府。

  其次,它揭示了日本特务机关贩卖的鸦片到底来自何处。根据这份文件的记载,宏济善堂的鸦片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利用伪蒙、伪满政府强迫当地人民种植鸦片。1942年,伪蒙政府的财政收入中,鸦片占了28%;第二是从伊朗购入。1941年,宏济善堂共从伊朗购入鸦片160万两;第三是来自台湾等地,主要是精炼毒品。在东京审判中,里见甫曾承认自己从事鸦片贸易,但坚决否认涉及吗啡、海洛因等烈性毒品。因为,这些毒品的危害比鸦片更甚。而这份文件中,却有里见甫1942年6月1日,通过日占台湾总督府获得277公斤可卡因的纪录。而他在伪蒙地区经营的毒品中,也包括大量吗啡。宏济善堂并有向东南亚贩卖那可仃的计划。

  如《鸦片王里见甫》的作者西木所说:“这份文件,是一份里见甫无法抵赖的罪证。”

  更有价值的是,这份文件清晰地揭示了当时日本政府和鸦片贸易的关系。及川源七曾在战犯审判中坚决否认与里见甫有任何来往,这份材料显示“及川完全是在撒谎”(西木语)。宏济善堂本身就是日本特务机关“里见机关”控制的下属机构,里见在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说自己的工作是“管理和投资,以未来获利提供于帝国政府”。而在他给及川的一篇附记中,也明确承认进行鸦片贸易的启动资金,正是来自于东京。很明显,当时的日本政府直接指导和管理着对华的鸦片贸易,这已经是一个无法推托的事实。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2楼 发表于: 2009-08-24

康熙“微服私访”历史**** [转帖]


虽然康熙皇帝未必有过微服私访,但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   
看过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观众,很可能会产生疑问: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康熙皇帝作为专制君主,是不可能深入民间接近群众的,他的微服私访故事于史无证,不过属于后世的戏说而已。   
虽然康熙皇帝未必有过微服私访,但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圣祖仁皇帝圣训》设有“省方”类目,记载康熙皇帝有关巡幸的一些谕旨,表明康熙皇帝的行政特色。省方,就是视察四方。翻开《清圣祖实录》,有关康熙皇帝巡幸的记载连篇累牍。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频繁巡视之地。巍峨泰山、名胜孔府、壮丽五台、苍莽草原、清秀水乡都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迹,不过他的巡视主要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从这个角度看,康熙巡幸是勤政的反映。   
我们还是看看康熙皇帝巡视地方的一些具体情形,以了解康熙巡幸的历史面貌。康熙皇帝最有代表性的巡视是六次南巡。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淮冲决为患”的问题,亲历河道,寻求治河方案,考察治河工程;同时周知吏治,观览民情。南巡主要走水路运河,御舟自京而下,途径直隶(今河北)、山东、江浙,最远到达苏杭。   
康熙皇帝十分注意巡幸尽量避免骚扰百姓。他要求凡巡幸一切需用之物,皆从节俭,巡幸需用草豆木炭食物,概勿令地方官派取民间,扰害百姓,由衙门照时价采买供给。巡幸时常带负责监察的科道官,稽查强行买卖扰害百姓者。要求地方文武大小官员不许与扈从官员以戚友送礼,对于馈送收受人员,“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大小官员及随往仆役,如有横行生事扰民者,一并从重治罪。还到处张贴安民告示,声明发现地方官私征,定行从重治罪。要求凡经过地方,百姓须各安生业,照常生活,不得迁移远避,反滋扰累。康熙皇帝巡视也注意减少随从人员,轻装南下,巡视堤堰,沿途皆设营幄,不御屋庐。康熙皇帝说自己“便道至浙江观风问俗,简约仪从,卤簿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余人”。据此可知简约情形下他的巡视队伍规模。巡幸驻跸之处,他说也未有超过三日的,担心扈从人众,恐多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扰。可见他注意节制,尽量少给百姓找麻烦。   
尽管如此,地方官害怕接驾不周,同时也想借机敛钱,还是有扰害百姓之事的。康熙皇帝就曾说:各省不肖官员借口修理行宫,供备器物,并建造御书碑亭等项名色,动用正项钱粮。说是捐俸偿还,并不偿补,及至亏空数多,复加倍私派科敛肥己,以致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种种弊端,不可胜指。巡幸免不了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   
康熙皇帝认为:“百姓足则国家充裕,若期比屋丰盈,必以蠲租减赋,除其杂派为先。”同时他为了减轻巡幸沿途百姓的负担,经常蠲免沿途地区的地丁钱粮。如第二次南巡,将江南全省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屯粱芦课、米麦豆杂税二百二十余万概与蠲除。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第三次南巡,看见淮扬一路既困潦灾,所过州县耕获、市场不及以前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第一、二次南巡时,认为:“此皆由地方有司奉行不善,不能使实惠及民”,因此“亟思拯恤,截留漕粮,宽免积欠”。采取切实措施减轻百姓负担。他也认识到,蠲免钱粮原为百姓小民,然而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小民所获甚微,无田穷民未必均沾实惠,约计人民有恒业者十之三四,余皆赁地出租,所余之粮仅能度日。于是要求地主也要给佃户适当免收地租,调整主佃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由于康熙皇帝大量蠲免钱粮,民间有建立碑亭称颂的,康熙皇帝担心此举各地仿效,未免致损民力,下令停止建造。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驻跸苏州府城内,正逢生日万寿节,官民奏进各种食物。康熙皇帝以“因阅视河工,巡访风俗而来,非为诞辰也”,谢绝礼物。   
康熙皇帝还以江南浙江为人文萃集之地,入学名额应酌量加增,又於府学分大中小各增五名,以示奖励人才之意,也有同江南知识分子联络感情作用。   清朝常有百姓拦截官舆告状之事发生,皇帝的舆轿被拦阻,势必影响巡视进展,也不利于安全。于是还严禁军民怀奸挟诈,希逞私愤,善于驻跸处所告讦;倘有妄控,除所告事不与准理外,仍严加治罪。从这一点看,康熙皇帝是不会喜欢进行微服私访的。   
但是,康熙皇帝巡幸也不是不见百姓。他到了扬州一带,因不严警跸,百姓男女老幼奔走杂沓,瞻望恐后,高岸水次,甚至有倾跌之虞。于是要求百姓:“止于夹道跪迎,毋得紊乱追趋,致有诸患。”康熙皇帝巡视山东时,所经城邑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康熙皇帝询问道路旁的百姓收成情况,得知“连岁顺成,民生稍得安业”。一般来说,南巡多由舟行,官民群集两岸迎驾,由陆路西巡,经过郡邑官民无不扶老携幼,欢腾道旁。康熙皇帝令在乘舆左右备咨地方利弊,据说大家都畅所欲言。康熙皇帝曾巡幸至德州,见有一二灾民流移道路,于是询问疾苦,表示关心。   
康熙皇帝自称通过到处巡幸,因此风俗民情无不洞悉。巡视南方时注意米价的变动和市场供求关系,防止米价上涨;关心全国各地纳税交银而加征的钱粮火耗数量,反对官员加重火耗;了解到江浙人喜好争讼,告诫改变风尚;认为江南人习尚奢靡,家无储蓄,山西商人多在当地经商,勤俭生活,故多富饶,倡导移风易俗。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对大臣说:“朕巡幸七省,畿辅秦晋民俗丰裕,江浙则较三十八年时更胜,山东近因水旱大异畴昔,河南百姓生计甚艰,此二省之民深历朕怀。”这是他巡视地方得到的民生印象,非端居宫中的帝王可比。康熙皇帝评价说:江浙山东等处地方官,因他不时巡幸,各加勉力,操守皆优,山陕官员则劣甚。并说他恨贪污之吏,更过于搞分裂反叛的噶尔丹,此后澄清吏治,如策划平息噶尔丹就好了。  
  巡视使康熙皇帝了解到一些民间具体情况,对于行政决策起到了好的作用。如他针对各省督抚上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增加之数全部上报。于是说他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亦止二三人交纳钱粮,其他人并无差徭,共享安乐。西南平定以来,人民日增,土地开垦耕种,生齿实繁。为掌握人丁的实数,决定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起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皇帝巡视地方也不耽误工作。如康熙二十三年首次南巡,规定奏章俱三日一送行在,有时内阁送来的时间晚了,他要批阅到深夜。   
康熙皇帝以频繁的巡视地方,关心民生,处理政务,给人们留下了“勤政爱民”的良好形象,为以后的皇帝树立了榜样。人们打他的主意,编出微服私访的故事,也算是事出有因吧。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3楼 发表于: 2009-08-24


末代皇帝溥仪被俘,每天算卦测前途 [转帖]


1945年8月11日晚,溥仪在伪满洲国皇宫的日子走到了尽头,这座曾经让溥仪寄托了恢复大清基业无限幻想的伪皇宫,也在兵荒马乱之中,成为一片废墟。此后的末代皇帝在苏联赤塔和中国抚顺的战犯管理所里经历着人生的重大转变。1959年12月底,经历与李玉琴婚变两年之后,他撕下衣服胸口的981编号,走出了抚顺战犯管理所。

30年前的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逝于与北京。

绥芬河火车站的绝密行动

1950年8月3日,凌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中苏边界,绥芬河火车站。

浓雾笼罩着山城,百姓还在沉睡,边境一片寂静。凌晨四点,21岁的东北人民政府外事局干事程远行在夜色中匆匆来到绥芬河火车站。

“车站很小,很严肃;没有老百姓,很肃静。”在距离那个清晨57年之后,83岁的程远行对半个世纪前那天浓浓晨雾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每一丝动静,依然记忆如新,“但是作为市里头,是处于一级战备。一旦发生情况的话,我们的人私下都已经作好准备。说穿了就是都早已埋伏好了。两边都有军队。如果是要闹事,一个都跑不了!一级战备!”

