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代名将谱[转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悠久,本文罗列的是从漫漫长河中萃取了从春秋战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史上历次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小部分名将。因为水平和学识的关系,文中难免有漏选(名单控制在一百人)和泛泛之辈充斥期间的现象,请各位高人指正。本文名将评选的依据是必须合符下列条件中的任意一条:
①入选者必须在军事领域有为人称道的战绩,并且明显强于同时代的同行或之对垒的对手,对于社会的发展起过推动或者影响的将军或指挥官。
②入选者不能只是匹夫之勇,要有能统领三军,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入选者在军事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或独创,并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谱单如下:
孙武:吴国名将,成名经典:《孙子兵法》。
伍子胥:吴国名将,经典之战:伐楚灭越,掘墓鞭尸。
吴起:魏(楚)国名将,经典之战:灭亡陈、蔡国。
孙膑:齐国名将,经典之战:围魏救赵。
乐毅:燕国名将,经典之战:围困即墨。
廉颇: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成名经典:伐齐讨魏
赵奢 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
李牧: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大破匈奴。
白起:秦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长平之战。
王翦: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昆吾剑,经典之战:横扫六合。
蒙恬: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成名经典:万里长城。
章邯:大秦名将,座驾:五花骢,兵器:龙雀大环刀,经典之战:定陶之战。
项羽:西楚霸王,座驾:踏雪乌骓马,兵器:天龙破城戟,经典之战:巨鹿之战
张良:大汉军师,座驾:四驱战车,兵器:羽扇,经典之战:十面埋伏。
韩信:座驾:五明骥,兵器:鱼肠剑,经典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
冒顿:匈奴单于,座驾:大宛,兵器:圆月弯刀,经典之战:鸣钲指射,白登之围。
周勃:西汉名将,座驾:乌骓马,兵器:鬼头刀,经典之战:铲除诸吕。
周亚夫:西汉名将,座驾:踢云乌骓,兵器:七星剑,经典之战:平定七国之乱。
李广:西汉名将,座驾:千里雪,兵器:梨花枪,飞将军,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卫青:西汉名将,座驾:菊花青,经典之战:攻占“河南地”,漠南大捷。
霍去病:西汉名将,座驾:踏雪无痕,兵器:梅花枪,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赵充国:西汉名将,座驾:银鬃马,兵器:雁翎刀,经典之战:平定西羌。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座驾:白龙马,兵器:龙泉剑,成名之战:昆阳之战。
马援:东汉名将,“马革裹尸”创始人,座驾:大宛马,兵器:象鼻古月刀。
班超:东汉名将,,座驾:卷毛兽,兵器:冷血剑,成名经典:“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虞翊:东汉名将,座驾:银鬃马,兵器:虎头枪,经典之战:添灶进兵。
诸葛亮:蜀汉丞相,座驾:四轮车,兵器:鹅毛扇,经典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曹操:东汉丞相,座驾:绝影,兵器:倚天剑,经典之战:官渡之战。
关羽:汉寿亭侯,座驾:赤兔马,兵器:青龙刀,经典之战:斩颜良,水淹七军。
周瑜:江东大都督,座驾:汗血马,兵器:干将剑,经典之战:赤壁之战。
吕布:东汉诸侯,座驾:赤兔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徐州争夺战。
司马懿:曹魏大都督,经典之战:祁山攻防战。
陆逊:江东大都督,经典之战:彝陵之战。
姜维:蜀国名将,座驾:紫电喷云兽,兵器:绿沉枪,经典之战:九伐中原。
杜预:西晋名将,经典之战:灭亡吴国。
祖逖:东晋名将,经典之战:祖逖北伐。
谢玄:东晋名将,兵器:三才剑,经典之战:淝水之战。
韦孝宽:大隋名将,座驾:赤炭火龙驹,兵器:三停刀,经典之战:平定三叛。
长孙晟:大隋名将,座驾:千里追风驹,兵器:五神飞钩枪,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高颍:大隋名将,座驾:虎类豹,兵器:崩童户撒刀,经典之战:东征高丽。
