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6805阅读
  • 2117回复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395楼 发表于: 2009-08-26


 是谁把出云舰打了个“透心凉” [转帖]


作者:萨苏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为中国人,对于“撞沉吉野”多半颇为熟悉。不过,这句口号和那可恶的吉野舰真正为人们耳熟能详,要到电影《甲午风云》播出以后。抗战中,有另一艘军舰让中国军人恨得咬牙切齿,那就是日本海军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击沉出云”的口号可不是出自电影。

在日本海军中,出云号装甲巡洋舰的经历可谓传奇,曾参加日俄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并担任过日本天皇的座舰。在对华战争中,停泊在上海外滩的出云舰被日军指定为驻华舰队旗舰,长期在黄浦江、长江活动,以其重炮掩护日军对中国军队的进攻。无论是从实战还是象征意义上说,中国军人把它恨之入骨一点都不奇怪。

然而,这艘出云舰却出了名的运气好。淞沪战役中,中国军队为了击沉出云可谓不遗余力,海陆空全线出动——空军,九大队谢莽等部轰炸出云,甚至出动了蒋介石的座机驾驶员衣复恩参加攻击;海军,电雷学校的史可法中队悄悄进入黄浦江发动雷击,其勇敢果决被日方历史专家濑名尧彦写入了自己的作品《扬子江上的战斗》;陆军,虽然缺乏能够得着的武器,也曾用山炮奇袭出云,希望侥幸成功(根据日军记载,出云还真挨过中国陆军这样的“三分线外投篮”,颇有死伤);甚至青红帮都曾帮助中国军队物色了一个“能潜水三天三夜”的水鬼,带着定时水雷爆破出云……

不幸,尽管使用了各种攻击手段,直到淞沪战役打完,出云舰还是长命百岁地活着,这艘老舰的运气让中国军人七窍生烟,几乎怀疑它练过金钟罩或是红灯照,要不怎么刀枪不入啊?

事实上,出云舰在这种猛烈的攻击下确曾多次被击伤,但是都能仗着结构坚固很快修复。该舰顽强的生命力可说是英国舰船设计和钢铁工业的骄傲——出云舰是1898年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这家公司也为中国建造过军舰,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巡洋舰,就是它的早期杰作。

然而,根据日本记载,在对华战争中,这艘运气极好的出云舰曾有一次遭到中国海岸炮兵的重创,不但被击穿了一个透明大窟窿,而且不得不撤回日本大修。

日本军事杂志《丸》2005年第3期(总第707期)登载了一篇追忆出云舰的文章,名为《雄壮,老舰出云桅顶军舰旗飘扬》,其中就对这一战有所描写。

根据日方描述,这次战斗并非发生在淞沪战役期间,而是淞沪战役结束一年多的事情。记述如下:

昭和14年(1939)一月,旗舰出云曾经为了配合对杭州湾周边地区进行扫荡,出动执行对岸炮击任务。

当时,出云舰长为原田清一大佐,出击时的僚舰是‘妙高’号重巡洋舰,还有一艘驱逐舰跟随。中国军队在山腹建筑有炮台,三舰使用200毫米、250毫米的主炮对中国军队的炮台进行炮击。敌方炮台同时开炮还击。压制炮战持续了几个小时,结果不幸的情况发生了,敌方一发重炮炮弹击中出云。炮弹从后甲板右舷,舰长升降口附近穿入舰体,这颗200毫米重炮炮弹的爆炸竟然贯穿到反方向的左舷,在左舷吃水线上一米处的装甲板炸开一个直径半米的大窟窿……

此战后,出云舰带着伤亡人员撤回上海,由停泊在黄浦江的朝日号修理舰进行紧急抢修。因受伤过重,被迫返回日本佐世保军港进行大修。

根据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看到此战的描写参考了海军十三年会的会刊《十三年樱》的内容。《十三年樱》中,除了出云舰长纪录为吉富説三大佐外,与此文基本一致。

从一舷直炸到另一舷,还炸出半米见方的大窟窿,只怕出云后半舰体内部都成了爆肚炒肝,难怪要回日本本土修理。看来,这一炮让出云舰负伤不轻,总算可以让在上海追炸出云三个月,却不见成果的官兵们出口恶气。

遗憾的是,日方文献上,并未记录这次战斗的具体地点(《十三年樱》中此文作者已经作古),而中文文献中,也没有炮台击伤出云舰的纪录。

如此,查找此战在中方的记载就颇为困难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排除法来推断战斗发生的地点。既然战斗发生在杭州湾,根据地图可以看到,淞沪战役结束后,杭州湾北岸从上海到钱塘江内河入口盐官已经全部被日军占领。因此,这次战斗只能发生在杭州湾南岸。

而另一个条件,也能有所帮助。那就是,这个抵抗日军的地点,必须具有200毫米以上的大型海岸炮。

在杭州湾,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乍浦、定海、镇海三处。其中,乍浦炮台的清代购进的克虏伯重炮保留至今(重炮使用寿命较长,甲午战争中清军在旅顺被俘的重炮,日军在台湾作为海岸炮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不过,乍浦在1937年11月23日即沦陷,此炮未能发挥作用。

定海的一次战斗,和此战时间上颇有相近之处。

根据定海县志记载,1939年2月5日中午,三艘日舰突然窜入定海港内,用小艇登岸未逞后,日寇就疯狂地用军舰炮击定海东岳宫一带,炮轰一直持续到翌日早晨。

这和出云舰的纪录时间相似,军舰数量也符合。然而,我不大认可此战发生在定海。盖定海位于舟山岛上,其震远炮台根据记载有过清代安装的210毫米大炮,可是此台早废。抗战中因我国没有制海权,对于孤悬海外的定海一旦开战无法加强,因此一直不是防御重点。定海沦陷前只有守军千余人,多数为地方杂兵,其炮台年久失修。这样的防御态势,很难想象可以与日军三艘大舰激战数小时之久。事实上,中方资料中对这次日军的袭击,也没有记录炮台曾经还击。

感觉上,这一战发生在镇海的可能性更大。

镇海是浙江海防重镇,1884年中法战争中,吴杰、薛福成等曾指挥炮台和南洋水师南瑞、南琛、开济各舰,在此处力战法军舰队,是我国海岸防御作战中少有的胜利之战。抗战前,此地设有镇海要塞区,是海防重点,1932年设海军镇海炮台总台于小港,有官佐106名,士兵1579名,分驻镇海要塞区各炮台间,隶属宁波防守司令部,下属弹药库、观测所、探照灯台、修械所等。并有镇海炮台掩护部队一个团。1934年抗日战争前夕,民国政府国防部请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拟订《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构筑永久工事。工事计划分二期完成。1936年抗战前夕,除原有宏远炮台外,另在青峙钳口门炮台山建新镇远1、2、3、 4台,为钢筋混凝土构筑,并配高射炮队。镇海炮台装备240毫米、210毫米大炮,每门储存炮弹200发。抗战开始后,曾以轮船沉塞航道,并通过海军布雷队进行水雷布设,可谓防护森严。

遗憾的是,镇海守军的作战记录中,缺乏与日舰报告相符的战斗,只有两次战斗有些相似。

一次是根据《镇远县志》纪录,1938年9月22日,日巡洋舰1艘炮舰数艘来犯,向炮台发炮百余发,炮台还击,击伤巡洋舰,击沉小艇数艘。

另一次是1940年7月17日,日军上海第三舰队所辖海军陆战队在镇海登陆,炮台守军顽强抵抗,击伤日舰一艘,后力战到凌晨逐渐不支,宏远炮台弹药库被毁,日军上陆攻占镇海县城。幸而驻防附近的一九四师陈德法部和从上虞赶来的十六师一部赶来增援,才将日军赶下海。此战共击毙日军三百余名,我阵亡六百余名,但终保镇海不失。

这两次战斗的时间和作战过程,与日方描述都有出入。

更大的可能是在一次中方没有记录战果的战斗中击伤了出云舰,因为从1937年9月到1941年4月镇海沦陷,日军战舰飞机屡次来犯,镇海炮台与敌交战纪录40余次,很多战斗无法核实战果。

看来,究竟谁是击伤了出云舰的英雄,依然是一个谜。这次战斗的详细情况,还有待于更多的史料的面世。而出云舰的最后下场则是于1945年7月24日在吴港被击中翻沉。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396楼 发表于: 2009-08-26


饿死蔡京[转帖]

李国文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载:

“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

这个蔡太师,就是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

我们在《水浒传》、在《金瓶梅》、在《大宋宣和遗事》这三部古典白话小说里,都读到了他。一般来讲,历史人物都在史籍中存在着,而他却进入口述文学的话本范畴,被说话人予以演义,说明这个人物值得关注。

这个曾经拥有天大的权力,曾经贪下天大的财产,曾经陪着那个混账帝王宋徽宗,将北宋王朝玩到亡国的,坏得不能再坏的败类,最后的下场,却是谁也无法想象得到,竟活活地被饿死了。这样的一个离奇情节,着实匪夷所思。与罗大经这则随笔所述及的,其侈糜豪富,其穷奢极欲,其享尽荣华富贵的一生,反差之强烈,对比之悬殊,令人咋舌。

这真让人不得不信世间确有“因果报应”这一说了。

如果厨娘所言为实,可想而知,太师府的厨房里,有缕葱丝者,那也必有剥蒜头者,择韭菜者,切生姜者的各色人等,是毫无疑问的了。连料理佐料这般粗活,都如此专业化分工,以此类推,红案白案,酒水小吃,锅碗瓢勺,油盐酱醋,更不知该有多少厨师、帮手、采买、杂工,在围着他的这张嘴转。即使当下一个五星级大饭店的餐饮部门,也未必细到连缕葱丝都专人负责。由此可见,这位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权奸,也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巨贪。在其当朝柄政,权倾天下,为非作恶,丧心病狂之际,那腐败堕落、淫奢糜烂的程度,到了何等地步。

一般来讲,害虫的出现,不奇怪,封建社会是一人说了算的官僚政权,是毫无监督的专制统治,从来就是滋生贪官污吏的土壤,而大的害虫出现,还得要有一个纵容、支持、包庇,给他们撑开保护伞的最高统治者。没有皇帝撑腰,这些权奸,不可能一手遮天,嚣张一世的。因此,只要提起蔡京,就得涉及赵佶。而说到昏君宋徽宗,短不了要牵扯到奸臣蔡太师。他俩像一根线拴的两只蚱蜢,难拆难分,谁也离不了谁。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元更化”时,他力挺保守派司马光废免役法,获重用。绍圣初,又力挺变法派章变行免役法,继续获重用。首鼠两端,投机倒把,是个被人不齿的机会主义分子。徽宗即位,因其名声太臭,被劾削位,居杭州。

适宦官童贯搜寻书画珍奇南下,蔡京变着法儿笼络这位内廷供奉,得以重新入相。从此,赵佶像吃了他的****一样,言出必从,计无不售。从此,无论蔡京如何打击异己,排斥忠良,窃弄权柄,恣为奸利,宋徽宗总是宠信有加,不以为疑。

所以,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掀起,宋徽宗虽然迫于情势,不得不降黜一下,外放一下,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地官复原职。从他登基的崇宁元年(1102年),任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起,到靖康元年(1126年)罢其官爵止,二十多年里,赵佶四次罢免了他,又四次起用了他。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赵佶还倚重这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直到自己退位。

任何一位领导人,轻信失察、用人不当的事,难免发生。看错了人,看走了眼,被假象蒙蔽,作错误决策,把处理品当优等货,把三类苗当好庄稼,把伪君子当正派人,把野心家当接班者,这都是可能的。但通常,可一可二不可三,宋徽宗甚至于四,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一个好皇帝,碰上一个不好的宰相,国家也许不会出问题;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一个好宰相,国家也许同样不会出问题;但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个不好的宰相,那这个国家就必出问题不可。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赵佶手里,也是亡在这个不好的宰相手里。

北方的金兵,铺天盖地而来,赵佶逊位了,当太上皇,让他儿子赵桓,也就是钦宗登基接位。弹劾蔡京的奏章,如雪片飞来。其中以孙觌的上疏,最为深刻全面:“自古书传所记,巨奸老恶,未有如京之甚者。太上皇屡因人言,灼见奸欺,凡四罢免,而近小人,相为唇齿,惟恐失去凭依,故营护壅蔽,既去复用,京益蹇然。自谓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凶焰益张,复出为恶。倡导边隙,挑拨兵端,连起大狱,报及睚眦。怨气充塞,上干阴阳,水旱连年,赤地千里,盗贼遍野,白骨如山,人心携贰,天下解体,敌人乘虚鼓行,如入无人之境。”(据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这份参奏的对象,与其说是蔡京,毋宁说是赵佶。