程远行是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之命,到绥芬河火车站执行一项绝密任务。今天,这里将迎来一辆绝密的国际专列。

凌晨6点整,从远处苏联方向传来的火车声打破边境的沉寂。专列在浓浓的晨雾中驶入了车站。车门打开,一队荷枪实弹的苏联军人迅速排开。

“他是第一个下来的,我一下就认出来了,”当时在场的护士赵毓英回忆道,“高高的个子,有一米七多;40多岁,戴个黑边眼镜,他在伪满的时候也戴个黑边眼镜;长脸,穿一件可能是黑色的西装,手拎个皮包。”

“没有黄袍玉带,也没有穿日本的服装,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下来了。当时好像感觉,这是皇上吗?皇上是什么样?皇上应该是九鼎至尊,龙姿龙态,总是摆起那个架子来,至少是威风凛凛吧。没有。很奇怪,好像这是一介草民。”

程远行第一眼看见他,觉得对方有点惊恐:“当时我看他的表情,看出来心情不是特别稳定、忐忑不安,甚至是非常的惊恐,非常的害怕,他不知道要把他怎么的。”

这个神色惊恐的中年男子正是溥仪。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帝王,14年“满洲国”的伪皇帝,在苏联经过五年的战犯生涯之后,再一次踏上了他曾经的“天朝王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中苏双方多次协商,商定将1945年被苏军俘虏的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引渡回国,时间地点确定在1950年8月3日的绥芬河车站。

21岁的抚顺战犯管理所护士赵毓英也接到了上级的秘密指令来到绥芬河车站。这却并非是她第一次面对这个“皇帝”。1938年,时年33岁、身为“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到沈阳视察。年幼的赵毓英就在当局组织的学生欢迎队伍之中。那时的溥仪给她留下的完全是另一幅印象。

“早上上学,头一件事就是让大家到礼堂集合,念诏书。红布黄布一层一层包,拿出来,中国校长念一遍,日本校长再念一遍,大伙就行宫廷礼,低头听着。”

“我们那阵就觉得他是皇上,是最高统治者,他是头头,就应该尊重。小时候看到的画像,穿马靴,戴军杠、挂绶带,非常威严、非常漂亮,那样的照片随处都可以看到。”

而在1950年8月3日的这个雾色笼罩的清晨,溥仪却迎来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绝望一天。

“不能愧对列祖列宗”

1935年4月7日,清晨,日本横滨港。

当留学日本多年的爱新觉罗·溥杰看到他久未谋面的大哥时,觉得大哥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英姿勃发。

岸上礼炮齐鸣、人头攒动,天空中一百多架飞机编队飞过。裕仁天皇亲自迎接,沿途“满洲国”派日的留学人员和驻日工作人员更是狂喜,夹道欢迎,场面气氛热烈。

在这个同样雾色笼罩的清晨,溥仪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天。这天,29岁的爱新觉罗·溥仪以“满洲国”皇帝的身份开始了他的首次访日之行。此情此景,溥仪难掩兴奋,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礼遇”,对“友邦”心生感激,提笔写下:海平如镜,万里远航。两邦携手,永固东方。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第二次宣布退位的溥仪不甘心将大清列祖列宗传下来的三百年社稷江山毁在自己手中,一心等待着机会东山再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的东北三省沦陷,急于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以协助统治的日本关东军与溥仪一拍即合。1934年3月1日,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溥仪在伪满洲国 “称帝”,“定都”长春,改为“新京”、年号“大同”,这是年仅28岁的溥仪第三次称帝。

尽管不情愿地身穿着日本关东军陆海军大元帅制服、而并非象征着清朝皇位的皇帝袍褂,但此时的溥仪仍然幻想着借用日本的军力,帮他恢复大清的社稷江山。“不能愧对列祖列宗”是他此刻唯一的想法。

溥仪的生父醇亲王和22岁的弟弟爱新觉罗·溥任一同北上看望刚刚登基的“满洲国”皇帝溥仪。

“我父亲就不赞成(他称帝),就带着我去看了他一下。”如今已经94岁的爱新觉罗·溥任先生回忆道,“溥仪还挺得意,我记得他在那儿说,明年这时候,咱们就不在这儿了,就到北京的宫里头去见。”

然而,溥仪终究也没有能够实现“到北京的宫里头去见”,而他的父亲醇亲王则再也没能见到他。

被俘

1945年,8月9日,早晨。“满洲国”“首都”新京,伪皇宫。

侄子爱新觉罗·毓喦刚走到“同德殿”门口,就看见溥仪拉着福贵人,慌慌张张钻进了殿前的防空地下室。毓喦还感到奇怪,突然听到城里响起了刺耳的空袭警笛声,南边远远的地方火光一闪,接着传来了不大的爆炸声。他向南张望,听到头上螺旋桨声扑扑拉拉地向北而去。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发动代号为“八月风暴”的军事行动,宣布出兵中国东北。

8月9日下午2时,日本关东军高参吉冈安直来到溥仪的办公室,一反往日盛气凌人的常态,消沉地告诉溥仪,几千辆苏军坦克已经越过“国境”,预计次日即将到达“首都”新京附近。时间紧迫,要求溥仪立刻撤退。关东军打算带着他据守通化,走之前还撂下一句“要做好战败自杀的准备”。

“溥仪的作息时间表全乱了,”毓喦说,“我见他一清早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内廷里东一头、西一头,漫无目的地看这看那。”

整个伪皇宫都开始紧张地为逃亡收拾行装,而溥仪更是成了惊弓之鸟。他有一本每天做功课摇卦用的《诸葛神课》,在装箱时不小心被红药水染红了一角。溥仪认定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红色是流血的象征。他因此大为烦恼,认为是不吉之兆。然而,此刻溥仪认定的血光之灾,却不是大兵压境的苏联军队,而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日本关东军。他害怕日本人在倒台之前的最后的一夜,会把他杀掉灭口。

1945年8月11日晚,溥仪在伪满洲国皇宫的日子走到了尽头,这座让溥仪曾经寄托了恢复大清基业无限幻想的伪皇宫,也在兵荒马乱之中,成为了一片废墟。溥仪等一行人从火车东站上车了,火车装载着伪满洲国最高统治集团一路疾行,经吉林、梅河口奔向通化。预备在通化大栗子沟暂避,再作打算。

“连一顿正经的饭也吃不上了,别说他当皇帝的时候正餐起码要48道菜,现在是一道不到了,”毓喦回忆说,“只有特殊给他呢,做了一顿面片儿吃,实际就是糊涂汤。而且做片汤也没擀面杖,只有随便找了个空酒瓶子擀的面,其他的人还吃不到。”

逃亡的第5天,心神不宁的溥仪终于从广播中得到了不愿意听到的消息。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让溥仪大为惊慌。“他害怕日本人说他现在没用了,对他下手、下毒手。”毓毓喦忆说,“过去是叫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就怕完了日本把你消灭,特别害怕这个。”

听闻战败消息,溥仪马上站起身来,当着众多日本人的面,冲着东方跪下,一边磕头,一边自颊其面,念念有词喊道:“我对不起天皇,我满洲国没能帮助你太平洋圣战,事已至此,这是我的罪孽,我满洲国没帮上。”

当天晚上,溥仪颁布《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第三次宣布“退位”。第二天,溥仪带着弟弟溥杰、侄子毓喦等人组成九人“亡命团”,打算乘坐小飞机到沈阳后,换乘大飞机逃亡日本,而将婉容、福贵人等人抛弃在大栗子沟。

8月16日中午,溥仪等人正在沈阳机场休息室里,忽然听到一阵震耳的飞机马达声。往外张望,见几架苏军飞机降落,一队队手持冲锋枪的苏联士兵走了下来。不一会儿,机场上到处是苏联军人。

当天,苏联红军宣布,在沈阳机场俘虏了“满洲国”皇帝溥仪。

溥仪在沈阳被苏军俘虏一事,一直以来有诸多猜测。在若干年后,溥仪回想当初的沈阳机场的一幕,怀疑他的被俘绝非偶然,而是已经宣布战败的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达成的秘密交易。而对于当时的溥仪来说,他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活下去。他幻想着也许留在苏联是他逃离日本人的最后机会。

随后,苏军飞机押送着溥仪,飞行了5个小时之后在苏联境内降落,此时已经夜幕降临。

“到了晚上天都黑了飞机才落下来,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九人亡命团中目前唯一健在的毓喦回忆说,“渴了,没有水啊,那时候溥仪喝的也不知道是自来水,还是地上打的水。他喝得还特别香;坐在飞机上吃那黑面包,苏联做的黑面包,黑糊糊的;哪有什么菜啊,美国罐头,美国罐头猪油。这一抹猪油,这抹一块黑面包,这俩抹一块吃下去。我说这是此一时彼一时,想当初喝香片,现在喝凉水,吃的黑面包、猪油。”