杨素:大隋“铁帽子王”,座驾:拳毛骢,兵器:虬龙棍,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李靖:大唐名将,座驾:浑红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秦叔宝:大唐名将,座驾:黄膘马,兵器:八宝驼龙枪,经典之战:取瓦岗。
尉迟敬德:大唐名将,座驾:乌骓马,兵器:水磨竹节鞭,经典之战:玄武门。
薛仁贵:大唐名将,座驾:白玉驹,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东征朝鲜。
安禄山:胡人,座驾:黄瓜马,兵器:独脚铜人,经典之战:安史之乱。
李光弼:大唐名将,座驾:青腚马,兵器:透甲枪,经典之战:平定安史之乱。
郭子仪:大唐名将,座驾:九花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平定安史之乱。
李朔:大唐名将,座驾:追风驹,兵器:九齿迎风镗,经典之战:雪夜入菜州。
李绩:大唐名将,座驾:狮子花,兵器:缠丝枪,经典之战:战平高丽。
刘仁轨:大唐名将,座驾:青鬃马,兵器:豹环柄刀,经典之战:孤军镇百济。
裴行俭:大唐名将,座驾:狮子骢,兵器:抽屉枪,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高仙芝:大唐名将,座驾:大宛马,兵器:锯齿飞镰刀,经典之战:大破吐蕃。
朱温:后梁建立者,座驾:浑红马,兵器:三尖两刃八环刀,经典之战:破黄巢。
李克用:五代十国名将,座驾:胭脂马,兵器:虎威戟,经典之战:破黄巢。
李存孝:五代十国名将,座驾:火焰驹,兵器:溜金槊,经典之战:十八骑取长安。
王彦章:五代十国名将,座驾:干草黄,兵器:浑铁枪,经典之战:战五王。
赵匡胤:北宋皇帝,座驾:赤炭火龙驹,兵器:盘龙棍,经典之战:建立北宋。
曹彬:北宋名将,座驾:银合马,兵器:齐凤朝阳刀,经典之战:战幽洲。
杨延昭:北宋名将,座驾:万里云,兵器:芦叶枪,经典之战:镇三关。
赵元昊:西夏国王,座驾:雪花马,兵器:朴刀。
耶律休哥:辽国大将,座驾:花斑豹,兵器:丹凤朝阳偃祥三停刀。
穆桂英:北宋名将,座驾:桃花马,兵器:梨花枪,经典之战:大破天门阵。
狄青:北宋名将,座驾:青鬃兽,兵器:神机万胜水龙刀,经典之战:破大辽。
斡离不:金国二太子,座驾:火龙驹,兵器:金顶狼牙棒,经典之战:攻陷东京。
岳飞:南宋名将,座驾:白龙马,兵器:沥泉枪,经典之战:朱仙镇大捷。
韩世忠:南宋名将,座驾:雪花驹,兵器:金背砍山刀,经典之战:黄天荡。
完颜宗弼:金国四太子,座驾:干草黄,兵器:宣花斧,经典之战:靖康之变。
拖雷:忽必烈之父,座驾:蒙古马,兵器:烂银万胜锤,经典之战:横扫欧亚。
拔都:术赤之子,座驾:蒙古马,兵器:蒙古钝刀,经典之战:建立钦察汗国。
脱脱:大元太师,座驾:蒙古马,兵器:囚龙棍,经典之战:镇压红巾军。
扩廓帖木儿:大元名将,座驾:蒙古马,兵器:虎天钩,经典之战:镇压红巾军。
徐达:大明名将,座驾:狮子骢,兵器:錾金枪,经典之战:北伐大元。
常遇春:大明名将,座驾:追风乌骓马,兵器:虎头湛金枪,经典之战:克大都。
于谦:大明名臣,座驾:汗血马,兵器:莫邪剑,经典之战:保卫北京。
戚继光:大明名将,座驾:赭白马,兵器:神威烈水枪,经典之战:平定倭寇。
俞大猷:大明名将,座驾:黄瓜马,兵器:青虹剑,经典之战:平定倭寇。
袁崇焕:大明名将,座驾:银色拳花马,兵器:虎眼竹节鞭,经典之战:宁远大捷。
洪承畈:大明名将,座驾:菊花青,兵器:门扇大刀,经典之战:潼关大伏击。
郑成功:大明名将,座驾:闪电追风马,兵器:龙泉剑,经典之战:收复台湾。
李自成:农军首领,座驾:乌骓马,兵器:花马剑 经典之战:潼关大战,三战开封。
多尔衮:大清名将,座驾:蒙古马,兵器:鬼头朴刀,经典之战:山海关战役。
吴三桂:平西王,座驾:万里云,兵器:三停刀,经典之战:山海关战役。
康熙帝:皇帝,座驾:汗血御马,兵器:龙泉剑,经典之战:雅克萨之战。
左宗棠:大清名将,经典之战:消灭捻军,收复新疆。
曾国藩:大清名臣,经典之战:安庆攻防战,攻克天京。
陈玉成:太平天国英王,经典之战:三河大捷,打破江南、江北大营,援救安庆。
李秀成:太平天国忠王,经典之战:大战杭州,战上海,打破江南江北大营,保卫天京。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经典之战:攻取南京,蕃阳湖战役。
刘永福:清朝名将,经典之战:中法战争。
袁世凯:窃国大盗,兵器:勃郎宁,成名经典:镇压义和团。
黄兴:民国名将,兵器:德国“盒子炮”,经典之战:广州起义,武汉保卫战。
毛泽东:伟人,兵器:笔,创立了毛泽东军事理论,经典之战:四次反围剿和四渡赤水。
彭德怀:八路军副总指挥,经典之战:百团大战,保卫延安和抗美援朝。
林彪:第四野司令员,经典之战:平型关大捷、四战四平,辽沈战役、攻克天津。
刘伯承:第二野司令员,经典之战: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粟裕:第三野副司令员,经典之战:苏中七捷,孟良崮战役,打济南,渡江战役。
杜聿明:国军名将,经典之战:血战昆仑关,辽沈、淮海战役。
薛岳:国军名将,经典之战:三次长沙会战。
看到很多人评论史上最牛的将领,有说是白起的有说是项羽.不得不承认,这两位都是我大中华历史上难得的带兵奇才,但是在我看来,这两位离"最",还差一点火候.
