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819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0楼 发表于: 2009-08-25


格达活佛:情系红军将士的“红色活佛”  [转帖]

 

  格达活佛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白利寺活佛,知识渊搏,天文、地理、医学、音律无所不晓。他不仅谙熟藏族的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而且在天文历算、藏医学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加之格达活佛为人公正、生活俭朴且热心帮助贫困群众,因而深受当地藏族群众爱戴。

  热爱红军,帮助红军

  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康北甘孜地区,格达活佛听与南京政府关系密切的信诺活佛对红军的污蔑宣传,产生疑惧,悄悄在寨子里隐藏起来观察实情。红军进驻土司官寨后,格达活佛见红军秋毫无犯,没有放火烧村庄,也没有杀人抢劫,疑惧渐消,便准备回寺。在通往寺庙的铁索桥边,他遇上红八十八师的几位干部。

  听了红军指挥员通过翻译告诉他的话,格达活佛受到很大震动,对自己的随员说:“我作为活佛,是用佛经超度人们的灵魂到极乐世界去;而****领导的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我们的信仰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穷人。”回到寺里,格达活佛见经堂、佛像等完好无损,更增添了对红军的热爱之情。

  由于水土不适等原因,红军伤病员骤增,有几个刚加入红军队伍的藏族战士向红军地方工作部部长邵式平报告说:“附近白利寺有个格达活佛,不但医术精湛,治地方病很有一套,不如请他为伤病员看看病”。邵式平带上翻译真奔白利寺。格达活佛听了邵式平的请求,痛快地答应了。他连跑了几个驻地,仔细看了病员的眼神、舌苔、经脉之后说:“他们并不是什么大病,只是疲惫和饥饿引起的。”他拔了两棵野草说:“把这两种草的根洗净、熬成汤,每人只喝一小碗,马上就能心静气顺,恢复元气。”

  格达活佛又说:“这种药只能驱去寒气,活动筋骨,要彻底根除,还得增加营养,否则药效只能保持两天。”看到格达活佛为人正直、乐善好施,邵式平只得实话实说了:“我们哪有条件增加营养啊,有的部队已经开始断粮断炊了。”格达活佛当即吩咐管家给红军送去青稞134石、豌豆22石、马15匹、牦牛17头,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

  说服大家支援红军

  格达活佛派人给躲在周围深山老林的头人、土司及其他藏民送信,告诉他们,红军与以前的汉兵大不一样,他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扰民、不抽捐、买卖公平,尽管放心返回家园安居乐业。在格达活佛的劝说下,大家纷纷赶着牛羊,拉着粮食返回自己的家园。

  格达活佛还亲自到亚龙寺、更龙寺,说服他们出钱出粮支援红军。康藏地区地瘠民贫,几万人的红军队伍在此活动,粮食供给十分困难。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了一张红军当年写的收条,收条记载:“今收到白利寺拥护红军粮食一百卅(石)零八斗。政治部。”收条上盖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部印章”的篆体汉文圆形印章。

  另一张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收条上写道:“收到白利喇嘛寺青柯(稞)、豌豆一共四十七石九斗,五十石,六月十三日供给部。”收条落款处有李先念印章。另条上“五十石”系另收粮后补记的。

  格达活佛积极发动群众为红军筹备粮草,仅白利寺就支援了3万多斤青稞,4千斤豌豆。这对仅有100名喇嘛的白利寺来说,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可谓是倾囊相助了。

  与朱德总司令的友情

  格达活佛热诚支援红军的事迹,很快传遍甘孜地区。朱德总司令到甘孜后,专程去白利寺拜访了格达活佛。在甘孜驻留期间,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分别在白利寺和甘孜县城会面9次。两人互赠礼品,秉烛长谈,常常是彻夜不眠。

  在朱德的谆谆教诲下,格达活佛成为中国****的忠实朋友。他开始宣传红军是救苦救难的军队,不仅在甘孜,在周围的地区也进行了宣传。他挥笔写下歌颂红军的诗歌:“天空出现雨积云,干旱土地多高兴;红军带了红雨来,红旗红军亮了心。”

  照顾红军伤病员

  红军北上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搜捕红军伤病员,迫害博巴政府成员和为红军工作的积极分子,黑暗再次笼罩了康巴藏区。

  格达活佛受红军委托,收留了200多名红军伤病员,将他们安排在白利寺内和附近村寨中。格达活佛亲自用藏药对伤病员进行治疗。为了安全起见,格达活佛还给伤病员取了藏名。部分伤病员伤好后,在格达活佛的精心安排下,就地安家;部分伤病员转移内地。

  格达活佛还冲破世俗观念和门第之类的偏见,把自己的亲妹妹依喜拉姆嫁给了流落在甘孜的红军战士陈少林。

  红军北上以后,格达活佛拒绝与国民党合作,把与红军签订的《互助条约》藏汉文原件缝在枕头里,并把博巴中央政府印章及一些重要文件珍藏起来,只身避往拉萨。

  为西藏和平解放而捐躯

  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康定,成立了西南军政委员,格达活佛当选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时,他又当选为副主席并兼康定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

  当格达活佛作为特邀代表将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得知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有少数人在帝国主义的教唆下正在搞所谓的“西藏独立”,阻止西藏的和平解放。于是他决定暂不赴北京,为了和平解放西藏,毅然前往拉萨,向西藏地方作劝说工作。

  西南局书记邓小平和朱德总司令听到格达活佛的情况后深为感动,考虑到西藏上层反动势力态度顽固,他们几次急电劝告格达活佛不要成行,但格达活佛却说:“目前西藏尚未获得解放,我怎么好就这样去北京呢,不如先去西藏,拉萨三大寺以及噶厦政府里有我不少朋友,我去向他们宣传****的民族、宗教政策,以我个人的所见所闻,去说服他们回到祖国怀抱。”

  1950年7月10日,格达活佛以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身份,携带几名随员毅然西行入藏。7月24日,格达活佛一行到达昌都,住在县城的一家旅馆。接连几天,格达活佛先后约见西藏地方政府派驻昌都的“西藏边使府”、昌都总管拉鲁,以及当地其他行政官员,苦口婆心向他们宣传新政协会议上的《共同纲领》,劝他们不要与解放军为敌。他大力宣传****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和平解放西藏的重要意义,深得广大藏族人民和寺院僧人的欢迎,但却招致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忌恨,他们设置重重障碍,限制格达活佛的行动自由。

  1950年8月22日,在英帝国主义特务分子福特的操纵下,格达活佛在昌都被毒药害死,年仅47岁。

  毛泽东闻讯后,为格达活佛作挽联:“为真理,身披袈裟入虎穴,纵出师未捷身先死,堪称高原完人。求解放,手擎巨桨渡金江,虽长使英雄泪满襟,终庆康藏新生。”   

 

  格达活佛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白利寺活佛,知识渊搏,天文、地理、医学、音律无所不晓。他不仅谙熟藏族的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而且在天文历算、藏医学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加之格达活佛为人公正、生活俭朴且热心帮助贫困群众,因而深受当地藏族群众爱戴。

  热爱红军,帮助红军

  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康北甘孜地区,格达活佛听与南京政府关系密切的信诺活佛对红军的污蔑宣传,产生疑惧,悄悄在寨子里隐藏起来观察实情。红军进驻土司官寨后,格达活佛见红军秋毫无犯,没有放火烧村庄,也没有杀人抢劫,疑惧渐消,便准备回寺。在通往寺庙的铁索桥边,他遇上红八十八师的几位干部。

  听了红军指挥员通过翻译告诉他的话,格达活佛受到很大震动,对自己的随员说:“我作为活佛,是用佛经超度人们的灵魂到极乐世界去;而****领导的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我们的信仰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穷人。”回到寺里,格达活佛见经堂、佛像等完好无损,更增添了对红军的热爱之情。

  由于水土不适等原因,红军伤病员骤增,有几个刚加入红军队伍的藏族战士向红军地方工作部部长邵式平报告说:“附近白利寺有个格达活佛,不但医术精湛,治地方病很有一套,不如请他为伤病员看看病”。邵式平带上翻译真奔白利寺。格达活佛听了邵式平的请求,痛快地答应了。他连跑了几个驻地,仔细看了病员的眼神、舌苔、经脉之后说:“他们并不是什么大病,只是疲惫和饥饿引起的。”他拔了两棵野草说:“把这两种草的根洗净、熬成汤,每人只喝一小碗,马上就能心静气顺,恢复元气。”

  格达活佛又说:“这种药只能驱去寒气,活动筋骨,要彻底根除,还得增加营养,否则药效只能保持两天。”看到格达活佛为人正直、乐善好施,邵式平只得实话实说了:“我们哪有条件增加营养啊,有的部队已经开始断粮断炊了。”格达活佛当即吩咐管家给红军送去青稞134石、豌豆22石、马15匹、牦牛17头,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

  说服大家支援红军

  格达活佛派人给躲在周围深山老林的头人、土司及其他藏民送信,告诉他们,红军与以前的汉兵大不一样,他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扰民、不抽捐、买卖公平,尽管放心返回家园安居乐业。在格达活佛的劝说下,大家纷纷赶着牛羊,拉着粮食返回自己的家园。

  格达活佛还亲自到亚龙寺、更龙寺,说服他们出钱出粮支援红军。康藏地区地瘠民贫,几万人的红军队伍在此活动,粮食供给十分困难。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了一张红军当年写的收条,收条记载:“今收到白利寺拥护红军粮食一百卅(石)零八斗。政治部。”收条上盖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部印章”的篆体汉文圆形印章。

  另一张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收条上写道:“收到白利喇嘛寺青柯(稞)、豌豆一共四十七石九斗,五十石,六月十三日供给部。”收条落款处有李先念印章。另条上“五十石”系另收粮后补记的。

  格达活佛积极发动群众为红军筹备粮草,仅白利寺就支援了3万多斤青稞,4千斤豌豆。这对仅有100名喇嘛的白利寺来说,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可谓是倾囊相助了。

  与朱德总司令的友情

  格达活佛热诚支援红军的事迹,很快传遍甘孜地区。朱德总司令到甘孜后,专程去白利寺拜访了格达活佛。在甘孜驻留期间,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分别在白利寺和甘孜县城会面9次。两人互赠礼品,秉烛长谈,常常是彻夜不眠。

  在朱德的谆谆教诲下,格达活佛成为中国****的忠实朋友。他开始宣传红军是救苦救难的军队,不仅在甘孜,在周围的地区也进行了宣传。他挥笔写下歌颂红军的诗歌:“天空出现雨积云,干旱土地多高兴;红军带了红雨来,红旗红军亮了心。”

  照顾红军伤病员

  红军北上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搜捕红军伤病员,迫害博巴政府成员和为红军工作的积极分子,黑暗再次笼罩了康巴藏区。

  格达活佛受红军委托,收留了200多名红军伤病员,将他们安排在白利寺内和附近村寨中。格达活佛亲自用藏药对伤病员进行治疗。为了安全起见,格达活佛还给伤病员取了藏名。部分伤病员伤好后,在格达活佛的精心安排下,就地安家;部分伤病员转移内地。

  格达活佛还冲破世俗观念和门第之类的偏见,把自己的亲妹妹依喜拉姆嫁给了流落在甘孜的红军战士陈少林。

  红军北上以后,格达活佛拒绝与国民党合作,把与红军签订的《互助条约》藏汉文原件缝在枕头里,并把博巴中央政府印章及一些重要文件珍藏起来,只身避往拉萨。

  为西藏和平解放而捐躯

  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康定,成立了西南军政委员,格达活佛当选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时,他又当选为副主席并兼康定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