由于语言不通,此时溥仪完全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突然,一行人被黑暗中一个陌生的中国人声音吓得大惊失色。

“下了车,旁边有个军人说用中国话问,有人要解手吗。溥仪一听中国人说话,魂飞魄散,以为自己被交给八路军。其实哪有八路军,那个人是一个华裔的苏联军官,会说中国话而已。”

惊魂未定的溥仪以为自己死期已至,在黑暗中静静地等待着对自己命运的宣判。

“彩云秋后治”

1945年8月21日,早晨,苏联赤塔。

“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景惠今天见到他的这位“老朋友”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索性一句话也没有说。

在长春被苏军逮捕时,苏联人问张景惠,是不是很久没有见到你们的皇帝啦?想他吗?没关系,很快你们就可以见到他啦。很快张景惠与各部大臣等若干高级官员被押送到了这个收容所。皇帝、大臣,“满洲国”的最高统治集团,竟然在苏联的异国他乡再次聚首,这有些荒诞不经的一幕仿佛是历史跟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只是如今,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君君臣臣”。甚至更多了一些冷漠,曾经的“王侯将相”,如今也是各怀心事。

“下边伪满的大臣根本不跟溥仪见面,见到溥仪我叫你什么,你叫我什么?我还叫你皇帝陛下?现在都不是,现在咱们都是俘虏,谁叫谁去!”毓喦回忆说,“张景惠拿木头做了麻将,和军部大臣、教育大臣和农业大臣四个人凑一桌,天天打麻将;日本人就爱打扑克牌、下围棋;王之佑(伪满官员)会说书,现编现讲,一天讲那么个二三十分钟给大伙听听,今天大破什么镇,明儿讲大获什么岛。爱干什么干什么,没人管。”

与伪满大臣的冷漠不一样,侄子毓喦和皇室家族的其他族人们对这位同为“战俘”的溥仪依然尊敬有加,“我们这几个人伺候他,小奴才,死心塌地的。他吃饭,我们上食堂去,把这饭拿个盘给端回来,端到屋里边,他一个人单吃;喝水,我们拿壶给他打开水;衣服给他洗,铺铺床、叠叠被,也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末代皇帝在红色的苏联并未受到太多的刁难。相反苏联方面还在衣、食、住、劳动方面给予了溥仪优待。他们特意为溥仪安排了单间居住,甚至还配备了佣人帮助溥仪料理起居。苏联人在溥仪的住处里摆放了不少红色书籍供溥仪“学习”。斯大林、列宁,对于这些陌生的名字溥仪没有一点兴趣。他的侄子毓喦看到好奇想翻一翻,被溥仪白了一眼。

“什么斯大林、列宁,哪知道啊?那会看到书才慢慢知道,瞧见挺新鲜的,没接触过,”毓喦回忆说,“我想瞧瞧列宁长什么模样、斯大林是怎么回事,就翻翻书。溥仪看到我翻书,一脸不高兴,还念呢,学共产主义党,学****的书了,你不是造反了!”

溥仪的特权甚至延伸到了马列主义思想和联**史的学习课堂上。几个侄子为他单独放了一个大一些的椅子,让他坐得更舒服一些,还要沏上茶;领头读报、读书的人还得首先向他报告,他点了头,才可以开始学习。

熬过了每天例行的学习,算卦可以说是溥仪的一点可怜的精神生活。“他在屋里头算卦,我们在门口得看着,放哨。”毓喦回忆说,“跪在床上算卦,拿着铜钱,哗啦哗啦在那摇晃。苏联兵来了,他就把钱收起来在那坐着,假装没事。苏联兵一看没事,走了。他就接着算卦。”

早晨算得好卦就有了希望,得到了安慰,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得上吉之卦,决不罢休”。这点希望和安慰似乎只是当日有效,因为第二天又重新算起来,而昨天的希望和安慰都已经破灭了。

溥仪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国内局势的发展。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溥仪越发感觉到自己未来的处境不妙。“那一天他算了一卦,那卦写着‘彩云秋后治’”, 毓喦回忆说,“这秋后的话,不可能有什么好消息。他就整天净琢磨这些个。”

这天,溥仪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给斯大林上书,要求留在苏联。

“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1946年8月16日,早晨,东京,远东军事法庭。

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看到溥仪的时候,溥仪情绪激动,拉着他的手失声痛哭,管他叫“同志”,这让向哲浚始料未及。向哲浚回忆说:“我记得头一次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看见我好像顾虑重重,因为他知道我是中国人,他担心中国是不是要审判他。”向哲浚告诉溥仪,要放下包袱,好好到法庭上去。

中国末代皇帝将在国际军事法庭中出庭作证,这在审判史上是空前的,这也是末代皇帝溥仪沉寂五年后首次回到公众的视野。溥仪的出庭引发了全世界媒体史无前例的关注。日本的《朝日新闻》把溥仪的出庭说成是东京审判中“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天的法庭也显得极为拥挤,记者席上早已坐满了各种肤色的手持摄影机和记录本的记者;连台阶上边的旁听席也拥挤不堪。

上午11点25分,法官传证人到庭,整个法庭顿时紧张起来,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把目光投向这位新证人。溥仪身穿一套浅蓝色的西装,白衬衫,黑领带,因为没有戴帽子,可以看到他那满头厚厚的头发,其中有一绺垂在宽阔的前额上。通常护送证人的都是一个宪兵,但溥仪出庭始终有两个美国宪兵和一个苏联军官站在他的身后。

“我1906年出生于北京,名叫溥仪。依满洲习惯在名字之前另加爱新觉罗四字。1909年登上清朝的帝位。”在法庭宣誓之后,溥仪开始用稍微有点嘎声的北京话,回答季南检察长的亲自讯问。

他管孙中山叫“伟大的人物”,用“腐败”形容清政府,说中国革命是“非常进步的运动”,这一切都成为当时报纸上的奇特新闻。

“1911年,国内发生了革命,一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党,推翻了腐败的满清政府,这是一次非常进步的运动。当年12月中华民国成立,与此同时我便退了位。”从一个末代皇帝口中说出这样的话,也许真的是在苏联“学习”的成果。

出庭之前,控方的律师告诉溥仪,这八天的时间他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提防被告律师设定的陷阱,尽全部可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完完全全的傀儡皇帝。照他理解,自己傀儡程度越高,自己需要承担的战争责任就越低,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溥仪预料的那么顺利。

专研溥仪的学者王庆祥在分析溥仪当时的心理时认为:“刚开始时,他也是很激动的,他也揭露了一些问题。但是后来呢,日本战犯的辩护律师都出来指责溥仪,就讲溥仪本人也有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你有责任,在那个问题上你也有责任。这就让溥仪真的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想推推托不掉,想承认,害怕自己今后受到严厉的惩处,所以他这几天真的是很不好受。”

“溥仪这才意识到,东京这个审判虽然没有针对着自己,自己呢,没有站到那个被告席上。但是早晚有一天,他会站到另外一个被告席上,他的罪行会被清算;而那些罪行呢,又是和现在的这些日本战犯的罪行,连在一起的,关联在一起的,如果现在揭发了他们,那么以后也会成为自己的罪证。”

开庭的第八天,溥仪在结束作证前提出一个爆炸性的建议,他主动提出第二天可以讲一讲日本天皇,毕竟溥仪两次访日的期间都与日本天皇有过密切的接触和密谈。

当晚正当溥仪为第二天的作证做准备时,突然接到了法庭的通知,告知他的作证已经结束,他可以返回苏联。

981号犯人

1950年8月5日早晨,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

管教黄国城将一套新的囚服递给溥仪的时候,觉得溥仪有些情绪。

“对这衣服他有想法,他总觉得这个衣服好像寿衣、死人衣裳,穿上这衣裳就完了,”黄国城回忆道。

抚顺战犯管理所位于抚顺市内浑河北岸。1936年日本人修建时称之为“抚顺典狱”,1950年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改为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包括日、伪、蒋战犯在内的战犯982人。溥仪从苏联引渡回国后,正是被关押在这里。

溥仪拿到自己的囚服时,看见囚服的胸前绣着编号“981”。从此这成为了他在这里的名字。

溥仪一生有过多种称谓:1908年他三岁登基的时候,老北京都管他叫“小皇上”;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他又成为“康德皇帝”;1945年到了苏联后,迫于时局,身边的人改口称他为“上面”或者“溥大爷”。这些称呼溥仪都听着不顺耳,反而这个“981”倒让他觉得免去一分尴尬。

“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溥仪怎么长得这么个样。”黄国城回忆道,“以前的照片,那是相当威武的,没想到这小子这么个德性,也不怎么的。戴个近视眼镜,和正常人也没啥区别,说话完全是北京口音,生活非常糟。啥也不是、什么也不会,就这么个玩意儿。”