宋徽宗作为文人,诗词一流,绘画一流,连他的书法,所创造出来的“瘦金体”,也是一流。作为皇帝,却是末流,而且是末流中的末流。因为中国老百姓,不需要一个会画画、会写诗、会弹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个不给老百姓制造灾难的统治者。所以,民间文学对这位亡国之君,口碑从来不佳。

《水浒传》第二回,有一段介绍,说赵佶“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见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那时,赵佶还在他的潜邸里做端王,再混账,再败家,再不成器,也只是牵涉到他个人而已。何况他是王子,一个有着太多条件,足可以优哉游哉的花花公子,他为什么不享受,不快活?再说,宫廷中最为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可能成为帝位候选人的成员,千万不能表现出来那种不安于位、跃跃欲试的情绪,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赵佶潜心于文学艺术领域,多方涉猎,兴趣广泛,探索追求,学有所成,是他聪明的抉择。因此,他写诗、作画、学道、性放纵,浪漫得过头,风流得过分,我们没有理由苛责他的荒唐。

然而,赵佶十八岁那年,他的兄长哲宗驾崩,无子嗣。一顶御轿,将他抬进宫里,即帝位。这虽然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但是好还是坏,是走正路还是入邪道,是兢兢业业还是吊儿郎当,是正经八百还是荒淫无耻,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和大宋江山息息相关了。

事实证明,他只能当端王,不能当皇帝。他一坐在金銮殿上,凡中国昏庸之君的所有毛病,他都具备,凡中国英明之主的应有优点,他全没有。而且,昏君中最没救、最完蛋、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弊端,就是远君子,近小人,宠奸邪,用坏人,他当上皇帝以后,整个开封城,成为贪官污吏比赛着谁比谁更无耻、更堕落的罪恶渊薮。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过三百多个皇帝,好的极少,坏的极多。然而,老百姓不怕皇帝他一个人混账,即使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顶多增加一百个讨不到老婆的光棍而已。即使酒池肉林,作长夜之欢娱,耽安宴乐,极铺张之能事,对偌大一个国家来说,是绝对可以承受得了的。但是,最害怕的,是这个皇帝重用一群虎狼来管理国家,鱼肉百姓,那就比天灾还要恐怖。因为天灾的周期短,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也就过去了,而人祸的周期,有时是一辈子,必须等到那个灾难制造者去见上帝时才告终止,这可就太痛苦了。

这其中,最狼狈为奸的、最为虎作伥的、最推波助澜的、最兴风作浪的,就是徽宗一直倚为膀臂的股肱之臣蔡京。宋人著的《大宋宣和遗事》,虽为民间文本,但把北宋之亡的根本原因,说得一清二楚。

“这位官家,才俊过人,口赓诗韵,目数群羊,善画墨君竹,能挥薛稷书,能三教之书,晓九流之法。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蜀王;论爱色贪杯,仿佛如金陵陈后主。遇花朝月夜,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盖宝诸宫,起寿山艮岳。异花奇兽,怪石珍禽,充满其间;画栋雕梁,高楼邃阁,不可胜计。”

“役民夫千万汴梁直至苏杭,尾尾相含,人民劳苦,相枕而亡。加以岁岁灾蝗,年年饥馑,黄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树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飧者。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县;方腊一十三寇,放火杀人。天子全无忧问,与臣蔡京、童贯、杨戬、高俅、朱、王黼、梁师成、李彦等,取乐追欢,朝纲不理。”

民间谚语说:“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透出老百姓看透世象的睿智,一下子就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最起码的真理,形象地烘托出来。孔夫子对于小人的许多经典见解,如《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小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等,直至今天,也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从古至今,以今及古,凡正派人,光明磊落,“君子不党”,公道率真,方正坦荡。而小人在一起,必然要拉帮结派,“群居不义”,寡廉鲜耻,无恶不作。必然要抱圈子,拜把子,拉关系,搞宗派。《水浒》开头,高俅为巴结权贵,表演球技,那“气一似鳔胶粘在身上”,在场人物一见倾心,马上引为知己。凡坏人得志之时,也必是好人遭殃之日。金圣叹批书至此,掷笔一叹:“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小人想不发达也不行了,林冲想不被充军发配沧州,也是不可能的了。

世道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独木不成林,也许作不了大乱;两个小人,双木则成林,就有可能作奸犯科。而蔡京,加上童贯,加上高俅,再加上一群无耻宵小,“群小相聚”,那岂不天下大乱乎?

宋徽宗做皇帝,在政治上一塌糊涂,在经济上一塌糊涂,在军事上,抵抗外侮上,尤其一塌糊涂,在私生活的荒淫无耻上,最为一塌糊涂。

而所有这些一塌糊涂,无不与蔡京这个位列中枢的决策人物有关。这位混账帝王,对蔡京四起四落,信,疑,复信,复疑,到最后深信不疑,终于,金兵渡河,国破家亡,他和他的儿子,徽、钦二帝,成为俘虏,被押北上,关在黑龙江依兰,也就是那时的五国城,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北宋完了的同时,蔡京终于走到头了,老百姓等到了看他垮台失败的这一天。据《宋史》:“钦宗即位,徙(蔡京)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人民群众虽然没有看到他被明正典刑,深以为憾,但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以泄心头之恨,以报家国之仇,以吐多年之积怨,也以此杀一杀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威风,却是全国上下,异口同声的想法。

既然不能动他一指头,既然不能打他一巴掌,大家忽然悟到,有一条收拾他的绝妙主意,却是人人可以不用费力,不需张罗即能做到的,那就是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不卖给蔡京一粒粮、一滴油、一根菜,更甭说,一块烙饼、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了。没有发通知,没有贴布告,更没有下命令,发文件,街乡市井,城镇村社,驿站旅店,庄户人家,所有的中国人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齐心,让他活生生地饿死。

饥肠饿肚的蔡京,回想当年,那山珍海味,那珍肴奇馐,现在连一口家常便饭,也吃不着了。那时候,他爱吃一种腌制食品“黄雀酢”,堆满三大间厅堂,他转世投胎一千次,也吃不完,现在想闻闻那扑鼻香味,也不可能了。那时候,他想吃一个包子,得若干人为之忙前忙后,现在,即使那个缕葱丝的妇女碰上他,也绝不肯将缕下的废物——一堆烂葱皮,给这个两眼翻白的饿鬼。

中国人对于贪官污吏的憎恨,是绝对一致的,再也没有比这种饿死蔡京的死法,更让人民大众开心的了。

王明清《挥麈后录》:“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乃叹曰:‘京失人心,一至于此。’”《大宋宣和遗事》载:蔡京最后“至潭州,作词曰:‘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遂穷饿而死。”

这就是饿死蔡京的故事。

蔡京虽然饿死了,但不等于所有蔡京式的人物都饿死了,因此,这个陈旧的故事,或许能让有些人,读出一点震慑的新意来。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397楼 发表于: 2009-08-26


“莫能仰视”惟虞姬[转帖]

 

作者:杨闻宇 分类:历史 出版社:崇文书局

《史记》除本纪第九专写吕后之外,总体上所记的全是关乎男性的文字,对虞姬其人,是放在项羽的配角位置里稍带了几笔: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夜里,楚军被汉军包围数重。而数重之外又到处是楚地民歌之音,楚地显然是已经被汉军全数占领了。项羽自忖气数将尽,无法入眠,起坐帐中饮酒浇愁。面对总是形影不离的美人虞姬,酒酣耳热的项羽本来认不得几个字,这时也开始冲动,激昂地吟诗悲嘘,接连叹息,虞姬一边为他斟酒,一边也吟诗应和。过了会儿,一贯勇猛强悍的项羽悲恸之极,突然间泣哭起来,热泪滚滚,帐里的将士受到感染,突然间也哭成一片,没有谁个能抬起头来看一眼自己的主帅项羽……为项王连续斟酒的虞姬流泪了吗?司马迁在这里未着一字,看这景况,整个军帐里就这个女人还没有泣哭流泪(女儿有泪不轻弹,是为女神)。她见项羽悲歌慷慨中用烈酒也将愁闷浇不下去,就主动地提出她要唱歌舞剑,用婉转的舞姿和美妙的歌喉为项王解闷、消愁。在一片无法抑制的泣哭声中,虞姬舞至最高潮、唱到最热烈之际,突然将舞成一团烂银的利剑往自己白嫩的脖子上一抹,鲜血喷溅,一下跌倒在地,倒地之后,眸子里还满含着笑意……当时的情景只能是这样。

《楚汉春秋》里记载虞姬当时所和之诗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前两句是废话,后二句倘真是这样,她很可能来不及自刎,手中剑就被边上的人夺下来了。当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场之人心里全都明白;虞姬舞剑,意在自裁,在场之人谁也料想不到——想不到一个美丽女子会这等勇烈。

项王悲伤流泪,是为自己被注定了的败局而下泪;虞姬的自裁,从项羽的《垓下歌》来看,是在项羽“被迫”之下所酿成的结果。“我空有扛鼎拔山的盖世气魄,形势却极为不利;乌骓马这般时候还不愿离开我,它不离开我可不好办啊(因为有你在,我怎能轻装上阵)。虞姬虞姬,我的心肝宝贝,你看这如何是好啊!”聪慧过人的虞姬,她能听不懂泪下如雨的项羽在进退两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吗?她的展袖自刎,既是主动自觉的,也是处于窘境里的项羽在绝望中所促成的。项羽应该知道,他只要吟出这28个字,虞姬就会明白自己应当怎么办。拗断了担当与牵挂,能强化独来独往的洒脱;斩绝了温柔与缱绻,会教义无返顾的决绝白热化。“善解人意”一词,在东方语词库中是专门用于女性的,是要她们善于体会男人心里萌生的最细微的意念。

项羽最后吟出28个字时,他的身边最后也仅剩下28骑。战场交锋中的溃败如山倒或勇烈如霹雳,往往是由微妙的、意想不到的“细节”促成的。虞姬刎后,项羽与最后28骑是不再下泪,个个喋血,全数英勇地战死,分明是在这样刚烈的女性面前,男儿汉们别无选择,应当如此,也只能如此。因为血色中的虞姬为泪眼矇眬的男儿们指定了男子汉的最高位置与最终归宿。

胜败为人生常事,失败的男儿们一层层的,有几人宁死不肯过江东而如项羽呢?美女被视为尤物,每一场战争之后都会形成这等“战利品”,又有几个在应当作出最后抉择时视死如归如虞姬呢?项羽挺首兮,天下丈夫尽堪羞;虞姬喋血矣,众多美女难抬头。尽管司马迁对虞姬惜墨如金,后世仍视虞姬为最本色的美女。历史在向前推进,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董小宛的“拼将一命酬知己,追伍逐波作鬼雄”;秋瑾的“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在生命的极终追求上,仿佛都在身不由己地步着虞姬的后尘。美丽的女人稍纵即逝,爱与美的交融却留下了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正以此为养分而成长,前行。

西方战争舞台上也有过这样那样的爱情纠葛,像项羽、虞姬这样决绝、忠贞、惨烈的生离死别之举,似犹未见。

英雄、美女这面在风云中招展的大旗,或许,就是这样最先在东方土地上升起来的。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398楼 发表于: 2009-08-26


“文革”初,发生在北大的一场闹剧[转帖]


1966年夏,正在北大念书的我,迎来了“文化大革命”。

6月18日,北大搭起了“斗鬼台”和“斩妖台”,游斗所谓的“黑帮分子”和“学术权威”,将厕所的纸篓扣在他们头上,往他们脸上涂墨,甚至拳脚相加。

“6·18事件”后,我参加了由31位干部子女组成的讨论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这里是“延安”(****的天下)不是“西安”(国统区),不应当使用暴力。

7月26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全体“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员来参加北大的万人大会。由于听说领导小组不支持北大工作组,我们几个女同学悻悻地躲开,不参加大会。正呆着,一位女同学骑车从会场赶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江青说有不同意见,希望也上来阐述,她特意让人找我们去发言。

我们顿时精神焕发,以为江青是站在我们一边的,呼啦一下都跑进东操场。我十分兴奋,走上台去,慷慨激昂地演讲起来。发言结束前,我郑重地念出我所代表的31个人的名字。其中有毛泽东的儿媳张少华(即邵华,毛岸青妻子,当时在北大中文系学习)和她的妹妹张少林。

我刚走下台,只见江青腾地站起来,全场鸦雀无声,千万双眼睛看着她。由于激动或是愤怒,她的面貌有些扭曲,声音都嘶哑得变了调:“同志们,同志们!红卫兵小将们!刚才那个李扬扬,把‘工作组’当成救世主,我们需要救世主吗?”