  当格达活佛作为特邀代表将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得知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有少数人在帝国主义的教唆下正在搞所谓的“西藏独立”,阻止西藏的和平解放。于是他决定暂不赴北京,为了和平解放西藏,毅然前往拉萨,向西藏地方作劝说工作。

  西南局书记邓小平和朱德总司令听到格达活佛的情况后深为感动,考虑到西藏上层反动势力态度顽固,他们几次急电劝告格达活佛不要成行,但格达活佛却说:“目前西藏尚未获得解放,我怎么好就这样去北京呢,不如先去西藏,拉萨三大寺以及噶厦政府里有我不少朋友,我去向他们宣传****的民族、宗教政策,以我个人的所见所闻,去说服他们回到祖国怀抱。”

  1950年7月10日,格达活佛以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身份,携带几名随员毅然西行入藏。7月24日,格达活佛一行到达昌都,住在县城的一家旅馆。接连几天,格达活佛先后约见西藏地方政府派驻昌都的“西藏边使府”、昌都总管拉鲁,以及当地其他行政官员,苦口婆心向他们宣传新政协会议上的《共同纲领》,劝他们不要与解放军为敌。他大力宣传****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和平解放西藏的重要意义,深得广大藏族人民和寺院僧人的欢迎,但却招致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忌恨,他们设置重重障碍,限制格达活佛的行动自由。

  1950年8月22日,在英帝国主义特务分子福特的操纵下,格达活佛在昌都被毒药害死,年仅47岁。

  毛泽东闻讯后,为格达活佛作挽联:“为真理,身披袈裟入虎穴,纵出师未捷身先死,堪称高原完人。求解放,手擎巨桨渡金江,虽长使英雄泪满襟,终庆康藏新生。”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1楼 发表于: 2009-08-25

我所知道的作家杨朔[转帖]


  
  我知道杨朔这个名字是因为抗美援朝小说《三千里江山》。那个时期这本书堪称“家喻户晓”。

  白面书生无架子

  1957年之后,杨朔开始参加“和大”(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的简称

  )的工作。我与他接触都是在各种国际会议场合。

  杨朔很早就参加革命活动,当过战地记者,到过延安,革命经历丰富,又是名作家。不过,他完全是白面书生,既无大作家的傲气,也无老首长的架子,而且还没有文人的浪漫不羁的作风。他与我们这些小青年都能平等相处,态度谦和。

  一般说来,代表团出国以后,气氛比较放松,有不少才气横溢的人物都妙语如珠,经常互相之间善意的取笑。而杨朔虽是文人,却很少参加这种玩笑。

  胶东口音英语

  杨朔英文很流利,平时与人交往、开会发言一般不需要翻译。只是他的英语也有浓重的胶东口音,听起来有点费劲。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分歧公开化,在亚非团结运动中常常“吵架”。杨朔也用他的胶东口音英语认认真真地吵,寸步不让。

  杨朔一直忠于职守,同时他很勤奋,笔耕不辍。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散文,大多与非洲风光和独立斗争有关。

  1960年8月,日本广岛举办反对原子弹氢弹大会。中国代表团中有巴金和杨朔。巴金要在一个会上发言。他写了发言稿,征求杨朔意见。其中有一句(看到原子弹受害者的苦难)“我的心在流泪”。杨朔看后,提笔就把“流泪”二字改成“燃烧”。

  认真检讨买房子

  “文革”开始后,“和大”所有驻外人员陆续调回北京“接受运动的考验”。开“批斗”杨朔的会倒比较少,只是有几个造反派专门“研究”他的作品,鸡蛋里挑骨头。

  杨朔的散文文笔优美,内容是与时俱进地配合政治形势的,所以对他的作品作各种反面的解释,实在是牵强附会。一次会上杨朔曾企图为他的作品辩解,被主持人打断。

  杨朔曾真诚检讨过买房子一事。他用稿费买了几间房子,被认为是“变修”的证据之一。他对这点诚恳地接受,说无产阶级作家怎么能有房产呢?说明自己是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了。杨朔在“和大”并不是主要批判对象,因为他并不负责“和大”的日常工作,许多人也不认识他。直到1968年,军代表进驻,造成了他的悲剧。

  绝望自杀

  “文革”开始后,原来的领导干部一律“靠边站”,由造反派掌权。他们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把批斗对象都隔离起来,杨朔也在其中。他们被集中到一间大会议室,食宿都在其中。同时在军代表领导下给每人成立了“专案组”,进行“内查外调”审查。

  在军代表讲话之后,有一个自诩“根正苗红”的勤杂工得风气之先,在院子里的地上用粉笔写了“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杨朔”几个大字。杨朔被送到隔离室之前经过那里看到了这几个字。在这以前,他还没有被扣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所以大约他以为这是军代表给他定的性。他关进去之后,就递条子出来,要求与军代表谈话。军代表说先冷他一下,让他好好交代问题。谁知绝望的杨朔就自杀了。

  那天晚上正好轮到我值班。大约九十点钟,他们陆续拿着脸盆到盥洗室洗漱,我见到杨朔也在其中,并无异样。到了半夜,我忽听里面喊杨朔好像不省人事了。

  我赶紧打电话叫负责人,他们把杨朔紧急送往医院,但经抢救无效,杨朔去世了。据说他床头有安眠药瓶。

  所谓的“罪状”

  刚开始隔离审查,就有人自杀了,军代表当然不会认错,反而开大会,宣布杨朔“自绝于人民”,而且还罗列他的“反动资产阶级思想”,其中又提到自购私宅,生活奢侈,并分批组织大家去“参观”他的住宅。

  我发现他所谓的“豪华住宅”就是一进小四合院的半边,并未超过当时与他同级别的领导干部的规格,他是私宅,不占公家的,反而成了罪状。

  杨朔当时在“和大”并不是受冲击最大的,也没有说不清的“历史问题”,为什么在军代表刚刚进驻之后要匆匆走上这条绝路呢?

  后来我们分析,还是由于他太老实,太认可军代表的权威。在运动初期,造反派对他的批判,他还认为是“小将”胡来,运动后期会有正确结论的。但是军代表被认为是毛主席派来的,在他们进驻后,他的帽子反而升级,变成敌我矛盾性质。他于是要求谈话,急于表白自己,而又被拒绝。这样,他就绝望了。这是我们的分析。杨朔本人最后究竟怎样想的,已无法知道。

  (《北京青

年报》3.13 资中筠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2楼 发表于: 2009-08-25


[诺贝尔遗嘱全文转帖]
  
  我,签名人阿尔费里德·伯恩纳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惟一存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摘自《人民政协报》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3楼 发表于: 2009-08-25


 张居正:中国唯一顺风顺水的改革家 [转帖]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

  张居正:中国唯一顺风顺水的改革家

  李国文\

  一提张居正,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在明代后期所推行的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担任明神宗朱翊钧的首辅,达十年之久,是个有作为、具谋略、通权术的大政治家。张居正的改革,了不起,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但对他这种太厉害的人,绝无好感。凡强人,都具有一点使人讨厌的“侵略性”,他总要求你如何如何,而你不能希望他如何如何。大树底下不长草,最好敬而远之。

  明代不设宰相,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这位独裁者要求高度集权,只挑选几名大学士为其辅佐。在这些人中间,指定一个小组长,就是“首辅”。说到底,首辅其实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丞相,或首相。而张居正,是明代历朝中最具强势的首辅,在任期间,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因为朱翊钧十岁登基,相当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这位严肃的老师,敬畏之余,言听计从,是可想而知的。

  我之所以说他了不起,就因为张江陵是中国唯一没有什么阻难,顺风顺水的改革家。

  他之所以没吃苦头,是由于皇帝支持,而皇帝支持,又是皇太后和大内总管联手的结果。有这样三位一体的后台,他有什么怕的,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当然,不可能没有政敌,更不可能没有政治上的小人,但张居正是纵横捭阖的九段高手,在政坛上所向披靡,政敌都不堪一击。小人,他更不在乎,因为他也是相当程度上的小人。

  只有一次,他一生也就碰到这么一次,坐了点蜡,有点尴尬。因为其父死后,他若奔丧回去,丁忧三年,不但改革大业要泡汤,连他自己的相位能否保住,都成问题。便讽示皇帝下令“夺情”,遂引发出来一场面折廷争的轩然大波,使心虚理亏的他,多少有些招架不住。最后他急了,又借皇帝的手,把这些捣乱分子推出午门外,按在地上打屁股,用“廷杖”,强行镇压了下去。

  张居正稳居权力巅峰时,连万历也得视其脸色行事。这位年轻皇帝,只有加入与太后、首席大太监冯保组成的铁三角,悉力支持张居正。如此一来,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首辅还用得着在乎任何人吗?

  众望所归的海瑞,大家期待委以重任,以挽救日见颓靡的世道人心,张居正置若罔闻,将其冷藏起来。文坛泰斗王世贞,与张居正同科出身,一齐考中进士,很巴结这位首辅,极想进入中枢,他婉拒了:“吴干越钩,轻用必折,匣而藏之,其精乃全。”劝他还是写他的锦绣文章去了。与李贽齐名的何心隐,只是跟他龃龉了两句,后来,他发达了,他的党羽到底找了个借口,将何心隐收拾掉以讨他欢心,他也不觉不妥而心安理得。

  所以,张居正毫无顾忌,放开手脚,对从头烂到脚的大明王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最为人称道的大举措,就是动员了朝野的大批人马,撤掉了不力的办事官员,镇压了反抗的地主豪强,剥夺了抵制的贵族特权,为推广“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雷厉风行,一亩地一亩地地进行丈量。在一个效率奇低的封建社会里,在一个因循守旧的官僚体制中,他锲而不舍地调查了数年,立竿见影,收到实效,到底将缴赋纳税的大明王朝家底,摸得清清楚楚,实在是亘古未有的壮举。

  幸运的张居正,他是死后才受到清算的,他活着,却是谁也扳不倒的超级强人。强到万历也要望其颜色。有一次,他给这位皇帝上课,万历念错了一个字音,读“勃”如“背”,他大声吼责:“当读‘勃’!”吓得皇帝面如土色,旁边侍候的臣属也大吃一惊,心想,张阁老,即使训斥儿子也不该如此声严色厉呀!

