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110阅读
  • 213回复

論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105楼 发表于: 2013-05-25
衞靈公第十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衞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逺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子曰:「人無逺慮,必有近憂。」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逺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丗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禄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辭達而已矣。」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离线四叔

发帖
6278
金钱
302127
经验值
2354
只看该作者 106楼 发表于: 2013-05-25
季氏第十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 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丗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 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逺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旣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 也,相夫子,逺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丗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丗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丗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丗矣。政逮於大夫,四丗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旣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聦,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 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 子之逺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07楼 发表于: 2013-05-25
    续《论语》“泰伯第八” 译解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评析】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08楼 发表于: 2013-05-25
    【原文】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评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注释】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评析】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09楼 发表于: 2013-05-25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原文】
    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0楼 发表于: 2013-05-25
     【原文】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评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说: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原文】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注释】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评析】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1楼 发表于: 2013-05-25
    【原文】
    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注释】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译文】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评析】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原文】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时期。
    (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评析】
    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原文】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沟洫:洫,音xù,沟渠。
    【译文】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评析】
    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
    《论语》“泰伯第八” 完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2楼 发表于: 2013-05-26
    《论语》“子罕第九”译解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3楼 发表于: 2013-05-26
   【原文】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4楼 发表于: 2013-05-26
    【原文】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5楼 发表于: 2013-05-26
    【原文】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6楼 发表于: 2013-05-26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待续】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7楼 发表于: 2013-05-27
    续《论语》“子罕第九”译解
    【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 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8楼 发表于: 2013-05-27
    【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评析】
    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离线仁兄.

发帖
11145
金钱
19372
经验值
11030
只看该作者 119楼 发表于: 2013-05-27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è,同“悦”。
    (4)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
    子曰:“衣(1)敝缊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缊袍:敝,坏。缊,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