她这一问,聪明者立马心领神会,当即回应:“不需要!”“踢开工作组,自己闹革命!”“打倒工作组!”

接下来,陈伯达表态,强调“6·18事件”是革命事件,并附和着说了一些大致相同的话。

轮到康生表态,他居然提到我:“刚才有个叫李扬扬的同学讲了话,我很注意,好像我们北大离开了张承先(北大工作组组长)就不能革命了,好像张承先是个诸葛亮,你们都是阿斗。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接下来,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

江青把康生推到一边,带着哭腔把自己家里的事抖搂出来:“现在,阶级斗争都搞到我们家里来了。张少华,我们家根本就没有这个儿媳妇,我们不承认这个儿媳妇!张文秋(张少华的母亲)是个叛徒……我本来没有心脏病,现在心脏也不好,我也要控诉!”

这时,就听见下面有人喊:“把张少华揪出来示众!”

一个小姑娘跳上台来,穿着军装、腰间系皮带,自称是北大附中的红卫兵,她针对我的观点,噼里啪啦地作了一番批判,说完,取下皮带,当场抽打北大工作组组长张承先和彭珮云。近在咫尺的江青、陈伯达、康生,视而不见。

第二天,大字报铺满了北大校园。 摘自《周末》李扬扬/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399楼 发表于: 2009-08-26


看金正日是怎样对朝鲜“数字化管理”的[转帖]


  数字最简单,是人类最容易学习、接受、掌握的知识。数字最客观,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数字会说话,能消除语言障碍,连哑巴都能沟通。数字最有力,从平民百姓到官员们,再挑剔的被管理者在有力的数据面前也能老老实实不乱说乱动。不是有人大似推销“数字化管理”吗 ,但为何不去朝鲜取经。秦全耀认为,金正日才是“数字化管理”的“天下第一人”。

  2月16日是金正日的生日,也是朝鲜最大的节日。每年2月16至17日均放假两天,所以朝鲜人对“2.16”十分亲切。

 

  在朝鲜“2.16”不但喜庆,还是一种忠诚的象征。金正日为了培植亲信,常常在奔驰或宝马车上挂出带有“216”的车号作为礼物送给最靠谱的嫡系。没有这个号码就不能随意进入金正日的住处。挂上216号车牌的奔驰车意味着车的主人是金正日的心腹和朝鲜最高层。而且,金正日一家的专用飞机名字也是“216号”。216号机内有宽阔的休息室和几个个人房间。平壤机场的一般隧道后边有216号专用隧道。

  每逢2月16日,正日峰就出现异常神秘现象?“正日峰”是所谓金正日出生地的白头山密营木屋后边的山峰。朝鲜当局宣传说,“正日峰”和“木屋”(海拔)相差216米,正日峰海拔216.42米。42厘米指的是金正日出生的1942 年。此后,在巨大的岩石上刻上了硕大的“正日峰”字样,并把它粘贴到山峰上。朝鲜介绍说岩石的重量为“216吨”。

  此外,还有传说金正日的50周岁生日那天“216只燕子从正日峰一起飞上了蓝天。其情形非常壮观。”每逢金正日生日,还进行围绕正日峰的各种神秘现象的宣传。朝鲜还宣称对白头山天池和周围的测量调查结果发现20米以上的山峰有“216”个。

  跟“216” 有关的代表性建筑是锦绣山纪念宫殿广场。锦绣山纪念宫殿在金日成生前被命名为锦绣山议事堂或主席宫,用作金日成的办公室及居所。纪念宫殿前有比金日成广场大两倍的大型广场,宽415米,长216米。4月15日是金日成的生日。此外,平壤的劳动党纪念碑的主体是用216个石头建造的圆形建筑。直径为42米。组合起来就是金正日出生的日子。

  俯视平安南道延丰湖的铁石峰山脚有著名的松岩洞(平安南道介川市西南洞)旅游胜地。松岩洞在60年代中期被发现,2004年开发成旅游胜地,岩洞的观光线路总长为2160米。

  1999年7月6日,朝鲜劳动新闻发表题为“伟人传说666”的社论说“6的三次方是216,也就是能得出金正日的生日数字2月16日,朝鲜是朝鲜半岛上建立的第6个国体。”

  1998年7月,选举最高人民会议第十届大议员时,金正日在第666号选区被选为大议员。但666又是基督教圣经(约翰启示录)中出现的魔鬼数字。

  此外,朝鲜还主张216中的21指的是21世纪,6意味着“朝鲜民族建立的第六个国家,社会主义路线”,所以“意味着金正日领导者是引领21世纪统一朝鲜的太阳”。

  2003 年第11届最高人民会议大议员选举中,金正日在649选区被选为大议员。朝鲜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说649是“不能忽视的数字”,“6、4、9相乘是 216,9和4相乘36在加6是42。” 金正日曾发表致全国选民的公开信,对全国人民和全体人民军军人的厚爱表示感谢,并称自己将为了人民和子孙万代的幸福献身工作以作报答。由于候选人只能在一个选区进行登记,所以他决定在第649号选区参加选举。

  普通人都不会想到,649号选区,这个看似平凡的号码却深藏着极大的奥妙。朝鲜内阁机关报《民主朝鲜》上的一篇文章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文章中称“649,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数字。6乘4再乘9,结果是216。而反过来,9乘4再加上6,就等于42。这个结果蕴涵着深远的意义。如果把42和216 放在一起,恰好是我们敬爱的将军(金正日)作为主体革命的继承人,从白头山密营中犹如太阳横空出世的1942年2月16日。不只如此。6减去4,再加上 9,等于11,这表示将在新世纪举行的第十一届最高人民会议代表选举。6加4加9等于19,这是一个任何数字都无法分割的数字。”

  朝鲜人民军军官张长海说:“敬爱的最高司令官金正日同志推选为第11届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候选人,正是因为有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白头山2月,我们才能实现今天的幸福和光荣,因此649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数字让我深受感动。649,这个数字还象征着我们的军队和人民以白头山的天出名将,敬爱的将军为中心,团结一心,浑然一体,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打败的,因此这个神秘的一致将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传说,在这片土地上代代流传。”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0楼 发表于: 2009-08-26

中国古代"伟哥":“五石散” [转帖]  


  “五石散”使人性情暴躁口发狂言,并有催情和治疗性病的功效。


  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追崇的典范。在很多人看来,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鲁迅在其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不但谈到了魏晋风度和何晏等人物,同时亦多处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导服用的药物“五石散”。

  实际上,我们在谈论魏晋风度时,必定会说到这个“五石散”,因为两者几乎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风气自被何晏倡导并开始流行后,由魏晋至唐,名士们趋之若鹜,历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间断,且颇有发展,仅在《隋书·经籍志》中就著录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这个与魏晋风度一样,在中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认为是由东汉的张仲景(150?——219)发明的。因为最早注明“宜冷食”将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伤寒杂病论》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诸病源候论》里引晋名医皇甫谧语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

  张仲景合此药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来治疗伤寒(这个伤寒指的是感冒伤风一类的病,也就是古人说的风邪入侵,而不是指现代的伤寒症——typhoid)。那么这个“五石散”或者说“寒食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不妨先从名字上说起。称它“五石散”,是因为它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而之所以又被称为“寒食散”,乃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而得名。

  不过因为“五石散”的药性非但猛烈而且复杂,所以仅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旧的宽衣等各种举动来散发、适应药性,即所谓的“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只有一样是要例外的,那就是饮酒要“温”。此类举动称之为“散发”和“行散”等。只不过倘若药性散发不出来,又必须再服其他药来引发,药性如显现则称之为“石发”。

  组成“五石散”的那些石药,从西汉名医淳于意的《诊籍》来看,最早从扁鹊开始就已经被用来治病了:“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而淳于意引的古《论》中还有“中热不溲,不可服五石”一说;在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屈原《楚辞》里亦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的句子,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服用石药,并一直延续到了汉朝。

  记载秦汉医学成就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虽然在唐代初年就已失传,但在后人的辑本中,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在秦汉时期是把丹砂、石钟乳、石胆、曾青、禹余粮、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等18种石药,全都列于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药中的,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更有记载云:“冶云母以麦籍为丸如酸枣大”,服后“令人寿不老”等等,可见石药在当时地位是相当高的。

  等到了正始名士何晏的手上,他因体弱,乃自合药剂,由于“寒食散”药性猛烈,在汉时服用者尚不多,所以他在改进了前人的方子后方始服用(估计是加了配药或者调节剂量,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后自觉良好,因而大力提倡,终成累世之风(1)。

  同时由于这个药的材料很贵,所以到后来服用此药竟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甚至有假装“石发”来表示自己富贵身份者,《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侯白《启颜录》载:“后魏孝文帝时,诸王及贵臣多服石药,皆称石发。乃有热者,非富贵者,亦云服石发热,时人多嫌其诈作富贵体。有一人于市门前卧,宛转称热,要人竞看,同伴怪之,报曰:‘我石发。’同伴人曰:‘君何时服石,今得石发?’曰:‘我昨市米中有石,食之今发。’众人大笑。自后少有人称患石发者。”

  魏晋名士们最被人追崇仪态和风度,便是他们宽袍大袖之飘逸风姿和惊世骇俗的跳脱举动,而在我看来,这些实是与服药有着莫大关系。

  首先,服食“五石散”之最直接后果,乃是形态举止大异常人,此盖因药力之故也。凡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五石,皆为燥温之物,服食以后五内如焚,亟需以行走发汗来驱发药性,因而魏晋文献和此后的记载以及文学作品中多有“行散”、“行药”一说。

  比较著名的就有《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几则,其中一个是王恭的事迹: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 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而另一则是正好碰上了行散的上司,因此靠一句话救了全家一命的:“谢(重)景重女适王孝伯儿,二门公甚相爱美。谢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太傅已构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谢,还取作咨议,外示絷维,而实以乖间之。及孝伯败后,太傅绕东府城行散,僚属悉在南门,要望候拜。时谓谢曰:‘王宁异谋,云是卿为其计。’谢曾无惧色,敛笏对曰:‘乐彦辅有言:岂以五男易一女?’太傅善其对,因举酒劝之曰:‘故自佳,故自佳。’”

  后世这类记载和描写也不在少数,如鲍照的诗作《行药至城桥东》,元稹的“行药步墙阴”和常建诗“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等等,均为此类举动的直接写照。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类似吃摇头丸一样的时尚后,魏晋名流们便纷纷服用以示身份,并在其后出门行走,只是此等举动大多实是一种不得已之行为,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逍遥,因为他们必须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

  因此梁实秋先生曾经小小地幽了他们一默:“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越路。”

  另外还有诸如暴躁而口发狂言,桀骜无礼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诞举动,也大都有着这个原因。五石散中含有硫化物等毒性成分在内,食后极易性格暴躁。

  鲁迅因此说:“晋名人皇甫谧作一书曰《高士传》,我们以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说吃散之苦。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药性不可。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唐代名士、肃宗李亨的布衣之交李泌,也是因“服铒过当,暴成狂躁之疾,以至弃代”。由此可见,魏晋名士们或暴躁或口发狂言的狂傲风范,是与服药有一定关系的,并非全都纯出自然。

  由于在服药之后除行散以外,尚要饮以温酒来借酒力发散药性,于是魏晋名士大多好酒,这个事情大家实在太熟悉,举不胜举,所以就不多说了。

  但喝酒还曾经喝出这样的事情,据《世说新语》载:桓(玄)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荻渚,王(忱)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 ”两汉魏晋时,当面言及对方长辈的名讳是非常犯忌而且无礼的事情。桓玄也曾手握重兵雄镇一方,此刻虽然失势,但也不可轻侮。那王忱估计吃了药再喝了酒以后,便假装神志有点不大清醒,当面屡犯桓温名讳,但是也因他服石之故,桓玄此刻就可以不以为仵,反为对方开解,这样自己不会丢面子,还阻止了他继续攻击自己。