更大的尴尬接踵而来。战犯所为了更好地锻炼溥仪的生活自理能力,刻意将他与家族的小圈子分开关押。失去了陪伴在身边30多年的左膀右臂,溥仪连最基本的生活也无法保障。

“挺遭罪的,”当时的护士长赵毓英对溥仪有几分同情,“他也没法,他的家人都与他分开了,现在与他同屋里的人没有义务帮着他。他就跟不上人家,早晨到了钟点该叠被的时候,大家很快把被整理好,像军队那样的。他被子叠不上,穿衣服穿不上,大家上外面集合去了,他也跟不上;衣服更不会洗,所以这个阶段他根本就没洗过衣服。想求人家他也开不了口;洗衣服,弄个盆,鼓弄半天也弄不上来,就挺遭罪的。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

“有一次,贺龙来管理所视察,”管教罗凤臣回忆说,“他提出要见见溥仪,那天正好我值班,拿传票到号把他提出来了,我说溥仪你出来一趟,结果他忙活了半天,出来一看衣服不对扣、斜的,鞋带都不会系,裤子也是皱巴巴的。就这样见首长了。”

“战犯所组织劳动糊纸盒子。溥仪糊纸盒子笨死了,这纸盒子糊出来,哪个盒子最次、最难看、最歪的就一定是他的,”罗凤臣说。

一些小的“计谋”倒是可以解决最直接的困扰。

——洗澡。溥仪不愿意和其他人在一起洗澡,怕别人埋汰。轮到他的监号洗澡的时候,溥仪第一个冲出来,跳进浴池赶紧洗。赶到别人下水前,他已经洗完出来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倒马桶。每个监舍都会安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倒马桶、扫地等等。溥仪一听说要倒马桶就慌了,不知道如何是好。所长注意到了溥仪的情况,发话说值日的事情溥仪就免了吧。溥仪才长吁一口气,就像大赦了他一样。

“没有精神”是管教罗凤臣回忆时对溥仪最深的印象。“你看他晃荡晃荡,跟个傻子似的。不像电影电视里演的那样,做皇上的时候那么精神,”罗凤臣回忆道,“其实当皇上的时候也是傀儡,也不是那么精神。他非常孤立,原来大伙都围绕他,现在都不理他了,大臣也不是大臣、下属也不是下属、侄也不是侄,就他一个人被完全孤立了,所以那个阶段的溥仪是非常苦恼的。”

被嘲笑、受歧视、被孤立、碰钉子,这是40岁的溥仪从未遭受过的。大多数时候,溥仪选择了沉默,与舍友不说话,与族人也不说话,有的时候受了一肚子气,被逼急了的时候,还有他实施“报复”的方式——占马桶。

“他也会使点坏,坐在马桶上不起来。他的那味儿太大,别人受不了。别人要用马桶他也不让、占着,”管教刘家常回忆,“别人白天不是说他坏话吗,他还击不上来;别人不是讽刺他吗,他不吱声憋气。到了晚上我熏死你们。”


离婚

1955年4月16日,早晨,中国抚顺。

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夫人郑英顺刚出家门准备上班,就在门口碰到了一个裹着头巾,挎着包袱的农村中年妇女。

“我就问她你找谁呀?”郑英顺回忆说,“她说她找溥仪,是溥仪的妻子。”

李玉琴生于长春市一户普通人家,1943年,年仅15岁的李玉琴被选入伪满洲国的“皇宫”中,并被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封为“福贵人”,成为溥仪的第四位妻子。1945年,日本投降,李玉琴被溥仪留在了大栗子沟,后几经辗转,一直在北京生活。1950年以后,李玉琴经多方打听得知溥仪被关押在抚顺,立刻筹措路费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见到了分别10年的溥仪。

抚顺战犯所经过请示上级,特别批准在所内辟出一个单间,用两张单人床拼起一张双人床,专门供探望期间溥仪与李玉琴居住。战犯管理所的管教意图用溥仪这段最后的婚姻,帮助他改造。

“看到溥仪,李玉琴还是吃了一惊。”负责安排李玉琴接待的郑英顺回忆说,“已经不是她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她的想象中,当年这个康德皇帝是很年轻、很英俊、很帅气的一个年轻皇帝;而现在呢,变成了一个糟老头。背也有点驼了,说话也好像比较笨重了。”

“而且呢,还有一些细节也让李玉琴感觉到了距离。比如她带来了一些糖果,溥仪一看到糖果,也许挺长时间没有吃过,赶快就拿过来掰开塞到自己嘴里,也不说另外掰一块,说玉琴你也吃一块,所以这些都让李玉琴的心里起了一些变化。她会在一些细节上非常关注这些事情,结果她觉得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好像眼前这个人呢,不是她当年的丈夫,有了距离、比较生疏了;也不像当年那样好像非常的有为,而是比较老态龙钟的样子了。”

此后,李玉琴后又多次来到战犯管理所,但与溥仪之间的夫妻关系却每况愈下,而溥仪释放的日期又遥不可知。最终,李玉琴提出了离婚请求。1957年5月20日,河北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裁定准许离婚。

“离婚对溥仪的打击非常大,”管教刘家常回忆说,“原本在里面好像还有一个奔头,还有一个希望,现在连最后的希望也没有了,人变得非常消沉。”

特赦

1959年,12月底,北京。

高中生金毓嶂放学回家见到自己从未谋面的伯父时,觉得伯父看上去像一个老实人。

“戴一棉帽子,穿一身棉裤棉袄,就是劳改制式的服装,”金毓嶂回忆到,“跟我们握手特别有劲,刚回来的时候身体还是可以的,而且精神状态也比较好。”

“我就叫他伯父。哪里会再提以前的那套!都是以亲戚相称,他是我的伯父,我是他的侄子。”

一周前,还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的“编号981”突然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即日释放。

“溥仪从来没有预期到自己会这么快被释放,”当时在特赦大会现场的管教黄国城回忆说,“论罪恶他最大,他是伪满的皇帝嘛,是第一号;论改造,也不能说好啊,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很差;论学习,他的弟弟溥杰比他强多了,很有政策水平;溥杰写了十个字了,那溥仪可能一个字还没写出来呢,所以当时怎么想,从哪个角度上考虑,溥仪也不认为第一个特赦可能会是他。”

弟弟溥杰捅了捅他,他才往前走了几步,深深地鞠躬,然后抬起他的双手,接了那份特赦通知书。管教黄国城说他看到了溥仪眼中的泪水。

回到监舍,收拾起自己不多的盆盆罐罐,同屋的人都向他道喜。溥仪没有说话,只是低头撕掉了衣服胸口的“编号981”。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4楼 发表于: 2009-08-24

被六个帝王轮番占有的美女皇后[转帖]

 

女人的魅力是否可以对岁月免疫?答案是肯定的,大昏君杨广的妻子愍皇后萧氏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从十三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开始,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六位丈夫,虽然身上的标签从少女、熟女、大妈一直换到大娘,但是她的魅力从未打折,直到六十岁那年快快乐乐地病死在大唐的皇宫。在萧皇后生活的时代,连变化相对缓慢的国号都换了梁、陈、隋、唐四个,而她本人作为魅力女人的代言人身份却能长盛不衰,古今中外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萧皇后在做皇后之前的身份是公主,她的父亲是南北朝末期的西梁孝明帝萧岿。因为出生的年份是二月,根据当地的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不吉利,所以萧岿就把她交给堂弟萧岌收养。实际上,从后来的经历来看,萧皇后确实是天煞星下凡,不过她命中要克的是自个儿丈夫而不是老爹,这说明封建迷信偶尔也能撞到她之类的个把死耗子。话归正题,养父病死之后,萧皇后辗转由舅父张轲收养,早年过了一段贫困的生活。在她八岁那年,命运之神对她露出了微笑。当时,隋文帝杨坚发动了对陈朝的战争,带兵的是他的二儿子晋王杨广。陈国君主陈舒宝本着昏庸到底的精神,对隋朝大军视而不见,反而鼓动大臣们陪自己一起腐败,结果被杨广顺利消灭。至此,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为了表彰杨广,杨坚除了给儿子加官晋爵外,还下诏天下名门世家,统统将家中未出嫁女儿的生辰八字呈报朝庭,以便为年方二十一岁的杨广选一命理相配的王妃。谁知挑来送去,年龄相当的姑娘们这个不合,那个又相克,最终唯独刚满九岁的萧皇后的的八字与杨广的八字合在一起才是大吉,于是选定了她。因为女方年纪大小,接入宫中后并未马上成婚,独孤皇后对这位稚嫩可人的小媳妇十分喜欢,把她当成是自己的女儿抚养,并为她请了许多师傅,教她读书、作文、绘画、弹筝。聪明过人的萧氏女学什么象什么,往往一点就通,四五年下来,她不但出落成一个明艳秀丽的小美人,而且知书达礼,多才多艺。

转眼到了开皇十三年,受命镇守扬州的杨广到长安和萧皇后完婚。这一年,杨广二十五岁,萧皇后虽然刚满十三岁,但是作为美女她已经达标了。杨广好色是出了名的好色,对新婚妻子自然喜欢得不得了。更让他高兴的是,早年有个水平还算凑合的大仙给萧美眉算过一卦:母仪天下!萧美眉既然会母仪天下,那么作为丈夫的他不就是皇帝了吗?虽然现在太子是他的哥哥杨勇,但身在帝王家的他自然怀有当皇帝的志向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他把萧美眉视为自己命中的福星,对她珍爱备至。可惜的是,他听话只听半句,算命先生在“母仪天下”四个字之后还有四个字——命带桃花,意思就是说萧美眉是当皇后在前,桃花劫在后,迟早要克死个把“采花人”。