  我在想,树敌太多的张居正,以其智慧,以其识见,以其在嘉靖、隆庆年间供职翰林院,冷眼旁观朝野倾轧的无情现实,以其勾结大太监冯保将其前任高拱赶出内阁的卑劣行径,会对眼前身边的危机了然无知?会不感到实际上被排斥的孤独?后来,我读袁小修的文章,这位张居正的同乡,有一段说法,使我释疑解惑了:“江陵少时,留心禅学,见《华严经》,不惜头目脑髓以为世界众生,乃是大菩萨行。故其立朝,于称讥毁誉,俱所不计,一切福国利民之事,挺然为之。”

  唉!这也是许多强人,在兴头上,不懂得什么叫留有余地,什么叫急流勇退的悲剧。他忘了,你强大,你厉害,你了不起,但你无法改变上帝。这位活得太忐忑,太吃力,太提心吊胆,太心神不宁的改革家,终于迈不过去万历十年(1582年)这个门槛,二月,病发,六月,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他活得比同龄人都短命,王世贞六十四岁,耿定向七十二岁,李贽七十五岁。

  张居正的死亡,早有预感,掌政十年,心力交瘁,是主因。“靡曼皓齿”,也是促其早死的“伐性之斧”。他渴嗜权力,沉迷女色,欲望之强烈,后者甚至要超过前者,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一方面,明代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淫风大炽,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世纪末的气氛。享受,佚乐,奢侈,腐化,纵情,放诞,糜费,荒淫,是普遍风气。一方面,张居正在“食色性也”的需求,高出常人许多倍,永不餍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寿终正寝,备极哀荣。十月,追劾者起,反攻倒算。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尸骨未寒,夺其官阶。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坟土未干,又籍其家。最为惨毒的是,因为抄不出万历所想象的那么多金银财宝,令兵围其江陵祖居,挖地三尺,株连勒索,刑讯逼供,家人有饿死的,有上吊的,剩下的也都永戍烟瘴地面,充军发配。

  张居正这个家破人亡的最后结果,并不比商鞅或者谭嗣同好多少。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有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只用了短短十年工夫,把整个中国倒腾了个够,实现了他所厘定的改革宏图。这种孜孜不息,挺然为之,披荆斩棘,杀出一条生路来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后人钦敬的。

  但是,封建社会已经到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没落晚期,不论什么样的改革和改良,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腐朽的制度如下坠的物体,只能加速度地滑落,而非人力所能逆转。这也是旧中国徒劳的改良主义者最后逃脱不了失败的根本原因。

  不过,就张居正的改革而言,其杰出的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肯定的同时,他的骄奢淫逸,恣情声色,刻薄寡恩,跋扈操切,也是后来人对其持保留看法的地方。

  对这样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位生前享尽荣华,死后惨遭清算的改革者,个人的是和非,还可以千古议论下去,张居正在历史上给我们的启示,便是这种对于改革的认知,这是他永远的价值所在。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4楼 发表于: 2009-08-25


 报国欲死无战场——记东北军名将黄显声[转帖]


  

  作者:萨苏 分类:历史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最早知道黄显声将军的名字,是在看“小萝卜头”的故事时。

  小萝卜头宋振中,其父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随父母一同被关押在重庆红岩,直到九岁在渣滓洞大屠杀中遇难,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

  根据难友记载,宋振中聪明好学,7岁以后其母徐林侠向狱方争取到让他在狱中“上学”的权利。小萝卜头的老师之一,就是同狱的原东北军五十三军副军长黄显声将军。

  这位黄显声将军,不但教小萝卜头语文算数,还教他武术和俄语,每天早上小萝卜头到黄将军处上课时,都要用俄语问好。

  而小说《红岩》中,还提到黄显声将军(书中称为黄以声)为难友提供奶粉、糖果和药品,在他的监室中,还悬挂有防身的军刀。

  当时感到有些奇怪,觉得一位东北军的将军,怎样会被关到狱中呢?既然已经入狱,又如何可以悬挂军刀。而且,一个军人,怎么又如此多才多艺呢?

  事实证明我对黄显声将军的了解,还是太少了。这位将军不但能够教俄语,而且精通诗词,擅长篆刻。在今天保留下来的一方黄显声将军自治印上,侧面还可以看到一行小字“骑富士山头展铁蹄,倭奴灭,践踏樱花归”。

  11-2这是黄显声将军在狱中用铅笔刀所刻的手章,字体隽劲,可见刻印之人的心无旁骛。

  黄显声将军,1896年生,辽宁岫岩人,曾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据说那时上北大的都是人中之龙,所以将军懂篆刻,会俄语实在正常),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开除,转入东北讲武堂三期学习,历任东北军新一旅(一说张学良卫队旅)旅长、东北讲武堂教育长、东北军骑兵第二师师长、五十三军副军长兼一一九师师长。曾协助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在1938年营救张学良失败后被秘密逮捕于武汉,辗转囚禁于息烽、白公馆等地。因为他的威望和军中旧友的影响,也因为特务认为他一旦出狱就会再作高官,所以他在狱中享受一些特殊待遇,如读书、看报,甚至拥有防身的佩刀。

  11-3黄显声将军墓

  这是一条真正的关东好汉子,在遇害的时候,依然身怀短刀,“虎入笼中威不倒”,宁持刃而死,决不引颈就戮,不失军中男儿本色。

  黄显声是张学良的亲信,东北军少壮派的代表,张作霖被炸,张学良就是混在黄显声军中悄悄出关的。

  奇怪的是,九一八事变时,东北讲武堂炮科出身,已经担任旅长的黄显声,1930年却被任命为辽宁省警务处处长的职务,变成了警察。

  对此,我的看法是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当时东北军上下充分感到东三省和日方冲突的危险,但是又缺乏和日军正面对抗的勇气。一旦发生危机,希望避免正规军之间的冲突。这时,作为非正规军的警察力量就可能成为两军之间的缓冲。委任黄担任这个职务,是张学良希望黄的精明干练可以在中日冲突时最大限度地控制一线局面;另一种可能是,张作霖曾经对张学良讲过对付日本的办法——招集辽宁各县的警察局长开个会,动员人力,一夜之间就把南满铁路的铁轨都埋到地底下了。然后二十万东北军主动打大连的一万五千日本兵。“咱干吗要怕小日本呢?”张老帅这样说过。

  要是张学良存着用这个心思对付关东军,让自己的心腹黄显声担任这个职务也的确是有些道理。

  尽管形势的变化,让黄显声没有能够在这个职务上发挥更大作用,但他的干练还是表现出来了。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中人称三个省只有两个明白人,就是臧式毅和黄显声。九一八事变前,臧曾多次苦苦警告张学良日军即将动手,并派黄专门跑到北平去见张报告危险。张时吸毒又患伤寒,到协和医院住院,显得思维精力都不充足,回复都是要求镇定,万一打起来不抵抗,等待“九国公约”的调停等等……臧自知无力回天,在九一八发生时悲愤地让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赶快出去调兵遣将收复沈阳吧”,自己则以地方官守土有责留下办交涉不肯离去,后绝食未死,被日方拉入伪政府,未保晚节。

  黄显声则另有主张,九一八事变前,8月底他已经通过当时的警务督察长熊飞弄到日军情报,知道事变即将发生(这也是黄到北平见张学良的直接原因)。黄不肯坐以待毙,回沈阳后当即下令各县警察队公安队扩充成12个总队,并发放枪支弹药。这个举动意味深长,这批枪支成了后东北各路义勇军中的主要武器来源之一。后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原东北的警察人员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多位著名的义勇军指挥官,比如邓铁梅、王凤阁、高玉山等都是原东北警察出身。

  而黄显声对沈阳的警察也进行了充分的部署,将2,000名警察组织起来,编成一个总队并发枪,自己从9月初即昼夜不离办公室,随时准备应变。所以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他率领的警察总队(相当于武警,不包括治安警和交通警)已经离开机关,投入抗击。

  后来的救国会执委朱焕阶9月19日晨曾赶到警务处打探消息,却见铁门紧闭,有几只麻雀啄食。向周围人打听,前一天夜里有人看到,黄部警察的动作极快,第一声炮弹的爆炸声刚刚响过就开始行动,离开机关,显然是早有部署。

  当时沈阳主要兵力包括王以哲的第七旅、总部卫队、张学良的卫队营、讲武堂学兵和黄显声的警察部队。事变爆发的时候,王以哲和两个团长都不在部队(王第二天下午才便衣出城,在郊外与部队汇合),第七旅苦苦等待命令,最后等来的却是——不许抵抗,任其占领营房缴械。该部靠下级军官自发组织才勉强突出重围,损失惨重。卫队的负责人是荣臻的儿子荣子恒,因为形势紧张,当天被派率部到野外进行为期八天的拉练,所以没有加入战斗。(谁能说王、荣不是明白人呢?还有当时因为各种事情不能到任的吉林省主席张作相、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学生们听到枪声怎么也找不到的讲武堂负责人周濂中将,哪个,不是明白人?中国人里面明白人有时候不是太少,是太多啊);张学良卫队营营长谭海仓促中把张府各房门上锁,武器埋在院里,只带着钥匙逃回北平。张学良啼笑皆非,大骂“不是人,什么东西!”因为张一向叫谭海“叔叔”,这一次显然是气极了。

  各部只有黄显声部和讲武堂学兵(五连连长张占元阵亡)主动进行了抵抗。黄显声指挥警察在二经街一带依靠简单的街垒与日军对战多时。最终,在日军坦克的攻击面前,只有轻武器的警察伤亡太重,被迫撤离。黄在撤退时嘱咐警察和公安队官兵尽量携带武器弹药撤退,连夜经过新民向锦州集中待命。但由于准备充分,沈阳警察部队撤退到锦州是动作最快,损失最小的。

  黄显声到达锦州后,成为1931年秋冬实际的前敌总指挥。当时东北边防军公署和辽宁省政府公署都搬到锦州重建,但张学良和张作相都未到锦州,军政事务由黄显声代拆代行。他立即联系驻防义县的十二旅旅长张廷枢向大凌河布防,取得稳定阵线。

  当时,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也到锦州办公,援军也陆续到达。荣是个旧式军人,有鸦片瘾,又知道张学良信任黄显声。故此事务皆付黄显声。后国联有员来调查,与荣臻交谈时发现他未及收拾的烟具,于是对翻译说:“这样的将军怎么能抵抗日本军队呢?”又问荣九一八时为何不抵抗。荣回答没有上级命令。国联的人走后,荣臻悔恨交加,当即砸毁烟具,向张学良发出一封急电,要求带一个旅到前线和日军拼命。12月后荣在军事指挥上逐渐发挥正常作用。

  日军土肥原则与汪精卫曾称为“智勇仁”的大汉奸凌印青(海城人,早期国民党人,与杨宇霆交厚)勾结,派出高级特务仓岗繁等十人到辽西和凌汇合,在盘山组建伪军“东北民众自治军”。

  黄显声针锋相对,他利用该伪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单廷秀是熊飞的学生的关系,通过单策反该军第一师师长项青山、第二师师长张海天。10月27日,两人率军起义,东北军十九旅派兵参战,凌及仓岗皆被击毙。

  11-4黄显声在锦州前线担任义勇军总司令时全身像

  日军继而鼓动张学良堂弟张学成于10月29日接手“东北民众自治军”残部,发给奉天兵工厂武器,试图作为日军前驱进占锦州。张学成一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与堂兄应该分庭抗礼,1931年初曾参加石友三的叛乱。这一次则欣然接受日军指挥,携四名日本顾问上任,号称有18个旅。黄显声请示张学良后,派公安骑兵第二总队进攻张学成部。由于东北地区当时抗日情绪强烈,张学成部也兵无战心,交火后不久即溃散,四名日本顾问和张学成都被乱枪打死,伪旅长荣庭被俘。

  在锦州期间,黄显声励精图治,大力组织和扩充地方武装。而张学良由于年轻和患病,此时处于刘伯承所说“五行不定”的状态。他一面调动了一部分部队到锦州前线,似有抵抗之意,另一方面支持将锦州一带设为隔离区的方案,随时准备撤离。在军事上,张显得十分消极。黄显声有一次建议既然锦州前线工事构筑不易,不如以攻为守,张当即拒绝。在日军进攻马占山的时候,张坐拥重兵,毫无策应(反而是日军进攻锦州时,极端困难的马占山反攻齐市,试图调动日军北上)。对于黄显声招募的部队和反正伪军,张学良也拒绝给与正规番号,他一方面希望借助这些部队抵抗日军,一方面怕因此形成中国正规军与日军交战的口实。

  在这种掩耳盗铃的思维支配下,张学良甚至下令给马占山和丁超等吉黑将领,下令他们部下原来东北军的正规部队一律不得使用正规军番号,只能自称“自卫军”、“救国军”等名义。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减少日军对中国军队的进攻,相反使其进攻更加理直气壮 ——既然对手不是正规军,就只能是“土匪”、“马胡子”了。堂堂正规军一夜之间竟然连自己的番号都不能使用,各路抗战部队也因此而气馁。