  这从另一面说明,在当时那些服药以后所做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极其无礼的举动,通常是会被人谅解,甚至被推许为名士风范的。

  另外,为后世津津乐道所推崇的魏晋风度中“扪虱而谈”之从容风范,系典出王猛(2),然王猛是不是服药因史无记载,是以我们不得而知。但在魏晋时期,虱子这个讨厌的东西,倒确确实实是经常和名士们联系在一起。《世说新语》一则记曰: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竹林名士嵇康亦颇服药,在其名篇也可以说是导致他身死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道:“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又有“心不耐烦”云云,其中的“心不耐烦” 或为托词,但是也不能排除是服药后导致脾气暴躁的后遗症。

  如果联系历代医书记载中服五石散后的症状,因人的皮肤不但燥热,而且异常敏感,所以在石发时要穿薄而宽大、未浆洗的软旧衣,不能穿厚实或者未脱浆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热和衣服摩擦皮肤导致不适。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对嵇康而言,要他穿着浆洗干净并且严实的朝服,去揖拜上官,实几与酷刑无异,故不堪也。

  后来的桓温也有这个毛病:“桓车骑不好着新衣,浴后,妇故送新衣与。车骑大怒,摧使持去”(3)。不过这衣服若是时常不洗,软固然是软了,但是只怕虱子也因此便在身上繁荣起来。所以当时的名士也就和虱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名士由服药导致的不卫生习惯而引发之寄生虫祸害,居然可以成为后世美谈和追崇的风范,此亦恐是他们所始料不及哉?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所谓魏晋风度那宽袍大袖的飘逸风姿,只怕一多半也是与这个有关系的。乃因穿厚衣和窄衣,对于服药者几乎是不堪忍受的,外加药性之燥热,即使是赤身裸体也未必解热,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就经常脱衣裸体在屋中,晋名士兼名医皇甫谧语:“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皇甫谧服食不当,七年下来还要在冬天袒身吃冰来压制,更有 “……或暴发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王良夫,痈疮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溃烂;蜀郡赵公烈,中表六散,悉寒石散之所为也”(4),其药性之猛及燥热难耐的程度可见一斑。

  只倘若照此说来,魏晋名士大袖飘飘的俊逸风度,似乎便不是那样的只有唯美和洒脱了,其中还颇有行散发药的成分在内,这一想于是不免叫人有些遗憾。

  然此药的药性如此危险及剧烈,那服食五石散的首倡者何晏,他又何以要服用此药呢?

  何晏此人除了是魏晋玄学宗师之一,开正始风气之先之外,本身还是个美男子并且好色。《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硃衣自拭,色转皎然”,后人因以“面如傅粉”来形容男子美貌。《三国志》则曰:“(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然后又云“(何)晏尚(公)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皇甫谧亦言其 “耽声好色”,这个何晏在娶了公主后还敢四处渔色,色胆不可谓不小,好色之心不可谓之不盛。

  因此此人既是美男子又好色的这个事情,应该是确凿无疑的。而他好色的直接后果,自然便是体虚了,是以皇甫谧才直说他因好色之故才服食“五石散”。综上所述,他服药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不过也可以说其实就是一个原因,即他因沉耽于声色之中,导致身体虚弱,因此服用五石散。也就是皇甫谧所说的:“……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而在服用以后,由于自觉“心加开朗,体力转强”,效果显著,所以大肆倡导,于是“京师翕然,侍以相授”,并且大规模流行起来,终成魏晋名流的一种时尚和象征。而何晏自己也曾说过:“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从这里我们一样可以发现他服药确实不仅仅为了治病,还兼要追求其他诸如“神明开朗”一类的效果。

  那么这个“五石散”到底有多少,并且都是些什么效果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主要构成成分——五石的药性再说。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中药数据》:石钟乳:Stakactite功效: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主治:治虚劳喘咳,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等。白石英:Quartz功效: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阳痿,惊悸善忘,小便不利等。石硫磺:Sulphur功效:壮阳,杀虫。主治:内服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赤石脂:Halloysit功效:涩肠,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生肌。主治:治遗精,久泻,便血,脱肛,崩漏,带下,溃疡不敛等。紫石英:Fluorite功效: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主治:治虚劳惊悸,咳逆上气,妇女血海虚寒,不孕。此五味药中,有三味功效是壮阳、温肺肾,主治阳痿等症的。一味功效敛疮、生肌,主治遗精、崩漏等,一味功效安神、暖子宫,主治虚寒、不孕。

  所以,“五石散”具壮阳及治阳痿的目的和功效是确实无疑的。而其中一味赤石脂尚另有治湿症、敛疮、生肌的作用,因而此药在壮阳治阳痿的同时,似乎还可以用来治身上湿疮、溃疡一类的疾病,至于何晏身上是否有什么因为好色而引起的湿疮或溃疡一类的疾病需要治疗,既然史无明书,我们也就不好妄下推断,所以就此打住。

  只是由此我想他因“耽声好色”而“始服此药”,然后就“体力转强”,关于这个“ 体力转强”的内里意思,应该已经不语自明,毋庸赘言了吧。此药既有壮阳、治阳痿之功,而何晏在调整这个方子的时候,不知道又加了些什么其他配伍进去,导致服用此药后,更会性情亢奋浑身燥热,直欲裸身散热,偏生还必须饮以温酒,并辅以运动出汗来发散其药力。

  世人皆曰酒能乱性,都已经如此形状,再喝上些温酒下去,之后什么结果自是可以想见的,所以照这么说来,这个“五石散”还有春药的催情之能。而何晏在其后尚说这药有“神明开朗”的效果,皇甫谧也道可“心加开朗”,想这药力固然有安神之效,但于浑身燥热、性情亢奋,亟需运动出汗之余,说可以“神明开朗”、“心加开朗”云云,似乎大有乖背之处,因此这话只怕尚有他意在内,非惟特指兰台神清气朗而言。

  于是我们不妨可以再看看服用“五石散”的另一特性,那就是前面说的,用药后人的皮肤会变得异常敏感,要穿既薄又软而且宽大的旧衣裳,甚至因为同时发热而干脆不穿。但试想若是在两情欢悦之时,要是肌肤的触觉敏感异常,对纤毫举动莫不感受强于平时,只怕想来心里当然会觉得 “神明开朗”,自是“心加开朗”。如果这么看的话,何晏对此功效倒的确是不可以不说,亦果然不可以谓之不妙,那当时京师因此“翕然,侍以相授”的轰动情形,并能在旦夕之间就成为时尚,也就不足为奇了,同理可知现在的伟哥为何也能一时轰动而举名天下。

  现在我们就能全面地综合“五石散”的功效了,并可以这样来概括它:首先它有壮阳、强体力,治阳痿(到底能不能和伟哥一样有效不得而知,目的肯定是有的),也许还有少许治疗湿疮、溃疡的功效,并在服用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的触觉变得高度敏感,要用寒食、喝温酒,脱衣裸袒,运动出汗等方式来发散药力。

  至此如果再有人要说这个不是壮阳春药,只怕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唐代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开篇的卷一就说:“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由此也可以知道,魏晋名士们纷纷服食的“五石散”或者叫“寒食散”这个玩意,至少到唐代以前,也是的确被当作房中药,也就是春药和壮阳药来用过的。

  实际上由于东汉末年的频繁战乱和动荡的历史大背景,最后导致了为之一变的建安风气以及曹魏正始年间玄学的兴起,从此人们便开始名正言顺地用理性的眼光,去审察、去批判过去的一些道德观和世界观,因此“名教”和“自然”的关系成为当时玄学家们的重要论题。

  与何晏并为玄学宗师之一的王弼,提出了“祟本息末论”,强调人的朴素情感和自然本性,而嵇康则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在玄学理论的强盛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首先接受了这种观念,开始强调人的真情实感、自然之性和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前名教经学桎梏及名利的束缚,加上门阀制度的盛行,使他们可以因“散发”抗命或者犯忌,也可以居丧饮酒或者傲慢无礼,服散后的种种放荡行为,一方面因为有服药这个借口,一方面也因为思想的转变,已经不再会被视为违犯旧有的道德轨范而受到指责。

  基于这样崇尚人性和自然的大前提下,那么追求声色也是自然而然,而且是必然的事情。所谓色者,人之大欲也,又曰食、色,性也,既然要追求自然和人性,那首当其冲的应该也必然会有性爱在内。这个只要看看魏晋时期研究的房中术和房事理论,就可以知道当时关于房中术的普及和研究,都已到了秦汉以来的空前发展时期,光是丹鼎派领袖葛洪一人就著有《序房内秘术》和《葛氏房中秘书》两书,且在专门讲叙炼丹的《抱朴子》中又再论及房中交合之道。同时道家养生学和炼丹术的兴起,也和房中术互相推动发展,并使房中术这一所谓天人合一的阴阳之道盛行于世,不再为术家秘传。葛洪《抱朴子》里“有善其术者,……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的说法,更直把此做为养生之法。

  魏武帝曹操就是一个房中术的信奉者,他招募天下方士:“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致之,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郤俭……左慈休房中之术……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问。行其术,亦得其验”(5)。

  因此我们可以说魏晋名士们在追求人性和自然,道德和思想的解放同时,也在开怀追求着肉体上的解放,即性欢娱,所以名士们大规模的服用“五石散”或者其他类似的药石,固然有追求长寿养生的成分,但是也不能否认地还有将其做为春药和壮阳药物,来获取性快感的目的在内,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由于中国传统房事理论认为性爱会导致体虚体弱,所以他们一面在使用这个春药和壮阳药,追求着更强烈的性快感的同时,又一面在试图避免体虚,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率性追求美色以及两厢情悦鱼水之欢的,而且还大声说了出来的,最著名的大约要首推名士荀粲,他好道精玄学,“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在他看来,既然孔子关于人性天道的谈论没有流传下来,那六籍虽存也是圣人之糠秕,他因此原因而直言六籍是垃圾,则斯言诚足以骇世。同时他公开宣扬“妇人者,才智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或“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更是把原先关于妇德的那一套标准丢到了九霄云外。

  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儿有美色,他登门求娶,回来后在家中“容服帷帐甚丽,专房欢宴”,两人甚是欢爱,荀粲对曹氏的美色沉溺之极也疼爱之极,至于“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后来曹氏不幸病故,他思念过度而极之神伤,傅嘏问其原因道:“妇人才色并茂为难。子之娶也,遗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他回答说:“佳人难再得!顾逝者不能有倾国之色,然未可谓之易遇。”最后竟然因为痛悼不能已,一年后亦亡故,时年仅二十九岁。(6)(7)

  此间记载的事迹和谈论固然能说明荀粲对女人首先要求的是美色,但是仔细分析,实际远不止此。曹氏死后,傅嘏说妇人才色并茂的确很难,但是你娶妇不求才而只好美色,这样的女人以后应该很容易遇到,何以哀伤至此?此话说得极有道理,以荀粲名门世家的门第和才名,找个美女的确当不是难事。并且傅嘏亦名士,他既然说不是很难,想来非虚。而荀粲接下去的回答却颇耐人寻味,当头先来一句:“佳人难再得!”然后道其原因,说就算死去的曹氏不能算有倾国姿色,但确实不可以说是容易遇到的。

  这样问题就来了。傅嘏以为曹氏的姿色并不是很难才可以找到的,而荀粲也承认曹氏没有倾国之色,那么也就是说,如果光以美色的标准而言,两人都认可了似曹氏姿色者是可以“复遇”的。然则如此,荀粲先前一句“佳人难再得!”的决绝,以及来后说的“未可谓之易遇”,似乎就不好理解并且是互相矛盾了。人所共知荀粲夫妇二人感情极好,似乎不用多说,而古人用词一向又是很讲究的,荀粲既云“佳人”,当非指两人情感,显是别有所指,照前事推断,应该直指与曹氏的闺房之欢和房中之术才对,如此便很容易为何解释荀、傅二人都认为如曹氏姿色者“易遇 ”,而荀粲又独言“佳人难再得!”和“未可谓之易遇”了。

  从身为美男子的潘岳行洛阳,少女少妇莫不连手共萦之以示爱慕;到贾充女儿看见韩寿美貌便发于吟咏,婢女告韩寿,韩寿闻而约期,期至竟自逾墙便宿于贾充女儿房中;至于身为晋武帝姨妹的蒯氏,因妒忌而骂了丈夫孙秀,孙秀遂“不复入房”,蒯氏无奈求救于武帝,最后在武帝斡旋下孙秀才入房与她“为夫妇如初 ”(8)。

  从这些我们都可以发现,魏晋时期非独男士在追求本能上的性欢娱,女士们也一样大胆地在用她们自己的方式,追求和表达着对人性自然的欢欲之爱,如此则假曹氏们通房中术,亦不足为怪。

  另外一点比较有趣的是,当时那些作为统治者的重臣甚至是皇帝,对曹氏和蒯氏们表现出来对情欲的追求的态度,是相当宽容甚至是支持的,这个似乎在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

  前面说到的贾充,晋时权重一时,他女儿和韩寿共宿后,欢爱之情溢于言表,贾充先发现她“盛自拂拭,说畅有异于常”,后来又从韩寿身上香气,发现他女儿与韩寿私通,在落实这个事情以后,贾充干脆不露声色地装做不知道,把女儿嫁给了只是他手下小吏的韩寿。

  而晋武帝姨妹蒯氏原本就是因为妒忌小妾得宠,才骂了孙秀,而孙秀也做得比较绝,从此就不入她的房。那蒯氏在过了一段独守空房的寂寞时光后,颇为自责后悔,比孙秀绝的是她竟然因为这个,就去找了当今的天子来帮忙,而晋武帝比他们更绝,居然还真的答应了,于是便“独留秀,从容谓曰:‘天下旷荡,蒯夫人可得从其例不?’”