我也是一个喜欢读史书的人.历史能够予人的震撼,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看到陈庆之时,他那传奇的一生,简直就好象是在看yy小说一样地不真实.但这确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文章有点长,大家耐着点性子看.
首先,不知道大家对陈庆之这个人了解多少?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毕竟,终其一生,其位不过县侯,至死,陈庆之的存在,也没有能够改变南北朝对峙的格局.但是,他的存在对于南朝来说却是举足轻重的.南北朝时期,北强于南,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正是陈庆之的存在,使得南朝在与北朝的对抗中一度处于上风,萧梁政权也因此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稳定时期。能以一人之力达到这样的效果,不禁让人赞叹.
陈庆之,字子云,出生在义兴国山,也就是今日江苏的宜兴县南,寒门。年少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梁武帝萧衍,从身份上来说应该是属于书僮一类。萧衍喜欢下棋,每次下总是不忍释手,而且通宵达旦地不睡觉,几近痴迷。其它的侍从或者陪练什么的早就耐不住睡了,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从而使得萧衍免去了一个人打谱的无聊,于是萧衍对他的这位少年侍从也就格外赏识。(南朝的将军有开府的权利,府中所养的小童类似于战国时期的门客,培养了等其长大后作为自己的幕僚,陈庆之和萧衍应该就是这种关系)
公元502年,萧衍定都建康,任命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为主书,主书的职责主要是掌管一些文书,而依照陈庆之当时的身份,这个职务所作的应该是作为萧衍身边的近臣执行传达赦命一类的任务。陈庆之在任上尽量将所得的俸禄资财全分给一些将士,始终等待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但他毕竟是个出身于寒门的庶族,这在用人只注重门阀豪族的南北朝,要出头是很困难的。尽管萧衍在用人方面讲究唯才是举,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潮流和风气以及贵族门阀的阻扰,这一政策并不能很好的贯彻,而因此陈庆之这一等就等了整整二十三年!(也有一说,陈庆之参加过钟离之战507年,但是<梁史>并没有记载)
萧梁普通六年,也就是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请求归降,于是萧衍便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和胡龙牙、成景俊率领一部分军队去接应元法僧。这次可以称得上陈庆之生平第一次领军,作为这位名将的初阵,41岁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不过这次任务倒是相当轻松,或许梁武帝想通过一个轻松的差事让陈庆之上手。梁武帝这位后期对佛学痴迷得一塌糊涂的"痴人皇帝"就是在那时发现陈庆之的领军天赋的,并且在南北朝这种门阀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年代破格启用陈庆之这种出身于寒门的庶人,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在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接应寝返任务后,陈庆之又被任命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率领大约两千人护送豫章王萧综进入已经接收了的徐州进行驻守。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梁未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这块地盘,运气不可谓不好。不过北魏方面却不会就此而善罢甘休。他们马上派出了以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两位皇室宗亲为首的将近两万军队在陟□一带驻扎,来阻止前来接收徐州的梁军。头一次出战就是在绝对的劣势下进行的,两千对两万.恐怕没有比陈庆之更倒霉的了.不过对于陈庆之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一生中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中的一次练兵罢了。安丰王元延明为了阻止梁军继续前进,派遣部将丘大千(这个人像当有趣,他和陈庆之似乎很有缘分,在后来的战斗中,还要提到他)筑起营垒,切断梁军前进的路线。可是这个营垒在陈庆之的攻击下很快就覆没了。史书上对这一段记载很简略,只是说陈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从字面上解释也就是,逼近敌人的营垒,只一通战鼓便将敌人完全击溃了。这很难让人理解,2千人对2万人,只一通战鼓敌人便全部跑了??这里面的计谋,就要靠大家去思考了.