  在这种情况下,黄显声急中生智,将新编部队改称为“辽宁抗日义勇军”,编张海天部为第一路,项青山部为第二路,陆续委任达二十余路,自己担任总司令。

  这就是“抗日义勇军”的最初来历。

  1931年12月15日,张学良倚为依靠的蒋介石下野,张的抵抗意志更加消沉。在日军大举进攻的压力下,张最终下令东北军主力于1931年最后一天撤离锦州。在回复记者的访谈时,东北军方面表示在锦州周围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攻防战斗,最后不支撤退,损失五千余人。然而,在当地的外国人和民间团体回忆,东北军的各部,除步兵十九旅、骑兵二十旅的部分部队,装甲列车队以外,基本与日军未有接触即撤离,撤离时日军还在锦州的百里之外。真正在锦州外围和日军展开了血战的,是黄显声部下的义勇军和公安队。他们与日军在白旗堡、田庄台、盘山、打虎山各地辗转血战,还曾经反攻过营口,给日军造成相当重大的打击。

  东北军撤退时,黄显声率三个骑兵公安总队断后掩护。黄以第一、第二总队掩护机关人员撤退,亲自带第三总队到大凌河畔杨官屯拒敌。1932年1月2日,黄部与日军渡大凌河部队展开激战,由于敌众我寡,战斗到夜间两点三十分,黄下令炸毁女儿河铁桥阻挡日军追击,部队撤向关内。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义勇军部队,一部随黄显声入关,一部留在当地继续和日军作战。

  由于“义勇军”这个名字响亮而且贴切,逐渐成为东北各地抗日军民最为常用的叫法。1935年,田汉、聂耳合作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战歌,后来成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然而,很少有人去细究这里所说的“义勇军”,最初指的是哪一支部队了,它代表的,是白山黑水的关东人,也是全体中国人不屈的精神。

  入关后的黄显声将军,所部公安骑兵总队和一同撤退的保安队、义勇军被改编为骑兵第二师,黄任师长,参加了长城抗战,再次与日军交手。以后,为了替张学良将军控制五十三军万福麟部,又前往万部担任副军长兼一一九师师长。威震冀中的吕正操司令员,当时就是他的部下,也是他的好友。黄显声将军并协助张学良策划和实施了西安事变。

  1938年,黄到武汉活动争取释放张学良将军不果,经周恩来介绍,准备以中共特别党员的身份到延安组建新东北军,不幸被国民党方面扣押,从此开始了十年的拘禁生活。

  据推测,黄显声的被扣押,与东北军内部斗争也有很大关系。黄是张学良最为亲信的少壮派军官,长城抗战后,张学良深感老东北军将领各顾妻子,腐化老朽,已经不堪改造,因此大力提拔少壮派军官,黄显声就是其中的典型。然而,这种做法明显侵犯了占据高位的老牌将领的利益。张学良被扣以后,东北军上层并非都尽全力营救,而是在蒋介石的拉打之下分裂,自相残杀,可说与此有关。失去了张学良支持的黄显声,也成为这些老牌将领的眼中钉。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蒋才毫不犹豫地扣留了这位著名的抗日将领,他确信这不会影响他对于东北军的使用。(蒋介石深恨黄显声,因为从事后的情报得知,西安事变中,黄显声是张学良最主要的助手之一,而且态度强硬明朗。)

  在被扣押的十年时间里(最初还给会武术的将军戴着镣铐,怕他逃跑),黄显声从不屈服,坦然自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现在虽然坐牢,但并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只有在反复读一句诗时,将军常常痛哭失声。这句诗就是陆游的“报国欲死无战场”。

  写到此处,忽然想起了陆游的另一首诗: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有一种说法,讲东北军旧部和****方面(例如黄的秘书刘澜波)都曾努力争取让黄显声将军越狱,看守的特务也为将军人格所感,多同情于他。但营救为将军所拒绝。

  这是有一定真实性的说法,因为黄显声将军一直认为自己被抓是莫须有的罪名,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要堂堂正正地走出牢房(推测他期待和张学良将军一起获释,故有“为义气”的说法。)同时,将军也知道自己逃走将连累很多难友,因此一度拒绝了营救。但是,在1949年,看清国民党方面已经不可能给他公平的释放,将军实际上同意过接受外面的营救.只是,为了能够同时营救好友、张学良将军的副官李英毅,黄显声将军希望营救的时间推后,在重庆即将易手的时候进行,以便乘乱多救一些人。

  按照刘澜波的安排,当时,渣滓洞看守宋惠宽已经成为营救的内线。他答应在时机合适时,于半夜时候把黄显声将军和李英毅副官以及一切可以带出来的人带到白公馆后面的山坡上,由负责营救的夏在汶开着汽车在那里等着,把将军等人带走。刘澜波并叮嘱一旦出现有政治犯被杀,则不顾将军的反对,将他单人救走。

  但是,意料不到的是,保密局布置的对政治犯的大屠杀,第一个被杀的,就是黄显声将军。1949年11月27日,按照毛人凤的密令,黄显声将军被军统特务杨进兴执行秘密枪决,杀害于红岩步云桥,李英毅与将军同难。

  11-5黄显声将军牢房中的日历牌,永远停在1949年11月27日,在它的上方,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的图案。

  11-6黄显声将军遗体

  将军之死还有一点传奇的色彩。

  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曾经凭借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一名被控参加学运被捕的福建女大学生黄彤光。随着此后的接触,黄彤光爱上了这位气宇轩昂、儒雅不屈的将军。1944年出狱后,黄彤光一面全力寻找路线营救将军出狱,一面通过看守中的内线与将军鸿雁传书,甚至寻机相会。两人终于定下终身,将军答应只要能够出狱,愿与黄彤光结为连理。两人成为极其特殊的“狱中恋人”。

  在定情时,黄彤光交给将军一张红纸,请将军将来用它包结婚戒指来娶自己(因为将军是由同情他的看守带出来的,回去时不能带其他的东西)。

  闻知将军遇害,黄彤光和夏在汶等人,5天后到红岩山上含泪寻找将军的遗体。但尽管随行的解放军官兵帮助百般搜索,都没有找到。

  就在这时,突然,在一块新土中,露出一小片红纸,黄彤光一眼认出,这正是她给黄显声将军的那张包戒指用的红纸。黄彤光立刻跪了下来。

  将军的遗体,就在这片新土的下面。

  88岁的黄彤光女士,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用这样的词句描述将军的埋骨之地——“那片红纸在风中痛苦地摇着头,很鲜艳。”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5楼 发表于: 2009-08-25


毛泽东给江青的信[转帖]

 

毛泽东1966.07.08

江青:

六月廿九日的信收到。你还是照魏、陈二同志的意见在那里住一会儿为好。我本月有两次外宾接见,见后行止再告诉你。自从六月十五日离开武林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通。廿八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十天了。每天看材料,都是很有兴味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他们为自己的阶级本性所决定,非跳出来不可。我的朋友的讲话,中央催着要发,我准备同意发下去,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迫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在我一生还是第一次。叫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吧。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交以后,我亦往往如此。可是同志们往往不信。我是自信而又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yao,左“山”右“尧”][yao,左“山”右“尧”]者易折,[jiao,左“白”右“敫”][jiao,左“白”右“敫”]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我曾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读过这几句。人贵有自知之明。今年四月杭州会议,我表示了对于朋友们那样提法的不同意见。可是有什么用呢?他到北京五月会议上还是那样讲,报刊上更加讲得很凶,简直吹得神乎其神。这样,我就只好上梁山了。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了****的钟馗了。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我劝你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这个问题我同你讲过不知多少次,你还记得吧,四月在上海还讲过。以上写的,颇有点近乎黑话,有些反党分子,不正是这样说的吗?但他们是要整个打倒我们的党和我本人,我则只说对于我所起的作用,觉得有一些提法不妥当,这是我跟黑帮们的区别。此事现在不能公开,整个左派和广大群众都是那样说的,公开就泼了他们的冷水,帮助了右派,而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不可能全部)打倒右派,而且在七八年以后还要有一次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尔后还要有多次扫除,所以我的这些近乎黑话的话,现在不能公开,什么时候公开也说不定,因为左派和广大群众是不欢迎我这样说的。也许在我死后的一个什么时机,右派当权之时,由他们来公开吧。他们会利用我的这种讲法去企图永远高举黑旗的,但是这样一做,他们就要倒霉了。中国自从1911年皇帝被打倒以后,反动派当权总是不能长久的。最长的不过二十年(蒋介石),人民一造反,他也倒了。蒋介石利用了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又开了一个黄埔学校,收罗了一大批反动派,由此起家。他一反共,几乎整个地主资产阶级都拥护他,那时****又没有经验,所以他高兴地暂时地得势了。但这二十年中,他从来没有统一过,国共两党的战争,国民党和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争,中日战争,最后是四年大内战,他就滚到一群海岛上去了。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左派则一定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来,将右派打倒。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有些地区(例如北京市),根深蒂固,一朝覆亡。有些机关(例如北大、清华),盘根错节,顷刻瓦解。凡是右派越嚣张的地方,他们失败就越惨,左派就越起劲。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演习,左派、右派和动摇不定的中间派,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结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是这两句老话。

久不通信,一写就很长,下次再谈吧!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6楼 发表于: 2009-08-25


金正日将会选择[转帖]


 今年2月24日,由于朝鲜宣布将于今年4月4日至8日期间发射卫星,朝美日韩局势已经进入1953年停战以来最为紧张的时刻。虽然各方面还没有确定朝鲜最终发射的将会是导弹还是卫星,但是无论发射了什么,对于朝鲜这么一个小国家来说,都可能会对周边国家的领空领土或领海造成侵犯。因此,美国和日本宣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将会发射导弹进行拦截。

  3月9日,朝鲜宣布,任何试图拦截朝鲜卫星的举动都将被视为宣战,朝鲜将以最猛烈手段报复。我们还无法知道其报复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但是对于拥有数百枚导弹和不知道有没有核弹的朝鲜来说,美国在太平洋各军事基地都在其射程威胁范围内。

  回顾一下朝鲜半岛进入今年以来的局势。1月17日朝鲜宣布与韩国进入全面对抗状态,并针对美韩反应,更是在1月30日宣布单方面终止与韩国签订的各项停止对抗的协议,宣称朝鲜半岛已经处于战争边缘。美韩两国为此调兵遣将举行了规模空前的联合军事演习,加重了战争一触即发的气氛。

  各方态度都非常强硬,局面就僵持住了。

  对于朝鲜这样的独裁国家来说,一向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既然它宣称要发射卫星,现在要它终止发射计划,显然可能性不大。而对于美日韩这三个军事同盟国家来说,要灭了朝鲜,难度估计不会比灭了伊拉克大。

  如果战争爆发,是否意味着金家王朝在朝鲜独裁统治的终结呢?

  这是一种可能的猜测。

  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就已经把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几轮六方会谈使各方关系时好时坏。自从朝鲜进行了核试验,局面就一直在恶化。而朝鲜似乎不知进退,在韩国现任总统即位后,就不断地发出战争威胁,没把人家当一回事。朝鲜半岛这一仗看来是不可避免了,但是会不会在今年爆发呢?

  战争会不会爆发,不完全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关键在于朝鲜是否会在其卫星发射并遭到拦截之后,对美日韩进行"最猛烈的报复"。

  我们假设朝鲜这样做了,那么美国将会如何应对?