  联想后来孙秀和蒯氏的“为夫妇如初”,则晋武帝此问非但问得极为的机智和风趣幽默,他对孙秀说话的那个“从容谓曰”的态度,更当叫人为之绝倒,实在让人觉得可爱之极,比之现在颇有些多的假道学,真正是可爱了不知多少。这篇文章是看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后,独自想想觉得有趣,于是一时兴起,就着他说剩无用的“糠秕”再东拉西扯了几下子,聊以自娱,甚至于文章名字也是拿鲁迅先生的来改几个字就用上了,所以大约是会有点贻笑大方的。

  注释:

  (1)《世说新语·言语》:“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刘孝标注引秦丞相(按:当作秦承祖)《寒食散论》说:“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皇甫(谧)云:寒食药者……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侍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2)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人。《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3)《世说新语》(4)《寒食散论》(5)《博物志·卷七》(6)《三国志》裴注附《荀粲传》(7)《世说新语·溺惑》: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8)《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溺惑》: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璅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跷捷绝人,逾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拂拭,说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着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唯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而垣墙重密,门閤急峻,何由得尔?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使反,曰:“其余无异,唯东北角如有人迹,而墙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孙秀降晋,晋武帝厚存宠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笃。妻尝妒,乃骂秀为“貉子”,秀大不平,遂不复入。蒯氏大自悔责,请救于帝。时大赦,群臣咸见。既出,帝独留秀,从容谓曰:“天下旷荡,蒯夫人可得从其例不?”秀免冠而谢,遂为夫妇如初。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1楼 发表于: 2009-08-26


聪明和道理搭配 [转帖]


中国人的小聪明特多,许多时候从小处就可以看出。比如,中国人可以用一只手五个指头轻而易举地表达十个数字,从一到十轻松自如,从不混乱。

就是伸手指的顺序,也透着中国人的灵活。中国人的一是伸食指,二是加上中指,但三就是中指、无名指、小指,四不用说了,五才将大拇指最后伸出。但西方人没这么灵活,他们从大拇指依次伸出,所以,西方人表达二就是中国人的八。

我有一位不会一句英文浪迹天涯的朋友,他在伦敦跳蚤市场讨价还价。英国人伸出拇指、食指开价:twenty(二十)。我的朋友以为是八十,马上伸出五指还价:五十。英国人诚实地说:No,no,twenty(二十)。朋友说:你别那么死心眼,就给五十。英国人一脸狐疑,听说中国富裕了,但也没见过这么大方的。我的朋友将五十英镑丢给英国人,气宇轩昂地把东西揽入怀中,还跟所有人吹嘘自己的砍价绝技。

小聪明有时灵,有时不灵,碰上笨人,小聪明一般不灵。过去说“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这个道理。聪明要和道理搭配,才能所向披靡。

(摘自《视野》第5期作者马未都)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2楼 发表于: 2009-08-26


林语堂相面打分[转帖]
 


在东吴大学,林语堂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被唱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了。

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的,便把他们请到讲台前来,谈上几句,然后定分。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他在课堂上总是随时指认学生起立回答问题,几节课下来,他便能记住全班学生的姓名了。未及学期结束,每位学生的学力和程度,他已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和印象,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

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考试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信服。

(摘自3月4日《羊城晚报》 作者朱杰祥)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3楼 发表于: 2009-08-26


三国历史上的骇人****:美女貂禅到底是谁 [转帖]


  关于三国的故事,显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十分熟悉的。小说家罗贯中在其作品“三国演义”里,已经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片段。其中,像诸葛亮,关羽等人物更是脍炙人口,已经几乎成为整个民间的神话人物。

  但是,如果有喜欢较真的人,在反复阅读个这部小说以后,却也不由对其中某些情节产生了种种怀疑。罗贯中就像一个恶作剧的人,似乎有意或者无意地在这本小说的情节里隐藏了无数个谜,供后世的读者揣摩猜测。从表面看来,这些谜团仿佛是由于作者的考虑不周或者胡编乱造而产生的各种逻辑破绽。然而,隐藏在表象后面的却有是作者欲言又止,种种事实深埋于心,却又不敢公然表露的痛苦下,将事实用各种方式隐藏在的整本“三国演义”的小说里。

  要想把其中的谜底完全解开,凭我个人之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只是想在这里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说道一番。

  在“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里,有两个人物,罗贯中居然连名字也没有交代。其中一个是被张飞痛打了的督邮。当然,他只是个小人物,名字或许并不重要。然而,另一个人物却是在整个三国里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她就是貂蝉。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应该知道,貂蝉原来的意思是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而不是她的名字。虽然在所有正史文献里,貂蝉并无明文记载,但在很多民间戏曲传说里,她缺是有名字和身世的--貂蝉本姓任,名红昌。她出身的地方说法不一,一说临洮,一说米脂,一说忻州。

  那么,既然貂蝉确有姓名,那么对于这么重要一个人物,罗贯中为什么故意隐藏不说呢?

  还有,白门楼事件中吕布被曹操处死后,貂蝉的下落又是如何呢?罗贯中居然也是只字不提,这完全不符合罗贯中的一贯风格。要知道,罗贯中在整本“三国演义”里,几乎都坚持对每个重要人物的下落有个清晰交代。比如,孙尚香在被骗回东吴后其实已经和整个三过的故事关系不大了,可当刘备兵败,病死白帝时,罗贯中还是不由地特意再次提到孙尚香闻讯自杀的事情,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交代。可是,对于貂蝉,罗贯中却为什么又显得如此过于惜墨入金呢?

  这些问题,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从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听到好几个关于貂蝉下落的版本:

  一种说法是,关羽把貂蝉藏起来,曹操得知后就派人捉拿,貂蝉扑剑自戕;另一说法是貂蝉在关羽安排下返回故乡,终老故土(也有说是出家为尼,并有著作“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更有一说法是曹操把貂蝉明许关羽,暗应刘备,以期挑拨他们兄弟感情,为绝曹念,关羽杀死了貂蝉;更有元代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说曹操派貂蝉诱惑关羽,关羽怕自己把持不住,挥刀斩了貂蝉月下的影子,貂蝉飞身进入月宫。

  由此可见,不论哪种说法,貂蝉的下落都和关羽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实,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其实用了一种借代的手法,已经把这事情讲述了出来。他实际上是用了虚构的赤兔马来暗示了这一点。

  其实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疑点,关羽在从吕布那里获得赤兔马时,赤兔已经是一匹成年马了,而关羽也正当盛年。而当关羽最后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杀的时候,他居然骑的还是赤兔,而当时他已经是五十几岁了。这显然是个太明显的错误了。

  具体算来,当初吕布从董卓那里获得赤兔的时候,赤兔已经可以战场使用了。那一年是公元190年。关羽获得赤兔的时候,已经大约过了超过十年。等到关羽走麦城的时候,已经是公元221年了。也就是说,就算当初董卓赏给吕布的是一匹刚出生的小马驹,到关羽死,赤兔也有31周岁了。

  从动物学角度上讲,一般马的寿命只有30~40岁,一般大体力劳动的则更短。也就是说,赤兔当时就算不死,也已经是只能躺在马厩里养老的高龄马了。关羽是万万不会再骑了。

  如果我们仔细比较貂蝉和赤兔的身世,就会发现很多的巧合。她们的关系都是由董卓到吕布然后到关羽这里。这并不是单纯的巧合。可以说,赤兔其实就是貂蝉,两者是一体,罗贯中用赤兔来隐喻了貂蝉在白门楼以后的身世发展。

  但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整个的故事又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只要从名字上来看,貂蝉和赤兔的名字就存在着一一的对应关系。前面讲过,貂蝉的真名叫任红昌,有一个红字,赤兔的赤字就是刻意地对应了这个红字。那如果这么说来,兔字又是对应什么呢?事实上,罗贯中用兔字就是来代表貂蝉本人的身份。

  似乎从表面上看来,貂蝉和兔字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罗贯中这么做,有是基于什么道理呢?这要解释起来就有点复杂了。

  要把事情讲清楚,就必须从远古的一些宗教上讲开去了。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在进化过程中,都曾经经历过母系社会。甚至在现在的一些原始部落里,依然保留着残存的痕迹。而就是从母系社会开始,人类开始对自然有所了解和认识,也逐渐有了宗教崇拜。于是,在当时作为主导性别的女性就成为神的代表。人类崇拜生产万物的自然,也同时用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身体做为自然之神的象征加以崇拜。丹布朗在他的著作“达芬奇的密码”里就比较详细地对欧洲历史上的女神崇拜又一定的描写。

  同样在东方,女神崇拜也一样曾经一度在人类宗教里占主导地位。在中国,女神崇拜也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了后来的以男性主导的社会里。

  当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具有更强的力量和智力的男性取代女性成为社会主导后,宗教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快越来越多的男性神话人物取代了女性人物。但是,女性崇拜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继续在人类社会里发生巨大影响力。中国古典历史神话里,至今保留了不少女神的形象,比如女娲。她们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完全不输于其他男性形象的神。

  在中国历史中,人类一直采用着阴阳两仪的朴素世界观。所有的东西都被一分为二地赋予阴或阳的属性。男性主导社会里,女性就被赋予了阴的属性,所以女神崇拜也叫阴神崇拜。而作为自然界具有阴这一属性的最大的实体-月亮(太阴),也自然成了阴神崇拜的图腾物。所以,中国的阴神崇拜的宗教也叫拜月教。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解释前面的问题了。貂蝉就是某个地下阴神崇拜宗教的成员,而且身份颇高。中国民间一直有貂蝉拜月的说法,就是一个证明。

  嫦娥一直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主观月亮的女神,她也经常成为很多拜月教的偶像的具体代表。而她的宠物玉兔,也作为是最接近女神的生灵,被用来做教内重要人物如祭祀的象征。这也就是罗贯中用兔字来代表貂蝉身份的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赤兔其实指的就是貂蝉。罗贯中用密码的形式记录了貂蝉后来去向。而在南方的民间,人们也把女人称为马子,也是由此而来的。

  所以,其实貂蝉在白门楼以后,就和关羽在一起了。而更大的秘密是,貂蝉其实就是被关羽点化入教的,并授予教职的。民间传言,关羽将貂蝉安排出家为尼,讲的就是这个。而关羽接受貂蝉入教的很大原因是,他本人由于是男性身份,虽然身份较高,但无法进一度提升地位,所以让貂蝉如教并把她捧为祭祀神官,然后通过控制她来获得控制整个教会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罗贯中非要用隐秘的方式来记述这一切呢?那说来就有是话长了。

  先说下貂蝉跟关羽到了西蜀以后的事情。

  当刘备占据整个西蜀地区以后,关羽就主动要求镇守荆州。作为刘备手下的首席将领,他提出这样的要求,刘备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而关羽自然有他的打算。在荆州他就成了当地的最高指挥官,他就可以从容地利用一切条件来发展他的宗教组织,当然作为回报,他和貂蝉在教里的地位也空前提高。