不过作为梁军名义上主帅,豫章王萧综这个人却很成问题,他的问题在于他老是怀疑自己是萧宝卷的儿子,如果是别人的儿子也就算了。可问题恰恰在于这个萧宝卷别号东昏侯,是萧齐的末代皇帝,萧衍反齐建梁头一个杀的就是这个萧宝卷。而那么现在这个萧
综怀疑自己是前朝的皇太子,问题就大得一塌糊涂了。而梁武帝本人在人事任命上也很成问题,他居然派这么一个不牢靠的人去接受军事重镇,是任人唯亲的思想在作怪?可惜的是他把人家当作亲人,人家却未必领他这个情。这个萧综想来想去觉得不对劲(当然也有可能是北魏方面派了谍报人员不断来策反的结果)看看离北魏军对那么近,反正那边已经有个萧宝寅(萧宝卷的弟弟,也即可能
是萧综的叔叔),自己干脆也去投诚算了。他倒也非常想得开,当晚扔下军队自个儿投奔北魏去了。主帅投敌了,军中自然大乱,军士全都溃散而逃。陈庆之不得不连夜斩关整兵退却,才使得一部分军队得以保存。白捡来的徐州自然又落回了北魏的手中。一代名将出生在这样一个烯里糊涂的朝代,真不知道是一种悲哀还是福气......
次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让陈庆之假节(就是最高代理的意思),并且负责全部军事行动。北魏的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筑城两座来抵御梁军的攻击。当然,这里说的两座城池,可不像我们平常看见的南京城啦,紫禁城那么庞大,那时所筑的城类似于一种要塞或者说是堡垒,这种堡垒只需少量的土石和木材,建成后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牢固,作为防守方的据点用来阻挠进攻一方的前进,就像是通常所说的鹿呰。陈庆之到达后便展开了进攻,无法想象他展开的攻势有何等猛烈,我们所能得知的是当时作为守备方的豫州刺史李宪根本无法承受陈庆之所部的进攻,最终不得不举白旗投降(早知今日,何必筑城啊),陈庆之随即占领了寿阳城。这一战,梁总共得到了寿春地区大约五十二个城镇,豫州大部分归入南朝的统治区,陈庆之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也因此被赐封为关中侯(爵位最低的那种)。
梁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7年,粱将曹仲宗攻伐涡阳(今安徽蒙县)。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离开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意欲前往迎战,当时作为曹仲宗副手的参军韦放(大家注意这个韦放,也是一代将才)认为北魏的前锋部队必定是精锐的骑兵部队,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劳,但失利的话,则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且引用了一通兵法上所谓的以逸待劳的道理,来劝陈庆之不要出击。但陈庆之却不这样认为,他非常自信的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离开我们的距离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主动去攻击他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齐集,我们趁机挫挫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他们没有防备肯定会被我们击败。而且我听说北魏
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夜里必定不敢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当时的领军曹仲宗和韦放都不置可否。
于是陈庆之便独自与他当时直属的大约二百多名骑兵(不知道是不是写错了??书上反正是这样记的,就200骑)长途奔袭,连夜一举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使得当时北魏援军士气大跌,人人震恐,援军部队停滞不前。值此良机,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大部队一起连夜将部队开至涡阳城下,与北魏的援军相持不下。这场围攻涡阳的战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将近大半年),期间大大小小打了将近
数百仗,军队的士气已经衰竭,而北魏的援军援兵一再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不断威胁着梁军的补给线。曹仲宗和韦放等唯恐腹背受敌,于是就计划撤军。陈庆之得知后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即假节身份的象征,这种节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类似于后
来的尚方宝剑),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大家当初一同来到这个地方,经历了大约一年时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粮草和金钱。但是大部分军队都没有斗志,都只是在谋划退缩以便求全,这怎么是想要立下功名报效国家,相聚在一起讨伐敌人的表现呢!我曾听说兵法上,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不畏惧死亡,就有获得生存和胜利的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然后共同讨伐敌人!如今你们商议班师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曹仲宗等人于是便只能依从陈庆之的计划,由他率领作战。
北魏的援军部队在交战期间用皮绳将横木围成营寨,并在营垒前设下鹿角和拦马桩,依此为样一连筑起十三道营垒。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每个人嘴里含着纸片(以便不发出声音),于一天夜里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一口气就攻陷了其中的四个,涡阳城的守将王纬为陈庆之的勇毅所折服,请求归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防卫森严。于是陈庆之就将其俘虏的首级列在阵前,擂起战鼓奋力进攻,许是被阵前的首级吓破了胆,或是陈庆之所部攻击太过猛烈,剩下的九座城池中的魏军随即崩溃而至一败涂地。这一仗打下来,车甲狼藉,尸横遍野,根据当时史书的记载"涡水咽流",即淮河的一部分支流为之阻塞。梁高祖萧衍对陈庆之的这次指挥大加赞赏,亲自写了诏书称他是:"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不是名将的后代,也不是豪族的门下,但是在这次战役中,深思熟虑,屡建奇功,终于使得最后获得了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勋业,寒门变为朱门,使自己的勇名传诸于史册,这难道不是大丈夫的本色吗?)