  我作几点揣摩:

  1、对于新上任就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奥巴马总统来说,需要一场必胜的战争来确立其威信;对于面临近150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美国来说,也同样需要一场战争来转嫁这种危机。

  也就是说,美国现在需要这么一场战争;

  2、选择战争,就意味着美国会在别的方面进行做一些准备。

  A、它会提前从伊拉克撤军,并把其部署在海湾地区的大部分军事力量调往朝鲜半岛;

  B、安抚好伊朗,使其不在朝鲜战争期间在中东地区捣乱;

  C、对俄罗斯妥协,放弃对车臣及格鲁吉亚的暗中支持,并把其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让出一部分给俄罗斯,同时,让日本放弃其北方四岛的领土要求,以此来换取俄罗斯对朝鲜战争保持中立态度;

  D、怂恿越南和菲律宾等宣称在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国家在该海域制造事端,甚至不惜在该海域主动对中国挑起战争。目前菲律宾对南沙群岛的领土要求态度突然强硬了起来,很难说没有美国在背后煽动和支持。如果这还不足以牵制中国,那么日本必将按照美国的部署,在钓鱼岛海域和中国交战,而中国国内局部地区的kongbu活动,会在美国的支持下明显增多。这样一来,中国将无暇顾及朝鲜的安危。

  只要美国愿意牺牲上述利益,并且做好上述部署,朝鲜就成了它砧板上的肉。

  局势如果发展到这一步,朝鲜会妥协吗?我认为不会。金正日的性格越来越像萨达姆。想当年萨达姆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依然拒绝联合国核查小组进入某些地方检查,如总统官邸,尽管他的官邸里也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萨达姆最终用生命维护了他的尊严,金正日有这勇气吗?

  当然,让美国作出上述牺牲,是困难的,换成我也不愿意。

  因此,美国目前最愿意选择的做法,就是在朝鲜战争爆发期间成功地对金正日实施"斩首行动",并且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消除其核威胁,迅速在平壤扶持起一个新的政府。别看朝鲜人民对金正日目前是一片效忠之声,重压下的饥民也许早就在暗中积蓄着一股反叛的力量,就看什么时候爆发了。

  在现代战争中,没有前方后方,因此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美国目前还没有把握做成上述这些事情,那么,4月4日至8日朝鲜卫星发射前后的紧张时刻,就是中国人敲美国佬竹杠的时候了。我们也许可以因此在中东地区获取多一些利益,南沙群岛海域风平浪静,日本人在钓鱼岛海域对我们做一些让步,海峡两岸更加歌舞升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总可以考虑亲自前往朝鲜观看那个著名的大型歌舞《阿里郎》。金正日再怎么嚣张,胡总的面子也还是会给一点的。

  由此,东亚地区还将有十年和平。

  否则,朝鲜危矣!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7楼 发表于: 2009-08-25


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游戏 [转帖]


  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游戏

  ■骆玉明

  英国的名人,哲学家罗素写过一本《权力论》。在他看来,在人的各种无限欲望中,权力欲是最强烈和最根本的欲望。因而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权力”是基本的概念,犹如在物理学中“能”是基本概念一样。而“只有认识到爱好权力是社会事务中重要活动的起因,才能正确地解释历史——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历史”。

  在

  《权力玩家》这本小书中,笔者无意对权力学说展开研究。不过,从罗素的理论中得出这样的看法大概不是离事实很远: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权力一样,令人感到最大的满足,引起人的最强烈的激情与兴奋。因为通过权力可以获取的利益是那么丰富:不仅它天然地标志着地位与荣誉,有力地保障了拥有者之意志自由的实现,并且,它也是掠取财富与异性的最为可靠的凭据。很多年前,我在《新民晚报》上写过一篇短文,指出把“霸王别姬”理解为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实在颇为滑稽:当自命不凡的项羽面临失败之际,他最大的担忧乃是自己心爱的女人将会被那个乡巴佬刘邦占有,成为胜利者不断细细品尝胜利的美味。所以他要问:“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教我拿你怎么办?即使现代的政治斗争,它的发动有着复杂的理由和辉煌的解说,但倘若没有权力分配所引起的无所不在的紧张,它也绝不可能展现为何等波澜壮阔、光怪陆离的情形。

  罗素还认为:人的权力欲普遍存在,只不过在有些人身上它是隐含的,表现为心甘情愿地追随一个领袖,并感到他的胜利就是他们自己的胜利;在领袖式人物的身上,则直接表现为要求支配他人等等。而如果说占有财富、享受物质的欲望可能会有止境,权力欲却是无厌的,无限的,“假如可能的话,人人都想成为上帝:少数人还不容易承认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相比于这种普遍而又无限的欲望,作为资源的权力,会显得多么珍贵和稀缺!

  权力如何形成,又以怎样的方式分配和转移?这真是“说来话长”。最简略而言,在不同人类群体之间,它是暴力征服的结果,而在同一集团内部,则要经过远为复杂的斗争。所以,至少就古代而言,权力几乎天然地与阴谋共生,并且天然地包含破坏道德的邪恶能量。古希腊神话在这方面有着象征意味浓厚的描写:众神之神宙斯的父亲克罗诺斯是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之后才夺得主神的地位,他与瑞亚结婚,因为担心自己将来也被儿子推翻,就把他和瑞亚生下的孩子一一吞下肚去。当瑞亚生下宙斯时,她决心保护这个小生命,遂用布裹住一块石头谎称这是新生的婴儿,克罗诺斯将石头一口吞下肚里,宙斯于是躲过一劫,后来靠妻子、智慧之神墨提斯的帮助,打败并杀死父亲,占取主神之位。但宙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最后想出一个彻底的办法:使用诡计欺骗墨提斯,把她吞下肚去,从此将世间最完美的诡计集于一身,就不再有人能够危害他。

  就像战争的需要动员了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力,围绕权力的阴谋是充满智慧的;如果不计算权力游戏所带来的破坏,这种阴谋真可以算是人类智慧所结出的最为瑰异的花朵。波谲云诡,人心唯危,有人闲庭信步,翻云覆雨,占尽先机,岂不令人惊心动魄!

  权力,甚至围绕权力的阴谋,简单地指为“罪恶”是没有意义的。人类需要组织社会、维持秩序、实现公共目标,离不开权力的运作。就拿最原始的“社会”现象作例子,猴群中必定有一头强有力的雄猴成为猴王,它在食物和异性两方面享有最高的优先权,并支配猴群的一切公共活动,但这对维护猴群的生存与繁衍,却是不可缺少。而人类起初的集体生活,恐怕不比猴子们高明多少。

  但人类终究又是一天天成长起来,对权力之利与害的认识也越来越看得明白。前几年美军管理下的监狱中发生严重的虐待事件,舆论为之哗然。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为此做了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在该校心理学大楼的地下室里修建了一个模拟监狱,学生自愿分成两组,分别充当看守和囚犯,以研究监狱看守和囚犯之间的行为。但原来定为两个星期的实验不得不在六天后就停止了,因为“看守”们很快就变成欺辱人的虐待狂,“囚犯”没有办法忍受下去。人性在权力的腐蚀下,竟是如此脆弱!

  英国赫赫有名的伦敦塔的旅游资料,读起来也饶有兴味。

  伦敦塔紧靠泰晤士河北岸,是一座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诺曼底式的城堡建筑群,内中既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监狱、教堂、刑场。历史上无数权力斗争、宫廷阴谋就在这里展开,许多失败的王公贵族在这里遭到囚禁,乃至被残杀,其中最为显贵者,有英王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幼子,爱德华之前的国王及堂兄与弟弟,亨利八世的两个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伦敦塔成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死狱”。

  参观结束处电子屏上有一道问题:在看完这些反叛者的悲惨遭遇后,你还会选择造反吗?选择“会”的占百分之九十——尽管只是游戏,但你还是能感觉到:在人心深处,权力的诱惑远大于死亡的威胁。

  所以,如何限制权力成为现代政治学的重大课题,罗素写《权力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在于此。而刚卸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宣称自己是“站在笼子里”对人民演讲,同样为了强调现代民主政治的成就。

  编写这样一本谈历史阴谋的书,要说特别深刻的用意也没有,一个简单的念头,是让读者借此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中国长期实行一种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导致围绕最高权力的斗争格外激烈。一部廿四史,每逢以暴力改朝换代,便有尸骨成山,那是不用说的了。但这毕竟不是频繁发生的事情。围绕权力分配的斗争,更多地发生于同一统治集团的上层。君臣相斫,父子相残,兄弟相戮,乃至夫妇相夺,可谓不绝于史。要说权力是对人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强烈的腐蚀剂,在这本小册子里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而由于专制政治是一种神秘的政治,在这种政治结构中围绕权力的斗争永远充满阴谋。觊觎更高权力的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善自掩饰,以求一逞,而占据上阶权位的人,则必须处心积虑,力求洞察一切。正是这种围绕权力的阴谋,造成了中国历史中常见的戏剧性和紧张感,造成许多政治人物的神经质。总之,说“大阴谋”并不是在说历史上的奇怪现象,它有很深的根柢。而另外一层兴趣,则是关注政治阴谋中智慧的运用。我们当然可以说,只要规以“正道”,所谓“阴谋”也有借鉴作用云云。但我却觉得未必需要这种漂亮的掩饰。道义的一面另作别论,权力游戏所要求的胆识、决断和高度智慧,本身就体现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力量,它有欣赏的价值。

  关于这本小书的写法,大略说来,主旨是既考虑到阅读上的趣味性,又考虑到史实方面的可靠性。因此从选择史料来说,在牵涉到相关历史事件的重大环节时,一般只用正史或比较严谨可信的史籍中的材料,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才采用野史笔记之类。书中有不少故事细节的描写,这类细节有的是见于史籍记载的,有的纯为虚构,而虚构的部分如果牵涉到历史事件的关节问题,也写得比较谨慎。总而言之,这部小书虽然故事性较强,却并不是按照历史演义的模式来写的。

  当然,任何一种历史叙事都与作者自身的思考有关,我也不否认书中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是较为个人化的。譬如在写太平天国的那一节中,我提出农民造反政权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就不具有不同于正统王朝的“质”,所以根本谈不上变质不变质的问题;这种政权如果能够按照历史所提供的既有模式成长,就会成为改朝换代的力量,否则只有中途崩溃。这一种看法当时似乎没有人提出过,后来有些论太平天国的著述观点或与之相近,却未见得会有许多人赞同。但只要我的那些想法、议论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就觉得很满足了。

  这书写在十多年以前,当时用的题目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阴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印行。现在读起来当然是不满意的,如能完全重写,相信面貌会有较多变化。但实在没有时间与精力作大的修改,倘有错失,希望读者给予指正。另外,我觉得原书还有一点好处,是现在不能做到的,就是当时写得非常快,动起笔来一天就是六七千字光景,基本上不修改,因此语气相当流畅。这对自己,也算保留一个纪念吧,如今是一天抄六七千字的东西也感到很累了。

   《权力玩家》,骆玉明著,复旦大学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8楼 发表于: 2009-08-26

丁默邨被赶出76号[转帖]


  
  作者:蔡德金 编 分类:历史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当李士群由港来沪,为日大使馆做情报时,原本是偷偷摸摸,唯恐人知,后来日本主子要他做行动,对此,一来他自知自己的三个字不足以号召;二来生怕露了头面,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拖来了丁默邨,做他的挡箭牌。反正只要有利可图,而又不用自己出头露面,所以他愿意让丁默邨去做前台经理,自己甘居幕后,做后台老板,李颇以为得计。