杨广完婚后,很快拉拢宰相杨素等人开始了夺储行动。偏偏太子杨勇又是个天生找死的主儿,爹妈花大价钱给他娶的大老婆太子妃元氏他爱理不理,却把心思都花在偏房云昭仪身上。结果元氏受不了气,上吊自杀了。杨坚和独孤迦罗眼看自己省吃俭用攒的嫁妆钱打了水漂,一怒之下要废掉杨勇的太子之位。杨广则乘虚而入,故意在母亲面前极力装出一副仁孝正派的样子,还有意作出疏远萧美眉专心政务的姿态;而聪明识体的萧美眉也一本正经地与他配合,还不时到独孤皇后那里哭诉杨广只顾政务冷落了自己。他们夫妻的一唱一和终于打动了独孤皇后的心,终于废除杨勇太子之位,把杨广推上了太子宝座。这时距离杨广与萧妃完婚已经七年了,也就是说,这对颇有心计的小夫妻,在母亲独孤皇后前面整整演了七年的苦情戏。之后,杨广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密谋,干掉了几个兄弟和老爹,提前登上了皇帝宝座。

成为皇帝的杨广不用再装模范丈夫了,本着家花不如野花香的色狼心理,他撇下萧皇后,费尽心思征选新的美女入宫。别的皇帝是三宫六元,他一口气在西苑修了十六院分别是:景明院、迎晖院、栖鸾院、晨光院、明霞院、翠华院、文安院、积珍院、影纹院、仪凤院、仁智院、清修院、宝林院、和明院、绮阴院和降阳院。接着他从应征而来的天下美女中,选出品端貌妍的十六人,封作四品夫人,分别主持各院,并另外挑选三百二十名美女学习吹弹歌舞,次一等的则分为十人一组,分配到各处亭台楼榭充当职役。萧皇后是个特皮实的人,深知这个风流的皇帝丈夫,不会象他父亲那样容易就范,自己也不具备独孤皇后那样的专制本事,皇帝拥有三宫六院、成群嫔妃又素有古制;因此只好放宽心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随机识趣了。其实,不能不说萧皇后这是明智的举措,位极至尊的皇帝反正也管不了,不去惹他反而保全了自己。正因为萧皇后的忍让大度,所以沉缅于酒色的隋炀帝对她一直十分礼敬,自己享乐也不忘了萧皇后。

注重了房事,自然就会疏忽国事。杨广在位的十几年间虽然征服了无数美女,却没有征服李渊等几个美男。在他第三次游兴扬州之时,天下已经大乱。李渊、李密、窦建德等人纷纷举兵,心灰意冷的杨广决定迁都南京,不再回北方。这时,窥视皇位和萧皇后已久的宇文化及率领禁军造反,率兵进入离宫,刚满五十岁的炀帝在寝殿西阁被缢杀。宇文化及早年曾对萧皇后心存暗恋,干掉杨广之后,立即以她的儿子性命要挟,逼她做了自己的偏房。这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节节胜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挡不及,一败再败,最后带着萧皇后退守魏县,并自立为许帝,改称萧皇后为淑妃。不久,魏县又被攻破,仓皇退往聊城,窦建德率军一路追击,最后攻下聊城,杀死了宇文化及。作为胜利者的窦建德除了收缴宇文化及的金银珠宝,还收缴了魅力不减的萧皇后。虽说已经作了两次寡妇,失去了两任丈夫,但是萧皇后的美艳姿容和高贵气质却从没失去。窦建德本着不要白不要的思想,把宇文化及的淑妃变成了自己的王妃,在乐寿地方纵情于声色之娱,几乎忘记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

幸亏窦建德有个醋缸级的原配夫人曹大嫂,她常在他们两人黑灯瞎火“共赴巫山”的时候,突然顶着超大号灯泡冒出来撒泼发怒,弄得窦建德大失情趣。这时北方突厥人的势力迅猛地发展起来,大有直逼中原之势。原来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来到乐寿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萧皇后在几番转折后,不想居然会移民到突厥。在国外,她的魅力依然是把无往不胜的利剑,一举戳穿了突厥父子两代元首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的心。

然而,萧皇后不是一般的红颜祸水,而是骨灰级的红颜祸水。十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大破突厥,作为第五任丈夫的颉利可汗也丢了饭碗,幸运的是没丢脑袋。萧皇后再次作为战利品被带到了胜利者李世民的面前。世上如果有征服男人的万能钥匙的话,我想萧皇后就是了。此时的她已经四十八岁,而李世民才三十三岁,但是在看到她的第一眼起,李世民就被这个云髻高耸、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的老女人征服了。随即,此时还十分勤俭节约的李世民为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此次宴会到处张挂华丽的宫灯,桌上堆满山珍海味,唐太宗以为这种场面已够豪奢了,因此问身旁的萧大妈:“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其实,眼下这点排场距离隋宫的豪奢情形还差得远呢!隋宫夜宴时并不点灯,而在廊下悬挂一百二十颗直径数寸的夜明珠,再在殿前设火焰山数十座,焚烧檀香及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昼,又有异香绕梁,如入仙境,每晚烧掉的檀香就有二百多车。对此,萧皇后不便明说,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要与亡国之君相比呢!”

  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话中的含义,深为她的明晓事理和言语得体而折服,对她愈加敬重和疼爱了。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十八年平静的岁月,六十七岁时溘然而逝。李世民以后礼将萧皇后葬于杨广之陵,上谥愍皇后。

时下有句话叫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可以在周围几棵树上多死几次。萧皇后从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一直换到颉利可汗,结果这几棵都累死了,她却始终没死成。正如那句广告语说的,年龄对她只是一个数字。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5楼 发表于: 2009-08-24


胡风事件中几组令人叹息不止的数字 [转帖]

 

1955年5月,胡风由于在不到一年前曾向党中央提出“三十万言书”蒙冤被捕入狱。1979年初,被释出狱。1985年6月逝世。胡风在世上生活了、为文艺和正义战斗了83载,其中24年,即将近一个世纪的1/4时间,是在牢狱中度过的。人生有几个24年!?

我们先看一组数字。


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提出“三十万言书”。1955年2月,对胡风思想大规模的批判在全国展开。两者之间仅相距7个月。同年4月,将胡风等人定性为“反党集团”。同年5月16日,胡风被捕。5月31日《人民日报》出现通栏标题《坚决彻底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从1955年2月12日到5月31日,更准确地说到5月16日胡风被捕之日,两者之间相隔108天,或93天,胡风问题便从人民内部矛盾一下子升格为“反革命分子”了。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胡风反革命集团案”。1986年1月,党中央通过对死者的评价,公开撤销了强加于胡风的政治历史问题方面的不实之词。1988年6月,中央为胡风的文艺问题与文艺活动问题平了反,撤销加在胡风身上的个人主义、唯心主义、宗派主义等罪名。从1980年9月到1988年6月,为胡风三次平反,历时整整7年9个月。如果从1955年胡风被捕到1988年胡风彻底平反,历时共33年!

这组数字中的时间跨度和上述为“胡风集团”定性的时间相比,何其长也!108天或93天,即大约3个月同7年9个月相比,其长度的差别一目了然。

且看另一组数字。

根据《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复查报告》(1980年7月21日)中有关内容:“在全国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共触及了2100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到1956年底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其中划为骨干分子的23人。”后来,经过复查,这23个骨干分子中,只有1人当过汉奸,其他人都不能定为特务、反动党团骨干等。

假设一个正式涉及此案的人的家庭以每家3人计算,则共触及6300人,其实,受株连的远远超过上述数字。据有关材料揭露,和胡风或其他胡风分子素昧平生,只因为他们之间有过一次平平常常的通信;曾表示过对某一胡风分子作品的喜爱;为了一首小诗曾获胡风推荐而发表过;为了听过胡风主讲的一个专题;为了是胡风的妻妹;为了是某胡风分子的内弟……以上这些都是曾经受株连的罪名。最令人啼笑皆非的一件事是当年在胡风家乡,即湖北蕲春县,曾把全县的所有语文教师都停职反省一年,要他们交代和胡风的关系,实际上,除了胡风的侄儿张恩,胡风对他们无一相识

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腾飞中国 > 正文
胡风事件中几组令人叹息不止的数字
2009年03月31日 15:14炎黄春秋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6楼 发表于: 2009-08-24


邓小平成了江青的“眼中钉”  [转帖]

 


作者:叶永烈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就在周恩来病势渐重之际,邓小平重新崛起,分担了周恩来的重任,成了“周恩来第二”,成了江青新的政敌。

邓小平在1973年3月10日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开始成为周恩来的副手。

只是由于他复出不久,邓小平在中共十大只是成为中共中央委员。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未能进入政治局。

中共十大结束才三个多月,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批评:“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不议政!” (注:《中国****执政四十年》,中**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出任军委委员、政治局委员。毛泽东说:“邓小平是回政治局——他原先就是政治局委员。这次,是政治局请他回来,不是我一个人请他回来。”