  在后面的时间里,荆州以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帮助整个教团,迅速地膨胀起来。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教团势力和财富的迅速增加,原本依靠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的组织内部开始出现了裂隙。人类的逐利性开始引起各种权力的明争暗斗。同时,貂蝉也开始对自己的傀儡地位有所不满,逐渐利用部分教众对自己的崇拜来壮大势力。当自己觉得羽翼丰满后,便逐步公开地和关羽分庭抗礼。

  一开始,过于自负的关羽对貂蝉的行为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貂蝉不过依然是当初自己手里的一个任自己摆布的木偶而已。结果一直的忽视使得貂蝉的势力凭空坐大,等他醒悟过来却有些晚了。

  于是,一场激烈的暗战在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荆州逐步升级。

  当两派人正斗个你死我活的时候两败俱伤的时候,更大危机已经悄悄逼近了这里。

  荆州的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给整个教团的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为同样原因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就给荆州后来的沦陷打下了伏笔。

  当荆州内部权力争夺的消息被秘探带回东吴以后,东吴方面就意识到夺回荆州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了。与此同时,曹操方面也开始觊觎这一片土地。

  而关羽在这时候,依然没有辩明当时的形式,居然很冒然地去主动进攻曹操。于是,东吴乘机出兵,一举拿下了内部已经混乱重重的荆州,并很快杀死了关羽和貂蝉。

  但是,势力庞大的教团并没有迅速土崩瓦解,而是逐渐地转入地下。到后来,魏国统一了以后,庞德后人进入荆州后,大举屠杀关羽家族极其党羽的时候,教团这才分裂开来,并彻底隐藏到民间,从此在所有正史里销声匿迹。

  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这个宗教组织时兴时衰,不时地对中国历史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又往往迅速消失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里,他们逐渐地蜕化成一个完全的集团势力,而女神崇拜的最初教义被逐渐抛弃。最后,他们就发展为以关羽等形象为神祉的兄弟会组织。而最早的女神崇拜被彻底抛弃甚至彻底禁止。对于少数的原教旨主义者进行残忍地杀戮。于是貂蝉这一派系在上千年的不断迫害残杀中消失与中国的历史舞台。

  罗贯中作为这一少数派系的幸存者,为了将事实公布于众而又希望保全自己的性命,所以不得不采取用隐喻的方式在自己的著作中交代一切。

  对于貂蝉,他使用了月字兔字等符号来表征。而对于关羽,他则采用将关羽的封号“汉寿亭侯”的寿字上半部,和代表貂蝉的月字结合的汉字-青,来代表关羽。同时,青作为一种颜色和貂蝉名字里的红字向对应。中国民间传说戏曲里,关羽一直一身绿色衣服,就是来源于此。

  为了进一步说明事实,罗贯中生怕后人无法揣摩他的本意,又特意为关羽编造了他的著名的武器-“青龙偃月刀”。青龙和月各代表什么,自然不需要我再解释了。

  罗贯中之所以用刀给关羽做武器,就是望后人能从其中看出破绽。因为汉代的时候,军队里是根本是没有长柄大刀这种武器的。

  顺便说一句,这个兄弟会组织在后来的发展中一直以汉室子孙作为身份。在清军入关后,逐渐和其他一些反清组织融合形成洪门。洪字在繁体里就是汉字去掉土,表示汉人失去土地。再后来,清朝被颠覆以后,他们中的一部分才有改名成赫赫有名的“青帮”-青字就是来源与上面的故事。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4楼 发表于: 2009-08-26

中俄密约之****[转帖] 


○中俄密约之**** 

            
   中俄密约者,瓜分中国之先锋也,而其机实自中东之役启         
之。当军书旁午,风声鹤唳之时,当局者旁皇无所措,辄欲借          
他国之力以泄一时之忿。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奏争和议曰:若          
以赂倭者转而赂俄,所失不及其半,即可转败为胜。惟有恳请          
饬总署及出使大臣,急与俄国商订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          
尽废全约,即酌量画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          
城以酬之,许以推广商务云云。是中俄密约最初发议之人也。          
当时盈廷诸臣倚俄之心甚热。而西后尤为主持,虽此策未实行,         
然王之春使俄时,已有所商订,而俄人亦居为奇货,将借此市          
恩,而求大欲于中国。俄使喀希尼频露意于当道,以结其欢心,         
遂有胁日本还我辽东之事。         

   乙未二月,李鸿章以全权大臣议和日本,于事前先有所商         
于各国公使。俄使喀希尼曰:吾俄能以大力反拒日本,保全清          
国之疆土,清国则当以军防上及铁路交通上之利便以为报酬。          
李鸿章与喀希尼私相约束,既成于此时矣。既而马关条约既发          
布,而俄人有联合德法迫还辽东之事。喀希尼即将举前者与李          
鸿章私约提作正文,以要求于总署。适值和议成后,德宗大怒,         
李鸿章罢职入阁闲居,于是俄使暂缓其请,以待时机。             
   喀希尼知中国实权在于西后,而李鸿章为帝所嫉、为后所         
庇也,乃密贿通内监以游说西后。且与李鸿章约,设法复其权          
力,而借其力以达俄国之希望。于是时机适到,有丙申春间俄          
皇加冕之事,各国皆派头等公使往贺,中国亦循例派遣。以王          
之春尝充唁使,故贺使即便派之。喀希尼乃抗言曰:“皇帝加          
冕,俄国最重之礼也,故参列其间必一国之名士,闻于列国之          
人物乃可,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当此责。可胜任者,独李中          
堂耳。于是有改派之事。喀希尼复一面贿通西后,甘诱威迫,          
谓还辽之义举,必须报酬,请假李鸿章以全权议论此事。而李          
鸿章请训时,西后召见至半日之久,一切联俄密谋,遂以大定。         
   李鸿章抵圣彼得堡,遂与俄政府开议喀希尼所拟草约底稿。        
及加冕之期已近,往俄旧都莫斯科,遂将议定书画押。当其开          
议也,俄人避外国之注目,乃假托筹借国债之名,不与外务大          
臣开议,而使户部大臣当其冲。遂于煌煌钜典万宾齐集之时,          
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而此关系地球全局绝大之事。遂不          
数日而取决于樽俎之间矣。时丙申四月也。  
   其年七月,李鸿章尚游历欧洲,其议定画押之草约达于北         
京,喀希尼直持之以交涉于总署。全署皆为之惊愕,德宗观而         
大怒曰:“是举祖宗发祥之地,一举而卖与俄人也。坚持不肯         
画押。喀希尼乃复通西后,加甜诱之言与恐吓之语。西后乃严         
责皇上,直命交军机处开议,不经由总理衙门。               
   至八月间,喀希尼迫逼中朝,其势益急。故为束装就道、        
驺驹在门之状,雇运搬行李车数辆,置于俄使馆门前以示意。         
乃告总署云:若此约不批准,则即日下旗回国。回太后为所惑,        
日日敦迫皇上,命即画押。皇上之实权本在西后之手,安能批         
其逆鳞哉。于是以西历九月三十日批准此密约。俄使喀希尼即         
日携约而归于俄。即为酿成日俄战争之原因,而近日东三省外         
交困难之所由来也。 

中国古典精华文库        
           《外交小史》 
                (清)佚名著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5楼 发表于: 2009-08-26


千名女兵进藏奇迹[转帖]
 


20世纪中叶,新中国诞生之初,在同一个时段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抗美援朝,另一件就是进军西藏。鲜为人知的是,在进军西藏的行军队伍中,还夹杂着1100多名女兵。她们大多从北京、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南京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应征入伍,千里迢迢“挺进”西藏。她们大多是16~17岁的小姑娘,最小的只有10岁。

向西藏,向西藏

1949年12月中旬,毛泽东在访问苏联途中提出,“解放西藏要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时隔10多天,毛泽东又从莫斯科发来一份电报,要求中央领导和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位西南局的领导立即研究部署部队,向西藏进军。

1950年1月中旬,重庆曾家岩。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向第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潭冠三等几个师以上干部,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的战略决策,将这个光荣任务交给第18军。

与内陆任何一块土地都不一样,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了:进军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另外,解放西藏和解放内陆不同之处还在于,部队进去后要留下来长期建藏,巩固边疆,需要一批从事医疗、文艺、通信、后勤等工作的女兵。因此征召女兵成为当务之急。

那些真正知道西藏高原气候和环境的大多数家长,是不容许自己的子女当兵进藏的。但在1950年的中国大地上,激越的革命乐曲已经点燃了无数青年火热的心。参军去抗美援朝是当时城市青年迫不及待的愿望,但批准入朝的名额毕竟有限。那些被革命的号角吹得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便把目光投向了西藏。“我要进藏”与“我要入朝”的呼声同样踊跃。花季少女也不例外。于是,进藏队伍里最终有了这1100多名女兵。

更大的挑战

女兵进藏是由中国女兵或者说中国女性创造出的人间奇迹,集中表现了中国妇女在罕见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无比坚韧,不可超越的精神。

一位叫李俊琛的女兵,当年进藏时只有14岁,虽然身材单薄,却有一股倔劲:她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照顾,身上的东西一件也不比别人少。刚开始,没多大感觉,在爬过一座雪山后,她的高原反应明显起来。由于负荷太重,行走时感觉自己身上一阵阵发紧,有一种似乎要往地下陷的感觉。身边的人,也艰难地张着嘴喘气,嘴皮发紫,面色苍白。再后来,过几座雪山,行走十分困难了,许多人吐出的痰都是粉红色的。随行的医生说这是由于缺氧引起的肺出血症状。但当时既无氧气袋,又少药物,只能做一般的抢救,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

行军的另一个难题就是饥饿。有一次由于连日大雪封山,后方补给无法上来,部队每人只能定量为四两(相当于现在的二两多点)代食粉。这点配给让相对于男兵而言饭量小的女兵们,也饿得头晕眼花,脚下打飘。为了充饥,她们只好挖野菜、扒草根。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说,行军中来“例假”让这些女兵们吃尽了苦头。多年后,这些女兵回忆起当年行军中最困难的是什么时,有人会说是负重爬雪山,有人会说缺氧饥饿,但更多人会说,来例假时过冰河。

过冰河时,会有指导员好心提醒,有没有需要背的?女兵们都明白这话里的含义,但大多会不好意思,不好劳战友的“大驾”。当时女兵们用的卫生纸,都是手工做成的又粗又硬的草纸。来例假时,只能用它垫上。行军时间稍长,硬草纸在两腿间不停地摩擦,很快就将两腿内侧磨出血口。一段路走下来,大腿间被磨得血肉模糊,疼痛难忍。如果疼得实在不行,干脆就扯掉坚硬的血浆草纸,任凭经血顺腿流下。结果就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每蹚过一道冰河,河面上就是一片鲜红。以后再来月经时,那些女兵肚子便疼痛难忍,经血也不再是红色,而是像牲口吃了青草后嘴里的绿泡沫状。到了拉萨,由于生物钟被打乱,加上冰河水的刺激,几乎所有进藏的女兵都闭经了。

女兵的光辉

在进藏后的解放军中有两支队伍最受藏民欢迎,一支是医疗队,另一支是文艺队。当年第18军文工团指导员张均后来回忆说,在与当地贵族和藏民交往中,如果没有文工团这个特殊的“统战队伍”,很难想象队伍会在西藏能迅速站稳脚跟。

当时由于藏区一些反动分子企图阻止解放军进藏,所以恶意散布谣言。有的说汉人来了要抢粮食、牲畜、女人,有的说汉人来了要烧寺庙、除宗教。更荒诞无稽的说法是:汉人都是一些绿眼睛、红眉毛的杀人魔头,抓到小孩子就要吃。这些谣言在藏区每个地方流传,让那些没见过解放军的藏民难免半信半疑,听说解放军要来,便惶惶不可终日。文工团这时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为了消除藏民的疑心,大家穿上演出服装,唱着歌、打着腰鼓走街串巷。这一招果真奏效。躲起来的藏民见半天没人来抢人、抢东西,外面咚咚嚓嚓地挺热闹,想到刚才那些汉人一个个笑容满面挺和善的,那些一个个挺精神的女兵姑娘,哪像什么杀人魔王。于是有人小心地探出头来,有小孩子钻出屋来。