  谁知丁默邨一做了这个黑店经理,有了政治资本,竟以此勾上了汪精卫。这,不仅李士群未曾料到,即丁默邨也是意想不到的。可是对李士群来说,深悔棋子走错一着。过去以为只要图利,不必图名,现在不仅要图利,而且要名利双收。也就是说,过去只想搞几个钱,没想到现在还可以做官,做了官便能搞更多的钱。可是经理一职,丁默邨已在干了,大权业已旁落,又不能马上反悔,出尔反尔。再说,自己过去对汪精卫这个大汉奸,又不认识,即使大权在握,也搭不上线。所以汪精卫一到上海,李又托陈春圃转给汪一封万言长书,自我介绍丁默邨是个“摆子”,他是老板,丁只是他用的当手而已。同时,为了讨好汪精卫起见,一切都做在丁默邨的前头,以示愿为先驱。他觉得这还不够,还必须培养实力,以打击对方,把实权渐渐地转移到自己这方面来。曹子白、曹炳生父子的死,唐惠民的关禁,王天木的被押,以及张小通的死得尸骨无存,都是为了削弱丁的力量。

  李士群纵然做得这样起劲,可在汪精卫的眼睛里,这个伪特工总部主任,毕竟还是丁默邨,而不是李士群,以表现权力来看,他也只能承认丁,而不承认李士群,因此,在“还都”(1)之前,汪精卫为了要把伪警特工化,便以丁默邨为伪社会部长兼伪警政部长,李士群也只好像任伪特工总部副主任一样,去做伪警政部的次长,丁李之间的利害矛盾,因此便呈剑拔弩张的形势。由于实力的差距,丁默邨看

  (1)抗日战争中,因日本侵入,京沪等地沦陷,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汪精卫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权,美其名曰“还都”。

  看对方,掂掂自己,不得不软了下来,表示消极了。不仅把兼任的警政部长让给了周佛海(以示无论怎样不给李士群),甚至连社会部都不想干了,宁愿到一个无事可为的边疆委员会去。后来经周佛海调排,才回任社会部。这时李士群虽明知伪警政部长抢不过来,为了要最后把它抢到手,不能不使点“力量”出来,给大家看看,具体的表现,就是要把丁一脚踢出76号。于是这出“火并王伦”就打起点子,开场了。

  与敌人会面,自古宴无好宴,会无好会,鸿门宴、沙滩会,都是有名的历史教材,即是林冲的火并王伦,也是在宴会席上,不过这些都是有计划的。为什么要提到宴会?原因就是76号的这本戏也是在宴会中演出的。大概是1939年除夕的前几天。过去习惯,一过冬至,家家便忙着邀吃年夜饭,76号虽是一个特务机关,但有的是钱,于是也不能免俗办起年夜饭来了。因为76号里有三个机构,虽门户各立,毕竟头头之间,都是熟人,而且三个机构在名义上,都算是由丁默邨领导的。特工总部虽是那天的主人,其实客主之间,也分不出什么轻重来,反正大家在一起吃顿年夜饭而已。

  在入席之初,大家以“还都”在即,都有弹冠相庆之意。这个冠不弹犹可,一弹,就弹动了李士群的神经,不想自己由于一着之错,肉骨头给对方啃去了。虽把它打了下来,但由于对手的阴谋诡计,自己仍没捞到,变成敲碎狗食盆大家吃不成,自己还是一个偏房侧室的“次长”,不然也会当个“部长”了。而对手虽打掉了一个,可是还有一个,虽非双料货色,究竟还是显赫的“部长”头衔。因此嘴里虽然说不出,态度上掩饰不住。也许自己生怕有失风度,便满面怒容,拂袖而退,以示后半本好戏让别人来接下去。

  这个无言的斗争,在座的人,嘴巴不响,眼睛却没瞎,心里都在想,今天的年夜饭之外,还有一场堂会好看哩。

  李士群一走,李的搭档配角,76号警卫大队长吴世宝,就开腔唱起啷啷调来了,便说:“大家多用点,但勿要吃到别人头上去,也勿要吃得忘记种田人啊!”吴的话虽没指明谁是吃饭忘记种田人,可是关了76号的大门,这几天来,里面风风雨雨,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指的是谁。丁默邨是个老特务、是大头头,难道会听不懂?当然懂!但吴世宝平日是个向丁立正敬礼的家伙,以自己的身份来说,接了口反而抬高了吴世宝的身价,且看事情还要发展,不是一句话就算了的,唯一的办法只有置若罔闻,无介于怀,也一走了事,使吴世宝这场戏唱不下去。于是带着他一贯又哭又笑的这张痨病鬼的脸,干咳了几声,悄然离开大礼堂。

  丁默邨在76号里虽说是特工总部的主任,社会部的部长,和肃清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是三个单位的一个总头头,其实他在特工总部已是一只无脚蟹。除他之外,已没有一个属于他的小头目,可以替他摇旗呐喊,甚至也没有稍作声援的蟹脚。至于社会部,虽没有公开决裂,已是同床异梦,尤其这些分子都只会动嘴动笔,要他们来个全武行,哪里能行?最后剩了个肃清委员会,这个组织,自何天风被杀,王天木被押,已陷于瘫痪,只等断气,哪里还会有人在这鸿门宴上,来作项庄舞剑。所以,丁这时在76号虽仍拥有三个头衔,实际上是孤家寡人一个。丁也许有自知之明,因而悄然引退。不意丁虽下了场,横里却跳出一个丁默邨夹袋里的宝货,不捏手枪捏大烟枪的老枪茅子明出来,使得原想从下场门下去的吴世宝,重又转身回上台来,把这场戏又接唱下去。

  茅子明在丁默邨走出大厅后,就循着吴世宝的语气接着说:“吃饭要看各人本事,肚子大,可以多吃点,也就是说,有兼人之量,肚子小的,别说自己想吃吃不下,即使别人送给他面前,他也只好把它看看,这应怪自己肚子不争气。”吴世宝听了这几句话,就以为是针对自己,也是针对李士群的。不待茅子明继续谈下去,便跳了起来,嘴上骂骂咧咧地说:“在外头跑跑过,朋友总要光棍、落槛,侬(你)肚皮大,也勿能吃到别人头上去啊!我这句闲话算讲错了吗?侬(你)本事大,要多吃点,应该吃到外头去,这才落槛,这才是光棍。侬(你)以为侬(你)本事大,有牌头戤(gài),侬(你)戤的是支烟枪,还勿如你们穷爷腰里这支手枪哩!”说着,把腰里的一支可而脱掏了出来,向台面上砰地一碰,人也站了起来。全场气氛突然紧张到了顶点。佘爱珍看到了,马上赶过去先把吴世宝的那支可而脱按住,并以责备的口吻说,侬(你)发痴啊?发啥神经!这时一批人才敢于过来围住吴世宝,说好说歹。就在这当儿,茅子明也溜出了76号。

  这出火并王伦,纵然不是丁、李两个要角亲自直演到底,也没血溅“忠义堂”,但经此一场戏,丁默邨从此没再看过76号的一件公事,也没再过问一件事,总算还是硬挺在76号里,直至“还都”。住在华邨的社会部的人,如汪曼云、顾继武等,为了丁、李之间的这场火并,生怕变起一旦,殃及池鱼,所以住在那里,无异如坐针毡。至于茅子明那晚溜出76号后,又重折回76号,可能有好事者从中疏解开了。但丁默邨却给一脚踢出了76号。

  周佛海话说“还都”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十五日的晚上,我往佛海家中小坐,约十时左右,佛海醉醺醺地由外归来,神情方面显得有些激动,他劈头第一句话就说:“政府还都的日期确定了,是本月三十日,汪先生定十七日飞京,我也已定十八日启程,二十日举行中央政治会议,三十日政府成立。”说完了,莫名其妙地又摇摇头。我说:“那么与日方的交涉,一切已获得圆满解决?”佛海作了一个苦笑,他说:“我们与日本合作,好像男女在谈恋爱,我们东来一到他势力范围的上海,就好像女人已跟随男人进入了旅舍的卧室,男人正在其欲逐逐不能自制的时候……”他说到这里,伸出右手,把中指翘然一举,以表示所说“其欲逐逐”的含义。顿了一顿,他又继续说:“这时女人应该把握时机,提出爱情保证品的时候,而我们竟含羞带愧,半就半推地自动的宽衣解带了。罗繻既解,樊篱尽撤,这还有什么可说!”在满室女客们吃吃笑声中,他黯然地踱进了自己的卧室,我也悄悄地离开了那里。这一幕历史的悲剧,终于无可避免了!

  汪精卫、储民谊与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烟俊六(右2)观看南京市容。

  ——金雄白《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69楼 发表于: 2009-08-26


红军的秘密金库之谜[转帖]


  中华苏维埃有个国家银行,行长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1932年,中央政府认为随着红军的军事行动越来越多,在瑞金存放如此大量的财宝不安全,遂在位于石城地区的烂泥坑建立了秘密金库。这真是一大批财宝:从攻打县城和乡镇的战斗中缴获、没收的大量金条、金锭、银元、元宝、珠宝、金银首饰以及钻翠工艺品,国民党统治区发行的纸币,苏区铸造的银元,甚至还有在金店作坊里才能看见的金扣子、金发卡等装饰品。这些财宝被苏维埃政府雇来的一百多名民工搬运到陡峭的山上.

  所有的民工都不知道沉重的担子里装的是什么。财宝搬运完毕后,毛泽民和两个红军战士封闭了山洞。除了他们三个人和极少数苏区高级领导人之外,再也没人知道苏维埃国家银行的金库在什么地方。1934年,国民党军逐渐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带压缩,首先逼近的便是石城地区。毛泽民找到毛泽东,说他准备把金库搬到兴国附近去。毛泽东对毛泽民说:“还是分散给各部队保管吧。”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也许是:搬到哪里都不安全了。于是,毛泽民重新开启了金库,再次雇民工把财宝往山下搬。

  这些财宝在大规模军事转移前被分给了各军团,各军团又把部分金锭、金条、银元以及钞票一一分给了官兵。无法想象数万红军分到这些财宝时的情形,队伍中的欢愉和欣喜定是十分壮观。红军中绝大多数官兵从来没有手握沉甸甸银元的经历,他们小心地把这些令他们惊喜不已的东西揣在腰间,誓死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后来的长征途中,这些财宝竟对红军官兵的生死起到了重要作用:红军用它们向遇到的百姓购买食物和用品;而一旦他们受伤无法跟随部队行军被留下来时,这些东西可以让他们活下去。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70楼 发表于: 2009-08-26

1949年以来最大警匪枪战:曾要求坦克支援[转帖]


1979年7月14日,距辽宁省铁岭市区5公里的102国道旁,发生了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警匪枪战,惨烈的战斗使用了机枪、手榴弹,甚至要动用坦克增援。

经过一天的激烈枪战,一名女犯被擒,两名男歹徒被击毙,6名干警在战斗中牺牲,这就是“柴河沿战役”。亲历了那次枪战的现任铁岭市公安局副局长周晓民回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警匪大战。

歹徒从枪库倒出3支全自动步枪 辽阳市东京陵公社新城大队民兵军械员凌国梁与该大队电机厂工人、曾是部队校枪员的徐忠正及一名女社员王敏,因与大队干部发生矛盾,准备实施报复。三人从大队民兵连枪库内盗出全自动步枪3支,子弹1500发,并让村里司机穆春林开解放卡车拉他们去找大队干部行凶。穆胆小不去,被徐、凌两人开枪打死,穆的尸体连同600多发子弹和一支全自动步枪埋在苞米地中,三人开车逃往铁岭境内。