这时候,北魏的本土发生了大乱,西有萧宝寅占据长安妄图恢复南齐的霸业,在河北北镇流民葛荣拥师号称百万,而北魏招来的用于镇压叛乱的尔朱荣更是在北魏皇室中屠杀了将近两千人(注意,是皇室被屠杀了2000人),并且擅自另立新帝,因此导致的结果是元氏宗族人人自危,纷纷起兵造反投向南梁。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自己率领一部分部队来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再一次地,陈庆之以假节的身份、受任为飚勇将
军(还是属于二流的杂号将军),送元颢北上洛阳。照理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梁武帝仅仅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并未在别处派军加以协助,这不由得令人怀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本就并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浪费在这个北魏的流亡贵族身上,只是想派陈庆之率领少部分军队敷衍一下(要不就是有病),不过梁武帝这次的无心之举却在无意中促成了陈庆之个人生平足以不朽的武勋。
元颢于涣水边迫不及待地即位称帝,授予陈庆之使节、任命他为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不过这些都没什么用,因为他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光干皇帝而已。军队从铚县出发,随即就攻克了荥城,进逼睢阳城下。守城的魏将丘大千有着将近七万人马(呵呵,又见面了,前面输的还不够吗,奇怪的是这家伙居然有7万人@#$%^&),在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并不领取教训,这一次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到下午大约四点的时候,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服了,真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丘大千随即率部众向陈庆之投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覆没了.(七万守七千攻居然就守不住,不知是守将太无能还是进攻过于犀利?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历史啊)
随后不久,北魏的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羽林军即皇室的近卫队将近二万人来阻击陈庆之的部队。他将自己的部队进入考城驻扎。这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城的四面为河水包围,城内守备严固。很像三国时的军事重镇合肥。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此后陈庆之继续挥师北上,不屈不挠的指向洛阳,沿路不少城池看见他的旗帜就请求归降。元颢充分认识到了陈庆之的能力,随即晋升陈庆之为卫将军(这是仅次于大将军以下的高级军衔了,不过那又有什么用?自己都是个光杆)、徐州刺史、武都公。
与此同时当然,虽然内乱不止,但是负责平乱的尔朱荣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骑兵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北魏的军队先后击败了长安的萧宝寅和各地的反乱将领,而他本人更是以七千精骑大败葛荣,一时也是风光无限。于是,自然而然地北魏的军队开始将眼光集中到这支仅有数千军力,却要执意入洛的部队身上。两位盖世英雄的决战就要开始了.