这是因为毛泽东事先跟周恩来等商议,得到大多数政治局委员的同意、支持。

于是,1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遵照毛泽东主席提议,中央决定: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待十届二中全会开会时追认;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委员,参加军委领导工作。

这样,邓小平复出后,迈上了第二个台阶:由国务院副总理,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兼总参谋长。在党、政、军三方面,邓小平都担任了重要职务。

1974年4月10日,穿着中山装、留着短平头的邓小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现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的讲台上。面对各国的代表,邓小平侃侃而论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见解。这是邓小平自从被“文革”风暴刮倒之后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公开露面,成为外国记者目光汇聚的焦点。

外电纷纷预测:“精力充沛的矮个子邓小平,毫无疑义将成为周恩来的接替者,中国未来的总理。”

读着内参上登载的外电评论,张春桥那黑眼珠顿时成了兔子般的红眼珠。在副主席的希望落空之后,张春桥一直把双眼盯着国务院总理的位子。显然,只要周恩来健在一天,周恩来就是总理。眼下张春桥所要力争的,是“第一副总理”。因为“第一副总理”有双重意义:第一,现在总理正病重,“第一副总理”意味着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第二,一旦周恩来故去,“第一副总理”理所当然地成为总理。

周恩来已正式向毛泽东建议,设立“第一副总理”。毛泽东呢,也觉得需要设立“第一副总理。不论周恩来,还是毛泽东,都深知邓小平和张春桥势不两立,同为副总理,平起平坐,倘不明确谁“第一”,国务院的工作会乱套。

此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派谁前往联合国时,江青激烈地反对邓小平去。

这样,毛泽东在写了那封“不见还好些”的信后第七天——1974年3月27日,不得不再给江青写了一封信:

江青:

邓小平同志出国是我的意见,你不要反对为好,小心谨慎,不要反对我的意见。

毛泽东

3月27日

见了毛泽东此信,江青不得不收敛了。

邓小平从联合国回来后,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更为活跃了。他陪同周恩来,接待了一位又一位外国国家元首的来访。毛泽东会见外宾,邓小平也总是在侧。

周恩来住院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由王洪文主持,国务院工作由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由叶剑英主持,形成新的党、政、军“三足鼎立”的局面。

不过,王洪文虽是党的副主席,职务高于邓小平,可是论政治经验、工作能力、理论水平,他怎能跟邓小平匹敌?

另外,邓小平的个性明显不同于周恩来。匈牙利记者巴拉奇·代内什对邓小平的评价是“敢于发表意见,任何时候都不追求时髦口号”;“邓小平不是周恩来,他的作风不同。周恩来注意策略,使自己能够停留在水面上,但不能改变激流的主要方向。邓小平却不顺从这股激流,而是马上筑坝堵住洪水。”

周恩来对邓小平无限信赖。当年,在勤工俭学时,周恩来便与邓小平在巴黎相识。半个世纪的友谊,彼此亲密无间。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在1980年8月回答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提问时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 (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7页。)

虽然周恩来不得不躺在病榻上,邓小平却在政治局里成了新的“周恩来”,而且他不顺从江青的那股“激流”。于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里,又构成新的冲突:一方是邓小平,另一方是江青——江青联合了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

邓小平成了江青的“眼中钉”!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7楼 发表于: 2009-08-24

也说吴晗为什么没有写文章批判胡适 [转帖]

 

  ■散木

  近阅今年第一期《历史学家茶座》,有一《萧条异代不同时——读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文章认为罗先生这两部合为一册的书(先后著于1944、1993年),“从两者的同异之间,可以看出五十年的人世沧桑。”信然。忽又想到:罗尔纲、吴晗两位,均是当年胡适最为得意的弟子,又是后来与其师横隔了大海,与之决绝,不

  再有师门之雅的学者,所谓“萧条异代”,此之谓也。

  又忆及《读书》去年曾刊有黄裳先生的一篇《忆吴晗》,内称:吴晗“是胡适的学生,并曾得到胡的赏识和帮助,也曾有过团结、争取胡适的愿望”,但终于不能不与之决裂,然而“后来国内大举对胡适批判,广大知识界几乎全体上阵,成书五册之多,吴晗却未加入此一大合唱。说他是念旧情殷可,说他未能划清界限也未尝不可。”其实,这“两说”还可以展开来议论,再如去年《博览群书》曾刊登有段炼先生写的《事关吴晗》一文,文章从钱锺书、何兆武等一些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对“反右”以后的吴晗的看法,说明他们对吴晗是有“某种‘后见之明’”,换言之,套用一本《吴晗传》里的标题,是所谓“真诚的人犯了真诚的错误”。文章又说:“但也就是这样一个‘丧失了独立性’的‘左’的吴晗,在1950年代批判胡适思想的时候,却又展现出了人性的另一面。”理由是作者从当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洋洋六大卷本《胡适思想批判》的目录中没有发现吴晗写的文章,进而作者以为:“按照经历、性格与当时的位置,吴晗似乎是最有‘资格’写批判文章的。然而,他没有这样做。毫无疑问,一言未发的吴晗当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是黄裳先生“两说”的来由之处,当然,这也是两位作者对吴晗持温情的同情和理解之处了。

  当年皇皇几大册的《胡适思想批判》,如今时常可以从冷摊上看到,见状不禁思之:现在很多人似乎喜欢从这几本书中查看哪些人写过文章、以及忖度又有哪些人没有这个“记录”,以此来作为评骘和风议人物的标准。那么,这可靠么?记得先父曾对吴晗有过一个回忆:在北平解放前夕,先父作为《文汇报》的特派记者(彼时与黄裳先生是同事),曾在北平学界有过一个广泛的联系,彼时的吴晗是学人中的左派领袖,接受采访以及书写联语等,都是异常热情的。此后,“换了人间”,吴晗荣为首都北京的副市长,此一时也,却是难得一见,或者见也不同矣。这段情景,笔者在《灯火阑珊处——时代夹缝中的学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一书中的《解放前北平的一个刊物和北平的一群学人》略有所述,此处不赘。

  至于当年在批判胡适的风潮中,何以吴晗没有写文章批判之?大概黄裳先生和段炼先生没有读到过罗尔纲先生《怀吴晗》一文。曾是胡适留在内地的最亲近的三位弟子(吴晗、罗尔纲、顾颉刚。罗、顾后来都有文章批判胡适,那时胡适以为他们已经“没有不说话的自由”,并不为怪)之一的罗尔纲曾回忆说:“1952年,我在南京参加思想改造运动后,来北京学习,到了吴晗家,谈起思想改造的事。袁震(吴晗夫人。笔者注)对我说:‘你和吴晗都是给胡适思想影响很深的,必须好好改造。’我说:‘我一定奋力改造,把思想中的毒连根挖掉。’吴晗说:‘联大从昆明搬回北京后,我做胡适工作,可是他顽固不化,我的脚就不再踏上他的客厅了。’吴晗就是在这时候跟胡适划清界限的。在封建道德里,是把天、地、君、亲、师并列的。吴晗并不讳言胡适是他的恩师,但是,到了认为胡适无可挽救的时候,就站在人民的立场,跟他断绝关系,划清界限。可知他断不是封建道德的拥护者。在封建道德上,他对母亲和老师尚且如此,其他可知。有人举出1954年胡适思想批判时,吴晗没有写批判胡适的文章,是他没有跟胡适划清界限的证据。其实吴晗在全国解放前三年已经跟胡适划清界限了。他这个民主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又努力改造思想,虽在家庭燕居之间,也不忘改造。他的为人,已见于行事,为众所共知,又何必再用文字作自我表白哩。我认为这也正是吴晗为人忠厚诚笃的一种表现。”

  罗尔纲先生认为吴晗没有写文章批判胡适是“为人忠厚诚笃的一种表现”,与黄裳先生所说的“念旧情殷”,以及段炼先生文章的结论,似乎有所不同,抑或这是评价标准的不同吧,前者,大概可以称之是一种“政治道德”,后者,则是传统文人意义上的“伦理道德”了,这两者,有其不同,亦有相互可以覆盖的地方,不过,其间那可以窥出的微妙又紧张的张力,却是耐人寻味的了。

  又有论者以为:当年吴晗之所以没有写文章批判胡适,“是因为当时以他的政治地位,如不是特殊情况,没有人再去运动他来表态。要是他还在大学教书,恐怕也不会不写”(此外,可能还要考虑到上层对胡适还有争取的打算和意图,而吴晗是有条件获悉这些信息的)。总之,因为那是天地为之变色的颠覆和解构传统道德的年代,全体知识分子都经历了一个小说家王蒙所说的“失态的季节”,而“当时对胡适的批判,更多地映现了一个时代铺天盖地的政治狂澜,这狂澜中什么人情、礼法、师友、前辈统统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是惟一的政治标准”了,因此,也不可能单单让一个吴晗去例外。正如此后1962年吴晗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当年的恩师胡适和蒋廷黻,“胡适是我的老师不假,但是,他从来没有给过我什么,我是基本自学成才的”,而曾经滋养过自己的清华大学,则“是一所买办学校气息很浓烈的地方,史学系主任蒋廷黻是一个十足的洋奴”了。