警方在装备上吃亏 铁岭地区公安局接到省公安厅这个通报的时间是1979年7月14日早上5点多钟,之后,铁岭地区公安局立即组织警力堵截,迅速成立5个追捕组,控制了车站和交通要道。

当时公安机关配备的都是杂牌枪,一些枪打出的子弹都不走直线,而犯罪分子却带有两支全自动步枪,800多发子弹,如果与犯罪分子交火,公安人员在装备上恐怕要吃亏。

逮住一名女歹徒 周晓民所在的小组立即乘车出发,在路过东大岭时,从看押犯人的人员处借了两支半自动步枪。汽车很快到达地运所村,村民们说,几个人沿着另一条路跑了。汽车向北追了三四公里后没有发现罪犯的踪影,考虑到他们不能跑得那么快,汽车原路返回。

在一个岔路口处看到有很多人站在那里,其中一个身穿蓝工作服的女人引起了周晓民的注意,当时只知道女罪犯叫王敏,两名男子的名字还没有查清。

在警方盘问时,该女子回答叫王敏。听到对方说叫王敏,公安人员认为十有八九就是罪犯,一下子把她铐住塞进车内。很快,王交代另两名犯罪分子在柴河沿村,公安人员立即分成三组包围柴河沿村。

歹徒向警方发动突袭 抓获王敏时,另外两名歹徒就藏在100米远的公路东侧的树丛中,警方的一举一动他们看得一清二楚,两人悄悄地端着全自动步枪窥视着公路上的情况。

两人突然站起,“哒哒哒……”全自动步枪扫射的声音非常刺耳,周晓民眼看着地区公安局政治处副政委徐金发和身后的两名民警在原地转了两圈后倒地。

听到枪声后,地区公安局信访接待员尚琦、警犬训练员李长华、管教员黄宝忠等人先后赶到,双方展开对射。歹徒使用的是制式长枪,警方使用的是拼凑的杂牌手枪,明显处于劣势。

又有三名公安人员牺牲 两名歹徒都是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枪法精准,歹徒的弹着点基本上和公路路面在一个水平线上,一抬头就有被击中头部的危险。当李长华扔出一颗手榴弹之后,歹徒的子弹也击中了他的头部,尚华还没有缓过神来,头部也中弹了。周晓民的五四式手枪里只有几发子弹,半自动步枪里还有1发子弹。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法警单忠兴带着爱人到沈阳看病,回来的途中遇到此事,他让爱人先回家。由于离事发地很远车辆就已禁止通行,他走了一段路摸了上来,他带的是一支“王八盒子”,打了一枪后就卡壳了,他转身看枪的时候,歹徒的子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省厅下令可击毙歹徒 歹徒占据着公路东侧的有利地形,并凭借着一辆停放在那里的手扶拖拉机做防御墙,时南时北,疯狂地对警方实施火力压制。时间已到中午,先后有6位战友倒下,侦查员苏玉成也受伤。

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经过上级领导同意,临时指挥部开始请示上级调动坦克增援。辽宁省公安厅下达最新指示:不允许罪犯出铁岭界;不允许再出现警察伤亡;可以击毙歹徒。

不久,守桥部队的官兵赶到了,几个人研究决定用机枪进行扫射的同时,投弹将歹徒炸死,机枪班班长说机枪已准备完毕,可是机枪只响了一声就停了下来,原来是卡壳了。接着,几名干警将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歹徒。

警方将两歹徒击毙 下午5时左右,枪声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民警们看到公路对面踉踉跄跄走过来一个人,身上别着两把手枪,警员们一眼认出就是那个歹徒,几个人一同扣动板机,歹徒中弹后跪到地上,此人正是凌国梁!

公安人员继续向歹徒隐蔽的树丛方向搜索,在树丛里发现了已经死亡的另一名歹徒徐忠正。

经过一天的战斗,中国公安史上最惨烈的一次警匪枪战终于以警方的胜利而告终。事后,有关方面授予六位牺牲干警“革命烈士”光荣称号,铁岭地区行政公署为烈士各追记一等功一次。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71楼 发表于: 2009-08-26

朝鮮的三个漂亮“女特务”[转帖]

 

  漂亮女特务金秀琳

  朝鲜战争时期,“金秀琳”这个名字是邪恶的代名词。战后,韩国政府每次发布黑名单、“邪恶轴心名录”,金秀琳都是惟一上榜的女性。她貌美如花,是上层社会有名的交际花,被认为是为朝鲜情报机构服务的“第一女间谍”。直到今天,韩国和美国都在重复一个故事:金秀琳勾引一个美官,窃取了重要军事情报给朝鲜,是挑起朝鲜战争的罪魁祸首。然而,随着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资料一一解密,人们发现,金秀琳并非间谍,她只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甚至是受害者。

  1950年7月下旬,朝鲜军队逼近汉城(今首尔),韩方下令处死交际花金秀琳,称她是“非常恶毒的国际间谍”。此后,金秀琳更加声名狼藉。美国《皇冠》杂志评价说,金秀琳是“背叛美国的韩国狐狸精”。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当时还在好莱坞打拼,他主持引进了一部电视剧,把金秀琳描述成亚洲版的玛塔·哈莉——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十大间谍之一。美国政治家德鲁·皮尔森甚至认为,金秀琳“挑起了朝鲜战争”。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金秀琳和她复杂的感情生活、“间谍生涯”被历史封存。近日,美国国家档案馆一份标注着“绝密”的文件被打开,金秀琳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份文件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金秀琳被控从美国一名上校那里取得了情报,通报给朝鲜军方,而事实是,这名美国上校本人都不知道这个情报,金秀琳根本没有情报可以泄露。

  ****来得太晚了,金秀琳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35岁。

    

  漂亮女特务金贤姬

   金贤姬,作为朝鲜劳动党的“工作员”的名字是“金玉花”、“金花玉”,1964年1月生于平壤,生就一副美人坯子。其父是朝鲜外交部官员,曾作为外交官携眷常驻古巴,妹妹贤玉和弟弟贤洙就出生在哈瓦那。金贤姬上小学时,就曾作为童星演过电影;中学时代,曾作为青少年代表向出席南北和谈的南方代表献过“金达莱”;曾就读于金日成综合大学(生物)和平壤外国语大学(日本语);1980年3月,被朝鲜劳动党“调查部”选中,远离家庭,在若干“特殊机构”里长年接受包括外国语能力在内的旨在培养一流“工作员”的各种训练,可以熟练使用日语和中文(包括广东话)。

   策动了1987年汉城奥运前夕的大韩航空的空难事件,原本想服毒自杀,却失败被捕。後来在南韩接受审问时,一直用标准的日本语与南韩沟通,并捏造了可怜的身世,企图掩盖她是北朝鲜人的身分。直到她在电视上看到南韩人的生活,并不如她在北朝鲜时的水深火热,得知她以前根本就是被时,终於突破她的心防,承认了一切。

  1990年3月27日,金贤姬被汉城地方法院判处死刑。后蒙卢泰愚总统“特赦”,于一年后被释放。后在安企部的保护下从事著述和讲演。其后来出版的题为《现在,作为女人》的手记,在韩日两国都成为畅销书,后又被拍成电影,据说仅版税一项就高达10 亿韩元。1997年12月,与当时曾参与她的调查工作的原安企部官员秘密结婚,现在韩国过着“普通主妇”的生活。

    

  漂亮女特务袁正华

     袁正华1974年出生,1989年—1992年间,她在朝鲜接受对韩间谍训练,因训练途中受伤而退役。之后,她因偷盗百货商店,在6年中辗转各地。1998年,袁正华在亲戚的帮助下了结了盗窃事件,并成为朝鲜保卫部的成员,然后被派往中国,在吉林等地经商。在1999年—2001年期间,袁正华先后参与了对100多名“脱北者”及韩国商人的绑架活动。2001年10月,袁正华接到“上级”潜入韩国的指令,遂伪装成朝鲜族与韩国男子崔某结婚,之后前往韩国定居,并获得韩国国籍。

  袁正华在进入韩国后又伪装成“脱北者”,并于2001年11月向韩国国家情报院自首。在这一身份的“掩护”下,袁正华往返于中国、韩国、朝鲜和日本,开展间谍活动。

  2002年10月—2006年12月,袁正华先后14次向朝鲜保卫部报告韩国国内情况并进一步接受指令。2003年,袁正华掌握了韩国对朝情报人员的活动细节,还收买了同韩国情报机关有联系的企业家。2004年,袁正华还接到暗杀对朝情报人员李某和金某等的指令,并以毒药和毒针进行事前准备工作。

  韩联社称,2006年,袁正华与“脱北者”团体的干部和军队情报人员接触,搞到了前朝鲜劳动党书记黄长烨等人的居所。黄长烨原是朝鲜劳动党书记和金日成综合大学校长,1997年在北京进入韩国领事馆要求政治庇护,后来逃亡到韩国。在此过程中,袁正华通过婚介公司接近管理军事机密和“脱北者”信息的陆军大尉黄某等三四名政训军官。韩联社报道称,袁正华以美色进行引诱,同黄某同居,从中获取军事机密。黄某于2007年9月得知袁正华是间谍后,非但没有举报,还帮她隐瞒事实,帮助袁正华销毁了向朝鲜保卫部报告的传真文件。2008年5月,黄某向袁正华提供了“脱北者”出身的军队安保讲师名单。

  韩国联合调查本部27日表示,根据《国家保安法》于2008年7月15日拘捕了袁正华。联合调查本部还逮捕并拘禁了指使袁正华从事间谍工作和转送情报至朝鲜的间谍金某(63岁)。据报道,金某是袁正华的养父,他与朝鲜保卫部间谍进行紧密接触,并向袁正华提供间谍活动所需的资金,同时操纵袁正华的间谍工作。

  朝鲜女间谍袁正华2008年10月在首尔被判入狱5年。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72楼 发表于: 2009-08-26


 鲁迅的平凡与伟大 [转帖]