这时陈庆之的部队在荣阳受阻。当时荣阳集结了北魏方面的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更令人头疼的是荣阳城异常险固,陈庆之屡次进攻都未能攻陷。而与此同时,奉尔朱荣的命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并且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
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当此之时荥阳城还没有攻陷,四面又全是敌人的精卒,换作任何人恐怕都是只有等死的份了,而一直跟随陈庆之出生**的常胜军们也头一次感到了死亡的逼近,军队上下布满了绝望不安的气氛。陈庆之见到这种情况就向军士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陷城池侵略土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歼灭的敌军中有的是他人的父亲,有的是他人的兄长弟弟,这又是无法计算的。元天穆所集结的部队,都把我们当作仇敌。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和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随即攻陷了荣阳城。
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令人惊讶的是陈庆之并没有选择固守,而是出乎魏军意料地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当年韩信背水一战,名扬天下,而今天陈庆之以三千对二十万,实在令我们无法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旷世对决!伟大的骑兵指挥家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也只是面对一倍于自己的敌人,而且汉尼拔当时的骑兵的数量和战斗力还远胜于对方。而陈庆之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北人善骑,南人善舟"的时代,北魏的军队是由游牧民族鲜卑族组成的,骑兵的战力自然颇为可观,而南方则利用淮河长江上舟船便利的条件与北军抗衡,而在同样是骑兵也要弱于北方。因此要说到陆地上的正面作战,一向还是都是北魏稳占上风。更何况这一次决战两军在数量上有着十倍的差距。但是经过陈庆之的全新解释,"南人不善骑"的讥言成为了一个过去式,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近十五万军队,此外加上将近三万人的骑兵队,骑兵将领鲁安在战阵上就乞求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战役结束,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此后陈庆之继续进赴虎牢,尔朱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吓得根本不敢与之交战就弃关逃走了。(这一仗,足见敌方将领部阵之愚蠢.同时,正是陈庆之的果敢坚决帮助他赢得了这旷古绝今的一战)
北魏皇帝元子攸惧怕陈庆之的到来,弃洛阳奔并州。留下的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也是陈庆之的老相识了^^)率领文武百官百僚,封了府库,奉迎元颢入洛阳宫,并且改元大赦。至此,陈庆之的入洛之行算是大功告成。而这离上一次桓温入洛已经相隔近两百年了。元颢知恩图报,弄了一打高官爵位授予陈庆之,其中包括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文武两道都有了,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并且增邑万户,可惜也不知这个邑是在哪里。
不过北魏有不少军队方面却根本不承认这个政权,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败军之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领将近四万人,攻陷了大梁城,并且王老生和元天穆各领兵二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占据了虎牢关。并且让刁宣、刁双两人率领部队进入入梁、宋一带作战。陈庆之得知后马上从洛阳出击,几乎没费多大劲,战斗几乎是摧枯拉朽一般,大多数敌将还没怎么交战就迫于陈庆之的威名都投降了。元天穆则又一次很没面子的只剩下十余骑向北渡河逃走。或许梁武帝也没想到陈庆之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于是再次亲自手书诏书对其进行了嘉赏。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陈庆之和他的部下全都身披白袍(真他妈帅),因为一路上所向披靡,于是洛阳便有童谣说:"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意思是不管你是怎样的名将都没法出手,不管你手下有多少军队也不得不避开这支身披白袍的部队。
的确,就像《梁史》上记载的那样,从铚县出发到达洛阳,十四个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白袍队"损伤却极小,这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梁史》的作者给于他的评价是"所向无前"四字。。
因为魏主元子攸只是一个人逃走,宫内的侍卫和嫔妃都没有带走,和平常一样。已然身登九五的元颢,未免得意忘形,于是成天荒于酒色,每天大宴作乐,不理朝政。并且暗地里和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又是他们两个)商量,准备背叛对于梁武帝的允诺,原先答应的宾贡之礼一概不予以执行;但同时又考虑到局势还不稳定,还要借助陈庆之的军力,于是表面上符合陈庆之而内怀异心,言语之间颇多尖刻。陈庆之见元颢这番表现,他也心知肚明,暗自策划该如何应付。于是他对元颢说:"如今我们远道而来,没有平定的地方还很多,如果被人家知道我们的虚实,就很麻烦了,居安思危,我们应该早作打算。最好尽早禀告武帝,另外派遣精兵前来协助我们;并且通告各州,如果有南人经过当地,须加护送。"元颢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想按照陈庆之的话去做欲从之,元延明却对他说:"陈庆之兵不过数千人,已经所向无前,难以节制了;如今还要增加他的部队,他怎么还能再为我们所用呢?到时候大权在他手中,我们都要听他的,北魏的宗社,要在你手里毁咯!"元颢因此开始怀疑猜忌陈庆之,渐渐疏远他。因为考虑到陈庆之会密奏武帝,就抢先上表梁武帝说道:"河北、河南一时已定,只有尔朱荣还在跋扈,我和庆之自己能够应付将他拿下。如今州郡刚刚纳入领下,正须要安抚,不宜再增加士兵,以免惊动百姓。"于是梁武帝就命令本来准备驰援的各路军队都停在边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