  吴晗为什么没有写文章批判胡适?以及近来人们热议的“聂绀弩档案”等等,实在是可以联系起来看视之的,而阅人之难,亦有如此乎!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8楼 发表于: 2009-08-24


古今别样的学术造假[转帖]

 

■木斋

--------------------------------------------------------------------------------

  前文讨论了当前学术造假的社会原因,其实,学术造假古往今来,不绝如缕,只不过各有不同的历史原因,各有不同的造假形态。在传统文化内部,不能说就没有造假的现象,譬如徐陵的《玉台新咏》,其中多有不可采信者,秦嘉三首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的托名枚乘,一些古诗托名为苏武、李陵、班婕妤等,都可以视为发生于传统文
化中的造假现象。但这也不能影响我们对传统学术的基本评价。其实,以笔者的研究所见,这些伪作,乃是曹魏皇权斗争所造成的恶果,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而徐陵的《玉台新咏》,之所以不可采信,是由于齐梁以来宫体诗等淫靡文化的结果,传统文化在它的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走向了自我的异化和迷失。
  五四以来的学术,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繁荣,但也有其弊端。笔者曾将前文有关学术造假的文章拿到了研究生课堂进行讨论,一位研究生同学发言说:梁启超的十九首“东汉”说,没有任何根据,仅凭“直觉”就提出一种说法,造成了十九首问题的误区,这是不是一种学术造假?此言一出,语惊四座。这个学期我正在讲授有关十九首产生的时间并非两汉,而是建安之后的作品,同学们由一开始的不接受,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完全的“建安”说的信奉者,故有此论。

  诚然,梁氏之论,出自“直觉”,非但没有实证,且无论证,但其论也自有其不可埋没的功绩,那就是他的说法,连同建安说学者之论,共同使此前作为主流说法的“西汉”说基本退出了学术史的舞台,使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向后推迟了二百余年,为十九首产生于建安的最终揭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术研究,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就达到历史的复原,总是逐步接近历史的****。是故梁氏之论,虽然遮蔽了十九首的****长达将近一个世纪,其本身还是有所贡献的。此外,梁氏十九首“东汉”之论,虽然无证,但毕竟是一种学术的思考,其中并没有以学术服务于政治观念的意思,当然,其东汉之说将十九首“一字千金”之作,限定在了东汉之内,而东汉并无任何优秀的五言诗人,这就为十九首作者的探寻,设下了永难破译的先天障碍,客观上将会导向十九首作者为“无名氏”所作的歧路——无名氏者,意谓在有名声诗人之外,从而与五四以来的民众史观遥相呼应。但这毕竟是一种客观的导向,不一定是梁氏之本意。

  此外、胡适、梁启超先生等人作为学术大师,由于身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既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创造了他们,他们的这种文化导向,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产物,责任不在其本身;而当今之学术造假,除了抄袭剽窃之外,更为普遍的现象,首先是大量的仿制品。仿制品之不同于抄袭剽窃,在于它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笔者在十余年前曾发表《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词史意义》一文,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其主要观点是对豪放、婉约之论的反思,此后,笔者看到很多篇类似的说法,更有甚者,其文从观点到篇章结构,均与笔者此文相同、相类、相似,分明可以看到其中的仿造痕迹。而其作者并非初学写作的研究生,而是赫然署名某著名院校的副教授。江西诗派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诸多作诗方法,已经成为现在写作论文的另一法门。

  其次,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人云亦云,陈陈相因。抄袭剽窃易于识别,而人云亦云、陈陈相因,将他人话语改换说法,变成为自己的新见,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学术造假。我曾经参加一些研究生同学的答辩,若是某位研究生的论文,虽然观点有一定的新意,但在论述之中有所欠缺,这些论文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但若是某位同学的论文毫无新见,基本上是教材或是其他各家之说的变样说法,这种情况,反而会轻易过关。一位老师苦笑着评价道:某某同学的论文,说不出有什么问题,但也看不出有什么见解,写了如同没写;同此,我们现在评论项目、论文、专著,也大抵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机制发生了问题,这可能是此类八股论文大量繁衍的一个内在原因。学术论文陈陈相因,类似官员的无作为,但比无作为性质更为严重,因为,无作为仅仅是没有发言或是行为,而无新见的论文,本身已经发表言论,只不过是将别人的见解移植成为自己的见解,其本质也是一种抄袭行为。

  学术的本质是探求本真的过程,在探求本真、寻求历史****的过程中,失败的试验并不可怕,而且,是寻求最终答案的必经之路,可怕的是作为论文或是学术专著,读之全篇,竟然找不到论者的观点或是新见,既然没有新见,也就失去了写作此文此书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发生在某些学生的作业中,一些权威刊物所发表的论文,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可能说明了,学术研究,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走向异化,走向学术自身的迷失。可以说,有相当多的学者,失去了探讨学术问题的热情、激情和勇气,学术功利化、政治化、媚俗化的时代风尚,正在腐蚀着原本独立于世俗势力的学术,使其成为带着学术面具的他者。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学者是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是社会的最后的良知,而学术思想是一个时代思想的集中体现,一旦学术思想出现了问题,那可真是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了。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079楼 发表于: 2009-08-24

文革期间给彭德怀同志定的“75条罪行” [转帖]


一、恶毒攻击毛主席,竭力反对毛 泽 东思想
  林彪同志说:“毛主席在全国、在全世界有最高威望,是最卓越、最伟大的人物。”“毛主席活到那一天,九十岁、一百多岁,都是我们党的最高领袖,他的话是我们行动的准则。谁反对他,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
  1.一九二八年,平江起义后,毛主席指示红五军、红四军合并,彭担任副军长,他十分不满,主席刚走,他就另立旗号,自封为军长。
  2.一九三二年八月,在江西宁都会议上,因其大反毛主席有“功”,被王明封为军委副主席。
  3.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彭德怀大为不满,大骂毛主席瞎指挥,并勾结刘少奇、张闻天、黄克诚、杨尚昆大肆散布悲观情绪,企图动摇毛主席的领导。
  4.长征后期,毛主席要一军团(林彪同志任军团长)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合,彭任总指挥,林彪同志任军团长,彭大为不满,军阀本性发作,造谣一军团欺压三军团。
  5.在太行山根据地,彭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己所不施,勿施于人”的谬论,公开反对当时毛主席刚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6.抗战时期因其在华北做尽坏事,主席调他回延安,进行整风,清算四十天,彭不满,直到庐山会议时还破口大骂“你们X我四十天娘,我X你二十天还不行。”
  7.四五年六月七大时,彭胡说什么:毛泽 东思想,“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对的,百分之零点一是不对的。”
  8.彭攻击毛 泽东思想是“狭隘经验,山沟里的东西”,“没有系统化”。
  9.彭胡说什么:“毛主席的指示是不成熟的”,“不是句句都管用”。
  10.彭曾说:“毛主席著作是过去的东西,今天情况不同了,这些东西不完全适用。”
  11.彭放毒说:“毛主席著作只能做参考,不能做指导作战训练部队的指针。”
  12.五六年八大会上,彭提出“将毛 泽东思想为指导划掉”,并说“我是主张反对‘个人迷信’的”。
  13.五八年在南宁、成都会议上,攻击毛主席反对反“冒进”是为了建立个人威信,不注意集体威信。
  14.五九年上海会议期间,当主席讲到要亲自挂帅时,彭恶狠狠地攻击说:“过去还不是你挂帅!”
  15.彭反对唱《东方红》,反对喊“毛主席万岁!”
16.彭不准军事博物馆建造毛主席铜像,竟恶狠狠地说:“现在建了干什么,将来还要搬掉。”

  17.彭连在军人誓词中“忠于毛主席”这一句都不让写。
  18.庐山会议上攻击毛主席“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了”“一人说了算”“不民主”“相信浮夸,只喜欢好听的”。
  20.庐山会议上还攻击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犯了错误,叫嚷“大家脱裤子,毫不例外。”
  21.攻击毛主席“要防止斯大林晚年的危险。”

  二、历史上忠实执行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对抗毛主席革命路线
  最高指示:“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要同‘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它又要同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的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它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22.彭在国民党军队何健部下干了十二年,刘型师的第一副团长,多次.农民革命运动。
  23.一九三0年上半年为了扩大自己实力,使用军阀手段,武力吞并坚持井冈山斗争的袁文才、王佐地方部队,大大增加了坚持井冈山根据地的困难。
  24.一九三0年七、九月曾坚决忠实地执行李立三机会主义路线,攻占长沙。
25.彭是流寇主义典型,一九二九年一月,一九二九年七月,一九三0年四月,三次私自带兵离开井冈山,甚至想打过长江去。
  26.一九三三年十九路军反蒋,彭德怀等“左”倾机会主义者,不敢联合同盟军共同反蒋,致使蒋介石各个击破,先打败了十九路军,又反动了第五次围剿。
  27.一九三五年彭又执行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第五次反围剿时采取了堡垒主义,宣扬“拒敌人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占领一寸土地”的谬论,消极防御。彭指挥的黑虎脑战斗是执行消极防御方针的典型。  28.第五次反围剿之后彭又坚持逃跑主义路线。
  29.一九三五年八月,张国焘在长征路上带领红四方面军闹分裂,彭主张武力解决四方面军的前敌指挥部,由于主席制止和批判才制止了。
  30.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又执行了李立三、王明等人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要求“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31.彭反对毛主席的独立自主发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喜欢大军团作战。一九四0年八月背着毛主席伙同朱德擅自搞了个“百团大战”,战役进行了三个月二十五天,暴露了我军主力,使日寇攻打蒋介石的军队来进攻我军,保护了蒋介石,使我军和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当时蒋介石立即电报嘉奖:“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除电饬其他各战区积极出击,以策应贵部作战外,仍希速饬所部积极行动,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其交通为要。”彭则马上答应:“把胜利扩大到各条战线上去,扩大到抗战的各方面去”。“彭德怀在给刘少奇打去的电报中暴露了他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百团大战为的是打破当时日寇对重庆的压力”“假使敌人还要进攻,威胁到重庆……我们又要继续,百团大战撑起了蒋介石的腰。”