说鲁迅伟大,是从他生前开始的。那时并没有任何党派和政治集团要谁说他伟大,而相当多的“主流媒体”也不敢把“伟大”和鲁迅联系在一起。但鲁迅的逝世,算是迫使当局开放了对于鲁迅的“文禁”。而在对鲁迅作出评判并没有什么危险的今天,人们通过阅读,通过思考,发现了真实的他。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着世俗的一切。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处无人能及。他像一座高峰,让我们只能仰望。
他的伟大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那样,代表着某一政党或其他社会团体,他认为自己“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斯诺评鲁迅)。他是他“那个时代的论争、冲突、渴望的最真实的代表”。“认为他与某个运动完全一致,把他指派为某一个角色或使他从属于某个方面,都是夸大历史上的抽象观念而牺牲了个人的天才”(〔美〕夏济安《黑暗的闸门》)。
鲁迅作为一种存在,在人为地被扭曲之后,改变了他的本来面目。陈独秀说,“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认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我对鲁迅之认识》)。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是始终如一的,这本只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对另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评价。但由于毛泽东的巨大影响和中国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后人对于鲁迅的认识就止于毛泽东的评价,而没有逸出这个评价之外的任何收获。这种普遍的肤浅和简单,在看似宣传和推崇鲁迅的同时,实际上扭曲和贬损了鲁迅。因为,在我看来,鲁迅是一个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之上的思想家,更不可能从某个阶级某一政党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鲁迅,他“保持着知识分子改革家那种合乎逻辑的独立判断,把锋芒直接引向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弊端”(斯诺语),因此,“他的存在比高尔基的存在更加纯洁”(〔日〕山本实彦语)。
这是鲁迅自身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决定的。他就是他自己,一个有独立而深刻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所以瞿秋白认为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他的精神营养来自于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的民族和优秀的思想者,而这种独立于一般人的精神营养方式又使他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表达方式。他当过北洋军阀政府的小官,如果不是偶然的变故,也完全有可能当国民党政府的小官。他与各界“社会名流”出入在十里洋场。他接触过****人,也接触过国民党人,两大党派中都有他的朋友,也都有他的敌人。他不属于也不见容于任何群体,他“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蒂克的革命家的诤友!”(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的深刻性在于,“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和未来”(郁达夫:《鲁迅的伟大》)。正因为如此,他既超越了政治团体的局限,也超越了时间的局限,而在他离开我们几十年后,依然对我们具有别样的魅力。
鲁迅以怀疑与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是因为这个世界值得和需要怀疑和批判。倘若可以重新选择,他还愿意生活在中国,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啊。但作为一个社会现实的怀疑者和批判者,他又恨不得“离此危邦”。他批判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他恨不得连同自己一起与生存的世界一同毁灭。他的爱是以恨的形式表达的。惟其如此,才深刻而独特。也惟其如此,他才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居住在“且介亭”里,即半租界的意思。他属于中国人吗?他所属的那个中国政府要通缉也要排挤他,使他“艰于呼吸”。他属于西方吗?他认为西方的民主宪政对中国来说只是一味新的毒药。他属于传统吗?他把传统批得一无是处。他属于未来吗?“地上本没有路”,他也不知何往。他钟情于古典吗?他劝青年人少读乃至不读中国书。他热爱外国文化吗?他虽然译著很多,真正做的学问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一个不可替代也不可简单评价的存在。
说他是思想家吗?他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甚至也没有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而只是“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说他是文学家吗?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成果并不很多,而他的文学翻译也并非上乘。
说他是革命家吗?在广州被杀人吓得“目瞪口呆”,一有风吹草动马上离家避难,对那些整天高唱“革命”的激进者泼了一次又一次冷水。
可他确实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在思想启蒙上的独特和深刻使今天的人们还常常忆起,常常引用他的文字。他也是伟大的革命家,他要否定既有的一切,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灯下漫笔》),“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二十四孝图》),所以要彻底打碎后建立“人国”。对他的“伟大”和“革命”如果作狭隘的理解,是几乎看不清楚的。这就是近三十年来研究者呼吁回到鲁迅、呼吁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主要原因。他翻译过一些苏联****人的著作,同情并帮助、亲近过****人,这不是他“伟大”和“革命”的主要理由。他的伟大主要在于,他把批判的目标对准了阻碍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一切丑恶与黑暗,“贪污、贿赂、高利贷、童工、自私自利、迷信‘孔教’、军阀对工农群众的剥削、新闻控制、对民众组织的摧残、对日本不抵抗以及现代中国显而易见的其他种种不良现象”(斯诺评鲁迅语)。他的杂文、他的小说、他毕生致力最多的工作就是这样一项工作:毫不屈服的社会批判!而这项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他的伟大。而简单地将他归类,恰恰是对这种伟大的减损。
由于多年的误读,扭曲了的鲁迅成了陈独秀所说的“神”。而“神”是没有人的世俗情绪的。鲁迅身上那些世俗的部分被掩盖,而“革命”的部分被夸大,一句话,就是把“人”的鲁迅扭曲到“神”的形态。他很清醒地说过,“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真正的战士”。鲁迅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战士”。
他做官是混日子,随便找个由头就不去上班,没按时发薪却要索薪。下班后逛逛书店和旧货市场,邀几个玩得来的人喝酒聊天。他教书不注意仪表,有违“师仪”。
他当作家,却在文坛少有真正的朋友。
蔡元培给他挂名做官不做事也可以领得大洋,他照收不误。介绍他当“特约撰述员”的肯定答复迟来了几天,他就对曾经帮过他的蔡先生出言不逊,在致朋友信中说“太史之类,不过傀儡,其实是不在话下的”,断言“该太史在中国无可为……”(《致章廷谦》)。
甚至作为爱人,他对许广平夫人也过于严厉。
我们所说的,都是鲁迅一生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不但不“可歌可泣”,甚至也有些违反人之常情。但,这就是真正的鲁迅。一切伟大都出于平凡。鲁迅也是如此。但正因为他的伟大,我们应当还原真实的鲁迅。鲁迅离开我们七十多年了,作为研究对象,他早已停止了自身的发展,但人们对鲁迅的认识却在不断变化。好在,这种变化在朝着更符合历史真实的方向前进。我认为,从平凡生活的角度认识鲁迅,把鲁迅当作平凡人来认识,是不影响鲁迅的伟大的。甚至还可以说,增添了对这个伟大人物认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鲁迅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他生前没有稳定的生存空间,死后却拥有一个恒定的位置: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他是最令人瞩目的一个星座!
他只活了五十六岁,但他的作品已经在近百年的历史里,拥有了许多作家不可能拥有的那么多读者。而且今天,我们还常常到他的著作里去寻找开启我们思想之门的钥匙。我们也敢于肯定,在未来的好多个世纪里,人们不会忘记他。
他只在中国和日本生活过,但他的文字却影响了全世界广大地区的人们。这个矮个子的浙江人,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巨人。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73楼 发表于: 2009-08-26


 蒋经国接班的“民主程序”  [转帖]


 1971年底,老谋深算的蒋介石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儿子蒋经国也已60岁了,接班的阻力已基本清除,于是决定将儿子接班之事提上议事日程。
  过了一段时间,蒋介石召见与蒋经国关系极好的总政战部副主任王升上将,告诉他说,这段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要求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还有千余名“国大代表”联名上书(实质上
是蒋介石策划的)。他还指示王升去找台湾省议会议长、台籍政客谢东闵,让谢正式写一封举荐信给党中央,使大家都感到蒋经国当“院长”是人心所向。王升立即找来一个笔杆子,以谢东闵的名义草拟了一封举荐信。王升将信带到谢东闵处,谢马上拿出省议会的公用信笺,让他的秘书抄了一遍,盖上自己的印章。

  蒋介石又将此信交给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张宝树,说这封信是谢东闵特地派人送到台北来的,嘱咐他在下次中央常委会上宣读。

  1972年5月26日,国民党举行中常委会议。会前半小时,蒋介石示意张宝树将谢东闵的举荐信递给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严家淦看。严知道蒋要儿子接班,就低声对蒋说:“总统,那我今天就辞去副总统和行政院长。”蒋见严把话挑明了,就说:“副总统就职才6天,不能辞,你只辞行政院长。”于是,中常会在会前搞了一个临时议程,讨论谢东闵的举荐信和严家淦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并提名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会上,张宝树宣读举荐信后,会上鸦雀无声,因事情来得突然,与会者不知如何应对。蒋介石见冷了场,便提议说:“赞同严副总统提议的,请站起来!”与会的中常委慑于蒋的权势,都站了起来。

  会后,蒋介石授意新闻媒体对蒋经国进行宣传,又做“立法委员”的工作。结果在立法院审议蒋经国的任命时,在408票中,蒋得了381票,顺利通过了任命。

  纵观蒋经国接班的过程,不难看出,尽管整个事情是蒋介石一手策划和掌控的,可从表面上看,却是充分发扬了民主,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完全符合干部选拔的程序和要求。

  看来,“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谁都可以用,可以顺应民心民意,也可以堵住别人的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用好了,让儿子接班这种地地道道的封建糟粕,都可以包装成进步的、民主的新东西。

(《杂文报》3.20 许家祥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274楼 发表于: 2009-08-26

中国最小的“右派” [转帖]

 

李可刚

2009,2(总第230期)四川出版集团主管《龙门阵》


反“右”运动初期,各单位号召大鸣大放,给党员提意见。当时,四川达县(现已改为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一家帽鞋生产合作社的职工冉某,给县城关镇的某领导提了意见,并请人画了一幅漫画。冉某因此被划为“右派”,不久跳大桥自杀身亡。至于漫画,最后查出是小学5年级学生、年仅12岁的张克锦所画。

当时,12岁的张克锦对于“大鸣大放”之类,完全不知道是咋回事。张并不认识这位镇领导,他的家人也与该领导没有任何瓜葛和恩怨。因他很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曾获得过少儿绘画大奖,有了一些名气,邻居冉某就请他帮忙画了一幅题为《一手遮天的×××》的漫画,讽刺该领导,这就闯了大祸。不过张克锦毕竟只是个12岁的孩子,“右派分子其名于他似不合适。有关领导经过认真研究,最后确定冠以“右童分子”之名。

张克锦这顶“右童分子”的帽子,一直戴至21年后的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之时才被摘了下来。当时,张克锦的《平反通知书》由有关方面送交到他原来读书的那所小学,即现今的达州市通川区第一小学。

当年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并没有都抓进监狱,但张克锦不知为何却被关了7年。那是1958年4月里的一天,张克锦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看见窗外有人向他招手。他一看,是街道居民委员会分管治保工作的一个阿姨,很熟的。老师看见了,就让张克锦到教室外面去。

在教室外面,阿姨对张克锦说:“你跟我一起到城关镇去一下。”

“我在上课,到那里去做啥子?”张克锦不解地问。

阿姨说:“领啥子奖嘛。”

“领吆麻雀的奖。”1958年春天,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除四害”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包括消灭麻雀在内的运动。人们在街送巷尾、田间地角各个地方,或拼命挥动竹竿,或使劲敲击脸盆,声嘶力竭地呐喊着四处追撵,让麻雀得不到片刻停歇而累得从空中掉落下来,毁灭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张克锦疑惑地对阿姨说:“那几天吆麻雀,我只是跟着大人们在山上东奔西跑地跑了一天,连一只麻雀也没有吆下来!”

阿姨有些生气地说:“娃娃家哪来那么多的话,叫你去你就跟着一起走嘛!”

张克锦只好闭上嘴巴埋着头跟阿姨来到城关镇。一到那里,便见礼堂里人山人海,还没有等张克锦回过神来,已经被人双手反剪着推到台上。一片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中,张克锦吓得大哭起来。

一个12岁的孩子,就这样被抓进了监狱!当时既没有向他出示逮捕证,也没有让他签字画押。正是在监狱之中,张克锦被戴上了“右童分子”的帽子。

张克锦平反落实政策后被安排了工作,退休前为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美术专业干部,活得还算不赖。那么小就被关了7年,出狱后又一直戴着帽子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折磨,历尽艰辛,棱角理应磨秃了吧?不!张克锦完全不是那种低头哈腰、谨小慎微、反应迟钝、一脸晦气之人。他长发披肩,打扮入时,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得多。他爱好广泛,徐绘画书法以外,尤喜读书集邮,也喜欢与京剧票友们相聚,拉琴吊嗓,自娱自乐。因为读书较多,常常喜欢评估论今。讲话时神采飞扬,口若悬河,乃至于手舞足蹈。他家的住房比较宽敞,还开设了少儿美术书法培训班,许多朋友都把孩子送到他这里来,利人也利己。

我是张克锦的老熟人。他对我说,当年被划为“右童分子”,全国“获此殊荣”的大概只有他一人。我说,真是委屈你了。他却说,已经过来了,也就无所谓了。历史只不过和我开了一个玩笑,给了我一个“吉尼斯”金牌!

叶永烈先生所著《反右派始末》一书中,曾说四川雅安的李天德是中国年龄最小的“右派”,时年19岁。但我在四川东北某地的一位朋友,划“右”时年仅17岁。跟划“右“时年仅12岁的张克锦比起来,他们只能退居其次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