摘自《凤凰周刊》马非马/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6楼 发表于: 2009-08-26


流失文物一波三折归国记 [转帖]


  100多年来,我国文物流失得太多太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4万件。然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彭卿云对这一数字表示怀疑,在他看来,准确数字是根本无法统计的,“国外的博物馆根本不愿意亮他们的实底儿。”
  对于流失文物的收回,文物工作者做过许多艰辛的努力。

  明代白瓷碗:两次神秘流失最终留在祖国

  “不管怎样,东西是我的,何时何地都是我的,所有权不会发生转移。即便你拿去了,早晚都要无偿还给我。”彭卿云说,这个连孩子都明白的浅显道理,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至今仍对1993年4月的一次香港之行记忆犹新。该月初,他接到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打来的电话。原来,耿宝昌偶然在香港苏富比拍卖图录中看到一个明代白瓷碗,他曾在开封文物店里看到过此物,便求马自树查清流通渠道。马自树立即向开封文物局查询,结果是海南博物馆一位干部持介绍信将其买走。追问至海南文物局,又得知此干部不久前刚刚外逃。

  国家文物局随即向苏富比发函要求停止该文物的拍卖,对方回函称,需在拍卖前提供该文物的证明资料,拍卖时间为4月27日上午10点。值得庆幸的是,开封文物店仍保存着这个白瓷碗的照片等资料,但去香港时间紧迫。在英国大使馆的帮助下,马自树及时办理了签证,买到了一张4月26日晚上的飞机票。次日上午9点的拍卖现场,马自树及时赶到。

  白瓷碗顺利回国。马自树说,此物当时估价七八十万港币,回国后被存放至国内一家著名博物馆。数年后,白瓷碗再次神秘消失,不久后出现在美国一个拍卖会上,其间线索一度中断。这一晃就是10年。2008年,北京一个拍卖会上,白瓷碗又一次现身,“这回可让我们按住了。”总结追逐白瓷碗的经历,马自树用了四个字,“一波三折”,“只要认定是我们的东西,只要查明它是非法出境,不管有多复杂,我们都不会放弃追索。”

  3400件走私文物:历时3年追索最终无偿归还

  马自树说,追索白瓷碗咱们“有底”,尽管曲折,但毕竟手里证明资料充分,拿回来“有理可讲”。如果碰到成批通过盗墓走私流出的文物,准备证据非常困难。

  1995年2月,英国警方曾给中国来函,称查扣一批文物,其中有很多疑似中国文物。中国随后派出两名文物专家验证,反馈的信息是确属中国文物,而且数目巨大。当时,英警方想提起刑事诉讼,但被英国法院驳回,因为他们查明文物是从香港运到英国,其间履行了正常的报关手续还缴纳了税费,因此认为文物是合法入境,走私行为是发生在其他国家。随后,英警方退出此案。

  1996年,走私嫌疑人竟起诉英警方非法查扣财产,地方法院在中方缺席的情况下将一些文物判归走私嫌疑人。该年年底马自树带领一个包括文物、法律、外交专家在内的特别小组赶赴英国。他说,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统计被扣文物信息,以便回国搜寻证据。但当他走进存放文物的仓库时,立刻傻眼了,“从远古时期的恐龙蛋到唐代石雕、清代字画,3400多件,各式各类应有尽有。”给每件文物搜集充分证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97年初,中方代理律师以英国地方法院蔑视国家豁免权为由,要求将案事移交英国上诉法院。这样英地方法院的判决被驳回,文物继续被冻结,直到中方启动民事诉讼为止。中方特别小组通过中间人向对方施压,“你们面对的是一个国家,文物原本是我们的,耗时耗资我们都奉陪到底。”

  马自树回忆,其实指望对方归还文物在当时看来“遥遥无期”。一年多时间里,中方委托的律师每天从北京给对方发传真交涉,事后大致清点,“发了三四千份”。马自树说,当时甚至想,哪怕拿回来一部分文物也是胜利,“起码打击了走私者的嚣张气焰”。后来,国家的力量终于占了上风。在外交部门的配合下,1998年2月,对方终于在归还文物的协议书上签字,3000多件文物全部无偿归还给中国。文物抵京后,国家博物馆还专门为此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至此,为这批文物,中国足足追索了3年时间。

  “近些年,我们收回流失文物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但相对于流失总数来看,还是九牛一毛。”彭卿云感慨道。马自树表示,在关注追索流失文物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注重现有文物的保护,“与其想法把狼叼去的羊夺回来,不如先把篱笆打牢固些。”

(《北京晨报》3.9 刘奕诗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7楼 发表于: 2009-08-26

为争保送,14岁男孩毒杀两同学[转帖]


愿望

    2003年5月,14岁的任继勇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一所普通中学上初中三年级。在两次模拟考试中,任继勇的成绩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很被老师看重的孩子,可能会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高中。

  一天,班主任告诉大家说,今年要从初三四个班中保
送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市重点学校去上学。

  任继勇生活的泾源县,常年缺水,非常贫困。任继勇的父母都是农民,他是全家的希望。为了任继勇,他姐姐辍学回家不再读书;只要能赚钱的活儿,他父母都干;他哥哥没能上学,想让任继勇去弥补他的遗憾。

  他父亲教育他说,这个大山底下能压死人。幼年的任继勇也许还不能深刻理解父亲话中的含义,但是走出大山的梦想已经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选择

  星期一,任继勇一来到学校就找班主任进一步了解情况。班主任当时就把话挑明了:机会是留给你们极个别人的,不是给全体同学的,究竟谁能获得被保送重点高中的机会,将由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决定。

  任继勇心里既紧张又兴奋。说心里话,其他三个班的同学他都不怕,因为每次考试,全年级前几名都被他们班包揽了。就在任继勇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争取到这个机会时,他的同班同学陈光(化名)也在积极地为这次考试做准备。陈光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让任继勇感到了压力。因为从初三开始,陈光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任继勇前面,包括前两次模拟考试。

  整整一天,任继勇都没法集中精力上课,他心里翻来覆去地想着这件事。比较内向的任继勇没找人倾诉也没找人帮忙,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让竞争对手下去,然后自己才有可能上来。

  此刻,得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了任继勇心中唯一的渴望,其他所有的一切他都抛在了脑后。欲望的火焰让他在一个偶然外因的点燃下,瞬间爆发了。

  一天,他游游荡荡地出了校门,走在街上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卖老鼠药的。一瞬间,脑子里的想法一下蹦出来了,他想:要让陈光耽误这次考试,然后自己就能顺利地被重点中学录取。

投毒

   一个星期后的星期一,在宿舍里,任继勇把买的老鼠药放到了陈光的面条里面。

  当陈光端起面条的时候,任继勇就在旁边。从下药那一刻起,他已经预感到了可怕的局面即将发生,心里揪心地紧张。在陈光打开饭盒的一刹那,任继勇仍然有机会中止自己的犯罪,可是欲望吞噬了他最后的一丝理智。他几乎就要张嘴阻止他,但是他最终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走开。在任继勇离开宿舍之后,另一位同学杨墨(化名)也吃了一些面条。

  两三分钟后,陈光就坐立不安了,然后就口吐白沫,此时,刚刚走开的任继勇就像被一根皮线牵着似的,又折回来了。看到此情此景,他第一个冲了上去,冲到了陈光身边,和同学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到了附近的医院。

  附近的医院不能洗胃,只能送到市医院。但在从县城到固原市医院的路上,陈光和杨墨就不行了……

忏悔

  很快,警方开始了对事件的调查。任继勇躲在角落中希望内心能够尽快平静下来,然而两名同学临死前挣扎的样子像梦魇一样始终压得任继勇透不过气来。两天后,任继勇终于下定决心向警方坦白了他的罪行。

  2003年9月,任继勇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10月,他被送往区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2007年,年满18岁的任继勇被转到银川监狱继续服刑。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他被减为有期徒刑19年。

  最近,记者来到银川监狱,看到任继勇正在监狱图书室整理图书。面对记者,任继勇说:心里很后悔。要是时间能倒流的话,怎么也不会那么做。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就不应该去强求,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只有重点中学出来的学生才有前途。我希望跟我同龄的莘莘学子们,不要步我的后尘,也不要用我这种愚蠢的方法去解决人生中的问题,必须得用正当的方式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理想。

(《法制周报》3.11 郭薇灿 陈雨花文)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8楼 发表于: 2009-08-26

八旬老太十年扳倒一污染企业[转帖]


1994年5月底,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日本蝶理株式会社和铜梁县矿业公司三家合资,兴办的重庆铜梁红蝶锶业有限公司开始试生产,第二年3月正式投产。企业年产两万吨碳酸锶,是该县的纳税大户。许多当地居民通过招考,如愿成为红蝶公司的员工。

然而,红蝶公司投产后不到一年,很多居民都说厂里每天扬出大量粉尘,让人感到喉咙干涩、呼吸困难。

年已70岁的退休女教师巫秀益决定亲自去红蝶公司生产厂区附近查看。当她来到现场时,看到车间产生的大量浓烟和粉尘,伴着一股股恶臭,通过低矮的烟囱飘散出来。

1996年6月19日,几个邻居一起来到巫秀益家,说离他们居住不远的涪江下游,一个养殖大户在江里养的网箱鱼,短短的几天竟突然死了10多万斤,很多人都认为是红蝶公司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水源造成的。

可大家家里都有人在红蝶公司上班,要是去找他们,工作还能保得住吗?为了不为难大家,巫秀益找到厂方的领导,要求他们对排放的有毒烟尘进行处理。可厂方并不承认他们排放的烟尘对人体有毒害,巫秀益无功而返。

1997年9月12日至14日,下游那个养殖户养的鱼再次死去1.17万斤。该养殖户从重庆市渔政处,请来了水产工程师对死鱼解剖检验,证实鱼的死因与红蝶公司的排污有关系。

听了这样的消息,巫秀益再也坐不住了。

9月16日,在巫秀益的带领下,就近的居民们全都动员起来要求厂方整改排污,厂方最后只得答应,不仅将原有的烟囱加高,同时再在厂区的最高处修一道高烟囱,对生产的烟尘进行分流。

然而,烟尘排放刚解决,更严重的问题却出来了。

1999年初夏,几个孩子路过红蝶公司的废渣场到涪江边去玩,遇上红蝶公司的工人正往堆积如山的渣场倾倒废渣。液态废渣溅在了一名叫高攀的孩子的头上,他顿时感到头皮一阵火辣辣的灼痛,用手去抓时,他的头发却大片大片地掉落……

为了不耽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期,巫秀益和高攀的父亲一起来到红蝶公司,要求他们拿钱把孩子送重庆的大医院医治。随后,巫秀益来到高攀受伤的地方,发现红蝶公司的废渣场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她急切地向镇里有关领导反映,请他们出面干涉红蝶公司,要求他们规范处理生产废渣,以免伤及更多居民的人身安全,可红蝶公司无动于衷。她向铜梁县有关部门投诉反映后,红蝶公司才在渣场外修了一道围墙,防止倾倒的废渣外溅。

可这道低矮的围墙对于早已堆积如山的废渣来说,几乎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巫秀益觉得这样的重污企业,应该彻底整治才是。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关于红蝶公司倾倒废渣对周围居民的人身危害,以及废渣经雨水渗透,对周围及涪江下游的污染证据和材料。

2003年6月,红蝶公司开始在原厂区周边扩产建新厂房。投产不久,居民感到空气中的粉尘和废气污染更加严重了,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

小镇的居民被折腾得寝食难安。一些有钱的人家搬到了县城里去,但大多数居民仍然留在这里,继续忍受粉尘废气的污染侵害。

2004年9月,连续的雨水让红蝶公司的渣场流出大量的污水,致使鱼类大片大片死亡……

2005年6月初,尽管与红蝶公司的抗争十分的艰险,但已是八旬高龄的巫秀益还是收集到了大量的证据,并写出了近20万字的投诉材料。在县长接待日那天,巫秀益等五人向县长递上了投诉材料和污染样品。

2005年7月18日,她们拿到了县环保局的复函文件时,竟称红蝶公司扩产技改后达到了标准排放……更让她们感到恼怒的是,环保局居然避重就轻,将她们的投诉说成主要是噪音问题。随后,五位老姐妹又来到县信访办继续举报投诉,并把材料分别寄到了市人大、市纪委和市环保局。