  32.彭德怀在抗日战争中对抗毛主席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指示,认贼作父,肉麻地吹捧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蒋介石是“领导抗战的英明领袖”,甚至说:“八路军……三年来坚决拥护蒋委员长的抗日国策,坚持了华北敌后抗战,建造了很多抗日根据地,维护了敌后方广大人民的心,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插遍华北每一个角落。”  33.一九四二年五月,“百团大战”后,有次他明知敌人来合围,本来可以离开,但是他调了华北局机关非战斗人员达十万人与敌人拼,结果损失巨大,左权将军也牺牲了,而彭却不顾战士安危,派人到处去找他的老婆。
  34.彭德怀忠实执行不超过四年的速胜思想。原因是历史上的战争还没有超过四年的。
  35.在抗日战争中,彭一直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每打一个县城,彭就到处找国民党人员来当县长,将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双手交给了国民党。借三.三制政策,行投靠敌人之实。敌人当了县长就反过来整我们。
  36.打仗不是严格按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而是为了发财,私自决定打宝鸡(当时里面有敌人的大仓库),结果失败,自己差点大概内恶劣俘虏,后又将责任推到当时的四军军长王石太身上,大骂之。  37.抗战胜利后,彭提出:“今天中国的民主就是要求国内各阶级平等”“反对共产 党一党治国,以党治国。”
  38.保卫延安的历次战役都是按照毛主席的计划打的,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间,主席离开延安,他冒险到敌人心脏里去,结果损失很大。

  39.在朝鲜战场上,一、二、三、四次战役都是按照主席计划打的,一直胜利。第五次彭抗拒主席指示,来了个孤军深入,结果造成了入朝作战后的最大失利。
  40.在朝鲜彭德怀执行了大国沙文主义,他对金日成大声训斥,使中央很被动。他不仅骂了金日成,还骂周总理。由于他使中朝关系一度紧张,苏修乘机钻空子挑拨中朝关系。
  41.毛主席命令炮击金门、马祖,这是对美帝、苏修最好回答。而彭对这一战役不满,托口视察,到西南去了。

  三、推行资产阶级建军路线,腐蚀瓦解中国人民解放军  最高指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抢,而决不容许抢指挥党。”

  42.否定毛主席的建军路线,反对思想革命化,学苏修,搞一长制,要取消政委。在修改军队基本条令时,把有关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党委集体领导的条款全部勾掉。
  43.反对毛主席提出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的原则,叫嚷什么:“要防止不适当的强调政治工作特殊地位和特殊权力的倾向。”,“军队的党委工作任务只能根据军队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任务去规定。”
  44.宣传单纯军事观点说:“部队军事训练的优劣是决定我军今后战斗力高低的基本标准”
  45.他在主持军委工作时,不是按主席的备战指示办事,搞军事主义军事路线,认为战争不会打起来,既不搞常备武器,又不搞尖端国防科学研究,提出“管你什么原子弹、氢弹,我有我的山药弹”的混蛋理论。
  46.反对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反对全民皆兵,胡说,“形势变了,民兵制度过时了”“不要普遍民兵制”。
  47.在军队中搞资产阶级一套,搞元帅服、评军衔,搞薪金制,物质刺激。举行军队舞会、酒会,企图使我军和平演变为资产阶级队伍。

  四、疯狂地反对三面红旗  最高指示:“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那些在革命时期还只会按照常规走路的人们,对于这种积极性一概看不见。他们是瞎子,在他们面前出现的只是一片黑暗。他们有时简直要闹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程度。”   林 彪同志说:“革命的特点就是跃进,就是我们总路线讲的大跃进,不是慢慢的前进。”

  48.一九五三年疯狂反对毛主席提出的“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49.一九五五年积极支持刘少奇大砍合作社,疯狂反对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合作化的方针。
  50.五九年做反动诗来攻击三面红旗:“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过?请为民鼓与胡。”
  51.彭攻击大跃进“是违背客观规律”“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是“左倾冒险”“头脑发热”的表现,“不老实”“浮夸风”“抄假报告”“全国各地都有这种现象。”
  52.污蔑大跃进是“有失有得”,“劳民伤财”,“失是主要的”。
  53.攻击我们党在五八年大跃进期间的领导是“命令主义”“脱离群众”,把多年的群众路线置之脑后,“忘记了”,是“主观主义”。
  54.污蔑“人民公社搞早了”,“搞糟了”“要垮掉”。

  55.彭攻击三面红旗带来的“严重问题是比例失调”,“每天有九千万人去炼铁”,“要采取积极措施”,“有的要下马一些。”

  五、结党营私,里通外国,多次阴谋反动军事  最高指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56.遵义会议后,勾结刘少奇、杨尚昆等散布悲观情绪,企图动摇毛主席的正确领导。
  57.一九五三年彭与高岗、饶漱石组成反党集团,极力主张“轮流坐庄”,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
  58.解放后窃据了军委大权,利用控制的三个总部,私自和黄克诚、洪学智窝藏三十亿军费,阴谋发动政变。
  59.一九五七年勾结赫秃、铁托、刘少奇大肆攻击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支持右派向党进攻。
  60.一九五九年六月在苏联时说:“我回去要大干,这套军装不准备穿了。”
 61.一九五九年六月下旬,彭与张密谈“去年九月的错误情况严重”,“会发生匈牙利事件”,“要请红军来”。
  62.一九五九年六月三十日彭与贺龙、张闻天同车往庐山开会时说:“只要我们一起来,大家一响应,苏联一出兵,就成功了。”
  63.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张闻天在小组会发言向党进攻后,彭说:“你讲得比较完备。”
  6/4.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七年、一九五九年,彭多次出国与赫秃子有勾搭。当着赫面说:“二十大是个勇敢的大会”“开得很好”。
  65.一九五X年X月赫秃来中国和彭私通要建立中苏联合舰队,还要在我国建立长波电台。
  66.一九五九年七月十四日彭在庐山会议上攻击三面红旗,赫秃七月十八日在波茨坦公开攻击我人民公社。在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上,赫宣称彭是“正确的,勇敢的”,是他的“最好朋友”。 

 六、抗拒批评,大搞翻案活动  最高指示:“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67.在庐山会议上说:“我准备撤职”,脑袋“砍掉也可以,开除了党籍还可以劳动生产。”“我今年六十二了,杀头枪毙也不算短命。”
  68.在刘少奇的鼓动下,抛出翻案信说:“拥护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没有搞“派别活动”,说阴谋篡党是“莫须有的罪名”……
  69.抗拒毛主席庐山会议上对他的批评,胡说“我写信动机是好的”,“有张飞之粗,没张飞之细。”“我认为毛主席讲话太过分了,我有保留”,“主席说我的‘信是招兵买马’‘有野心’‘伪君子’,我怎么能接受得了呢?”“罢我的官我同意,但有保留”,“无官身轻“。
  70.彭完全否认中央军委决议,把与张、黄、周几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党活动说成是偶然谈天相遇,是“右倾思想相符合“,并疯狂叫嚣中央派人去调查军事俱乐部问题。说什么“根本没有那回事,到那里去承认”,“造这些假名单来损害人民解放军,这就无论如何也是不容许的。”
  71.他公然否定毛主席给他做的结论,说什么“主席竟把问题提到如此十分严重,如此十分尖锐,提到离开现实情况的高度原则。……因此将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甚至引起党内一段混乱。”“对这个决议案我就是不喜欢看”,“有野心,我觉得我自己没有野心,有话我要讲,憋不住。”

  72.一九六0年在高级党校勾结杨献珍,散布反党言论,企图翻案。
  73.经过了三年的周游列国,用金钱收买了一些基层干部,从而收集毛主席的材料,到六二年八届十中全会上抛出洋洋八万余言的翻案书。

  74.彭把阴谋篡军说成是“我主持军委,我毛 泽 东思想红旗举得不高,不是没举,是举得不够高。”并攻击一直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林 彪同志,“提出(高举毛 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也是六一年以后才提出的,什么东西都在发展。”
  75.他把学苏修一套造成的恶劣影响的责任推给别人,胡说什么自己也不愿穿(元帅服),……穿着象马戏团演员。”“资产阶级影响倒是有的,如军衔礼服,元帅,大家都有责,我也有一份,我是国防部长,我没有提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