2007年9月18日上午,正当巫秀益等待相关部门的消息时,她竟发现了红蝶公司另一隐蔽的污水排放口。眼看着浓黑如墨汁的污水流进回水处,渗透到居民的饮水井里。守着排污口的她和其他居民拨打了环保局的投诉电话,直到下午县环保局的监测人员才到现场来取了水样去检测。

红蝶公司迟迟不给广大居民们解决饮用水,巫秀益只得和大家等待环保局的检测结果,可这一等就是3个月,不见环保局公布任何检测结果。

2008年1月15日,巫秀益等五人商量后,以举报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将重庆铜梁县环保局告上了法庭。

一个多月后,法院驳回了巫秀益等人的诉求。随即,她们又向重庆市中院提起上诉,中院仍维持一审原判。不得已,她把厚厚的材料邮寄到了中华环保联合总会。

很快,中华环保联合总会就派人现场调查,随后新华社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作出批示要求重庆市委、市政府对该污染企业进行整治。

(摘自 《廉政 望》第3期 作者李鸿波)


 

离线luo

发帖
15138
金钱
6728
经验值
15163
只看该作者 1409楼 发表于: 2009-08-26


1949年开国前夕的红色便衣保卫队[转帖]


新中国成立前夕,考虑到进城后保卫党中央的需要,中共专门组建了一支一百五十多人的便衣队。上期中,我们介绍了这支特殊的队伍提前进城赴命,为迎接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进入北平以及入城仪式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期我们重点讲述保卫队员们是如何隐藏身份,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坚守岗位、努力完成任务的感人事迹。
依靠群众,捕获潜伏特务
便衣保卫队到达北平后,在李克农和社会部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开展了一系列肃特反霸斗争。
在中共中央机关进城前后,先后破获了9个国民党特务的潜伏组织,国民党潜伏电台台长计兆祥也被抓获。同时还开展了政策攻心战,要求反动党团的骨干分子向政府进行登记自首。1949年3月初,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北平站站长徐宗尧秘密向我公安机关自首,并影响了一大批敌特骨干相继登记自首。这样,敌特组织便土崩瓦解,其“应变潜伏”和破坏计划也遭到了致命打击。
在香山检查站工作的孔祥惠、刘忠、张贻文等几名便衣队队员,在发动群众揭发检举当中,听当地居民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有一个叫毛晋臣的人,在解放前夕来到这里,自称来自河北清远县,是养蜜蜂的,可是并没见他养过蜂,经常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找他,但这些天突然不知去向,很可能是到这里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分子。
然而,孔祥惠等人翻遍了香山地区的户籍档案,也没有发现有毛晋臣这个人。之后,他们又在已经登记自首的国民党员、三青团员、敌特人员中认真做工作,逐个询问是否有毛晋臣这个人。
最后,有一个自首的三青团骨干分子告诉孔祥惠说,这个人他认识,并说毛晋臣有特务身份,以养蜂为掩护,在便衣队来到之前,他可能闻到了什么风声,说是到别的地方养蜂去了。
便衣队的队员们一起分析,认为毛晋臣可能是到门头沟一带躲藏起来了,因为在这以前,他曾几次去过门头沟。于是,孔祥惠跟踪追击,化装成挑担的货郎,到门头沟一带卖货。几天后,他果然在一个小村庄看到了毛晋臣,便回来作了报告。孔祥惠和刘忠、张贻文商量后,带了两名民警,由那位自首的三青团骨干分子引路,到门头沟将毛晋臣抓获。
经突击审讯才弄清,此人是清远人,原系日本特务,后又投靠国民党,杀害过我村干部和群众,是个有血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清远县解放时,毛晋臣曾被我公安机关抓获,但在押解途中跳车逃跑,后来潜伏到北平香山地区。
粉碎暗杀董必武的阴谋
在青龙桥联合检查的韩福太等队员,在清理敌伪文件时,发现了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在青龙桥一带活动的一些线索,立即提供给郊五分局。郊五分局按韩福太提供的线索,有针对性地对已抓获的两名特务进行复审,摸清情况后,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对这一中统特务组织的首恶和顽固分子依法抓捕惩办,对其组织中的一般成员逐一登记,教育后加以控制管理,消除了一个重大隐患。
经过肃特反霸、收容散兵游勇等工作,香山地区(包括香山到西直门这条路线)的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对于保证党中央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便衣保卫队还与公安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侦查,及时破获了多起敌特分子妄图制造的暗杀恐怖活动。如柴氏兄弟案:柴氏两兄弟皆为国民党用重金雇佣的职业杀手,他们利用跟踪侦察手段,发现了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的家庭住址。董必武当时住在西城区西皮市胡同,即人民大会堂西侧。董必武家离办公处很近,为节约开销,他每天下班后就徒步回家。柴氏兄弟暗中跟踪,摸准了董必武上下班的活动规律,正准备实施暗杀时,被公安部门迅速查获,柴氏兄弟被一举抓捕。

17岁小队员假扮小商贩

便衣队到达北平后不久,为了工作方便和隐蔽真实身份,许多干部和队员都有一个公开的职业身份,如便衣队队长高富有就兼任了颐和园管理处的主任,副指导员沈平则担任了北京饭店的副经理。在香山到西直门这一中央首长们经常经过的路段的沿线,有不少便衣队队员在各监控点上当起了小商贩、商店学徒、修鞋匠、三轮车夫等。在颐和园内的听鹂馆餐厅,则派了便衣队队员出任经理、伙计。在颐和园后山开设的照相馆、茶馆里,一些跑堂的和照相师傅也是由便衣队队员担当的。

便衣队对这些以职业掩护、派出去做秘密保卫工作的队员提出的要求是:一是职业化,干什么像什么,不许轻易暴露身份;二是要能吃苦,忍受委屈,在单独作战、没有组织监督的情况下,遵守纪律,不受花花世界的引诱。

高福禄是便衣队里的小队员,当时刚17岁。他自幼生活在山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当过儿童团团长,站岗放哨、送鸡毛信,还为抗日军队引路、护送伤员等。1947年他在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后调入便衣保卫队。因他和队长高富有都是山西人,名字中的“富”和“福”谐音,所以高富有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小老弟。

一天晚上,高富有找小老弟谈话,要派他去颐和园前宫门口当小商贩,因为那里的位置很重要,可以监控香山通往西直门这条路发生的事情。高福禄一听,急得连声说:“不行,不行!我是个土包子,城里的事什么也不懂,干不了。”

高富有也认真起来:“小老弟,进城前你不是向组织写过决心书,说誓死保卫毛主席、党中央吗?怎么让你去摆个小摊,就胆怯了呢!干革命可不兴讲价钱。”

见高福禄急得快要哭了,高富有耐心开导说:“我参加革命时比你还小,开始也胆怯,可一干上了就不怕了。不会没关系,革命就是在干中学的。我相信你,一定会干好的。有什么困难再告诉我。”这样,高福禄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

高富有给了高福禄100元钱,说是做生意的本钱,给他一件棉袍、一身便衣裤和一顶礼帽,让他穿起来,又请来一位在北平做地下工作的梁先生做中介人,领高福禄来到西苑的同庆街10号大院。就这样,高福禄每天早晨在颐和园门前出摊。

没过多久,高福禄就把在颐和园前宫门口摆摊的商贩情况摸熟了,还对同院住户中的可疑对象加以监控。高福禄将了解到的各种详情都及时向高富有作了汇报。颐和园公安分驻所随后就根据高福禄提供的情况,对这些人进行了清理或监控。

一天早晨,高福禄去同庆街东头小桥边的水井打水,听到有人说在圆明园附近的三仙洞里发现了一具尸体……高福禄马上跑到现场察看,见死者已被移至洞外,身上穿的是解放区干部服。他意识到死者很可能是被敌特分子或坏人杀害了的干部,便当即向便衣队派到颐和园分驻所担任副所长的魏××报告,并请他赶紧转告高富有。

在这之后,北平市公安郊六分局派人前往辨认,确认死者为十八区流散军人处理委员会的一位干部,是被枪击而死,凶手还拿走了他随身携带的手枪。中央社会部、市军管会、市公安局、便衣保卫队等对此案非常重视,派郊六分局局长张锋组织了专门侦破组,很快便将该案凶手、国民党军二○八师特务李克勤抓获。

宴会厅内布满便衣队员

颐和园的听鹂馆,是当时中央领导人频繁活动的场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等,还有中央军委、北京市委等领导都经常在听鹂馆宴请客人,举办活动。

听鹂馆的经理,是北平和平解放后参与接收的原中央城市工作部的王子甲,听鹂馆的食品、饮料的进货和质量,都由他严格把关。便衣队队员邬吉成则改名换姓,扮演了餐馆副经理的角色,协助经理工作。另外还有城工部派来的大老李,他的公开身份是餐馆的杂役,整天就干刷盘子、洗碗的活儿,其实他担负着厨房烹饪制作菜肴点心的安全监督重任。

在听鹂馆掌勺的高级厨师、财务会计和一些伙计,都是原留用人员。有的人社会关系复杂,甚至还有个别敌特嫌疑对象,因此秘密保卫人员需要随时保持着高度警惕。

一般领导人到此进行设宴活动时,要事先通知便衣队。如有特别重要的活动,便衣队要提前开专门会议布置保卫安全工作。每逢这时,颐和园园内园外,摆摊儿走卖的人便显得多起来。此时邬吉成就承担起内卫工作,在听鹂馆院里各厅和走廊间频繁地转悠。如有情况,随时和便衣队队长联系,及时处理解决。

为了保障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颐和园活动的安全,颐和园公园派出所也由便衣保卫队管理,大家协同作战。

忍辱负重执行命令

为了使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万无一失,当时设置的保卫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内卫、外围警戒、社会治安和便衣保卫,这四方面力量相互配合,联合作战。

由于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接收了旧政权的全部人员,包括原警察局人员。因此,解放后北平街头值勤的交警,还由原来的警察担任。只有在香山地区的公安分驻所、派出所、交警队,配备了较多的便衣保卫队员,要害地方均由便衣队的人值勤。同时,由便衣队与公安局、二○七师共同在西直门、海淀、青龙桥、香山设立了几个检查站,实际上担负着该地段保卫工作指挥分部的责任。

在香山设立交通检查站,是为专门负责检查进入香山地区的车辆和分流、疏导来往车辆的。由于位置重要,在这里担任值勤的交警,都由便衣队的队员担当。

当时还没有人民警察的制服,而根据工作的需要,在这里值勤的便衣队员也不能穿解放军的制服,都一律穿原来国民党警察的那身行头,即一身黑制服,头戴黑色大盖帽。就因为穿着这身行头,让队员们挨了不少辱骂和奚落。

一次,便衣队员在青龙桥检查站值勤时,从颐和园方向开来一辆拉灵柩的大卡车。一名队员示意这辆车停车接受检查,但司机不听招呼,欲强行通过。青龙桥是城内通往香山的咽喉要道,也是最后一道关卡,因此这位队员不顾自身安危,挡住去路,把这辆车拦了下来。

司机下车后大声嚷道:“你们这些国民党‘黑狗子’,欺负老百姓欺负惯了,现在解放了还想欺负人!我又没有违章,你们凭什么无故拦车?现在不是解放以前了……”说着就朝便衣队员的脸上打了一巴掌。

便衣队员遵照解放军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规定,没有还手,也没有解释自己的身份,而是有礼有节地说:“解放前国民党军、警、宪、特欺压老百姓,那是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现在我是人民的警察,执行的是人民政府给我的任务,你必须接受检查,否则就是不遵守人民政府的规定。”

司机一听这话,意识到自己的举动过了头,接受了检查。

事后,这名便衣队员向队长高富有诉说了心中的委屈。高富有给队员做工作说:“司机打你当然不对,但他也是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痛恨。这也使我们更明白蒋介石为什么会失败。因此,我们大家更应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然我们也会失去群众的支持。”那个队员连连点头,再没有为此事闹情绪。

后来,汪东兴等领导了解了此事,协同有关部门很快查清了那位打人司机的情况,原来那人是中央办公厅一位工作人员的亲属。李克农知道此事后,还特意表扬了那名便衣队员,说他能够忍辱负重,处理问题冷静得当,每个便衣队员都应当有这种政治素质。之后,李克农打电话给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要他责成中央办公厅的那位工作人员领着司机向被打的便衣队员道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